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51 KB
  • 2022-02-10 发布

五年级语文精读方法指导课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3课时 精读方法指导课 (9 海伦·凯勒)‎ 一、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抓住海伦·凯勒学盲文、学说话两件事,感受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2.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激发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有关著作的兴趣。‎ ‎3.学习作者通过抓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写人物的写作方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抓住海伦·凯勒学盲文、学说话两件事,感受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和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写人物的写作方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激发情感,名言引路。‎ 出示:‎ 人能走多远,不要问双腿而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不要问双手而要问毅力。我们要为自己树立起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为了追求一种境界。不管目标实现与否,人生都会因为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 ‎1.学生齐读。‎ ‎2.谈话导入: 十九世纪,有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让世界都为之震惊。她志存高远,坚忍不拔,她用自己奋斗的一生,告诉世人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她的名字就是——海伦·凯勒。‎ ‎3.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她的名字,一个曾经感动世界的名字——海伦·凯勒。 (师板书课题,强调“凯”左下部分的写法。指导读准“勒”,指出“勒”还有一个读音“lēi勒紧”)‎ ‎4.认识海伦·凯勒 ‎ 学生交流课前对海伦的了解,教师出示幻灯片补充介绍。‎ ‎5.指导用不同的语气读课题 指导带着不同的情感呼唤海伦·凯勒的名字。‎ 这是一个不幸的海伦,读——‎ 这是一个不屈的海伦,读——‎ 这是一个值得后人景仰的海伦,读——‎ ‎6.理清文章脉络,提炼课文主要内容。‎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 ‎(1)作者是怎样评价海伦·凯勒的?用“﹋”标画出句子来。‎ 电脑出示:‎ 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心中。‎ A.齐读 板书:不屈不挠 B.理解“不屈不挠” ——比喻在不幸或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2)作者又通过哪两件典型事例写出了她的顽强、不屈服的?‎ 学生交流:(摸盲文 学说话)‎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至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找出作者通过哪些语句表现了海伦·凯勒不屈不挠奋斗精神?用“ ”画下来,读一读,在旁边简单写下自己的感悟。‎ 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教师相机出示重点语句,指导深入感悟。)‎ ‎ 预设1:‎ ‎ 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1)理解“盲文’‎ 同学们,谁知道“盲文”是什么?‎ 指名介绍,教师补充。‎ ‎(教师补充介绍: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透过点字板、点字机、点字打印机等在纸张上制作出不同组合的凸点而组成,一般每一个方块的点字是由六点组成。 它是由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于1824年创造的,故国际上通称盲文为“布莱尔(Braille)”)‎ ‎(2)作者抓住哪些词语写出了海伦不屈不挠奋斗精神?‎ 引导学生抓住“不分昼夜”“拼命”“不停地”“如饥似渴”“以至”“摸出了血”等词语感受海伦不屈不挠奋斗精神。‎ ‎(3)请大家关注“如饥似渴”这个词语,齐读。在这段话中,作者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词语,你找到了吗?指名回答(“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感受海伦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去掉这个比喻句,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看到这个比喻句,你会想到哪句关于读书的名言?‎ 学生说出高尔基的名言。(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两句比喻句放在一起,体会比喻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精妙之处。‎ 你能仿写一个这样的比喻句吗?‎ 学生仿写比喻句。仿写后交流。‎ ‎(4)小海伦为什么会遇到这么多的困难?为什么会付出常人难以付出的代价?‎ 通过联系第一自然段学生找出原因。‎ 小结:联系上下文是一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的好方法。‎ ‎(5)指导感情朗读。‎ ‎(音乐声中,教师语言描述)‎ 也许这是一个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可是你看海伦——生读“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早过了吃午饭的时间,但海伦呢?——生再读。‎ 夜很深很深了,万物进入梦乡,海伦还是在——生再读。‎ 一阵阵倦意袭来,海伦打起精神,她仍然——生再读。‎ 连手指头都摸出了血,血在一滴滴落在书上,海伦忍住疼痛,她还在——生再读。‎ ‎(6)师小结:是啊,孩子们,这就叫“不分昼夜”,这才是“不屈不挠”。‎ 下面,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自己的眼睛,把刚才读到的几个场景,想象成一幅幅画面。 ‎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教师相机评价。‎ 师小结:同学们,读书就应该这样把一段文字读成一幅画面,这样,这段文字就会在你心中立起来、活起来。‎ 过渡:摸盲文,用手指“说话”已属不易,但海伦凭着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学会了真正意义上的说话。下面,请大家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第6自然段的“学说话”事例,体会海伦的不屈不挠。‎ 预设2:‎ 萨勒发音时,要海伦用手放在她的脸上,用感觉来判断萨勒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以此体会怎样发音。这种完全靠触觉学习说话的方法,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海伦后来在回忆自己的这段学习生活时说: “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1)作者抓住哪些方面让我们感受到海伦学说话之艰难和不屈不挠奋斗精神?‎ A.学习方式:‎ 让学生同桌或者是前后的同学相互合作体验,从而体会海伦学说话的艰难程度。‎ B.学习过程:‎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夜以继日”“反复”“甚至”“直到”“每天坚持”“练习,练习,练习”“……”体会海伦学说话之艰难。)‎ ‎“夜以继日”和上文中哪个词语意思相同?(不分昼夜)都说明时间?(长)‎ ‎“夜以继日”和“不分昼夜”可以作为一对近义词来积累。‎ ‎(2)“学说话”这个事例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海伦的不屈不挠,作者是怎样把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地如此传神的?‎ 总结本段运用到的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 (3) 指导朗读 ‎ 师范读,配乐读,点学生读,同桌互读。‎ 师生接读:面对如此艰难的学习方法,海伦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她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着,一遍,两遍,三遍,尽管练得口干舌燥,她仍然——练习,练习,练习……;喉咙沙哑了,疼痛难忍,她仍然——练习,练习,练习……;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读了几个小时,头昏脑涨,她仍然——练习,练习,练习……‎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读悟结合,以读促悟。‎ 小结:功夫不负有心人,海伦正是靠着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学会了“算术”、学会了写字、学会了说话,最终取得了成功,我们真为小海伦感到骄傲!‎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回归整体,学习写法。‎ ‎1.作者是怎样用千把字浓缩了海伦·凯勒传奇一生的?请同学们再次阅读全文,思考作者的写作方法。‎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归纳:A.选取典型事例B.材料的安排有详有略 ‎2.作者是怎样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 交流:‎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写人物。‎ 抓住细节描写使事例更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 如“摸盲文”事例中有这样一处 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的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学说话”事例中有这样一处:‎ 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盛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 ‎3.教师小结:如果同学们今后在写人的文章时也能学习作者的这些写作方法,将我们的文章写得更精彩。现在请大家运用学到的方法来写一写一位你熟悉的人。‎ 学生构思准备习作。‎ 师出示写作方法:‎ 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抓住细节描写 ‎2.补充阅读,升华认识。‎ 正是心中充满了“爱”,海伦才会写出那样多感动世界的文字。‎ 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学生习作,师生共评。‎ ‎4.读写结合,畅谈心声。‎ 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启发?想说点什么?请你们以“海伦·凯勒,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谈谈自己的心里话。‎ 学生写话。‎ 师生交流评价。   ‎ ‎5.拓展阅读 ‎ 出示课后的“名著便览”,向学生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五) 板书设计 ‎ ‎9.海伦·凯勒 ‎(不屈不挠)‎ ‎ 学习盲文 学习说话 ‎ ‎ (典型事例)‎ 教学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