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4.28 KB
  • 2022-02-12 发布

人教课标实验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

  • 14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六年级上册第一组教学设计 单元预习课 ‎ ‎ 一、语文有哪些学习方法?怎样做好预习?‎ ‎ ‎ 二、读第一页的内容,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 ‎ 三、学习这组课文的方法:‎ ‎ ‎ ‎1.体会作者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有哪些独特的感受;‎ ‎2.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像,表达这些独特的感受。‎ ‎ ‎ 四、阅读本单元的所有课文内容,在课文中划出词语盘点的词语。划出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独特感受的句子。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词语;不能理解的疑问记下来,以备课堂上讨论。‎ ‎ ‎ 山中访友 ‎ ‎ 一、 教学目标:‎ ‎ ‎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掌握8个生字,正确读写15个词语。‎ ‎ ‎ ‎2.感受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联想等修辞手法表达感情。‎ ‎ ‎ 二、教学准备: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或用小黑板抄课文重点句子123,抄生字词;录音机和课文录音带。‎ ‎ ‎ 三、板书设计:‎ ‎ ‎ 山中访友 ‎ ‎ 古桥 ‎ ‎ 树林(鸟儿 露珠 树)            好风景 ‎ ‎ 山中(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白云 云雀)         好记忆 ‎ ‎ 捡落花—拾落叶—捧石头—看雷雨区       好心情 ‎ ‎ 第一课时 ‎ ‎ 一、   导入:大家好。暑假有没有到什么风景名胜去旅游啊?或者到了远方的亲戚朋友家去玩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山中访友》(板书),喜欢吗?‎ ‎ ‎ 二、听课文录音(或范读),出示生字词,生读,正音。‎ ‎ ‎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 ‎ ‎1.题目叫《山中访友》,访,用课文的词来理解,──访问,拜访。自已找近义词,──探访。友,当然指的是朋友。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呢?浏览课文,填表:‎ ‎ ‎ 我们首先拜访了(   ),然后走进(   ),访问了(   )(   )和(   );接着,我们在山中又热切地与(   )(   )(   )(   )(    )(    )打招呼。‎ ‎ ‎ ‎2.我们访问好朋友,带着怎样的心情?──好心情。‎ ‎ ‎ 除了看到好朋友,好风景,作者的好心情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 ‎ 出示(或板书):(  )落花──(  )落叶──(  )石头──(  )雷雨,(填上一个动词)于是告别的时候,作者带回了满怀的( 好心情 )( 好记忆 )。‎ ‎ ‎ 四、细读课文,欣赏体味:(过渡语)如此的好风景,不要那么快地离开吧,让我们回过头去重游一遍。这一回,可要多长个心眼,细心观察,用心思考,耐心记忆。‎ ‎ ‎ ‎1.细读第三自然段,第一个拜访的是谁?──老桥。“拜访”与“访问”有什么不同?──还有带着恭敬的心情。‎ ‎ ‎ ‎2.老桥为什么让我恭敬?──德高望重。说说这个词的意思。‎ ‎ ‎ 为什么说老桥德高望重?找出相关的句子品读。划出“站、渡、弓、俯身、凝望”等动词。‎ ‎ ‎ ‎3.有感情朗读这段:体味老桥默默无闻服务大众、恒久不变的情怀,读出缓慢、平静的语气,以及恭敬的心情。‎ ‎ ‎ 反复引读: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 ‎ ‎ ‎4.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 ‎──比喻。把(   )比作(    ),突出了老桥(    )、(    )的精神。‎ ‎ ‎ 五、总结学法:‎ ‎ ‎ 初读课文,理清(结构)大意。‎ ‎ ‎ 精读段落,体会词句。‎ ‎ ‎ 六、作业:感情朗读一二三段,尝试背诵;抄生字词。‎ ‎ ‎ 第二课时 ‎ ‎ 一、   复习导入:‎ ‎ ‎ ‎1.听写词语:清爽 幽径 拜访 德高望重 凝望 明灭 ‎ ‎ ‎2.第一课时用了什么学习方法?──这节我们就继续运用第二种学习方法去学习。‎ ‎ ‎ 二、自读四、五自然段。‎ ‎ ‎ ‎1.说说哪个句子让你最喜欢?为什么?‎ ‎ ‎ 体会拟人、反问、设问、排比和联想几种修辞手法;有感情朗读与背诵。‎ ‎ ‎ ‎2.让我们与山中的朋友热切地打招呼吧。──有感情朗读四、五自然段。‎ ‎ ‎ ‎3.假若你是清清的山泉,你听到了我亲切的问候: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会怎样回应我的问候呢?(指名说)‎ ‎ ‎ ‎4.同位相互问答,清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 ‎ 三、(过渡)云雀在叽叽喳喳地谈论好风景,“我”当然也津津有味地欣赏好风景。除了“欣赏”,我还寻获了“趣味”。‎ ‎ ‎ 引读:‎ ‎1.捧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 ‎ ‎ 拾起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 ‎ ‎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 ‎ ‎ ‎2.理解“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指的是什么。‎ ‎ ‎ ‎3.口头填空:忽然,雷阵雨来了,像(    ),又像(    ),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    )。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  ),谁能说这不是天地(      )?‎ ‎ ‎ ‎4.理解“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改为陈述句)‎ ‎ ‎ ‎5.小结这部分内容:‎ ‎ ‎ ‎(1)    作者愿意离开这些朋友吗?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 ‎ ‎ ‎(2)    这部分内容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排比、比喻、拟人)你能背诵哪些优美的句子?‎ ‎ ‎ ‎(3)    课文结尾怎样与开关呼应?‎ ‎ ‎ 四、总结全文:‎ ‎ ‎ ‎1.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其实写的是自己在山中看到的好风景给自己带来了好心情、好记忆。把自然景色看作朋友,作者全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可见其对大自然无比热爱,当然也热爱生活。‎ ‎ ‎ ‎2.作品“语言优美,情意深长,联想丰富,意境动人”,每个段落都有各自的修辞特色。‎ ‎ ‎ ‎3.能仿照“一字诗”,写一首诗来概括本文的内容吗?‎ ‎ ‎ 例1:一桥一树一溪流,一花一叶一石头。一访一望一阵笑,一风一雨一挥手。‎ ‎ ‎ 例2:一桥一树一溪流,一眼山泉一瀑布。一花一叶一场雨,一轮明月一酒壶。‎ ‎ ‎ 例3:一山一水一古桥,一石一树一鸣鸟。一吟一诵一唱和,一路月色一路笑。‎ ‎ ‎ 五、作业:‎ ‎ ‎ ‎1.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 ‎ ‎2.填空:‎ ‎ ‎ ‎(   )的山泉 (    )的溪流 (      )的瀑布 ‎ ‎ ‎(   )的悬崖 (    )的白云 (      )的峡谷 ‎ ‎ ‎(   )的云雀 (    )的纹理 (      )的气势 ‎ ‎ ‎(   )的额头 (    )的身影 (      )的身躯 ‎ ‎ ‎ ‎3.造句:‎ ‎ ‎ 德高望重……‎ ‎ ‎ 津津乐道……‎ ‎ ‎ ‎4.摘抄优美的句子。‎ ‎ ‎ 山雨 ‎ ‎ 教学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欣赏优美的词句。‎ ‎ ‎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带。‎ ‎ ‎ 板书设计:‎ ‎ ‎ ‎      声 ‎ ‎ 山雨:来了     停了 ‎ ‎ ‎      色 ‎ ‎ 教学过程:‎ ‎ ‎ 一、   导入: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让我们随着下面这篇课文,体会山雨的韵味。(板书课题)‎ ‎ ‎ 二、简介赵丽宏。说说这篇课文用什么方法学习。‎ ‎ ‎ 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 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还可以背下来。‎ ‎ ‎ 三、听课文录音。‎ ‎ ‎ ‎1.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级另一组读音组词。‎ ‎ ‎ 调出来(tiao diao)屏信了呼吸( ping bing) 倾吐(tutu)‎ ‎ ‎ ‎2.听写词语:神奇 奇妙无比 优雅 辨认 清新 欢悦  清脆 ‎ ‎ 四、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山雨”?讨论板书。‎ ‎ ‎ 你喜欢哪些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山雨“悄悄地来”,读出山雨的“声”和“色”。‎ ‎ ‎ 五、      阅读第六七自然段,完成练习:‎ ‎ ‎ ‎1.用──线画出这段的中心句。‎ ‎ ‎ ‎2.摘抄表示颜色的词。‎ ‎ ‎ ‎3.读出雨色的“绿”。‎ ‎ ‎ 六、配乐朗读全文。‎ ‎ ‎ 草虫的村落 ‎ ‎ 学习目标 ‎ ‎ ‎1.正确读写11个生字和“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一批词语。‎ ‎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 ‎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 ‎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 ‎ 课前准备 ‎ ‎ ‎  制作简单的课件,找找“小练笔”的例文或准备“下水文”。‎ ‎ ‎ 板书设计:(列表)‎ ‎ ‎ 想象丰富         感受独特 ‎ ‎ ‎          一只黑甲小虫      游侠 “英勇”‎ ‎ ‎ ‎          很多黑甲虫       村民 “寒暄”(礼貌)‎ ‎ ‎ ‎          小圆虫         少女 “俏丽“‎ ‎ ‎ 奇异的游历     蜥蜴          亲戚 “参观”‎ ‎ ‎ ‎          十几只甲虫       音乐家们 “优于人间” ‎ ‎ ‎ ‎          其它          “村民们” “勤勉”‎ ‎ ‎ ‎                      测气候者  “智慧”‎ ‎ ‎ ‎                      工程师   “忙”‎ ‎ ‎ 第一课时 ‎ ‎ 一、导入 :我们学了《山在访友》之后编出了“一字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其实都蕴藏着无限的秘密和乐趣等待我们去发掘呢。你有观察过虫子吗?现在我们就去“草虫的村落”参观访问,可一定要细心留意啊!齐读课题。‎ ‎ ‎ 二、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内容。‎ ‎ ‎ ‎(1)边听课文录音,边把课文的生字词语跟着读一读。‎ ‎ ‎ ‎(2)思考:“草虫的村落”座落在哪儿?划出相关的句子。说说“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 ‎(3)字词检查。‎ ‎ ‎ ‎(4)交流反馈。‎ ‎ ‎ 草虫的村落在哪儿?──‎ ‎ ‎ 细密的草茎──茂盛的森林 ‎ ‎ 村子──森林边缘的小丘上 ‎ ‎ ‎(家)住宅──洞穴 ‎ ‎ ‎ ──—街道 小巷 ‎ ‎ 两簇野灌丛──两棵大树 ‎ ‎ ‎ ──—僻静的小路 ‎ ‎ ‎(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 ‎ ‎ 三、 自读课文,一些长句反复读几遍,读流畅。‎ ‎ ‎ 填表(略)。‎ ‎ ‎ 讨论:大致内容如“板书设计”。‎ ‎ ‎ 四、有感情朗读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 ‎ 五、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 ‎ 第二课时 ‎ ‎ 一、复习导入:‎ ‎ ‎ ‎1、听写词语“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 ‎ ‎ ‎2、读第一二自然段,从这儿你知道了什么?‎ ‎ ‎ 二、读第三自然段。‎ ‎ ‎ ‎1、说说看作者在游历中看到了什么?(划出来)有什么感受?(想像)(划出来)你自己读了这段有什么感受?‎ ‎ ‎ ‎2、有感情朗读这段,小结学习方法。‎ ‎ ‎ 三、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小组学习自己喜欢的段(4-8)‎ ‎ ‎ 四、读9-11自然段。“我”有什么感受?‎ ‎ ‎ 五、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说说。把你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例如“蚂蚁、草蜢、蜗牛 蜻蜓 蝴蝶 蟑螂 蝉 蚊子 苍蝇”。(下水文段《蜗牛》)‎ ‎ ‎ 六、交流朗读。‎ ‎ ‎ 七、作业:朗读全文。‎ ‎ ‎ 索溪峪的“野”‎ ‎ ‎ 学习目标 ‎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 ‎2.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 ‎ 教学准备 ‎ ‎ 把本人去“张家界”旅游的照片准备好或网上收集资料制作简单课件。‎ ‎ ‎ 板书设计 ‎ ‎ 山 ‎ ‎ 水    索溪峪的“野”‎ ‎ ‎ 物 ‎ ‎ 人 ‎ ‎ 教学过程:‎ ‎ ‎ 一、导入:张家界是世界物质遗产。学校的一些老师说,旅游那么多次,最辛苦的是去张家界了。我呢,曾去过张家界两次,一次是与学校的老师夏天时去的,一次是之前自己冬天去的。(展示照片等)作简单介绍。‎ ‎ ‎ 二、我们的课文《索溪峪的“野”》写的就是张家界。‎ ‎ ‎ 为什么“野”要加引号呢?自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 ‎ 三、讨论板书,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 ‎ 四、分小组朗读课文,注意一些生字词的读音。一些长句要反复读,读通畅。‎ ‎ ‎ 五、课文中有很多四字词,找出来,说说意思,并摘抄下来。‎ ‎ ‎ 例如:望而生畏 随心所欲 不拘一格 婷婷玉立……‎ ‎ ‎ 六、朗读全文。‎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简说 本组教材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按照近代到现代的顺序,选编了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几篇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这四篇课文都围绕专题,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本组教材还围绕专题安排了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从这个安排,我们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单元教学理想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好,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经历简单,加之对祖国的历史了解甚少,教材所选的事离现在久远,因此很难体会到修铁路的难处,更难体会在异国他乡的念国情结,理解文章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一状况,我在教学这组教材前,必须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时,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通过读,扫清文字障碍,通过读,了解文章内容,在读熟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感悟,抓住重点句段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悟人物的爱国情,进而感情读。教育家叶圣陶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让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与文中的情感引起共鸣。课后,结合综合性学习,让学自主查阅爱国主义方面的歌曲、诗歌、故事、散文等,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汇报,谈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深化情感,从而积淀爱国主义情感。‎ ‎5.詹天佑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杰出、修筑、设计等词语。能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突破方法:通过读事例、画示意图、看插图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 詹天佑像 ‎“人”字形的线路图 学生搜集詹天佑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资料、有关京张铁路地理环境的地图。‎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师出示詹天佑像,你们知道这是谁吗?通过搜集资料,你知道詹天佑的哪些事情呢?‎ 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 教学预设:如果生没搜集,就由教师做简要介绍。‎ ‎2.听了资料介绍,说说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自由谈 ‎3.看来詹天佑已经在你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近距离地了解(师指课题詹天佑),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生自由读 ‎2.师根据学生情况,抽生分段读文,检测生字掌握的情况和读文情况并及时正音。(注意:挠是鼻音,岔是翘舌音。)‎ ‎3.认真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詹天佑的一件什么事?‎ 教学预设:生可能答不全,这时,教师强调归纳事件的方法,或者有意识地评价学生归纳的情况,引导学生尽量说准确、说完整。‎ ‎4.此时,詹天佑在你的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自由说 ‎5.课文是怎么写的呢?‎ 生找到句子齐读(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这句话在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那文中的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小结。‎ 生汇报 ‎(应该在文中的2──6自然段中找句子。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刚提出修筑铁路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而且要挟清政府只能用本国的工程师,否则他们就要干涉。就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接受了主持修筑铁路的任务。这个消息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嘲笑,而詹天佑并没倒下,而是顶住压力,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任务。这一部分在2──3自然段。‎ 三、在修筑的过程中,詹天佑分别克服勘测线路、开凿隧道、青龙桥中遇到的困难。这一部分在4──6自然段,主要抓住詹天佑的语言、动作、想法的句子。)‎ 教学预设:生可能会出现整段勾的情况,师要适时点拨:抓重点。‎ ‎6.师小结。生互查勾画的关键词、句、段。‎ ‎7.读勾画的句子,自己感悟句子的意思,体会爱国情感。‎ 四、细读二、三自然段的重点句,深入理解。‎ ‎1.自由读二、三自然段的重点句,说说读了这些句子的感受或提出不懂的地方。‎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问:青藏铁路从格尔木──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京张铁路才200公里,为什么詹天佑能凭借京张铁路成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学生还可能问: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的国土上修筑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的轰动?‎ ‎(第一个问题,教师可请同学们读重点句,抓住阻挠、控制、要挟、轻蔑、高山深涧、悬崖峭壁这几个重点词理解,出示京张铁路的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京张铁路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体会到帝国主义对中国人的蔑视,而京张铁路地理环境恶劣,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顶着重重压力,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中国人争一口气的壮举,认识到詹天佑确实是一个爱国的工程师,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詹天佑产生敬佩之情。‎ 第二个问题,教师可请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社会背景的资料进行理解。意识到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帝国主义的野蛮、狂妄。从而痛恨清政府、对帝国主义的行径感到愤怒。)‎ 学生谈感受时,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根据句中的重点词谈,做到言之有理。‎ ‎2.细读了这些句子,此时,你最想对詹天佑说什么?‎ ‎3.带着自己独有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二、三自然段。‎ 五、课堂练习 ‎(1)写生字,对难写的字和易错的字,教师进行指导,如毅、挠、庸、劣。‎ ‎(2)背二、三自然段中感受深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抽生背二、三自然段中感受深的部分。‎ 二、细读四──六自然段,体会詹天佑的创新精神和爱国情。‎ ‎1.读这三个段的重点句,想想这些句子中的哪些词语和哪些地方能让我们体会到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引导:我们可把这些句子分为两部分,一是修路遇到的困难,二是詹天佑克服困难的言、行、想法。请同学们抓住这两个部分体会。‎ ‎2.小组汇报 ‎(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塞外环境恶劣,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而詹天佑……,体会到詹天佑严肃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和长中国人志气的爱国之心。)‎ ‎(在开凿隧道的时候,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又采用了中部凿井法。体会到詹天佑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的灵活的创新思维,他的创新设计来源于实践。)‎ ‎(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方法的巧妙、设计的大胆让我们感悟到詹天佑勇于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精神。)‎ 从以上的句子和词语,让我们体会到詹天佑确实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学说明】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看线路图或画示意图的方式理解从两端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和中部凿井法,以及用演示方法体会“人”字形线路的巧妙。‎ 师小结:爱国主义精神是詹天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创新设计是他杰出才能的体现。詹天佑不愧是(生读: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3.自主感情朗诵重点句。‎ ‎4.交流这部分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并试着背一背。‎ 三、美读关键句,体会其作用 ‎1.有感情地读所有的重点句,想想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2.小结理解、体会重点句的方法。‎ 四、课文总结 正是在詹天佑的主持修筑下,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就竣工了,这件事给了帝国主义的有利回击。请试想帝国主义的记者们会怎样评论此事?‎ 虽然,修筑京张铁路的事件快过去100年了,但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和杰出的设计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请让我们永久地记住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齐读课题:詹天佑)‎ 五、练习:‎ ‎1.抄写喜欢的词句。‎ ‎2.背诵感受深的部分。‎ 六、拓展 ‎1.搜集关于中华爱国儿女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 ‎ 詹天佑 杰出 爱国 ‎【自评反思】‎ 我想设计具有更多的可操作性,于是紧紧扣住文中的关键句“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根据这个关键句细究文章,辐射全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很容易掌握课文重点,利于学生学会阅读,而且,遵循阅读教学的从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在教学中又抓住重点句进行理解、感悟,教学重点应该比较突出,也教给了学生的阅读方法。‎ 我想体现以读为主的思想,把读与思、读与悟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反复读、不同层次的读,受到语言文字的感染,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但得注意,不要把它上成了思品课,社会背景的介绍不宜太多,否则喧宾夺主,而应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去感悟到爱国情,去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爱国。‎ ‎6.怀念母亲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等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突破方法:课前了解季羡林、阅读《永久的悔》一文,课堂上采用多读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 ‎《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看了课题,你认为题目中的母亲指的是谁呢?让我们读读课文,揭开这个迷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检查读书情况。注意正音:廷是后鼻音,怅是翘舌音,寝和频都是前鼻音。‎ ‎3.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4.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5.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呢?生再读课文,找出句子。‎ 小组交流、汇报。‎ ‎(对自己的母亲: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6.检查句子勾得是否完整。‎ ‎7.朗读勾画的句子。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细读怀念生母的句子,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 ‎1.读怀念生母的句子,说说从哪些关键词体会到什么?‎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2.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句子。‎ 四、练习 ‎1.写生字,对难写的字和易错的字,教师进行指导。如:寝、朦、胧、频、挚。‎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感情朗读怀念生母的句子。‎ 二、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1、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2、结合课后练习,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4.齐读这几个句子,想想这几个句子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 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最后,让我们深情地朗诵这首《我的中国心》‎ 三、作业 ‎1.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搜集关于爱国方面的歌曲、散文。‎ 板书:‎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生身母亲 = 祖国母亲 ‎【自评反思】‎ 我个人对本篇设计的最得意之处是板书。你觉得呢?它简洁、巧妙,它不仅突出课文重点,而且体现两位母亲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板书的设计体现了文章的线索,所以根据板书,我的问题设计比较精要,与课后练习结合,注重了提高课堂效率,还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通过读表达自己感悟到的情感。‎ 课文的结束部分设计得也很有创意,本来教材是朗诵诗,我把它设计为先唱后朗诵,因为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在音乐的氛围中,人会显得轻松,而且学生更易接受,更容易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最后朗诵诗歌时,学生的情绪会更饱满、感情会更到位。‎ 本课,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而教学此课前,可引导学生了解季羡林的成长过程和拜读《永久的悔》一文。至于如何更好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深层的思想感情,我还得思考。‎ ‎7*彩色的翅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边防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情感 ‎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边防战士爱祖国海岛的独特方式,体会战士的爱海岛、爱祖国的情感。‎ ‎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难点:理解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战士们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 突破方法:查阅资料,读中感悟 三、教学准备:课前阅读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的资料 ‎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2.交流读文后的体会)‎ ‎2.带着这两个问题学习本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把课文读流利、读通顺。‎ ‎2.检查读文情况,注意正音。如:雌是平舌音 ‎3.再读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 ‎(如: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自然就会显露出来。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安居乐业: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高兴。‎ ‎4.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一位扎根海岛的战士,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捕捉小昆虫,并将它们带上海岛来,给他们种植的蔬菜瓜果传授花粉的事。)‎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注意联系课前阅读的资料考虑)‎ ‎(因为小高想让小昆虫在海岛安居乐业,为海岛的瓜果蔬菜传播花粉。只有这样才有要能有所收获,小岛才能越变越美丽,岛上的生活才能越来越美好。所以,把昆虫带往宝石岛。)‎ ‎2.从这个问题,你知道了什么?‎ ‎(边防战士的生活很苦,昆虫与瓜果蔬菜有密切的联系,小高爱海岛,爱祖国,有扎根边疆的心愿,也想改造海岛,让海岛越变越美……)‎ ‎3.小高的心愿能实现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能,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彩色的翅膀预示着昆虫会在这里安家,战士们建设海岛会取得成功。)‎ ‎3.自己细读课文,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并交流感受。‎ ‎(1. 