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50 KB
  • 2021-05-10 发布

云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13记叙文阅读

  • 3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训练(十三) 记叙文阅读 ‎◇ 叙事写人类 ◇‎ ‎                  ‎ 一、记叙文阅读。(17分)‎ 胖姑娘都有一样的父亲 柏邦妮 瘦姑娘各有各的家庭,胖姑娘都有一样的父亲。‎ 胖姑娘是我们的挚爱,她也是所有餐馆老板的心头爱。只要她在吃东西,甭管吃什么,那个劲头儿,花生米也嚼出了云腿①味。隔壁桌的人常看得流口水,大声说:“给我们也来一盘儿!”据说人的大脑有28个区,兴奋时,男人能点亮两个区,女人呢,能点亮28个区。胖姑娘吃美了,通体28个区全部点得透亮,亮成一簇烟火,美美升上夜空,然后星星点点落下来,点亮隔壁桌、隔壁店,乃至隔壁城、隔壁星球。‎ 一个人真心实意的幸福就有那么大能量。这一点,胖姑娘的父亲感受最深。父亲是一民间大厨,一身绝技,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看着闺女把自己烧的菜全部吃完。胖姑娘高三,父亲每天炖汤伺候,山药鸽子汤、黑鱼瘦肉汤,每天不重样。再去菜场,迎面都是贺喜声。“恭喜恭喜!是小子还是丫头?”“怎么个意思?”“您这不是伺候自家闺女月子吗?”‎ 胖姑娘25岁,低头看不见脚,抬头看不见爱,走在正在失恋和即将失恋的坎坷情路上。有一天,父亲带她去和熟人吃饭,熟人也带了闺女来,精瘦妖娆。父亲回家,把脸拉下来,勒令胖姑娘减肥。每天没有别的吃食,只有手剥笋。做了一个礼拜“熊猫”,父女俩爆发了第一次大吵。这个世上,所有男人都如此冷漠、如此肤浅,难道你不是唯一懂我唯一爱我唯一挺我的人吗?胖姑娘很委屈。‎ 减肥半个月,某个深夜,胖姑娘逃进食堂,点了一碗红烧肉。红彤彤烂融融肥颤颤亮晶晶一碗红烧肉端上来,胖姑娘浑身抽搐眼神发直,筷子颤抖伸出,将将碰到红烧肉时,她挺得直直的脖子突然软垂下来,整个身子泄了劲儿。长长舒一口气,再睁开时眼神清澈透明。“来一盘手剥笋吧,老板娘。”她轻声说。‎ 后来,胖姑娘偶尔还是会来食堂,皆十分节制,一碟笋、一杯水而已。胖姑娘瘦了。三五斤是一个新模样,十斤是脱胎换骨,三十斤下来,胖姑娘不知轮回了几生几世。就像手剥笋一样,剥开层层笋壳,越来越纤细白嫩,耐吃耐品,味道隽永。原本喜气洋洋的面孔,变得剔透灵秀,独自坐在食堂喝酒,旁边多了不少觊觎的眼光。‎ 有一回,我实在忍不住问她:“那个晚上,你到底想到了什么,竟然悬崖勒马,放下了罪恶的筷子?”吃着手剥笋,胖姑娘(如今不能再叫她胖姑娘了)慢慢地说,那个瞬间,她只是想起了老爸的背影。‎ 减肥头半个月,最难熬,每日的饥饿是扎扎实实的受罪。有天中午,老爸回来,递给她一沓厚厚的传单,全是减肥店美容院的详细介绍。老爸说:“别干饿了,太难受,去试试吧。”说完转身去喝水。他穿着旧的深色汗衫,糊在身上,贴出两大片汗印子。胖姑娘想象着,50岁的老爸,独自一人,大夏天踩着自行车,转遍大街小巷,挨个儿钻进美容院里,跟女店员怯生生打听减肥项目的情景,干干脆脆地说:“不用了,我自己能减。”她从此每日过午不食,每天跑步五公里,雷打不动。她还是后来听老妈说的,老妈说:“你爸说,咱们的女儿是块玉,但是她不知道,拿自己当块石头啊!”‎ 最后一根手剥笋吃完,熊男喝得晕乎乎地闯进店来,惊呼:“你怎么变得这么瘦?一定是为了男人!”胖姑娘笑着点头。熊男拍着她的肩说:“我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啊,不管为了什么男人,自个儿遭罪,全都犯不着!”‎ 胖姑娘笑着摇头,说:“为了他,值!”‎ ‎[选自《意林(原创版)》2018年5期]‎ ‎[注释] ①云腿:一种菜品,是云南省著名特产之一,素以风味独特与浙江金华火腿齐名,蜚声中外。‎ ‎1.请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 ‎ ‎ ‎ ‎ ‎ ‎2.本文写了胖姑娘父亲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 ‎ ‎ ‎ ‎ ‎ ‎ ‎ ‎ ‎ ‎ ‎3.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只要她在吃东西,甭管吃什么,那个劲头儿,花生米也嚼出了云腿味。(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 ‎ ‎ ‎ ‎ ‎ ‎(2)胖姑娘笑着摇头,说:“为了他,值!”(胖姑娘这句话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 ‎ ‎ ‎ ‎ ‎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胖姑娘们的父亲“一样”在哪里。(3分)‎ ‎ ‎ ‎ ‎ ‎ ‎ ‎ ‎ ‎ ‎ ‎ ‎ ‎5.有人认为,既然胖姑娘胖得很自在快乐,父亲就不应该要求她减肥,这是对孩子人生的粗暴干涉。请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说说你认为父亲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4分)‎ 链接材料 ‎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讲述了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的马哈维亚,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却意外发现女儿身上的惊人天赋。他决定不能让女儿像其他印度女孩一样,只能洗衣做饭过一生,浪费了自己的天赋。于是他蒙受着众人的嘲笑和女儿的误解,克服了重重困难,严格按照摔跤手的标准训练两个女儿。最终,两个女儿在他严苛的教导下,赢得一个又一个冠军,并争取到了其他印度女孩不能享有的命运自主权和生命的尊严。‎ ‎ ‎ ‎ ‎ ‎ ‎ ‎ ‎ ‎ ‎ ‎ ‎ ‎ ‎ 二、[2018·孝感] 记叙文阅读。(15分)‎ 幽幽七里香 丁立梅 ‎①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②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摆的全是书。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③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对于像我那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帝赐予的一座宝藏。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书籍。‎ ‎④其实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室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既渺小又丑陋。‎ ‎⑤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每日黄昏,一下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了书去读。‎ ‎⑥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年轻的管理员站在我身边许久,我也没有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语调冷冷的。我才吃一惊,抬头,阅览室的人已走光,夜已深。‎ ‎⑦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我站在黑地里,独自微笑很久。‎ ‎⑧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我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⑨很快,我要毕业了。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本《诗集传·楚辞章句》,岳麓书社出版的,定价七元六角,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 ‎⑩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探寻似的看他,他却毫无异常,仍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浪。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地吐着芬芳。‎ 我最终没有相问。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但它却一直被我珍藏。每当我的目光抚过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总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选自《愿全世界的花都好好地开》,有删改)‎ ‎1.联系全文,体会标题中“七里香”的含义。(2分)‎ ‎ ‎ ‎ ‎ ‎2.梳理全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表格。(3分)‎ 故事情节 阅读书籍 抄写《诗经》‎ ‎(A)‎ 珍藏礼物 内心感受 ‎(B)‎ 愉悦 猜疑 ‎(C)‎ ‎(A)     (B)     (C)     ‎ ‎ 3.语言品味。(4分)‎ ‎(1)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赏析加点词语)‎ ‎ ‎ ‎ ‎ ‎(2)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 ‎ ‎ ‎ ‎4.第②段和第⑩段的画线句,任选一处,说说有什么作用。(3分)‎ ‎ ‎ ‎ ‎ ‎5.猜一猜谁最有可能送“我”礼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3分)‎ ‎ ‎ ‎ ‎ ‎ ‎ ‎ ‎ 三、[2018·盐城] 记叙文阅读。(19分)‎ 外婆的世界 李 娟 ‎①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我妈家大业大,又是鸡又是狗又是牛,整天忙得团团转。能专心照顾外婆的,只有我。‎ ‎②我在阿勒泰,外婆便跟着我。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她一看到我,赶紧高高挥手。‎ ‎③每到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都带她出去闲逛。逛公园的绿化带,逛超市,逛商场。每到那时,她被我收拾得浑身干干净净,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一手牵着我,一手拄杖,在人群中慢吞吞地走啊走啊,四面张望。‎ ‎④看到人行道边的花,喜笑颜开:“长得极好!我今天晚上要来偷……”看到有人蹲路边算命,就用以为只有我听得到的大嗓门说:“这是骗钱的!你莫要开腔,我们悄悄密密在一边看他怎么骗钱……”在水族馆橱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水族馆老板非常担心:“老奶奶,可别给我砸了。”进入超市,更是高兴。走在商品的海洋里,一样一样地细细地看,还悄声叮嘱我:“好生点,打烂了要赔。”‎ ‎⑤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她总是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常常每天早上一起床,收拾行李,说要回家。