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3 MB
  • 2022-02-11 发布

精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全套 教学设计

  • 5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21 文言文二则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1.字词教学 本课中“弦”“若”“哉”“汤”“嵩”“轴”“曝”“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老师也可以把字义通俗化。如“方”是“刚刚”的意思,“志”表示心志,通俗地说,就是想到。‎ ‎2.阅读理解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本课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支持学生展开想象,如《伯牙鼓琴》一课引导学生猜想,除了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之外,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通过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习《书戴嵩画牛》这篇文章,通过抓住关键词,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抓住描写人物的细节,了解人物形象,从而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 ‎3.表达运用 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伯牙鼓琴》一课突出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和伯牙痛失知音的痛苦;《书戴嵩画牛》一课则要求学生变换角色,讲出故事的趣味性。‎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故事。‎ ‎(3)查阅苏轼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叙事简洁、余味悠长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本课讲述的本身就是关于音乐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既契合本课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课件出示:‎ ‎1.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2)猜想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韵律美。)‎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 ‎(2)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5.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6.指名配乐读。‎ ‎【设计意图】‎ 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学会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课件出示:‎ ‎(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3.反馈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4.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师:“方”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过这个字的意思,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预设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师:叠词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出一种音韵之美、富有节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5.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 ‎6.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 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反馈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环节,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刚才探究的成果解释全文的内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1.结合资料,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和同学交流感受。‎ ‎2.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课文。‎ ‎3.同桌互背。‎ ‎【设计意图】‎ 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六、补充拓展悟情感 ‎1.教师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见。‎ 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见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课件出示最后一句,齐读:‎ 课件出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 从伯牙的地位以及‘破琴绝弦’的行动这两方面来感受伯牙的内心之痛。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 预设:(1)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 ‎(2)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 ‎(3)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 师: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起读。‎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 课件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增广贤文》‎ 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4.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设计意图】‎ 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之情。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体会知音难觅。在此基础上,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就很容易了。‎ 七、对比关注编者意 ‎1.课件出示伯牙子期相遇时的图片(教材第96页插图)。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干柴、拿扁担的樵夫。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呢?‎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板书:艺术的魅力)‎ ‎2.配乐诵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对话的过程。《伯牙鼓琴》中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国籍而成为知音,就是因为音乐、艺术的魅力。本环节从人物的介绍中,从学生的质疑中,来感悟艺术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设计意图】‎ ‎ “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准“曝”“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从这篇文章中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一、欣赏作品,导入课题 ‎1.一首乐曲,让伯牙和锺子期成了知音,艺术就是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不仅音乐艺术如此,绘画艺术也同样能震撼人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绘画作品。课件依次出示四幅著名画作(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戴嵩的牛),最后一幅为戴嵩画的《斗牛图》,顺势导入课题。‎ ‎2.介绍背景:戴嵩是唐代著名画家,特别擅长画牛,他画的牛栩栩如生,尤其这幅《斗牛图》深受书画爱好者的喜爱。因为这幅图还引发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吧。(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由绘画作品导入本课,既让学生直观感受绘画艺术的美,又能顺其自然引出故事,让学生质疑,会是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这样的设计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二、多样读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字词你能读对吗?‎ 课件出示:‎ 蜀 轴 囊 曝 搐 婢 拊 掌 ‎(3)指名朗读,正音。‎ ‎(4)齐读全文。‎ ‎2.指导课文,明确节奏。‎ ‎(1)师:这篇课文在朗读时,应该怎样停顿呢?‎ ‎(2)生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学生试读,熟悉节奏。‎ ‎4.自由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5.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课文的叙述部分,同学读牧童所说的话,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设计意图】‎ 读文是理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指名读、示范读、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做好了准备。‎ 三、自学质疑,理解文意 ‎1.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的大概意思。‎ 课件出示:‎ ‎(1)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的意思。‎ ‎(2)用“△”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预设一: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理解“轴”在不同语境的意思,指导读出节奏。