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9 MB
  • 2022-02-10 发布

精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全套 教学设计

  • 6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12 桥 ‎1.会写“咆、哮、嗓”等8个生字,会写“咆哮、惊慌、嗓子、跌跌撞撞”等12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语句。‎ ‎3.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4.领悟小说在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上的表达特点,使学生对小说的体裁有初步的了解。‎ 重点 ‎1.品析词句,体会老支书高尚的精神品质。‎ ‎2.关注小说情节、环境描写的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 学习课文在情节设置、环境描写上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1.字词教学 本课8个生字的学习,要结合词语进行教学。比如本课课后要求会写的生字里共出现5个口字旁的生字,分别是“咆”“哮”“嗓”“哑”“呻”,要结合“咆哮”“嗓子”“沙哑”“呻吟”4个词语进行学习,可以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利用语段学习词语“惊慌”“跌跌撞撞”“废话”“吞没”“猛然”,感受环境描写突出的人物形象;“拥戴”“搀扶”可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通过肢体动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利用偏旁相同的词语进行识记,比如“咆哮”“搀扶”“惊慌”。汉字的书写特别强调表音部分,如“哮”表示读音部分的是“孝”;“淌”中尚字头部分的书写变化。‎ ‎2.阅读教学 教学中,可以抓住环境描写以及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关键语句进行品味,展开想象,感悟人物形象。特别是文本中对雨、山洪和桥的描写,要把恶劣的天气、咆哮的山洪、窄窄的木桥和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紧紧结合,让学生抓住其中关键的词句反复领悟,反复品味,将文字描绘的情景在头脑中还原成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抓住老支书在危机时刻,面对乱哄哄的人们,他“沙哑喊话”“冷冷地说”“冲上前”“揪出”‎ 等一系列的神态、语言、动作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品质。‎ ‎3.表达运用 学会表达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针对本课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环境描写渲染的紧张气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现力等特点,学生能学会用新颖的想象设置故事情节;学会用言简意赅的环境描写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能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1.预习提纲 ‎(1)收集汶川地震中共产党员英勇抗震救灾的例子,整理好后和同学交流感受。‎ ‎(2)初读课文,自学课后要求的会写字,对会写字进行生字归类。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 ‎(3)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本课的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4)用“_______”画出环境描写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做批注,写写你的感受。‎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咆、哮、嗓”等8个生字,会写“咆哮、惊慌、嗓子、跌跌撞撞”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唤发情感 ‎1.(播放歌曲《为了谁》)导语:这首歌是1998年长江抗洪后写给人民子弟兵的,他们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 ‎2.(课件出示2008年汶川大地震图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汶川地震中共产党员无私无畏、抗震救灾的例子。‎ ‎3.每年我们国家都会评选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每年都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发生,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 ‎4.板书课题,感情读题。‎ ‎【设计意图】 ‎ ‎“一出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课要有好的开端。”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引用汶川大地震中优秀共产党员的例子唤起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情感道德教育,引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初识人物形象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本课生字,正音。‎ 课件出示:‎ 咆 哮 嗓 淌 哑 揪 呻 废 ‎3.(课件出示词语)学习本课词语。‎ 课件出示:‎ 咆哮 惊慌 嗓子 跌跌撞撞 拥戴 沙哑 党 员呻吟 废话 吞没 猛然 搀扶 ‎ ‎(1)指名读词语,开火车读词语,正音。‎ ‎(2)突出显示课件中“咆哮、惊慌、呻吟、搀扶、跌跌撞撞”这几个词语,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在组成上的特点:偏旁相同。‎ ‎(3)指导书写词语“咆哮”。‎ 提示书写要领:两个字都是左窄右宽。“哮”字右边为“孝”,右边上面为“耂”,右边下面为“子”。它是口字旁,“口”在此处表示发出声响,“咆哮”形容声音巨大。‎ ‎【设计意图】‎ 本环节将识字和词语学习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了从字到词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进行书写指导,既巩固了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又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印象。‎ ‎4.指名3名学生接龙读课文,结合预习思考: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支书?‎ 课件出示:‎ 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沉着镇定、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设计意图】‎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也是教师对下一环节学习目标的校正。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同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故事情节,从感情上对老支书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印象。‎ 三、再读课文,感受环境描写 ‎1.(课件出示词语)这是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认识吗?谁能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 咆哮 狞笑 放肆 没腿深 ‎2.说说这些词语是描写什么的。(师相机板书:洪水)‎ 请你们在每个词语的前面,添上“洪水”两个字读一读,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 预设:这是一场可怕、凶猛、咆哮的洪水。‎ ‎3.师:黎明时,一场灾难悄然无声地降临到了小村庄,让我们穿越时空,和村民一起去经历那个特殊的黎明。(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课件出示:‎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在文中用“__________”画出,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汇报交流所画句子。(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句子)‎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老师指导:“像泼。像倒。”四个字,两句话,句子虽然简洁,却让我们感受到这场雨下得很大,大得就像水从天上泼下来,而且很急,急的就像水从天上倒下来。看来简洁的语言能给人丰富的想象。‎ 朗读指导:‎ ‎①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这是一场大雨。指名读。‎ ‎②雨很大!很急!全班读。‎ ‎(2)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课件出示:‎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你感受到了洪水的什么特点?‎ 预设:猛烈、疯狂。‎ 朗读指导:‎ ‎①想象一下,受惊的野马狂奔而来的画面,指名再读一读。‎ ‎②这洪水不仅猛烈,而且疯狂。一起读:“山洪咆哮着——”‎ ‎③想着画面,身临其境齐声朗读这一句。‎ ‎(3)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读一读,同桌间相互交流。‎ ‎(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课件出示:‎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4)这些句子都有什么特点?‎ ‎①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狞笑”“放肆”等词句让我们非常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就是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②这些句子的语言都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像倒。”学生反复诵读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谈谈感受,师生评价;男女比读,互相评价;齐读。‎ ‎5.小结写法,读出感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所有描写洪水的句子,让学生自由谈感受,学生通过抓“像泼、像倒、咆哮、受惊的野马、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跳舞、狞笑”等重点词语,感受当时洪水的肆虐与形势的紧急。体会比喻、拟人的表现手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让学生仿佛看到了铺天盖地而来的肆虐的洪水,感受到洪水的疯狂,为老支书的人物形象塑造做铺垫。‎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学习了8个生字和12个词语,感受了洪水的凶猛、疯狂,面对这样可怕的洪水,故事怎样发展?人们是怎样的表现?故事中的主人翁老支书又是怎样做的呢?下次课我们接着品读。‎ ‎【设计意图】‎ 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以三个连续的问题为学习人物形象设置悬念,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情境创设,品味语言,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形象。‎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上的特点,使学生对小说的体裁有初步的了解。‎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揭示课题,继续学习第12课,齐读课题:桥。‎ ‎2.听写检查,复习词语。‎ ‎3.出示词语,指名读。‎ 课件出示:‎ 咆哮 狞笑 放肆 势不可当 清瘦 沙哑 豹子 胸膛 ‎4.回忆课文主要内容。(洪水来袭,老支书冒着生命危险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板书:洪水 老汉)‎ ‎5.出示句子,分组读,再次感受洪水的凶猛。‎ 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过渡:多么可怕的洪水啊!从这几句描写洪水的句子中,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欲望。我们来看看村民们是如何逃生的?‎ ‎【设计意图】‎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学习开始时,教师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 二、细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 ‎(一)抓住人们的表现,体会群众内心的慌乱。‎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人们表现的句子。‎ ‎2.学生读找出的描写人们面对洪水的句子,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①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②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③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3.自由大声地读这三句话,你们读出了什么?假如用一个字去概括,你会用哪个字?(引导学生理解“疯”)‎ ‎4.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当时慌乱的情境吗?(指导朗读)‎ ‎(二)品读老汉言行,感悟品质。‎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 默读第7~23自然段,找一找作者对老汉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从中能看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在旁边做简单批注,并和小组同学一起交流。‎ ‎2.自读批画,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自读自悟,以及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品析文本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全班交流,品味情感。‎ 示例一:‎ 课件出示:‎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动作描写“站”,体现了老支书的忠于职守。‎ ‎(1)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汉?(板书:忠于职守)‎ ‎(2)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这是一位忠于职守的老汉。‎ 示例二:‎ 课件出示:‎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神态描写突出了老支书沉着冷静,以及崇高的责任感。