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50 KB
- 2021-12-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枫桥夜泊》。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
《枫桥夜泊》是语文国家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本单元课文旨在通过文本让学生欣赏、领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 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诗人借景抒发了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依据教学内容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有节奏地诵读诗歌;能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2.能在诵读过程中抓住诗眼及意象进行画面想象,进一步领会诗人感情, 从而形成个性的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抓住古诗意象,通过吟诵理解诗意,领会诗情。理解诗人是如何表现“愁”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重视古诗教学,对培养小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因时空差距,学生处在以直观感受为主的心理水平。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以上分析,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本课教学将充分体现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利用图画、声音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拉近学生与诗人与文本的距离。
2.体验学习教学法。本课重点是抓住古诗意象,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因此教学时,我将让学生把古诗还原成图画,在想象的过程中完成个性的领悟。
3.提示点拨法。点拨学习思路,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点拨学习重难点,本课难点是理解诗人的“愁” 及诗文传递出来的清幽凄冷的意境,这时我将提示诗人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4.评价激励法。本课教学我讲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只要言而有理,不拘泥于追求标准答案,都给予认可与鼓励, 这也有助于形成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
三.说学法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有三个:
1.诵读感悟法。
2.想象感悟法。
3.自主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分析,我做了如下的教学流程设计:
谈话导入:我们从“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看到了诗人眼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从“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体会到元稹对秋菊的独爱之情。江南秋夜,桥畔孤舟,常年的羁旅生涯,使诗人张继对水乡静谧幽美的景色有着更深的感受,顿时绵绵诗意流注笔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
1.读,读出语感。
先听老师范读,给学生一个初体验。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音、注释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听录音跟读,检查自己诵读时在字音上是否正确。因为已学的《望洞庭》和《菊花》也都是七言绝句,学生已做过划分七言绝句节奏的练习,所以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然后请个别学生诵读,大家评议节奏划分是否正确。这个环节主要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诵,诵出情感。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读出语感的基础上,再次回归文本,请学生认真诵读全诗,找到诗人看到的和听到的。诗人看到的有“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听到的有“乌啼”、“钟声”
。要学生理解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是有难度的,所以我将意象具体化,充分利用图画、声音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这些意象带给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根据图画采用个别读、分组读、男女对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诗人换位边读边思考:看到这些画面,听到这些声音,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心情如何?逐步把学生融入到诗歌感情里。有了上面的情境体验,接着请学生找出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字,在学生找到“愁”字后,我顺势介绍“愁”就是本诗的诗眼,并板书“愁”,突出重点。围绕诗眼,抛砖引玉,“诗人为什么愁”,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把学生带入背景的学习中:枫桥在苏州,距离诗人的家乡湖北襄阳千里之外。此时,诗人不是一个怡然自乐的游客,而是一个科举考试的失败者。夜深了,诗人独自一人,他的心情便化成了诗中的“愁”。接着让学生继续诵读,从读中去体会诗人的忧愁。
3.吟,吟出美感。
吟,让学生领会诗的格律美,进一步领会诗的意境美。我先示范吟唱,顺势激发学生吟诗的兴趣。(播放教学过程视频)再同桌合作,一人吟诗,一人画诗,把诗中的意象在画中展现出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乐自然融合。学生在吟诗中感受古诗的格律美,在想象作画中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情,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愁”,紧接着,抓住“月落”、“江枫”、“渔火”这三个意象进行重点指导,力求通过点来突破面,以词的理解来融汇整首诗的感情,突破难点。“月落”在画面中,不好表现,我会点拨学生想象已学的古诗中写月亮的一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再问学生“张继一直守着天边的月,一直到月落也不眠。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月落”就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那是忧郁、孤独、伤感。在给图画用色的时候,主要有“江枫”和“渔火”
两个画面,受到插图和现实生活的影响,学生画枫树有的会用红色,我不急于否定学生,而是顺着学生的意思,请他谈一谈这样用色的原因。对于用红色的,我会说“枫树在秋天是火红的。可是,此时月亮已经落了,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没有灯光,你能看得很远、看得很清楚吗?学生能从我的提示中理解月亮已经落下,江边的枫树模模糊糊,船上的渔火星星点点,一切都不是那么清楚。我再点拨“此时,在昏暗的夜色中,诗人会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在学生理解诗人很孤独甚至凄凉后,我将和学生辨析,“霜能不能满天,是不是诗人写错了,用词不当?”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诗人凄凄冷冷,感觉到霜气满天,实际上是到处都冷,没有一丝温暖。在此基础上,请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画面,再次吟唱诗歌。
4.品,品出好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古诗意象的传情达意之效,我选择了本诗其中一个意象—钟声进行拓展。一边播放“钟声”,一边提示:寂寥中飘来阵阵夜半钟声,浑厚深沉,悠扬不息,正是这姑苏城外的古刹钟声,给枫桥夜景注入了历史的内 涵,隽永含蓄,耐人寻味,使诗的意境得以升华。远离家乡的惆怅,科举落榜的失意下,张继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这首诗, 让张继名垂千古,让苏州名扬天下,让枫桥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寒山寺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钟声,是古诗的一个独特意象,把钟声写进古诗的还有:(看幻灯片)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赠阙下裴舍人》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阳。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用“读”、“诵”、“吟”、“品”四步骤学习其中一首,在这种横向的拓展延伸中,进一步让学生领会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五.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少了冗长单调的解词析句,但超纲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的要求,并通过吟诵表现之,同时感受到汉语的声韵之美。课堂气氛活跃,我教得很轻松,孩子们也学得轻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播放教学效果视频)
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古诗中的内容用图画展现出来也是学生对古诗形成自我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
当然,在本设计中,有些问题还有值得思考的必要。比如,学生对“渔火”这一意象缺乏现实了解,所以在根据古诗作画的环节里, 体会渔火传达的思想感情有难度,以致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实现。 这启发了我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做些知识铺垫。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