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却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可是小高的嘴唇又紧闭了,脸色比先前还难看。”‎ 体会到因为海面上波涛起伏,船身前后晃荡,小高担心纸箱被损坏;另外纸箱里装着的小昆虫,在小高心中比什么都重要,他要保护它们。而且小高在晕船,身体极不舒服的情况下紧紧抱着纸箱的。)‎ ‎(2. 两年前,战士们来到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垒出“海岛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于没有昆虫授粉,一个西瓜也没有结。今年战士们用人工授粉,结出小瓜,谁知又被暴风雨袭击。那个唯一残存的小瓜在战士们精心的照料下,才结出了第一个大西瓜。‎ 体会到战士们为了西瓜的生长,付出了许多心血。它凝结着战士们建岛、爱岛的深情。)‎ ‎(3. 好像一股甜丝丝的甘浆,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体会到这个西瓜是战士们对祖国、对小岛无限热爱的结晶,是战士们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美好果实。)‎ ‎(4.我就不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宝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体会到战士相信小昆虫会在岛上愉快地生活、劳动。这段话充分地表明边防战士们早已作出了在海岛扎根的打算,并努力地在这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同时,又反映出他们为保卫祖国而不怕艰苦,自觉在那“比大陆苦得多差得多”的环境中生活的高尚品质。)‎ ‎5.从你们所找到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一个什么中心?读所勾画的句子。‎ ‎(边防战士热爱海岛,热爱祖国。)‎ ‎6.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段。‎ ‎(五)总结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在边防战士的努力下,我们的海岛越来越美丽、富饶!‎ 作业:‎ ‎1.访问周围的人,了解近几年来祖国或家乡的变化,并记录下来,写出感受。‎ 板书:‎ ‎7*彩色的翅膀 边防战士爱海岛、爱祖国 ‎【自评反思】‎ 我的设计体现了略读教学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以略读提示作为教学的突破口,让学生一下子明确学习任务,而且问题单一,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教学重点也很突出。‎ 教师教好地体现了主导作用,如引导学生归纳大意,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等。‎ ‎8*中华少年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 突破方法: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准备 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 教学程序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 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扫清生字障碍。‎ ‎2.分节抽生读诗,检查读音并正音。注意:浒、蹒跚、萦、璀璨、笙、唢、竞的读音,哈是多音字,在本诗中读三声。‎ ‎3.默读全诗,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不理解的地方。‎ 如: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 萦绕:萦回。‎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强悍:勇猛无所顾忌。‎ 噩梦:可怕的梦。‎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文指更美好。‎ 比翼联翩:翅膀挨着翅膀(飞)‎ ‎4.快速浏览,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四)多种形式的读,感悟中华少年的自豪感 ‎1.我们在座的每个同学都是中华少年,那请同学们自己朗诵,说说朗诵这首诗的感受。‎ ‎2.小组分角色朗诵,评价朗诵的情况。(着重从感情方面)‎ ‎3.抽几个学生表演朗诵,大家朗诵齐读的部分。然后说说通过朗诵,你体会到了什么?‎ ‎4.自己试着表演朗诵。‎ ‎(五)写感受 ‎1.朗诵了这首诗,此时,你的心情怎样?想到了什么?请写一写。自由发挥,文体不限。‎ ‎2.交流写的情况和综合性学习的情况。‎ ‎(六)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板书:‎ ‎8* 中华少年 自豪 骄傲 ‎【自评反思】‎ 我注意把握诗歌教学的特点。诗歌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于是,在设计此课时,我主要采用以诵读领会诗的内容、体验诗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所以,我让学生反复而不重复地诵读这些诗句,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语言更富有活力,使诗句的生命力跳跃出来。教学中采用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声轮读的方法,读出诗的气韵;还采用学生个人表演朗诵的方式,读出诗词的深层情感与个人理解;还注重了以读促写的训练,激活学生思维,表达真情实感。。‎ 注意:朗读过程中,要逐渐提高要求:先慢读,指语速要慢,不能漏字或加字;再要求读出诗的节奏,分清轻重缓急;然后进一步要求读出诗味,品出诗情,让学生在读诗中产生共鸣,从而发现其中内含的美。‎ 口语交际·习作二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 ‎2.能大胆地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 ‎3.学生能在写作中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主题,以演讲稿或读后感的形式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表达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写演讲稿能做到观点明确,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突破方法:抓好综合性学习的资料搜集,课堂上加强范文的赏析。‎ 教学准备 优秀演讲稿的范文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引出话题 在这次“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都很认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搭建一个舞台,召开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学习汇报会,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奉献出来,和大伙一同分享。‎ 二、确定汇报形式,小组排练 ‎1.读口语交际的要求,明确汇报形式。‎ ‎(讲故事、朗诵诗歌、朗诵散文、演讲。)‎ ‎2. 分小组讨论汇报形式 建议:根据组内的材料情况和小组同学的的特长确定汇报形式。‎ 教学预设:小组在确定汇报形式时可能会出现撞车的情况,而且还有可能形式都一样,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可在课前了解学生的资料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头脑中把他们分好组,在出现这种状况时进行调控。‎ ‎3.根据汇报形式,组内排练。‎ 若是选择的演讲,那么先在组内演讲,再选出演讲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表演。讲故事组也是如此,而朗诵散文和诗歌的可全员参与,也可择优上台。‎ 三、汇报会开始,同学评价。‎ ‎1.宣布汇报会开始 ‎2.小组抽签上台,同学根据汇报情况做出公正的评价,选出最优秀的表演者。‎ ‎(评价标准由师生共同制定。如:态度大方,语言有感染力,表达了爱国情感,声音洪亮,口齿清楚等)‎ ‎4.根据评价,给最优秀的表演者颁奖。‎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以自己独有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深切的爱,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牢牢记住: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老师更希望能从你们的行动中真切的地感受到祖国在你的心中。‎ 第二课时(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 ‎1.读习作要求,说说今天的作文写什么?‎ ‎(演讲稿或读后感。)‎ ‎2.这次作文有哪些要求?‎ 写演讲稿要符合格式,要结合具体材料把表达的观点写清楚,要点明主题,有号召力。‎ 写读后感要表达真情实感。‎ 不管写什么,都要围绕“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 二、写作指导 ‎1.明确演讲稿的格式 ‎(开头:根据听讲人的身份,写上适当的称呼。正文:结合具体材料把表达的观点写清楚。结尾:点明主题,发出号召。)‎ ‎2.怎样写好“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稿呢?‎ ‎(1)出示范文《祖国啊,母亲》,师演讲。‎ 祖国啊,母亲 亲爱的同学们:‎ 当有人问你,在这个世界上你最爱的人是谁?我想,你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生我养我的父母!”是的,我们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世界上最真挚的爱。父母不仅教会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去接受和认识世间的真善和美丑,更教会我们如何去爱祖国母亲,如何用渊博的知识去做一名新时代建设祖国的接班人。‎ 作为一名小学生,爱国在我们的幼小心灵里印象可能很模糊,因为我们经历过前辈们那些风霜雨雪的战争岁月。但我相信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和老师的教育下,一定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将来用知识和成绩来回报新世纪的祖国母亲。没有和平伟大的祖国,哪有温暖幸福的家。‎ 茫茫五千年,祖国母亲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里,就曾涌现过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志士。他们为了祖国母亲的安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一个多世纪的戎马生涯,祖国母亲已由一个弱不禁风的孩童变成了久经沙场的英雄壮汉。真正成为世界的一大强国,永远的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已经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富饶美丽的大油田已把贫油的帽子甩在脑后。一座座高楼似宝塔般矗立在城市的中央。一条条横跨东西南北的柏油马路上飞驰着亮丽豪华的轿车。更值得我们骄傲的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让载人宇宙飞船能成功的发射和返回。二千零三年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成功飞行,已成为人们心中真正的航天楷模。两年以后的今天,“神州六号”又成功实现了两位航空英雄的太空梦想,让他们永远成为我们心中的航天骄子。‎ 多年来,我们的祖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更加快了我们向发达国家靠近的步伐,使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特别是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更令世界华人惊心动魄。2004年“雅典奥运”中国取得了世界第二的好成绩。让我们期待世界各国的体坛健儿共同相约2008的“北京奥运”吧!‎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一桩桩一件件惊人的成绩,怎能不让全世界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呢?我们作为新时代跨世纪的接班人,更应该努力去担当起建设祖国的大任。将来用热血和青春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让祖国母亲永远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2005.6.‎ ‎(2)听了老师的演讲,你有何感受?‎ ‎(心潮澎湃,激动……)‎ ‎(3)这说明演讲稿有什么特点呢?(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 我们再默读这篇演讲稿,说说它还有哪些与其他文体不同的地方?‎ ‎(观点明确,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没有确定的人物,没有确定的景,重表达情感,象在谈话。)‎ ‎(4)生再分析,这篇演讲稿的观点是什么?他运用了哪些材料说明观点?‎ ‎(观点:歌颂祖国发展快。材料:修油田、高楼、柏油马路,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和返回、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3.作前准备 ‎(1)你们课前也搜集了大量的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演讲稿,你们能不能把自己搜集的材料作一下分析,分析出它的特点。然后推荐给大家。‎ ‎(2)在组内交流搜集的演讲稿 赏析了这么多范文,你现在确定自己演讲稿的观点了吗?‎ ‎(祖国的科技发展迅速、祖国地大物博、祖国景色秀丽……)‎ ‎(2)观点明确了,你打算用哪些材料去充实它呢?‎ 学生自由谈。(注意引导学生要围绕观点选材,不要偏离。)‎ 三、写作实践 自己写作,不愿写演讲稿的同学写读后感,注意的是要表达真情实感。‎ 四、作文交流、评改 ‎1.同桌交流,互相评价。‎ ‎2.自己修改 五、美文赏析。‎ 学生读优秀作品,同学赏析写得好的地方。‎ ‎【自评反思】‎ 我的口语交际的设计凸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自主选材、自由交流、然后组员合作表演的形式,最后用轮流汇报、评价选优秀汇报者,这些自主方式调动了学生交流的积极性,而且给了学生充足的练说交流表达的时间,使口语交际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习作注意示范引领。先教给了学生写演讲稿的方法,再出示范文和赏析,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了演讲稿的特点,指导比较细致,也便于操作。但范文选得还不够有感召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在口语交际时,要善于用鼓励性和赏识性的语言评价学生,激发学生上台汇报的欲望,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习作时,注意根据学生的不同层面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愿意写作、乐于习作。‎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交流综合性活动中的情况和收获;‎ ‎2.积累爱国格言;‎ ‎3.展示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办法 教学重点: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展示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教学难点:交流综合性活动的情况和收获 突破办法:课前预习,作好准备,总结自己的综合性学习情况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爱国格言、准备好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学程序 ‎(一)交流平台 ‎1.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说说交流的内容。‎ ‎(1.本组课文中让你印象深刻的人和事,2.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解决办法,活动的收获。3.同学互评活动中的表现。)‎ 学完这组课文后,许多同学都被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深深地打动,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本组课文哪个人或哪件事让你铭记在心呢?说的时候注意说出印象深刻的理由。请同学们先在组内交流。‎ ‎2.小组内交流本组课文中让你印象深刻的人和事。选出交流的好的同学参加全班交流。‎ ‎3.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在综合性活动中,有不少同学在查阅资料或调查访问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麻烦,可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了一个个困难,你想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锦囊妙计吗?想知道他们辛苦后的收获吗?那就请你们听听他们的精彩发言吧!‎ ‎4.抽生交流 听了你们的发言,我被你们刻苦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为你们的聪明而赞叹,为你们的收获而高兴,那所有的同学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都那么令人骄傲吗?我们组内的同学互相评价一下活动中的表现吧!‎ ‎5.小组内评价活动中的表现 ‎6. 组长汇报组员的表现情况。‎ 总结: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和综合性活动,同学们对祖国的过去、现在、发展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认识了许多古今的爱国志士,而且从你们的交流中,我也感受到了你们正用实际行动向祖国证明,你们是爱国的中华少年!老师也希望你们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关注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祖国。‎ ‎(二)日积月累 ‎1.自己阅读日积月累的内容,想:今天要我们积累的是什么?(爱国的格言)‎ ‎2.齐读,抽生说说你最喜欢哪条格言?为什么?‎ ‎3.自由朗读、背诵。‎ ‎4.交流自己搜集的爱国格言并说说它的大意。‎ ‎(三)展示台 ‎1.看教材中的展示情况(围绕祖国这个专题,展示了摄影作品、手抄报、格言和诗歌,抄录了祖国的世界之最)‎ 看了教材中学习伙伴们的学习成果,你们感觉如何?‎ 我想你们也作好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准备了吧。那就给教材中的同学比试比试!‎ ‎2.自己或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并对自己的成果作简要说明。说清楚自己的成果是什么?表现了一个什么主题?特色何在?‎ ‎(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在教室分类张贴学生的学习成果)‎ ‎3.师生共同观看、评价,评出最有特色的学习成果。‎ ‎【自评反思】‎ 我的“日积月累”的设计强调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注意让学生积累语言,并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张贴出来,这是对学生的一种鼓舞,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交流平台”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对学生展示的成果可评出等级奖,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 第三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 ‎ 本组教材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小说《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的美好心灵。《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 ‎ ‎ 围绕本组主题,口语交际安排了“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谎言。本组习作要求学生写一写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引导学生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阅读加拿大作者蒙格玛丽《绿山墙的安妮》等作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人间真情,熏陶学生的情操。‎ ‎ ‎ ‎ 教学目标:‎ ‎ ‎ 知识与能力:‎ ‎ ‎ ‎1.识字写字,能够认写18个生字,并正确读写“舒适、勉强、魁梧、湿淋淋、”等词语。‎ ‎ ‎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 ‎ 过程与方法:‎ ‎ ‎ ‎1.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特别注意有关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的句子,了解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 ‎ ‎2.通过口语交际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谎言。‎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 ‎ ‎ 教学重点:‎ ‎ ‎ 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 ‎ 教学难点:‎ ‎ ‎ 引导学生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 ‎ ‎ 教学措施: ‎ ‎ ‎ ‎1.教学中可以采取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引导学生能围绕课文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 ‎ ‎ ‎2.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 ‎ ‎3.要开展有效讨论。讨论前,先梳理问题,一般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解决。讨论要有理有据,同时也要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必要时再读课文。‎ ‎ ‎ ‎4.课后练习要求摘抄印象深刻的句子,摘抄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些句子为什么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于学生的发言,在尊重个性体验的同时,教师要注意价值引领。‎ ‎ ‎ 教学准备:‎ ‎ ‎ 挂图、课文朗读磁带、小黑板、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小黑板等 ‎ ‎ 课时安排 ‎ ‎ ‎《穷人》2课时 ‎ ‎ ‎《别饿坏了那匹马》1课时 ‎ ‎ ‎《唯一的听众》2课时 ‎ ‎ ‎《用心灵去倾听》1课时 ‎ ‎ ‎《口语交际·习作一》3课时 ‎ ‎ ‎ ‎《回顾·拓展一》1课时 ‎ ‎ ‎ ‎ ‎ ‎ 穷人 ‎ ‎ 学习 ‎ ‎ 目标 ‎ ‎ ‎(三 维 目 ‎ ‎ ‎ ‎ 教学目标 ‎ ‎ 知识与能力:‎ ‎ ‎ 个性化修改 标)‎ 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 ‎ ‎ 过程与方法:‎ ‎ ‎ 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 ‎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 ‎ 重点是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 ‎ 教学难点:‎ ‎ ‎ 环境描写的侧面烘托作用。‎ 教学 ‎ ‎ 准备 有重点段落的黑板 课时 ‎ ‎ 安排 两课时 教 ‎ ‎ 学 ‎ ‎ 过 ‎ ‎ 程 ‎ ‎ 教 ‎ ‎ 学 ‎ ‎ 过 ‎ ‎ 程 ‎ ‎ 教学过程:‎ ‎ ‎ 第一课时 ‎ ‎ 导入新课 ‎ ‎ 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果真是这样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穷人”,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否如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穷”。(板书:20穷人)‎ ‎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 ‎ ‎(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课下查找资料情况)‎ ‎ ‎ 教 ‎ ‎ 学 ‎ ‎ 过 ‎ ‎ 程 ‎ ‎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在以前曾经学过他写的《跳水》一课。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 ‎ ‎ ‎(2)检查学生课外识记生字词语情况。‎ ‎ ‎ 教师提醒学生读准“怨、掀、虑”的读音。“作”是多音字,在“自作自受”中读“zuò”。字形上引导学生区别:“怨”与“祭”的上半部的不同。“魁”是半包围结构,“斗”字要写在竖弯钩里面。‎ ‎ ‎ ‎2.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几个穷人?写了穷人的什么事?你感觉这些穷人怎样?你还读懂了什么?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 ‎ ‎3.检查默读情况 ‎ ‎ ‎(1)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 ‎ 板书:桑娜渔夫 ‎ ‎ ‎(2)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穷人的印象。(很善良)板书:善良 ‎ ‎ ‎(3)学生谈谈还读懂了什么?(教师随机板书)‎ ‎ ‎ ‎(4)讨论本文写作顺序?(板书: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 ‎ ‎ 细读品味: ‎ ‎ ‎ 学习第一段 ‎ ‎ ‎1.自读“等待丈夫”一部分内容。读完这部分内容,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①感受到桑娜家境贫困、生活艰难。从“补”、“破帆”、“勉强填饱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等看出桑娜家生活艰难。②感受到桑娜勤劳能干。引导学生说出“温暖与舒适”指的是什么?“温暖”指炉火未熄,与室外的寒风呼啸相比而言:“舒适”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这是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处境相比而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③体会到桑娜内心很善良,从“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等处可以看出。)‎ ‎ ‎ ‎2.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感情,体会桑娜的家庭贫困、勤劳能干、心地善良。‎ ‎ ‎ ‎(二)学习“抱回孩子”这一部分内容 ‎ ‎ ‎(1)默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 ‎ 桑娜走出门去,她出去向海上张望,看不到什么,她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桑娜是在自己的亲人安危不知、生死难卜的情况下去关心邻居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关心她人、心地善良。‎ ‎ ‎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当她看到两个可怜的孩子,她乐于助人的本性不可抑制地表现出来,她什么也没想毅然决然地把孩子抱回家里,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 ‎ 桑娜把孩子抱回家里后,她一系列矛盾的心理也说明了桑娜的善良,由于善良心的驱使抱回了孩子,没有征求丈夫的意见,他会同意吗?这是她第一个不安的地方。“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又加上两个,今后生活怎么办?这是她第二个不安的地方。他觉得愧对丈夫,“他会揍我的”、“揍我一顿也好!”说明桑娜为救人之难,宁愿自己皮肉受苦,甘愿承担一切后果,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 ‎ ‎(2)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表现出桑娜的善良。‎ ‎ ‎ ‎(三)学习“渔夫回家后催促桑娜抱回孩子”一部分内容 ‎ ‎ ‎(1)自读课文,思考:渔夫的善良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 ‎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从这句话可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一事当前先为别人着想,充分体现渔夫的美好心灵。‎ ‎ ‎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创伤。母亲死后的惨相不能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待醒来之后,让他们感到有一个温馨的家。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如何完全置于脑后,看渔夫的心地多么善良。‎ ‎ ‎ ‎“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回到现实中一想,我们的日子的确很苦,如今又加上两口,真是雪上加霜,日子难熬,从“熬”字上可以看出渔夫的苦日子,度日如年,备受煎熬,同时也表达了渔夫的坚强精神,一定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这些足以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 ‎ 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由忧虑到思考最后作出决定的过程。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也看出了渔夫的善良。‎ ‎ ‎ ‎(2)指导感情朗读,注意省略号的作用。‎ ‎ ‎ ‎①表示停顿、间歇;②内容上的省略。‎ ‎ ‎ ‎(3)师生共同总结。‎ ‎ ‎ 教师: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商量了吗?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这叫什么?(不谋而合)教师:也说明穷人和穷人的心是相通的。‎ ‎ ‎ 第二课时 ‎ ‎ 一、整体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 ‎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穷人的善良。那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最好地表达了这一点?好在哪儿?‎ ‎ ‎ ‎2.(l)桑娜探望西蒙时在门外敲门动作的变化写得细致入微。如“敲了敲门”、“一次又一次地敲门”、“猛地推开门”。“敲了敲门”是出于礼貌做出的动作;“一次又一次敲门”说明心情急切,敲的遍数多,迫切想知道屋内情况;“猛地推开门”是桑娜意识到情况不妙,预感有所不测,集中力量猛地推开门。这些细致动作的描写,准确地突出了桑娜对西蒙的牵挂、同情、关注,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高贵品质。‎ ‎ ‎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描写他的一段话写得好,从神态到动作到语言描写非常贴切,简单的几句话,渔夫的思考过程跃然纸上。‎ ‎ ‎ 小结: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想把人物写活,也应像作者这样,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 ‎ 二、展开想象续写《穷人》,写后和同学交流。‎ ‎ ‎ 别饿坏了那匹马 ‎ ‎ 学习 ‎ ‎ 目标 ‎ ‎ ‎(三维 ‎ ‎ 目标)‎ 教学目标: ‎ ‎ ‎ 知识与能力 ‎ ‎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 ‎ 过程与方法 ‎ ‎ 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 ‎ ‎ ‎ 个性化修改 ‎ ‎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 ‎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 ‎ ‎ 教学难点:‎ ‎ ‎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 ‎ ‎ ‎ ‎ 教学 ‎ ‎ 准备 有重点段落的黑板 课时 ‎ ‎ 安排 两课时 ‎ ‎ ‎ ‎ 教 ‎ ‎ 学 ‎ ‎ 过 ‎ ‎ 教学过程: ‎ ‎ ‎ 一、导入谈话: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 ‎ ‎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 ‎ ‎ ‎ ‎ 程 ‎ ‎ 教 ‎ ‎ 学 ‎ ‎ 过 ‎ ‎ 程 ‎ ‎ 教 ‎ ‎ 学 ‎ ‎ 过 ‎ ‎ 程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 ‎ ‎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 ‎ ‎ ‎(1)谁欺骗谁? ‎ ‎ ‎ ‎(2)为什么欺骗? ‎ ‎ ‎ ‎(3)怎么骗? ‎ ‎ ‎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 ‎ ‎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 ‎ ‎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 ‎ ‎ ‎3.