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89 KB
  • 2021-12-10 发布

人教新课标音乐四年级下册久不唱歌忘记歌教学设计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久不唱歌忘记歌》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久不唱歌忘记歌》‎ 使用年级:四年级 使用教材:人教版小学音乐课本第八册 ‎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创编歌词 教学目的:1、能够用自然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 2、通过歌词的创编,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合作能力。‎ ‎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表演,从中体验音乐的乐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轻盈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从情绪表达和风格把握的角度加以引导演唱衬词。‎ 教学准备:钢琴、大歌片、录音机、磁带、多媒体、自制打击乐器、笔以及写好部分歌词的纸。‎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音阶律动(《doremi》),同学们随教师边唱边做音阶手势。 ‎ ‎ 设计意图:调动、感染学生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二、导入:‎ ‎1、 师:老师给大家看几幅图片,看看同学们能不能看出他们是哪个民族的?(教师放课件)‎ 生:布依族。‎ ‎2、 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那么,布依族就是其中的一个民族。‎ ‎3、布依族简介(课件)‎ 三、新授歌曲 ‎1、师:你们听过或者唱过布依族的歌曲吗?‎ 生:没有。‎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布依族的歌曲《久不唱歌忘记歌》。‎ 先让我们来听一遍。(教师放录音)‎ 生:聆听。‎ ‎3、师:同学们听到歌词中说到了什么吗?‎ 生:听不清,太快了,好像不是汉语。‎ ‎4、师:没关系,这一次我们看着歌词再听一边。(放课件)‎ ‎ 生:再一次聆听。‎ ‎5、师:你们谁能找出三段歌词中相同的地方?‎ 生:学生举手回答。‎ ‎6、师:(教师放课件)谁能说说这些相同的歌词在民歌中叫什么呢?生:衬词。‎ ‎7、如果我们把这些衬词去掉,看一看歌中到底唱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念好吗?(请同学念去掉衬词的歌词。)‎ ‎8、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歌词的内容,那么, 就让我们一起打打这首歌曲的节奏吧。(课件出示节奏谱)‎ ‎ 生:单独打,一起打。‎ ‎9、师:节奏打得很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的歌谱与第一段歌词。首先让我们来唱一下歌谱。‎ ‎ 生:唱歌谱。‎ 师:试着将歌词填入演唱。速度稍慢点。‎ 生:加上歌词唱歌曲。‎ 速度一遍比一遍快,而且吐字要清楚,节奏要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读词、唱词以及节奏的练习,帮助学生体会歌曲感情,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歌词的记忆与理解。‎ ‎7、加入打击乐器演唱歌曲 师:歌曲同学们演唱的很好,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加入打击乐器伴奏来演唱歌曲。‎ 生:练习用打击乐器伴奏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歌曲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 创编歌词 师:歌曲中演唱的都是布依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很有意思。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肯定也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情。你们能不能也用这种方式唱给大家听呢?下面我们就分组进行创编,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创编的歌词最动听。 ‎ 生:以小组为单位创编歌词。(将创编好的歌词写在已准备好的 纸上)‎ 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成果吧。‎ 生:分组表演,展示成果。‎ 师:让学生讨论,选出三组比较好的歌词,用他们创编的歌词替换下原来的三段歌词。全班同学演唱歌曲。‎ 生:表演歌曲(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师:老师也创编了三段歌词,你们想听吗?‎ 生:想。‎ 师:表演展示。‎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创设创造表现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表现音乐的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三、 课堂延伸:‎ 师:同学们创造出这么多有趣生动的歌词,而且演唱得也非常棒。你们真是太聪明了,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其实民歌当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就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劳动中,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来,让我们再听听歌星演唱的少数民族歌曲。(放课件)‎ 四、 教师小结 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民歌很多。我们今天只是学习了民歌海洋中的几滴水,希望同学们今后要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民歌,学唱我们的民歌,让它代代相传下去!好下课。‎ ‎ ‎ ‎ ‎ 李 娉 ‎ 200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