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45 KB
  • 2022-02-10 发布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第五单元 1 古诗三首 13 人物描写一组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摔跤 稚子弄冰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村晚 两茎灯草 2 祖父的园子 14 刷子李 3*月是故乡明 习作例文 4*梅花魂 我的朋友容容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习作:形形色色的人 语文园地 第六单元 第二单元 15 自相矛盾 5 草船借箭 16 田忌赛马 6 景阳冈 17 跳水 7*猴王出世 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 8*红楼春趣 语文园地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第七单元 习作:写读后感 18 威尼斯的小艇 语文园地 19 牧场之国 快乐读书吧: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20*金字塔 第三单元 金字塔夕照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汉字真有趣 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 我爱你,汉字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第四单元 语文园地 9 古诗三首 第八单元 从军行 21 杨氏之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2 手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3*童年的发现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 11 军神 习作:漫画的启示 12*清贫 语文园地 习作:他___了 语文园地 第一单元 1 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 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局面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 就连那小孩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夏日乡村农 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劳,也充溢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 动人民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是陶冶情操的好教 材。 反复朗读,感情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受诗 词的意境,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诵出诗歌的意境,是我这节课设想达成的目 标。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步骤是:一、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 据七言绝句押韵和断句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二、在借助注释, 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诵出诗人的美好情怀。三、 迁移拓展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夏日其二,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整节课下来,学生没有进入诗歌的意境,始终游离 于诗歌之外,我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很累,课堂教学效果不如人意。原因之一:在教学第 一步骤,给学生自主读诗的时间有点少,集体朗读不能代替个人自读。读不好,教学第二个 环节自然不好深入。原因之二:引导学生借注释,明诗意,悟诗境时,教学策略过于简单。 学生们对诗歌的第四句“也傍桑阴学种瓜”最易理解,也最容易感受孩子的勤劳,但对诗中 体现的孩子的天真可爱,学生不容易感受,教学时我以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感悟是不可 取的。用何种策略引导学生感悟到孩子的天真可爱,应该下功夫琢磨。“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的忙碌景象,距离现在孩子的生活也比较遥远,如何引导他们感受农村男 女夜以继日,辛勤劳作的劳动场面,进入诗歌描写的意境,读懂作者的情怀,若适时补充一 些人们劳动的画面,学生应该更容易入境。教学策略的单一,导致这一教学环节没有引领学 生扎扎实实地进入诗歌的意境,因而整节课学生始终游离于诗歌之外。 我想,今后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钻研学生,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策略,达成教学 目标,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探索,真正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我今后课堂教学中应 该付诸于实践的首要任务。 稚子弄冰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传播,武汉告急,湖北告急,全中国告急!然教育一线的同仁们却 并没有因为疫情的恐怖而停下我们追逐教育梦想的脚步。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不出门,不扎 堆,不聚会成了疫情期间的新时尚,也是我们为国家做贡献的一种特殊途径。故此,教师网 络直播授课应运而生。 最近,作为体育教师的我直播了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稚子弄 冰》一诗。我的设计思路整体是这样的:先用游戏导入,引出稚子弄冰这首诗;然后进行作者 的简介,引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接下来学习诗中的两个重点生词;通过诗词的学习,达到 了对全诗的整体认知,学生再根据节奏朗诵整首诗;然后带领学生来赏析整首诗,在赏析之 后总结出小孩子弄冰的四个步骤:金盆脱冰、彩丝穿征、敲磬穿林、碎作玻璃;最后进行整 首诗的课堂总结。 直播进行完,总体情况还是可圈可点的。经过和其他语文老师的沟通交流,有两点深 刻反思:第一点在这首诗中提到了古代的两种乐器,一种是钲,一种是磬,我在讲的时候只 是说了它们的释义,但并没有以图例的形式展示出来,专家老师建议用图片的形式直观地展 示出这两种乐器,这样通过图例让学生能更清晰地能够认识古代的乐器;第二点,我可以先 让学生弄清楚稚子弄冰的过程,总结出四个步骤,但总结的金盆脱冰,彩丝穿钲,敲磬穿林, 碎作玻璃四个步骤可以进一步的浓缩为四个动词脱、穿、敲、碎,然后根据这四个动词来穿 起整首诗,再由学生根据注释来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于是,我就立即修改了课件。 反思后,改进的课堂流程注重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而我原来的设计却忽略了 这一点;对弄冰四个步骤的进一步浓缩,能够使学生在背诵本首诗的时候有了把握点。统编 教材注重了语文要素的融合和学习能力的输入,这一点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时刻关注。特殊时 期,网络授课,居家学习也是佷不错的选择,祝愿所有的老师们、同学们学有所获、学有所 乐! 村晚 《村晚》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曲目,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从整 堂课来看学生在老师不断的引导和提示下,二声部演唱的非常和谐。可见王老师平时非常注 重课堂常规,重视学生的声音,因而学生的基础特别扎实。每次听王老师的课总是让我受益 匪浅,王老师不但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而且能非常好的运用到教学中去。术业有专攻,很 敬佩王老师那种刻苦钻研的教学态度,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体会到音乐的美, 体会到合唱的魅力。对于刚接触合唱课不久的我来说更需要王老师那种“钻”的精神,多听 多练,从一点一滴做起。 2 祖父的园子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 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 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里充满自由,充满生命的气息,童年的作者 是自由的,这自由是作者童年快乐的源泉。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 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河兰传》, 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在读 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的特点。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我”在园子里 心情是怎样的,思考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我让 他们交流的同时,引导他们读相关的段落,要求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 达方式。《祖父的园子》语言幽默,富有诗意,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述了作者 在祖父园子里的一些故事,读起来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在作者笔下,园子里的小动物, 小昆虫,花草树木都像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思想,生活自由自在。 课堂上检查预习情况时,我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读到有趣的地方,比如第 14、17 自然 段时,学生不由地笑了,他们被新鲜的语言感染了,被作者的童年生活影响了,于是我请读 的学生坐下,让全班同学自由放声读起来,发现他们读地特别有劲,我也暗暗高兴,因为他 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感兴趣。 在精读课文的时候,我主要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 快乐,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 言。整个过程有两个地方感觉学生讲得很好: 一、抓住词语感受喜欢 文中许多 ABB 的词语如“胖乎乎、圆滚滚、蓝悠悠”都很优美,体现了作者别样的情感,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有学生说这样的蜜蜂抱在手里一定很有趣;有学生说用这样 的表达显得特别亲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伙伴,胖乎乎的。在讲到“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 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 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时学生讲到作者以童年的角度去看,在她眼里这树像在童 话中一样,会叫,会冒烟,还会发光,在她看来一切是那么美好。真的为学生的答案喝彩,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想法感悟作者,感悟文字。 二、在联想中感受自由 文中的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生活是无拘无束的,是丰富多彩的,吃黄瓜,追蜻蜓,捉蚂 蚱,浇菜……对于学生来讲,这些既是新鲜的,又是有趣的,他们一定只从书本中看到过, 可能只听长辈讲过,现在作者的童年带他们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特别新奇,让他们想象作 者可能还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一个个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爬树、 挖坑、种豆,从树上摇果子,摘花,撒花……正因为学生对文字产生了共鸣,他们尽情地展 开了思维的翅膀,尽情地说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再让他们读课文的时候已经能带上自己的感 受。 另外课文第 17 自然段写“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 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学生就说黄瓜也像 人一样,很天真,有思想,有情绪,爱耍小脾气,生活无拘无束。最后一句“太阳也不知道。” 感觉写得很突然,作者认为太阳是什么都知道的,却不知道蝴蝶飞哪里去了,想法很有趣。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着力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 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在得到语言文化 熏陶的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整篇课文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思维自由洒脱,想 说的话特别多,真正走进了祖父的园子。课文学习快结束时,我进行了延伸练笔:“假如时 光能够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园子里玩着,闹着,玩累了就在园子里的那棵大榆树下睡着 了,一觉醒来……”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萧红在祖父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 按照作者的表达方式来续写。孩子们热情参与,融入了自己的童年体验和感受,一篇篇生动 的续写提升了文本,收了较好的效果。在续写完成之后再欣赏《祖父的园子》中的精彩描绘, 对比之中找到了自身与作者的差距,顺势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积累,充实文笔, 使学生感受更深刻。 总之,文字是美丽的,充满魅力的,课堂上,让我们语文老师带着学生在美丽的文字间 徜徉,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领略语文的诗情画意。 3*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散文,课文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 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作者那淡淡的描写,含蓄隽永的语言和娓娓诉说的真情,的确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这也正是 培养学生语感、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极佳切入点。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创设情境,调动语感 我在课前几分钟用多媒体展示月景图片,并播放《彩云追月》的背景音乐,营造浓浓的 见月思乡的氛围,引发学生自由练说:想到了哪些古诗名句,想到哪些成语、哪些人?在引 导学生回忆了经典的咏月思乡名句后,我会对他们的回答一一给予肯定,并继续以抒情的语 句来激发学生们的情思:“同学们说得很好,思乡之情最为苦,孤月离愁断肠人。今天我们 就一起走进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故乡,看看那一个让他情有独钟、魂牵梦萦故乡是怎样的 情景”。这样创设情境,巧妙调动学生语感,自然引导进入课文。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小月亮”悟情感。 