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5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0年中考物理复习提纲
纵观这几年的物理中考试题,在考试内容的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考试内容及其展现形式一改长期以来僵化、生硬、教条的现象,在贴近生活、关注社会、重视考察实验能力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科学探究的考察方面所做的探索,为考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命题空间。试题说教的意味减少,给人以熟悉、活泼、亲切的感觉。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其探索科学的愿望,又重视了对学生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这些都为中考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现今中考命题越来越多的体现了课改理念,今年的中考无疑仍会沿着这个方向前进,预计今年的改革方向:
一(1)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避免盲目拔高
中考要体现课改理念,并非不要基础,在基础知识及主干知识上的测试仍是命题的最基本的原则。综观近两年的命题,应当说70%以上是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查,但有一点需要指出,就是近年来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形式在发生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基本摒弃了考查死知识的做法。即使是“知道”层次的知识,也是要求能在具体事实中,辨认出该知识(或规律),所以,在学物理的过程中死背知识是没有意义的,死钻繁、难、偏、怪的题目肯定是吃力不讨好的!
(2)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是中考命题总的指导思想
这不仅是物理学科的要求,也是对所有考试科目的共同要求。坚持这样的命题思想,将会有效地引导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注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但是,目前的学生终日埋头读书,连最基本的家务活都很少去做,即使是最基本的、最常见的生活现象,他们有时也会觉得不知所措。这就要求中考命题既要坚持联系实际的导向,又不能太脱离学生现状的实际情况。因此,我认为那些最常见的生活现象,最可能成为命题的素材。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善于发现生活现象中的物理知识,对于联系实际的训练要点,应该多亲自去做、去看、去想。热衷于在各类资料中寻找所谓联系实际的题型去做,不是好的办法。
(3)重视联系科技成果、生活、生产实际,密切联系当前当地的热点,凸显地方特色。注意把本地的重大时政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进行适当“包装”是试卷的一大亮点。试题要求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准着入点,运用科学的原理、规律与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题过程中,渗透了人文精神和情感态度,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教育。
(4)注意体现学科渗透
学科渗透是近几年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一方面源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所生活的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的世界,而不是被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形成的物理、化学、生物这样分割开来的学科世界;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不断渗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而学科综合成为世界范围教育改革的浪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为的观念”、“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的课程基本理念。因此,可以预测学科渗透将成为中考考试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近几年的中考命题在学科渗透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尝试。出现了一些学科内部综合、学科之间渗透,具有时代气息的综合试题。这些试题力图体现知识与技能、物理与生活、科学与技术、科学与人文等问题的综合。力图在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突出对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思想和方法的考察。同时也力图引导我们的基础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社会、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5)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体现人文关怀,关爱生命。进行安全和环保教育,增强节能减耗意识。如煤气泄漏、安全用电等题型,要求学生提出节能建议。
综观中考考试内容的改革我们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我国的中考物理命题改革是以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为宗旨进行的,体现了结合具体问题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加强与实验有关内容的考察,在试题中增加了开放性问题。这些改革实践为新课程全面实施后我国各地的中考命题改革积累了经验。反过来,从近几年中考试题我们也可以大致把握今后我国中考考试内容改革方向。
(6)适度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能力
探究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意在使学生从根本上摆脱接受性学习的局面。目前中考在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实验题的测试上。实验题应当注重考查学生是否实际操作过。从这两年的实验考查情况看,今后的设计性实验题会增多,但难度不会加大;对实验过程的考查应占有一定比例;各种仪器的使用应当占有一定份额。当然考查探究时,还要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7)突出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感悟
传统的教学往往过于注重传授结论,老师教的时候强调的是结论,学生学的时候看中的是结论,甚至有的学生,学习物理也是死搬硬套一些结论。新的课程理念则强调体验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对物理过程的真实体验,了解规律,感受并逐渐掌握科学方法,这就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近年来各地都在探索如何在中考命题中对过程和方法实现有效的测试。这些思路与新课改精神非常吻合。在复习时,重要的是让学生真实的去体验、去做。如果只是要背一些相关概念则会失去意义。
