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3.50 KB
  • 2021-05-10 发布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小说阅读

  • 8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24《小说阅读》‎ ‎【甘肃省白银市】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20分)‎ 想偷一本书 王秋珍 ‎①我想偷一本书已经很久了。‎ ‎②它就放在我们办公室一位同事的桌上。每天,我都能看见它。那蓝色的封面要多好看就有多好看。可是,它寂寞地呆在桌上,从来没人去翻一翻。‎ ‎③有一次,我看见同事拿起了它。我正暗暗为它高兴,却分明看见我的这位漂亮的女同事,只是用书扫了扫椅子上的灰尘。别的同事走过来走过去,总是低着头忙忙碌碌。那个叫手机的玩意成了大家的最爱。谁会留意一本书呢?‎ ‎④慢慢的,我看见书的封面由蓝色变成了灰色。我还看见有好几次,漂亮的女同事把刚盛了水的杯子搁在它的上面。书的封面留下了一个圆圈,还带着褶皱,好像一个可怜的孩子歪着嘴巴在哭泣。‎ ‎⑤我只想把它偷回家。‎ ‎⑥可是,一想到偷,我的心就像要跳出胸膛。从小,爸爸就教育我,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偷大偷小都是贼。因此,我一天天地看着它,看着办公宣来来往往的同事,一直不敢给自己创造一个机会。‎ ‎⑦可机会还是来了。‎ ‎⑧那天,我打了一段文字,抬起头,蓦然发现办公室里居然只有我一个人。我按捺住狂跳的心,悄然起身,来到漂亮女同事的桌前。【A】我感觉有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一样向我聚拢过来,我低下头试图躲开它。突然,一个声音从天而降:“你想干嘛?”我的身子斜了斜,差点跌倒。我刚想回答,却听见那人继续在说:“好啦好啦,就你会耍贫嘴。我很忙,没空和你扯东扯西的。”说话间,我看见漂亮女同事飘逸的长裙在办公室里舞动了几步,倏地飘出去了。‎ ‎⑨我,终于把书偷到了手。虽说窃书不算偷,我却感觉脸上有无数只蚂蚁在爬。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文明的我居然会和“偷”这么不文雅的字站在一起。‎ ‎⑩回家后,我拿出软毛巾轻轻地擦拭封面,又拿出吹风机吹那个固执的圆圈。最后,我把书的封底朝上,放在桌上,再压上了一条厚重的红木小方凳。‎ ‎⑪次日,我把书拿出来,它又变成了端正的模样。【B】我的心里,涌上了酸酸甜甜的味道。‎ ‎⑫我洗净双手,拿出偷来的书一页一页地翻起来。看着它们,我仿佛又走进了老时光。我看到了自己在养花种菜,在夕阳下徜徉,在厨房的油烟里战斗…‎ ‎⑬是的,这是我写的书。每一个字,都像芬芳的花,让我驻足,流连。‎ ‎⑭出版社只给了我50本样书。我舍不得卖,只想把书送给爱书的人。当初,漂亮女同事听说我出书了,就第一时间向我祝贺并要书。没想到,她要的只是一份客套。‎ ‎⑮‎ 81‎ 是的,只是一份客套。漂亮女同事一直把书放在桌上,从来不曾翻上一篇。如今,她和我的其他同事们一样,一有空就刷微信看网络碎片聊明星八卦,根本没有注意到桌上少了什么。那本曾被她扫过灰尘垫过杯子的书,好像从来都不曾出现过。‎ ‎⑯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这份不安的心绪让我彻夜难眠。这个忙碌的时代,真的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吗?当初,我壮着胆子把书偷回来,只是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啊。‎ ‎⑰某天,我终于点开一位微友问道:“你说大家喜欢读什么书啊?”“什么?书?”微友抛出两个问号,继续道,“谁还看书啊?”‎ ‎⑱我仿佛听见了她在手机前的笑声。‎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6年第8期,有改动)‎ ‎7.“我”为什么要偷漂亮女同事的书?(4分)‎ ‎ ‎ ‎ ‎ ‎8.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6分)‎ ‎⑴【A】处:我感觉有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一样向我聚拢过来,我低下头试图躲开它。‎ ‎(本句运用了什幺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 ‎ ‎ ‎ ‎⑵【B】处:我的心里,涌上了酸酸甜甜的味道。(“酸酸甜甜”一词写出了“我”怎样的 心理?)‎ ‎ ‎ ‎ ‎ ‎9.第⑩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3分)‎ ‎ ‎ ‎ ‎ ‎10.第⑯段说“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这份不安的心绪让我彻夜难眠”,“我”为什么会感到不安?(2分)‎ ‎ ‎ ‎ ‎ ‎11.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怎么看这种现象?(5分)‎ ‎ ‎ ‎ ‎ ‎【答案】7.(4分,两个要点,各2分:女同事不爱书,“我”心疼自己的书;“我”想给书找个懂它的人/爱书的人。)示例:因为是“我”写的书,“我”舍不得卖,只想把书送给爱书的人。女同事向“我”祝贺并要书,“我”把书送给她,但她却不爱书。“我”心疼自己的书,所以就把书偷回来了。‎ ‎8.(6分)⑴(3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偷书时的紧张与慌乱。‎ ‎⑵(3分)“酸酸甜甜”生动地写出了“我”当时复杂的心理:“酸酸”是因为没有为自己的书找到懂它的人,让它受了“委屈”;而且为了它,“我”还当了一回“小偷”。(2分)“甜甜”是因为“我”的书又回来了,又恢复了原样,不用再受“委屈”了。(1分)‎ 81‎ ‎9.(3分)描写(答“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亦可)。生动具体地描写了“我”修复书的过程,表达了“我”对书的珍爱。‎ ‎10.(2分)“我”想到这个忙碌的时代,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我”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恐怕找不到。‎ ‎11.(5分)现象:传统纸质图书在社会上受到冷落,很多人沉溺于手机。(2分)‎ 看法示例: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一个不好好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全社会都能重视这种现象,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3分,观点1分,理由1分,语言流畅1分)‎ ‎【甘肃省兰州市】(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8题(20分)‎ 与白马在一起的夏天 ‎(美)威廉·萨洛扬 凌晨四点,整个村庄都在沉睡中,突然,一阵轻敲窗户的声音惊醒了我,“阿兰姆。” 一个声音在窗外轻轻叫唤道。‎ 是我的堂兄穆拉德!我从床上一跃而起,迅速打开窗户。我简直无法相信我看到的一切。虽然还不是早上,但因为是夏天,黎明前的亮光已足让我知道我不是在做梦。我的堂兄穆拉德正骑在一匹漂亮的白马上。‎ 我把头伸出窗外,揉揉眼睛。“你没看错,”穆拉德用亚美尼亚语说道,“是一匹马。你没有在做梦。如果你想骑的话,就快点出来。”‎ 我知道我的穆拉德是所有同龄人中行为最疯狂的一个,但是我仍然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 我最早的记忆就是关于马的记忆,我的第一个愿望就是骑马。然而我们很穷,我们整个部落都处于贫困之中。每个家庭的钱都只能勉强维持一日三餐的食物。然而我们很诚实。我们因为我们的诚实而闻名。我们不会利用任何人,更不用说去偷别人的东西。‎ 我知道穆拉德家没有马,他本人更不可能有钱买马。我猜测这匹马一定是他偷来的。然而,我对马太痴迷了,在我看来,偷一匹马来骑跟偷别的东西(比如偷钱)似乎是不一样的,也许这根本不算偷。‎ 我迅速穿好衣服,然后从窗户跳到了院子里。穆拉德轻轻下马,把我扶到了马背上。‎ 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了乡间公路。空气无比清新极。骑在马背上奔跑的感觉真是爽极了。‎ ‎“阿兰姆,坐稳了。”穆拉德提醒我,然后,他双腿用力一蹬马的肚子,喊道:“驾!”白马后腿站立,前脚扬起,长嘶一声,然后像一支离弦的箭一样蹿了出去。马穿过田野,跨国灌溉沟渠,向乡间公路跑去……我们跑了一圈又一圈,马和人都大汗淋漓。‎ 太阳就要升起来了,“我们得回去了。要不大家都起床了,我们的秘密就藏不住了。”‎ 穆拉德说道。‎ ‎“我们把它藏在哪里?”我问道。‎ ‎“我知道一个地方。”穆拉德答道。‎ 大约十分钟后,我们悄悄地牵着马走进了一个废弃的谷仓。谷仓的地上有一些燕麦和干草。‎ 那天下午,我正在穆拉德家玩。一个叫约翰·拜伦的农民来穆拉德家作客。约翰·拜伦的家在另外一个村庄,离我们部落有十英里远。“‎ 81‎ 我丢失了一匹马,一个月了也还没见它回来。可是这匹马花了我60美元啊!”约翰·拜伦对穆拉德的父亲说。‎ 他们接下来说了什么,我不知道。我已经跑出去找穆拉德。‎ 穆拉德正在一棵桃树下救治一只受伤的小鸟。“你居然已经收藏了那匹马一个月!”我盯着他说道。‎ 穆拉德没有看我,只是专心地给小鸟受伤的翅膀涂药。‎ ‎“干脆,我们把马留下来一年时间吧。”说完,我热切地看着穆拉德。‎ ‎“我知道你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学会骑马,但我们不能留这么长时间。”穆拉德头也不抬回答我。‎ ‎“那你打算什么时候把马还回去。”‎ ‎“最多六个月。”说完,穆拉德站起来,用力把小鸟抛向天空。小鸟努力拍打着翅膀,几乎要掉下来,但最终,它还是飞走了,而且越飞越高,越飞越稳。‎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穆拉德每天凌晨都来接我出去骑马。我们在田野旁的公路上尽情地驰骋。太阳升起来之前,我们就把马牵回那个废弃的谷仓。那是一段多么快乐的日子啊!‎ 可是这一天还是来临了。那天早上,我们在牵马回去的路上碰到了正赶往镇上的约翰·拜伦。他盯着白马问道:“请问,你这匹马叫什么名字?”‎ ‎“小心肝。”穆拉德答道。‎ ‎“我可以看看它吗?”约翰·拜伦问。‎ ‎“当然可以。”穆拉德说道。‎ 在仔细查看了几分钟后,约翰·拜伦说道:“如果你们部落不是享有诚实的美誉,我几乎就认为这匹马就是我丢失的那匹马。嗯,也许它跟我的马是双胞胎。”说完,他转身就离开了。‎ 三天后,约翰·拜伦又来到了穆拉德家。‎ ‎“我的马回来了!而且,它比以前更强壮了!”他高兴地说道。(有删改)‎ ‎14.请从穆拉德的角度,围绕“白马”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3分)‎ ‎①私藏白马——② ——③ ——④ ‎ ‎15.下面两个句子都写“我”“ 无法相信”看到的情况。“无法相信” 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⑴我简直无法相信我看到的一切。‎ ‎ ‎ ‎ ‎ ‎⑵但是我仍然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 ‎ ‎ ‎ ‎ ‎16.小说开头不好说“穆拉德是所有同龄人中行为最为疯狂的一个”,请联系全文概况作者请联系全文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这样说的理由。(答出三点即可)‎ ‎ ‎ ‎ ‎ ‎17.下面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81‎ A.肯定的人们应该坚持以诚实为荣,是非分明的原则。‎ B.鼓励解放孩子天性,让孩子率性自由成长的做法。‎ C.倡导大人们用约翰·拜伦的方式纠正孩子的错误。‎ D.教育孩子不能因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丢弃诚实的美德。