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5 MB
- 2022-02-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全套
单元概述
本单元重点围绕“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这个主题来编排教学内容,旨在带领学生回顾往昔革命岁月,感受革命者大无畏、英勇豪迈的气概,学习英雄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精神。四篇课文分别是《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这些课文通过描述当时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场面,激发学生感受战士们的雄壮气概,领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其中《七律·长征》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狼牙山五壮士》讲述了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安全转移,诱敌上山,痛歼敌人,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最后壮烈跳崖的故事,表现了这五位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灯光》通过回忆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口语交际”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定一个话题在班级里进行演讲,以此掌握演讲的基本知识,提高演讲能力。“习作”部分要求学生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录一次多彩的活动。“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板块。
1.会写30个生字,会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指定的课文段落及诗歌。
3.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理清文章脉络,能够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4.体会课文重点段落的含义,感受革命者的伟大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5.了解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并尝试运用这种方法记一次活动。
6.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先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
重点
1.会写30个生字。会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理清文章脉络,能够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把历史留在心间,感受革命者英勇豪迈的气概。
难点
了解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并尝试运用这种方法记一次活动。
《七律·长征》 2课时
《狼牙山五壮士》 2课时
《开国大典》 2课时
《灯光》 1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习作 2课时
语文园地 2课时
5 七律·长征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颔联承接“千山”,运用夸张手法,在抑扬之间显出红军的伟大。颈联承接“万水”,在天气状况与心理感受的对比中显现红军的神勇无比。尾联以“尽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六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已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中国革命史也有一定粗浅的了解,在初读课文后又加深了解了这段历史,这些为学生学习和继承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做了铺垫。教师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结局等教学,借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为了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可采取“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的教学流程,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在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读得入口、入耳、入心、入情,体现高年级“读”与“悟”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书声琅琅的语文世界里,性情得到熏陶,素养得到提高。
【知识与技能】
1.会写生字,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诗句,分析诗句,给诗分层,归纳各层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红军在长征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
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与高昂气概。
教师:中国地图;准备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的有关影像资料。
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红军长征和毛泽东的相关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3个生字。
2.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交流阅读的收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难点
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交流阅读
的收获。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电影《长征》相关录像片断。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根据红军长征这一史实改编的电影片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长征有关的诗《七律·长征》。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35年红军长征即将结束时写下的,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工农红军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通过本课和课外资料,展示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资料。(学生交流长征资料。)
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红军第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约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出示学习要求。
(1)大声朗读诗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歌。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
(3)根据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
泥丸(wán) 云崖(yá) 岷(mín)山
磅(pánɡ) 礴(bó) 逶(wēi) 迤(yí)
(2)认清字形。
①区分不同结构的生字。
②找出生字的形近字。
(3)规范书写。
(4)理解词语。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形容山无数、水无数。
等闲:平常。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磅礴:气势盛大,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细浪:小浪花。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5)朗读诗歌。
三、细读诗歌,了解诗意
1.朗读全诗,想一想全诗共几句,每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全诗共四句。第一句的意思: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第二句的意思: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是在脚下滚过的泥丸。第三句的意思: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第四句的意思: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红军个个笑逐颜开。)
2.朗读全诗,想一想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句,总的指出红军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第二部分是第二、三句,讲述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难”的具体表现,承接上一部分的内容;第三部分是第四句,总结全诗,表达红军长征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3.教师点拨: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四、有感情地朗读,总结全文
1.教师范读课文,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
3.小结:这首《七律·长征》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展现了一幅又一幅的战斗图画。
五、布置作业,指导写字
1.熟读课文。
2.指导书写生字。
七律·长征
第一部分(首联) 总起 不怕远征难
第二部分(颔联、颈联)
不怕难
第三部分(尾联) 总结全诗 尽开颜
第二课时
1.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
1.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概括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一、烘托氛围,导入新课
1.导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作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欣赏《七律·长征》。
二、朗诵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诵《七律·长征》,边读边思考:全诗是围绕哪一句写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师指名读第一句,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千”“万”都是泛指,形容无数山,无数水,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的意思。诗句告诉我们,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无数艰难困苦,这不仅仅包括自然界的险阻,还包括军事上的激烈战斗和政治上的复杂斗争。但是红军战士们把这些都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你体会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从哪里体会到的?
(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只等闲”一词中体会到的。)
过渡: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呢?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出示学习提示。
(1)朗读全诗,想一想: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主学习。
3.交流汇报成果。
(1)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a.腾越南五岭 b.疾跨乌蒙山 c.巧渡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e.喜踏岷山雪
(2)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读读颔联,体会诗句的含义。
(“逶迤”“磅礴”都是形容山的连绵不断、高大雄伟。“细浪”“泥丸”形容水很小,山很小,这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大,表现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小水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平常常的事的英雄气概。)
②有感情地朗读颔联,体会精神。
(颔联不仅写出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3)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朗读颈联,联系具体事例,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金沙”“大渡”是“万水”的代表,从“暖”和“寒”字可以体会出不同的情感。“暖”字表达了红军战士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寒”是指泸定桥横空高悬于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弹雨前进,不怕牺牲,终于夺下泸定桥。“寒”字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②有感情地朗读颈联,体会思想感情。
(从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的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4)红军长征途中的困难仅仅是山、水等自然条件的困难吗?还有哪些困难?