反馈交流。 ‎ ‎ ‎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 ‎ ‎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 ‎ ‎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 ‎ ‎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 ‎ ‎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 ‎ ‎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 ‎ ‎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 ‎ ‎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 ‎ ‎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 ‎ ‎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 ‎ ‎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 ‎ ‎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 ‎ ‎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 ‎ ‎ D.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 ‎ ‎(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 ‎ ‎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 ‎ ‎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 ‎ ‎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 ‎ ‎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 ‎ ‎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 ‎ ‎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 ‎ ‎ 四、总结 ‎ ‎ ‎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 ‎ ‎ 五、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 ‎ ‎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 ‎ ‎ ‎ ‎ ‎ ‎ ‎ 唯一的听众 ‎ ‎ ‎ ‎ 学习 ‎ ‎ 目标 ‎ ‎ ‎(三维 ‎ ‎ 目标)‎ 教学目标: ‎ ‎ ‎ 知识与能力 ‎ ‎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 ‎ 过程与方法 ‎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 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 个性化修改 ‎ ‎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 ‎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 ‎ 教学难点:‎ ‎ ‎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不懂的、有价值的问题与同学讨论;体会课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 ‎ ‎ ‎ ‎ 教学 ‎ ‎ 准备 有重点段落的小黑板 课时 ‎ ‎ 安排 两课时 ‎ ‎ ‎ ‎ 教 ‎ ‎ 学 ‎ ‎ 过 ‎ ‎ 程 ‎ ‎ 教 ‎ ‎ 学 ‎ ‎ 过 ‎ ‎ 程 ‎ ‎ 教 ‎ ‎ 学 ‎ ‎ 过 ‎ ‎ 程 第一课时 ‎ ‎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 ‎ MP4播放小提琴曲《月光》(多么美妙的小提琴曲啊!我想每位同学都愿意成为它的听众(板书)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桌腿的声音,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而我们刚刚听到的这么美妙的音乐正是那位被父亲和妹妹认为是音乐白痴的人演奏出来的,是啊!他成功了。那么这成功的背后是谁制造了奇迹呢?(老教授)是的,这都得益于他的这位——唯一的听众。(板书)‎ ‎ ‎ 二、整体感知,梳理层次。‎ ‎ ‎ ‎1.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 文章通过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能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的故事,告诉我们:‎ ‎ ‎ A. 默默的关怀、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 ‎ ‎ B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获得成功。‎ ‎ ‎ ‎2.文章层次 ‎ ‎ ‎①家中练琴遭冷遇 ‎ ‎ ‎ ‎ ‎②林中练琴遇知音 ‎ ‎ ‎③舞台演琴生感慨 ‎ ‎ ‎3.在遇到老妇人之前,别人对“男孩”的评价是怎样的?男孩的心情有是怎样的?‎ ‎ ‎ 别人对“男孩”的评价: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拉出的小夜曲听起来就像是锯桌腿的声音。‎ ‎ ‎ 男孩的心情:沮丧灰心 ‎ ‎ 三、深入阅读,品悟佳句 ‎ ‎ ‎1.唯一的“听众”是何时进入我的眼帘的?“听众”来林中的前后目的是否一致?因何而改变?‎ ‎ ‎ ‎(我独自来林中拉琴,正感到懊恼,不由得诅咒自己的时候发现了老人。“听众”来林中的前后目的不一致,之前是为了到林中坐一会儿,之后是为了帮助我,因帮我而改变。)‎ ‎ ‎ ‎2.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 ‎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 ‎ ‎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 ‎ ‎ 小黑板出示:‎ ‎ ‎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 ‎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 ‎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 ‎ A、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 ‎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 ‎ 再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沮丧──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 ‎ 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理。如,‎ ‎ ‎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环境描写,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 ‎ ‎②是谁给了我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 ‎ 划出描写老教授的语言的词句,读一读。‎ ‎ ‎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 ‎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 ‎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 ‎ 第一段话是当“我”为在树林里也拉不好小提琴而感到懊恼,认为这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在幽静树林里的平静心情,深感内疚、抱歉地冲老人笑笑,准备溜走时,老妇人对我“讲”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儿。这句话中老妇人自己承担责任,“是我打搅了你”,让“我”不要过意不去,老妇人并表示她每天早晨在这儿坐一会儿,可不是今天特地打搅“我”说得非常客气。接着老妇人又讲:“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你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这是老妇人在鼓励“我”,让“我”不要再懊恼,灰心,并打消我的顾虑不要在意她在场,拉好拉坏她都听不见,对她不会造成任何干忧,让“我”毫无顾忌地大胆练习。老妇人给了“我”勇气和力量。‎ ‎ ‎ 第二段话是当“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时,老妇人说:“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这又是老妇人在鼓励“我”,不管“我”拉成什么样,老妇人耳朵听不见,但心里却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她愿意每天都来做“我”的听众,目的是让“我”树立信心,坚持每天面对自己的听众来练琴,“我”一定会越练越来劲。‎ ‎ ‎ 第三段话是以后每天清晨,“我”都会到小树林面对“我”唯一的听众练琴。每天“我”停下来,老妇人都会说:“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这是老妇人不断地对“我”进行肯定,鼓励“我”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使“我”开始有了信心。‎ ‎ ‎ 第四段话是在以后每天清晨,“我”都要全力以赴去面对早早坐在木椅上等“我”的惟一听众──老妇人练琴时,有一次她竟说:“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欢乐和幸福。”这又是老妇人再次给我信心和力量,她的话使“我”感到:只要刻苦练习,琴声能给耳聋人带来快乐和幸福。老妇人是在鼓励“我”继续苦练下去。‎ ‎ ‎ 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 ‎ ‎③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 ‎ 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老人在默默地鼓励我,在给我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勇气)‎ ‎ ‎ B、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 ‎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 ‎ ‎ ‎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谢、称赞)‎ ‎ ‎ ‎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信心倍增,行动、心理均发生变化)‎ ‎ ‎ C、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 ‎ ‎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 ‎ 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琴艺长进)‎ ‎ ‎ ‎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 ‎ ‎ 教师小结: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行,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 ‎ 引读:“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 ‎ 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齐读文章最后两句。配乐(感恩的心)引读最后一段:“后来,拉小提琴成了……”‎ ‎ ‎ ‎3.“听众”的关注、鼓励、帮助、宽慰对我的心理变化作用如何?‎ ‎ ‎ 使我有了信心勇气和毅力:暗暗有了几分信心、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的感觉、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我渐渐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 ‎ ‎ ‎ ‎ ‎ ‎ 第二课时 ‎ ‎ 一、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 ‎ ‎1.课件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 ‎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 ‎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 ‎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 ‎ ‎2.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 ‎ 幻灯出示:‎ ‎ ‎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 ‎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 ‎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 ‎ ‎3.交流所写的内容,简单评议。‎ ‎ ‎ ‎4.当“我”初次遇到“老妇人”时,如果老妇人告诉“我”她是音乐学院教授的话,“我”的情形将怎样?‎ ‎ ‎ ‎5.文中妹妹这一角色可以删去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 ‎ 二、品读评点、创新思维。‎ ‎ ‎ 任选一段令你动心、与你情感、生活贴近,易诱发你创想思维的场景片段进行研读,品味作品的特色和方法,为下面构想生活故事打基础。‎ ‎ ‎ ‎ 三、生活故事、感悟人生。‎ ‎ ‎ 在你的的生活中,是否也遇见过这样一位能理解你、关爱你、宽慰你的“听众”,使你摆脱了困难、困境、困惑,请你以“感恩”为题,把它记述下来,讲给大家听。‎ ‎ ‎ ‎ ‎ ‎ ‎ 口语交际·习作三 ‎ ‎ ‎ ‎ 学习 ‎ ‎ 目标 ‎ ‎ ‎(三维 ‎ ‎ 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目标 ‎ ‎ ‎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 ‎ ‎ ‎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 ‎ ‎ 过程与方法 ‎ ‎ 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 ‎ ‎。这也是本次习作的难点。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回忆本组课文抒发情感的方法;然后针对实际或举例进行指导。‎ ‎ ‎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辩论,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 ‎ 本次习作要求通过具体事例反映人物美好的品质,感受真情的美好,懂得关爱他人。‎ 个性化修改 ‎ ‎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 ‎ ‎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环境、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抒发真情实感 ‎ ‎ ‎ ‎ 教学 ‎ ‎ 准备 上网搜集有关辩论的知识 课时 ‎ ‎ 安排 三课时 ‎ ‎ ‎ ‎ 教 ‎ ‎ 学 ‎ ‎ 过 ‎ ‎ 程 ‎ ‎ 教 ‎ ‎ 学 ‎ ‎ 过 ‎ ‎ 程 ‎ ‎ ‎ ‎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 ‎ 一、读题引入 ‎ ‎ ‎1.读课本“口语交际”,理解辩题。‎ ‎ ‎ ‎2.确定观点,准备辩论 ‎ ‎ 先确定自己是持反对还是赞成的观点,再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事例,准备5分钟。‎ ‎ ‎ 小组辩论 ‎ ‎ ‎(1)八人为一组,进行辩论,每组推荐一人准备参加全班辩论。‎ ‎ ‎ ‎(2)辩手根据同伴的提示,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补充修改。‎ ‎ ‎ 班级辩论 ‎ ‎ ‎(1)说明要求:在辩论中要做到态度诚恳,语言得体,阐述观点要言之有理等。‎ ‎ ‎ ‎(2)分组:根据所持观点将全班分为两组。‎ ‎ ‎ 二、辩论 ‎ ‎ 师生点评辩论情况。‎ ‎ ‎ 三、课堂小结 ‎ ‎ ‎ ‎ 肯定双方说得对的地方,以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 ‎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 ‎ 一、明确要求 ‎ ‎ ‎1.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心的事。出示习作要求:‎ ‎ ‎ ‎2.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 ‎ ‎ ‎3.习作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 ‎ 二、要表达真情实感 ‎ ‎ 举例启发 ‎ ‎ ‎(1)结合习作要求,从课文中找出适合的内容,作为示例。引导学生体会、交流。‎ ‎ ‎ ‎(2)教师总结、点拨。‎ ‎ ‎ 三、搜索题材 ‎ ‎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搜索那些令你感动的故事。‎ ‎ ‎ 启发学生从时间(懂事的时候、上学前、去年、今年、上个月、上星期、最近……)、地点(家里、学校、邻居家、外婆家、公车上、郊外……)、人物(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老师同学……)等角度去搜索题材。‎ ‎ ‎ 四、布置习作 ‎ ‎ 根据习作要求,完成习作。‎ ‎ ‎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 ‎ 一、名言激趣 ‎ ‎ ‎1.出示名言,激发修改兴趣。‎ ‎ ‎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 ‎ ‎──鲁迅 ‎ ‎ 我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将近两百遍才最后付印。‎ ‎ ‎ ‎──海明威 ‎ ‎ ‎2.交流习作 ‎ ‎ 大声朗读习作,根据教师的批阅内容,同桌间交流,互相讨论、评点。‎ ‎ ‎ 二、佳作共赏 ‎ ‎ 这次习作要求大家写生活中相互关心令人感动之事,写出真情实感,并且注意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看到好文章或精彩片断的同学请举手,或者自荐。‎ ‎ ‎ ‎1.请写得好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或习作片断,其他学生认真听,适当做笔记。学生自评。‎ ‎ ‎ ‎2.听了这篇作文,你最欣赏的是什么?有没有写出真情实感?哪些情节描写得比较具体?是怎样写具体的?学生评点,教师总结。‎ ‎ ‎ ‎3.教师推荐好文,师生共同评议。‎ ‎ ‎ 三、指点迷津 ‎ ‎ ‎1.教师提出批阅中发现的问题,师生讨论如何修改。‎ ‎ ‎ ‎2.动手修改 ‎ ‎ ‎3.学生根据受到的启发,分头修改自己的习作。‎ ‎ ‎ ‎ ‎ ‎ ‎ 课题回顾·拓展三 ‎ ‎ ‎ ‎ ‎ ‎ ‎ 学习 ‎ ‎ 目标 ‎ ‎ ‎(三维 ‎ ‎ 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目标 ‎ ‎ 本次“交流平台”紧紧围绕本组训练重点──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来进行编排的。列举了《唯一的听众》《穷人》中的有关句子,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 ‎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些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读读这些句子,把字音读准确。‎ ‎ ‎ 把句子读通顺。不懂的句子,查工具书。最后,要求把句子背诵下来,并注意运用。 ‎ ‎ ‎ 过程与方法 ‎ ‎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阅读加拿大作家蒙格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把文中一些精彩章节读给学生听,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可让他们说说阅读绿山墙的安妮》后的感受。交流课外阅读的其他歌颂人的美好心灵的作品。‎ ‎ ‎ ‎2.推荐课外读物。‎ ‎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 ‎ 感受和学习中华传统美德 个性化修改 ‎ ‎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 ‎ ‎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环境、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抒发真情实感 教学 ‎ ‎ 准备 ‎1.摘抄一个有关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片断。‎ ‎ ‎ ‎2.收集与“诚信”有关的名言警句,可活用在“辩论”运用过的。‎ ‎ ‎ ‎3.根据“课外书屋”的推荐书目,布置学生提前了解相关书籍,给自己喜欢的书籍写一段广告词、一份推荐书或简介。‎ 课时 ‎ ‎ 安排 一课时 ‎ ‎ 对话导入 ‎ ‎ 教 ‎ ‎ 学 ‎ ‎ 过 ‎ ‎ 程 ‎ ‎ 教 ‎ ‎ 学 ‎ ‎ 过 ‎ ‎ 程 ‎ ‎ ‎ ‎ ‎ ‎ ‎1.读着一篇又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享受着一份又一份美丽的感动,浸润着我们一颗又一颗善良的心灵,真的很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快乐地走进“回顾·拓展三”,进行一场知识大比拼!‎ ‎ ‎ 怎么比拼呢?请浏览一下课本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三部分内容。‎ ‎ ‎ ‎2.师生讨论比拼方式与方法。‎ ‎ ‎ ‎3.总结讨论结果:积累警句多的为“收藏家”,朗诵用情的为“朗诵家”,理由说得充分的为“演说家”。‎ ‎ ‎ 比拼一:分享精彩片断 ‎ ‎ ‎4.讨论分享程序:朗读精彩片断→分析精彩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 ‎ 分享精彩片断一──环境描写。‎ ‎ ‎ ‎(1)指名读来自课文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 ‎ 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 ‎ ‎(2)学生自告奋勇读来自课外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 ‎ 其他同学再评价、补充。‎ ‎ ‎ ‎(3)再推荐一名学生读自己习作中的精彩片断→自我剖析→说明分享理由。‎ ‎ ‎ 教师小结:同学们不仅能用心用情地读,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分享理由,还能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真是厉害!希望各位继续努力,各显神通,争取成为班级中真正的收藏家、朗诵家、演讲家。预祝本次大比拼,人人有所得!‎ ‎ ‎ 同桌分享自己收集的环境描写的精彩片断。‎ ‎ ‎ 分享精彩片断二──心理活动描写。‎ ‎ ‎ ‎(1)组内分享,注意倾听与评判。‎ ‎ ‎ ‎(2)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班级分享,教师积极参与各小组,搜索“最佳分享者”。‎ ‎ ‎ ‎(3)几名学生向全班交流,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 ‎ ‎(4)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关注学生的倾听习惯、评价措辞、补充的方法。‎ ‎ ‎ 民主评选第一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并用热烈掌声表示祝贺与鼓励。‎ ‎ ‎ 比拼二:读悟警句 ‎ ‎ ‎1.把“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朗读成诵。‎ ‎ ‎ ‎(1)学生自选日积月累中的一句名言警句,向全班作深入浅出的解释,如同学都举手表示懂了,此生即为本轮演讲家的竞争对手。‎ ‎ ‎ ‎(2)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根据学生实际,难理解的名句进行趣味性操练:同桌互说。‎ ‎ ‎ ‎(3)至少背诵5句中的2句,指名背诵成功者为本轮朗诵家竞争的实力派选手。‎ ‎ ‎ ‎2.朗读课外收集的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 ‎ ‎ ‎(1)小组长负责:比比本小组谁收集的名言警句最多,并记录姓名、条数报学习委员,由班长宣布本轮的收藏家,宣布前请老师鉴定。‎ ‎ ‎ ‎(2)同桌互谈自己收集的名言警句,向小组长推荐优秀者。‎ ‎ ‎ ‎(3)小组长负责:竞选本组最佳名言警句朗诵家。‎ ‎ ‎ ‎(4)各小组最佳朗诵家竞选班级朗诵家,朗诵前由小组长说明推荐理由。‎ ‎ ‎ ‎(5)全班参与评选。‎ ‎ ‎ ‎3.民主选举第二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 ‎ ‎ 比拼三:推荐优秀书籍 ‎ ‎ ‎1.自由朗读“课外书屋”中对《绿山墙的安妮》一书的介绍。‎ ‎ ‎ ‎2.通过谈话提问,了解学生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准备,对文中提及的《根鸟》、《窗边的小豆豆》、《小海蒂》的熟知程度。‎ ‎ ‎ ‎3.知识大比拼──课外书屋中,你认为哪本书最值得推荐?我们来发表演说,说出你的理由。看谁勇敢;看谁最幽默;看谁的书最有吸引力;看谁的书最值得看!‎ ‎ ‎ ‎(1)发表演说要有称呼,有开场白,有结束语;还要注意声音响亮,富有感情;态度自然大方。‎ ‎ ‎ 老师传授秘诀:设置悬念;用自己的话讲而不是读。‎ ‎ ‎ ‎(2)自练。‎ ‎ ‎ ‎(3)自荐,上台推荐书籍。‎ ‎ ‎ ‎(4)学生举手上台挑战擂主。‎ ‎ ‎ ‎(5)评价两位选手,确定新擂主。‎ ‎ ‎ ‎(6)鼓励学生挑战新擂主,再作分析与评价。‎ ‎ ‎ ‎(7)根据小组交流,推荐新的挑战者,产生新擂主。‎ ‎ ‎ ‎(8)推荐本轮演讲家、收藏家、朗诵家候选人名单。‎ ‎ ‎ ‎(9)对当选者表示祝贺。‎ ‎ ‎ 比拼四:合创精美小报 ‎ ‎ ‎1.教师小结过渡:通过一次一次紧张而快乐的比拼,同学们的收获更多了,体会更深了,对同学的了解更全面了,对吗?我想如果把这一块一块分散的比拼内容进行信息处理,知识整合,制作成一张一张精美的小报,不仅我们的同学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让更多的老师、同学了解我们,认识我们,让他们也获得知识。让我们赶快行动吧!‎ ‎ ‎ ‎2.寻找合作伙伴,要求:‎ ‎ ‎ ‎(1)至少2人,最多3人。‎ ‎ ‎ ‎(2)强强合作或强弱合作,杜绝弱弱合作。‎ ‎ ‎ ‎3.比拼时间为一星期,要求书写整洁,内容丰富,富有创意。‎ ‎ ‎ ‎4.一周后评比,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各若干名。‎ 第四组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明白菲格雷特总统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情感。‎ 教学准备: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想想我们该为此做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为大瀑布举行葬礼,而且是由一位总统亲自主持,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你可能对此感到奇怪,学习了课文,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分组学习、讨论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3.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可用口头填空的方式进行归纳。如:‎ ‎(在 洲的 与 两国的交界处,有一条 河,河上有一条世界著名的大瀑布。由于毫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这条大瀑布面临 ,1986年9月,当时的巴西总统 ,亲自为这条瀑布主持了一个葬礼。)‎ ‎ 4.提出不懂的问题。‎ ‎[评:先感悟,后概括,再质疑,环环相扣,遵循了语文学习的原则,弘扬了学生的个性。]‎ ‎(二)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 ‎1.课文是怎么描写以前的大瀑布和现在的大瀑布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生浏览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师:(课件出示)是这几句吧,咱们一起读读。‎ ‎2.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两幅画面?‎ ‎[评:由文本产生联想,思维是想象的翅膀,只有读懂读透,理解到了,才能根据文字展开合理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同学们很会想象,如果能看着大瀑布咆哮而下,雄伟壮观的景象,那该多好哇!想看吗?请看大屏幕,(放课件)请你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尽可能地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生自由说)‎ ‎4.说得真好,现在请看如今的大瀑布。(放课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说)理解“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大瀑布的消失、枯竭让人痛心疾首,扼腕叹息,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课文,要通过你们的感情朗读,感动同伴,感动老师。‎ ‎5.巴西总统是如何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这次行动的重大意义何在?(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注意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 如果你就是巴西总统,会在葬礼上演讲什么?请生准备,进行现场演讲。‎ ‎[评:巧妙地为学生搭建可供展示的生活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迸发出学生的情感火花,让真情在学生慷慨激昂的演说中流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对话的实质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时空,他们激情澎湃,将对瀑布的热爱与同情,对环境的忧虑通过自己的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 ‎6.由此你想到什么?‎ ‎7.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 四、总结、扩展 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这个曾经给巴西和阿根廷人民带来骄傲与欢乐的大瀑布,由于人们的肆意破坏而逐渐枯竭,而巴西总统的行动,也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心,让我们一同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五、课堂作业 谈谈观察到的周围环境的变化,想想我们该为此做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大瀑布的葬礼 为什么举行 保护大自然 保护地球 ‎[评与思:该课的教学设计立足教材,借用文本习得语言,让生在品读语言中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中习得语感。遵循了“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音、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重视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10个生字,能读写下列词语:裹着、渺小、范围、恩赐、慷慨、滥用、枯竭、贡献、威胁、目睹、和蔼可亲、晶莹剔透、相互交错、生态灾难、生态环境。‎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4.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课前准备:搜集地球相关资料,如:地球遭破坏的一些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课件展示地球美丽的面貌)孩子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晶莹的球体,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人类唯一生存的家园──地球。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只有一个地球》,生起读课题。‎ ‎5 生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字意,交流沟通,‎ ‎6 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评:激趣导入,以孩子喜欢的形式直观展现地球,让他们看到地球美的一面。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意图,了解有关地球的相关知识]‎ ‎(二)熟读课文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 ‎2.