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53 KB
  • 2021-12-06 发布

2020年秋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 9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 目 录 苏教版(2020)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 第一单元 动物大家族 7‎ 1给动物分类 7‎ 2鱼类 14‎ 3鸟类 18‎ 4哺乳类 24‎ 第二单元 物体的运动 28‎ 5运动与位置 28‎ 6不同的运动 33‎ 7运动的快慢 37‎ 第三单元 常见的力 43‎ 8力与运动 43‎ 9弹力 48‎ 10摩擦力 53‎ 11浮力 60‎ 第四单元 简单电路 66‎ 12点亮小灯泡 66‎ 13导体和绝缘体 71‎ 14电路暗箱 75‎ 15生活中的电 78‎ 第五单元 岩石与矿物 84‎ 16常见的岩石 84‎ 17 认识矿物 89‎ 18 矿物与我们的生活 93‎ 苏教版(2020)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2020年秋季的新版苏教科学教材。‎ ‎1、以学生的发展为教材编写的宗旨。本教材的设计理念与国家课程改革的三个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 “学 业质量评价标准”高度-致。以面向儿童终身受益的学习,如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对自然的好奇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核心要素,构建大科学观统领下的主题单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活动。‎ ‎2.以科学世界观作为整册教材的组织线索。这些线索包括对科学本体的应有认知和对自然界的应有认知。教材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低年级到中高年级螺旋上升式体现了这一组织线索,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起这样的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不仅是有规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个统一的整体。‎ ‎3.强化对科学探究和二工程实践的指导。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工程设计的步骤与要领是科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为此,在每册教材的后面设有“专项学习”,将有关科学探究和工程设计(含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的指导系统化和显性化,在保证过程完整的基础上,将探究和设计要素按年级有所侧重,又螺旋上升地加以编排。‎ ‎4.设计专门针对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STEM单元。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英文缩写,是当下炙手可热的跨学科项目学习模式。与主要指向概念理解及运用的主题单元不同的是,STEM主要指向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 ‎5.强调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和学习资源的全配套。教材设计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有探究性学习,有探究性游戏,有科学DIY,有种植和饲养,还有观察与阅读...这些学习活动有趣、有效、易做。为配合学习活动,教材配套了供学生观看的高清视频,供学生动手做的学具材料和供学生记录、课外拓展用的活动手册。全新的网站还将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6.重视科技史的学习。为了有助于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有助于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认识,教材在主题单元中渗透科技史内容,在专项学习中有专题介绍,在每个年级教材的最后- -面, 还特别对科技史作概略的梳理,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加以呈现。‎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能从对一组动物的观察、比较中,归纳概括某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根据某些特征给动物分类,并能够识别常见动物类别。‎ ‎3、乐于观察小动物,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鰓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4、能列举我国的一些珍稀动物。‎ ‎5、能够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6、能够简单测量并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了解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运动速度。尝试用图示、文字描述运动特征,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形式。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认识到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初步建立世间万物都在运动的观念。‎ ‎7、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生活中常见的力,能够举例说出弹力、摩擦力、浮力等在生活中的应用。‎ ‎8、能够利用结构性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9、结合力的测量,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研究影响弹力、摩擦力的大小以及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10、体会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需要利用证据来验证假设,必要时要收集- -定的数据。‎ ‎11、知道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了解电路形成的条件及控制电路的方法。‎ ‎12、能够利用简易的检测装置识别导体和绝缘体。‎ ‎13、能运用所学电的知识和解暗箱的方法,探究电路暗箱的秘密。‎ ‎14、知道电是日常生活中- -种重要的能源,能够列举电的重要用途。‎ ‎15、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 ‎16、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17、能够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岩石与矿物的外部特征。‎ ‎18、能够科学描述常见岩石及典型矿物的表面特征。‎ ‎19、能举例说出人类利用矿物资源进行工农业生产的例子,知道矿物是重 ‎20、要的自然资源,树立合理开采利用矿物资源的意识。‎ 四、具体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6、班里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五、教学进度表 单元 课题名称 课时 第一单元 动物大家族 ‎1.给动物分类 ‎1‎ ‎2.鱼类 ‎1‎ ‎3.鸟类 ‎1‎ ‎4.哺乳类 ‎1‎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 ‎5.运动与位置 ‎1‎ ‎6.不同的运动 ‎1‎ ‎7.运动的快慢 ‎ ‎ ‎1‎ 第三单元常见的力 ‎ ‎ ‎8.力与运动 ‎1‎ ‎9.弹力 ‎2‎ ‎10.摩擦力 ‎2‎ ‎11.浮力.‎ ‎2‎ 第四单元 简单电路 ‎12.点亮小灯泡 ‎1‎ ‎13.导体和绝缘体 ‎1‎ ‎14.电路暗箱 ‎1‎ ‎15.生活中的电 ‎1‎ 第五单元 岩石与矿物 ‎16.常见的岩石 ‎2‎ ‎ ‎ ‎17.认识矿物 ‎1‎ ‎18.矿物与我们的生活 ‎1‎ 专项学习 像工程师那样……‎ 第一单元 动物大家族 ‎1给动物分类 教学目标 ‎1、懂得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并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有脊椎这一标准给动物分类。‎ ‎2、引导学生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探究脊椎的特点,研究脊椎的作用。‎ ‎3、能够根据脊椎动物的特点,找出一些动物的脊椎。‎ ‎4、知道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脊椎动物,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研究脊椎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脊椎动物的特点,能够学会给动物分类,画出脊椎动物的脊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些动物的图片、做脊椎模型的一些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第1页上的小诗。‎ 遥远的天空中,‎ 举行着一场飞行赛。‎ 猜猜,谁的耐力最强?‎ 茂密的雨林里,‎ 举行着一场音乐会。‎ 猜猜,谁的歌喉最美?‎ 广阔的草原上,‎ 举行着一场运动会。‎ 猜猜,谁的速度最大?‎ ‎……‎ ‎2、学生自有读一读这首小诗,猜一猜,飞行赛中谁的耐力最强?音乐会中谁的歌喉最美?草原的运动会上,谁的速度最快?‎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描述的是动物王国中的情景,三个小节分别描述了飞行的动物、昆虫、草原上的动物三大类。对于动物,我们有哪些了解呢?‎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动物大家族的秘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会给动物分类。‎ ‎4、板书课题:1给动物分类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认识动物园中的动物 ‎1、出示课本第2页的上面一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动物园中的动物有哪些?他们分别住在哪个区?‎ 预设:‎ 食肉动物区——老虎、狮子、熊、狼 灵长类区——猩猩、猴子 食草动物区——斑马、长颈鹿、大象 海洋动物区——企鹅、鱼、海龟、河豚 珍禽区——丹顶鹤、鹦鹉、孔雀、老鹰 ‎2、动物园将这些动物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区域,其实是按一定的标准将这些动物分成了各种类别,很明显,动物园是按照动物的类型给动物分类的。同学们,你们能够按照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吗?‎ ‎3、出示课本第2页下面9种动物的图片,学生仔细看一看,了解这九幅图片中分别是哪些动物?这些动物有哪些特点?他们可以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 预设:‎ 分类标准一:按照活动区域分类。‎ 天上飞的——丹顶鹤 水里游的——小丑鱼、海豚 地上跑的——孔雀、蚂蚁、蜗牛、长颈鹿、猫、大象 分类标准二:按照鸟类、昆虫类、鱼类、兽类分为四大类 鸟类——丹顶鹤、孔雀 昆虫类——蚂蚁、蜗牛 鱼类——小丑鱼 兽类——长颈鹿、海豚、猫、大象 ‎4、教师引导:如果是生物学家来给这些动物划分的话,他会根据这些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划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请大家学着生物学家的分类标准,按照这些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划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脊椎动物——丹顶鹤、孔雀、小丑鱼、长颈鹿、海豚、猫、大 象 无脊椎动物——蚂蚁、蜗牛 活动二:摸脊椎,了解脊椎的特点 ‎1、教师引导:脊椎动物都含有脊椎,我们人类也属于脊椎动物。那么脊椎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就来相互摸一摸我们的脊椎,初步了解脊椎的特点。‎ ‎2、同学之间相互摸一摸脊椎,初步了解脊椎的特点。‎ 预设:‎ 脊椎是一节一节的。‎ 脊椎是连起来的,不是分开来的。‎ 脊椎是弯曲的。‎ ‎3、出示课本第3页上面的脊椎模型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脊椎的特点。‎ 引导:这些一节一节的脊椎连起来以后,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进一步探究颈椎的作用。‎ 活动三: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的作用 ‎1、教师引导:要想研究脊椎的作用,我们还是通过动手做一个颈椎的模型来研究吧。‎ ‎2、出示课本第3页下面的做脊椎模型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做脊椎模型所需的材料及制作方法等等。‎ 制作材料:线轴6个、圆纸片5张、棉线、胶布、剪刀等。‎ 制作步骤:‎ 第1步:在圆纸片的中心位置打孔。‎ 第2步:在相邻线轴之间垫一张圆纸片,用棉线把这些线轴和 圆纸片穿起来。‎ 第3步:拉直棉线,用胶带将两端的线头固定住。‎ ‎3、学生按照操作步骤制作脊椎模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模型的制作情况,并相机指导。‎ ‎4、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的脊椎模型。‎ ‎5、教师引导:同学们,脊椎模型做好了,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脊椎的作用。‎ 操作方法:‎ 第1步:将脊椎模型立在桌面上,让上面的线轴,向一侧倾斜,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第2步:让上面的线轴向不同的方向倾斜,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6、学生按照要求操作,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考脊椎的作用。‎ ‎7、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发现,当我们把脊椎模型立在桌面上,用手指将上面的线轴向一侧倾斜时,脊椎模型就顺着手指的方向向一侧倾斜。当我们将上面的线轴向不同方向倾斜的时候,脊椎模型就顺着手指的方向,向不同的方向倾斜。在脊椎运动结束之后,稍一用力,脊椎又可以恢复原状。这说明,脊椎有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的运动能力。‎ 活动四:找一找动物的脊椎 ‎1、同学们,刚刚我们了解了脊椎的特点,研究了脊椎的作用,下面让我们来找一找动物的脊椎。‎ ‎2、出示课本第4页上面的5幅插图,了解这5幅插图中的动物,然后用笔把这些动物的脊椎描画出来。‎ 学生动手寻找这些动物的脊椎,并且将脊椎描画出来,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刚刚,同学们把书本上5种动物的脊椎都描画了出来,下面,我们再来看几种动物,请大家也把这些动物的颈椎描画出来。‎ 出示学生活动手册上的第一道题目,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动物的脊椎,并且用彩色笔把它们描出来。‎ ‎4、脊椎动物是有脊椎的,而无脊椎动物是没有脊椎的,当我们看到一种动物的时候,首先要区分它是否属于脊椎动物。‎ ‎5、出示课本第4页下面9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些动物的名称及特点,再看一看他们是否有脊椎,然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这9种动物分别是:蜗牛、蚊子、水母、河蚌、青蛙、小鸟、猴子、鲨鱼、蚯蚓。‎ 脊椎动物——青蛙、小鸟、猴子、鲨鱼 无脊椎动物——蜗牛、蚊子、水母、河蚌、蚯蚓 活动五:我国的动物资源 ‎1、教师介绍: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拥有哪些野生动物吗?‎ ‎2、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我国的野生动物。‎ 其实,我们国家的野生动物种类非常丰富,其中闻名世界的珍稀动物有几百种,如大家熟悉的大熊猫、东北虎、扬子鳄等等。‎ ‎3、出示课本第5页下面的7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 几幅图中的动物。‎ ‎4、对于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扬子鳄,同学们都比较熟悉,而其他的三种动物,有的同学不太熟悉,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介绍鹦鹉螺、宽尾凤蝶、朱鹮等三种动物,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这三种动物的有关知识。‎ 鹦鹉螺基本上属于底栖动物,平时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层用腕部缓慢地匍匐而行。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通常夜间活跃,日间则在海洋底质上歇息,以触手握在底质岩石上。生活在海洋表层一直到600米深,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力。鹦鹉螺是肉食性动物,食物主要是小鱼、软体动物、底栖的甲壳类、特别以小蟹为多。‎ 宽尾凤蝶是凤蝶科,宽尾凤蝶属昆虫。翅展115-130毫米。体、翅黑色,翅面散生黄色鳞片。宽尾凤蝶一般在林缘及开阔地活动,喜欢滑翔飞行,飞行时后翅不扇动。喜欢访花与吸水,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 朱鹮,古称朱鹭、红朱鹭,朱鹮系东亚特有种。中等体型,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露,呈鲜红色。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寿命最长的记录为37年。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后经人工繁殖,种群数量已达到200只。‎ ‎5、同学们,这些动物都是我国的珍稀动物,他们都是脊椎动物吗?请同学们根据脊椎动物的特点判断一下。