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37 KB
  • 2021-12-10 发布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六单元 单元初步感知 授课 提要 课时 15 自相矛盾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它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 一方面希望学生能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意; 另一方面希望能为学生以后学习古文打下基础。 2 16 田忌赛马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 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在孙膑的帮助下,取得胜利 的故事。赛马过程情节生动,文字浅显易懂。 2 17 跳水 本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展示给读者一个个生动 的画面。文中人物各有特点,语言运用熟练,人物刻 画形象逼真。因此,本篇除抓训练重点以外,还应让 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2 习作:神奇的探险 之旅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探险的梦。本次习作 我们将进行一次模拟探险,组成探险队,想象带哪些 工具,会遇到什么突发事件,以及如何应对,然后分 析范文;最后学生习作。 2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 容的理解。 语句段运用:了解古代与现在词语意思的统一; 抓住文章中描写时间的句子,体会其文章所起到的表 达效果;学习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日积月累:积累文学常识。 1 教法与学法 本单元的训练点是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 思维过程。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教师应首先让学生读懂课文,在理清课文脉络 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小标题复述事情的发展过程,然后再深入体会人物的思维 过程。 授课 方法探究 15 自相矛盾 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并通过拓 展想象,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激发学生 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6 田忌赛马 首先把故事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完整,然后分角 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并理解田忌胜利的原因, 体会孙膑的聪明才智。 17 跳水 首先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理清孩子是怎样 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了解当时的危险情况,最后 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考虑 后果,不要一时冲动的道理。 教学过程典案 15 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 2 个生字,会写 4 个生字,读准 1 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理解古文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激 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能读懂、读通古文,并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说起寓言,同学们并不陌生,它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 个深刻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亡羊补牢,守株待兔……) 看来,同学们知道的寓言故事真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文言文形式的寓言 故事。 2.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3.谁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呢? 4.教师小结:矛和盾分别是冷兵器时代用来进攻和防御的武器。确切地说, 矛用来刺,盾用来挡。那么围绕着矛与盾,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则寓言。古人云:“书读百遍,而义自见。”这是我 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 设计意图: 由学生熟知的寓言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解 释题目的意思,为学生理解“自相矛盾”做铺垫。 二、读懂、读通文言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划分朗读节奏。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 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带领学生对照所划分的朗读节奏,读文言文。 3.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读课文。 4.小组读、个人读、自由读、全班齐读。 三、疏通大意。 1.教师: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准确,还要读懂。接下来的学习中,希 望同学们能借助注释初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学习文言文有什么方法? (1)结合注释;(2)联系上下文;(3)查字典;(4)反复朗读。 3.学生小组合作了解文言文大意。 出示: 楚人:楚国人。鬻(yù):卖。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陷:刺 破。利:锋利。 以:用。弗:不。应:回答。 4.这则文言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赞美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 武器都无法刺破。”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 东西是它穿不透的。”有的人问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交流理解古文的意思。 四、教师总结。 这篇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楚国人是如何夸盾的?说说他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盾——坚,物莫能陷,并表演) 2.楚国人是如何夸矛的?说说他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矛——利,于物无不陷,并表演) 设计意图: 让学生大胆想象楚国人的神态、动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 楚国人的夸大其词。 3.楚国人被这么一问,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想象这位楚国人的样子,仅仅 是“弗能应”吗?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他此时的窘态吗? 楚国人哑口无言,在场的人都笑了。当然,这个笑呀,可不是认同的笑,而 是怎样的笑呀?(嘲笑) 那么请问,大家在笑什么呢? 设计意图: 体会楚国人当时的窘态。 4.学生讲故事,按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讲讲这个故事。 5.总结道理。(板书:言过其实,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着边际、自相矛盾,就会使自己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所 以在说话时应多斟酌,多注意不要自相矛盾,这样才能避免尴尬的发生)。说说 学习收获。 6.读着文中的“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句话,我 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自相矛盾的事…… 例如: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 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 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自相矛盾的说法。 三、背诵小结。 1.学生齐背诵。 2.教师小结:课文学到这儿,我们不仅把这则寓言读通了,弄懂了,而且还 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理。虽然这则文言文只有短短的几十个字,但却向我们展示 了如此丰富的内涵,我们不得不佩服文言文语言的凝练之美。 