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30 M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十单元 三角形
第一节 三角形
课标解读
考试内容
考 试 要 求 考查频度
A B C
三角形
理解三角形及其
内角、外角、中线、
高线、角平分线等
概念;了解三角形
的稳定性;了解三
角形重心的概念
能利用三角形三边关
系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能利用三角形内角和
定理及其推论解决有
关简单问题
运用三角形三边关
系的有关内容解决
有关问题;运用三角
形内角和定理的有
关内容解决有关问
题
★
三角形中
位线
理解三角形中位
线的概念
能利用三角形中位线
定理解决有关简单问
题
运用三角形中位线
的有关内容解决有
关问题
★★
知识要点
1.三角形的定义:有三条 相接所得到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分类
(1)按角分类:可分为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2)按边分类: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可分为 三角形
和 三角形.
3.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
(1)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三角
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此交点叫做三角形的 .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
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3)三角形的高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
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4)三角形的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 ,且 .
4.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边与边的关系:
(1)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角与角的关系:
(1)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180°;
(2)推论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推论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边与角的关系:
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
典例诠释
考点一 三角形三边关系
例 1 (2016·石景山二模)从长度分别是 2,3,4 的三条线段中随机抽出一条,与长为 1,3
的两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能构成三角形的概率是( )
A.1 B. C. D.0
【答案】 C
【名师点评】 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长之差的绝对值<第三边长<两边长之和,
并与概率结合.
考点二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例 2 (2016·顺义一模)如图 1-10-1,在△ABC 中,∠A=75°,直线 DE 分别与 AB,AC 交于
D,E 两点,则∠1+∠2= .
图 1-10-1
【答案】 255°
【名师点评】 此题可以用三角形的外角知识解决,也可以用四边形的内角和知识解决,不
管用哪种方法,要把∠1+∠2 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例 3 (2016·丰台二模)将一副三角板按图 1-10-2 中方式叠放,则∠α等于( )
A.90° B.75° C.60° D.45°
图 1-10-2
【答案】 B
【名师点评】 要熟悉一副三角板各内角的度数,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或外角知识解答.
例 4 (2016·石景山二模)如图 1-10-3 为 4×4 的正方形网格,图中的线段均为格点线段(线
段的端点为格点),则∠1+∠2+∠3+∠4+∠5 的度数为 .
图 1-10-3
【答案】 225°
【名师点评】 易知∠3=45°,其他角度不易求出,利用全等知识和等量代换,容易找到∠
2 和∠4 互余,∠1 和∠5 互余,问题得解.
考点三 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
例 5 (2016·朝阳一模)某地需要开辟一条隧道,隧道 AB 的长度无法直接测量.如图 1-10-4
所示,在地面上取一点 C,使 C 到 A,B 两点均可直接到达,测量找到 AC 和 BC 的中点 D,E,
测得 DE 的长为 1 100 m,则隧道 AB 的长度为( )
图 1-10-4
A.3 300 m B.2 200 m C.1 100 m D.550 m
【答案】 B
例 6 (2016·石景山二模)如图 1-10-5,在△ABC 中,∠C=90°,∠CAB=40°.按以下步骤
作图:①以点 A 为圆心,小于 AC 的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 AB,AC 于点 E,F;②分别以点 E,
F 为圆心,大于 EF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 G;③作射线 AG 交 BC 边于点 D,则∠ADC
的度数为 .
图 1-10-5
【答案】 70°
【名师点评】 此题考查尺规作一个角的平分线,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知识解决.
基础精练
1.(2016·丰台一模)如图 1-10-6,A,B 两点被池塘隔开,在 AB 外选一点 C,使点 C 能直接
到达点 A 和点 B,连接 AC 和 BC,并分别找出 AC 和 BC 的中点 M,N. 如果测得 MN= 20 m,
那么 A,B 两点间的距离是( )
图 1-10-6
A.10 m B.20 m C.35 m D.40 m
【答案】 D
2.(2016·顺义一模)如图 1-10-7,为测量池塘岸边 A,B 两点之间的距离,小亮在池塘的一
侧选取一点 O,测得 OA,OB 的中点 D,E 之间的距离是 14 米,则 A,B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 )
图 1-10-7
A.18 米 B.24 米 C.28 米 D.30 米
【答案】 C
3.(2016·昌平二模)如图 1-10-8,小慧与小聪玩跷跷板,跷跷板支架 EF 的高为 0.4 米,E
是 AB 的中点,那么小慧能将小聪翘起的最大高度 BC 等于 米.
图 1-10-8
【答案】 0.8
4.(2016·房山二模)如图 1-10-9,在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 1,△ABC 的
三个顶点均在格点上,则△ABC 的面积为 .
图 1-10-9
【答案】 2.5
5.(2014· 泉 州 ) 如 图 1-10-10 , 在 △ ABC 中 , ∠ C=40° , CA=CB , 则 △ ABC 的 外 角 ∠
ABD= .