‎ 脊椎动物——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朱鹮、扬子鳄 无脊椎动物——鹦鹉螺、宽尾凤蝶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脊椎动物,了解了脊椎的特点和作用,学会了按照是否有脊椎将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并且认识了一些脊椎动物。课后,请大家仔细观察周围的动物,想一想它们是脊椎动物还是无脊椎动物。‎ ‎2鱼类 教学目标 ‎1、说一说我们见过的鱼的种类,了解他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知道鱼类也属于脊椎动物。‎ ‎2、认识鱼的鳃和鳍,了解鱼鳃和鱼鳍的作用。‎ ‎3、通过观察,了解鱼在前进、拐弯的时候,各部位的鱼鳍是怎么动的。‎ ‎4、通过研究水进出鱼身体的情况,了解鱼是怎么呼吸的,探究鱼鳃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鱼鳃和鱼鳍是怎么工作的,了解鱼鳃和鱼鳍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探究鱼鳃和鱼鳍是怎么工作的,了解鱼鳃和鱼鳍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鱼的图片、学生从家中带来的鱼、红墨水、学生活动手册等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常见的鱼 ‎1、同学们,鱼儿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一种动物,请大家回忆一下,你见过哪些鱼?他们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说一说自己见过的鱼。‎ 教师出示一些鱼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鱼。‎ ‎2、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鱼的共同特征。‎ 预设:‎ 生1:鱼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巴三个部分。‎ 生2:鱼的身体呈梭子形。‎ 生3:鱼儿的体表大多数都有鱼鳞,鱼鳞上有粘液。‎ 生4:鱼儿是靠鱼鳃呼吸的。‎ ‎3、刚刚我们提到的都是常见的鱼儿,在水中还有一些外形比较奇特的鱼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课本第6页下面的海鳗、鳐、河豚三种鱼类,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三种鱼的外形特点,并请一些了解这三种鱼类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海鳗是海鳗科、海鳗属鱼类。体延长,躯干部近圆筒状,尾部侧扁。头大,锥状。吻尖长。海鳗为凶猛的底层鱼类,游泳迅速,常栖息在水深50-80米底质为沙泥或岩礁的海区。肉食性,以虾、蟹、鱼类、乌贼、章鱼等为食,摄食强度在7-9月份较高,食物组成随鱼体体长增加而有不同,虾蟹类所占的比例随体长的增加而逐 渐减少。分布于印度洋至西太平洋,由红海、波斯湾、印度西岸及斯里兰卡至斐济及图瓦卢、北至日本与韩国、南至阿拉弗拉海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在中国广泛分布于各海区。‎ 鳐,软骨鱼纲。一群鳃孔腹位、尾部较粗大的板鳃鱼类的通称。体平扁,呈圆形或菱形。口及鼻孔均腹位。栖息海底,食小型鱼、虾及贝类。广泛分于三大洋各海区,也见于中国沿海。全世界约380余种。世界鳐的年产量为16万~20万吨,肉供食用,肝制鱼肝油,具一定经济价值。‎ 河豚,也叫河鲀鱼,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名贵的高档水产品,被誉为“菜肴之冠”,但其卵巢、肝脏、肾脏、眼睛、血液中含有剧毒,处理不当或误食,轻者中毒,重者丧命。因其外形似“豚”,又常在河口一带活动,江、浙一带俗称河豚,而山东则称艇巴,河北叫腊头,广东称乖鱼或鸡抱,广西则叫龟鱼。‎ ‎4、教师小结:同学们,虽然海鳗、鳐、河豚这三种鱼类长得比较奇特,但是他们也属于一类,并且都是脊椎动物。‎ 活动二:认识鱼鳃和鱼鳍 ‎1、出示课本第7页上面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鱼的外形结构。‎ 从外形上看鱼有鱼鳃和鱼鳍,想一想鱼鳃和鱼鳍各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进行猜测:‎ 鱼鳃呼吸。‎ 鱼鳍保持平衡,前进和拐弯 ‎3、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测,具体了解一下鱼鳃和鱼鳍各有什么作用?‎ 活动三:观察鱼是怎么游动的 ‎1、提出要求:‎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鱼缸里的鱼,看一看,鱼游动时各部位的鳍是怎么动的?前进时哪些鳍在动?拐弯时那些鳍在动?‎ ‎2、学生按要求仔细观察鱼儿的游动,全班交流,预设:‎ 鱼鳍,保持鱼体平衡,若失去,鱼体会左右摇摆不定。相当于陆生动物的前肢,着生于鳃盖后缘的X部。对鱼类具有运动、平衡和掌握运动方向的机能。当鱼停止前进时,胸鳍用于控制鱼体的平衡;缓慢地游动时,胸鳍又起着如同船桨的作用;高速行进时,胸鳍紧贴鱼体,当它举起时,则可减速和制动;当胸鳍一侧紧贴鱼体,一侧举起,则鱼体朝举起的一侧拐弯前进,协助尾鳍起舵的作用。‎ 尾巴的摆动是提供动力和控制方向的。‎ ‎3、教师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鱼在游动时,尾巴是摆动的,提供动力和控制方向,胸鳍是控制平衡的。‎ 活动四:研究水进出鱼身体的情况 ‎1、引导:刚刚我们探究了鱼鳍的作用,下面我们来看一看鱼是怎么呼吸的。‎ 出示课本第7页的下面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本次探究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2、实验方法:‎ 把鱼放在一个小小的水槽里,在一个小烧杯里放上清水,用红色食用色素把清水调成红色液体,用滴管吸取少量红色液体,并滴到鱼嘴前方,观察红色液体是从鱼的什么部位流出来的。‎ ‎3、实验要领:‎ 红色液体一定要滴到鱼嘴的前方,同时要仔细观察红色液体是从鱼的什么部位流出来的。‎ ‎4、学生分小组活动,一边动手操作,一边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问题,得出实验结论。‎ ‎5、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当我们用滴管吸取少量红色液体,滴到鱼嘴前方的时候,会发现红色液体会从鱼的鳃部流出。这说明鱼儿是靠鱼鳃呼吸的。水流从鱼儿的嘴里流入,又从鱼鳃流出,在不断通过鳃的时候进行气体交换。‎ 活动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鱼鳃和鱼鳍,了解了鱼鳃和鱼鳍的主要作用,知道了鱼是靠鱼鳃呼吸的,鱼的尾巴是提供动力和控制方向的,鱼鳍是控制平衡的。课后请大家认真观察鱼儿,进一步了解鱼儿身体的秘密。‎ ‎3鸟类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鸟类,了解鸟类的共同特点,知道鸟类也属于脊椎动。‎ ‎2、通过实验探究鸽子羽毛的特点,懂得羽毛的这些特点对鸽子所起的作用。‎ ‎3、观察各种鸟的鸟喙,看一看各种鸟的喙有什么不同,他们各自适合吃什么样的食物。‎ ‎4、观察各种鸟的足,了解这些鸟足的特点,并想一想这些不同的足适合在什么环境下生存。‎ ‎5、通过探究,懂得鸟儿各部位的特点,与他生存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是适应环境生存的需要。‎ 教学重点 分别探究鸽子的羽毛、各种鸟的喙和足,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探究鸽子羽毛的特点及作用。‎ 探究各种鸟的喙和足各有什么特点,分别适合在什么环境下生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鸟的图片、鸽子的羽毛、剪刀、滴管、水、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等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各种各样的鸟 ‎1、教师引导:同学们,在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鸟,他们有的大,有的小,有的会飞,有的不会飞。大家知道哪些鸟类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鸟的名称,并说一说这些鸟的特点。‎ ‎2、出示课本第8页上面7种鸟类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说一说这些鸟的名称。‎ ‎3、刚刚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鸟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预设:‎ 鸟身上长着羽毛,有翅膀,大多数鸟都会飞。‎ 鸟都是卵生的。‎ 鸟有鸟喙,但是没有牙齿。‎ ‎4、出示课本第8页下面的三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这三幅插图中分别是什么动物?‎ 预设:‎ 这三幅插图中的分别是企鹅、鸭子、母鸡。‎ ‎5、教师引导:企鹅生活在南极,鸭子和母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动物。其实,企鹅也好,鸭子和母鸡也好,它们都属于鸟类,并且都是脊椎动物。‎ 活动二:观察、探究鸽子的羽毛 ‎1、出示鸽子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教师引导:在鸟类中,鸽子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常常被人们看作是和平的象征,又是蓝天信使,能够为人们送信。今天我们要来探究的是鸽子羽毛的特点。‎ ‎2、出示课本第9页上面鸽子的羽毛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鸽子的羽毛,并读一读有关鸽子的羽毛资料介绍。‎ 正羽是覆盖在鸟身体上的大型羽片,鸽子的翅膀和尾部都长有正羽。‎ 绒羽紧贴在鸟的身体上,细小而柔软。‎ ‎3、观察鸽子的正羽 ‎(1)第1步,观察与鸽子的正羽,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正羽比较大,中间有一根坚硬的、粗壮的羽轴 正羽摸上去比较光滑。‎ 正羽外形优美,自有弯曲,呈流线体。‎ ‎(2)第2步,将正羽的羽根剪断,观察一下里面是什么样的。‎ 预设:‎ 将正羽的羽根剪断,会发现里面是空的。‎ ‎(3)第3步,在正羽上滴一滴水,水会被吸收吗?‎ 预设:‎ 水不会被吸收。‎ ‎(4)学生按照要求分步操作,观察正羽,了解正羽的特点,并填写好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实验操作的过程及看到的现象。‎ ‎(5)交流讨论:鸽子正羽的这些特点,对于鸽子起什么作用呢?‎ 预设:‎ 生1:鸽子的正羽宽大,适于飞行。‎ 生2:鸽子的正羽分布在身体表面,形成一层防风的外壳,并且能够使身体呈流线型,而且鸽子最大的正羽分布在翅膀和尾部,这样有利于鸽子的飞行和掌握身体的平衡。‎ ‎4、观察鸽子的绒羽 ‎(1)用放大镜观察鸽子的绒羽,说一说鸽子的绒羽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预设:‎ 鸽子的绒羽看上去比较细小。‎ 鸽子的绒羽摸在手上比较柔软,感觉很温暖。‎ ‎(2)鸽子的绒羽对于鸽子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预设:‎ 鸽子的绒羽生在正羽的下面,鸽子在高空飞行时,起到保持体温,减少热量散失,抵御寒冷的作用。‎ ‎5、教师小结:通过观察鸽子的羽毛,我们发现,鸽子的正羽比较宽大,适于飞行;鸽子的绒羽比较细软,有利于保温。‎ 活动三:探究鸟类的喙 ‎1、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各种鸟的喙外形特点是不一样的。‎ 出示各种各样鸟类的喙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体会鸟类的喙不同的特点。‎ ‎2、教师引导,为什么不同的鸟,鸟喙是不一样的呢?‎ 因为不同的鸟吃的食物是不一样的,鸟类的喙与其食性密切相关。‎ 短而直的喙是食虫鸟。‎ 强壮而直的喙,末端有弯曲的钩,主要以鸟类和动物为食。‎ 长而直的喙主要以鱼和虾为食。‎ 强而尖的喙以昆虫为食。‎ 扁平的喙大多数是杂食。‎ ‎3、不同的鸟,有不同的鸟喙,不同的鸟喙适合吃不同的食物。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课本第10页上面4种不同的鸟喙各有什么特点?他们适合吃什么样的食物?‎ 预设:‎ 第1种,鸟儿的喙长而直,适宜吃鱼虾。‎ 第2种,鸟儿的喙强壮而直,并且末端有弯曲的钩,适宜吃一些小动物。‎ 第3种,鸟儿的喙像锥子一样的,粗壮有力,适宜寻找谷物和种子。‎ 第4种,鸟儿的喙长而尖细,适宜吸取花蜜等等。‎ ‎4、教师相机再出示一些鸟儿的喙,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鸟喙的特点,并说一说这些鸟喙适宜吃什么食物?‎ ‎5、教师小结:鸟儿不管长出什么样的喙,都是为了寻找食物。因此,鸟儿的喙也是适应自然适应生存的一种结果。‎ 活动四:探究鸟儿的足 ‎1、教师引导:不仅仅鸟儿的喙是适应生存、适应自然的一种结 果,鸟儿的足也是一样,同样也是适应自然,适应生存的结果。‎ ‎2、出示课本第10页下面的四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这四幅图片上鸟儿的足各有什么特点?并猜测一下,这些鸟适宜在什么环境中生存?‎ 预设:‎ 第一幅图,脚上有蹼,脚掌宽大,适宜在水中游泳,生活在湿地湖泊一带。‎ 第二幅图,鸟的爪子强壮有力,并且在脚趾的顶端有强有力的钩子,适宜抓取一些小动物,一般生活在山地丘陵地区。‎ 第三幅图,鸟儿的脚比较粗壮有力,而且比较长,适宜奔跑,适合在空旷的草原上生存。‎ 第四幅图,鸟儿的脚细长,适宜在浅水中行走,主要生活在湿地一带。‎ ‎3、教师分别出示麻雀的脚和啄木鸟的脚,引导学生看一看,对比一下,这两种鸟儿的脚有什么不一样?‎ 麻雀的足为鸟足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三趾向前,一趾向后。这种足功能多样,即可以紧紧抓住树枝,也可以在地面快速移动,符合麻雀多样的栖息地和生活习性。‎ 啄木鸟的足为对趾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这令啄木鸟可以轻松攀附、抓牢树干,以便啄木鸟啄取树皮下的昆虫幼虫。鹦鹉、杜鹃等树栖鸟类的足同样是这种形态。‎ ‎4、教师小结:不管是什么样的足,都是鸟儿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需要。‎ 活动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鸟类,知道鸟儿也是脊椎动物,并且通 过探究鸽子的羽毛,探究各种鸟的喙和足的特点,明白鸟儿的羽毛、喙、足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是鸟儿适应自然、适应生存的一种结果。‎ ‎4哺乳类 教学目标 ‎1、了解哺乳类动物有哪些,知道哺乳类动物的共同特点,懂得哺乳动物是一种恒温脊椎动物,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他们的体温始终保持相对稳定。‎ ‎2、通过实验,体验和探究哺乳动物脂肪的保温作用。‎ ‎3、通过查阅资料、合作交流等方式,了解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 教学重点 ‎1、通过查阅资料、合作交流等各种方式,体验哺乳动物的特点,了解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哺乳动物脂肪的作用。‎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探究哺乳动物脂肪的作用。‎ ‎2、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哺乳动物的图片、动物油脂、冰水、学生活动手册等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哺乳动物 ‎1、出示课本第11页上面的5幅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五幅图中分别画的是什么动物?‎ 图1:大鲸鱼和小鲸鱼 图2:老虎和小老虎 图3:猫和小猫 图4:猪和小猪 图5:牛和小牛 ‎2、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预设:‎ 生1:这些动物统称为哺乳动物。‎ 生2:他们身体有毛,是胎生的,用肺呼吸。‎ 生3:这些动物小时候吃母乳长大,他们有牙齿。‎ ‎3、除了书上的这些动物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和它们一样,也是属于哺乳动物?‎ 预设:‎ 人类、小狗、蝙蝠、狼、老鼠、猴子、斑马、狮子、刺猬、兔子、熊猫、北极熊等。‎ ‎4、教师小结:在我们地球上,生活着很多的哺乳动物,下面我们来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 活动二:北极熊是怎样保持体温的 ‎1、出示课本11页下面的一句话,引导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哺乳动物的恒温特点。‎ 哺乳动物是一类恒温脊椎动物,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他们的体温始终保持相对稳定。‎ ‎2、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恒温特点。‎ 所谓恒温,就是外界的温度不管发生什么变化,温度变高或者温度变低,这些恒温哺乳动物的体温,始终是相对稳定的。‎ ‎3、引导学生猜测:既然哺乳动物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那么作为哺乳动物,北极熊是怎样保持体温的呢?‎ 预测一:北极熊体表有厚厚的毛。‎ 预测二:北极熊身体有厚厚的脂肪。‎ ‎4、教师引导: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北极常年覆盖着冰雪,气温非常低,北极熊身体表面有一层厚厚的毛,可以起到御寒保暖的作用。北极熊身体里厚厚的脂肪,也能起到御寒保暖的作用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活动三:体验脂肪的作用 ‎1、出示课本第12页上面的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上面的文字,了解本次探究活动的操作方法。‎ ‎2、材料:一块动物油脂、一杯冰水 ‎3、操作方法:把一块动物油脂绑在一只手的食指上,然后将两只手的食指同时浸入一杯冰水中,体验两根食指的不同感觉。‎ ‎4、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体会脂肪的作用。‎ ‎5、全班交流,说一说将两根食指同时浸入冰水中的不同感觉,并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感觉,体会脂肪的作用。‎ ‎6、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体验活动,我们体会到将两根手指同时进入冰水中的不同感受,一根手指有了脂肪的保护,没有寒冷的感觉,而另一根手指没有脂肪的保护,因此感觉非常寒冷。由此可以看出脂肪具有保温的作用。‎ 板书:脂肪具有保温作用。‎ ‎7、北极熊能够生活在北极,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体表有一层厚厚的毛,同时还因为他的皮下有一层厚厚的脂肪,这层厚厚的脂肪起到保温作用,使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之中而感觉不到寒冷。