‎ 预设二: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理解“尾搐入两股间”的意思,指导读出节奏。‎ 预设三: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相机理解“奴、婢”的意思。‎ ‎2.整体感知,梳理脉络。相机指导会写字“曝”的书写。‎ ‎【设计意图】‎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起到适时点拨的作用,鼓励学生思考,在学生有疑惑时提供帮助,培养学生自学自悟的能力。‎ 四、入情入境,精读课文 ‎1.面对同一幅《斗牛图》,杜处士和小牧童却有不同的表现,请结合文章说一说。‎ 课件出示:‎ 自由读课文,用“_____”画出写杜处士的句子,用“ ”画出写小牧童的句子,用一两个词语写写他们的表现。‎ ‎2.学生汇报,交流分享。‎ 预设一: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相机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尤、锦囊玉轴,自随”,读出杜处士对《斗牛图》的珍爱。‎ 预设二: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抓住牧童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想象画面,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 预设三:处士笑而然之。‎ ‎(1)对比“拊掌大笑”和“笑而然之”两处描写“笑”的句子,感受人物的不同表现。‎ ‎(2)再现情景,想象杜处士的神态、动作、语言。‎ ‎3.朗读描写杜处士和小牧童的句子,读出趣味。‎ 五、变换角色,练讲故事 ‎1.用自己的话讲讲“他们”的故事。‎ ‎(1)学生自由练习讲故事。‎ ‎(2)指名展示,评价交流。‎ ‎2.讲讲“我”的故事。‎ 课件出示:‎ ‎①我姓杜,人称杜处士。我读了不少书,可就是不愿意做官……‎ ‎②今天天气真好!放牛去喽!还没出村子,我看见……‎ ‎③我是苏轼,听说四川有个杜处士,尤爱书画……‎ ‎(1)选择其中一个角色,练习讲“我”的故事。‎ ‎(2)指名讲故事,评价交流。‎ 课件出示:‎ 合理想象 角色转换 形象表达 ‎【设计意图】‎ 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了解文言文大意”的目标就落到了实处。‎ 六、回顾细节,品读人物 ‎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指名发言。‎ 课件出示:‎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2.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发言。‎ 课件出示:‎ 表现: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处士是一个心胸开阔、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3.带着感情朗读,读出牧童的语气。‎ 全班齐读: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设计意图】‎ 此环节继续重视对文本的研读,着重对短文中的两个关键人物进行评价。尤其让学生通过读牧童的话,感受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此环节也为进一步探究文本蕴含的道理做好了铺垫。‎ 七、再读课文,明白道理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2.生回答,师适时呈现:‎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课文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艺术再美也是来源于生活。‎ ‎【设计意图】‎ 课文简短精悍,但却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事,在这一环节,教师以问题做牵引,激发学生探究文本更深的内涵,教师的点拨引领,不仅让学生层层深入,更体会到了短文蕴含的深刻道理。‎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 ‎ “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地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言文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但因为年代久远,古今字义变化较大,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脱离枯燥的讲解,跳出死记硬背的牢笼,本节课,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紧扣单元目标,用艺术感染学生。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之旅”‎ ‎,要求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这两篇文言文都与艺术有关,一篇是音乐,一篇是绘画。在上课伊始,分别用孩子喜闻乐见的乐曲和绘画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感受艺术的魅力。‎ ‎2.合作探究,体现学生主导地位。在学习第一篇《伯牙鼓琴》时,重在方法的传授,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知文意、晓方法。学习第二篇《书戴嵩画牛》时,重在让学生自学质疑,理解文意。教师在本课中始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的思维山穷水尽时,给学生点拨指路,达到柳暗花明的教学效果。‎ ‎3.以读代讲,重视感悟。古人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大于学生的议论纷纷,学生的议论纷纷大于老师的滔滔不绝。重视学生的读,通过形式丰富的朗读给学生打下理解的基础。最后,用自己的理解感悟来有创意地讲自己的故事,既深化理解,又达到识记背诵的目的。‎ ‎22 月光曲 ‎1.学习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钢琴、幽静”等词语。‎ ‎2.抓住重点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并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并学习作者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4.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质,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情操。‎ 重点 ‎1.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并学习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 ‎2.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质,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体会艺术之美。‎ 难点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质,体会贝多芬为穷苦人民造福和自身不向命运低头的高尚人格。‎ ‎1.字词教学 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幽静、纯熟、清幽、霎时间、波涛汹涌、陶醉”等词语。如:“幽静”可以结合课文情景和相关情境的图片来理解,并对“幽静”与“清幽”这组近义词加以区别,来体会作者用词的严谨妥当。‎ ‎2.阅读理解 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从而深入探究贝多芬弹了一曲又一曲的原因,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最后,通过品读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 ‎3.习作运用 通过课文第9自然段,学习作者由音乐联想到海面、月光、微云等景物;再由海面、月光、微云等景物经过想象,构成了由三幅画面组成的明月升起的绮丽画面这样的表达方法。从而感受音乐的魅力,真正做到将联想和想象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字典了解8个生字的读音及它们的正确写法;通过查字典等方法理解“幽静”“纯熟”“波涛汹涌”等新词。‎ ‎(2)收集课文主人公贝多芬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作品。‎ ‎(3)借助查阅资料初读,读懂课文内容。‎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8个生字,并掌握“谱写、钢琴、幽静”等词语。‎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大意。‎ ‎3.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一、专心致志听乐曲,画像名言识伟人 ‎1.播放音乐《致爱丽丝》,让学生静静聆听。‎ 师:知道这首曲子的曲名和作者吗?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简单的说一说。‎ ‎2.贝多芬的资料及他的画像和名言。‎ 师: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他对穷苦人民非常同情,曾经写下这样的话:(学生齐读)“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我该是多么幸福。”‎ 师: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为世人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乐曲。其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叫《月光曲》,相传这首曲子的谱成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板书:课题——22.月光曲)‎ ‎(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这一环节多媒体的运用能有效地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接近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所以从一首耳熟能详的《致爱丽丝》导入,更能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课件出示:‎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2.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通过借助资料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3.课文围绕《月光曲》写了哪些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效果。‎ ‎(1)生字词。‎ 课件出示:‎ pǔ lái yīn mánɡ 谱 莱 茵 盲 chún jiàn lǚ táo 纯 键 缕 陶 ‎①指认生字。(去拼音认读)‎ ‎②提醒学生注意“幽”字笔顺。‎ ‎③词语理解(课件出示课文词语)。‎ 课件出示:‎ 谱写 钢琴 幽静 断断续续 茅屋 烛光 失明 纯熟 清幽 琴键 景象 陶醉 ‎(2)学生交流理解词语。