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9 MB
  • 2022-02-10 发布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小升初:托物言志对比 (18张PPT)全国通用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2 课题 :文章手法 托物言志 / 对比 课题介绍 01 02 目录 托物言志 对比 托物言志:写作文章众多手法之一,古典诗作中多见此手法之踪影,今人所作的抒情散文中也有使用该手法的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作者通过描写 一物所具之特点 从而达到表达 个人志向及意愿 的目的。 石灰吟 ——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 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 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物 志 石灰 不怕牺牲 坚守高洁情操 对于学生而言:此处要解决的并非何为 “ 托物言志 ” ,而是石灰和 “ 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 ” 之间有联系吗 ? 托 言 学生不理解 “ 托 ”- “ 言 ” 逻辑的原因分析。 1 、学生对石灰的了解不足以支撑他理解这对关系; 2 、学生对石灰的兴趣不足; 3 、学生的认知特点; 4 、其它。 学龄期儿童认知阶段及特点: 1 、感觉运动阶段( 0-2 岁) 2 、前运算阶段( 2-7 岁) 3 、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 认知特点: 该阶段儿童只对可以 直接接触 的事物才能进行逻辑思考,抽象思维还没得到充分发展 4 、形式运算阶段( 11- ) 托物言志的 “ 物 ” 和 “ 志 ” 的具体关系: 文中所叙描写之物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 相同或相似之处 ,且描述之时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 拐枣 其貌不扬,它没有美丽的色泽,也无苗条的外形,而是棕灰色的,像弯弯曲曲的棒状物,有如筷子般粗细。没吃过它的人决不认为它竟可以吃,以至不屑一顾。可是,当你放在嘴里细嚼慢咽后,才觉得它味如枣,甜似蜜,醇香—甘美,真有点像葡萄干呢!令人吃了还想再吃。 落花生—许地山 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让它荒芜著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落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我们几姐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 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有收获了! 妈妈说:“今晚我们可以作一个收获节,也请你们爹爹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如何?”我们都答应了。母亲把花生做成好几样的食品,还吩咐这节期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 那晚上的天色不太好,可是爹爹也到来,实在很难得!爹爹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都争著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气味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这就是它的 好处。” 爹爹说:“ 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年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推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我们都说:“是的。”母亲也点点头。点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点点说:“这是我对于那么的希望。” 物 志 不图虚名、默默奉献 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对比 —— 一种思维方式,体现在文学上就是一种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