【答案】 110°
图 1-10-10
6.如图 1-10-11,D 为△ABC 内一点,CD 平分∠ACB,BD⊥CD,∠A=∠ABD,若 AC=5,BC=3,
则 BD 的长为( )
图 1-10-11
A.1 B.1.5 C.2 D.2.5
【答案】 A
7.(2014·宜昌)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 3 和 8,则该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可能是( )
A.5 B.10 C.11 D.12
【答案】 B
真题演练
(2015·北京)如图 1-10-12,公路 AC,BC 互相垂直,公路 AB 的中点 M 与点 C 被湖隔开,若
测得 AM 的长为 1.2 km,则 M,C 两点间的距离为( )
图 1-10-12
A.0.5 km B.0.6 km C.0.9 km D.1.2 km
【答案】 D
第二节 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课标解读
考试内容
考 试 要 求 考查频度
A B C
等腰三角
形和等边
三角形
了解等腰三
角形和等边
三角形的概
念
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
质定理与判定定理;尺规作图(利用
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已知底边及底
边上的高线作等腰三角形;能利用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
理与判定定理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运用等腰三
角形和等边
三角形的有
关内容解决
有关问题
★★★★
直角三角
形
了解直角三
角形的概念
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
边、直角边”定理;尺规作图(利用
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已知一直角边
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掌握直角三
角形的性质定理;掌握有两个角互
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能利用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有关
简单问题
运用直角三
角形的有关
内容解决有
关问题
★★★★
知识要点
等腰三角形
1.定义:有 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
2.性质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 条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 );
(3)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 、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 ).
3.判定
(1)定义;
(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 ).
4.等边三角形
(1)定义: 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 条对称轴;
(3)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 ,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 .
(4)判定:
①定义;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等于 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1.定义: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2.性质:两个锐角 ;斜边上的中线等于 ;
如果一个锐角等于 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 .
3.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互余,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典例诠释
考点一 等腰三角形中的多解问题
例 1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 4 和 7,则三角形的周长为 .
【答案】 15 或 18
【名师点评】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已知没有明确腰和底边
的题目一定要想到两种情况,分类进行讨论,还应验证各种情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进行解答,
这点非常重要,也是解题的关键.
例 2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 30°,则顶角的度数为( )
A.60° B.120°
C.60°或 150° D.60°或 120°
【答案】 D
【名师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熟记三角形的高相对于三角形的三种位
置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本题易出现的错误是只求出 120°一种情况,把三角形简单的认为是
锐角三角形.
考点二 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例 3 (2016·门头沟一模)如图 1-10-13,直线 m∥n,点 A 在直线 m 上,点 B,C 在直线 n
上,AB=BC,∠1=70°,CD⊥AB 于 D,那么∠2 等于( )
图 1-10-13
A.20° B.30° C.32° D.25°
【答案】 A
【名师点评】通过平行线的知识可知∠1=∠ACB=70°,再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直角三角
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即可解决.
例 4 (2016·海淀一模)如图 1-10-14,在△ABC 中,∠BAC=90°,AD⊥BC 于点 D,DE 为 AC
边上的中线.求证:∠BAD=∠EDC.
图 1-10-14
【证明】 如图 1-10-15.
图 1-10-15
∵ ∠BAC=90°,
∴ ∠BAD+∠DAC=90°.
∵ AD⊥BC,∴ ∠ADC=90°,
∴ ∠DAC+∠C=90°,∴ ∠BAD=∠C.
∵ DE 为 AC 边上的中线,∴ DE=EC.
∴ ∠EDC=∠C,∴ ∠BAD=∠EDC.
【名师点评】 此题考查了“双垂直”的基本图形,易知∠BAD=∠C,再利用“直角三角形
中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到等腰△EDC,从而问题得解.
例 5 (2016·海淀一模)如图 1-10-16,在△ABC 中,AB=AC,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AE⊥BE
于点 E,且 BE=BC.求证:AB 平分∠EAD.
图 1-10-16
【证明】 ∵ AB=AC,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 BD=BC,AD⊥BC.
∵ BE=BC,∴ BD=BE.
∵ AE⊥BE 于点 E,
∴ 点 B 在∠EAD 的平分线上,∴ AB 平分∠EAD.
【名师点评】 此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可得到 BD=BE=BC,再利用直
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HL)即可.
基础精练
1.(2016·丰台一模)如图 1-10-17,在△ABC 中,AD 是 BC 边上的高线,BE⊥AC 于点 E,
∠BAD =∠CBE.求证:AB=AC.
图 1-10-17
【证明】 ∵ 在△ABC 中,AD 是 BC 边上的高线,BE⊥AC 于点 E,
∴ ∠ADB=∠BEC=90°.
∴ ∠ABD+∠BAD=∠C+∠CBE=90°.