二、中考物理复习对策
1.研究《物理课程标准》,通读教材,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搞清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注重规律的形成过程
《物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中考的范围和要求,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之一,对于中考复习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物理课程标准》的研究,明确考试的要求,了解题型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使自己的复习有方向、有目标,使自己的复习能有一个明确的评价依据,从而有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使复习更有的放矢。在研究《物理课程标准》的同时,还要仔细阅读教材,因为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依据,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之一。特别要注意教材中以下几个方面:①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和伴随的科学方法。在最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中,此类题目的分值要占到10%左右。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物理规律形成的过程经常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如:速度、密度、压强、比热容等概念的形成过程,欧姆定律、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等物理规律的得到等,都是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研究的。②教材中的实例分析(包括各类插图、生活及有关科技发展的实例等)。③各种实验的原理、研究方法、过程。④相关的物理学史。笔者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在复习迎考过程中埋头苦做习题,忽视了最根本的、最必要的工作──阅读教材,在升学考中造成不该有的失分而后悔莫及。
2.整理知识内容,归类掌握
中考物理试卷中的各知识点覆盖率较高,最近几年都在80%~90%左右,但对十个重点知识点的覆盖率则为100%。这十个重点知识是:比热容和热量的计算、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功率、力的概念、密度、压强、二力平衡。物理知识涉及的面很广,基本概念、理论更是体现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学生要对每个部分中的知识,按知识结构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扩展成知识面,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相互联系,如:在对速度这一知识进行复习的时候,就可以把研究得到这一物理概念的思想方法迁移到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等其它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去,举一反三,即要做到“书越读越厚(知识内容多)──书越读越薄(概括整理、总结)──知识越来越丰富”,这样才能在考试时思维敏捷,得心应手。
3.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加强实验探究能力的训练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的教学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材和历年的中考试题中都十分注重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核。近几年来,中考物理中实验考核的分值在上升,而从试题内容上看,已从单纯的记忆型趋向实验探求设计的模型。因此,在复习中学生要加强训练。一般在实验中,学生尤其要注意题目中提供的信息,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实验操作步骤、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
4.学会关注,做个有心人
近几年的中考物理中有五大类热点问题:①估计、估算题主要涉及学生实际生活中与所学知识直接相关的实际事例。②动态、故障分析。③科学方法题主要考核物理概念、规律形成中的思想方法。④情景信息题即在考题中提供较多的情景信息,根据题目要求,从中筛选出有用的相关信息。⑤开放性试题(包括结果开放、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等)即在研究中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研究的方法、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定势,研究的结果并不唯一,表达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特别是要解决第①类的问题,平时就应该学会关注,做个有心人。做到关注自己:例如体重、身高、密度、体积、正常步行速度、正常体温、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压强等;关注周围:例如课桌多高、一层楼多高、一只鸡蛋质量多大、家用电器功率多大、小轿车速度多少、保温瓶容积多大、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指甲刀及自行车、白炽灯泡上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等;关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如露水、霜的形成、为什么冬天水管容易破裂等;关注科学、技术、社会:例如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光污染、人工降雨、航空航天、奥运会、四川地震、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三、提高复习效率的策略
理清了命题的基本思路及复习的对策,有利于把握复习方向,而要提高复习效率则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不要盲目使用资料
总复习阶段同学们有相当多的各类复习资料,但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复习资料,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大部分复习资料所存在的主要缺陷是:题型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理念,把学习物理引入了死胡同;或者过于追求新奇,把复习物理引上歪路。所以,任何资料在使用时都要分析、选择,以避免浪费精力和时间!
2.切忌大量重复劳动