‎ 活动四:探究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 ‎1、教师引导:地球上的哺乳动物有很多,它们的运动方式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 ‎2、出示课本第12页下面的4幅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四幅图中画的是哪些哺乳动物?这些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 图1,猎豹,它的运动方式是奔跑。‎ 图2,袋鼠,它的运动方式是蹦跳。‎ 图3,蝙蝠,它的运动方式是飞行。‎ 图4,鲸鱼,它的运动方式是在水里游动。‎ ‎3、不同的哺乳动物,它们的运动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 在地上行走奔跑的哺乳动物:熊、猫、狗、马、羊 在树上爬行的哺乳动物:松鼠、猴子、猿猴、猩猩 在水里活动的哺乳动物:鸭嘴兽、水獭、海豹、海狮、海象、海豚 活动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哺乳动物,了解了哺乳动物的特点,知道哺乳动物是怎样保持体温的,还了解了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哺乳动物的知识。‎ 第二单元 物体的运动 ‎5运动与位置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运动。‎ ‎2、懂得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3、知道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4、学会判断我们身边的物体是否在运动,学会描述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5、意识到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 教学重点 懂得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并学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 教学难点 学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并学会描述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运动的物体图片、课本插图等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各种各样的运动 ‎1、出示课本13页的小诗。‎ 风儿起了,‎ 穿过柳林,‎ 枝条轻轻摇曳。‎ 鸟儿飞了,‎ 掠过湖面,‎ 水面泛起涟漪。‎ 船儿起锚,‎ 驶离港湾,‎ 留下片片浪花。‎ ‎……‎ ‎2、学生自有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描写了哪些物体?他们都在干什么?‎ 这首小诗描写了风儿、鸟儿和小船三个物体。风儿穿过柳林,鸟儿掠过湖面,小船驶离港湾。‎ ‎3、教师引导:这三个物体都在运动,其实,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运动,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物体在运动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见过的运动的物体。‎ ‎4、教师出示课本14页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预设:‎ 图1,一个女生在操场上散步。‎ 图2,一匹马,在草地上奔跑。‎ 图7,飞机在空中飞行。‎ 图8,动车在高速行驶.‎ 图9,轮船在海上行驶。‎ 图10,小溪哗哗流淌。‎ 图3,金鱼在鱼缸里游来游去。‎ 图4,竹笋从地里钻出来。‎ 图5,荷花慢慢的开放了。‎ 图6,种子发芽,钻出了地面。‎ 图11,白云在天上飘来飘去。‎ 图12,月亮从天边慢慢升起。‎ 我们刚才列举的物体都是在运动的,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物体的运动。‎ 活动二:判断物体的运动 ‎1、出示课本15页的两幅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对比这两幅图,看一看这两幅图中的哪些物体是在运动的?你又是这么判断的?‎ 预设:‎ 汽车是在运动的,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从草地的一边行驶到了草地的另一边。‎ 骑自行车的人是运动的,他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 天空中的老鹰是运动的,他从一棵树的上空飞到了另一棵树的上空。‎ 河里的鸭子是运动的,他从湖的中央游到了湖的边上。‎ 路上的玩具小车是运动的,他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2、刚刚我们分析了图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请大家想一想,这些运动的物体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它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3、教师小结:要想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 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上面两幅图中的汽车、骑自行车的人、天空中的老鹰、河里的鸭子、小路上的玩具小车等物体,他们的位置相对于这块草地上的两位小学生来说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说他们是在运动的。‎ 活动三:情境题 ‎1、出示课本16页上面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想一想怎么判断电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在行驶的汽车里,乘客运动了没有?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预设:‎ 电梯上的人相对于电梯旁边的物品来说,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电梯上的人是在运动的。‎ 这个小女孩是在上电梯,另外两个人是在下电梯,另外两个人相对于这个小女孩来说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可以判断电梯上的两个人是运动的。‎ 在行驶的汽车里,乘客相对于路边的小树、电线杆等等物体来讲,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乘客是运动的。‎ 在行驶的汽车里,乘客坐在座位上,乘客相对于另外的乘客来说,位置并没有发生改变,从这个角度说,乘客又不是运动的。‎ ‎2、特别说明:在这里判断物体是否是运动的,学生选择的参照物不一样,所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我们都要给予肯定。‎ 活动四:运动物体的位置 ‎1、出示课本16页中间的这幅地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你能描述图中的小汽车相对于乘客的位置吗?‎ ‎2、全班交流:‎ 小汽车的位置是在乘客的哪个方向?‎ 东北方向 小汽车的位置距离乘客还有多远?‎ ‎0.2公里 小汽车开到乘客的位置,还需要多长时间?‎ 两分钟 ‎3、请一位同学具体的说一说小汽车相对于乘客的位置。‎ 预设:‎ 小汽车正在这位乘客的东北方向,曲线距离0.2公里的地方,大约2分钟之后到达乘客的位置。‎ ‎4、教师引导:我们在描述一个运动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时,要准确的说清楚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 ‎5、出示课本16页中间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仔细读一读,进一步体会怎样描述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出示课本15页下面这幅插图,引导学生说一说这辆汽车相对于两位小朋友的位置。‎ 活动五:有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 ‎1、教师引导:我们发现,平时我们周围的物体有的在运动,有的却是静止的,不过学了今天的内容之后,我们发现物体都是运动的。那么,有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呢?我们的地球在转动时,房子和树运动了吗?‎ ‎2、全班交流,预设:‎ 地球在转动时,房子与树相对于月球来说就是运动的。‎ 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 活动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我们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同时我们还认识到,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 ‎6不同的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把物体运动的路径连成线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物体运动的轨迹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 ‎2、比较前进、后退、摆动、震动、绕圈、旋转、滚动等不同的运动形式,了解它们不同的特征。‎ ‎3、选择合适的物品做一做摆动、滚动、旋转等运动方式。‎ ‎4、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了解这些物体运动中包含了哪些运动形式。‎ 教学重点 了解物体运动的轨迹,知道物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认识前进、后退、摆动、振动等运动形式,比较它们的不同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前进、后退、摆动、振动等运动形式,比较他们的不同特 征,并且用合适的物品做一做摆动、滚动、旋转等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做摆动滚动旋转等运动形式的材料等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物体运动的轨迹 ‎1、同学们都有乘电梯的经历,我们乘着电梯从楼上来到楼下,这就是我们运动的路径。‎ 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看这几幅图中,物体运动的路径是什么?‎ ‎2、出示课本17页的4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仔细观察这些物体的运动,并且将它们运动的路径用线连起来。‎ 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把物体运动的路径连成线,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 ‎4、出示课本15页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想一想这两幅图中,哪些物体是在运动的?它们运动的轨迹分别是什么?‎ ‎5、请大家比较课本第17页的物体运动的轨迹,看一看这些物体运动的轨迹有什么区别?‎ 预设:第一、二两幅图中物体运动的轨迹是直线,第三、四两幅图中物体运动的轨迹是曲线。‎ ‎6、我们把物体运动的轨迹是直线的运动,称为直线运动,把物体运动轨迹为曲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 ‎7、在我们身边,哪些运动是直线运动?哪些运动是曲线运动?‎ 预设:‎ 公交车运动是直线运动。‎ 车轮的运动是曲线运动。‎ 拉动公交车的窗户是直线运动。‎ 司机的方向盘是曲线运动。‎ 活动二:认识不同的运动形式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物体运动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大家见过哪些不同的运动形式呢?‎ ‎2、出示课本第18页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更多不同的运动形式。‎ 预设:‎ 前进、后退、摆动、震动、绕圈、旋转、滚动、上升、下降。‎ ‎3、除了书上列举到的物体这些不同的运动形式之外,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物体不同的运动形式。‎ 集装箱的运动是平移。‎ 气球的运动是上升运动。‎ 树上的苹果落到地上是下降运动。‎ 钟表指针的运动是旋转。‎ 钟摆的运动是摆动。‎ 活动三:选择合适的物品做不同形式的运动 ‎1、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很多,我们刚刚了解了一些,下面我们选择合适的物品,来做一做这些形式的运动。‎ ‎2、活动要求:选择合适的物品做一做摆动、滚动、旋转三种形式的运动。‎ ‎3、活动指导 出示课本19页摆动、滚动、旋转三种运动形式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三种运动形式的特点。‎ 活动材料:毛线、电池、凤尾夹、橡皮筋、风车等等。‎ ‎4、学生分小组活动,从这些材料中选择合适的分别摆动、滚动、旋转三种运动形式,并且仔细观察物体的运动,进一步体会这三种形式的运动的特点。‎ ‎5、全班交流,学生展示本小组选用恰当的材料所做的物体的运动形式。‎ 预设:‎ 在毛线下面系上重物,拿着毛线的另一端,让它摆动,就做出了摆动的运动形式。‎ 在毛线下面系上重物,拿着毛线的另一端旋转重物,就做出了旋转的运动形式。‎ 将电池放在桌面上,可以做出滚动的运动形式。‎ 用风车做出旋转的运动形式。‎ ‎6、教师引导:物体运动的形式除了摆动、滚动和旋转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运动形式,我们同样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做出这些运动形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试一试。‎ 活动四: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物体的运动往往包含了几种运动形式。‎ 出示直升机在空中飞行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直升机的飞行包含哪些运动形式?‎ 预设:‎ 直升机本身是向前前进的,这是一种前进的运动形式。‎ 直升机上的螺旋桨,一直在旋转,这是一种旋转的运动形式。‎ ‎2、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其他物体的运动包含哪些运动形式?‎ 出示课本19页下面另三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物体的运动中包含哪些运动形式?‎ 预设:‎ 竹蜻蜓下面的立棍做平动、转动的运动,上面的旋翼做旋转运动。‎ 手锯在做前进、后退的往复运动。‎ 旋转木马设施整体围绕中轴做旋转运动,一个个的木马围绕中轴在绕圈同时做上下运动。‎ ‎3、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运动包含两种以上的运动形式,请大家来举举例子。‎ 预设:‎ 走路包含前进、摆动两种运动形式。‎ 高速运动的足球包括平移、旋转两种运动形式。‎ 行走的公交车有旋转、前进等运动形式。‎ 活动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物体运动的轨迹,知道根据物体运动的轨迹,可以把物体运动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同时我们还了解了物体的运动有前进、后退、摆动、振动等一些运动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物体的运动中往往包含几种运动形式。课后请大家认真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进一步了解物体的运动。‎ ‎7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懂得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 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2、通过和同伴互测走路的速度,进一步体会速度的概念。‎ ‎3、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懂得同一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冲击力也越大。‎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控制好速度,注意安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懂得生活中的安全。‎ 教学难点 体会同一种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冲击力越大,明白不能从楼梯上快速跑下来,不能高空抛物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计时器等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速度 ‎1、出示一张运动员赛跑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体会运动员们奋力拼搏的情景,想一想在赛跑的时候,为什么要设置起点和终点呢?‎ 预设:‎ 生1:设置起点和终点,可以比一比同样的一段距离,谁能够用更短的时间跑完。‎ 生2:这样可以看出,同样的一段距离,谁能够第1个冲向终点,看出谁的速度更快。‎ 教师小结:是的,赛跑就是要看一看同样的一段距离,谁能够最先到达终点?谁的速度最快?‎ ‎2、继续引导:同一场比赛,我们要想比较运动员的速度可以设置起点和终点,不是同一场比赛的运动员,怎么比较它们的快慢呢?‎ 预设:‎ 看他们跑完相同的路程,用了多少时间。谁用的时间短,谁的速度就快,谁用的时间长,谁的速度就慢。‎ 看他们在同一段时间里跑了多远。谁跑得远,谁的速度就快,谁跑的短,谁的速度就慢。‎ 看他们一样的路程,谁用的时间短,谁的速度就快,谁用的时间长,谁的速度就慢。‎ ‎3、什么是速度?‎ 出示课本20页的下面一段文字,学生仔细读一读,想一想速度的概念。‎ 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教师讲解:这里的单位时间,一般是指一秒钟、一分钟、一小时。‎ 活动二:测一测自己的走路速度 ‎1、了解了速度这个概念,下面我们来测一测我们自己走路的速度,看看我们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是多远。‎ ‎2、出示课本21页上面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了解本次活动的要求及方法。‎ ‎3、活动要求:‎ 两人一组,一个人用正常的步伐走5米,测量所用的时间;另一个人用正常的步伐走5秒钟,测量所走的路程。比较一下,你和 同伴走路的速度一样大吗?