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02 KB
- 2022-02-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讲 责任使命之古文专题
学习目标:
1. 理解背诵《新安吏》与《新婚别》,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 阅读《景公闻命》《刘廷式不负婚约》等重点作品,积累文言词汇;
3. 结合课内文章与链接材料,积累与责任使命相关的典故。
基础热身
经历安史之乱的杜少陵在目睹了将士与百姓的奋勇、悲苦、挣扎之后,写下了千古名篇“三吏三别”。学习《新安吏》和《新婚别》,结合相关历史,体会诗人以国家存亡、黎民生死为己任的赤子之心。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教师版】
《新安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与《石壕吏》、《潼关吏》统称“三吏”。全诗可分两个层次。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全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
【创作背景】
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十分可喜。然而昏庸的唐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各自镇守。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冬,安庆绪退保相州(今河南安阳),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人围攻相州。自冬至春,未能破城。乾元二年三月,史思明从魏州(今河北大名)引兵来支援安庆绪,与官军战于安阳河北。九节度的军队大败南奔,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译文】
作者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新安吏在按户籍册点兵。
作者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下令说没有壮丁就依次抽未成年男子。”
作者又问“抽来的未成年男子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就变得孤苦伶仃了。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
我们官军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致使官军溃败。
我们就去原先营垒就食,练兵也依凭着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会像父兄一样关爱你们。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教师版】
《新婚别》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三别”之一。此诗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丈夫头天结婚,第二天就要赶赴战场,新娘虽然悲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同样认识到,丈夫的生死、爱情的存亡,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的,要实现幸福的爱情理想,必须作出牺牲。于是,她强忍悲痛鼓励丈夫参军,同时坚定地表达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全诗模拟新妇的口吻自诉怨情,写出了当时人民面对战争的态度和复杂的心理,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不幸。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59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三吏三别”六首诗作。这次战争,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批判“天地终无情”,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这首《新婚别》是“三别”的第一篇。
【译文】
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
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
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
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
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
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
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
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
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
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主题阐释
晏子,名婴,字仲平,春秋后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古代许多重要文学作品,如《史记》《左传》《东周列国志》中都对他的故事有所记载。而对其言行记录最为详尽的莫过于《晏子春秋》。这部作品通过生动的短篇故事,细致描述晏婴的生平轶事,叙事跌宕起伏,寓深刻哲理于幽默语言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机智、善辩、正直的贤者形象。
景公闻命①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③,坐堂侧陛④。晏子入见,立有间⑤。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如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注释】①选自《晏子春秋》卷一。晏子,春秋时齐国人,齐景公时任宰相。 ②霁:雨后或雪后初晴。③裘:皮衣。 ④陛:宫殿的台阶。 ⑤有间:有顷,一会儿。
【译文】
景公在位的时候,雪连下了好几天仍不放晴。景公披着狐皮大衣,坐在正堂前侧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了,怎么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了却能想到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却能想到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适了却能想到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您不曾想到别人了啊。”景公说:“说得好!我接受你的教导告诫了。”便命令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施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1. 翻译下列加粗字。
(1)雨雪三日而不霁 下雪。 (2)公被狐白之裘 同“披”。
(3)立有间 一会儿。 (4)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饥饿寒冷的人。
2. “雨雪三日而不霁”中的“霁”的读音是 jì ,意思是 雨后或雪后初晴 ,现代汉语仍然保留了这个意思,请举出一个成语: 雨后初霁 。
3. “雨雪三日”,景公为什么认为“天不寒”?
因为景公过着优越的生活,“被“狐白之裘”,因此无法体会到天气的寒冷。
4. 晏子巧妙运用什么方法使景公闻命“出裘发粟与饥寒”的?
晏子巧妙运用古之贤君的做法来暗示景公,使景公从历史事实中感受到君主体恤百姓的重要性,从而顿悟,“出裘发粟与饥寒”。
于国,王者背负着天下兴亡的使命;于家,君子亦担负着齐家之重任。责任不在大小,关键看人们是否去履行。面对生活的重重考验,有德之人会如何坚定地承担起自己对于一个家庭的责任呢?