‎ ‎“他像一座山”是比喻手法的运用,让我们感受到老支书的镇定如山。‎ ‎(1)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汉?从哪里看出来的?‎ 看到了一位沉着冷静的老汉。从“不说话”“盯着”等神态、动作描写看出来的。‎ ‎(板书:沉着冷静)‎ ‎“他像一座山”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可以体会出此刻老汉镇定得像一座山。‎ ‎(板书:镇定如山)‎ ‎(2)正当人们六神无主时,看到镇定如山的老汉,人们心里一定会感到安心,不再害怕。‎ ‎(3)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这是一位镇定如山的老汉。(提示:不要慌,放慢语速,这样才能镇定如山)‎ 示例三:‎ 课件出示:‎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抓住语言描写,以及感叹号的运用,体会老汉的冷静果断、语气坚定,以及作为党支部书记的高度责任感。‎ ‎(1)有时候标点符号也会说话,你们发现了什么?‎ ‎(2)我们如何读好这三个感叹号?谁来试试?‎ ‎(提示:读出老汉的冷静、果断、坚定)‎ ‎(板书:坚定果断)‎ ‎(3)这哪里是在喊话,分明是在给村民们下达命令,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有责任感的老支书。‎ ‎(4)指导朗读:老汉虽然嗓子沙哑,但这喊话却坚定得像一座山!齐读老汉的喊话。‎ 示例四:‎ 课件出示:‎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抓住动作、语言描写,体会老汉作为党员坚守党性的崇高品质。‎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句话把老汉生气的状态比作豹子。‎ ‎(1)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生气、大公无私。‎ ‎(2)生气:从哪里可以看出老汉生气?‎ 预设: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正是由于老汉的大公无私,所以对于小伙子插队的行为他感到十分的生气,甚至是愤怒。‎ ‎(3)再仔细读读这段话,你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老汉的愤怒?‎ 抓住动作、语言描写体会老汉的愤怒。从文中的比喻句可以感受到老汉的生气与愤怒。‎ ‎【设计意图】‎ 品读描写老汉的语句,指导学生研读课文,通过交流促读,读中交流,交流中读,使学生在读悟中探究人物,感悟老汉的形象,体会老汉的崇高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过渡:课文中老汉对小伙子吼了不止一次,大家发现了吗?‎ 课件出示:‎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老汉两次向小伙子“吼道”,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你们体会到了吗?‎ 第一次是生气;第二次是着急。‎ ‎(2)对比读:第一次是老汉生气地“吼道”;第二次是老汉着急地“吼道”。‎ ‎(3)老汉还有两个动作也体现出了他不同的心情,谁发现了?你们怎么看?‎ 第一个是揪出来,第二个是用力地推上木桥,这分明是前后矛盾的两个动作啊!‎ ‎(4)小结:是啊,在群众面前,在命令面前,老汉铁面无私,无私得就像一座山;把最后一丝生的希望留给儿子,又体现了他伟大的父爱,伟大得就像一座山。(板书:铁面如山,父爱如山)‎ 课件出示:‎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5)抓住“推”的动作描写,体会老汉对儿子深深的父爱。‎ ‎5.小结:在洪水面前,老支书选择了让村民先走;在群众与党员面前,他选择了让群众先走;在自己与儿子之间,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儿子。他始终没有想到自己,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板书:舍己为人)‎ ‎(三)回顾老汉语言,再次感悟品质。‎ 课件出示:‎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少废话,快走。”‎ 齐读,感受老汉坚守党性的形象。‎ ‎【设计意图】‎ 回顾文中人物的语言,再一次深入感悟老汉作为党支部书记的崇高责任感,总结升华中心,为理解题目深刻含义做铺垫。‎ 三、揭示题目,拓展延伸 ‎1.随着木桥轰的一声塌了,眼前出现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窄窄的木桥不存在了,但在人们的心中却架起了另一座桥,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呢?‎ ‎(出示课本图片)‎ 预设:生命桥、连心桥、心中永不坍塌的桥。(板书:生命桥)‎ ‎2.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共产党员为人民群众架起了一座座生命桥、连心桥!也正因为我们的身边有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在我们遇到灾难时,才不会感到孤立无援。‎ ‎【设计意图】‎ 语文课堂注重拓展,此处的党员事迹介绍,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党员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让学生对党员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生对党的热爱。‎ 四、领悟全文写法,学习表达方法 ‎1.再现写洪水的句子,体会环境烘托。‎ ‎(1)出示描写雨、洪水的句子:‎ 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2)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环境烘托 形象鲜明)‎ ‎2.分析结尾作用,感受情节发展。‎ 课件出示:‎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朗读文章结尾。‎ ‎(2)思考:读到结尾处,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情节曲折)‎ ‎3.总结表达特点。‎ ‎(1)构思新颖,设置悬念,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2)语言简练生动,但蕴涵丰富,又渲染紧张的气氛;‎ ‎(3)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会课文在表达的方法上有非常突出的三个特点,在引导学生 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发展他们的语言的同时,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写作方法上的特点,也为学生的写作拓展思路。‎ 五、写话,升华情感 清明节就要来了,如果你来到老汉的墓前,你会对老汉说些什么?请在插图旁写几句祭奠老汉的话,作为清明节送给老汉的特殊礼物。‎ ‎【设计意图】‎ 让学生“情动而词发”,带着感动,带着敬佩,带着深切的怀念,写几句为老支书祭奠的话,既升华了老汉的精神,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注意从情节、环境、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 ‎1.抓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小说环境描写能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本课中多处对雨、洪水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描写,为人物形象的呈现做铺垫。因此,教学时,将环境描写单独进行分析,着重引导学生读描写洪水的句子,通过抓“像泼、像倒、咆哮、受惊的野马、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跳舞、狞笑”等关键词语,感受当时洪水的肆虐与形势的紧急。通过多种形式朗读环境描写的句子,在反复地朗读中读出洪水的势不可当,读出情况的危急。引导学生从表现手法着手,体会比喻、拟人所产生的表达效果,让学生仿佛看到了铺天盖地而来的肆虐的洪水,感受到洪水的疯狂,为老支书的人物形象做一个铺垫。‎ ‎2.从多角度发现,认识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呈现离不开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本课中人物形象的呈现,可从三处着手。一是从人们面对凶猛的洪水时,表现出的恐慌,侧面烘托老汉的镇定如山、舍己为人;二是直接描写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老汉的忠于职守、坚定果断;三是通过老汉对小伙子(老汉的儿子)两次不同的表现,我们看到一个铁面如山、父爱如山的形象。此外,文章结尾老太太的出现,让故事情节更加曲折,不仅揭示了老汉的身份,更让我们认识到老汉崇高的品质。‎ ‎3.抓题目含义,深化人物形象。‎ 本课的学习不仅仅要从情节、环境中感受人物形象,还要认识到以“桥”为题的含义。因此,教学最后,设置拓展练习,让学生理解“桥”不仅仅是一座离开村庄,躲避洪水的木桥,它还是一座老汉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是人们心中永不坍塌的桥。让学生的情感不止于文中老汉这一个党员形象,激发学生对党的热爱。‎ ‎13 穷人 ‎1.会写“汹、涌、澎、湃”等14个生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轰鸣”“抱怨”等18个词语。‎ ‎2.默读课文,关注情节,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抓住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重难点 通过抓住对环境、人物心理、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的形象。‎ ‎1.字词教学 本课14个生字,在学习的过程中,可把本课的生字及词语进行分类,生字分类注意“唉”“嘿”“嘛”“喃”一类偏旁相同、结构相同,表示语气的字,在指导读音中,可以把课文中带有这些字的相应语句呈现出来,放在语句中更好地把握读音的准确性,也可以通过朗读把握人物的情感。“沉思”“抱怨”“忧虑”这类动词表示心理活动,教师出示这些词所在的句子,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记,还能从人物心理活动中体会人物情感。学习“自作自受”“湿淋淋”时,要适当地拓展ABAC式和ABB式的词语。‎ 本课生字读音中要注意“淋”的声母是边音,“皱”“勺”是翘舌音,注意零声母生字“唉”的读音。书写方面,书写“皱”时要注意左右相等。‎ ‎2.阅读理解 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细节描写很有特色。基于六年级语文教学应以独立感悟和掌握方法为主,教学时如何做到“面上到点、点上到位”呢?设计时不要过分纠结细节,可以以桑娜的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出现的三个场景:桑娜等待丈夫回家,桑娜看望西蒙后抱回西蒙的孩子,桑娜说明实情获得丈夫支持。三个场景的描述完整地呈现故事内容。‎ ‎3.表达运用 学会表达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桑娜抱回了西蒙的孩子,渔夫回来后,两人一度很沉默,在沉默中,他们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想象表达,让学生的学习从学过走向学会,把学习落实到运用上。‎ ‎1.预习提纲 ‎(1)收集作者列夫·托尔斯泰资料及《穷人》写作背景。‎ ‎(2)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 ‎(3)初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及词语,自主学习生字词。‎ ‎(4)通读课文,大致了解故事情节及文中描写的三个主要场景。‎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汹、涌、澎、湃”等14个生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风暴、轰鸣”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读好句子,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场景描写。通过环境描写,了解桑娜家生活的困难,认识人物勤劳的形象。‎ 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 ‎1.谈话入题:同学们,当你穿上崭新闪亮的衣服时,当你在宴席中享受丰盛的大餐时,当你在亲人的包围中感受着无比的幸福时,你可曾想到生活在极度贫困中的穷人?‎ ‎2.作者介绍引出课题。‎ 课件出示:‎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家、思想家,创作了大量的小说、童话。他的作品深受世界人民喜爱,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文学史上的泰斗列夫·托尔斯泰,他用质朴的语言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苦生活。今天,让我们跟随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走进穷人的世界,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心灵。‎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穷人)‎ ‎【设计意图】‎ 简洁明了地从作者简介导入本课,人物的图画能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生字。‎ 课件出示:‎ 汹 涌 澎 湃 熄 掀 困 唉 淋 嘿 糟 嘛 皱 勺 ‎ 提示纠正:“淋”的声母是边音,生字“皱”“勺”是翘舌音。‎ ‎(2)出示词语,指名学生带读词语,男女生接龙读,全部齐读。‎ 课件出示:‎ 渔夫 汹涌澎湃 风暴 轰鸣 心惊肉跳 沉思 抱怨 倾听 探望 照顾 困难 阴冷 自作自受 湿淋淋 渔网 糟糕 忧虑 后脑勺 ‎①“忧虑”“抱怨”描写心理状态。其中“抱怨”是指心中对某一事物不满。‎ ‎②“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文中是桑娜因屋外的恶劣环境而心中特别不安。‎ ‎(3)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注意句子中带点的词的读音及意义。‎ 课件出示:‎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潮湿”都是翘舌音,偏旁相同;“又潮湿又阴冷”写出了西蒙家的艰难。‎ ‎3.快速读文,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4.作者介绍的三个穷人中着力表现的是谁?围绕她重点描述了哪几个场景?学生仔细默读课文后,交流。‎ ‎(1)桑娜、西蒙、渔夫中侧重表现桑娜。‎ ‎(2)以桑娜的活动为线,重点描述了桑娜等待丈夫回家、桑娜看望西蒙后抱回西蒙的孩子、桑娜说明实情获得丈夫支持这三个场景。‎ 课件出示:‎ ‎①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来。‎ ‎②桑娜看望西蒙,发现她死了,于是抱回了她的孩子。‎ ‎③渔夫听说了西蒙的不幸,主动提出要抱回她的孩子。‎ ‎(3)三个场景中作者描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学生反馈,教师提示:桑娜与丈夫收养西蒙的孩子。‎ ‎【设计意图】‎ 本环节安排四个层次的读: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词语,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再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词语,形成个人独特的阅读感受;第三步快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第四步细心默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抓人物、抓场景,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作者的叙述脉络,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为进一步研读文本做好铺垫。