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8.50 KB
  • 2021-12-06 发布

5年级数学总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和练习》教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与练习 教学内容: 数学五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回顾整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的理解,疏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回顾,进一步明确迁移、类推、归纳等数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4.在整理和复习活动中,逐步养成自主梳理知识的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 教学重点:通过整理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一步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掌握表面积、体积方面问题的解决思路。‎ 教学难点:形成知识网络,加深知识间内在联系的沟通。‎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问题引入: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阶段的学习,掌握了不少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图,并摆出实物)‎ ‎2.回顾旧知:看着模型,回忆一下,关于长方体、正方体,我们都曾学过哪些方面的知识?‎ 教师板书关键性词语:‎ 特征 总棱长 表面积 体积 相关计量单位 ‎【设计意图:学生空间能力的培养,往往是在不断地观察和实践中形成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较快的切入到课堂中去。】‎ 二、合作整理,知识建构 ‎1.下面让我们根据刚才说到的这些知识点来进行整理。‎ ‎(一)学生分组整理,教师出示整理提示。‎ 温馨提示:‎ ‎①选取你感兴趣的知识点在小组内交流记录。‎ ‎②整理的内容尽可能全面系统。‎ ‎③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的结果,如:列表、叙述、列举等方法。‎ ‎④如果有什么感到疑问的,做好标记。‎ ‎2.学生小组合作整理。‎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要做到分工明确,有秩序。‎ 教师巡视查看,发现典型问题。‎ ‎(二)有序汇报 教师根据巡视所掌握的情况,组织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 ‎1.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方面。‎ 师:你是从哪些方面整理他们的特征的?‎ 生:顶点、棱、面。‎ 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 让学生结合实物模型演示交流,进行旧知识回顾。‎ 师:刚才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好,但是有一些杂乱,其实在整理知识时我们可以借助图表更清晰的来整理。‎ 教师多媒体出示:‎ 形 体 特 征 联 系 面 棱 顶点 学生说,教师多媒体出示。‎ 师:当长方体的长、宽、高相等时,就是一个正方体,由此可以看出,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正方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可以用集合图更明显的表示出来,教师出示:‎ ‎2.有关总棱长、表面积、体积方面的相关知识。‎ 教师出示:‎ ‎(1)棱的有关计算。‎ ‎①从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这样的棱共有四组,所以:长方体的总棱长=(长+宽+高)×4‎ 用字母表示为:C=(a+b+h)×4‎ ‎②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所以:‎ 正方体的总棱长=棱长×12‎ 用字母表示为:C=12a ‎③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2)表面积的有关计算。‎ 师:什么是表面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 我们是如何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 ‎①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6个面分为三组,所以:‎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用字母表示为:S=(a×b+a×h+b×h)×2‎ ‎②正方体的6个面都相等,所以:‎ 正方体的表面积=底面积×6‎ 用字母表示为:S=6a²‎ ‎③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 ‎(3)体积的有关计算。‎ ‎①体积是指什么?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呢?‎ 师:我们是如何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的呢?‎ 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多媒体出示:‎ 引导学生回忆,并板书:类推、迁移。‎ ‎②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为:V=abh 正方体所有的棱长都相等,所以:‎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³‎ 师:长×宽,棱长×棱长是底面积,所以,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统一为: V=Sh ‎③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 ‎④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它们的容积。‎ 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与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3.比较归纳,总结方法。‎ ‎①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各自的作品,引导学生明确,整理知识要有条理性,有条理的整理知识才能不重复、不遗漏,简洁、明了、直观。‎ 教师板书:条理 ‎②师:在整理知识时,列表格的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同学们刚才整理的内容可以在下面的表格呈现,教师出示:‎ 表面积 体积 容积 概念 计算 公式 常用 单位 找学生再说一说,师多媒体出示。‎ 师:用表格式整理可以帮助我们条理、全面、简洁的进行整理。‎ ‎【设计意图:表格整理的方法,不仅能使知识更加系统化,而且能更清晰系统;在整理的过程中,逐步让学生形成使用表格的习惯,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下面问题哪些与求体积或表面积有关?‎ ‎(1)水池里有多少吨水? ‎ ‎(2)制作一个盒子至少要用多少硬纸板?‎ ‎(3)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中,水面上升多少?‎ ‎(4)游泳池贴瓷砖,要多少块瓷砖?‎ ‎(5)油漆大厅里的长方体柱子,要多少油漆?‎ ‎(6)学校要砌一面墙,要多少块砖?‎ ‎【设计意图:这组题目都带“?”‎ 却都没有具体数值,也不需要学生计算。这打破了学生看到题目就要算的思维定势,让他们整体考察题目和已学内容间的联系,反思知识所适用的情境。对这组练习,教师也可以精致化设计,比如对草地上铺草皮、围栏杆,油漆大厅中的方形柱子问题,可以配PPT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上,要注意追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填空 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提问学生说一说,其他同学倾听、判断。‎ 教师强调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特别要熟悉每两个要换算的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尤其是不相邻的单位进率是多少。‎ ‎(二)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下题目,要明确求的应该是底面积和体积。‎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订正。‎ ‎2.‎ 学生先互相交流每一问的问题是求什么的,同学之间简单的进行交流,教师再提问学生说一说。‎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注:这两道题目都可以让学生到黑板去板书。‎ ‎(三)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1.‎ 友情提示:‎ a.珊瑚石的放到鱼缸里,水面升高了5厘米。为什么水面会升高?‎ b.珊瑚石的体积相当于一个什么样的长方体的体积?在图上画一画。‎ c.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 学生试着做一做,然后全班交流汇报。‎ ‎2.‎ 友情提示:‎ a.想一想,至少需要多少块小正方体木块?‎ b.你能用一个简单的示意图画出这个正方体模型吗?‎ c.怎样计算这个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学生独立练习,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整个练习的设计突出层次性和生活性,一是照顾大部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体会成功的喜悦;二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练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该运用于生活。】‎ 四、梳理总结,提升认识 ‎1.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觉得在整理复习知识的时候怎样才能做到扎实有效?‎ 学生自由发言,梳理总结.‎ ‎2.结束语 师:复习实际上就是对知识的回忆和再加深的过程,要学会用系统归纳的方法将知识梳理成知识树(知识网)的形式,同时还要能应该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在练习中掌握知识.‎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与练习 特征 表格 总棱长 表面积 体积 类推 迁移 相关计量单位 ‎ 条理 使用说明:‎ ‎(一)设计意图:‎ ‎1.全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先是简单回顾都有哪些方面的知识,然后让学生根据知识点有目的性的去整理相关的知识,有一定的导向性,避免学生盲目去做而大海捞针。然后通过不断地汇报归纳,让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掌握了归纳整理的方法,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还强化的能力的培养.‎ ‎2.练习的设计注意层次性和练习的梯度,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设计,后面的拓展练习并不要求所有的学生去掌握,但是要让所有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研究,重在参与的过程,体会研究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学习习惯地培养.‎ ‎3.建议在使用时要灵活的进行删减,练习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难度(提升难度),但还是要以学生活动为主.‎ ‎(二)亮点:‎ ‎1.本课注重让学生以学习小组去完成学习任务,其目的不仅是要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合作,体会团队的力量.‎ ‎2.复习课实际是知识的提升和巩固的过程,更是能力的提升过程,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受益终生,整理能使学生对知识形成网络化,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得以成长和发展.‎ ‎(三)困惑:‎ 本课的容量有些偏大,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跟上课堂的节奏,个人感觉还应该与课下充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