还老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但她不知道阿勒泰还没通火车。她只知道火车是她唯一的希望,火车意味着最坚定的离开。在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的路最长,去的地方最远。只有火车能令她摆脱一切困境,火车是她最后的依靠。‎ ‎⑥她总是趁我上班时,自己拉着行李悄悄跑下楼。有一次我回家,发现门把手上系了根布条,以为是邻居小孩子恶作剧,就解开扔了。第二天回家,发现又给系了一根。后来又发现单元门上也有。原来,每次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对她来说,小区的房子统统一模一样,这个城市犹如迷宫。于是她便做上记号。这几根布条,是她适应异乡生活所付出的最大努力。‎ ‎⑦我很恼火。我对她说:“外婆你别再乱跑了,走丢了怎么办?摔跤了怎么办?”她之前身体强健,自从前两年摔了一跤后,便一天不如一天。我当着她的面,把门上的布条拆掉,没收了她的钥匙。她破口大骂,又哭喊着要回四川,深更半夜地拖着行李就走,我筋疲力尽,灰心丧气。第二天我上班时就把她反锁在家里。她开不了门,在门内绝望地号啕大哭。我抹着眼泪下楼,心想,我一定要赚很多钱,有一天一定要带外婆离开这里。‎ ‎⑧我和她生活在一起,却终日在她的世界边缘徘徊——奇异的、难以想象的孤独的世界,如蚕茧般的世界。‎ ‎⑨每天我下班回家,走上三楼,她拄着拐棍准时出现在楼梯口。那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有的最隆重的迎接。每天一到那个时刻,她艰难地从她的世界中抽身而出,我向她百般承诺,带她回四川,坐火车回,坐汽车回,坐飞机回,想尽一切办法回。回去吃甘蔗,吃凉粉,吃一切她思念的食物,见一切她思念的旧人……但是我做不到。‎ ‎⑩我妈把外婆接走那一天,我送她们去客运站。再回到空旷安静的出租屋,看到门把手上又被系了一根布条。我终于痛哭出声……‎ ‎(选自《文汇报》2017年4月19日,有删改)‎ ‎1.文章写了“我”与外婆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3分)‎ ‎ ‎ ‎ ‎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 ‎(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中加点的词。(3分)‎ ‎  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 ‎ ‎ ‎ ‎ ‎(2)将下列句子画线的内容改成“这里有各种颜色的鱼”好不好?为什么?(3分)‎ ‎  在水族馆橱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 ‎ ‎ ‎ ‎ ‎3.外婆在“我”家生活期间和离开时都在门把手上系了布条,目的有什么不同?(2分)‎ ‎ ‎ ‎ ‎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外婆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4分)‎ ‎ ‎ ‎ ‎ ‎ ‎ ‎ ‎ ‎ ‎ ‎5.发挥想象,在文章结尾加上一段“我”对外婆的真情告白。不少于40字。(4分)‎ ‎ ‎ ‎ ‎ ‎ ‎ 四、[2018·昆明西山区一模] 记叙文阅读。(16分)‎ 匠 心 杨一凡 ‎①穆爷爷是镇上的木匠。听说他从小便没了父母,被一个好心的木雕师傅养大。木雕师傅本是紫禁城里头修缮宫殿的匠人,几经辗转流落到了这穷乡僻壤的地方。他刻刀下的凤凰漂亮得像是要飞起来一样。穆爷爷承袭了他的手艺,木雕水平出神入化。无奈战乱年代无人欣赏木雕,他便转了行,做了个普通的木匠,平日里干些简单的木工活计。‎ ‎②穆爷爷住在镇外的一座废园子里,废园已有好些年头了,其间换了数任主人,最终荒芜破落至今。别人都不懂为什么穆爷爷要住在这么个坍塌了大半的地方。只有我明白,穆爷爷是为了这园子里的木雕。‎ ‎③穆爷爷时常在园子里抚摸着那些染上尘埃、疲惫不堪的雕花,就像很多年前那位木雕师傅所做的那样。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听闻这位老人临终时还拉着穆爷爷的手嘱咐,游廊的花窗该如何开,亭子的匾额该如何修复。末了说:“老头子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就是看着那帮洋鬼子打了进来,毁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当年我没出息,自个儿跑出了京。老天爷发善心,让我到了这儿,安安稳稳活了几十年。可我这心里头难受啊!小穆啊,老头子有私心,舍不得这门手艺跟着我埋进土里。你把那园子修修好,就当是圆了老头子的一个梦。”‎ ‎④我不懂那是怎样深重的愧怍和念想。我时常觉得,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活下去,则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 ‎⑤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回的画面:旧屋,木凳,暖阳。穆爷爷眉头紧锁伏在案上,他似乎听到了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于是,他布满皱褶的手一丝不乱地刻下起死回生的诏令。他的脚边堆满木屑,空气里有陈旧却不曾霉变的木香。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 ‎⑥时光荏苒,岁月静默。穆爷爷一天天地变老。他的腰杆不再挺直,一头白发如废园里的荒草,整个人犹如一枚失水皱缩的橘核。那双眼睛染上一点点浑浊,目光却依然专注而执着。 ‎ ‎⑦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以往我去时,还能见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他一心扑在了他的木雕上。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瘦着,好像把所有的气血都注入了刻刀。但我没有试图阻止穆爷爷的废寝忘食。那样的专注,仿佛最轻微的扰动都是一种罪过。‎ ‎⑧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有什么事要发生了。‎ ‎⑨那一日,我到废园时,静寂的园子里隐有人声。我并没有进去,而是转了个弯,去了废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那里有一座小亭,四根红木柱子上游龙蜿蜒,昂首奋飞,栩栩如生。昨日我来时,穆爷爷指着那条失了双眼的游龙,道:“这是园里最后一处需要修复的地方了。”语调兴奋如孩童。“了却这桩心愿,我也能安心地入土了。”谁料一语成谶。‎ ‎⑩那以后我再未去过废园。不,现在它已不叫废园了。省城来的专家见到它后如获至宝,听闻修复它的老人业已过世,又是好一阵扼腕叹息。废园的名字被从古籍中翻了出来,它叫匠园。木匠的匠,工匠的匠。镇上的几个老人一拍脑袋,笑叹道:“我说老穆怎么总守着那个园子呢。你还记得不,他单名一个匠字啊!”‎ 穆匠。木匠。匠园。‎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3月9日,有删改)‎ ‎1.根据提示,将A、B两处小说情节补充完整。(2分)‎ 穆爷爷从小被木雕师傅收养,并承得手艺→A                   →穆爷爷修复好了园子,安心死去→B                   。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4分)‎ ‎(1)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 ‎ ‎ ‎ ‎ ‎ ‎ ‎(2)穆爷爷眉头紧锁伏在案上,他似乎听到了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 ‎ ‎ ‎ ‎ ‎ ‎ ‎ ‎ ‎ ‎ ‎3.指出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的描写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 ‎ ‎ ‎ ‎ ‎ ‎ ‎ ‎ ‎ ‎4.请简要分析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 ‎ ‎ ‎ ‎ ‎ ‎5.“目前,中国正迎头赶上世界制造强国。要成功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请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4分)‎ ‎ ‎ ‎ ‎ ‎ ‎ ‎ ‎ 五、 记叙文阅读。(16分)‎ 鲜花课 乔 叶 ‎①那天出差,在高铁站候车,闲着无事便看着来来往往的陌生人解闷。忽然,视线里出现了一个中年男人,他站在安检区外,正被人热热闹闹地包围着送行。他棕黑面庞,西装革履,身材修长高挑,不笑的时候看着就是一副霸道总裁的样子,可是此时他不得不笑:一群人围着他,此起彼伏地寒暄着。终于挨到告别即将结束时,戏剧性的一幕来了——一个小美女慌慌张张地奔过来,往他怀里塞了一大捧鲜花。是一束淡黄色的玫瑰,我目测了一下,足有四五十枝吧,每枝都用淡绿色的纸独立包装着,极为悦目。花中还插着两枝大大的粉色百合,都是三头的。‎ ‎②于是这个男人一手抱着玫瑰,一手拉着箱子,还背着一个包。他忙不迭地冲着送行的人们挥手再见,进入了安检区。看着他在安检的传送带上手忙脚乱地挪动箱包和鲜花,我不由得笑起来。‎ ‎③鲜花,我也收到过这样的礼物。说实话,这样的礼物是一种漂亮的麻烦。第一次被送鲜花时,我也是两手满满的行李,却还是倍加珍惜地把花抱回了郑州。安检,上车放到行李架上,下车再从行李架上取下来……到家后的鲜花已不复娇艳,我恋恋不舍地端详再三,还是将其扔进了垃圾桶。‎ ‎④我于是得出结论:鲜花这种东西,收到的时候是喜悦的,照相的时候抱着是娇美的,在房间里插着的时候是芬芳的,但在旅程中是狼狈的。‎ ‎⑤因此,当这个带着一股淡淡鲜花芬芳的男人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怀着近乎看笑话的心情,观察着他会如何处置怀里的鲜花。‎ ‎⑥只见他走到候车席的一端,站在那里,一脸的板正和严肃。似乎是踌躇了片刻,然后,他解开了花束的包装纸。再然后,开始送。每人一枝,每人都送。‎ ‎⑦发花呢?有人惊叹。哦,这种福利真不错。‎ ‎⑧要钱吗?我听见有人这么问。‎ ‎⑨送的。他强调。‎ ‎⑩有老人谦让,说给年轻人吧;也有人谢绝他,说手上行李太多。他也不勉强。事实上,这件事虽然很温馨,但他看起来依然很严肃,一点儿都不热情,还有一些腼腆。不得不承认,这种腼腆在他脸上,显得很可爱。‎ 人群中微微有了波澜,候车室里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他,注意到了他。‎ 快到我这里了。眼看他离我越来越近,我居然有些紧张,如同小孩子在等待将要分得的糖果。               ‎ 在我的意识深处,鲜花一直是虚妄的,甚至是所有礼物中最为虚妄的:开得再悦目,也会很快枯萎,然后被扔掉,结局颓然。如同太多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甚至如同人生。‎ 而眼前这个男人,他想到这些了吗?他一定想到了,而且一定比我想得更深。可是,你看他,他还是把手中的花朵,一枝一枝地送了出去,分享给这些陌生人。在明了虚妄之后,他还有分享的诚意和赠送的热情。而这些鲜花,也托了他的福,在成为垃圾之前,幸福地作为鲜花绽放到最后一刻。‎ 所谓勇敢,不就是如此吗?即使再虚妄,也还要好好活着。所谓智慧,不就是如此吗?正因为虚妄,也才要好好活着。‎ 结果的虚妄一直就在那里,所以,就更不应该辜负过程的欢乐啊。‎ ‎(选自《读者》2018年7月,有删改)‎ ‎1.伴随着中年男人的行为,“我”的感受发生了哪些变化?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表格里填写文字。 (4分)‎ 中年男人的行为 ‎“我”的感受 ‎ 在安检的传送带上手忙脚乱地挪动箱包和鲜花 ‎(1)‎ ‎(2)‎ ‎ “我”怀着近乎看笑话的心情,观察着他会如何处置怀里的鲜花 ‎(3)‎ ‎(4)‎ ‎2.赏析文章第④段画线的句子。(3分)‎ ‎  鲜花这种东西,收到的时候是喜悦的,照相的时候抱着是娇美的,在房间里插着的时候是芬芳的,但在旅程中是狼狈的。‎ ‎ ‎ ‎ ‎ ‎ ‎ ‎3.第⑩段中,“我”认为中年男子的“腼腆”“可爱”的原因是什么?(3分)‎ ‎ ‎ ‎ ‎ ‎ ‎ ‎ ‎ ‎4.为什么“我”认为中年男子的行为给“我”上了一次“鲜花课”?(3分)‎ ‎ ‎ ‎ ‎ ‎ ‎ ‎ ‎ ‎5.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在第段文字后续写“我”收到中年男子赠送的鲜花时的情景。 (3分)‎ ‎ ‎ ‎ ‎ ‎ ‎ ‎ ‎ ‎ ‎ ‎ ‎ ‎◇ 哲理思考类 ◇‎ ‎                  ‎ 六、[2018·白银] 记叙文阅读。(15分)‎ 细读的妙处 肖复兴 ‎  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就叫细吗?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不如举例说明。‎ ‎  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  ④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卖水果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大画家交往的故事。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 ‎  ⑤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形容词,或者叫作陈词滥调。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形容得才能够越生动。恰恰错了。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叶三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 ‎  ⑥这就叫细。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  ⑦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叶三就说:“您看您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到灯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 ‎  ⑧什么叫细?这就叫细。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了,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粗细之分。‎ ‎  ⑨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莲蓬。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这次叶三没表扬,他对画家说:“您呀,这次画错了。”画家说:“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还没有人说我错。你说我错,我错在哪儿?”叶三说:“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画家心下佩服,他想,叶三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与农作物打交道,人家的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  ⑩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叶三告诉了画家,缺乏生活知识,即使画得再细致入微,却可能是错误的,是南辕北辙的。知识是文章写作时的底气和依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字表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这种知识,靠书本的学习,也靠生活的实践。‎ ‎  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3分)‎ ‎ ‎ ‎ ‎ ‎2.从本文看,“细读的妙处”是什么?(2分)‎ ‎ ‎ ‎ ‎ ‎ ‎ ‎3.本文第②段连用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3分)‎ ‎ ‎ ‎ ‎ ‎ ‎ ‎4.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画家怎样的心理?(3分)‎ ‎  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 ‎  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 ‎  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 ‎ ‎ ‎ ‎ ‎ ‎5.细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第⑥或⑩段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4分)‎ 材料一 骆宾王作《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材料二 某学生作文片段:又到了中秋节,一轮皓月又大又圆,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样,满天的繁星也调皮地眨着眼睛。‎ ‎ ‎ ‎ ‎ ‎ ‎ ‎ ‎ 七、[2018·昆明五华区适应性考试] 记叙文阅读。(16分)‎ 简 静 ‎①初秋的清晨,翻阅吴冠中先生的画。画上是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一江烟水照晴岚, 两岸人家接画檐。用笔极简极淡,画上大面积的白色是粉墙,黑色的线条勾勒飞檐、门窗、 乳燕、春柳、水中柳树的倒影。只用黑白两色,表现出东方文化的意境之美。画面宛如一首小令,干净、简静至极。‎ ‎②杏花春雨里,去看苏州博物馆,这是大师贝聿铭的杰作。你会被它弥漫着典雅的气息深深吸引。建筑是以灰白两色为主色调,没有红墙碧瓦,金碧辉煌。简洁的线条,三角形的屋顶,几何图案组成的窗棂,白色的粉墙和灰色的屋檐,不失苏州园林的气韵和灵秀。灰白两色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让人不由得赞叹,建筑简约之美,竟是最动人心魄的。‎ ‎③在苏州博物馆看宋代的瓷器。人站在一件宋瓷面前,会一瞬间安静下来。因为,静美的瓷器竟有一种奇特的气场。 瓷器到了宋代就和唐代截然不同了,唐代的唐三彩,五彩斑斓,‎ ‎ 华美大气,光彩夺目。宋代瓷器则舍弃了一切的艳丽和装饰,朴素简洁,平淡天真,渐渐向内而求,不再桃红柳绿,绚丽缤纷。像一位中年的女子,慢慢舍弃华丽的外表,将人生渐渐向回收拢了,内心逐渐洁净和安宁起来。回归朴素、含蓄、清丽的色彩,简静的宋瓷,诠释了古老文化淡泊典雅、质朴无华的美。‎ ‎④宋徽宗是历史上一位不称职的帝王,不爱江山,只爱琴棋书画诗酒花。可是,他却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书法——瘦金体。瘦,是风骨,是一枝孤独的兰,是一枝清寒的竹。金,是锋芒,一种多么耀眼的光芒,那是掩藏不住才华和冷傲。他的书法, 是悬崖峭壁上的一枝盛开的蜡梅,临深渊而有清香袭人。中国的书法美学讲究藏锋,不外露, 刚柔相济,绵里藏铁,浑厚拙朴,暗合了东方文化内敛含蓄、优雅沉静的审美观。可是,他的书法笔锋尽显,锋芒毕露,峭拔凌厉,如一把闪着寒光的利剑,这是书法美学之大忌。可是,也是他的书法,打破常规,率性随意,本真自我,彰显了书法另一种凛冽、冷艳、寒气逼人的美。欣赏他的书法,仿佛能看见他的灵魂。他的书法,瘦到只是枯水寒山,却风骨铮铮,没有一丝圆滑、退让和妥协。瘦金体是一位君王留给中国书法的绝笔。他的字多像他自己,坚硬、率真,不盲从,不迎合,我行我素,独树一帜。‎ ‎⑤他的诗写道:“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风。”都是他心灵的写照。他是一只在斜阳里迷路的蝴蝶,徘徊在清凉的晚风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是一个朝代日落西山的时刻, 也是他玉石俱焚的时刻。简静的书法留在光阴里,仿佛还能听见玉碎的声音。‎ ‎⑥一夜北风呼啸,楼下的银杏树卸下一身金黄的叶子,只留下枯瘦的枝丫伸向碧玉似的天空,大自然庄严肃穆的季节来了。深夜里,落了大雪。天地一派洁净晶莹,所有的树枝上落满了积雪,墙角一树红梅映着皑皑白雪。简静,原来是雪落梅花,当空皓月,纸上云霞,陌上烟花。‎ ‎⑦杨绛先生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此刻,才懂得简静是一种奇异的力量,也是经历如梦繁华之后,内心的豁达和优雅,清澈和安静,那是生命另一种大美的境界。‎ ‎1.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诠释“简静”?(3分)‎ ‎ ‎ ‎ ‎ ‎2.文中③④段都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请举一例说明。(3分)‎ ‎ ‎ ‎ ‎ ‎ ‎ ‎3.赏析下列句子。(4分)‎ ‎(1)画面宛如一首小令,干净、简静至极。 ‎ ‎ ‎ ‎ ‎ ‎(2)天地一派洁净晶莹,所有的树枝上落满了积雪,墙角一树红梅映着皑皑白雪。‎ ‎ ‎ ‎ ‎ ‎ ‎ ‎4.文章第④段“欣赏他的书法,仿佛能看见他的灵魂”怎么理解?(3分)‎ ‎ ‎ ‎ ‎ ‎ ‎ ‎5.请谈谈你对标题“简静”的理解。(3分)‎ ‎ ‎ ‎ ‎ ‎ ‎ ‎◇ 抒情类 ◇‎ ‎                  ‎ 八、记叙文阅读。(16分)‎ 苔 意 华 里 ‎①“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②你折过巴陵的桃花,吹过龙门的风沙;你攀过昆仑的雪峰,看过浩瀚的大海;你观过凌烟阁顶的落日、水云坊畔的歌舞、论剑峰上的积雪、三生树下的月色……世间万千风物,你看过那么多的波澜壮阔,你知道何谓惊心动魄。‎ ‎③可是,你有没有注意过那咫尺间、低眉处,那抹青苔?‎ ‎④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心如小小的安静的城,恰如青石的街道向晚,足音不响却回荡悠长。而青苔,就那样静静地兀自生长。‎ ‎⑤或是叶黯花残抵死未朽的枯梗,或是粗糙青旧缺边的瓦楞;或是久无人迹的荒芜院落,或是满怀情谊的轻叩柴扉;或是河洲水湄的长堤,或是荒烟蔓草的沼泽;或是青石铺就的台阶,或是老屋滤水的屋檐……‎ ‎⑥老屋门前的青石子路被阳光吻得泛白,在乌青色的石子间隙之间,星星点点,会冒出一撮撮毛茸茸的青苔,透着青翠碧绿的生命力的呼吸。‎ ‎⑦光着脚板走上去,是半温半凉的触感,如同三月春风半寒半暖,仿若暗恋的意中人若即若离,让人清醒又惊喜。好似露珠绽放在花叶上轻轻颤抖的卑微喜悦,那种透过皮肤肌理、骨骼血脉的沁人心脾,有如果香氤氲在空气里,而你恰好深呼吸,仿佛微风拂面,你正眯着眼睛。‎ ‎⑧那种温凉不会让人贪恋沉醉,有如君子之交淡若水,不热络亲昵,止乎于礼的疏离。‎ ‎⑨老屋废弃,时隔经年再回去,恍然发现已是连缀成了一大片,凹凸有致地覆盖了细细密密的青石子铺就的小径。毛茸,蓬勃,深浅,斑驳,掩不住原物本色之余又添一抹苍青,从星星点点蔓延到整整一大片。‎ ‎⑩苍苔一片青,那是一种恍惚的绿,像是被时间耽搁了似的,轻雨过后,濡湿得犹如地上淌满的回忆。那种绿,长在“旧”这个词上面,属于痕迹,是固定着的水,滋生着故事,和光同尘。