‎ ‎18.设想小说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一种情境和结局,并用简明的语言叙写出来。要求字数在50字左右。(4分)‎ ‎ ‎ ‎ ‎ ‎【答案】14.⑵约我骑马⑶据不还马⑷归还白马 ‎15.⑴因为黎明前堂兄骑在漂亮的白马上,让我觉得意外(惊讶),不相信眼所看到的情景。⑵因为贫穷,部落和堂兄都不可能买到白马,这让我觉得疑惑,不知道马是从哪里来的。‎ ‎16.①穆拉德对马的痴迷到了狂热的程度,竟然不顾部落诚实的美誉,长时间私藏(偷)约翰·拜伦家的马②穆拉德仅仅因为知道我非常渴望骑马,竟然在凌晨四点敲窗叫醒我,约我骑马,并连续几个星期都陪我骑马。③约翰拜伦来穆拉德家作客时,穆拉德德知马主人在寻马,仍然不还马④穆拉德和我在牵马回去的路上,碰到约翰·拜伦,穆拉德还是不承认私藏了约翰·拜伦的马。‎ ‎17.B ‎18.示例:此时,穆拉德红着脸,低着头,悄悄来到了父亲身边,在父亲耳边低语着什么……‎ ‎【甘肃省天水市】(一)阅读《我的叔叔于勒》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0.这篇小说选自法国作家   的短篇小说集   。‎ ‎11.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 ‎ ‎ ‎ ‎ ‎12.文中反映出飞利浦夫妇怎样的性格特点?‎ ‎ ‎ ‎ ‎ 81‎ ‎13.找出选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在相应的横线上,并分析此景物描写的作用。‎ ‎ ‎ ‎ ‎ ‎ ‎ ‎14.有人认为该小说旨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也有人认为其主题在于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辛酸。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 ‎ ‎ ‎ ‎【答案】10.莫泊桑 《羊脂球》‎ ‎11.句子运用反复,强调了“我”与于勒的血缘关系,表现了“我”对于勒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父母行为的不满,突出当时“我”心情的矛盾。‎ ‎12.菲利普夫妇自私、虚荣、势利、无情。‎ ‎13.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14.示例:我赞成第一种观点.这篇文章以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为主线,在于勒的身份没有得到证实之前,他们对于勒极力的赞美,期望能早日见到于勒,表现出亲人间的那份暖人的真情;但于勒的身份证实后,他们便六亲不认,破口大骂,将亲情抛之于脑后.可以看出让他们发生变化的是“钱”,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除了金钱外,没有其他情感可言。‎ ‎【广东省广州市】四、(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22分)‎ 龙虎斗 梁刚 丁晓虎在七宝镇开饭店有些年头了。尽管店的规模不大,但市口很好;菜和点心的花样也多,正宗的本帮特色,比如红烧肉、腌笃鲜、扣三丝、油爆河虾等,正宗的本帮特色。但要说最聚人气的,还是他的招牌点心小笼包,皮薄馅多,一咬一口汤,肉质坚实新鲜。如果选个雅座,一边闲看水阁清流船悠悠,一边享受美味佳肴和老酒。那才一个爽哩!‎ 王兴龙也开了一家酒店,就开在丁晓虎饭店的街对面,但生意远不如丁家。所以丁晓虎特别得意,每每吃饱老酒,就会拉开粗嗓门说:就他的那个破酒店,只能当陪衬!但他没想到,王兴龙正蓄势待发,拜师于南京东路的“大三元”,那是一家远近闻名的大酒店,广帮特色。‎ 那时七宝镇远不如现在那么花样百出,整条街的餐饮特点都差不离,白切羊肉与红烧羊肉之间并无太大的味蕾冲击。但王兴龙来了之后,一切都变了,百年不变的本帮菜点开始受到了冲击。就说小笼包吧。王兴龙做得馅心,不加肉皮冻,而是在肉馅中加入葱末、姜末、盐、花椒粉和香油,搅拌均匀后,再一勺一勺加进鸡汤,搅拌至肉馅把水分全部吃透。一般一碗肉馅,要加一碗鸡汤。想想,同样是一咬一口汤,但咬出来的味道能一样吗?食客们吃了他家的小笼包,便不停地咂嘴,说:鲜得嘞,眉毛也脱落了。‎ 王家酒店渐渐聚集了人气,王兴龙又推出新花样:比如:氽来钟、神树开花和金鸡饼。“氽来钟”就是用半个冬瓜,掏空了芯,然后倒入滚烫的腌笃鲜,半个冬瓜氽在煮沸的水中,‎ 81‎ 宛如水中氽钟。等你把竹笋、咸肉吃完了,那冬瓜就成了另一道菜。那“神树开花”是用香蕉皮做的,其形状有如金菊绽放,具体做法没人知道,但味道极好,还养颜,深受女士欢迎。金鸡饼是广帮传统菜,并非为谁量身定制,只是刚好契合了七宝文化。其主要原料就是用土豆泥做皮,用鸡丁肉丁香菇丁竹笋丁做馅,包好后压扁,放入油锅炸成金黄即可。‎ 这些新品极大冲击了食客的眼球和味蕾。一时,王家酒店的生意兴隆,丁家饭店门前冷落。丁晓虎有点沉不住气了,他开始寻斤头(找岔、挑衅),开始“戳煞爷娘”地骂街。‎ 王兴龙是好脾气,他的嘴角始终洋溢着微笑,他对谁都客客气气。对于骂街他更不可能接招。那差不多就是一种鄙视了,如果再骂,只能自取其辱。‎ 丁晓虎感觉无趣,便想着对应之策。他也学做了“氽来钟”和“金鸡饼”;他把臭豆腐炸得皮脆肉嫩;还在小笼包的肉馅中加了虾仁;把牛腩和牛筋做得极有嚼头。食客就说:丁师傅,你做得菜大有长进啊。丁晓虎嗓门极大地说:那是,我做得是正宗本帮菜!‎ 转眼就到了1937年的10月,初秋的晌午,食客们坐在酒店的雕花窗棂前,已能感受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秋景了。但那一刻,天空突然响起了日机掠过的声音,然后就传来了轰隆隆的爆炸声,前后响了四次。之后就传来了哭喊声。彼时,许多百姓丧了命,王兴龙的母亲也在其中。‎ 食客们一声长叹:戳煞娘的小日本,往后再也不得安宁喽!‎ 那以后,不管是丁家饭店,还是王家酒店,生意都一落千丈。‎ 之后的一天,有个叫小田一郎的日本军官走进了王家酒店,他能说一口流利汉语。他把王兴龙叫到跟前,问:你会不会做“龙虎斗“?‎ 王兴龙愣了愣,然后摇头,心想:“龙虎斗”虽是广帮菜,但当地人很少吃野生动物,蛇猫之类更是不碰,偶有吃蛇的,最多来道“龙凤煨”,或叫“龙凤呈祥”只是讨个吉利罢了。但嘴上只是说:原料恐怕不好找,尤其是狸猫。‎ 小田一郎不耐烦地挥挥手,说:这我不管,做不了这道菜,就烧了这店。‎ 王兴龙谦卑地陪着笑说:太君,要不做道“龙凤呈祥”?吉利,味道大大的好。‎ 小田一郎一拍桌子站起来:我不要“龙凤呈祥”,现在是战争,就要“龙虎斗”。中国不是号称“龙的传人”嘛,那大日本的就是虎,我就要“龙虎斗”,虎的,一定能战胜龙!‎ 王兴龙的笑脸突然凝固了,他迟疑了一下说:狸猫确实没,最多弄只家猫。‎ 小田一郎瞪他一眼,用手摸了摸脸说:家猫?,即便是家猫,也能打败蛇!‎ 王兴龙没吱声,只是沉着脸,弯了弯腰,便退了出去。‎ 做“龙虎斗”很吃功夫,蛇和猫都必须经过去腥、剔骨的流程,尤其是猫,要用甘蔗来去腥,还要去掉脊髓以去酸。骨头熬汤做羹,蛇肉猫肉细细切丝,和菌菇一起烹炒,味道鲜美,无与伦比。再加蛇性微凉而猫性微热,一阴一阳谓之道,是真正的大补佳肴。‎ 小田一郎吃得不住点头,哟嘻,大大的美味!然后就拍案唱歌。微醉的表情,满是怀旧,然后就说起他早年随父做生意,到过台湾、福建、广州,所以知道“龙虎斗”,但一直无缘品尝,今天总算如愿以偿。‎ 王兴龙僵硬地微笑着没吭声,然后送来一碟秘制萝卜,说:这个,大大的爽口,能醒酒。‎ 小田一郎夹起一块,放入嘴里,再次喊了一声:哟嘻!‎ 81‎ 之后,小田一郎便常来,来了就点“龙虎斗”,餐毕,王兴龙照例给他端来一小碟秘制萝卜。于是,王家酒店的生意就格外的好。对面的丁晓虎因此恨得牙痒痒。每天发戆劲,“戳煞爷娘”的骂街。‎ 有一天,突然传来小田一郎的死讯。据说死得蹊跷,什么原因也找不到。‎ 当晚,王兴龙突然敲开了丁晓虎的家门,说:我要走了,这是我记录的一本菜谱,有空看看。记住:蛇和萝卜不能同吃,吃了会中毒,严重时可能会暴毙。‎ 丁晓虎拿着菜谱,呆了半晌,等他回过神来想对王兴龙说声谢谢时。王兴龙早没了踪影。‎ ‎(原载2016年《四季》夏季刊,有删改)‎ ‎18. 文中的主人公王兴龙具有哪些品格?(4分)‎ ‎ ‎ ‎ ‎ ‎19. 本文从正面和侧面对王家酒店的菜肴进行了描写,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 ‎ ‎ ‎ ‎20.对小田一郎之死,作者在文中已做了多次铺垫,请具体分析。(4分)‎ ‎ ‎ ‎ ‎ ‎21. 标题“龙虎斗”内涵丰富,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它的多层含义。(5分)‎ ‎ ‎ ‎ ‎ 22. 结尾两段写了王兴龙赠菜谱,离开七宝镇,有人认为删去这个结尾会更好,也有人认为不能删去,你赞成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5分)‎ ‎ ‎ ‎ ‎ ‎【答案】18.⑴在王家酒店生意不好的时候,王兴龙跟从师父学习不断创新,表现了他的积极上进。‎ ‎⑵在王家酒店生意兴隆而丁家酒店没落的时候,丁晓虎气急败坏的骂街,而丁晓虎还是不接招,表现他心胸开阔,和善和好脾气。⑶王兴龙做菜步骤繁复,“龙虎斗”的复杂做法,体现了王兴龙做事情的有条不紊、认真严谨。⑷王兴龙与小田一郎的较量:整个过程中,王兴龙面对强大的日本军人始终没有丝毫恐惧与奴颜,体现了他的不卑不亢和民族气节;在给小田一郎做菜的过程里,设计毒死了小田一郎,表现了他的稳重、有勇有谋。(5)在王家酒店生意不好的时候,丁晓虎冷嘲热讽,王兴龙从不计较,在最后,王兴龙要离开七宝镇,还将菜谱送给了始终对他抱有敌意的丁晓虎,表现了他人的豁达、不计较。(以上五点,每点2分,第五点必答。)‎ ‎19.正面描写:详细描写了小笼包、汆来钟、神树开花和金鸡饼的制作过程,变化着花样聚集了人气,突出王兴龙的厨艺高超。侧面描写:写丁家酒店门庭冷落和丁晓虎的骂街,侧面表现出王兴龙酒楼的红火对食客吃完王兴龙家的小笼包后的语言描写:“鲜得嘞,眉毛也脱落了”侧面突出了王兴龙酒店人气旺和他本人厨艺精湛的特点。‎ 81‎ ‎20.①许多百姓在日军的轰炸中丧命,壬兴龙的母亲也在其中。暗示了王兴龙对日军的憎恶态度。②王兴龙的笑脸突然凝固了。通过神态描写,反应此刻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③王兴龙没吱声,只是沉着脸,弯了弯腰便退去了。王兴龙没吱声,沉着脸,退了出去,此处承接上文王兴龙的“笑脸凝固”的态度,加深了他的愤怒。④王兴龙僵硬地微笑着没吭声,然后送来一碟秘制萝卜。”以及“之后小田一郎便常来,来了就点“龙虎斗”,餐毕,王兴龙照例给他端来一小碟秘制萝卜。”第一次之后,王兴龙每次在“龙虎斗”后都会端上萝卜,这种行为比较反常,这种反常也暗示王兴龙的做法是有特殊原因的,而这种原因就是“蛇和萝卜不能同吃,吃了会中毒,严重时可能会暴毙。”以此导致了小田一郎看似不明不白的死亡。(5点,任意答出两点得满分)‎ ‎21.①“龙虎斗”指一道广帮菜,龙虎斗是指用猫与蛇一同烹制而成的广帮菜,大补佳肴。②指王兴龙和丁晓虎的斗争。这两人的名字藏“龙”卧“虎”。“龙和虎面对面开若店,哪能不斗?”③代表着王兴龙与日本军官小田一郎之间关于吃不吃“龙虎斗”,以及王兴龙必须做“龙虎斗”之后的复仇行为,“龙虎斗”中必有死伤的结果也暗示了小田一郎的死亡。④中华民族和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战争时期,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日本是虎,中日的斗争就是“龙虎斗”。‎ ‎22.⑴不同意。(1分)①结尾为文章补叙,补充交代小田死因,与之前两人“龙虎斗”相呼应,解开小说谜底,让小说的情节更为完整。(2分)②结尾王兴龙将一生心血的菜谱交给丁家,并叮嘱他不能将蛇和秘制萝卜一起吃,突出了王兴龙心胸宽广,嫉恶如仇的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2分)③丰富并深化了文章主题。(1分)体现了小人物在战争中的抗争与对民族正义的坚持。(1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⑵同意。(1分)①留白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人去揣测小田一郎的死亡与王必龙的关系。