‎ ‎① “幽静”:可以结合课文情景和相关情境的图片来理解(课件出示幽静的小路图片);‎ ‎②“清幽”:与“幽静”进行对比,前者侧重于“静”,而“清幽”侧重于清。‎ ‎【设计意图】‎ 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是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散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由此可见词语教学是为阅读奠定基础,为儿童阅读扫清障碍,而阅读是积累词语、发展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3)交流汇报:课文围绕《月光曲》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课文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围绕《月光曲》,文章写了哪些内容?(交流汇报)。‎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了贝多芬并点明他创作《月光曲》的故事是一个传说;‎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叙述了贝多芬走进房屋,为穷鞋匠兄妹俩演奏;‎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讲了贝多芬奔回客店,记录曲子。‎ ‎(4)总结:在一个幽静的夜晚,小镇上的一对兄妹激起了音乐家贝多芬的灵感,创作出了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下节课,我们再来好好地、仔细地欣赏这一名曲!‎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2.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并学习作者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情操。‎ 一、复习旧知入文本,解读词语明心境 ‎1.过渡:上节课让大家摘抄与月亮有关的词语,现在咱们听写一组与月亮有关的词语。提笔即练字,请规范、工整、快速地书写。‎ ‎(待学生听写完成后,用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披上银纱 格外清幽 微波粼粼 洒遍银光 越升越高 穿过微云 ‎2.师生齐读词语,走进文本指名学生朗读。‎ 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 预设:我仿佛看见皎洁的月光正照耀着大海,海上银光闪闪。‎ 师:这就叫微波粼粼,洒满——(银光)‎ 预设:我仿佛看见大海起风了,浪花老高老高、雪亮雪亮的。‎ 师:这就叫浪花——(雪亮),接连——(涌来)‎ 师总结:同学们,通过朗读感觉词语,这样原本枯燥的文字就有了活力,就有了魅力无穷的形象。让我们齐读一遍,再一次走进《月光曲》。(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积累词语并不是局限于课后框定的几个字与词。通过检查预习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进一步熟悉文本,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为品读文本做好铺垫。这一复习环节,既温习了词语的朗读,又让学生凭借词语回忆了课文内容,还进行了语言概括能力和想象的训练。‎ 二、一番对话遇知音,环环相扣解心意 自由读课文,并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课件出示:‎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2.贝多芬为什么弹曲子给盲姑娘听?‎ ‎3.为什么弹完一曲又一曲?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合作,画出重点语句,并在旁做批注。‎ ‎【设计意图】‎ 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既加强了读书的指导,又走进了文本。让学生通过读——找——圈——议——悟,使学生深入文本,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问题一:‎ 预设:学生找到课文第3自然段中兄妹俩的对话。从对话中去感受他们对音乐的热爱,以及面对贫穷妹妹的善解人意。(重点从“那有多好哇!”“不过随便说说”去体会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迫切心情和她的善解人意及对哥哥的劝慰。)(课件出示对话)‎ 课件出示:‎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 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设计意图】‎ 通过指名读、男女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兄妹俩生活的凄楚和酸涩以及内心对音乐的热爱,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的互相体贴、互相爱护、手足情深的感情。‎ 问题二:‎ 过渡:这一幕兄妹互相体贴的对话正好传入音乐家贝多芬的耳中,这位一心想为穷苦人民造福的伟大音乐家面对如此热爱音乐的妹妹怎能不感动呢?于是他推开门,轻轻走了进去。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 课件出示:‎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盲姑娘为什么激动?‎ 预设1:因为盲姑娘从纯熟的琴声中听出了弹琴的正是贝多芬本人。‎ 预设2:因为她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读出盲女孩的激动。‎ 问题三:‎ 贝多芬为什么愿意为盲姑娘再弹奏一曲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提示学生:从妹妹双目失明和对音乐的热爱以及难以言表的激动中去思考)‎ 预设:盲姑娘的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贝多芬因他乡遇知音而激动,于是产生了要为她弹奏第二首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油然而生。‎ ‎【设计意图】‎ 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在真正的蕴含着情感的语言文字中,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在读中体会贝多芬同情、帮助兄妹俩的高尚品质。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过渡:就是在这样一个幽静的夜晚,在莱茵河旁的小镇上,在一间茅草屋里,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就这样谱写成了。接下来我们一起好好的来欣赏这首钢琴曲吧!‎ 三、示范朗读展画面,解读“联想”达曲意 ‎1.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第9自然段。把学生带入诗一般的意境之中。‎ ‎(播放课件,在音乐《月光曲》和画面的配合下朗读)‎ ‎2.画面和音乐美吗?其实书本里描绘的更美,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找出写得美的词句,并想想美在哪里?‎ ‎3.这么美的景色,全是皮鞋匠亲眼看到的吗?用“”画出实实在在的事物,用“”画出联想的句子。‎ ‎4.指导感情朗读:‎ ‎(课件出示想象的句子,并给每一部分配上相关的图片)‎ 课件出示:‎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读出清幽、舒暖之感。‎ 课件出示:‎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读出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波折之感。‎ 课件出示:‎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读出高潮的高昂激越。‎ 自由读——配乐指名读——齐读——朗诵。‎ 读出大海的美,读出它的变化。‎ ‎【设计意图】‎ 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能使学生受到更真切的感染,使学生身临其境。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多媒体画面,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而产生新的阅读期待,促使他们感悟文中的情和景,继而感受音乐的魅力。‎ 体会联想的写作手法的妙处。‎ 师:写文章的时候,如果既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一定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情感也会更加深刻!不过,联想和想象必须建立在自己见闻的基础上,而且必须与主题相关,为主题服务哦。‎ 四、升华情感艺术美,练习想象花齐放 ‎1.总结课堂,回顾课文内容。‎ 学生总结(预设):本文讲述了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以及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 ‎2.背诵第9自然段。‎ 教师提示相关词语,全班尝试背诵。‎ ‎3.听《月光曲》进行写话练习。‎ ‎4.推荐学生课后再去听听贝多芬的其他作品,如:《暴风雨》《田园》等,加深对音乐的认识。‎ ‎【设计意图】‎ 语文学习重在课外的拓展与积累,让学生通过欣赏贝多芬其他的作品,感受音乐之美,体验艺术的魅力,陶冶情操。通过写话练习,增加练笔次数,提高孩子的写话兴趣和能力。‎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1.欣赏乐曲,发散思维。一首耳熟能详的《致爱丽丝》的导入,更能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所学知识越接近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到课文高潮部分,教师配乐示范读,指名学生配乐读,全班配乐朗诵。通过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诗一般的意境之中。‎ ‎2.注重朗读,感受美好。‎ 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学生只有真正地理解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在读中体会贝多芬同情、帮助兄妹俩的高尚品质。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在教学中,通过指名读、男女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兄妹俩生活的凄楚和酸涩以及内心对音乐的热爱。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的互相体贴、互相爱护、手足情深的兄妹之情。‎ 贝多芬有这样一句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穷人作曲弹琴的精神。穷兄妹俩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类文链接穷兄妹俩能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这种善良的品性正是审美教育的“源流”。‎ ‎23* 京剧趣谈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京剧的艺术特色。‎ ‎2.通过自读自悟,体会表达的条理性与趣味性。