‎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思幽忆人,是许久未见的故人前来轻叩柴扉。于主人而言,那种经久寂寥之后,深锁重门为君开的喜悦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于访者而言,算是觅得一处静好时光,暂享安闲。于我,它是老屋房檐下一场潮湿的梦,总让我想起春天的江南水乡巷子里、庭院中光着脚丫的无邪时光。‎ 它与旧时光比邻而居,蓦然地给人一种光阴湛湛、流年日深之感,像是未了却的心事。它如同记忆中亘古不变、绵延不绝的风景,在不经意间,就攻城略地般蔓延一地,浑然不觉地入了你的眼,占了你的心。‎ 青苔,不灵动飘逸,只懒懒地贴于大地,汲取本就不多的阳光和雨露。它不依附纠缠,只缄默地生长蔓延;它低到尘埃里,开不出花来,却不自轻自弃,只寡言少语。它不归于琴棋书画诗酒花般的雅物,但陋室有苔幽意在;它也不至于柴米油盐酱醋茶般的凡品,沾染着些许的人间烟火气,不厌尘绝俗却又自处一隅。仿佛在水一方,悠闲地看山水,淡然地观世情的璧人,温婉之余,骨子里又透着清冷,自由自主,坚定不可折服。‎ 不作茧自缚,困坐愁城,兀自生长,缄默不语,却又通透若琉璃,这,才是苍苔颜色。‎ 问君何意栖碧苔,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02期)‎ ‎1.本文引用李白的诗句作为开头,有何用意?(3分)‎ ‎ ‎ ‎ ‎ ‎ ‎ ‎2.阅读第⑤段,作者运用这组排比句,是为了突出青苔怎样的特性?(3分)‎ ‎ ‎ ‎ ‎ ‎ ‎ ‎3.比较一下第⑦段和第⑩段中画线句子,这两个句子的描写角度有何不同?试作分析。(4分)‎ ‎ ‎ ‎ ‎ ‎ ‎ ‎4.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妙处。(3分)‎ ‎  它如同记忆中亘古不变、绵延不绝的风景,在不经意间,就攻城略地般蔓延一地,浑然不觉地入了你的眼,占了你的心。‎ ‎ ‎ ‎ ‎ ‎ ‎ ‎5.阅读第段中的画线句子,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3分)‎ ‎ ‎ ‎ ‎ ‎ ‎ 九、[2018·东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根 赋 刘增山 白杨树,树白杨,雨水泥土是亲娘。开春盼到谷子黄,盼你长大做根梁。‎ 这大概也是祖母对我的祈祷词了。‎ 这次请了“创作假”回去,正赶上家里翻盖房子,想不到父亲要把房后那棵大白杨树刨下来做梁了!全家人都为之痛惜,我心里更不是滋味。心想:父亲啊,这几年家里日子过得富富有有,要盖房,去集上买根梁就可以了,为啥偏要刨树呢?您忘了吗,父亲?这白杨树是您给儿子树立的一块如何生活的“人标”啊!三十多年来,您儿子的青春、生命和事业,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每当在工作中遇到艰难困苦时,我眼前便会出现白杨树那挺拔威严的铮铮硬骨,从而激起战胜困难的坚毅和力量;每当在生活中遇到歪风邪气的时候,我眼前便会浮现出白杨那伟岸、正直的身姿,从而立定脚跟决不东倒西倾;每当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挫折的时候,我眼前便会闪现出白杨树那刺破青天、蓬勃向上的茎尖,从而又会重振进击的锐气;每当在生活中遇到不幸的时候,我的耳边便会响起白杨那哗啦啦的歌唱,从而掀去心头郁积的阴霾,笑迎命运的各种挑战……‎ 白杨啊,使我的生命茁壮!‎ 白杨啊,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 如今父亲要把我心中的树刨掉,怎不令人翻肠倒肚?可转念一想,父亲又不是个没有思想的鲁人,若论对白杨的感情,他并不比我浅啊!几十年里,父亲作为白杨的“保护人”,像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精心护理着这棵他亲手抚育成材的树。记得一次,一头小驴驹把树皮啃了,父亲一鞭上去,把驴驹从坡上抽到坡下,摔了个半死;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粮食比命还贵重的年代,有人要用一千斤大米买下这棵树,父亲饿得一身浮肿,也没有答应,他不想为了吃几顿饱饭而去抹掉正在大学深造的儿子心中的“人标”;1963年发大水时,山洪冲歪了白杨树,父亲硬是用他那黑红的脊梁,把白杨树给扛直了,用他的话说“可不能让孩子心中留下一棵歪脖子树”……‎ 也许父亲认为做大梁算是为它找到一个归宿。想到这里,心里平静了许多,我决心服从父亲的裁决。‎ ‎“你去看看那树根吧。”寡言少语的父亲递给我一把镐头说:“一棵树不光是露在地面上的。”啊,好难刨下的根!‎ 过去,我只注意欣赏白杨树那裸露在大地上的繁华茂盛的枝叶,没想到它在地下还有如此虬曲壮观的根系。那深扎在沙石和岩壁之间的根,千条万绪、纵横盘缠,相互纠葛。那主根深不可测,那旁根、须根多不可数,那簇簇根系,千姿百态,异状纷呈。有的像一队队浩荡进攻的兵士,剑拔弩张,在地下那黑暗的岩层间拼搏、抗争,开辟着进军的路;有的像一队队吃苦耐劳的矿工,在地下那岩石的缝隙中匍匐着身体向前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的发展;有的则像一群群勤劳坚韧的蚯蚓,拼命地在地下吮吸着乳汁,汲取着营养,然后把它输送给地上的树干;有的盘曲的根则更像那抛在地心的锚,为了稳固那地上的大树,而紧紧地死抱着岩石……‎ 刨着,刨着,我不禁对根肃然起敬。白杨啊,我终于懂得了,你那高大的身躯为什么能风打不动、雨浇不倒呢?是这地下坚定顽强的根支撑了你呢!白杨啊,为什么你能长出翠玉般的绿叶,开出轻絮飘飞的花呢?是因为地下有勇于献身的根营养了你呀!白杨啊,为什么你又能顶天立地地雄踞大地呢?是那不怕埋没的根把荣耀全部馈赠给了你呀!‎ 父亲这时问我:“听说,地上的树身有多高,地下的树根就有多长,书上写过吗?”‎ 父亲又问我:“还听说,地下的树根有多少,地上的树叶就有多少,书上能查到吗?”‎ 我为父亲的话惊得一时说不出话,许久才回过神来:“都该写上。”‎ 我不能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回答父亲提出的这些问题,但父亲的提问却使我获得了一个新的生命哲理……‎ ‎1.作者为什么把这棵白杨称之为“我心中的树”? (3分)‎ ‎ ‎ ‎ ‎ ‎ ‎ ‎ ‎ ‎ ‎ ‎2.文章围绕“刨树”表现了“我”情感的变化过程,试作梳理概括。(3分)‎ ‎     →平静→     →      ‎ ‎ 3.文章对根的描写“显其形”“传其神”,试对此加以赏析。(3分)‎ ‎ ‎ ‎ ‎ ‎ ‎ ‎ 4.本文以“根赋”为题,却为什么写树身及父亲对树的呵护?(4分)‎ ‎ ‎ ‎ ‎ ‎ ‎ ‎ ‎ ‎ 5.你认为结尾处作者从父亲的问话中领悟到了怎样的“生命哲理”?(3分)‎ ‎ ‎ ‎ ‎ ‎ ‎ ‎ ‎ ‎ ‎ ‎◇ 小说类 ◇‎ ‎                  ‎ 十、小说阅读。(15分)‎ 借 宿 江 岸 ‎①西边有山,东边是河。山是老君岭,河是洗脂河。周其伟做梦也没有想到,黄昏时分,他途经黄泥湾,此路不通;返回山那边的家里,山里有野狼,他不敢在夜晚冒这个险;河里山洪暴发,他又去不了对岸。他傻眼了。‎ ‎②正在村边的土路上犯难的时候,一个晚归的大嫂牵着牛,向他走来。‎ ‎③请问大嫂,你们村谁家方便让我留宿一夜?周其伟走上前去攀谈,把自己陷入困境的情况向大嫂说明以后,客气地问。‎ ‎④大嫂爽朗地一笑,说,谁还能顶着自己家的屋顶赶路?要是搁过去,不管谁家,挤一挤都没啥。不过现如今,好多家里男人都外出打工了,多少有些不方便。俺村里还有几家只有老两口和孤老头的。你只管跟我进村,都会答应的。‎ ‎⑤周其伟道了谢,跟随大嫂进了村。村口有一座院落,院内有一栋两层小楼。站在院子外面,大嫂喊道,三爹,三爹,开门。‎ ‎⑥院门很快打开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汉走出来,问道,他嫂,有啥事儿?‎ ‎⑦大嫂指了指站在身边的周其伟,说,这个兄弟过不去河了,想在你家借宿。‎ ‎⑧老汉说,进来进来,就是莫嫌我老汉屋子脏就要得。‎ ‎⑨周其伟说,大叔说哪里话,给您老添麻烦了。他和大嫂道了别,走进了老汉的院子。‎ ‎⑩老汉关好院门,把周其伟往小楼里让。晚上,老汉炒了一盘土鸡蛋、一盘青南瓜丝,煎了一盘白鱼条,拌了一盘凉黄瓜,开了两瓶啤酒,要和周其伟喝两杯。周其伟有些不安,刚说两句客气话,立即被老汉打断了。老汉说,鱼是我自己在河里逮的,鸡蛋是我自己养的老母鸡下的,菜是我自己种的,都没花一分钱。‎ 席间,周其伟和老汉分别互相介绍了自己的一些情况。两人边喝边聊,聊了很久。喝过了酒,老汉又到厨房去,下了一盆亲手擀的面条。‎ 周其伟晚上住在老汉儿子、儿媳二楼的卧室里。宽大的双人床上搭了床罩,铺着凉席,一揭开,倒是非常干净整洁。‎ 早晨醒来,下楼一看,老汉已将大米粥熬好了,还煮了咸鸡蛋,摊了油馍,让周其伟用早餐。‎ 吃罢早餐,老汉将周其伟送到河边。经过一夜流逝和沉淀,河水虽然依然泛黄,不甚清澈,但河面已经窄了许多。周其伟在老汉的指点下,在浅水区蹚过了河。‎ 周其伟站在河对岸,扯开嗓子大声喊,大叔,谢谢您,您回家吧!‎ 老汉也扯开嗓子大声喊,周老师你慢走,什么时候路过俺村,只管来家里歇!‎ 两个人互相摇着手臂,道了别。‎ 老汉回到家里,收拾碗盘,一只盘子下面忽然红光一闪。原来,盘子下面压了两张百元钞票。‎ 老汉急匆匆地赶到昨天傍晚领着周其伟找上门来的大嫂家,火急火燎地问,他嫂,你知道周老师姑家住哪儿吗?‎ 大嫂一头雾水,反问道,哪个周老师?我不认识什么周老师啊。‎ 老汉说,就是昨晚上你领来的那个人,姓周,是冯店乡中学的老师,他说今天要到他姑家喝喜酒,我刚才把他送走了。我得上他姑家找他去。‎ 大嫂一惊,连忙问,怎么了,三爹?他手脚不干净,偷你东西了?‎ 老汉嗨了一声,说,看你想到哪儿去了?他从衣兜里掏出两张百元大钞,冲大嫂晃了晃,哭笑不得地说,他临走偷偷在盘子底下压了钱,我怎么能要?‎ 大嫂松了一口气,笑着说,你这个老头,我还当是出了什么大事儿呢,吓我一跳。人家周老师客气,撇下两百元钱,你就收下,打酒割肉花了嘛。老汉突然翻了脸,眼一瞪,红头涨脸地说:“你这个死女子,你嫁到俺黄泥湾十多年了,你三爹是什么样子的人你还不清楚?咱又不开饭店,又不开旅社,凭什么收人家的钱?”说着,老汉一扭身子,气冲冲地往洗脂河方向奔去。‎ 大嫂张口结舌,冲老汉的背影吐了吐舌头。‎ ‎(选自“江岸的博客”)‎ ‎1.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第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老汉突然翻了脸,眼一瞪,红头涨脸地说:“你这个死女子,你嫁到俺黄泥湾十多年了,你三爹是什么样子的人你还不清楚?咱又不开饭店,又不开旅社,凭什么收人家的钱?”说着,老汉一扭身子,气冲冲地往洗脂河方向奔去。‎ ‎ ‎ ‎ ‎ ‎ ‎ ‎ ‎ ‎2.结合上下文内容,试分析第⑩段中周其伟为何“有些不安”?(3分)‎ ‎ ‎ ‎ ‎ ‎3.“老汉回到家里,收拾碗盘,一只盘子下面忽然红光一闪。原来,盘子下面压了两张百元钞票。”试分析这时老汉的心理。(3分)‎ ‎ ‎ ‎ ‎ ‎4.结合选文内容,试分析“老汉”这一人物形象。(3分)‎ ‎ ‎ ‎ ‎ ‎5.说说你对文章以“借宿”为标题的理解。(3分)‎ ‎ ‎ ‎ ‎ ‎ ‎ 十一、[2018·重庆A卷] 小说阅读。(21分)‎ 拾 荒 万吉星 ‎  ①深秋的凌晨,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个破旧编织袋。‎ ‎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瞄到了不远处路灯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把孩子抱起来,孩子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抱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本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  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还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按揭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  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  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选自《2017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修改)‎ ‎1.