季羡林先生在文中不只一次把故乡的月亮称为“小月亮”,此时我引导学生:月亮难道 还有大小之分吗?学生立即投入到阅读中,他们先是找到五处所谓的“大月亮”,这五处都 是作者在风光旖旎的地方看到的月亮,其美妙是无与伦比的。作者的“小月亮”地处穷乡僻 壤,实在是很平凡的,因此,“小月亮”含有平凡的意思,然而就是这个平凡的月亮,伴随 作者度过那个美丽的童年,和作者一天长大,是作者情感所托,是作者乡思、乡情的凝聚点。 因此“小月亮”更是平凡而难以割舍的思乡情怀。 (2)多种方法认识汉字。 学好语文的第一要点是会识字,五年级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汉字的方法。本课 要求会认识 14 个生字,这些生字笔画多,就是有的成年人也不一定能准确读音。教学中, 我让学生自主识字,说说自己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认识这些生字的。“垠”,学生编成儿歌: “有金是银,有土也是垠,有了黑土地,才能一望无垠。”这样既学习生字,又增强学生的 环保意识,一举多得。 季羡林先生的文章中一些句子,和学生平时接触到的文章略有不同,学生读来觉得有点 儿拗口,学生们不管是说话还是朗读,都有点儿紧张,语速较快,同时学生的期待感不高, 我想:也许是他们缺乏自信,心理素质不高的原因吧。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重点培养他 们的自信心,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增强他们敢于锻炼自己的勇气。 4*梅花魂 上完《梅花魂》这一课,我的心里涌动着一种激动,洋溢着一种感动,为自己,也为学 生.下面,我从以下两点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 透过窗口看世界,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文本只是教学的一个小小的窗口而己,如何借助小 小的窗口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研究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必须充 分利用此窗口为阶梯,创造性地去拓展文本相连的以外的内容,适时地引进推荐给学生,既 扩大阅读的量,又能为深度理解文本服务.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课文,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伊始,我让学生在欣赏完美丽 的梅花图片后,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写梅花的诗词,然后用多媒体出示王冕的《墨梅》, 王安石的《梅花》,陈毅的《红梅》,陆游的《咏梅》,以及毛泽东的《咏梅》,让学生吟 咏,在吟咏中加深对梅花特点的认识,以及对梅花品性的了解.在课快要结束时,适当地引 入两首现代的诗歌《游子情怀》和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加深对外祖父思乡之情的理解, 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同时也深化了对梅花魂的理解.让学生漫步在文化的长廊里,沉浸在浓 厚的文化意蕴里,课内外融合,使本节课不仅有了广度,还有了一定的深度.在教材中以小 见大,融进大语文教学观,有这样日积月累的教学,孩子们的心便不会拘于孤陋寡闻,视野 也一定会达到星垂平野阔的境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拨开层层迷雾,让诗性的阳光洒进孩子的语 文生活,让我们的学生更多一份语言的醇厚与灵动,更多一份精神的丰裕与深广.我们愿做 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二, 点燃孩子的激情,提升生命的价值 语文课程具有审美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 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我知 道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也是情,而教师的情感对儿童来说 是导体,是火种,学生面对情感丰富的老师,身处充满激情的氛围,一定会有情真真,意切 切感受.因此,整节课我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让学生渐入佳境,尤 其在讲到中国历史上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中国人的时候,教学达到了高潮,孩子们的小脸通红, 情绪高涨,他们想到了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想到了诗人文天祥,以及他的"人生自古 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想到了方志敏,王二小……说他们就是一束束昂首怒放, 刚强不屈的梅花.望着他们一张张因激动而涨红的小脸,我感受到自己正在和他们一同成长, 他们分明感受到了梅花魂就是民族魂.可以看出,学生被外祖父的这种深切的爱国情意打动 了.他们的心中也涌动着一颗中国心. 我分明看到了文本的背后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生命的心际网络.当学生感到有一滴 圣洁的露珠滴落到灵魂深处的时候,当学生被没膝的丰草所震撼的时候,当学生被蜻蜓的薄 翼感动莫明的时候,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他们的生命价值得到了提升.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缺憾,比如由于时间有限,朗读的指导不够到位,学生与文本对话的 时间不够等.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是新教材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 际。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设计这一教学内容的意图有二,一是 通过交际引导学生了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有心动 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二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本次口语交际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讲自己了解到的大人们的童年故事,达到训练口语表 达、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设计中,我着重在讲故事的技巧方面下功夫,通过调动学 生的回忆、小组交流讨论、学生试讲、小组互讲、组织比赛等方式,让学生逐步放开,不断 改进,最终达到把故事讲精彩的目的。 成功之处: 1.因为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与课文结合得非常紧密,所以在导入中回扣课文,既复习了 前面的内容,又为本活动作了铺垫。 2.小组合作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同学们在热烈的讨论中掌握本次口语交 际的要点。 不足之处: 有些孩子注意力好分散,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不注意倾听。因为小组较多,所以我并 没有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那一刻,我长大了》,是统编本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选择成长 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感触、感到长大的那个时 刻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怎样使学生在习作中能把受到触动的那个时刻写具体是本 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 的记忆。“冰心如是说。 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往事。通过学习《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 花魂》几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 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往事。翻阅影集、日记......回忆自己成长的历程,有没有一个时刻、某 一件事情让你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习作中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印 象最深的事情,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感触、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 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教学难点是:在习作中把受到触动的那个时刻写具体。 本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成功之处 从教学环节来看,从交流到习作,从选材习作到赏析评价,再到反思修改作文,完成实 现作文教学的一课一得,关注学生习作能力和修改能力同步提高的问题,有利培养学生完成 习作和修改习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从师生关系上看,在课堂对话中适度点拨,交流引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 习作热情。学生能按教师的教学流程思考并回答问题,课堂气氛融洽,师生配合得好。 从评价修改来看,运用个人修改、小组交流、全班评价、修改誊抄等方式引导学生修改 自己的习作。培养了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提高了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 尽管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 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但是我认为自己还应该更加重视与学 生的对话,努力做到将自己融入孩子们当中,注重以动情的言语将学生的心拉近,让学生感 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身边亲人的关爱和呵护。 教学之路的探索永无止境,我将更加脚踏实地,以生为本,探索更加适合自己、更加有 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风格,促进教学相长。 语文园地 第二单元 5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 节改写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整个故事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语文综合素养, 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使学生对课文内容 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 这节课在设计上直入研读专题,牢牢抓住“神机妙算”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 并以此辐射全文,摆脱 “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 式,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思为本、寓学生的主动研 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并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议、探 究、感悟”中不知不觉理解课文,感悟活的人物形象,并拓展相关文章及视频,并延伸到整 部小说,让学生对阅读《三国演义》产生兴趣。 但这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我觉得很遗憾,备课时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学生实际及怯场的 状况,以致本该出彩的地方没达到高潮,甚至在指导朗读的时候有点头重脚轻的偏差等。总 之还有很多地方不尽人意,恳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6 景阳冈 《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 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 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作者运用 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 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因此我特别注意在教学中抓住人物的特 点进行教学。 一、打虎前写喝酒,抓语言见特点 我教课文描写武松打虎前的内容,先让同学们快速默 读这一部分,并画出武松的语言。通过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有什么特点。同学们默读后很 快就举手回答:通过武松的语言,我体会到武松具有倔强的特点。通过武松的语言,我体会 到武松这个人比较豪爽。我觉得武松很勇敢。我还觉得武松有点爱面子。 …… 我根据同学 们的口述板书豪爽、 倔强、 勇敢、 酒量惊人、 胆量过人。然后我趁热打铁追问,你是通 过哪些句子体会到武松具有这些特点?学生个个举手发言,非常踊跃。 二、景阳冈上打虎时,抓动作见特点教这部分时我抓住武松和老虎的动作进行教学,提 问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是通过他的什么来写的?(动作)板书 ⑴、力量超人。“武松双手抡 起哨棒,……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了下来。……把那条哨棒折成两截……”“……揪……按…… 提……打……” ⑵、机敏胜人。从武松三次“闪”突出武松的“机智”或“机敏”liuxue86.com。 然后我点拨,三“闪”’这个动作字跟哪些字比较接近?“闪”与“躲”在这里哪个字用得 更好?用“闪”对表现武松的形象好在哪里?老虎的动作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体会,学生找出 动词为“一扑……一掀……一剪” 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高兴地 看到,同学们不仅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在今后的阅读中,希望同学 们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 在你写作时,也要为你笔下的人物设计出符合他的特点的语言、动作,这样,你笔下的 人物就会栩栩如生,你的文章就会更加具有感染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武松的这种精神是不 可缺少的。因此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去体验,这样才能加深对课文重点的理解。 才能体会作者写作的独具匠心。 7*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 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 从出世到 成为猴王的经历, 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 感受其形象, 激发对古典 文学的兴趣, 这是教 学的重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 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 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 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 学生自读课文, 把课文读正确、 读通顺, 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然后围绕“石 猴是怎样出世的, 又是 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 接着再读课文, 读中 感受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 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 悟空, 学生大都比较熟悉, 帮助学生感受他最 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 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 读、想、做等有机结合, 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 如, “忽见丛 杂中跳出一个 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 ! 