‎ 三、研读场景一,初识人物形象 过渡:托尔斯泰笔下的穷人究竟穷到什么程度?让我们走进他描写的第一个场景,看看桑娜一家生活得怎样。面对“穷”境,人物展现出怎样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 ‎1.请同学们朗读第1、2自然段,看看除了知道桑娜在等待丈夫出海归来这件事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2.交流。‎ ‎(1)桑娜家境非常贫穷。‎ ‎①桑娜的家境贫穷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 课件出示:‎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②“沉思”“勉强”是什么意思?‎ 沉思:文中指桑娜在寂静和孤独中对生活现状深沉思索。‎ 勉强:文中指桑娜一家靠打鱼凑合将就着过日子。‎ ‎③桑娜家境的此贫寒是通过对桑娜的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 ‎(板书:心理)‎ ‎④齐读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 ‎⑤小结:这段文字以描写桑娜心理描写的方式表现了桑娜家境贫穷,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得知,桑娜的家庭生活只能说是勉强度日,而这种勉强度日的生活也是靠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不停地劳作才得以维持的。‎ ‎(2)渔夫和桑娜十分勤劳。‎ ‎①桑娜家虽穷,但却温暖而舒适。‎ 出示环境描写的句子:‎ 课件出示:‎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②引导学生从环境描写中认识人物形象。‎ a.这段文字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两者间有什么联系?(先写了屋外海边恶劣的环境,再写了屋内温暖舒适的环境。两者形成对比,更显出家庭的温暖。)‎ b.室内的描写是围绕哪个词语写的?(课件将“温暖而舒适”变红)‎ 引导学生体会渔夫和桑娜通过辛勤劳动将家布置得非常温暖、舒服。‎ c.这段文字表现了渔夫和桑娜怎样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勤劳,通过室内外环境描写表现出来的。(板书:勤劳)‎ ‎③男女生合作读屋内、屋外环境描写的句子。‎ ‎④小结:这种不直接描述人物特点,而是通过环境来烘托的方法又叫侧面描写。‎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读书发现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环境描写写出了桑娜、渔夫的勤劳和他们家境的贫寒,有利于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 ‎3.总结。‎ 桑娜一家七口人,住在一间破旧的屋子里,虽然穷,但在桑娜和丈夫的努力下,勉强度日。这样的状况如果再加上两个人,他们的生活会更艰难吗?我们下次课再学习。‎ 四、课后作业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心理的学习,感受人物形象。‎ ‎3.品析重点词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桑娜的勤劳和家庭的贫困,谁能再来读读你喜欢的句子?(指名读第1、2自然段中描写桑娜勤劳和家庭贫困的句子。)‎ ‎2.接下来,桑娜一家会遇到怎样的问题呢?她和渔夫又是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 二、研读场景二,再识人物形象 ‎1.出示三个场景,指名读第二个场景。‎ 课件出示:‎ ‎①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来。‎ ‎②桑娜看望西蒙,发现她死了,于是抱回了她的孩子。‎ ‎③渔夫听说了西蒙的不幸,主动提出要抱回她的孩子。‎ 过渡:在这些穷苦的渔民身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狂风呼啸的夜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寂静。‎ ‎2.默读课文第3~7自然段。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认识到一个怎样的桑娜。‎ ‎3.学生交流读书感悟并指导朗读。‎ 示例一:‎ 课件出示:‎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 ‎(1)从这段对西蒙小屋的描写可以看出什么?‎ 从西蒙死时的神情“冰冷发青的脸上”看出西蒙死得很痛苦;“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的细节描写,看出她死前的挣扎、不舍,其场景让人揪心。‎ 从“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稻草”“旧衣服”等词语可以看到西蒙家比桑娜家更穷更苦,值得同情。‎ 西蒙深爱自己的孩子,那么穷那么苦,也不让自己的孩子受苦,临死前也不忘孩子。‎ ‎(2)从“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的细节描写中,结合上下文想象西蒙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板书:孩子)‎ ‎(3)齐读课件句子,感受环境描写、人物的细节描写展现出的画面。‎ 示例二:‎ 课件出示:‎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1)两次出现“寡妇的日子”,一次是“真困难”,一次是“真难过”,从桑娜的心理活动中,你读出来什么?‎ 西蒙的家庭特别贫困,特别穷,快到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 桑娜很有同情心,知道邻居西蒙生病,想去看望。‎ 桑娜很善良,一边担心着丈夫的生死,一边还牵挂女邻居西蒙。‎ ‎(2)指名读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的善良。(板书:善良)‎ ‎4.小结:西蒙的家境,让人同情;西蒙的不幸,让人揪心;西蒙的孩子,让人心疼!我们以深深的怜惜之情再读课文第7自然段吧。(齐读第7自然段)‎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主要研读西蒙家境和桑娜的心理活动,既要让学生感到西蒙家境值得同情,揭示桑娜救助她孩子的心理动因;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西蒙是个很善良、很爱孩子的伟大母亲,对下文桑娜品格形成衬托。两个层面的感受,都为学生深度研究语言文字奠定了厚实的情感基础,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达到熏陶效果。‎ ‎5.读课文第8~11自然段。‎ 过渡:面对西蒙惨死的场面,桑娜会怎么做呢?‎ ‎(1)找一找桑娜的表现,体会她的心情,从而感悟她的品质。‎ ‎(2)出示句子,体会桑娜的善良。‎ 课件出示:‎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预设:‎ ‎①这三句话写了桑娜抱回西蒙孩子时的动作和心理,从这里可以看得到桑娜行动很干脆。‎ ‎②“裹”“抱”“放”“拉”一系列动作做得是那么自然,那么利落,可见桑娜已经把西蒙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多么善良呀!‎ ‎③想法简单。自己家的生活本来就很苦,如果多了两个人,日子会更难过。但是,她“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只知道“非这样做不可”。说明她明白救助苦难不需要理由,这是多么伟大的善举呀!‎ ‎④齐读这段话,感受桑娜的善意之举。‎ ‎(3)出示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桑娜心路历程。‎ 课件出示:‎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预设:‎ ‎①“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桑娜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怜惜丈夫,深深自责,丈夫终日劳累,自己不能为他多分忧,反而擅自做主抱回两个孩子来增加他的负担。‎ ‎②“是他来啦?……不,还没来!……”说明了桑娜怎样的心情?‎ 桑娜想丈夫快回来,可自己又没准备好,想收养孩子又怕受到责罚的矛盾、紧张不安的心情。‎ ‎③你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从这里你认为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 桑娜为了照顾西蒙的遗孤,甘愿受责罚。桑娜是一个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 ‎④这里连续用到省略号,有何作用?‎ 表明桑娜心情紧张,心理活动时断时续,不是很连贯。‎ ‎⑤指导朗读。(老师范读、学生个人读、集体读)‎ 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 ‎(4)小结: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 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设计意图】‎ 从桑娜的动作中去体会她抱回孩子时的毫不犹豫。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最能表达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 三、研读场景三,深化人物形象 桑娜未经丈夫同意,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她内心忐忑不安,自家的生活已是朝不保夕,再加上两个孩子无疑是雪上加霜,渔夫回来后是如何表现的呢?‎ ‎1.请同学们自由默读第12~2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课件出示:‎ ‎①作者在这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手段刻画人物?‎ ‎②当渔夫得知西蒙已死,留下两个可怜的孩子,他是如何表示的?从中可以看出渔夫是怎样的人?‎ ‎③场景三中几次写到“沉默”,把句子画出来,并体会为什么“沉默”。‎ ‎2.交流。‎ ‎(1)作者在这一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手段刻画人物?‎ 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 ‎(2)当渔夫得知西蒙已死,留下两个可怜的孩子,他是如何表示的?从中可以看出渔夫是怎样的人?(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 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①自由朗读,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夫是怎样的人?‎ ‎②引导交流:‎ A.“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从渔夫的表情变化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渔夫想到变成孤儿的两个孩子今后的日子会很困难,思考着想把他们抱过来。)‎ B.“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小孩不能和死人在一起,必须得抱过来。)‎ C.“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字说明了什么?这里可以看出渔夫是怎样的一个人?(“熬”说明为了抚养邻居孩子,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从中可以看出渔夫善良、坚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这段文字,体会渔夫的美好心灵。‎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两次沉默的句子。‎ 课件出示:‎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①第一次桑娜和丈夫都“沉默”了,他们会想些什么?‎ ‎ 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渔夫回家了,渔网也撕破了,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丈夫自己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而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话了。‎ 课件出示:‎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 !她死得好惨啊!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②桑娜第二次为什么“沉默”?‎ 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 ‎③从两次“沉默”中你对桑娜有怎样的认识?‎ 桑娜的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灵。‎ ‎④男女生读,感受从“沉默”表现出的人物善良的品质。‎ ‎【设计意图】‎ 仍然关注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让学生抓住人物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加深对桑娜的认识,体会到渔夫善良、坚强的美好品质。‎ 四、回归整体,体会课文的表达特点 导语:通过认真阅读,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渔夫和桑娜的勤劳、善良及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在课文前半部分通过室内外环境的描写表现了渔夫和桑娜的勤劳,通过桑娜的心理活动,交代了渔夫一家贫穷的家境,通过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桑娜的善良,最后通过人物的对话进一步刻画了渔夫的美好形象。‎ ‎1.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交代桑娜贫穷的家境?(凸显人物品质)‎ ‎2.如果没有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表达效果会有何不同?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真实感人,合情合理。‎ ‎3.阅读这篇课文,你在写作方法上受到什么启示?‎ 人物品质体现在细致入微的心理细节描写上,在心理矛盾冲突中展现桑娜善良的高贵品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灵的纯净与美好以及穷人吃苦耐劳的品质。‎ ‎【设计意图】‎ 回归整体,品评作者组织材料的别具匠心,进一步领略作者高超的文学才能。‎ 五、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写一写桑娜在丈夫回来后第一次“沉默”的心理活动。‎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想象、续写,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本课时要抓住重点词句、人物心理、环境描写等进行品析,多形式指导朗读,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1.突出主体,注重层次。‎ 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全员参与,读中感悟,悟中品情,引导学生学习三个场景的同时,感悟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环环相扣,更有效地理解课文。‎ ‎2.主线清晰,细节感人。