(比如在长征途中,每日天上有几十架敌机的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5)再读颔联和颈联,体会红军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齐读尾联,体会长征即将胜利时人们的心情。
(这一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尽开颜”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②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读一读。
四、激情吟诗,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运用停顿、重音等技巧,再现诗中意境。
2.配乐朗读,练习评读。
3.背诵全诗。
五、总结、拓展延伸
1.总结:本诗的作者毛泽东,他用凝练的诗句将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所经历的艰难险阻进行了高度概括,主题鲜明,生动形象,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拓展阅读。
学习了《七律·长征》,学生们初步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概。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的作品《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等,感受其诗词的风格。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气概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我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接着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默写课文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效果突出。
6 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敌人集中兵力大举进犯晋察冀根据地,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安全转移,诱敌上山,痛歼敌人,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最后壮烈地跳下悬崖的故事,表现了这五位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预习课文的能力,自学生字能力较强,对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也有一定的把握,能针对课文质疑问难者占80%以上,但仍有部分学生不愿与同学交流,不乐于表达。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字词的理解和动情地朗读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自主探讨,在总结问题的基础上理解课文人物,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使情感得到升华。教师还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讲解和激昂的朗读带领学生进入曾经的战争年代,体会战士们的爱国热情和他们对待革命严肃英勇、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深化文章的主题。
1.初读课文时,大致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画出令人感动的语句,并在书旁适当批注。
2.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语句、段落,采用指名读、分组读、齐读、配乐读、看图画读、范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细读课文时,图文结合感受五壮士的高大形象与伟大精神。引导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并从课文的叙述中领悟到一些写人记事的表达方法:如按事情发展顺序;详略得当;借助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点面结合等,并适当进行小练笔。
【知识与技能】
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日寇、晋察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理清课文脉络,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结合课后练习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4.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写人记事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勇于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本文的表达方法,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
2.理解课文中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
难点
1.体会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勇于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搜集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日寇、晋察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按照课后提纲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一、图片导入,激发情感
1.出示狼牙山风光图片,请学生欣赏。
2.导语:同学们欣赏了这组风光图片后,你们一定被那绮丽的景色吸引住了。这里由于群峰状似狼牙,直刺云霄,故名为狼牙山。狼牙山有五坨三十六峰,山上既有流泉飞瀑,苍松翠柏,又有石棋盘、老君堂等历史遗迹。在巍然耸立的顶峰棋盘陀还有一座五勇士纪念塔,高大雄伟,你们想知道这座纪念塔的来历吗?今天,让我们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同了解他们的事迹,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板书标题:狼牙山五壮士)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扫清生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根据自学生字的方法,掌握字形,规范书写,注重积累。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不理解的语句,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投影生字、新词卡片)
日寇 晋察冀 副班长 手榴弹 抡 全神贯注 棋盘陀 悬崖 沸腾 山涧 雹子 屹立 喜悦 坚强不屈
(2)认清字形。
①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
上下结构:寇 贯 悬 雹
上中下结构:冀
半包围结构:屈
左右结构:副 榴 弹 抡 棋 沸 涧 叽 屹 悦
②形近字识记法。
换偏旁识字:溜——榴 轮——抡
(3)一字组多词。
(4)规范书写。
(5)理解词语。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
崎岖:本文指山路不平。
山涧:山间的小水流。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
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通课文后,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课文主要记叙了狼牙山五壮士的什么英勇事迹?
(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与敌人血战到底,壮烈跳崖的英勇事迹。)
(2)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3)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接受任务是发生,跳下悬崖是结果,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是经过。)
2.根据前文的学习、分析,给课文分段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六班五位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五位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第6~9自然段):五位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悬崖。
3.根据课文记叙的顺序,结合课后练习1,请学生试着用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
(可概括为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
4.通读课文,说说哪部分的内容是详写的。
(“痛击敌人”和“跳下悬崖”是课文重点描写的内容,尤其是“跳下悬崖”,是故事的高潮,也是结束。)
5.分小组朗读课文,圈画出令人感动的语句,在旁作批示,同桌之间分享、交流朗读后的感受。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粗略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层次,了解了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文章的表达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狼牙山五壮士
第二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五位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2.引导学生学生学习本文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逐步提高表达能力。
3.学会运用串联主要情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讲故事。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五位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逐步提高表达能力。
一、复习导入
1.课前同学们搜集、摘抄了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请读给大家听。
无所畏惧 气壮山河 气宇轩昂 气吞山河
正气凛然 奋不顾身 顶天立地 昂首挺胸
赴汤蹈火 挺身而出 临危不惧 面不改色
2.过渡:华夏大地,历经了多少沧桑,正是这些大气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乐章。让我们把思绪再次拉到1941年秋天的易县狼牙山,再次感受五位壮士的英勇无畏。(板书课题)
3.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感受五位壮士的英勇无畏精神。
(“壮士”表示了对五位战士的敬佩之情。课文的字里行间书写着五壮士的英勇豪迈、气壮山河,他们不是一般的战士,他们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英勇杀敌、敢于献身,所以他们是豪杰,是壮士。)
二、研读痛击敌人,感悟英雄气概
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语句,勾画出来,用心读。
1.学习第2自然段——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①谁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
(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②课件出示: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朗读这段话,从带点的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五壮士对敌人的无比痛恨,表现出了五壮士歼敌时的全力以赴。)
③教师引读,指名读,读出对敌人的痛恨。
④A.在五壮士的浴血奋战下,敌人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敌人遭受了沉重打击。从“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看出来的。)
B.“一次又一次”“横七竖八”说明了什么?
