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1.43 KB
  • 2022-02-10 发布

教案合集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 18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第一单元 ‎1.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 14 个生字, 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感受春节的热闹、 喜 庆气氛。‎ ‎3. 学习课文有顺序、 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 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 学习有顺序、 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 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 共话春节 ‎1. “锣鼓喧天辞旧岁, 爆竹声中迎新春”, 在期盼中、 在喜庆中, 春节向我 们走来。 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 最传统的节日, 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 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 是农历正月 初一,‎ 又叫阴历年, 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 即正月 初一, 传统意义上的 春节是指从腊月 初八的腊祭或腊月 二十三的祭灶, 一直到正月 十五, 其中以除 夕和正月 初一为高潮。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 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 历史很悠久, 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 正 月 初一古称元日、 元辰、 元正、 元朔、 元旦等, 俗称年初一, 到了民国时期,‎ 改用公历, 公历的一月 一日称为元旦, 把农历的一月 一日叫春节。 春节不但是 汉族最重要的节日, 满、 蒙古、 瑶、 壮、 白、 高山、 赫哲、 哈尼、 达斡尔、 侗、‎ 188‎ 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大多以祭祀神佛、 祭奠祖先、 除旧布新、 迎禧接福、 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如 贴春联、 贴年画、 贴“福” 字、 剪窗花、 蒸年糕、 包饺子、 燃爆竹、 除夕守夜、‎ 拜年等。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融入了无限的留恋、 回味和憧憬。 中国的春节, 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 节日, 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 祭灶扫尘 贴春联 守岁 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 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 假如请你来写春节, 你打算写些什么?‎ ‎4. 的确, 春节到了, 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 万象复苏、 草木更新, 新一轮 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 早就 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 当新春到来之际, 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 个节日。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 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离家在外的孩子在 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古都北京, 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 今天, 就让我 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 放手初读, 整体感知。‎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 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 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 形、 义 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 默读课文, 思考: 按照老规矩, 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 给你印象最深的 是什么?‎ ‎4. 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 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 你可以用笔画下来, 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培养学生边听边想, 读书动笔的习惯。)‎ ‎5. 快速浏览课文, 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 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 按顺 188‎ 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 →小年→除夕→初一→正月 十五→正月 十九 ‎6. 春节像一场大戏, 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 请同学们速读 浏览, 按照年前、 过年、 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 细读鉴赏, 感受春节。‎ ‎(一) 默读全文, 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 浓烈的 画面, 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 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 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 把你 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 自己再读相关段落, 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一、 细读鉴赏, 感受春节。‎ 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指导。‎ ‎1. 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 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在 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 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 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 望: 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 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 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热闹)‎ ‎②同是热闹, 但闹中各有不同, 默读思考: 除夕、 初一、 正月 十五这三个 188‎ 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 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 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 喜庆、 团圆; 初一: 悠闲、 快乐; 十五: 红火、 美丽。‎ ‎④再读一读, 讨论、 交流: 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 一段, 师相机指导朗读, 进一步体会喜庆、 团圆。‎ 抓关键词“赶、 到处、 都穿起、 贴上” 感受除夕的喜庆、 热烈;‎ 抓“除非, 必定” 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 中的第二篇短文, 比较: 同是写除夕, 作者在写法上 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 教师及时梳理: 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 抓 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 语言简洁明快; 而“阅读链接” 短文二由回 忆外婆入手, 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 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 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 一段, 师相机指导朗读, 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 快 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 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 师相机指导朗读, 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 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 指导感情朗读, 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像: 还会有哪些花灯呢? 除了灯, 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 创设情境: “除夕是热闹的, 可是没有月 光; 元宵节呢,‎ 恰好是明月 当空。 元旦是体面的, 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 人们穿着新衣裳,‎ 可是它还不够美。 元宵节, 处处悬灯结彩, 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 火炽而美 丽”,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 美丽。‎ ‎⑨总结: 从腊八到正月 十九, 将近一个月 的时间, 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 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 用极其凝练 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 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 让我们再次走 进文本, 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 比较阅读, 领悟写法。‎ 188‎ ‎1. 先默读课文, 独立思考, 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 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 思考: 腊八的活动很多, 为什么单写腊八粥、 腊八蒜,‎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 你能再举一例 吗?‎ ‎2. 自主阅读“阅读链接” 中的第一篇短文, 比较: 同是写过年, 在写法上 有什么不同?‎ ‎3. 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 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 如: 选材要详略得当、 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 的特点、 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三、 布置作业, 课外拓展。‎ 以“春节” 为主题, 办一期手抄报。 内容如下:‎ ‎1. 春节印象: 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 春节花絮: 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 习俗中选择编写。‎ ‎3. 精彩再现: 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 春节建议: 春节怎么过, 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 节日集锦: 除了春节, 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 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 下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 从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入手, 抓住重点语句研读, 创设情景, 结合生活 体验, 走进北京人的春节, 感受人们的欢乐和浓浓的民俗风情。 教学中, 让学 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 在表达时借助情景, 同时还要 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资源,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语文实 践中拓展思维,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使学生在了解老北京过 春节的风俗习惯中,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感悟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 明和传统文化, 受到思想、 情感熏陶。‎ 188‎ 188‎ ‎2. 腊八粥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2. 学习生字, 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 ‎3. 体会人物特点, 感受浓浓亲情。‎ 教学重点 结合文章对人物细致描写, 体现人物特点, 感受深深情感。‎ 教学难点 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 体会浓浓亲情。‎ 教学突破点 以“腊八粥” 为切入点, 结合文章中对腊八粥的描写, 深入体会文中八儿 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之情, 从而感悟一家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揭题。‎ ‎(1) 有句俗语“腊七腊八, 冻掉下巴” 说明在腊月 初七、 初八这几天, 天 气很冷。 于是, 产生了一种民俗, 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 把下巴粘牢。 这 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 你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 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 的文章。‎ 188‎ 二、 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 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 学习生字新词。‎ ‎(1) 指名读课文, 订正字音。‎ ‎(2) 小组内自学生字新词。‎ 四、 再读课文。‎ 在文中找一找, 这是什么样的腊八粥?‎ 第二课时 一、 读课文, 回忆: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 文中的“八儿” 对腊八粥怀着一种什么的心情?‎ 三、 结合文章中相关语句, 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哪些语句中, 能够看出, 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 )‎ 四、 从文章中对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 除了能看出八儿嘴馋, 十分想吃腊 八粥以外, 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五、 课外拓展, 找到《腊八粥》 原文, 继续读一读, 从中深入感受一下这 一家人的浓浓亲情。‎ 板书设计 腊八粥 孩子天真可爱 教学反思 教学时重在通过对主人公八儿的语言、 动作、 神态及心理描写, 体会八儿迫 不及待地想喝腊八粥的馋样。 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 让学生充分读书, 谈读书 感悟, 充分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会写“宫、 侯” 等 8 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188‎ ‎3. 结合注释, 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导入新课: 春色是美好的, 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 安静美好。‎ 杜甫借花、 蝶、 莺来歌颂春, 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 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 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2. 知诗人, 解诗题。‎ 韩 , 字君平, 南阳(今属河南) 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 “大历十才子”‎ 之一。 原有诗集, 后散佚, 明人辑有《韩君平诗集》 。‎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每年清明节的前 1~2 天, 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 读准字音, 自学生字、 词语。‎ ‎1. 自学“御、 暮” 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 幕” , 从而理解 ‎“日暮” 的意思。‎ ‎2. 指名读诗, 要求读准、 读通。‎ ‎3. 再读诗句, 画出停顿、 重音。‎ 三、 再读古诗, 感悟诗意。‎ ‎(一) 连词成句, 读懂诗意。‎ ‎1. 想想每个词的意思, 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 看注释)‎ 春城: 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 寒食节, 在冬至后的第 105 天, 清明节前 1~2 天, 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 饭。‎ 御柳: 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 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 寒食节禁火, 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 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 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188‎ ‎2. 把词语连成句子, 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 落红无数, 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 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3. 全班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二) 展开想象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 ‎1. 指名读第一句。 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 飞花 御柳)‎ ‎2. “飞花” 是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 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落花随风 飞舞, 写出了花的轻盈美丽。 )‎ ‎①不说“落花” 而说“飞花” , 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 字, 意蕴 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②指导读出花飞柳摇的美。‎ ‎③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 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 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3. 交流寒食节有哪些习俗。 (寒食节禁火、 吃冷食。 )‎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 ‎4. 日落天黑时, 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第二句。‎ ‎5.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板书: 蜡烛 轻烟)‎ 四、 补充资料, 加深理解。‎ ‎1. 补充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这首 诗的含义。‎ ‎2. 寒食节民间禁火, 而汉宫却传烛赐火, 这说明了什么?‎ ‎(皇帝特许重臣“五侯” 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讽喻皇 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 五、 熟读成诵, 拓展延伸。‎ ‎1. 朗读全诗, 熟读成诵。‎ 188‎ ‎2. 课下搜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和同学交流你自己的见解。‎ 板书设计 寒食 以汉喻今 流露不满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展示牛郎织女故事图, 提问: 这是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讲一讲牛郎织女的 故事。‎ ‎2.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跟这个故事有关的诗《迢迢牵牛星》 。‎ ‎3. 板书课题, 解释题意。 (选自《古诗十九首》 。 作者不详, 写作时代大约在 东汉末年。 迢迢, 遥远。 )‎ 二、 初读古诗, 扫清字词障碍。‎ ‎1. 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同桌互读, 集体交流。 指导学生读好以下词语。‎ 迢迢 ‎. .‎ ‎(tiáo tiáo) 皎皎 ‎. .‎ ‎(jiǎo jiǎo) 擢 ‎.‎ ‎(zhuó) 素手 札札 ‎. .‎ ‎(zhá zhá) 机 ‎.‎ 杼 ‎.‎ ‎(jī zhù) 脉脉 ‎. .‎ 188‎ ‎(mò mò)‎ ‎2. 重点指导书写“素、 章、 盈、 脉” 四个生字, 注意字的占格和笔顺。‎ ‎3. 熟读古诗, 读出诗的节奏。‎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三、 结合注释, 理解诗意。‎ ‎1. 借助注释, 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小组内交流。‎ ‎2. 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迢迢: 遥远。‎ 牵牛星: 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 俗称“牛郎星” , 是天鹰星座的主星, 在银河 东。‎ 皎皎: 明亮的样子。‎ 河汉: 银河。‎ 河汉女: 指织女星, 是天琴星座的主星, 在银河西。 织女星与牵牛星隔银河相 对。‎ 擢: 伸出, 抽出。‎ 素: 白皙的。‎ 札札: 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杼: 织机的梭子。‎ 章: 有花纹的纺织品, 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零: 落下。‎ 几许: 多少。‎ 盈盈: 形容清澈。‎ 脉脉: 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188‎ ‎②连词成句, 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看那天边) 遥远的牵牛星, 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 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 正摆弄着织机(织布) , 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 无心织布) , 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整幅布帛, 眼泪像下雨一 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 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 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四、 品读感悟, 体会情感。‎ ‎1. 再读古诗, 与同学交流诗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织女与牛郎被银河阻隔,‎ 不能相见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 )‎ ‎2. 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织女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 雨。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 五、 熟读成诵, 拓展延伸。‎ ‎1. 熟读成诵, 小组交流: 诗中的织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丽、 勤劳、 孤独、‎ 哀怨、 痛苦)‎ ‎2. 推荐阅读《牛郎和织女》 。‎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牵牛星↔织女星 美丽、 勤劳、‎ 孤独、 哀怨 第三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贴出图片(一个宁静、 美丽的夜晚, 一轮玉盘似的月 亮高悬夜空) , 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月 亮, 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 膀。 (可诵读关于月 亮的古诗)‎ ‎2.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首关于月 亮的诗《十五夜望月 》 。‎ 二、 释题意, 明作者。‎ ‎1. 十五夜: 农历八月 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188‎ ‎2. 王建, 字仲初, 许州(治今河南许昌) 人, 唐进士, 曾任昭应丞、 渭南尉。 一 生困顿, 晚景尤其凄凉。 早年以宫词著称, 中年后, 诗风转变, 其乐府诗多方面地 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 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语言通俗明晰, 凝练精悍, 风格 简括爽利, 善用七言歌行体。‎ 三、 初读古诗, 扫清字词障碍。‎ ‎1. 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同桌互读, 集体交流。‎ ‎2. 重点指导书写“栖、 鸦” 两个生字, 注意“栖” 字右面是“西” , 不要加 横。 “鸦” 是左右结构, 注意书写时笔画的穿插避让。‎ ‎3. 熟读古诗, 读出诗的节奏。‎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 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四、 结合注释, 理解诗意。‎ ‎1. 借助注释, 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小组内交流。‎ ‎2. 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中庭: 即庭中, 庭院中。‎ 地白: 月 光照在庭院的地上, 像铺了一层白霜。‎ 栖: 歇, 休息。‎ 冷露: 清冷的露珠。‎ 湿: 打湿。‎ 秋思: 秋天的情思, 这里指思乡怀亲的思绪。‎ ‎②连词成句, 感悟诗意。‎ 中秋的月 光照射在庭院中, 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 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 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院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 ,‎ 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家?‎ 五、 品读感悟, 体会情感。‎ ‎1. 文中写了哪些传统习俗?(八月 十五望月 ) 你还知道哪些传统习俗?‎ ‎2. 再读古诗, 与同学交流: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八月 十五游子的 188‎ 思乡之情。 )‎ 六、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 熟读成诵, 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 课下搜集描写中秋节习俗的古诗或思乡的古诗, 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望月 兴叹 教学反思 ‎1. 课前布置了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古诗的学 习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2. 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经过充分地朗读, 能体会诗文的意思, 理解诗 人的情感。‎ 188‎ ‎4*藏戏 教学目标 ‎1. 学习并积累“奇葩、 安然无恙、 和睦” 等词语。‎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 学习列数字、 打比方、 举例子的说明方 法。‎ 188‎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准备 ‎1. 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 ‎2. 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初识民居。‎ ‎1. 出示民居邮票一组, 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 介绍民居: 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 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 建筑物的习惯称呼, 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 位置。 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 在适应与 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 中创造出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广阔, 各地区的自然地理 条件不同, 56 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 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 建筑材料千差万 别, 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 富有创造性。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 做到正确、 流利, 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 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 再同桌交流。‎ ‎3. 再读课文, 把读不通顺、 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 默读课文, 思考: 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 初步交流阅读感受, 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 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 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 自主研读, 小组合作梳理。‎ ‎1. 将全班同学分为甲、 乙两大组, 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研读要 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 建筑材料、 形状结构、 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 客家民居为什 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 从建筑成因、 建筑材料、 形状结构、 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 傣家竹楼与众 不同之处在哪?‎ 188‎ ‎②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 边读边思; 读后整理, 可以采用列表格、 在文中划主要词句、‎ 标感受、 列提纲等方法。‎ ‎2. 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 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 傣家民居。‎ 四、 集体交流, 感受民居特色。‎ ‎1. 交流“客家民居” 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 的特点, 其他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 甲组成员答疑。‎ ‎2. 交流“傣家竹楼” 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 的特点, 其他组员补充。‎ ‎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 乙组成员答疑。‎ ‎3. 总结: 古人说: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从这个意义上说, 生活在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 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 楼里, 幢幢造型独特,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 飘浮在袅袅 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 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 斑 斓多姿的傣族寨子, 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 与自然和为一体。 而圆形土楼真 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 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 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 土楼格局的恢宏, 令人为之肃然起敬。 客家人世代相传, 朝夕相处, 团结友爱,‎ 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淳朴敦厚, 和善好客, 刻苦耐劳的民风 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 体会说明方法 ‎1. 默读课文, 思考: 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 集体交流, 要求: 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 “……夯筑起墙厚 1 米、 高 15 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 “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 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 布 局均匀, 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 “按照传统习俗, 先要选好地方, 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188‎ ‎④举例子: “比如, 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 ‘承前祖德勤和 俭, 启后子孙读与耕’, 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的愿望”(真 实可信)‎ ‎3. 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 课外拓展, 迁移练写。‎ ‎1. 出示课后“资料袋” 一组邮票, 介绍来历: 我国从一九八六年四月 十二 日开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 二十五日, 总共发行四套民居邮票, 即普二十三、 普 二十五、 普二十六、 普二十七, 共发行二十一枚, 从一分的内蒙古民居邮票开 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邮票, 四套邮票全部为影写版, 由北京邮票厂印制, 这 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 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 图发展的历史 记录, 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 也是屹立在中华大 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 票面上的民族建筑, 造型生动, 图案漂亮, 这 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 有人夜憩竹楼, 有 人水上为家, 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 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 赐……你想了解更多地了解这些邮票上的民居故事吗?‎ ‎2. 发放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 拓展阅读。‎ 内蒙民居──蒙古包毡包是我国蒙古族、 哈萨克族、 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 居住的帐篷, 一般为园形, 古代称“穹庐”“毡帐”。 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 外侧包羊毛毡, 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 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 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 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 在两个园形 住宅之间, 联以土墙, 成为并列的 3 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 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 石村丰富, 民居一 般用石砌墙、 高 2-3 米, 称为碉房。 碉房以木材做梁、 柱和椽子。 平屋顶, 有 的设外廊。 木梁、 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 窗上装玻璃, 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 足的阳光。 在广大牧区草原, 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 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 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 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 农牧业生产、 信仰喇嘛教、‎ 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东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马架房。 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要 188‎ 的房屋, 在山墙开山, 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 故称马架房(见邮 票下方, 以及左图)。 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 极似蒙古包, 保持了蒙 古族的民族习惯。 马架房全部用泥壁, 不做基础, 四面皆土坯墙围绕, 当阴雨 连绵之际, 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 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北京民居──四合院。 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 历史是为久远的 住宅形式。 大多坐北朝南, 面南为正房, 北面为偏房, 两侧为厢房, 阳光充足,‎ 四间房由一个院子紧紧地联接在一起, 俗称“四合院”。 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 正房(上房) 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 坐北朝南, 开间、 进深、 高度和装饰等 都央全宅之首。 院子两侧的厢房、 陪衬着正房。 院子是交通、 采光、 通风的枢 纽, 并配以绿化, 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海“石库门” 房子。 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 以 里弄“石库门” 房子最具代表性。 因为上海繁华, 人口稠密, 住宅大都成排组 成, 相互毗连。 户内建筑布局紧凑, 高 2-3 层, 青瓦坡屋顶, 并有小型晒台,‎ 在建筑正面和墙头、 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 楼上楼下, 小巧玲珑, 青瓦覆 盖, 阁楼晒台, 绿树掩映, 十分幽雅。‎ 陕北民居──窑洞。 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 黄河上游地区, 少雨地带 的民居。 窑洞一般宽 3 米、 深 5-20 米, 在 3-5 米深的黄土覆盖下, 夏季室温比 室外低约 10 度, 冬季比室外约高 15 度。 温温度比较稳定, 可谓冬暖夏凉。 窑 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 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 窑洞三种。 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 其采光好、 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 的影响少。‎ 台湾民居──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 四合院。 