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00 KB
  • 2021-11-23 发布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_人教版(2016部编版)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延、昔”7 个生字。 2.摘抄你喜欢的诗句。 3.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 重要性。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 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1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字词。(重点) 2.摘抄你喜欢的诗句。(重点) 3.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重点)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 重要性。(重点)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 【教学过程】 内 容 课件 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背景导入。 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 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 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 1939 年至 1943 年期 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 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 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 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 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 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板书:延安,我把你追寻) 【设计意图:从介绍背景引入本课,让学生有时代感, 走进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作者介绍 祁念曾,出生于 1946 年 12 月,民族,汉族,河南洛阳 (1) (2) 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共党员。曾任《红旗》杂志 社记者,陕西某高校中文系副教授,《惠州晚报》总编辑, 现任深圳商报社新闻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 会员。在学生时代,曾以《大学生进行曲》、《校园的路》 等诗歌作品传诵一时。近年来,出版诗集《人生之恋》、《春 天的歌》、《站立的河流》,散文集《红烛之歌》、《艺术 家的脚步》。 三、初读感知 1.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 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延安、昔日、春笋、茅屋、土炕、一旦、明媚 (重点指导生字: 笋:是平舌音“sǔn”,避免读成“shǔn”; 延:“延”和“廷”是同音字,不能读“tíng”; 媚:不要读一半,不能读“méi”; 炕:“炕”和“抗”是形近字,都读“kàng”; 茅:“茅”和“矛”是形近字,都读“máo”)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3) (4) ( 5-1 0) 韵母易读错:笋(sǔn). 声母易读错:炕(kàng)。 (2)理解词语 练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满目琳琅 以前,往日。 昔日 为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 很多。 灿烂辉煌 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 慨豪迈。 明媚 形容光彩四射,鲜明耀眼。也比喻成绩卓 著,十分引人注目。 顶天立地 鲜明可爱;明亮美好。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诗歌,思考:我追寻的到底是什么?诗歌主要 讲了哪几点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我追寻的是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的 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延安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要继承发扬它。) 4.主要讲了三点意思:第一、二节写人们对延安精神的 ( 11 ) ( 12 ) ( 13 ) ( 14 ) 追寻; 第三、四节写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五、 六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五、品读诗文,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燕子和春光”、“小树和雨露阳光”是什么关系? (南方归来的燕子离不开明媚的春光,小树的成长离不 开雨露阳光。) 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 切心情? (第一小节通过两个比喻句,把我对延安的追寻比作是 燕子对春光的追寻和小树对雨露和太阳的追寻。从而表现了 我对延安追寻的急迫和必要。) 2.学习第二节。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1)自读第二节, 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 15 ) ( 16 ) ( 17 ) ( 18 ) 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板书:延河 枣园 南 泥湾 杨家岭) (2)分组讨论、交流。 (3)师点拨。 (第二小节连用四个“追寻你”,分别是“延河”、“枣 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四样事物。“延河”是黄 河的一条支流,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上漫步,讨论 革命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 席的著作《为人民服务》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 安南部,“开荒的镢头”实际是指军民大生产自力更生、艰 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杨家岭”在延安西北部,党中央许多 重要的会议就在这里召开。作者选取的事物都是具有历史意 义的,当年的人们印象深刻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这些事 物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引起读者的追忆, 引发人们的感怀。) 3.师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 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 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六、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1.自学三、四两节。 (1)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a.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 热的土炕。 ( 19 ) ( 20 ) b.“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 天立地的脊梁。” 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 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 (“永远告别”与“忘不了”,“毫不犹豫丢掉”与“不 能丢掉”形成鲜明对比,意在反复说明落后的生活生产条件 要改变,而延安的革命精神一点不能变,要继承和发扬。) 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 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 不能丢掉延安精神?(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 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 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 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 能丢掉延安精神。 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 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 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 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 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 21 ) ( 22 ) (23) (3)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2.自学五、六两节。 (1)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 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 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 追寻信念、 温暖、光 明。) (板书:延安精神: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勇于献身 力求 上进……)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 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 ang 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 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七、扩展运用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 扬光大。 ( 24 ) ( 25 ) ( 26 ) ( 27 ) (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 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 不求索取,只讲奉献。)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在阅读实践中,引伸到课外,联系实际谈 谈,教育学生懂得延安精神。】 八、课堂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 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 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 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 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 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九、当堂检测(选做) 1. 诗歌中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 2. 这首诗中追寻延安的四个事物,分别 是 、 、 、 。 十、课后作业(选做) 1.推荐阅读有关诗歌,完成《点拨》1+x 阅读攻略的练 习。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 块的习题。 板书设计 沿河 延安,我把你追寻 枣园 延安精神(自力更生 艰苦 奋斗 勇于献身 南泥湾 力求上进……) 杨家岭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诗歌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 作特点、修辞手法,不厌其烦,但学 生听得糊里糊涂。一节课下来, 收效微乎其微。这节课则让学生“问题(勇于质疑问难)——解决问 题(敢于释疑解难)——归 纳总结(善于总结获取知识的方法)”, 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 例如,“我”到延安追寻?为要追寻? 课文中这两个关键问题让学生找出,并在教师启 发下解决的。整堂 课既有学生个人的读、思活动,又有的、交流;既有学生代表的发言, 也有教 师画龙点睛的小结。学生了学习上的和乐趣,了“自学,靠 学”的思想。 2.这节课从二类教材的特点,“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 放得洒脱”,着力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交给学生的是一片 打开自学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如,这节课把解答学生的个问题“追 寻”“扶”的,恰当地运用录像化解难点,让 延河、枣园、南泥湾、 杨家岭地方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对诗句的理解, 学生对“ 延安精神”深切的体会。在学生弄清个问题后,教师不失 时机地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学生获 得了一片自学的金钥匙。对个问 题“为追寻”,学生学得。 不足之处: 教师的教学,常常讲练脱节,讲是课堂上的事,练是回家的事, 不理想。 这首诗写的是延安时期的事,距今已半个多世纪,且语意 含蓄,小学生学起来确实有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