‎ ‎4、出示速度测试记录表 同学 路程 时间 速度 学生A ‎5米 ‎( )秒 ‎( )米/秒 学生B ‎( )米 ‎5秒 ‎( )米/秒 ‎5、教师组织学生到操场,按要求活动,完成活动之后,再次回到班级。‎ ‎6、全班交流,教师有选择的请几组同学说一说自己测量的过程,并且出示速度测试记录表。‎ ‎7、交流:你和同伴走路的速度一样大吗?为什么?‎ 不一样的,因为通过测算,我们俩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活动三:认识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 ‎1、在日常生活中,物体的运动都有自己的速度,有的物体运动的快,速度就大,有的物体运动的慢,速度就小。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 ‎2、出示课本21页下面的表格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民航飞机、动车、自行车、台风、沙尘暴、海豚等物体的运动速度。‎ ‎3、全班交流,通过这幅图,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预设:‎ 生1:在这些物体中,民航飞机的运动速度是最快的,达到了800千米每小时。‎ 生2:相对于其他物体而言,人步行的速度是比较慢的,只有5千米每小时。‎ 生3:在动物界猎豹的速度非常快,达到了90千米每小时,比 沙尘暴的速度还要快一些,比台风中心移动的速度快的多。‎ ‎4、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物体的运动速度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物体的正常运动速度?‎ 学生列举一些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 ‎5、教师小结: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快有慢,有大有小,同一种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产生的冲击力也越大,运动速度越小,产生的冲击力也越小。‎ ‎6、情境题 出示课本22页上面两幅图片,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不能从楼梯上快速的跑下来?为什么不能高空抛物?‎ 预设:‎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速度越快,能量越大。楼梯上快速奔跑具有很大的能量从而止不住脚步,易冲撞他人带来伤害。‎ 高空抛物,越接近地表速度越快,从而能量越大,容易对地表附近的人或物造成伤害,甚者会威胁生命安全。高空抛物不仅是道德上的问题,有的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7、既然从楼梯上快速跑下来,从高空抛物,这两个行为都很不安全,那么我们今后该怎么做呢?‎ 预设:‎ 上下楼梯,慢步行走。‎ 上下楼梯,靠右行,尽量不与人碰撞。‎ 不从高空抛物,有杂物要扔的话,就从楼上走下来,扔进垃圾箱里。‎ 活动四:认识高速运动的物体 ‎1、在自然界中,有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非常大。‎ 出示课本22页声音和光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再读一读上面的文字,体会声音和光的速度快的特点。‎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光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亿米/秒。‎ ‎2、而有一些物体看上去似乎一动不动,其实他一直在运动,比如说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天上的白云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判断出他们是在运动呢?今天老师教大家一种方法。‎ ‎3、出示课本22页最后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照着做一做。‎ 可以根据长出指甲部分的长短看出生长运动;可以以树木或是房屋作为参照物观察月亮是否在运动。‎ 这种方法可以判断月亮、白云、星星等物体是运动的,不过运用这种方法要有耐心,因为月亮、白云、星星等物体离我们比较远,看起来运动的非常慢,所以就算用这种方法我们也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判断出他们是在运动的。‎ 活动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用速度来描述,同时我们了解了一些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懂得同一种物体,运动速度越大,产生的冲击力也越大,因此我们上下楼梯时一定要慢步行走,也不能高空抛物,时刻注意安全问题。‎ 第三单元 常见的力 ‎8力与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下来,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与方向。‎ ‎2、懂得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离不开力。‎ ‎3、通过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懂得拉力越大,小车前进越快,拉力越小,小车前进越慢。‎ ‎4、通过实验,研究磁力能否改变钢球的运动方向,懂得力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5、继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力的作用,通过实验探究力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 探究磁力能否改变钢球的运动方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实验探究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力 ‎1、出示课本23页的一首诗。‎ 你看得见力吗?‎ 你看不见,‎ 我也看不见。‎ 但我知道,‎ 当降落伞从空中飘落时,‎ 那里有力。‎ 你看得见力吗?‎ 你看不见,‎ 我也看不见。‎ 但我知道,‎ 当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 那里有力。‎ ‎……‎ ‎2、学生自有朗读小诗,初步了解这首诗的内容,想一想,在这首小诗中,作者从哪里看到了力?‎ 从降落伞在空中飘落、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中看到了力。‎ ‎3、除了这些,我们还能从生活中的哪些东西身上看到力?‎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自己看到的力。‎ ‎4、出示课本24页的五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我们可以从这些图中看到力吗?‎ 预设:‎ 图1,使运动中的自行车停下来,需要力。‎ 图2,使风车运转起来,需要力。‎ 图3,磁力小车拐弯,需要力的作用才能完成。‎ 图4,让皮球弹起来需要力。‎ 图5,潜艇浮出水面也需要力。‎ ‎5、教师引导:从刚才大家列举的许多例子中,我们发现物体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这种改变需要力的作用,那么究竟是什么力呢?力又有什么作用呢?‎ ‎6、出示课本24页下面的一段文字。‎ 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与方向。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离不开力。‎ 学生自有读一读这段文字,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力,力有什么作用。‎ ‎7、教师引导: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由运动变成静止,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活动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 ‎1、力真的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实验研究的问题: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是否有关系?‎ ‎3、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假设1: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没有关系。‎ 假设2: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有关系,拉力越大,小车前进越快,拉力越小,小车前进越慢。‎ ‎4、出示课本25页上面的一幅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 ‎5、相关交流 实验材料:简易小车一辆、钩码、固定的支架、计时器、活动手册上的实验记录表等等。‎ 实验方法:‎ 把一根绳子的一头系在小车上,另一头穿过支架扣上钩子,垂在桌子旁边。‎ 在钩子上钩上钩码,一个一个的增加钩码,分别测一测小车从桌子的这一头行驶到桌子的另一头,需要多长时间。‎ 实验要领:‎ 一个一个增加钩码的数量,表示小车拉力大小的改变。‎ 在实验前确定好起点和终点,是为了探究固定的距离,小车所用的时间。‎ 在这个实验中,保持不变的量是小车的重量、小车运动的距离。需要改变的量是拉力的大小,也就是钩码的数量。‎ ‎6、学生分小组实验,加强小组合作,做好这个实验,并记录好实验记录,想一想,从这个实验中,可以看出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究竟是什么关系?‎ ‎7、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实验记录,并说一说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 ‎8、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得出了相同的实验结论,那就是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确存在关系,拉力大,小车前进快,拉力小,小车前进慢。‎ 板书:拉力越大,小车前进越快,拉力越小,小车前进越慢。‎ ‎9、刚刚我们探究了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大家想一想,如果在这个实验中,拉力不变,而往小车上添加重物,那么小车前进快慢又会有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探究。‎ ‎10、学生分小组探究小车重量与前进快慢的关系。‎ ‎11、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通过往小车上添加重物改变小车的 重量,探究小车前进的快慢与小车重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往小车上添加的重物越重,小车前进的越慢,往小车上添加的重物越轻,小车前进的越快。‎ 活动三:研究磁力能否改变钢球的运动方向 ‎1、刚刚我们探究了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力能够改变运动物体的速度。那么力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吗?下面我们来探究磁力能否改变钢球的运动方向。‎ ‎2、出示课本25页磁力能否改变钢球的运动方向这幅实验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实验材料、实验方法等等。‎ ‎3、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斜坡、钢球、磁铁、白纸、笔等等。‎ 实验方法:‎ 第1步:让钢球从斜面顶端滚下,记录钢球运动的轨迹。‎ 第2步:在钢球运动轨迹的旁边,放一块磁铁.‎ 第3步:再次让钢球从斜面同一高度滚下,认真观察,钢球运动的状态并再次记录钢球的运动轨迹。‎ 实验要求:比一比钢球两次从斜面顶端滚下,它们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轨迹是否一致,如果不一样,又不一样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不一样的现象?‎ ‎4、教师强调:本次实验是一次对比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不变的是钢球的大小、斜面的高度和钢球从斜面滚落的位置。变化的量是第2次实验在钢球运动路径的旁边放有一块磁铁。‎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仔细观察两次实验中,钢球运动轨迹的变化,并思考发生这样变化的原因。‎ ‎6、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现象,再说一说本小组得出的结论。‎ ‎7、教师小结:通过这次对比实验,我们发现钢球从斜面同一位置滚落下来。它们的运动轨迹是不一样的,第1次钢球的运动轨迹是直线,第2次钢球运动的途中,拐了一个弯。两次运动轨迹的不同,原因在于这块磁铁。这块磁铁具有磁力,正是磁力影响钢球运动的轨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磁力能够改变钢球的运动方向。‎ 活动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力的概念,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与方向,探究了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之间的关系,懂得了拉力越大,小车前进越快,拉力越小,小车前进越慢。探究了磁力能否改变钢球的运动方向,懂得了磁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课后,请大家进一步观察我们周围物体的运动,了解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9弹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弹性和弹力的概念,知道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来的体积或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能使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就叫做弹力。‎ ‎2、通过实验,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知道在一定范围内,拉力越大,弹簧拉伸越长,拉力越小,弹簧拉伸越短。‎ ‎3、了解弹簧测力计,能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4、使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做一个弹力玩具,进一步体会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教学重点 认识弹性和弹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认识弹簧测力计,能够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钩码弹簧、弹簧测力计、一些大小不同的物体、制作弹力玩具的一些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等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弹力 ‎1、出示一根橡皮筋,展示拉伸橡皮筋、弹拨橡皮筋,引导学生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2、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发现,橡皮筋有一个特点,当我们拉伸橡皮筋、弹拨橡皮筋的时候,橡皮筋的形状会发生改变,不过当我们停止弹拨和拉伸的时候,橡皮筋又可以恢复到原状。除了橡皮筋之外,还有哪些物体具有这个特点呢?‎ 学生说一说与橡皮筋类似性质的物体。‎ ‎3、出示课本26页上面的四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与橡皮筋类似性质的几种物体。‎ 弹簧、海绵、塑料尺等。‎ ‎4、出示握力器和拉力器,引导:同学们玩过握力器和拉力器吗?握力器和拉力器又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握力器和拉力器的特点。‎ ‎5、教师引导:像弹簧、橡皮筋、握力器等这些物体所具有的性质,我们称之为弹性。‎ ‎6、出示课本26页下面的一段文字。‎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撤去外力之后,又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能使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 ‎7、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并联系橡皮筋、弹簧、握力器等物体的特点,初步了解物体的弹性和弹力两个概念。‎ 活动二: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1、我们用力就可以拉伸弹簧,那么我们所用的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有没有关系呢?下面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2、出示课本27页上面这幅图,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和实验目的。‎ ‎3、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弹簧、钩码、小尺等等 实验方法:在固定的架子上依次挂上弹簧,并在弹簧下面的钩子上,挂上数量不等的钩码,然后用小尺测量弹簧的长度。‎ 实验探究的问题:每增加一个钩码,弹簧拉伸长度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规律吗?‎ ‎4、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依次在弹簧下面挂上1个、2个、3‎ 个钩码,然后测量弹簧的长度,并想一想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做好实验记录。‎ ‎5、全班交流,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交流各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小实验,我们发现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拉力越大,弹簧拉伸的长度越长,拉力越小,弹簧拉伸的长度越短。‎ ‎6、刚才我们通过实验,了解了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下面请大家推测一下,当我们在弹簧下面挂4个钩码时,弹簧拉伸长度会是多少呢?当我们挂6个钩码呢?