【板书设计】 15 自相矛盾 盾(坚)——物莫能陷 矛(利)——于物无不陷 道理:不能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否则不能自圆其说。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 求是。 16 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 2 个生字,会写 5 个生字,会写 8 个词语。 2.把故事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完整。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角色朗读等方法,使学生体会主人公的思维方法,理解田忌取得胜利 的原因,感受孙膑的聪明才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能把故事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完整。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思维方法。 3.理解赛马的过程,从中领会只有善于观察,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田忌取得胜利的原因,体会孙膑的聪明才智。 【教学方法】 激趣法、质疑法、自主合作交流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并能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故事讲清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当时齐国的贵族很喜欢赛马,有一名大将 叫田忌,他特别喜欢赛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历史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根据课题质疑:和谁赛?赛几场?怎么赛?赛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出示词语检查。 2.快速浏览一下全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赛马的过程? 3.再读课文,说说田忌赛了几场?怎样赛的?赛的结果怎样? 4.引导学生把故事的经过说具体。(教师相机板书) 田忌赛马的经过。田忌先用()对齐威王的(),接着用()对齐威王的(),最后用 ()对齐威王的()。比赛结果是田忌()。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把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说完整,是这一单元的重点,所 以,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故事说完整。 三、课堂总结。 田忌为什么能在比赛中获胜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 总结了这一课,又为下节课做铺垫。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田忌赛马获胜的原因,并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品读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 巩固旧知,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故事说完整的能力及为本节课的学习做 好铺垫。 二、理解田忌取得胜利的原因。 1.顺势设问: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2.教师出示:脚力相差不多的马,只要安排好出场顺序,就可以获胜。 板书:巧妙安排出场顺序这个计策谁想出来的? 板书:孙膑献计 三、学习“孙膑献计”部分。 1.这么好的主意,为什么田忌想不出来,齐威王也想不到,孙膑却想出来 了?(出示问题) 2.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想一想。(出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知己 知彼) 设计意图: 通过读文,学生能体会到孙膑的聪明才干是田忌获胜的关键所在。 四、角色朗读,品读人物。 1.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认识了 3 个历史人物。现在你能不能结合课本中描 写人物的语言、神态的词语对他们进行评价?你觉得他们各是什么样的人? 2.齐威王作为齐国的一国之君,在比赛中失败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为齐威 王当一次军师,想出让齐威王再赢回来的对阵图?小组交流,画一画。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独特的见解。 3.教师小结。 从以上的探索中,我们知道除了文中所描述的比赛的那种对阵形势以外,其 他的对阵顺序田忌都不能取胜,孙膑当场就做出这种选择,真不愧是一位足智多 谋的军事家。 五、总结。 1.两千年前的这个故事一定给了你很大的启发,说一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2.(出示课件)总结:以后我们遇到什么事,都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调整 思路,扬长避短,敢于打破常规,认真思考,抓住要害。 3.像这样以弱胜强的例子,历史上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找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 既总结了本课内容,懂得了道理,又引导学生拓展到了课外,课内与课外很 好地结合起来。 【板书设计】 16 田忌赛马 巧妙安排出场顺序 比赛获胜 孙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足智多谋。 17 跳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 7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会写 12 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由读,抓重点词句分析等方法,让学生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到桅 杆顶端的横木上,以及孩子得救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 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学习方法】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感悟。 【教学重点】 1.按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把故事讲完整。 2.体会孩子的危险处境的原因以及船长的冷静和机智。 【教学难点】 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事件发展中的不同表现,理解船长让孩子跳水 是最佳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按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把故事讲完整。 2.初步体会猴子的调皮、放肆、顽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课题质疑。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这是一项体育项目,在各种赛事上,我国的 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 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 2.(出示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跳水?为什么跳水?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我们一 起来看课文。 3.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 《复活》等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在书中标画出课文中都有谁,他们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2.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3.在书中标画出课文中的人物,他们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让孩子 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 4.学生填写第 88 页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讲讲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 在理解了文章的字词后,引导学生按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的顺序讲这个 故事,单元重点在这一环节得以体现。 三、体会猴子的放肆。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猴子非常放 肆? 2.品读描写猴子的句子。 (1)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因为猴子模仿人的动作,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 而更加放肆起来。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撕得更凶了)。 (2)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猴子有什么特点? (顽劣、气人、放肆) 3.总结:这只猴子太放肆了,它挑逗孩子,因为有了猴子的挑逗,孩子才一 步步爬到了桅杆的顶端,那么孩子后来怎么样了呢?我们下节课再讲。 【板书设计】 17 跳水 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孩子跳水——水手 们救孩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 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通过初读课文, 我们知道文中先后出现了哪些角色?(板书: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2.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些角色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水手逗猴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孩子遇险,孩子得救。 二、品读“险”。(自读课文 2—4 自然段) (一)课件出示思考题。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要求:(1)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 (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 (3)在班上汇报交流。 (二)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水手逗猴子,猴子逗孩子,那么孩子有什么表现呢? 2.孩子的表现:孩子哭笑不得→孩子气得脸都红了→孩子气极了。 (1)(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哭 笑不得”是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于猴子 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又大笑起来,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他又拿猴子没办法, 只能哭笑不得) (2)引导: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笑得更欢了, 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 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上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3)引导: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 因。 3.水手们三笑。 小结:一笑猴放肆,二笑孩尴尬,三笑孩生气,这样推波助澜使孩子身陷险 境。 (三)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1.出示句子。 (1)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过许 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的情景(太危险的情景)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 更深入感悟孩子处境的危险(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从水手们的表情“全都 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可以看出。 (2)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 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有可能会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退一步讲,即使不失足,也 难以回转身来,桅杆太高、太险)从文中“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 晃”“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 子,也难以回转身来”“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词句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孩子 的处境十分危险。 2.(1)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 危在旦夕……) (2)教师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 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再快一点,声调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 三、品读“跳”。 1.“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这时是千钧一发 的紧急关头,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危险,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 理) 2.面对这样危险的情景,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样做的呢?自读课文的最 后两个自然段,看一看船长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自然段读一读,想 一想: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向海里跳? (这时,救孩子的唯一方法就是跳水了,孩子难以回转身来,摔下来就没有 命了。船长担心孩子,当机立断,所以一再提到“开枪”) 3.看到这样危险的情景,你会怎样做呢?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让学生各抒 己见)(让水手撑开海绵垫或床上被褥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爬上桅杆 救孩子……可是时间不等人,孩子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4.想一想:在那个危急的时刻,为什么船长的办法是最好的?这是一位什么 样的船长?(这是一位机智、勇敢、果断的船长)你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 5.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你为了一顶帽子,差点儿失足跌 到甲板上,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你想过没有,万一失足,你会给亲人、朋友 带来多么大的痛苦。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后做事 一定要想想后果……) 四、总结全文。 1.“跳水”这篇文章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课文给予人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作者本意是赞扬船长在紧急关头沉着镇定、 机智果断的品质;还可以从孩子过于生气激动而失去冷静,因而陷入险境的角度 受到启发:遇事要冷静;读者还可以从水手们的起哄促使孩子陷入险境中得到启 发:开玩笑要有分寸,不要太过分。 2.教师总结:枪口下的跳水,是应对几乎无计可施的生命险情时一个父亲的 机智果断、沉着冷静的体现。船长的选择源自他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 孩子深切的爱,让我们深刻地去理解父爱吧!另外,我们应该明白生命对于我们 只有一次,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注意安全,考虑后果,危急时刻要沉着冷 静,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 【板书设计】 17 跳水 水手戏猴(起因) 猴子逗孩(发展) 孩子追猴、横木遇险(高潮) 跳水得救(结果) 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 过程与方法: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险的兴趣,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把探险的经过写具体。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储备,包括关于热带雨林的知识、沙漠的知识、 团队探险的知识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能把探险的过程想象具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诱发探险欲望。 同学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探险的梦。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 圆这个梦——进行一次模拟探险。 