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67 KB
- 2022-02-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n 教学内容
教材第P36~37,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n 教学提示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个运输大麦芽的特写镜头,用表格出示了运输大麦芽的有关数据,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这些数据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解决“运输量和运输次数的比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这两个问题,学习比例的意义。本信息窗共有3个红点。第一个红点:比例的意义。第二个红点:比例的基本性质。第三个红点:解比例。
n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n 重点、难点
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n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收集的生活中的数据
n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有关比的知识,说说你对比都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可能回答: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
谈话: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 引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让学生“温故”而“启新”,为新课做好准备。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青岛都有哪些产品非常有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青岛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出示情境图)。
出世课件: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
一辆货车运输大麦芽情况
第一天
第二天
运输次数
2
4
运输量(吨)
16
32
根据这个表格,让学生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同桌俩人,一个提问题,一个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本上,看哪对同桌合作得最好,提出的问题最多。
谈话:谁来交流?跟大家说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问题:
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
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32 :4)
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第一天运输量的比是多少?(32 :16)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一一贴于黑板)
2 :16; 4 :32; 16 :2; 32 :4;
16 :32; 2 :4; 32 :16; 4 :2。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了探索才会有创新,有发展。本课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同时还改变了以往教师对于学生提问“大放手”,让学生漫无边际提出问题所造成的弊端,而是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出数学问题,使“提问”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活动,也为后面的教学打好铺垫,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比例及各部分名称。
谈话: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现在就请你观察这两个比(16 :2;32 :4)看能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比值相等)
思考:这个比值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每次的运输量)
既然它们的比值相等,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
学生用等号连接,并请学生把这个式子读一下。
试一试:剩下的这些比中,哪两个也能用等于号连接?在你的练习本上写写看。(学生独立完成)
介绍: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数学上就把它叫做比例。我们知道,比有前项、后项,比例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像16、4位于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2、32位于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学生先把2 :16=4 :32这个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再同桌俩交流它的内项外项分别是谁。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在众多的比当中找出相等的比,写出等式,从而认识比例的共性,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同时,通过与比进行比较,让学生充分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并及时进行巩固训练。
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和12∶9 16∶2和32∶4 7∶4和5∶3 80∶2和200∶5
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板书:
∶ =12∶9 16∶2=32∶4 7∶4≠5∶3 80∶2=200∶5
3.谈话引入: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不是这样想的,可能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其实秘密就藏在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中,它们两者之间可是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你想揭穿这个秘密吗?
那就请你以16:2=32:4为例,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等方法,试试能不能发现这个关系!
4、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出示研究方案: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③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5、全班交流。
(1)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2)还有其他发现吗?
(3)你们组所发现的是不是个偶然现象呢?咱们最好是怎么办?
6、验证发现,共享成功。
师:对,举例验证,这可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方法。那现在,咱们可以利用黑板上的比例,也可以自己组一个新的比例,验证看看,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学生独立验证)
7、小结:不错,看来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思考,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一条规律。也就是,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数学上我们把这条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也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在继分数、比的基本性质之后学习的第三个基本性质。运用它,我们可以解决许多数学问题。
8、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2)试一试:40 :2 = 60 :3
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去计算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很快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而是让学生在完成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练习后,很巧妙的说了一句“我是用其它方法也作出了判断”。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一下子被激发了,“那种方法是什么”?接着,教师就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寻找比例中内项与外项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猜想,举例进行检验,与同伴合作交流,自己揭示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观察比例、归纳猜想、举例验证、交流表达的活动过程,不仅获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巩固新知:
1、连线:自主练习第3题。
根据比例的定义去做。即找比值相等的比连起来。
2、填空:自主练习第6题。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去做。
3、自主练习第10题:
2:1=4:( ) 1.4:2=( ) :3 :=3:( ) 12:( )=( ) :5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设计意图: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四)达标反馈
1、判断:(1)两个比可以组成一个比例。( )
(2)和2:3能组成比例的比只有4:6.( )
(3)0.4:5和4:10能组成比例。( )
2、填空:
(1)5:2=80: ( ) 2:7=( ) :5 1.2:2.5=( ):4
(2)请写出一个能与:组成比例的比( ):( )。
(3)a:7=3:b,那么a×b=( )。
(4)如果9a=8b,那么=( )。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 6:9和 9:12 (2)1.4:2 和 7:10 (3) 0.5:0 .2和: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 、3 、4和6
答案:1、(1)、× (2)、× (3)、×
2、(1)、32 (2)、10/7 (3)、48/25
3、(2)、(3)能组成比例
4、2 :3= 4 :6
(五)课堂小结
同桌俩互相说说自己在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同桌互说后,师随意挑选多个同学说出他们在这一节课的收获)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6)布置作业
第1课时
1.判断
⑴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 )
⑵如果3a=4b,那么a:b=3:4. ( )
⑶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的比值是1。 ( )
2.填空
⑴ 在比例3:5=6:10中,( )和( )是内项,( )和( )是外项,这个比例写成竖式形式是( )。
⑵ 用3、7、9、21这四个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
⑶ ( ):4 = 12 :16
答案:1、⑴ √ ⑵ × ⑶ √
2、⑴ 5,6;3,10;= ⑵ 3:7=9:21 ⑶ 3
n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例如: 16:2=32:4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有两个比的比值都是,已知第一个比的后项与前项之差是5,第二个比的前、后项之和是15,写出用这两个比组成的比例。
分析:两个比的比值都是,说明,两个比的最简整数比是2:3;设第一个比的前项是2X,那么后项是3X;3X-2X=5,X=5,前项2X=10,后项3X=15,比10:15;第二个比,根据按比分配,2+3=5,前项15×=6,后项15×=9;比例是:10:15=6:9
资料链接:
17世纪,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所以比号与除号有一种亲缘关系,而比号和除号又不能共用,所以就把“÷”中的小横线去掉,于是“:”就成为比号现在的模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