记得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听到这些,你有什么疑问?‎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写地球可爱和容易破碎的句子读读。‎ ‎8 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内容。‎ ‎[评:《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在主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切入课题后,设疑,激起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极大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心理准备。]‎ ‎(三)重点练习,品读感悟 ‎1.让学生感悟到地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首先让学生找到能表现出地球可爱的句子,自己读一读,然后教师引导──在茫茫的宇宙中,出现了一个裹着水蓝色的“沙衣”的晶莹透亮的地球,让学生感受到地球是那么美丽,那么亲切,让学生把地球的美读出来。接着让学生再深入理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的比喻意义。文中把地球比作母亲,说明地球给人类生命,把地球比作摇篮,说明地球哺育我们成长。这样,学生再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么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时,就能对地球母亲的喜爱之情融入自己的朗读中。(边读边想象地球的样子)‎ ‎(2)让学生感悟地球是渺小的。‎ ‎(3)教师先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情况,让学生只觉地球的渺小,接着让学生找出地球渺小的数据和有关的比喻,理解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最后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评: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部分。文章的语言美,学生读得也有感情,通过不同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入情入境。让学生想象地球母亲的样子,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2.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可爱,同时又是那样容易破碎。课文的哪些部分写出了地球母亲容易破碎?‎ ‎3.仔细阅读第三、四自然段,认识人们无节制地开采和破坏所造成地后果。‎ ‎(1)请大家读读第三、四自然段, 说说这部分让你看到了怎样的地球?‎ ‎(2)是谁造成了地球的这些变化?请用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a.理解“地球是无私的……枯竭”这句话。抓重点词“不加节制”体会人类地自私。‎ b.指导学生读这句话。(指导读出气愤、可惜等语气)‎ c.理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威胁”这句话,明白“本来”的意思,如果去掉它,行吗?为什么?‎ ‎(3)知道什么是“生态灾害”吗?举例说说。‎ ‎(4)教师出示“全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让学生感受我国环境状况。‎ ‎(5)看!所有一切的生态灾害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人类的行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这段。‎ ‎(补充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地球实破坏的相关资料,更全面了解到地球的易碎)‎ ‎[评:抓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会多自己搜集查阅资料,多渠道全方位地了解课文内容。]‎ ‎(四)布置作业:‎ 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料和环境状况。‎ 板书设计:‎ ‎13.只有一个地球 美、小 自然资源有限 不能移居别处 精心保护地球 ‎ 第二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同学们汇报所收集的我国资源和环境状况的资料。‎ ‎(二)、学习”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1)让学生自由读文,你明白了什么?‎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枯竭”一词的意思。‎ 讨论: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解重点词语“至少”,体会文章用词的严谨。再理解重点段落)‎ ‎[评: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在这段内容较简单的情况下,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和发表的平台。让他们结合实际谈感受,谈想法,更是尊重了学生的个体。]‎ ‎2.请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3.我们这个地球可爱又易碎,为了保护这一个地球,我们都行动起来,写写保护地球的标语吧。(生可以独立完成,可以自由组合。)‎ 如:精心保护地球,造福子孙后代。‎ 还大地绿色,让天空蔚蓝。‎ 人人齐动手,保护大地球。‎ 为了生存,保护地球。‎ 除了脚步印,什么也别留下。‎ 孩子们写的宣传口号真好!很有感染力、号召力。地球妈妈听到这些话肯定会很欣慰。让我们再来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 ‎[评:为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为学习者提供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审美和思想的独创性。]‎ ‎(三)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读后讨论: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3 同桌讨论,设计一条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然后全班交流。‎ ‎4 画一幅环保宣传画和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13.只有一个地球 自然资源类别 具体特点 人类破坏行为 造成后果 ‎[评与思:该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充分朗读,读中见悟;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协作学习,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达到意义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和生存方式提供了新的平台,促进了学生发现和处理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有条件的学校可带学生到微机室进行网上教学,资源更丰富快捷,相信孩子的体验会更深刻。]‎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投影仪,收集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知识,了解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引入新课 ‎1.完成填空练习:( )的土地 学生口头填空,教师板书词语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来到这样一片土地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理解“神圣”的意思(原指极其崇高而庄严,不可亵渎)。‎ 过渡:“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评:通过填空,突出“神圣”这一题眼,中心十分明确。]‎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2、 交流主要内容,了解“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补充介绍文章背景。‎ ‎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本文是根据当时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编译的。西雅图对白人很友好,为了纪念他,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白人居民还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纪念碑。‎ ‎[评:对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助学生理解课文。]‎ ‎3、 围绕“神圣”,理清文章脉络。‎ 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神圣”讲了哪些内容?‎ ‎1~3自然段: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神圣的。‎ ‎4~8自然段: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9~11自然段: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三、研读课文1—3自然段,初步理解“神圣”‎ ‎1.正像同学们刚开始上课时所说的,我们常用广阔、肥沃(列举学生填空时用的词语)等词语来形容土地,而作者却选择了“神圣”这个词语。那么1.2.3自然段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边读边想边勾画,并批注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表现“神圣”的词句。‎ 重点理解以下语句,并相机指导朗读:‎ ‎(1)“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我们这个民族”──印第安人,演讲的原文中自称为红人。‎ ‎(2)“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3)“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3.师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就在这每一部分都那么神圣的土地上,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阅读1—3自然段,想象,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小结: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东西,它们是那样圣洁。‎ ‎4.引读2.3自然段。‎ ‎[学生理解的能力有高有低,因此对课文的理解深浅不一。预设理解的要点便于把握教学的“度”,使教学尽可能地面向全体。]‎ 四、小结: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神圣的土地。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如何保有这份神圣呢?同学们课后自主阅读课文,找找答案。‎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感知“神圣”‎ ‎1、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2、 介绍西雅图这个城市。‎ 资料:西雅图被称为常青城,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城市。它海拔最低,却有古老的冰川,活跃的火山和终年积雪的山峰。西雅图又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城市,它拥有青山、湖泊,拥有港湾河道,拥有温润的气候,如春的四季。无论是在美国本土,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城市能像西雅图那样,山峦、平地都被密密的、几近原始的森林所覆盖。市区内外皆衬饰着幽静的港湾、河流、绿树,掩映着色彩丰富的街市。而在环绕着城市的青山之中,又错落地隐藏着几十个大小不等的湖泊。树木葱郁,草地青葱,甚至飘来飘去的雨,轻轻掠过的风,都带着青绿的颜色。‎ 过渡: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和不可侵犯,那么怎样才能保存这份神圣, 留住这片圣洁呢? ‎ ‎[评:资料的补充让学生对“西雅图”这个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加理解印第安人对这片神圣的土地的眷恋之情。]‎ 二、研读课文,理解”神圣”‎ ‎1.学生自由读四至八自然段,从文章中找出体现“神圣”的相关语句,并做好旁批,写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出示“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了解“你们”是谁?(白人)‎ ‎2.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交流,并指导朗读:‎ ‎“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1)学生交流感受。(河水对我们很重要。)‎ ‎(2)为什么作者说要像善待兄弟一样善待河水?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3)感情朗读4.5自然段。‎ ‎“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景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4)“它”是谁?为什么要照管好它?‎ 重点理解“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 ‎(5)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 ‎(6)引导学生举例理解”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 ‎⑵自由读第八自然段,说说我们怎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的?‎ ‎3.默读9.10自然段,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 重点理解:“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小结;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保人类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从而保持生命的延续。‎ ‎[评:紧抓题眼“神圣”组织教学,化繁为简,长文短教,中心更加明确。]‎ 三、拓展延伸,深化“神圣”‎ ‎1.在已出示的句子“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后,出示“我们一定要 “,引导学生补充课文以外的自然物。‎ ‎2.独立思考,补充,并交流。‎ ‎[评:拓展训练将课堂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把课外搜集的资料用到课堂上来。这一训练需要学生模仿课文对语言进行再加工,将语言诗化,因此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发展。]‎ 四、课后练习,积累语言 练习:前3题为必做,第4题为选做。‎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语段背下来。‎ ‎2、勾画好词佳句并摘抄。‎ ‎3、阅读西雅图酋长演讲原文。‎ ‎4、小练笔:联系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是否得到了保护,写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评:练习有层次,设计选做题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板书设计:‎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善待河水 神圣的土地 善待空气 善待动物 ‎……‎ ‎[总评:本文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设计者指导关键语句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神圣”,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又引导学生体会了语言文字的美与震撼力。本文的背景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课外资料的收集与运用对文章本身是有利的充实,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领悟,更激发了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情感。]‎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评: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评: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 阅读,勾画。‎ ‎② 同桌交流。‎ ‎③ 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评: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学生在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总评:设计者用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将课堂主动权合理地交还给学生,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敢于放手”的特点。与此同时,教师的点拨又引领着学生对课文内容层层深入,使学生从对“奇迹”产生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口语交际·习作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知道应该投身环保,关爱家园。‎ ‎2.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3.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以及今年重庆地区旱灾情况统计数字。‎ 学生:准备自己收集到的关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破坏家园的不良行为。‎ 教学过程 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老》四篇课文,快速浏览,说说你的感受。(可针对一课,也可针对整个单元谈感受)‎ 小结:课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懂得珍惜资源,关爱家园,不能随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评:唤起学生对单元课文的整体回忆,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的密切关系]‎ 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四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为什么要珍惜资源”和“怎样珍惜资源”。‎ ‎[评:通过阅读学习提示,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学生的审题能力得到了提高。]‎ 组内交流讨论(一):“为什么要珍惜资源” ‎ ‎1.学生按要求进行准备。可以结合本组教材的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2.进行组内交流。‎ ‎3.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⑴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将学生收集的资源有限资料用展示台展示交流。‎ ‎⑶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⑷教师出示收集的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 见资料。(略)‎ ‎⑸开展看后感受交流。‎ ‎[评:合作学习,资源共享,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学生根据表达需要对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组内交流讨论(二):“怎样珍惜资源” ‎ ‎1.学生展开积极讨论,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2.注意发言规范,集思广益达成一致意见。‎ ‎3.全班交流,评比“环保精点子”‎ ‎⑴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将学生收集的“环保从我做起”精点子进行梳理。‎ ‎①节约每一张纸。‎ ‎②在需要传达问候和祝福时,尽量不使用纸制的贺卡。‎ ‎③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节约每一滴水,保护长江水资源不受污染,不往江中扔垃圾。‎ ‎⑤不使用塑料袋,自觉抵制白色污染。‎ ‎……‎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对照讨论意见说说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以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评:“精点子”的评比,着眼现实,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 课外延伸 请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状况,对于铺张浪费、随意破坏的行为该如何制止?‎ ‎[评: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将环境保护的大主题,落实到日常行为的小细节中。]‎ ‎[总评:本次口语交际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身边的事例,讨论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每一次的练习都有较明确的要求,也有利于让学生的口语表达更规范。]‎ ‎《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联系生活实际作进一步思考,从所读的内容中想开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通过回顾,让学生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老》这四篇课文从内容中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该如何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还从课文内容中获得对某些环境问题的新认识?‎ 师:本组课文,作者以环保为主题,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联系《只有一个地球》,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和体会,体会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 总结:本组课文内容引人深思,读书就应该走入文里,披文入理,再走出文外,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既读进去,又想开去,这就是文里文外的读书方法。‎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如何把握文章内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去理解课文内容。‎ ‎[评:对本组课文进行了回顾,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课外查问资料情况,了解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日积月累 ‎(1)在许多名言警句中,有许多关于节约和珍惜方面的名言警句,给我们启发很大,从以前我们的学习积累中,你积累了哪些这方面的名言警句?‎ 抽生背诵。‎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师:今天,我们还要积累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和标语。‎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a学生自由吟诵。‎ B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体会或感受,明白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教师展示搜集的资料。(略)‎ ‎(3)背诵并积累这些标语版和口号。‎ ‎(4)交流课外收集的环保宣传标语。‎ ‎[评:教学循序渐进,遵循了学生的学习规则, 放手让孩子自己思考, 留足了空间, 让学生自主学习, 受到教育]‎ 趣味语文 引入:你知道“竭泽而渔”这个成语故事吗?‎ ‎(1)默读成语故事,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讲述的内容,思考:故事中哪些话解释了“竭泽而渔”这个成语?‎ ‎(2)再读故事,讨论:“竭泽而渔”的策略对于当时的晋国有什么好处?从故事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种策略存在的问题?‎ ‎(3)全班交流。‎ ‎(4)文中“雍季所说的,关系到百年大计;狐偃的策略,只是为了一时之利,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你是怎么体会的?‎ ‎(5)从这个成语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6)回顾我们本组单元所学的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关系到长久之计,也需要长远规划?‎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查找鲁迅先生的有关资料。‎ ‎2、鲁迅形象图片、本文生字词及课文插图课件。‎ 教 学 过 程 第 一 课 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课件出示鲁迅形象图片)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导语及资料袋中对鲁迅先生的介绍谈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可以谈自己从课外书中获得的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来了解鲁迅先生。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他的一篇作品。(板书课题:少年闰土)‎ ‎2、齐读课题。师:“闰土”在当时和“我”是什么关系?‎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他们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更是一对好朋友)‎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检查识读。‎ 检查读文情况,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自己思考,教师加以引导。(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些词语,学生今天读来感到陌生。如“其间”──其中,“无端”──无缘无故,“素”──向来,“如许”──如此,“希奇”──稀奇,在读完课文后,集体交流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以便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课前预习,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文章的主要内容,少年闰土给自己的印象,闰土讲的许多“希奇的事”等等)‎ ‎3、你最喜欢哪些段落?为什么?能把喜欢的段落读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吗?学生轮流读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句。‎ 质疑问难,释疑存疑 ‎1、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句子或不明白的问题?先小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情况,能解决的马上解决;需要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解决的,可暂时存疑。‎ 带着问题,深入探究 ‎1、闰土这个名字是怎样来的?指生读第3自然段。看哪位同学能解释。理解“五行”的意思。(五行:指水、金、火、木、土)‎ ‎2、就是这样一位少年,我们初次见面是怎样的情景?齐读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清楚这是对闰土的外貌的描写)议:闰土的外貌描写给你怎样的印象?‎ ‎3、闰土和“我”不到半日,便熟识了。第二天他给“我”讲了好多“希奇的事”。(课件出示闰土给我讲希奇事的课文插图)他给我讲了哪些稀奇的事?自由读文,在课本空白处作批注。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雪地捕鸟、拾贝壳、看瓜、看跳鱼儿)‎ 在这几件希奇事中,你对哪件最感兴趣?为什么?(用自己的话说最感兴趣的事,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请有声有色地朗读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的感悟。(小组内读,相互评价;推荐读)‎ 再读读这四件事,从中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闰土是个天真、活泼、机智、聪明、见识广的农家少年)‎ 和“闰土”相比,“我”是怎样的人?指读有关句子。(此处重点处理:“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闰土“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明闰土的知识丰富。而“我”和我的朋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说明“我们”只能在一个小天地里活动,看不见外面多姿多彩的有趣的世界。闰土知道的事情,我和我的朋友都不知道。)‎ 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检查朗读情况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最喜欢哪些段落?想读给大家听吗?自己先试一试。指名学生朗读。‎ 抓住重点,深入探究 闰土讲的四件事中,哪一件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快速默读课文。小组内交流后发言。(学生根据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自圆其说即可)‎ 再浏览全文,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闰土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研讨表达,体会写法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个共同的体会:闰土是个活泼可爱的少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去写闰土的?请同学们画出有关句子,自己读一读。‎ 引导学生体会是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去刻画少年闰土的形象的。学生读所画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 ‎(1)重点处理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两处对闰土的外貌描写。‎ ‎①月夜闰土刺猹的场景。‎ 在优美的月夜田园景象中,通过对闰土刺猹时外貌、动作的描写,一位勇敢机智的少年形象展现在同学们面前。‎ 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对表达的作用,可以用舒缓的语气,体现出静谧的特点。人物描写可以用略带兴奋的语气来读,把人物的机敏勇敢通过语气体现出来。‎ 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背诵第1自然段。‎ ‎②“我”和闰土初次见面的情景。这是对闰土的第二次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见人怕羞。这与第1自然段的描写合起来,构成闰土的外貌特征。从这里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少年。指导朗读时,可以引导学生用平缓的语气去读。‎ ‎(2)闰土和“我”的对话部分。‎ 这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可采用先自读、后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注意:闰土讲的这些事,“我”是不知道的。所以读闰土的话可以干脆利索,体现他的聪明能干;读“我”的话时,可以读出好奇和佩服、羡慕的语气。‎ 教师小结:作者是抓住了少年闰土的外貌、动作、语言等去刻画人物特点的,通过这几方面的描写,一个天真活泼、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再读全文,拓展延伸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闰土和“我”的交往过程,想象少年闰土的形象。‎ 师:同学们,“我”和少年闰土尽管家境不同,一个是富家子弟,一个是穷苦孩子,却结下了纯真的友谊。然而,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再次相遇时,闰土的巨大变化却让“我”大吃一惊。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历尽三十年的沧桑之后,“我们”还是那么亲密无间吗?