(2分)②有利于体现王兴龙不畏侵略者,坚守国土的精神品质。(2分)‎ ‎③引发读者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深入思考,思考“龙虎斗”的真正结局。(2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广西贵港市】六、现代文阅读(18-22小题,共15分)‎ 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 ‎①千年的原始森林连绵数千里,古木参天,荆棘布道,偶尔的狼嚎猿啼给人阴森森的感觉。‎ ‎②张郎执枪佩刀,带着干粮,在森林里日复一日地穿行。‎ ‎③入林的第五天,张郎就见到了一副白森森的人骨,张郎有些迟疑,怎样遇害的呢?旁边有刀也有枪,而且从刀的重量来估,其人也是个习武之人,狼?虎?或狮?张郎不得究竟,自顾上路,一路提醒自己要更加小心才是。‎ ‎④偏偏不几天,张郎又遇白骨,还是人体,而且是两具。从过医的张郎蹲下身细细察看,两具骨骼都是男人,还留着拼命搏斗过的痕迹。张郎就更觉得奇怪了,什么深仇大恨让人追到这渺无人烟的地方动了杀心?功与名,财与利?‎ ‎⑤继续前行。‎ ‎⑥怪事再度发生。这天,张郎刚吃完一只烤 81‎ 熟的山雀,正准备起身上路,前面不远处的地方一团蓝光炫着他的眼。张郎揉揉眼睛再看,绿幽幽的,张郎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立马想到老人家常说的天然翡翠。‎ ‎⑦张郎一步一停地上前,他怕是什么特大动物的眼睛,近了,果然是两人合抱大的玉石,而且,玉石下面还有一个人,用绳附着,看衣服和肉体颜色,刚才死去才不久的样子。‎ ‎⑧张郎在旁边捡一块石头,使劲往自己认为是翡翠的玉石上砸,玉石丝毫没损,凑近看,暗纹都没一丝,再凑近些看,整块石头里一点气泡也找不着。张郎兴奋得快要窒息,确认这是翡翠不说,而且是上等的翡翠。张郎眯上眼,感觉华室在招手,山珍野味已压桌,骑马坐辔,穿金戴银,妻妾成群,成为郡主富甲一方。‎ ‎⑨张郎睁开眼,将死者身上的荆条解下,将玉石系往自己身上。好沉啊,张郎每走一步腿都在打颤,但背上是一座城池,越重城越大,再重也心甘。‎ ‎⑩脚起泡背流血,张郎感到体力不支,准备歇下给肚进食时,张郎听到有人的声音朝他这边传来,立马用树枝和深草将玉做了掩饰,自己也藏在蔽处,两手紧紧握住枪。‎ ‎⑪声音近了,更近了,看得明白,是人。张郎的心一软,刚放下枪,突觉玉石易主、华室崩塌、妻妾逃逸、丰餐消隐,于是一咬牙,重新端起枪。‎ ‎⑫就在食指穿进扳机孔的一瞬间,张郎明白了前面遇到的三具白骨到底是怎么回事了,第一具会武功的人是背着这玉累死的,第二具和第三具是为争抢这玉而搏死的,第四具也是累死的……‎ ‎⑬张郎放下枪,打了个哈哈,从丛里露出来,亲切地说:“乡亲﹣﹣恭喜你啊﹣﹣”‎ ‎⑭张郎说,路遇横财,见者有份哟。张郎把藏好的翡翠指给对方看。‎ ‎⑮对方姓李,李郎说,张兄,你先见,归你。‎ ‎⑯三说二说,两人就抱成了一团,割指为血,插枝为香,结为兄弟。‎ ‎⑰砍一棵拳头粗的树,两人抬着玉石在森林里穿行。‎ ‎⑱行途中,张郎病了,俩人就歇下来,李郎去找草药,打野禽诚心诚意地伺候着张郎;李郎病了,张郎就去找草药,打野禽诚心诚信地伺候李郎。‎ ‎⑲日复一日缓慢穿行,经历七七四十九天的磨难,俩人终于走出了千年的原始森林进去村庄。‎ ‎⑳ “哇﹣﹣啧啧﹣﹣”‎ ‎㉑“啧啧﹣﹣哇﹣﹣”‎ ‎㉒村人的眼睛个个像灯泡,惊羡,狡诡还有贪婪……‎ ‎㉓一位见多识广的老人绕石走了三圈,环视众人,掷地有声地宣布: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 ‎㉔玉石旁边高出众人一个头的族长捋捋将垂至前胸的白胡子,歪头看了眼李郎,再歪头看了眼张郎,更为高声地说:“不,是两颗﹣﹣”‎ ‎18.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 ‎ ‎ ‎ ‎19.第八段划线句子最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 ‎ ‎ ‎ 81‎ ‎20.第18段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 ‎ ‎ ‎ ‎21.张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 ‎ ‎ ‎ ‎22.族长的话作为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请说说其作用。‎ ‎ ‎ ‎ ‎ ‎【答案】18.张郎在穿越原始森林的过程中意外获得别人没能带出森林的巨大玉石,他认清自己的力量与后来的李郎一起互相帮助共同将玉石带出原始森林。‎ ‎19.心理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张郎当时内心的兴奋,引出下文带着玉石艰难的向前行进的情节。‎ ‎20.不能,第十分段具体表现二人的关系亲密与团结,为后文老人赞美他们的心如无价的翡翠作铺垫。‎ ‎21.张郎是一个善于观察、思考的人,他在一个人无法带出玉石的情况下,懂得冷静思考,找到对策;张郎是一个讲信用,善良的人,他和李郎结为兄弟,并能共患难,同甘苦,真诚对待李郎。‎ ‎22.族长的话没有说完,他认为有两颗玉石,其实是将张郎与李郎真诚的心比作无价的玉石.这样留白式的结尾,既能给读者留下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又点明主旨,使小说的意义更加深刻。‎ ‎【广西贺州市】六、现代文阅读(二)(15分)‎ 留守乡村的爷爷 蒋曼 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宏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他似乎从未有退休打算,每天都很忙碌,忙着照顾他的鸡、鸭、蔬菜和庄稼。‎ 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菜该灌肥,该撒点草木灰,寄养在邻居家的看门狗还是天天回来睡,水沟要刨刨,不然树苗的根要烂了,母鸡们都下蛋在山上,便宜了黄鼠狼。在他的土地上,有太多需要他的物和事,从未有被生活丢弃的感觉。‎ 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菜长出来了,鸡长大了,就在它们之间编一道竹篱笆;赶场时,买点不常见的菜苗,种出来,看着都感觉稀奇。天燥地旱,他不着急:"没啥,油菜今年长得好,天干油分足。"如有阴雨,他也会安慰家里人:“稻子灌浆的时候,雨水多,不空壳。”某年洪水来犯,他也如此淡定:"这土肥沃啊,明年又种嘛。"数十年与土地亲密相守,其经验足够让他从容不迫。‎ 81‎ 乡村老人对死亡有一种独特豁达,生死本是自然轮回,荣衰不只是庄稼和草木。爷爷能在一岁一枯荣的山野田间洞悉生命秘密。在乡村,死亡从来不是禁忌,到了高龄岁数,他们会早早地请来风水先生,选好墓地,准备好寿木,放在堂屋里,每年会亲自刷一遍漆,红色的或者黑色的,平时用来储存需要干燥的粮食,最后,存放自己。‎ 孩子的爷爷喜欢种树。我老公考上大学,他高兴地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现在还都郁郁葱葱,生长在已被废弃的小学校里。我们结婚时,他建议我们种一棵树,然而在水泥森林的城里,连人都难以安顿,我们在哪里可以种下属于自己的树呢。‎ 有了小孙女,爷爷说:“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了。”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 有一次,我们回老家时,女儿终于见到了这世界上属于她的那一棵树。爷爷领着孙女,骄傲地走在自家的土地上,满怀一个勤劳庄稼人的自豪感,大声地告诉孙女:“这地是我的,也是你的,小池塘是你的,大公鸡是你的,坡上的柏树全是你的,那只叫团团的狗也是你的……”‎ 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豁然开朗,哀而不伤。‎ ‎(摘自2016年5月《长春日报》)‎ ‎19.文中“爷爷”做了那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 ‎ ‎ ‎ ‎ ‎ ‎20.结合全文,揣摩下列词句含义。(每小题2分,共4分)‎ ‎⑴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句中加点词“镌刻”在文中的含义。‎ ‎ ‎ ‎ ‎ ‎⑵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豁然开朗,哀而不伤。为什么说爷爷给孙女的故乡是“广袤而丰盈”的?‎ ‎ ‎ ‎ ‎ ‎21.结合全文,谈谈标题“留守乡村的爷爷”的作用(2分)‎ ‎ ‎ ‎ ‎ ‎22.请简要概括文中“爷爷”的的形象特点(3分)‎ ‎ ‎ ‎ ‎ ‎23.爷爷为什么要在乡下给孙女种一颗香樟树?谈谈你的理解(3分)‎ 81‎ ‎ ‎ ‎ ‎ ‎ ‎ ‎【答案】19.①仔细安排家里地里活计。 ②从容安排后事。 ③ 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④ 再种一颗香樟树当做礼物送给孙女。⑤领着孙女看自家的土地。(答对任意4点给4分)‎ ‎【解析】试题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20.⑴①镌刻,原指雕刻。 ②在文中指爷爷与大自然、与土地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 ‎⑵因为爷爷在广阔的故乡留给孙女的一切都是丰富的,(1分)他希望孙女能同样感受到他的自豪和眷恋。(1分)‎ ‎【解析】揣摩词句含义这一考点,主要考查根据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及作用。要求能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文、上下句以及句子本身的内在联系,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言外之义,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以辨析为方式的选择题。要求学生能仔细辨析句子的细微差别,作出恰当的选择。2、以表述为方式的解说题。要求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能准确地解说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以赏析为方式的评价题。要求学生能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呈现特点,对其表达效果作出恰当的评价。‎ ‎21.① 交代文中的主要人物。②点明文章主旨。(每点1分)‎ ‎22.①年龄大但身体硬朗。 ②热爱乡村生活。 ③有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答出任意两点给2分)‎ ‎23.①爷爷把香樟树当作礼物送给孙女。 ②让孙女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心灵相通的所在:香樟树,和她一起成长。③爷爷送给孙女的不仅仅是一棵树,也是告诉孙女,她与故乡、与土地血脉相连,故乡和土地是我们心灵的起点和归宿。‎ ‎【解析】试题分析:除第一个回答要点(把香樟树当作礼物送给孙女)外,这道题其实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作品主题的把握,统观全文,从中筛选出能够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主要是抓“文眼”,找关键句和中心句。从文中第⑦段“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 可以答出另两个要点。‎ ‎【贵州省贵阳市】三、(一)(14分)‎ 高手 吕斌 老刘家附近有一个自行车修理摊,摊旁停着一辆用来装工具的破旧平板车,车上放着一副脏兮兮的象棋,棋子散乱地躺在棋盘上。‎ 常有人围着平板车玩象棋。老刘棋艺不精,羞于和别人交手,一有闲功夫就在旁边看。