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京剧的艺术之美。‎ 重点 通过自读自悟,体会表达的条理性与趣味性。‎ 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京剧的艺术之美。‎ ‎1.生词教学 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借助近义词、反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如:“驰骋”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唯恐”可借助近义词“恐怕”加以理解;“风雨不透”“无穷无尽”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尴尬”可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由此体会马鞭的独特作用。‎ ‎2.阅读理解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质疑能力。在默读课文后,请学生提出对文本产生的疑问,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课文写了关于京剧的哪几种艺术特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京剧之趣、文本之趣?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披文入情,既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又品味了文字的魅力,还能更好地体会表达的趣味性。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是本单元的重点学习内容。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表演,体会京剧的艺术之美。‎ ‎3.兴趣培养 京剧虽为我国的国粹,但因社会发展的变化,许多小学生在此领域较为薄弱。学习本文,通过了解京剧的艺术特色,使学生对京剧产生兴趣;学习作者的趣味表达,让学生体会京剧的艺术之美。从而使学生主动去了解京剧,观看京剧,爱上京剧。‎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字典等方法理解“驰骋”“尴尬”“无穷无尽”等新词。‎ ‎(2)收集有关京剧的资料。‎ ‎(3)借助查阅的资料初步了解京剧。‎ ‎2.多媒体课件 ‎3.京剧表演视频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激趣导入,初知京剧 ‎1.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京剧表演。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2.视频结束,学生交流。‎ 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在黑板上画京剧人物简笔画。(板书内容)‎ 课件出示:‎ ‎3.师:这些都是什么表演的行头?‎ 生答:京剧。‎ ‎4.师:除了同学们看到的这些,京剧还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在徐城北的带领下,一睹京剧之趣。‎ 板书课题:京剧趣谈 ‎【设计意图】‎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体会京剧之趣,就必须让学生对京剧感兴趣。在导入中,我将本地三小的京剧表演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从直观上,情感上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也为接下来的课堂表演做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默读课文,通过借助资料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在默读的过程中,请学生概括文章每部分的内容,试着提出质疑。‎ ‎【设计意图】‎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课堂上让学生乐于提问,可以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3.理解词语。‎ ‎(1)认识新词。‎ 课件出示:‎ 驰骋 尴尬 虚拟 唯恐 无穷无尽 风雨不透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①“驰骋”: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②“唯恐”:借助近义词“恐怕”加以理解;‎ ‎③“风雨不透”“无穷无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④“尴尬”“虚拟”: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含义。‎ 课件出示:‎ 驰骋:(骑马)奔驰。‎ 尴尬:①处境困难,不好处理。②(神色、态度)不自然。‎ 虚拟:①虚构。②属性词。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实的;假设的。‎ 唯恐:只怕;只担心。‎ 无穷无尽:穷,完。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风雨不透:风刮不进,雨水透不过。形容封闭或包围得十分紧密。‎ ‎【设计意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不仅复习了三年级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教学内容,也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自主理解、运用词语。‎ ‎4.整体感知。‎ ‎(1)男生读《马鞭》部分,女生读《亮相》部分,师相机正音。‎ 预设:“彻底”读作“chè dǐ”;“纳鞋底”读作“nà xié dǐ”。‎ ‎(2)概括《马鞭》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马鞭》介绍了京剧中“马鞭”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作用,以及它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介绍了京剧道具的妙处。‎ 课件出示:‎ ‎《马鞭》介绍了京剧中“马鞭”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作用,以及它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介绍了京剧中道具的妙处。‎ ‎(3)概括《亮相》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预设: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 ‎《亮相》介绍了京剧中“亮相”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以及它的独特魅力。‎ ‎5.交流提问。‎ 过渡: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与独特魅力。对于课文的整体内容我们有了初步了解,大家对课文内容有哪些疑问呢?‎ 预设:‎ 生答:(1)京剧向来给人严肃的感觉,为什么题目叫作“趣谈”?‎ ‎(2)马鞭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3)京剧里有杂技,那是不是就和杂技一样了呢?‎ ‎……‎ ‎(提示:在第三环节中随文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6.师总结。‎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讨,其中有位同学讲到了课题中的一个“趣”字,那我们赶紧进入课文,看看都有哪些有趣的地方。(板书“趣”)‎ ‎(板书内容)‎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语文新课标强调指出“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本文由两个小标题组成,分别介绍了“马鞭”和“亮相”这两个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概括每部分内容,而后由教师总结出课文内容,将由部分到整体的学习方法于无形中教予学生。‎ 三、析词入心,三品京剧之趣 ‎(一)探讨“趣谈”。‎ ‎1.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你读出了哪些“趣”?‎ ‎2.生交流。‎ 预设:‎ 生:道具有趣;京剧的表演非常有趣。‎ ‎(提示: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导入中的京剧表演,从而想到“表演之趣”)‎ ‎(板书内容)‎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文章介绍的是京剧的表演形式。京剧,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博大精深而又充满美感的舞台艺术,学生们平时接触很少,对于很多专业术语更是无从谈起,也不明白这种艺术形式的美学内涵。加之这篇文章的作者徐城北先生是著名的京剧理论家、戏曲研究员,对京剧颇有研究,其文笔不仅老练,对于艺术的阐释也能通俗幽默、深入浅出。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眼中的“趣”入手,将文章的“趣”剖析在眼前。如此,拉近了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也让学生对文章更感兴趣。‎ ‎(二)品悟“道具之趣”,体验“表演之趣”。‎ ‎1.过渡:同学们总结得可真有趣,原来这就是题目中写的“趣谈”。可你是从哪里看出这些“趣”的呢?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将你的想法写在旁边。‎ ‎2.学生交流。‎ A.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之一(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很有趣,一根马鞭有这么大的作用,将问题彻底解决了,还解决得非常漂亮。‎ ‎(1)你从“彻底”和“无比漂亮”中读出了什么?‎ ‎“马鞭”的出现不仅完全解决了京剧表演中无法在舞台上骑马的问题,而且极具艺术的美感,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 ‎(2)“马鞭”这种表现形式有什么作用?又具有怎样的魅力呢?‎ ‎(提示: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进行分析)‎ ‎(作用: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魅力: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3)老师拿出准备好的道具马鞭,在课堂上手持马鞭表演,演绎“上马”和“骑马”的动作。‎ ‎(4)请学生上台模仿老师的表演进行展示。‎ ‎(提示:当学生用京剧道具马鞭来表演“上马”和“骑马”的动作时,可以让学生一边回忆老师刚刚的表演,一边用说明性的语言概括动作的过程,一边拿着马鞭进行模仿表演。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运用一连串准确的动作,如“牵”“抚”“按”“蹬”“跨”“扬”等,把语文因素和京剧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设计意图】‎ ‎《京剧趣谈》中有关马鞭使用的内容糅合着京剧艺术。