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19 KB
  • 2021-12-06 发布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爬山虎的脚教案新人教版五四制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0 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蜗、曲”等生字,规范书写“占、嫩”生字,理解“引人注意、均匀、重叠、孔隙、叶柄、枯萎”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难点】‎ 熟悉课文,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课后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了解学情。‎ ‎2.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制作演示课件。‎ 11‎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图片导入,质疑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爬山虎。问: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爬山虎:这是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是可作为垂直绿化的植物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就是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的。‎ ‎2.板书课题,认识“虎”字:(板书课题。)课题中有一个生字,这个字念hǔ,用手指跟老师一起在空中写这个字,一边写一边说笔画的名称。‎ ‎3.对课题表示质疑:看着课题,你有疑问吗?(学生质疑。)预设:爬山虎是植物,怎么可能有脚呢?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哪里?它的脚怎么爬的?‎ ‎4.导入:是啊,爬山虎怎么会长脚呢?它的脚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步骤自学。‎ ‎1.(出示本课生字组的词。)初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下面的词语: 爬山虎、占地、均匀、重叠、空隙、叶柄、引人注目、茎、蜗牛、弯曲,读准字音。‎ 11‎ ‎2.读通课文。‎ ‎3.想想课文每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4.结合每一段的段意,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组内互检。教师出示检查要求:请同学们按照以下的步骤在小组内互检,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对又快。检查完请坐好,在心里记一记黑板上的词。‎ ‎(1)组长出示卡片,叫组员认读,每个组员读一个词,大家给他正音。‎ ‎(2)每人读一句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一起说说段意。‎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小黑板词语:老师想知道同学们的自学情况,每一个同学站起来读一个词,其他学生跟读。我们要注意下面的字(一边讲一边用红笔标出关键字。):“均匀”是前鼻音,“重叠”的“重”念“chóng”,是多音字,还念“zhòng”,叠字的下面是“且”,茎字的第四笔是横折撇。‎ ‎(2)检查读文:下面老师分别找几个同学读课文的每一个自然段,大家认真听,听听他们有没有读得不准确的词语,再想一想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读文,正音,说段意。教师简单地书写段意。(攀援生长,叶的特点,脚的特点,怎样爬,脚的特点。)‎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同学们看一看黑板上板书的每一自然段的段意,把每一自然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你能用“课文先介绍了……然后介绍了……最后介绍了……”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具体地描写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呢?‎ 11‎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细致地学习课文。‎ 四、提出问题 ‎1.出示问题,教师大声读。‎ 默读课文,用“  ”画出描写爬山虎叶和脚的句子,体会叶和脚有什么特点; ‎ 用“  ”画出描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体会爬的过程;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 ‎ 再用“?”标出你弄不懂的问题。先独立解决,再在小组里交流你没弄懂的问题。‎ ‎2.学生独自读课文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3.学生组内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参加,帮助解决部分问题。‎ ‎4.学生提出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预设:(1)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儿朝下?‎ ‎(2)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的?‎ ‎(3)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细丝怎么弯曲了?怎样使它紧贴在墙上呢?‎ ‎(4)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五、细读课文,解决问题 师:好,同学们的问题很有深度。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解决问题。我们先来学习叶的特点,(板书:叶。)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画的是哪一段的哪一句,写出了爬山虎 的什么特点。‎ 11‎ 叶的特点:‎ ‎1.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我画的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这是叶的颜色特点。(板书嫩红、嫩绿。)‎ 师导语:是的,作者是抓住颜色由嫩红到嫩绿的特点来写的。还有别的特点吗?‎ ‎(2)我画的是第2自然段第二句和第三句:“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这是说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绿得新鲜、叶尖朝下、铺得均匀、没有重叠、不留空隙。(板书:新鲜、朝下、均匀、无叠、无隙。)‎ 师导语:(指着板书。)是的,爬山虎的叶子不仅绿得新鲜,而且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像某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画。当微风吹来,满墙的叶子更是美丽,谁来告诉我们美在哪里?‎ 一生回答:是第2自然段的第四句:“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板书:波纹好看。)引导: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一句,你觉得这一句写得怎么样?‎ 学生说出这一句写法上的好处。‎ 教师点拨:漾、波纹是形容水的,在这里来形容叶子被风吹得颤动时美丽的样子,很形象,很生动。(板书:形象、生动。)‎ 教师点拨:同学们,你们知道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学生试着回答。)对了,是因为他细心地观察了,正因 11‎ 为细心观察了,才知道叶子的颜色和样子。(板书:细心观察。)‎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出示图片问:看着这么可爱的绿叶,你有什么感触?(学生汇报感触,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心情。)‎ ‎(2)叶圣陶先生如此准确生动地描写植物,我们应该把句子背下来。试着背一背第2自然段吧。(学生背诵。)指生看黑板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 回忆导入 ‎1.读词:请同学们轮读上节课的词语。每生读一个词。‎ ‎2.回忆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第2自然段,我们来试着背诵第2自然段,不会背的可以看书读。‎ ‎3.