‎ 81‎ 老刘从没见过修车人下棋,他埋头修车,没车可修就蹲着默默地看着大街,那满额头的沧桑让老刘想到这条街的历史,也许这人根本不会下棋,只是拿来给别人玩,或为了招徕顾客。‎ 一天,老刘看见平板车旁围着一群人,吵闹得很。走到跟前,一群十七八岁的小青年和一群常来下棋的中年人战况正酣。青年们兴高采烈,中年人个个一脸严肃,一看阵势就是两个阵营。棋盘上,青年那边棋势占优,就一个小青年在下,他边说怎么怎么走,边撒目看着大街,一副胸有成竹又满不在乎的样子,看来棋艺不一般,其他人为有这样的伙伴而自豪,跟着起哄;中年人这边,一个四十多岁的红脸汉子在下,其他人支招,但每走一步都陷入对手的圈套,红脸汉子气得脸红筋胀,中年人们觉得让一个毛头小子耍着玩也个个情绪急躁。‎ 比赛都是以实力说话。不管中年人怎么瞧不起这群毛头小子,棋盘上还是败下阵来。老刘心里也很郁闷:这老大一群人,干不过一个孩子!心里既着急,又没办法;自个儿的棋艺还不如汉子呢。真盼望有个高手能制止这孩于的狂妄。但愿望终究是愿望,这群中年人谁也杀不过这个对手,看来,今天得带着遗憾回家了。‎ 汉子又输了两盘,歇了手,往旁边让;谁上?没人应声。青年们眉飞色舞说着刚才那盘棋怎么把对手杀得惨,这让人更憋闷。‎ 这时,修车人挤进来,低着头边摆棋子边说,我玩一把。估计他是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道这青年的厉害。看这样的人输棋,实在太没意思了。‎ 老刘有一搭无一搭地看棋,盼望修车人赶紧输完棋以后能来一个高手,杀杀这群孩子的傲气。依然是两个阵营,依然是那种气氛,有区别的是,修车人压根不听别人的指点,也不管青年们怎么闹腾,只管埋头慢吞吞走自己的。有时候他这边危急了,看一眼,依然慢吞吞地走,还有闲心去吃一个毫无用处的边卒。老刘心里叹息:唉!典型的臭棋篓子!‎ 在一次平淡的兑棋过后,小青年们惊慌地喊起来:我们比他少了一个大子儿!他们眼睛开始发绿,盯着棋盘,连那个主角儿也低下头来认真研究棋局。这下老刘心里可踏实多了,能把这群小青年逼到这份上就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想要赢?那不可能!这小青年能谈笑风生地赢了别人,也完全能认真地打败这个脏兮兮的修车人。‎ 没走几步,修车人这边又陷入险境,旁边的中年人们开始跺脚、埋怨,修车人依然慢吞吞地走棋。在小青年步步紧逼时,有人来修车,修车人说,这就完了。话音落地,他用力把一个棋子拍在棋盘上,挤出人群去。人们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小青年哀叹道,完了!遇上高手了!短暂的沉默后,小青年不服气地重新摆棋,要跟修车人再较量一把。修车人埋头盯着手里的活儿,头也不回:摆上。他边修车边指挥围观的中年人替他走棋子,内行人管这叫“盲棋” ,这可是只有顶尖儿的高手才有的能耐。围在平板车旁的人个个都屏息静气。这一盘下得很决,没几个回合,小青年稀里糊涂就输了。老刘心里不由得惊叹:嘿!看不出来,真是高手啊!‎ 小青年们在沉默中散去,中年人们满意地离开。‎ ‎……‎ ‎(原文有删改)‎ ‎11.老刘两次内心感叹表现了他对修车人评价的巨大变化。请把这两次感叹的原句依次填入下列方框中。(4分)‎ ‎ ① ② ‎ ‎12.文章四至六自然段没写修车人,但这几个段落并不多余。为什么?(4分)‎ 81‎ ‎ ‎ ‎ ‎ ‎13.文中划线句属于侧面描写,诸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4分) ‎ ‎ ‎ ‎ ‎ ‎14.文章结尾被删掉了,请根据文章内容推断作为结尾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修车人每天依旧埋头修车,旁边的破旧平板车上,脏兮兮的棋子散乱地躺在棋盘上。‎ B.老刘一有闲工夫依旧到修车摊看人们下棋,破旧的平板车周围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C.修车人有时和那些常来下棋的中年人杀两盘,不过,在棋盘上,几乎没人能够赢他。‎ D.老刘听说那个小青年拜修车人为师,棋艺提高很快,后来参加象棋比赛获得了冠军。‎ ‎【答案】11.(4分)①老刘心里叹息:唉!典型的臭气篓子!②老刘心里不由得惊叹:嘿@看不出来,真是高手啊!‎ ‎12.(4分)这几个段落表现中年人们被小青年轻松打败、无人敢应战的尴尬处境,他们急躁、憋闷与小青年们的得意、狂妄形成对比,这种情况下,老刘急切盼望高手出现以扭转局面,为高手修车人的出场作铺垫。13.(4分)划线句中“屏息静气”表现“未在平板车旁的人”不同的心态:小青年们全神贯注、专心应对,中年人们对修车人以盲棋的方式应战而震惊、想一探究竟。这句话营造的紧张气氛,烘托出修车人边修车边下盲棋的淡定自若,突出他棋艺确实高超。‎ ‎14.(2分)A ‎【贵州省黔东南州】(一)阅读下文,回答14—17题(12分)‎ 窑变 余显斌 ‎⑴鲁山花瓷是瓷中名品,百闻难得一见,因此,市场上算稀罕物。可是,他的店里,有时也做着鲁山花瓷的生意。‎ ‎⑵他开一爿(pán)店,在一弯水边,上写铺名:名瓷之家。各种瓷器,琳琅满目。客人来寻,踏过石桥,转过一道竹林,沿一道逼仄的门进去,眼前一亮,面前柜上摆着罐、杯、壶、瓠(hù)等,有的天青色,有的白如银子。还有一种瓷,胎质厚实朴重,黑色质地上流淌着白斑蓝彩,泛着幽幽蓝光,让人眩晕。‎ ‎⑶这,就是闻名的鲁山花瓷。‎ ‎⑷买家只许看,不许摸。选准了,他才拿出瓷器让对方细看。在他这儿买瓷的,尤其鲁山花瓷的,一般都信任他。因为,他是鲁山花瓷的权威。一尊鲁山花瓷拿来,不用放大镜,他用手一摸,鼻子一嗅,嗯,宋代的,绝对宋代的,瞧这质地,这手感。一查,果然是宋代的。也因此,他的那爿店,人来人往,生意很好。‎ ‎⑸当然,有时,买主一个电话,他也会乐呵呵地送货上门,仅限于本市。以他的说法,不为挣钱,纯为交友,志同道合嘛。‎ ‎⑹有人出三万元钱,想买他这个罐。那天,是个细雨天,天青色的烟雨无边无沿地下着。他用纸盒装了个小小的鲁山花瓷罐,提着,走了出去。‎ ‎⑺‎ 81‎ 由于路近,他没打车,走过小巷,出了竹林。这时,一轮三轮车冲来,他忙一让,手一松,纸盒落地,“哐”的一声全碎了。‎ ‎⑻司机傻了眼,跳下来道:“没事吧,大哥?”他火了:“没事?瞧我这罐。”司机说:“不就一个罐吗?多钱!”‎ ‎⑼就在这时,买主打来电话,说三万元已备好,罐怎么还不送来?他将电话让司机听了。司机登时结结巴巴道:“三——三万元啊?”他眼一翻:“现在知道不是你家腌菜罐子了吧?”三轮司机呆了一会儿,一咬牙:“我赔!”他哼一声:“民工吧,你有钱吗?算了算了,就当我募捐了,做了善事。”说着,他不想再纠缠下去,转身就走。‎ ‎⑽回到家,他拿了另一件鲁山花瓷罐,四耳的,黑底白釉,装入纸箱,去了买主那儿。三万元钱也就到了手里。‎ ‎⑾这样的生意,他一天会做几起。所以,撞碎那件鲁山花瓷的事,他也就慢慢忘了。‎ ‎⑿一个冬日的早晨,他刚开门,一个人影戳在眼前。抬眼一望,不是别人,正是那个民工司机。司机吸溜着鼻子,显然站了一会儿了。看见开门,司机连忙把手上紧紧裹着的蛇皮袋层层打开,抖抖缩缩捏出几卷钱,一张张地数,整整三万,放在他手中。‎ ‎⒀司机交了钱,嘘了口气,好像多大一个心事了了,他张张嘴,想说什么,可又没说出来,直看着那民工骑上三轮车,嘟嘟嘟地走了,一直消失在晨雾中,消失在他视线的尽头。‎ ‎⒁他拿着钱仍呆呆地站在那儿,心中有股烈焰在燃烧,在蒸腾,在激流澎湃,以至于他虚汗淋漓。因为,只有他知道,自己卖出去的鲁山花瓷里,有个别是赝品,是自己手制的。‎ ‎⒂那天,民工撞碎的就是一尊赝品。他当时之所以没让赔,一则赝品不值钱。再则怕闹开了,被行家发现,看出其中的猫腻。‎ ‎⒃鲁山花瓷,是高温下的一种美丽的窑变。‎ ‎⒄他没想到,一个民工司机,竟让自己心中发生了剧烈的窑变,也如鲁山花瓷一样,放射着一片洁净的蓝色。当天,他找到民工退还了钱。以后,他的“名瓷之家”中,再也没有赝品了。‎ ‎(选自2017年5月《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2分)‎ A.第⑹自然段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文埋下伏笔。‎ B.联系标题“窑变”,可以看出,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是民工司机。‎ C.从第(17)自然段画线句可以看出,人要想成为如鲁山花瓷一样的瓷中极品,有时需要经历“窑变”‎ D.第(9)自然段画线句字“他不想再纠缠下去,转身就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同情农民工的人。‎ ‎15.第(12)自然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3分)‎ ‎ ‎ ‎ ‎ ‎16.谈谈你对标题“窑变”含义的理解(3分)‎ ‎ ‎ ‎ ‎ 81‎ ‎17.“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现实生活中,相信你也有过“窑变”的经历,请根据您对课文的理解,简要谈谈你的“窑变”过程。(4分)‎ ‎ ‎ ‎ ‎ ‎ ‎ 答案:14.A、C ‎15.动作描写,表现出民工司机非常珍惜他的血汗钱,每一张钱都来之不易,同时表现了民工司机敢于担当,诚信朴实、善良的高贵品质。‎ ‎16.“窑变”指次瓷器土胚在窑中经过数次高温烧烤后,最终形成美丽鲁山花瓷的过程.在文中,”窑变“的深层含义是指“他”在民工司机敢于担当、讲诚信美德的影响下,心灵得到净化后发生变化的过程。‎ ‎17.示例:小学三年级时,我是语文课代表,练习册上的一些看图说话题做起来真是麻烦,我将收来的同学们的作业翻开看,其实是想看他们怎么写的,来抄个现成的答案.一天,同桌为了一道题在那铭思苦想,我悄悄地说,不行,你拿我的看看吧.他说:不行,这次抄了,如果考试怎么办?我一定要自己做.他的话让我知道了抄袭的危害,从此后我任何题都自己想,自己做,不懂的问老师,才有了今天的优秀成绩。‎ ‎【解析】14.⑴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从文中找出与四个选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正确的选择。‎ A、正确;B、联系标题“窑变”,可以看出,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是“他”,表示“他”在民工司机的行为感染下有了巨大的变化.分析错误。C、正确;‎ D、第九自然段画横线句子“他不想再纠缠下去,转身就走”,在文章第十五段交代了原因:“他当时之所以没让赔,一则赝品不值钱.再则怕闹开了,被行家发现,看出其中的猫腻”,分析错误。故选A、C。‎ ‎【贵州省遵义市】(一)(12分)‎ ‎ 高贵的“伪证”‎ 李良旭 ‎①拜罗伊特小学校长多丽丝接到法院一张传票,要她到法庭作证,20年前,她是否收留过一个女人的私生女。传票上特意写明,您的证词很重要,直接关系到案件的性质。‎ ‎②看到传票上安迪的名字,一下子勾起多丽丝对往事的回忆。‎ ‎③20年前的一天,一个年轻的女人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找到多丽丝。女人俊俏的脸上有些倦容和疲惫,特别是她左边眉毛上的那颗黑痣,很妩媚。女人让小姑娘站到一边,然后抽泣着对多丽丝说,这孩子的父亲是谁我至今不知道。现在,我染上了毒瘾,要到戒毒所戒毒,请多丽丝小姐暂时收下这可怜的孩子,让孩子在这里上学,等我戒了毒,就来接女儿。‎ ‎④多丽丝看了看不远处的小姑娘,她有一头金色的头发,大大的眼睛,弯弯的眉毛,正不时向这边张望着。不知怎的,就那一眼,多丽丝一下子喜欢上这位小姑娘。多丽丝郑重地对这女人点了点头。女人一下子紧紧地拥抱着多丽丝,感激的泪水流淌下来……‎ 81‎ ‎⑤从此,多丽丝就将这个叫安迪的小姑娘带在身边。安迪不仅懂事,而且学习很好,在学校里,就像快乐的“百灵鸟”。有时,她两眼泪汪汪地望着窗外,好像有什么心事。多丽丝轻轻问道,想妈妈啦?安迪擦去脸上的泪痕,抬起头,甜甜地说道,不想,老师就是我的妈妈!多丽丝吻了一下安迪的脸颊,说道,真是可爱的孩子!多丽丝发现,安迪的左边眉毛上也长了一颗黑痣,像她妈妈一样漂亮。‎ ‎⑥几年过去了,安迪考取了不莱梅市的重点中学,以后,她俩渐渐失去了联系。‎ ‎⑦一晃,20年过去了。如今多丽丝已担任拜罗伊特小学校长。当她接到法院的传票时,感到很困惑,她不知道法庭让她做什么证。‎ ‎⑧多丽丝如期来到法庭,在法庭上,她看到一个中年妇人,苍白的脸上,有一种茫然和无助。当看到妇人左边眉毛上有颗黑痣时,多丽丝心里不禁一惊。妇人看到多丽丝那一刻,脸上顿时显出一丝惊慌和不安。‎ ‎⑨法官西蒙告诉多丽丝,有人指控你,20年前曾收养了这个毒贩的私生女,女孩名叫安迪。