屋顶前后坡落水。‎ 农家多用三合院, 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 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则多用四 合院, 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 秘密性较高。‎ 浙江民居──浙江民居-黄岩天长街住宅。 该住宅面街背河、 附有店面, 临 街设店面, 内部兼作起居室, 后部临水的房作厨房。 全宅的中间部分分三层,‎ 第二层空间仅有 2. 2 米高。 以顶阁楼三面凸出, 窗台做得较低, 三面都开窗,‎ 阁楼窗子开得合宜, 住在顶层并不觉得压抑。 整个住宅造型有虚有实, 有遍有 188‎ 低, 轮廓线不单调。‎ ‎3. 布置作业 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 上网查询有关资料, 了解民居的成因、 建 筑特色、 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 写一篇说明短文。‎ 板书设计 藏戏 独具魅力 教学反思 ‎1. 由于戏曲离学生的生活相对较远, 教学时采用了“听戏曲、 看视频、 设悬 念” 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以“藏戏的特色、 藏戏的形成及表达上的特点” 作为本课的重点, 采用自 主学习、 小组研读、 合作交流的方式, 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有效地突破了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88‎ 188‎ 习作: 家乡的风俗 教学目标 ‎1. 介绍一种风俗, 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 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 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 分清详略, 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重点: 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 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教学难点: 分清详略, 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 别是一乡风。 ” 我们的祖国幅 员辽阔, 民族众多,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 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 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 导入新课: 现在, 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 (板书:‎ 家乡的风俗)‎ 二、 启发思路。‎ ‎1. 介绍之前, 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 (学生自由讨论)‎ ‎2. 汇报讨论成果。‎ ‎(1) 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 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 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 ‎3. 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 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1) 写特色小吃, 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 可供选择的题目: 《春节习俗》 《家乡的春节》 《欢度 节》‎ 三、 习作指导。‎ ‎1. 整理思路: 学生先打草稿, 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 想想它的突出特点 是什么。‎ 188‎ ‎2. 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抓住重点课文, 以《北京的春节》 为 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夜饭,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 女老少都穿起新衣, 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 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 家灯火通宵, 不许间断, 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 除非万不得已, 必定 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 除了很小的孩子, 没有什么人睡觉, 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 这一段采用“总—分” 的结构写除夕。 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 ,‎ 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从味、 色、 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 风俗习惯。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红红的对联” “各色的年画” “家家灯火 通宵” “鞭炮声日夜不绝” , 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 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 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3. 写作技巧点拨。‎ ‎(1) 要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 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 受。‎ ‎(2) 要按一定的顺序写。 一般先简要地交代风俗活动的时间、 地点、 人物和 内容, 然后详写参加活动的经过, 最后写活动的结果及感受。 可以把风俗的特点 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3) 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 风俗活动中发生的事 情很多, 写时既要对群体活动的情景做总体描述, 也要对其中的个体作具体的描 述。 对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细描写, 其余部分可一笔带过, 这样可以使 文章重点突出, 主题鲜明。‎ ‎4. 写自己对风俗活动的看法, 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 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注意要有理有据, 论证充分。‎ ‎5. 学生自由习作, 教师巡视指导。‎ 四、 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 在全班进行点评。 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 的是什么风俗, 内容详略得当、 特点突出, 语言通顺恰当, 等等。‎ 五、 小结。‎ 188‎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 选取不同材料, 运用抓住特点描写风俗的方 法, 介绍出家乡的风俗活动, 详略得当, 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六、 延伸。‎ 将你的习作与同桌交换, 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 勾画出对方 习作中所刻画的家乡的风俗特点。 (看看是否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习作: 家乡的风俗 抓特点 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1. 本次习作, 鉴于学生对家乡的风俗知之甚少, 没有生活基础, 课前可先让 学生充分搜集材料, 有助于课堂上对于习作内容深入讨论, 也有助于拓展学生习 作思路。‎ ‎2. 对于家乡的风俗的介绍, 学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 对于一些场景的叙述过 于简略, 学生对于习俗的来历、 一些节日的象征意义缺乏了解, 缺乏实际体验。‎ 188‎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单元课文内容, 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 哪些写得简略, 领会作者 表达的主要意思。‎ ‎2. 揣摩优美的语句, 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有什么好处。‎ ‎3. 了解民间习俗的寓意, 说一说寓意吉祥的习俗, 和同学交流。‎ ‎4. 试着写一写行楷, 提高书写速度。‎ ‎5. 有感情地朗读《长歌行》, 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的内容, 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 哪些写得简略, 领会作者表达 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 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且学习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结合单元课文内容, 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 哪些写得简略, 领会作者 表达的主要意思。‎ ‎2. 揣摩优美的语句, 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有什么好处。‎ ‎3. 了解民间习俗的寓意, 说一说寓意吉祥的习俗, 和同学交流。‎ 课前准备 请学生提前搜集民俗活动和对应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引入民俗主题 师: 中国的人口众多, 民族文化更是各有特色, 斑斓多姿, 在悠久的历史 188‎ 发展的长河中熠熠闪光, 给人类留下了宝贵而难得的精神文化! 而民俗活动是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 我们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腊 八粥》《古诗三首》《藏戏》, 感受它们的异彩纷呈, 体会人类智慧的结晶, 体验 民俗活动带来的独特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语文园地。(板书: 语文园地)‎ 二、 请学生朗读《北京的春节》, 回答以下的问题: (板书: 交流平台: 《北 京的春节》)‎ ‎1. 这篇文章有几 个 段落? (11)‎ ‎2. 通过观察(字数比较), 有什么发现? (有的段落字数多, 有的少, 还有 中间几段字数差不多。)‎ ‎3. 哪几个部分, 作者写得比较仔细? 哪几个部分作者只是简单几句话?‎ ‎4. 作者为什么不把每个段落都写的一样多? 有详有略的写法, 作者想突出 表达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有详有略是为了突出重点, 主要是想介绍北 京过春节的独特习俗。 这样写可以让重点突出, 但是简要的介绍也让文章更加 立体全面, 详略得当让整个文章有韵感, 更有美感。)(板书: 详略得当)‎ ‎5. 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内容? (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老北京过春节的习 俗和场景。)‎ 三、 揣摩优美词句, 体会字词的有趣。(板书: 词句段运用)‎ ‎1. 请学生读一读课本中的句子, 体会画线词语。 出示课件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各形各色, 有的一律是玻璃的, 有的清 一色是牛角的, 有的都是纱灯, 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 或《水浒传》 故 事。‎ 全校运动会上, 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 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 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 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2. 请学生来说说不同的词语在同一句子里的意思。‎ ‎3. 想一想, 在句子中用不同的字表达相同的意思的巧妙之处。(可以避免重 复, 让文章更有文采和趣味。)(板书: 用不同的字表达相同的意思)‎ ‎4. 动脑子和同学比比, 谁还能想出类似用法的句子? 想想它可以被用在哪 里? (作文)‎ 188‎ 举例:‎ 班上的调皮鬼又闹笑话了, 淘气包率先没绷住, 笑得是前俯后仰, 班长也 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就连班上最文静的小书虫都情不自禁地嘴巴一抿, 险些 笑出声来。‎ 教师总结: 原来这些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那就是意思相近, 是一组近义词。‎ 同学们, 你们发现了吗? 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可以用哦, 一定会让你的作文 读起来更加有趣!‎ 四、 了解民俗寓意和民俗活动。(板书: 民俗寓意和民俗活动)‎ 师: 我们生活里有很多的民俗, 民俗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生 活方式。 而人们为了有个好的寓意, 通常会给这些民俗活动取一个说法, 比如 说课本中的过年的时候吃年糕, 这是人们想要万事如意年年高, 这样类似的说 法就是民俗活动的寓意。‎ 师: 我们生活中还有其他有寓意的民俗, 比如说冬至的时候吃饺子, 是寓 意耳朵不受冻。 春节的时候贴对联, 是寓意辞旧迎新、 驱邪保平安。 春节前倒 贴福字, 是寓意福气已到……‎ 师: 那你还知道其他民俗活动和吉祥寓意吗?‎ ‎(比如说傣族泼水, 寓意去除污秽, 迎接美好)‎ ‎(比如, 元宵节吃汤圆, 寓意合家团圆)‎ 请和同学交流交流, 并且完成课本中的题目 。 请学生来说说自己的答案,‎ 和大家交流。 出示课件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 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过年的时候吃鱼: 寓意年年有余万事足 建筑上雕刻蝙蝠: 寓意福从天降事事顺 五、 教师布置作业。‎ 尝试背诵《长歌行》。‎ 鼓励学生提前了解《长歌行》 的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写诗背景。 通过预习 课外搜集资料和课外搜集, 请学生为新科做准备, 更加熟悉和了解下一节课的 内容。‎ 188‎ 课堂作业: 模仿《北京的春节》, 写一写你家乡的其他节日的场景。(不少 于 150 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试着写一写行楷, 提高书写速度。‎ ‎2. 有感情地朗读《长歌行》, 并能背诵。‎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上节课, 导入新课。‎ ‎1. 请学生回忆上节课介绍过的民俗活动。‎ ‎2. 回忆上节课介绍民俗活动的技巧, 做到详略得当。‎ 二、 临摹句子, 感受汉字的魅力。(板书: 书写提示: 提升书写速度)‎ 教师提醒学生用正确的坐姿、 握笔姿势进行书写, 一笔一画认真照着写。‎ 鼓励学生自己在本子上, 写一遍, 看看写字速度、 和字体有没有新的变化。‎ 教师可巡回指导, 同时将写得又好又快的作品挑选出来, 供大家学习。 颁 发奖品, 并交流讨论提高书写速度的技巧。‎ 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这位名人的话, 想想其中的意思, 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 么。‎ 三、 朗读并背诵《长歌行》(板书: 日积月 累 《长歌行》)‎ ‎(1) 请学生快速诵读《长歌行》, 体会其中意思。‎ ‎(2)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意思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教师:‎ ‎【诗歌意思】 早晨,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 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 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 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 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 到了老年头发花白, 一事无成, 悲伤也 没用了。‎ 188‎ ‎【诗歌讲解】 全诗以景寄情, 由情入理, 将“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的人生哲理, 寄寓于朝露易干、 秋来叶落、 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 借助朝露 易晞、 花叶秋落、 流水东去不归来, 发生了时光易逝、 生命短暂的浩叹, 鼓励 人们紧紧抓住随时间飞逝的生命, 奋发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 其情感基调 是积极向上的。 其主旨体现在结尾两句, 但诗人的思想又不是简单的表述出来,‎ 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体形象, 寓教于审美之中。(板书: 时光 易逝 奋发向上)‎ 四、 鼓励学生以剧目表演的方式, 体验《长歌行》 的情景和人物心情。‎ 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让学生更加体验该诗中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学生习得抓住特点描写、 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 通过词语比较, 了解了不同词语表达同一意思的表达方法。‎ ‎3. 结合生活体验, 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丰富了生活体验。‎ 第二单元 ‎5. 鲁滨孙漂流记(节选)‎ 学习目标 ‎1.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抓住课文主要信息, 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188‎ ‎2. 了解《鲁滨孙漂流记》 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 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 激 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 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 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 体会鲁滨孙战 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 通过讨论、 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 开展交流活动, 加深对作品的理 解。‎ 学习重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 激 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 文字片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出示插图) 仔细观察这个人物, 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 自由说, 如, 衣衫褴褛, 身体强健, 置身荒岛, 表情坚毅乐观等。) 他就是《鲁 滨孙漂流记》 中的主人公。(板书课题)‎ ‎2. 简介作品, 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18 世纪, 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 尤其是男 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 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 笛福(1660‎ ‎—1731), 英国小说家), 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 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 的启发而创作的。 1704 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 被船长 遗弃在荒岛上, 四年后被救回英国。 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 扬的英雄事迹。 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 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 英雄人物。 小说一经发表, 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 有 人把它编成连环画, 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 阅读梗概, 了解主要内容 188‎ ‎1. 下面, 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 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 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 以顽强 的意志生存了下来, 还收留了一个野人, 取名叫做星期五, 把他训成了忠实的 奴仆。 28 年后, 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 回到英国。)‎ 三、 浅显探讨小说 ‎1. 再次默读梗概, 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又是怎样 解决的。‎ ‎(1) 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2) 吃──打猎、 捕鱼, 畜养山羊, 种粮食。‎ ‎(3) 安全-防御。‎ ‎(4) 孤独-救助“星期五”。‎ ‎2. 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 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勇 敢坚毅, 乐观积极, 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 阅读精彩片段 ‎1. 浏览精彩片段, 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 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 其中大 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 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写的 都是“我” 眼中事, 心中事, 可充分展现“我” 的内心世界, 这就更具真实感。‎ 阅读时, 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 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 所以第一 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 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可以十分详 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 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 读来兴味盎然。)‎ ‎2. 快速默读, 了解主要内容。(主要写了鲁宾逊在绝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 用理智战胜失望, 改善生活。)‎ ‎3. 感悟精神光辉 ‎(1) 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 的内容, 有感情地读一读。‎ ‎(2)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感受这种精神。(出示“我” 的幸与不幸。 同 桌间逐条对照互读。 男生读“坏处”, 女生读“好处”; 老师读“坏处”, 全体同 学齐读“好处”, 并将其中的“你” 改成“我”, 形成对话朗读。)‎ 188‎ ‎(3) 结合整个片段内容, 试着用“从……中, 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 来说一句话。‎ ‎(如, 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 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 能及时调整心态, 努 力改变不幸的命运; 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 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 逐步解 决了生存问题、 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 一个不怕孤独的人, 他一 猫狗为伴, 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 活得充实; 一个以苦为乐的人, 岛上物质贫 乏, 生活条件艰苦, 他仍不断自我安慰, 尽量改善生活;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面对不幸, 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 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4) 出示并齐读: “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 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 起来看, 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五、 拓展延伸 ‎1. 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 你会选哪一句, 为什么?‎ ‎2. 面对人生困境, 鲁滨逊的所作所为, 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 雄本色。 在西方,“鲁滨孙” 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 英雄。 读了这部小说, 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 败的。 你尽可以消灭他, 可就是打不败他。” 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 写一句 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3. 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 又是怎样克服的, 回到英国后, 又是 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 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 可以准备向别人提 出问题, 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 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 或者写一写 读书体会, 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 板书设计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梗概: 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 →获救回国 感悟: 在困境中, 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 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教学反思 ‎1.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关注主人公遭遇到了哪些艰难和挫折, 这对 他的人生造成了什么影响, 以此来体会主人公在逆境中奋起的崇高品质。‎ 188‎ ‎2. 以学生自读、 自悟为主, 抓住关键的中心问题探讨交流, 读懂片段的内容,‎ 在对主人公特点的逐步认识中完成学习任务, 升华情感, 在畅谈个人见解的过程 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既形成独到的认识, 又达成集体的共识。‎ 188‎ ‎6*骑鹅旅行记( 节选)‎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书籍的各部分名称及内容。‎ ‎2. 让学生了解这本书及其作者在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3. 对这本书的故事梗概及人物特点有初步了解。‎ ‎4. 学习阅读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摘抄, 选取重点内容写感受。‎ ‎5. 激发学生阅读本书的兴趣。‎ 教学重、 难点: 学习阅读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摘抄, 选取重点内容写感受。‎ 激发 学生阅读本书的兴趣。‎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 教学时间: 1 课时 188‎ 教学过程 一、 介绍书籍各部分名称及内容:‎ 封面: 书名、 作者、 原作者、 主编、 出版社背景图片等。‎ 飘口: 也叫靳口, 作者简介、 跟图书相关的其他内容。‎ 扉页: 有关“书籍、 出版、 印刷、 装帧、 本册、 字数” 等的详细资料 封底: 统一书号和定价、 版权或用来印目录及其他非正文部分的文字、 图 片。‎ 书脊: 书名, 作者, 出版社等内容。‎ 二、 介绍本书的作者及书籍内容:‎ ‎(1858—1940) 1904 年夏她开始为写“一本关于瑞典的、 适合孩子们在学 校阅读的书一本富有教益、 严肃认真和没有一句假话的书” 做准备。 1906 至 ‎1907 年,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被作为历史、 地理教科书出版。 这部童话巨著 使她成为蜚声世界的文豪, 赢得了与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齐名的声誉。 1909 年 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4 年当选为瑞典学院院士, 挪威、 芬兰、 比利时和法国 等国家还把本国最高勋章授予她。‎ 三、 出示图片, 学生质疑:‎ 看了这幅图后, 你提出什么问题?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书中的主要人物: 尼 尔斯、 白鹅马丁、 阿卡队长。 提问: 大家想一想: 尼尔斯在旅行过程中可能遇 到什么样的困难与危险? 调皮、‎ 懒惰的尼尔斯又有怎样的表现?‎ 片断一:‎ 四、 指导读书方法(摘抄、 批注、 读后感)‎ 这种一起码向前飞的日子太过瘾了! 在空中, 就如同在清澈晶莹的泉水中 洗澡一样。 蔚蓝的天空一望无垠, 空气新鲜凉爽。 尽管向前看 —— 下面的大 地就像自己的掌心一样清楚, 一切都自动地向你迎面而来 —— 河流、 高山、‎ 村庄、 城市。 无论向哪个方向看都是那么的有趣! 成片的云朵仿佛在互相追逐 着: 这一堆这会儿追上了那一堆, 过一会儿这一堆又落后了, 再一会儿它们混 到一起去了, 随后又分了开来, 如同牧场的羊群一样。‎ 188‎ ‎(批注: 痛快地飞翔在蓝天上 —— 每个孩子都有类似的梦想。 尼尔斯意 外地实现这个美梦。 把在空中飞翔的感觉比喻成“在清澈晶莹的泉水中洗澡”,‎ 多么贴切恰当地描绘出了那种自由、 明朗的感觉。“掌心一样清楚的大地” 也身 在空中才能体会到吧。 空中的云仿佛活了一样, 像顽皮追逐的孩子, 像温顺柔 美的小羊 ——飞翔的感觉就是这样! 你我都感受到了。‎ 小精灵说话了, 他苦苦哀求尼尔斯放走他。 说这么多年来一起码为他们一 家人做好事, 应该得到更好的待遇。 如果尼尔斯肯放掉他, 就会送给他一枚古 银币, 一个银勺子和一枚像他父亲的银挂表底盘一样大的金币。 起初, 尼尔斯 感觉这个条件还不错。 忽然又觉得他应该要求获得更多的财物和更大的好处,‎ 他应该要求小精灵用魔法把那些书本内容变进自己的脑子里!‎ ‎(批注: 小精灵并没有招惹尼尔斯, 被尼尔斯捉弄了还答应给他那么多东 西。 但尼尔斯并不满足, 他想从小精灵那是得到更多更多的好处。 这种顽皮、‎ 贪婪的想法, 让他最终陷入了危机。‎ ‎“喔喔喔” 院子里的鸡和鹅都掉过头来, 盯着尼尔斯看, “他真是活该!‎ 他扯过我的鸡冠!”‎ ‎“真是活该啊!” 母鸡们也同样高兴。 麻雀们高声叫起来: “快来看拇指大 小的小人儿啊,‎ 快来看尼尔斯的怪样子啊!”(尼尔斯变成了小人儿, 所有被他捉弄过的小 动物全都幸灾乐祸的嘲笑他。 这段描写从侧面写出了尼尔斯以前对待小动物行 为的粗野, 小动物们对尼尔斯的苦大仇深。)‎ 五、 在旅行的途中尼尔斯与伙伴们遇到哪些困难与危险, 他们又是靠什么 来化 解这些危险的呢? (出示文字材料: 为了寻找食物, 被蚂蚁围攻之后, 尼 尔斯的手、 脚和脸都布满了大水泡, 跟胡萝卜一红肿。 他的眼睛肿起来了, 浑 身发烧, 疼得厉害, 像被火烫过一般。‎ 为了让尼尔斯能够舒服一些, 白鹅弄来了一大堆枯草, 还把尼尔斯从头到 脚沾满了浸湿了的有黏性的叶子, 让他在发烧的时候不那么难受。 尼尔斯身上 的叶子稍微变干了, 白鹅就小心地揭去它们, 放在沼泽的水里浸一下, 然后再 188‎ 重新敷到红肿的部位。‎ ‎(出示视频: )‎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板书: 理解 宽容 勇敢 爱心)‎ 五、 强盗山上的乌鸦、 海底的城市、 有魔法的笛子、 马丁成了俘虏、 猫头 鹰的秘密, 还有很多惊险的旅行等待我们去体验。‎ 六、 作业: 阅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板书设计 骑鹅旅行记(节选)‎ ‎(调皮、 淘气) 尼尔斯→小狐仙 骑鹅飞到空中 教学反思 ‎1. 从培养学生的情感入手, 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想象能力、 表达 能力和朗读能力, 让学生从这篇文章中体会到主人公尼尔斯的特点。‎ ‎2. 教学时借助直观画面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充分利用孩子的丰富想象力,‎ 带领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感悟人物形象。‎ ‎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抓住课文主要信息, 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 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 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 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 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 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 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4. 通过讨论、 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 开展交流活动, 加深对作品的理 解。‎ 教学重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 激 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88‎ ‎1. 由熟悉的儿歌导入:“我是一个粉刷匠, 粉刷本领强, 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 更漂亮。 刷完房顶又刷墙, 刷子飞舞忙, 哎呀我的小鼻子, 变呀变了样。 ” 这首儿 歌就是《汤姆· 索亚历险记》 电影中的一首插曲, 我们中国的孩子也会唱。 这本 书在世界上影响甚广。‎ ‎2. 导入新课: 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汤姆的世界, 看看他有哪些惊险的经历。‎ ‎3. 简要介绍作品和作者。 (《汤姆· 索亚历险记》 这本书是马克· 吐温的著 名作品之一。 马克· 吐温是 19 世纪美国的现实主义作家、 著名演说家。 他的主 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汤姆· 索亚历险记》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 等。 )‎ 二、 初读课文, 了解主要内容。‎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在课本上标画出文中出现的人物。 (萨契尔太 太、 波莉阿姨、 汤姆、 贝奇、 哈克、 道格拉斯寡妇、 萨契尔法官、 印江· 乔埃 及镇上的人们。 )‎ ‎2. 快速浏览课文, 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选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奇 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的故事。 先讲述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悲痛绝望的心情, 再 描述汤姆、 贝奇回来后村里欢乐的场景。 先悲后喜, 充满了喜剧气氛。 接着通过 汤姆的讲述, 介绍他和贝奇在洞中的历险经过。 最后讲述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 贝奇, 从萨契尔法官口中意外地知道山洞已被封上, 印江· 乔埃被困洞中。 )‎ 三、 精读课文, 体会人物形象。‎ ‎1. 出示读书要求: 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 深?(小组内交流)‎ ‎2. 汇报交流成果。‎ ‎(1) 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说: 他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 当他们在山洞中迷路, 贝奇绝望时, 他三次探路, 最终找到通道; 他是个足智多谋 的孩子, 在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 他是个有爱心的孩子, 恢复后立即看 望朋友哈克; 他是个顽皮的孩子, 讲述历险过程时, 还不忘大肆渲染一番; 他是个 喜欢冒险的孩子, 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洞里去时, 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 )‎ ‎(2) 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 188‎ 如细节描写传神: 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的绝望状态和汤姆讲述自己的历 险过程时的语言, 都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 侧面烘托: 村里的居民 的表现, 有力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精神与勇敢机智; 幽默: 如村里的居民略显失 常的表现——没有穿戴整齐, 疯狂地大嚷大叫, 一阵又一阵的欢呼, 搂着那两个 得救的孩子, 和他们亲吻等。‎ ‎(3) 摘抄你认为精彩的语段。‎ 四、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 通过阅读, 我们知道了汤姆· 索亚这个男孩的特点, 他的聪明、 调皮、 有 正义感、 有冒险精神……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 他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 特征, 也许还有你的影子。 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汤姆· 索亚历险记》 。‎ ‎2. 查找资料, 了解作家马克· 吐温; 阅读小说, 标记好你认为最有趣的段落,‎ 结合对汤姆的认识写一篇心得体会, 也可以摘录精彩句段, 准备参加班级读书 会。‎ 板书设计 汤姆· 索亚历险记(节选)‎ 敢于冒险 足智多谋 教学反思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时积极创设情境, 让学生更快地融入文章, 深入 阅读。‎ ‎2. 以问题为导向, 采用自主阅读、 交流体会的方式,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语言、‎ 动作、 神态及侧面描写, 感悟人物形象。‎ 188‎ 口语交际: 同读一本书 教学目标 ‎1. 通过讲述读书故事、 交流读书体会、 介绍采访心得、 开展辩论等活动,‎ 增强学生的表达、 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 188‎ ‎2. 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 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 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 言材料。 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3. 促进学生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交际与习作。‎ 课前准备 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我爱学习” 综合性学习活动, 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发兴趣, 明确目标 同学们, 一本好书, 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 阅读一本好书, 就 是跨越时间和空间, 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 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 在这次 ‎“我爱读书” 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今天, 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 组内讨论, 人人参与 ‎1. 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 有什么收获呢? 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 ‎2. 学生在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检查、 督促, 要求人人发言。 对 个别表达、‎ 交流有困难的学生, 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 让其发言。‎ ‎3. 互听互评, 互相修正, 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4. 推荐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为了使代表的发言能取得好的效果, 小组成员 可集体出主意、 想办法, 使发言的内容更全面、 更精彩。‎ 三、 全班互动, 交流评价 ‎①提示互动内容:‎ ‎《窃读记》 中的小女孩, 在书店里品味了“窃读” 的快乐, 在你的读书经 历中, 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中的小女孩, 在对长辈的访谈中获得了读书的启示。‎ 如果你采访了身边爱读书的人, 你可以和同学交流采访的经过, 谈谈采访的心 得体会。‎ ‎②全班互动。‎ 188‎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 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 学生自由交流评价, 感受阅读的快乐。‎ 四、 开展辩论, 启迪思维 ‎1. 人们常说: “开卷有益。” 但也有人说: “开卷未必有益, 看了那些不健康 的书反而有害。” 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请同学们摆事实、 说道理, 咱们可以展 开一次辩论。‎ ‎2. 学生分成正、 反两方展开辩论, 教师及时指导、 点拨。‎ ‎3. 师总结: 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 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 人生, 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 给我们力量、 勇气和智慧。 