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52 KB
  • 2022-02-10 发布

体育与健康人教版五年级-《蹲踞式起跑》教学设计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五年级体育《蹲踞式起跑》教学设计 项目 构 思 设 计 教材 分析 本次的教学对象,五年级 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和接受 新生事物的能力强,敢于表现自我,但注意力容易分散,不易和时间集中,所以在本课教 学内容的设计中,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游戏活动为主要教学手段,不断变化游 戏方法,合理安排,注意启发诱导,鼓励学生自学、自评、互练。用游戏引起趣、激趣、 促趣,使学生逐步养成竞争习惯,不断促进学生发展。 动作 要领 各就位,后腿跪,两手撑地听。 预备时,臀抬起,身体重心向前移。 信号响,反应急,用力蹬地冲出去 重、 难点 1、重点:学好蹲踞式起跑的技术要领和起跑后的加速跑的技术特点。 2、难点:蹲踞式起跑后双脚位置的确定、身体重心向上移动和脚膝关节之间的角度大小; 起跑后的加速跑重心的变化过和程。 创新 思路 本课立足体现基于健身课所提到的健康第一,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健身育人等教学 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教师要熟悉学生、理解学生,我觉得这是以学生发 展为前提。强调教与学方法的改革,在跳跃教材的教学中,我是通过问题情景的设制和引 导来教学的,在进行黄河、长江游戏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反应、起动速度、学会 集中精神听口令。 学习 目标 1、学生初步学习蹲踞式起跑技术,建立快速跑的概念,并能正确陈述蹲踞式起跑和起跑 后加速跑技术的动作概念。 2、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练习,学会蹲踞式起跑,在练习中锻炼下肢力量增强身体素质的 发展。 3、学生能在自主练习中学会合作、学会评价,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 4、通过学习蹲踞式和游戏《长江,黄河》,可以充分发挥学生 灵敏反应的能力,体现跑 的速度,提高学生快速跑的能力 教学 方法 1、讲解法:语言精炼、讲解适度。 (1)通过揭题,说明教学目标,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2)精讲,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炼结合。 2、示范法:完整示范,建立概念,动作正确优美,利于模仿。 (1)教师的完整示范,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激发学习愿望。 (2)通过示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使之明确要领,学会练习方法。 3、练习法: (1)通过尝试练和模仿学习,教会学、练方法,领会动作要领。 (2)学、练结合,开展互学、互帮、互纠、互评,一切从实际出发一个和谐、平等、高 效的学、练平台,掌握动作技术环节,从而产生动力欲望,开拓进取,达到目标。 4、语言诱导法: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指引学生练习;通过启发,引导学 生实践分析,来掌握技术动作,提高学生装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5、团结教学:发挥学生装的主体地位。通过小团结比赛互相促进提高,加强学生的合作 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集体意识。 教学 过程 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依据本课的目标,教学程序分为:开始部分(课 堂常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课的主要内容)、结束部分。 1、开始阶段:(课堂常规) A、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 B、师生问好 C、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D、宣布本节课的任务和要求。 2、学习阶段: (1)蹲踞式“各就位”和起跑动作技术教学 A、教师讲解、示范蹲距式起跑的动作方法:蹲距式起跑的动作要领(蹲距式起跑包括“各 就位——预备——跑”三个动作,它们的动作方法为:1、各就位:听到“各就位”口令 后,两手撑地,双脚前后距离 1.5 个脚掌前脚步距离起跑线 1.5 个脚掌,后膝跪地,两手 放在紧靠起跑线后沿处,两面三刀臂伸直,肩与起跑线平行,两面三刀手间隔比肩稍宽, 四指并拢和拇指成八字形支撑,两脚左右间距大约 15cm 或一脚长)。颈部自然放松,两 眼视前下方约 40-50 厘米处,注意听“预备”口令。2、预备:吸气,从容抬臀咯高于肩, 肩部略过起跑线。3、鸣枪起跑:两手迅速推离地面,积极登摆,上体前倾。 B、小组合作练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来让学生理解蹲踞式起跑的动作要领,并 让学生展示,使学生掌握得更为牢固。(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很多的机会让学生自主 合作练习,特别是地主体教学:蹲距式起跑的教学中显得尤为明显。如在让学生掌握动作 要领时,我就采用了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我们有很多的事需要大家团结合作才能完 成,并指导大家讨论,最后得出一个最好的练习方法和结果。