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4.00 KB
  • 2021-11-23 发布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南朝宋刘义庆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雅量》。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的一个故事。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道旁苦李”这个成语就出于此文,也叫“道边苦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本篇课文内容简短,语言求精去繁,词约意丰,描写十分生动。如:“竞走取之”写出了众孩童争先恐后摘李子的场面;“唯戎不动”写出了王戎的冷静,与众孩童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此必苦李”中的“必”,表现出王戎的自信。‎ 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如,“诸”是“众”的意思,“竞”指“争着”,“必”是“一定”的意思。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如,“走”在文言文中常指“奔跑”。‎ ‎1.通过字理识字法识记“戎、诸”等要求会认的字,通过范写和练习的方式指导“戎、尝”等要求会写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和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够复述课文并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义。‎ ‎1.字词教学 本课的识字量较少,可以进行随文识字。如在揭示课题的时候就指导“戎”的学习,并结合注释认识王戎。对“诸”的学习则可以联系语境,通过反复朗读来进行。对“竞、唯”‎ 的理解,则可以结合注释和扩词练习的方式进行。‎ 对于要求会写的字,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先引导学生从笔画和间架结构对字进行观察,然后通过教师示范书写和学生自由练习的方式来进行。‎ ‎2.阅读教学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基础,对于句段翻译,不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对译,更不需要学生了解文言文句式等有关的古汉语知识,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于朗读和背诵,重点词句应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能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对于朗读,在指导时,应该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难句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主练读、学生互读、全班展示评读的方式,读好节奏,培养语感,最后熟读成诵。‎ ‎3.复述指导 复述的基础是读懂故事,因此,复述指导应该放在对课文理解之后。本文的文字篇幅短小,在复述故事时,可以在保证故事完整和意思准确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和联想,对故事情节和内容进行适当补充,进一步充实内容,发展情节,从而更具体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 ‎1.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块一 巧设疑问,激趣导入 ‎1.导入:从前,有个小孩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外出游玩,发现道路边有几棵李树,树上结满了李子,都快要把树枝给压断了,看上去也都熟透了。小伙伴一看,都垂涎三尺。于是都争先恐后地去摘那些李子,只有这个小孩站在一旁,一动也不动。其他小孩都觉得非常奇怪,便问他原因,他回答说这是苦李,小伙伴们一尝,果然如此。知道这个小孩是谁吗?他在没有吃李子的情况,是如何判断这是苦李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个故事,找出原因。‎ ‎2.板书课题,范读题目,学生跟读。‎ ‎3.指导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戎”。‎ 戎:会意字。“戈”代表兵器,“”代表铠甲,两部分合在一起指“武器”。‎ ‎4.认识王戎。‎ 王戎,西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自幼聪明过人。他因平定吴国有功,被封为安丰侯,官至尚书令、司徒。是“竹林七贤”之一。‎ ‎5.引导学生理解课题中的词语的意思,然后理解题目的意思。‎ ‎6.认识《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文言志人小说集,作者是南朝宋刘义庆(403—444)。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板块二 初读课文,生字学习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课前预习的情况。‎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生难字的读音。‎ ‎3.出示课文朗读的停顿。‎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4.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注意停顿。‎ ‎5.指名学生进行朗读,从字音、停顿的角度进行进一步指导。‎ ‎6.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对本课的生字进行指导。‎ ‎(1)对生字的读音进行指导。‎ ‎“诸”是翘舌音,“竞”是后鼻韵。‎ ‎(2)通过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诸、竞”两个字。‎ 诸=讠+者  竞=立+兄 ‎(3)根据字理识字法,识记“竞”的字形和含义。‎ ‎“竞”的字形演变 ‎→→→‎ 会意字,像前后相随、上戴头饰的两个人,本义是互相追逐、角逐的意思。‎ ‎(4)引导学生对“竞”进行组词,通过“竞争、竞选、竞相开放”等词语,进一步理解字义。‎ ‎(5)运用比较识字法,识记“戎、尝、唯”的字形。‎ ‎①出示这几个字的形近字,学生找区别并组词。‎ 戎(    )—成(    ) ‎ 尝(    )—常(    )‎ 唯(    )—谁(    )‎ ‎②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指导。‎ ‎7.在字义掌握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生字进行组词。‎ ‎8.全班齐读生字词。‎ 板块三 观察示范,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生字在格子中的占格情况。‎ ‎2.指名学生回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与线相依的笔画的位置。‎ ‎3.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笔画特点和结构。‎ ‎4.教师示范书写,并从书法、易错和笔顺三个角度,对重要的字词进行强调。‎ ‎(1)从书法的角度对书写的笔画和结构等进行指导。‎ 戎:斜钩的书写要把握好弧度,写得挺拔舒展 。‎ 尝:上略短下略长,党字头的竖压在竖中线上,“云”第二横与“”大致同宽。‎ 诸:左窄右宽,“者”的撇要舒展。‎ 唯:“口”小且偏上,右部四横间距相等,但有长短变化,整个字的重心落在“亻”的竖画上。‎ ‎(2)教师针对容易写错的字进行提醒。‎ 戎:左边撇上有一横,右上有一点。‎ 竞:下面是“兄”,不能多写一横。‎ 唯:右边是四横,不能少写。