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桑娜的活动为主线展开,其中对桑娜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进行着重分析,在感受到人物担心、害怕、矛盾、紧张、不安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展现人物富有同情心、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此外,教学中还要注意环境、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比如恶劣天气渲染气氛,家庭环境突出人物的勤劳,西蒙死时的状态反映穷人生活的不易等。‎ ‎3.朗读训练,读出个性。教学中,很多地方可以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来体会文章情感,因此,要让学生充分的读,自读、分组读、男女生读、对话读。要让学生读出感受,读出情感体验,不仅要读出桑娜的善良,还要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本课教学设计中,在读出个性化上有所欠缺,需要在读的基础上加深难度。‎ ‎14* 在柏林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对战争的控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品味关键语句,理解作者蕴含的情感。‎ ‎4.领悟这篇小说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难点 领悟这篇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1.字词教学 本课未设置会认、会写的生字,但要关注课文中注音的生字“后备役(yì)”“咔(kā)嚓(chā)咔嚓”。教学时,直接在课文中随文识字,“后备役”多数学生不理解,教师可以根据课文背景介绍后备役是为战时储备训练有素的后备兵。“咔嚓咔嚓”是拟声词,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拓展积累ABAB式的拟声词。“嗤笑”的“嗤”是整体认读音节,同时也是翘舌音。‎ ‎2.阅读理解 ‎《在柏林》这篇小说篇幅极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有着极强的可读性。阅读中,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进行自主阅读。在指导学生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时,要抓住老兵的语言分析。领悟小说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要从故事发展中的留白“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深入挖掘。‎ ‎3.表达运用 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及其“留白”艺术的运用是最突出的表达方式。学生学习小说后,能通过小说中火车上发生的小场景发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人们对战争的厌恶;能通过小说中两个小姑娘的态度,寻找小说“留白”给人们的思考;能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发现微型小说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1.预习提纲 ‎(1)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及图片,了解战争的危害。‎ ‎(2)了解作者奥莱尔及她的相关作品。‎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1.(展示战争图片)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看过许多有关战争的新闻、影视作品,这些新闻、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战争的微型小说——《在柏林》。‎ 课件出示:‎ ‎2.老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14在柏林)‎ ‎3.介绍作者。‎ ‎(1)学生先说说自己了解的作者情况。‎ ‎(2)出示作者介绍,指名学生读一读。‎ 课件出示:‎ 奥莱尔(1873—1939),美国女作家,记者。‎ 微型小说《在柏林》堪称奥莱尔名篇中的精品,很值得大家欣赏与体会。它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以极小的篇幅来深刻地反映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它那平静不动声色的叙述后面包含了一股强大的悲愤,但始终没有爆发出来,反而更有感染力。‎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引出主题,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读通课文。‎ ‎2.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课件出示:‎ 举动 神志不清 指手画脚 不假思索 咔嚓咔嚓 提示:“咔嚓咔嚓”是拟声词,说说你积累的ABAB式的拟声词。‎ ‎(2)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①指名学生读第一句,注意纠正读音及短句。‎ ‎②引导学生理解“后备役”:为战时储备训练有素的后备兵。‎ ‎③指名学生读第二句,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④结合上下文说说带点字的意思。‎ 生1:指手画脚:文中指小姑娘说话时不顾他人感受,得意忘形地做各种动作。‎ 生2:不假思索:文中指小姑娘不经过思考,毫无顾忌地嘲笑他人。‎ ‎⑤齐读这两句话。‎ ‎3.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生: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在车厢里,老妇人奇怪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小姑娘的嘲笑。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分三步: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词语、句子,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三步默读课文,概括大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故事发生的地点及场景。‎ ‎2.指名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1)学生一起读这句话。‎ ‎(2)说说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男子都到哪里去了?这里为什么要强调“健壮”男子。‎ 生:男子都上前线去了。‎ 生:为故事设置悬念,为后面头发灰白老人的出现做铺垫。‎ ‎3.快速默读第1自然段,用“______”画出描写老妇人的句子,思考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妇人。‎ ‎(1)学生快速默读,画出句子。‎ ‎(2)学生交流,读句子。‎ 课件出示:‎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3)交流。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妇人,你从哪里看出她的反常?‎ 生1:这是一位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生2:从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可看出。‎ 独自沉思、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板书:虚弱多病)‎ ‎4.车厢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 生: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板书:嗤笑)‎ ‎5.两个小姑娘可能在想什么?老头可能在想什么?指名发言。‎ 预设:两个小姑娘可能在想这个老妇人是不是有经神病,怎么没有人跟着一起。‎ 老头可能想:我的夫人已经失去了三个孩子,现在没人照顾,你们不同情,竟然还嘲笑我们。‎ ‎(二)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2、3自然段。思考:‎ 课件出示:‎ 当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一次重复数数时,两个小姑娘又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生:小姑娘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之心,幼稚粗浅。(板书:神志不清 傻笑)‎ ‎2.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找出老兵说的话,把它画出来。‎ 课件出示:‎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3.请同学们自己用心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1:老妇人的身份,是战时后备役老兵的妻子。‎ 生2: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在战争中死去。‎ 生3:老妇人神志不清,生活不能自理。‎ 生4:老兵要上前线,无人照顾生病的老妇人。‎ ‎4.老兵所说的“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改成“她”,好不好?‎ 提示:不好,“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的三个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更让人感受到失去三个孩子的母亲所承受的痛苦,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5.融入自己的感受,再读第3自然段,感受战争带来的苦难。‎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车厢里为什么一片寂静?‎ ‎2.指名回答。(板书:真相)‎ 提示:知道真相的人们震惊了,老兵的话让人们不禁陷入对战争的反思,人们似乎已经对老夫妻的痛苦遭遇感同身受了,除了沉默,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做。‎ 课件出示:‎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3.比较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1)找两名学生读这两句,思考:这两处“静”有什么区别?‎ ‎(2)提示: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在流血。(板书:静)‎ ‎4.小结:从老妇人的遭遇中我们看到很多人因战争失去亲人、失去家园,这种痛苦引起了列车上所有人的共鸣,也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战争带来的苦难。‎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对文章两处“静”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词在不同语境下所表达的不同内涵。‎ 四、再读课题,深化主题 ‎1.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的理解。‎ 提示: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的家庭的缩影。‎ ‎3.总结:本文短小精悍,在人物对话上,文中唯一的对话是谜底,它一语中的地道破了事实的真相。这句话就像一块从陡峭的山崖上突然降落的巨石,在惊叹之余将人们拉到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之中,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恶,对普通民众的深切同情。‎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本文要表达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就是制止战争,渴望和平。‎ 五、导读回顾,感悟技法 ‎1.指名读导读,提出导读问题: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2.同学们围绕这一主题自主批注,同桌交流批注。‎ ‎3.学生反馈,教师引导:‎ 从情节的设置上一开始设置悬念: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因为他们都上前线了,从而表现战争带来的灾难。‎ 从人物的刻画上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难以弥合的创伤:老妇人因为战争失去了三个儿子而神志不清。‎ 从老兵的控诉中,不仅解开了看不到健壮男子以及老妇人神志不清的谜团,还道出战争毁灭了一个家庭,甚至毁灭了千万个家庭。‎ 从最后对车厢的描写中,警醒了人们不要忘记战争带来的痛苦与苦难。‎ ‎【设计意图】‎ 小说情节大多是虚构的,却有生活的影子。这是一篇小说,虽是虚构的,但来源于现实存在过的战争。引导学生认识战争带来的苦难,要从小说的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等方面去发现战争带来灾难的主题。‎ 六、布置作业 课件出示:‎ 以战争为主题,根据你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小说等,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实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在柏林》是一篇不足400字的微型小说,写出了战争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给人民带来了难以弥合的创伤。其故事情节发展紧凑,矛盾冲突激烈,人物形象鲜明。教学中如何用小说的手法来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可以从以下三点考虑:‎ ‎1.品读语言,感悟主旨。‎ 以小说第一句话为例,“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看不到一个男子?这是不合常理的。作者这样写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课文最后老兵的痛诉不仅解释了为什么没有男子,更是点明了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带来的灾难。这句话中还有一个不合常理的地方:“缓慢”,教学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可以留白让学生结合战争这条线进行想象、品味。‎ ‎2.巧用语言,把握情感。小说中每一处语言的出现都有它独特的意义,那么文中老妇人反复在数“一、二、三”,这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为何要不停数这三个数?这三个数到底有没有特殊的意义?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三个数展开,引导学生猜想老妇人可能在等待三个孩子,可能因没有等到而失望,导致神志不清等。‎ ‎3.品析句子,领悟主旨。课文倒数第2段中老兵的痛诉可以说是故事情节的高潮,也是点明主旨的所在。学生阅读时对句子中重要信息的捕捉非常重要。因此,教学时,把课文重点句子的分析放在此处,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提取真相中蕴含的内容,引导学生领悟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是无法抹平的,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呼唤和平。