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80 KB
  • 2022-02-10 发布

人美美术六上神秘的礼盒及反思

  • 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1、神秘的礼盒》教案 教材分析:‎ ‎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系列内容。教材内容以训练学生利用综合材料进行造型表现为目的,启发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可利用的制作材料,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礼盒的设计与制作。‎ ‎  通过对生活中礼品盒的结构、形象、功能和使用材料的了解,发现其设计与制作的巧妙,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分析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设计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道理。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要充分表现礼盒的造型特点,启发学生表现礼盒的“神秘”之处。‎ ‎  在制作神秘礼盒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创新设计,创新制作,提倡有个性的创意,同时体验巧妙利用废旧物品的乐趣。,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生活的情趣,启发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注意收集和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学生变废为宝的方法,提高利用综合材料的能力。‎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知道礼品盒的结构、形象、功能,了解设计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道理。学会自己设计礼盒。 ‎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收集来的礼品盒学会自己设计制作礼盒。 ‎ 通过小组交流提高学生设计礼盒的兴趣和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体验巧妙利用废旧物的乐趣,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启发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 教学重点:了解礼品盒的结构、形象、功能,学习设计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相关知识,利用综合材料设计制作礼品盒。 ‎ 教学难点:综合利用材料,创新设计制作礼品盒的方法。 ‎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不同形式的纸盒,礼盒,制作材料等 ‎ 教学过程: ‎ ‎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 在节日、生日、纪念日等特殊日子里,你有心爱的礼物要送给最亲近的人吗?你该怎样把他们包装的精美巧妙、实用又充满情趣呢? ‎ ‎ 引出课题——神秘的礼盒 ‎ 让我们一起为我们最亲近的人做一个礼盒。 ‎ 二、新课学习 ‎ ‎1、引导学生观察 ‎ 分小组观察自己带来的礼盒,根据礼盒的外观猜想里面装的是什么? ‎ 打开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礼盒设计的巧妙之处有哪些?如果是你设计礼盒,你会在哪里改动,为什么? ‎ 通过学生分析,了解礼盒的设计理念,激发学生设计的热情。 ‎ ‎2、组织小组讨论: ‎ 你的礼物准备送给谁,他们有什么特别的喜好,你能不能在礼盒上把他们的喜好表现出来? ‎ 收集来的礼盒那些外包装可以用,那些需要装饰美化? ‎ 装饰丝带有哪些不同的系法? ‎ ‎3、组织学生看书。 ‎ 分析书中学生优秀作品,你认为那些作品设计与制作体现了创新?小组交流回答。 ‎ 三、完成作业 ‎ 提出作业要求: ‎ 利用收集来的礼品盒子,选用恰当的材料,为自己的小礼物设计制作精美的礼品盒。 ‎ 辅导学生完成作业。重点强调盒子外形的巧妙利用,盒子内部的创新设计,盒子外观的美观装饰。 ‎ 四、师生交流欣赏 ‎ 展示学生设计的礼品盒,大家共同交流,互通有无。‎ 板书设计:‎ ‎11、神秘的礼盒 制作礼盒过程:1、选择礼物。2、装饰包装盒内部。‎ ‎3、放入礼物。4、装饰包装盒外部。‎ 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系列内容,课堂练习是利用收集的盒子制作一个精美的礼品盒。‎ 平常生活中礼品盒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包装的非常精美,上面贴有蝴蝶结,等饰品,很吸引人,而且都是礼品店里的阿姨非常娴熟的技巧包装起来的。而这节课我们就是要自己动手做一做。‎ ‎ 本堂课我先以启发性谈话来引入新课。问学生在节日或纪念日有心爱的礼物送给亲近的人吗?比如爸爸妈妈。以此来调动全班同学的兴趣,再欣赏课件了解礼品盒基本结构,用途,再组织小组交流,爸爸妈妈的喜好以及想好要准备送给他们的礼物,然后一起研究制作方法,最后教师出示自制的礼品盒,我制作了一个粉红色的礼品盒,外包装上有一个蝴蝶结,里面贴上爱心图片并写上祝福语:送给亲爱的妈妈。并放入了礼物:是一幅玫瑰花的画。吸引了全班同学的目光,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制作兴趣。‎ ‎ 回顾本堂课,不足之处是有些同学课上没有带盒子过来,我就督促他们下堂课一定要带过来,对于这小部分美术兴趣较弱的学生,要多多给予鼓励,加强其美术学习的兴趣。但大部分学生完成的非常好,他们自己去礼品店买了很多蝴蝶结等饰品,增加了礼品盒的美观度,还在自制的礼品盒中放入了卡片,糖果,饰品等礼物,很用心,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