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3 KB
- 2022-02-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4 在柏林
【教学目标】
1. 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2. 感悟微型小说中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的重点词句,理解作者蕴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及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耳朵手法将清节推向极致。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内容
一、 导入课题
1. 师: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 谈谈令你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3. 师总结,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 生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 生按照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概括文章内容。
1. 指名生回答。
一、 整体感知
1. 生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2) 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3) 第一节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2. 师引导生通过词句把握流淌在文字背后的深沉情感和沉重的主题。
3. 可同桌间合作交流。
4. 师引导补充并揭示答案。
二、 合作探究
1. 生思考: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 师总结: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发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三、 课文主旨
文章讲了在柏林的一列火车上,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妇人不断数着“,受到了小女孩的嗤笑,她的丈夫痛心地说出了事情的真相的故事,突出战争对人们心灵的摧残以及战争的残酷性。
【板书设计】
老妇人 数“一、二、三” 重复数
小姑娘 嗤笑 再次傻笑 战争残酷
老兵 狠狠扫了一眼 开口了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先以谈话的方式说起关于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战争的诗歌或影视作
品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更快地带进一种氛围,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然后我对重点句段让学生进行分析解读,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学生自我探究的环节进行得不够顺畅,可能是学生年龄小,对战争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导致的。今后教学中,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充分,以免出现“冷场”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