‎ ‎(3)对易写错的笔顺进行提醒。‎ ‎“戎”的笔顺为:横、横、撇、斜钩、撇、点。‎ ‎5.学生进行写字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6.将书写较好的字进行展示,集体评议学习。‎ ‎ ‎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借助教材的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够背诵。‎ ‎3.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义并能够复述课文。‎ 板块一 复习导入,读懂课文 ‎1.出示本课的生字,指名学生来进行认读。‎ ‎2.指名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教师适时对朗读进行指导。‎ ‎3.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王戎,了解《世说新语》,也朗读了古文,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这节课,我们将继续一起学习课文,去看看王戎是如何判断道路边的李子是苦李的。‎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和语境理解课文大意。‎ ‎5.指名学生反馈交流的结果,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时指导。‎ ‎(1)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指导和说明。‎ 尝:曾经。‎ 诸:许多。‎ 竞走:争着跑过去。‎ 唯:只有。‎ 信然:的确如此。‎ ‎(2)课件出示课文中含有“之”字的三个句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确这三个“之”字所指代的内容。‎ 诸儿竞走取之:指李子。‎ 人问之:指王戎。‎ 取之:指李子。‎ ‎(3)引导学生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大意进行理解,强调在连成句的时候要适当增加字词,让句意更通顺。‎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伙伴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下来一尝,的确如此。‎ ‎6.在文章大意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明确王戎判断是苦李的依据。‎ ‎“树在道边而多子”,即李树满树都是成熟的李子,在路边竟然没有被摘光,可见其并不好吃,因此是苦李。‎ ‎7.小组合作并思考: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 ‎8.小组派代表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 王戎是一个聪明的、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孩子。‎ ‎9.自由朗读课文,感受王戎的形象。‎ ‎10.指名学生谈谈学习了本课内容之后的感受,以及自己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遇到问题时,能够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遇事多分析,不盲从,仔细观察,善于思考。‎ 板块二 熟读成诵,练讲故事 ‎1.指导背诵。‎ ‎(1)指导学生对每一句表达的意思进行理解,梳理本文叙述的顺序。‎ 交代王戎的年龄—交代事由—描述李树的状态—写其他小伙伴看到李树的反应—王戎的反应—小伙伴对王戎态度的反应—王戎的回答—小伙伴尝李子—相信王戎的话。‎ ‎(2)师生根据本文的内容顺序,引导学生一起背诵。‎ ‎(3)同桌之间互相背诵,交流背诵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学生试背,针对识记不太清楚的情况,引导其他学生分享识记方法,教师适时指导。‎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背诵课文,教师巡视,针对背诵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 ‎(6)全班一齐背诵课文。‎ ‎2.复述课文。‎ ‎(1)指名学生回顾复述故事的方法,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归纳指导。‎ ‎①明确复述时要使用的人称,弄清楚人物关系。‎ ‎②将原文的句子进行压缩或转换,如文中出现的直接引语,复述时可以变成间接引语,原文的复合句可以变成简单句。‎ ‎③语句要连贯,注意连接词语的使用,注意不要断断续续,也不要重复某个词或某句话。‎ ‎(2)引导学生在本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明确本课的复述提纲。‎ 故事的起因—经过(要有人物的对话)—结果(揭示故事道理)。‎ ‎(3)出示复述要求,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①可以在尊重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想象和联想。‎ ‎②能把故事讲清楚,生动、有创造性。‎ ‎(4)小组合作梳理故事情节并对内容进行扩充,教师巡视指导。‎ ‎(5)每个小组派代表上讲台讲故事,其他学生评议,评选出“故事大王”。‎ 板块三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2.小结:王戎才七岁,就能够认真观察环境和现象,并进行思考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人。我们也应该学习王戎的这种精神品质,做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相信只要善于思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3.出示《王戎观虎》的内容,进行拓展学习。‎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惧色。‎ ‎4.教师范读。‎ ‎5.学生自读,借助积累的文言知识对故事进行猜想。‎ ‎6.学生自由分享,教师解释故事大意。‎ ‎7.让学生说一说王戎在这个故事中给人的印象,教师适时指导并明确——勇敢。‎ ‎8.引导有兴趣的同学课后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  1.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本文篇幅短小,要求背诵,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对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进行理解,在朗读中对情节和画面进行想象,在反复的朗读中把课文读熟并能背诵,朗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中。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朗读的形式上应该多样化。如学生自读、小组赛读、男女生合作读等。‎ ‎2.表演激趣。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内容完整丰富,而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容易枯燥,因此,在教学中,还可以设计表演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引导学生对画面进行想象的时候,就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表演,让课文内容变得有趣生动,也能让学生真正进入到文本中,同时还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课堂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