‎ 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 ‎1.乐于参与口语交际,交流“请你支持我”,正确使用礼貌语言。‎ ‎2.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能清楚、具体地表述获得对方支持的理由。‎ ‎3.能进行生活交际,说服别人,能恰当应对对方的反应以获取别人的支持。‎ 重点 ‎1.在具体交际情景中具体、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及理由,说服别人。‎ ‎2.能恰当应对对方可能的反应,获得别人的支持。‎ 难点 在交流中清楚、具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及理由。‎ ‎1.角色扮演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表演愿望,让学生参与生活中的角色表演,既能创设一个大的语言环境又便于学生直接进行换位思考,揣摩在具体事件中该怎么做、怎么说。口语交际中提供的材料是希望自己办一份报纸的想法得到老师的同意及帮助,是进行角色扮演的好素材。此外,交流中每个学生想办报纸的理由不可能都一样。这时,让学生扮演其中一个角色,创建和老师交流的场景,让扮演者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来说服老师,能更好地落实本课口语交际的目标。‎ ‎2.专题训练 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所以口语交际训练的天地是广阔的,途径是多样的。在口语交际任务选项中,列举的三个任务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任务时,可以进行分组练习,将选择同一任务的归为一组,组内成员将理由具体、清楚地整合,并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列出恰当的应对之法。学生在口语交际训练过程中,能自然地发挥自己的口语能力,把学到的交际知识和方法迁移到别处去。‎ ‎1.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哪些好的想法得到了父母支持。‎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打开思路,引出交际话题 ‎1.旧知引入。‎ 同学们,《穷人》这篇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桑娜一家在生活那么贫困、艰难的情况下,主动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他们是善良的。当桑娜还没有和丈夫商量就抱回两个孩子时,心里是有些担心的,好在丈夫什么都没说就同意了。试想如果丈夫不同意怎么办?桑娜会如何说服丈夫同意收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果有好的想法需要别人支持时,我们该怎么说。‎ ‎2.揭示交际话题。‎ 这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就是要获得别人的支持,看谁说得清楚、具体、有说服力。‎ ‎3.板书题目:请你支持我。‎ ‎【设计意图】‎ 以学过的课文《穷人》揭示交际的内容,打开学生的思路。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又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达到生趣、激情的作用。‎ 二、分享生活,明确交际要求 ‎1.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哪些好的想法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他们为什么支持你呢?‎ 示例1:周末休息的时候,我想邀请同学到我家一起学习,爸爸妈妈非常支持我,因为只要和学习有关的,家人都很支持。‎ 示例2:暑假,我想参加夏令营活动,爸爸妈妈一开始不同意,后来我跟他们详细介绍了夏令营活动组织的目的、活动内容和意义,最后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示例3:爸爸妈妈没时间看望老家的奶奶,我想独自坐火车去,一开始他们也不支持我,我就制定了路线规划图并想好了保护自身安全的相关措施,最终获得了爸爸妈妈的支持。‎ ‎2.同学们有这么多好想法,和父母认真沟通交流后得到了他们的支持,那么假如现在你要去找老师,希望他同意你办一份报纸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你会怎样跟老师交流呢?‎ ‎【设计意图】‎ ‎ “你们有哪些好的想法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他们为什么支持你呢?”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让学生明确两层意思,一是好的想法容易获得支持;二是好的想法如果要对方支持,就要有充分的理由来说服对方。‎ 三、模拟情境,尝试体验 ‎1.出示交际内容:‎ 课件出示:‎ 假如现在你要去找老师,希望他同意你办一份报纸并提供必要的帮助。想一想,应该怎么跟老师交流呢?‎ ‎2.指名两到三名学生简单的说说:怎样跟老师交流?‎ 示例1:和老师交流一定要有礼貌,用上礼貌用语。‎ 示例2:要想说服对方,理由一定要清楚、明白。‎ 示例3:要说服对方,要想办法消除老师的疑虑。‎ ‎3.老师小结,出示交流要求,指一名学生读交流要求。‎ 课件出示:‎ ‎①礼貌诚恳地说明来意。‎ ‎②把办报纸的设想讲清楚,尤其是办报的目的,以及可能给同学带来的好处。‎ ‎③设想老师可能的担心,想办法打消老师的疑虑。‎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是的,不管是请别人帮忙或者请别人支持,一定要礼貌诚恳(板书:礼貌诚恳)地说明来意。同时,还要把想表达的说清楚、具体(板书:清楚、具体)以及打消对方疑虑的理由要足够充分(板书:打消疑虑),这样才可能说服对方,获得支持。‎ ‎4.同桌扮演不同角色,体验说服对方,并得到对方支持的过程。‎ 通过双向互动的形式,体验不同角色扮演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说服对方,获得支持,从而激发全员参与意识。‎ ‎5.指名两组上台交流体验,再现交流过程。‎ 先通过学生表演,学生评价的方式体验说服对方时要有礼貌,把话说清楚、具体,理由充分可行。再通过师生的交流,打消疑虑,获得支持。‎ ‎6.师生互评,明确交流技巧。‎ 交流技巧:‎ ‎(1)请老师支持一定要把理由讲清楚、具体,还要说清楚请对方支持可能需要对方帮助的地方。‎ ‎(2)说明理由的时候,要提前预想一下如果老师不能一下子给出肯定意见的时候,要做好应对准备。‎ 小结:请别人支持时,要先阐述自己的想法,再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还要考虑对方不支持或犹豫等情况,要提前做好设想,做到恰当应对。‎ ‎【设计意图】‎ 利用角色扮演、同桌合作的形式探讨请求获得别人支持的艺术,让学生在交流中感悟请求对方支持的语言特点和技巧,在获得对方支持的同时,自己也受到良好的启迪和教育。‎ 四、互动交流,夯实训练 ‎1.过渡:刚刚同学们在尝试体验的时候学习了说服别人要注意的语言技巧,并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那么下面这几种情况,你能说服吗?‎ ‎2.出示交际任务,分组交流反馈。‎ 课件出示:‎ 说服妈妈,让她同意你在家里养一只小狗。‎ 说服同学,在班里设立“生物角”。‎ 说服校长,在学校组织一次义卖活动。‎ ‎(1)分组:学生自主选择任务,根据学生选择进行分组。‎ ‎(2)分组后,小组合作交流,整理获得支持的方式及理由。教师巡视,相机进行指导。‎ ‎(3)小组汇报,(汇报的时候要将这三个选项都覆盖到)‎ 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互动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语言表达是否规范,理由是否清楚、具体,态度是否诚恳有礼貌等。‎ ‎(5)通过汇报的三个内容,说说你的发现。‎ 生1:都是需要获得别人的支持,但对象不同,有长辈、有同学等。‎ 生2:对象虽然不同,但说话的时候都应有礼貌。特别是请求长辈支持的时候。‎ 生3:解决的问题不同,交流支持的理由也会相应调整,比如说服妈妈,可以从养小动物的利与弊以及我怎样养这两个方面思考。‎ 生4:我发现请对方支持,不仅仅说服对方同意就行,还要说服对方提供必要的帮助。‎ ‎3.出示问题:‎ 课件出示:‎ 面对不同人,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些什么?‎ ‎(1)指名读题,学生思考问题。‎ ‎(2)指名学生说要注意的内容有哪些?教师点拨指导。‎ ‎(3)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进行小结:‎ 是的,面对不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问题,一定要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选择合适的理由说明需要解决的问题,用清晰的条理获取对方的支持。‎ ‎【设计意图】‎ ‎ “合作体验”,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这为学生口语交际提供了具体生动的场景,使他们感到交际的对象就在眼前,从而产生了交流的欲望。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来。通过评价,学生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说“请你支持我”,大家的表现都很精彩,说服对方的理由很清楚、具体,能考虑到对方可能出现的反应并恰当应对。老师相信同学们在今后请别人支持的时候,能做到今天所学的这几点,从而获得更多人的支持与帮助。‎ ‎【设计意图】‎ 口语交际课的最后立足点应该还是语言训练,所以最后总结的立足点是口语交际的方法。‎ ‎【设计意图】‎ 简单明了地提出语言训练的要点,指导学生在日常交流中要注意说话的态度,说话的内容。‎ ‎【设计意图】‎ 简单明了地提出语言训练的要点,指导学生在日常交流中要注意说话的态度,说话的内容。‎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请你支持我”。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会有很多好的想法需要获得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学会请别人支持,就能让我们很多好的想法得到实现。要获得别人的支持,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说服对方。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把理由说清楚、说具体。‎ ‎1.角色扮演。‎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表演愿望,让学生参与表演,既能创设一个大的语言环境,又便于学生直接进行换位思考,揣摩在具体事件中该怎么做、怎么说。通过具体的对话语言,学生可以领悟到对话的应答性,体验到人物对话由于情境、身份、说话内容的不同,而变换语气、语调,用最恰当的方式进行人物对话。“请你支持我”通过角色扮演,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思考是否值得支持与帮助。‎ ‎2.自主互动。在任务选择中,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选择交流任务,再进行课堂分组,让学生做到有话说、想说,请求别人支持才会有更充分的理由。这一环节在分组上可能会出现扎堆选择第一、第二个选项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的时候要做好充分预设,选择同一任务过多的时候可以分成多个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的理由更能说服对方并获取支持。如果某一任务选择的人较少,不构成分组要求,也不要阻止他们想表达的欲望,教师还是要给学生机会展示自己。‎ ‎3.评价多样。整个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多样的评价,并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评价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所以鼓励学生大胆评价,积极营造民主、宽容、和谐的交际氛围,学生才能真正获得身心的解放与自由。这样,他们在交流时才会毫无束缚,畅所欲言,并且不时迸发出智慧与创造的火花。本节课在评价上有些单一,在课堂实际训练中要关注评价的激励作用。‎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 ‎1.选择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 ‎2.引导学生通过环境的描写,情节的创编,感受人物形象。‎ ‎3.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重点 学习通过运用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 培养学生描写环境、虚构故事情节、表现人物特点的能力。‎ ‎1.先说后写。‎ 不管是低年级的写话,还是中高年级的习作,必要时都要先说后写。本次习作是材料作文,可以先自己选择材料,弄清楚所给材料中写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分小组让学生想一想:根据材料写什么内容?小组内互相交流。只需要说说写什么,不要求说得具体。这是在互相启发选材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让学生知道可以写什么。在具体指导学生怎么写的时候,可以启发学生说说具体可以写的内容,在互相交流让中学生知道怎么写。在学生动笔写的时候,要强调怎么想、怎么说就怎么写,明白作文就是把自己想的写出来。‎ ‎2.读写结合。‎ 课文是习作最好的例文。我们应该从单元整体出发,做习作教学单元整体备课: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仅要读懂课文内容,还要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用情节的起伏塑造人物形象,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引导学生把课文里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从而使他们乐写、想写、能写。‎ ‎1.整理单元小说中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等素材。‎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选择材料,展开想象,进行故事创编。‎ ‎2.学会运用生动的环境描写,进行完整的故事情节创编,表现人物形象。‎ ‎3.运用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一、精彩回顾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小说人物形象”专题单元的课文。现在请大家思考下面的问题。出示问题:‎ 课件出示:‎ 回忆《桥》和《穷人》两篇课文的大致内容,思考:这两篇课文中介绍的人物都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镜头看到的?‎ 环境描写 故事情节 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 ‎2.学生独立回忆一到两分钟,指名两到三名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反馈学生理解的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整合信息:‎ A.环境描写(板书)‎ ‎《桥》一文老汉镇定如山。‎ 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环境描写:这里环境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洪水的肆虐与形势的紧急,渲染了危险气氛的同时,也为后文中老汉镇定地指挥人们逃走做铺垫。‎ ‎《穷人》一文中桑娜勤劳。‎ 课件出示:‎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环境描写:‎ 先写了屋外海边恶劣的环境,再写屋内温暖、舒适的环境。