又∵ ∠BAD=∠CBE,∴ ∠ABD=∠C.
∴ AB=AC.
2.(2016·怀柔一模)如图 1-10-18,在△ABC 中,AB=4,AC=3,AD,AE 分别是其角平分线和
中线,过点 C 作 CG⊥AD 于 F,交 AB 于 G,连接 EF,则线段 EF 的长为( )
图 1-10-18
A. B.1 C. D.7
【答案】 A
3.(2016·怀柔一模)如图 1-10-19,在 Rt△ABC 中,∠C=90°,AB 边的垂直平分线 DE 交 BC
于点 E,垂足为 D.求证:∠CAB=∠AED.
图 1-10-19
【证明】 ∵ DE 是 AB 边的垂直平分线,
∴ AE=BE,∠ADE=90°,∴ ∠EAB=∠B.
在 Rt△ABC 中,∠C=90°,∴ ∠CAB+∠B=90°.
在 Rt△ADE 中,∠ADE=90°,
∴ ∠AED+∠EAB=90°,∴ ∠CAB=∠AED.
4.(2016·门头沟一模)如图 1-10-20,△ABC 是等边三角形,BD 平分∠ABC,延长 BC 到 E,
使得 CE=CD.求证:BD=DE.
图 1-10-20
【证明】 ∵ △ABC 是等边三角形,∴ ∠ABC=∠ACB=60°.
∵ BD 平分∠ABC,∴ ∠DBC=∠ABC=30°.
∵ CE=CD,∴ ∠CDE=∠CED.
又∵ ∠ACB=60°,∠DCB=∠CDE+∠CED,
∴ ∠DEC=∠ACB=30°.∴ ∠DBC=∠DEC,∴ BD=DE.
5.(2016·平谷一模)如图 1-10-21,在△ABC 中,AB=AC,点 D 是 BC 上一点,DE⊥AB 于 E,
FD⊥BC 于 D,G 是 FC 的中点,连接 GD.求证:GD⊥DE.
图 1-10-21
【证明】 如图 1-10-22.
图 1-10-22
∵ AB=AC,∴ ∠B=∠C.
∵ DE⊥AB,FD⊥BC,∴ ∠BED=∠FDC=90°.∴ ∠1=∠3.
∵ G 是直角三角形 FDC 的斜边中点,∴ GD=GF.∴ ∠2=∠3.∴ ∠1=∠2.
∵ ∠FDC=∠2+∠4=90°,∴ ∠1+∠4=90°.∴ ∠2+∠FDE=90°.∴ GD⊥DE.
6.(2016·石景山一模)如图 1-10-23,在 Rt△ABC 中,∠ACB=90°,CD 是 AB 边上的中线,
DE⊥AB 于点 D,交 AC 于点 E.求证:∠AED=∠DCB.
图 1-10-23
【证明】 ∵ 在 Rt△ABC 中,∠ACB=90°,CD 是 AB 边上的中线,
∴ CD=AB=DB,∴ ∠B=∠DCB.
∵ DE⊥AB 于点 D,∴ ∠A+∠AED=90°.
∵ ∠A+∠B=90°,∴ ∠B=∠AED.∴ ∠AED=∠DCB.
7.(2016·东城二模)如图 1-10-24,在等腰△ABC 中,AB=AC,BD⊥AC,∠ABC=72°,则∠ABD
等于( )
图 1-10-24
A.18° B.36° C.54° D.64°
【答案】 C
8.某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 3 cm 和 6 cm,则它的周长为( )
A.9 cm B.12 cm C.15 cm D.12 cm 或 15 cm
【答案】 C
9.若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等于 5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为( )
A.50° B.80° C.65°或 50° D.50°或 80°
【答案】 D
10.已知:如图 1-10-25,在△ABC 中,∠ABC,∠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 F,过 F 作 DE∥BC,
交 AB 于 D,交 AC 于 E,那么下列结论:①△BDF,△CEF 都是等腰三角形;②DE=DB+CE;③
AD+DE+AE=AB+AC;④BF=CF.正确的有( )
图 1-10-25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答案】 C
11.(2016·顺义一模)我们把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且能将这个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
形的线段称为该三角形的“等腰线段”.
例如:如图 1-10-26,在 Rt△ABC 中,取 AB 边的中点 D,线段 CD 就是△ABC 的“等腰线段”.
(1) 请分别画出如图 1-10-27 所示三角形的“等腰线段”;
图 1-10-26 图 1-10-27
(2)如图 1-10-28,在△EFG 中,∠G=2∠F,若△EFG 有“等腰线段”,请直接写出∠F 的取
值.
图 1-10-28
【解】 (1)如图 1-10-29 所示.
图 1-10-29
(2)36°和 45°.