自主学习不但能形成以学生 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生活、学会 交往、学会生存;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展现学生无穷的创造力。) C、分解教学教师指导,带领动作练习。(无论是在模仿练习还是集体练习中,我及时了 解和掌握学生的情况,并进行分析,以便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D、教师指导,自订目标,开展互学、互帮、互纠、互评的教、学、练相长活动。(通过 让学生在规定的区域内完成起跑后前三步,这样的练习来拓展蹲距式起跑的内涵,使学生 的蹲距式起跑更为合理和科学。) E、展示与评价:自我展示和集体展示,提倡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在自我展示和集 体展示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我鼓励每一个学生与自己比 较,并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对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都给以下面的评价,这有助于学生对学习 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关注教学活动的意识,以及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增加学 生之间交往的机会。) 3、体育游戏:“30 米快速跑” (1),教师讲解、示范,让学生明确游戏方法,并指挥练习 (2),组织:将全班分成 4 队,每组第一名得一分。 (3), 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游戏,认真练习,在练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听信号快速作 出反应。 4、结束阶段: (1)、整理队伍,散开。 (2)、放松跳练习,调整呼吸。(让学生在音乐陶冶下身心充分放松。) (5)、组织学生收拾体育器材,如数归还。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时教学计划 水平 三 教学单元(模块): 第二单元 ;课次:第 1 课时 执教老师: 蔡福勇 班级: 五(3) 班;人数: 45 人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初步学习蹲踞式起跑技术, 建立快速跑的概念,并能正确陈述蹲踞式起跑 和起跑后加速跑技术的动作概念。 2、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练习,学会蹲踞式起跑,在 练习中锻炼下肢力量增强身体素质的发展。 3、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能 在 课 堂 内 自 觉 、 自 律 、 自 强 , 并 不 乏 个 性 的 张扬。 场地 器材 一个篮球场 一台录音机 教学内容 (1)蹲踞式起跑。(2)游戏;长江黄河 重点、难点 重点:两脚之间的位置摆放及离起跑线的距离。 难点:正确做出“各就位”、“预备”的蹲踞式起跑动作。 教学流程 集合队伍—准备活动—各种站立听信号转身跑—蹲踞式起跑—游戏:长江黄河—放松活动。 部分 时间 学习内容 组织与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次数 开 始 8 1、 培 养 良 好 的 组 织 纪 律 性。 2、 准 备 运 动 引起兴奋 1、课堂常规 1、 宣 布 本 课 的 内容与要求 语言引导 评价鼓励 1、快、静、齐, 服 装 符 合 上 课要求 2、模仿练习 ×××××× ×××××× ○○○○○○ ○○○○○○ △ 准 备 1、热身跑 2、徒手操 3、热 身 游 戏 “长江黄河” 1、一 路 纵 队 跟 随 教 师 跑。 2、准备活动共 7 节。 3、四路纵队两两相对 1、讲解、示范, 引导、启发。 语言激励 2、 讲 解 游 戏 方 法及安全事项 1、根 据 教 师 提 的 要 求 进 行 练习。 体验多种练习 方法。 ×××××× ×××××× ○○○○○○ ○○○○○○ △ 基 本 1、初步掌握蹲 踞式起跑的方 法和动作技术 要领。 (1)学习蹲踞式起跑 1、 介 绍 蹲 踞 式 起跑的意义: 2、 结 合 运 动 员 的 图 片 进 行 教 学 3、 示 范 讲 解 蹲 踞 式 起 跑 的 动 作要领和口令。 4、分组做蹲踞 式起跑的分解 动作 1、 学 生 认 真 听 教 师 的 介 绍 ,通 过 观 察 运 动 员 的 教 学 图 片 和 教 师 的 示 范 体 会蹲踞式起跑。 2、 模 仿 分 解 动 作的练习。 ×××××× ×××××× ○○○○○○ ○○○○○○ △ 3、学生分组自主 练习,每组轮流一 位同学喊“口令”, 其他练习。 × × × × × × × × × × × × 部分 时间 学习内容 组织与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次数 基 本 3、通过游戏在 活动中培养学 生机智、果断、 诚实的品质, 发展奔跑和躲 闪能力。 (2)比赛:蹲踞式 30 米 快速跑 1、 教师讲解游戏 方法 2、 组织学生做游 戏 参与学生活动 3、 把学生分成相 等的四组,以 蹲踞式起跑的 方式进行 30 米快速跑比赛 每组第一名第 一分,得分最 高的小组为第 一名。 ×××××× ×××××× ×××××× ×××××× ∆ 结 束 4、放松身体。 5、愉悦身心 3 放松操 参与学生活动 1、 在轻松的音乐 中放松。动作 轻松、自然、 优美。 ×××××× ×××××× ○○○○○○ ○○○○○○ △ 预计运动负荷 平均心率: 125 次/分 练习密度: 45 %±5 运 动 负 荷 表 征 1.脸红( ) 2.出汗( ) 3.气喘( ) 4 肌肉疼痛( ) 教师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