‎ 学生先进行预测,并将自己的预测记录下来,然后进行验证,看一看自己的验证是否准确。‎ ‎7、如果我们无限的在弹簧下面挂上钩码?弹簧会怎么样呢?‎ 当我们无限的在弹簧下面挂上钩码时,弹簧就会被无限的拉伸,拉伸到一定程度时,弹簧就不会恢复原来的形状,也就是说弹簧失去了弹性。因此,我们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要在弹簧所能承受的弹性范围之内,过了这个范围,弹簧就会损坏,失去弹力。‎ 活动三:认识和使用测力计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知道具体的力的大小,因此各种测力的工具就被发明了出来,其中有一个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弹簧测力计。‎ ‎2、出示课本27页的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组成部分。‎ 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拉伸长度随拉力大小变化的规律而制成 的。‎ 弹簧测力计主要由提环、指针、刻度、挂钩4个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都有它的作用。‎ 提环——便于用手握住测力计 指针——指向力的大小的刻度 刻度板——表示出刻度 挂钩——挂住被测量的物体 我们利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力的大小,力的单位是牛顿,用字母N表示。‎ ‎3、出示课本27页左下方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先检查指针是否在0刻度处。‎ 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齐平。‎ 被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值。‎ ‎4、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下面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来测一测提起一些我们常见的物品需要使用多大的力?‎ 操作要求:自己选择5种常见的物品,用弹簧测力计测一测,提起这些物品需要使用多大的力?‎ 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测一测提起常见物品需要的力,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注意,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齐平。‎ 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测量的物品,并说一说使用弹簧测力计提起这些物品要使用多大的力?‎ 活动四:选择合适的物体,做一个弹力玩具 ‎1、刚刚我们学习了弹性和弹力的概念,下面,我们使用常见的 材料来做一个弹力玩具。‎ ‎2、出示课本28页下面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欣赏别的同学制作的弹力玩具,激发学生制作的兴趣和意念。‎ ‎3、教师提出要求:请小组同学合作,先想一想做什么弹力玩具,然后寻找合适的材料,动手制作,制作完成之后,在全班展示一下自己制作的弹力玩具。‎ ‎4、学生分小组活动,动手制作弹力玩具。‎ ‎5、全班交流,展示本小组制作的弹力玩具,其他同学,观察这些弹力玩具,指出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活动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弹力,知道弹力是能使物体恢复原来形状或体积的力,橡皮筋、弹簧和握力器等物品都具有弹力。我们还研究了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知道了拉力越大,弹簧拉伸越长,拉力越小,弹簧拉伸越短。认识了弹簧测力计,学会了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常见的物体。课后,请大家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弹力,进一步认识弹力。‎ ‎10摩擦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摩擦力,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就是摩擦力。‎ ‎2、明白物体在液体或空气中运动时,也会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一种阻力。‎ ‎3、学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并且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 的因素。‎ ‎4、通过实验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 ‎5、懂得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存在摩擦力,了解生活中增加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现象。‎ 教学重点 ‎1、了解什么是摩擦力,学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弹簧测力计、木块、有关实验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实验记录表等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摩擦力 ‎1、出示工人推箱子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这些工人推箱子吃力吗?为什么非常吃力?‎ 工人推箱子非常吃力,一方面是箱子的重量,另一方面是箱子和地面有摩擦力。‎ ‎2、除了箱子与地面之间存在摩擦之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摩擦现象呢?‎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存在的摩擦现象,并说一说是什么和什么之间产生了摩擦。‎ ‎3、出示课本29页上面的几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这些图中什么和什么物体之间存在摩擦现象?‎ 预设:‎ 图1,小女孩的身体和滑梯之间存在摩擦。‎ 图2,箱子和地面存在摩擦。‎ 图3,运动员的身体和水之间存在摩擦。‎ 图4,气球和空气之间存在摩擦。‎ ‎4、出示课本29页下面的一段文字。‎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物体在液体或空气中运动时,也会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一种阻力。‎ ‎5、学生仔细读一读这段文字,了解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二:测量摩擦力 ‎1、摩擦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那么我们怎样去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呢?这就需要用到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我们可以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2、出示课本30页上面的一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测量摩擦力的方法。‎ 将弹簧测力计的指针调到0刻度处,使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拖动物体,使物体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对物体的拉力大小,它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意思,懂得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学生试着利用弹簧测力计正确测量1-2个物体与课桌之间的摩擦力。‎ 活动三: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摩擦力有大有小,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摩擦力的大小呢?请同学们来做一个预测。‎ 预测1: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预测2: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接触面面积越大,摩擦力越大,接触面面积越小,摩擦力越小。‎ 预测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重量有关,物体本身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2、出示课本30页的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本次实验的方法和要求分别是什么?‎ 全班交流 实验目的: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预测: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实验材料:长方体木块、弹簧测力计、桌面、塑料垫板、砂纸等。‎ 实验方法:将小木块分别放在桌面、塑料垫板、砂纸上,用弹簧测力计拖动小木块,分别测量出小木块与桌面、塑料垫板、砂纸之间的摩擦力。‎ 实验要领:本次实验中保持不变的量是物体本身与桌面、塑料垫板、砂纸之间接触面的大小,改变的量是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本次实验每一种情况,做三次实验,然后取平均值。‎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得出实验结论。‎ 全班交流,出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并交流实验结论,教师小 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刚刚这个实验我们仅仅验证了预测一的说法,下面请同学们继续实验,验证预测二和预测三的说法是否准确。‎ 学生分小组继续实验,验证预测二和预测三的说法。‎ ‎4、全班交流,教师总结:通过刚刚的实验,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不仅仅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还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和物体本身的重量有关系。‎ ‎5、板书:‎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大小,物体本身的重量都有关系。‎ 活动四: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 ‎1、物体在水中运动也有阻力,这个阻力来自于物体本身与水之间的摩擦力。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减小液体的阻力呢?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解决这个问题。‎ ‎2、出示课本31页上面的第一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实验方法及要求。‎ 实验目的:探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 实验预测: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阻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实验方法:在一个塑料瓶里装大半瓶洗洁精,用等重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的模型,将这些模型同时放入塑料瓶,仔细观察,比较他们下沉的速度。‎ 实验要领:‎ 塑料瓶里放的是洗洁精,这样做出来的效果会好一些。‎ 这些不同形状的模型是用等重的橡皮泥做出来的。‎ ‎3、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要求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现象,并说一说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4、教师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阻力大小与物体本身的形状有关系,水滴形的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因此,我们要减小液体的阻力,就尽量的把物体的形状设计成流线状。‎ ‎5、出示有关流线体的知识 流线体通常指的是前圆后尖,表面光滑,与水滴相似的形体。具有流线体形状的物体在流体中流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最小。所以,汽车、火车、飞机、潜水艇、轮船等外形常做成流线型。‎ ‎6、流线型的运用 出示大海中的鲸鱼和海豚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鲸鱼和海豚的外形,认识到它们的外形是流线体,这样的体型有利于减少海水的阻力。‎ ‎7、交流讨论:如何减小飞机、火箭在空气中运动时所受的阻力呢?‎ 飞机、火箭受到的阻力主要来自于空气,要想减小飞机、火箭在空气中运动时所受的阻力,可以把飞机火箭的外形设计成流线型,这样受到的阻力最小。‎ 活动五:生活中的摩擦力 ‎1、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不过在有些地方,人们想要增加摩擦力,而有些地方却需要减小摩擦力。‎ ‎2、出示课本31页下面的5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这 些情境中,是要减小摩擦力,还是要增加摩擦力,为什么?‎ 预设:‎ 图1,给自行车车轴上润滑油是为了减小车轴与车轮之间的摩擦力,这样可以使骑车子更省力一些。‎ 图2,加深轮胎花纹是为了增加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轮胎打滑,出现安全事故。‎ 图3,运动员在手上涂抹镁粉,是为了增加手与杆子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手掌因为出汗而打滑。‎ 图4,冰壶比赛中刷冰,是为了把地面刷得更光滑,减小冰壶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冰壶滑得更远。‎ 图5,给轮胎套防滑链,是为了增加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轮胎因为地面结冰而打滑。‎ ‎3、除了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是增加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呢?‎ ‎4、学生列举生活中减小摩擦力或者增加摩擦力的例子。‎ 预设:‎ 增加摩擦力 绳子上面有花纹。‎ 矿泉水瓶盖子上有竖直的花纹。‎ 在皮带传送中,拉紧皮带,并在皮带上上皮带蜡。‎ 减小摩擦力 旱冰鞋底下装有圆轮,是在相同条件下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摩擦力。‎ 机械手表戴久了要给它上油。‎ 磁悬浮列车。‎ 拉杆箱下面装上轮子。‎ 儿童滑梯的表面非常光滑。‎ 活动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学会了测量摩擦力的大小,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研究了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懂得了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我们经常会根据实际需要减小或者增加摩擦力。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力,进一步了解摩擦力。‎ ‎11浮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是指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竖直向上托举的力,正因为有浮力,物体才能漂浮在水面上。‎ ‎2、通过实验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影响,懂得不管物体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里都会产生浮力。‎ ‎3、通过实验,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4、通过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这个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5、通过阅读《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体会这个故事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教学重点 认识浮力,探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操作,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水槽、测力计、一些常见的物体、天平、活动手册上的实验记录表、A4纸等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浮力 ‎1、出示一个水槽,教师在水槽里依次放入橡皮、白纸、塑料小尺、小木块等等物体,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有什么现象?‎ 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有的沉入水底,有的浮在水面上。‎ ‎2、为什么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呢?‎ 这是因为有一种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浮力 ‎3、出示课本32页上面的一段文字。‎ 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竖直向上托举的力,这种力叫做浮力。正因为有浮力,物体才能漂浮在水面。‎ ‎4、学生仔细阅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浮力的概念以及浮力的作用。‎ 活动二: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1、教师引导:物体因为受到浮力的作用,所以会漂浮在水面上,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2、出示课本32页下面的图和文字,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相关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实验目的: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水槽、一块底面积比较大的橡皮等等。