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0 KB
  • 2021-12-06 发布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题西林壁》教案 (6)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该文。‎ ‎2.正确理解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突出“远、近、高、低、横、侧”几个字展示的画面,让学生明白同一事物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视觉,积累古诗名句。‎ ‎2.难点:通过学习这首古诗,让学生体会诗中隐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放,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还记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吗?(集体背诵“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写了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大家都知道,只有在雄伟巍峨的丛山峻岭中才能产生如此气势磅礴的瀑布。这首诗另外一层饮隐含的意思就是指庐山的山也是非常巍峨雄壮的。‎ 二、初步感知,总结方法 ‎1.初读课文 ‎①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2面,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得通顺流利。‎ ‎②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首诗。大家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③齐声诵读《题西林壁》。‎ ‎2.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理解诗题,了解作者;牢抓字眼,明白诗意;反复诵读,体悟诗情。‎ 三、理解诗题,了解作者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题写的一首诗。‎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一首诗?‎ 三、牢抓字眼,明白诗意 ‎1.在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大家找找看。(板书:横 侧 远 ‎ 近 高 低)‎ ‎2.作者通过在不同的方位所看到的庐山都是什么样子?(课件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图片)(板书:景色不同)‎ ‎3.指导朗读一、二句。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我们在读这两句时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惊叹、赞美)分别请学生读,分小组读。‎ ‎4.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问题:为什么同一个人看庐山,却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景色?小结: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板书:角度不同)。我们曾经学过《画杨梅》的课文,也是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结果结果不同。还有大家听过的 “盲人摸象”的故事也是这个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5.品读三、四句。学生通过查字典、看注解等学习方法明白“识、缘”两个字在本首诗中的含义。(识:认清;缘:因为)引导学生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分小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观点,因为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完整面貌。所以也就有了作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 ‎6.指导朗读三、四句。这两句诗在读法上与前面两句有什么不同?(后面两句要读出作者的人生感悟之情)‎ 四、反复诵读,体悟诗情 以不同形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全文。‎ 五、群文阅读,品悟诗境 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六、归纳总结,巩固新知 ‎1.《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2.作业布置:‎ ‎①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②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