我们有什么理 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 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 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第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 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 交流读书体会、 介绍采访心 得、 开展辩论等活动, 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 大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 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 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 下面就请 大家选择一个角度, 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二、 阅读提示, 明确要求 ‎1. 学生默读提示, 划出习作内容。‎ ‎2. 投影出示习作内容:‎ 读书故事; 采访记录; 记一次辩论活动。‎ 三、 试写初稿, 反复修改 ‎1. 学生进行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请 同学们完成初稿后, 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 组内互读互改, 提出修改建议。‎ ‎4. 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 朗读佳作, 共同赏评 每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同学, 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 可以是全文, 也可以是 片段。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188‎ 五、 誊写作文, 制作小报 ‎1.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直到满意后抄写在作文本上。‎ ‎2. 整理习作和资料, 小组合作办一期“读书乐” 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同读一本书 内容 教学反思 ‎1. 本次口语交际主要以学生的表达为主, 重视学生之间的互评, 让学生在评 价中改进表达, 使表达更流畅、 更有条理。‎ ‎2. 教师列举各类话题, 拓展学生思路, 让学生有章可循, 发散思维, 丰富了学 生口语交际的内容。‎ 188‎ 习作: 写作品梗概 教学目标 ‎1. 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 以梗概的形式, 用简练的语言介绍一本书。‎ ‎2. 理清书籍内容的框架、 把握要点。‎ ‎3. 锤炼语言, 表达连贯。‎ 教学重点: 理清书籍内容的框架、 把握要点。‎ 教学难点: 锤炼语言, 表达连贯。‎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 最近我们学校要举办一次读书活动, 要求我们六年级的学生为低 年级的同学推荐一本书。 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说说你的想法?(同桌相互交流)‎ ‎2. 教师点评导入新课: 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可以用梗概的形式, 用简练的语 言进行介绍。 我们在用文字向别人介绍一本书、 一部影视作品或推荐一篇文章 时, 常常会用到写梗概的方法。 写梗概, 就是把书、 文章或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 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 学会写故事梗概, 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记住自己看过的书、‎ 文章和影视作品, 还能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作品梗概的写法。‎ 二、 启发思路。‎ ‎1. 阅读《鲁滨逊漂流记》 (节选) 的梗概部分, 说说你的发现。 (脉络清晰, 写 出了书的内容的基本框架, 使用概括性语言, 主次分明, 过渡自然, 语意清楚连 贯。 )‎ ‎2.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从内容、 构段方式、 语言、 立意几个方面进 行交流。‎ ‎(1) 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讲了几件事。‎ ‎(2) 引导学生把每件事用最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并合并成段。‎ ‎(3) 适当补充内容, 自然过渡, 使语意清楚连贯。‎ ‎3. 梗概要求。 (不能改变作品的中心思想; 抓住作品的主要内容, 保留作品的 主要情节; 用简洁的语言, 概括作品的思想内容, 使它成为通顺的、 连贯的短文 188‎ 章。 )‎ ‎4. 根据要求, 挑选自己想介绍的书试写作品梗概。‎ 三、 习作指导。‎ ‎1. 整理思路: 学生先打草稿, 确定自己想写哪一本书。‎ ‎2. 写作技巧点拨。‎ 第一步: 读。 通过精读原作, 尽可能地和文本、 作者“对话” , 了解原作内容,‎ 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果一两遍读不明白就多读几遍, 直到完全理解原作。‎ 第二步: 抽。 在理解原作的基础上, 抽取出原作各部分的大意。 需要强调的 是对一些描写具体或是富含情感的关键段落要注意适当保留原句; 对一些简短 的、 不影响作品主题表达的次要段落则大胆地取舍。‎ 第三步: 连。 将抽取出来的各部分大意连接起来。‎ 第四步: 理。 将连接好的语句梳理通顺: 删去重复的文字, 做好句子与句子 之间的衔接, 使它成为一段通顺的话。 不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梗概也不例外。‎ 成文后多读多改, 梗概才能更精彩。‎ 四、 片段练习。‎ ‎1. 教师出示: 片段一: 毛主席舀了两碗水送到她们母女俩手里, 说: “你们俩 歇会儿吧! ” 然后对警卫员说: “来, 咱俩试试, 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 ” 毛主 席推碾子还挺在行, 一边推, 一边还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 片段二: 从收到这封电报起, 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 只是一支一支地 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 学生练习概括。 (片段一: 毛主席让母女俩歇会儿, 然后与警卫员一起帮她 们推碾子。 片段二: 毛泽东收到电报后悲痛万分, 茶饭不思。 )‎ ‎3. 总结: (1) 要把人物语言描写概括成叙述性的话——直接引语变为转述 句。 (2) 要把人物动作描写进行选择后, 概括成叙述性的话。‎ ‎4. 学生自由习作, 教师巡视指导。‎ 五、 习作点评。‎ ‎1. 范文展示, 教师挑选优秀的梗概作品, 实物投影。‎ ‎2. 请有代表性的一两位同学朗读自己的梗概,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这篇梗概 188‎ 好在哪里?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3. 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交流值得学习的地方。‎ 六、 小组交流, 互评互改。‎ 七、 誊写、 展览。‎ 让学生将修改后的梗概认真誊写一遍, 张贴在宣传栏展览。‎ 板书设计 习作: 写作品梗概 读懂内容, 把握脉络 读 筛选概括, 合并成段 抽、 连 锤炼语言, 表达连贯 理 教学反思 ‎1. 本次习作, 学生对“梗概” 的认识不多, 所以教学难度较大。 借助《鲁滨 逊漂流记》 进行例文分析, 让学生掌握概括作品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 教学时不仅要强调理清文章脉络, 更要重视语言的锤炼和语意的连贯。‎ 188‎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感知名著人物形象, 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 学会从多方位、 多角度来评 价人物。‎ ‎2. 锤炼语言, 品味语言的夸张性, 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涵义和表达作用,‎ 并发挥想象, 学会仿写夸张性句子。‎ ‎3. 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语言, 学会琢磨语言, 体会各自语言的巧 妙之处, 交流自己的喜好感受。‎ ‎4. 理解并积累古人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 教学重点 ‎1.感知名著人物形象, 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 学会从多方位、 多角度的评 价人物。‎ ‎2.品味语言的夸张性, 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 并发挥想象,‎ 学会仿写夸张性句子。‎ 教学难点: 学会从多方位、 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一、 学习“交流平台” 。‎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本单元学的几篇文章吗?‎ ‎1. 展示课文中的插图, 让学生说一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 并说一说从哪里可 以看出来。‎ ‎2. 出示文中重点的语句。 抓住人物语言、 动作、 神态讨论人物性格特点。‎ ‎3. 探讨评价人物的角度。 《骑鹅旅行记》 (节选) 中的尼尔斯是个怎样的男 孩?除了顽皮、 淘气, 你觉得他还是个怎样的孩子?(从他担心父母发现雄鹅不见 后会伤心可以看出他其实也是个好孩子。 )‎ 188‎ ‎4. 教师总结阅读名著的方法。‎ ‎(1) 我们要结合事件, 对人物作出评价。 例如, 汤姆· 索亚是一个热爱自由、‎ 喜欢冒险的人, 这是从他五次历险的经历中分析出来的。 从他叙述历险经过时,‎ 添加了许多动人的情节, 大肆渲染了一番, 可以看出他的有趣和有点儿虚荣心的 特点。 评价人物要立体、 全面。 例如,《骑鹅旅行记》 (节选) 中的尼尔斯有淘气、‎ 顽皮的一面, 也有有孝心的一面。 经历了骑鹅旅行之后, 他更是变成了一个具有 正义感、 真诚、 智慧、 勇敢、 善良的小英雄。‎ ‎(2) 评价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 《鲁滨逊漂流记》 (节选)‎ 中的鲁滨逊, 正是由于受当时英国的航海和冒险热潮的鼓动, 而参加的冒险活 动。‎ ‎(3) 塑造人物可以用外貌、 语言、 动作、 神态、 心理等描写方法, 通过这些 描写可以分析出人物性格, 这样就能更好地评价人物。 例如, 《骑鹅旅行记》 (节 选) 中“‘如果这只大雄鹅飞走, 可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 他想, ‘父母从教堂回 来时, 发现雄鹅不见了, 他们会伤心的。 ’ 当他这样想的时候, 他又忘记了他是多 么弱小无力。 他一下子从墙上跳下来, 跑进鹅群里, 用双臂抱住了雄鹅的脖子。 ”‎ 这些心理、 动作描写细致地刻画了尼尔斯有孝心、 勇敢的性格特点。‎ 二、 学习“词句段运用” 。‎ ‎(一) 第一题。‎ ‎1. 读下面的例句, 说说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课件展示: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加点部分的共同特点是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手法。 第一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突出了人们的喜悦和激动。 第二句话运用 夸张的修辞手法, 突出了春节到来的速度之快。 第三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突出了八儿的高兴程度。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更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人物的不 同心情。 )‎ ‎2. 从“盼望、 饿、 安静、 喜欢、 厚” 中选择一两个, 发挥想象, 仿写句子。‎ 示例: (1) 盼望: 漂泊异乡的儿子要回来了, 母亲觉得一天的等待仿佛过了一 年。‎ ‎(2) 饿: 已经一天没有吃东西了, 他觉得自己的前胸已经贴在了后背上。‎ 188‎ ‎(3) 安静:校园里安静极了, 连树叶落到地面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4) 喜欢:蒙蒙非常喜欢那本书, 恨不能把那本书都装进自己的肚子里去。‎ ‎(5) 厚: 东北边陲的雪下得可真厚啊, 一脚下去直接没过了腰。‎ ‎(二) 第二题。‎ 课件展示句子: 下面是《汤姆· 索亚历险记》 中的句子, 读一读, 说说你更喜 欢哪一个。‎ ‎1. 学生自由读, 同桌交流。‎ ‎2. 全班交流。‎ ‎“这天晚上的伟大场面是这个小镇从来没有见到过的” 写出了场面的伟大,‎ 同时给人无尽的遐想, 可以是辉煌的, 也可以是激动人心的……‎ ‎“想说话又说不出来——然后像流水似的涌出, 到处都像下雨一般掉了满 地的眼泪” 语言简洁,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激动的心情。‎ 三、 学习“日积月 累” 。‎ ‎1. 出示“日积月 累” 的内容, 并读一读。‎ ‎2.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 (题目中涉及的词语都是我国古代对不同年龄的 特定称谓。 )‎ ‎3. 全班交流每句话的意思。‎ ‎(1) 13 岁:豆蔻年华。 释义: 出自唐代杜牧《赠别》 诗: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 初。 ” 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2) 15 岁:及笄之年。 释义: 笄: 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年满十五岁把 头发绾起来, 戴上簪子。 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3) 20 岁:弱冠之年。 释义: 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即戴上表示已经成 人的帽子, 以示成年, 因为体犹未壮, 所以叫作弱冠。‎ ‎(4) 30 岁:而立之年。 释义: 出自《论语· 为政》 : “三十而立。 ” 指年至三 十就可自立于世。 后来就用“而立” 指人三十岁。‎ ‎(5) 40 岁:不惑之年。 释义: 出自《论语· 为政》 : “四十而不惑。 ” 指年至 四十, 能明辨是非而不受迷惑。 后来用“不惑” 指人四十岁。‎ ‎(6) 50 岁:知天命之年。 释义: 出自《论语· 为政》 : “五十而知天命。 ” 指 188‎ 年至五十, 能了解上天的意志和人的命运。 后来就用“知天命” 指人五十岁。‎ ‎(7) 60 岁:花甲之年。 释义: 旧时用干支纪年, 错综搭配, 六十年周而复始, 故 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 花, 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复杂。‎ ‎(8) 70 岁:古稀之年。 释义: 出自唐代杜甫《曲江》 诗: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 后来就用“古稀” 指人七十岁。‎ ‎(9) 80~90 岁: 耄耋之年。 释义: 耄耋: 指老年, 高龄。 出自汉曹操《对酒》 :‎ ‎“人耄耋, 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 后多用“耄耋” 指人八九十岁。‎ ‎(10) 100 岁: 期颐之年。 释义: 出自《礼记· 曲礼上》 :“百年曰期, 颐。 ” 指 百岁高龄的人需要颐养。 后来用“期颐” 指人一百岁。‎ ‎4. 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学生习得阅读名著的方法。‎ ‎2. 通过词语比较, 了解通过夸张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人物心情的方法, 并尝试 运用。‎ ‎3. 了解我国古代对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 并积累背诵。‎ 188‎ 快乐读书吧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世界名著, 了解作品内容, 感知人物形象。‎ ‎2.通过交流学习阅读世界名著的方法。‎ 188‎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世界文学名著, 了解作品内容, 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通过交流学习阅读文学名著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借助名言, 激发情感。‎ 泰戈尔有句诗是这样写的:“当我们漫步在阳光下, 若能不期而遇, 我想我会 无限惊讶地停下步履。 ” 每本名著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朵, 你触摸它的那一刻, 便 是奇遇的开始。 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世界名著的花园, 去领略世界名著的独特魅 力吧。‎ 二、 共读名著, 感受魅力。‎ ‎1. 请同学们自由读“你读过这本书吗” 这部分文字。 思考: 这部分主要介绍 了《鲁滨逊漂流记》 哪方面的内容?‎ 主要介绍了不同学者对《鲁滨逊漂流记》 的高度评价。‎ ‎2. 《鲁滨逊漂流记》 这部长篇小说有什么特色?‎ ‎(1) 故事精彩离奇。‎ ‎(2) 塑造了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正面形象, 一个不满足于现状、 敢于追求进 取、 不屈不挠的鲁滨逊形象。‎ ‎(3) 小说对鲁滨逊荒岛生活的描写逼真自然, 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和艺 术表现力。‎ ‎(4) 小说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情节完全通过人物的自白串联起 来。‎ ‎(5) 小说语言明白晓畅, 朴素生动。‎ ‎(6) 作品注重通过人物的行动、 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注重表 现人物性格的变化和发展。 常常穿插一些人物的议论来补充、 突出人物性格。‎ 三、 自主学习, 交流互动。‎ 188‎ ‎1. 交流资料: 了解作者。‎ ‎2. 交流小说内容: 学生简要叙述情节。‎ 鲁滨逊: 冒险生活→荒岛求生→返回英国 ‎3. 讨论: 作者塑造的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课件出示三个问题 来展开讨论。 )‎ ‎(1) 你认为主人公鲁滨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不是一个随遇而安、 消极 待命的人, 而是一个意志极为坚强, 生存信念十分执着的人, 并且务实肯干, 勤于 创造。 鲁滨逊身上具有不屈不挠的冒险精神, 勤于劳动并且善于劳动, 热爱生 活。 )‎ ‎(2) 你认为笛福在这部小说里是如何表现人物的这些性格特点的?‎ ‎(3) 作品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部分?为什么?哪些部分你认为值得积累?(可 以是好词好句, 可以是刻画人物的方法。 )‎ ‎4. 指名同学推荐优美片段, 并说明推荐理由。‎ 例如: 于是我就像一个没有头脑的傻瓜一样进行起造船的工作。 我对于这个 计划非常满意, 再也不去研究一下它是否可以实行。 其实我并不是没想到过下水 的困难, 不过我对于自己的怀疑总是用这种愚蠢的答案挡回去: “让我先把它做 成了再说; 做成之后, 我敢保一定可以想出个什么办法来解决它。 ”‎ ‎5. 让学生列出作品当中的一些妙语佳句, 并说明理由。‎ 例如: ◎世界上一切好东西对于我们, 除了拿来使用之外, 没有别的好处。‎ ‎◎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 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 是没有用的, 这个绝 对的真理, 使我重新振作起来。‎ ‎6. 教师小结: 一般文学作品都有两个重要的创作方面: 一是作品中的人物性 格特点, 二是作者的表达方法。 我们重视了这两个方面,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 ‎(1) 交流书中的情节。‎ ‎(2) 交流对鲁滨逊的认识。‎ ‎(3) 课件出示学者对本书的评论。‎ ‎(4) 补充背景资料, 加深对鲁滨逊的认识。‎ 188‎ 四、 指导书写, 读书感受。‎ ‎1. 可以在页面的空白处随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2. 看到特别喜欢的段落, 可以摘抄在笔记本中, 并把页码标注下来。‎ ‎3. 遇到人物关系复杂的情况, 可以画一个人物图谱, 以便在后面的阅读中随 时查阅。‎ ‎4. 读完整本书, 写下全书的结构, 以及作者在书中想要表达的一些想法。‎ 五、 课外延伸, 好书伴成长。‎ ‎1. 总结阅读方法。‎ ‎2. 推荐阅读《骑鹅旅行记》 《汤姆· 索亚历险记》 《爱丽丝漫游奇境》 等 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 教学时提醒学生要想做到知理, 就要多读书。‎ ‎2. 教学时将主动权还给学生, 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题的新课程理念, 激发学 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188‎ 第三单元 ‎8. 匆匆 教学目标 ‎1. 会写 2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涔涔、 潸潸、 蒸融、 游丝” 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 达方式, 积累语言。‎ ‎3. 抓住重点句段,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懂得时间宝贵, 树立珍惜时 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 方式, 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句段,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懂得时间宝贵, 树立珍惜时间 的意识。‎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回忆体验, 感知主题 ‎1. 引发回忆: 六年的小学生活, 为我们的童年记录了一段段难忘、 快乐的 时光, 哪一段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哪一段日子, 让你感受到小学生 活是那么美好?‎ ‎2. 学生自由汇报交流, 教师适当采访学生此时的心情, 相机点拨, 引发出 学生对逝去时光的不舍、 难忘之情。‎ ‎3. 引发思考: 如此美妙、 如此令人难忘的小学生活, 成为我们记忆宝库中 最难以忘却的记忆。 可是, 记忆中的那一段日子还能重现吗? (时光流逝, 无 法倒流)‎ ‎4. 引读课题 ‎(1) 是啊, 时光匆匆流逝(板书课题“匆匆”), 齐读课题: 匆匆。‎ 188‎ ‎(2) 是啊, 那美妙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 那是一种来自心灵的惋惜, 再 读课题——‎ ‎(3) 是啊, 我们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没有做, 还有很多快乐的小学生活 没有体验完, 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奈, 再读课题——‎ ‎5. 过渡: 面对匆匆逝去的时光, 朱自清先生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二、 阅读课文, 再悟主题 ‎1. 作者简介 ‎(1) 课件出示朱自清的照片, 引发交流: 你心目中的朱自清是一个怎样 的作家?‎ ‎(2) 师生交流朱自清的生平资料和主要作品, 例如《荷塘月 色》《背影》‎ ‎《春》 等。‎ ‎2. 过渡: 我们将走进课文, 感受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匆匆岁月 。‎ ‎3. 课件出示自读小贴士, 学生自由读课文。‎ ‎(1) 将字词读正确, 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 ‎(2) 将句子读通顺, 遇到长句子反复多读几次, 掌握好断句。‎ ‎(3) 将自然段读清楚, 边读边想: 每个自然段描写了哪些事物?‎ ‎(4) 将课文读明白, 边读边想朱自清在课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并 画出相关语句。‎ ‎4. 汇报交流。‎ ‎(1) 课件出示本课难读词语, 指名朗读, 纠正字音后齐读。‎ 伶伶俐俐 徘徊 涔涔 潸潸 蒸融 赤裸裸 ‎(2)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针对长句、 难句进行集体订正, 再次朗读。‎ ‎(3) 集体交流: 朱自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但是, 聪明的, 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你聪明的, 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 ‎(4) 感知写法: 指名朗读这两句话。 这两句话是在课文的哪里提出的?‎ 有什么作用?‎ ‎(5) 感知主题: 作者分别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提出同一个问题, 这只是 188‎ 写法上的一种呼应吗? 想一想, 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6) 理清层次: 作者围绕这个问题写了什么? 同桌合作朗读每个自然段,‎ 然后联系每个自然段描写的事物, 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5. 朗读全文, 说一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三、 精读课文, 体验主题 ‎1. 引发思考: 作者在开头提出了“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 这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 给出答案了吗?‎ ‎2. 利用课件出示第 1 自然段, 自由朗读, 然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3. 创编小诗 ‎(1) 自我创编: 你能把这个自然段改成一首小诗吗?‎ ‎(2) 互动修改: 把你创编的小诗读给你的小组同伴, 根据他们的意见改 一改。‎ ‎(3) 朗读体验: 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的小诗, 想一想, 从自己的小诗 中, 你读出了怎样的心情?‎ ‎(4) 教师引领: 课件出示第 1 自然段, 教师配乐范读。‎ ‎(5) 共同赏析: 学生交流自己听教师范读的感悟, 齐声诵读。(开头采用 排比句式, 描绘了显示季节更替的景象, 燕子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有再青的时 候, 桃花有再开的时候, 而“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 然后一连串 的发问, 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之 情。)‎ ‎4. 教师小结: 朱自清是个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捕捉形象, 以抒发自己的主观 情愫的作家。 燕子去了复来, 杨柳枯了又青, 桃花谢了再开, 这本是人所常见 的自然现象, 但朱自清却触景生情, 从中联想到自己的生命, 默算着八千多个 日子, 思索着生命的价值, 发出惋惜的感叹, 这是为什么呢? 其中的原因让我 们下节课继续探究。‎ 四、 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 1 自然段。‎ ‎2. 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 警句、 故事等。‎ 188‎ 第二课时 一、 诵读全文, 感知主题 ‎1. 教师引言: 《匆匆》 是一篇能触动我们心弦的文章。 每每品读, 都让我 们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 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 在齐声诵读中抒发我们心 中的情愫。‎ ‎2. 学生齐声诵读文章。‎ ‎3. 引发思考: 这篇文章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没有描摹美丽的风景,‎ 也没有刻画一个人物的品质, 那么, 它是在表达什么呢? (抒发内心的情感)‎ ‎4. 教师小结: 要想透彻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作者通常会以散文为主要表达 形式。 所以, 一篇好的散文, 你能从中读出作者的情感, 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 想。 但是朱自清这篇题为《匆匆》 的散文, 又和一般的散文不一样, “匆匆”‎ 这两个字到底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二、 深入品读, 体会情感 ‎1. 教师引言: 一篇好文章不仅要用心灵诵读, 还要用心灵“倾听”。 听什 么? 听作者的言外之意。 在刚才读的过程中, 你对哪一段感触比较深, 就去读 哪一段, 一边读一边想, 你能从作者的表达中“听” 出什么?‎ ‎2. 合作“听” 文。‎ ‎(1)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自由朗读, 将自己从文字中“听” 出 来的情感简单批注在自然段空白处。‎ ‎(2) 将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小组同伴听, 再请同伴谈一谈从你朗读的 片段中体会到了什么。‎ ‎(3) 根据同伴的体会补充自己批注的感受。‎ ‎3. 互动“听文”‎ ‎(1) 把你批注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传递给大家。‎ ‎(2) 其他同学拿出一支笔来, 一边倾听, 一边在同学诵读的片段中圈画 出感情最强烈的句子, 然后针对这个句子批注感受。‎ ‎4. 初步汇报: 在刚才的读文过程中, 你从文字中“听” 出了什么? (时间 匆匆, 一去不返)‎ 188‎ ‎5. 细致汇报: 燕子去了能再来, 杨柳枯了又再青, 桃花谢了会再开, 唯独 时间不会再来, 所以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 返呢? ” 这样引人深思的问题, 那么, 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听” 到时光匆匆,‎ 一去不复返的呢?‎ ‎6. 学生集中汇报, 教师相机出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针对学生理解不到位 之处加以点拨, 并指导朗读。‎ ‎(1)“在默默里算着, 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 在大海里,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没有声音, 也没有影子。”‎ 点拨:‎ ‎①朱自清的“八千多日子” 具体指什么? 在朱自清先生看来, 他的这“八 千多日子” 是怎样度过的呢? 从一个“溜” 字, 你读出了什么?‎ ‎②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从这一修辞方法中, 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 心绪? (这里作者运用了极新奇巧妙的比喻, 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 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 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 日子显得如此渺小,‎ 消逝得如此之快, 无声无息, 无影无踪。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心绪呢? 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 这 篇散文写于 1922 年 3 月 , 当时朱自清先生 24 岁。“五四” 运动时, 他为光明 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五四” 高潮过后, 由于旧的东西没有被摧垮, 新的 社会蓝图又不清晰, 朱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贡献, 但是他找不到方向, 没有目 标, 于是陷入了苦闷之中, 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在犹豫、 徘徊中, 眼看宝 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 心中无限惆怅, 于是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散文。‎ ‎(2)“于是——洗手的时候……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 过了。”‎ 点拨:‎ ‎①读了这段文字,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日子来去匆匆?‎ ‎②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 方法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 吃饭、 默思,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 展示了 188‎ 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③日子还会在什么时候悄悄地溜走?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生活细节, 模仿 本段的语言形式, 也来说一说。‎ ‎④小结: “手边过去”“身上跨过”“脚边飞去”“叹息里闪过”, 真是挽不 住, 也留不得啊! 日出日落, 来去匆匆, 光阴本是无影无踪的, 但“太阳他有 脚”, 诗人将时光这一空灵对象写得如此的新鲜活泼, 使无情之物充满了人情 味。 透过作者的灵动之笔, 我们感受到了那被人格化的太阳形象。 让我们把心 放进课文中, 随着作者一同感受这时光飞逝的愁绪和无奈。‎ ‎⑤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 点拨:‎ ‎①导语: 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笔下匆匆流逝的时光,‎ 感受到了作者的声声叹息和无奈的愁绪。 那么, 作者是不是真的让日子从自己 的身边任意溜走, 无所事事? 是不是真的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只有徘徊罢了,‎ 只有匆匆罢了” 呢?‎ ‎②课件出示: 朱自清, 他一生勤奋写作, 有诗歌、 散文、 评论、 学术研究 等著作。 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 散文集《背影》。 1948 年, 拒绝接受美 国的救济粮, 因病在北平逝世。‎ ‎③读了这段话, 你认为朱自清是一个怎样的人?‎ ‎④讨论: 朱自清先生在他短短的生命旅程中, 成果卓著, 那他为什么还要 说“只有徘徊罢了, 只有匆匆罢了”? 他真的是赤裸裸地来, 又赤裸裸地去吗?‎ 透过这些问题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⑤指导朗读: 在这一连串的问题中, 有作者的追问, 有作者的反问, 更有 触景生情, 对自己的深深责问,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深深地不满于自己尽在 ‎“徘徊” 的思想状态, 不甘虚度光阴, 力求向上的一种精神。 是呀, “我赤裸 裸来到这世界, 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 为什么偏要白白走 这一遭啊? ” 你能读出作者的这种“悔” 和“恨” 吗?‎ 三、 朗读全文, 熟读成诵 188‎ ‎1. 播放课文朗读动漫, 欣赏全文。‎ ‎2. 你最喜欢哪一段, 请你带着作者的情绪或者自己的体会朗读这一段。‎ ‎3. 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 主题拓展, 提升认识 ‎1. 回应文题: 学了这篇散文, 你有怎样的感受? 请你联系生活实际, 再谈 一谈对于“匆匆” 的理解。‎ ‎2. 知识拓展: 时光逝去, 永不再返, 让我们齐声朗读这首《明日歌》, 做 一个珍惜时间、 跑在时间前面的人。(课件出示: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 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 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五、 布置作业, 丰富积累 ‎1. 课内作业: 背诵课文。‎ ‎2. 课外作业: 积累和“珍惜时间” 有关的名言。‎ 板书设计 匆匆——珍惜时间 洗手时 吃饭时 只有徘徊 匆匆(无奈、 追寻)‎ 默默时 ‎……‎ 教学反思 ‎1. 初读环节, 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 异, 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2.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针对感情表达方法进行有效交流, 重 视有效交流, 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188‎ ‎9. 那个星期天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 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 理解其情感。‎ ‎2. 细读课文, 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 并模仿借鉴。‎ 188‎ ‎3. 品析课文, 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 感受生活的方式 ‎4. 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 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 并模仿借鉴。‎ 难点: 品析课文, 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 感受生活的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1. 导入新课。 童年生活是美好的、 纯真的, 童年的乐趣往往深深印刻在我们 的脑海中。 童年时, 我们的心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 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 服, 渴盼着好玩的玩具, 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史铁生小时候又有怎样 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那个星期天》 。‎ ‎2.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3.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 , 中国作家。 1969 年赴延安插队, 1972 年双腿瘫痪。 他 的作品风格清新、 温馨, 富有哲理, 意蕴深沉, 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鲁 迅文学奖等奖项。 代表作有小说《务虚笔记》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 散文《我 与地坛》 《合欢树》 《病隙碎笔》 等。‎ 二、 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 提出读书要求: 自由地、 大声地朗读课文, 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 新 词。‎ ‎2. 指名读生字、 新词。‎ 着重指导: 急遽(jù) 惆怅(chóu chàng)‎ ‎3. 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惆、 怅、 偎、 逝” , 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惆、 怅、‎ 偎” 书写时要左窄右宽; “逝” 字注意“辶” 的捺要舒展, 托住上面的字。 )‎ 三、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 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母亲答应那个星期天带“我” 出 188‎ 去, 但是因为家务繁忙, 结果一次次爽约。 )‎ ‎2. 思考以下问题:‎ ‎(1) 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2) 根据时间顺序, 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 : 总写“我” 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 :写母亲一次次爽约, “我” 心情逐渐落空。‎ 第三部分(7) : 写“我” 因出去的希望落空而崩溃大哭, 母亲安慰“我” 。‎ 四、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故知, 导入新课。‎ ‎1. 上节课, 我们一起感受了作者的第一次盼望, 请一位同学说说课文写了一 件什么事。‎ ‎2.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探索作者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 二、 品读课文, 体会人物感情。‎ ‎(一) 读课文中有关早晨“我” 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 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 的心情 的关键语句, 并且思考“我” 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 “……这不会错; ……都不会错” “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满怀期待 的心情)‎ ‎2. “春天的早晨, 阳光明媚” “跑出去, 站在街门口” “藏在大门后” (通过 描写天气和“我” 的动作, 体现出“我” 心情的愉快。 )‎ ‎3. “这段时光不好挨。 ”‎ 思考: 作者是怎么表现“时光不好挨” 的?‎ ‎4. “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 跳房子……。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焦急又兴 奋。 我蹲在院子的地上, 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 报……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 想象她们……” “院子很大, 空空落落” (通过描写 ‎“我” 的动作来写“我” 焦急又兴奋的心理; 通过写“我” 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 188‎ 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 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 ‎5. “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 “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 眼前晃动, 它们不停下来, 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 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 间把它们碰倒” (“我” 紧跟着母亲, 想要等母亲停下来, 表现了“我” 急切的心 情。 这里也从侧面表现出母亲的忙碌。 )‎ 思考: 这几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以孩子的视角来写, 富有童趣,‎ 更加真实)‎ ‎(二) 读课文中有关下午“我” 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 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 的心情 的关键语句, 并且思考“我” 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 我蹲在她身边, 看着她洗。 我一声不吭, 盼着。 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 再不 把觉睡过头。 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 决不许她再耽搁。 (通过细致 地写“我” 的动作和心理活动, 表现了“我” 急切地盼望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 ‎“我” 出去的心理。 )‎ ‎2. 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 我看着太阳, 看着光线, 我一声不吭。 看 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 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 渐渐地凉下 去沉郁下去, 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 我一声不吭, 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环境描写, 写出光线变暗, 暗示时间的推移, “我” 的期盼落空; 同时也照应 ‎“我” 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 )‎ ‎(三) 读课文中有关黄昏“我” 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 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 的心情 的关键语句, 并且思考“我” 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 思考: 为什么说光线的变化是“漫长而急遽” 的?(运用夸张的手法, 写出 等待中的孤独、 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 ‎2.“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 发现他在哭, 在不出声地流泪”“闭 上眼睛不再看太阳, 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 一派荒凉” (“我” 无比悲伤、 绝望。‎ 联想《迢迢牵牛星》 中的“泣涕零如雨” “脉脉不得语” , 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 的悲伤无以言表。 “闭上眼睛” “荒凉” 表明内心的绝望、 无奈。 )‎ 188‎ ‎(四) 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和光线的变化。‎ 人物心情:‎ 满怀期待—盼望—焦急、 兴奋—委屈—自责—失望、 伤心—彻底失望 光线:‎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 一派荒凉 两条线索并行, 写出人物的心路历程。‎ 三、 再读课文, 思考感悟。‎ ‎1. 这篇文章通过具体细致的叙述, 真实自然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 在文 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仔细体会。‎ ‎2. 交流感悟, 体会人物品质。‎ ‎(“我” 是个乖巧、 懂事的孩子, 体谅母亲的辛劳。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我”‎ 的失落和母亲的无奈, 以及这种失落和无奈背后蕴含着的深厚的母爱。 )‎ 四、 拓展迁移, 布置作业。‎ ‎1. 《匆匆》 和《那个星期天》 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 这两篇课文在表达 情感的方式上, 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都运用了抒情的手法。‎ 不同点:《匆匆》 一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运用了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相结 合的方式; 而《那个星期天》 则运用了融情于事的方法, 把自己的情感融会在所 描写的人、 事、 物中, 在叙述中表现“我” 不断变化的情感。‎ ‎2. 学习本文写法, 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板书设计 那个星期天 满怀期待—盼望—焦急、 兴奋—委屈—自责—失望—彻底失望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 一派荒凉 教学反思 ‎1. 教学时注重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心情。 让学生通过充分阅读,‎ 谈感受, 唤起学生的感知体验。‎ ‎2. 教学中, 对比《匆匆》 , 就两课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展开讨论, 明确表达情 188‎ 感的不同方法。‎ 习作例文 教学目标 ‎1. 能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的学习收获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2. 认真聆听其他同学对于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交流。‎ ‎3. 能用几句话描写自己的心情, 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真聆听其他同学对于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交流。‎ 教学难点: 能用几句话描写自己的心情, 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学习“交流平台” 。‎ ‎1. 回顾课文, 说说从课文中的发现。‎ 师: 同学们, 回顾《匆匆》 《那个星期天》 这两篇课文, 它们分别讲了什么?‎ 188‎ ‎2. 学生讲述从课文中的发现。‎ 教学预设:《匆匆》 第 4 自然段, 作者用一连串的设问, 表达了对时间飞逝的 惋惜和感叹, 很能打动读者, 容易使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 ‎《那个星期天》 中, 有一段叙述了“我” “挨时光” : “我踏着一块块方砖 跳, 跳房子, 等母亲回来。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 等母亲回来……” 借助写“跳房 子” “看着云彩走” 这些举动, 真实自然地表达了“我” 等待时“焦急又兴奋”‎ 的情感。‎ ‎3. 学生围绕“抒发真情实感” 进行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说 说自己的发现。‎ ‎(1) 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 事或景物之中, 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2) 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 抒发自己的情感。‎ ‎4. 课件展示抒发情感的精彩片段。‎ ‎《我的老师》 片段:‎ 像这样的老师, 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 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 她不由得就围上去。 即使她写字的时候, 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 连她握笔的姿势 都急于模仿。‎ 直接抒情的部分: 像这样的老师, 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 怎么会不愿意和她 亲近呢?‎ 在叙述中流露感情的部分: 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 即使她写字的时候,‎ 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 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5. 教师总结在文章中抒发真情实感的好处。‎ 我们要想写好一篇文章, 让读者感动, 就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抒情, 就 需要运用一些表达情感的方法, 或直接抒情, 或将情感融入具体的人、 事或景物 之中。 运用这样的方法, 可以使文章主题更突出、 人物形象更生动。‎ 二、 学习“初试身手” 。‎ ‎1. 创设情境: 临时抽查课文背诵, 询问被抽查的同学和其他同学的心情。 (担 心、 害怕; 窃喜、 开心。 )‎ ‎2. 师: 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当心情不同时, 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 188‎ 不同。‎ ‎3. 出示不同的情境, 体会不同心情的不同表达。‎ ‎(1) 分组交流, 具体说一说自己有哪些新的发现。 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 对感 兴趣的问题可以提问、 补充。‎ ‎(2) 每组推荐一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 共享发现的乐趣。 师生共同评价, 培 养学生准确、 有条理地进行交流的能力。‎ ‎(3) 再读课本中的示例, 说说这两个例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愿望实现——高兴; 打球失败——遗憾、 压抑、 难过。 )‎ ‎4. 同学们, 你们一定也有心情“好” 与“不好” 的状态, 现在就让我们选取 一两个情境, 用几句话写下自己的感受吧。‎ 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两个, 就心情“好” 与“不好” 这两种状态, 分别写 几句话, 把当时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 走在小巷里 奔跑在田野中 弹琴 钓鱼 ‎5. 学生书写, 教师巡视指导。‎ ‎6. 完成后, 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 互相倾听, 发表意见。‎ 优秀示例: (1) 走在小巷里 ‎①心情好: 夕阳西下, 落日的余晖洒在小巷里, 带给我温暖的感觉。 我一蹦一 跳地走在长长的小巷里。 今天, 我的一篇作文在报纸上发表了。 老师、 同学们都 向我祝贺。 正当我回想时, 小巷的大杨树上一只喜鹊“喳喳喳” 地叫着, 好像在 夸赞我:“好好好。 ” 一条大黄狗对我笑脸相迎, 冲着我“汪汪汪” 地叫了几声,‎ 仿佛在说:“你真棒!” ②心情不好: 夕阳西下, 我垂头丧气地走在长长的小巷里,‎ 感觉小巷昏暗而又狭长, 怎么也走不到尽头。 因为马虎今天考试做错了一道题,‎ 我感觉非常遗憾和懊悔。 这时, 小巷的大杨树上一只喜鹊“喳喳喳” 地叫着, 好 像在嘲笑我: “羞羞羞。 ” 连往日对我笑脸相迎的那条大黄狗也冲我“汪汪汪”‎ 地叫个不停, 好像也在看我的笑话。‎ ‎(2) 奔跑在田野中 ‎①心情好: 我奔跑在田野中, 许多小鸟在自由地飞翔着, 它们一高兴, 便唱出 清脆悦耳的曲子。 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小河, 一群顽皮的孩子正欢快地在河边吹着 188‎ 柳笛。 一切是那么美好, 我情不自禁地吹起了愉快的口哨。 ②心情不好: 我在田 野中伤心地跑着, 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 水中一圈一圈的涟漪缓缓荡开。 我轻轻 叹了口气, 望着灰蒙蒙的天空, 顿时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变成了黑灰色, 花朵不再 微笑, 风儿不再温和, 小鸟停止了歌唱, 连路也变得更长了。‎ 三、 学习“习作例文” 。‎ ‎1. 阅读习作例文《别了, 语文课》 。‎ ‎(1) 课件出示书中的习作例文《别了, 语文课》 , 学生自由朗读。‎ ‎(2) 思考: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我” 对中国语文课的情感变化: 由不喜 欢到喜欢得不舍得放弃。 )‎ ‎(3) 讨论: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情感的变化的?(以情感变化为线索, 通过具 体的事例、 内心的独白来表达真实的情感。 )‎ ‎(4) 指名说, 教师小结。‎ ‎2. 阅读习作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 。‎ ‎(1) 轻声读课文, 思考: 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幸福、 感恩)‎ ‎(2) 说说文章围绕“老阳儿” 写了哪些内容。 (母亲把“老阳儿” 叠在被子 里, 毕大妈把“老阳儿” 煮在水里。 )‎ ‎(3) 默读, 批画, 说说文章是怎样写出作者的情感的。‎ ‎(4) 全班汇报交流:‎ 文章融情于事, 将情感融入事件的叙述中, 借助生活中的小事, 表达了自己 的情感。‎ 板书设计 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习作例文 抒发真情实感 教学反思 ‎1. 在“交流平台”的教学中, 通过具体的片段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指导学生了解表达情感的方法。‎ ‎2. 在“初试身手” 的教学中, 让学生在充分交流后, 根据情境进行练习, 使学 生在练习与评价中提升了情感表达能力。‎ 188‎ ‎3. 在“习作例文” 的教学中, 注重让学生自己体验情感,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 中习得方法。‎ 188‎ 习作: 让真情自然流露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白真情流露在文章中的作用.‎ ‎2.激发学生倾吐内心情感的欲望.‎ ‎3.引导学生掌握一些的技巧和方法,使文章能够达到真情流露的效果.‎ 教学重点: 了解和学习写作的方法,引导训练,从而掌握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方法并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课前准备: 一些感人的文章和片段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文章中最能打动人的东西莫过于真实的情感,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用 情打动人。 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理解“真” 的涵义的呢?‎ 学生说:‎ ‎1.真人真事,‎ ‎2.亲身经历 ‎3.符合客观实际的事等 二、 感受真情, 师生互谈。‎ 师: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生的作文也就是他的生活” 可见在现生活, 流露 真情的重要。 下面给大家发几篇文章, ;请大家仔细阅读,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让 188‎ 我们为之动容的? 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秋天的怀念》 片段, 《背影》 的片段,‎ 两篇学生作文)‎ 学生说教师总结 精描细绘见真情(人物的语言, 动作, 神态, 细节描写等)‎ 万事求实见真情 直抒胸臆见真情(大胆的抒发自己的真情)‎ 巧妙地安排结构(设置悬念线索安排欲扬先抑等手法)‎ 用第一人称描写叙述 师: 大家说的棒极了, 确实任何好的文章都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 那 么真情也需要我们用语言渲染和包装, 才能达到感动人的效果。‎ 下面给大家放映几段影片的片段, 大家觉得是那些语言, 那些动作, 那些 情节波动了你的心弦?‎ ‎(放录象 1 表现亲情的一则广告 2 电影《我的兄弟姐妹》 片段 3 歌曲《天 亮》 片段师旁白:‎ 大家即将听到的这首歌是韩红的《天亮了》, 这首歌曾打动了亿万电视观众,‎ 可是谁知道这动人的歌声背后, 还隐藏着一个真实的、催人泪下的故事.那是 1999‎ 年 10 月 , 在贵州的一个风景区, 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 36 名乘客中有 14‎ 位不幸遇难。 而就在缆车下滑即将坠地的那一瞬间, 一对年轻的夫妇, 用双手 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 结果, 儿子得救了, 这一对年轻的父母却失去了生 命。 儿子的生还, 是他父母的双手托起的一个奇迹。 在生和死的瞬间, 父母想 到的并不是自己, 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 欣赏结束, 好, 谁来说说?‎ 学生说感受 师: 录象中的特写镜头: 妈妈的微笑, 小女孩的痛哭的情节都是一些细节,‎ 所以我们要善于用语言描绘细节。‎ 师: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没有影片上那么轰轰烈烈, 就是我们没有及时捕捉 到生活的细节, 没有用一些技巧把他描摹出来。 下面我想让大家来说一下生活 中的感人故事。‎ 188‎ 学生说:‎ 听了这些感人的故事, 我也想把自己的真情和大家一起感受一下。《平淡中 见真纯》 片段: 作为一名教师觉特别幸福。 虽然我曾因学生的幼稚而生气过,‎ 也因自己的努力不能得到及时的回报而灰心过。 还因别人的不理解而怄气过,‎ 但我还是感到幸福。‎ 因为每天学生带着真诚的问候让我感到欣慰, 课堂上学生渴望知识的眼神 让我感到神圣, 他们的信任让我感到从教的快乐。‎ 我更加觉得幸福的是和学生在一起会永远年轻, 不会忘记运动会场上师生 共同加油呐喊的情形, 不会忘记“红五月 大和唱” 时群情激扬的激情, 不会忘 记操场上我们打雪仗时的天真…...‎ 三、 记录真情,灵活使用语言技巧。‎ 师: 用一些细节或描摹生活场景或者用巧妙的构思来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理 解?‎ 这是老师对亲情的理解:‎ ‎1.亲情是在我饥肠辘辘时母亲端上的一碗蛋炒饭。‎ ‎2.亲情是在我犯错时父亲愤怒举起又轻轻落下的手掌。‎ ‎3.亲情是在父母疲惫时我双手奉上的一盏清心的茶。‎ 师: 请大家也把自己对亲情的理解记录在纸上, 然后大家互相展示。‎ 学生展示 师生互评 四、 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大家写得棒极了, 请大家把自己写得或扩展或补充, 整理成文。 使之感情 真切, 结构完整。‎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 对于真情, 我们要用真心去体会, 用语言去描摹,‎ 用技巧去渲染, 用构思去完善。‎ 板书设计 习作: 让真情自然流露 事情的经过(情感的变化)‎ 188‎ 印象深刻的内容(具体)‎ 教学反思 ‎1. 本次习作讲评课, 注意把习作与生活体验相结合, 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习得方法并迁移运用。‎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交流、 互帮互助, 培养了习作表达能力, 学会了表 达情感的方法。‎ 第四单元 ‎10.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会写“络、 锤” 等 4 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这三首古诗, 默写《竹石》 。‎ ‎3. 借助注释, 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这三首古诗, 默写《竹石》 。‎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 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志向, 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1. 同学们, 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 ‎2. 板书课题, 交代作者信息。‎ 188‎ ‎3. 导入新课。 马是吉祥、 幸福、 奋斗、 成功的象征。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 首关于马的古诗, (板书: 马诗) 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 初读古诗, 扫清字词障碍。‎ ‎1. 提出读书要求: 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 新词。‎ ‎2. 指名读生字、 新词。‎ 着重指导: 燕(yān) 山 月 似钩 金络脑 ‎3. 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 再读古诗, 整体感知。‎ ‎1. 根据古诗前两句, 师生共议“沙如雪” “月 似钩” 的丰富意蕴, 思考: 这是 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对学生富有 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 沙如雪 月 似钩)‎ ‎(诗的前两句中, 以雪喻沙, 以钩喻月 , 即为比; 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 以引出抒情, 也就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 比中见兴, 兴中有比, 大大丰富了诗的表 现力。 )‎ ‎2. 自读“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 “快走” 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 金络脑 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 喜爱 之情。 )‎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 从“何当”‎ 一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 是“何时将要” 的意思, 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 施展抱负 的思想感情。 )‎ 四、 交流探讨, 感受深义。‎ ‎1. 师: 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 (点击幻灯片, 展示古诗) 让我们带着 对古诗的感悟, 齐读古诗。‎ ‎2. 学到这儿, 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 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 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188‎ 实际上, 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 托物言志) 的手法写的, 通过咏马来表 达自己的情感。 那诗人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怀才不遇, 渴望有所作为)‎ ‎3. 师: 李贺是唐代非常重要的诗人, 年少时便极负盛名, 他为何会发出如此 感叹呢?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李贺的生平。 (展示幻灯片)‎ ‎4. 师: 诗人在这万里平沙中, 想到自己的才华不能得以施展, 怎能不焦急?因 此他感叹: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 诗人想到昏庸腐败的朝廷, 怎能不忧虑?因此他感叹: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 清秋。 ”‎ 诗人想到自己被坏人迫害, 英雄无用武之地, 怎能不愤慨?因此他感叹: “何 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 板书设计 马诗 第二课时 一、 回顾旧知、 导入新知 同学们, 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 在源远流 长、 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 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 永开不败。 而 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 婉约的艺术风格, 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 描绘的雄壮、 优美的意境。 因此, 我们从小一直学诗,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 你 还记得哪些诗?‎ ‎1.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 齐读诗题。‎ ‎2. 提问: 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 简介作者, 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 看诗句, 理解诗意。‎ ‎1. 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 学生细读诗, 借助词典, 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 实在不会的则做上 记号质疑。‎ ‎3. 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188‎ ‎4. 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 你展开了哪些想象? 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 句?‎ ‎(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 的写法, 指导写字、 描红。)‎ ‎5. 引导学生想象: 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 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 见到此情此景, 作者会怎么想, 怎么说, 怎么做? 讨论交流。‎ ‎8. 再读诗句,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三、 朗读指导, 领悟诗情。‎ ‎1. 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 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2. 再读体会, 思考: 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 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 呢? 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3. 学生自由读, 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 坚决同 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 应用高昂、 坚定的语气读。)‎ ‎4. 情感朗读, 赛读。‎ ‎5. 齐读。‎ 四、 拓展延伸 ‎1. 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 而于谦呢, 他也像 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 任凭烈火如何焚烧, 哪怕是粉骨碎身, 他都毫 不畏惧, 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 可见,《石灰吟》 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2. 于谦为官清廉, 为国为民, 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 贞的情操。 不信, 我们再来看一首:‎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 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此诗借物咏志, 诗中句句赞颂煤炭, 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 188‎ 死而后已的怀抱。“混沌”, 天地未分之前, 指自然界。“乌金” 喻煤炭如黑色的 金子。“阳和”, 原指和暖的阳光, 这里指煤炭的热力。“凿开混沌得乌金, 藏蓄 阳和意最深” 两句意为: 开凿出来的煤炭, 藏蓄着巨大的热力。“爝(jue) 火”,‎ 小火把。“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 意思是: 煤炭燃烧像火炬, 使 人感到无限温暖, 如大地回春; 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鼎彝” 指帝王宗 庙的祭器; “铁石”, 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 后心” 这两句的寓意是: 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 就是死了也要为国家做贡献。‎ 最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直抒胸臆, 表达了作者愿意尽 最后一滴血、 一份热, 为人类造福。‎ 五、 总结学法 ‎1. 学生回忆: 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 ?‎ ‎2.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 理解诗句, 初步弄懂诗意。‎ ‎(2) 想象古诗意境, 体会作者感情。‎ ‎(3) 熟读吟诵, 拓展延伸。‎ 六、 作业 ‎1. 收集有关于谦的故事。‎ ‎2. 收集托物言志的古诗。‎ 板书设计 石灰吟 志向清白 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 第三课时 一、 导入 ‎1. 简介作者: 郑燮, 他有一个比他的名“燮” 更有名的号——板桥。‎ ‎(1) 江苏兴化人, 扬州八大怪之一。‎ ‎(2) 早年家贫, 中进士, 曾任山东范县、 潍县知县, 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 188‎ 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 百姓跪请挽留, 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做鱼竿” 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 诗作画去了, 表现得十分坦荡、 洒脱。)‎ ‎2.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 特别是他画的竹兰、 山石, 形象逼真, 姿态 万千。 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 丛竹图、 墨竹图、 兰竹芳香图……(课件 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二、 学习古诗 ‎1. 学生自学古诗。 读准字音, 读顺诗句。‎ ‎2. 全班集体正音。‎ ‎3. 教师吟诗, 学生思考古诗是写竹, 还是写石?‎ ‎4. 小组讨论。‎ 反馈: 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 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 像用牙齿咬住一样, 极为有力, 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 站立, 扎根。 破岩: 风化的岩石。 磨: 磨难。 坚劲: 坚定, 强劲。 尔:‎ 那。 任: 任凭。‎ ‎5. 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松,‎ 原来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缝隙之中。‎ 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 任凭你地东西南北的狂风。‎ 三、 诵读古诗, 体验情感 ‎1. 诗人喜欢竹子吗? 他是怎样表达的? 再读古诗, 体味诗人写竹, 是写什 么? (板书: 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 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 不怕打击、 不畏风浪的气节。)‎ ‎2. 怀着对劲竹、 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 指名读、 齐读)‎ ‎3. 你喜欢竹子吗? 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四、 拓展阅读 ‎1.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 也有竹。 有 188‎ 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2. 典故: 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3. 诗句:‎ 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 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 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 俗。‎ 李白《慈老竹》: 里竹攒石生, 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 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 一节复一节, 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 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 露涤铅粉节, 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 无地不相宜。‎ 五、 巩固 默写《竹石》, 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板书设计 竹石 咬、 立、 磨、 击、 任、 尔 扎根破岩 坚定强劲 教学反思 ‎1. 本课包含三首古诗, 三首诗皆托物言志, 所以教学时我都是先让学生从朗 读中体会诗歌的表层意思, 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所言的“志” , 并激发学生 自己探索诗的深层含义。‎ ‎2. 由于本课内容较多, 所以朗读环节所用时间较少, 仍有所不足。‎ 188‎ 188‎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 会写“阀、 避” 等 12 个字, 会写“埋头、 整理” 等 37 个词语。‎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 被捕时和被捕 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抓住李大钊的语言、 动作、 外貌、 神态, 体会人物的品 质。‎ ‎3.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 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4. 查阅相关资料,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一课时 一、 视频导入, 激发兴趣。‎ ‎1. 著名诗人臧克家有这样的诗句: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今天, 我们就来 认识这样一位虽死犹生的革命先辈。 请同学们观看 屏幕。 (播放李大钊简介)‎ ‎2. 板书课题, 请同学谈谈对李大钊的印象。‎ ‎3. 导入新课。 现在, 我们翻开课文第 58 页, 跟随李大钊的女儿的回忆, 了解 李大钊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和被害后的情形, 体会李大钊临危不惧、 视死 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 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 提出读书要求: 自由出声朗读课文, 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 新词。‎ ‎2. 指名读生字、 新词。 着重指导: 瞅(chǒu) 瞅 暂(zàn) 时 188‎ ‎3. 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自 由读课文, 说一说: 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通过作者对李大钊被捕 前、 被捕时、 法庭上和被 害后的情形的回忆, 展现了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凶残暴 行时, 临危不惧、 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以及他 忠于革命、 忠于党的伟大精神,‎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深的怀念之情。 )‎ ‎2. 通读课文, 想一想: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哪几个时期 的事?给你印象最深刻的 是哪件事? (时间顺序; 主要讲了四个时期的事: 被捕 前、 被捕时、 法庭上、 被害后。 在法庭上, 李大 钊表情依旧安定、 沉着, 并极力 为家人开脱, 保护家人。 )‎ 四、 交流探讨, 学习语言、 神态和对比描写的手法。‎ ‎1. 品析人物语言。 从语言训练入手, 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一句话:‎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 ‎2. 体味人物神态。 从“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 就向外走。”‎ ‎3. 感知“被捕前”“被捕时” 两部分内容。‎ ‎①前后态度的对比。 把父亲烧文件时对“我” 提出的问题的含糊、 敷衍的 态度, 与父亲平时对“我” 耐 心的态度作比较, 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 同, 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和事态 的紧急。‎ ‎②面对敌人, “我” 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 是“瞪着眼睛”“恐怖” , 父 亲是“不慌不忙”“严峻态度”。‎ ‎4. 全班交流。 (重点关注“被捕前”“被捕时” 的态度对比。 )‎ 五、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李大钊女儿在李大钊英勇就义十六年后写的回忆录, 也是一篇倒 叙文。 作者通过回忆父 亲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以及被害后的情景, 表达了 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故知, 导入新课。‎ 188‎ ‎1. 指名朗读生字、 新词, 检查生字、 新词掌握情况。‎ ‎2. 请按文章的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通过回忆李大钊 被捕前、 被捕时、 法 庭上以及被害后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 的怀念之情。 )‎ ‎3.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 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凶残 暴行时, 临危不惧、 坚 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以及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 下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深入了解, 细致体会李大钊的伟大精神和高贵 品质, 学习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二、 体会重点句子, 学习人物品质。‎ ‎1.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 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 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 慈祥的脸。” 引导学生体会,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 受尽敌人的折磨, 但依旧沉着、 慈祥。 (“平静” 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 依旧坚强; “慈祥” 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 ‎2. “父亲瞅了瞅我们, 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 非常沉 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 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 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李大钊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 而且也不 因亲人的喊声、 哭声而忧伤; 在极端危险和困 难的情况下仍能够坦然自若, 说明 他有着坚定的信仰, 对革命的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 三、 交流探讨, 学习前后照应。‎ ‎1. 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五部分(第 31~33 自然段) , 并思考这一部分讲了什么 内容。 (李大钊被害后, 全家无比悲痛。 )‎ ‎2. 小组交流, 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 (呼应)‎ ‎3. 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 还有很多前后照应的句子, 请大家 用波浪线画出和下列句 子相照应的句子, 并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首尾呼应: ①首: 1927 年 4 月 28 日,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②尾: 过了好 半天, 母亲醒过来了, 她低 声问我: “昨天是几号?记住, 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 子。” 我低声对母亲说: “妈, 昨天是 4 月 28 日。” )‎ ‎(文中照应: ①前文: 我蹲在旁边, 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②‎ 188‎ 后文: 后来听母亲说, 军阀 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 父亲 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 ‎(文中照应: ①前文: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 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②‎ 后文:在军警中间, 我发现 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 (这些句子相互照应,‎ 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 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 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收获了什么?除了李大钊, 你还了解哪些革命先烈 的英雄事迹呢? (叶挺、 董存瑞、 刘胡兰、 赵一曼……)‎ ‎2. 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 我们认识了一个对亲人充满慈爱, 对革命 事业无限忠诚, 与敌人顽 强斗争的李大钊。 让我们继往开来, 牢记革命先烈的遗 志, 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 盛。‎ 五、 布置作业。‎ ‎1. 收集有关李大钊的故事或者他写的文章, 并和同学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反思 ‎1. 课前设置预习方案, 让学生搜集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的幸福, 浴 血奋战, 前仆后继的故 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 解。‎ ‎2. 教学时, 引导学生体会并交流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法, 同时结合实际,‎ 激发学生树立努力学 习, 报效国家的理想。‎ 188‎ 188‎ ‎12.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1.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掌握本课词语。‎ ‎2.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 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 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为人民服务” 的思想 ‎2. 理解一些含意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课前交流,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 想一想在你的日常生活中, 你在哪见过“为人民服务” 的字样?‎ 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2.