现在,安迪被评为不莱梅市形象大使,请您作证,这个安迪是不是这个毒贩的私生女。如果不是,安迪将担任不莱梅市形象大使;如果是,将取消这一称号。听明白了吗?现在传被告人安迪到庭。‎ ‎⑩被告人安迪,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女人,她俊俏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和活力,她左边眉毛上那颗黑痣,很妩媚。那一刻,多丽丝真想冲上前去,紧紧地拥抱她,并喊到,安迪,我又见到你了,我的孩子。但是,多丽丝很快控制了自己的感情,她努力保持了内心的平静。她看到,安迪看到她那一刻,眼睛里闪烁着幸福的光芒。‎ ‎⑪多丽丝将右手放在胸前,掷地有声地回答道:我以上帝的名义回答法庭,眼前这两个女人我都不认识,回答完毕!‎ ‎⑫被告席上,那两个女人紧绷的脸上,顿时闪烁着激动的神色,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⑬法官西蒙看了多丽丝好一会儿,用力敲响法槌(chuí),严肃地说道:证人证言有效,法庭宣布休庭。‎ ‎⑭庭审结束了,法官西蒙走到窗前,眺望着遥远的天际,喃喃自语道:法庭是神圣的地方,无论是证人、被告人、还是原告,都不能欺骗法庭,但是,有一种证言,上帝都会原谅的,那里面蕴藏着一颗高贵的灵魂,它被上帝称为高贵的“伪证”。‎ ‎(选自《2016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7.请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3分)‎ ‎ ‎ ‎8.文章多次写到左边眉毛上的“黑痣”,这样写有哪些作用?(3分)‎ ‎ ‎ ‎ ‎ ‎ ‎ ‎9.结合上下文,简析第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 ‎ ‎ ‎ ‎10.标题用“高贵”来修饰“伪证”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 ‎ ‎ ‎ ‎ ‎ 81‎ ‎【答案】7.多丽丝收到传票;回忆收养安迪的过程;到法庭作证;法院判决证词有效。‎ ‎(答对一题得1分,共3分)‎ ‎8.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写出了安迪和女人的美丽外表;暗示安迪与中年妇女为母女关系;为下文多丽丝作伪证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答对一题得1分,共3分)‎ ‎9.动作描写。(1分)“看了多丽丝好一会儿”写出了西蒙对多丽丝的证词感到意外,而考虑是否采用多丽丝证词的矛盾心理(2分)。(共3分)‎ ‎10.不矛盾。“高贵”指多丽丝无私收养安迪,培养安迪,为安迪的前途不惜作“伪证”的品质(1分);“伪证”指多丽丝的证词与事实不符(1分)。“高贵”修饰“伪证”突出了多丽丝人性的伟大,灵魂的高贵(1分)(只做判断不得分,共3分)‎ ‎【河南省】二、(一)阅读下文,完成 7—10 题。(共 16 分)‎ 惟有垂杨管别离 李修文 病房里的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互不相识,他们一个是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所小学已经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每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在病房里,他们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变做老师和学生。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 被疾病和疾病所带来的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A】当她将病房当做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将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就马上开始给小病号上课。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语单词……‎ 当病人和陪护者挤满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之中神采奕奕的时刻——她总是有意 无意地提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 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两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到最后,小病号也愤怒了:“我反正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些干什么?”小病号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到了走廊,就开始大哭。说是大哭,其实并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她没有进去,而是靠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此之后,岳老师没有罢手,反倒是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她跛 着脚,跟在小病号后面,给他喂饭,让他喝水,还陪他去院子里,采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 来。小病号的病更重了,要转院去北京。听到这个消息,她夜夜难眠。‎ 夜,借着走廊里的微光,她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本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语单词。‎ 微光映照下的她,让人感慨: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死亡是人人都无 法逃脱的命运,但是你至少要留下抗争的痕迹。‎ 81‎ 一大早,小病号就要去北京了。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可是,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了捏他的脸,跟他挥手。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 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到喊声,是小病号。他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竟然是一句诗:“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出了那两句诗。岳老师却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哭泣——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除了隐忍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似乎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7.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了哪些“抗争的痕迹”?请简要概括。(4 分)‎ ‎ ‎ ‎ ‎ ‎8.岳老师两次大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具体分析。(4 分)‎ ‎ ‎ ‎ ‎ ‎9.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A】可是,当她将病房当做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 然出现了意思红晕。(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 ‎ ‎ ‎ ‎【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她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 ‎ ‎ ‎ ‎10.本文以“唯有垂柳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 ‎ ‎ ‎ ‎ ‎【答案】7.⑴在每日两人输完液后岳老师便会给罹患重病的小病号上课,除了语文,也教给小病 号数学和英语知识。⑵每当看护者挤满病房时,岳老师都会出难题考小病号。⑶小病号自认为时日无多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岳老师十分伤心,但也因此更加爱护小病号。⑷小病号病重要转院,岳老师把为小病号编未完成的教材放在小病号的行李中。 ‎ ‎8.⑴第一次哭是因为小病号自认为时日无多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岳老师心疼小病号而哭。⑵为小病号临别前终于背出了总也记不住的古诗而哭,其中既有欣慰,也有不舍。 ‎ ‎9.⑴神态描写。“苍白”与“一丝红晕”是对岳老师的神态描写,“苍白”写出了岳老 师身体状况很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岳老师在给小病号上课后重新找回了身为老师的责任与 希望而异常开心。⑵“每一天”写出了岳老师给小病号上课的频率,“一……就”这一关联词的运用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岳老师想要给小病号上课的急切心情,体现了岳老师对生活和知识的热情以及 对生命有着深刻的理解。 ‎ 81‎ ‎10.⑴折柳有惜别之意,以诗句命名,富有诗意,为全文营造美好的氛围;⑵表现了文章送别的主旨;⑶贯穿全文的线索的;⑷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湖北省黄冈市】三、(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29—32题。(14分)‎ ‎34个鸡蛋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马上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身份显赫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和青海交界的一个小地方。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半年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可以想像我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妈说,那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大袋子的零食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而就在我决定扔掉那个装果冻的袋子时,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得知我找李暖暖,他二话没说就把我连人带东西全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镇。