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5.73 KB
- 2022-02-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十二课 《桥》
一、走进作者
谈歌(1954—至今),原名谭同占。1954 年出生于河北龙烟铁矿,祖籍河北
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 作家、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7 年开始文学创
作,1978 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共发表长篇小说 19 部,中短篇小说千余篇,计
有 1500 余万字。部分作品被译成法、日、英等文字并于国外出版。
二、创作背景
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小小说《桥》是作者谈歌的小小说代表作。此篇
小小说发表后被选入多种选本,并入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给作者带来
不小的影响力。
三、课文解析
《桥》篇幅极短,却把一位老党员、老支部书记的光辉形象永远铭刻在读者
心头。文中,老支部书记共讲了四次话,这四句话传递着老汉内心情感的汹涌波
涛,也在推动着情节的层层递进,老汉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借助了这极为简洁
的四句话。小小说的结尾,父子双双被洪水卷走,老支部书记虽然死了,其精神
却长青不死。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的民族都不能少了这种铁骨铮铮的民族气
概。此篇小小说进入课堂,让孩子传承的是一种精神,而非效仿某些特殊时刻的
特别做法。
四、字词过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咆.(páo)哮.(xiào) 嗓.(sǎng)子 党.(dǎng)员 流淌.(tǎng)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预习(解析)
沙哑.(yǎ) 揪.(jiū)出 呻.(shēn)吟 废.(fèi)话
2.给下面的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tǎng) (流淌) (yǎ)( 沙哑)
淌 哑
(chǎng) (淌游) (yā)( 咿哑)
3.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势不可当:当:抵挡。形容来势十分迅猛,不能抵挡。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摇晃不稳,像要跌倒的样子。
呻吟:指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或发出像叹气的声音。
祭奠:为追念死者并安抚其在天之灵而举行仪式。
五、积累与思考
1.全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汉形象?
老汉是一个在生死攸关之际,无私无畏,舍己救人,具有极强觉悟的党支部书记。
2.阅读全文,展开想象,描写老太太祭奠丈夫和儿子时的心理。
(提示:此题开放,但所写心理应当从侧面烘托老汉的形象。)
3.找出课文描写雨水、洪水、桥等景物的句子,并解释这样写的好处。
雨: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洪水: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桥: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好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对这些景物进行生动的描写,突出了老汉在
危急之中难能可贵的无私品质,侧面烘托老汉的老革命形象。
4. 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并按照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
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答:全文主要讲了深夜当洪水袭来,老村支书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
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的故事。
开端(1-4): 突遇山洪
发展(5-13): 疏导撤离
高潮(14-23): 桥塌殉职
结局(24-27):祭奠英灵
第十三课 《穷人》
一、走进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是 19 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其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他经 12 次
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70 年代末,托尔斯泰
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80 年代的创作有:剧本《黑暗的势力》
《教育的果实》;中篇小说《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短篇小说《舞会之
后》;其中,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托尔斯泰晚年
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 年 10 月从家中出走,11 月病逝,享年 82 岁。
二、创作背景
《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
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
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
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
淳朴。《穷人》这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
们的高尚品德。
三、课文解析
1.文章结构
“穷”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然而正是因为“穷”,才更能显示出穷人的高
尚品质。文章中运用直接描写法、幻觉描写法、景物衬托法等描写人物的心理活
动,表现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事情背景。突出了环境的险恶,桑娜的担心程度(心惊肉
跳),以及她一家人生活的艰辛、困难。
第二部分(3-11):事情经过。写桑娜去看望女邻居西蒙,发现她已死去,就
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部分(12-27):事情结局。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
西蒙的孩子抱过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2.写作特点
(1)课文以故事的发展为顺序,以桑娜的活动为线索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
(2)运用了行动、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字词过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保佑.( yòu ) 寡.妇( guǎ ) 蜷.缩( quán ) 忐忑..( tǎn tè )
魁.梧( kuí ) 倒霉.( méi ) 僵.硬( jiāng ) 澎湃..( péng pài )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列成语,并写出它的意思。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忐忑不安:形容人心神不安定的样子。
汹涌澎湃:形容水流湍急,波浪相撞的样子。常用来形容声势浩大。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害怕不安。
五、积累与思考
1.《穷人》的作者是 列夫·托尔斯泰 。19 世纪中期 俄 国批判现实主义作
家、思想家、哲学家。其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 《战争与和平》 。
2.下列句子中省略号起什么作用?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
①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②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③表示语意的跳跃。
④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1)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
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① )
(2)我嘛……缝缝补补……( ④ )
(3)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做些什么呢?( ③ )
(4)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② )
3.读句子,回答问题。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
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这个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个句子是环境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烘托人物勤劳、善良的品质,表
现这个家庭生活的艰辛。
4.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记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
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在穷苦中互相帮助的高尚品质。
第十四课 《在柏林》
一、走进作者
奥莱尔,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微型小说家。
二、创作背景
本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
1939 年 9 月 1 日—1945 年 9 月 2 日)是主要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
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
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 61 个国家和地区、20
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 9000 余万人,5
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战胜
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三、课文解析
奥莱尔的微型小说《在柏林》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
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用极小的篇幅来深刻地反映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
又沉重的话题。它那平静不动声色的叙述后面包含了一股始终没有爆发出来的强
大悲愤,但这种克制反而更有感染力,更让人动容。
四、字词过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服役.(yì) 咔嚓..(kā chā) 噗嗤.(chī)
五、积累与思考
1.《在柏林》的作者是 美 国作家 奥莱尔 。她仅仅用不足 400 字就写成了小小
说《在柏林》,文章短小精悍,侧面反映 战争 给人民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心灵创
伤。
2.老妇人翻来覆去地数数,是因为 她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受到了巨大刺
激而致疯,反复数数是想她的儿子。
3.从全文来看,本文采用了 以小见大 的表现手法,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
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深陷战争的人民对于战争的控诉。
4.全篇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平铺直述的一句话,简单描述了车厢里的情况。看似是对车厢的情况
的描写,实则是暗示读者健壮的男子都上线当了炮灰,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
重的灾难,为后文表现战争的残酷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5.文段结尾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答:这里是老兵解释完原因之后,人们都陷入对于战争残酷的思考,全部沉默了。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环境描写的表达方式,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
伤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