(“一次又一次”说明敌人进攻了很多次,被五壮士打退了很多次。“横七竖八”形容敌人的尸体纵横杂乱,说明敌人损失惨重。)
⑤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课件出示“引上绝路”内容
①请同学凭自己的理解朗读“引上绝路”部分。(朗读评价)
②读书不光要读,还要想,这段话中的“绝路”是什么意思?(死路)
课件出示——狼牙山顶峰图片
师:这就是狼牙山顶峰,为什么说它是一条绝路?请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
(齐读: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③面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是什么态度?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班长态度坚决果断,从“斩钉截铁”看出来的。)
④班长明知道这是条绝路,为什么还选择走这条路呢?请用书上的话回答。
(齐读: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
过渡:班长心里想的是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的安全,根本没想到自己。
⑤战士们又是怎样想的呢?你通过哪个词知道战士与班长的想法一致?
(“热血沸腾”“紧跟”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
⑥指名读: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注意加点部分,请学生思考、交流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这两句话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斩钉截铁”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热血沸腾”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的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的精神。)
⑦朗读指导:
读班长的话要坚定、果断;读“热血沸腾”要高昂,表现五壮士高涨的情绪。
教师引读,学生跟读。“走哪条路呢?”(学生接读)
3.自学第4~5自然段——引上顶峰,英勇歼敌
①默读这个部分,体会五壮士是怎样的人?(板书:英勇顽强)
②课件出示:班长砸的画面
结合图片,指导学生默读这部分课文,边读边勾画描写班长动作的词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回答:抢、夺、插、举;班长想让最后一颗手榴弹发挥最大的作用。)
③课件出示:
A.“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举起一块石头”哪个句子更好一些,为什么?
(“猛地”“磨盘大的”更能体现班长马宝玉的英雄气概。)
B.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时非常迅猛、有力。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④指导练读第4~5自然段,指名朗读。
三、研读英勇跳崖,感受勇于献身的精神
1.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课文第6~9自然段。
2.课件出示:“屹立”图片。
A.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与这幅画面相匹配的语句内容。
(第6自然段1~2句;利用画面理解词语“屹立”,体会五壮士意志的坚定、不可动摇。)
B.五壮士当时的表情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的含义)
齐读这句话。并指导学生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他们为什么有这个表情。
(齐读: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3.五壮士是怎么跳下悬崖的?再读他们跳下悬崖的句子,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课件出示:“跳下悬崖”图片
结合这个画面,请学生们再读五壮士跳崖的句子。齐读第6~8自然段。
4.引读课文: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①从五壮士的口号中,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出了什么?
(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崇高品质。)
②“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指的是什么?这只是赞颂五壮士视死如归、壮烈豪迈的英雄气概吗?
(“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指五壮士高喊口号的声音之大、气魄之雄伟。更是在赞颂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服于任何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
四、激发情感,以情促写
同学们,为了纪念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易县人民政府在狼牙山的顶峰修建了纪念塔。聂荣臻同志亲笔题写塔名“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课件出示图片:巍然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的五壮士以及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1.面对着英勇跳崖的五位勇士,面对着汉白玉的纪念碑上那金色的大字,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书写下来。
2.请同学们面对这五勇士,面对这纪念碑,读一读你想说的话。
五、教师总结
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更多资料。
狼牙山五壮士
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我重视抓住重点语句、段落的阅读教学,采用指名读、分组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指导朗读中,采用创设情境、渗透历史资料等多种方式,努力使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激发爱国情感,积累精彩语言,以达到文道统一的教学境界。
7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是一篇精读课文。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叙述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叙述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叙述阅兵式的盛况;最后叙述群众游行。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由于开国大典距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且课文篇幅较长,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仅仅依靠语言文字去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搜集中国人民遭受压迫、奴役、侵略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利用影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当时举国上下,人民当家做主的那种自豪的感情,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反复研读,以达到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阅读相关书籍、文章,或观看《开国大典》等电影,初步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理清课文思路,按照事情发展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3.本文语言感情色彩浓厚,画面感强烈,因此要加强有感情地朗读的指导。
4.引导学生抓住场面描写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品读感悟,读中悟情,读中悟写,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与运用能力。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训练默读,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以及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按顺序给课文分段,列出段落提纲,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重点
1.结合课文,训练默读,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以及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3.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感受毛泽东领袖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感到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难点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感受毛泽东领袖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感到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生字、新词卡片;影片《开国大典》;重点语句投影。
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查阅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启发谈话:同学们,大家都知道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吧?(国庆节)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当家做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的盛况吧!