很小很小的一个镇,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走到那条街的尽头,转个弯,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许多孩子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进一间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看清了女孩的面容。我心疼了。我的堂妹李暖暖,她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她一直最最喜欢的长头发。‎ ‎“李大强!”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就抱住了我。身边那些孩子不明所以然,在我们拥抱的时候,哄笑着围在了一起。等李暖暖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时,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上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了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上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我说再要两个菜,却被她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让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也不想让他们为此过早地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到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吧。”她摇头,很坚决地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她爸。结果,她就来了,但她来后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学校,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是脏兮兮的……‎ 81‎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是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学校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等在那里,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孩子们英语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上课的第一天起,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说是她妈让拿的。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着拿鸡蛋给她。她以为鸡蛋都是大人让拿过来的,直到有一天,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第二次给她鸡蛋,而男孩的奶奶找到了学校告状,说孙子偷家里的鸡蛋。这时她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那个男孩叫路生,早早就没了父母,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那天,她抱着那个脏兮兮的男孩放声大哭。在牛奶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隐藏在心底23年的爱心,被34个鸡蛋瞬间唤醒了。‎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第二天,李暖暖把我送到车站。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说:“越多越好,没钱给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李暖暖,她认真了,她在认真地过着她现在的生活。我知道有一天,李暖暖会离开那里,回到她曾经生活的地方,可是回来的,已经不会再是曾经的李暖暖。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呵呵地笑,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摘自《中外文摘》, 有删改 )‎ ‎29.阅读全文,请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第一段单句成行,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设置了很好的悬念,也为主人公后来的性格发展奠定了基调。‎ B.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了她心思细密的特点,表现了她对学生的关怀体贴,也清晰地反映了她对社会上的极度贫富不均怀有深深的怨愤。‎ C.文章后面李暖暖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其实她并不是真的感觉被这里拘禁,而是想向父亲求援,给当地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D.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一段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30.本文题目为“34个鸡蛋”,请分析“34个鸡蛋”这一情节的设置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 ‎ ‎ ‎ ‎31.阅读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⑴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 ‎ 81‎ ‎ ‎ ‎⑵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 ‎ ‎ ‎ ‎32.小说描述了主人公李暖暖的支教经历,她的性格也因支教而发生了很大变化,请简要概括她的性格特点。(4分)‎ ‎ ‎ ‎ ‎ ‎【答案】29.B(2分)‎ ‎30.“34个鸡蛋”这一情节是主人公李暖暖思想感情发生重大转变的重要(关键)情节。(2分)正是孩子们自发送来的34个鸡蛋,深深感动了李暖暖,唤醒她的善良、真诚与爱心,从而让她下决心要留下来兑现她的承诺。(2分)‎ ‎31.第⑴处是环境描写,写出了路途的遥远以及当地的闭塞落后,暗示了支教条件的艰苦。(2分)第⑵处是神态描写,写出了李暖暖的细致和耐心,表现了她对孩子们的关爱之情。(2分)‎ ‎32.①任性、直率。②善良、真诚。③关爱他人,细致入微。④执着、坚强(诚信)。(答对一点给1分,共4分)‎ ‎【湖北省黄石市】12.(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倒挂的油画 金建云 ‎①我家的餐馆开在美院边上,美院的师生常常来餐馆吃饭。我的父亲是个很优秀的厨师,他不懂艺术,但是一直很尊重这些搞艺术的人。‎ ‎②父亲眼中似乎只有两类画家:一类是成功的,另一类是怀才不遇的。成功的画家常常请客,在餐馆里提前存上一笔钱,吃完饭就拂袖离去;怀才不遇的画家都喜欢赊账,偶尔还掉账单的一部分,然后继续赊账。‎ ‎③陈是个怀才不遇的画家。有一天,陈吃完饭后,找父亲借钱。他说自己的母亲病危,他非常想去见她最后一面。父亲想都没想就帮他出了机票钱,嘱咐他立刻打的去机场,千万不要留下终身遗憾。‎ ‎④一个月之后,陈重回餐馆吃饭。他对父亲千恩万谢,一定要送他一幅画。父亲指着餐馆墙壁上挂满的画说:“你看,很多有困难的学生都以画抵账,我这里最不缺的就是画了。过去的事情你不要放在心上,尽管来吃饭就是……”‎ ‎⑤陈恳切地说:“这幅画不是为了抵账,而是为了报恩。我陪伴在母亲身边看着她咽气的时候,最感谢的人就是你。你让我没有留下终身遗憾,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就画了这幅油画。您务必要收下,否则我……”‎ ‎⑥父亲终究不忍拂了陈的好意,便把这幅画带回了家里。这是一幅抽象派的油画,几团大大的色块,深浅不一,形状莫名。由于客厅、卧室墙壁上都有了装饰品,所以父亲把这幅画挂在了厕所里。于是,我们家人如厕的时候都可以欣赏这幅画了。‎ ‎⑦厕所靠东,朝阳温暖的光线常常落在这幅 81‎ 画上,色块隐隐浮动,凸凹有致。我们越看越觉得奇妙,不知不觉脑中就会出现很多美丽的联想。母亲说她每次注视这幅画的时候都会想到她的家乡,想到漫天彩霞和她少女时候的梦;父亲说他会联想到自己的父亲,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无法送终,那种挥之不去的哀愁也浓缩在浮动的色块中了……‎ ‎⑧后来,父亲把这幅画从厕所请到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父亲常说陈能画出这么伟大的作品,让我们这一家“粗人”都为之感动,有朝一日他会大有出息的。果然,没过10年,陈成为我国著名的抽象派画家之一。他的画开始被许多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据说市面上每幅画已经卖到了百万元。陈还是常常带朋友来我家的餐馆吃饭,他早就不赊账了,还常常请父亲喝一杯他自带的洋酒。相识于贫微时的感情,不用太多的言语,一颦一笑中就能看懂。‎ ‎⑨有一天,陈忽然说想看看当初送给父亲的画:“这么多年来,那仍是我这一生中最满意的作品。”父亲将他带到了家中,一进客厅陈就大叫起来:“你把我的画挂颠倒了!”‎ ‎⑩我们一家人都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原来当年他忘记了签名,而我们都是些看不懂抽象画的“粗人”。陈取下画,转过来,郑重其事地在右下角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他半开玩笑地对父亲说:“哪一天你缺钱了,打电话给博物馆,他们会送钱上门并千恩万谢的。”‎ ‎⑪父亲很认真地说:“这幅画已经是我家的宝了,看了这么多年,我们已经有了感情。我虽然是个粗人,但是绝不会卖艺术和感情的。”‎ ‎⑫陈高兴地拍了拍父亲的肩膀说:“老哥,你真是我见过的最有文化的厨子。这幅画在你手里,真是值了。”‎ ‎⑬于是,这幅画就继续留在了我家的墙上。只是,我们一家人还是喜欢扭头来欣赏它颠倒过来的样子,就好像它本来就该如此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很多鱼龙混杂的现象,我越来越感觉到父亲朴实话语中的真谛﹣﹣一个人风雅与否,不在于他是否懂得艺术和美,而在于他是否有一颗敬畏和尊重的心。‎ ‎⑴请梳理小说情节,将下面的情节发展图补充完整。‎ ‎   画→收画和挂画→   画→正画(把画扶正)‎ ‎⑵小说第七段写我和父母面对油画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这部分在文中有何作用?‎ ‎ ‎ ‎ ‎ ‎⑶小说中的父亲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分析。‎ ‎ ‎ ‎ ‎ ‎ ‎ ‎⑷小说结尾写道:“一个人的风雅不在于他是否懂得艺术,而在于他有一颗尊重和敬畏的心。”请问:这里的“风雅”与“一颗尊重和敬畏的心”有何关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 ‎ ‎ ‎ ‎ ‎ ‎【答案】12.⑴赠画(或赠送画、送画); 赏画(或看画、欣赏画)‎ ‎⑵①内容上:表现了画的魅力;表现了家人对画家和画的尊重。②结构上:为后文写该油画价值不菲等情节作铺垫。‎ 81‎ ‎⑶①乐善好施,不计回报。父亲热心帮助陈画家出机票钱,让他回老家看望病危的母亲,当陈画家来感谢他时,父亲说让他不要放在心上。‎ ‎②尊重他人,敬畏艺术。