对于“马鞭”,学生了解甚少,在讲到“马鞭”时,教师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马鞭进行表演,使该艺术在学生表演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并且“趣”味十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欢笑声此起彼伏。B.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之二(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京剧一般是不把饭碗搬上舞台的,一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戏”。‎ 预设:(1)“做戏”“狠狠”是什么意思?‎ ‎(“做戏”是“表演”之意,而“狠狠”写出了表演的到位,“狠狠做戏”就是尽力地展现京剧表演艺术的魅力。)‎ ‎(2)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作者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展示了京剧的独特艺术。‎ ‎(3)再一次读“马鞭”这一部分的内容,体会京剧道具的“趣”,感受这一独特的表演形式。‎ C.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之三(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 预设:这句话通过三次“对着”这个词语的运用,把舞台上这种面面相觑的趣味性表现了出来,同时又用了定身术这个词语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想到武艺高强之人点穴定身,瞬间能在脑海中呈现形象化的画面,使人觉得趣在其中。‎ ‎(1)圈出语句中的“对着”,并想象画面。‎ ‎(三次“对着”,让人看到了舞台上这种面面相觑的趣味性;又用了“定身术”这个术语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到武侠片中武艺高强之人点穴定身,有趣极了。)‎ ‎(2)师小结:通过有趣的文字我们看到了有趣的画面,这真是艺术的魅力。‎ ‎(板书内容)‎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通过对三个“对着”的指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有趣的画面,使学生体会到艺术之美。‎ D.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之四(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耍了个风雨不透。‎ 预设:“抡”起胳膊已经表现一种勇力了,“抡圆”比“抡”起胳膊还要勇猛。“耍”表面上是随意玩玩的,可是背后却是武艺高强的表现。演员手中的棍棒刀枪被耍起来,似乎形成了一堵密不透风的墙,这速度,这力量,这技巧,简直是绝了!‎ ‎(1)体会“抡圆”“耍”“风雨不透”。‎ ‎(“抡圆”体现了胜利方的勇猛,“耍”看似玩玩,实则是武艺高强的表现,这力量和技巧仿佛形成了一堵密不透风的墙。)‎ ‎(2)请学生表演“抡圆胳膊”等动作。‎ ‎(预设:学生表演精湛,演出了胜利方的英雄气概。)‎ ‎【设计意图】‎ 作者的用词别具匠心,他的文字功底高深熟稔,同时,表达无一不体现出语言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本文时,紧抓一个“趣”字,体会“文字之趣”,体验“表演之趣”,如此,方能让学生对京剧产生兴趣。‎ 四、升华入情,四叹京剧之趣 ‎1.师:这堂课,我们学习了“马鞭”和“亮相”这两种京剧表现形式,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京剧的知识呢?‎ 生结合课前资料的收集,自由交流。‎ 预设:‎ 生:我知道京剧唢呐;‎ 生:我知道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生:我知道京剧脸谱的色彩非常丰富,主色一般象征某个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 ‎……‎ ‎(可让学生自由发挥,师无需加以干涉,让学生交流准备好的资料。)‎ ‎2.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看看京剧,和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 文本是“趣谈”,教师要“趣教”‎ ‎,这样才是一种相互呼应,才是一种一举两得。因为孩子们的日常认知与这种艺术形式比较遥远,语文课堂可以通过这一类文章,尤其是通过语言的因素让学生去了解京剧文化,拉近其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这可以说是一种实现双赢的有效尝试。‎ ‎《京剧趣谈》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的“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作者徐城北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这些奥秘娓娓道来,不仅介绍了关于京剧的知识,也流露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京剧相对比较陌生,所以,我紧抓一个“趣”字进行教学:‎ ‎1.多种方式“激趣”。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课堂导入部分,我尝试播放了一段本地小学生表演的《七律·赞京剧·说唱脸谱》片段,因为很多同学看过现场的表演,还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再次播放这个视频,可以很快让学生拉近与京剧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在说到“马鞭”这种实在道具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感知,让学生亲身体验京剧道具,我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道具“马鞭”,并且在课堂上表演了手持马鞭演绎“上马”和“骑马”的动作。当学生们看到老师亲自演绎京剧动作,课堂气氛顿时再次活跃了起来,对京剧的喜爱之火也就慢慢燃起。‎ ‎2.赏析文本“品趣”。从文本来看,之所以叫“趣谈”,是因为作者通俗幽默的语言和文本原生价值中的京剧元素。如果说,通俗幽默的文本语言更加能体现语文要素,那么,文本原生价值的京剧元素中的“趣”就可以通过教师在文本中的读、赏、演、模等环节表现出来。这是不是就是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呢?‎ ‎3.课堂模仿“演趣”。“凡富于创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于模仿的人决不能创造。”课堂表演无疑是学生最欢呼雀跃的环节。“马鞭”的教学中,我通过表演让课堂充满活力,同时,我还请学生模仿表演,体会“马鞭”‎ 的独特艺术。当然,这种表演不是单纯的为演而演,在教学设计上,完全可以很好地渗透进语文教学因素。比如,当学生用京剧道具马鞭来表演“上马”和“骑马”的动作时,可以让学生一边回忆老师刚刚的表演,一边用说明性的语言概括动作的过程,一边拿着马鞭类文链接进行模仿表演。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运用一连串准确的动作,如“牵”“抚”“按”“蹬”“跨”“扬”等,把语文因素和京剧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1.选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同学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将内容有条理地表达清楚,学会分点说明,练习讲的时候恰当使用图片或实物。‎ ‎3.认真倾听,能抓住同学发言的要点,进行补充或者争辩。对感兴趣的话题做深入交谈。‎ ‎4.交流时尊重、理解对方,引导关注书法,感受聊天乐趣。‎ ‎1.练习准备策略。‎ 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有条理地表述清楚”的能力,这是本次口语交际的前提和基础。本次口语交际的重点在于分点说明要讲述的内容。“恰当使用图片或实物”,说明交流前要充分准备,教师要将准备的过程看作是本次活动的一部分。‎ ‎2.设置情景策略。‎ 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更能自然地发挥自己的口语能力。虽然本次活动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但由于学生对书法的认识较为粗浅,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放开束缚,进入“快乐聊吧”深入交流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3.多向互动策略。‎ 口语交际主要强调信息的相互往来,教师要适时引导交际中的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与补充。‎ ‎1.预习提纲 ‎(1)收集有关书法方面的资料。‎ ‎(2)借助查阅的资料了解书法。‎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欣赏书法,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神策军碑》局部)‎ 课件出示:‎ ‎2.导入:书法是我们的国粹,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视。这幅书法作品出自我国唐朝著名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他的字结构紧凑,骨力秀挺,洒脱而有法度,对后世影响极大。人们将另一位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与柳公权并称“颜柳”,并用“颜筋柳骨”来形容他们的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书法吧。‎ ‎【设计意图】‎ ‎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兴奋剂”,书法作品的展示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产生对书法的兴趣。‎ 二、明确要求,准备交流 ‎1.明确要求。‎ 师:本次交流中,有哪些要求?‎ ‎2.生交流。‎ 预设:‎ 生:要表述清楚;要收集资料,作好准备;要深入交流……‎ ‎3.口语交际要求。‎ 课件出示:‎ ‎①搜集资料,作好准备;‎ ‎②相互交流,表述清楚;‎ ‎③结合他物,讲述生动;‎ ‎④分点说明,深入探讨。‎ ‎【设计意图】‎ 学生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学有方向、学有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并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三、互动交流,聊聊书法 ‎(一)初步交流,点拨提升。‎ 课件出示:‎ 你知道我国古代哪些著名的书法家?你知道他们的哪些故事?‎ ‎1.师:利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我们先来聊聊这两个问题。‎ ‎(提示:这个版块有话可说,利用此话题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分点表述。几个学生汇报,引导讲具体,有条理,先概括,再分几点说。)‎ ‎2.学生汇报。‎ 预设:‎ 生:(1)我知道我国古代的书法家有:王羲之、颜真卿、张旭、柳公权、欧阳询……我觉得王羲之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刻,我分几点来讲述《入木三分》这个故事……‎ ‎(2)柳公权的书法让我印象深刻,《柳公权练字》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展示柳公权的书法作品)‎ ‎3.