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 中”, 可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 什么。想象 后说一说,说后再读,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另外选中这篇课文, 在于学 生们喜欢文中人物——孙悟空, 能在孩子们的愉 快心情中展开教学。 设计教学时, 我的构 思是这样的:先让学生说说你心目中的 孙悟空是什么样的, 学生对他的金箍棒、 虎皮裙, 他 那顽皮的动作和神态太了解 了。一个在上面说,下面的同学仿佛此时的孙悟空就在他们眼前 活灵活现一样。 有的同学学他的猴样十足; 有的同学学他的金箍棒, 耍得左右翻飞; 有的同 学学 他的说话,引得大家捧腹大笑。有的同学讲孙悟空的故事。有孙悟空大闹天宫、 闹地 宫、 闹龙宫; “孙悟空三大百骨精”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故事后我让学生说 说故事留给 我们的思考和启发。有的说孙悟空敢说敢干, 有挑战精神; 他不怕玉 皇大帝,敢于反抗;还有 的埋怨唐憎:说孙悟空舍命相救 ,他却人妖不分,那 么容易被蒙骗,让孙悟空受尽委屈;我想像 孙悟空一样有无穷的本领那该多 孩子们打开话匣子,学课文变得很容易。 15 分钟的读书、思考后的交流、 讨论更始热 烈。后面的交流感悟、朗读展示,让为师感到了学生的潜力,这类课 文放手,学生完全有能力 学会,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以孙悟空的名字来由〈石猴〉到变化〈美猴王〉为线索,把故事过程展示出来,这样让教 学过程显得更有趣。本文语言精练优美,节奏感强。教学中,我重 点在于让学生充分朗读〈个 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在朗读中体会古代的白 话文的语言特征。还有,句段赏读,让学生一 边读,读出语气,感悟美猴王的顽 皮、活泼、勇敢、个性。 其中, 孙悟空始叫石猴, 再称美猴王。 我点拨学生说一说:石猴——美猴王。 让学生感 受这称呼中微妙区别, 并说说美猴王“美”在哪, 学生将体会到:勇敢 无畏,也是一种美。 当然在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 其中, 许多 字在本课尚 未列入“会认”的范围, 这些字, 学生凭借拼音会读即可。 课文中有 些词句, 学生能知其 大意即可。 如, “盖自开辟以来, 每受天真地秀, 日精月华, 感之既久, 遂有灵通之意”一 句, 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 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 行了。教师大可不必逐个细讲,只要 在有些影响阅读的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出现时, 可让学 生通过查字 (词) 典解决, 有的老师可直接告诉学生。 避免占用课堂大量时间。 教学过程 中各步骤都能运筹 帷幄, 美中不足的是仍旧觉得难以真正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精 读自己认 为优美的部分,感受语言的精美,修辞的灵活运用,所刻画人物的栩栩如生。 另一不 足是朗读的指导欠缺时间, 几乎没法进行。 细想想, 如果这一节课能 真正放手自主, 把教 师琐碎的解析删除也许真可以面面俱到。 教学之前还应让学 生把预习任务完成得更好些, 包括分段,概括段意,试拟标题,试谈人物印象, 这些方面都做好了,前面那十几分钟也能充分 应用到学生的自主阅读交流中去。 勇敢无畏也是一种美。 8*红楼春趣 《红楼春趣》是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清代小说家曹雪 芹写的《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这一回黛玉重建桃花 社,众人先是填柳絮词,后来因为发现一只挂在竹梢的风筝,于是在黛玉的建议下,众人开 始放风筝,感悟红楼群芳放风筝的童真童趣。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猜谜起兴,图片导入。 课堂导入,应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这样才最有效果。学生都喜欢猜谜语, 教学本课时,我首先出示“风筝”的谜语,学生猜出来后,我立即出示各种各样的风筝的图 片,让学生说说放风筝的乐趣,随后导入:“经典名著《红楼梦》中也有一段放风筝的精彩 描写,让我们快去看看吧。”用这种方法,直观、形象,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活跃思 维。 2、教学收获(思得) (1)研读课本,精准定位。 《红楼春趣》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本文是学生接触的又一文言文体,加之绝大多 数学生对《红楼梦》并不熟悉,很多语言艰涩难懂,甚至连读通都不容易;文中人物所放的 风筝都有很深的隐意,暗示人物的后来的命运,学生没有关于《红楼梦》的背景知识和生活 体验,理解自然不易。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处理教材,定位教材,采取合理的策略,我在备课、 写教学设计时把重点放在抓住人物放风筝的动作、语言、神态上,感悟放风筝的快乐,初步 了解人物性格特点。这样一来,人物放风筝“趣”的细节描写就成了教学中的“抓手”,随 后的教学就顺畅多了。 (2)紧扣“趣”字悟人物。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趣”字,顺藤摸瓜,让学生感悟人物性格特点。我设计了“课 文中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人放风筝怎么有趣”,让学生从文本出发,由浅入深,由表 及里,仔细阅读,对文本分析研讨,找出人物放风筝时语言的不同之处,以表格形式呈现出 来,直观、形象把每个人的情况进行对比,探究人物性格特点。 3、不足之处(思失) 回顾整节课,仍然感觉到有不少遗憾。课文中放风筝虽然写的有声有色,写出了大家的 童真童趣,但是,这种场景,学生读来仍然感觉很奇怪,很压抑。我可以把大家放风筝的一 些隐意简单说给学生听,让学生领悟封建礼教下的自由快乐、童真童趣是压抑的,是有限的。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以后教学中,我应该针对“放风筝”这一特定的活动,开展对比阅读,如出示高鼎的 《村居》,让学生是感受“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快乐活泼的场景;欣赏歌手 陈燕唱的《放风筝》歌曲,感受放风筝的心情。这样拓展教学,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立体 的、全面的。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排演课本剧,不失为一种让小学生锻炼自己口头写作能力的途径。它是以教材为依据, 为小学生所熟悉,易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一种表演形式。课堂上课本剧的表演更注重教学目标, 课本剧要求的是小学生的自由发挥,表演重在说,重在参与。第二单元口语交际是“我们都 来演一演”其目的是演一演课本剧,学习课文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进一步学习、 了解名著,激发学生热爱读名著的兴趣。 在排练前,我先组织学生交流喜欢本组的哪一篇课文或者课文中的哪一个片段。自由结 合,组成小组,商量一下要演一部课本剧。然后大家出谋划策,设计剧本。我重点指导学生 怎样把叙述语言改变成人物的对话;表演时可以加上哪些表情或动作?需要设计怎样的服 装、道具等。 整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放手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 的学习讨论时间。引导学生都参与到课文里,担任自己喜欢的角色。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 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 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习作:写读后感 12 月 15 日,我遵从教研组安排上了一节习作研讨课。这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写读后感 的习作。刚接到任务时,这对于我来说可是一大难题,从教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挑战上过习作 方面的研讨课呢?真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感觉。但是任务总得完成啊!于是,课前我做了许多准 备,在执教本单元课文时就比较详细地点拨学生联系生活抓文本关键语句谈去体会,还查找 之前别的老师的导学案,学习,模仿创新,找资料,备课,请教。最后设计出合适自己的学 生使用的习作导学案。 为了利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地位,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以回 忆谈谈印象深刻的学过的课文进行导入,首先让学生进行一地板块:自主学习,明确要求, 细读课本习作的提示,给 “读后感”下定义(写读后感,)就是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 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这部分我让让学生群学再汇报。 明确习作要求后进行第二个板块:赏析范文,发现写作方法。我让学生依据课本中的范 文“愤怒和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和我另外收集的《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放到导学案里,这两篇不同写法的范文让学生群学交流. 通过形式有别的范文让学生通过读、思、议等展示补充形式,老师作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这样使学生领悟并归纳出写读后感的方法——读是基础,感是重点;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对 比有感而发;观点明确,加以联想;叙议结合;格式正确,过渡自然。老师进行板书总结。 然后在学生掌握了写读后感的方法与步骤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三板块:“妙笔生花” 当堂训练写一写感受片段,最后进行全班展示学生,补充,学生写出来都挺不错,个别不足 之处学生们都可以给于方法指导。 课上完了,我觉得自己能按预期的计划完成,课后老师们点评也给予的很高的评价。让 我激动不已,但也感谢他们给我提的一些宝贵建议:1.如果在导入环节能深入点让学生就本 册书中谈谈你最深刻的文章是什么?有点什么感受?而不是单纯的说说你学过哪些课文会更 好,会是为后来交流写感受做更好的铺垫。2.老师点拨时候如能够让学生交流结尾怎么写的 方法会更完美了。 我想,学生要写好读后感,首先做到对给出的文章用心地读,用情地读;其次要选好“感 受点”,一篇好的文章或一本好书,可写的感受点很多,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或身边的 实际选择一个自己最善于写的来写;最后要联系实际,进行对比有感而发,因为没有情感的 读后感是苍白无力的,是不能感染人的。 这堂习作研讨课,我收获了许多,发现了不足,勇敢迈出第一步,相信我和学生今后再 也不会害怕作文了。 记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典名著精髓荟萃。小学生应从小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使之发扬传承。小学生多读古典名著除了可以提高一定的文化素养外, 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就编排一组“中国古典 名著之旅”。我以此为契机指导学生读古典名著。 一、勾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开始学生还不认识古典名著,教师就要想办法勾起他们的兴 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了从一些趣味性强的古典名著开始。结果,学生们的 阅读兴趣慢慢的激发起来了。 读名著从《百家姓》开始。我是怎样来的?我为什么用这个姓?堂号是什么?我的祖先 是谁?一系列的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告诉学生看那本书可以找到 答案,把掌握的知识告诉亲友,并结合第六组“综合性学习”做一期“手抄报”展览(同姓 的一齐做)。学生从动手中得到了相关的知识,顿时从自己的收获中迈出喜爱古典名著的第 一步。 读名著从人物开始。每部古典名著都有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水浒传》中“及 时雨”是谁?“浪里白条”又是谁?为什么叫这个绰号?《隋唐演义》中谁是英雄榜中第一 条好汉?他用什么兵器?接着呢?《西游记》中为什么会出现了哪么多妖魔鬼怪?他们想干 什么?请你给你喜欢的名著列一个“英雄榜”或者“兵器谱”之类的排名,并简要说说排列 的理由。学生们在讨论中更喜爱古典名著了。 读名著从成语、谚语等开始。许多成语、谚语都是从一些古典的文学作品中引申出来的。 例如“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这些话 语背后都有一段故事的。开个故事会,看看谁是“小博士”,谁的知识最渊博。 读名著从历史典故开始。历史典故都是一些非常有趣的故事。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的。 好像办喜事为什么要贴“囍”?过年的“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为什么农历一月要叫正月, 和谁有关呢?让学生自己试着寻找收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办本《故事会》互相交流传阅。 这样,就能把古典名著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利于形成正 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读名著从影视开始。不少古典名著都拍摄成影视作品,但同时也加入一些夸张歪曲的元 素,误导青少年。《西游记》就出现了许多版本,什么央视版、搞笑版、港台版、Q 版等。 哪一个才正宗呢?让学生“看电视、读原著、试对比、找穿帮”。这样做既提高学生的阅读 理解能力,也提高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 二、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古典名著篇幅之长,人物之多,关系之复杂,语言之精妙,成年人也 不容易弄清弄懂,更何况是小学生。所以指导学生在读书时一定要作笔记:记人物,记情节, 记优美词句。从小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有条理地读书,收获也会更多。 不喜欢的不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做喜欢的事,读喜欢的书。每个学 生的兴趣不一样,喜欢读的书也不一样,让他们自由的读,让他们的思想自由驰骋,往往会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许多名人讲起成功的经历就是得益于小时候的读书,从小接触自己 感兴趣的学科,并为之奋斗终身。 读一次的不算读。这是我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像四大名著之类的巨著,不读几次, 恐怕连主要的人物都弄不清,情节也是一知半解,更不要说懂其精髓。不同时期、不同经历 同读一部书,理解不同,收获也不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 提高小学生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加大课外阅 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不但要引导好,还要提供一个让学生展示才华的 平台,让学生继续保持这种兴趣,使祖国的灿烂文化得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第三单元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是五年级上册课教材中出现的一个新的单元,它同以往的 课文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在执教这节课之前,我在深深地思考,何为综合性?