2.板书课文题目:开国大典。(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熟悉的字多拼读几遍。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字的书写。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序号,画出不理解的句子,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投影生字、新词卡片。)
八盏 石栏 汇集 爆发 宣布 旗帜 阅兵 制服 坦克 距离 隆隆声
(2)认清字形。
①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
上下结构:盏 宣
左右结构:栏 汇 爆 帜 制 坦 距 隆 射
半包围结构:阅
②介绍识字方法。
(3)一字组多词。
(4)规范书写。
(5)理解词语。
擎:往上托;举。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瞻仰:恭敬地看。
汇集:聚集。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幕典礼、结婚典礼、毕业典礼等。
排山倒海: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哪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典礼进行时的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2.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典礼开始,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阅兵式盛况。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
第五部分(第15自然段):写散会的情况。
3.指名朗读第二部分,思考这部分内容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典礼开始,奏国歌;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
4.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一说原因。
(群众入场、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升旗鸣炮、阅兵、群众游行,这些场面既表现出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人民对毛主席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感人的场面。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总结:1949年10月1日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它鼓舞着中国人民开创未来,这一天永远载入了史册。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十分自豪。作为21世纪的少年儿童,我们将肩负使命,自强不息,发愤图强。
第二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悟,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中场面描写的方法。
重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悟,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影片导入,烘托氛围
1.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请学生谈一谈影片中的哪一个镜头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时,人们一齐欢呼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因为这个镜头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回到那一天,感受开国大典的壮观场景。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课文中的场面描写比较多,学生边读边在文中标出场面描写的部分,
并思考这些场面描写的作用。
(开国大典的一个个场面描写都能表现出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以及人民对毛主席的崇敬与爱戴。)
三、想象场景,体会感情
1.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思考:开国大典的每一部分各描绘了怎样的场面?表达了人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并说一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3.交流、汇报成果。
(1)第一部分:会场情景。
①个人读第一部分,讨论描绘的场面。
(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绘了会场的布置和汇集的群众。)
②指名读会场的布置和群众汇集的场面,谈一谈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生1:虽然典礼还没有开始,但我从参加典礼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已经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
生2:会场上群众队伍的盛大,让我们感受到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③体会重点语句。
A.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从“老远”的长辛店等地坐火车,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以及“五更天”摸黑步行的人们,让我们感受到人民的急切心情,他们是那样的激动与兴奋,他们是参加典礼的三十万人的缩影。)
B.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是对整个会场的俯瞰图,写出了特定场合的整体情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出此时人山人海、红旗翻动的壮观景象。)
(2)第二部分:典礼盛况。
①你对典礼盛况中的哪个场面最有感触?用笔画出来,与大家交流。
②体会重点语句。
A.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被帝国主义和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自由。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身站起来了。)
B.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正合民意。所以当听到毛泽东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时全场热烈欢呼。)
③指名朗读第7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句话。这一宣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这一宣告将传向祖国各地,
所以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无比激动的心情。
(3)第三部分:阅兵式盛况。
①学生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想一想这部分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按照阅兵式开始的情况、各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群众看到检阅部队后的激动场面记叙。)
②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场面介绍给同学们,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战士们挺着胸膛”“像钢铁巨人一样”“‘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对检阅队伍的描写,表现出对人民军队的赞美之情。)
③体会重点语句。
A.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大保障。他们不断欢呼、拍手,充分表现出人民在新中国成立时欢欣鼓舞的心情。)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第四部分:群众游行。
①在群众游行中,你认为哪个场面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②体会重点语句。
A.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这句话是写毛泽东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B.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这“光明”不仅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在众多的场面描写中,我们学习到了哪些场面描写的方法呢?