12.如图 1-10-30,在△ABC 中,AC=BC,∠ACB=90°,将线段 CB 绕点 C 旋转 60°得到 CB′,
∠ACB 的平分线 CD 交直线 AB′于点 D,连接 DB,在射线 DB′上截取 DM=DC.
(1)在图 1-10-30①中证明:MB′=DB;
(2)若 AC=,分别在图 1-10-30①和②中,求出 AB′的长(直接写出结果).
① ②
图 1-10-30
(1)【证明】 如图 1-10-31,连接 CM.
图 1-10-31
由旋转可知:CB′=CB,∠BCB′=60°.
∵ AC=BC,∠ACB=90°,
∴ AC=CB′,∠ACB′=150°.∴ ∠CAB′=∠CB′A=15°.
∵ CD 平分∠ACB,
∴ ∠ACD=∠BCD=45°.∴ ∠CDM=∠ACD+∠CAD=60°.
∵ DM=DC,∴ △CDM 是等边三角形,
∴ CM=CD,∠DCM=60°.
∴ ∠B′CM=∠ACB′-∠ACD-∠DCM=45°.
∴ ∠B′CM=∠BCD.
在△CMB′和△CDB 中,
∴ △CMB′≌△CDB(SAS),∴ MB′=DB.
(2)【解】 在图 1-10-30①中,AB′=3+,在图 1-10-30②中,AB′=3-.
真题演练
(2015·北京)如图 1-10-31,在△ABC 中,AB=AC,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BE⊥AC 于点 E.求
证:∠CBE=∠BAD.
图 1-10-31
【证明】 ∵ AB=AC,∴ ∠ABC=∠C.
又∵ 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 AD⊥BC,
∴ ∠BAD+∠ABC=90°.
∵ BE⊥AC,∴ ∠CBE+∠C=90°,∴ ∠CBE=∠BAD.
第三节 全等三角形
课标解读
考试内容
考 试 要 求 考查频度
A B C
全等三角
形
理解全
等三角
形的概
念
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掌握
三个基本事实: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
等,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掌
握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全等;尺规作图(利用基本作图作三
角形):已知三边、两边及其夹角、两角及其夹
边作三角形;能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利用全
等三角
形的有
关内容
解决有
关问题
★★★★
★
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知识要点
1.全等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形.全等图形的形状和 完全相同.
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
2.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线、中线、对应
角的平分线相等.
3.判定
(1)基本事实: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 ).
(2)基本事实: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 ).
(3)基本事实:两条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 ).
(4)定理: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 ).
(5)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记为: ).
4.常见的全等三角形
(1)平移型(如图 1-10-32):
图 1-10-32
(2)翻折型(如图 1-10-33):
图 1-10-33
(3)旋转型(如图 1-10-34):
图 1-10-34
(4)复合型(如图 1-10-35):
图 1-10-35
5.用尺规作三角形
(1)已知三边作三角形:已知线段 a,b,c,如图 1-10-36,求作:△ABC,使 AB=c,AC=b,BC=a.
作法:
图 1-10-36
(2)已知两边及夹角作三角形:已知线段 m,n,∠α,如图 1-10-37,求作:△ABC,使∠A=α,
AB=m,AC=n.
作法:
图 1-10-37
(3)已知两角及夹边作三角形:已知线段 m,∠α,∠β,如图 1-10-38,求作:△ABC,使∠
A=α,∠B=β,AB=m.
作法:
图 1-10-38
(4)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线作等腰三角形:已知线段 m,n,如图 1-10-39,求作:等腰三角
形 ABC,使底边 BC=m,底边 BC 边上的高等于 n.
作法:
图 1-10-39
(5)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已知线段 m,n,如图 1-10-40,求作:直角三角形
ABC,使 BC=m,斜边 AC=n.
图 1-10-40
作法:
典例诠释
考点一 三角形全等及其应用
例 1 如图 1-10-41,已知 E 是 BC 的中点,点 A 在 DE 上,且∠BAE=∠CDE.
求证:AB=CD.
图 1-10-41
【证明】 如图 1-10-42,延长 DE 到 F,使 EF=DE,连接 BF
.∵ E 是 BC 的中点,∴ BE=CE.
图 1-10-42
∵ 在△BEF 和△CED 中,
∴ △BEF≌△CED.∴ ∠F=∠CDE,BF=CD.
∵ ∠BAE=∠CDE,∴ ∠BAE=∠F,∴ AB=BF.
又∵ BF=CD,∴ AB=CD.
【名师点评】 此题要证明 AB=CD,不能通过证明△ABE 和△CED 全等得到,因为根据已知
条件无法证明它们全等,那么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来解题,为此必须把 AB 和 CD 通过
作辅助线转化到一个等腰三角形中.
例 2 (2016·石景山一模)如图 1-10-43,已知 AD=AE,请你添加一个条件 ,使得
△ADC≌△AEB.
图 1-10-4
【答案】 ∠C=∠B 或 AC=AB 等(答案不唯一)
【名师点评】 此题考查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此题答案不唯一.