综合性学习, 到底要教给学生一些什么?学生能否在这种自主的活动中学有所获,在各个方面有所的提 高。初次接触,我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进行一次大胆的尝试。 开展这个单元大范围的.综合性学习,一是要确定活动内容。首先我根据学生自己的喜 好,把他们分成了五个活动小组。有汉字的历史组;猜字谜组;谐音笑话组;汉字故事组; 错别字组。组长分配任务后,通过双休日的搜集、查阅资料,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他们的活动 成果。最有趣的就是猜字谜组,他们找了很多字谜让同学猜。还有那些有趣的笑话,听了都 让大家捧腹大笑。学生们可以说是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感受到了汉字的奇特、有趣。 第二块内容主要让学生开展的是寻找错别字。从自己的作业本找,从同学的作业本找, 从街头招牌、广告找……然后把容易出错的字汇集起来,巩固大家的汉字运用水平,为纯洁 祖国的语言文字出一点力。最后让学生总结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感受。学生们普遍反应喜欢这 样的学习方式,甚至那些平时不太爱学习的学生在这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表现得都很好, 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的主动性变强了。 虽然这一次的综合性学习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很浓,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失误:第一,对孩 子们的指点,目标不够细化。第二,老师准备不够充分,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 活动开展不够深入,学生对汉字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第四,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假如 能重新再一次上这节课,我一定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提早准备,至少一个月, 每次周末都让学生有目的做一次社会调查。第二,多开展目标明确关于汉字的活动。重视活 动计划的制定,一定要给学生一些例文,让孩子们在制定计划时有据可依,同样不要限制孩 子们的思维,尊重孩子们的想法,制定出内容丰富的活动计划。第三,课内课外紧密结合, 课内能以点带面起到指导作用,课外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达到自我学习,不断培养孩子们学 习的能力。 总之, 综合性学习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更加广泛的备课、思索,找到适合学情更好 的教学方法,只要观点变一变,学生就会朝着我们预定的目标不断前进。 汉字真有趣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中华几千年的汉字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神奇的魅力。在课堂上,我选择活动式教学。 纵观整堂课,由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活动构建成。让课堂在中华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的舞台上 驰骋,让实践活动课堂富有文化味。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这是一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我把语文知识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让它既体现语 文学习的特点,流淌着浓浓的语文味,又体现综合实践课的探究性学习特色。活动过程始终 把获取语文知识的研究能力作为第一目标。课上,学生的交流是主要的,老师的话语不多, 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作出结论,所起的就是总结和过渡的作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真正实现了课堂属于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教学理念。 三、课堂交流形式多样。 本设计重在让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互动交流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小组合作及展示学习成果的能力,通过组长介绍,成果展示,调动同学积极参与,真正 投入到汉字的研究中来。在组织形式上很灵活,既有个人活动,也有小组活动,让课堂别有 一番情趣。 我爱你,汉字 《我爱你,汉字》是刘湛秋的佳作,该文紧紧围绕着“汉字的魅力”,尽情抒发对汉字 的喜爱、珍惜与赞美之情。赞美它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赞美它给使用它的人带来诗的灵 性,赞美它维系了一个统一大国的存在,赞美它在科学发展中焕发了青春。 全文语言优美,修辞手法运用丰富,一读就让人喜欢上中国汉字。 在教学中,我结合汉字六书中的知识,用简明的甲古文向学生展示汉字构造的艺术美。 如:“日、月”是象形造字法,“霜、霖”是形声造字法,“林、森、休、男”是会意造字 法,“上、下、刃”是指事造字法。学生初接触,兴趣极浓,再结合课文来读,来体会,同 学们对汉字那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意而叹为观止,从而从内心中感到汉字的奇妙, 读起来更有劲了,并主动课外延伸出对其他汉字的理解和感受。 随后,又相机展示了几幅书法作品,书法作品中那楷书的庄重、行书的流畅、草书的行 云流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机让学生感情诵读,相互评价。学生不仅了解了汉字的 特点,又让学生学习了语言,真是一举两得。 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汉字书法产生了极大兴趣,竟自主成立了书法小组,纷纷买来字帖 练字。看来一节课,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受益,更能让学生在课外 延续,让学生终生受益。 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 从军行 古诗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可以说自孩子会说话起,父母就教会他们背诗。在孩子 的成长中,古诗总是陪伴孩子左右。古诗教学从一年级就开始了,那么我们一直在开展的古 诗教学到了高年段应该教给孩子一些什么呢?我想,不仅仅要坚持一如既往的看注释,想画 面,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情感外,更要让孩子也如阅读其他文章一样,学会抓词,抓句, 体会文章情感。因此,在这节古诗教学课中,我旨在通过“暗”、“孤”体会写景诗句“青 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对“暗”字的理解,初读诗句的孩子们想到的一定是 浓云遮住的阳光。因此,我进一步引导孩子想象边塞大漠的荒凉、战争的硝烟,让雪山暗了 下来,同时,环境的凄凉更应衬托出将士思乡心切。大漠荒凉的环境,远离亲人的孤寂,戍 边生活极为艰苦。但凄苦的戍边生活却吓不倒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穿金甲,终不还” 就是将士们忠心报国的精神写照。而“穿金甲”又一次向我们昭示了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 其中“穿”和“暗”的意义发生了变化,由此教学生学诗不能只看字的表面意思去理解古诗 大意。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 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这节课我设置的一些问题提问时,学生在回答时抓不住问题的要 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问题的设置应该有准确性。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爱国诗篇,集中而深刻地表现了作 者怀念北方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心情。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字句句饱含诗人强烈的爱国之 情:因为大好河山的沦丧而悲愤;因为中原百姓的悲惨生活而同情;因为南宋权贵的醉生梦 死而愤怒。体会诗人的情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应该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所在。 一、师本对话,充分预设 古诗的创作背景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遥远,学生难以身同感受,难以体会诗人的情诗人 的意。学生的困惑其实也是我们老师的困惑,毕竟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乱的年代,没有国破家 亡的感受。可是,如果我们教者都没有与作者产生共鸣,怎么可能引领学生去体会诗人的情 感呢? 我查阅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同版本的赏析及教学设计。一遍遍地吟诵,一遍遍地 感知,一遍遍融入自己的理解。首先,我从题目入手。这首诗的题目揭示了全诗的内容,蕴 含了诗人的爱国情感。读了题目,我产生了疑问:这样一个秋夜,天还没有亮,诗人怎么会 走出家门呢?乘凉?不合情理。睡不着觉,为什么?感慨万千!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感慨?我有这样的疑问,学生自然也会有困惑。在诗句的理解上,我也有一些波动。前两 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过渡转折“如此壮丽的河山,如今却沦陷于金人 的践踏之下,想到这,陆游是怎样的心情呢?”引出诗人的悲愤之情!想一想,此时的陆游 哪里是在自豪,他是满怀悲愤!显然这样的设计强化了“自豪”之情。引导学生由诗句产生 联想:看到了哪些画面?想到了哪些诗句,哪些词语?引出“江山如此多娇”,引出诗人的 悲愤之情。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是全诗理解的重点。哪些字眼打动 了我?这些重点字词之间在情感上又有什么关联呢?因为“胡尘”而“泪尽”,因为“泪” 而“望”,因为“又”引出“遗”。在品析这些字词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了陆游对沦陷 区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的愤怒。 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我想学生之想,抓哪些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让学生与诗 人产生共鸣呢?这样充分地理解文本,为下面的教学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设计,突破难点 1、课题质疑,首尾呼应 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呢?(为什么会在即将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门呢?诗人有什 么样的感慨?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近陆游,走进陆游的内心世界, 去感受秋夜将晓,篱门外一位老人的情怀。 这首诗的题目揭示了全诗的内容,蕴含了诗人的爱国情感。由诗题产生的疑问能更好地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慨及产生感慨的原因,体会诗人的情感,学生学有目标。 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再来读一读诗的题目:作者为什么会在即将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门 呢?(忧国忧民、难以入睡)就在这样一个秋夜,陆游因为大好河山的沦丧而痛苦;因为中 原百姓的悲惨而同情;更因为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而悲愤!诗人感慨万千! 在品析全诗的基础上再回头看诗题:作者为什么会在即将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门?水到渠 成,与诗题的质疑形成了很好的照应,整节课的教学清清楚楚一条线。 2、自读自悟,以悟促读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古诗自学能力,理解这首诗大致的意思并不是难事。怎样让 学生去品味诗句背后的情感呢?我采用了自读自悟的方式。读一读,想一想:注意了哪些字? 圈画出来写写自己的感受。然后集体交流(重点字的理解根据学生的汇报可以打乱顺序)。 引导学生品析“遗”、“泪尽”、“胡尘”、“望”、“又”等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学生的年龄小阅历浅,难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情 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想象去品味。 理解“胡尘”:仅仅是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吗?金兵来了!他们烧杀抢虐、 无恶不作。指名描述想象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悲惨的画面?你又仿佛听到了什 么?在音效的渲染下,“胡尘”两字化为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白发苍苍的老 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下……此景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当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 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深入感受诗人的情感。 4、以点带面,拓展阅读 陆游一生作诗近万首,他的诗中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情感。出示幻灯片:(1177 年 陆游 52 岁作《关山月》;1186 年陆游 61 岁作《书愤》;1192 年陆游 67 岁作《十一月四 日风雨大作》;1193 年诗人 68 岁作《秋夜将晓出篱门凉有感》;1210 年诗人 85 岁作绝笔 诗《示儿》)你能从这些具体数字中感受到什么呢?(陆游一生都在关注着国家的命运,他 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拓展了几首诗,既加深了学生对陆游爱国情操的感悟,又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激发学生课 余时间去了解更多陆游的诗篇。 教学总是有遗憾的。如果在“读悟”这个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交流,深入体会字 词之间的情感联系,一定会生成更多的精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 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这首诗看似内容浅显,实 质内蕴丰厚,学生不易深刻感悟。 这课的教学,我主要按照学生所熟悉的古诗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 诗情,四个板块展开。 知诗人环节,我先出示了杜甫的画像,让学生介绍自己在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然后重 点提示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再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 从而明白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进而引出课题。 