目前学生已做了大量的模拟考试题,许多学生仍然在题海中奋力拼搏,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题目一定要多做,才能熟能生巧、触类旁通。笔者认为当前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大量的题目,并不是明智之举。各种类型题做过了多次,学生见到题已经没有新鲜感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并且题做得太多,会让人钝化,产生错觉。因此,应当允许学生对已经熟悉思路的题一带而过,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有疑问的问题上。另外学生应把所做的练习中的各类题型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发现其中的异同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多角度地理解题意,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才能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3.防止身心过度疲劳
也许是“头悬梁、锥刺股”
的古训,使人们对初中生已经严重超负荷的复习状态总不能给予格外关注,这既是无心、更是无奈。诚然,在最后冲刺阶段,适度紧张完全必要,但过度疲劳则绝对不会有好的效果,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师生共同协调,因人而异地合理安排进度和时间,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途径。
4.不要忽视心理调适
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许多人会出现烦躁不安、无心复习等现象,需要注意的是:这也许不是简单的认识或理想问题,更不是做思想工作所能奏效的。这些可能是心理出现故障的表现,需要进行心理调节。因此在总复习阶段,最重要的是心理调节,把握节奏,松弛有度,适度紧张,愉悦心态,切忌浮躁!初中物理知识点分散,总复习时难度较大,教师要对知识结构进行整理,精选习题和例题,以提高复习效率,我们采用"三轮复习"法
第一阶段:梳理知识,打好基础。
本阶段我们教师力求做到:
1.抓住中考说明,把握中考走向;
2.抓住物理课本,落实基础知识;
3.抓住课堂复习,提高复习质量;
4.抓住网络建立,形成知识体系;
5.抓住题目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处理好《考试说明》与教材的关系, 通过研读《考试说明》
养成“依纲扣本”的习惯;重视教材功能的挖掘、物理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是以教材为载体的,再加上近几年中考命题大多数是教材中题目的引申、变形或组合,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不能轻视课本,必须深钻教材和课标,要以本为本,“依本扣纲”,重视教材内容和教材功能的挖掘。比如,新教材中有很多小栏目,如想想做做、想想议议,科学世界,等,这些栏目有的是告诉学生知识与技能,如“摩擦与我们”、“斜面和轮轴”等等都是科学世界中出现的;有的是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的。
在第一轮复习时,一定要让学生熟读教材,不放过教材中的每个问题、每张图片,要让学生将每个知识点都真正弄懂,并尝试用它们解决新的问题。比如:注意通过课后小实验、教材课后典型练习的变式、课本各类图表和图形渗透来实现物理知识的考查,特别要注意: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教材中每个力学插图、图表所蕴涵的物理意义。
重视画图和识图能力培养,注意作图过程的规范性
学习物理离不开图形,从运用力学知识的机械设计到运用电学知识的复杂电路设计,都是主要依靠“图形语言”来表述的。所以,按照科学的方法动手画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而且对今后进—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有着重要意义。初中物理作图和识图的内容主要包含:“力的图示、简单的机械作图、电路图和光路图。“课标”要求的画图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画图属于作图类型题,比方说,作光路图、作力的图示、作力臂图以及画电路图等等;另一部分,根据现成的图形学会识图,所谓识图:是指注意结合条件看图,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把复杂的图形看简单(即分析图形),更要学会在复杂的图形中看出基本图形。例如,在计算有关电路的习题时,已给出的电路图往往很难分析出来是串联、并联或是混联,如果能熟练地将所给出的电路图画成等效电路图,就会很容易地看出电路的连接特点,使有关问题迎刃而解,同时,在作图过程中要不断规范学生作图,使学生能准确作出反映要求的草图,这样更有利于准确揭示图形中蕴涵的物理规律和物理知识,以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除了要求学生做好课标和课本规定的实验外,还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完成课本上的“想想做做”、
STS、课外探究实验,甚至参加一些综合实践活动,使他们平时有一定的背景知识积累,减少恐惧程度。中考题中难度稍微大一些的实验题是: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按照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步骤、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进行探究,这方面的试题学生比较害怕,也没引起师生足够的关注,近几年中考题还没出现过,所以应该加强训练,以防万一。
( 1)校园中的物理。比如:教室有六盏照明灯还有两个插座却只有三个开关,它们是怎样连接的,你能画出电路图吗?
(2)家庭中的物理。比如:在橱房里烧菜时明明每次都是把油倒在炒锅里的,为什么灶台上和墙壁上到处都是一层油腻呢?等等。
( 3)马路上的物理。比如寒冷的雨雪天车辆为什么要缓行?小车中的乘客为什么要系安全带?等等。
( 4)生产生活中的物理。比如:水下的鱼为什么在云中游?机器零件的螺母下面都要垫一个垫圈?等等。
( 5)自然中的物理。比如:雷电是怎样产生的?雨、雪、冰、雹、霜、露是怎样形成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等等。
第二阶段:设置专题以整合提升(约三周)
针对近两年中考命题的特点,研究泰安市近四年的中考试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用专题来整合初中所有物理知识,能达到能力的跃迁。主要是三种方式的专题:(1)"板块式"专题复习:打破教材的章节顺序,把所有内容以力、热、光、电四大板块,重点加强每块知识的联系,稍微提高复习的难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2)"按题型"专题复习:根据中考题目类型,主要复习作图专题、实验专题(设计、制作)、阅读专题、计算专题、开放专题、探究专题、科学探究方法专题等,使复习纵横交错,从整体上掌握复习重点。 (3)"热点问题"专题复习:关注热点问题,把握考试动态,在围绕主干知识为核心展开第二轮复习的同时,重视中考热点问题的搜集与训练。现在中考的另一导向是重视物理与生活、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我们把近几年来中考中的热点,重点问题编成若干个专题进行复习。此复习以练为主,以讲为辅。练习时采用题组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反复出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此题与彼题的异同,既顺利解决了问题又熟练掌握了方法,且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前几年,热点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关注最新科技发展(例如:磁悬浮列车、以及我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实现了多人多天及出舱的飞行,完成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第一阶段。载人飞船涉及到相当多的物理知识,为了考查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科技发展"的意识,势必将成为2009年各地物理中考的热点问题。载人飞船工程中的物理知识有