例 3 (2016·顺义一模)如图 1-10-44,已知 B,A,E 在同一直线上,AC∥BD 且 AC=BE,∠
ABC=∠D.求证:AB=AD.
图 1-10-44
【证明】 ∵ AC∥BD,∴ ∠BAC=∠DBE.
在△ABC 和△BDE 中,
∴ △ABC≌△BDE(AAS),∴ AB=BD.
考点二 尺规作图
例 4 (2016·房山二模)阅读下面材料:在数学课上,老师提出如下问题:
尺规作图:
已知:Rt△ABC,∠C=90°(如图 1-10-45).
图 1-10-45
求作:Rt△DEF,使∠DFE=90°,DE=AB,FE = CB.
小芸的作图步骤如下:
如图 1-10-46,
图 1-10-46
(1)作线段 FE=CB;
(2)过点 F 作 GF⊥FE 于点 F;
(3)以点 E 为圆心,AB 的长为半径作弧,交射线 FG 于点 D,连接 DE.
所以△DEF 即为所求作的直角三角形.
老师说:“小芸的作图步骤正确,且可以得到 DF=AC”.
请回答:得到 DF=AC 的依据是 .
【答案】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名师点评】 此题考查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HL),学生要能通过阅读作图步骤,
找到哪些是已知条件,从而找到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
基础精练
1.(2016·通州一模)如图 1-10-47,在△ABC 中,AC=BC,BD⊥AC 于点 D,在△ABC 外作∠CAE=
∠CBD,过点 C 作 CE⊥AE 于点 E.如果∠BCE =140°,求∠BAC 的度数.
图 1-10-47
【解】 ∵ BD⊥AC,CE⊥AE,∴ ∠BDC=∠E=90°.
∵ ∠CAE=∠CBD,∴ △BDC∽△AEC,∴ ∠BCD=∠ACE.
∵ ∠BCE=140°,∴ ∠BCD=∠ACE=70°.
∵ AC=BC,∴ ∠BAC=∠ABC=55°.
2.(2016·西城二模)如图 1-10-48,在△ABC 中,D 是 AB 边上一点,且 DC=DB,点 E 在 CD 的
延长线上,且∠EBC=∠ACB.求证:AC=EB.
图 1-10-48
【证明】 ∵ DC=DB,∴ ∠DCB=∠DBC.
在△ACB 和△EBC 中,∴ △ACB≌△EBC,∴ AC=EB.
3.(2016·东城二模)如图 1-10-49,已知∠ABC=90°,分别以 AB 和 BC 为边向外作等边 △
ABD 和等边△BCE,连接 AE,CD.求证:AE=CD.
图 1-10-49
【证明】 如图 1-10-49,∵ △ABD 和△BCE 为等边三角形,
∴ ∠ABD=∠CBE=60°,BA=BD,BC=BE,
∴ ∠ABD+∠ABC=∠CBE+∠ABC,即∠CBD=∠ABE.
在△CBD 和△EBA 中,
∴ △CBD≌△EBA(SAS),∴ AE=CD.
4.(2016·海淀二模)如图 1-10-50,在△ABC 中,∠ACB=90°,点 D 在 BC 上,且 BD=AC,过
点 D 作 DE⊥AB 于点 E,过点 B 作 CB 的垂线,交 DE 的延长线于点 F.求证:AB=DF.
图 1-10-50
【证明】 如图 1-10-51.
图 1-10-51
∵ BF⊥BC,DE⊥AB,∠ACB=90°,
∴ ∠DBF=∠BEF=∠ACB=90°,
∴ ∠1+∠2=90°,∠2+∠F=90°.
∴ ∠1=∠F.
在△ABC 和△DFB 中,
∴ △ABC≌△DFB,∴ AB=DF.
5.(2014 ·顺义一模)如图 1-10-52,在△MNQ 中,MQ≠NQ.
图 1-10-52
(1)请你以 MN 为一边,在 MN 的同侧构造一个与△MNQ 全等的三角形,画出图形,并简要说
明构造的方法;
(2)参考(1)中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解决下面问题:
如图 1-10-53,在四边形 ABCD 中,∠ACB+∠CAD=180°,∠B=∠D.求证:CD=AB.
图 1-10-53
(1)【解】 如图 1-10-54①,过点 N 在 MN 的同侧作∠MNR=∠QMN,在 NR 上截取 NP=MQ,连接
MP,则△MNP 即为所求.
① ②
图 1-10-54
(2)【证明】 如图 1-10-54②,延长 BC 到点 E,使 CE=AD,连接 AE.
∵ ∠ACB+∠CAD=180°,∠ACB+∠ACE=180°,∴ ∠CAD=∠ACE.
又∵ AD=CE,AC=CA,∴ △ACD≌△CAE.∴ ∠D=∠E,CD=AE.