解诗题环节主要强调了“河南河北”的古今差异。 明诗意时,我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先自学诗意,再小组交流,并进行汇报。 最后的悟诗情,是这课的重头戏。有道是“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 恨。”古诗中的“情”当然也是一样,总有其源头的。杜甫为何会“喜欲狂”,这不得不提 “安史之乱”。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安史之乱的资料,明白了战争造成的社会动荡不安, 百姓流离失所,致使诗人也背井离乡,受尽苦难。接下来,我出示了诗人在“安史之乱”时 期写的三首诗的节选,由《彭衙行》感受诗人在逃难途中的历尽险阻、备尝艰辛;由《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感受诗人的惨——狂风破屋之惨,儿童相欺之惨,夜来淋雨之惨;由《春望》 感受诗人的愁——为都城沦陷、山河破碎而愁,为战火绵延、家讯难得而愁! 三首诗的引入,“安史之乱”给家庭、社会、国家造成的灾难都变得具体而可感。同 学们对作者的生活境遇的感受和理解也就有了质的变化。此时,也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会喜 极而泣、喜极而狂了。再看诗人的总总表现,不正是源于“喜欲狂”吗? 最后,我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作者的“喜”仅仅是为个人吗?学生明白了作者为战乱平 息,祖国重归统一而喜;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欲狂” 里,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我和同学们有感而发,起立,用朗诵向这位伟大的诗人 致敬。 整节课上完后,评课的老师都给予了中肯的建议,让我收获很多,对此我进行了二度备 课。我定会脚踏实地的做好以后的教与学,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 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 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在本节课中,我以悲痛的心情为主线,以理解诗句在课文中的含义来学习课文。由理解 诗句的字面意思为铺垫,了解诗句在文中指代什么事情为由头,给课文铺垫了厚实的情感基 础,而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研读描写毛泽东行动和神态的句子,体会其深含的丧子之 痛;通过研读描写毛泽东语言和心理的句子,练笔表达,内化语言,升华情感,领会诗句蕴 含着伟人痛苦抉择的心路历程。从而,深刻感悟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常人情感和作为一位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超人胸怀。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 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课教学主要以读为主,“读──议──悟”结合: 引导学生带 着问题阅读课文,促成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 在本文的教学中, 不越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写写等学习方法。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 句,通过读、议、写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掌握写人方法。一步一步,环环紧扣, 引领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主动去与文本对话,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不成问题了,在反复朗读 中进入文中情景加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一步一步升华主题。 、 充分自学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实践证明,讨论不仅是交流思想,巩 固知识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互相启发、活跃思维、认识升华的过程。在 本节课中,我还运用到了发言卡,让老师能对学生的发言状况一目了然,也能激励学生积极 表达自己的观点! 纵观整堂课,我觉得学生的领悟还是比较到位的,孩子对句子的 领悟进步很大。但仍 还是存在不足:1.当玥希起来交流语段的时候,抛出来的答案是意料之外的答案的时候,虽 然现场非常自然地处理了,但是一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还是有些慌张的!还需要继续磨 练自己!板书这一环节,思来想去,也没有找到非常漂亮的板书,觉得这一块还是不够精美! 还需要继续钻研! 11 军神 《军神》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以“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为序 组织材料,通过对人物语言和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描写来表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一、紧扣主问题,自主学习 教学一开始我紧扣 “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这一问题情境,通过圈画、理解、感悟 关键词语,领悟刘伯承勇敢、坚强、镇静的性格。让学生潜心会文,自悟自得,与老师的相 机点拨,适时指导相统一。在此基础,我让学生谈感受,说体会,再带着这种情感体验回到 语言文字之中,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二、细读课文,深入文本,体验钢铁般的感受。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加强读书的指导,适当补充资料,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得更有滋有味。为了表现刘伯承将军 坚强的意志,课文主要写了沃克医生情绪、神态的变化。要理解这些变化,必须联系上下文, 结合刘伯承手术前后的表现;同时,理解了这个变化,也就体会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在教 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沃克医生情绪变化这一主线,让学生充分自主读书感悟。通过有层次 地读,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并用语言表述出来。我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把思绪推向高潮。 通过朗读课文,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培养坚强的性格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这符合新课标 中关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思想。 三、扩展延伸,深化情感。如出示《赞军神》小诗,感情朗读,深化情感。(英雄壮举 泣鬼神,铁骨钢筋铸军魂。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我还让学生练习写一句话 赞美刘伯承,以此来升华情感。在扩展延伸环节中,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在课后实 践中,我让同学们去搜集有关刘伯承的故事,了解他一些称呼的含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 加学生的阅读量,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2*清贫 《清贫》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作者是方志敏,这篇文章是他在狱中写的。 和前面的几篇课文不同,这篇文章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写法,第一人称的写法给人更加真 实的感觉,更便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第一人称不便于对自己的动作、语言进行渲染, 那么,方志敏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清贫的呢?他另辟蹊径,对被俘时两个国方兵士的动作、 语言、神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以此来表现自己的清贫。我们且看那两个兵士的表现:“从 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一无所获后,开始威胁“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 然后“弓着背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又在我藏躲的地方周围,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 “转身抢夺我的表和水笔”……这样的侧面描写,比方志敏直接说自己多么清贫更有说服力。 最后,方志敏双补充了一段,他说自己“有的有的,有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 袜”,这样的“有”反而衬托了自己的“无”,作者用调侃的语气让大家理解自己的清贫。 最后点明中心:“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侧面描写这个点,理解对比和反衬的写法,把革命者的清贫和 国民党官员的腐败对比,突出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主题阅读》中的对读文章《彭德怀 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也是用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狠”,来表现他对战士的爱,从他最 后不吃肉的细节,能够看出他内心对骡子的感情比谁都深。要让学生通过类比阅读,理解这 种背面敷粉写法的妙处。 习作:他___了 《他____了》是五年级语文习作四的内容。这一习作题要求学生刻画出某个人呈现某种 情感时的样子。回想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把经过写下来,特别是要把他当时的表现写具体。 怎样使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从教学环节来看,从交流到习作,从选材习作到赏析评价,再到反思修改作文,整个过 程注重关注学生习作能力和修改能力同步提高,有利培养学生完成习作和修改习作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参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学生能按教 师的教学流程思考并回答问题,课堂气氛融洽,师生配合得好。 在评价修改环节,运用个人修改、小组交流、全班评价、修改誊抄等方式引导学生修改 自己的习作。培养了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提高了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语文园地 第五单元 13 人物描写一组 摔跤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两茎灯草 《人物描写一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学习这组课文主要是让 学生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这篇课文里安排了三个片段,其一是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其二是临死前的严监生, 其三是“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初读课文的时候,我真有些奇怪,这篇课文为什么安排这样 三个片段,无非就是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来表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细细 揣摩了这三个片段,我才发现,我最初的理解的确是太过粗浅。每个片段都有其特别之处。 于是,我安排了三个课时学习这篇课文。学习每个片段之后都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让孩 子们用以致用。 学习了《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后,我带着孩子们归纳总结出了作者的写作方法,主 要是抓住了嘎子的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来表现嘎子调皮活泼,工于心计的特点。孩子们对 这样的写法并不陌生,但是像这样正式提出来学习,还是第一次。于是,我给了孩子们十多 分钟的时间让他们仿照作者的写法写写同桌的一个特点。多数孩子写得不错,还有个别的孩 子把人物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 第二课时,我安排孩子们自学了片段,然后归纳作者的写作方法,但是孩子们只知道作 者抓住了严监生的神态动作来描写,并不知道文章里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 点。孩子们听我介绍了这个方法后特别高兴,跃跃欲试,于是,我让他们依然写写自己的同 桌。可惜的是,孩子们写出来的片段符合要求的并不多,文字里的确有不少的侧面描写,但 是与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我也理解孩子们,这样的一次训练不会有多大的成 果的。 第三课时的任务就比较重了,因为这个片段都是节选自《红楼梦》的片段,描写王熙凤 外貌的句子特别拗口难懂,很不容易读正确,既要将生僻字读正确,还要正确断句。我在课 前听了一些朗读,都是不同的读法,比如有的录音将“缕”读成 lou 的音。经过认真地比对 查相关资料,我才确定了文章的正确的读法。在上课的时候,我将这个部分当成了学习的重 点。我首先引导孩子们反复朗读了这段生拗的文字,然后引导孩子们从这段外貌中体会王熙 凤的性格特点,最后总结外貌描写的方法。这段外貌描写非常华丽,也很讲究很精细,作者 首先是总写,然后分写,在分写的时候又是先写的首饰和装饰,后写的衣服。更重要的是, 所有的外貌描写都体现了王熙凤的一个性格特点——奢华。课文学完之后,我让孩子们写写 同桌的外貌,按一定的顺序写,同时所有的描写都要体会同桌的一个性格特点。这下可难倒 这群孩子们了,不过他们可高兴了。不管他们有没有写出符合要求的“作品”,一个个都笑 逐颜开的,哈,这是文字的魅力啊! 作为语文教师,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样我们才能用好教材,教好孩子。 14 刷子李 有人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 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 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我在设计上下了功夫。从字词的 预热、环境的把握、情节的切入、语言的品味、人物的解读到文本的感悟与拓展,无不留下 我精心设计的心血。我先是熟读文本,以至成诵。其间,发现了三个可以带动全文教学的点: 一是文中用了52个“一”。细品之,我把它概括为“一个绰号藏奇绝”、“一个传说话奇 绝”、“一段实录证奇绝”、“一袭黑衣衬奇绝”、“一手绝活写奇绝”、“一番教诲表奇 绝”;二是文中几个跟黑衣白点的中心情节密切相关的几个带“然”的词:“果然”──“居 然”──“竟然”──“忽然”,另外,“悠然”这个词也能充分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境界; 三是人物的双重解读,即人生意义上的人物解读和文化意义上的人物解读。 在设置教学环节时,我时刻谨记“以生为本”,“贴着学生教”,一切的教学环节都以 学生的学情为设计的中国。 整体教学设计便基于此展开。其中,选择以曹小三的口吻来复述的方法以期达到一石三 鸟的效果:进一步领会情节一波三折之魅力;深刻感受曹小三心理之变化、刷子李之奇绝; 在学生的个性解读中深入体会本色、津味之语言特色。然而,静心思之,这堂课在“三个维 度”──温度(教师情感的温热度)、广度(在主题的范围内旁延扩展)、深度(语文性、 情感性和思想性的深刻和恒久)的体现上,明显地感到了广度和深度的不足!