父亲不懂艺术,但很尊重搞艺术的人,对艺术有一颗尊重和敬畏的心。‎ ‎③重情义,不贪婪。父亲把陈送的画一直保留着,并且喜欢看它倒挂的样子,说明父亲很看重跟陈的情谊;即使那幅画价值百万,他也绝不卖掉,可以看出父亲不贪财。‎ ‎⑷①“风雅”是“高雅”、“高洁”、“高尚”的意思。‎ ‎②“风雅”与“一颗尊重和敬畏的心”的关系是:一个人,如果尊重他人,敬畏艺术,那么他就是高雅的。小说中的父亲是个“粗人”,不懂得艺术,但他对他人和艺术很尊重,陈说父亲是他“见过最有文化的厨子”,可见,在陈的心目中,父亲就是个高雅的人。‎ ‎【湖北省荆门市】七、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新年礼物 侯发山 ‎①进入腊月,年的味道便越来越浓了。一街两行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大的,小的,圆的,长的,各种形状的都有。超市、商场门口的大海报,你方唱罢我登场,打折、降价的信息扑面而来。街口巷角的空地也全被小商小贩们占领了。过年了,城管也睁一眼闭一眼的,他们也知道弱势群体的不容易。卖衣服的,卖年货的,还有现杀活羊的……都来了。有商家门口的音响放着“新年好啊新年好”,不时炸响的鞭炮,更是把年味送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②李娟走进商场,打算给母亲买件礼物。迎宾小姐穿着大红的旗袍,脸似乎比平时笑得还灿烂:“欢迎光临!”‎ ‎③每到年关,李娟必给老母亲买一件礼物。她自小没了父亲,是母亲屎一把尿一把,既当娘又当爹地把她和弟弟拉扯大的,不容易。记得进城的头一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洗脚盆。还是李娟在雇主家看到洗脚盆后,才决定给母亲买的。李娟是一个家政服务员,说白了,就是保姆。李娟在电话里给母亲说,睡前泡泡脚,胜似吃补药。这话也是雇主给李娟说的。李娟又问了雇主一次,才记住。先前在老家,晚上睡觉前谁洗过脚?即使偶尔洗一次,也是用的洗脸盆,谁用过那种木制的、带按摩的洗脚盆?第二年,给母亲买了一个袖珍音响,里面装了个卡,录满了家乡戏,豫剧、曲剧,还有大鼓戏。弟弟和弟媳在外打工,不常在家,母亲一个人在家孤独,听听戏也不寂寞。这玩意也是李娟在公园里见到的,不少城里老人都有,腰里挎着,手里拿着,口袋里装着,想听谁的就听谁的,比收音机方便多了。‎ ‎④第三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按摩椅,母亲经常腰疼,都是干农活给累的。这也是刘娟看到雇主家里有这个,才想起给母亲买的……‎ ‎⑤李娟东瞅瞅,西看看,给母亲买什么合适呢?衣服?平时没少给她寄,弟媳也给她买,到老也穿不完。用的?电视机,家里有,冰箱,家里也有,除了过年派上用场外,其他时间都罢着工。洗衣机,在弟弟的屋里锁着。李娟想再给母亲买一个,母亲不要,说村里不少人家都有,使用的却很少,都当成柜子塞满衣服了,说洗衣机老费电。即便是给母亲买了,会不会用还得一说。吃的?母亲饭量不大,也不吃肉,说老了,吃啥都不香甜了。开心果、核桃之类的坚果,她的牙也退化了,咬不动。‎ 81‎ ‎⑥李娟在商场转悠了半天,也没想好给老母亲买什么礼物好。她打通家里的电话,问问母亲还缺少什么。‎ ‎⑦听到是她的声音,母亲在电话那端显得挺激动:“娟,是你吗?你五天都没打电话了。家里啥都不缺……你啥时间回来?”家里装的是座机,母亲却不会拨号,不能主动打电话,只能接受电话。‎ ‎⑧又是这句话。每次打电话,母亲都问李娟啥时间回去。李娟耐心解释道:“娘,我最近工作忙,回不去。”前不久,李娟刚换了雇主,这一家有一个老太太,她的儿子媳妇都在国外,忙,没时间回来陪老人家,老太太晚上睡不着,想找个人说说话,晚上陪她睡觉。老太太的儿子给的价钱也诱人,李娟就答应了。‎ ‎⑨母亲在电话那端不说话。‎ ‎⑩母亲似乎不高兴,李娟忙换了欢快的语气:“娘,我弟弟他们回去了吧?我们几天前通过电话。我有时间就回去。”弟弟他们回去了,这个年也就热闹一点,家里也不至于太冷清。‎ ‎⑪“娟,给你寄的礼物你收到了吗?”母亲在电话那端怯怯地说道。‎ ‎⑫给我寄礼物?李娟感到新奇:“娘,您老人家给我寄啥子礼物,真是的。”母亲又说:“我让你弟弟寄的,他说丢不了,你会收到的。你弟弟他们今个儿去镇上赶集了……”‎ ‎⑬电话挂断后,李娟就给弟弟拨通了手机,闲聊了一会儿,就问到正题:“娘说给我寄的礼物,啥礼物?”‎ ‎⑭“姐,你别生气啊。娘给我二百块钱,让我买张火车票给你寄去……我今天早上才在网上订购的,让他们直接送票去你那里,估计今天就会给你打电话,是腊月二十六的票。姐,你几年没回来了,你就回来一趟吧。你知道吗?你给娘买的洗脚盆,她一直没拆封,按摩椅一次也没用……姐,你真的很忙吗?娘想让你回来陪她睡一晚上……”‎ ‎⑮弟弟的话音没落,李娟眼里的泪已悄然滑落下来。‎ ‎16.小说第一段用大量笔量来写越来越浓的年味,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 ‎ ‎ ‎ ‎ ‎ ‎ ‎ ‎17.小说第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 ‎ ‎ ‎ ‎ ‎ ‎18.小说第11段中写“母亲在电话那端怯怯地说道”请分析“怯怯“这个词语的内涵。 ‎ ‎ ‎ ‎ ‎ ‎19.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李娟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 ‎ ‎ ‎ ‎ ‎20.一边已经答应了雇主帮助照顾老太太,一边是母亲寄来的回家的火车票。你认为李娟该怎么办呢为什么?‎ ‎ ‎ 81‎ ‎ ‎ ‎ ‎ ‎【答案】16.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气氛,为故事的发生、发展提供背景,引出下文写“礼物”;②烘托人物的情感,在这样的氛围中,李娟自然想为母亲买新年礼物.母亲自然也盼望女儿回家团聚。‎ ‎17.结构上:这一段是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这一段是全文叙事的转折点,从上文李娟想给母亲买新年礼物,转到母亲给自己送了新年礼物,从而提示出文章的主旨。‎ ‎18.①母亲从来没出过远门,她担心李娟没有收到火车票;②没有跟女儿商量就擅自做主给女儿订了回家的火车票,母亲心里不安;③女儿工作忙,几年都没有回家过年了,母亲担心这次自己的要求会被拒绝。‎ ‎19.①吃苦耐劳,勤奋苦干,她常看在外打工当保姆,连过年都不愿意放下工作。②孝敬长辈,疼爱母亲,她总是给母亲买各种生活用品,希望母亲能够享福。③心思细密,耐心体贴,当她意识到母亲对于自己不能回家过年的决定似乎有些不高兴了,就马上换了欢快的语气又安慰母亲。‎ ‎20.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的回答只要文从字顺且理由充足即可。‎ 示例:我认为李娟应该回家陪母亲过年.因为文中说了,李娟过年是陪一个老人,她的儿子在国外,一个人独居很寂寞,这个老人的境况和母亲很相似,能陪别的老人却不陪自己的母亲,这怎么说的过去呢?再则,她如果将回家过年的原因和这个老人的儿子说,他也会同意的,并能触发老人儿子对母亲的孝心,儿子回家过年,让老人也感受到儿子的关爱,反而是一举两得的事。‎ ‎【湖北省荆州市】三、(一)(12分)‎ 蹬布 刘心武 ‎①那天放学进家,响莲先是高兴,后是惊讶。高兴的是爸爸难得在家,惊讶的是爸爸脖子上吊着绷带托着左胳膊。‎ ‎②因为爸爸意外工伤,响莲那天没有挨着枕头就入睡。她听见爸爸妈妈在低声商量事儿。妈妈说:“欠人家两个月车钱了,这下更艰难了。”爸爸说:“再艰难,也得保证响莲。”‎ ‎③在这个城乡接合部的居民区里,响莲上的却是城里一所挺有名的学校。那天老师宣布,今后有的作业要在电脑上完成,响莲庆幸自己并不落后,妈妈在小超市打工,用攒了三四个月的工钱,给她置备下一台电脑。妈妈说,超市老板娘早给她闺女置下电脑了,那闺女才上四年级。妈妈问响莲:“老板娘说的‘未雨绸缪’,什么意思?”响莲说老师还没教。妈妈就说,家长们都知道,一上五年级,有的功课就得在电脑上完成,“未雨绸缪”就是不等老师教,一搜就懂。他们家住的地方,离响莲上的那学校挺远,家长们几乎没有让孩子自己乘公交车去的。 若自己家没有车,就跟别的家拼车。响莲就跟另外四个孩子拼车,每月450元。‎ ‎④但是,两个月前,妈妈被超市辞退了。爸爸晚上回到家,妈妈总叨唠,说那小超市老板娘不地道,爸爸淡淡地劝:“如今到她那地方加油的车少了。她也有难处。你就再找份别的工吧。”‎ 81‎ 妈妈觉得失去那份工可惜,以前每天下班回家正好接响莲,而且,还可以平价甚至大折扣从那超市买回袋奶方便面什么的。本来妈妈那份工资除了日常费用,还可应付响莲每月的拼车费午餐费,现在可就困难了。爸爸再出事故,虽说是对方负全责,医药费不愁,但只剩基本工资,困难就变成艰难了。‎ ‎⑤第二天响莲起床后,不见爸爸,就跟妈妈说:“今天我不搭小车了,我去坐公交。”妈妈大声回应:“你老老实实坐上去!”车在她家门外按喇叭,妈妈对师傅说:“响莲她爸一早就蹬布去了,人家同意先预支他1500块,明天我就连这个月总共1350块给你。”‎ ‎⑥车子往城里开,马路边有排专卖建材的商店,有家店最近专营再生布。再生布就是用回收的废旧衣服等纺织品,捣烂了再热压成型,那家店从厂里进大批的货,一卷一卷的,宽度从两米到八米,长度从十米到二十米,那些搞大棚养殖的,棚顶上要苫这种东西,他们的大棚往往长达一百米,那就需要把成卷的再生布先在地面上铺展开,再将其用手提缝纫机缝合成指定的长度,缝完了,再整体卷起,装车运走。在操作过程中,有个环节,就是蹬布。缝合前,每卷布要搁到地上,用脚蹬展开,那还不算太难,缝合后,如果是八米宽的缝成了一百米长,再用脚将其蹬卷起来,那就不仅需要旺健的脚力,更需要平衡的技巧。这个活儿很累人,但是又不可能给高工钱,因此都是些最没办法的人,才一早来干临时工,四个小时,管一顿粗茶淡饭,给五十元。‎ ‎⑦响莲从车窗老远就望见了爸爸的背影。爸爸虽然一只胳膊伤了,两腿却仍雄健有力,只见他两腿轮流蹬布,那布卷越蹬越厚,爸爸再蹬,就有点儿跳动的意味了……车开过去了,蹬布的爸爸从后视镜里消失了。‎ ‎⑧响莲微微咬着嘴唇,心里发誓,一定要报答父母。那天晚上,她从网络上查到了“未雨绸缪”的解释,她心中浮现出许多的方案。‎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2期 有删改)‎ ‎14.小说主要写了两天的故事,请简要概括。(2分)‎ 那天: ‎ 第二天: ‎ ‎15.小说两处提到“未雨绸缪”,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超市老板娘的“未雨绸缪”行动是:  ‎ 响莲“未雨绸缪”的想法是:   ‎ ‎16.小说两次写到爸爸妈妈的对话,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妈妈,怎样的爸爸?(2分) ‎ ‎ ‎ ‎ ‎ ‎17.第③段写到“响莲庆幸自己并不落后”,你发现响莲在哪些方面并不落后?(3分)‎ ‎ ‎ ‎ ‎ ‎18.多年以后,事业有成的响莲和爸爸聊天,她会怎么说呢?请顺着下面的句子写出来。(3分)‎ 响莲:爸爸,说到您当年蹬布的情形,我最不能忘记的是 。‎ 81‎ ‎【答案】14.那天:响莲的爸爸意外工伤回家,生活变得更艰难了;第二天:爸爸到专营再生布商店蹬布,响莲深受感动。(评分标准:答对一空给1分,共2分)‎ ‎15.超市老板娘的“未雨绸缪”行动是:为读四年级的女儿提前置备电脑;响莲“未雨绸缪”的想法是:现在努力读书,将来好好报答父母。(评分标准:答对一空给1分,共2分) ‎ ‎16.妈妈是一个勤俭持家、体谅丈夫、疼爱女儿的妈妈;爸爸是一个有责任担当、理解他人、疼爱女儿的爸爸。 ‎ ‎17.住在城乡接合部上的是城里挺有名的学校;一上五年级妈妈就给她置备下一台电脑;不乘公车跟别家孩子拼车上学。(评分标准:答对一点给1分,共3分) ‎ ‎18.示例:爸爸,一想到你当年蹬布的情形,我最不能忘记的是您胳膊上吊着绷带,蹬得那么用力,那么困难。那时候,你们从不在我面前提起生活的艰难,其实,我都懂。您和妈妈那么辛苦,却从不委屈我,谢谢您!‎ ‎【湖北省咸宁市】三、(一)阅读韦名的《修车老汉》一文,完成12~15题。(14分)‎ 桥下的修车老汉死了。听说死得很惨,在桥上被汽车撞个血肉模糊。‎ ‎ 一个卑微生命的离去,就像天空中一颗流星一闪即逝,再平常不过,于忙忙碌碌的世人更是毫无影响的——只是又一次骑车过桥,轮胎破了,烈日下推车,在桥下找不到修车老汉,挨了另一修车档的“宰”时,才记起曾经有这么一个人。