∵ ∠B=∠D,∴ ∠B=∠E,∴ AE=AB,∴ CD=AB.
6.(2014·河南)(1)问题发现
如图 1-10-55,△ACB 和△DCE 均为等边三角形,点 A,D,E 在同一直线上,连接 BE.
填空:①∠AEB 的度数为 ;
图 1-10-55
②线段 AD,BE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2)拓展探究
如图 1-10-56,△ACB 和△DC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点 A,D,E 在同一
直线上,CM 为△DCE 中 DE 边上的高,连接 BE.请判断∠AEB 的度数及线段 CM,AE,BE 之间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图 1-10-56
(3)解决问题
如图 1-10-57,在正方形 ABCD 中,CD=.若点 P 满足 PD=1,且∠BPD=90°,请直接写出点 A
到 BP 的距离.
图 1-10-57
【解】 (1)①60;②AD=BE.
(2)∠AEB=90°;AE=2CM+BE.
【理由】∵ △ACB 和△DC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
∴ AC=BC,CD=CE.
∵ ∠ACB-∠DCB=∠DCE-∠DCB,
即∠ACD=∠BCE,∴ △ACD≌△BCE.
∴ AD=BE,∠BEC=∠ADC=135°.
∴ ∠AEB=∠BEC-∠CED=135°-45°=90°.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 DCE 中,CM 为斜边 DE 上的高,
∴ CM=DM=ME,∴ DE=2CM.
∴ AE=DE+AD=2CM+BE.
(3)或.
【提示】∵ PD=1,∠BPD=90°,
∴ BP 是以点 D 为圆心,以 1 为半径的⊙D 的切线,点 P 为切点.
第一种情况:如图 1-10-58,过点 A 作 AP 的垂线,交 BP 于点 P′,过点 A 作 AM⊥BP 交 BP
于点 M.
可证△APD≌△AP′B,PD=P′B=1.
∵ CD=,∴ BD=2,BP=,
∴ AM=PP′=(PB-BP′)=.
图 1-10-58
第二种情况如图 1-10-59,可得 AM=PP′=(PB+BP′)=.
图 1-10-59
真题演练
1.(2013·北京)如图 1-10-60,已知 D 是 AC 上一点,AB=DA,DE∥AB,∠B=∠DAE.求证:BC=AE.
图 1-10-60
【证明】 ∵ DE∥AB,∴ ∠CAB=∠ADE.
在△ABC 与△DAE 中,
∴ △ABC≌△DAE(ASA),∴ BC=AE.
2.(2012·北京)如图 1-10-61,已知点 E,A,C 在同一条直线上,AB∥CD,AB=CE,AC=CD.求
证:BC=ED.
图 1-10-61
【证明】 ∵ AB∥CD,∴ ∠BAC=∠ECD.
在△BAC 和△ECD 中,
∴ △BAC≌△ECD(SAS),∴ CB=ED.
第四节 相似三角形
课标解读
考试内容
考 试 要 求 考查频度
A B C
相似三角
形
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
理与判定定理
能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定理与判定定理解决有关
简单问题
★★★★
图形的相
似
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线段
的比、成比例线段;了解黄
金分割;认识图形的相似;
了解相似多边形和相似比
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
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
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会利
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简
单的实际问题
★★★
知识要点
1.比例线段:对于四条线段 a,b,c,d,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与另两条线段的长
度的比相等,即=,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2.比例性质:
(1)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是等积式与比例式互相转化的依据)
若=,则 ad=bc;若=,则=ac(b 为 a,c 的比例中项).
若 ad=bc,且 bd≠0,则=;若=ac,且 bc≠0,则=(b 为 a,c 的比例中项).
(2) 合比性质
若=,则=或=.
(3)等比性质
如果==…=(b+d+…+n≠0),那么=.
3.黄金分割:在线段 AB 上,点 C 把线段 AB 分成两条线段 AC 和 BC(AC>BC),如果 ,
那么称线段 AB 被点 C 黄金分割,点 C 叫做线段 AB 的黄金分割点,AC 与 AB 的比叫做黄金比,
黄金比约为 .
4.基本事实: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到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到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5.相似图形:形状相同的图形叫相似形;相似三角形:对应角 ,对应边的
比 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叫做 ,一般用
k 表示.
6.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如图 1-10-62,∵ DE∥BC,∴ △ADE∽△ABC.
图 1-10-62
(2)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三边对应成比例,两
三角形相似)
(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
似.(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4)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
似.(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7.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相等,对应角相等.
(2)相似三角形对应高、 、 的比等于相似比.
(3)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 .
(4)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 .
8.相似三角形的几种基本图形:
(1)如图 1-10-63:称为“平行线型”的相似三角形.
图 1-10-63
(2)如图 1-10-64,其中∠1=∠2,则△ADE∽△ABC 称为“相交线型”的相似三角形.