1. 声学:
(1)在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播,宇航员与地面联系是通过电磁波来实现的。
(2)在返回舱内有空气,空气能传声,宇航员能正常对话,能听到机器工作时的噪音,所以睡觉时要戴专用耳塞,这是通过"在人耳处减弱"的途径减弱噪声的。
2. 光学:
⑴在太空中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这是由于地球不是光源,同月亮一样反射太阳光形成的效果。在太空中看太阳,就只能看到黑暗太空中一个地别明亮的光球,周围却一片暗淡,这是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等物质散射光线。
⑵为了在黑暗中拍摄清晰返回地面的过程,采用了红外线拍摄,因为返回舱与空气剧烈摩擦后温度很高,发出的红外线很明显。
3. 热学:
(1)能量转换:火箭上升时,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和热能,且动能和重力势能不断增加;返回舱返回时机械能由于"摩擦生热"不断转化成内能,且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在减小;飞船进入椭圆轨道后,在由近地点飞向远地点的过程中,飞船的动能不断减小,重力势能不断增加。
(2)火箭发射时,周围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因为火箭喷出的高温、高压的燃气能将附近所有物体熔化,为了避免这种破坏,科学家在发射台下设计了一个巨大的水池,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不易升温,且水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量,防止损坏发射台。
(3)返回舱返回时,由于与空气剧烈摩擦产生大量的热,为了防止烧坏船体,科学家在设计和制造时,除了选用耐高温的材料外,还在飞船外面覆盖了一层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在发生熔化、汽化和升华时会吸收大量的热,使返回舱的温度不致升得过高,保护了飞船和宇航员的安全。
4. 电学:
(1)"神舟"飞船进入太空后会展开巨大的太阳能电池帆板,在面向太阳时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供设备使用,同时储存一部分在蓄电池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在没有阳光时,蓄电池放电供设备使用,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天地间的通话是靠电磁波来实现的。我们看到宇航员与家人通话时略有延迟,是由于电磁波在天地间往返的路程较长(通过布置在各地的测控站间传递)引起的。
5. 力学:
(1)在太空失重状态下,不能够使用的仪器有:天平、弹簧测力计测动(测拉力可以)、压强计、密度计等,但温度计、刻度尺、放大镜、电流表和电压表等仍能使用。在失重状态下浮力、液体压强将消失,在水中吹气泡,气泡将既不上升、也不下降。不能以正常方式喝水,只能通过塑料袋挤进口中……
(2)宇航员在太空漫步应穿上专用的宇航服,因为在太空没有空气,没有大气压,有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和易受太空垃圾的撞击等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因素。
(3)火箭上升段,推力大于阻力和重力,做加速运动。返回舱返回时阻力大于重力,做减速运动。
②关注时事新闻(如朝鲜进行核试验)
③关注估测能力(例如估计考场温度,估计自己上三楼的功率)。
④关注探究过程中的问题引领、目的凸现、数据处理(全书63个表格且近四年考试都有,第一年,拉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第二年小孔成像的高度与像距的关系并画图像、第三年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并画图像、第四年声速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并画图像)、评价讨论等环节。
⑤关注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13个、实验推理法3个“牛一定律、真空不传声、两电荷”、转化法4个(电流、分子、磁场、磁性强弱)、等效法4、建立理想模型法(光线、磁感线、杠杆、匀速)4、类比法,(电路和水路等)。
⑥节能与环保问题。
⑦关注生活中的现象(例如芳芳做早餐时发现,同样情况下煮沸一杯牛奶要比煮沸一杯水快。这是为什么?请针对其中的原因提出一个猜想,并简述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善于利用因特网采集热点信息,为教学服务,为中考复习服务。
课标中要求理解的知识点有:理解密度的概念、理解压强、理解功率的概念、理解机械效率、理解欧姆定律、理解电功、理解电功率等,应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中考物理试卷中的各知识点覆盖率较高,最近几年都在70%—
80%左右,但有十个重点知识点的覆盖率则为100%。这十个重点知识是:比热容和热量的计算、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功率、力的概念、密度、压强、二力平衡。物理知识涉及的面很广,基本概念、理论更是体现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对于重点知识,可采用专题复习的方式进行。而专题内容的选择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而定,比如针对学生在日常练习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训练,或参考各市中考题,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组合进行专题提高训练。在专题训练中,要避免盲目拔高,要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操作、读数)是实验的基础的基础。新课程试题强调了对基本仪器的使用的考查。重点:温度计、测力计、天平、量筒、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也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所以在专题训练中,也可以针对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训练,因此,在复习的第二阶段,教师的工作量是很大的,不提倡购买一份资料,按部就班讲练习。专题复习还是自己选题组合要好一些。
第三阶段:综合训练,把知识点连成线,形成面
物理知识涉及的面很广,基本概念、理论更是体现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要引导学生对每个部分中的知识结构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扩展成知识面,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相互联系,在这一阶段要抓住题目训练,提高解题能力。要让学生明白: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练,没有一定数量物理题做保证,就不能确保中考题做的熟练。熟能生巧,见多才能识广,在做题过程中,寻找方法,总结规律,摸清思路,提高能力,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从中考失分情况来分析,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也是影响成绩的主要因素。因此,学生分析解题能力的培养也是九年级复习教学的一大重点。