(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的综合构成了场面,对三者有机结合的动态描写就是场面描写。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写出气氛;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四、总结全文,积累拓展
1.总结:难忘的1949年10月1日,人们难忘那历历在目激动人心的场面,更难忘那些为新中国成立而献身的英雄们,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应努力进取,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使国家更加富强、昌盛。
2.介绍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民被压迫的事例,感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开国大典
(中国人民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8* 灯 光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首尾照应,结构紧凑,文脉相通,含义深刻。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作者以细腻的笔调详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而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作者却用白描的手法“略写”,两相对比,突出了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突出了革命英雄执着的理想。
文中所写的战争年代与学生所处的和平环境相去甚远,学生知之甚少,可能无法体验当时的处境。因此,课前要引导学生搜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1.快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对个别重点语句适当点拨引导,加深学生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是整篇课文的“文眼”。因此,本课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文中三个“多好啊”之间的关系。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与技能】
1.快速默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课文的表达顺序。
2.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快速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重点语句,自读自悟、交流探讨,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受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懂得珍惜。
重点
1.从郝副营长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难点
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
壮举之间的联系。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1课时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新课。
是什么让无尽的暗夜有了光亮?是什么让单调的暗夜有了色彩?是什么让冰冷的暗夜有了温暖?(灯光)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当代著名作家王愿坚笔下的《灯光》,去感受一个人民战士内心对灯光的无限向往。
2.介绍搜集到的作者的相关资料。
3.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读课文,质疑讨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小组内互检互助。
2.动笔勾画,圈点批注,发现问题,大胆质疑。
3.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解决。
三、合作交流,赏析重点
1.快速默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理想都是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填空。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__,借着__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__,在这__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__。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体会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点燃那本书,微弱的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2.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文中出现三个“多好啊”的句子,全班合作探究。
(1)“多好啊”一词三次出现,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①感悟第一次“多好啊!”
多媒体出示:
A.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
感到温暖。
B.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这句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
②感悟第二次“多好啊!”
多媒体出示: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多好啊!”表现了郝副营长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
此时,郝副营长会想些什么呢?
(也许想到了一按电钮就亮的电灯,也许想到了一个个孩子在电灯下认真学习的情景,也许想到了人们在电灯下谈笑风生的美好画面。)
③感悟第三次“多好啊!”
多媒体出示: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多好啊!”表现了郝副营长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2)你对“灯光”怎样理解?
(“灯光”除了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灯光”之外,还暗指郝副营长本身。郝副营长是一盏为了祖国的胜利,甘愿牺牲自己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之光,是一盏为了让后人都能过上如书中所描绘的那种美好生活而宁愿牺牲自己的理想之光。我们的祖国,正是由郝副营长这样千千万万、数不胜数的精神之光、人性之光的汇聚,才最终燃亮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之光,迎来了伟大祖国的光明前程。)
3.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这句话怎样理解?
(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性命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牺牲自己生命的先烈们。)
四、联系实际,交流感悟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实际,畅谈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五、总结提升,迁移运用
1.总结全文:郝副营长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后代能在灯光下学习,为了人民能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他牺牲了自己。我们能够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要感谢英勇的革命先烈。同学们,我们今天能坐在灯光下学习,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珍惜这先辈用生命换来的美好生活。
2.搜集、阅读王愿坚的其他作品。
灯光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展开丰富的想象”的运用训练,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课文第二部分是由景生情,追忆战争年代的一桩往事,是全文的重点。我指导学生以“灯光”为线索分小组讨论:1.在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亮光注视着书上的插图,他在沉思、憧憬什么?2.课文哪些地方是写具体的事物?哪些地方是联想?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以及课前引导学生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使学生深刻理解郝副营长高尚的精神世界,并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口语交际:演讲
演讲作为一种交际形式,作用十分重要。本次口语交际从实际生活入手,旨在引导学生怎样写好演讲稿,以及怎样演讲,明了在演讲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并培养学生善于听取大家的建议的良好习惯,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和表达能力。
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经历过多次演讲,比如竞选班干部、国旗下演讲等,但他们演讲时仍然会有紧张、主题不明确等问题,演讲的语调、语气把握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形成一般都要经过“愿说—敢说—会说—善说”这四个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遵循这条规律,扎扎实实地抓好说话训练。
(1)诱发兴趣,使学生愿说
(2)消除顾虑,使学生敢说
(3)指导方法,使学生会说
(4)掌握技巧,使学生善说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演讲的重要性,掌握演讲的基本知识。
2.培养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锻炼理性思维与思辨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写演讲稿并进行演讲比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表达、专注倾听及临场发挥的口语交际能力。
重点
学习演讲的基本知识和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敢于表达,学会倾听。
难点
学习写演讲稿及进行演讲。
教师:准备演讲评分标准及评委人员安排
学生:准备自己写的演讲稿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生活中你演讲过吗?取得的效果怎样?你还记得当时的感受吗?你有哪些得失与大家分享?今天让我们展开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大家准备好了吗?
二、阅读教材,自主探寻知识
1.找出教材中关于演讲的要求。首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什么样的演讲稿有说服力?