图 1-10-64
(3)如图 1-10-65:∠1=∠2,∠B=∠D,则△ADE∽△ABC,称为“旋转型”的相似三角形.
图 1-10-65
(4)如图 1-10-66,其他类型的相似三角形.
图 1-10-66
典例诠释
考点一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应用
例 1 (2016·平谷一模)如图 1-10-67,在△ABC 中,DE∥BC,AE∶EC=2∶3,DE=4,则 BC
的长为( )
图 1-10-67
A.10 B.8 C.6 D.5
【答案】 A
【名师点评】 此题通过两个三角形相似,找到对应边之比 DE∶BC=AE∶AC,从而计算出 BC
的长.
例 2 (2016·东城一模)如图 1-10-68,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 A,B 间的距离,可先在平
地上取一个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点 A 和 B 的点 C,连接 AC 并延长至 D,使 CD=CA,连接
BC 并延长至 E,使 CE=CB,连接 ED. 若量出 DE=58 米,则 A,B 间的距离为( )
图 1-10-68
A.29 米 B. 58 米 C.60 米 D.116 米
【答案】 B
考点二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应用
例 3 (2016·西城二模)利用复印机的缩放功能,将原图中边长为 5 cm 的一个等边三角形
放大成边长为 20 cm 的等边三角形,则放大前后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比为( )
A.1∶2 B.1∶4 C.1∶8 D.1∶16
【答案】 D
【名师点评】 此题考查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即相似比的平方=面积比,从而得到答案.
例 4 (2016·东城二模)如图 1-10-69,点 P 在△ABC 的边 AC 上,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得
△ABP∽△ACB,这个条件可以是 .
图 1-10-69
【答案】 ∠ABP=∠C(答案不唯一)
【名师点评】 此题考查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注意图中隐含有一对公共角∠A,此题答
案不唯一.
考点三 相似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例 5 (2016·房山一模)为了估算河的宽度,我们可以在河对岸的岸边选定一个目标记为点
A,再在河的这一边选点 B 和点 C,使得 AB⊥BC,然后再在河岸上选点 E,使得 EC⊥BC,设
BC 与 AE 交于点 D,如图 1-10-70 所示,测得 BD=120 米,DC=60 米,EC=50 米,那么这条河
的大致宽度是( )
图 1-10-70
A.75 米 B.25 米 C.100 米 D.120 米
【答案】 C
【名师点评】 此题利用两个三角形相似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要能准确地列出 AB∶EC=BD∶
DC,从而计算出河宽 AB 的长.
基础精练
11.(2016·燕山一模)为了加强视力保护意识,小明要在书房里挂一张视力表.由于书房空
间狭小,他想根据测试距离为 5 m 的大视力表制作一个测试距离为 3 m 的小视力表.如图
1-10-71,如果大视力表中“E”的高度是 3.5 cm,那么小视力表中相应“E”的高度是( )
图 1-10-7
A.3 cm B.2.5 cm C.2.3 cm D.2.1 cm
【答案】 D
2.(2016·房山二模)如图 1-10-72,在△ABC 中,点 D,E 分别在边 AB,AC 上,且∠AED=
∠ABC,DE=3,BC=5,AC=12.求 AD 的长.
图 1-10-72
【解】 ∵ ∠AED=∠ABC,∠A=∠A,
∴ △AED∽△ABC,∴ =.
∵ DE=3,BC=5,AC=12,∴ =,∴ AD=.
3.(2016·海淀二模)据传说,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泰勒斯曾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在
金字塔影子的顶部立一根木杆,借助太阳光线构成两个相似三角形,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
如图 1-10-73 所示,木杆 EF 的长为 2 m,它的影长 FD 为 3 m,测得 OA 为 201 m,则金字塔
的高度 BO 为 m.
图 1-10-73
【答案】 134
4.(2016·石景山二模)如图 1-10-74,为了估计河的宽度,在河的对岸选定一个目标点 A,
在近岸取点 B,C,D,E,使点 A,B,D 在一条直线上,且 AD⊥DE,点 A,C,E 也在一条直
线上且 DE∥BC.如果 BC=24 m,BD=12 m,DE=40 m,则河的宽度 AB 约为( )
图 1-10-74
A.20 m B.18 m C.28 m D.30 m
【答案】 B
5.(2016·东城期末)如图 1-10-75,在△ABC 中,D 为 BC 上一点,∠BAD=∠C,AB=6,BD=4,
求 CD 的长.
图 1-10-75
【解】 ∵ ∠BAD=∠C,∠B=∠B,
∴ △ABC∽△DBA.
∴ =.∴ =BD·BC.
∴ BC=9,∴ CD=BC-BD=5.
