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2 MB
- 2021-12-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地球表面的
地形
地表形态千差万别
,
并不断变化
思考:
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分类(地质作用)
能量
来源
主要表现
形式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地球内部(热能)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
(
太阳能、重力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形成高山、盆地、海洋,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削低高山、填平
洼地,使地表趋
于平坦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
同时进行、共同作用、永不停息
。
当然在一定时期内,肯定有一个是主导力量。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大陆漂移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
1
)地球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名称、位置)
;
(
2
)板块处在相对运动之中
(互相挤压碰撞和彼此分离)
;
(
3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多火山、地震)
。
1.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理论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六 大 板 块 示 意 图
太 平 洋 板 块
印度洋板块
非 洲 板 块
亚 欧 板 块
南 极 洲 板 块
美 洲 板 块
思考
1
哪一个板块全部是大洋板块?
2
阿拉伯半岛位于哪一个板块中?
3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哪两大板块之间?
(
太平洋板块
)
(
印度洋板块
)
(
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
)
阿拉伯半岛
喜马拉雅山脉
板块边界分两类: 两板块张裂分离叫
生长边界
;
两板块相撞挤压叫
消亡边界
;
读图分析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形成哪些地貌?
岛弧
海岸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
东非大裂谷
喜马拉雅山脉
红海
板块交界处
消亡边界
(碰撞)
生长边界
(张裂)
陆陆碰撞
陆洋碰撞
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褶皱山脉
巨大高原
裂谷、海洋
海岭、断层
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产生
例如: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亚洲东部的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的;美洲西海岸的山脉是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产生的。
2.
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及其产生的地貌
褶皱
断层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的痕迹叫
地质构造
,其形成的地貌叫
构造地貌
背斜
向斜
1
2
3
褶皱形成的地貌
1.
褶皱形成初期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褶皱形成初期 ,由于岩层受侵蚀很小,背斜形成山,向斜形成谷
背斜
向斜
1
2
3
2 .
褶皱构造经受外力的侵蚀
在经受外力侵蚀 的过程中,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的影响,侵蚀程度较大,而向斜因受挤压力,不易侵 蚀,因而侵 蚀程度较小
褶皱形成的地貌
背斜
向斜
1
2
3
3.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现象的形成
一段时间后,由于差异侵蚀,背斜部位反而低于向斜部位,形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现象
褶皱形成的地貌
背斜构造图
背斜
新--老--新
向斜构造图
老
--------
新
--------
老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褶皱
背斜
向斜
向上隆起
岩层新老:
山岭
(
初期
)
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
谷地
(
储油构造
)
向下凹陷
岩层新老:
谷地
(
初期
)
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
山地
(
储水构造
)
中间老、两翼新
中间新、两翼老
背 斜 山
向 斜 谷
断层形成的地貌
吐鲁番盆地
华山西峰
断层形成的地貌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2.
断层
上升岩块
下降岩块
断层线
地垒
地堑
块状山地或高地
低地或谷地
(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庐山、泰山)
(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汾河谷地)
岩石破碎、易被侵蚀
沟谷、河流
有色金属矿
(
三
)
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日本富士山
火山口
火山喷发
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地震
地壳断裂、错动
地裂缝
地震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