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4分)‎ ‎  凌晨拾荒,捡养弃婴→①            →为救弃婴,倾其所有→无助之中,八方相助→子辈相求,决然离去→②             ‎ ‎2.小说第段中写“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此刻王婆婆的心理活动。(4分)‎ ‎ ‎ ‎ ‎ ‎ ‎ ‎3.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或修辞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4分)‎ ‎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 ‎ ‎ ‎ ‎ ‎ ‎4.小说②③段王婆婆捡弃婴的情节,时间很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段仅用“一年后”三个字一笔带过这一年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分)‎ ‎ ‎ ‎ ‎ ‎ ‎ ‎ ‎ ‎5.小说最后一句写王婆婆“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结合小说具体分析,文中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了哪些不应该丢弃的东西。(5分)‎ ‎ ‎ ‎ ‎ ‎ ‎ ‎ ‎ 十二、[2018·攀枝花] 小说阅读。(16分)‎ 一碗热汤 赵向辉 立冬的一场雨,让这个小城的路面变得更凉了。‎ 傍晚,一个老婆婆蹒跚走在大街上,她遇到餐馆就往里看两眼,直到看见这家义连香饭店。老婆婆慢悠悠推门走了进去,里面客人很多,她在角落一张没人的桌子前坐了下来。‎ 服务员上前问:“阿婆,吃点什么呀?”老婆婆哆嗦着说:“我有两块钱,能花一块钱喝碗热乎汤吗?”服务员怔了一下说:“能,等一下,我去端。”‎ 服务员没有直接去服务台,而是先进了员工更衣室。‎ 过了十来分钟,服务员端着一碗热腾腾的打卤面、一碗热汤,还有一个肉饼,送到了老婆婆的餐桌上。‎ ‎“我只有两块钱,不要肉,也不要面条,只喝汤就行。”老婆婆依旧哆嗦着说,而且,说完就留下了两行泪水。“婆婆,没事的,今天店里有活动,只要就餐就可赠送肉饼和打卤面,放心吃吧。”服务员亲切地说。‎ 老婆婆吃着面条,喝着汤,脸上挂着笑容。‎ 一会儿,一位帅气的男士走到老婆婆身边问:“阿婆,怎么不吃肉饼啊?是不好吃吗?”老婆婆微微一笑:“拿回去,给瘫在床上的老伴儿吃,他很长时间没吃过肉了。”‎ ‎“您今天这是出来做什么呀?”‎ ‎“给老伴儿买药,就剩下了两块钱,实在冷得厉害,我怕自己感冒病倒,再也不能照顾老伴儿,所以想花一块钱喝碗热汤再往家走。”‎ ‎“您家住哪儿?”‎ ‎“住在税务局那块儿。”‎ 男士离开老婆婆的餐桌,进了经理室。大约五分钟后,男士拿着一个纸箱子出来,和几个服务员私语了几句,然后喊道:“我是餐厅的经理,今天,餐厅搞活动,凡来就餐者,都有一次抽奖机会,抽中一、二、三等奖的当场兑现。”‎ 有顾客嘀咕,这不年不节的,也不是开业周年庆典啥的,搞什么抽奖活动啊?‎ 男士用左手拿着箱子走过三桌,三桌都没抽中。等到了老婆婆桌前,他说:“阿婆,吃好了吧,请您从里面抽一张奖券。”老婆婆茫然地望着男士。男士把箱子放低,示意老婆婆伸手进去拿出一张纸来。老婆婆还是茫然,但是她照做了,拿出来一小张粉色的方块纸。男士很利索地用右手拿过老婆婆手中的粉纸,把箱子倒了一下手,然后又倒回来,突然举起右手中的粉纸说:“阿婆中一等奖了!奖金2000元!”‎ 大家鼓起掌来。男士从衣袋里拿出整整齐齐的一沓现金,递给老婆婆说:“阿婆,这是奖金,收好了啊。”老婆婆说:“我不能要你的钱,我家里有钱。”男士说:“这不是我白给您的,是您抽奖中奖了,放心拿着吧。”老婆婆像在和男士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今天我的运气真好,吃了赠送的面,还中了这么大的奖,看来老天还是舍不得让我和老头子死的。”‎ 一名男服务员拿着一串汽车钥匙走到老婆婆身边说:“阿婆,正好我下班,顺路送您回家吧。”老婆婆泪眼婆娑地上了一辆小轿车。‎ 继续抽奖,有两桌客人抽中了二、三等奖,粉纸上分别写着免单和半价。结账时,这两桌客人都按原价结清了饭钱。一人说:“我看出来了。”另一人说:“你们都是好人,我会常来这里吃饭的。”‎ 客人都离开后,最先接待老婆婆的服务员问:“经理,你怎么想到这个点子的?太棒了!”经理说:“还得感谢你呢,我经过时正好听到了你和阿婆的对话,又看到你在前台拿出二十多元钱给阿婆买饭,决定帮老人家一把,匆忙中策划了抽奖活动,却被人看穿了。”‎ 开车出去的男服务员回来后,把车钥匙交给经理后说:“车上和老婆婆聊天,她已经80多岁了,太可爱了,像我太奶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5期,有删改)‎ ‎1.老婆婆走进义连香饭店只是想花一元钱喝碗热汤,却受到了特别的对待。请概括老婆婆受到的第一次特别对待。(2分)‎ 第一次特别对待: ‎ ‎ ; ‎ 第二次特别对待:经理以中两千元“大奖”的方式给她帮助;‎ 第三次特别对待:经理安排服务员以下班顺路带老婆婆为名专车送她回家。‎ ‎2.小说的开头写道:“立冬的一场雨,让这个小城的路面变得更凉了。”此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分)‎ ‎ ‎ ‎ ‎ ‎ ‎ ‎3.老婆婆已“抽中”一等奖,达到了经理的目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安排“继续抽奖”这一情节?(3分)‎ ‎ ‎ ‎ ‎ ‎ ‎ ‎4.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人物描写的哪些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 ‎ ‎ ‎ ‎ ‎ ‎5.依据全文,概括老婆婆的性格特点。(4分)‎ ‎ ‎ 参考答案 一、‎ ‎1.①通过对比,突出胖姑娘们的父亲因为都有胖女儿,而具有某些共性,点明主旨。②引出下文对胖姑娘父亲的叙述。③照应题目。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 此题是对首段作用的考查。首段作用通常有:①揭示开头的具体内涵。②照应标题,点明题意。③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④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添文章的生动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⑤总领全文,奠定感情基调。⑥有助于表现文章的主旨。根据文段内容,联系本文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2.①胖姑娘高三,父亲每天炖汤伺候,都不重样;②胖姑娘25岁,父亲担心她的未来,勒令她减肥;③胖姑娘减肥时,父亲为了让她不那么难受,大夏天独自寻找美容院里的减肥项目。‎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解答本题时,先要通读全文,然后带着问题,回到文中,确定答题区间。如第三段“胖姑娘高三,父亲每天炖汤伺候,山药鸽子汤、黑鱼瘦肉汤,每天不重样”,第四段中“父亲回家,把脸拉下来,勒令胖姑娘减肥”,第八段中“有天中午,老爸回来,递给她一沓厚厚的传单,全是减肥店美容院的详细介绍……跟女店员怯生生打听减肥项目的情景”等就是答案信息,提取出主要内容即可。‎ ‎3.(1)“劲头儿”生动地写出胖姑娘对吃发自内心的热爱、投入,反衬出后文她为了父亲的期待改变自己的艰难和坚定。‎ ‎[解析] 本题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词本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词语语境来理解句中词的意义。“劲头儿”本指积极的情绪,结合具体语境,“劲头儿”生动形象地写出胖姑娘对吃的热爱,同时也看出后文她减肥之艰难。‎ ‎(2)表现了她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感恩父亲,并愿意为此付出最大努力,去回报父爱的心理。‎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情境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带着问题回到文中,进入文中胖姑娘这一角色,联系前文“胖姑娘(如今不能再叫她胖姑娘了)慢慢地说,那个瞬间,她只是想起了老爸的背影”等相关内容,可以体会到“为了他,值”中包含的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激。‎ ‎4.①一样疼爱着自己的孩子,如文中的父亲视“闺女把自己烧的菜全部吃完”为最大的幸福;②一样担心着孩子的未来,如文中的父亲“逼迫”着孩子减肥;③一样愿意为孩子无私付出,如文中的父亲不辞劳苦去为孩子打听减肥项目;④一样对孩子充满信心和期待,如文中的父亲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是一块“玉”。(写出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要结合事件与刻画人物的方法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把握人物的本质特征。父亲一方面无限包容疼爱孩子,另一方面又期待孩子能更美好,过得更有尊严。他的行为是前后矛盾的,但都出于爱。‎ ‎5.示例:我认为父亲的做法令孩子获得了更好的未来,是正确的。不论是胖姑娘的父亲还是马哈维亚,他们的做法都一度遭到孩子的误解,但他们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对孩子正确的爱,坚定地选择了更难走的路,让孩子获得了美好未来。而在生活中,许多父母以爱为名,不断对孩子让步,最终导致孩子荒废人生,甚至误入歧途。正确的爱能使孩子变得更好,而不是放纵人生。‎ ‎[解析]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及开放性思维能力。根据链接材料“并争取到了其他印度女孩不能享有的命运自主权和生命的尊严”这句话,可见题意对父亲的教育方式持肯定态度。回答时一定要观点明确,比如“我认为父亲的做法令孩子获得了更好的未来,是正确的”,同时要抓住切入点“正确的爱能使孩子变得更美好”进行阐述。‎ 二、‎ ‎1.表面是指窗外种的七里香,深层是指他人的友善和关爱让“我”感到的温暖和美好。 ‎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文题含义。解读文题含义,应该首先回答问题的表层含义,即字面意思,如“七里香”意思为“种在窗外的七里香”,再解读其比喻义、引申义或象征义。如这里的“七里香”,结合文本中所叙故事情节,如阅读书籍时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给“我”美妙的内心感受等,可理解为他人的友善和关爱让“我”感受到的温暖和美好。‎ ‎2.(A)收到礼物 (B)美妙(丰盈、痴迷) (C)感动(温暖)‎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要求概括文本主要情节及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的内心感受。