我也曾想用结 尾的人物系列来弥补这一点,然而正如专家点评,这“只是对课文的一个延伸”,“给课堂 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让课堂就此结束”,“未关注刷子李们的苦难生活”。是的,课堂因 此没有生命的超级震撼力,也就没有好课应有的高度而流于平庸!拓宽备课视野,深化文本 处理和加强课堂的厚重感是我急需补的课程! 此外,语言赏析还不够地道,这也是我备课时深感困惑的地方,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 本津味语言特色,从而深刻解读带有天津烙印的刷子李的生命形态,挖掘人物背后的厚重的 民俗文化意蕴。对这一点,我自觉只做到了蜻蜓点水。 习作例文 我的朋友容容 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 习作:形形色色的人 《形形色色的人》是统编本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五的内容。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安 排了《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两篇精读课文,以及两篇习作例文。除此之外,交流平台 对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了概括总结;初试身手部分是两个人物描写的小练笔。 本单元习作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人,选取最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他的特点,运用本单元学过 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怎样使学生在习作中能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描写人 物的方法,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读促写,描写人物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打破了普通单元的教学模式,抓住习 作单元的特殊性,把课文当作学生学习的工具,多读文章、多观察身边人的特点,放手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选取典型事例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的。 二、会抓人物的典型特点,会选取典型事例 一个人的特点可能有很多,但是要学会抓 住人物最典型的特点来写,如幽默、节俭、勤劳、记忆力超群......此外,要想使人物形象更 丰满,特点更突出,就要学会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选取最典型的事例。这就要求小学生深 入生活,留心观察,认真思考,根据表达的需要捕捉生活中表现力最强的典型事例来展示人 物形象。怎样在事中表现人,在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片段训练的基础上, 教会学生抓住特点观察。这样,学生就笔下有物,言之有序,很快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展 现在读者面前。 三、评价先行,二次修改 “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我在学生进行初次习作后,给出 了评价标准,要求学生对照着标准修改习作。通过修改,学生意识到了自己习作中还可以进 一步完善的地方,不断优化自己的习作,有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本节课紧扣 单元要素和习作教学目标,基本落实了评价任务。在课堂上,虽然是线上教学,我仍然会给 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积极与学生互动,在对话中适度点拨,交流引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学生能按教学流程思考并回答问题,课堂气氛融洽,师生配合得好。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学生静心思考和习作的机会不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不突出。 第六单元 15 自相矛盾 这是一篇古文言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寓言所蕴涵的道理简单 明了,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白 话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不 仅力求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 式。在上课伊始我就明确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寓言故事。学生明白:没有充分的理解,是 不可能把故事表演地惟妙惟肖的。 上课一开始教室里的学习气氛就比较浓厚,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起来,整堂 课充实紧凑。同时也不失轻松愉悦,教学任务比较流畅自然,教学重难点也在学生们的积极 参与下不攻自破。让我看到了班级中平时学习较差学生的潜力。这让我更深地体会到教学方 法对教学效果的巨大影响,一名老师的教学艺术是何等的重要: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 “我要学”,关键在于教师是如何引导启发。备课时多一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上课时老师 就会多几分轻松顺利。投其所好设计教学过程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努力让每堂语文课充 满快乐!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多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初读,要求读正确流利,注意节奏。 学习新课时,先听磁带示范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 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我带领学生齐读一遍课文,明确读音,在文中把需要停顿的地方做 好标记,随后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练,同时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结合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重点句。 学生读熟课文后,对照课后注释读懂句意,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些简单方法。 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经过这一 步的学习,文章内容已在学生头脑中有了较深的了解。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吾 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 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出楚人炫耀的语气,从而体会到楚人说话做事言过其实,自 相矛盾。 3、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精读体会。 教学“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创设了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不 同人物会做出什么样的表情说出什么样的话呢?注重语气。抓住朗读。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应切实做好朗读的指导,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积累一点学习方法,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16 田忌赛马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常有不囿于常理的思维光芒闪现,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这种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在《田忌赛马》 这一课的教学中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田忌赛马》写的是古代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转败为胜的故事。第一场比赛,田 忌三场都输了,第二次比赛,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使齐威王转败为胜的关键的是 孙膑。他通过仔细观察,看出大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齐威王骄傲轻敌,它们的比赛 规则是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 于是孙膑开动脑筋,想到了调换马的出场顺序,使田忌反败为胜。文章结尾言简意骇,耐人 寻味,启发我们做事须多动脑筋,广开思路,合理使用力量。这是对学生认真观察分析的. 态度进行培养,对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启蒙的很好的教材。 一、创设动手操作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 点,而且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的手、眼、脑等到协同作用, 同步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为此,我先让学生摆一摆第一次赛马的 情况,再学课文,摆一摆第二次赛马情况,要求用最简单的方法。再让学生思考,田忌为什 么先出下等马?齐威王赢了第一场后,有可能赢得第二场的胜利吗?如果你是齐威王的话, 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参与进去,进行求异思维。知道齐威王也是有可能赢的。再设疑,为什 么输了呢?引导学生学文,想象齐威王会得意洋洋地说些什么? 二、创造表达、交流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讨论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思维,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理 解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我多处使用。例如解决课后第 2 题:读读下面的句子,再说说这三 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 (1)齐威王每个等到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2)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 (3)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这三个句子体现了孙 膑的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三句话的联系,教师可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如 果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得很多,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后,情况会怎样?再让学生讨论三句话 之间的联系,学生及时交换看法,相互启发,便很快地说出:孙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齐威 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同时发现“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正是有了 这样的发现,孙膑才作出了调换马的出场顺序便可以转败为胜的准确判断。学生在讨论中解 决了问题,又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 三、创设动手操作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 点,而且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的手、眼、脑等到协同作用, 同步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田忌赛马》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 两次赛马的出场顺序,了解现场赛马情况。我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时,用卡片制作表示田忌 和齐威王的三匹不同等级的"马"。在导学第一段和第三段时,再让学生在自己的桌子上排列 "马"的对阵情况,然后又叫几个学生到黑板前面边演示边讲解。这样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轻松 有趣地明白了两次比赛马的出场顺序,体会到孙膑的足智多谋。 四、指导比较分析,启发求异思维。 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 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导学《田忌赛马》第四段时,为了 帮助学生懂得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教师先指导学生对两次赛马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次田忌齐威王第二次田忌齐威王 (斗力)(败)上-上(胜)(斗智)(败)下-上(胜) (败)中-中(胜)(胜)上-中(败) (败)下-下(胜)(胜)中-下(败) 学生经过比较分析,便很快地说出田忌转败为胜是因为在孙膑的指导下,改变了马的出 场顺序,终于以胜两场输一场的战绩获胜。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拓宽训练,启发他们 思考:除了这种出顺序田忌能取胜外,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取得胜利?让学生试着排其它顺序。 学生很快地排出另两种对阵方法: 田忌齐威王田忌齐威王 (败)上--上(胜)(败)中--上(胜) (败)下--中(胜)(胜)上--中(败) (胜)中--下(败)(败)下--下(胜) 结果:1 :2 结果:1 :2 学生很快又说出从以上排法可以看出,除了第二次比赛的顺序餐,其他顺序田忌都不能 取胜。教师再进一步拓宽训练,问道:"假如齐威王也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田忌应当采取 什么办法才能保持不败?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求异思维不断地得到 发展。 总之,实施主体教育,主要途径是在课堂教学,关键所在是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教师突 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诚心诚意地把学生置于教育的主体地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具 有创新能力,才能成为二十一世纪所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17 跳水 《跳水》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 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 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课文情节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悬念叠起,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不仅能激发学生 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能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培养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循环)的能力,更适合于学生的创新能 力培养,使之在学生心中栽培下创造的“小苗”。