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00 KB
  • 2021-12-10 发布

2020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7跳水教案新人教版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7. 跳水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环游、航行”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试着讲讲这个故事。(重点)‎ ‎3.找出描写水手们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是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难点)‎ ‎4.说说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受到的启发。(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跳水视频。‎ 同学们,跳水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一种运动。我们观看奥运会跳水运动员的英姿,为他们喝彩,是不是某些同学也梦想着能成为一名为国争光的跳水运动员?‎ ‎2.解题导入。‎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如本文跳水的人是谁?为什么跳水?在哪里跳水?怎么跳水?‎ 接下来,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第17课《跳水》。‎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桅杆(wéi gān)、吓唬(xià hu)‎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艘、肆、帽、桅”,并在黑板上示范。‎ ‎(“艘”是左右结构,部首是“舟”,右部“叟”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竖、横撇、捺。‎ ‎“肆”是左右结构,部首是“镸”,“镸”的笔顺是横、竖、横、横、横、撇折、点。‎ ‎“帽”是左右结构,右边是由“”和“目”组成的。‎ ‎“桅”是左右结构,部首是“木”,右边是“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事?‎ 4‎ ‎(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时所提的问题,自行找到相关答案。课文讲述了船长的儿子在一艘帆船上,爬上了桅杆的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最终得救的故事。)‎ ‎2.通读全文,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 起因:水手拿猴子取乐。‎ 经过:猴子抢孩子的帽子,并将帽子挂到桅杆顶端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结果: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水手拿猴子取乐→(孩子被猴子引上桅杆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四、拓展交流。‎ ‎1.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有什么话想跟船长的儿子说?你有什么话想跟水手说?(言之有理即可)‎ ‎2.如果你是船长的儿子,你有没有什么话想说?(言之有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遇事应沉着冷静,多思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跳水的起因、经过、结果。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跳水》。‎ ‎3.《跳水》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我们都知道,跳水的起因是水手拿猴子取乐。那么,请同学们画出有关描写水手的语句。‎ ‎(1)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人们的笑使得猴子放肆,它有多放肆呢?→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为什么水手笑,而孩子却哭笑不得呢?→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4‎ ‎(3)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为何水手们笑得更欢,孩子气得脸都红了?→猴子不但不理孩子,反而撕得更凶了,且爬上了桅杆的顶端。‎ ‎(4)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怎么此时水手们突然吓呆了?→孩子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5)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为什么会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在横木上的危险程度之深。‎ ‎(6)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水手们能直观地看到猴子与孩子的动作与神态,他们的表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点拨总结:在整个故事中,水手的作用是:‎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猴子在水手们的取乐中更加放肆,孩子在水手的笑声中恼羞成怒,失去理智。‎ ‎②渲染气氛。开始水手们都“笑起来”,气氛轻松。后来“全都吓呆了”与之前水手的笑形成对比,表现了人们对孩子的担心,烘托了紧张的氛围。‎ ‎③反衬主人公的品质。水手们平时训练有素,但在关键时刻却不知所措,与船长的审时度势、机智果断形成对比,突出了船长的临危不乱。‎ ‎2.感悟孩子的处境。(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哪里可以看出?)‎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稍快,声调稍高,突出重点词语。你们朗读的技巧掌握得越来越好了!‎ ‎3.“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4.“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所以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4‎ ‎5.想一想: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1)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2)当时天气风平浪静,孩子跳到海里不至于被大浪冲走,而且与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相比,跳进海里是最安全的办法了。‎ ‎(3)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孩子跳海之后水手们能第一时间把他救起。‎ ‎(4)因为孩子的两条腿已经发起抖来,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而且在这么高的位置,孩子是没有勇气往下跳的,所以船长拿起手里的枪,逼迫孩子第一时间跳海。‎ 综上可知,在当时的危险情况下,快速跳海是保护孩子最好的办法。‎ ‎6.最后一个自然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具体。这种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和学习的。‎ ‎2.学习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3.在这种危急时刻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如拉棉被让孩子跳下甲板、水手们手挽手接孩子等。指出这些方法是否可行:下落位置不定,不容易接到,冲击力大,容易受伤。船长的儿子水性应该还不错,水有浮力不会摔伤,又有水手的帮忙。指出船长的方法既节省了时间,又很安全,突出船长的思维敏捷、逻辑清晰、遇事沉着。)‎ ‎4.这篇课文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要沉着冷静,要多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教学反思 ‎1.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始料未及的事,面对这些事件,我们要做的就是沉着冷静,多分析,多思考。‎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融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神态和动作,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