6.(2014 ·丰台一模)如图 1-10-76 是小明设计用手电筒来测量某古城墙高度的示意图,点 P
处放一水平的平面镜,光线从点 A 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刚好射到古城墙 CD 的顶端 C 处,已知
AB⊥BD,CD⊥BD,且测得 AB=1.2 米,BP=1.8 米,PD=12 米,那么该古城墙的高度是( )
图 1-10-76
A.6 米 B.8 米 C.18 米 D.24 米
【答案】 B
7.如图 1-10-77,在△ABC 中,D,E 分别是 AB,AC 上的点,DE∥BC,且 AD=AB,则△ADE 的
周长与△ABC 的周长的比为 .
图 1-10-77
【答案】 1∶3
8.(2014·丰台期末)如图 1-10-78,在△ABC 中,D,E 分别是 AB,AC 边上的点,且 DE∥BC,
如果 DE∶BC=3∶5,那么 AE∶AC 的值为( )
图 1-10-78
A.3∶2 B.2∶3 C.2∶5 D.3∶5
【答案】 D
9.(2014·门头沟期末)如图 1-10-79,点 A(6,3),B(6,0)在直角坐标系内,以原点 O 为位
似中心,相似比为,在第一象限内把线段 AB 缩小后得到线段 CD,那么点 C 的坐标为( )
图 1-10-79
A.(3,1) B.(2,0) C.(3,3) D.(2,1)
【答案】 D
10.(2016·房山期末)如图 1-10-80,在矩形 ABCD 中,边 AD=8,将矩形 ABCD 折叠,使得点
B 落在 CD 边上的点 P 处.
图 1-10-80
(1)如图 1-10-81,设折痕与边 BC 交于点 O,连接 OP,OA.已知△OCP 与△PDA 的面积比为 1∶
4,求边 AB 的长.
图 1-10-81
(2)动点 M 在线段 AP 上(不与点 P,A 重合),动点 N 在线段 AB 的延长线上,且 BN=PM,连接
MN,PB,交于点 F,过点 M 作 ME⊥BP 于点 E.
①在图 1-10-80 中画出图形.
②在△OCP 与△PDA 的面积比为 1∶4 不变的情况下,试问动点 M,N 在移动的过程中,线段
EF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请你说明理由.
【解】 (1)如图 1-10-82.
图 1-10-82
∵ 四边形 ABCD 是矩形,
∴ ∠C=∠D=90°,∴ ∠1+∠3=90°.
∵ 由折叠可得∠APO=∠B=90°,
∴ ∠1+∠2=90°.∴ ∠2=∠3.
又∵ ∠D=∠C,∴ △OCP∽△PDA.
∵ △OCP 与△PDA 的面积比为 1∶4,
∴ ===,∴ CP=AD=4.
设 OP=x,则 CO=8-x.
在 Rt△PCO 中,∠C=90°,
由勾股定理得.解得 x=5.
∴ AB=AP=2OP=10,∴ 边 AB 的长为 10.
(2)①如图 1-10-83.
图 1-10-83
②在△OCP 与△PDA 的面积比为 1∶4 这一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点 M,N 在移动过程中,线段
EF 的长度是不变的.
过点 M 作 MQ∥AN,交 PB 于点 Q,如图 1-10-84.
∵ AP=AB,MQ∥AN,
∴ ∠APB=∠ABP=∠MQP,∴ MP=MQ.
图 1-10-84
又 ME⊥PQ,∴ 点 E 是 PQ 的中点.
∵ BN=PM,∴ BN=MQ.
又 MQ∥AN,∴ ∠QMF=∠N.
在△MQF 和△NBF 中,
∴ △MQF≌△NBF,∴ QF=BF.∴ EF=PB.
∵ 在△BCP 中,∠C=90°,PC=4,BC=AD=8,
∴ PB=4 为定值,∴ EF=PB 为定值.
故在△OCP 与△PDA 的面积比为 1∶4 这一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点 M,N 在移动过程中,线段
EF 的长度是不变的,且 EF=2.
11.(2014·平谷期末)如图 1-10-85,在四边形 ABCD 中,AB∥CD,∠A=90°,AB=2,AD=5,P
是 AD 上一动点(点 P 不与 A,D 重合),PE⊥BP,PE 交 DC 于点E.
图 1-10-85
(1)求证:△ABP∽△DPE.
(2)设 AP=x,DE=y,求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 x 的取值范围.
(3)请你探索在点 P 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 ABED 能否构成矩形?如果能,求出 AP 的长;如
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1)【证明】 ∵ ∠A=90°,∴ ∠1+∠3=90°.
∵ PE⊥BP,∴ ∠1+∠2=90°,∴ ∠3=∠2.
∵ AB∥CD,∠A=90°,∴ ∠D=∠A=90°∴ △ABP∽△DPE.
图 1-10-86
(2)【解】 由△ABP∽△DPE 可得=.
∵ AB=2,AD=5,AP=x,DE=y,∴ DP=5-x,∴ =,
整理,得 y=-+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