(1)观点要明确。
(2)选择合适的材料说明观点,列举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引用名言警句等。
(3)要有感染力,可以引用生动的故事。
2.师生共同探讨。
(1)演讲,又称讲演、演说,是指对听众讲述有关某一事物的知识或对某一问题阐述见解的口语交际形式。
(2)演讲的特点。
针对性。演讲要有鲜明的主题,这个主题往往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某一现象、某一问题,是被人们广泛关注、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一些问题。
鼓动性。演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阐述个人见解与听众交流认识,沟通思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让听众心悦诚服地接受演讲者的观点。好的演讲常常能够影响听众的情绪,听众的喜怒哀乐都受到演讲者的感染。
艺术性。演讲是一种高级的口语交际形式,综合了演讲者的文化底蕴、知识结构、语言表达、心理调适、肢体语言、仪表礼仪等方面的素质。要使演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常常要借助一些艺术的表现手段,如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有声有色的口头表达能力、丰富的表情、恰如其分的动作等等。演讲深刻的思想性是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的。
(3)演讲的基本要求。
主题明确,内容充实;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精神饱满,充满自信。
三、示例简析,总结归纳
1.课件出示准备的演讲稿《国旗下的演讲》。
师:这篇演讲稿是否符合演讲的特点与基本要求,请同学们根据以下提示简要说一说。
(1)主题鲜明(针对性):“坚持不懈”。
(2)阐述明确(鼓动性)。“我希望,我们要争做成绩优异的好学生,争做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少先队员。”
(3)声情并茂(艺术性):“有了您,我们的梦想才会插上翅膀;有了您,小鸟一样的我们才学会了飞翔。”
2.指导学生根据示例明确演讲的写作特点,根据自己自己演讲的内容,自拟题目,写作一篇演讲稿。
四、举行演讲比赛。
1.小组内比赛,选出一位代表到班上比赛。
2.成立演讲评委会,成员邀请同年级语文教师五名。
附比赛规则(30分制)
(1)时间三分钟内 5分
(2)主题明确 5分
(3)内容充实 5分
(4)语气、语调适当 5分
(5)姿态大方 5分
(6)精神饱满,充满自信 5分
五、总结演讲收获
1.教师总结:这一次演讲比赛开展得非常成功,大家能够就演讲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在别人演讲时也能认真倾听。当别人的意见与自己有所差异时也能够给予理解,希望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管意见是否一致,我们都可以以客观的态度去对待。
2.指导学生在课后就这次演讲写一篇小作文,谈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演讲
一次精心准备的演讲比赛活动是给学生一次历练的机会,也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讲台上自信地演讲,是学生知识结构、语言表达、心理调适、肢体语言、仪表礼仪等方面的素质的全面展示,绝不仅仅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展现。一次活动收获多多,让师生都沉浸在愉悦的氛围之中。
习作:多彩的活动
这是一次以记事为主的作文训练,写作的范围是“一次”,写作的内容是“活动”。但文题对进行什么活动,参加活动的时间、地点、哪些人等都没做任何限制,因此,写作时还要具体拟个题目。如:“记一次有趣的猜谜比赛” ,要写清楚活动过程中各个发展变化的环节,尤其是有趣的环节要具体、细致地写;同时还要把参与活动的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写清楚,但不可面面俱到,要抓住人物典型的反映。通过记叙一次有趣的活动,突出活动给人的启迪和教育。
学生写作的困难往往是缺少素材或不会积累素材,因此写作时有些同学要么搜肠刮肚、东拼西凑,要么仿写范文、编织故事,使文章显得干巴巴的,缺乏真情实感。本次写作指导将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教给学生搜集素材的方法,提倡说真话、抒真情。
这篇习作的选材范围极广泛(学校、家庭、社会),但不能把我们所参加或耳闻目睹的活动全写进文章,应对文章的材料加以提炼、筛选、加工,把你最感兴趣、印象和感受最深刻的一次活动写下来。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如何写好活动的注意要点。
2.培养学生条理清晰地写好活动过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生动形象地描写精彩场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地写好活动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注重观察的习惯和提高习作的兴趣。
重点
培养学生条理清晰地写好活动过程的能力。
难点
培养学生生动形象地描写精彩场面的能力。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习作初稿、红笔。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仔细观察、自由表达。
2.学会捕捉精彩镜头,并运用想象把所见、所听、所想写进自己的文章中。
重点
调动所有感官进行观察,将观察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恰当地表达。
难点
运用想象把所见、所听、所想写进自己的文章中,使文章更具体可感。
一、开展活动,点拨方法
1.孩子们,这节课,我们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木——头——人。
(1)交代游戏要求:每个同学的头、手、脚摆有趣的造型;保持1分钟。
(2)师生拍手唱儿歌,生摆造型。
(3)教师引导:教室里静悄悄的,听,有没有声音;看,同学都做了些什么动作……才过1分钟,你的手、脚怎么样?心里是怎么想的?……时间马上到了, 五、四、三、二、一,时间到!