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同志而发表的一篇演讲(板书课 题) , 相信同学们读后你会对“为人民服务” 有一个正确理解和认识。‎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轻声读文, 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2. 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 注意生字要读准字音。‎ ‎3. 同学互相推荐读, 教师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 ‎4. 默读课文, 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还有什么疑问? 准备与同学一起交 流。‎ 三、 同学交流, 理清思路 根据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1. 课文是围绕什么来讲的? (围绕“为人民服务” 来讲的)‎ ‎2. 文中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 (从三个方面讲了怎样才能为人民服务。‎ 188‎ A、 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 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B、 正确对待批评, 为人民 利益坚持改正错的。 C、 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 提高勇气, 互相爱护, 使整 个人民团结起来)‎ ‎3. 各小组代表提出小组同学的疑问, 准备下节课共同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怎样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 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 等一些问 题。‎ 四、 布置作业 ‎1. 抄写本课生字和新词。‎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质疑入手, 品读课文。‎ 怎样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呢, 带着上节课疑问, 我们再次走进文本, 默 读课文, 找出体会深刻句子画一画, 简单作一下批注, 汇报时可结合自己 熟悉事例来介绍。‎ ‎1. 学生默读课文, 自主学习。‎ ‎2. 小组内交换自己看法, 准备在全班交流。‎ 二、 相互交流, 突破重难点。‎ ‎1. 根据学生汇报, 出示重点句子, 谈自己体会。‎ ‎①结合生活熟悉事例谈自己对生死观看法。 (学生可从李大钊或郝副营长 等熟悉的事例谈谈对生死观的理解) 出示“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 鸿毛。 ” 的句子,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②引导学生读好二段。‎ ‎③同学们理解的很好, 出示课件“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所以, 我们 如果有缺点, 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 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 你说得对, 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 我们就照你的办” 。 这段 话讲了几层意思, 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三层意思: 1. 总说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不怕别人批评; 2. 是阐述任 何人都可以提出我们工作中的不足或缺点; 3. 只要对人民有好处, 我们就去 188‎ 做。 )‎ ‎④指读课文 出示重点句子“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 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 相关心, 互相爱护, 互相帮助。 ” 结合你知道的事例, 谈谈对此句话的理解。‎ ‎(因为我们是革命的队伍, 是为人民利益工作的, 因此要搞好团结, 互相爱护,‎ 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 ‎2. 读课文 1 段, 谈谈各自理解。 从“完全” 、 “彻底” 词语中你体会到 什么? 齐读 1 段。 《为人民服务》 优秀教案设计 三、 领悟表达, 积累运用。‎ ‎1. 《为人民服务》 是我们小学阶段首次接触的一篇议论文, 说一说你领悟 到什么? (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 ‎2. “为人民服务” 是 1944 年毛泽东在追悼张思德会议上的一篇著名演讲,‎ 同学们赶快用自己喜欢方式把课文背诵下来。‎ 四、 说演结合, 提升素养。‎ 调查搜集新时期“为人民服务” 事迹, 在下次语文活动课中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宗 旨: 为人民服务 死的意义: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教学反思 本课由于篇幅比较长, 为了节约时间, 所以教学过程过于紧凑, 读的形式不 多, 讲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思想感情不深刻, 读得欠缺感情, 以后还 要加强朗读训练。‎ ‎13*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 快速默读课文,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受到忠于革命、 舍己为人的品质的 教育。‎ ‎2.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 动作、 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3.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 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这句话的 188‎ 含义。‎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 动作、 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 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一个由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长 征中, 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长征题材的课 文——《金色的鱼钩》 。 (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 提出要求: 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 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 新词。‎ ‎2. 指名读生字、 新词。‎ 着重指导: 和(huò) 着 抽噎(yē)‎ ‎3. 指导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着重分析指导: 两鬓斑白(读音: liǎng bìn bān bái 。 释义: 意为两边鬓角 头发花白, 借以形容年老或操劳过度) ; 奄奄一息(读音: yǎn yǎn yì xī。 释义:‎ 形容临近死亡。 奄奄, 呼吸微弱的样子, 只剩下一口气) 。‎ 三、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再次快速默读课文, 读时注意感受自己的心情变化, 读后谈谈感受。‎ 四、 精读品析, 体会情感。‎ ‎(一) 抓住老班长的外貌、 神态变化, 体会老班长的形象。‎ ‎1. 读课文, 找出课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和神态变化的语句, 在文中做标记。‎ ‎2. 第一处: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 个儿挺高, 背有点儿驼, 四方脸, 高颧骨,‎ 脸上布满皱纹, 两鬓都斑白了” 。‎ ‎3. 第二处: “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 →“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 ‎4. 第三处:“老班长看到这情况, 收敛了笑容, 眉头拧成了疙瘩” →“老班长 看着我们吃完, 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 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 ‎5. 第四处: “瘦得只剩皮包骨头, 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 188‎ ‎6. 结合板书小结: 从老班长的外貌和神态变化中, 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 样的红军战士?‎ ‎(二) 感受其他描写, 加深体会。‎ 故事中还有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地方, 把让你感动的句子找出来, 和同桌相 互读一读, 进一步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 舍己为人的品质。‎ 预设以下几个方面:‎ ‎1. 老班长吃鱼骨头的画面。 (第 7、 8 自然段)‎ 为什么让你感动?是啊, 我们和你一样体会到了老班长为别人着想的可贵品 质。 让我们通过朗读, 一起读出这份感动。‎ ‎2. 老班长严厉劝“我” 喝鱼汤。 (第 21、 22 自然段)‎ ‎(1) 当时已经发现了秘密的“我” , 能喝下这碗鱼汤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 老班长又是怎么劝“我” 的?‎ ‎(3) “我” 明白老班长的苦心, 喝下了鱼汤, “我” 的心情沉重极了。 你能把 这种沉重的心情读出来吗?‎ ‎3. 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 老班长的身体又怎么熬得住?好景不长, 就在“我 们” 要走出草地时, 意外发生了。 (第 28 自然段)‎ ‎(1) 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 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2) 说出内心感受, 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是啊, 当生命垂危的时候,‎ 老班长竟然想到的还是三个小战士。 他是多么崇高和伟大啊! 这真是一个好战士 啊!‎ 五、 品味文章, 深化情感。‎ ‎1. 读最后一段: 可亲、 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 , 战士们撕心裂肺 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 ‎2. 回味质疑: 现在你能理解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 闪烁着灿烂的金 色的光芒了吗?‎ ‎(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 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凝结着老 班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见证着老班长对革命的无限忠诚。 这个长满红锈的鱼 钩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 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 舍己为人、 忠于革 188‎ 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 六、 总结全文, 课堂小结。‎ 在长征途中还有许多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 正因为有了他们, 才有了我们美 好的今天, 让我们用一首我们学过的毛主席的诗——《七律· 长征》 来缅怀他们 吧!‎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教学反思 本课由于篇幅比较长, 为了节约时间, 所以教学过程过于紧凑, 读的形式不 多, 讲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思想感情不深刻, 读得欠缺感情, 以后还 要加强朗读训练。‎ 188‎ 口语交际: 即兴发言 教学目标 ‎1. 了解“即兴发言” 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 ‎2. 学会当众即兴发言, 掌握即兴发言的技巧。‎ ‎3. 培养学生勇于表达、 专注倾听、 临场应变等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当众即兴发言, 掌握即兴发言的技巧。‎ 教学策略 ‎1. 口语交际的目的 ‎(1) 培养学生听、 说、 评的习惯, 通过即兴发言锻炼思维能力、 口头表达能 力, 提高心理素质。‎ ‎(2) 培养学生临场应变的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打腹稿的技巧, 知道提前打腹 稿要想清楚重点说什么, 先说什么, 后说什么。‎ ‎2. 口语交际的内容 ‎(1) 通过夸一夸学校, 梳理打腹稿的方法。‎ ‎(2) 运用打腹稿的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 深化打腹稿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示范发言展眼前, 谈话导入新课现 ‎1. 多媒体播放视频: 《俞敏洪励志即兴发言》。‎ 188‎ ‎2. 了解即兴发言的重要性: 像这样没有事先准备而进行的当众讲话, 就叫 作即兴发言。(相机板书课题)‎ ‎3. 今天, 我们来进行一场即兴发言的比赛。‎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即兴发言的魅力, 激发学生 对即兴发言的兴趣, 继而揭示即兴发言的含义, 让学生心里即兴发言的种子生 根发芽。‎ 板块二创设情境夸校园, 初步交流学发言 ‎1. 介绍学校。‎ 教师引导: 同学们, 我们天天生活在学校, 谁来介绍介绍我们的校园? 课 件出示: 提示: 学校的环境、 学校的文化、 学校的活动。‎ ‎2. 学生结合提示即兴发言。‎ ‎3. 学生互评。‎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 仪态: 站立姿势、 目 视前方、 姿态自然;‎ 声音: 铿锵有力、 语速适中、 表达清晰; 内容: 选材正确、 逻辑合理、 情感真 挚。‎ ‎【设计意图】 课件出示发言内容提示, 方便学生梳理内容, 组织语言, 也 为下面的即兴发言做好铺垫。‎ 板块三再读教材明要求, 个人风采方展示 ‎1. 读读口语交际的要求。 课件出示相关要求: 课件出示:‎ 提前打腹稿, 想清楚重点说什么, 先说什么, 后说什么。‎ 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2. 打好腹稿。‎ 过渡: 如何打腹稿呢?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刚刚对学校的介绍。(板书: 我们 都想了什么? ) 预设: 我们的学校有哪些地方好? 从不同的方面说说学校的好。‎ ‎(板书: 有内容)‎ ‎3. 师: 之后, 我们是怎么讲的呢? 讲的时候我们要——有选择。(板书: 有 选择)‎ ‎4. 小结: 刚才我们从很多方面来介绍我们的学校, 思考时有内容、 有选择,‎ 188‎ 说出来感觉有条理, 做到这些要求, 我们的即兴发言就成功了。‎ ‎5. 课件出示选题游戏。‎ 课件出示:‎ ‎1 号题目: 代表全班同学欢迎新同学的到来。‎ ‎2 号题目: 在作文比赛颁奖时, 发表获奖感言。‎ ‎3 号题目: 在爷爷的寿宴上, 向爷爷说几句祝福的话。‎ ‎4 号题目: 当记者采访你时, 让你谈谈对小学生带手机去学校的看法。‎ 师: 你对哪个话题有兴趣呢? 别着急, “众人智慧高一人”, 请同学们六人 为一组, 选择最感兴趣的题目 , 互相交流与话题有关的内容, 再请一个代表有 选择地将有关内容展示给大家。 准备时间是五分钟, 现在开始。‎ ‎(1) 学生小组内练习发言。‎ ‎(2) 小组汇报。‎ ‎(3) 学生评价, 评选“最佳发言小组”。‎ 预设:‎ 生 1: 5 号小组可以荣获此项称号, 因为 5 号小组的代表不仅做到了语言通 顺、 表达清晰, 还有肢体语言。 在慷慨激昂时, 他伴随动作诉说; 在低沉婉转 时, 他停住脚步凝视。‎ 生 2: 我认为 3 号小组表现最棒, 3 号小组的代表知识非常丰富, 声音很有 激情, 充满自信。 ……‎ 板块四课后拓展知准备, 情感升华叹发言 ‎1. 课件出示卡耐基的名言。 课件出示: 一切成功的演讲, 都是来自于充分 的准备。 ——卡耐基 ‎2. 学生齐读名言。‎ ‎3. 同学们, 即兴发言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卡耐基这段话中的“准备” 是指 我们发言前那几分钟的准备时间吗? (提示: 引导学生明确这里的“准备” 指 查阅资料、 多观察多积累、 生活和学习上的经历等)‎ ‎4. 小结。‎ 口才是人生的必修课, 当你竞选班干部时, 当你和同学辩论时, 当你上台 188‎ 领奖时都需要即兴发言, 而精彩的发言来自于生活的积累。 同学们在今后的生 活中只要多多练习, 锻炼自己, 就一定能掌握更多更好的即兴发言的方法和技 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即兴发言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学生充满了兴趣, 但对其要点知之甚少。 因 此, 本次口语交际的教学, 要注重引导学生明确即兴发言的含义, 培养学生及 时应对口语交际的能力:‎ ‎1. 名家示范知发言。‎ 上课伊始, 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俞敏洪老师的即兴发言, 让学生直观即兴发 言的魅力, 从而在个人风采展示时进行适当的模仿。‎ ‎2. 游戏抽题明发言。‎ 在学生对即兴发言有了初步了解后, 引导学生领悟打腹稿的方法。 以小组 合作的方式确定即兴发言的题目 , 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让学生在发言时更加 自信。 3. 揭示准备悟发言。‎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对于准备, 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即兴发言前的 那几分钟, 却忽略了只有坚持不懈的积累, 才能够让自己出口成章。 因此, 在 本次口语交际的最后, 可以回归到平时的学习中, 引导学生多观察、 多练习、‎ 多积累。‎ 188‎ 188‎ 习作: 心愿 教学目标 ‎1. 选择最想和别人交流的心愿, 写在许愿纸上。‎ ‎2. 选择一种适合的表达方式, 将心愿写下来。‎ ‎3. 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注意语言的通顺、 流畅。‎ ‎4. 让学生发现自己作文的特点和长处, 增强自信心, 激发写作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选择最想和别人交流的心愿写出来, 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注意语言的 通顺、 流畅。‎ 教学策略 ‎1. 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自己的心愿。‎ ‎2. 用修改符号修改作文: 写好后, 用修改符号修改不满意的地方。 ?教学准 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 选择最想和别人交流的心愿, 写在许愿纸上。‎ ‎2. 选择一种适合的表达方式, 将心愿写下来。‎ ‎3. 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注意语言的通顺、 流畅。‎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唱心愿, 激发兴趣贴心愿 ‎1. 师生齐唱歌曲《心愿》。 课件出示《心愿》 的歌词。‎ ‎2. 书写心愿。‎ ‎3. 将许愿纸贴在“心愿墙” 上。(板书课题: 心愿)‎ ‎【设计意图】 通过歌曲演唱的形式导入课题, 让学生初步感知心愿、 表达 心愿, 从而有效过渡到课堂习作教学的情境。‎ 板块二创设情境说心愿, 营造氛围诉心愿 ‎1. 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流星雨图片)‎ 188‎ 有这样一个传说, 当流星雨出现的时候, 如果虔诚地许下自己的心愿, 你 的心愿就一定会实现。 看, 流星雨来了, 你能说说你的心愿吗?‎ ‎2. 学生交流心愿: 我希望爸爸能送一个显微镜给我, 我希望……‎ ‎3. 心愿素材归类。‎ ‎(1) 对自己: 有机会看高山、 大海等。‎ ‎(2) 对别人: 好朋友永不分离等。‎ ‎(3) 对社会: 空气和水不再被污染等。‎ ‎4. 探究愿望: 是什么原因使你有了这样美好的心愿呢? (板书: 产生心愿 的原因)‎ ‎5. 随机采访, 交流原因。‎ 小结: 对自己: 实现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 对别人: 希望周围的亲戚、 朋 友健康幸福; 对社会: 希望生活越来越好。‎ ‎6. 学生讨论实现心愿的方法。‎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心愿, 使学生有话可说, 喜欢说,‎ 愿意说, 为接下来的习作环节做铺垫。‎ 板块三表达方式定心愿, 范文借鉴写心愿 ‎1. 确定习作的表达方式。‎ ‎(1) 大家的心愿中有对自己的, 有对别人的, 还有对社会的。 说说你打算 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愿。‎ ‎(2) 学生交流后教师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记叙故事写信创作诗歌日记 ‎(3)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选择的写作方式真多, 有记叙故事的, 有给爸爸写 信的, 也有创作诗歌的, 还有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心愿的。 下面, 我们来看 看一位同学的心愿。‎ ‎2. 范文赏析。 我的心愿 每个人都有心愿, 这个心愿也许非常宏大, 例如到外太空旅游、 环游世界 等, 可我的这个心愿却非常渺小, 也很现实——帮老爸戒烟。‎ ‎“叮咚”, 老爸下班回来了, 嘴上依旧叼着一支烟! 当他看到客厅正前方墙 上挂着的“吸烟有害健康” 的字幅时, 惊讶瞬间从他脸上掠过。“这是你的‘杰 188‎ 作’ ? 墙上的十字绣呢? ”“爸, 我这是在提醒您, 从今天起您就别再吸烟了!”‎ 话音刚落, 那张字幅已香消玉殒了。‎ ‎“作战” 计划失败后, 我飞快地跑进老爸的房间, 对仍旧在吞云吐雾的老 爸说: “吸烟有害健康, 您难道不知道吗? 另外, 吸二手烟更可怕! 为了我们的 健康, 请戒烟吧!” 我态度诚恳, 老爸有些触动了, 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表示 同意戒烟。 可过了几天, 我发现老爸又在偷偷地抽烟, 一气之下, 我使出了最 后一招杀手锏。‎ 那天, 见老爸又要点烟, 我走到他面前, 宛如一只温顺的小白兔, 说: “爸 爸, 您配合我做一个实验吧, 老师让我明天上交实验过程报告呢! 这次实验在 我的升学成绩中占有一定分量啊。” 老爸一听和学习有关, 赶紧说:“好吧好吧,‎ 我帮你。” 一听这话, 我迅速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 先把鱼缸顶部用塑料袋罩 上, 并且捅一个小孔便于小鱼呼吸, 把吸管从小孔里插进去, 然后严肃地对老 爸说: “爸爸, 从现在起, 您每吸一口烟, 就将烟雾吐入吸管里。” 老爸照做了。‎ 起初, 小鱼的动作变缓慢了, 接着, 它的身体慢慢向上浮, 最后, 小鱼竟然漂 在水面上一动不动, 就这样, 小鱼被爸爸的二手烟熏死了。 看到这一幕, 老爸 的表情突然变得凝重, 又略带着几分恐惧。‎ 于是我趁热打铁, 说: “爸爸, 您不希望我和妈妈也像小鱼那样吧? ” 片刻 的沉默后, 爸爸径直走向卧室, 不一会儿手里就提着一个装满香烟的塑料袋下 楼了……也就是从那天起, 我家的烟味没了, 爸爸的咳嗽声没了, 妈妈的吵闹 声也没了, 一切都变得那么平和, 我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开头点明自己的心愿是帮爸爸戒烟。 语言描写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 系列的动作描写让氛围紧张起来。‎ 通过实验, 二手烟的危害显而易见。 不愧是杀手锏, 一招“制敌”, 也看到 了爸爸对家人的关爱。‎ ‎3.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 将自己的心愿写在作文 本上。 写好以后认真读一读, 用修改符号修改不满意的地方, 使语言更加通顺、‎ 流畅, 意思更加清楚、 明白。‎ ‎【设计意图】 出示范文为学生写作提供具体参考, 这样既照顾了基础较差 188‎ 的学生的心理, 也有利于帮助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发散思维。‎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 让学生发现自己作文的特点和长处, 增强自信心, 激发写作兴趣。‎ ‎2. 让学生学会发现和借鉴其他同学的作文的优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习作内容共赏析, 互评互议促成长 ‎1. 激情导入: 同学们借助提纲已经完成了初稿,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两篇习作, 一起探讨这两篇习作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 赏析佳作。 课件出示:‎ ‎3. 学生评价。‎ ‎(1) 这是一位同学的习作, 今天就让大家做一次小老师, 给这篇习作打分。‎ ‎(课件出示评价标准) 课件出示: 书写认真字数达标内容真实方法合适情感真 挚 ‎(2) 认真品读习作, 交流意见。 读完后, 同桌之间交流意见, 给出这篇习 作最终得分, 并说说你们的评价理由。‎ ‎(3) 学生交流。‎ ‎4. 找出下面这篇习作的不足之处, 修改作文。(课件出示习作) 课件出示:‎ 我的心愿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愿, 当然, 我也不例外, 我的心愿就是长高一点。 因 为我排队做操时总在第一个, 座位也在第一排。‎ 上个月 篮球比赛, 我也上场了, 但是一次失误, 我被换下场了。 失误是这 样的: 敌方一个队员把球传向我身后的一个人, 我像兔子那样一蹦三尺高也没 拦住, 都怪我太矮了, 手指离球只有几厘米, 但还是没拦住。 于是我被换下场 了。‎ 我以后一定要多吃饭, 多运动, 让自己长高一点! 但愿我的心愿能早日实 现。‎ 看了这篇习作, 你们有什么想要说的吗?‎ 188‎ ‎5. 教师小结: 通过对比, 我们可以很快总结出一篇好的习作一定要做到这 几点: 书写认真、 字数达标、 内容真实、 方法合适、 情感真挚、 语言通顺流畅。‎ ‎6. 习作要了然于胸, 修改作文助提高。‎ ‎(1) 让学生结合五星评价法, 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的彩笔给自己画上星星,‎ 并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2) 修改后展评。‎ ‎【设计意图】 赏析作文, 重在“赏、 析、 评”, 欣赏优秀作文, 学习其优秀 之处; 分析不佳之作, 避免走入同样的误区。 五星的评价方式让课堂更具趣味 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习作对于学生来说, 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 但心愿对学生来说, 那就是一 个万花筒。 因此, 我注重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想变为所 写。‎ ‎1. 宽松情境。‎ 上课伊始, 我在教室定下“心愿墙”, 让学生写下心愿粘贴在上面。 这样激 发了学生的兴趣, 为下一步习作教学做好了铺垫。‎ ‎2. 师生交流。‎ 贴上心愿后, 我随机请学生交流产生这个心愿的原因, 以及如何实现的方 法。 帮助学生明确习作的内容, 让学生有文可写。 而后根据心愿的不同, 引导 学生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 ‎3. 五星评价。‎ 五星评价机制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优秀习作的可取之处, 以及部分作 文的不足之处。 取长补短, 让自己的习作更优秀。‎ 188‎ 188‎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 并试着将学到的知识学着这样的方式融入 自己的习作中, 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 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2.读一读词句段运用中的句子, 并联系所学古诗, 说一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 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感受“托物言志” 的表达方法。‎ ‎3.读句子, 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4.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 试着将学到的知识融入自己的习作中。 再 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 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2.联系所学古诗读一读词句段运用中的句子, 并联系所学古诗, 并说一说哪 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感受“托物言志” 的表达方法。‎ ‎3.读句子, 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4.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 并试着将学到的知识学着这样的方式融入 自己的习作中, 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 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88‎ 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 并试着将学到的知识学着这样的方式融入 自己的习作中, 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 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开门见山, 直接导入。‎ ‎【出示课件】 出示“开篇如爆竹, 结尾如撞钟” 引题: 同学们, 有一句话 叫做“开篇如爆竹, 结尾如撞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开头要像放鞭炮一样,‎ 一鸣惊人;结尾呢, 应该像撞钟一样, 清音有余。 可见, 写开头和结尾多么重要 呀! 为了让同学们能写好作文, 真正当个小作家, 我们这堂就来学习优秀作文 的开头与结尾。‎ 二、 引用例子, 讲解方法。‎ 文本资料: 学生自己读文本资料, 再分析作用。‎ 开头的方法有什么呢? (板书: 开头)‎ ‎【出示课件 3】 总结开头的方法及作用: (板书)‎ ‎1.点题式。 即一开头便照应题目, 简洁明快, 开门见山。(一学生读此方式 的开头, 比如我们学习的《十六年前的回忆》 就是点题式。)‎ ‎2.设问式。 提出问题, 引起注意。‎ 这也是我们常用的开头方式, 《藏戏》 一文的开头就是设问式。(学生读)‎ ‎3.描写式。 描写人物, 描写景物, 描写动物, 总之用美的语言写出特点。 例 如《草原》 再介绍非常好用的开头方式:‎ ‎4.引用式。 引用名言警句、 诗歌、 谚语、 人物语言等。(举例)‎ 假如我想写有关父母的爱的, 可以引用我们学过的什么名言呢? “父母是 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 那如果我想写有关努力学习的, 我可以引用哪句古诗呢?‎ ‎【出示课件 4】 总结结尾的方法及作用:‎ 那结尾的方法有什么作用呢? (板书: 结尾)‎ ‎1、 首尾呼应。‎ ‎2、 总结全文。‎ 188‎ ‎3、 点明题旨。‎ ‎4、 意犹未尽。(板书)‎ 三、 回顾课文, 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 5、 6】 课外延伸其他文章的开头、 结尾: 学生想一想、 找一找 你认为写得好的文章, 把开头结尾列出来, 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三、 总结方法, 运用习作。‎ 最后老师想说, 写虽有章法, 但并无定法, 只要写得详细、 生动就是好。‎ 所以只要同学们开动脑筋多积累、 多学习, 你们才会写出更好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所学古诗读一读, 并说一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 向, 感受“托物言志” 的表达方法。‎ ‎2.读句子, 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3.积累名言警句。‎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蜜蜂、 梅花、 月 亮的图片。(板书: 蜜蜂 梅花 月 亮) 提问: 同 学们, 看到这些图片, 你会联想到些什么? 抽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 看到某些 事物, 就会让人联想到某一类人或是产生某一种情感。 有些诗人就把他们写进 了诗歌。 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 二、 总结写法 ‎【出示课件 7】 学生展示收获, 教师适时点评引导: 共同点是都用了“托物 言志”(板书: 托物言志), 强调这是本节课的知识目 标。 不同点是“物” 的不 同, “志” 的不同。‎ 三、 拓展延伸 请同学说说其他“托物言志” 的诗句。【出示课件 8】‎ 四、 分析作用 188‎ 师: 古诗因为有了“托物言志” 的手法, 才显得魅力无穷; 现代散文同样 也有自己独特的添加色。‎ ‎【出示课件 9: 文本资料】‎ 学生自主读句子, 感受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并分析如果删去这些 内容, 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生分析, 师总结:‎ ‎1.通过外貌描写反映出人的喜好、 身份、 生活态度等,在人物刻画时又起到 加强的作用。‎ ‎2.体现人物性格的特征, 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 五、 日积月 累 ‎【出示课件 10-15 文本资料和分析】 读一读这些名言, 想一想它们的意思。‎ 同桌之间交流, 汇报。‎ 有意栽花花不发, 无心插柳柳成荫。‎ 原意是说,柳枝比较容易扦插成活,而花即使很用心种植,也难使其成活。 比喻 有些事情努力追求却没办法达到目 的, 而有些事情并没有刻意去做, 却很好地 完成了。‎ 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 出自: 《增广贤文》‎ 解释: 药虽然很苦, 但是对病人的病有好处; 诚恳的劝告、 尖锐的批评虽 然听起来让人不舒服, 但是有利于听的人改正他们的行为。‎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想要静下来, 可是风却不停止, 而子女想要去养老孝敬, 可是亲人却失 去了。 教育子女, 应该好好的对待自己的亲人, 不要等到失去了亲人以后再去 叹息。‎ 常将有日思无日, 莫把无时当有时。‎ 在过富有的生活的时候要想到以后可能会过贫穷的日子,不要到了一无所有 的时候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 也就是"居安思危"的意思。‎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 188‎ 在你真正应用知识于实际中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学的知识不够;很多事情不 亲身经历,不会知道它的难处的。‎ 六、 课堂小结 本节课咱们学习了很多语文写作的小妙招, 希望可以在平时的习作中运用 起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 “词句段运用” 中, 学生关于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体会不够深 刻, 应多举事例, 让学生加以体会。‎ ‎2. 学生对“日积月 累” 中的名句体会较深刻, 能快速组织背诵。‎ 第五单元 188‎ ‎14. 文言文两则 学弈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教师引导、 小组自主合作,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 了解故 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2.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做到正确、 节奏停顿得当、 抑扬 顿挫, 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 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 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 学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进一步了解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积累成语, 文言文成语故事,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 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1. 同学们, 我们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 在 1919 年以前基本是使用文言文。‎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 ‎2. 读课题, 解题。‎ 什么是学弈? 请同学们通过阅读预习提示寻找答案。‎ ‎(学弈: 学习下围棋。)‎ ‎3. 本文选自《孟子》 的《告子篇》, 作者是孟子, 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 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4. 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孟子的资料?‎ ‎(孟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名轲, 字子舆。 战国人, 肯 定人性本来是善的, 都具有仁、 义、 礼、 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提出了“富贵 不 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等论点, 著作有《孟子》, 是儒家经典之一)。‎ 188‎ 二、 自读课文, 解决疑难。‎ ‎1. 按要求读文。‎ ‎( 1 ) 读准字音。‎ ‎( 2 )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解决。‎ ‎( 3 ) 掌握生字字形。‎ ‎2. 汇报交流 ‎( 1 ) 字音: 指名读文, 纠正字音。‎ huì wéi hú zhuó fú yuē 诲 惟 鸿 鹄 弓 缴 弗 若曰 ‎( 2 ) 解释古文词语的意思。‎ 三、 熟记课文。 读正确、 流利。‎ ‎1. 教师范读。‎ ‎2. 指导文言文读法。‎ ‎3. 学生练读。‎ 四、 布置作业 ‎1. 读课文。‎ ‎2.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 明白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2. 熟读、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指名读课文, 思考: 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两个人向弈秋学习下围棋,‎ 由于学习态度不同, 结果也就不同。)‎ 二、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以学生自学为主, 同桌合作学习, 讨论每句话的意思, 教师点拨指导。 学 生质疑问难, 全班讨论解决, 老师辅导。‎ 188‎ ‎1. 逐句理解。‎ 弈秋, 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 是全国下围棋最好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其一人专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 ‎(其中一个人听得很专心, 只要是弈秋说的, 他都听。)‎ 一个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 ‎(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讲着, 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过来, 想象着拉开弓 用箭射天鹅。)‎ 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 ‎(虽然与第一个人一起学, 但是不如他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我说不是这样的。)‎ ‎2. 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三、 体会文章中心。‎ ‎1. 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 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 比较用心, 所以比 第二个人学得好。)‎ ‎2. 请大家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 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3. 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充分发言, 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 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 意识。)‎ 四、 背诵课文。(分组背)‎ 在熟读、 理解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板书设计 学弈 188‎ 态度决定成败 两小儿辩日 教学重点 根据注释, 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小组合作读懂文本。‎ 教学难点 探究古人善于动脑、 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 教学过程 一、 初读文本, 层层深入。‎ ‎1. 教师配乐范读, 读出文言文的停顿。‎ ‎2. 学生个人诵读,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3. 同桌分角色读, 读出人物的语气。‎ ‎4. 小组合作, 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二、 走进文本, 整体感知。‎ ‎1. “而日中时远也”, 如果完整的说, 该怎么说?‎ 明确: “远” 前面省略“去人” 二字。 文言文中常有这种省略方式, 被省略 的字可以从上下文去找。‎ ‎2.“远者小而近者大”, 说的是视觉印象, 即远的看起来小, 近的看起来大。‎ ‎3. “近者热而远者凉”, 这是就触觉而言, 近的觉得热, 远的觉得凉。‎ 三、 加深理解, 能力迁移。‎ ‎1. 学生朗读课文, 加深理解。‎ ‎2. 面对小儿发问, 孔子是什么样的反映呢? 文中是如何说的?‎ 明确: 孔子不能决也!‎ ‎3. 讨论: 这表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态度? 和《<论语>八则》 里, 那一则是一 致的?‎ 明确: 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和《<论语>八则》 里“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相一致。‎ ‎4. 教师组织学生对孔子这位伟人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讨论。 假如你是孔子,‎ 188‎ 你当时会怎么做? 那么, 你对孔子这种行为有什么感想呢?‎ 四、 归纳总结 ‎《两小儿辩日》 这个“辩日” 的小故事中, 我们看到了天真可爱、 勤学好 问的孩子, 也看到了谦虚谨慎、 实事求是的孔子, 更让我们明白了知识是无止 境的。‎ 五、 巩固拓展 ‎1. 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大呢?‎ 这是视觉的差误、 错觉。 同一个物体, 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 而 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 同样道理, 早晨的太阳, 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 背衬是树木、 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 在这样的比较下, 此时太阳显得大。‎ 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 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 此时太阳就显得小。