两者形成对比,不仅显出家庭的温暖,更表现出家庭的温暖离不开渔夫和桑娜辛勤的劳动。‎ B.故事情节(板书)‎ ‎《桥》一文中老汉舍己为人。‎ 课件出示:‎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故事情节:文章结尾让人意想不到,其情节跌宕起伏,再现了老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穷人》一文渔夫和桑娜的善良。‎ 课件出示:‎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故事情节:家庭本就困难,丈夫没有一点犹豫就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其结局完全在桑娜的意料之外,也让读者意外。情节的设置把人物真诚、善良的品质推向了高潮。‎ C.人物心理、动作、语言等(板书)‎ ‎《桥》中老汉铿锵有力的语言再现了党员本色。‎ 课件出示:‎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少废话,快走。”‎ ‎《穷人》中桑娜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 课件出示:‎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小结。‎ 这两篇小说都通过环境描写、情节构造、人物心理描写等形式给我们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虽然这些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是虚构出来的,但是读起来就像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样,也能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影子。‎ ‎【设计意图】‎ 小学生学习语文是在反复地再现和具体的实践中来提高语文素养的。本环节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再一次对本单元的课文进行回顾和梳理,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也渗透了学生本次习作时要注意的几个方向。‎ 二、明确写作要点 ‎1.同学们,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小说人物形象,想一想:写好生活中的人物可以从哪些内容思考?要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独立思考。‎ ‎3.指名学生说。引导学生根据旧知回顾、习作的要求或自己的写作经验,发现小说人物形象的创编要点。‎ 预设一:‎ 人物形象特点通过一件件事来体现,因此跌宕起伏、完整的故事情节,可以凸显人物特点。同时,在故事高潮前适当地增加悬念,以突出人物形象。所以,小说的故事要围绕人物展开,并创编能吸引人的完整情节。(板书:完整的故事情节)‎ 预设二:‎ 从学过的课文和写作经验中,我们知道,写人物形象的文章,环境描写很重要。创编故事发生的环境,可以从侧面体现人物形象特点。因此,创编的故事环境描写不能少。(板书:发生的环境)‎ 预设三:‎ 从课文中发现小说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直接表现出来,所以,在写小说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想象人物在故事中的语言、心理、动作等方面的内容。(板书:心理、语言、动作等)‎ ‎4.教师小结,学生齐读创编故事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课件出示:‎ ‎1.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 ‎2.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并能吸引读者。‎ ‎3.注意环境描写。‎ ‎4.抓住人物心理活动、动作语言体现人物形象。‎ 同学们,生活中人物的形象可以从以上几方面着手,这几点也是我们在创编小说中要注意的地方。‎ ‎【设计意图】‎ 经过已学课文知识的回顾,再到对创作要点的思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抓住小说的“环境、情节”进行人物形象的想象创编。通过对写作要点的指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不仅是教给了他们学习的方法,更是要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愉悦。‎ 三、同伴互助交流 ‎1.现在,我们知道创编小说要注意哪些方面了,那么给了你环境、人物及人物性格特点,你能展开想象,试着说说这个故事吗?‎ ‎2.出示三组环境和人物,学生自主选择或自己创设,展开想象。‎ 师:请同学们先选一个,可以为他们想象一个曲折的故事情节、发生的环境,感人的人物语言、动作及心理活动等。‎ 学生自主选择想象。‎ 课件出示:‎ 环境:开满丁香花的校园 人物:淘气包张明 雷厉风行的班长王寒冰 充满活力的年轻班主任李军 课件出示:‎ 环境:冬日黄昏时车来人往的街头 人物:充满爱心的少年陆天 志愿者徐明 课件出示:‎ 环境:月光下的村庄 人物:铁蛋铁蛋远道而来的表哥 ‎3.同桌互说自己的想象,同伴给出建议及帮助。‎ ‎4.指两到三名同学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情节、环境、心理等方面把话说清楚、讲完整,并从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心理等方面进行简要评价。‎ ‎【设计意图】‎ 先说后写,说是为写服务的,让学生小组说,集体说,同学之间互说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可以从多个角度学习,弥补自身想象上的不足。同伴互助学习也是相互学习、互相进步的过程,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精心习作 导语:我们能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创编故事,情节有趣、环境突出、心理活动有层次,如果再进行想象、琢磨,小说一定很出色,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 ‎1.在习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课件出示:‎ ‎1.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 ‎2.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 ‎3.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2.学生静心习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 写作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学生也不例外,给学生创建一个安心的习作环境,潜心思考、细心描绘。当然,在指导的时候,不可过多地影响和限制学生,那样不仅影响习作的质量,更不利于学生习作个性的发展。‎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让学生将所学的小说创编要点运用到写作中去。‎ ‎2.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并以此修改自己的作文。‎ ‎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互读互改 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创编小说的基本要点,并选择材料进行了小说创编。根据本次习作要求,我们在评改习作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1.指名学生说,教师适当点拨,共同确定本次习作评改的基本要求:‎ ‎(1)小说中环境描写是否符合选择的材料,利用环境描写渲染故事气氛。‎ ‎(2)语句是否通顺,故事情节是否紧凑连贯、完整,是否能表现材料中的人物形象。‎ ‎(3)习作中人物描写有没有从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去刻画人物形象。‎ ‎(4)标点是否正确,用词是否恰当等。‎ ‎(5)你认为自己的习作是否有成功之处?表现在哪里?‎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1.环境描写符合材料要求,并为故事渲染气氛。‎ ‎2.语句通顺,故事情节完整,为人物形象服务。‎ ‎3.从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刻画人物形象。‎ ‎4.标点正确,用词恰当,突出人物特点。‎ ‎2.自我评价。‎ 学生自己大声读自己的习作,边读边自行修改。‎ ‎3.同桌互评。‎ 同桌间交换习作,认真地互读,出示互评要求:‎ 课件出示:‎ ‎1.找出同桌习作中写得最好的地方,并做上记号。‎ ‎2.指出你认为值得改进的地方做上记号或做上旁批。‎ ‎3.评改后,将你的观点和同桌进行交流。‎ ‎4.自主修改。‎ 根据同学的意见,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再次修改,教师巡视,适当点拨。‎ ‎5.全班互评。‎ 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全班进行讲评,充分肯定学生习作的进步,也要委婉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修改。‎ ‎6.学生再修改,并定稿。‎ ‎【设计意图】‎ 习作评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习作提高的一个过程。学生习作的评讲既要强调即时性,还要注意过程性,同时还要体现活动性。而且高年级学生在习作方面比较容易忽视修改,因此,老师要提醒学生写作后认真修改,特别是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在学生充分的自评自改,互评互改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誊写作文 作文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要方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通常给学生创设情境、适时引导,让学生有话想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本次习作,是学生第一次进行小说创编,学生兴趣很高,但是要创编好小说,还要注意小说创编的基本要素,因此我在教学中从以下方面着手:‎ ‎1.“阅读与作文”紧密结合。本单元主题是“小说人物形象”,在习作指导前,引导学生回顾所学文章《桥》和《穷人》是如何通过文字表现人物形象的,找出他们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共同点,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小说创编离不开环境的描写、情节的起伏、语言的表述、动作的描绘,甚至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等。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让学生明确小说创编要注意的要素,写起来才能明确所给材料的目的。‎ ‎2.“作前指导”先说后写。本次习作是选择材料进行创编。为了避免学生选择的扎堆,创编的无序,在学生动笔写作前安排了同伴互助学习,让他们从多个角度想象,弥补自身在想象创编上的不足,这也为那些平时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让他们喜欢上创编小说。不仅如此,在学生互评互改中,充分利用同伴的力量,让习作中环境的描写、情节的设置、人物语言、心理更能展现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 语文园地 ‎1.能通过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2.通过朗读和交流,学会分析小说中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借助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利用教材中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朗读并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重点 ‎1.分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及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形象。‎ ‎2.熟读并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难点 ‎1.分析、交流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2.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1.回顾旧知,读出感悟。‎ 在“交流平台”中,通过对三篇小说人物形象的回顾,再次重点强调读小说时,一定要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环境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理解人物形象。‎ 在“词句段运用”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抓住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理解小说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小说所表现的情感及人物形象;通过朗读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忐忑不安、犹豫不决的复杂内心世界。‎ 在“日积月累”中,回忆学过的关于描写家乡的古诗,借助图画,反复诵读,读出诗意,读出诗情。‎ ‎2.方法渗透,学会阅读。‎ 本单元主要通过小说的学习,明白小说人物塑造的方法与途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明确本组课文在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方法,人物形象主要从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中突显出来。掌握这一点,学生今后在阅读小说时可以从这些要素中理解人物特点。特别对于一些比较长的小说,更能通过这些细处的描写发现小说要表达的深刻含义。通过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目标。‎ ‎1.预习提纲 ‎(1)温习本单元三篇课文表现人物形象的重点语段。‎ ‎(2)读《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故事,初识人物形象。‎ ‎(3)整理诗人贺知章的资料,搜集思乡的古诗。‎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通过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方法。‎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 生1:《桥》这篇课文中,老村支书冒着生命危险,沉着镇定、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生2:《穷人》这篇小说写的是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毅然收养她的两个孩子。‎ 生3:《在柏林》描写了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的故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课件出示课文内容概要。‎ ‎2.交流:本单元课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预设:‎ 生1:《桥》中面对凶猛的洪水时,人们的恐慌,老汉的镇定。‎ 生2:《穷人》中桑娜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时那忐忑不安中透出来的善良与质朴。