回忆大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大问题。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生读。)‎ ‎4.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爬山虎叶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和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上节课圈画的有关脚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二、 品词析句,解决问题 ‎(一)学习脚的特点。‎ 师导语:好,下面我们来学习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板书:脚。)谁来告诉我们,你画了哪一自然段的哪一句?写了爬山虎脚的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 ‎(1)我画的是第3自然段的第三句:“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 11‎ 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是茎上。(板书:茎上。)‎ 师导语:是的。还有吗?‎ ‎(2)我画的第3自然段第四句:“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板书:细丝。)‎ 师导语:啊,原来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还有吗?‎ ‎(3)我画的是第3自然段的第五句:“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脚的颜色。‎ 导语:嗯,脚的颜色也是嫩红的。‎ ‎2.点拨写法。‎ ‎(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同学们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描写,对比刚才我们学习的书上第3自然段的第三、四、五句,哪个好?好在哪?‎ ‎(2)学生说写法上的好处:第四句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 教师点拨: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生动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板书:生动、具体。)‎ ‎3.指导朗读、背诵。‎ ‎(1)出示图画:同学们看图,你认为爬山虎的脚怎么样?(学生说感觉。)那你就朗读一下这三句,表达一下吧。(三个学生读。)‎ ‎(2)指导背诵:现在,你们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看着图片,给 11‎ 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3)不看图会说吗?大家齐说。‎ 师导语: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那它是怎样爬的?我们接着来学习。(板书:爬。)‎ ‎(二)学习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师导语:谁来给我们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1.找学生读第4自然段第一、二句。大家认真听一听,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  2.请学生再读第4自然段第一、二句,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触、巴、弯、拉、紧贴、爬。‎ ‎4.演示爬的过程:同学们看这些动词,再拿出事先老师给你们的图纸,跟老师一起来把这几个动词表示的动作画出来。‎ ‎(1)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2)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长出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 ‎(3)学生说,老师画。‎ 师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出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它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这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5.理解动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它们的顺序能互换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讲解: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 11‎ 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这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学习最后一段: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谁来告诉我们,没触着墙的脚怎么样了?(萎了。)触着墙的呢?(变成灰色,牢固地巴住墙。)‎ 师指板书点拨:通过刚才学习第4自然段爬山虎爬的过程,第5自然段脚的变化,你知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地观察植物,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三、 归纳概括 师导语:同学们看着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知道它是怎样爬的。‎ ‎2.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内容。‎ ‎3.按顺序表达内容。(引导学生看写叶的部分和写脚的部分,这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的。)‎ ‎4.了解观察的方法。问:你知道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和爬的过程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靠的是仔细观察。)仅仅是一时的观察吗?(不是。)‎ ‎5.学生抄写表达方法。‎ ‎6.读“阅读链接”,体会观察、记录的好处。‎ 师点拨: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主要手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这样,我们会终生受益的。‎ 四、 巩固应用 11‎ 提出练笔要求: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的特点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写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们可以按这样的顺序写: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长在……我的叶子的特点是……我的脚的特点是……我爬的时候,脚先……然后……最后……‎ 为了节省时间,每一个小组写一处。分别找各小组汇报。‎ 五、 拓展创新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回家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做记录。也可以让妈妈帮忙泡豆子,看看它们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得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这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11‎ 我深深地感受到: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知识。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不足之处] 本课在引导学生去观察、积极发言的基础上,忽略了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梳理,如果能有效地落实下来,再让学生根据平时对校内植物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植物来写片段,促使学生课外去观察植物以及去阅读一些有关植物的资料,以便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到更好体现。‎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