如果想知道,请同学们课下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我们将利用阅读课交流读书体会。‎ ‎(山东安丘实验小学 王晓丽)‎ ‎ ‎ ‎ ‎ C案 设计:重庆外国语学校森林小学 李廉福 评改:重庆外国语学校森林小学 李 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7个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能快速地默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整体感知闰土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 ‎1、 有速度地默读课文。‎ ‎2、 概括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3、 根据画面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在旧中国深重的黑暗下,闰土身上的健康、机灵、纯朴和勇敢。‎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课前了解旧社会封建家庭的生活方式,了解文中提到的动物;多媒体图片;网络教室。‎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激发兴趣 ‎ 1、介绍朋友: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新朋友,他叫闰土。板书:闰土(出示课文插图)‎ ‎ 2、打招呼:与朋友初次见面,谁能与闰土打个招呼?指名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都会打招呼,想不想赶快了解我们的这位朋友?) ‎ ‎ 3、鲁迅先生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也像你们一样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画面。()‎ 静静地音乐声中听老师讲述闰土刺查的故事。说说听了故事之后的感受。   他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少年闰土。‎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你想认识这位少年吗?细细地读读课文。‎ 辅助阅读:‎ ‎1、注意文中生僻的字词,能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其间、仿佛、素、如许、单、无端、便是)‎ ‎2、填填你读课文后对闰土的认识:( )的少年闰土,还能说说理由;‎ ‎(机智 勇敢 知识丰富 自由 健康 可爱 ……) ‎ ‎3、文中还有一个“我”,这“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 )的我 ‎(二)学生反馈交流。(板书学生对闰土和“我”的认识。)‎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保留问题 鲁迅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做好记号。先由四人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交流,再把你们解决不了的写在黑板上,看看大家是否能够相互解决一部分。‎ ‎1、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 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四、学习闰土的外貌 方案一:由学生问题进入第一自然段教学。‎ ‎1、请同学们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2、指名读,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说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样的特点。‎ ‎ (看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的孩子)‎ ‎3、老师给大家捎来一顶绍兴的小毡帽,我们找个小朋友戴一戴。仔细观察,戴上毡帽的小朋友像闰土吗?‎ 区分紫色──又白又嫩,体会闰土的健康。‎ ‎4、抓住重点词,亲切地朗读这句话。‎ 闰土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形象非常可爱,可惜课文中没有写到“我”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再读读课文,你们能不能根据闰土的形象特点来想象一下“我”会有怎样的形象?注意:要有想象力,但要有根据,合乎逻辑。‎ ‎5、 学习作者对闰土外貌的描写,将大家对“我”的设想用几句话写一写。6、 反馈交流,师生评价。‎ ‎7、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这样想的缘由,我们到下节课可以继续研究。‎ 五、教学第一段画面:‎ 正是这不同于我的外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让我最记忆犹新的则是看瓜刺猹的闰土。‎ ‎(一)轻轻地读读这段话,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二)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1、第一句教学:‎ ‎ (1)指名读第一句。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再请这些同学齐读。学生评价。学习读。‎ ‎(2)教师点播:在闰土奔驰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时,我在哪里?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3)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2、第二句教学:‎ ‎(1)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 ‎(2)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3)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 ‎3、指导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直入主题 ‎1、谈话: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少年闰土》。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 ‎2、出示刺猹的图片。‎ ‎①师引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做什么呢?谁能把这幅画的内容续下去?‎ ‎②请全班的同学看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③小结:看来同学们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掌握得不错。‎ 这幅画可以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呢?(机智勇敢)‎ ‎3、过渡:闰土还不只机智勇敢,他还有很多特点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品读体会 ‎1、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你对哪一件事情最感兴趣?‎ 捕鸟、拾贝、刺猹、观鱼 ‎2、 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自由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1) 闰土是个捕鸟高手。‎ ‎(2) 闰土很勇敢。‎ ‎(3) 简略学习“捡贝壳”、“看跳鱼儿”部分:体会闰土的自由自在 ‎3、小结:综合闰土给“我”讲的这四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重点理解:‎ ‎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4、小结:由于环境的不同,闰土和文中的“我”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 ‎5、争辩研读,深入理解课文 作者鲁迅是如此的向往闰土的生活,那闰土和作者相比,谁的生活有意思呢?同学们!如果要你选择,你是向往闰土的生活还是课文中“我”的生活?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也可以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以及鲁迅的作品来谈。‎ ‎6、展开想象,训练口语。‎ A、过渡:与闰土相处了一个月,“我”与他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必须回家了。当时会发生怎样感人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象一下“我”和闰土分别时会说些什么?‎ B、谁能结合图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再说一说。‎ C、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D、课文最后说他们从此没有再见面,其实三十年后,他们俩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闰土改变太大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有兴趣知道的同学,请去找鲁迅的小说——《故乡》来读读吧!‎ ‎【评:以读代讲,体会人物形象,扩大自主学习的选择余地,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要问题,学生自读课文,写下自己的体会,然后交流感受,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说出独立的见解和感受,促使学生从多种角度理解课文的人文内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4、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教学重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教学相关资源: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闰土吗?说说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 闰土这个朋友是谁介绍给我们的?他在介绍闰土时用了哪些方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从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中,感受他崇高的精神。(版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目标。出示小黑板(熟读课文,采取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概括各段段意,练习给各段加上小标题,初步理解课语文内容。)(明确目标)‎ ‎[评:通过复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巧妙地引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字典弄清楚。‎ ‎(1)读准字音“悼”“冠”“咳”“嗽”等字。‎ ‎(2)分辨字型,练习书写几个重难点字:‎ ‎“冠”(注意上边没有一点)‎ ‎“嗽”(中间是“束”,不是“束”,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 ‎2、再浏览一遍,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分为几段?你怎么知道的?‎ ‎3、同桌讨论。总结归纳段意(第一段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第二讲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第三段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第四段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第五段讲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4、刚才大家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段意,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给每个段加个小标题吗?教师指导学生加小标题。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5、选择其中一到两个段落放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想想如何加小标题。‎ ‎6、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7、教师小结。(板书: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评:通过几次有目的的读书,在归纳、概括段意和小标题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评:从总体上入手把握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为后面深入体会找准了一个切入点。]‎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谈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出示中心句,齐读两遍。‎ 二、学习二、四、五段(重点、难点的学习)‎ ‎1、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提出自学要求:找到相关的句子勾出来,自由读,结合自己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想想理由,并在旁边用铅笔批注出来。‎ ‎2、小组交流。‎ 预设:‎ ‎(一)谈《水浒传》部分(学生勾到了这段相关的句子,如: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那天临走,伯父送我两本书……)‎ 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子女。)指名读有关语句。‎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我────生:“囫囵吞枣”。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而伯父却────生:摸着胡子……(带着感情读)‎ 师: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因此,听了这句话,“我”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 师:伯父不仅仅是宛转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给了我两本书──《表》和《小约翰》,伯父这么一个大文学家,居然还仍抽出时间翻译儿童读物给孩子们看,这不也表明他为孩子们想得多吗?‎ ‎(二)学习“救助车夫”这件事。‎ ‎(出示投影片)(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师:请大家看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 师:谁能说说你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想想资料上的内容,再看看图中的鲁迅先生,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伯父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并没有轻松,反而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些什么呢?(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三)学习“关心女佣”这件事。‎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人)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从阿三的话中我们分明触摸到了先生那颗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心啊!)‎ ‎[评:这三个段的教学紧紧围绕着中心句展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课外收集的资料,自读自悟,感受到了先生崇高的精神。]‎ 三、学了这三个故事,鲁迅先生的形象一定深深扎根在了你的心里。让我们再品味这句话──他为自己……(学生带着自己更深的感受读。)‎ 第三课时 一、激情引入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一心为别人的崇高精神,在文中还有个故事,表面上好象看不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我们定然会有所收获。‎ 二、学习“谈碰壁”这个故事。‎ ‎1、自己读这一段课文,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作者恍然大悟,是真的全明白了吗?‎ ‎2、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 ‎3、谁收集到了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给大家交流交流。(如果学生没收集到教师就做介绍)‎ ‎4、师:那么,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屏幕上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 ‎5、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生思考、讨论)‎ ‎6、师: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 ‎7、师: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让我们一道来背一背(手指屏幕)今天学到的这两句诗── (师生齐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评:伯父关于鼻子扁平的话含义深刻,不易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是必要的,再借用用鲁迅先生的话,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黑洞洞”“碰壁”的言外之意就不言而喻了。]‎ 三、学习第一段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所以他也得到了人们的爱戴,(板书:爱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他。直到今天,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1.自读阅读链接部分。‎ ‎2.(大屏出示《有的人》)配乐齐声朗诵。‎ ‎[评:最后读阅读链接,升华情感,在配乐朗诵诗歌中,尽情抒发对先生的爱戴之情。]‎ 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为别人想的多 爱戴 为自己想的少 ‎[评与思: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打破文章的结构,首先从整体入手,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句展开学习。教师直扑末段中心句,再学习二、四、五段,接着再由易到难,学习难点段落三段,这样用一个中心句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了突破。在教学设计中,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这一篇教学设计将单元知识进行了整合,将现代诗《有的人》纳入了本次学习,另外,课内外知识的结合也体现得非常好,课外资料的应用恰到好处。建议在进行本次教学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一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一个人可以直接接触他观察他,但对于像鲁迅这样已经逝去的伟人我们从何了解呢?对!通过他的朋友、亲人、同事对他的评价中去了解。‎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学习和平时阅读的文章中,在鲁迅先生侄女周晔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在著名作家萧红眼中是怎样一个人?在伟大的剧作家巴金眼中鲁迅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些都是熟悉了解鲁迅先生的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那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阿累眼中,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阿累眼中的鲁迅。‎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默读思考:讨论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师生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评: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瘦)‎ ‎4、勾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 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鲁迅的“精神抖擞”:“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6、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刻意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既是外貌特征,又是鲁迅刚毅坚强的性格的体现)‎ ‎6、是怎样一个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反馈交流 ‎7、同桌互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地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师: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四、拓展写作 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五、课后作业 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评:作者以读带写,读写结合,通过读课文了解了鲁迅的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学生评价)‎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A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1)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D比人生观,比价值观:学习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师: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四、有感情背诵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五、拓展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互相交流 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评:以读代讲,结合大量课程资源,结合本组所学课文,边读边悟,体会诗歌内容的同时更加了解了鲁迅为人。】‎ ‎《口语交际·习作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交流回顾与某人初次相见时的情景,也可交流与其相处后发生的事以及印象的变化。‎ ‎2、完成习作: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一位小伙伴的特点,也可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合理的续写。‎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明确目的 ‎1、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新面孔,结识新朋友,并在后来的相处中不断加深了解。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记忆的长河里搜索一下这些人留在我们心里的印象。‎ ‎2、板书课题:留在心里的印象。‎ 联系实际,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 谁给你的第一印象最深?‎ 你们初次相见时是怎样一番情景?‎ 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第一印象?‎ ‎2、指名回答:‎ 后来你们在相处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 你对他(或她)的印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课件出示上述两组问题。学生按兴趣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3、提出合作学习要求:叙述时态度要大方,语句要通顺,把事情说具体。听的同学要专心倾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小组成员逐一说完后,选出本小组说得最好的的人。‎ ‎4、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行进巡视,相机指导。‎ 汇报交流,集体评议 小组推选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师生集体评议。‎ 全课总结。‎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欣赏、评价着,突然,我的好朋友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摔坏了。我忍不住和他吵了起来,争执中,陈明又把它踩坏了,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 同学们,想一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结果又会怎样?‎ 各抒己见,发散思维 ‎1、小组讨论,设想各种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组长将意见汇总。‎ ‎2、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引导。‎ ‎3、集体评议: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所设想的哪一种事情经过和结果更积极,更能激发人向上?‎ 小结:虽然事情的结果可能会出人意料,也可能在情理之中,但你的续写应该让人感到更积极向上,而不是消极低落。‎ 回顾课文,自然衔接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所写的回忆文章《少年闰土》,课文通过哪几件事揭示了闰土的形象?‎ ‎2、在你和小伙伴之间一定也发生过令人难忘的事,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示选题,选择习作 课件出示:‎ 习作一 ‎《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几件事情,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自己的小伙伴,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习作二 我和陈明是好朋友。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摔坏了。争执中,陈明又把它踩坏了,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 以上这段话很简略地讲了“我”和好朋友之间的一件事情,没有详细地讲述事情后来怎样了,结果又是怎样的。请你根据自己的想象,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写具体。‎ 从以上内容中选择一个,完成习作。‎ 学生习作,教师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作文批改要求和重点:‎ 内容叙述得是否具体;‎ 语言表达是否规范流畅;‎ 书写是否工整美观;‎ 结构是否比较严谨;‎ 是否有创意;‎ 是否切题。‎ 范文引路 课件出示一篇中等水平的学生习作。‎ 学生快速朗读。‎ 合作学习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进行评价、讨论。‎ 小组派代表予以点评,宣布本组成员所给分数及理由。‎ 合作批改 同桌交换阅读对方作文。‎ 用修改符号批改,按项目评分。‎ 汇报交流 指名读自己或他人所写的优美语句。‎ 课件出示几名程度不同的学生的作文,同桌读眉批、总批,汇报批改意见。‎ 作者谈收获。‎ 课堂总结 ‎《回顾·拓展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交流对鲁迅的认识。‎ ‎2、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这类句子的方法。‎ ‎3、积累鲁迅的名言。‎ ‎4、通过阅读“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感受鲁迅的敏捷才思。‎ 教 学 过 程 交流平台 ‎1、谈谈心目中的鲁迅 ‎(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先生的才学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 ‎(2)提出要求:可以就课文来谈,可以结合课外学习的收获来谈;可以讲同鲁迅有关的人和事,也可以说说读鲁迅作品的体会。‎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5)教师小结。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认识了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希望同学们能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超越自我。‎ ‎2、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学生读教材中的内容,谈理解。‎ 师:含义深刻的句子表面是一层意思,却暗含着更深的意义。那么本组课文中有哪些类似的句子,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这些句子的?‎ ‎(2)学生找句子,交流体会方法。‎ ‎(3)教师归纳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方法:‎ 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时代背景。‎ 展开丰富联想。‎ ‎……‎ 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继续运用我们总结的这些体会句子的方法去学习课文,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日积月累 过渡:鲁迅先生的文章无疑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笔财富,这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读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理解重点词语:‎ 千夫:众多的人。‎ 孺子:小孩子。‎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空耗:白白地消耗。‎ 无异:没有不同;等同。‎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 趣味语文 ‎1、过渡: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个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 ‎2、学生自读。指名读。‎ 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得好?‎ 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搜集此类故事,与同学们交流。‎ ‎(山东潍坊外国语学校王淑兰 山东安丘实验小学王晓丽)‎ ‎ ‎ C案 重庆外国语学校森林小学 李勇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印象中的鲁迅,交流理解句子深刻的含义的方法。‎ ‎2. 积累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感悟大文豪的精神写照。‎ ‎3.感受语文的乐趣,激发进一步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整理、搜集鲁迅的名言警句。‎ ‎2.趣味对联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提取资料,交流印象 ‎1.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鲁迅有了一些了解。让我们来谈一谈自己心中的鲁迅。‎ ‎2.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课文中的事例谈一谈。‎ ‎3.你在阅读鲁迅作品之后,有怎样的体会和感受?‎ 联系课文,总结方法 ‎1.在文章中多数句子一看就懂,但有的句子含着深层的意思,需要认真体会。‎ ‎2.列举含义深刻的句子,小组交流怎样体会句子的含义。‎ ‎3.全班回顾学习方法,共同交流。‎ ‎4.师生共同小结:“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的基本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还可以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5.师:希望同学们把习得的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1.