‎ 生3:《在柏林》中老兵的话不仅揭露了战争带来的灾难,更让列车上所有人反思,其结局出人意料。老兵的话不仅仅是在制止小姑娘的不谙世事,更体现出老兵的善良。‎ 生4:《桥》中山洪到来时,那种天崩地裂的环境让人害怕,可老汉在暴雨中的喊话盖过了一切。‎ ‎……‎ ‎3.小结引导。‎ 印象深刻的地方往往都能打动我们,让我们心情随之起伏,心灵为之震颤。小说《穷人》中桑娜的质朴、善良打动了很多人,那么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怎样理解桑娜这一人物形象呢?‎ ‎4.出示句子,交流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 ‎(1)出示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 课件出示:‎ ‎“他现在在哪儿?老天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自言自语着。‎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①指名读并说说你的感受。‎ ‎②引导学生交流:从桑娜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中,感受到她对外出打鱼的丈夫的担忧和对邻居的关心。‎ ‎③老师小结:读小说,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板书: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2)出示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的情节。‎ 课件出示:‎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①指名读,抓住画横线的地方说说你的理解。‎ ‎②引导学生交流:桑娜一家生活本来就很困难,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会难上加难。但是,她“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只知道“非这样做不可”‎ ‎。说明她明白救助苦难不需要理由,即使是受到丈夫的责骂,甚至是挨打。故事发展到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关心邻居,更透露出人物的善良、伟大:宁可自己受苦也要照顾孤儿。‎ ‎③老师小结:通过小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板书:故事情节)‎ ‎(3)出示环境描写的句子:‎ 课件出示:‎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①指名读,抓住带点字说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引导学生交流:故事发生在一个风雨大作、又黑又冷的夜晚,这样的环境描写让我们看到了穷人生活的艰难,用环境描写衬托出桑娜夫妇的热心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富有。‎ ‎③老师小结:小说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形象,凸显人物鲜明的特点。(板书:环境描写)‎ ‎5.总结。‎ 我们通过对《穷人》一文中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的感悟,故事情节的回顾,环境描写的分析理解小说中桑娜的形象。我们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可以从这些方面理解小说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 ‎ “温故而知新。”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组织学生交流本组课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回顾小说中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人物语言、动作及心理进行细致描写的句子。这样做,既是要学生在温习旧知的过程中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丰富语文的思维,更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感悟和思维的过程中习得新知,提高语文素养。‎ 二、词句段运用 ‎1.学习从故事情节中理解人物形象。‎ ‎(1)出示语段,老师范读一遍。‎ 课件出示:‎ ‎(曹)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2)学生说说语段介绍的故事情节。(检查学生预习《三国演义》中对关羽人物形象的刻画)‎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3)指名读,说说这一经典情节突出人物怎样的形象。‎ 预设一:“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讲述关羽在汜水关前斩杀董卓部将华雄的故事。从故事中感受到关羽的英勇。‎ 预设二:抓住“酒”这一关键字在语段中的作用体会:关羽斩杀华雄的快、狠、准。‎ ‎(4)指导朗读。指名读、师生共读、对比读。‎ 提示:读出关羽的神勇之气。‎ ‎(5)学生简要说说自己预习时从故事中认识到一个怎样的关羽。‎ 预设: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 ‎【设计意图】‎ 让学生的视野从课内走向课外,从阅读课本到遨游书海,不仅是巩固学生课内所学,更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学会阅读,学会思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围绕人物心理活动,理解人物形象。‎ 课件出示:‎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出示第一个语段,指名读,说说桑娜此时的心情以及你对桑娜人物的理解。(课文已学知识的回顾)‎ 预设:桑娜先是非常不安、紧张、犹豫不决,后来又下定决心要收养。从她内心矛盾、复杂的心理变化中,看到桑娜的朴实、善良、有同情心。‎ ‎(2)出示第二个语段,迁移学习。‎ 课件出示:‎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这个年轻的战士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3)自由读第二个语段,思考以下问题。‎ 课件出示:‎ ‎1.“我”此时此刻是怎样的心情?‎ ‎2.从对“我”的心理描写中,你如何理解邱少云这一人物形象?‎ ‎(4)同桌交流。‎ ‎(5)反馈。‎ 预设问题一:从“绷”“怎么忍受得了”“不敢”“不忍”“忍不住”“盼望”等一系列的心理描写,看出“我”的想救却不能救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希望他跳起来离开火场,一方面又不希望他跳起来,一方面想看,又害怕看,一方面又期待发生奇迹。‎ 预设问题二:语段中没有直接写邱少云,但从“我”矛盾的心理活动中,看到邱少云正忍受着常人无法遭受的痛苦与煎熬,看到邱少云宁愿被活活烧死也不暴露位置的决心,看到他在危急时刻也要一动不动遵守纪律,哪怕是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6)学生齐读,老师小结。‎ 语段中从“我”的心理活动描写,侧面衬托出邱少云的自觉、严格遵守纪律的英勇以及钢铁般坚强的意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围绕“我”的心理活动展开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人物高尚的品质,理解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指导学生朗读,进一步感悟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3.试写。‎ ‎(1)回顾语段,明确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忐忑不安和犹豫不决。‎ 生1:第一个语段直接从人物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感受人物朴实、善良的人物形象。‎ 生2:第二个语段从人物紧张、担心的矛盾心理侧面烘托人物高尚的英雄形象。‎ ‎(2)学生练笔,试着写一段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理活动。‎ ‎(3)学生读自己写的语段,师生一起点评。‎ ‎【设计意图】‎ 练笔为学生创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升华学生对心理活动的学习理解,同时又积累和发展了自己的语言,通过实践训练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小结 本节课通过回顾课文内容,理解小说人物形象,分析语段,学会如何进行小说人物形象的阅读,学会如何进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体现人物特点。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小说阅读中能认识更多的有特点的人物。‎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老师谈话: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课件出示图片)‎ 课件出示:‎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却常常心系故乡。‎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板书:回乡偶书)‎ ‎2.教学“偶”字。‎ 教师在板书课题中“偶”字时,释字形,引导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老师带读“偶”,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理解题意,教师点拨。‎ 偶:偶然。偶书:偶然间写下的诗。‎ ‎4.过渡: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吧。‎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从春节人们期盼的团圆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以“偶”引发学生思考、质疑,诗人为什么会在偶然间写下这首诗,带着问题引入本次学习的内容,水到渠成。‎ 二、自主读诗,整体感知 ‎1.介绍诗人。‎ 课件出示: ‎ 贺知章(约659—约744),字季真,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后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有《咏柳》《回乡偶书》。‎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课件出示:‎ ‎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课文插图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不清楚的可同桌间相互交流。‎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认读“鬓”,强调发音;认读“衰”。‎ 课件出示:‎ 偶 乡音 无改 鬓毛衰 相识 笑问 客 ‎(2)出示字词,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3)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哪几个词语的意思。‎ 预设:‎ 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 ‎(4)读古诗。指名读,小组读。‎ ‎(5)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句意点拨。‎ 课件出示:‎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孩子们看见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这个客人是从哪里来的。‎ ‎4.齐读古诗。‎ 课件出示:‎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设计意图】‎ ‎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以学生的自主读诗为主,给学生以充分的读的空间,在读中激发学习兴趣,在读中初步理解诗句意思。‎ 三、感悟诗意,读中悟情 ‎1.老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及韵味。‎ ‎2.指导读第一句。‎ ‎(1)学生自由读第一句。‎ ‎(2)出示年老而归的画面。显示年少与年老的对比图,出示两行诗。‎ 课件出示:‎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配图)‎ ‎(3)通过观察对比两幅图,说说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这句诗呢?‎ 预设:带着有些难过的心情来读这句诗。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头发都已经白了,很伤感。‎ ‎3.体会情感,引导齐读第一句。‎ 这时候的贺知章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他不由地发出感叹——(生齐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过渡:诗人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乡,心中无比激动的诗人回到家乡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4.指导读第二句。‎ ‎(1)课件出示儿童与诗人相见的画面。‎ ‎(‎ ‎2)请同学们观察图画,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小朋友,你会对贺知章爷爷说些什么话呢?‎ ‎(3)教师扮演诗人,学生们扮演孩子们,师生互动理解诗句。‎ ‎(4)引导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体会诗人的感受。‎ ‎(5)指名三到五名学生读,注意读出诗人心中的难受,以及声声叹息。‎ ‎(6)男女生读,感悟诗人此时此刻又悲又喜的心境。‎ 过渡:《回乡偶书》把诗人重回离别了数十年的家乡时那种又喜又悲的感情,表现得亲切自然。让我们再把这两句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能把作者的又喜又悲的情感读出来。‎ ‎5.齐读古诗《回乡偶书》。‎ 课件出示:‎ 回乡偶书 ‎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又喜)‎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又悲)‎ 笑问客从何处来。‎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意在指导朗读,师生融入诗人回家时的情景角色中,师生之间形成亲朋式的对话交流,入诗、入情。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诗人从远方回来的喜悦,以及回到家乡后,发现家乡变了样,家乡儿童不识自己的悲哀。‎ 四、以情引读,读中悟情 ‎1.创设情景,体会思乡。‎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每当中秋月明时,贺知章会怎样思念家乡?每当九月重阳,贺知章会怎样思念家乡呢?一年过去了,又是除夕了,贺知章又会怎样思念家乡呢?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讨论,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组员。‎ ‎2.小组探究,想象体会。‎ ‎3.指名反馈,师生点评,以情引读诗句。‎ 预设一:把对家乡的思念寄托于明月,对着明月想象家乡的月亮是否和离开时一样。‎ 预设二:‎ 九月重阳节,登上山顶,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儿时的伙伴是否也和他一样在登高。