(1)注重审题意识,培养审题能力
历届考生在中考中出现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考试中没有仔细审题或不会审题,审题的质量决定着解题的成败。教学中可从下面几方面提醒学生注意:
①仔细阅读题文,抓住题中的关键语句;②善于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③画出相应的图示,反映物理过程的实质;④理清物理过程的细节,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2)注重解题技能的训练,培养应变能力
复习中要有一定的难度意识,通过对学生的解题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处理各类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教学中可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指导学生积极思维,向深处钻研,向广处联想,注重物理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结合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指导学生归纳出一定模式的思路并鼓励学生寻找创造性的解题方法,这样有益于学生解题技巧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
(3)、要巧做习题,不搞“题海战”
复习过程中做题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一定的训练量就不会悟出熟练的解题技巧。但题目必须精选,教师在学生练习前必须先对练习进行筛选,要注意题目的针对性、代表性、典型性和思想性,劣质习题,特别是那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习题不仅浪费学生时间,更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决不能进课堂。题目的讲解要讲究效率,要让学生展示自己对题目解答过程的理解,以使教师的讲解更有针对性,“满堂灌”式的讲题方法、仅凭教师经验讲解的讲题方法是不负责任的懒惰做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当今课堂中不应再出现。
(4)、注重解题规范化指导,培养规范意识
近年来,中考对解题的规范化要求越来越高,其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考查学生科学地说理和准确进行文字表达的能力。复习教学中可以依据近五年来的中考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总结出解题规范化的一般模式,并作为学生平时解题要求的准则。结合试卷的讲评,从物理符号的书写、作图的一般要求到文字说明、反映过程的表达式,最后到结果的陈述,逐个环节提醒学生引起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这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
这是通向成功的必经桥梁,没有几百道题的练习保证,就很难确保难题不丢分。但是也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当前,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做大量的题目,时间不允许,其他科目也需要学生练习。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做的练习中的各类题型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发现其中的异同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多角度地理解题意,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才能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总之,在复习迎考中,要做到:复习全面仔细,知识点面结合,把握重点热点,概念牢固掌握,方法灵活运用,以不变应万变。
中考物理失分原因及对策
一、知识因素
学生对物理中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掌握不够,理解不透,应用不灵活,知识掌握的不全面,记忆不扎实。如物理学科的基本常识或基本常量,考查学生对学科基本内容的掌握,学生必须记忆有关内容。物理学家的事迹及其重大发现,需要大家识记,初中需要记住一些物理常数: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水的密度、水的比热容、水的熔点沸点、一些常见的电压值等。
注意纠正从生活经验获得的一些片面的、不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譬如,认为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不受浮力作用;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等等。
一些物理概念容易混淆,如:实像和虚像、压力和重力、压力和压强、功和功率、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等,要通过比较和整理建立正确的认识。
不重视课本,放弃课本抓课外,这会得不偿失。近几年中考常出现用课后小实验、课后典型练习改编的问题、课本各类图表和图形渗透来实现物理知识的考查,值得重视。要重视教材内容和教材功能的挖掘,注意教材每幅插图、图表所蕴涵的物理意义。
二、能力因素
基础题部分大多是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实例,体现了物理就在生活中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这类题目对学生的分析、观察等能力要求较高,比单纯记忆性的题目灵活。初中生大多生活实践经验缺乏,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实也熟视无睹,显得不理解,很难建立与物理知识的正确联系,更难正确解答。
从近年的中考试卷来看,文字题的分量有所增加。这类题往往是给出一大段文字、一组数据或一个结论,让你叙述理由和现象,这不仅要求同学们熟知各种物理现象和结论,也要求同学们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同学们在这方面也要有所注意。
考生在解答简答或开放性试题的时候,对物理现象的分析一定要注意使用物理术语,例如浮力、合力、压强、动能等,切忌使用一些日常生活用语。虽然你理解了,但是无法得分。
很多同学在平时的练习中习惯使用计算器,中考不让用计算器时就很容易出错。现在的练习就要尽量自己算,不要借助于计算器,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三、学科特点因素
物理学科中实验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几年的中考实验题显示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其中犹以对记录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结论学生容易失分,其原因是从一系列数据中找到隐藏的规律,再用简练的语言准确表达。对学生的实验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学生的能力稍有欠缺就难以得分。
要知道物理公式与数学表达式有区别,即物理公式中每个符号都代表着相应的物理量,其大小要受相应的物理量制约,不可以像数学符号那样随意改变。如密度的计算公式为