自读句子,发现特征: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 ‎2.全班齐读,读通顺、流利。‎ ‎3.自读句子,体会其中的含义,并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自己对名言警句的理解。教师给予帮助。‎ ‎5.自由朗读,力争背诵。‎ ‎6.检查背诵,全班齐背(不能背诵的可以读)。‎ ‎7.你还搜集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名言警句呢?全班交流?‎ ‎8.你从这些名言警句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趣味语文 ‎1.学生自由熟读故事,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2.你从这个故事中,砍刀了一个怎样的少年鲁迅?‎ ‎3.这个故事的趣味性体现在哪里?‎ ‎4.你还知道哪些内容类似的趣味语文故事呢?请与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吧!‎ 祖国在我心中 活动目标:‎ ‎ ‎ ‎1.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认识作为公民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懂得用什么方式怎样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 ‎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会用讲故事、唱歌、朗诵、演讲、习作、画画、摄影、手抄报、舞蹈等方式表达爱国之情,能进一步认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 ‎ ‎3.通过调查、采访、汇报展示等活动,提高学生相应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锻炼胆量和增长勇气,培养合作精神。‎ ‎ ‎ 活动重难点:‎ ‎ ‎ 重点:组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加。‎ ‎ ‎ 难点:排练节目,在汇报展示活动中能较好地表达真情实感。‎ ‎ ‎ 活动时间:分“祖国之爱——开故事会”“我爱祖国——诗歌朗诵”“爱国之心——演讲活动”“庆祝国庆——出手抄报”“爱国之情——写读后感”“祖国面貌——汇报展示”六个系列,利用节假日、中午上课前和傍晚放学后的时间进行分组准备和排练,课堂上用五课时进行汇报交流,包括一节课开故事会,一节课朗诵《中华少年》等诗歌,一节课进行演讲,一节习作进行写读后感,还有一节汇报展示课。学生课外进行阅读、讲故事、出手抄报和节目排练,而分组排练的过程还要找时间进行指导。‎ ‎ ‎ 活动准备:‎ ‎ ‎ 教师:‎ ‎ ‎ 进行活动设计和活动指导;收集相关的资料;‎ ‎ ‎ 设计相关的表格指导学生进行填写;‎ ‎ ‎ 上课时做好课前准备,制作简单的课件,带上相机。‎ ‎ ‎ 学生:‎ ‎ ‎ 小组:确定小组的汇报展示方式以及组员的分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背诵、演唱、讲故事、手抄报考制作等,做好汇报展示的准备。‎ ‎ ‎ 个人:进行阅读;收收看有关祖国变化的电视节目,收集相应的图片、照片,进行记录整理。‎ ‎ ‎ 活动过程:‎ ‎ ‎ 系列一:“祖国之爱——开故事会”‎ ‎ ‎ ‎1.课前导语:学习了《詹天佑》,我们为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杰出的技术水平所鼓舞,学习了《怀念母亲》,我们为季羡林老先生对母亲和对祖国的真挚的爱草慕之情所感动。你能感受祖国的伟大吗?你知道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祖国而流血牺牲,艰苦奋斗?让我们来讲讲他们的故事吧!‎ ‎ ‎ ‎2.学生讲故事。进行简单评议。‎ ‎ ‎ ‎3.小竞赛:‎ ‎ ‎ ‎ ‎ 爱国名人知多少 ‎ ‎ ‎ ‎ 联表小学——班姓名:-------------------辅导老师:---------‎ ‎ ‎ 爱国政治家 ‎ ‎ ‎ ‎ 爱国科学家 ‎ ‎ ‎ ‎ 其他(艺术家、运动员等)‎ ‎ ‎ ‎ ‎ 古代 ‎ ‎ ‎ ‎ ‎ ‎ ‎ ‎ ‎ ‎ ‎ ‎ 现 ‎ ‎ 当 ‎ ‎ 代 ‎ ‎ ‎ ‎ ‎ ‎ 外国 ‎ ‎ ‎ ‎ ‎ ‎ ‎ ‎ ‎ ‎ ‎ ‎ 备注 ‎ ‎ ‎ ‎ ‎ ‎ ‎ ‎ ‎4.交流展示。‎ 系列二:“我爱祖国——诗歌朗诵” ‎ ‎ ‎ ‎1.导语:《中华少年》是一首表达对祖国热爱之情的诗歌,很适合进行朗诵。这节我们就分组进行比赛,朗诵这首诗,让我们以充沛的感情表达我们心中的自豪,朗诵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 ‎ ‎2.分四大组进行朗诵,作简单的评议。拍照留影。‎ ‎ ‎ ‎3.有时间的话还请其他组员朗诵赞美祖国的诗篇。‎ ‎ ‎ ‎4.齐唱《我的中国心》;总结。‎ ‎ ‎ 系列三:“爱国之心——演讲活动”‎ ‎ ‎ ‎1.导语:表达感情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选择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感情。对祖国的爱当然也要表达出来!演讲就是表达感情号召别人响应的很好的一种表达方式。这一节我们进行《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活动。‎ ‎ ‎ ‎2.学生代表进行演讲。‎ ‎ ‎ 指导个别学生的语调、表情、动作等。‎ ‎ ‎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评议。‎ ‎ ‎ ‎3.总结发言。‎ ‎ ‎ 系列四:“爱国之情——写读后感”‎ ‎ ‎ ‎1.导语:进行了那么多的阅读,看了听了不少的名人故事,欣赏了那么多的图片、影片,你一定对其中的一些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吗?这节我们来写一篇读后感。‎ ‎ ‎ ‎2.出示下水文《读〈詹天佑〉后感》,指导读后感的基本要点:读了什么文章(书),主要内容是什么;最深刻的语句(章节)是什么,你怎样理解的;你联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简要总结全文,提出目标。‎ ‎ ‎ ‎3.学生进行习作。自选内容。(或发给学生阅读材料,规定内容进行写作)‎ ‎ ‎ 系列五:“祖国面貌——汇报展示”‎ ‎ ‎ ‎1.导语: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祖国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在老一悲人的口中,祖国的过去是怎样的?在新一代人的眼中,祖国的现在是怎样的?这一节我们来感受祖国的悠久历史,壮丽河山,繁荣社会和美好前景……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来热爱我们的祖国吧!‎ ‎ ‎ ‎2.分组汇报 ‎ ‎ 可选择以下各种方式:‎ ‎ ‎ 口语交流:唱爱国歌,背爱国诗,说爱国话,朗读爱国文章(段落),进行简短演讲。‎ ‎ ‎ 书面展示:自已出的手抄报,自己所画的画,自己用电脑制作的画,自己收集的图片,自己拍摄的照片,自己写的日记或习作,自己填写的记录表格……(以祖国为主题)‎ ‎ ‎ 小制作:贺卡,模型……‎ ‎ ‎ 小表演:小组合作演一个小品,合唱或小组唱,舞蹈……‎ ‎ ‎ 其他:播放采访录音;图书展示介绍等。‎ ‎ ‎ ‎3.简单评议并指导今后的学习。‎ ‎ ‎ ‎4.总结。‎ ‎ ‎ 附活动过程设计详细方案:‎ ‎ ‎ ‎(准备:学生分组选择自己的汇报形式和进行节目演练。教师帮助写好活动过程的方案,进行主持人的培训工作并做好组织指导工作)‎ ‎ ‎ 一、      主持人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让我们来表达对祖国母亲的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挚的爱慕吧!)‎ ‎ ‎ 二、      主持人语:联表小学602班语文综合性学习《祖国在我心中》汇报展示活动现在开始!‎ ‎ ‎ 三、      按节目安排进行汇报并按节目内容进行过渡语设计。(另附纸)。‎ ‎ ‎ 四、      主持人语:“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让我们带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让我们带着更大的自信邀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让我们的生命之舟乘风破浪地前进!‎ ‎ ‎ 五、      主持人语:联表小学602班语文综合性学习《祖国在我心中》汇报展示活动到此结束。下面请辅导员讲话。‎ ‎ ‎ 六、      辅导员讲话。‎ ‎ ‎ ‎(备注:汇报交流后收集学生的作品、资料,进行全面总结,表扬奖励表现突出的学生)‎ 轻叩诗歌的大门 活动目标:‎ ‎ ‎ ‎1、通过一系列的学习、研究活动,让学生学会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还能对诗歌进行简要的赏析,部分学生还可以试着写一写诗。‎ ‎ ‎ ‎2、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古诗和新诗的区别,认识一些诗人,增长一些文学常识,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对美的欣赏力,积累优美的语言材料。‎ ‎ ‎ ‎3、 通过调查访问、查找资料、记录整理等活动,提高学生相应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学习诗歌的分类和掌握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 ‎ ‎ ‎4、通过朗诵表演、展示诗集和原创诗作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增长他们的勇气,提高自信心和培养创造力。‎ ‎ ‎ 活动重难点:‎ ‎ ‎ 重点:组织搜集诗歌的活动,分类整理的活动和汇报展示活动,引导全体学生参与。‎ ‎ ‎ 难点:组织“诗歌朗诵会”;把各人的整理汇编成集;指导学生进行写一写诗。‎ ‎ ‎ 活动安排:分“搜集诗歌——看”“整理诗歌——抄”“欣赏诗歌——析”“诗歌朗诵——读”“推荐好诗——编”“原创作品——写”“诗歌知识——赛”“综合汇报——展”八个系列,在第十三周和十四周进行学习活动,每个系列一至二课时,最后在一月份(大约十八或十九周)进行一次全面的汇报展示活动。‎ ‎ ‎ 活动准备:‎ ‎ ‎ 教师:进行活动设计和活动指导;上网收集相关的资料;收集一些书籍或书籍简介;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 ‎ 制作相应的简单课件,准备录音机和录音带,确实一定的场室进行相关的活动。‎ ‎ ‎ 学生:分组,选出组长,确定组员的分工。找寻搜集诗歌的途径和联系相关的人员,准备好采蜜集和白纸、彩笔等。‎ ‎ ‎ 活动过程:‎ ‎ ‎ ‎ ‎ 系列一:“搜集诗歌——看”‎ ‎ ‎ 一、导语:搜集诗歌是我们这次综合性学习最基础的一环。就像是你要当一回小厨师,那就必须先买菜回来呢。也就是俗话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必须有“诗歌材料”了,才能让你发挥水平进行“再加工”。这一节,我们就进行诗歌搜集活动。‎ ‎ ‎ 二、说说搜集诗歌的方法:搜集诗歌可以通过阅读报刊、杂志和书籍,访问他人等途径,搜集创作的诗歌或记录当地流传的民歌、童谣。也可以搜集有关的诗歌的知识和故事。‎ ‎ ‎ 三、结合实际,上网搜集诗歌。(集体搜集)记录在采蜜集上。‎ ‎ ‎ 四、分组个人到图书室搜集诗歌。‎ ‎ ‎ 系列二:“整理诗歌——抄”‎ ‎ ‎ 一、导语: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即使我们读到了再多诗,即使我们的记忆力再好,过了一段时间,就会生疏,就会忘记。如果我们能把搜集到的诗歌分类整理下来,然后反复进行阅读、朗诵,那么记忆一定会深刻些,其中一些可能就会成为我们永久的记忆了。‎ ‎ ‎ 二、说说整理诗歌的方法:把诗歌分类,可以按诗人分,可以按内容分,可以按形式分……把小组收集到的分好类以后,看看哪方面内容少的,按类别再搜集补充一些。‎ ‎ ‎ 三、小组分类。提示:(按诗人分)诗仙李白~~诗选(按内容分)四季古诗景物赞歌(按形式分)宋词元曲精选新诗选读儿童诗选编……‎ ‎ ‎ 四、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 ‎ 五、小组确定补充哪方面的内容,并说说方法。‎ ‎ ‎ 六、 (课外进行)教师指导设计封面,把全班分类的页面装订成“册”;并进行展示评比。‎ ‎ ‎ ‎ ‎ 系列三:“欣赏诗歌——析”‎ ‎ ‎ 一、导语:有了材料,必须对它们进行加工,它们才会成为一碟美味佳肴。诗歌也是需要我们进行“再加工”的,那就是我们阅读诗歌,欣赏诗歌。一些人就因此写出了“赏析”诗歌的文章,成为另外一类文学家——专写诗评。我们课本中的《春夜喜雨》就附有一篇赏析短文,从中我们能感受什么方法呢?‎ ‎ ‎ 二、用什么方法欣赏诗歌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借助工具书了解大意,体会感情。在小组内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诗,先放声朗读,再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 ‎ 三、以《天净沙·秋》为例,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再说说这首诗美在哪里。然后有感情朗诵。小组内朗诵评比。‎ ‎ ‎ 四、自由阅读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 ‎ 五、*部分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诗和欣赏这首诗哪儿,书面记录下来,交上来作为“诗歌赏析”。‎ ‎ ‎ 六、《游子吟》的“集体解读”和“书面重组”。‎ ‎ ‎ 系列四:“诗歌朗诵——读”‎ ‎ ‎ 一、导语:好诗不厌百回读。古语有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时也会“偷”。我们把诗海里的一颗颗明珠采回来了,如果不进行反复的吟诵,那就让明珠的光彩暗淡下来了。‎ ‎ ‎ 二、语文书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诗歌朗诵会”的方法:“可以朗诵搜集到的诗,可以朗诵自己写的诗。要在小组里讨论,选哪几首诗朗诵,采用什么形式能更精彩,还要商量一下怎样开好班级诗歌朗诵会。”因为我们学校刚好要搞一个诗歌美文朗诵比赛,所以我们把“诗歌朗诵会”分成两次进行。第一次是为学校的比赛做准备的,由老师规定内容和形式,并对个别同学进行辅导,当然全班也会有内容安排。另一次是一月份的“汇报课”时进行,那时内容可以由同学自定,形式还可以创新些。‎ ‎ ‎ 三、朗诵串词设计1:‎ ‎ ‎ ‎ ‎ ‎(合)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一个广阔的海洋。‎ ‎ ‎ ‎ ‎ ‎(女)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在《诗经》中,我最喜欢《采薇》的片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 ‎(男)我不是“采薇”,我采到了《诗经》中的另一颗明珠——《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 ‎ ‎ ‎(男)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最鼎盛的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有“诗仙”李白,有“诗圣”杜甫,还有“诗史”白居易。下面请听()同学朗诵杜甫的《春夜喜雨》。‎ ‎ ‎ ‎……‎ ‎ ‎ ‎(女)到了宋朝,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兴盛起来了,那就是“词”。“词”又叫“长短句”,是可以供人演唱的,一般都有词牌名。‎ ‎ ‎ ‎(男)哦,我知道了,苏轼和辛弃疾是两位“豪放派”的词人。‎ ‎ ‎ ‎(女)是啊!姜白石和李清照则是“婉约派”的两位代表。‎ ‎ ‎ ‎(男)下表请()同学朗诵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 ‎……‎ ‎ ‎ ‎(女)元朝的时候,又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曲”兴起了。‎ ‎ ‎ ‎(男)唔,有些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粤剧里的粤曲一样。‎ ‎ ‎ ‎(女)下面请欣赏()同学为我们朗诵白朴的《天净沙.秋》。‎ ‎ ‎ ‎……‎ ‎ ‎ ‎(男)多美的色彩和意境啊!这就是古诗!转入现代,出现了“新诗”。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请我们班的女同学朗诵他的《天上的街市》。‎ ‎ ‎ ‎……‎ ‎ ‎ ‎(女)多丰富的想像啊!外国也有很多诗人,下面请我班的男同学朗诵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白桦》。‎ ‎ ‎ ‎……‎ ‎ ‎ ‎(男)我们在诗海里徜徉,(女)我们在诗海边拾贝。(合)让《我们去看海》吧!‎ ‎ ‎ 齐背《我们去看海》。‎ ‎ ‎ 系列五:“推荐好诗——编”‎ ‎ ‎ 一、导语:在我国诗的长河出,出了那么多的著名诗人;而外国也有那么多出名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就像海边一只只五光十色的贝壳,不胜枚举。如果要把这些精品都抄下来,也多不胜抄。怎么办呢?‎ ‎ ‎ 二、在图书室、图书馆和图书城中,“诗集”占了重要的一隅。在我们学校的图书室里,我们也找到了很多关于“诗”的书,下面我们再谈谈读诗的感受,同时也向大家推荐一些好书。 ‎ ‎ ‎ 三、学生自由畅谈,还可以展示要推荐的书。并且展示自己制作的读书卡片。(例《中国小诗人诗选》《小学生读古诗》《唐宋诗选讲》等)‎ ‎ ‎ 四、指导学生怎样做读书卡片。说说编辑的一些简要事项,家中有电脑,有打印机的同学,可以尝试在电脑上查找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进行简单“编辑”,打印出来,装订成册。(课后收集)‎ ‎ ‎ 系列六:“原创作品——写”‎ ‎ ‎ 一、导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了那么多诗,大家想不想也来写一写诗,也尝尝“小诗人”的滋味呢?‎ ‎ ‎ 二、课本中也要求我们“自己动手写写诗”,课本是这样指导我们的:先读一读阅读材料中同龄人的诗,想想他们是怎样把自己的感受用诗歌表达出来的,再试着写一写诗;还可以和同学交流自己写的诗。‎ ‎ ‎ 三、我们怎样才能心中有诗呢?最重要的是联想和想象。老师先考一考谁最有诗的“天份”,回答我的问题:8的一半是多少?……对了,这样的回答就说明你有了诗心——形像的思维和丰富的想像。这是写诗最需要的特质。‎ ‎ ‎ 四、 读儿童诗《爸爸的鼾声》和《致老鼠》,说说你从“选材”这方面得到了什么启发?自由说说选哪些题材写。(例如:自然现象:日出日落、月亮、风、云、雨、雪等;物品用品:恐龙、超人、电视、电脑、布娃娃、笔、书等;景物建筑:公园、大厦、村落等;动物植物:牛、猪、狗……只要有感受,自己喜欢,觉得有趣的。‎ ‎ ‎ 例:城市风景 ‎ ‎ 自行车在打排炮。‎ ‎ ‎ 汽车在发射鱼雷。‎ ‎ ‎ 小鸟在喊口号。‎ ‎ ‎ 我蹦蹦跳跳(走路),‎ ‎ ‎ 敲地球这面大铜鼓,‎ ‎ ‎ 帮他们呐喊助威。‎ ‎ ‎ 五、      诗的语言与文的语言有什么不同?整齐,换行,优美,顺畅 ‎ ‎ 六、      集体创作《日落》。‎ ‎ ‎ 七、      完成自己的创作后给老师修改。(积累下来)‎ ‎ ‎ 系列七:“诗歌知识——赛”‎ ‎ ‎ 一、      导语:诗歌是广阔的海洋。诗的知识就是一个百花园,我们能否在这个百花园中采到我们需要的蜜,就要看我们这些小蜜蜂是否辛勤劳动了。下面我们举行一个简单的诗歌知识大比拼的活动,看看哪些同学的诗歌知识最丰富。‎ ‎ ‎ 二、      竞赛题(另页)‎ ‎ ‎ 三、     小结竞赛情况,谈话:我们在诗海中拾贝,我们在诗海中畅泳。诗竟然不是遥远的梦,诗竟然距离我们的生活这样近。十年之后,我们的同学中,其中一些有可能成为诗人吗?老师拭目以待呢。‎ ‎ ‎ ‎ ‎ 系列八:“综合汇报——展”‎ ‎ ‎ 一、      准备阶段:‎ ‎ ‎ 导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大家对诗一定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我们还要想想,怎样把这一阶段的学习所得展示出来呢?)‎ ‎ ‎ ‎(分组讨论,选择汇报的方式方法)‎ ‎ ‎ 方法一:小组合作把个人摘抄的诗装订成册,设计好封面(老师发给纸)上交(配有文字、图画)‎ ‎ ‎ 方法二:个人或小组合作把上网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成自编诗集;‎ ‎ ‎ 方法三:出关于诗的手抄报,装订成册,加上封面;‎ ‎ ‎ 方法四:小组合作在班内出墙报,宣传栏。‎ ‎ ‎ 方法五:阅读相关的书籍,向同学介绍一本好书,参加汇报日自备该书。‎ ‎ ‎ 方法六:把自己对某首诗的理解与赏析形成书面材料,全班装订成册。‎ ‎ ‎ 方法七:小组合作编排一个诗人故事,告诉大家诗人是怎样写诗的。‎ ‎ ‎ 方法八:把活动过程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写下来,在汇报展示的时候朗读。‎ ‎ ‎ 方法九:写一份活动总结,写出自己在活动后的收获。‎ ‎ ‎ 方法十:选出班内的“小诗人”,“发表”他们的诗作。选出“朗诵能手”参加朗诵活动。选出“诗歌知识小博士”,参加知识竞赛。选出“优秀诗集小编辑”,参加展示会。选出“最佳总结”,汇报朗读……‎ ‎ ‎ 二、      堂上汇报:‎ ‎ ‎ 小型诗歌知识竞赛会(五分钟)——诗歌朗诵表演活动(十分钟)——展示诗集(包括诗歌赏析,诗人故事,好书推荐等,十分钟)——展示诗作(集体创作,个人作品,教师作品等,五分钟)——畅谈体会,总结收获(口头即兴说,结合前面的原创作品;朗读书面总结,表扬优秀成果。十分钟)‎ ‎ ‎ 三、分别评出“小博士”,“朗诵表演家”“最佳小编辑”“小诗人”和“总结能手”,让他们贴出板书。‎ ‎ ‎ 四、板书:诗道——知识竞赛;诗韵——朗诵表演;诗集——好书推荐;诗作——原创作品;诗味——收获总结。‎ ‎       ‎ ‎(备注:汇报交流后收集学生的作品、资料,进行全面总结,表扬奖励表现突出的学生)‎ ‎ ‎ 六年级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汇报展示活动 ‎ ‎ ‎(详细方案)‎ ‎ ‎ 活动目标:‎ ‎ ‎ ‎1、经过一系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学习的心得和收获,使学生提高自信心和欣赏美的能力。‎ ‎ ‎ ‎2、让学生在展示的过程得到老师的欣赏和表扬,激发持续学习的兴趣。同时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小结学习的方法,提高朗诵、欣赏、表演、说话等各方面的能力。‎ ‎   ‎ 活动重难点:‎ ‎ ‎ 重点: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包括收集的资料,竞赛的题目,朗诵的表演,推荐的诗、书,讲、演的故事,编辑的集子,写好的赏析、诗作和总结等。‎ ‎ ‎ 难点:准备好各种资料,让学生进行排练,设计好整个汇报展示过程的小环节。‎ ‎ ‎ 活动时间:一月日,四十分钟至六十分钟左右。‎ ‎ ‎ 活动准备:‎ ‎ ‎ ‎1、 教师准备:进行汇报活动设计,收集学生积累的资料(教师积累的资料也整理出来)制作相应的简单课件。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节目排练。‎ ‎ ‎ ‎2、学生准备:个人手抄报,小组诗集,原创小诗,诗人故事,好诗欣赏,书面总结。诗歌朗诵,知识竞赛等。‎ ‎ ‎ 活动过程:‎ ‎ ‎ 一、导入:前段时间,我们利用了两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进行了一个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贴),这节我们进行一个全面的汇报展示活动。因为各组准备的内容较多,我们这节课可能不止于四十分钟,那么大家在后面下课的时候如果需要去洗手间的话,不用告诉老师,自己“轻轻地走去,又轻轻地回来”,能做到吗?能不能坚持上这样的一节“长课”,有信心上好吗?‎ ‎     ‎ 二、诗歌知识大比拼:我们前些天每组选出了“两个诗歌知识多面手”,现在请这两个同学代表自己的组,参加班里的比赛,看谁能获得“诗歌知识小博士”的称号。‎ ‎ ‎ 抽出同学出的题目,分别回答。(老师抽题,学生读出)‎ ‎ ‎ 抢答老师给出的几小题。(另纸备十题左右的题目)‎ ‎ ‎ 小结,我们在学习中得到了不少诗的知识,得到了一些理解欣赏诗的方法,也懂得了诗的分类方法,还知道了一些写诗的方法。也就是获得了诗道(贴出板书“诗道——知识竞赛”),公布获得“诗歌知识小博士”的学生名单,发给奖状。下面我们再来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      ‎ 三、诗歌朗诵会。(响音乐,集队)师:602班诗歌朗诵会现在开始。在朗诵过程中,希望大家能体会到“诗的韵律”(贴出板书:“诗韵——朗诵表演”)。‎ ‎602班诗歌朗诵会主持人词 ‎ ‎ ‎(合)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一个广阔的海洋。‎ ‎ ‎ ‎ ‎ ‎(女)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在《诗经》中,我最喜欢《采薇》的片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 ‎(男)我不是“采薇”,我采到了《诗经》中的另一颗明珠——《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 ‎ ‎ ‎(男)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最鼎盛的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有“诗仙”李白,有“诗圣”杜甫,还有“诗史”白居易。我们请()和()同学朗诵杜甫的《春夜喜雨》。‎ ‎ ‎ ‎……‎ ‎ ‎ ‎(女)到了宋朝,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兴盛起来了,那就是“词”。“词”又叫“长短句”,是可以供人演唱的,一般都有词牌名。‎ ‎ ‎ ‎(男)哦,我知道了,苏轼和辛弃疾是两位“豪放派”的词人。‎ ‎ ‎ ‎(女)是啊!姜白石和李清照则是“婉约派”的两位代表。‎ ‎ ‎ ‎(男)下面请()同学朗诵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 ‎……‎ ‎ ‎ ‎(女)元朝的时候,又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曲”兴起了。‎ ‎ ‎ ‎(男)唔,有些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粤剧里的粤曲一样。‎ ‎ ‎ ‎(女)下面请欣赏()同学为我们朗诵白朴的《天净沙.秋》。‎ ‎ ‎ ‎……‎ ‎ ‎ ‎(男)多美的色彩和意境啊!这就是古诗!转入现代,出现了“新诗”。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请我们班的女同学朗诵他的《天上的街市》。‎ ‎ ‎ ‎……‎ ‎ ‎ ‎(女)多丰富的想像啊!外国也有很多诗人,下面请我班的男同学朗诵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白桦》。‎ ‎ ‎ ‎……‎ ‎ ‎ ‎(男)我们在诗海里徜徉,(女)我们在诗海边拾贝。(合)让《我们去看海》吧!‎ ‎ ‎ 齐背《我们去看海》。‎ ‎ ‎ ‎……‎ ‎ ‎ ‎(男)我还认识了很多当代诗人。余光中,顾城,席慕蓉,舒婷……我很喜欢余光中的《乡愁》呢。‎ ‎ ‎ ‎(女)我也很喜欢这首诗。《乡愁》是一首抒情诗,表现了大陆和台湾分割的不幸历史,抒发了中华儿女思乡怀土、盼望祖国统一的炽烈而深沉的情感。‎ ‎ ‎ ‎(男)全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对应着人生的四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 ‎ ‎(女)这首诗还曾被音乐家谱曲,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呢。‎ ‎ ‎ ‎(男)那现在就请我们全班同学,和在场的所有老师,都来朗诵一下余光中的《乡愁》吧。‎ ‎ ‎ ‎(播放音乐)‎ ‎ ‎ ‎(主持人分别朗诵一二节,全班朗诵三四节。)‎ ‎ ‎ ‎(回座位)‎ ‎ ‎ 四、好诗欣赏,推荐诗集。刚才大家在朗诵的过程中,大多数是我们课本中的阅读材料,但也有课外读到的诗。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一定对某一首诗或某一类诗特别的欣赏,或者对某一个诗人特别的喜欢,又或者,你读了一本好的诗集。下面请同学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诗。‎ ‎        ‎ ‎1、 先背(读)出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再说说为什么喜欢它。(例如《游子吟》)‎ ‎ ‎ ‎2、先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类诗,再读(背)出其中的一首,再说说这些诗有些什么共同的特点。(送别诗)‎ ‎ ‎ ‎3、 简单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个诗人,再讲讲关于他的趣事(例如白居易)‎ ‎ ‎ ‎4、展示各组同学出的关于诗的手抄报和诗集,介绍出得好的手抄报的特点。(李白的诗)‎ ‎ ‎ ‎(以上各人发言教师应有所准备,指导学生进行背诵,朗读,介绍,讲故事和解说)‎ ‎ ‎ ‎5、小结:同学们在阅读中进步,在推荐中再次提高了欣赏和表达能力呢。以上是我们的第四个环节“诗集——好书推荐”。‎ ‎ ‎ 五、原创作品,诵读诗作。‎ ‎ ‎ ‎(师)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班的同学也写出了不少的诗。下面请同学们向大家朗读展示自己的作品。贴出板书(诗作——原创作品)‎ ‎ ‎ ‎1、自由朗读,教师点评。‎ ‎ ‎ ‎2、展示集体作品和“小报”。‎ ‎ ‎ ‎3、 教师展示自己的“作品”。‎ ‎ ‎ ‎4、小结激励学生:诗就在我们身边,诗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有朝一日,或者在座的某一个同学,会成为诗人也说不定呢。我们期待着这一天。‎ ‎ ‎ 十、              畅谈体会,总结收获。经过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轻叩诗歌的大门,大家有了些什么收获呢?‎ ‎ ‎ ‎1、       指名说,自由说。‎ ‎ ‎ ‎2、       指名朗读写得好的“总结”。‎ ‎ ‎ ‎(师)总结发言:我们在诗海边徜徉,我们在诗海边拾贝,这让我们满载而归。叩响了诗歌的大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诗的世界!让我们以这次活动为起步,今后在诗海中走得更远,得到更多的收获和更大的乐趣!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读后颇令人感慨和感动的文章。感慨的是老人十几年如一日,步行二十余里,给海鸥送餐;老人和每一只海鸥都是知心朋友,熟悉它们的样子,懂得它们的语言,了解它们的情感。感动的是,老人去世,海鸥为他举行特殊的葬礼。‎ ‎ ‎ 一、激情导入 ‎ ‎ 教师:你们听说过人十几年如一日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为动物送餐直至告别人世吗?你们看见过动物为人举行奇异非凡的葬礼吗?让我们走进《老人与海鸥》的故事里,去感受一位老人与海鸥之间浓浓的情谊吧。‎ ‎ ‎ 二、整体感悟课文 ‎ ‎ 先要理清文思。‎ ‎ ‎ 教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围绕着“老人与海鸥”,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 ‎ ‎(讨论明确: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写老人为海鸥做了什么;二是写海鸥对老人怎样。)‎ ‎ ‎ 你们很会读书。我们先跟随作者去了解老人为海鸥做了什么。‎ ‎ ‎ 三、分层阅读理解 ‎ ‎ ‎(一)理解第一部分──老人对海鸥 ‎ ‎ 目标:读出形象,读出画面,读懂感情。‎ ‎ ‎ 指名读。思考:课文讲了老人哪几个事例?‎ ‎ ‎ ‎(1)老人给海鸥喂食;‎ ‎ ‎ ‎(2)老人与海鸥交流;‎ ‎ ‎ ‎(3)老人讲海鸥故事。‎ ‎ ‎ 学习方式:分组选读。分三个组各选读一个方面的内容。(一、二组重点学习“喂食”部分;三、四组重点学习“交流”部分;五、六组重点学习“讲述”部分。)‎ ‎ ‎ 读书建议:先在小组里读读议议,从哪些词句中感悟出什么,再设计一种读书方式呈现感悟。‎ ‎ ‎ ‎1.在第一组汇报的基础上,加深感悟,在读中浮现老人喂食图──‎ ‎ ‎ ‎(1)填补动词,品味读,感受老人爱鸥如爱子。‎ ‎ ‎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在湖边的栏杆上,()一步,()起嘴向鸥群呼唤。老人()着栏杆()。‎ ‎ ‎ 要求:把空着的词语补出来。‎ ‎ ‎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栏杆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 ‎ 教师:补出的是哪些词语,从中你体会出什么?‎ ‎ ‎ ‎(2)分扮角色“呼应读”,感受人鸥相亲相爱相依相随。‎ ‎ ‎ 男生读描写老人喂食的语句,女生读描写海鸥吃食的语句。‎ ‎ ‎ ‎2.在第二组汇报的基础上,加深感悟,在读中浮现人鸥亲昵图──‎ ‎ ‎ ‎(1)同桌分角色读。‎ ‎ ‎ ‎(2)换角色再读。‎ ‎ ‎ ‎3.在第三组汇报的基础上,加深感悟,在读中浮现老人深情讲述图──‎ ‎ ‎ 教师:这是我们跟随作者看到了“老人喂食图”、“人鸥亲昵图”、“老人深情讲述图”。再听听作者的朋友告诉我们什么。‎ ‎ ‎ 出示文字篇:‎ ‎ ‎ 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般。‎ ‎ ‎ ‎(十几年如一日多么可贵,二十多里多么不易。真是人鸥情义重。)‎ ‎ ‎ ‎4.合作读。‎ ‎ ‎ 方式:男女生合作读老人给海鸥喂食—一对男生合作读对话部分—教师读老人讲述部分。‎ ‎ ‎ 读中思考:‎ ‎ ‎ 从老人给海鸥喂食中,感受到什么?从老人与海鸥交流中,又感受到什么?从老人的故事中,还感受到什么?‎ ‎ ‎ ‎(相知、相亲、相爱;人鸥情谊深重。)‎ ‎ ‎ ‎(二)理解第二部分──海鸥对老人 ‎ ‎ 教师:“没想到十多天后,忽然有人告诉我们:老人去世了。”当你们得知这样一位老人永远地走了,你的心情怎样?‎ ‎ ‎ 教师:当海鸥知道老人离去,它们是怎样的表现呢?“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了翠湖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学生接读)‎ ‎ ‎ ‎1.整体感悟读 ‎ ‎ 你们读懂了海鸥为老人做了什么吗?‎ ‎ ‎ 交流后,学生板书:为老人哀鸣、为老人追悼、为老人守灵。‎ ‎ ‎ 小结:对逝去的所敬爱的人哀悼、守灵,是人才有的行为,发生在动物身上,是多么令人惊异和震撼啊!‎ ‎ ‎ ‎2.自由体会读 ‎ ‎ 我们好好读一读这部分课文,你对哪些词语有感悟,就谈谈你的感悟,读出你的感悟。‎ ‎ ‎ 分三个画面品读,即哀鸣、追悼、守灵。伴随学生的理解,点红重点语句。‎ ‎ ‎ ‎(1)理解“往常的”──往常的鸣叫是怎样的,表示什么?现在的鸣叫是怎样的,表示什么?‎ ‎ ‎ ‎(2)用补读法理解“竟”──补读的词语是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什么?(没有想到海鸥也有人一样的表达情感的方式。)‎ ‎ ‎ ‎3.提炼总结读 ‎ ‎ 教师:从海鸥为老人哀鸣、为老人追悼、为老人守灵中,你感受到海鸥对老人有着怎样的感情。‎ ‎ ‎ ‎(爱戴、怀念、悲痛。)‎ ‎ ‎ 小结:为老人对它们所做的一切而深怀敬意,为老人离开它们而深感悲痛,为老人对它们的情义而深深怀念。‎ ‎ ‎ 四、以感悟带动表达,以表达促进感悟 ‎ ‎ 教师:读完课文,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写下可以表达你心情的词语。再用上这些词语表达你的心情。