刘廷式不负婚约
朝士刘廷式,本田家。邻舍翁甚贫,有一女,约与廷式为婚。后契阔数年,廷式读书登科,归乡闾。访邻翁,而翁已死;女因病双瞽,家极困饿。廷式使人申前好,而女子之家辞以疾,仍以佣耕,不敢姻士大夫。廷式坚不可:“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卒与成婚。闺门极雍睦,其妻相携而后能行,凡生数子。廷式尝坐小谴,监司欲逐之,嘉其有美行,遂为之阔略。其后廷式管干江州太平宫而妻死,哭之极哀。苏子瞻爱其义,为文以美之。
——《梦溪笔谈》
【译文】
朝廷命官刘廷式本为农家子。邻居家老翁很贫穷,有一女儿,与廷式约为婚姻。后离别多年,廷式读书考中进士科,回乡里寻访邻家老人而老人已去世,其女儿也因病而双目失明,家中极为困苦饥荒。廷式托人到邻家重申以前的婚约,而女子的家人以女子的疾病推辞,且以为靠佣耕为生的人家,也不敢与士大夫通婚姻。廷式坚持不退婚,以为先前与老人有约定,怎么能因为老人去世、女儿有疾病就违背婚约呢?最终还是与她成了婚。婚后夫妻关系极为和睦,他妻子要搀扶着才能行走,生了几个孩子。廷式曾因过错而当小有贬谪,监司本欲罢其官,因赞赏他的美德行事,遂宽免了他。后来廷式管理江州太平宫而妻子去世,他哭得很哀伤。苏子瞻(轼)欣赏他的行义,曾专门撰文给以表彰。
1. 请解释“以”在下列句子中的用法。
(1)而女子之家辞以疾 用。 (2)仍以佣耕 认为,以为。
(3)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 因为。 (4)为文以美之 表目的,来。
2. 刘廷式是个怎样的人?
他坚决娶邻家女儿为妻,表现了他是一个遵守诺言、重情义、守信用的一个人。 婚后夫妻生活和睦,妻子去世他哭得很悲伤表现他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好丈夫。
对陌生人施以援手,看似是但凡有同情心之人就应毫不迟疑下的决定。但俗话说“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小小的一件助人之事,也能体现出一个人对他人的责任之心。
华歆、王朗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①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②,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③,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注释】①辄:立即;就。②疑:迟疑;犹豫不决。③纳其自托:接受了他的托身的请求,指同意他搭船。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1. 翻译下列句子。
(1)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王朗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
(2)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
2. 世人用这件事来评定华歆与王朗的优劣。你怎么看?
有人想搭船,王朗就轻率答应,当贼人追来时,他又想舍弃所携人。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反应了王朗轻诺寡信、考虑问题不全面,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华歆在有人想搭船,有不纳之意,后来在贼人追来时却救人救到底,反应了华歆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而且他考虑而问题十分周到。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不有失君子风度,有基于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应该被人们所鄙弃的。
【链接材料一】
齐民要术·序(节选)
《淮南子》曰:“圣人不耻身之贱也,愧道①之不行也;不忧命之长短,而忧百姓之穷。是故禹为治水,以身解于阳盱②之河;汤由苦旱,以身祷③于桑林之祭。”“神农憔悴,尧瘦癯④,舜黎黑,禹胼胝⑤。由此观之,则圣人之忧劳百姓亦甚矣。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勤,思虑不用,而事治求赡⑥者,未之闻也。”
【注释】①道:政治抱负。②阳盱:盱(xū),河水名称。③祷:祈祷。④瘦癯:身体消瘦。⑤胼胝:手脚长老茧。⑥赡:供养。
【译文】
《淮南子》里面说:“作为圣人不以自己低贱为耻辱,而为不能实行‘道’而惭愧;作为圣人不以自己寿命短而忧虑,而忧虑人民百姓的穷苦困窘。正因为这样,夏禹治水,是拿自己的身体为牺牲,在阳盱河边祈祷神灵消除灾难;商汤时干旱,汤王在桑山之林祈祷,愿意以自己的身体为牺牲求苍天降雨。”“正因为这样,神农憔悴,尧身体消瘦,舜被晒得黝黑,禹手脚长老茧。由此可知,圣人的担忧劳累比老百姓还要多。因此从天子到庶人,四肢不勤劳,不实践自己的想法,而希望事情能够治理好,得到赡养,从来没有听说过。”“因此种田的人如果不勤劳,谷仓就不会充盈;将相不勤劳,就不会有功绩。”
思考:结合典故想一想,圣人为了履行上天赐予的重任都作了哪些努力与牺牲?
【链接材料二】
请自主赏析“三吏三别”中的其他作品,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谈谈你的感受。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 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