‎ 其次, 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 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 当太阳初升时, 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 太阳格外明亮; 中午时, 背景是万里蓝 天, 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 就显得小些。‎ ‎2. 中午的气温比早晨的高多了, 是不是此时的太阳比早晨离我们近些呢?‎ 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 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在相同的时间、 相等 的面积里, 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同时, 在夜里, 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 了, 所以早上感到凉快; 中午, 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 所以感到热。 温度 的凉与热, 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生活中你注意到哪些现象? 谈谈你对此的思考和认识。‎ 板书设计 日初出 日中 两小儿辩日 教学反思 ‎1. 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使学生理解透彻。‎ ‎2. 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后, 复述故事, 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88‎ 188‎ ‎15. 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 会写“脆、 拦” 等 5 个字, 会写“洪亮、 盲人” 等 11 个词语。‎ ‎2. 默读课文。 联系课题, 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 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并印证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 联系课题, 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说说“我” 是一个怎 样的孩子, 并印证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自读课文, 学习生字 ‎1. 教师出示要求, 学生自读。‎ ‎(1) 借助拼音, 读通课文, 认读生字新词。‎ ‎(2) 把课文分成四部分, 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条理不是那么明显,‎ 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 不要在这设置障碍。(1) 小时候, 作者认为“凡能发出 声音的, 都是活的生物”。 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 父亲又不让作者 动。(2) 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 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3) 父亲 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 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 一 188‎ 动就蜇你”。 作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4) 作者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 子, 也不知说了多久。‎ ‎2. 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 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 指名认读。‎ ‎(2) 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 (学生从字的发音、 字的书写上抒发 自己的看法。)‎ ‎(3) 教师适当的总结, 注意“拨” 的读音以及与“拔” 字的区分。‎ ‎(4) 开火车读生字词, 并巩固。‎ 二、 指导默读, 提高默读的速度。‎ 第二课时 一、 检查复习 ‎1. 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 指名读一读。‎ ‎2. 开火车读。‎ ‎3. 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 深入学习课文 ‎1.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 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对表里的 生物十分感兴趣、 充满好奇?‎ ‎2. 指名反馈。 学生结合课文相关的句子谈体会。‎ ‎“他这么说, 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要动”, 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我对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 树上的蝉, 草里的虫, 都不轻易被人看见,‎ 我想: 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 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 不 许小孩子动。”‎ ‎(这段话对作者心理描写非常细腻, 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 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体会的基础上就是指导学生读好, 读出作者的好奇和儿童的那份天真。‎ 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 (比如 6. 1. 15 自然段都是例证) 心理描写夹 杂在叙事之中, , 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 所以让我们真 切地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内心世界, 和他共同感受童年的天真无邪。‎ 188‎ 在体会这些语句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 心理描写方式一是有提示语, 易发 现。 二是没有提示语, 难分辨, 必须仔细阅读才行。 举例 ‎3. 标点符号的特点 冒号(冒号在本文出现了多次, 应该以此为契机, 让学生掌握冒号的规范 使用。) 冒号的作用: (1) 提起下文(2) 提取下文(3) 引起下文(4) 解释或 说明(5) 总结上文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 冒号在这里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究竟是怎样一个美丽 的世界呢? 文章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这段描写要指导学生朗读好, 并争取积累 下来。‎ 分号: 并列的两个分句间的停顿, 往往是为说明几个方面的内容时才会使 用。 第一自然段和 16 自然段都有这样的句子。‎ ‎4. 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想一想作者说了什么? 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三、 拓展练笔 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 虽然这样的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 但却是作者 记忆中的珍宝, 童年的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吧? 请你学习作者边叙事边抒情的 方法写一写。‎ 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思考 观察 探索 教学反思 ‎1. 课前设置预习方案, 让学生搜集关于生物声音的相关情况, 进而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教学时, 重视学生自读自悟,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 达方法, 同时重视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的回忆, 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 ‎1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 教学目标:‎ ‎1. 运用朗读、 概括、 圈划、 评点等方法, 在品词赏句中, 明确议论性文字 中事例的选择与作者观点的关系深刻认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的道 理。‎ 188‎ ‎2. 体会善于发问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发问的热情, 并逐步培养学生质疑能 力。‎ 教学重点: 明确议论性文字中事例的选择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 尝试根据一个观点来选择恰当的事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激趣引题 ‎1. 教师演示: 摩擦起电和鸡蛋在清水中和盐水中沉浮的小实验。 1. 学 生仔细观察。‎ ‎2. 交流观察现象、 解释实验现象。‎ 二、 沉浸文本, 读一读 ‎1. 要求学生散读后, 思考: 文章写到了哪几个有趣的生活现象? 从这些生 活现象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什么?‎ ‎2. 师生小结(穿插关于 18 自然段表述不当的质疑“洗澡水的漩涡、 蚯蚓的 分布、 做梦”)‎ ‎1) 学生散读 ‎2) 学生交流, 明确:‎ 洗澡水的漩涡——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 蚯蚓的分布——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睡者的眼球转动—— 睡者的眼球转动与做梦有关 整体感知, 梳理文章的思路条理, 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质疑, 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适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 深入探究, 议一议 ‎1. 朗读第一、 二自然段。 提出话题: “要发现真理说难也并不难, 说容易也 不容易的。”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2. 三个事例中哪些词句能具体说明科学家有敏锐的目光, 善于思考?‎ ‎3. 再读三则事例, 在三则事例中隐含了要“发现真理” 还需要具备那些素 养?‎ ‎4. 齐读最后一节,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188‎ ‎1) 学生交流明确:‎ 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有一个善思的脑子 敢于坚持真理的勇气 ‎(打破砂锅问到底)‎ ‎2) 学生圈划、 批注、 分析 第 4 段: 敏锐地注意到、‎ 第五段: 紧紧抓住…不放 第 11 段: 引起…注意 第 13 段: 看到…感到奇怪…连忙 第 14 段: 每当…一旦…就 第 16 段: 又细细地观察…又观察 学生交流: (参考: 善于联想; 善于总结; 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等) 通过品 词赏句,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同时, 让学生在品词赏句中领会论点与论据之 间的关系。‎ 拓展延伸, 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品质。‎ 四、 各抒己见, 说一说 ‎1. 在科学史上, 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 同学们能否再介绍几则类似的事 例?‎ ‎2. 读完了课文, 又了解了人类科学史上许多故事后, 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呢? (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 ‎1) 同学们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等)‎ ‎2) 学生交流感想, 重在引导学生认识到: “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 问题更重要。” 的问题意识。 拓展延伸, 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 并且通过事例 的补充进一步领会如何根据论点选用合适的论据。‎ 五、 力求内化, 背一背 教师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词句选点积累。 学生选点积累, 当堂背诵。‎ 188‎ 选点参考:‎ ‎1. 成语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见微知著(成语用造句的形式积累)‎ ‎2. 格言警句 ‎3. 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42 典型事例(概括成一两句话) 注重积累, 增加学生的积淀。‎ 布置作业 ‎1 缩写本文。‎ ‎2. 搜集几则科学史上著名的事例, 并得出你对这几则事例的一个观点。(以 上任选一题完成)‎ ‎3.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记录有价值的日常生活现象及你的问题或思考。‎ ‎(完成时间两周, 两周后交流) 通过缩写的形式进异步巩固。‎ 鼓励学生利用各个渠道的教学资源。‎ 思路点拨:‎ 课前专题搜集“日常生活现象和科学发现” 从学生交流“日常生活现象和 科学发现” 导入课文, 先明确课文中的三个日常的生活现象和对应的三个重大 的科学发现。 然后学生质疑, 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组织教学, 完成文本的解读。(预 设学生的质疑点主问题: 文章在列举了两个事例之后, 为什么还要列举第三个 事例? ) 引导学生明确议论性文字中事例的选择 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利用提供的资料, 指导学生尝试用“先列观点, 再举 事例, 最后作小结”‎ 的方法写一段话。‎ 六、 练习举隅:‎ ‎1. 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1)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 ‎(2) 终于把“? ” 拉直, 变成“!”。‎ ‎(3) 于是, 他把儿子当成了“试验品”。‎ ‎2. 文章在列举了谢皮罗教授的事例后, 为什么还列举了其他的两个事例?‎ 188‎ ‎3. 试分析下面的事例, 说说以下事例能否替换文中的某一事例?‎ ‎(1) 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 从洗澡水中受到启发, 发现了检测王冠 含金量的方法: 利用浮力原理, 将王冠和质量相同的纯金块分别放入同一个装 满水的容器中, 通过比较两者溢出的水量, 便可检测出王冠是不是纯金打造的。‎ ‎(2) 善于动脑筋的美国工程师霍埃看到家犬的牙齿排列后突发奇想地研制 出世界上的第一根拉链。‎ ‎(3) 有一次, 牛顿看到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在地上, 便开始思索为什么苹 果会垂直落在地上, 而不是飞到天上去呢? 一定是有一种力在拉它, 那么这种 将苹果往下拉的力会不会控制月 球? 他就是通过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现象,‎ 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4)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一次做完实验之后没有把实验器皿叫给助手洗 干净存放。 假期后, 弗莱明发现在实验器皿里长出了一种从未见过的霉菌。 弗 莱明研究这种霉菌后发现了青霉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给足学生宽松的读书时间与空间, 学生才能真正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在第二课时的第二个教学环节中, 我先利用“自学导航”‎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第 3 自然段, 然后完全放手, 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方法进 行小组合作探究, 阅读第二、 三个事例。 在这个过程中, 我密切地关注学生的 学习状态, 并适时地进行点拨与指引, 发现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都有所提高。‎ ‎2. 在小练笔这一教学环节, 时间上安排得有些仓促, 在学生练笔之后, 引 导学生交流评议的时间应该多一些,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用具体的事实说明 道理” 这一写法产生更深一层的认识。‎ ‎3.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并积极地进行思考, 令我 欣慰。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远远比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 188‎ 188‎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科幻小说, 理解课文构思特点。‎ ‎2. 把握课文内容, 梳理小说情节, 感知人物形象。‎ ‎3. 以文本为依据, 思考课文内涵。‎ 过程与方法 朗读、 默读、 品读。‎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珍惜现在, 努力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了解科幻小说, 理解课文构思。‎ ‎2. 梳理小说情节, 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品读文本, 以文本为依据思考课文内涵。‎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 搜集一些科幻小说。‎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介绍作者艾萨克· 阿西莫夫。‎ 188‎ ‎2. 了解机器人。‎ 二、 初读课文, 感知环境 ‎1.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中, “他们” 指的是谁, “那时候” 又是什么 时候?‎ ‎(“他们” 就是我们爷爷的爷爷, “那时候” 是几个世纪前。 )‎ ‎2. 一个生活在几个世纪后的小女孩, 怎么会知道“那时候” 的事情?‎ ‎(通过一本“真正的书” 。 )‎ ‎3. “真正的书” 是指什么样的书? 玛琪平时看什么书?‎ ‎4. 请你找一找, 除书本之外, 文中的教育环境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学习地点、 执教人员、 教学方式、 学习氛围)‎ 三、 总结科幻小说的特点 ‎1. 有现实基础的科学想象: 机器老师——网络教学、 一对一教学——因 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2. 生活方式改变, 但生活的内容却是不变的: 学生写作业、 母亲教育孩 子、 玛琪仍在学习分数运算……‎ ‎3. 真实的人性: 玛琪、 托米的性格, 对话、 思维方式仍和我们一样。‎ ‎4. 总结: 科幻小说的构思是基于现实的大胆想象, 是人类对科技发展的 展望, 而不是漫无边际、 乱力怪神的幻想。‎ ‎(科学性——基于现实; 预言性——大胆想象)‎ 四、 细读课文, 分析人物 玛琪很孤单, 无法结交朋友, 玛琪对自己的学校不喜欢, 因为没有真人老 师, 有的只是机器人老师。 那个机器老师总让她做地理测试题, 而她是出错。‎ 机器人老师还没完没了地提问题, 让她回答, 还要把作业和试卷塞进机器里 去。‎ 五、 默读课文, 思考从这篇科幻小说中, 作者想表达自己的什么想法 小说中的玛琪内心非常孤独, 没有同伴, 她在无趣中学习, 她需要同伴,‎ 需要交流。 小说在反思人类教育中的一些不良的倾向; 过分的依赖科技手段,‎ 忽视了孩子的集体生活和情感交流, 最终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小说流露出作 188‎ 者对科技发展带来的人文关怀缺失的担忧。‎ 板书设计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学习地点 执教人员 教学方式 学习氛围 教学反思 对于科幻小说, 我平时接触也比较少, 这就要求我在上课前多了解科幻小 说, 多阅读科幻小说, 在上课之前做足功课, 也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到 现在的学习模式是最好的, 所以要珍惜时间, 努力学习。‎ 188‎ 口语交际: 辩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辩论的有关知识, 掌握辩论的流程。‎ ‎2. “善于倾听, 敏捷应对”, 学会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 掌握辩论技巧, 学会辩论。‎ ‎2. 通过演练, 体会“辩论” 中的角色任务, 练习有效地辩论。‎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将辩论应用到日常学习之中,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语文 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辩论的一般常识, 培养学生的表达、 倾听和与他人交往等能力。‎ 教学难点 学会如何更好地驳倒对方, 说服别人。‎ 教学过程 一、 引用名言, 导入新课。‎ ‎“事不说不清, 理不辩不明” , 一件事往往是“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 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 找出真理, 往往用到辩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辩论的 相关知识和技巧。‎ 188‎ 二、 精彩赏析, 借鉴学习。‎ ‎1. 读过《三国演义》 的同学可能都很佩服诸葛亮, 佩服他的鞠躬尽瘁、 死 而后已, 佩服他的神机妙算、 料事如神, 其实还有一点让我们佩服的, 就是他雄辩 的口才, 他曾在江东“舌战群儒” , 一举促成了孙刘联盟。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 赏“诸葛亮舌战群儒” 。‎ ‎2. 观看《三国演义》 中“诸葛亮舌战群儒” 的片段, 在看的过程中, 请同学 们结合《三国演义》 的内容, 观察视频中诸葛亮的表现, 对诸葛亮的语言、 说话 内容做分析, 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能够“舌战群儒” 。‎ ‎3. 看完后请几个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并且结合观察到的视频中人物辩论 的特点分组讨论, 小组讨论后组长归纳、 发言。‎ ‎(高超的语言技巧、 各个击破、 先守后攻)‎ 三、 明确要点, 掌握技巧。‎ 阅读课文上的内容, 结合自己的了解, 说说辩论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一) 辩论必须遵守的原则。‎ ‎1. 道德原则。‎ 辩论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摆事实, 讲道理。‎ 任何歪曲事实、 无理蛮缠, 甚至恶言相向, 进行人身攻击, 侮辱对方人格的言 行都是不道德的。 只有遵守“摆事实, 讲道理” 的基本道德原则, 才能达到辩论 的目的。‎ ‎2. 审美原则。‎ ‎(1) 语言美。 条理清晰的语言, 具有说服力的事例。‎ ‎(2) 形象美。 美好的公众形象。‎ 具体表现为: 音色亮丽, 节奏明快; 庄谐适当, 攻守有度; 得理饶人, 不骄不躁;‎ 失势不馁, 屡败屡战。‎ ‎(二) 辩论的基本要求。‎ ‎1. 要明确自己的观点。‎ ‎2. 要做辩论前的准备, 包括搜集论证己方观点和反驳对方观点的材料。‎ ‎3. 辩论时, 要做到条理清晰, 用事实说话。‎ 188‎ ‎4. 最后要总结陈词, 全面总结本方观点。‎ ‎(三) 辩论前的准备。‎ ‎1. 辩论者对于自己所持的论点要进行自我诘难与反复推敲, 保证论点的正 确性。‎ ‎2. 要搜集和掌握足够数量的支持自己观点的具体事例。‎ ‎3. 要反复检验和推敲语言表达的清晰度、 逻辑性以及表现力。‎ 四、 总结方法, 巩固强化。‎ 怎样提高辩论的水平?‎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 ‎1. 把握开局主动。‎ 为了掌握主动权, 我们首先就不能在气势上输给对手, 要保持充足的自信,‎ 显示出凌厉的攻势。 还应该在开篇立论中做到稳扎稳打, 尽量讲一些四平八稳、‎ 留有余地的话, 既不给对手留下可乘之机, 也不把自己的退路堵死。‎ ‎2. 确保语言干净利落。‎ 对准辩论的焦点, 不拐弯抹角, 不添加多余的语言, 以酣畅淋漓的情感、 干净 利落的话语瓦解对手的观点。 不说半句废话, 确保每句话都有“战斗力” 。‎ ‎3. 抓住对手的核心观点。‎ 抓住对手主要观点中的核心的部分, 展开你的正面进攻, 这样才有效率。‎ ‎4. 争取牵制对方。‎ 对方发言的时候, 一定要静心地聆听。 从他们的措辞、 语调、 音量中, 尝试 判断他们观点的薄弱环节。 在攻辩和自由辩论中, 集中攻击这些环节, 力求先声 夺人。 取得优势后, 不要轻易松手, 而应“宜将剩勇追穷寇” , 积小胜为大胜。‎ 五、 及时演练, 课堂小结。‎ 将教材中列举的辩论题目写在纸条上, 折起来放入盒子内。 每个小组派代表 到讲台前随意抽取纸条, 确定本组辩论题目, 与其他同一题目的小组进行辩论练 习。‎ 要求: 辩论的内容和语言要符合特定的情境, 恰当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188‎ 结语: 说话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 它不仅指一般说话的技巧, 还包括说话 人的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应变能力、 知识结构及其他有关的因素。 在辩论中,‎ 每位同学发言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学会精练语言; 另外, 怎样在 最短的时间内向对方同学提出质疑, 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之下敏锐地抓住对方的 漏洞, 这也是我们要不断地去锻炼完善的地方。 能言善辩不可能一蹴而就, 只能 持之以恒, 循序渐进, 才能不断提高。 同学们,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我们一定要 有意识、 有目的地锻炼自己的口才, 提高自己的说话交际能力。‎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辩论 道德原则 明确观点 教学反思 本次口语交际,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辩证思 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188‎ 188‎ 习作: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教学目标:‎ ‎1、 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推动了工农业的发展, 落后的工 业和农业正在走向现代化。‎ ‎2、 培养学生从小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 从小热爱科学, 好好读书, 长大了 用科学文化知识来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 教学过程:‎ 一、 联系课文, 轻松导入。‎ ‎1.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刚学的《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是什么类型的文章 吗?(科幻类)‎ ‎2. 文中玛琪的机器人老师一次又一次地给玛琪做地理测试, 玛琪非常痛苦,‎ 但是机器人老师知道吗?(不知道, 它是一台机器, 只能按照设计好的程序去教学 生。 )‎ ‎3. 请同学们再思考下, 托米的机器人老师为什么被搬走一个月 ?(因为历史 那部分内容完全显示不出图像。 )‎ ‎4. 我们来想象一下, 假如现在让你在一个机器人老师和一个真人老师中选 择一个, 你更希望是哪个老师?我们来探讨一下他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哪 里?(学生自由发言: 机器人老师的优点是可以就同一内容反复讲解, 不知疲倦;‎ 而真人老师的优点是针对同学们的问题, 个别辅导。 缺点也各不相同……)‎ ‎5. 未来的学校是这样教学的, 未来的工厂是怎样生产的呢?未来的农场又是 怎样种植的呢?未来的……‎ 同学们, 请发挥你们的想象, 让想象插上科技的翅膀, 带领我们奔向未来的 世界吧。 (板书: 插上科学的翅膀)‎ 二、 自由讨论, 启发思路。‎ ‎1. 各位小科学家们, 请说说你为什么要选择这方面的内容去写。 (学生自由 讨论)‎ ‎2. 汇报讨论成果。‎ ‎(1) 引导学生先说出自己所描写的领域、 范围或者方向等。‎ 188‎ ‎(2) 同学们, 我们勾画的未来蓝图如此美好、 如此神奇, 那么, 要怎样把这些 美好详略得当地描写出来呢?(此处可作重点描写部分的探讨和简略描写部分的 探讨。 )‎ ‎(3) 归纳完这些细碎的信息之后, 引导学生想象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典型事例 可以体现。 选择一两件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例写下来。 (注意: 事件必须能够突出 想象的特点。 )‎ 三、 整理思路, 解析题目, 自由习作。‎ ‎1. 整理思路: 学生先打草稿, 确定自己想写什么内容, 想想神奇在哪里。 学生 先把思路整理出来。‎ ‎2. 老师讲解标题的重点, 给学生讲解如何插上科学的翅膀飞起来。‎ ‎(1) 特点(学生归纳) :‎ ‎①科学: 指发现、 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 已系统化和公 式化了的知识。‎ ‎②翅膀: 翅膀(或翼) 是生物的一种飞行器官。 翅膀的作用主要是飞行时提供 前进动力和维持身体平衡。‎ ‎③飞: 字面意思是非常迅速地快跑, 像飞起来一样, 有风驰电掣的意思。‎ ‎(2) 事例(学生思考) :‎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就是插上先进技术飞起来。‎ ‎3. 结构安排: 选出三个典型的事例来表现飞起来特点的同时, 还要注意, 文 章必须做到有详有略, 详略得当, 三个事例可安排一个详写, 两个略写。‎ ‎4. 学生自由习作, 教师巡视指导。‎ 四、 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 在全班进行点评。 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 的是未来的某某领域的神奇, 事例能体现神奇的特点, 语言通顺流畅, 等等。‎ 五、 课堂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熟悉的某个领域作为出发点, 运用典型的事例来描写未 来某个领域的形象特点, 掌握刻画未来的技巧。‎ 六、 拓展延伸。‎ 188‎ 将你的作文与你的同桌交换, 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 画出未 来神奇的画面。 (看看是否刻画到位)‎ 板书设计 习作: 插上科学的翅膀 大胆想象 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1. 通过这次习作, 让学生懂得了: 生活中不是没有写作的材料, 而是同学们 缺少想象力, 缺少观察生活中值得记录的小细节, 缺少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创造性 思维。 通过这节课的点评, 同学们受益匪浅。‎ ‎2.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我在引导学生注意词句积累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方面不够重视, 学生的文章缺乏文采, 语言不够丰富多彩。‎ 188‎ 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标 ‎1.分享自己在小学六年生活中养成的提高学习效率, 让人终身受益的良好学 习习惯。‎ ‎2.能够借助在文言文里学过的生字推想“走马观花、 自愧弗如、 声泪俱下”‎ 等词语的意思。‎ ‎3.能联系课文内容, 品读语句, 体会引用的好处, 与同学交流引用在习作中 的运用。‎ ‎4.了解赵孟頫字体的特点, 感受赵孟頫字体的秀丽柔美, 稳健大方的特点。‎ ‎5.理解“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等句子的含义, 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能够借助在文言文里学过的生字推想“走马观花、 自愧弗如、 声泪俱下”‎ 等词语的意思。‎ ‎2.能联系课文内容, 品读语句, 体会引用的好处, 与同学交流引用在习作中 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等句子的含义, 并能背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分享自己在小学六年生活中养成的提高学习效率, 让人终身受益的良好学 习习惯。‎ ‎2.能够借助在文言文里学过的生字推想“走马观花、 自愧弗如、 声泪俱下”‎ 等词语的意思。‎ ‎3.能联系课文内容, 品读语句, 体会引用的好处, 与同学交流引用在习作中 188‎ 的运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谈话导入) 同学们, 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 4 篇课文, 今天, 我们一起来 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2. 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 4 篇课文, 想一想: 每篇课文都是哪种类型 的?你用多长时间可以读完?‎ 二、 学习“交流平台” 。‎ ‎1.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你阅读本单元的课文分别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自由交流, 并推选出阅读速度快的同学。 )‎ ‎2. 表扬阅读速度快的同学, 让学生交流自己提高阅读速度的心得。‎ ‎3. 关于阅读课外读物, 特别是一些名著, 要边读边思考, 阅读完后可以写写 心得体会, 和平时训练的习作一样, 对于有问题的地方, 要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对于一知半解的问题要查资料, 确保准确。‎ ‎4. 小结: 同学们在课外阅读时要集中注意力, 从浅入深, 循序渐进, 多读名 著。 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 要不断思考, 并写下心得。 对自己的习作, 要多读几遍,‎ 发现问题时用修改符号仔细修改。 对于不懂的问题及时查资料或者向人请教, 等 等。‎ 三、 学习“词句段运用” 。‎ ‎1. 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词语的意思去推导成语的意思。‎ 课件展示: 走马观花 自愧弗如 声泪俱下 不以为然 过犹不及 赴汤 蹈火 学生齐读后思考: 这些画横线的字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走: 跑。 弗: 不。 俱: 都。 然: 是, 对。 及: 达到。 汤: 热水。 )‎ ‎2. 课本“词句段运用” 还有两个句子, 先读一读, 再和同桌一起交流句子的 主要意思。‎ ‎3. 检查反馈, 全班交流。‎ 188‎ ‎(1)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 科学的灵感, 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说明任何科学发明或者真理都是在不断发现问题, 不断研究、 探讨、 解决 问题中得来的。 )‎ ‎(2) 莎士比亚说: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 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 少年, 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 (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写出了阅读的好处。 )‎ ‎4. 在本单元的课文中, 还有不少值得细品的语句, 请找出来, 与周围的同学 交流、 品味, 说说这些语句的主要意思。‎ ‎5. 学生互相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四、 学习“书写提示” 。‎ ‎1. 教师展示楷书和行书各一张, 学生先说一说两种书法的区别, 再读一读展 示的相应的句子, 说说它们的区别。 学生交流。‎ ‎(发现: 楷书的笔画每一笔都很规范, 笔画与笔画之间不互相牵连, 所以, 楷 书写起来相对速度较慢。 行书是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它不像草书那 样难写难认, 又不像楷书那样严谨端庄, 但是, 行书的连笔可以加快书写速度。 )‎ ‎2. 学生齐读这两种书法的书写文字, 全班交流。‎ ‎3. 展示赵孟 楷书《三门记》 。‎ ‎(1) 学生对比认识其楷书内容;‎ ‎(2) 学生自由讨论其楷书特点;‎ ‎(3) 总结。 (结构严谨端庄, 平正宽绰; 秀丽柔美, 稳健大方) 。‎ 五、 学习“日积月 累” 。‎ ‎1. 学生齐读“日积月 累” 的句子, 注意读准“变” “通” 的读音。‎ ‎2. 学生交流句子意思, 明白这些句子都是古文中的名言警句。‎ 第一个句子出自《周易》 , 意思是: 事物发展到了极点, 就要发生变化; 发生 变化, 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 事物不受阻塞, 才能不断地发展。‎ 第二个句子出自《礼记》 , 意思是: 如果能够一天新, 就应保持天天新, 新了 还要更新。‎ 第三个句子出自《荀子》 , 意思是: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 但是颜色比 蓝草更深。‎ 188‎ 第四个句子出自《淮南子》 , 意思是: 如果对人民有利, 就不必效法古人的制 度; 如果有助于事情的成功, 就不必沿袭旧的规矩。‎ ‎(学生在交流句子意思时, 只要大致说对就好。 教师简单介绍出处及作品情 况。 )‎ ‎3. 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全班交流。‎ ‎◇真者, 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时危见臣节, 世乱识忠良。‎ ‎4. 结合实际, 学生谈谈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变化才是永恒的规律。‎ 六、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外阅读的循序渐进性, 学习名著要多读多练多思考, 同 时积累了有关变通的名言警句。 同学们要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好好学习, 为 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学生习得了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 但要想在实际阅读中 做到眼睛看得快, 脑子想得快, 还需要持之以恒地训练。‎ 188‎ 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 难忘小学生活 依依惜别 教学目标 188‎ ‎1. 阅读“活动建议” , 了解活动内容。‎ ‎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3. 指导学生策划并举办一场毕业联欢会。‎ ‎4. 指导学生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5. 通过读“阅读材料” 中的文章, 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 学习作 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策划并举办一场毕业联欢会 教学难点: 通过读“阅读材料” 中的文章, 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 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阅读“活动建议” , 了解活动内容。‎ ‎1. 教师: 以“难忘小学生活” 为主题的综合活动, 把我们带进了对过去的美 好回忆中。 我们就要毕业分离了, 此时此刻,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表达我们的依 依惜别之情呢?‎ ‎2. 学生自由阅读“活动建议” 。‎ ‎3. 点名反馈, 教师归纳。‎ ‎(1) 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2) 策划并举办一场毕业联欢会。‎ 二、 谈话导入。‎ ‎1. 教师: 你们观看过哪些晚会?都有哪些节目呢?‎ ‎2. 点名说一说。‎ ‎3. 教师: 同学们马上就要毕业了, 我们策划一场毕业联欢会吧! 可以以班级 为单位进行, 也可以以年级为单位进行, 无论是哪种规模的联欢会, 事先都要进 行周密的安排。 那么怎样策划一场毕业联欢会?‎ 三、 小组交流, 选定联欢会的内容。‎ ‎1. 教师: 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节目呢?‎ ‎2. 点名说一说。‎ 188‎ ‎3. 教师小结: 节目的类型很多, 小品、 歌舞、 话剧都可以, 关键是节目的题材 要新颖独特, 内容要健康, 形式要多样。‎ ‎4. 小组讨论, 制作节目单。‎ 四、 讨论制订联欢会的方案。‎ ‎1. 引导学生讨论: 联欢会的方案应包括哪些部分?‎ 点名反馈: 联欢会的名称、 目的、 时间、 地点、 活动准备、 流程。‎ ‎2. 教师: 活动的准备要做些什么呢?‎ 点名反馈: 选好主题、 选定节目、 撰写主持人台词、 布置会场、 购买联欢会 需要的物品、 编排节目单、 写活动方案等。‎ ‎3. 引导学生对这些准备工作进行分工。‎ ‎4. 公布分工结果。‎ 五、 活动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 你有何感受?‎ 作业布置: 写一封信, 把你想对母校和老师说的话写下来, 诉说自己的心声。‎ 六、 写临别赠言。‎ ‎1. 教师: 同学们,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如今我们也将别离, 我们可以给老师 和同学写写临别赠言来抒发这种不舍之情。‎ ‎2. 师生谈话, 拓展思维。‎ ‎(1) 教师:你觉得我们可以表达对老师的什么感情?‎ 点名反馈: 表达对老师的感激、 依恋、 赞扬、 祝福。‎ ‎(2) 可以给同学写些什么?‎ 点名反馈: 可以写回忆、 鼓励、 祝福、 建议……‎ ‎(3) 学生独立思考写给老师、 同学的赠言。‎ ‎(4) 集体反馈并评议。‎ ‎3. 交流欣赏, 互相借鉴。‎ ‎4. 课堂小结。‎ 同学们, 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笔下的每一个字、 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老师的真 挚感情和对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188‎ ‎5. 布置作业: 把给老师或同学的赠言抄写到书签上, 送给老师或同学。‎ 第二课时 一、 激情引入, 明确主题。‎ 人们常常用红烛、 园丁、 绿叶、 春蚕等来比喻老师。 的确, 在这六年的时间 里, 是老师一路陪伴着我们, 是老师教会我们怎样学习、 生活, 老师是我们成长道 路上的引路人, 期盼我们快乐成长。 在即将毕业之际, 让我们为母校和老师写一 封信。 首先, 我们先看一看“阅读材料” 中的《给老师的一封信》 , 看看作者在 给老师的信中都说了些什么。‎ 二、 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 。‎ ‎1. 了解书信的格式。‎ 大家知道书信的格式吗?‎ ‎(开头写称呼, 并且要顶格写, 写上冒号; 接下来写正文, 也就是信的主要内 容; 然后写祝福语; 最后, 在右下角署名和写日期<要分行写>, 日期一定是写在最 后的。 )‎ ‎2. 自由朗读文章。‎ 怎样理解“您笑着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 把我带到座位上” ?‎ ‎(明确: 老师和蔼可亲, 老师把“我” 领进教室, 领到座位上, 也领进了知识的 大门。 受到老师的启发教育, “我” 从此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 ‎3. 谈话激趣, 激发写作欲望。‎ 同学们, 打开我们记忆的大门, 回顾小学生活, 浮现在脑海的是老师讲课的 身影, 是你获得成绩时那鼓励的微笑, 是你犯错时那严厉的目光。 老师把自己的 微笑化成阳光, 把自己的心血化成雨露, 让一棵棵桃李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 成长。 而当桃李芬芳的时候, 我们的老师也鬓发如霜雪。 此时, 你的心头一定涌 起了一种感恩的情怀。 请写一位老师给你带来温暖的一个片段。‎ 三、 阅读《把握自己, 把握美好未来》 。‎ ‎1. 了解演讲的特点。 (演讲稿的开头要有称呼, 以引起演讲对象的注意, 要使 用尊称, 这样显得礼貌、 庄重; 演讲稿内容要以情感人, 激发共鸣; 演讲稿人称上 多使用第一人称“我们” , 可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增强说服力。 )‎ 188‎ ‎2. 