师点评。‎ ‎(提示:老师引导评价:××同学讲了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故事,他讲这个故事时分×点说,非常有条理。)‎ ‎(二)小组交流,互动聊天。‎ ‎1.请各小组内的成员互相交流第②③④点内容。‎ 课件出示:‎ ‎1.你参观过书法艺术作品展览吗?你欣赏过哪些人的作品?‎ ‎2.你学习过书法吗?在这一过程中,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3.你认为练习书法有什么益处?‎ ‎2.提出讨论要求。‎ 课件出示:‎ ‎1.围绕上述内容交流讨论;‎ ‎2.讨论完毕后,小组内每个人最少讲述一个内容;‎ ‎3.每个小组选举一人班级内汇报;‎ ‎4.班级汇报交流中要结合图片或实物讲述。‎ ‎3.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交流,快乐聊吧 ‎1.过渡:看见同学们聊得这么开心,老师特别期待听一听你们的精彩发言,让我们一同走进“快乐聊吧”。‎ ‎2.小组汇报。‎ ‎(提示:其他同学可以就相同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不同内容的可以提问,可以发表见解。)‎ 预设:‎ 生:(1)我学习过书法。我觉得练习书法可以让我们的字写得更美观。‎ ‎(2)我认为练习书法还可以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一笔好字就是我们的门面。‎ ‎(3)练书法的人身上都有一种书香气息,我想,书法一定能陶冶情操,让我们更优秀。‎ ‎(4)我没有参加过书法艺术展,但是我欣赏过许多人的书法,不仅有名家王羲之、柳公权等,还有普通人。在我们小区的广场上,每天早上都有一位老爷爷在地上写字,那一笔字,苍劲有力,看着舒服极了。‎ ‎……‎ ‎3.展示小组深入聊天。‎ 预设:学生对话题泛泛而谈,师引导:你的小组提了几个感兴趣的话题?你对哪个话题印象深刻?这个话题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呢?‎ 生:“练习书法的益处”这个话题让我印象深刻,让我想到了自己练书法的经历。在最初学习书法时,我的内心是抗拒的,因为当时的我认为练习写字是非常枯燥无味的一件事。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竟然慢慢爱上了书法。现在的我,只要进入书法的世界,外界的喧嚣似乎就会离我远去,练习书法仿佛能够使心灵安静。‎ ‎4.小结:瞧,同学们就关于书法的话题,表述清楚各自搜集了解的信息,进行内容的碰撞,对书法有了更详尽的了解,这样,就成为一次完整的“快乐聊吧”。‎ ‎【设计意图】‎ 在“读”和“写”之间有一座桥梁,那就是“说”。口语交际课是学生“说”的平台,因此,要注重双向互动,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源于生活,诱发学生主体参与,主动交流,拓宽言语实践的范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四、评价小结 ‎1.过渡:同学们,你们的交流太精彩了,大家能把书法话题聊得清楚明白,还能从中聊出收获。特别是很多同学能认真倾听,并且发表自己的意见,还进行补充。接下来各小组将根据同学们的表现作出评价。‎ ‎2.小组完成评价表。‎ 姓名 内容(每项满分是五颗★,根据表现打★)‎ 参与能力 表述清楚、有条理 结合图片或实物讲述 对感兴趣话题深入交谈 ‎3.评选“发言明星”。‎ ‎(提示:根据各小组的评价表以及学生的发言情况最终选出一名“发言之星”,并授予奖状。)‎ ‎4.总结课堂。‎ 今天同学们的交流很成功,不仅学会了在聊天的时候就一个问题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还能对别人的谈话内容进行提问、补充。学会了交流中的尊重,同时也知道了那么多的关于书法的事情。今后还可以就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体验聊天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本课安排学生实践活动时间多、形式多、功能多。每项活动目的明确,初步交流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分点说明的方法;在小组交流中,确保每位学生开口交流;在汇报交流时,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深入交谈。最后,以评选“发言之星”的方式鼓励学生在下一次口语交际中勇于谈论自己的看法。‎ ‎1.口语交际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书法是我们的国粹,在课堂中为了让学生对书法有兴趣,我将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开始,话题由简单到复杂。首先让学生明确目标,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探索。在每一个环节的设计中,我都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遵循先思考,再交流,后发言的次序,不断进行生生评价和教师评价,最终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书法艺术,关注书法,感受聊天的乐趣。‎ ‎2.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畅所就言,但有些学生的表述流于形式,针对别人的质疑很容易妥协。而我没有及时地去引导去解说,去说服“为难者”。另外,我觉得应该将材料提示改为视频材料,更能直观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 ‎1.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感受、看法写出来。‎ ‎2.学习通过列提纲的方法,明确自己的思路。‎ ‎3.写文章注意详略得当。‎ ‎4.对照要求,个性作文。‎ 重点 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有关的故事写出来。‎ 难点 详略得当,能把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写出来。‎ ‎1.写作目的。‎ ‎(1)乐于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拿手好戏。‎ ‎(2)能写有关自己拿手好戏的趣事,注意语句通顺,详略得当。‎ ‎2.写作内容。‎ ‎(1)通过观察老师包饺子的演示,说清楚包饺子的过程,以及包饺子时发生的趣事。‎ ‎(2)将自己的拿手好戏表演出来,并回忆与之有关的趣事,列出提纲。‎ ‎(3)能根据提纲书写习作,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3.写作形式。‎ 包饺说句;演“戏”忆事;罗列提纲;依纲写文。‎ ‎1.预习提纲 ‎(1)课前先了解自己的拿手好戏。‎ ‎(2)了解关于包饺子的故事与过程。‎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运用动词说过程。‎ ‎2.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拿手好戏,并回忆有关拿手好戏的趣事,激发写作兴趣。‎ ‎3.学会列提纲,注意详略得当。‎ ‎4.掌握根据提纲来写内容的写作方法。‎ 一、拿手好戏课堂现,习作内容心中明 ‎1.谈话导入:老师有一项拿手的本领,逢年过节,我都会在亲戚朋友面前大显身手。今天老师就把这项拿手好戏教给大家。‎ 板书:我的拿手好戏 课件出示:‎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 ‎2.师:请大家稍等。(提示:系上围裙)看老师这架势,你们能猜出老师今天要教大家什么本领吗?(提示:拿出所有包饺子的材料)今天,老师就要教大家包饺子,这可是我的拿手好戏,不仅如此,今天还要举办一个拿手好戏大赛。‎ ‎(板书:包饺子)‎ 课件出示:‎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 ‎《我的拿手好戏》‎ 包饺子 ‎【设计意图】‎ 一堂课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漂亮,引人入胜;一堂课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上课伊始,为学生献艺——包饺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习作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能说会道展才华,书本为例写提纲 ‎1.包饺子。‎ ‎(1)过渡:大家都看清楚,听明白了吗?老师要开始献艺了。‎ ‎(2)老师示范包饺子过程。‎ ‎(提示:边包边与学生聊天,包饺子这一拿手好戏是妈妈教会的。在包饺子的过程中,提示学生看手上的动作。一共示范包两个饺子,将第一个饺子包得漂漂亮亮的,展示给学生看,第二个饺子放许多馅,故意包破,在学生面前展示怎么包也包不拢。)‎ ‎2.说过程。‎ ‎(1)过渡:老师真是学艺不精,第二个饺子都包破啦,这场包饺子算是演砸了。不过,老师看到同学们看得都入了迷,那我们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总结一下第一个成功的饺子是怎么包的。‎ ‎(2)预设:‎ ‎(提示:要求学生有顺序地说过程,生补充,生评价。老师指导:用上顺序连接词,并恰当使用动词。)‎ 生:首先,老师拿起饺子皮,放在左手掌心处。然后用筷子在碗里沾一点点水,均匀地涂在饺子皮的周围。接着,用勺子舀一勺饺子馅放在饺子皮上。最后,将饺子皮捏拢。‎ ‎(3)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知道老师是怎么练成这个拿手好戏的吗?‎ 预设:‎ 生:老师刚刚讲过了,是老师的妈妈教会的。‎ ‎(4)师:没错,老师的拿手好戏包饺子是妈妈教会的。‎ ‎(板书内容)‎ 课件出示:‎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 ‎《我的拿手好戏》 点明拿手好戏是包饺子。‎ ‎ 简单介绍:是怎样练成包饺子的拿手好戏的。‎ ‎(5)师:老师在包饺子的时候,听到许多同学忍不住笑起来,为什么?‎ 预设:‎ 生:因为老师包的第二个饺子是破的,哈哈哈。‎ 师:真没想到,老师献艺闹了这么大的笑话,今天这个表演算是演砸了。‎ ‎(提示:边板书,边引导学生回顾包饺子的过程,抓住描述的动词)‎ 课件出示:‎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 ‎3.演好戏。‎ ‎(1)过渡:这就是老师的拿手好戏,你的拿手好戏是什么呢?表演给大家看看吧。‎ ‎(2)指名表演。‎ ‎(提示:可让学生提前准备自己的拿手好戏)‎ 课件出示:‎ 艺术类:‎ 生活类:‎ 体育类:‎ ‎(3)忆趣事。‎ 同学们的拿手好戏可真多,表演得这么好,以前肯定表演过很多次,那有没有一些有趣的事情发生呢?‎ 预设:‎ 生:我在跳舞的时候发生过一件事,那节课老师是教芭蕾舞,但是我记错了,穿着民族舞的服装去了。如果你在场,你一定会看到穿着民族舞服装跳芭蕾舞的我。‎ 生:我有一次和朋友比赛爬树,因为爬得太快了,被树杈刮破了裤子,最后穿着破裤子回家的,还被妈妈揍了一顿。‎ 生:我最擅长剪纸,每年家里的窗花都是我剪的。有一年我自告奋勇的准备为家里剪一个福娃,结果剪成了金刚葫芦娃。‎ ‎……‎ ‎4.列提纲。‎ 师:老师听了大家的趣事,都忍不住哈哈大笑了,好想听更多呀。可是还有这么多同学没讲,大家快写下来,让老师一睹为快。但是,今天老师有个特殊要求,在写作文前,我们要先列一个提纲。‎ 课件出示:‎ 师:这就是提纲,黑板上老师也列出了包饺子这一拿手好戏的提纲。仔细观察这两个提纲,思考我们这篇作文哪些地方应该详写,哪些地方应该略写?‎ 预设:‎ 生:怎么学会拿手好戏的部分应该略写,与拿手好戏有关的趣事应该详写。‎ 师:总结得非常好,那还等什么,赶紧给自己的拿手好戏列一个提纲。‎ ‎【设计意图】‎ 通过献艺,引导学生“说”‎ 出包饺子的过程,明确写作时要注意使用动词;借助表演拿手好戏,积累素材,列下提纲。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于无形中教学本次习作。