本文情节发展有四个部分,即“阅读书籍”“抄写《诗经》”“收到礼物”“珍藏礼物”,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的心理感受分别为“美妙(丰盈、痴迷)”“愉悦”“猜疑”“感动(温暖)”。‎ ‎3.(1)“贪心”本义为贪得无厌,这里贬义词褒用,写出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对读书的痴迷热爱)。‎ ‎(2)示例: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方法,三个“忘了”强调了读书(读《诗经》)对“我”的影响(改变)之大。‎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1)要求赏析加点的词语,首先要明确被赏析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意思,“贪心”一词,本义为“欲望大,不知足”;然后分析该词在文中是怎样在表达,这里的“贪心”明显是贬义词褒用;最后回答该词表达效果怎样,如写出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对读书的痴迷热爱)。(2)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首先需要准确定位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忘了”的连续使用,可判定该句使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方法,再分析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即读书对“我”的影响(改变)之大。‎ ‎4.示例一:第②段画线句作用:照应文章标题,交代了看书清雅的环境,烘托了“我”读书时愉悦的心情。‎ 示例二:第⑩段画线句作用:照应前文(文章标题),交代了看书的清雅环境,烘托了乐于助人者的人物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重点语句的作用。首先考量句子所处的位置,如第②段位于文章开头;再看文段写了什么内容,如第②段描写了环境;再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去分析作用,如第②段画线句中的“植着七里香”一语,与文章标题 “幽幽七里香”中的“七里香”相呼应;环境描写一般烘托人物心情,如第②段烘托了“我”读书时愉悦的心情。第⑩段画线句“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地吐着芬芳”中的“七里香”照应了文题,也与前文“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相照应,且本句也属于环境描写,烘托了乐于助人者的人物形象。‎ ‎5.示例一:是图书管理员。根据文中“我”每次来读书他熟练地帮“我”取书,可见他知道“我”的读书喜好;“我”抄写《诗经》时,他在“我”身边站了许久;夜里“我”下楼时他善意提醒“我”慢点走,可见他是个表面冷漠内心和善的人;他根据借书证知道“我”姓“丁”。从文章详略安排来看,“我”在文中对图书管理员用的笔墨最多,所以他送书给“我”的可能性最大。‎ 示例二:是身边的男生(女生)。在阅览室他(她)经常坐在“我”身边,知道“我”读书的喜好;见“我”衣着简朴,估计“我”囊中羞涩,为了“我”毕业后还能继续读到古诗,所以送书给“我”。‎ ‎[解析] 题目要求我们结合文意谈谈谁最有可能送书给“我”,只需要分析文中相关的细节描写即可得出结论。如“我”每次来读书,图书管理员熟练地帮“我”取书,可见他知道“我”的读书喜好;还有“我”身边的男生或女生,见“我”衣着简朴,估计“我”囊中羞涩,为了“我”毕业后还能继续读到古诗,所以送书给“我”,只需要有理有据地去回答即可。‎ 三、‎ ‎1.①外婆每天趴在阳台上等“我”回家;②“我”带她出去闲逛;③“我”解开外婆系在门上做标记的布条;④“我”上班时将她反锁在家里;⑤外婆走后,“我”看到外婆系在门上的布条,痛哭出声。‎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先明确要求,概括“我”与外婆的几件事,文章围绕“我”与外婆记叙的段落是②~⑩段,②段写外婆每天趴在阳台上等“我”回家。③④段写“我”带她出去闲逛。⑤~⑧段写“我”与外婆的冲突,外婆偷跑出去,记不得家门,在门上系布条做标记;“我”怕外婆走丢,解了布条,收了钥匙,将其反锁在家。第⑩段写外婆走后,“我”看到门把手上又被系了一根布条,被感动痛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2.(1)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外婆期盼“我”回家时的神态,表现了外婆在陌生城市的孤独和对“我”的依赖。‎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语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目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就是通过加点的词来说明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本题中,加点的词“眼巴巴”意思是“形容急切盼望”,是对外婆的神态描写,其作用为充分表现了外婆对“我”的依赖,侧面反映了外婆在这个陌生城市的孤独。‎ ‎(2)不好。因为不合说话者的身份,原句通过对外婆质朴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外婆在面对新鲜事物时的惊奇和纯真。‎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语句表达的辨识能力。仔细分析句中画线内容与改后句子,会发现前者是分说,后者是总结性的语言,显然后者书面语比较强,不是外婆能说得出来的,不符合身份。‎ ‎3.在“我”家生活期间,外婆是为了通过布条找到“我”的家;离开时,是为了提醒“我”,怕“我”找不到家。‎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外婆在“我”家生活期间在门把手上系了布条的目的,我们可以从第⑤段“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她总是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以及第⑥段“每次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得知,是为了自己能找到“我”的家。外婆离开时再次系上布条,主要是她担心“我”,怕“我”找不到家门,可见外婆依然挂念“我”。‎ ‎4.①奇异的世界。她出来闲逛,喜欢东张西望,对周围的事物保持好奇。②难以想象的世界。她总是糊里糊涂,也记不住回家的路。③孤独的世界。她在陌生的城市,没有朋友,没有熟悉的生活环境,是孤独的。③如蚕茧般的世界。她想回到家乡,那里有她思念的食物,有她思念的旧人,但又舍不得离开。‎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通读全文,可知,文章主要写外婆在陌生城市的生活状况,从第④段中外婆对路边花的喜爱、对算命的评论、观鱼时的表现,可见她对新事物的好奇;从第⑤段中她大部分时间总是糊里糊涂的,可见她的世界令人难以想象;从第⑤至⑧段总想偷偷回家,可见其孤独;第⑩段她想回老家又牵挂“我”,可见其情绪的复杂。‎ ‎5.外婆,对不起,是我太自私了,我没有能力带你离开这里,将你留在我身边,忽视了你的孤独与无助,忽视了你对故乡的思念,让你受苦了。希望回到故乡后,你的世界不再孤独。‎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一道阅读拓展题,可以围绕“外婆在陌生城市生活孤独与无助,不得不离开外孙女”这一客观而又无奈的事实,表达“我”对外婆的内疚之情和希望外婆回到家乡生活安逸的祝福。‎ 四、‎ ‎1.A穆爷爷秉承了木雕师傅的遗愿,专注而执着地修复园子里的木雕 B被穆爷爷修复的废园受到专家重视,并命名为“匠园”‎ ‎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要点的补充。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中心事件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 A空在⑤⑥⑦段找答案,写穆爷爷秉承了木雕师傅的遗愿,专注而执着地修复园子里的木雕。B空在⑩段找答案,是写被穆爷爷修复的废园受到专家重视,并命名为“匠园”。‎ ‎2.(1)“叹惋”是嗟叹惋惜的意思,表现了木雕师傅面对废园里染上尘埃、疲惫不堪的雕花没能将它们焕然一新而惋惜的心理。(注意点出人物是木雕师傅,意近即可)‎ ‎(2)“眉头紧锁”是遇到不开心的事或难事,皱着眉头,形容为难犯愁的意思。这里表现了穆爷爷想用自己的刻刀让那些木雕重获新生,完成木雕师傅的遗愿,在未完成之前有所忧虑的心理。(注意点出人物是穆爷爷,意近即可) ‎ ‎ [解析] 本题考查通过词语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叹惋”本义是嗟叹惋惜,语境义是表现木雕师傅的惋惜心理。惋惜的是没能将雕花焕然一新。“眉头紧锁”本义是皱着眉头,形容为难犯愁的意思。语境义是表现穆爷爷怕完不成木雕师傅的遗愿的忧虑心理。答此题一定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 ‎3.运用了外貌(肖像)、神态描写,用“白发”如“荒草”,“整个人”如“失水皱缩的橘核”两个比喻,生动传神地塑造了穆爷爷渐渐衰老的形象。眼睛染上浑浊,目光依然专注执着,表现了穆爷爷执着坚毅的性格、体现了他专注、锲而不舍的精神。 ‎ ‎[解析] 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画线句明显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的表达效果。 ‎ ‎4.承上启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承接了上文穆爷爷加快修复速度,日渐消瘦,“我”担忧却又不忍打扰,引出穆爷爷修复园子后安心死去这一情节。 ‎ ‎[解析] 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在文章的中间,所以在结构上就有承上启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特别是“有什么事要发生了”一句,引出穆爷爷修复园子后安心死去这一情节。‎ ‎ 5.示例:穆爷爷终其一生,传承木雕师傅的手艺和遗志,在别人认为的废园里一心修复木雕,用自己的刻刀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赋予新的生命,他的废寝忘食,他的专注,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既要结合原文体现的“工匠精神”,又要联系时代对“工匠精神”的要求。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作答:要具有高超的技艺,对艺术精益求精;淡泊名利,为艺术奉献终生;具有家国情怀,注重传承和发扬;重诺守信等。‎ 五、‎ ‎1.(1)“我”不由得笑了起来 (2)他抱着鲜花从“我”身边走过 ‎(3)他解开了花束的包装纸,开始给每个人送一枝花 ‎(4)“我”有些紧张和期待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事件的概括能力。首先是概括事件,一般情况下我们按照下面格式进行概括:人物+事件。其次说明“我”的感受,可从文中对应的答题区间摘取关键词句。