2.“面”的指导。
(1)在这60秒里,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说说同学们的表现。
(2)在活动中你听到了什么?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板书:听 想 )
3.“点”的指导。
刚才呀,各种各样的木头人出现在了我们的教室里,不过,老师发现有一个木头人很特别——请生摆造型。
(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木头人摆的是什么姿势。
(2)再从头、脚、身子等局部引导观察,抓住木头人的动作。(板书:动作)
(3)请同学们给木头人的面部来个特写。观察木头人的表情。(板书:表情)
看到他这个样子,你猜想他想干什么?
(4)小结: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木头人的动作和表情,请同学们把刚才前面同学说的,按先说整体印象,再分别介绍头、脚、身子等部分的顺序,连起来给大伙介绍一下。
(5)运用刚才的方法,同桌互相介绍自己在活动中看到的某个木头人。
4.总结:孩子们,咱们的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60秒,但你们的收获可不小。你们已经掌握了观察活动的方法: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想;同时,重点观察了某个人物的动作、表情。如果用通顺流畅,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你们观察到的认真地写下来,写上活动的时间、地点,写写自己活动后的感受,再加上一个题目,就是一篇好习作啦。
二、读题审题,拓宽思路
过渡:在学校里,你还参加过哪些像木头人一样有趣的活动?今天我们就用笔把这些快乐写下来。出示习作要求,快速默读,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明确了“写什么”。(板书:多彩的活动)
2.明确了“怎么写”,将活动的过程写清楚。
(1)初选写作对象。把符合题目要求的材料充分摆出来,通过比较、分析,挑选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作为写作对象,同时拟出文章的标题。
(2)再选写作要点、事例。选好了,就要仔细回忆这次活动的具体过程,用笔一一列出来,根据中心决定取舍,把与中心有关的内容作为写作要点。
(3)精选写作重点。写作要点确定之后,就要考虑将其中最能表达中心的精彩情节作为重点材料来详写,同时安排详写的层次。
你亲自参加过或观看过的活动中,比如体育活动、联欢会、参观游览、智力游戏、电视大奖赛等等,对哪些最感兴趣?这些活动中哪次给你的印象最深?(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表述,初步确定写作的对象。)
A.这次活动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情节非常有趣,让你当时特别兴奋,过后难以忘怀?
(教师可适当提示,力求让学生将有趣的情节说得清楚、明白、完整,指导学生确定写作重点。)
B.这次活动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包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组织,哪些人参加,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怎样,活动的结果如何等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仔细回忆,先把过程讲清楚,然后再引导学生确定写作要点。)
C.这次活动给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要结合实际谈,不可过于牵强,帮助学生确定中心思想。)按事情的发展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注意记叙的顺序。
三、学生习作,师巡指导
选择你参加过的最喜欢的一次活动为内容写。今天在课堂上我们只完成活动过程中最精彩的片段。
四、指导拟题,连段成篇
刚才我们完成了对活动过程中精彩片段的描写,再在习作中加上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次活动就写得更加完整了,如果能拟上题目就更加完美了。
多彩的活动
听 想
动作 表情
第二课时
1.训练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的鉴赏能力。
2.让学生明白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掌握基本的修改习作的方法。
重点
掌握基本的修改习作的方法。
难点
组织评议习作,修改习作。
师生共评,指导修改
1.大声地读一读自己写的片段。边读边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中的错别字、错标点或不通顺的句子。
2.评改一篇习作。
(1)对照本次习作的要求,看看这篇习作记述的活动过程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表情来进行描写。
(2)你们觉得这篇习作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3)你对这篇习作有什么建议吗?师生共同修改。
小结:看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这篇习作被大家评改过后优秀多了!
3.同桌交换欣赏习作。发现别人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用红笔标出“△”或用波浪线勾画出来。需要改进的地方,用修改符号改改或在空白处给他指出来。
在批改作文时,我发现学生此次习作最大的问题是:一旦涉及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就一笔带过。而语言是心灵的“门户”,语言描写是直接表现人物精神风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具体了,人物的神态、动作才描画得出来。因此,本节课的方法引路我就落在了“指导学生把人物的对话写具体”上。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明白语言描写的重要性,通过课堂练笔掌握方法,如此训练,扎实、有效。
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安排了四项训练内容: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交流平台”回顾了本组课文的场面描写,以怎样写场面为话题,引导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词句段运用”中通过注意加点部分的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以及人物对话中可以用哪些词语和描写方法表示“说”的意思,引导学生体会汉语表达的丰富性;“书写提示”通过展示汉字的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日积月累”则展示名言警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学生在学习课文和习作的基础上,已经具备欣赏和写作场面的能力,学习“交流平台”的内容相对容易;“词句段运用”有例句,根据例句容易引导学生体会巧用词语的好处,但让学生自己仿照写句子,部分学生会觉得困难;写字练习功在平时,老师在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日积月累”的名句在理解上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以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1.紧扣教材,读懂句子,再拓展练习。
2.注重培养学生平时积累和运用好词佳句的良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
1.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表达的能力。
2.体会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好处。
3.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水平。
4.积累名言警句,感受先贤的爱国情怀。
【过程与方法】
先读通,再读懂,最后运用。以读为本,拓展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写人物说话时,学习选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体会汉语表达的魅力。
重点
1.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兴趣,培养善于表达的能力。
2.体会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好处。
难点
1.在写人物说话时,学习选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体会汉语表达的魅力。
2.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水平。
3.积累名言警句,感受先贤的爱国情怀。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场景及重点语段。
学生:课前准备自己的书写作品。
2课时
第一课时
1.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兴趣,培养善于表达的能力。
2.体会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好处。
在写人物说话时,学习选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体会汉语表达的魅力。
一、回顾课文,谈话导入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场景?最令人难忘的是哪个场面?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二、交流平台
1.指导学生朗读列举的课文例句,找出场面描写有哪些规律可以学习借鉴?