‎ 三、提纲展示定思路,下笔如神写文章 ‎1.展示提纲。‎ 师:我们看看同学们都准备写哪些拿手好戏。‎ ‎(提示:实物展示学生列的提纲)‎ 预设:‎ ‎2.范文赏析 我的拿手好戏 屋子里,一阵阵墨香扑鼻而来,夹杂着几分纸的“古味”。一张张,一列列,一个个……不厌其烦地书写着。这就是书法,也是我的拿手好戏。(点明拿手好戏是书法。)‎ 往往写着写着,我就会记起小时候练就本领的那几年,不禁感慨万分。‎ 万事开头难,没错,单就练习那个“杨”字,已经让我伤透了脑筋,怎么写都不像。本来好强的我再加上妈妈的催促,急得内心像猫抓了似的,心急如焚,根本就没了谱。(心理描写突出了“我”练会“杨”字的不容易。)但转念一想,不行,我必须要写出来。于是,我慢慢平静下来,专心致志地书写起来。一张张,一堆堆……记不清写了多少遍,多少张纸,才写了一个像样的字来!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功是没有捷径的!(简单地介绍了“我”是怎样练成书法这一拿手好戏的。)‎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我已经不用像以前那样反复琢磨,细细读帖才能临摹好一个字来。现在我一幅作品很快就能完成,还参加各种书法比赛,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身边的亲戚朋友都夸我,给我加油,这也让我在同学们面前受到了众星捧月般的待遇!尤其在书法课上,我的拿手好戏更是同学们眼中的活宝。(更加突出拿手好戏的拿手。)‎ ‎“写得真好看,我什么时候才能写得跟你一样好呢?”一位同学感叹道。‎ ‎“你真厉害,帮我写一个呗!”一位同学举着宣纸,挤到我面前,虔诚地说道。‎ ‎“看,这就是我师父写的字,服不服?”哪位同学在那夸大其词?(同学的夸奖让“我”沾沾自喜。)不过,此话一出,我忍不住笑了出来,打趣道:“那还不跟着师父好好学习。”同学听了哈哈大笑,那位同学挠挠后脑勺,低着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再写一个!”“对,再写一个!”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嚷嚷着让我给他们演示一下!这下,我不得不给他们再写一个。说来也怪,平时写得好好的,可一兴奋,居然把那个字写走了样。(献艺演砸啦,“我”感到无地自容。)弄得同学们都悻悻离去。唉!我的拿手好戏也有演砸的时候,真是“人有失足,马有失蹄”啊!(详细写了有关书法的趣事。)‎ 我的拿手好戏不仅让我的字练得好,还磨炼了我的意志,开阔了我的眼界。凡事不骄不躁,用一颗平常心去认真对待,这才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啊!(练习书法,不仅提高了书写水平,还获得了人生的启示。)‎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么多的拿手好戏,真让人羡慕不已。课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提纲,将拿手好戏写成文章,要注意详略得当。写完后自己读一读,看看句子是否通顺,重点部分是否写清楚了,再改一改。‎ ‎【设计意图】‎ 老舍先生说过“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课堂上,用一小部分的时间让学生列提纲,可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让学生学会通过列提纲明确写作思路。‎ ‎2.让学生发现自己作文的特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激发写作兴趣。‎ ‎3.让学生学会发现和借鉴其他同学写作文的长处。‎ 一、习作内容共赏析,互评互议促成长 ‎1.导入语。‎ 师:相信同学们借助提纲已经完成了这次习作的初稿,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两篇习作,一起探讨这两篇习作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赏析佳作。‎ ‎(课件出示优秀习作)‎ 课件出示:‎ 我的拿手好戏 除夕那天,妈妈满怀期待地说:“儿子,今年团圆饭我想邀请你当我的助手。”我沉思片刻后便爽快地答应了。因为对于厨艺,我情有独钟,而且还会那么一两道小菜,借机露一手吧。(点明“我”要露一露拿手好戏——炒菜。)‎ 我麻利地穿上围裙、套上袖笼,全副武装地随妈妈进了厨房。(俏皮的话语让我们看到了“我”对露一手的迫不及待。)‎ 全家最喜爱的第一道菜——爆炒花甲的制作开始了。妈妈首先(语序应该是“首先,妈妈”)捞出在冰水里浸泡了好几天的新鲜花甲,充分地沥干水后,倒入锅里用生姜水煮开,去腥味,过滤沙石,(恰当使用了“捞、倒”等动词,将花甲焯水的过程描写得生动具体。)然后备用一锅沸水,放入适量的生姜、料酒。煮到花甲开壳时,就可以关火,为了不让它煮老,我必须要静静地站在一旁观察,等待关火时机。(顺序词的使用使文章更有条理性。)‎ 爆炒花甲的关键就在爆炒的环节。在妈妈鼓励的眼神下,我出场了。开火!热锅!油壶高高一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油直入式地冲向锅底,小火烧五秒钟后,火速放入切好的姜片、蒜蓉、花椒等香料。我荡起锅,就那么晃一晃,家人们立刻像是奔驰着的“汗血宝马”一样来闻浓香扑鼻的味道,纷纷过来观看我的表演。花甲倒入!此刻需要调成大火,油汁像是蹦跳的小精灵一样在锅上飞舞着。蓝色火焰往上一蹿,火花纷飞,香味顿时升起,姐姐也在一旁啧啧称赞,直流口水。快要熟了,我顺手拿起锅柄,上下抖动翻炒着,右手的锅铲也在上下不停地挥舞,像是在舞着一把剑一样,光影四处跳跃,又像是在和我玩捉迷藏似的。(详细写出了炒花甲的过程。风趣幽默的语言为文章增光添彩。)‎ 出锅了,最后还要加一点辣酱汁,每一滴滴在花甲上都是美味啊!我的第一道菜终于上来了。我拿起筷子尝一口,心里乐滋滋的,比花甲还美味。‎ 接着,肥而不腻的东坡肉、肉质柔软的孜然羊肉、入口即化的山药汤等等,陆陆续续地上来了,满满一桌子的美味佳肴,色香味俱全。终于可以开吃了,品尝之下,还是我的爆炒花甲最好吃!连擅长烹调的奶奶都夸我的手艺好。这时我瞅准时机,一边夹着菜一边慢悠悠地说道:“谁说现在的孩子只要学文化知识,光有这些可不够用。”语气中那份得意让姐姐直撇嘴。(略写其他菜品的制作过程,详略得当。)‎ 这次的动手做菜,让我十分开心,也体会到了只要敢于、肯于认真地去干某一件事情,成功就会向你靠近。(通过炒菜这一拿手好戏获得人生启示,让生活成为我们的老师。)‎ ‎3.学生评价。‎ ‎(1)过渡:这是班上同学的一篇习作,今天就让大家做一次小老师,给这篇习作打分。‎ 课件出示:‎ 五星评价法。‎ ‎1.书写认真☆‎ ‎2.书写认真、字数达标☆☆‎ ‎3.书写认真、字数达标、内容真实☆☆☆‎ ‎4.书写认真、字数达标、内容真实、描写细致☆☆☆☆‎ ‎5.书写认真、字数达标、内容真实、描写细致、情感真挚☆☆☆☆☆‎ 请同学们认真品读这篇习作,读完后,同桌之间交流意见,给出这篇习作的最终得分,并说说你们的评价理由。‎ ‎(2)生交流 预设:‎ 生1:我觉得可以打4 ☆,这篇习作书写认真,内容翔实,详略得当,情感真挚。‎ 生2:这篇习作写得很好,语言幽默,语句通顺,重点部分写得详细清楚,我给5 ☆。‎ ‎4.修改作文。‎ ‎(课件出示习作)‎ 课件出示:‎ 我的拿手好戏 要问我有什么拿手好戏,嘻嘻,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一些雕虫小技而已。我说了,你可别见笑喔!就是游泳呢。‎ 我是一年级暑假学会游泳的。一到夏天,我就迫不及待地与朋友一起到游泳池游泳。我的同伴喜欢游泳比赛,而每一次游泳比赛,我都是第一个到达对岸。每次比赛过后,同伴们已经累得气喘吁吁,而我还在自由自在地畅游。别看我那么瘦,游起来比别人快多啦!也许是我爱游泳的缘故吧,所以我长得又高又瘦。大家是不是很羡慕我喔?‎ 和别人游泳比赛,我教你几招,保证你能赢。第一招:海豚跳法。这招是以跳水来领先对手的。第二招:鱼式游法。这招是以潜水速度来领先对手的。‎ 怎么样,我教你的这两招还行吗?能否战胜对手?下次再教你几招。‎ 过渡:同学们,看了这篇习作,你们有什么想要说的吗?‎ 预设:‎ 生:这篇习作内容过于简单,写了两招,却都是几句话,描写不具体,只能打1 ☆。‎ 生:字数不达标,拿手好戏是游泳,写游泳有关的趣事却只有寥寥数语,情节平淡,我一颗星都不想给。‎ ‎5.教师小结。‎ 同学们刚刚对这两篇习作的解读都很细致,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很快分辨出一篇好的习作一定要做到这几点:书写认真、字数达标、内容真实、描写细致、情感真挚。对重要部分要介绍清楚,文章要注意详略得当。‎ ‎【设计意图】‎ 赏析作文,重在“赏”“析”“评”,欣赏优秀作文,学习其优秀之处;分析不佳之作,避免走入同样的误区。五星的评价方式让课堂更具趣味性。‎ 二、习作要点了于心,修改作文助提高 让学生结合五星评价法,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的彩笔给自己写上评语,并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习作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伤脑筋的事。因此,我注重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并让学生有东西可写,看到作文会写。我认为这节课的可取之处在于:‎ ‎1.宽松情境。上课伊始,我并未说明这堂课是作文课,而是以一位表演者的身份当堂包饺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下一步习作教学做好铺垫。‎ ‎2.课堂表演。邀请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演拿手好戏,让学生有素材可写。使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中心内容。‎ ‎3.人人参与。本次习作要求列提纲,提纲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因此,在表演后,我要求每位学生结合文本所列提纲和黑板上的提纲,自己写出拿手好戏的提纲,明确了写作的思路,也学会了写作的技巧,先列提纲后落笔。‎ ‎4.五星评价。五星评价机制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优秀习作的可取之处,以及部分作文的不足之处。取长补短,让自己的习作更优秀。‎ 语文园地七 ‎1.积累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培养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并能借助笔记回忆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练习和交流,积累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并能用其造句。‎ ‎3.“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通过观察发现说明书写得不清楚的地方,并将其改一改。‎ ‎4.能在积累中发现“高山流水”“天籁之音”“轻歌曼舞”“行云流水”“画龙点睛”“笔走龙蛇”等形容不同艺术类型的成语的特点。‎ ‎1.交流平台 ‎(1)积累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培养做课堂笔记的习惯。‎ ‎(2)“日积月累”中的成语,分别形容乐曲动听、技艺巧妙、文章生动。重在朗读、运用。‎ ‎2.语言、文字运用 ‎(1)“词句段运用”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交流与戏曲有关的词语、修改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 ‎(2)“交流与戏曲有关的词语”编排了三行词语。‎ ‎(3)“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列举了一份说明书,引导学生根据图片修改说明书。‎ ‎1.预习提纲 ‎(1)课前让学生借助资料,查阅关于戏曲的词语。‎ ‎(2)课前让学生准备制作小台灯的工具材料。‎ ‎(3)课前让学生查阅关于“日积月累”里的成语的意思。‎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培养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并灵活运用在课堂学习中。