朗读这篇演讲稿, 了解其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列举网络带给青少年的不 良影响, 呼吁“科学、 文明地使用网络” 。 )‎ 四、 阅读《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 ‎1. 激情导入: 我们经常说青少年是“花季少年” “花季少女” , 青少年阶段 是“花样年华” “花季雨季” 。 因为青少年时期是最美好的时期, 它意味着希望,‎ 象征着未来, 代表着正在生长的蓬勃力量, 它值得我们为之歌唱, 一位诗人以豪 迈的激情为他们创作了一首诗, 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首《我为少男少女们歌 唱》 。‎ ‎2. 朗读诗歌。‎ 指导朗读: 本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奔放快乐、 积极向上, 对这类诗歌应该怎么 朗读呢?‎ ‎(明确: 语速稍快, 语调适当高亢一点, 尤其是排比句, 要读得有气势一些。 )‎ ‎3. 诗歌解读。‎ ‎(1) 第一小节: 本小节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列举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什 么共同点?‎ ‎(修辞手法: 排比。 事物:“早晨” “希望” “属于未来的事物” “正在生长 的力量” 。 共同点: 积极向上, 给人希望。 )‎ ‎(2) 第二小节: 这一节有一句与第一节相照应, 是哪一句呢?‎ ‎(明确: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 )‎ ‎(3) 第三小节中的“微风” 和“阳光” 代表着什么?‎ ‎(明确: 诗人把自己比喻成“小草”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曾使小草“颤抖”‎ 过, 也就是说诗人受到过“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的感染和鼓舞。 诗人也希望这些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传播开来, 像和煦的春风吹拂少男少女们的心灵, 像温暖 的阳光照耀着少男少女们, 使他们意志坚定, 奋发向上, 充满活力。 由此可见这里 的“微风” 和“阳光” 代表着“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 )‎ ‎(4) 第四小节中诗人将忧伤抛下, 变得年轻, 充满梦想, 诗人写自己在新事 物、 新思想的熏陶下的变化, 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本节是第三小节诗意的进一步深化, 诗人写他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188‎ 把忧伤抛在了一边, 变得年轻了, 对生活又充满了“梦想” 和“渴望” 。 这里暗 含诗人自己现在与过去的对比。 诗人在去解放区以前, 思想和创作低沉、 压抑,‎ 虽然写出了一些好作品, 但是未能给人积极向上的勇气。 来到延安之后, 诗人重 新弹奏起生活的琴弦, “又” 字说明诗人的“梦想” 和“渴望” 曾一度消失, 但 现在的诗人重拾了它们, 同时进一步歌颂了新事物、 新思想。 )‎ ‎4. 作业布置: 十二三岁的你, 正值花季人生, 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这首诗 后的感受, 以“青春的梦想” 为题写一篇文章或小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我让学生自读自悟, 感受阅读材料中的师生情、 同学情,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 表达个性化的解读, 课堂中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回忆往事 教学目标 ‎1. 了解活动主题, 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 ‎2. 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 同学和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 并立下美好的志 向。‎ ‎3.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 同学和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 并立下美 好的志向。‎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88‎ 一、 谈话导入。‎ ‎1. 教师: 六年间, 我们聆听着老师的教诲, 与同学一起学习、 劳动、 游戏, 共 同度过了快乐的小学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 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 感动的情景, 重拾当初的感觉。 这次的综合性学习, 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难 忘的小学生活。‎ ‎2. 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 引导学生回忆六年来在校园与老师和同学相 处的点点滴滴。 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3. 导读: 六年的时光, 最大的变化就是你们成长了, 一路走来, 我们留下了许 多足迹, 如何把这些足迹记录下来呢?让我们读读课本给我们的活动建议吧。‎ 二、 了解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 ‎1. 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 ‎2. 写写难忘的人和事。‎ ‎3. 阅读材料里的文章。‎ ‎4. 制作班级纪念册。‎ 三、 合作讨论, 制订活动计划。‎ ‎1. 教师引语: 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之前, 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那 就是制订活动计划。 在制订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 学生汇报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 教师强调:‎ ‎(1) 自由组成小组。‎ ‎(2) 讨论活动内容。‎ ‎(3) 制订活动计划。‎ ‎(4) 活动计划包括: 活动时间、 活动内容、 参加人员、 分工情况等。‎ ‎(5) 活动成果展示。‎ ‎3. 指名反馈。‎ ‎(1) 说一说自己的成长故事。‎ ‎(2) 写一写自己难忘的人和事。‎ ‎4. 小结: 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我们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小学时光 匆匆而过, 在即将毕业之际, 同学们一定想把美好的小学生活留在记忆里, 那就 188‎ 让我们设计一本成长纪念册吧!‎ 四、 明确方向。‎ ‎1. 成长的故事可以是哪些事呢?‎ ‎2. 教师小结: 只要是发生在你们成长阶段的事情都可以, 例如:‎ 第一次……‎ 学会了……‎ 高兴的或难过的事……‎ 五、 群策群力。‎ 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本次实践活动的提示语, 共同讨论策划:‎ ‎1. 纪念册的内容可以有哪些?在纸上写出你想好的内容。 (主要包括“成长 的足迹” )‎ ‎2. 张贴学生写好的内容, 集体分类整理。‎ ‎3. 不同的内容应该收集哪些材料?发挥每一个同学的聪明才智, 确定栏目。‎ ‎“成长的足迹” 包括以下栏目:‎ ‎(1) 我们的骄傲: 获奖证书、 成绩单、 来自学校和老师的肯定及表扬信等。‎ ‎(2) 精彩的瞬间: 学校生活的照片、 师生或同学之间的合影等。‎ ‎(3) 我们的佳作: 优秀习作、 书法作品、 美术作品等。‎ ‎4. 制作成长纪念册: 关键在于计划要周密, 分工要明确。 谁负责封面设计, 谁 负责哪个主题, 都要事先确定。 教师要即时关注情况, 督促、 指导学生完成。 班 级纪念册完成后要展示, 有条件的可以打印, 发给同学和家长, 也可以送给曾经 任教的老师。‎ 六、 学习借鉴。‎ ‎1. 欣赏各种形式的作品, 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 布置作业, 提示学生注意制作成长纪念册时版面的形式美。‎ ‎3. 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教师巡视辅导。‎ 七、 课堂小结。‎ 童年是一首美好的诗, 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 希望我们大家珍惜彼此的友情,‎ 牢记老师的谆谆教诲, 好好学习, 快乐成长!‎ 188‎ 第二课时 一、 谈话揭题。‎ ‎1. 引语: 你还记得曾经教过你的老师吗?你最尊敬的老师是谁?为什么?‎ 常言道“师恩难忘” , 今天我们要读的一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 回忆自己启蒙老师的文章。 (读课题《老师领进门》 ) 你觉得课题的重点词应是 哪个词?‎ ‎2. 这么赫赫有名的作家却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启蒙老师——田老师。 大家 想象一下那该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又把作者领进了什么样的大门呢?请同学们 自读课文。‎ 二、 学习《老师领进门》 。‎ ‎1. 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田老师, 看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可以直接用课文中 的词语, 也可以自己概括。‎ ‎(小结: 口才好, 文笔好; 桃李满门; 善讲故事; 谦虚; 很有教学方法。 )‎ ‎2. 田老师把“我” 领进了什么门?‎ ‎(启发引导: 文中的“我” 是一位作家, 可见田老师把“我” 领进的是文学创 作之门。 )‎ ‎3. 你对文末的“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插柳之恩, 终身难忘”这句话怎样理解?‎ ‎(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 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 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 蒙教育。 )‎ ‎4. 能说说你的启蒙老师吗?‎ 三、 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 。‎ ‎1. 导语: 不同的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方式不同,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作文上的 红双圈》 , 看看这位老师的关爱是什么样子的, 又对作者产生了什么影响。 思考:‎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这篇课文作者讲述了自己学生时代在一次征文比赛中获得了成功, 作文 ‎《补考》 被老师打了九十八个红双圈, 后陆续在多家刊物刊载。 在这次成功的激 励下, 作者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 并最终成为一名作家。 文章选材独具匠心, 以小 见大, 九十八个红双圈代表着老师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引领, 结尾直抒胸臆, 表达 188‎ 自己对老师和母校的感激之情。‎ ‎3. 快速读课文, 边读边想: “红双圈” 给“我” 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 指名反馈。 (“我” 在红双圈的鼓励下, 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最终成为 作家。 )‎ ‎5. 品读不平凡的“红双圈” 。‎ 快速浏览课文, 思考: 画满红双圈的作文有着一段怎样不平凡的经历?‎ ‎(校园报栏—县办刊物—扬州地区刊物—上海某出版社正式刊物)‎ ‎6. 品读作者的“感恩之情” 。‎ ‎(1) 作者在写作方面获得如此大的成就, 你觉得这里面有谁的功劳?‎ ‎(提示: 母校创设征文比赛, 让作者崭露头角——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给 了作者鼓励——父亲的鼓励——作者不断“折腾” )‎ ‎(2) “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该如何理解?‎ ‎(提示: “红双圈” 指的是他人对“我” 的鼓励和认可, 在人生之路上, 作者 多次遇到了这样的鼓励。 )‎ ‎(3) 联系实际, 你的生命之树上是否也有令你记忆深刻的“红双圈” ?‎ ‎(提示: 红双圈可以是“跑道上的加油呐喊” , 可以是“课堂上的掌声” , 还 可以是“做了一件好事后的微笑” 。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完本课, 孩子们都能回忆起从小到大与老师的点点滴滴, 都饱含深情地表 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对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 这些都是孩子们真实的情感流 露。‎ 188‎ 古诗词诵读 采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以 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 研习文本,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 独立思考的能力, 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 受。‎ ‎3 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 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 能读出诗歌的节奏、‎ 韵味。。‎ 过程与方法 ‎1. 自行诵读、 翻译, 了解作品主旨, 当堂成诵。‎ ‎2. 探究学习, 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 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 内涵, 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 鉴赏诗歌, 从诗歌的意境、 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 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提 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88‎ ‎1.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 培养独立阅读、 独立思考的能力, 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展开与文本、‎ 编者、 老师、 同学的对话交流。‎ ‎3.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具准备 多媒 体课件、 投影仪、 讲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 , 引出对《诗经》 的介绍。‎ ‎2. 导入新课: 同学们,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距今已 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 先秦 称为《诗》 , 或称《诗三百》 。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 始称《诗经》 , 并沿用至 今。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诗经》 中的一个名篇。 (师板书课题: 采薇<节选>)‎ 二、 初读诗歌, 扫清字词障碍。‎ ‎1. 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 昔(xī) 矣(yǐ) 依(yī) 雨(yù) 霏(fēi)‎ ‎2. 教师范读。‎ ‎3. 对照注释, 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4.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薇: 薇菜, 植物名。‎ 昔: 从前, 指出征时。‎ 往: 指当初去从军。‎ 迟迟: 迟缓的样子。‎ 莫: 没有人。‎ 188‎ 诗句意思: 当初我去从军的时候, 杨柳依依随风摇曳。 现在我解甲归故乡, 大 雪漫天飞舞飘落。 道路泥泞慢慢行走, 又渴又饥真是劳累。 我满心伤感满腔悲,‎ 这种哀痛谁能知道!‎ 三、 再读诗歌, 整体感知。‎ ‎1. 朗读诗歌, 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 痛定思 痛: 想起出征之时, 那依依杨柳, 枝茂叶盛, 而此时风雪归程, 路远, 天寒, 饥渴交 加, 可谓十分狼狈凄苦。 )‎ ‎2. 诵读诗歌, 从“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这句诗里, 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 什么天气?(春天, 天气晴朗, 春风轻轻地吹拂着。 )‎ 四、 合作探究, 体会情感。‎ ‎1. 从“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冬天, 雨雪天 气。 )‎ ‎2. 理解“往” 和“来” 的意思, 谈谈从这一“来” 一“往” 中自己读出了什 么。 (读出了作者<即诗歌中的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热切思念, 急切盼望重归故 里与亲人团聚之情。 )‎ ‎3. 试简单分析诗歌后四句。‎ ‎(“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是描写,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是抒情, 但感情是 克制的, 体现了《诗经》 “哀而不伤” 的特点。 )‎ ‎4.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描写了从军生活的艰辛, 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留 恋。 )‎ 五、 总结诗歌, 拓展延伸。‎ ‎1. 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 (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热切 思念, 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的思想感情。 )‎ ‎2. 指名学生读诗, 想象“杨柳依依” 和“雨雪霏霏” 的情景。‎ 你能由“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联想到哪些诗句?或者你能想象到怎样的 情景?将自己联想到的诗句或情景写一写。‎ ‎(联想到的诗句: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千里黄云白日曛,‎ 188‎ 北风吹雁雪纷纷” 。‎ 想象到的情景: 一位战士出征离开家乡时是杨柳依依的春天, 而回来时已经 是雨雪交加的冬天。 )‎ 板书设计 采薇(节选)‎ 对家乡和亲人热切思念,‎ 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 教学反思 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 , 引出《诗经》 ,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 助于营造活泼欢快的学习氛围。‎ 春夜喜雨 教学目的 ‎1. 在了解作者写作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基础上, 深入理解诗词的含义。‎ ‎2. 领会诗词写景抒情, 融情于景的特点。‎ ‎3. 学习诗词语言运用的技巧。‎ ‎4. 培养分析、 欣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设想 ‎1. 教学时,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作者写作本诗词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 便于进行教学, 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2. 课文注释较详细, 教师可对字面的意思给予答疑解惑, 不必逐字逐句讲 解。‎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语言运用的技巧。‎ 教学重点 理解《春夜喜雨》 的语句, 领会写景抒情、 融情于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其间出现过无数的诗人, 他们如繁星 璀璨夺目。 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 著名文学家韩愈尤为推崇两个人, 他曾经在一 188‎ 首诗中这样写道:“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 ” “李” 我们知道是李白, 那“杜”‎ 呢?对, 就是杜甫。 对于杜甫, 我们并不陌生, 哪位同学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杜甫的 诗?‎ ‎2. 吟诵学过的杜甫的诗句。‎ ‎3. 师: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 而他的 诗也被称为“诗史” 。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 。 (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诗歌, 扫清字词障碍。‎ ‎1. 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 乃(nǎi) 潜(qián) 俱(jù) 花重(huā zhònɡ)‎ ‎2. 教师范读。‎ ‎3. 让学生结成小组, 对照注释, 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指名学生说说诗句大意。‎ 知: 明白, 知道。 说雨知时节, 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 于是, 就。‎ 潜: 秘密地, 偷偷地, 这是指静悄悄地。‎ 润物: 指植物受到雨水的滋润。‎ 晓: 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 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三、 再读诗歌, 整体感知。‎ ‎1. 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 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诗的第一、 二句采用拟人手法, 说春雨仿佛知道春天的到来, 及时地下了起 来。 第三、 四句诗人点出了春雨降落的具体时间——夜间, 并写出了其无声滋润 万物的特点。 第五至八句不直接写春雨, 而先写春雨中野外、 江上两处的景色,‎ 后写想象中第二天早晨看到的雨后景象, 那种喜悦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 来。 )‎ ‎2. 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创作背景, 了解一下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 有助于我 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诗歌, 《春夜喜雨》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 ‎(这首诗作于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之时。 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 间, 成 188‎ 都一带发生了旱灾。 经历过冬天的人, 最懂得春天的温暖; 经历过旱灾的人, 最懂 得雨的可贵。 所以在春雨来临之际, 杜甫非常欣喜, 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 在诗中 描绘了春夜雨景, 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 ‎3. 这首诗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四、 品读感悟, 体会情感。‎ ‎1. 师: 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好雨)‎ ‎(1) 理解“及时” : 正赶上时候; 适合需要。‎ ‎(2) 从哪儿看出来它是及时的好雨?(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 ‎2. 师: 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 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的雨。 )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 ‎3.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在这 里所用的“俱” 字和“独” 字, 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 而在这种景象之中, 包 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雨中夜景图; 欣喜)‎ ‎4. 想象一下, 经过一夜的春雨, 第二天清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 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 ‎5. 刚刚我们读懂的雨, 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 。 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 的内心, 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 。 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 再来读读这 首诗吧!‎ 五、 总结诗歌, 拓展延伸。‎ ‎1. 见诗如见人, 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 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首诗, 也 读懂了一位诗人——杜甫。 在你的心目中, 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伟 大诗人。 )‎ ‎2. 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 实际上是为谁而喜?(为百姓而喜。 )‎ ‎3. 课后收集杜甫的诗, 感受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及时) 好 (润物) 喜 188‎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 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 以读为主, 根据情况采取 了诵读、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形式, 注重了学生主动性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例如,‎ 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小组成员之间认真、 仔细地交流。‎ 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诗意, 并有所创造, 感受春光的烂漫 过程与方法: 体会诗人托物抒情表达方法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热爱之情和暂得安身的适意之 怀。‎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感受诗人的情怀。‎ 教学难点: 理解托物抒情的妙处。‎ 教学用具: 小黑板、 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三、 理解诗意 四、 问题探究, 小组讨论。‎ 五、 拓展链接 六、 课堂小结 七、 当堂训练 今天我们学习一位唐朝诗人写的诗, 他可是一位了不得的诗人, 人称“诗 圣”, 写的诗被称为“诗史”。 这位诗人的名字叫杜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一 首描写美丽的春景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188‎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表达的热爱早春, 热爱自然的情感并背诵和默写这首 诗 。‎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领悟“草色遥看近却无”‎ 的意蕴。‎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复习背诵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2. 师: 一年之计在于春。 生活在严冬中的人们对春天总是有着强烈的企盼。‎ 是谁最先发现了春的踪迹?李白说是柳树, 于是李白这样写道: “寒雪梅中尽, 春 风柳上归” ; 苏东坡说是鸭子, 他则这样写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 知” 。 毛泽东说是飞雪, 他写下了“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 这其实都是诗 人们以独特的眼光观察和描写到的春天到来的迹象。 今天, 我们学习一首唐代诗 歌, 看一看诗人韩愈是怎样发现春天的特点的。 (板书课题)‎ ‎3.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 人, 唐代文 学家、 哲学家, “唐宋八大家” 之一。 自谓郡望昌黎, 世称“韩昌黎” 。 韩愈的 诗奇崛雄伟, 力求清新精辟, 想象奇特, 风格自成一派。 后世有“以文为诗” 之评。‎ 二、 初读诗歌, 扫清字词障碍。‎ ‎1. 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 重点讲解“呈(chénɡ) ” 和“酥(sū) ” 字的读音。‎ ‎2. 教师范读。‎ ‎3. 让学生结成小组, 对照注释, 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呈: 恭敬地送上。‎ 天街: 京城街道。‎ 绝胜: 远远胜过。‎ 烟柳: 形容绿柳成荫, 望去如同烟雾笼罩的样子。‎ 皇都: 指京城长安。‎ 188‎ 三、 再读诗歌, 整体感知。‎ ‎1. 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 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通过细致 入微的观察, 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 写景清丽, 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 景的喜爱之情。 )‎ ‎2. 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春天。 “天街小雨 润如酥” “最是一年春好处” 。 )‎ 四、 品读感悟, 体会情感。‎ ‎1. 理解诗的第一、 二句。‎ ‎(1) 学生借助预习, 理解“天街” “润如酥” 。 (天街: 京城街道。 润如酥: 形 容春雨滋润细腻。 酥: 酥油。 )‎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叙述诗的第一、 二句所描写的景象。‎ ‎(3) 教师归纳小结这两句诗的大意。 (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 犹如酥 油一样滋润细腻, 绿茸茸的细草, 远看有青青的颜色, 走近却看不出草的颜色 了。 )‎ ‎(4)“草色遥看近却无” 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写出了早春草 色极淡极少、 似有似无的特点。 )‎ ‎2. 理解本诗的三、 四句。‎ ‎(1) 理解“绝胜” 的意思。 (绝胜: 远远胜过。 )‎ ‎(2) 师生共同交流第三、 四句诗的大意。 (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时候,‎ 远远胜过京城杨柳成荫的暮春景色。 )‎ ‎(3) “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 ‎3. 引导学生朗读全诗。‎ ‎(1) 展示体现本诗意境的教学挂图,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学生看图听教 师朗诵。‎ ‎(2) 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 ‎(3) 抽学生单个朗读,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相应作指导。‎ ‎(4) 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 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4.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88‎ ‎(1) 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小雨、 小草。 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 ‎(2) 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什么作对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好在哪里?‎ ‎(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满城“烟柳” 作对比, 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 之情, 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 ‎(3) 引导学生带着赞美、 喜爱的感情, 吟诵全诗。‎ 五、 总结诗歌, 拓展延伸。‎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写出了早春的美丽景象, 呈现给我们无尽 的美感。 指导学生搜集整理一些关于“春” 的写景的诗词名句。‎ 板书设计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 如酥 草色遥看 无 最是 春好处 绝胜 皇都 教学反思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是一首写景诗, 赞美了当时京城长安的早春微雨 时的优美景色。 指导学生学此诗的关键在于领悟“早春” 二字。 而早春景象, 是 由诗的前两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来体现的, 应将此作为教学 的重点。‎ 江上渔者 教学目标:‎ ‎1. 学会 8 个生字, 会认 8 个字。‎ ‎2. 能用普通话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 并背诵《江上渔者》 这首诗。‎ ‎3. 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 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 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 实。‎ ‎4. 通过学习课文, 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 发现诗是因景生情、 因事有 188‎ 感而创作的, 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 让学生在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美、 韵 律美、 情感美、 哲理美的同时, 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 的 经历, 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 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准备: 课件, 舒缓音乐。‎ 一、 导入新课。‎ 复习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二、 初读诗歌, 扫清字词障碍。‎ ‎1. 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 重点讲解“鲈(lú) ” 字的读音。‎ ‎2. 教师范读。‎ ‎3. 让学生结成小组, 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 捕鱼的人。‎ 但: 只是。‎ 爱: 喜欢。‎ 鲈鱼: 鱼的一种。 体侧扁, 背部青灰色, 腹部灰白色, 背部和背鳍有黑斑, 口大,‎ 下颌突出。‎ 君: 你。‎ 一叶舟: 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 忽隐忽现。‎ 风波: 波浪。‎ 三、 再读诗歌, 整体感知。‎ ‎1. 出示古诗, 师范读, 看图读诗, 想想: 古诗中写了哪些人?‎ ‎2. 交流反馈。 (捕鱼的人——“渔者” ; 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 )‎ ‎3. 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 希 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 188‎ 四、 品读感悟, 体会情感。‎ ‎1. 学习前两句。‎ 出示图片: 画面上描绘了在江边的酒楼里, 人们举着筷子, 品尝着鲜美的鲈 鱼, 欢快地谈笑着。‎ 师: 同学们, 你们看, 每天在江边来来往往的人们, 他们都非常爱吃鱼, 特别 是味道鲜美的鲈鱼。 看着图, 想一想, 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 会怎么说?(鲈鱼的 味道太鲜美了, 太好吃了……)‎ 这些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啊, 只知道赞美鲈鱼味道的鲜美。 那他们不知道的 是什么呢?‎ ‎2. 学习后两句。‎ 出示图片: 画面为渔人驾驶着一叶小舟, 在风急浪高的江面上穿行。‎ 师读诗句, 引导: 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你们 看看图, 听老师读读诗, 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图, 了解: 捕鱼人的船是一条小舟。 这条小舟在波涛翻滚的江面 上, 就像什么?‎ ‎(一片飘荡在江面上的小树叶; 一片随时都会被风浪卷走的小木片……)‎ 出示句子: 你们看啊, 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 一只小渔船像一片小树叶, 一会 儿被卷上浪尖, 一会儿又被打入浪底。‎ 引导学生读一读句子, 发表感叹: 渔人们的生活真 ‎!‎ ‎(可以填上: 真危险啊; 真辛苦啊; 真不容易啊; 真艰难啊)‎ 教师小结: 这就是那些吃鱼的人所不知道, 所没有看见渔人们的生活。 渔人 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换来生活的美味, 我们应该体会到他们的艰辛并珍惜他 们的劳动成果。‎ 五、 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 拓展延伸。‎ 师: 面对艰辛的渔民, 这不由让老师想到了艰辛的农民(出示《悯农》 , 随之 吟诵) , 还想起了艰辛的养蚕人(出示《蚕妇》 , 随之吟诵) 。 我们可以学着发挥想 188‎ 象, 根据这首诗编写小故事, 还原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情境, 更好地理解本诗。‎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 南来北往 但爱鲈鱼美。 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 波涛汹涌 出没风波里。 谋生艰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 我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含义, 了解写作背景, 感悟诗人的思想 感情, 体会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 并积淀一定的 语文素养。‎ 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 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特拟定以下教学目 标:‎ 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正确, 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并能够达到背诵, 默 写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 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 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 文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我确立以下教学重难点:‎ 通过查资料自学, 体会诗人的表达思想感情。 品味欣赏“绿”“还” 等字在 诗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188‎ 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我准备了以下教学辅助用具。 搜集有 关资料, 多媒体课件, 插图。‎ 课时安排: 1 课节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复习背诵宋朝诗人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 ‎2. 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 古代诗人多如繁星, 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 一颗星, 谁知道他的相关事迹?(王安石: 字介甫, 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 人。 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 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 之一。 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 ‎“王安石变法” 。 主要作品有《元日》 《泊船瓜洲》 《梅花》 等。 )‎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 (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诗歌, 扫清字词障碍。‎ ‎1. 学生初读, 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一水间(jiàn) 数(shù) 重(chóng) 山 照我还(huán)‎ ‎2. 教师范读。‎ ‎3. 让学生结成小组, 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泊船: 停船。 泊, 停泊, 指停泊靠岸。‎ 瓜洲: 在长江北岸, 扬州南面。‎ 京口: 今江苏镇江。‎ 间: 隔开。‎ 钟山: 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 这里用作动词, “吹绿” 的意思。‎ 还: 回到家乡。‎ 三、 再读诗歌, 整体感知。‎ ‎1. 出示古诗, 看图读诗, 想想: 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画出古诗中表示地点的 名词, 大胆猜一猜。‎ 188‎ ‎(1) “京口” “瓜洲” “钟山” , 结合注释思考这三个地点的地理位置是怎 么样的。 师生合作简笔画板书。‎ ‎(2) 王安石出生于临川, 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 在钟山, 他度 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 所以此地又被诗人看作是魂 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2. 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 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 四、 品读感悟, 体会情感。‎ ‎1. 学习前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 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 ‎(1) 王安石的故乡是?(钟山)‎ ‎(2) 瓜洲、 京口隔江相望, 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数重山)‎ ‎(3) “数重山” 是什么意思?(几座山) 表示路途近还是远?(近)‎ ‎2. 