‎ ‎ ‎ 板书 ‎ ‎ 老人与海鸥 老人            海鸥 给海鸥喂食       为老人哀鸣 和海鸥交流       为老人追悼 讲海鸥故事       为老人守灵 对联:人爱鸥如爱儿女  鸥敬人如敬亲人   人鸥情义重 出示小资料。 ‎ ‎《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 ‎ 教师指着课前画的三只不同样子的松鼠,这是什么?(松鼠)松鼠在你脑海中是一个怎样的印象?(活泼可爱、灵活乖巧、惹人喜爱)是啊,松鼠被成为“大森林的精灵”,你手头上有多少关于这小精灵的资料?交流一下吧!板书:贮存粮食、灵巧可爱、树上搭窝 ‎ ‎ 如果有一天松鼠跑到我们家里来了,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学习课文。‎ ‎ ‎ 板书课题:22*、跑进家来的松鼠(注意“鼠”的写法)齐读课题 ‎ ‎ ‎ ‎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 ‎ ‎1.学生自己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 ‎ ‎2.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松鼠在“家”做了哪些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 ‎3.读后交流,课文讲了一只松鼠跑进我们家后,在我们家接二连三发生的一些趣事:把鹿角当树枝、千方百计储存冬粮(偷方糖和晾蘑菇)、垫温暖的窝的事。(板书)‎ ‎ ‎ 发生的这些事都是松鼠平时的生活习性使然,结合谈。‎ ‎ ‎ ‎ ‎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 ‎ ‎1.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事,读后再小组内交流最喜欢的事的经过,并结合相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 ‎ ‎ ‎ ‎2.重点句子的解析:‎ ‎ ‎ ‎①它整天满屋乱跑,在橱柜和架子上跳来跳去,动作灵活得惊人,从来没有碰掉过一样东西。‎ ‎ ‎ ‎(这句话介绍的是松鼠的习性。写松鼠在我们家“整天满屋乱跑”“动作灵活地跳来跳去”,可从“惊人”“从来没有”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小松鼠的这些行为并没有丝毫的埋怨,我们读到的只有称赞。)‎ ‎ ‎ ‎②有时,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脸,还轻轻咬我的耳朵,我想它是又想吃糖了。可我又上哪儿给它找去呢?‎ ‎ ‎ ‎(松鼠“跳”到小作者的肩上,“蹭”他的脸,还“轻轻咬”他的耳朵,俨然,松鼠已成为小作者亲密的伙伴。对于松鼠的喜好,小作者已了然于心。描写松鼠的几个动词,不仅写出了松鼠的可爱灵活,更流露出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 ‎ ‎③爸爸哈哈大笑,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咱们家的松鼠是在储备冬粮呢。森林里的松鼠到了秋天,就要开始储备冬粮。这是松鼠的天性,咱们的松鼠自然也不甘落后!”‎ ‎ ‎ ‎(爸爸的这句话对松鼠因喜爱而产生的宽容溢于言表。知道是松鼠偷吃了糖,发现自己一直错怪了自己的孩子,爸爸不仅没有责怪松鼠,反而“哈哈大笑”,认为这是松鼠的天性,还夸奖它“不甘落后”。)‎ ‎ ‎ ‎④有一天,它干脆失踪了,哪儿也找不到。也许它跑到花园或森林里去了吧?我们心里空落落的。‎ ‎ ‎ ‎(松鼠不见了,作者一家人到处去找,却又哪儿也找不到。虽然猜想它也许跑回了森林,可作者一家人的心里是“空落落”的,他们多么舍不得这只可爱的松鼠啊。)‎ ‎ ‎ 交流其他语句。‎ ‎ ‎ ‎3.交流中穿插朗读训练:请你通过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 ‎ ‎ 四、再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 ‎ ‎1.交流作者表达方法。‎ ‎ ‎ ‎(要点:通过松鼠在“我”家的几件趣事反映松鼠的可爱,表达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这种喜爱之情是隐藏其中的;文中爸爸的话和作者的议论从侧面反映了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喜爱。)‎ ‎ ‎ ‎2.作者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用充满童趣的笔触描写松鼠的习性。文章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有趣。松鼠虽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做着荒唐事,可在作者一家人的眼里,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是那么可爱,因此,这些错误都是可以原谅的,就如孩子的调皮。细细读来,课文处处充溢着对松鼠的喜爱。‎ ‎ ‎ 五、拓展延伸 ‎ ‎ ‎1.启发练笔:让学生想象:如果松鼠跑到你的家里,你会怎么做?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 ‎ ‎2.相关的阅读材料,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 ‎ 推荐——《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这本书的主人公名叫蒂皮,法国人,从小与身为摄影师的父母在非洲生活,拥有许许多多的野生动物朋友,大到大象,小到蚱蜢。蒂皮与野生动物成为了很亲密的朋友。‎ ‎ ‎ 这本书2000年在法国出版,很快就被译成德、日、英等文字,先后在全球29个国家发行,以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亿万大小读者。2002年6月,中文版面世。‎ ‎ ‎ 板书设计:‎ ‎ ‎ ‎22*跑进家来的松鼠 贮存粮食灵巧可爱树上搭窝 ‎ ‎ 惹人喜爱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能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孩子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如: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孩子们刚才很会思考,提出了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自己去找答案吧。‎ ‎[评:不仅引导学生弄清了“战象”的意思,还针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评: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在教学时注意把握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因为是预习过,教师要教方法,不要逐字逐句地读,要快速把握段落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如:浴血搏杀、泣不成声……嘎羧为什么不搬东西,整天优哉游哉的?)‎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作业设计:‎ ‎1.继续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老 重披战甲 重临旧地 自掘坟墓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仔细品读,感悟战象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再读课文,说印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问题,并一起解决了问题。学到这儿,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可能有“善良”“怀旧”“坚强”“忠诚”“英勇”等,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可以做简单的整理,以便明确下一步的研读目标)‎ ‎[评:高段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已养成,本课课文较长,教学易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直奔重点语句进行学习,避免逐字逐句的讲解。]‎ 二、研读语句,细感悟 ‎1、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学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 ‎(1)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 生读相应句子汇报:‎ ‎“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 ‎(从“呕呕地吼”“急促地踏”感受到战象看到象鞍时的急切心情。)‎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从“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 ‎(从这里感受到战象也已经对村寨和村寨的人们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它也没有忘记村寨的人们对它的救助,对它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久久凝望”看出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从这些都感受到战象对战斗过的地方的留恋,同时也是对救它的人们的感谢,也是对死去的战象的深深的怀念。)‎ ‎(2)汇报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语句。‎ ‎“象鞍上留着弹孔,似乎还有斑斑血迹──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当时战斗的惨烈,战象对战斗记忆犹新,披挂上象鞍有一种无比自豪的感情。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 ‎(可联系前面的威风凛凛,逐渐衰老和现在进行对比理解,教师的诱导,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战象对战斗对战友的无比怀念之情。)‎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给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从“泣不成声”“系纱巾”“绑黑布”可以感受到村寨的人们对战象已经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能忘记战象在战斗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人们对战象的将要死去表达了极度的悲伤。顺势再巩固侧面描写)‎ ‎(3)从哪些地方又感受到这头战象的“忠诚”?‎ 生汇报“战象走向百象冢,和并肩战斗的战友躺在了一起”部分。‎ 以下内容重点体会:‎ ‎“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往下沉。”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 ‎“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嘎羧凝望着天空会想些什么?‎ ‎(4)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评: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想象,感受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让学生感悟到具体、生动的描写是本文一个重要的表达特点。]‎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1、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学生练笔,集体交流)‎ ‎2、这篇课文与我们刚刚学习过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有那些相同的地方?‎ ‎3、 引导学生从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和课文都有具体的描写两方面进行比较,再次体验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文章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评:通过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再次体会具体、细致的描写体现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的表达方法。]‎ 四、推荐作品 像这样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故事的文章还有很多,孩子们下去可以再看看《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义犬复仇》‎ 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小练笔: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善良 忠诚 英勇 坚强 ‎[评与思:这是一篇很典型的长课文短教的范例,文章虽然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但在教学时我们则采用直奔中心的方法,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在这一重要环节的实施中,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不一定只是谈感悟再朗读,可以读代讲,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 那么,通过昨天对2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声自读课文及阅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 ‎2.汇报初读情况。‎ ‎(1) 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 “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尝试拟订自学提纲。(相机板书关键词)‎ 预设提纲: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①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②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交流读后的感受。‎ ‎(3) 说说你还有什么问题?‎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我”为什么要帮助救狐狸?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 补充提纲3.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4.思考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评:有学生自己为学习拟订的自学提纲,也有老师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提出的学习要求,学生的主体体现充分,教师的参与、引导作用也体现出来。]‎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根据自学提纲独立思考,勾画圈点作批注;思考完毕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2.集体讨论交流:‎ ‎(1)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 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通过交流,朗读,体会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 ‎(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课文的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印,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 ‎3.教师小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当动物对人类流路感情时,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对人类流露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 ‎[评:课文浅显易懂,此环节采用自主探究的形式,训练学生概括能力,感悟能力;但对课题深刻含义的理解需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体会。]‎ 四、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你能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的故事?‎ ‎(海豚奥利纳;海龟救人的故事;丹顶鹤的故事;小狮子爱尔沙;昆索泼的猴子学校……)‎ ‎2. 课外练笔:(二选一)①你与小动物之间最能体现真情的一个片段;②课文情节生动,有不少的地方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练笔。如:正太郎在去牧场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他是怎样被救的呢?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定十分感人,能把它写具体吗?‎ ‎[评: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补白,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板书:‎ ‎* 金色的脚印 小狐狸(被捉)‎ 奶 桩 回 喂 木 放 要 咬 老狐狸 送食 正太郎 ‎(聪明、善良) 搭救 (善良)‎ ‎[评与思:整篇教学设计以自学探究为主线,通过自拟提纲,质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后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思维的相互启发,朗读的相互感染,会让学生们的学习呈现百花盛开之势。所以,老师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口语交际·习作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说说自己知道的动物故事,让同学从你描述的故事中体会动物的情感,加深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 ‎2.谈自己遇到的有关伤害动物的故事,并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练习运用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充分的理由劝阻别人不要伤害动物,激发学生关心动物的思想感情。‎ ‎3.根据图片报道,进行合理的想象,编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动物的故事以及相关资料。‎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出课:‎ 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有关动物的故事,我们对动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来谈论与动物有关的话题。‎ ‎2.明确话题要求,自主选择话题。‎ ‎(1)指名读口语交际的内容,明确每一个话题的具体要求。‎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说,做好交流准备。‎ ‎3、指导口语交际:话题一 ‎(1)老师讲一个动物故事。学生听后说说自己印象深的部分,或者说说对故事角色的认识。‎ ‎(2)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动物故事。‎ 你知道哪些动物的故事?在众多的故事中,哪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你就 讲哪一个故事。‎ ‎(启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准备交流内容:一是自己家喂养的动物的故事;二是亲戚朋友家喂养的动物的故事;三是从阅读的书籍报刊中知道的动物的故事;四是从电视或网络中看到的动物的故事。)‎ ‎(3)在进行话题一的交际时注意把故事介绍清楚,小组内的成员可围绕这个故事进行评议和讨论。‎ ‎5.话题二:‎ ‎(1)如果你是小明,你将怎样劝说爸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理由进行劝说:一是自己知道的动物是我们人类朋友的故事;二是伤害动物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危害;三是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四是动物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五是动物也是有丰富的感情世界。)‎ ‎(2)你还知道那些伤害动物的事?遇到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做?(启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事件:一是自己身边看到的听到的事;二是从书籍报刊中看到的事;三是从电视网络新闻广播中看到听到的事。)‎ ‎(3)这个话题我们可以怎样进行口语交际呢?(启发学生采用情景模拟对话练习,话语要清楚明白,要有说服力,表演时要注意体态、表情等。)‎ 三、小组内讨论交流:‎ 选择话题一的小组,从小组中选择一个最好的故事准备在全班交流。‎ 选择话题二的小组,分好角色进行模拟对话,从小组内选择两位同学准备在班内交流。‎ 四、召开动物故事会 ‎1.选择五个小组推荐的五名同学讲故事。‎ ‎2.讲完后,学生评价,谈感受。(引导学生会倾听,能针对别人的发言有重点地表达。)‎ 五、模拟场景,分角色进行对话 选择两组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注意表情、动作、神态。‎ ‎1.对话完毕,学生评价。(引导学生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进行评议。)‎ ‎2.学生补充有关伤害动物的故事,并谈一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 六、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交流,我们又知道了许多与动物有关的故事,我们还知道目前还存在许多伤害动物的事件。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继续搜集有关动物的故事,我们还要带头宣传保护野生动物,让动物永远和我们人类友好相处。‎ ‎[评与思:口语交际教学重在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互动交流。话题二通过创设情景,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加之本单元学习完以后,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动物的了解与关心,所以也有话可讲。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适时调控,引导学生要学会倾听,快速把握别人说话的重点,能随机应对,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形成学生真正的语言交际能力。]‎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一组有关偷猎者残害野生动物的图片和打击偷猎、盗猎的图片。‎ ‎2.学生看后说一说感受。‎ ‎3.播放一组野生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的画面。‎ ‎4.看后教师总结:当前世界各国已经把保护动物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各国都相应的制定了保护动物的法律,成立了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可以说保护动物已经深入人心,今天我再来看一幅与动物有关的图片新闻。(出示图片)‎ 二、观察图片,畅所欲言 ‎1.从图片中你看到些什么?‎ ‎2.从图片中,你能想到些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交流,为写作做好铺垫。)‎ 三、图文对照,明确要求 ‎1.读读课本中的文字,简要说一说图片内容。‎ ‎2.明确习作要求:根据图片报道,展开合理想象,然后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3.展开想象,补充情节 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补充故事情节。‎ ‎(1)什么时间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 ‎(2)为什么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 ‎(3)几只小鸭子是怎样失足跌入路旁下水道的?‎ ‎(4)鸭妈妈看到小鸭子跌入下水道,它会怎么想,怎么做?‎ ‎(5)鸭妈妈是怎样向巡警求助的?(求助的方法,求助时的表现,如鸭妈妈咬着巡警的裤管不放,把他拉到小鸭子掉下的下水道旁;鸭妈妈指挥另外的小鸭子把下水道围成一圈,不停地鸣叫,引起了巡警的注意)‎ ‎(6)鸭妈妈是怎样带领巡警赶到出事地点的?‎ ‎(7)巡警奋力搭救小鸭子的场面?其他司机怎么表现的?(神态、动作等)‎ ‎(8)小鸭子被救出后鸭妈妈会有怎样的表现?‎ ‎(9)在救助小鸭子的过程中,路人会怎么样?‎ ‎(10)从这个故事中你会产生怎样的想法?产生怎样的感受?‎ ‎4、想一想:这张图片要表达的是什么?(动物间浓浓的亲情,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人类对动物的爱护。)根据要表达的中心确定详写的情节。‎ 四、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写具体 ‎1.自己选择一个需要补充的情节,想一想:如何写具体?‎ ‎2.发言,依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提醒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点工夫:‎ ‎(1)将鸭妈妈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写具体 ‎(2)将巡警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写具体 ‎(3)哪些要略写?‎ 五、组织讨论,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六、学生自由习作 ‎1.先口述一下故事情节。‎ ‎2.学生选择几个情节,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情节写具体。‎ ‎3.学生自由打草稿。教师巡视,参与习作,随时指导、点评。‎ ‎4.学生习作结束后,修改习作,自己写出自评语。‎ ‎[评与思:本次习作是想象作文,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很重要,对于学生想象的内容,师生要进行适当的评议,是否与图片报道相符,是否符合鸭子生活习性,是否符合生活实际,以引导学生的想象能够更合理。在选择要详写的情节时,注意让学生明白与中心有关的详写,无关的略写。]‎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回顾习作内容及习作要求 总体要求:根据图片报道,展开合理想象,然后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具体要求:1.想象是否合理。2.在体现鸭子之间、人与鸭子之间感情的部分是否写具体、生动了。‎ 二、朗读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的习作 ‎1.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习作,将习作出示在大屏幕上。说说文章好在哪里?哪些地方使你深受感动?‎ ‎2.找出习作的精彩之处,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的?‎ ‎3.再看看文章,说说你觉得什么地方不够好,提出修改建议。‎ ‎4.教师小结:本次习作,是看图作文。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篇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的作文。小作者之所以写的这么好,是缘于合理的想象,将故事情节补充的特别完整,许多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在展开合理想象的同时,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发表了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三、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1.对照别人的习作,看看自己的习作那些地方写的比较好。‎ ‎2.检查一下自己的习作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 ‎3.按照以上要求,看看文章还有没有其它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 四、自己修改后,小组内互相交换,再次进行修改,并给修改后的习作写出评价语 ‎[评与思:评改作文是学生习作能力的一方面的体现。本次评改的重点是习作的想象角度和表达情感的方法,是否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这两个具体要求进行评改,除了示范评改外,还应加强巡视,发现学生在自评、互评过程中做得比较好的应及时向学生反馈,使学生的自评、互评落到实处。]‎ ‎《回顾·拓展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将本组课文与以前学习过的描写动物的课文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在阅读中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2.积累古诗。‎ ‎3.通过阅读相关的动物书籍,继续了解动物故事,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好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 课前准备:准备丰自恺的《白鹅》、老舍的《猫》、布封的《松鼠》进行阅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我们以前学习过许多描写动物的课文,例如丰自恺的《白鹅》、布封的《松鼠》、老舍的《猫》,同学们还记得课文的内容吗?(学生简单交流)‎ ‎2.现在我们再次阅读这些文章,感受一下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学生再次自主阅读《白鹅》《猫》《松鼠》)‎ ‎3.我们学习的本组课文也是描写动物的文章,现在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一下,回顾课文的内容和写法。‎ ‎(学生浏览本组课文)‎ ‎4.本组课文和以前学习的描写动物的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小组选择其中的两篇进行合作学习,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下表:‎ 课题 内容相同点 内容不同点 写法相同点 写法不同点 ‎(2)小组长将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准备在全班汇报。‎ ‎5.班内交流汇报 ‎(1)名小组长将合作学习的结果汇报给全班同学。‎ ‎(2)一名小组长汇报完毕,其他学生互相补充,发表看法。‎ ‎(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6.教师总结 我们阅读课文,要善于比较,在比较中总结,在比较中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一、 日积月累 引入:‎ 以前我们积累了一些古诗,今天咱们一起再积累一首古诗,它叫《马诗》,我们要比一比,看谁背诵得最快。‎ ‎(1)学生自己试读,读准字音,读熟诗句。‎ ‎(2)指名读全诗,正音。‎ ‎(3)你认为这首诗该怎么读?‎ ‎(4)指名读。‎ ‎(5)这首诗中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提出问题。‎ ‎(6)交流一下对诗句的理解,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 ‎(7)老师补充学生不理解的地方。‎ ‎(8)学生自主背诵,小组内交流背诵的技巧,互相背诵。‎ ‎(9)学生背诵展示。‎ 二、教学课外书屋 ‎1.老师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的精彩片段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 ‎3.如果有学生已经看过,可以介绍自己阅读的内容和感受,‎ ‎4.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5.拓展阅读:《动物来自好人这一边》、《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阿布,我的大象哥哥》‎ ‎6.交流阅读体会。‎ ‎7.老师向学生推荐动物文学书目。‎ ‎(1)中国作家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狼王梦》。‎ ‎(2)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红脖子》。‎ ‎(3)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海狼》。‎ ‎(4)日本作家椋鸠十的《孤岛野犬》《赤鸟》。‎ ‎3.要求学生课外到图书馆和书店寻找这些书籍,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准备读书交流会。‎ ‎[评与思:“交流平台”采用表格对比的形式,让人一目了然,教学这一版块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进而让学生明白同是写动物的课文,着重点和所用的写作手法都可能不一样;“日积月累”重在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不要把弄懂诗意作为重点;“课外书屋”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教师要作好课外阅读的指导,帮助学生拟订阅读计划,并分阶段开展阅读指导和阅读后的交流,使课外阅读得到落实。]