设计意图: 由学生心中的探险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习作的要求。 1.学生读第 89 页的习作要求,说说这次习作的要求。 2.学生汇报这次的习作要求。 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如果能把心情的 变化写出来就更好了。 设计意图: 了解这次的习作要求,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三、想象探险的经历。(小组交流) 1.学生选择最愿意合作的伙伴,组成探险队。 (教师提示:在探险过程中,老师会参与其中的一队) 2.场景:茫茫沙漠、热带雨林、海中荒岛…… 3.装备:选择恰当的探险工具。 (1)探险,必须要带上一些必备的工具。请各个探险小队想一想,你们准备 带哪些工具去呢?为什么带这些工具? (2)每队确定自己认为最需要的三件工具。 预设: 第一件东西是烟幕弹。遇到野兽袭击时,迷惑它们以掩护自己逃跑。 第二件东西是指南针。因为在森林里,如果迷失了方向可以利用指南针来指 引道路。 第三件是压缩食品。方便携带且可以充饥,而且能量足(师纠正:是热量足)。 4.再想象可能遇到的险情,并说明求生的方法。 我们准备带麻醉枪。遇到猛兽可以麻醉他们,使自己得以脱身。 5.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始探险之旅。 6.提示习作方法:记录探险片段——记录难忘时光——最难忘的一个片段。 友情提醒: A.你的经历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吗? B.探险队员们相互合作齐心协力了吗? C.你所带的探险工具都派上用场了吗? 设计意图: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冒险、探险、历险,无疑是其生命成长历程中 的一种本能的精神诉求。这种无中生有的虚拟情境,无疑对满足学生强烈的冒险 欲望提供了极佳的机遇。 四、例文指导,巩固提升。 探险之旅 美丽的森林永远是那么的迷人,里面永远有着无穷无尽的奥秘。怀着对大自 然的憧憬和对丛林历险的向往,我们一家人决定到那美丽的森林去开始奇妙的探 险之旅。 开始的几天,探险充满了欢乐,野外的空气清新,风景优美,各种各样的植 物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但是,到了第四天,因为所带的饮用水不够, 所以我们只能去小溪边打水,因为丛林太大,我和妹妹在打水的途中迷路了。 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糟糕的事情,不巧的是手机还没有信号。我焦急地对 着周围的树大喊大叫,可是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回音。我开始想到一些在电影里出 现的怪物和那些恐怖的画面。不过,很快,我提醒自己不要再胡思乱想了,那些 根本不存在,我要坚强起来,我要镇定起来,找到大路。我开始仔细回想在网上 查找到的资料:只要找到小溪,沿着溪水就可以找到大路。我现在要先确定方向。 我把一根火柴大小的木棍立在地上,再把手表放在地面上,让表的短针与木棒重 合,六点钟方向就是北方。走了一阵又一阵,一路上,我和妹妹走走停停,妹妹 问我会不会再也见不到疼爱我们的爸爸妈妈了,我连忙安慰妹妹说我们很快就会 找到大路的。虽然那样说,但是我的心里还是有些害怕。森林空气潮湿,我们走 了许久,天渐渐暗了下来。寒意袭来,我俩不得不生火取暖了,爸爸妈妈看见火 光,也就发现了我们。 通过这次经历,我学会了在险境中要保持镇定,我战胜了自己,最终带着妹 妹脱离了险境。 设计意图: 结合例文,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习作要求,以达到巩固要点的目的。 五、动笔记录,描述探险之旅。 1.激发写作兴趣:虽然这次探险是虚拟的,但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些经历对 大家来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如果我们将它记录下来,那么当我们回首往事 的时候,将会觉得非常有意思。下面,就请同学们拿起笔,记下探险过程中那难 忘的场景吧。 2.学生习作。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生修改作文;培养学生的探险精神。 【教学过程】 一、出示优秀作文。 1.说说这次作文的习作要求。 2.教师读优秀作文,说说其优点,为什么会吸引人。 二、出示有问题的作文。 1.教师读作文,说说该如何修改。 2.教师指导:探险工具用得怎样?险境中如何求生? 三、小组修改作文。 四、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板书设计】 神奇的探险之旅 遇到的困境探险工具的使用求生的方法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2.了解古代与现在词语意思的统一。 3.抓住文章中描写时间的句子,体会其对文章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4.学习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5.积累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时间的描写对文章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2.了解古代与现在词语意思的统一。 3.学习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4.积累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 体会时间的描写对文章起到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田忌赛马,孙膑是如何制定计策的?从中可以看出孙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跳水》一文中船长采用了什么方法救孩子?可见船长镇定果敢,机智过 人。 设计意图: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体会文章中人物不同的思维过程。 二、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加点的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首先读读这些词语。 吾盾之坚坚..固弗能应应..答 道.旁李道.路溺而不返返..回 冀复.得兔重复守..株待兔守.候 2.学生再读,说说有什么发现。 现代文中的这些字和古文中的这些字的意思一样。 设计意图: 古今对照,让学生了解古今意义的统一。 (二)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一说自己类似的体验,再选择一种体验写 一写。 1.学生读读这两段话,从加点的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2.第一段中的句子是说时间漫长:四十秒钟(时间很短暂),但大家已经觉得 很长了,体现了当时形势的危急,人们心情的急切。 3.第二段中的句子是说时间流渐之快: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说明时间很 长),但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4.小组交流:选择一种体验写一写。 设计意图: 学生对时间有不同的体会,表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三)具体说说叶圣陶为什么这样修改作文。 1.叶圣陶简介:中国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为我国的教育事 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2.作文修改主要抓住下面几个方面: (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2)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3)把长句改成短句。 (4)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 (5)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 (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3.今天我们学习了修改作文的方法,以后我们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修改我 们自己的作文了。 设计意图: 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日积月累。 1.先读一读,正音。 2.学生交流这些短语的大致意思。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豆蔻花在开放的时候,非常的丰满,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15 岁的女子行及笄之礼,表示成年;20 岁的男子行弱冠之礼,表示成人;30 岁时,能立身处世;40 岁时,可以免于迷惑;60 岁时,人进入花甲之年;能活到 70 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100 岁,是期颐,人到了 100 岁就需要保养、修养身体 了。 4.学生再次互相交流。 5.学生再读,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 学生积累有关文学常识的句子,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二)词句段运用。 古今意思的统一;对时间的不同表达;修改作文的方法。 (三)日积月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