‎ 实验方法:先测出橡皮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再测一测这块橡皮放入水中受到的拉力,比较一下两次测得的拉力的大小。‎ ‎3、交流讨论:如果橡皮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怎样变化?‎ 如果橡皮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变小,这是因为浮力的作用。‎ ‎4、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测量橡皮在空气中以及水中受到的拉力的大小。‎ ‎5、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测得的数据。教师小结: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橡皮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较大,放入水中再用测力计测量,会发现橡皮受到的拉力比较小。这说明橡皮在水中受到了浮力的作用,这同时也说明,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换句话说,物体不管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活动三: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1、教师引导: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沉入水底,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物体的沉浮状态?下面我们继续探究 ‎2、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作出推测。‎ 推测一:与物体的重量有关。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是不一样的,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下去,重量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 预测二:与物体的体积有关,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不一样,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体积越小,越容易沉入水里。‎ ‎3、下面我们同样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推测,我们先来验 证推测一的说法。‎ ‎4、出示课本33页第1个实验,学生仔细读一读,了解这个实验的材料、方法与要求等等。‎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6、全班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的实验现象,说一说实验结论,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是不一样的,通常来说,质量大的物体容易下沉,质量小的物体容易上浮。‎ ‎7、验证预测二的说法。‎ 出示课本33页的第2个实验,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这次实验的问题实验材料以及实验的方法和要求。‎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全班交流,分享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也不一样,通常来说,质量相同,体积大的物体容易上浮,体积小的物体容易下沉。‎ ‎8、全班交流:通过上面两个实验,你发现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呢?‎ 预设:一般来讲,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质量,二是体积。‎ 活动四: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 ‎1、我们刚刚探究了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两个因素——质量和体积,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请大家想办法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看谁承载的硬币最多。‎ ‎2、出示课本34页上面两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本次活动的要求。‎ ‎3、教师引导各小组讨论交流,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 ‎4、各小组开始活动,运用本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5、各小组汇报活动结果,说一说本小组在A4纸上放了多少硬币?‎ ‎6、评选本次活动的优胜小组,采访优胜小组成员,请他们说一说自己采用什么方法,让A4纸承载这么多的硬币?‎ 预设一:将白纸折成一张纸船的形状,可以承载更多的硬币。‎ 预设二:将白纸折叠成长方体的形状,把接触水面的面积折得更大一些,这样白纸受到的浮力更大,就可以承载更多的硬币。‎ ‎7、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由此可见,我们动手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要想一想我们学习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灵活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活动五:《曹冲称象》中的科学道理 ‎1、教师引导:我们大家小时候就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们见识到了曹冲的聪明机智,那么,《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包含什么科学道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学生自有读一读课本34页《曹冲称象》的故事,然后想一想,《曹冲称象》象这个故事包含的科学道理。‎ ‎3、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故事中的道理。‎ 预设:‎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运用的是水的浮力的原理。‎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曹冲灵活的运用了浮力的原理。在其他条件都不改变的情况下,质量相同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是一样的。大象的重量和船上石头的重量是一样的。大象又高又大,不可以用称称量,不过石头是一块一块的,可以称出它们的重量。‎ 活动六:课堂总结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曹冲聪明的利用了浮力的原理,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也说明,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想一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第四单元 简单电路 ‎12点亮小灯泡 教学目标 ‎1、能够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连接一个简单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并画出连接方法。‎ ‎2、懂得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是一个闭合电路。‎ ‎3、动手做一个简单的开关连接到电路中,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体会开关具有可以控制电路的通和断的作用。‎ ‎4、仔细观察手电筒的结构,了解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又是如何连接的,懂得在电路中形成通路,灯泡才会亮起来。‎ 教学重点 ‎1、制作一个简单电路,懂得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是一个闭合电路。‎ ‎2、制作一个简单开关,连接到电路中,懂得开关可以控制电路的通和断。‎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制作简单电路和电路开关,体会什么是闭合电路,体会开关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简单电路的一些材料、开关、手电筒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35页的一首诗。‎ 按下开关,‎ 灯就亮了;‎ 再按一下开关,‎ 灯就灭了。‎ 开关里究竟藏着什么,‎ 能让灯这样乖乖听话?‎ ‎2、学生自有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能让灯亮起来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是电 ‎3、出示一个手电筒,展示手电筒的开和关,观察小灯泡的亮和灭。‎ ‎4、教师引导:手电筒里有什么,能够使小灯泡亮起来又灭掉,灭掉又亮起来?猜一猜,手电筒是怎么工作的?‎ 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手电筒的认识和了解。‎ ‎5、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四单元《简单电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电路,看看小灯泡怎么亮起来的?‎ ‎6、板书课题:12点亮小灯泡。‎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制作简单电路 ‎1、教师引导:我们先来制作一个简单的电路,能够让小灯泡亮起来。‎ ‎2、制作材料:电池、小灯泡、导线 ‎3、制作要求:用这些材料连接一个简单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并画出连接方法。‎ ‎4、制作指导:导线应该接触小灯泡的什么部位?‎ ‎5、出示小灯泡的剖面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小灯泡的内部构造及小灯泡发亮的原理。‎ ‎6、教师引导:通过小灯泡剖面图,我们发现,导线应该接触小灯泡尾巴的顶部,因为小灯泡尾巴顶部有导线直接连接上面的灯丝。‎ ‎7、学生分小组活动,用这些简单的材料,连接一个电路,并试一试让小灯泡亮起来,然后画出连接方法。‎ ‎8、全班交流,展示同学们连接的简单电路,测试一下连接的简单电路能否使小灯泡亮起来?‎ ‎9、出示课本37页上面的电路示意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个电路示意图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通过这个电路示意图,你有什么发现?‎ ‎10、教师小结:通过大家连接的简单电路,我们可以看出,能够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都是一个闭合电路,否则小灯泡不会亮起来。‎ ‎11、过渡:同学们,一个简单的电路完成了,小灯泡也亮起来了,不过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呢?下面我们继续交流。‎ 活动二:做个简单开关,连接到电路中 ‎1、引导:要想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开关,连接到电路中。下面请同学们在我们刚才连接的简单电路中,加一个简单的开关,来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2、全班交流,想一想用什么制作简单的开关?‎ ‎3、出示课本37页下图中的简单开关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这个简单开关是怎样制成的?‎ 在一块木板上,把回形针的一端用一枚图钉固定,并使回形针的另一端能够达到另一枚图钉上。‎ ‎4、除了书上提供的这个方法之外,我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 在一块木板上,钉两枚钉子,在一枚钉子上缠上铁丝,并且让铁丝的另一端能够达到另一枚钉子上,一个简单的开关就制作而成了。‎ ‎5、交流讨论:有的同学提出,在制作电路的过程中,不用电池,我们可以直接从插座接电,这个想法可不可行呢?‎ 教师引导并小结:这个想法并不可行,因为我们是在做实验,从插座上接电是很不安全的一种做法,因此,从安全角度考虑,我们只能使用电池,不能从插座接电。‎ ‎6、学生分小组活动,制作简单开关,并且把自己制作的简单开关接到电路中,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全班交流,学生展示本小组制作的开关,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7、教师总结:从这个活动我们可以看出,开关可以控制电路的通和断,要是电路通畅的话,接上开关,小灯泡就亮了,要想断开电路,只要断开开关小灯泡就灭了。‎ 活动三:在电路中接上其他电器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在简单电路中使用的是小灯泡来测试电路的,下面,我们把小灯泡换成其它电器,来试一试效果怎样。‎ ‎2、我们可以把小灯泡换成什么呢?‎ 预设:小电铃、发光器、小风扇 ‎3、学生分小组活动,把电路中的小灯泡换成小电铃、发光器或 者小风扇等,试一试效果怎样。‎ ‎4、全班交流,学生展示本小组的操作结果,看一看效果如何,教师小结:同学们,当我们把小灯泡换成其他电器的时候,效果也是非常好的。这说明只要电路没有问题,我们可以在电路中连接我们想要连接的电器,并且可以使这些电器正常工作。‎ 活动四:观察手电筒,了解正负极 ‎1、出示手电筒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手电筒的外部构造。‎ ‎2、教师引导:从外面看起来非常简单的手电筒,究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个部分又是如何连接的呢?下面我们来探究手电筒的结构。‎ ‎3、教师拆卸手电筒,引导学生看一看,手电筒的结构组成以及各部分是如何连接的?‎ ‎4、教师引导:手电筒中的电池是否可以随意连接呢?我们来试一试。‎ 学生试一试,将手电筒中的电池随意连接,看看小灯泡是否可以亮起来。‎ ‎5、教师小结:通过试验,我们发现手电筒中的电池不能随意连接,要安规定连接才行。也就是说,灯泡的导线两端要分别连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通路,灯泡才会亮起来。‎ ‎6、出示电池,引导学生看一看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7、教师引导:正极,我们一般用“+”表示,负极,我们一般用“-”表示。‎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电路,知道能够使小灯泡亮起来 的电路是一个闭合电路,在电路中开关可以控制电路的通和断。同时我们还认识到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应当分别连接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形成通路,这样灯泡才会亮起来。‎ ‎13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知道像铁钉、铝箔等物品,容易导电,被称为导体;像塑料、干燥的竹签等,不容易导电,被称为绝缘体。‎ ‎2、认识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导体,哪些物品是绝缘体。‎ ‎3、使用验电器做人体导电实验,懂得人体也是一个导体。‎ ‎4、通过实验,检验和比较不同液体(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 教学重点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其特点,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2、通过实验检验自来水、纯净水和盐水的导电性能。‎ 教学难点 了解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学会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物品、验电球、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简单电路的材料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导线,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导线的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导线的接口是由金属做成,导线的外皮由塑料制成,导线的内芯是铜丝制作而成。‎ 接口和内芯用金属和铜丝制作是为了导电,而外皮由塑料制成是为了防止触电。‎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这些物品容易导电吗 出示课本39页下面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些物品分别是什么,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这些物品容易导电吗?请大家预测一下 活动二:安装检测装置,检测这些物品是否容易导电 ‎1、教师引导: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这些物品是否容易导电。‎ ‎2、出示课本40页上面的检测装置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检测装置的结构组成。‎ ‎3、教师进行演示实验,从上述物品中任意选取一个,利用这个检测装置来检测这个物品是否容易导电?‎ ‎4、学生分小组交流,分别使用检测装置检测以上物品是否容易导电,并且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 预设:‎ 容易导电的——铁钉、铅笔芯、铝箔、硬币 不容易导电的——塑料尺、竹签、橡皮、木块、瓷勺、玻璃 ‎5、出示课本40页中间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像铁钉、铝箔等物品容易导电,被称为导体,像塑料尺、干燥的竹签等物品,不容易导电,被称为绝缘体。‎ ‎6、学生认真读一读,初步了解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特点。