‎ ‎2.能交流与戏曲有关的词语的意思,并选一两个写句子。‎ ‎3.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积累运用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一、国粹演绎入课堂,戏曲自绕行云飞 ‎1.京剧表演。‎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一段表演。睁大你的双眼,张开你的嘴巴,尽情欢呼吧!‎ 请班级内京剧爱好者表演《说唱脸谱》。‎ ‎(提示:在学期伊始的社团活动中可针对性培养几位京剧小演员。)‎ ‎2.提问引词。‎ 师:观看了这么精彩的节目,老师想请大家用一些关于戏曲的词语介绍或评价你所看的《说唱脸谱》。老师举个例子:没有人与京剧小演员唱对台戏。‎ 课件出示:‎ 没有人与京剧小演员唱对台戏。‎ 预设:‎ 生:①这些小演员说台词真是字正腔圆。‎ ‎②同学们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唱起京剧也是有板有眼的。‎ ‎……‎ ‎3.小结入文。‎ 师:同学们不仅唱得好,总结得也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戏曲有关的词语,看看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强调启蒙性和基础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上课伊始,用表演的形式导入新课,快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拉进文本,充分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二、戏曲词语活运用,大珠小珠落玉盘 ‎1.圈词语。‎ 师:找找看,刚刚同学们在评价时用到了哪些词语,将它们圈出来。‎ 预设:‎ 生:对台戏、字正腔圆、科班出身、有板有眼。‎ ‎2.解词意。‎ 师:这些词语的意思大家知道吗?‎ ‎(提示:课前让学生借助资料,理解词语。)‎ 预设:‎ 生:字正腔圆: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韵。‎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课前的预习非常详细。‎ ‎(学生边讲,课件边出示部分词语解释)‎ 课件出示:‎ 字正腔圆:(说或唱)字音准确,腔调圆润(多用于戏曲或曲艺)。‎ 科班出身: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格。‎ 有板有眼:形容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或章法。‎ 对台戏:旧时两个戏班为了互相竞争而同时演出相同剧目的戏。后多以“唱对台戏”‎ 来比喻双方发表相反的言论或采取针锋相对的行动。‎ ‎3.谈词句。‎ ‎(1)过渡:我们知道了这四个词语的意思,其他的呢?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交流关于戏曲的词语的意思,可以是我们课本上的,也可以是你平时积累的,还要用这个词语说一个句子,开始吧。‎ ‎(课件出示讨论要求)‎ 课件出示:‎ ‎1.交流词语意思。‎ ‎2.可交流书本外的关于戏曲的词语。‎ ‎3.用你交流的词语说一个句子。‎ ‎(提示: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走动巡视,也可直接参与到小组交流里。)‎ ‎(2)班内交流。‎ 预设:‎ 生:我知道唱白脸的意思是扮演反面角色,它和唱红脸是相反的意思,经常听到家里人说:“我们俩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 生: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比如: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随着清朝皇室覆灭,军阀们粉墨登场了。‎ 生:我还知道与戏曲有关的词语有“余音绕梁”,是形容唱得非常好听。‎ ‎……‎ ‎(3)师小结。‎ 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可真多,同学们通过今天的交流、积累,与戏曲又更近了一步,笔记都做好了吗?(做好了)老师检查检查。‎ ‎【设计意图】‎ ‎“病万变,药也应万变”,语文的学习重在积累后灵活运用。学生在积累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后,交流词语的运用,使对词语的学习真正从学过走向了学会。‎ 三、做笔记能知课文,积跬步方至千里 ‎1.过渡:哪位同学自告奋勇将你的笔记借给老师看看。‎ ‎2.指名学生的笔记,放至实物展示台。‎ 师:这位同学将每个词语都写出了意思,还写了一个句子,真是详细的笔记,以后拿出来也能知道这些词语是怎么用的。这个方法可真不错。你呢?你在平时的课文学习中,用的什么方法做笔记的?‎ 预设:‎ 生:我在课堂笔记本上,记录老师讲的重要内容。‎ ‎3.揭示学习内容。‎ ‎(1)过渡:你的笔记可真是一本老师语录。这与我们书本上的做笔记方法一样呢。‎ 课件出示:‎ ‎1.我在课堂笔记本上,记录了老师讲的重要内容。‎ ‎2.有了疑问,需要继续思考,或者需要查找资料,我会认真记下来。‎ ‎3.我会把听课过程中产生的想法记录下来。‎ ‎(2)生齐读做课堂笔记的方法。‎ ‎(3)师:除了这些方法,你还用了哪些?‎ 预设:‎ 生1:我会在老师让我们默读课文时,碰到喜欢的语句、不懂的语句等,就在旁边做些批注。‎ 生2:我会把老师的板书抄下来,看到板书我就知道文章的内容了。‎ ‎……‎ ‎4.师小结。‎ 同学们用了这么多方法做课堂笔记,老师感到非常开心。但我也希望大家做完笔记后,常拿出来看看,温故而知新。‎ ‎【设计意图】‎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课堂笔记,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不仅能帮助我们记忆,还能促使我们思考。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巩固了做课堂笔记的方法,也让不爱做笔记的学生萌生了做笔记的兴趣。‎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说明书写得不清楚的地方,并将其改一改。‎ ‎2.积累不同类型的成语。‎ 一、玩具台灯展眼前,实践操作出真知 ‎1.制作玩具台灯。‎ 师:上节课,我们进行了视听盛宴,这节课,我们就比比谁是制作小能手。拿出你准备的材料,开始做台灯。‎ ‎(提示:课前请学生准备好材料)‎ 课件出示:‎ 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 材料:‎ 半个乒乓球,一个瓶盖,一段铅丝,一块橡皮泥。‎ 做法:‎ ‎1.在半个乒乓球中间钻个小洞,当灯罩。‎ ‎2.在瓶盖中间钻个小洞,从洞中穿进铅丝,铅丝一端弯一点儿,钩住盖底。在靠近洞的盖面和盖底处用橡皮泥把铅丝粘牢。‎ ‎3.把铅丝的另一端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把洞的两边粘牢。铅丝的头上用红橡皮泥做一个小灯泡。‎ ‎2.生展示制作的台灯。‎ 预设:‎ 课件出示:‎ ‎3.讨论台灯存在的问题。‎ 师:这盏台灯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 生:台灯的灯泡安在灯罩外面了。‎ ‎4.修改说明书。‎ ‎(1)过渡:同学们可真是火眼金睛,一眼就看出台灯的问题了,我们是照着说明书做的,那肯定是说明书不妥,快找找说明书有哪些地方写得不清楚。‎ ‎(2)学生交流。‎ 预设:‎ 生:材料和工具制定不全。‎ 生:材料规格交代不清楚。‎ 生:制作过程交代简单。‎ 生:制作的步骤交代不清。‎ ‎……‎ ‎(3)寻求修改方法。‎ 师:同学们总结了说明书这么多的不足之处,我们一起来想想解决的办法。‎ 课件出示:‎ 材料和工具制定不全——补充法 材料规格交代不清楚——列数字(如铅丝的长度、粗细等)、作比较(如瓶盖的大小)。‎ 制作过程交代简单——描述法(交代清楚制作时的注意事项)‎ 有的步骤交代不清——图示法 ‎(4)生自主修改说明书。‎ ‎(提示:师巡视,并加以引导)‎ ‎(5)(课件出示修改后的说明书)‎ 过渡:许多同学都对说明书进行了修改,老师根据同学们讲的不妥之处,也修改了这份说明书。‎ 课件出示:‎ 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 材料:小钢锯、乒乓球、一个直径5厘米左右的瓶盖、针锥、一段长约15厘米的铅丝、一块橡皮泥 做法:‎ ‎1.用钢锯将乒乓球锯成两半。‎ ‎2.在半个乒乓球的中间用针锥钻个小洞,洞口大小与铅丝粗细相当,当灯罩。‎ ‎3.在瓶盖中间也钻个小洞从洞中穿进铅丝,铅丝头上弯一点,勾住盖底。在靠近洞的盖面和盖底处用橡皮泥把铅丝粘牢。‎ ‎4.把铅丝的另一头从半个乒乓球的外面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再用橡皮泥把洞的里外边粘牢。‎ ‎5.在乒乓球内、铅丝的头上用红橡皮做一个小灯泡。(以上各步骤均有图示)‎ ‎(6)生自读范例后,对自己修改后的说明书进行二次修改。‎ ‎【设计意图】‎ ‎ “实践出真知”,对于说明书的修改,如果老师直接讲解会非常枯燥无味,让学生自行操作后发现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说明书进行修改。‎ 二、日积月累长知识,优美成语助文章 ‎1.过渡:台灯我们能做,说明书我们能改,同学们真是太优秀了。但你们知道吗?不同的艺术被赞美时,用的成语都是不一样的,让我们赶快进入“日积月累”,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生齐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 ‎3.赏析成语。‎ 师:我们请××同学说一说对这些成语的理解。‎ 预设:‎ 生:“高山流水”是形容乐曲非常高妙。‎ 生:“妙笔生花”是指杰出的写作才能。‎ ‎……‎ ‎4.成语归类。‎ 过渡:同学们的文字积累真让老师感到惊讶,通过这几位同学的讲解,我们知道了第一组成语是用来形容乐曲动听的;第二组成语是用来赞叹技艺巧妙的;第三组成语是用来比喻文章生动的。‎ ‎(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课件出示:‎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高山流水  轻歌曼舞  画龙点睛 天籁之音  行云流水  笔走龙蛇 余音绕梁  巧夺天工  妙笔生花 黄钟大吕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 ‎ ‎5.师小结。‎ 这些美妙的成语,希望以后会在同学们的作文中频频出现。‎ ‎【设计意图】‎ 周恩来说过:“长年积累,偶然得之。”不断的积累可以使学生在写作中直接提取素材,下笔如有神。本次的“日积月累”重在积累修饰音乐、技艺、文章的成语,与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达到共鸣;体会艺术之美。‎ 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是:体会艺术之美。因此,在此次语文园地的学习中,我注重以下几个艺术之美的感悟:‎ ‎1.手工艺术。在修改说明书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并没有按照老套路,出示不妥的说明书,要求学生改正。而是让学生根据说明书自己动手做台灯,通过实际操作去发现说明书的不足之处。如此,不仅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制作之美。‎ ‎2.语言艺术。“日积月累”中的成语美如画,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成语意思体会其用法,最终感受到了这些成语的美。‎ ‎3.表演艺术。很庆幸,在学期伊始,我就在社团活动中选出几位京剧爱好者重点培养,才会有这堂课的精彩纷呈。一段京剧的演绎,让学生继《京剧趣谈》后再一次掀起对京剧的热爱,体会到京剧之美。我相信,从这之后,主动学习国粹的学生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