学习后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 明月 什么 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过渡: 诗的第一、 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 发现天色已晚, 泊船在此。 在这样寂 静的夜晚, 他辗转难眠, 独自一人走出船舱, 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 , 那时作者有 何感慨呢?‎ ‎(1)“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 何时照我还” 这两句诗哪句是写景?哪个字又突 出地描写了景物特点?“绿” 是什么意思?(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 吹绿)‎ ‎(2) 体味“绿” 字。 说话训练。‎ 师总结引导: 是啊, 春天的江南, 草木绿了, 田野绿了, 绿满了山岗, 绿遍了江 河两岸, 到处是绿的。 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 那就是“绿” , 可见诗 人用字之精妙。 其实, 诗人刚写这首诗时, 不是用“绿” 字, 曾用过“到、 过、 入、‎ 满……” 十几个字, 经过反复推敲, 最终定为“绿” 。‎ ‎(3)“明月 何时照我还” 把什么感情抒写发挥到了极致?(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188‎ 之情)‎ 五、 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 拓展延伸。‎ 师: 看到明月 , 诗人更加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 思念朋友。 明月 作为古代诗 人表达思乡之情常用的意象, 不管是苏轼的“明月 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还是杜 甫的“露从今夜白, 月 是故乡明” , 还是常念的“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 抑 或是“明月 有情应识我, 年年相识在他乡” , 都表达了诗人们亘古不变的共同情 怀, 那就是思乡。 课下, 请同学们积累几首有关明月 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写景 抒情 教学反思 我想让学生从“绿” 这个字中感受江南满眼新绿, 一派生机的景色。 我也感 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 没必要再进行换字练习。 然而我的想 法错了, 学生的体会不深刻, 只有进行换字练习, 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 之处。‎ 游园不值 教学目标 ‎1. 看注释理解《游园不值》 和其他古诗的意思,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 容。‎ ‎2. 想象诗描绘的情景,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的朗读、 背诵。 默写 诗。‎ ‎3. 拓展积累其他的几首描写春天的诗和句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复习背诵宋朝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 ‎2. 歌曲欣赏: (课件播放)‎ 188‎ 春天是美好的, 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首歌曲《春天在哪里》 , 好不好?同学们,‎ 听了这样动听的歌曲, 欣赏着春天生机勃勃、 五彩斑斓的景色, 你们的心中是否 有一种迫切的渴望, 想要立即到春光中去走一走, 看一看, 去寻访春天的踪迹?当 然, 春天不仅是春游的好时节, 也是走亲访友的好季节。 看, 南宋诗人叶绍翁就禁 不住春色的诱惑, 合上了诗书, 去拜访他的老朋友了, 他如愿了吗?让我们一起看 看他为此写下的诗吧。 (出示课件) (师板书题目——游园不值)‎ 二、 初读诗歌, 扫清字词障碍。‎ ‎1. 初读诗歌, 解读诗题。‎ 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解释“园” “不值” ; 诗人前去游园,‎ 园主人不在, 没能进到园子里。 )‎ ‎2. 介绍作者。 (出示课件)‎ 叶绍翁, 字嗣(sì) 宗, 号靖逸, 南宋诗人。 其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写景抒情, 用 语新警, 长于白描。 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 颇有风味; 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段, 平 易含蓄, 词淡意远, 耐人寻味。 诗作以《游园不值》 《夜书所见》 最为著名。‎ ‎3. 指导朗读, 读出诗的韵味来。‎ 师读, 生仿读: 自读, 指读, 齐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 墙来。 )‎ ‎4. 生自由读诗, 结合注释, 理解诗句意思。‎ 三、 再读诗歌, 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诗, 思考: 叶绍翁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去游园访友, 可是却“不值” ,‎ 哪句诗让我们知道不值呢?(小扣柴扉久不开。 )‎ ‎2. 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主要描述了诗人春日游园的所 见所感。 )‎ 四、 品读感悟, 体会情感。‎ ‎1. 学习前两句。‎ ‎(1) 重点理解“扣” 的意思。 (敲)‎ 把“敲” 代进去读, 做动作演示, 体会“敲” 与“扣” 的不同之处。 (“扣”‎ 188‎ 的力量比较轻, 显得礼貌。 )‎ ‎(2) 诗人如此“小扣柴扉”多长时间?(久) 久久不开, 诗人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用诗句回答。 (应怜屐齿印苍苔。 )‎ ‎(3) 诗人的哪个动作证明了他爱惜苍苔?(怜) 为什么用“印” 不用“踩” ?(进 一步理解诗人对苍苔的爱惜。 )‎ ‎(4) 体会诗人此时心情: 怀抱着无限的期待去友人的花园中观赏春色, 主人 却没有在家, 不能得偿心愿, 诗人内心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呢?(失落、 失望)‎ ‎2. 学习后两句。‎ 专程来拜访好友, 然而却“小扣柴扉久不开” , 诗人心情难免失落, 但接下去 他所看到的, 却让他眼前一亮。‎ ‎(1) (生读后两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 是啊, 一枝鲜艳的红杏已经伸出墙外, 与“出” 相对的是哪个字?(关)‎ 想想诗人为什么用“关” ?(讨论, 交流) (“关” 说明关得紧, 红杏能出来更 显其生命力之旺盛。 )‎ 满园春色关在里面, 但一枝红杏却偏偏出来了, 这一“出” 需要什么?(力量,‎ 生命)‎ ‎(2) 指导朗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 (读出力量)‎ 如此富有生命力的红杏, 肯定长得非常(美丽) 。‎ 你喜欢这枝红杏吗?(喜欢) 训练朗读。 (读出喜欢之情)‎ 五、 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 拓展延伸。‎ 师: 作者看花虽然进不了门, 但他依然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今天通过学 习和体会诗意, 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春景。 课下请同学们积累几首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扫兴→喜悦 想 满园春色 188‎ 看 一枝红杏 教学反思 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一 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这一点在本 课教学中做的还不到位。‎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词” 的知识, 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长短错落而又和谐的韵律 美;‎ ‎2. 在反复诵读中, 读出该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 品味作者融情于景之妙。‎ 教学难点: 读出该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师: 同学们, 你们在母校学习、 生活了六年, 对于我们来说, 有两个词也越来 越清晰了, 那就是“毕业” 和“分别” 。 “人生自古伤离别” , 假如这个日子明 天就要到来了, 面对同窗六载的同学, 面对朝夕相处的师长, 你的内心会有怎样 的感受?又会说些什么呢?(生答)‎ 师: 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古人在送别朋友时的感受吧!(板书题目) “卜算子”‎ 是词牌名, 它标明了词的调子, 词牌的名称有很多, 如“渔歌子” “蝶恋花” “菩 萨蛮” , 等等。 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送鲍浩然之浙东” 才是这首词 的题目。‎ 二、 初读诗词, 扫清字词障碍。‎ ‎1. 自由诵读, 借助注音读正确, 读流利, 读出节奏。‎ ‎2. 指名读, 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 情感)‎ ‎3. 范读、 齐读。‎ ‎4. 作者简介: 王观(1035—1100) , 字通叟, 如皋(今江苏如皋) 人, 宋代词人。‎ 188‎ 因所赋《清平乐》 词而被罢职, 遂自号“逐客” 。‎ 三、 再读诗词, 整体感知。‎ ‎1. 请你们再读诗词, 边读边想, 你读懂了什么?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 用笔圈 出来。 自由交流。‎ ‎2. 结合注释, 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3. 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去那山 水交汇的地方。‎ 方才送走了春天, 又要送您回去。 假如您到江南, 还能赶上春天的话, 千万要 与春光同住。‎ 四、 品读感悟, 体会情感。‎ ‎1.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1) 词中有画, 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两句,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水像 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 ‎(2) 这样美的画面使你想到哪些写景的成语?(山清水秀、 千山一碧) 作者又 是用什么修辞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这幅美丽的山水画的?(比喻)‎ ‎2.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1) 师: 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眉眼盈盈处。 )‎ 小结: 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 让我们感受到了江 南美丽的景色。‎ ‎(2) 师小结上片: 上片运用了比喻、 设问的修辞手法, 把江南秀丽的山水比作 女子的眼波和眉毛, 极富有人情味, 也暗示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1) 师: 送走了春天, 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满怀着伤春之愁。 ) 紧接着又送 走的朋友, 你想想此时作者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再添了别恨, 心情更加惆 怅。 )‎ ‎(2) 难道作者就没有一丝不舍之情吗?(有) 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送)‎ ‎(3) 师小结下片: 下片词人连用了两个“送” 字和两个“归” 字, 把季节同人 188‎ 巧妙相连, 一是“送春归” , 二是“送君归” , 言下之意春归人也归。 最后词人发 出美好祝愿, 希望朋友能够和春天相聚。‎ ‎4.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1) 为什么要和春住?生汇报交流。‎ ‎(2) 师: 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 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 成人之美,‎ 这种感情驱散了离别之情, 忧愁伤悲荡然无存。 你们看, 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 五、 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 总结诗词, 拓展延伸。‎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的 情景, 表达了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 抒发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 之情。 课下注意搜集相关借景抒情的送别诗词。‎ 板书设计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上片: 写景 依依惜别 下片: 抒情 祝福 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 有以下两点还是做得比较好的: 第一, 朗读到位, 一开始我就给 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 自由读, 范读, 指名读, 齐读; 第二, 展现学生的自主性, 在 初读本词之后, 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讨论学习。‎ 晏殊《浣溪沙》‎ 教学目标 ‎1.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2.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88‎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 “三词客” “八大家” 分别指的 是谁, 大家知道吗?(“三词客” : 苏洵、 苏轼、 苏辙; “八大家” : 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 师: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 , 苏轼又叫苏东坡, 是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 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 因“讥讽朝廷” 被贬官至黄州。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 初读诗词, 扫清字词障碍。‎ ‎1. 自由读, 借助注音读正确, 读流利, 读出节奏。‎ ‎2. 指名读, 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 情感)‎ ‎3. 范读, 齐读。‎ 三、 再读诗词, 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全词, 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 小组成 员间相互讨论帮助, 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 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 白发——代指老年人; 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 ‎2. 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 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 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 ‎3. 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 清泉寺面对着兰溪, 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下兰草初 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 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 细雨潇潇, 寺外 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 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 四、 品读感悟, 体会情感。‎ ‎1.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1) 词中有画, 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 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 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 细雨潇潇,‎ 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 ‎(2) 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 作者当时的心 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 188‎ 教师结语: 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 景色自然明丽, 雅淡凄美。‎ ‎2.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1) 师: “谁道人生无再少?”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2) “白发” “黄鸡” 比喻什么?(时光流逝)‎ ‎(3) 苏轼写这首词时, 正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 孤寂苦楚 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 而我们却从“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中感受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教师结语: 这是不服老的宣言, 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 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它 指引我们积极乐观, 奋发向上, 对人生充满信心。 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 应 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 乐观面对。 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五、 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 总结诗词, 拓展延伸。‎ 师: 全词情景理交融, 充分体现了苏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给我们以生活 的启示。 给了我们哪些生活启示呢?课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写一写。‎ 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片: 写景 浸溪兰芽——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下片: 抒怀 溪水西流——老当益壮——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反思 在讲授这首词时, 我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去感受词中的意趣, 用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为主, 自读自悟相结合的教学 方法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受到的启示和感 悟, 真正去理解词人的思想, 从而更好地感受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清平乐•春归何处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 大体把握词意。‎ ‎2. 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 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3. 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188‎ 教学重点: 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 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师: 春天一派朝气, 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代文人最喜春天, 但春天却又是稍纵 即逝的美景, 很多文人写春时, 都不免表达一种惜春、 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 同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 , 看看他是如何表达惜春的。‎ 二、 初读诗词, 扫清字词障碍。‎ ‎1. 自由读, 借助注音读正确, 读流利, 读出节奏。‎ ‎2. 指名读, 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 情感)‎ ‎3. 范读, 齐读。‎ ‎4.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 , 字鲁直, 号山谷道人, 又号涪翁, 洪州分 宁(今江西修水) 人, 北宋著名诗人, 与张耒、 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 与苏轼并称“苏黄” , 是江西诗派创始人。 黄庭坚的书法也自成一家, 擅行书、‎ 草书, 与苏轼、 米芾、 蔡襄并称“宋四家” 。‎ 三、 再读诗词, 整体感知。‎ ‎1. 阅读注解, 掌握词意。‎ ‎(1) 全词的线索是什么?‎ ‎(寻春: 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 ‎(2)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 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 ‎2. 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春天回到了哪里?到处都是一片寂静, 找不到它的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 的去处, 一定要喊它回来同我们在一起。 春天的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一问黄 鹂鸟。 可惜黄鹂鸟的婉转啼鸣无人能理解, 只见它凭借着一阵风飞过了蔷薇。 )‎ 四、 品读感悟, 体会情感。‎ ‎1. 这首词写春天, 词中有画,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 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表现在“归” “行路” “唤取” “同住” 等词语上。‎ 188‎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 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 反映 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天离开的可惜, 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 ‎2. 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 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 ‎3. 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为惜春之作, 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 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热爱 和怀念, 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 ‎4. 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百啭无人能解” 黄鹂鸟仿佛知道春天踪迹似的发出婉转的歌声, 可这歌 声人们谁也听不懂。 表达了词人的惋惜之情。 )‎ 五、 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 总结诗词, 拓展延伸。‎ 师: 这是一首惜春词, 表达作者惜春之情。 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 下片 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 用笔委婉曲折, 层层加深惜春之情。 直至最后, 都不一 语道破, 结语轻柔, 余音袅袅, 言虽尽而意无穷。 作者大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构思巧妙, 设想新奇。 课下注意仔细体会, 然后搜集整理能表现惜春这一主题的 古诗词, 和同学讨论交流, 诵读。‎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思春(归何处)‎ 由现实到幻觉 惜春(无行路)‎ 唤春(归来住)‎ 问春(知踪迹)‎ 由幻觉到现实 解春(蔷薇开)‎ 188‎ 第一单元 知识小结 一、 字词盘点 ‎1. 字 ‎(1) 难读的字 擦(cā) 戚(qī) 腻(nì) 匙(chí) 脉(mò)‎ 栖(qī)‎ ‎(2) 难写的字 眨: 部首是“目” , 右边是“乏” 。‎ 燃: 左窄右宽, 注意不要少写“然” 右上角的点。‎ 腻: 左窄右宽, 注意右边“贰” 两短横在“弋” 的下面。‎ 褐: 左窄右宽, 部首是“衤 ” , 不是“礻 ” 。‎ 盈: 上边是“乃” +“又” , 下边是“皿” 。‎ ‎(3) 多音字 正 铺 咽 188‎ 脏 纤 脉 撒 散 ‎2. 词 ‎(1) 必须掌握的词 腊月 展览 风筝 空竹 口琴 更新 鞭炮 除夕 春联 扫除 年糕 充足 店铺 开张 对联 年画 通宵 间断 除非 万不得已 必定 光景 截然不同 燃放 亲戚 拜年 寺院 轿车 骆驼 元宵 张灯结彩 一律 彩绘 广告 分外 糊涂 搅和 浓稠 可靠 猜想 粉碎 外套 解释 腊肉 ‎(2) 近义词 气象~景象 开张~开业 间断~中断 娴熟~熟练 充足~充分 规矩~规则 截然不同~迥然不同 万象更新~焕然一新 万不得已~迫不得已 合拢~合并 沸腾~欢腾 预备~准备 搅和~搅拌 浓稠~黏稠 松劲~松弛 反抗~抗拒 奇怪~稀奇 猜想~估计 惊异~惊诧 结果~结局 承认~认同 糊糊涂涂~稀里糊涂 有声无力~有气无力 日暮~黄昏 迢迢~遥远 皎皎~洁白 终日~成天 泣涕~眼泪 盈盈~清澈 咆哮~怒吼 涉水~蹚水 吞噬~吞没 发誓~起誓 雄浑~雄壮 布施~施舍 鼻祖~始祖 神秘~秘密 188‎ 一无所有~身无分文 哄堂大笑~哈哈大笑 别无所求~一无所求 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师传身授~言传身教 ‎(3) 反义词 间断➝连续 热闹➝冷清 娴熟➝笨拙 充足➝缺乏 团圆➝离散 美好➝丑陋 截然不同➝一模一样 合拢➝分散 沸腾➝冷却 浓稠➝稀疏 松劲➝鼓劲 反抗➝顺从 奇怪➝普通 惊异➝镇定 承认➝否认 糊糊涂涂➝明明白白 有声无力➝精神百倍 无➝有 寒➝暖 清➝浊 浅➝深 湿➝干 明➝暗 结束➝开始 神秘➝平常 威严➝和蔼 柔顺➝坚硬 压抑➝轻松 朴实➝华丽 敦厚➝狡猾 缓慢➝快速 一无所有➝富可敌国 身无分文➝腰缠万贯 别无所求➝贪得无厌 随心所欲➝循规蹈矩 ‎(4) 词语归类 ‎①AABB 式词语: 糊糊涂涂 进进出出 类似的词语: 高高兴兴 快快乐乐 安安全全 整整齐齐 安安静静 干干净净 舒舒服服 ‎②ABCB 式词语: 优哉游哉 类似的词语: 得过且过 人云亦云 出尔反尔 心服口服 将计就计 以讹传讹 种瓜得瓜 ‎③ABAC 式词语: 各形各色 类似的词语: 有说有笑 称帝称王 半饥半饱 假仁假义 再接再厉 一五一十 一心一意 ‎④描写笑的词语: 哄堂大笑 188‎ 类似的词语: 笑容可掬 贻笑大方 谈笑风生 千金一笑 不苟言笑 眉开眼笑 啼笑皆非 ‎⑤描写随意的词语: 随心所欲 优哉游哉 类似的词语: 悠然自得 怡然自得 无拘无束 ‎⑥描写贫穷的词语: 一无所有 身无分文 类似的词语: 一贫如洗 身无长物 不名一钱 赤贫如洗 家徒四壁 ‎⑦量词 一件大事 一种广告 一种感觉 一部戏 一座桥 一阵哄堂大笑 ‎⑧动词 贴对联 贴年画 ‎⑨修饰词 色如翡翠的泡蒜 美好的姿态 娴熟的技能 各形各色的纸灯 甜甜腻腻 的感觉 叹气似的沸腾 二、 佳句积累 ‎1. 比喻句 ‎(1) 到年底, 蒜泡得色如翡翠, 醋也有了些辣味, 色味双美, 使人忍不住要多 吃几个饺子。‎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蒜比作翡翠,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泡蒜的色 彩, 让人一看就能产生食欲。‎ ‎(2) 数不清的牛皮船, 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 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 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雅鲁藏布江的激流比作脱缰的野马, 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湍急和环境的恶劣。‎ ‎2. 排比句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各形各色, 有的一律是玻璃的, 有的清一 色是牛角的, 有的都是纱灯, 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 或《水浒传》 故事。‎ 这个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列举了有名的老铺挂出的四种样式的花灯,‎ 188‎ 以此来说明几百盏灯“各形各色” 。‎ ‎3. 拟人句 锅中的粥, 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这个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锅中的粥发出的声音当作人在叹气, 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八儿妈妈熬煮腊八粥的情景。‎ ‎4. 反问句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这个句子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 突出地点明了藏戏的特点之一——戴着面 具演出。‎ ‎5. 精彩句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 这是不消说的事。 锅巴, 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花生仁儿被煮掉了外皮和锅巴围在锅边的情景,‎ 突出地表现了腊八粥的美味和诱人。‎ 三、 考试热点 ‎1. 《北京的春节》 一课的第 7~11 自然段, 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2. 《腊八粥》 一课, 八儿等粥时的心理活动的变化, 常以课文内容填空的形 式考查。‎ ‎3. 《古诗三首》 一课常以默写填空的形式考查。‎ ‎4. 《藏戏》 一课的主题思想和主要内容, 常以判断的形式考查。‎ ‎5. 第一单元作文, 常以“✕✕的风俗” 的形式, 要求写某个传统节日或某地 的一种风俗。‎ 四、 “1+X” 阅读 推荐篇目: 《各具特色的民居》‎ 推荐理由: 这是一篇写中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 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 和傣家竹楼。 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中国民居古老而独特的魅力, 是中华文明的宝 贵遗产,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阅读方法: 把《各具特色的民居》 一文与本单元的课文进行对比阅读。 从写 作内容、 写作方法、 表达方式、 有详有略、 点面结合等方面找出它们的异同, 学 188‎ 习作者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 抓住事物的不同方面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 方法。‎ 第三单元知识小结 一、 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挪(nuó) 徊(huái) 蚁(yǐ) 绽(zhàn)‎ ‎(2)难写的字 藏:容易少写下面“臧”字左边的三笔。‎ 蒸:容易少写最下面的“灬”。‎ 揉:左窄右宽,右上是“矛”,不是“予”。‎ 偎:左窄右宽,“畏”字左下不要多写“丿 ”。‎ ‎(3)多音字 旋 薄 挨 吭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空虚 叹息 徘徊 蚁穴 翻箱倒柜 念叨 停顿 晃动 碰倒 原谅 惆怅 休止 时光 惊惶 亲吻 依偎 挽回 消逝 ‎(2)近义词 聪明~聪慧 确乎~的确 旋转~转动 觉察~察觉 遮挽~挽留 叹息~叹气 徘徊~踌躇 蒸融~融化 盼望~渴望 188‎ 昏暗~阴暗 答应~同意 明媚~明朗 简单~简易 吓唬~惊吓 焦急~着急 兴奋~高兴 原谅~饶恕 耽搁~耽误 缥缈~虚无 急遽~急剧 孤独~孤单 惆怅~忧郁 ‎(3)反义词 去➝来 谢➝开 聪明➝愚蠢 空虚➝充实 枯➝青 散➝聚 旋转➝静止 徘徊➝果断 盼望➝渴望 昏暗➝明亮 答应➝拒绝 明媚➝昏暗 简单➝复杂 焦急➝冷静 兴奋➝平静 原谅➝埋怨 缥缈➝真实 急遽➝缓慢 孤单➝热闹 惆怅➝兴奋 ‎(4)词语归类 ‎①ABB 式词语:头涔涔 泪潸潸 赤裸裸 类似的词语:笑哈哈 笑眯眯 笑嘻嘻 笑盈盈 绿油油 黑洞洞 蓝湛湛 红彤彤 白花花 ‎②AABB 式词语:念念叨叨 空空落落 类似的词语:高高兴兴 快快乐乐 安安全全 整整齐齐 安安静静 干干净净 舒舒服服 ‎③ABAB 式词语:咔嚓咔嚓 类似的词语:研究研究 练习练习 活动活动 锻炼锻炼 思考思考 表扬表扬 分析分析 ‎④ABCB 式词语:一动不动 类似的词语:应有尽有 出尔反尔 将心比心 倚老卖老 人云亦云 毅然决然 心服口服 ‎⑤含有数字的成语:千门万户 一动不动 类似的词语:一心一意 三心二意 六神无主 九死一生 九牛一毛 五光十色 五湖四海 188‎ ‎⑥由两个动宾结构组成的词语:翻箱倒柜 类似的词语:翻山越岭 跋山涉水 含辛茹苦 忍辱负重 开天辟地 咬文嚼字 装腔作势 ‎⑦量词 一滴水滴 一块方砖 一个蚁穴 一本电影画报 一派荒凉 ‎⑧动词 拨弄蚁穴 翻看画报 闭上眼睛 ‎⑨修饰词 悄悄地挪移 逃去如飞的日子 游丝样的痕迹 绽开的泡沫 无可挽回地消逝 漫长而急遽的变化 孤独而惆怅的黄昏 又大又重的洗衣盆 二、 佳句积累 ‎1.比喻句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滴,生动形 象地说明日子是多么的渺小,消逝得是那么迅速,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 十分无奈的愁绪。‎ ‎2.拟人句 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 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 算又溜走了一日。‎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日子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子在伸手 遮挽时、 躺在床上时、 睁开眼睛时,“从遮挽的手边过去”“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 飞走”“又溜走了一日”,“我”眼睁睁看着时间“去得匆匆”,却无法挽留,心中充满无 限的惋惜与无奈。‎ ‎3.排比句 188‎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自然界中我们司空见惯的一些景象,表 明大自然景物的交替更迭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4.反问句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 这句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反省自己过去的日子,警醒自己不能虚度年华,‎ 要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才不会枉活一世。‎ ‎5.精彩句 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 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这句话借描写事物来表现人物的心情,通过描写母亲的腿,既写出了母亲家 务的繁忙,任务的繁重,劳动的艰辛,也写出了“我”不停地跟在母亲身后追问,好几 次差点儿被她踩到或把她绊倒,表现了“我”内心的焦急之情。‎ 三、 考试热点 ‎1.《匆匆》 一课,要求全文背诵,考试时常以默写填空的形式考查。‎ ‎2.《那个星期天》 一课,心理活动描写很精彩,考试时常以句子仿写的形式考 查。‎ ‎3.两则《习作例文》 和第五单元习作,考试时常以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来表 达内心的真实感受的形式考查习作水平。‎ 四、 “1+X”阅读 推荐篇目:朱自清《春》‎ 推荐理由: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 思想情绪、 对人生乃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 由境界的向往。 《春》 这篇文章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 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阅读方法:这篇文章可以和《匆匆》 一文进行对比阅读,在阅读中体会朱自清的散 文在整体构思、 写作手法、 语言艺术等方面的特点。‎ 188‎ 第五单元 知识小结 一、 字词盘点 ‎1. 字 ‎(1) 难读的字 188‎ 诞(dàn) 械(xiè) 逆(nì) 锲(qiè)‎ ‎(2) 难写的字 辩: 中间是“讠 ” , 注意与“辨” 相区别。‎ 蟋: 注意右上不要写成“采” 。‎ 诞: 右边是“延” , 不要写成“廷” 。‎ 械: 注意右边是“戒” , 不是“戎” 。‎ ‎(4) 多音字 与 钉 华 屏 ‎2. 词 ‎(1) 必须掌握的词 洪亮 盲人 清脆 单调 加速 齿轮 唯恐 丑恶 恐怖 证实 蟋蟀 真理 定理 定律 学说 创立 司空见惯 疑问 洗澡 学院 机械 教授 逆时针 实验 论文 顺时针 见解 结论 正确 转动 测量 善于 事例 见微知著 解答 灵感 领域 机遇 锲而不舍 ‎(2) 近义词 弓缴~弓箭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洪亮~嘹亮 清脆~清亮 单调~单一 加速~加快 跳动~跳跃 入神~入迷 唯恐~担心 拒绝~谢绝 丑恶~丑陋 恐怖~恐惧 证实~证明 和谐~和睦 真理~真谛 研究~钻研 敏锐~敏感 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无独有偶~成双成对 静止~停止 188‎ 顺序~次序 停留~保留 憎恶~厌恶 高傲~骄傲 失望~绝望 难过~难受 普通~一般 聪明~聪慧 陌生~生疏 讨论~商量 调整~调理 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3) 反义词 专心致志➝心不在焉 洪亮➝低沉 清脆➝沉闷 单调➝复杂 加速➝减速 入神➝分神 拒绝➝答应 丑恶➝美丽 柔和➝强烈 真理➝谬论 独立➝依赖 诞生➝死亡 偶然➝必然 敏锐➝迟缓 司空见惯➝鲜为人知 无独有偶➝独一无二 静止➝移动 憎恶➝喜欢 高傲➝谦虚 失望➝希望 难过➝高兴 普通➝特殊 聪明➝愚蠢 陌生➝熟悉 没完没了➝戛然而止 全神贯注➝东张西望 ‎(4) 词语归类 ‎①ABB 式词语: 急匆匆 类似的词语: 圆溜溜 黑洞洞 蓝幽幽 蓝悠悠 响当当 赤裸裸 脏兮兮 阴森森 ‎②ABAC 式词语: 摆来摆去 类似的词语: 冷言冷语 一心一意 再三再四 一五一十 自由自在 人来人往 毛手毛脚 ‎③描写动物叫声的词语: 狗吠 类似的词语: 鸡啼 鸟鸣 狼嚎 牛哞 虎啸 马嘶 龙吟 猿啼 鹤唳 乌啼 鸦噪 ‎④含有反义词的成语: 无独有偶 类似的词语: 舍本逐末 上下其手 天罗地网 一张一弛 古往今来 一决雌雄 出将入相 ‎⑤形容学习认真刻苦的成语: 专心致志 188‎ 类似的词语: 孜孜不倦 一丝不苟 凿壁偷光 废寝忘食 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以一知万 ‎⑥量词 一个老人 一把小刀 一层玻璃 一个真理 一个梦 一本书 ‎⑦动词 发出声音 引起注意 跨渡大洋 发现真理 拍拍脑袋 ‎⑧修饰词 洪亮地响 和谐的声音 美丽的世界 丑恶而恐怖的东西 司空见惯的现 象 反复的实验 小小的蚯蚓 偶然的机遇 全神贯注地看书 鄙夷不屑的神 情 二、 佳句积累 ‎1. 比喻句 ‎(1) 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刚升起来的太阳比作车盖, 把正午的太阳比 作盘盂,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不同时间看到的太阳的形状特点。‎ ‎2. 拟人句 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各种的虫在草丛中的鸣叫声看作人在唱不 同的歌曲,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晚虫子鸣叫的热闹,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之情。‎ ‎3. 反问句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 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这句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 强调了死的东西不会自己走动, 并且能自动地 发出和谐的声音, 表现了“我” 对自己的猜想的肯定。‎ ‎4. 精彩句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话说明了只要善于观察,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锲而不舍地追根求 源, 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188‎ 反问句变陈述句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 常见的考查形式有: ①下面的句 子表达的意思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②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三、 考试热点 ‎1. 《文言文二则》 一课, 常以课文内容填空或翻译重点词句的形式考查。‎ ‎2. 《表里的生物》 一课, 常以判断的形式考查对文中的“我” 的人物评价。‎ ‎3.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课, 文中的三个具体的事例常以课内阅 读的形式考查。‎ ‎4.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一课, 想象丰富独特, 常以口语交际的形式考查 对未来上学方式的想象与展望。‎ ‎5. 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 常以编写科幻故事的作文形式考查 习作水平。‎ 四、 “1+X” 阅读 推荐篇目: 李媒《奇想与发明》‎ 推荐理由: 文章采用“总—分—总” 的结构, 先概述文章要说明的问题: 任何 一次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发明的动机与灵感。 着重点出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问题与 常人眼中的“异想天开” 往往能引燃发明者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接着举实例说 明。 “一次性成像照相机” “两轮传动脚踏车” “隐形眼镜” 的发明者都是在 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创造灵感, 抓住了机会, 经过潜心研究而获得了发明成果的。‎ 最后总结全文: 生活中到处都有发明创造的契机(“契机” 指事物转化的关键) 。‎ 并告诉人们, 只要有一颗敏锐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即善于观察, 抓住契机 就可以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 阅读方法: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 内容浅显易懂, 可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 之后》 进行对比阅读, 从文章的写作特点、 主要观点、 议论方法、 文章结构等方 面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 从而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叙事方 法。‎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