• 23.10 KB
  • 2021-11-23 发布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 (11)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夜书所见》——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设计者:‎ 教 材: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 课程标准:‎ 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内容分析:‎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学情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初步掌握了独立阅读古诗的学习方法,基本上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但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主要原因是课外阅读量太少。‎ 学习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 萧、梧,会写两个生字 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 )。‎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4、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评价设计:‎ 通过阅读理解体会诗句的含义。‎ ‎ 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诗句所蕴含的的感情。‎ 学习过程:‎ 环节 学习过程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 大胆猜想 ‎(5分钟)‎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夜书所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先读一读,并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大胆想一想,这首诗可能是写什么的?学生看书,思考。‎ ‎2.交流,梳理。‎ ‎ 教师要允许学生大胆想象,但必须有自己的依据。‎ 让学生猜想,而不是瞎想。猜想是需要依据的,学生根据阅读和观察,迅速从文字和图画中捕捉有效的信息,并深入思考,作出判断,这是一个观察、思考的过程。同时,这样做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 围绕主题,‎ 回顾学法 ‎(10分钟)‎ ‎1.师:是的,这首诗的确是反映了诗人想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内容。想一想以前我们学习过或者课外读过这样的诗歌吗?能试着背诵几首吗?‎ 学生背诵关于一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古诗,如《静夜思》等。‎ ‎ 2.师:诗歌是作者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语言简洁凝练,却字字含情。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文字,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忆、所感。想一想你们以前是怎么样学习这样的古诗的?你们已经掌握了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生交流。‎ ‎ 教师小结:‎ ‎ (1)先读准确。根据提供的拼音读准确,读流畅。‎ ‎ (2)根据提供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有的需要补充和调整等。‎ ‎ (3)练习背诵。‎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经验,都有自己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师的任务就是充分估计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引领、提升。这既是省时高效的好方法,也是对学生的赏识与尊重。‎ 自主练习,读准读熟 ‎(5分钟)‎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看看在这首诗里,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怀?‎ ‎ 投影出示:《夜书所见》‎ ‎ 师:按照刚才同学们介绍的方法,自己学习这首诗。有问题的可以同位合作。‎ ‎2.检查读的情况。‎ ‎(1)指名读。注意读准生字读音,读好节奏。‎ ‎(2)反复练习,做到每个同学都能够读准确。‎ 这是一个容易忽视的话题。我们有时候容易把“关注每一个学生”当成口号喊出来,而不能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而这一点要求是最基础的,必须人人达标。因此,时间可以充分一些,学生参与可以更多一些。‎ ‎1.师:首先我们学习《夜书所见》,题目是什么意思?‎ 尝试理解,感悟诗情 ‎(20分钟)‎ ‎ 引导:“所见”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一首《所见》,意思是所看到的。夜书所见,就是在夜里写下所看到的。‎ ‎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你了解他的情况吗?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 学生依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交流。 教师适当补充。‎ ‎ 3.师:通过刚才大家的阅读和思考,结合课本中介绍的关键的词语的意思,这首诗歌的内容是什么呢?诗人到底“见”到什么了呢,先想一想,然后回答。学生可独立思考,也可以合作讨论。‎ ‎ 师:诗的前两句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回答。‎ ‎ 教师引导:诗句的理解不能简单地一句一句地翻译,诗的四句本身是一个整体。要结合词语的内容适当地调整。语句通顺,表达流畅。‎ ‎ 如: 师:“萧萧”指的是什么?(风声。)‎ ‎ 师:什么时候的风声?(秋天的风声。)‎ ‎ 师:你怎么知道是秋天的风声呢?(第二句中有“秋风”一词。)‎ 教师小结:‎ ‎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一阵阵寒意,这情景不禁让客游在外的人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来。‎ ‎ 师:练习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 师:第三、四句的内容呢?学生回答。‎ ‎ 引导:“知”是什么意思呢?‎ 师:夜里能看到“一灯明”,怎么就一定“知道”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 学生进一步看图、读文,全方位地思考。‎ ‎ 师:原来,“见”的意思不仅仅是指用眼睛观看,还包括作者的“倾听”和“回忆”。作者不仅用眼睛看到了“一灯明”,而且听到了萧萧的风声、促织的鸣叫声、儿童不时的说笑声。‎ 这既是学生课前学习的一次检阅,也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同时也是学习这首诗歌所必需的。只有了解了诗人当时的情况,才能为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情感的铺垫。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要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领悟诗句的内容,必须要让学生把几句联系在一起,而不能一句一句地进行分析。这既符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仅这样还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对于诗中重点词语深入思考,教师的追问就起到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的效果。‎ ‎ 教师小结:‎ ‎ 忽然看见远处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我料想那是孩子们在捉蟋蟀玩吧。‎ ‎ 师:看到了眼前的情景,作者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呢?(孤单,想念家乡。)‎ ‎ 师:读出自己的见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