‎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 ‎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 ‎ 教学重难点:‎ ‎ ‎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 ‎ 教学准备:‎ ‎ ‎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及蒙娜丽莎的资料。‎ ‎ ‎ ‎2.学生读数课文,并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要求在读懂的地方写上自己的体会,不懂的地方标上“?”。‎ ‎ ‎ ‎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 ‎ 教学过程:‎ ‎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 ‎ ‎1.(CAI:卢浮宫图片及《维纳斯》《胜利女神》)卢浮宫是目前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其艺术藏品种类丰富,档次之高,堪称世界一流。有最重要的镇宫三宝,其中两件是雕塑作品,看,它们分别是米洛的《维纳斯》和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还有一宝是一幅油画,她就是诞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笔下的名画《蒙娜丽莎》。‎ ‎ ‎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共赴——(齐读课题)!‎ ‎ ‎ ‎(二)认读词语,扫清障碍 ‎ ‎ ‎1.(CAI:词语)要欣赏世界名画还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我们先来认识一些词语。‎ ‎ ‎ ‎2.齐读词语,认准字音,看清字形。‎ ‎ ‎ ‎3.强调易错字的读音:悄(qiǎo)然肖(xiào)像 ‎ ‎ ‎(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 ‎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 ‎ ‎2.反馈交流。(提示: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可以用上一些关联词语:先写……然后写……最后写……)‎ ‎ ‎ 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 ‎ ‎(四)品读课文,感受魅力 ‎ ‎ ‎1.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感受!(可以谈画面内容,也可以谈你对这幅画的评价,还可以谈你知道的有关这幅画或作者的资料)‎ ‎ ‎ ‎2.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 ‎ ‎3.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学习5──7自然段。‎ ‎ ‎ ‎(CAI:学习提示)‎ ‎ ‎ ‎(1)默读,用()找出介绍画像内容的语句。‎ ‎ ‎ ‎(2)对照插图,读读语句,谈谈感受。‎ ‎ ‎ ‎4.学生分小组学习。‎ ‎ ‎ ‎5.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 ‎ 提问:作者是如何描写这幅世界名画,向我们展现她的魅力的呢?‎ ‎ ‎ 学习第5自然段 ‎ ‎ A:引导读句子“那幅画不大,大概三英尺长、两英尺宽吧,整幅画几乎只是一种棕色。”这是介绍了画的什么?(尺寸大小和整体的颜色)‎ ‎ ‎ B:“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仔细看她的颈项,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 ‎ 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让你感受到了画得栩栩如生?‎ ‎ ‎ 是啊,我们仿佛看到了她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更令人称奇的是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一切似真亦幻。‎ ‎ ‎ C:对照插图,分组朗读,再次感受。‎ ‎ ‎ 过渡: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 ‎ 学习第6自然段,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 ‎ ‎ A:“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 ‎ ‎ 师范读,同时让生结合图画,说说你蒙娜丽莎的微笑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淡淡的、若隐若现的)‎ ‎ ‎ B:过渡:是啊,不同的人看到她的感受都不一样。作者也有同感。‎ ‎ ‎ 引导读“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 ‎ C: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对达·芬奇说?(体会达·芬奇的精湛技艺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 ‎ D:再次品读第6自然段。‎ ‎ ‎ ‎(3)达·芬奇的精湛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引出第七自然段)‎ ‎ ‎ 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交叠的双手、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特别是体会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 ‎ 补充介绍:在“蒙娜丽莎”之前,肖像画一般是没有背景的,在这里画家打破了一般肖像画的局限性,使人物处在了远山、丛林、闪光的水池等背景之中,这一背景朦胧、安静,充满诗意,与蒙娜丽莎的精神生活和谐一致,更好地衬托了人物的内在气质。更为有趣的是,当我们集中看左边时,觉得远景下降而人物上升,集中看右边时,又觉得远景上升而人物下降,富有变化。‎ ‎ ‎ ‎(4)小结: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这幅画?你发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作者一边描写画面内容还一边写了自己的感受、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 ‎ ‎(五)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 ‎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 ‎ ‎2.学生再读1─4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 ‎ ‎3.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 ‎ ‎(1)来欣赏她的人很多。从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这一点?‎ ‎ ‎ ‎(2)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来?即使等待很长时间也甘愿。体会画来纽约的不易及她的艺术价值——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 ‎ ‎ ‎(3)从等待中人们的心情怎样?引导体会人们的荣幸、迫不及待等心情。‎ ‎ ‎ ‎(六)总结升华,朗读抒情 ‎ ‎ ‎1.过渡:从人们的等待,从画展出的来之不易,以及“蒙娜丽莎”本身,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说:(CAI:第八自然段)‎ ‎ ‎ ‎2.引读。‎ ‎ ‎ ‎3.作者说蒙娜丽莎的生动、美丽、温柔、神秘,在他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蒙娜丽莎已经成为作者灵魂的一部分。那么,蒙娜丽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 ‎4.引导激情朗读。‎ ‎ ‎ ‎(七)总结全文,深入拓展 ‎ ‎ ‎1.今天,当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同样,他也成了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 ‎ ‎2.拓展练习:‎ ‎ ‎ ‎(1)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有关的资料。你也可以继续查找和达·芬奇有关的资料。‎ ‎ ‎ ‎(2)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介绍这幅画呢?‎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 ‎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 ‎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 ‎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 ‎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 ‎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 ‎ ‎【教学准备】课件 ‎ ‎ ‎【课前准备】‎ ‎ ‎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和powerpoint。‎ ‎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 ‎ ‎【课时安排】一课时。‎ ‎ ‎ ‎【教学流程】‎ ‎ ‎ ‎★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 ‎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将来谁有可能是文学家。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气味。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鸟语花香”(你和文学家有缘,因为你读出了声音和颜色。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高山流水”(这个孩子也有文学家的潜质,你能读出颜色和声音。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不过,当邹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上课!)‎ ‎ ‎ 一、揭题导入 ‎ ‎ 板书课题,生读。指导生读准“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习方法。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反复诵读加揣摩,比如联系上下文,比如参看书下注释,比如借助工具书等等,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 ‎ 二、初次读文 ‎ ‎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 ‎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 ‎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 ‎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 ‎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 ‎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 ‎ 三、理解课文 ‎ ‎ 过渡: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 ‎ ‎(一)整体感知:‎ ‎ ‎ ‎1.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品质。)‎ ‎ ‎ ‎2.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吗?出示“善鼓琴、善听、善哉”,指名生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谁善鼓琴、谁善听)。“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 ‎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 ‎ ‎(二)细学课文:‎ ‎ ‎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 ‎ ‎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 ‎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 ‎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 ‎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 ‎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 ‎ 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再读2.3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义。‎ ‎ ‎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 ‎ 指名说。(师:透过文字展开想象,会让我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 ‎ ‎4.(不过,这两句话更能凸现的是子期的善听,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 ‎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 ‎ ‎5.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 ‎ 生:猜想。‎ ‎ ‎ 师追问: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 ‎ ‎ ‎6.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 ‎ 伯牙所念——‎ ‎ ‎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 ‎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 ‎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 ‎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 ‎ 生:是知音。(板书:知音)‎ ‎ ‎ ‎7.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 ‎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 ‎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 ‎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 ‎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 ‎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 ‎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 ‎ ‎ ‎8.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 ‎ ‎9.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 ‎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 ‎ ‎10.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 ‎ 四、课外拓展 ‎ ‎ 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 ‎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 ‎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 ‎ 五、背诵课文 ‎ ‎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邹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想背诵这篇感人的文章吗?‎ ‎ ‎ ‎1.生自由背诵。闭上眼睛,想想文章的思路和脉络,心中默背。‎ ‎ ‎ ‎2.试背。放《高山流水》的乐曲。‎ ‎ ‎ ‎3.指名背诵。‎ ‎ ‎ ‎4.师生一起背。(邹老师也想背诵了,会背的站起来背,还不太熟的,可以坐着小声地跟着背。)‎ ‎ ‎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 ‎《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课件:《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音乐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问题提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了解《月光曲》是什么。]‎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本课8个生字词,提醒学生读准“茵”“霎”“粼”的读音,注意“盲”字的书写,读准“啊”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读法。]‎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月光曲》的来历。]‎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设计意图:老师的描述,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听着老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在教学此环节时,教学设计上重点在于朗读的指导,许多问题的思考都是从朗读中产生,在朗读中寻求到答案的,所以教学时可采用边读边悟的教学方法。]‎ 板书:‎ 月光曲 ‎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   \太穷谱谱成 第二课时 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1)师:“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2)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明确哪里写实哪里写的联想,在联想部分充分让学生去想象音乐的情感,让优美的旋律在学生心中流淌,教学时可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设计意图:体会联想与写实的妙处。]‎ 五、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前后照应的地方。品读课文,感受文章中人格之美,艺术之美,文字之美。]‎ 第三课时 一、难句讲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 ‎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突破重难点。]‎ 二、佳句赏析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接起琴键来。‎ ‎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这样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融进了他心中强烈的感情,美妙动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景美情深。]‎ 三、归纳训练 本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他触景生情,谱写了著名的《月光曲》。‎ 分段段意:‎ 第一段(第1节):讲贝多芬曾经谱写过《月光曲》。‎ 第二段(第2.3节):讲贝多芬在茅屋外边听见琴声。‎ 第三段(第4—7节):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 第四段(第8—10节):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 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写作特点:‎ 课文在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写作的表达特点。]‎ 板书设计 ‎[教学思考:本教学设计重在读和悟上,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去讨论,由于学生在知识、思想感情、意境等方面与贝多芬时代有一定距离,设计时注重充分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去说,感悟文章的意境隽永,文质兼美,受到美的熏陶。此外,领会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品味《月光曲》艺术魅力,感受生动文字的画面美丽,是设计者在教学细节中适度穿插的。]‎ ‎《我的舞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尾句)‎ ‎[设计意图: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一下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抓住重点问题学习。]‎ ‎(二)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1)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2)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设计意图:抓关键句子体会舞台队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让学生自己读书,勾画所得句子品析,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多了解评剧和评剧艺术。]‎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从上一个重点问题过渡到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五)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设计意图: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一下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抓住重点问题学习。]‎ ‎(六)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教学思考: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学生课前收集关于评剧艺术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教学时要着眼于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艺术给人的神奇魅力,要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并通过朗读或形象描述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口语交际·习作八》教学设计 ‎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课前准备:单元导读后,可分组发放《“身边的艺术”调查表》,让学生边学习本组课文边留心积累。‎ ‎“身边的艺术”调查表 组长 ‎ ‎ 组员 ‎ ‎ 调查途径 ‎ ‎ 调查内容 艺术形式 ‎ ‎ 艺术品 ‎ ‎ 与艺术有关的故事 ‎ ‎ 教学过程:‎ 一、读内容,明要求 ‎1.自己读口语交际的内容.‎ ‎2.说说有什么要求?(向家大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品.讲跟艺术有关的故事)‎ ‎[设计意图: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二、创设氛围,激发交流欲望 如:张贴优秀画作,播放经典乐曲,展示泥娃娃,手工编织,剪纸作品,或者多媒体演示与艺术有关的各种场面,使整个课堂有一个良好的交际氛围,从而激发动机,学生想说的欲望.‎ ‎[设计意图:展现各种艺术方式或艺术品,创设交际氛围。]‎ 三、联系生活,创设交际情景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资料将学生分成三组:‎ 艺术形式大观圆艺术品展览厅艺术故事大联播 ‎2.把学生分好组后,引导学生交流.交流形式不拘一格,或找同桌.或小组.或班级,也可组成一个个临时的口语交际单位,可导游介绍.双人对话.问答,或多人讨论.辩论.评价等.‎ 四、在个人陈述,同桌或小组交流展示“身边的艺术”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比赛。‎ 要求:清楚,明白,最好能用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好句,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听候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教学建议:这是口语交际的重点环节,教师要做好分组调控,指导个别组的成员交流,注意体现对艺术的崇敬和欣赏,表达自己对艺术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 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课前准备:让学生带一张自己学艺、参加艺术欣赏活动的照片,或者带一件自己喜欢的艺术品。‎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 课始,让学生展示充满情趣的学艺画面,并做简单的介绍。教师相机引导: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艺术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我们班的孩子个个多才多艺,见多识广,这是平时生活中我们留下的精彩画面。我提议让照片的主人来做画面配音吧!‎ ‎[设计意图:课前展示学生收集的学艺画面,并提出配音的要求,为这次习作主要内容做铺垫。]‎ 二、上台介绍 教师可请1到2名学生上台介绍照片内容,细说发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教师将学生述说过程中引用的好词佳句一一板书,特别是感受和想象部分,要反复强调。让学生知道在叙事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使情节展开,内容丰富,更加生动、感人。)‎ ‎[设计意图:介绍发生故事和亲身感受,练习口头表达能力。]‎ 三、小组交流 ‎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带照片或艺术品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学艺组、艺术品欣赏组、艺术欣赏活动组等。‎ ‎2.组内交流,互相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 ‎3.每组推荐1名代表,全班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取长补短,将艺术加工制作和鉴赏融合,交流不同的体验感受。]‎ 四、指导选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与口语交际内容的联系,选出有价值的题材,鼓励学生用笔反映生活中妙趣横生的艺术。如:回顾”六·一”文艺汇演的欢乐,美术课上变废为宝的喜悦以及鼓号队的威武、雄壮等。‎ ‎[设计意图:选材重点从学艺、艺术品鉴赏、艺术欣赏这几方面选择,要让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这样能更好表达感受。]‎ 五、学生撰写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应用好词佳句。]‎ 六、修改习作 教师引导学生赏识他人习作的成功之处,审视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取长补短,”修剪枝叶”甚至重起炉灶。‎ ‎[设计意图:修改时可采用同桌修改,便于更好交流。]‎ 七、赏析评改 ‎1.学生修改完毕后,可以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析。‎ ‎2.教师选择少量习作展示、点评。‎ ‎[教学思考:教学时要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有说话的材料,交流时注意要激发交流的欲望,特别要联系生活,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回顾·拓展八》教学设计 交流平台 一、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二、找出课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找出有关的句段,并读一读。‎ ‎2.读后体会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同桌互相说)‎ ‎3.全班交流。‎ ‎(1)《月光曲》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月光曲》那种不断跳跃的音符所蕴涵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使我们虽然没有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但已经感受到了乐曲的旋律就像大海一样由弱到强,由轻到重,起伏不定,扣人心炫,‎ 并让学生明白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更富有感染力。‎ ‎(2)《蒙娜丽莎之约》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对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诠释得淋漓尽致,使蒙娜丽莎的永恒美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让学生明白恰当的联想和想象,会是文章充实,意境更深刻。‎ ‎4.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习作,举一些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设计意图:抓住本单元训练要点:恰当的联想与想象和写实相结合的写法,让学生回顾的同时理解更深刻,更利于在实际中运用。]‎ 三、教师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交流第二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说说自己课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小组说,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学生的成功做法,推广一些课外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有些学生课外阅读养成好习惯,有些学生生活中交际能力很强,有些学生是有心人,经常采用”采蜜本”摘抄好词佳句,有些学生坚持写日记或小练笔,有些学生注重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 ‎3.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课外学习语文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学语文。‎ ‎[教学建议:交流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时,要多请学习语文有方法的同学交流,最好让他们把自己的采蜜本、日记本等拿出来展示,或者介绍自己如何在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的方法,教师要适当梳理。]‎ 日积月累 一、学生自己读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和什么有密切的联系 ‎(有关于音乐方面的,有关于绘画方面的,有关于建筑方面的,有关于书法方面的,有的成语可以同时运用到多个领域。)‎ 二、自己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查成语词典,还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三、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过或听到过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的出处,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 四、背一背这些成语,看谁先记下来。‎ ‎[教学建议:教学时要让学生读准这些成语,对于不理解的成语,让学生自己查字典,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或听到这些成语,说说成语出处,再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通过读、议、说、背,使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加深对本组单元主题思想的感悟。]‎ 成语故事 一、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二、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响是指声响;遏是指阻止,使停止;行云是指流动的云彩。想遏行云指声音高亢阻拦了天上的流云,多用形容声音响亮。)‎ 三、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拓展练习: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教学建议:教学时应以学生独立阅读为主,自己读懂故事,并进行简单复述。教师可引导学生把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