‎ ‎2.运用排比的修辞,强调美丽的鲜花给人带来的喜悦、美好的感受,同时运用对比,表现出对旅程来说,再美的鲜花,因为“虚妄”,也是一种麻烦。‎ ‎[解析] 此题是对文章句子的赏析。解答这种题型,首先对句子进行定性,看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其次结合句子的这一特点及内容分析句子作用,即写出了什么。如“收到的时候是喜悦的,照相的时候抱着是娇美的,在房间里插着的时候是芬芳的”,显然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然后依据排比修辞的作用“加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来回答。同时要注意“但”字带来的前后对比。最后,要用精练的语言整合答案。‎ ‎3.“腼腆”本指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这里指中年男子给陌生人送花,虽是真诚分享,但因不好意思而略显羞涩,与他严肃的形象形成了反差,令人感到“可爱”。‎ ‎[解析] “腼腆”本义是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根据上下文,可知是由于中年男子外在形象与行为的反差带来“可爱”感。‎ ‎4.中年男子收到鲜花后,将其一枝枝地赠送给乘客,令“我”明白即使美好的事物易逝,但面对必然到来的虚妄结局,更要保持分享的诚意和生活的热情,去体味生命的美好,才不辜负过程的欢乐。‎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和内容的理解,需要抓住选段中主要人物的行为和文章的关键句。根据文末“他还是把手中的花朵,一枝一枝地送了出去,分享给这些陌生人。在明了虚妄之后,他还有分享的诚意和赠送的热情。而这些鲜花,也托了他的福,在成为垃圾之前,幸福地作为鲜花绽放到最后一刻”和“结果的虚妄一直就在那里,所以,就更不应该辜负过程的欢乐啊”作答即可。‎ ‎5.示例:“谢谢。”我接过来。“不客气。”他微微点头。多奇怪,我曾那么多次将成束的鲜花放进垃圾箱,现在,却如此珍爱他分赠的这一枝。这是怎么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联想想象。作答此题,要注意无论是联想还是想象,都要合乎情理,合乎生活的逻辑。想象的内容要与已有情节紧密相关。要注意,由于是两人的互动,所以最好要写出双方各自的反应,并注意细节,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展示主题。‎ 六、‎ ‎1.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中的事例。文章③~⑩段是介绍叶三与画家交往的。③④⑤⑥段叙述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⑦⑧段叙述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⑨⑩段叙述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 ‎2.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文章结尾一段呼应了题目,对细读的作用从两方面进行总结概括。一是锻炼我们的眼睛,二是锻炼我们的心。由此进行内容上的筛选即可。‎ ‎3.连用四个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也表明“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的故事。‎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作用。第一个问句提出“什么叫细”的问题,第二、第三和第四个问句举了三种现象并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到底什么是细呢?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举例说明,引出下文的故事。‎ ‎4.“一愣”,说明画家很诧异,他一个水果贩子懂画吗?画家说“奇怪”表明画家将信将疑(惊奇),他怎么分出来的?画家“当即”修改画作,表明画家对叶三的佩服。‎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解答这类题,要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一愣”表示很吃惊,当叶三指出“这幅紫藤里有风”时,画家对一个水果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感到吃惊;“奇怪”是叶三指出画家画的是只小耗子时,画家对叶三的说法吃惊;“当即”是“立刻”的意思,叶三根据实践,指出画家画里存在的问题,画家对叶三的说法非常佩服,于是“当即”修改画作。‎ ‎5.示例:材料一《咏鹅》的作者观察仔细,从生活实践中捕捉到“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等,转换成了好诗。材料二的描写,看似生动,实际与生活不符,月明星稀是常识,皓月和繁星不能同时出现。‎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联系文本谈对材料的认识能力。要注意第⑥段的重点句子“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再联系材料一中对诗句精细描写的部分加以解说即可。第⑩段的重点句“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而材料二尽管语言优美,但与生活不符,皓月和繁星不能同时出现。‎ 七、‎ ‎ 1.举了吴冠中先生的画、苏州博物馆、宋代的瓷器、宋徽宗的瘦金体、一幅雪景来诠释简静。 ‎ ‎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认真分析①~⑥段的内容可知文章通过吴冠中先生的画、苏州博物馆、宋代的瓷器、宋徽宗的瘦金体和一幅雪景来诠释“简静”。 ‎ ‎2.示例一:将宋代瓷器的朴素简洁、平淡天真和唐代瓷器的五彩斑斓、华美大气、光彩夺目进行对比,衬托出宋代瓷器的淡泊典雅、质朴无华的美。示例二:将宋徽宗瘦金体的笔锋尽显,锋芒毕露,峭拔凌厉和中国传统书法美的刚柔相济,绵里藏铁,浑厚拙朴进行对比,衬托出他的书法打破常规、率性随意、本真自我的特点。 ‎ ‎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对比 、衬托的写作手法的理解。例如,第③段“瓷器到了宋代就和唐代截然不同了,唐代的唐三彩,五彩斑斓, 华美大气,光彩夺目。宋代瓷器则舍弃了一切的艳丽和装饰,朴素简洁,平淡天真”将宋代瓷器的朴素简洁、平淡天真和唐代瓷器的五彩斑斓、华美大气、光彩夺目进行对比,衬托出宋代瓷器的淡泊典雅、质朴无华的美。 ‎ ‎3.(1)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吴冠中先生的画比作一首小令,生动形象地写出画作干净、简静之美。‎ ‎(2)运用景物描写,描绘了天、地、红梅、白雪等景物,渲染了洁净晶莹、纯净空灵的气氛。 ‎ ‎ [解析]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或人物特点)+感情、主题。 (1)此句将吴冠中先生的画比作一首小令,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画作干净、简静之美。(2)此句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了洁净晶莹、纯净空灵的气氛。 ‎ ‎4.他的书法笔锋尽显,锋芒毕露,峭拔凌厉,打破常规;他的书法“瘦”到枯水寒山,却风骨铮铮,就像他率性随意,本真自我,没有一丝圆滑、退让和妥协。瘦金体是一位君王留给中国书法的绝笔。 ‎ ‎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选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根据第④段的 “可是,也是他的书法,打破常规,率性随意,本真自我,彰显了书法另一种凛冽、冷艳、寒气逼人的美”等内容来回答即可。‎ ‎5.简静是淡泊典雅,质朴无华;是率性随意,本真自我;是经历如梦繁华之后,内心的豁达和优雅,清澈和安静,那是生命另一种大美的境界。‎ ‎ [解析] 此题考查题目的含义。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分析。根据最后一段中的“才懂得简静是一种奇异的力量,也是经历如梦繁华之后,内心的豁达和优雅,清澈和安静,那是生命另一种大美的境界 ”即可解答。‎ 八、‎ ‎1.引出描写对象——青苔,彰显文章底蕴,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段落作用。这是首段,开篇引用李白的诗句,直接引出描写对象,彰显文章的底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青苔的适应性很强,能在各种环境下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品析。这是一组排比句,列举了不同的生长环境,在这些环境中青苔都能生长,显然是说它的适应性强、生命力强。‎ ‎3.第⑦段画线句子写触觉,青苔踩上去的感觉半温半凉;第⑩段中的画线句子写视觉,青苔的绿是一种恍惚的绿,雨过后有一种濡湿的感觉。‎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景物描写角度。景物描写角度一般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分析这两个句子,前句有“触感”一词,后句有“青”“绿”两个词,扣住这些关键词稍作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攻城略地”是一个动词,原指攻打城市,掠夺土地。这里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青苔生长速度快、扩展迅猛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品析,这里明显运用了拟人手法,解答时应由“攻城略地”的本义出发,分析青苔的生长特点。‎ ‎5.①少索取,多奉献;②凡事不依附别人,要靠自己;③为人低调;④不自轻自弃;⑤保持高洁的品质;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题,可先从这些议论性句子中提取出青苔独特的品性,然后再由这些品性出发,有目的地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九、‎ ‎1.因为白杨是作者生活的“人标”,当遇到艰难困苦时,能够激起战胜困难的坚毅和力量;当遇到歪风邪气时,能够坚持伟岸正直,绝不随波逐流;当遇到不幸和挫折时,能够不退缩,振作精神,乐观地迎接挑战。‎ ‎[解析] 通过第三段中“这白杨树是您给儿子树立的一块如何生活的‘人标’啊”以及四个排比句“每当在工作中遇到艰难困苦时,我眼前便会出现白杨树那挺拔威严的铮铮硬骨……从而掀去心头郁积的阴霾,笑迎命运的各种挑战”选取相关的词语进行提炼概括即可。‎ ‎2.示例一:难过 崇敬 震惊 示例二:痛心 肃然起敬 惊异 ‎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由第三段中“这次请了‘创作假’回去,正赶上家里翻盖房子,想不到父亲要把房后那棵大白杨树刨下来做梁了!全家人都为之痛惜,我心里更不是滋味”得出“难过、痛心”等;由倒数第五段中“刨着,刨着,我不禁对根肃然起敬”得出“崇敬、敬佩、肃然起敬”等;由倒数第二段中“我为父亲的话惊得一时说不出话,许久才回过神来”得出“震惊、惊讶、惊异”等。‎ ‎3.