,很多同学认为一种物质的质量越大,其密度越大(或一种物质的体积越大,其密度越小)。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表示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相同的,所以我们说,某种物质的密度是由这种物质本身决定的,跟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均无关。从这个意义上讲,
是定义密度的公式,是测量密度大小的公式,而不是决定密度大小的公式。(相似的公式还有: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燃料的热值公式── ,物质的比热容公式── )。
四、积累经验,提高应试技巧
除了注意知识的积累,考试经验的总结也相当重要,不少同学平常考试成绩还不错,越到重要考试越发挥不出来,甚至很遭。这与不认真对待平时的作业和测验有关。因此要认真对待每一次的作业和测验,养成习惯,自然水到渠成了。
平时就要认真审题,规范答卷,限定时间完成一份试卷。正确理解关键词语,挖掘隐含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尽力借助物理示意图。还要注意卷面上的不经意丢分,如填空题中注意指导语,注意不能多字、漏字,语言要规范、通顺,不写错别字,填数字答案还应注意带单位;选择题要找准其对应的物理规律,再利用物理规律对选项的内容逐一进行分析,最后做出选择;作图中要注意审题,掌握做题分寸,无关的不能多画,相关内容不能漏画,虚线实线不能混淆,该垂直的不能倾斜;解答计算题时,书写一定要规范,例如运用物理公式解题,如果每个公式都带了单位,那全部就要带单位。如果前面的数字没有带单位,在最后的结果也一定要带上单位,每年都会有学生因为这个疏忽而失分;图像题要注意识别或认定图像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情景所描述的物理过程及其有关的因素和控制条件,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或规律,弄清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根据图像的变化情况确定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给以正确描述或做出正确判断。
建议大家做一个错题档案,把每张试卷的所有错题都总结下来,然后把老师对这个题的讲解详细地记在旁边,并写下你错误的原因。是知识没有掌握到,是粗心,还是考虑不周全。对错题一定要反复思考、练习,才能达到改正的目的。
五、准确把握模拟试题类型
试题类型一般可以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题主要包括选择题(单选、)、填空题等,主观性试题主要包括实验探究题、简答题、计算题。鼓励根据考查内容的需要,在试题的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如材料阅读题等。下面对各类常用的试题类型进行说明,并提出命题建议。
1、填空题
填空题由不完整的陈述句构成,要求学生填入简单的词句、数字或符号。填空题的评分比较容易做到客观,能够避免学生凭猜测作答。但如果设计不好,填空题容易导向学生死记硬背。填空题可以涉及一些简单计算,但难度不宜过高。
命题建议:
不要直接引用教材上的陈述作为填空题的基础,不要单纯考概念和定律的表述形式或公式。试题应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建立过程与物理规律形成过程的理解,不鼓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死记硬背。应使要求填写的答案具体简洁,避免出现歧义和含糊不清的语言。
例:挑选瓷器时,常常轻轻敲击它,由它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好坏。这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__来判断的。
命题建议:
不要直接引用教材上的陈述作为填空题的基础,不要单纯考概念和定律的表述形式或公式。试题应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建立过程与物理规律形成过程的理解,不鼓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死记硬背。应使要求填写的答案具体简洁,避免出现歧义和含糊不清的语言。
例:挑选瓷器时,常常轻轻敲击它,由它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好坏。这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__来判断的。
评注:使用此题时,有的地方给出的标准答案是“音调”,有的地方给出的标准答案是“音色”。其实,当一件瓷器出了毛病(主要是有裂纹)时,它的音调和音色都会发生变化。对这类物理本质比较复杂,容易引起歧义的题目,不宜选用。
2、选择题
选择题由一个题干和若干个备选项组成,要求学生从中选出正确备选项。在一份试卷中安排一定数量的选择题,有利于对《课程标准》中考查内容的覆盖,且评分标准客观。但选择题难以反映学生解题时思维过程,且由于提供了备选答案,使学生在解答时有了一定的猜测机会。因此选择题中要避免无效或低效的备选项,降低学生完全凭猜测答对的机会,提高题目的信度。
命题建议:
题干本身应表述清楚,并以一个确定的问题呈现,一般不使用否定式的题干。在有必要使用否定式的题目中,必须把题干中的否定词明显地标记出来。全部的选项都应该与题干在语法上保持一致,选项在长度和形式上基本相似。干扰项应该是实际中因错误解答可能得到的结果,并具迷惑性。
3、简答题
简答题是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作答的试题。它侧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文字组织与表达能力等。它可以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对科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比较深入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水平。简答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评分不容易做到客观,此外,那些完全照搬课本问题的简答题也容易导致学生不必理解而死记硬背。
命题建议:
简答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不宜直接取用教材的内容让学生作答,要着重避免答案就在书上的简答题,以免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评分标准的设置能对考生的答题做出有层次的评价,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水平。问题不宜太过复杂,以适合学生回答和方便阅卷者评判为标准。
不提倡命制类似试题:遥望星空,繁星璀璨,肯定给你留下无穷的遐想空间。你了解或想了想太空什么呢?你曾幻想过些什么呢?请你就其中一个方面写一篇300字以内的科学小作文。
评注:此题考查目的不明确,无法评分。
4、计算题
计算题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计算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要求展示完整的解题过程。考虑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课程标准》没有对计算题提出过高的要求。因此计算题的编制要在基础性上把好关,难度应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适应。试题应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相联系。
命题建议:
题目应创设一定的情境,不能只是简单的罗列计算所需条件。陈述的语言简明、易懂,避免无关或容易误导的线索。提供的数据恰当合理,避免繁琐的数学计算。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不刻意追求试题的难度。