(整体和部分相结合、点面相结合。)
2.以《开国大典》为例,引导学生赏析。(重点语句体会)
A.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从“老远”的长辛店等地坐火车,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以及“五更天”摸黑步行的人们,让我们感受到人民的急切心情,他们是那样的激动与兴奋,他们是参加典礼的三十万人的缩影。)
B.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是对整个会场的俯瞰图,写出了特定场合的整体情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出了此时人山人海、红旗翻动的壮观景象。)
3.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各抒己见。
4.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课文,并互相交流学习情况,并试着分享。
5.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语言表达要清楚;
(2)要有理有据;
(3)最好要有自己的见解;
(4)要认真听别人讲话,要目视对方;
(5)听清别人的意思,不懂的等别人讲完后再请教别人;
(6)最好能针对别人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对别人做出真诚的评价。
三、词句段运用
1.体会加点词语的好处。
(1)读句子,比较如果没有加点词语,句子的意思会有什么不同?
(“只听见……只听见……”这两个“只听见”强调了肃静的气氛,突出了会场的肃穆、庄严、神圣。“是那么……是那么……”突出强调了那里的天确实更可爱。)
(2)这些加点的词语在读的时候,语音上有什么不同呢?
(让学生读出强调的语气,在语音上要重一些。以后在读书时被强调的部分注意要重读。)
2.指导学生朗读人物对话,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1)在句子中找出表示“说”的词语。
(“赞叹、婉言谢绝、话一出口”等词语都表示人物在说话。)
(2)还有哪些词语也表示“说”的意思,指导学生自己找出来。
(说道,谈论、讲解、喊叫……)
(3)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材中后两个例句。思考:这两个例句与前两个例句有何不同?
(这两个例句没有直接表示“说”的词语,而是借用伴随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来提示。)
(4)指导学生根据了解到的表示“说”的方法进行仿写练习。
3.引导学生根据例句与练习,思考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示“说”的好处。
(如果一律用“说”显得单调、重复,使语言机械呆板。相反,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
4.学生练习写话,准确运用标点符号。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场面描写
第二课时
1.展示书写作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水平。
2.积累名言警句,感受先贤的爱国情怀。
重点
展示书写作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水平。
难点
积累名言警句,感受先贤的爱国情怀。
一、书写提示
1.指导学生挑选自己最好的书写作品,每组推荐三件作品。
2.说明推荐理由。
(行款整齐,布局合理,书写正确,字迹规范。)
3.举行书法比赛,公布比赛规则。
(1)统一用硬笔书法的纸张。(语文教师安排)
(2)形式:横竖均可,可以用各种材料制成的笔,颜色不限。
(3)初赛:由各小组自由选送,数量不限,上交到组长处,从中选出30位同学参加现场比赛。
(4)现场决赛:比赛日期待定,比赛时间一节课,内容、纸张统一安排,笔自备。
(5)设奖:
一等奖:2人
二等奖:3人
三等奖:5人
4.选出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室里的书法专栏中。
二、日积月累
1.初读名言警句,了解意思。
(1)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是说:我一定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小心谨慎地办事,为国家大事用尽我的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意思是说: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
(3)“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意思是说:祖先辈们留下的国土,
(我们)应该以死来守护,绝对不能够把一寸土地让给别人。
(4)“位卑未敢忘忧国。”意思是:即使官位卑微,我也不敢忘记为国为民担忧。
2.指导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再读名句,讨论、交流表达了先贤怎样的情怀?
(热爱祖国 ,忧国忧民。)
3.指导学生体会先贤的爱国情怀,并结合实际,朗读背诵名言警句。
4.课外搜集关于爱国的名言或诗句。
(1)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 徐特立
(2)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3)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4)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5)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 吕坤
(6)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 陈辉
语文园地
书写提示:行款整齐 布局合理 书写正确
字迹规范
日积月累:热爱祖国 忧国忧民
本单元教材旨在重温革命岁月,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者无私、无畏的精神。一个个场景形象生动,给学生带来震撼,再以爱国名言的积累和背诵,进一步将爱国的种子植根在学生的心中。培养学生爱国就要从小立志,从小事做起,努力学习,为报效祖国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