——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预设三:除夕夜,正是一家团圆的日子,想到曾经一家其乐融融,现在却不能和他们团圆,多么伤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4.想象变化,体会诗情。‎ 今天,他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可是家乡已经不是以前的模样,同学们想象一下家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朋友?亲人?诗人自己……‎ ‎5.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创设情境,以情引读全诗。‎ 预设:‎ 昔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再也不见身影。诗人不由感叹起来——(引读全诗)‎ 往日一家人团圆欢乐的景象再也无处找寻。诗人不禁叹息起来——‎ 如今老态龙钟,白发苍苍,物是人非,诗人不由得伤感起来——‎ ‎【设计意图】‎ 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把自己融入语言文字中的情感里去,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景的朗读,体会诗人回乡时又喜又悲的情绪。‎ 五、配乐朗诵,升华诗情 ‎1.创设意境,课件出示《回乡偶书》一诗。‎ 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化,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 ‎2.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齐读全诗。‎ ‎3.指名诵读,师生评价。‎ ‎4.配乐朗诵全诗。‎ ‎【设计意图】‎ 用音乐渲染气氛,用音乐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乐曲中充分地读,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已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六、阅读续篇,深化感情 ‎1.课件出示《回乡偶书》第二首。‎ 课件出示:‎ 回乡偶书(其二)‎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学生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有两首,引导学生在学习第一首的基础上,拓展朗读第二首,不仅丰富学生的积累,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人写下《回乡偶书》时的情景,以及在外游子的悲伤、叹息之情。‎ 七、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了《回乡偶书》的第一首,通过诵读诗句,体会了作者眷恋家乡以及忧伤之情。第二首《回乡偶书》就请大家回家跟你们的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好吗?‎ ‎【设计意图】‎ 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堂到生活,学生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作者的眷恋家乡之情,还要知道自己的所学所得。‎ ‎“语文园地”共有三个板块内容,教学中分成两课时进行。前两个板块学习感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练习。第二板块进行古诗积累教学。三个板块的教学都注重了“读”。‎ ‎1.读人物形象。“交流平台”中,本单元课文中关于小说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等语段非常丰富,这些语段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再读、反复读,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为学生读好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准备。‎ ‎2.读情感表达。‎ ‎“日积月累”准备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首诗语句意思学生容易理解,但在诗人要表达的情感,需要细细体会。因此,“读”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创设情景,多种形式的读,以读悟情、以读传情,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家乡深深的爱、浓浓的情,通过师生共读,表达出诗人回乡时又喜又悲的心情。‎ ‎3.读表达技巧。“词句段运用”要求运用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表达自己的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两个片段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读出人物心理活动描写中展现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可以从正面描写人物心理来体现,也可以从侧面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 本单元要求通过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在教学中,对于“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这一情节的指导还不够深入,在具体指导过程中要思考该情节是如何展现人物的神勇的。‎ 快乐读书吧:笑与泪,经历与成长 ‎1.能够比较准确、流畅地分享自己阅读过的作家成长故事的作品。‎ ‎2.读懂小说,感受作家的成长与经历。‎ ‎3.懂得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重点 ‎1.通过读作家成长的故事,学习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2.积累语言,读懂作家成长的故事。‎ 难点 积累语言,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 ‎1.课前阅读准备充分。‎ 本单元“快乐读书吧”紧紧围绕“小说人物形象”,分享作家作品中成长的故事,通过感悟他们生活中的欢笑、喜悦和磨难、痛苦,培养学生勇敢面对未来的信心。因此,教学时,学生阅读小说的储备非常重要。所以,课前让学生进行小说阅读学习很重要,要提前让学生读《童年》《小英雄雨来》等书,可以分小组讲述关于成长故事的小说。‎ ‎2.利用书名展开话题。‎ 书名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信号来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由于书名包含的信息有些是明晰的、有些是模糊的,所以,由书名展开猜想本身也充满了乐趣。本次“快乐读书吧”指导学生读关于成长的故事,以《童年》一书书名为例,非常直观地告诉我们书中介绍的是童年发生的事,内容接近学生,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去猜想书中的故事,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编织他们心中的故事。‎ ‎1.预习提纲 ‎(1)提前阅读高尔基的小说《童年》。‎ ‎(2)找关于成长故事的书籍或文章,读一读,初步认识人物形象。‎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童年话题,引入学习 ‎1.教师谈话:在我们的童年成长中,有很多欢笑和喜悦,也有磨难和痛苦,关于这些或甜或苦的经历,你们一定有很多话说吧。‎ ‎2.指两三名学生说自己童年中印象最深的人及事。‎ ‎3.揭示本次“快乐读书吧”的学习主题。‎ 从你们的回忆中,我看到了你们的成长。是的,童年里每一次经历就是一次成长,每一次的笑与泪,都在教我们一步步向前,勇敢地面对。今天,我们就去读读作家成长的故事,看看他们童年里的笑与泪,经历与成长。‎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此环节教学借助学生童年成长的故事引出本次读书交流的主题,让学生在自己童年故事的启发下不知不觉地想去了解作家成长的故事,唤醒他们阅读的兴趣,从而让他们更快乐地进行阅读分享。‎ 二、童年故事,感知人物 ‎1.过渡:同学们,作家的成长故事里的主人公很多都是和我们同龄的孩子,有的是作家童年故事的影子。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小说《童年》,从书名中,我们可以看到是作者讲的童年的故事。那么《童年》一书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呢?‎ ‎2.指两三名学生说说课前读《童年》的发现,教师点拨出示小说《童年》一书的介绍。‎ 课件出示:‎ ‎《童年》讲述了主人公三岁丧父后,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外祖父粗野自私,经常毒打孩子们,曾把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除了脾气暴躁的外祖父,这个家庭里还有两个为争夺财产整日争吵、打架的舅舅。阿廖沙经常恐惧不安,还好有慈祥、善良的外祖母安慰他,保护他。‎ ‎3.教师介绍:《童年》以阿廖沙这样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的视角讲述故事,给这个充满伤痛的故事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 ‎4.指名说说你在读《童年》时,阿廖沙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提示:注意抓住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动作、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说人物形象。‎ ‎5.教师评价小结:‎ 要想更好地体会小说中的人物的成长经历,老师可以告诉你们一个很好的方法。(齐读下面一段话)‎ 课件出示:‎ 我们把自己想象成小说中的主人公,和他一起欢笑、一起悲伤、一起经历、一起成长。‎ 过渡:现在我们就用这样的方式来读一读小说《童年》中的精彩片段吧。‎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教学分享读《童年》的故事,认识主人公阿廖沙。让学生既了解小说中人物的成长经历所表现出的人物形象,也了解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要领。既培养了学生概括表达的能力,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读懂故事。‎ 三、小组分享,学习方法 ‎1.自由读小说《童年》片段。‎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 ‎(1)分享小说《童年》片段。‎ ‎(2)分享小说《童年》的阅读认识。‎ 课件出示:‎ 要求:小组成员分享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对于自己不明白或有同样理解的地方,可以等别人说完后再进行询问或补充。‎ ‎3.教师深入小组间,参与到他们的读书分享活动中。‎ ‎4.反馈分享收获。‎ ‎(1)指名学生交流读片段的感受。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交流情况,引导他们从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等多方面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主人公的天真烂漫及成长中遇到的人和事。‎ ‎(2)指名学生交流课前读小说《童年》的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小说中主人公与众多人物之间的关系,分享他们在阿廖沙成长过程中给予的温暖与帮助,分享阿廖沙面对苦难时依旧保持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设计意图】‎ 此环节教学通过互动交流分享,给他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分享过程中让更多学生都能真实经历读书分享的过程,让学生与小说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体会作家在成长中的笑与泪。此环节分享设置两个内容,不仅是引导学生分享片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分享过程中,学习如何读小说,读懂小说中的人物,培养学生的阅读信心。‎ 四、故事延伸,体验感动 ‎1.导语:不仅仅是高尔基的《童年》里阿廖沙成长的故事深深地打动我们,还有其他作家笔下关于成长的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发生在他们身上生动的故事情节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物。‎ ‎2.读故事介绍,谈收获。‎ 老师这里有两篇小说中人物成长的故事介绍,我们来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3.学生自由读《小英雄雨来》和《爱的教育》的介绍,然后同桌之间分享读书收获。‎ ‎4.指名分享读书收获。‎ ‎5.你们还看过哪些作家的作品中关于成长的故事?介绍给大家听听。‎ ‎6.学生自主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继续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此环节的交流分享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阅读,深入感受作家作品讲述的成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并从这些人物笑与泪的成长经历中学会在特殊环境中不断成长,学会勇敢地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五、课堂总结 孩子们,让我们做个快乐的、会读书的人吧,从更多的作家作品中找到主人公成长的欢笑和喜悦、磨难和痛苦,感受小说传达真善美的意义,相信通过分享学习,你们会爱上小说,爱上小说中人物成长的故事的。‎ 这节课的教学将课堂交给了学生,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而紧促。先由回忆童年故事开始,了解学习目标;接着交流课前阅读《童年》所得,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然后交流分享,学会阅读小说的方法;最后拓展延伸读小说,感受作品中人物成长的经历。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使其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但在教学中还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提供交流的空间。学生需要伙伴的语言交流,伙伴的语言评价。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没有完全放开,有些地方略显重复,没有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同伴交流。导致给人一种“唱独角戏”的感觉。‎ ‎2.设计“读书记录卡”。本单元的“快乐读书吧”是指导学生读小说,而很多小说比较长,所以,提前准备读书记录卡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制作简单的读书记录卡。记录卡主要包括书名、作者、自己的疑问、印象深的内容、喜欢的语句,甚至也可以发挥想象画出书中的某些情节等等。具体记录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定,老师不要硬性规定。总之,要让学生记录下自己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留下阅读时的“痕迹”。当记录卡积累多了之后,学生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