5、实验、探究题
实验、探究题在分类上虽然不是一种独立的题型,一般以填充题、选择题、简答题或计算题等形式出现。实验、探究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处理实验数据和解决问题、排除故障等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探究题的考查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动手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施实验操作考试,进一步促进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
命题建议:
试题要能考查学生动手能力、正确使用仪器的能力及对实验方法和原理的理解,能区分做过实验的学生与机械记忆实验步骤的学生。可以以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为背景,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操作插图要规范,避免误导和不良的影响。所给出实验数据要真实,其有效数学要统一。
不提倡命制类似试题
例: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若不知道透镜的焦距,要先让凸透镜正对____________将其测出;实验要用的主要器材有凸透镜、蜡烛、光屏和______________;实验时,已测出凸透镜焦距为10cm,若烛焰位于凸透镜2倍焦距处,其像离透镜____________________。
评注:此类实验题只要靠记忆教材内容便可做答,无法真正考查考生是否做过实验和实验技能的高低。
从近年我市使用的中考物理卷看今后的初中物理教学
从近年的中考物理卷所反映的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关心科技发展,这些理念将是我们今后教学的方向和目标。
从近几年山东省高中阶段招生考试物理试卷看,物理卷较好地体现了中考的功能,既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进行,又有利于物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试卷设计简约、合理、合情,非常有利于考生发挥考试水平。
一、试卷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近年山东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物理试卷的内容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内容,即考查的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是新形势下学生素质的基本体现。内容结构较合理,知识点的覆盖面广。试卷的题型结构形式分为:选择、填空、作图、实验、计算和综合能力题。客观题比重较大,加强了物理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及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重点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开放创新能力等。
1.立意注重能力,全面考查学生的科学素质
从试卷看,这几年的试卷都注重能力,较全面考查学生的科学素质,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按学科内容结构要求立意转向体现教育价值立意,避免了死记硬背和模式化现象的发生。具体说来,命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初中物理一般知识的了解和再认、识别能力、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对常见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
例:(07年卷:3题)在很多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样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 )
A.液化 B.汽化 C.凝华 D.升华
07年卷第3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相关的知识,命题都改变了传统的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做法,把知识点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熟悉的场景里蕴含了很多的物理知识,考题既考查考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贴近生活,使学生充分体会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品质。
2.突出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的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总结出来的,因此,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在中考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考查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如实验操作、实验方法、实验设计等。
例:(06年卷21题):利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木块、铁块、细绳、钩码(已知质量,规格相同)等器材,可以进行很多力学实验,请选用其中的一些器材,设计一个力学实验,要求写出:
(1)实验研究的问题 。
(2)实验所需的器材 。
(3)实验步骤和分析(包括要测量的物理量和数据处理)。
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实验设计题,它要求学生用实验室的常规器材自行设计实验,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常规实验器材的基础上对各个知识点有较好的理解掌握,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新课标的突出特点是注重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思维能力。
例:(05年卷25题):物理课后,小南和小雄将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插入西红柿,做成一个“西红柿电池”,小南和小雄想探究“西红柿电池的电压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雄说:“可能与两金属片之间的距离有关”,小南想了想说:“也可能与两金属片插入西红柿中的深度有关”,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来了电压表连成如图所示的电路。
(1)请你选择其中一个猜想,并提出验证方法。