因此,我在教学《跳水》一文时,紧扣“问” 字,问在课前,问在课上,问在课后。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问在课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 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犹为重要。”因而在学习课文之前,应 该有意识将学生带进课文中,让他们在学习前生疑、思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才能使学生在进一步思考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1、结合课前预习问 ①读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 ②哪些句子反映小孩子处境的危险? 2、启用图书资料问 ①列夫托尔斯泰是谁,他还写过哪些文章? ②你知道哪些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在课上 课堂是学习课文的主阵地。无任是教师的导问,学生的质疑,都应建立在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的能力上,力求每一处的导问、质疑都能恰到好处。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在探索 过程中领会了真知。 1、从课题处问 ①谁跳水了,为什么跳水? ②怎样跳水,在什么情况下跳水,跳下去了吗? 2、从文章的思路入手问(不零敲碎打) 抓住文章思路,挖掘课堂中的“问”,有利于学生顺藤摸瓜,把握课文的思想和内容, 了解作者行文节局方面的特点。 ①孩子为什么会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②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3、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问(不平均使用力量) 文中的重难点是“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的发展和变化。” ①你能各用一个词归纳出孩子、猴子、船长、水手之间的关系吗? 4、从学生的知识实际问(设计坡度) 如“我们要向船长学习什么?”比较直接,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从知识实际出发, 设计坡度。 ①船长干什么了,他怎么会想到的? ②他碰到事情怎么做的? ③我们应该向船长学习什么? 5、从学生质疑能力角度问。 ①“40 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不是矛盾吗? 三、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问在课后 教育是一把值得人们警惕的双刃剑: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可能扼杀学生的创 新精神。语文课堂的内外必须着眼于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对于学生首次获得的过 程或独立做好的,应该被认为是创新,应该给予鼓励。教学的全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再次发 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重新组合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1、寻找适当的切入口补问 ①假如你是船长,你会怎么做呢? ②没有枪,该怎么办? 2、利用层次性作业追问 ①这艘航船上,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3、联系生活实际自问 ①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课文发生的事例,你能举出 1、2 个吗? ②说说自己的见解。 4、结合学生特点续问 ①请你以“船长的故事”为题,写下三、四个系列小故事。 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 这一习作题要求学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把探险之旅中遇到的困境、求生的办法、 曲折的过程写具体,把心情的变化写出来。怎样使学生根据情景编故事,写出情节的曲折是 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珍视独特感受,选取话题。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自主 选择探险的地点,自主选择探险的装备,自主选择探险的伙伴。 二、拓展想象空间,充分 表达。为使学生的想象有个广阔的天地,在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时,我总是尽可能多地为学 生提供想象的契机。我引导学生想象在探险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境,又是怎样摆脱困 境的,在摆脱困境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求生的方法。 三、保护学生的个性写作。在习作设 计中,我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感受,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写作,引导学生曲 折的探险过程写具体。 想象是欲望的一种意象化表达和满足。因此,成功的想象作文,必始于欲望的有效唤醒 和刺激。而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来说,冒险、探险、历险、惊险,无疑是其生命成长历程中 的一种本能的精神诉求。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渗透珍爱生命教育,避免学生不顾危险地去 进行冒险。 语文园地 第七单元 18 威尼斯的小艇 《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介绍异国风情的散文,因此,在设计这一堂课时,我有意创设 情境,让学生去领悟、去感受这独特的异国风情,并在读中悟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达到积 累语言的目的。 这篇课文充满了异域风情,学生是很陌生的。为此,在上课前就布置学生在网上查找关 于威尼斯的资料。课时,通过播放录像文字的介绍,什么是水上城市、两头翘起,石桥,各 种各样的建筑学生一目了然了,这样直观的方式比什么都有效。这也为成功地上好这节课打 好基础。 在教学“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部分,我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学生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学生领悟小艇 的独特,感受船夫特别好的驾驶技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自己乘坐威尼斯的小艇畅游威 尼斯,都有些什么情趣?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 中,学生领悟、感受到威尼斯独特的异国风情。 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读,通过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会 用小艇作什么等来体会小艇的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 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朗读中体现情感的启动。在课文第三部分中对威尼斯的小艇的作用的理解时让学生注 意了动态的威尼斯和静态的威尼斯,并且从读中去体会,去体会两种不同的美,从小艇的作 用中体会威尼斯的美可以说是独到的。 19 牧场之国 《牧场之国》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教学这篇文章,意图是引领学生感受荷兰和谐、 优美、宁静、悠闲的田园风光图,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本文是略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 感受牧场之国荷兰的特点。 课堂上的教学,我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找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出自己对句子 的理解,分享对荷兰这个牧场之国的感受。在教学时,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 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荷兰动物与 自然和谐相处、辽阔无际的牧场上,正在欣赏着优美的画卷,被眼前的景致所陶醉,发出“这 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由衷感慨。再适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图片, 学生再一次为荷兰的美倾倒,把荷兰的印象牢牢地记在脑海了。 教给了学生如何阅读文章的方法我认为非常重要,不只是授之以鱼,更是授之以渔。通 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欣赏到了荷兰美丽的风景,感受了作者优美文笔,更掌握了如何 去读懂以及如何表达眼中所见的美景的一些方法。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是牵得太死,互动开放不够,没有体现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应该紧扣田园选画面,渗透一些写法的指导,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 遗憾的是不管自己设想的多么好,如果不和自己的学生相结合,不临场随机应变,那么 整个课堂也会显得单薄而空洞。厚积薄发,学以至用,是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追求的目标。 20*金字塔 金字塔夕照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金字塔》一课由两篇短文组成,第一篇节选自穆青的《金字塔夕照》,主要描写了夕 阳下金字塔的雄浑之美以及作者由此引发的万千思绪。第二篇则是一个非连续性文本,主要 以“胡夫金字塔”为例,介绍了金字塔建筑年代的久远、外观的雄伟以及精湛的工艺、巧妙 的设计,还对古埃及悠久的文明成就作了简要的补充。这两篇文章风格迥异,互为印证,又 构成了一组非连续性文本,让读者对金字塔这一世界奇迹有了更为全面、丰富的了解。 一、朗读品味,体会金字塔夕照之美 在《金字塔夕照》中,作者一方面运用浓重笔墨描述厚重文化遗产,歌颂了人类伟大 创造的同时,体味文章意境之美。 意境美是得益于其对音乐、美术、摄影等的借鉴上。作 者十分善于捕捉和表现瞬间性、局部性的特色,并且充分运用文字表现色彩、光线及其带来 的感受,例如:“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淡,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 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的。”这些文字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又因循 着语言固有的诉诸想象的功能,是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交融渗透的产物。这些极具色彩的景 色描写,使得文章信息含量巨大,加上光与影的刻画更细致入微,给人呈现一种立体画面感。 高超的表现艺术与表现技巧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 二、读读想想,体会古埃及人的伟大智慧 运用想象。 在教学《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一文时“当时没有车辆,又没有机器,人们 是怎么修建金字塔的呢”,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各抒己见,学生的这种想象衬托了眼前事 实,使文章读起来波澜起伏,妙不可言,学生们的想象力得到空前的释放。 价值问题引领, 引人深思。 在重点介绍埃及金字塔的特点以及建造方法时,使用了大量的说明方法。基于教学目标,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介绍胡夫金字塔外观和构造的第 3 自然段,对于介绍金字塔的作 用、结构及其名字的第 2 自然段,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首先学生自由朗读,然后交 流,从这一自然段中了解到了哪些关于金字塔的知识。设计时我曾想,学生到时候一定会捧 着书本一字一句的把他们找到的读出来,可没想到,有的学生用一句话就概括全了。体会“作 比较”的好处。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 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要点,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具 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进行思想情 感的激发,对今后的阅读帮助很大。 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 开课伊始由复习相关的课文导入课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引导 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前准备,互相交流讲解的经验,培养了学生搜集和积累有关材料的兴趣和 能力。紧接着引导学生小组交际评选代表、全班交际互相评价。整节课在自然状态下有序进 行。 交际中学生发言积极、劲头十足,有很强的交流欲望,讲出了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课堂 上笑声不断,同学们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反思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七的内容。这一习作题要 求学生选择一处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搜集资料,写一份简介。怎样使学生在习作 中能确定重点,选有特点或有价值的内容,把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实用的语言,在习 作中体会历史遗产的魅力或感受祖国美好山河的美丽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课前指导,收集材料。 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虽然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但是能亲自去游览的学 生却并不多,而且以前学生很少接触过简介文化遗产一类的写作,这无疑增加了习作的难 度。这次习作,如果课前没有收集资料,学生将无从下笔。因此几天前,我就布置学生确定景点, 然后通过书籍、网络等收集材料。为了让学生人人课前对“文化遗产”有所了解,对上网收 集资料有困难的同学,我让有条件的同学助他一起合作查找资料,力争人人手中都有一点资料, 准备习作素材。 二、抓住重点,适当取舍。 如今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材料。但在大量的材料面前,如何 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是现代人应具备的能力。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力,要老师 一步一步指导,才能逐步提高。在课前收集材料的时候我告诉学生,一处世界遇产的资料很多, 不可能都摘录下来,要有所取舍,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有趣的收集下来,待习作课上 用。课堂上我着重指导学生如何取舍材料。引导学生重要的就保存,不重要的就删掉,这样 步步教给学生处理和运用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先说后写,降低难度。 “说”是前提,写是说的书面表达,只有在充分“说”的基础上,写才有望水到渠成,在动 笔前,我先让学生交流收集和整理的资料,目的是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通过汇 报和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进一步感悟习作的写作方法;在听、说中,可使学生找出自己的 差距,从同伴那里学习多角度表达。 四、参与实践,获取新知。 本次习作蕴涵着很强的实践性。在课前查找资料,给了学生大量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这 种实践的过程中很自然地也是很快乐地学习知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中也注重让学 生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学习新知。学会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简介,掌握写作技巧。正如新课 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 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 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但是,实际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在我身上,一是 课堂调控能力不强,二是本身对我国的世界遗产知之甚少,三是教师评价语言缺乏针对性。 总之,这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改进。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七的内容。这一习作题要 求学生选择一处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搜集资料,写一份简介。怎样使学生在习作 中能确定重点,选有特点或有价值的内容,把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实用的语言,在习 作中体会历史遗产的魅力或感受祖国美好山河的美丽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课前指导,收集材料。 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虽然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但是能亲自去游览的学 生却并不多,而且以前学生很少接触过简介文化遗产一类的写作,这无疑增加了习作的难 度。这次习作,如果课前没有收集资料,学生将无从下笔。因此几天前,我就布置学生确定景点, 然后通过书籍、网络等收集材料。为了让学生人人课前对“文化遗产”有所了解,对上网收 集资料有困难的同学,我让有条件的同学助他一起合作查找资料,力争人人手中都有一点资料, 准备习作素材。 二、抓住重点,适当取舍。 如今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材料。但在大量的材料面前,如何 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是现代人应具备的能力。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力,要老师 一步一步指导,才能逐步提高。在课前收集材料的时候我告诉学生,一处世界遇产的资料很多, 不可能都摘录下来,要有所取舍,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有趣的收集下来,待习作课上 用。课堂上我着重指导学生如何取舍材料。引导学生重要的就保存,不重要的就删掉,这样 步步教给学生处理和运用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先说后写,降低难度。 “说”是前提,写是说的书面表达,只有在充分“说”的基础上,写才有望水到渠成,在动 笔前,我先让学生交流收集和整理的资料,目的是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通过汇 报和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进一步感悟习作的写作方法;在听、说中,可使学生找出自己的 差距,从同伴那里学习多角度表达。 四、参与实践,获取新知。 本次习作蕴涵着很强的实践性。在课前查找资料,给了学生大量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这 种实践的过程中很自然地也是很快乐地学习知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中也注重让学 生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学习新知。学会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简介,掌握写作技巧。正如新课 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 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 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但是,实际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在我身上,一是 课堂调控能力不强,二是本身对我国的世界遗产知之甚少,三是教师评价语言缺乏针对性。 总之,这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改进。 语文园地 第八单元 21 杨氏之子 初次拿到课文《杨氏之子》,因为是古文,虽短,但我的反应是不会教。这第一次需要 教学古文,而学生也是第一次学到古文。虽然如此,总也不能不教。那么我想,面对这第一 次,该让孩子学到什么? 首先,我认为应当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在这篇古文中,有 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 等,那么我想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这是一种习惯。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再让孩 子去研读。也许有些教的味道,但是,我想固然学生的“先学”很重要,但初学后仍未明白 的,应当点拨。因为这是第一次。 其次,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 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 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 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 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 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 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 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 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 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 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 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 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 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 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再次,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拓展《世说新语》中另几个聪慧之语《谢太傅篇》与《徐孺 子篇》。有了这次学习的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去。绕着看的当儿,我发现学生 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是非常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艺术。 学完此文,我自感牵引过甚。但是我转念一想,虽然教得多,可孩子们学古文的兴趣变 浓了,而且也学到了一些读古文的方法,他们有收获我心应足矣。 22 手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 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 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 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本文作者是丰子恺,学过了他的《白鹅》,“风趣、幽默、生动”是他的语言特点,我 带领学生重温了文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回味作者的语言风格。再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 复朗读,体会丰子恺的幽默风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五根手指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 达方法。难点是感悟其中的道理。五根手指的特点比较容易把握,体会表达方法时,我抓住 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并让学生找出最能反映手指特点的句段重点体会。在学习 写大拇指一段时,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重点体会排比 句式的表达作用。 在难点的突破上,我采用情景模拟、亲身体验的方式。尝试不用大拇指 来写字、没有食指时玩翻绳游戏……尝试用不同的手指取物、拿东西,试试怎样最方便。在 实际操作中学生体会到“相帮扶住、团结共赢”的道理。 23*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 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 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 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 愤懑。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 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 自主活动中进行。 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 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在课上我就想应该对学生们进行一下关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统一指导。由此,我也想 到了阅读教学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适合的课文进行一些主题性研究呢?例如本课中的如 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包括详细指导到组内该如何进行讨论,讨论后又该如何进行汇报;再 例如讲读课文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该怎样进行朗读感悟,包括朗读到底有哪几种形式,分别 该怎样地表现,读完并感悟之后,该如何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汇报,是按顺序汇报还是抓重点 词语汇报,抓重点词语汇报又该分几步等等问题的指导。因为学生的训练要有“素”,这个 “素”,就是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养,它恰恰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终目标啊。它来自于 我们平时的每节课堂的每个施教时机。作为“平实”的课堂,相对于“课堂气氛”“环环相 扣”“走完教案”这些堂皇的标准先放一放,把我们执教的重心放低一些,再低一些,让它 最大限度地贴近我们的教学对象,我们应该不管有没有人听课,不管还有什么重要的环节, 要好好抓住一个个这样的训练机会,针对我们的教学目标,使出全身力气,才能最终收获教 学的果实呀。 习作:漫画的启示 《漫画的启示》是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习作内容。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看漫画,写出自 己的想法”,选编了华君武的两幅漫画:一幅是一人正给小树苗浇水,另一人坐在小树苗下等着 乘凉,讽刺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不良思想和不顾事物发展规律的荒唐行为;另一幅讽刺了社 会上无视规则、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图画。与之前的看 图写话相比,本次习作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不仅要把 漫画的内容写清楚,更要写出自己从中受到的启示。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和可笑之处。能借助标题或提示语,联系生活, 写清楚从漫画中获得的启示。 通过画面找出针砭的对象或行为,想清楚整幅漫画的含义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这 是学生首次写由一幅画得到的思考,所以这部分内容应承接上文对画面的描述,不能偏离、 脱离漫画内容。我在指导学生在此交流的内容中抓住可笑之处,“坐在刚种的树下等着乘凉”、 “假文盲”,确立自己习作的中心意思,避免行文杂乱。漫画的标题往往告知或暗示了漫画 的主旨,再动笔时要联系标题,直接揭示漫画的含义,再谈谈自己的体会。也可以联系生活 实际展开,由画面呈现的内容,联想到社会类似现象,选择一个角度,表达自己的看法。 联系生活,引导取材: 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现实,表达真情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 具备感悟生活的能力,能从生活中广泛的取材,写出来的作文,才会充实,才能生动感人,所 以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充实自己的情感体验。 为了让学生能更自然地联系生活 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想法,我们生活中有没有与漫画中类似的人或事?如果有,我们 该怎么看待?从而打开思路。一二学习小组交流“等着乘凉”,三四学习小组交流“假文盲”。 学生汇报“等着乘凉”时说出了许多见解例如:等着抄袭作业的、有的成年人自己不努力靠 父母的、不积极值日的......“假文盲”一图更加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上通勤车插队的、上公 共场所不守规则的、不给老人让座的......学生的正义感很强,不但斥责图中的“假文盲”更 气愤现实中的那些不守社会公德的人。在学生汇报时我进行点播这是什么行为?上升到高度 总结出含义。对这种不良现象给予批评或提出具体的改正措施。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作文就 行文很流畅了。 这次习作指导教学给我带来的思考是:学生只有细心观察,充分准备,作文才能出彩。 只有引导学生写真事,表达真实情感,才能引起共鸣。因此,在今后的习作教学上,应引导 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激发学生“说真话,道真情”。 这次作习作课整体上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找的人物漫画 图片儿特点不够突出,引导学生发言还不够到位等。“好文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彩”,在 同桌互相交流进行修改上吝啬时间。 作文训练是一种长期持久的工作,不仅要在作文课上进行,还要穿插在所有语文教学中, 精心设计,有效实施,这样才能有助于作文水平的整体提高。 语文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