‎ 活动三: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有的物品因为使用的需要,物体上有些部分容易导电,有些部分不容易导电,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2、出示课本40页下面4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些物品分别是什么?这些物品中哪部分容易导电,哪部分不容易导电,各起什么作用?‎ 图1:螺丝刀。后部分是用塑料等绝缘材料做成的,不容易导电,防止触电,前部分是用金属做成的,容易导电。‎ 图2:开关。外面的部分是塑料制成的,防止漏电,保证安全,里面跟电线接触的部分是金属制成的,是为了导电。‎ 图3:电工胶布。由绝缘材料组成,防止触电,保证安全。‎ 图4:插座插头。面板是由塑料制成,防止触电。里面由金属制成,便于导电。‎ ‎3、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跟开关、插座等一样,也是一部分绝缘体,一部分导体。同学们还能列举出一些例子来吗?‎ 充电器、电线、电脑、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等等。‎ 活动四:用验电球做人体导电实验 ‎1、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有的是导体,有的是绝缘体,那么我们人究竟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下面我们通过验电球来验证一下。‎ ‎2、出示验电球,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验电球的样子及特点,了解他的工作原理。‎ ‎3、出示课本41页上面一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用验电球做人体导电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第1步:几名同学手拉手。‎ 第2步:拿验电球的同学要用手接触验电球上面的触点。‎ ‎4、学生分小组实验,利用验电球做人体导电实验。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验电球上的灯亮起来了,这说明人体是可以导电的。因此我们人也是一个导体。‎ 活动五:检验不同液体(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 ‎1、教师引导:我们平时会接触到很多种水,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等等。不同的水导电性能是不是一样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2、实验目的:探究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 ‎3、实验材料:自来水、纯净水、盐水、导线、小灯泡、电池开关等等。‎ ‎4、实验方法:出示课本41页的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了解实验方法。‎ ‎5、实验提示:在实验中,为了增强实验的效果,我们可以多放点盐或者多加几节电池试一试。‎ 实验中的不变量是电池、小灯泡、电池开关。实验中的变量是水。‎ ‎6、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做好实验记录。‎ ‎7、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的实验结果。‎ ‎8、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自来水、纯净水、盐 水的导电性能是不一样的,盐水的导电性能最强,其次是自来水,导电性能最弱的是纯净水。‎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了解了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同时我们还知道我们人体也是一个导体。在这堂课的最后,我们还做了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实验,明白了盐水的导电性能最强,其次是自来水,而纯净水的导电性能是最弱的。‎ ‎14电路暗箱 教学目标 ‎1、在简单电路中增加一节电池或者一个小灯泡,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有没有变化。‎ ‎2、了解什么是电路暗箱,电路暗箱有什么特点。‎ ‎3、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暗箱,让同伴来检测。‎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电路暗箱,并且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暗箱,让同伴来检测。‎ 教学难点 学会制作和检测电路暗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线、小灯泡、电池、制作电路暗箱的材料、记录表等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跟大家来做一个猜猜乐游戏。‎ ‎2、教师把两根导线的一头握在手里,问:同学们,老师握在手心里的导线是连着的还是断开的?‎ ‎3、学生猜一猜,老师松开手进行验证。‎ ‎4、教师引导:我们这样猜的话,只能靠运气,有没有方法判断老师握在手心里的导线是连着的还是断开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方法。‎ ‎5、板书课题:14电路暗箱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在电路中增加电池或灯泡 ‎1、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电路,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个简单电路的组成。‎ ‎2、假如我们在简单电路中增加一节电池或者一个小灯泡,那么小灯泡的亮度会不会有变化呢?先请同学们来预测一下。‎ 预测:‎ 增加一个电池,小灯泡变亮。‎ 增加一个电池,小灯泡变暗。‎ 增加一个灯泡,小灯泡变暗。‎ 增加一个灯泡,小灯泡变亮。‎ 小灯泡的亮度会不会有变化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大家的猜测。‎ ‎3、学生分小组活动,在简单电路中增加一节电池或一个小灯泡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有没有变化。‎ ‎4、全班交流,得出结论。‎ 预设:在简单电路中增加一节电池,小灯泡变亮,增加一个灯 泡,小灯泡会变暗。‎ 活动二:解电路暗箱 ‎1、教师引导:同学们,让我们来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暗箱,让同伴们来检测。‎ ‎2、出示课本43页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一下本次解电路暗箱的要求。‎ ‎3、如何解电路暗箱?出示课本43页“暗箱提示”。‎ 这个电路暗箱有4个触点,分别是A、B、C、D,触点之间可能连接了导线、小灯泡、电池。根据外接灯泡的变化,判断暗箱里两个触点之间的情况。‎ 解电路暗箱指导 ‎4、观察43页电路暗箱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个电路暗箱有几种接法?‎ 预设:‎ A-B A-C A-D B-C B-D C-D B-A C-A D-A C-B D-B D-C ‎5、根据大家的观察,我们发现这个电路暗箱可能有12种接法,触点之间,可能连接的是导线、小灯泡、电池。如果连接的是导线,外接的小灯泡会有什么变化?如果暗箱里连接的是小灯泡或者电池,那么外接的小灯泡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预设:‎ 如果两个触点之间连接的是导线,那么外接的小灯泡亮度不变。‎ 如果两个触点之间连接的是小灯泡,那么外接的小灯泡亮度变暗。‎ 如果两个触点之间连接的是电池,那么外接的小灯泡亮度变亮。‎ ‎6、下面我们就根据我们刚才讨论的几种情况来进行检测,得出结论,填写好课本43页的记录表。‎ 学生分小组进行检测,验证自己的推测,填写好记录表。‎ 全班交流,展示各小组的检测记录表,说一说本小组的检测结果。‎ ‎7、交流讨论:你认为出现这几种检测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8、教师小结:我们通过电路暗箱进一步了解了电路的特点以及工作的原理。‎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电路暗箱,并且通过解电路暗箱进一步了解了电路的特点以及工作的原理。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去探索关于电路暗箱的知识和秘密。‎ ‎15生活中的电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电,哪些电器是由电池供电,哪些是由电厂供电。‎ ‎2、了解什么是直流电,什么是交流电,认识到电池提供直流电,发电厂提供交流电。‎ ‎3、知道火电厂、太阳能电站、核电站、水电站都能够提供交流电,这些交流电运用到工业、农业、交通、居民生活等各个方面。‎ ‎4、懂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安全用电,防止触电而引发安全问 题。‎ ‎5、动手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教学重点 ‎1、认识交流电,懂得哪些地方能提供交流电,哪些地方要用到交流电。‎ ‎2、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不正确的用电方法,认识到用电安全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动手制作水果电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制作水果电池的一些材料、实验记录表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地方都需要用到电,可以这样说,离开了电,我们的生活寸步难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生活中的电。‎ ‎2、板书课题:15生活中的电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了解生活中电器的供电情况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电器非常多,有的电器是由电池供电,有的电器是由发电厂供电,下面请大家来辨别一下,下列电器中,哪些是由电池供电?哪些是由发电厂供电的?‎ ‎2、出示课本44页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且判断这些电器的供电情况。‎ 全班交流,预设:‎ 电池供电的——手表、汽车玩具、计算器、遥控器 发电厂供电的——电脑、散热器、电饭锅 ‎3、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之外,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由电池供电,哪些物品是由发电厂供电的呢?‎ 预设:‎ 电池供电——手机、电动车、剃须刀、闹钟 发电厂供电——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空调、电灯 ‎4、教师引导:电池和发电厂提供的电是不一样的,电池提供的是直流电,而发电厂提供的是交流电。‎ 活动二:认识交流电 ‎1、教师引导:哪些地方提供交流电的呢?又有哪些地方要用到交流电?关于交流电,我们进一步来学习。‎ ‎2、发电厂提供的交流电是从哪里来的呢?‎ 预设:‎ 火力发电厂发的电 太阳能电站发的电 核电站发的电 水电站发的电 风能发电站发的电 ‎3、教师分别出示火电厂、太阳能电站、核电站、水电站、风力发电站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多种多样的交流电发电站。‎ ‎4、教师引导:由这些发电站发出来的交流电,运送到电网上,再由电网运送到全国各地。‎ ‎5、生产生活中又有哪些地方要用到交流电呢?‎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使用交流电的地方,预设:‎ 工业生产用电 农业生产用电 交通用电 居民小区用电 商业用电 ‎6、出示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交通以及居民小区、商业街等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交流电在这些地方的大量使用,认识到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交流电。‎ 活动三:用电安全 ‎1、教师引导: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当然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东西。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安全事故。请同学们来看一看,下列做法安全吗?为什么?‎ ‎2、出示课本46页上面的四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这些图片上的哪些做法不安全?为什么?‎ 预设:‎ 图1,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风筝容易缠上高压线,引发触电事故。‎ 图2,雨天在大树下躲雨,容易引发触电事故。‎ 图3,用湿毛巾擦拭通电的电灯泡,容易引发触电事故。‎ 图4,一个接线板上接多种电器,接线板容易超出用电负荷,导致触电事故,引发火灾。‎ ‎3、出示课本46页的上面一段文字。‎ 把许多用电器连接在同一个插座上,或者用电器连续使用时间过长,都有可能因绝缘体过热而引发火灾。‎ 学生自有认真的读一读这段文字,了解错误的用电方法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 ‎4、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以上4种不安全的做法之外,还有哪些不安全的用电方法?‎ 预设:‎ 用湿手去触摸开关、插头等等。‎ 电器长时间通电。‎ 电器使用时间过长,超过使用年限。‎ ‎5、教师小结:同学们,用电安全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时刻注意的,电能够给我们提供便利,但是他也很危险,需要我们时刻注意用电安全,才能远离危险。‎ 活动四:做一个水果电池 ‎1、教师引导: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做一个水果电池。‎ ‎2、出示课本46页下面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初步了解水果电池的做法及要求。‎ ‎3、活动材料:水果、铜片、锌片、导线、LED灯等等。‎ ‎4、活动要求:如图所示,做一个水果电池,能够使LED灯亮起来。‎ ‎5、活动提示:如果灯不亮,可以多用几个橙子。‎ ‎6、学生分小组活动,制作水果电池。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 ‎7、全班交流,展示各小组制作的水果电池,并说一说水果电池的制作原理。‎ ‎8、教师小结:水果电池其实是利用水果中的化学物质和金属片 发生反应,产生电能的一种电池。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制作水果电池用的是橙子,可以把橙子换成其他水果或蔬菜吗?比如苹果,马铃薯等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做一做,并且上网查一查有关水果电池的知识。‎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直流电和交流电,知道电池提供的是直流电,发电厂提供的是交流电,交流电由火电厂、太阳能电站、核电站、水电站等发电厂发的电,传输到电网上,运送到全国各地,供应工业、农业、交通、居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注意用电安全,避免安全事故。‎ 第五单元 岩石与矿物 ‎16常见的岩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岩石,知道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一些岩石露在地表,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着。‎ ‎2、观察常见岩石的标本,了解岩石的外形和特点。‎ ‎3、选择一种常见的岩石,仿照花岗岩的示例,使用科学的语言对岩石进行准确、全面的描述。‎ ‎4、学会采集并制作岩石标本。‎ 教学重点 认识岩石,通过观察,了解岩石的基本特点。‎ 学会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全面的描述岩石。‎ 教学难点 了解岩石的基本特点,学会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全面的描述岩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岩石标本、学生自己收集的岩石、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47页上的一首小诗。‎ 你住在哪里?‎ 山峰、溶洞、海底……‎ 到处都有我的存在。‎ 你有什么用吗?‎ 造房、铺路、装饰……‎ 我的用途可多了。‎ 你的年纪?‎ 嗯——‎ 让我想想。‎ ‎2、学生自有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描述的是什么物质?‎ 岩石 ‎3、这首小诗写出了岩石的哪些知识?‎ 这首小诗写了岩石来自于山峰、溶洞、海底,岩石可以造房、铺路、装饰,岩石的年龄很大很大。‎ ‎4、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了解常见的岩石。‎ ‎5、板书课题:16常见的岩石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初识岩石 ‎1、同学们,你们见过岩石吗?你在哪里见过岩石?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哪里见过岩石?自己见过的岩石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出示课本48页有关岩石的图片,学生仔细看一看,初步了解这些岩石的样子。‎ ‎4、出示课本48页下面的一段文字。‎ 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一些岩石露在地表,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着。‎ ‎5、学生自有读一读这段文字,进一步了解岩石的有关知识。‎ 活动二:观察岩石标本,了解岩石特点 ‎1、教师引导:岩石究竟有哪些特点?下面我们通过观察一些岩石的标本,来了解一些常见岩石的特点。‎ ‎2、出示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石灰岩4种岩石的标本,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我们本次需要观察的常见岩石的标本。‎ ‎3、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观察这些常见岩石的标本呢?又通过什么方法来观察呢?‎ 全班交流,预设:‎ 使用放大镜观察岩石断口上有几种颜色,颗粒是大还是小。‎ 通过使用岩石在纸上画线等方法,来观察岩石是什么颜色的。‎ 通过敲一敲、听一听的方法,来观察岩石相互碰撞的声音是清脆的还是沉闷的。‎ 使用滴管在岩石上滴水的方法,来看一看岩石的吸水性如何。‎ 仔细观察岩石,看一看岩石上有没有气孔、条纹或者其他的花纹。