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杨树根的数量多、千姿百态和强大的生命力及默默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赏析。结合文中最后几段内容对根的形态和精神的描写,如“千条万绪、纵横盘缠,相互纠葛”“旁根、须根多不可数,那簇簇根系,千姿百态,异状纷呈”表现了白杨树根的数量繁多;如“像一队队吃苦耐劳的矿工”“像一群群勤劳坚韧的蚯蚓”“像那抛在地心的锚”,通过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突出白杨树根“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的发展”“吮吸着乳汁,汲取着营养,然后把它输送给地上的树干”“紧紧地死抱着岩石”等特点,由此可以概括其坚强、蓬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4.写树身是为下文写树根的数量多、坚韧及默默奉献的精神做铺垫;写父亲对树的呵护主要表达父亲对树的珍惜和爱护,衬托树在父亲心中的重要地位,要为儿子树立榜样。‎ ‎[解析] 此题考查写作手法。通过前文对树身挺拔威严、伟岸正直、蓬勃向上等方面的描写,主要是为下文写树根做铺垫;通过写父亲作为白杨树的“保护人”,精心呵护,用鞭子抽小驴驹,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不用树换粮食,1963年发大水冲歪白杨树,父亲用脊梁扛直,衬托了“白杨树”在父亲心中的地位以及对儿子的期望。‎ ‎5.通过父亲的问话,作者得出了不要只看到表面现象,要深入精神和精髓去发现其本质。‎ ‎ [解析] 此题考查主题理解。根据倒数第五、四、三段内容,可以看出作者从白杨树外在的形态发现树根所蕴含的精神品质,结合关键语句,由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进行提炼概括即可。‎ 十、‎ ‎1.综合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汉听到大嫂让其收下周其伟留下的200元钱用来买东西吃时的神态、语言和动作,同时也表现了老汉人性的光辉美好。‎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回答此题一定要紧扣题目“从描写方法的角度”的要求来分析。句中“突然翻了脸,眼一瞪,红头涨脸”具体描绘了老汉的神态;“你这个死女子……凭什么收人家的钱”具体描绘了老汉的语言;“老汉一扭身子,气冲冲地往洗脂河方向奔去”具体描绘了老汉的动作。作者通过综合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汉听到大嫂让其收下周其伟留下的200元钱用来买东西吃时的神态、语言和动作,同时也表现了老汉人性的光辉美好。‎ ‎2.在两人互不相识的情况下,周其伟来借宿本来就够麻烦老汉的了,还受到老汉的热情招待,因此,周其伟有些不安。(意思对即可)‎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回答此题一定要紧扣题目“结合上下文内容”的要求来分析,同时语言要简洁、精练、得体。‎ ‎3.①感到意外;②着急;③懊悔。(意思对即可)‎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老汉对周其伟临走前把两张百元钞票压在盘子下面的做法感到意外;根据下文内容可知:怎样把两张百元钞票还给周其伟,老汉心里很着急;同时老汉为没有及时发现周其伟留下钱并把钱还给他感到懊悔。‎ ‎4.朴实,热情好客,不见钱眼开,为人厚道。结合选文略。‎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回答此题一定要紧扣题目的要求“结合选文内容”,第⑩~段体现了老汉的朴实、热情好客;第~段体现出了老汉不见钱眼开、为人厚道。‎ ‎5.标题“借宿”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借宿”展开故事情节;作者以“借宿”为文章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题目的作用有多种,如: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兴趣。本文以“借宿”为标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借宿”展开故事情节;作者以“借宿”为文章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十一、‎ ‎1.婆媳争吵,妥协寄居 捐建学校,拾荒依旧 ‎[解析] 本题考查梳理概括小说情节。根据文章情节可知“凌晨拾荒,捡养弃婴”应在文章第①~③段,“为救弃婴,倾其所有”应在文章第⑥⑦段,“子辈相求,决然离去”应在文章第段,由此可确定第一空应在文章第④⑤段,第二空应在段。由此可概括两处的主要内容为“儿媳妇以离开家相要挟,王婆婆不得不带弃婴寄居他处”“王婆婆用资助的余钱捐助建学校,而她依然坚持拾荒”。然后将此两处内容,改写成“四字短语+四字短语”的结构即可。‎ ‎2.示例:这笔钱并不属于我们,我不能拿来给你们买房子;先前收养孩子时你们争吵阻挠,现在凭什么来要这笔钱;这笔钱,我要用它来回报社会。‎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活动。根据题干的要求,需要在第段中分析王婆婆的心理活动。这需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故事情节进行揣摩。在需要儿子帮助时,儿子大骂拒绝,在得到社会资助后,儿子却打起了爱心捐款的主意,王婆婆定会在严词拒绝的同时,批评教育儿子儿媳。还可联系下文王婆婆捐建学校的行为,表达出王婆婆的感恩回报社会之情。综上,以王婆婆的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表达即可。‎ ‎3.示例一:动作描写。通过对拿钱的系列动作的描绘(或:运用动词“咬”“撕”“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对这笔钱的不舍和王婆婆的善良仁爱。(答出两点即可)‎ 示例二:细节描写。对存钱位置的描述,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来之不易和对钱的珍视。(或:动作细节“牙一咬”“颤抖”表现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和对这笔钱的不舍。)‎ 示例三: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作“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表现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鉴赏分析。题干要求从描写和修辞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首先,联系上下文明确这句话是王婆婆得知弃婴患重病之后对王婆婆拿钱准备救助弃婴的描写,展现了王婆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拿钱的一系列动作。其次,抓住句中“像”这个关键词,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作“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再联系后文内容不难得出,这句话写出了王婆婆决心救助弃婴的决心,而又不舍得辛苦钱的矛盾心理。综上,选择自己更有把握的角度,阐释具体写法,分析妙处要落脚到人物形象特征的刻画上。‎ ‎4.②③段详细描绘弃婴的状况和王婆婆捡拾弃婴的过程,更能够充分展示弃婴的可怜和王婆婆的善心。段中,学校的修建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故一笔带过。‎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从题干来看,要求分析小说详略安排的原因。小说详略的安排,是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表现主题密切的写得详细、具体,相反则略写。这篇小说通过王婆婆捡拾、领养、救助弃婴的故事,体现了王婆婆的善良、有爱心。②③段详写弃婴的状况以及王婆婆用身体温暖弃婴的情节,更能突出她善良、有爱心的品质,所以成为作者详写的内容。而“一年后”学校建成的过程,对王婆婆形象的塑造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作用不大,应该略写。‎ ‎5.①王婆婆的儿子儿媳拒绝收养弃婴,丢弃了善良;②王婆婆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来买房,丢弃了淳朴(或“正确的金钱观”“纯真”);③婴儿的父母抛弃孩子,丢弃了责任。‎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关键语句。这句话位于小说结尾,应该起到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即“丢弃的某些东西”不仅仅指王婆婆捡拾的垃圾。应该联系文章主旨,从人性缺少的角度理解分析。如婴儿的父母抛弃患病的孩子,逃避责任,丢掉了对孩子抚养的责任与义务;儿子儿媳拒绝领养、救助弃婴,可见他们丢掉了人的善良、爱心的本性;儿子儿媳想将捐款据为己有,丢弃了本该有的纯真、淳朴。‎ 十二、‎ ‎1.服务员背着老婆婆给她买了一碗打卤面、一个肉饼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情节的梳理。概括第一件事要抓住两个要点“服务员给她买了一碗打卤面、一个肉饼”“背着老婆婆”。‎ ‎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②推动情节发展(或“为后面情节做铺垫”),因为天冷,老婆婆才会想要喝一碗热汤;③环境的寒冷和服务员、经理的热心形成对比,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立冬后的小城路为人物提供了出场背景。“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老婆婆走进店里买一碗热汤喝。环境的寒冷与店内经理和服务员对老婆婆的热心帮助形成对比,衬托出众人的善良。‎ ‎3.①二、三等奖还未抽出,如果不继续抽奖,经理就食言了。②写继续抽奖才能引出顾客看穿抽奖活动并放弃领奖的内容,表明顾客受到经理善心的感染,突出了善心的传递,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情节的作用。经理帮助老婆婆后继续抽奖的情节,一方面使情节更合理,另一方面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整个社会的善意。‎ ‎4.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突出经理不想让客人看穿他刻意安排这次抽奖活动来帮助老婆婆的心理,表现了经理的善良和机智。‎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人物描写的作用。先确定描写方法,然后结合经理拿过老婆婆手中的粉纸和倒箱子的掩护动作,看出经理不想让客人看出他刻意安排这次抽奖来帮助老婆婆,表现了经理的善良和机智。‎ ‎5.①为人实诚、本分;②关爱老伴儿,有责任心;③坚强乐观;④要求不高,容易满足。‎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老婆婆进店只是想买一碗热汤喝,给生病的老伴儿买药、带肉饼、照顾老伴儿,可以看出她为人本分,有责任心。得到别人的帮助,高兴得流泪,坚定生活下去的信心,可以看出她坚强乐观、容易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