(2)目前人们乱扔废旧电池的现象非常普遍,请你针对这种现象,给有关部门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此题考查学生根据猜想来设计实验的能力,考查了学生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4.突出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考查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物理教学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特别是社会热点问题,从物理角度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唤起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对家乡、对环境的关注,即在考查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例:(07年卷:19题)在高速公路上,一些司机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肆意超载,带来极大的危害,按照我国汽车工业的行业标准,载重车辆对地面的压强应控制在7×105Pa以内。有一辆自重2000kg的6轮汽车,已知该车在某次实际运营中装货10t,每个车轮与地面接触面积为0.02m2。
求:(1)这辆汽车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是否超过行业标准?
(2)如果要求该车运行时不超过规定的行业标准,这辆车最多能装多少吨货?(设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不变)
此题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对熟悉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而05年25题之(2),则考查了学生对废旧电池危害问题的认识,考查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热点社会问题的观点,既考查了学生的物理知识,又考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加深了 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及对社会问题的参与意识和危机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对试卷和新课标的反思──今后的教学
从近几年的中考物理卷所反映的物理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结合当前的实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重点加强以下几点:
1.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不管教材如何改革,学科的知识结构是基本不变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是学生的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但是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难度把握。如:串、并联电路计算、浮力、压强。密度等以往中考难点的计算要求都下降了。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基础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背定义,死记公式,并注重知识应用的过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强化知识,以知识作为一种有效的载体,夯实学生的基础,发展学生的能力。
2.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选择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课题,如“
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度差和所耗电能的关系”和“通过实验,探究几种金属和塑料的弹性、硬度和导电性并说明生活中是怎样应用这些物质的属性”、“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制的”,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并且注意培养学生形成对于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有助于学生归纳、提高和发现问题。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同时重视探究中的交流合作,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全面练习,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助,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学习的轨道。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引导学生应用实验探究,资料查询,调查访问等方法学习知识乃至创新。如有些实验或探究活动可以由教师事先编写“指导卡”,让学生通过阅读卡片来进行实验或探究活动。又如:教师平日应注意收集与物理课程相关的资料、信息,及时给学生指出获得最新相关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帮快步入自主学习的轨道。同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地保持下去。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紧密和广泛的联系,物理学的每一次重大的发现,都极大地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加速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进程,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认识物理学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的紧密联系,从正反两方面理解科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例:在讨论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课题时可以分别从资源、人口、以及环境和生态、交通和居住等方面考虑,且注意结合本地实际,选好学生常见的事例。
在学习参照物和相对运动概念后,可引导学生讨论飞机场周围为什么要驱赶鸟类,为什么不能在高速行驶的车辆中向外扔东西。
电冰箱、电水壶、手机电池等都是学生熟悉的日常家用电器,这些物品的铭牌或产品说明书,能集中反映物品的许多信息,指导学生读懂并理解它们的科学含义,可将电学、热学的知识整合起来,打破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做法,有助与让学生将较为枯燥的公式具体化,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5.倡导使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就如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所言:“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因用自制的实验器材去探究科学奥秘而产生亲切感和成功感。例:电学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可以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如:泡沫塑料、软木、塑料瓶盖、金属丝、片、子母扣、回形针等物件开展一系列的小实验,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用本来主要用途是别的用途的物品来进行物理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转山东省东平县初中物理教学暨复习备考研讨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