‎ 观察岩石上是否有动物或者植物的痕迹。‎ ‎4、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一边观察,一边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 ‎5、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本小组观测的结果以及得出的结论。‎ 活动三:使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常见岩石 ‎1、刚刚我们观测了几种常见岩石的标本,初步了解了这些岩石 的一些特点,那么我们该怎样对这些岩石进行准确又全面的描述呢?‎ ‎2、出示课本50页上面花岗岩的描述范例。‎ 花岗岩 它是一种分布非常广泛的岩石。通常有粉红、半透明、黑三种粗细不同的颗粒紧密结合而成。质地坚硬,声音清脆,没有气孔,吸水性不好。‎ ‎3、学生自有读一读这段文字,看一看这段文字是如何科学全面的介绍花岗岩的?‎ 预设:‎ 介绍岩石一般的从分布、组成、质地、声音、吸水性强弱、是否有气孔等几方面进行。‎ ‎4、下面我们选择一种岩石,仿造花岗岩的例子对这种岩石进行科学、全面、准确的介绍。‎ 预设:‎ 石灰岩 主要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是烧制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简称灰岩。有灰、灰白、灰黑、黄、浅红、褐红等颜色,硬度一般不大,与稀盐酸有剧烈的化学反应。按照成因分类,属于沉积岩。‎ 大理岩 是变质岩的一种,因产于中国云南大理而得名。主要矿物为重结晶的方解石、白云石,肉眼可辨认,遇到稀盐酸会产生气泡。纯大理石为白色,含杂质时,呈现各种杂色,具有美丽条纹。为主要的装饰、建筑石料及雕刻石料。通常白色和灰色大理岩居多。‎ 活动四:采集并制作岩石标本 ‎1、展示各种各样的岩石标本,激发学生制作岩石标本的兴趣和意念。‎ ‎2、教师引导:看到如此美丽的岩石标本,大家想不想动手制作岩石标本呢?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做一做岩石标本吧。‎ ‎3、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岩石,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收集的岩石给老师看一看。‎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各种岩石。‎ 下面,我们就把大家收集的这些岩石制作成标本。‎ ‎5、出示课本50页的下面制作岩石标本的步骤图,学生认真的看一看,了解制作岩石标本的步骤。‎ 预设:搜集→清理→判断→装盒→贴标签 ‎6、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制作岩石标本的步骤,对自己收集的岩石进行清理、判断、装盒、贴标签,然后形成岩石标本。‎ ‎7、全班交流,展示本小组制作完成的岩石标本。‎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了解了岩石的一些基本的特点,学会使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全面的描述一些常见岩石。最后我们还按照步骤制作了一些岩石标本。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岩石等方法,进一步探究岩石。‎ ‎17 认识矿物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矿物,知道矿物是构成岩石的“积木”,矿物会使岩石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2、学会采用在白纸上画线、放大镜观察、手电筒照射、肉眼观察断口处的光泽、不同的硬物划刻矿物等不同的方法观察岩石中的矿物,描述矿物的特征。‎ 教学重点 了解矿物,并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观察矿物,描述矿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观察矿物,并科学、准确的描述矿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各种不同的矿物标本、放大镜、铁钉、钥匙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岩石,初步了解了岩石的一些基本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矿物,通过观察,了解矿物的一些特征。‎ 板书课题:17认识矿物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初识矿物 ‎1、同学们,你们见过矿物吗?关于矿物你们了解哪些?‎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有关矿物的知识。‎ ‎2、出示课本51页上面的三种矿物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黄铁矿、黄金矿和石英。‎ ‎3、关于黄铁矿、黄金矿和石英,同学们,你们对他们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对黄铁矿、黄金矿和石英的了解。‎ ‎4、教师小结:同学们,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4000种矿物矿物,遍布地球的每个角落。‎ ‎5、出示课本51页中间的一段文字:‎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积木”,矿物使岩石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如花岗岩中每种颜色的颗粒,代表一种矿物。‎ 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矿物的有关知识。‎ ‎6、出示课本51页下面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理解“花岗岩中每种颜色的颗粒代表一种矿物”这句话的含义。‎ 预设:‎ 花岗岩中的粉红色颗粒是长石。‎ 花岗岩中的半透明颗粒是石英。‎ 花岗岩中的黑色颗粒是黑云母。‎ 活动二: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描述矿物的特征 ‎1、教师引导:矿物有自己的特征,不同的矿物在光泽、硬度、透明度、形状、颜色等各方面都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进一步探究各种矿物的不同特征。‎ ‎2、全班交流:我们可以使用哪些方法来探究矿物的不同特征呢?‎ 预设:‎ 方法一:将矿物在白纱纸上用力划一划,然后观察粉末的颜色,可以知道矿物的颜色。‎ 方法二:运用放大镜观察矿物晶体的形状。‎ 方法三:通过观察矿物断口处,了解矿物的光泽。‎ 方法四:通过用手电筒照射矿物的方法,辨别矿物的透明度。‎ 方法五:通过用不同的硬物刻、划矿物,鉴别矿物的硬度。‎ ‎3、下面我们就利用大家的方法来观察描述矿物,了解矿物的特征。‎ 第1步,发放矿物标本,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本次观察研究的矿物标本主要有哪些?‎ 第2步,出示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本次观察、描述矿物的要求。‎ 第3步,强调实验操作要领:‎ 本次操作活动要检测的内容比较多,因此,大家在检测的时候,要按部就班的来,一项检测完毕,再进行另一项检测,不可杂乱无章。‎ 第4步,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要求进行检测活动,并完成活动记录。‎ 第5步,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活动记录,说一说本小组的活动结果。‎ 活动三:用科学的语言全面、准确的描述矿物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通过各种方法观测了矿物,了解了矿物的一些基本特征,下面让我们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全面的描述矿物。‎ ‎2、出示课本52页和53页有关矿物光泽和硬度的说明文字。‎ 矿物的光泽通常用某种材料的光泽来描述,如金属、玻璃、丝绸等等。‎ 矿物的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刻、划或者摩擦的能力,它是矿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3、出示描述矿物的范例 石墨 一种矿物,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度很小,熔点高,导电性能强,化学性质稳定。用来制造坩埚、电极、铅笔芯、润滑剂、颜料、防锈涂料等等。‎ ‎4、学生自有读一读,初步了解如何使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全面的描述一种矿物,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矿物,对他进行全面、准确的描述。‎ ‎5、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对矿物的介绍,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加以改正和补充。‎ ‎6、教师展示各种各样的矿物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进一步认识各种各样的矿物。‎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矿物,知道矿物是构成岩石的“积木”,矿物使岩石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同时,我们使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了矿物,了解了矿物的一些特征,并且用科学的语言全面、准确的描述矿物的这些特征。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观察矿物、查阅资料,继续探究矿物的秘密。‎ ‎18 矿物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是由哪些矿物制成的,是利用矿物的什么特性制成的,初步体会矿物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通过查阅资料、全班交流等方法,了解从铁矿石到铁制品的生产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石膏的作用,懂得医生用石膏固定骨折病人患处的原因。‎ ‎4、了解矿物开采和使用的历史,知道人类很早就认识到矿物的用途。‎ ‎5、懂得矿物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6、知道矿物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积极的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矿产资源。‎ 教学重点 ‎1、了解矿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矿物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2、懂得矿物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保护矿产资源。‎ 教学难点 体会矿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懂得保护矿产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体会石膏作用的实验材料、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等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初识矿物与我们的生活 ‎1、教师引导:上两节课我们分别了解了岩石和矿物,了解了岩石和矿物的特点。那么矿物与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2、出示课本54页的日常生活用品:‎ 铅笔芯、爽身粉、铜芯导线、褐石颜料、水晶杯 想一想这些物品是用哪种矿物制成的?利用了矿物的什么特性?‎ ‎3、学生仔细观察54页的图片,了解这些物品分别由哪些矿物制成,将它们一一对应起来,并想一想这些物品利用了这些矿物的什么特性?‎ 预设:‎ 铅笔芯由石墨制作而成,利用了石墨质地柔软易削,具有润滑性、书写方便,具有稳定性、保存时间长的特点。‎ 爽身粉的主要成分是滑石粉。具有吸收汗液,滑爽皮肤,减少痱子发生的优点。‎ 水晶杯利用石英制成。具有透明、硬度比较大、熔点高耐高温等特点。‎ 铜芯导线由黄铜矿提炼而成,铜芯利用的是黄铜矿的柔软、导电性能强的特点。‎ 赭石颜料利用赤铁矿制成。赤铁矿具有颜色鲜艳、稳定,不易褪色的特点。‎ ‎4、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也是由一些矿物制成的,同学们能够来举举例子吗?‎ 预设:‎ 铁锅由铁矿石制成。‎ 窗户上的玻璃由石英制成。‎ 首饰由黄金矿制成。‎ 活动二:了解铁矿石到铁制品的生产过程 ‎1、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铁制品,请大家来说一说,你见过哪些铁制品?‎ 预设:‎ 铁锅、菜刀、铲子、铁锹、卡车、剪刀、铁轨、火车、飞机等等。‎ ‎2、可以这样说,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是非常广泛的,那么铁是由什么矿物提炼而来的呢?‎ 铁矿石 ‎3、铁矿石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铁制品的呢?下面我们以家中常见的锅为例,来了解铁矿石到铁制品的生产过程。‎ ‎4、出示课本55页的上面铁的生产过程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铁矿石到铁制品的生产过程。‎ 开采铁矿→粉碎铁矿石→高温炼出铁水→分离铁水和矿渣→浇铸冷却成型→加工成铁制品 ‎5、教师小结:从铁矿石到铁制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铁制品都是来之不易的,因此我们要珍惜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样东西。‎ 活动三:体会石膏的作用 ‎1、教师引导:当我们身边有人骨折受伤的时候,医生总是用石膏给我们固定,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体会石膏的作用。‎ ‎2、出示课本55页的下面几幅图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及要求。‎ 实验目的:体会石膏的作用。‎ 实验材料:石膏粉、水 实验方法:将石膏粉加水调成糊状,把一根手指插入石膏再取出来,过一会儿,试着弯一弯手指,看看有什么感觉,体会石膏的作用。‎ 实验要领:当我们把手指插入石膏取出来之后,一定要过一会儿,等石膏凝固再弯曲手指,这样才能体会石膏的作用。‎ ‎3、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动手操作,体会石膏的作用。‎ ‎4、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的过程以及自己的实验感受。‎ ‎5、教师小结:同学们,当我们身体骨折之后,打上石膏就可以把骨折处充分的限,牢牢的固定住,以便于骨头尽快的愈合。‎ 活动四:人类采矿的历史 ‎1、教师引导:同学们,人类很早就认识到矿物的用途,采矿活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2、出示课本56页的上面四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人类的采矿历史。‎ 图1,古代采矿场景。‎ 图2,开采硫磺矿的场景。‎ 图3,开采铁矿的场景。‎ 图4,淘金的场景。‎ ‎3、教师补充有关人类采矿的历史资料 原始人类已能采集石料,打磨成生产工具,采集陶土供制陶,这些就是最早采矿的萌芽。中国古代的采矿历史悠久,从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出土有用于采掘、装载、提升、排水、照明等的 铜、铁、木、竹、石制的多种生产工具及陶器、铜锭、铜兵器等物,证实春秋时期已经使用了立井、斜井、平巷联合开拓,初步形成了地下开采系统。‎ 活动五:保护矿物资源 ‎1、教师引导:同学们,矿物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在世界范围内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是来自于矿物资源。有人说,矿产资源非常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不用担心。你们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说一说你们的看法。‎ 预设:‎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矿产资源是有限的,用一点就少一点。‎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矿产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是有限的。‎ 教师小结: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并不是像大家想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也是有限的。‎ ‎2、出示课本56页右下方的表格,引导学生看一看,我国部分矿产资源可开采年限,明白我国矿产资源可开采的年限是有限的,懂得矿产资源的有限性。‎ ‎3、既然矿产资源是有限的,用一点就少一点,那么面对日益枯竭的矿物资源,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做呢?‎ 预设:‎ 我们可以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进行保护。‎ 我们可以加强一些物品的回收利用,减少矿物资源的开发。‎ 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优化矿产资源。‎ 限或者禁止不合理的乱采滥挖,防止矿产资源的损失、浪费或者破坏。‎ 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全过程控制,将环境代价减小到最低限度。‎ 保护矿区生态环境,防止矿山寿命终结时沦为荒芜、不毛之地。‎ 矿物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我们要合理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进行科技研发,开发能够替代矿物资源的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能、水能等。‎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矿物与我们的生活,知道了从铁矿石到铁制品的生产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体会了石膏的作用,知道医生用石膏固定骨折病人患处的原因,同时我们还认识到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面对日益枯竭的矿物资源,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