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6.38 KB
- 2022-02-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十四课 《少年闰土》
一、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留
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校(现东北大学)。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 1918 年发表
《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其代表作有: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
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二、创作背景
衰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村,农民生活在封建政权的压迫剥削、愚弄、
毒害的环境下。作者于 1919 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
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
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三、课文解析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对故乡的回
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
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课文先描绘了
“我”记忆中的闰土看瓜刺猹,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
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我”和
闰土的分别和友谊。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预习(解析)
从课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笔下的闰土与“我”是很不一样的。例如,闰
土生活在“海边农村”,而“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闰土是一个“忙月”的
儿子,“我”是一个“少爷”;闰土见多识广,而“我”却孤陋寡闻。环境不同、
阶层不同、生活不同,没有让“我”感到快乐,反而引起“我”对自己所处的地
位和环境的不满。“我”是一个生长在天堂的魔鬼,而闰土是一个生长在地狱里
的天使,这些都流露出“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四、字词过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胯.下(kuà) 毡.帽(zhān) 束缚.(fù) 刺猬.(wèi) 伶俐..(líng)(lì) 流窜.(cuàn)
祭祀.(sì) 装弶.(jiàng) 秕.谷(bǐ) 鹁鸪..(bó)(gū) 獾.猪(huān)
2.给多音字注音,并用另外一个读音组词。
撒.(sǎ )下,另一个读音是(sā ),组词(撒手)。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列词语,并写出它的意思。
无端:无缘无故地,没有由来地。
明晃晃:光亮闪烁。
无穷无尽:没有尽头,没有限度。
五、积累与思考
1.《少年闰土》的作者是 鲁迅 ,原名周树人,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
士,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散文集《朝
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等。
2.课文思考
文中回忆闰土讲述的四件事,写得最详细的是看瓜刺猹,表现了闰土的机智
勇敢;其次是雪地捕鸟,表现了闰土的聪明能干、见多识广;写得较简略的是海
边拾贝、看跳鱼儿,表现了闰土生活的丰富多彩。
第二十五课 《好的故事》
一、创作背景
《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 1925 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最初发表于
1925 年 2 月 9 日《语丝》周刊笫 13 期。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
害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艰苦。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
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
二、课文解析
本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
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生活的强烈愿望,表
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
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这篇散文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
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著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
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壮观,创造了饱含作者美
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诗的意境。文字不长,在很短的篇幅中,却表现了鲁迅对于
人生的现实的与哲学的深沉思考。而且,文字的精美,联想的新颖,构思的独特,
都是《野草》中此前的作品中所少见的。
三、字词过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瞬.间(shùn) 锦.绣(jǐn) 浮萍.(píng) 虹霓.(ní) 伽.蓝(qié )
参差..(cēn cī) 蓑笠..(suō lì) 乌桕.(jiù) 骤.雨(zhòu) 荡漾..(dàng yàng)
海藻.(zǎo) 凝.视(níng) 投掷..(tóu zhì) 陡峭..(dǒu qiào) 削.笔刀(xiāo)
2.给多音字注音,并用另外一个读音组词。
削.(xiāo),另一个读音是(xuē),组词(削弱)。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列词语,并写出它的意思。
(1)参差:无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2)骤雨:又称阵雨,指的是为时不长的降雨,其强度变化可以很大。有尽头,
没有限度。
四、积累与思考
1.《好的故事》的作者是 鲁迅 ,原名周树人,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
士,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散文集《朝
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
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美好生活的
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2.课文思考
(1)请概括第五段和第七段中江南水乡景物的特点。
答:①动静结合、交相辉映的画面美。②清新明丽的意境美。③人与自然互为经
纬、交织一起的和谐美。
(2)“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答:“好的故事”指的就是文中所描绘的一幅美丽的图画,因为鲁迅在文中说“这
故事很美丽,优雅,很有趣,很多美的人,美的事,像一片云锦”。文章对这些
景物的描写很生动,景色明朗,充满温暖愉悦的情绪。不难看出鲁迅对生活的热
爱和希望。
(3)谈谈你对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的理解。
答: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他用“昏沉的夜”暗喻
旧中国的黑暗;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夜”,就总会过去,
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的。
第二十六课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走进作者
周晔(1926.5-1984.1),浙江绍兴人。鲁迅三弟周建人和王蕴如的大女儿,
鲁迅先生的侄女。
二、创作背景
周晔生于上海西门,鲁迅逝世时,她才 10 岁。《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
晔回忆伯父的文章,写于鲁迅逝世九周年(1945 年)。鲁迅于 1936 年 10 月 19
日在上海逝世。广大群众闻讯后,冒着被反动军警逮捕的危险,争先瞻仰遗容,
数万群众自动为他送葬。当月 22 日,覆盖着上海民众敬献的“民族魂”旗帜的
遗体,安放在万国公墓。
三、课文解析
这篇文章是现代作家周晔于 1945 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过回忆伯父鲁
迅的几件事,以及他给“我”的教育,反映了他读书一丝不苟,同情和关怀劳动
人民的性格特征。赞扬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同
时又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全文立意高明,脉络清晰,
叙事清楚,行文童言真心,读来亲切感人。
四、字词过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镊.子( niè ) 追悼.( dào ) 吊唁.( yàn ) 绷.带( bēng )
殡.仪馆( bìn ) 囫囵..吞枣( hú lún )
2.解释下列词语。
(1)追悼:对于死者的追念哀思。
(2)吊唁:意思是祭奠死者并慰问其家属。
(3)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囫囵:
整个儿。
(4)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五、积累与思考
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作者是周晔,她是鲁迅的侄女。
2.语句解析。
(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
评“我”读书太马虎。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
格特点。鲁迅先生慈爱宽厚、诙谐风趣,在用特别的方式对“我”进行教育,说
明鲁迅先生对晚辈的教育讲究方法。
(2)“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句话鲁迅先生一语双关,既幽默地解答了“我”的问题,又隐含着对当时
黑暗社会的不满。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
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
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
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第二十七课 《有的人》
一、走进作者
臧克家,著名诗人,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国
立山东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
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曾任《诗刊》主编,第一部诗集是《烙印》,
主要讽刺诗集《宝贝儿》,文艺论文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其短诗《有的
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被广泛传颂。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 1949 年 11 月 1 日。1949 年 10 月 19 日是鲁迅先生逝世 13 周年
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
这首诗就是之后诗人为了纪念鲁迅逝世 13 周年而作。
三、诗歌赏析
《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
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
情。通篇使用对比,在相互的对照中将现实世界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方式及其
历史结果艺术呈现。
四、字词过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不朽.( xiǔ ) 摔垮..( shuāi kuǎ ) 野.草( yě )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列词语意思,并写出它的意思。
不朽:不磨灭,指长存于世。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
摔垮: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倒反动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
“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五、积累与思考
1.《有的人》的作者是臧克家,著名诗人,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
名少全、何嘉。其短诗《有的人》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被广泛传颂。
2.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 1 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 2-4 节):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 5-7 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
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3.读句子,回答问题。
(1)课文每节诗的前两句“有的人”指什么样的人?每节诗后两句“有的人”又
指什么样的人?
答:“有的人”: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
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对外不抵抗,对内压迫人民。每节诗后两句
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赢得人
民的尊敬和歌颂。
4.这首诗还可以献给历史上哪些人?请举例说一说。
答:(言之有理即可,此题为开放性试题)
雷锋: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做了很多很多的好事,只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活。
焦裕禄、孔繁森为人民积劳成疾,为了多数人能够更好地活。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让人民过上了更加富裕的生活,这就是为了多数
人更好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