‎ ‎ 在这个城市里骑车上下班,常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早上准备骑车出门,发现车子丢了;火急火燎担心上班迟到猛踩脚踏板,轮胎不争气了——遭遇不测,扎上了钉子铁块,破了。‎ ‎ 那天,本就起床晚了,正奋力骑行在桥上匆匆赶路的我,忽地感觉脚上用不上劲了——我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轮胎破了。‎ ‎ 像泄了气的轮胎一样,推着车子过桥。桥下不远处就是老汉的路边修车档:一个黑乎乎的塑料盆装着半盆黑乎乎的水;一个皱巴巴的蛇皮袋铺在地上,上面摆着剪刀、铁锤、钳子等工具;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月饼盒装着汽芯、螺钉、垫片等细小物件;一个还算精神的打气筒直立在一边……这就是老汉修车档的全部。‎ ‎ 一头白发的老汉正在给我前面一位紧张地补胎——不用说,又是一位中了招的主。‎ ‎ “赶紧帮补一下!”屋漏偏逢连阴雨,心想迟到了回去挨领导批是肯定的,前面那位推车一走,我就催促老汉。‎ ‎ “嗯!”老汉接过车,一双粗糙油污的手麻利地动起来。很快,老汉从前后轮胎各取出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钉子。‎ ‎ “路上长钉了!”看到这两个一模一样的钉子扎破了我的车胎,害我上班迟到,我气不打一处,拿话损老汉——媒体上登过,一些不法分子一边在马路上撒钉子,一边在前面守株待兔修车补胎。‎ ‎ 我怀疑老汉,边说边观察老汉的反应。‎ ‎“嗯!”老汉听出我的话外音,抬了下头,应了一个不置与否的单音字后,低头继续干活。‎ ‎ 老汉抬头瞬间,脸上风干了的皱纹格外显眼。‎ 81‎ ‎“现在的人,人心不古,见利忘义!”我心存怀疑,却又苦于没证据,还得求助于他,心里忿忿不平,继续用言语发泄愤怒,“卖棺材的恨不得亲自去杀人,开药店的巴不得全城投毒……”‎ ‎“嗯!”老汉这回头没抬,手也没停,又是不置与否地应了个单音字。‎ 心虚了吧?话都不敢接,就像抓了小偷现行,我一脸正义。‎ ‎“好了,两块!”老汉停下手中的活,站了起来,拍了拍微微驼着的背,言简意赅。‎ 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老汉站起来的那一瞬,我突然有心悸的感觉——老汉特像乡下的父亲,苍老、能干又狡黠。‎ 但愿钉子不是你撒的,但愿善良在你那还有一丝尚存,看着这像父亲一样的老汉,我把到嘴边更恶毒的话咽了回去。付了还算公道的两块钱,急急赶路。‎ 这是我第一次跟老汉打交道。‎ 没多久,我再次“帮衬”老汉的修车档。依旧是麻利的动作,依旧是“嗯”到底的言简意赅,依旧是有些许的心虚。‎ 老汉修好车站了起来捶捶腰。而我再次面对老汉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我不再有心悸的感觉,我更多相信我的判断,他就是撒钉子的人—我看到他的铁盒有好多一模一样的钉子!‎ 老汉在马路上撒钉子终于还是被我抓了现行。‎ 那天要陪领导坐早班机出差,天刚蒙蒙亮,我就骑车出门去单位。‎ 清晨一切都还睡意朦胧,路上车少人稀。上桥时,远远见到一黑影和我相向而行。黑影在桥上走走停停,时而弯腰,时而直行,怎么看都不像正常赶路的。‎ 一开始,我没怎么在意,或许是黑影落下什么东西,在桥上寻找。靠近了,从微驼的后背和苍白的头发,我认出黑影是修车老汉。‎ 难道是趁着车少人稀,在马路上撒钉子?‎ ‎“干吗?”修车老汉正好弯下腰,我大吼一声。‎ 兴许太专注撒钉子了,老汉没注意到我已逼近,被吓住了:老汉直直站着没动,左手拿着两个估计来不及撒下去的钉子,右手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 ‎“嗯!”老汉发现是我,顿时轻松了下来,“吓死了!”‎ 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在晨曦中分外耀眼,我却没了心悸和怜悯,心里只有厌恶和憎恨!‎ ‎“怎么能这样?!”粗话我骂不出口,但声音绝对够大,大到桥下江里的鱼虾大约都能听见。‎ ‎“嗯!啊?”老汉还是言简意赅,只比刚才多了一个语气词。‎ ‎“别再这样了!”哎!面对像乡下父亲一样的老汉,怎么说他好呢?‎ ‎ ……‎ 出差回来好长一段时间不用“帮衬”老汉。老汉被我撞见撒钉子后,或许是良心发现了,不再撒钉子,生意也就似乎“冷清”起来,上下班高峰期不再忙得没空站起来,常常见他微驼着背站着朝桥上张望。‎ 我每次都是呼啸而过,不停一分一秒。‎ 81‎ 但愿老汉改过自新了!‎ 老汉不知改过了没有,老汉却死了。原本,像老汉这样一个卑微生命的离去,于世人毫无影响,也无人会记挂。然而,老汉在离去后半年,却引起了轰动——本城晚报报道了老汉的事:修车老汉数年如一日,用磁铁吸走不法分子撒在桥面用来扎车轮胎的钉子,不幸遭遇车祸……‎ 对照那篇报道,我才知道,老汉右手那团黑黑的东西是磁铁,铁盒里装的是他每天吸走的钉子!‎ 报道说,老汉因为儿子在桥上开车,车子被钉子扎破轮胎出车祸身亡,自此之后,老汉就在桥上吸钉子,桥下修车。‎ 怀揣着那份报纸,我骑车出门,在桥下老汉昔日的修车档前,我仿佛又看到了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的老汉。‎ 我也看到了乡下的父亲。‎ ‎12.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讲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我”对老汉的情感态度变化补充完整。(4分)‎ 情节:老汉第一次为“我”补车胎(开端) 老汉再次为“我”补车胎(发展)‎ ‎① (高潮) ② (结局)‎ 情感态度: ③ 冷淡,冷漠 厌恶,憎恨 ④ ‎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嗯!啊?”两个语气词表达了修车老汉的怎样的心理感受?(3分)‎ ‎ ‎ ‎ ‎ ‎14.仔细品读最后两段,再联系全文内容,分析“我”的形象,探究小说的主旨。(4分)‎ ‎ ‎ ‎ ‎ ‎15.下列各项中,对本文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来组织材料,并用顺叙方式来叙写故事的。‎ B.小说结构精巧,前后照应,并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感人至深。‎ C.“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是对老汉的特写,表现了老汉生活艰辛,形象丑陋。‎ D.作者在第④自然段不惜笔墨地描写出老汉的修车档(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老汉修车档的简陋和人物的卑微,为叙写自己对老汉的不友好态度做铺垫。‎ ‎【答案】12.①老汉在马路上“撒钉子”②老汉出车祸③怀疑、心悸④怀念、内疚(每空1分)‎ ‎13.“嗯”表达了修车老汉对“我”的大声质问,表示赞同(不应该丢钉子在马路上)(1分)。“啊”表达了修车老汉听出了“我”的话外音----误解(冤枉)修车老汉在马路上撒钉子(1分),感到很吃惊。(1分)‎ 81‎ ‎14.“我”形象:我”是一个同情弱者,关注弱者,对丑陋现象深恶痛绝的有正义感的普通职员形象。(2分)从“我”的深深内疚和像怀念亲人一样怀念修车老汉的深情中,我们懂得了“不要用阴暗的心理看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世上还是好人多。好景总常在”的道理。(2分)‎ ‎15.B(A不是顺叙,而是倒叙;C不能说是丑陋 D不能说明是“卑微”,“我”不是自己。(3分)‎ ‎ 【湖北省宜昌市】五、慈悲为怀送惊喜,善良无价赢人生(10分)‎ ‎◆佚名 ‎①导演沃尔特在选角的时候,挑选了很多艺校里的学生,但都不够满意。‎ ‎②一天,为此一筹莫展的沃尔特到城市西郊办事,在火车站的站前广场上遇到了一个十多岁的擦鞋小男孩。小男孩问道:“先生,您需要擦鞋吗?”沃尔特低头看看自己脚上刚刚擦过不久的皮鞋,摇摇头拒绝了。就在沃尔特转身走出十几步之际,忽然见到那个小男孩红着脸追上来,眸子里现出祈求的光:“先生,我整整一天没吃东西了,您能借给我几个钱吗?我从明天开始多多努力擦鞋,保证一周后把钱还给您!”沃尔特看着面前这个衣衫褴褛、肚子干瘪的小男孩,不由的动了怜悯之心,就掏出几枚硬币递到小男孩手里。小男孩感激的道了一声“谢谢”后,一溜烟的小跑着离开了。沃尔特摇了摇头,因为这样的街头小骗子他已经司空见惯了。‎ ‎③半个月后,沃尔特已经将借钱给小男孩的事忘的一干二净。不料,在他又一次经过西郊火车站时,突然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离的老远就向他招手喊道:“先生,请等一等!”等到对方满头大汗的跑过来把几枚硬币交给他时,沃尔特才认出这是上次向他借钱的那个擦鞋小男孩。小男孩气喘吁吁的说:“先生,我在这里等您很久了,今天总算把钱还给您了!”沃尔特看着自己手里被汗水濡湿的硬币,心头陡然荡漾起一股暖暖的热流。‎ ‎④沃尔特再次端详面前的小男孩,忽然发现他很符合自己脑海中构想的小男孩主人公的角色形象。沃尔特把几枚硬币塞进小男孩衣兜里:“这点零钱是我诚心诚意给你的,就不用还了。”沃尔特神秘的一笑,又说,“明天你到市中心的影业公司导演办公室来找我,我会给你一个很大的惊喜。”‎ ‎⑤第二天一大早,门卫就告诉沃尔特,说外面来了一大群孩子。他诧异地出去一看,就见那个小男孩兴奋的跑过来,一脸天真的说:“先生,这些孩子都是同我一样没有父母的流浪孩子,他们也渴望有惊喜!”‎ ‎⑥沃尔特真没想到一个穷困流浪的孩子竟会有一颗如此善良的心!通过反复观察和筛选,沃尔特发现在这些孩子中,确实有几个比小男孩更机灵,更适合出演剧本中的小主人公,但他最后还是只把小男孩留了下来,并且在录用合同的免试原因一栏中只写了这样几个字:善良无须考核!因为他觉得小男孩在面临困境的时候,把本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希望,无私的分享给别人,这是怎样的一种善良啊!而电影中的孩子,正是这样一个善良、博大、无私的人。‎ ‎⑦这个小男孩叫文尼斯基。在沃尔特的执导下,文尼斯基在剧中成功扮演了主人公的角色,他主演的电影《中央车站》也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等诸多桂冠。‎ ‎⑧‎ 81‎ 若干年后,已成为一家影视文化公司董事长的文尼斯基写了一部自传——《我的演艺生涯》。在书的扉页上面,是沃尔特的亲笔题字:善良无须考核。下面则是他给予文尼斯基的评价:“是善良,曾经让他把机遇让给别的孩子;同样也是善良,让人生的机遇不曾错过他!”‎ ‎29.请用文中的一句话给本文拟题。(2分)‎ ‎ ‎ ‎ ‎ ‎30.第④自然段最后加横线的句子在情节设置上起什么作用?(2分)‎ ‎ ‎ ‎ ‎ ‎31.想象一下,说说文尼斯基还回来的硬币为什么是“濡湿的”?沃尔特的心头为什么又会“陡然荡起一股暖流的热流”?(2分)‎ ‎ ‎ ‎ ‎ ‎32.请用一句格言式的短句,说说文章最后加横线的句子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 ‎ ‎ ‎ ‎33.积累链接:请默写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对亲人表达美好祝愿的诗句。(2分)‎ ‎ ‎ ‎ ‎ ‎【答案】29.(2分)善良无须考核 ‎30.(2分)为后文写让小男孩出演剧本埋下伏笔。(答“设置悬念”亦可。)‎ ‎31.(2分)硬币为什么是“濡湿的”?有可能是刚刚通过擦鞋得来的硬币,上面还沾有劳动的汉水;也有可能是一直想着要归还钱币,而在手心攥得太久。但无论是哪一种可能,此时此刻,文尼斯基的勤劳和诚实,都深深地打动了沃尔斯,所以,他的心头都陡然荡漾起一股暖暖的热流。(答对一问得1分。)‎ ‎32.(2分)示例:善有善报;积善行德;好人总有好报;机遇总是垂青心地善良的人;善良是人生的通行证等。‎ ‎33.(2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上下句各1分,每句见错无分。)‎ ‎ 【湖南省株洲市】二、(三)(9分)‎ 如来对众言曰:“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诸菩萨闻言,合掌皈依。如来曰:“三藏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询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谁肯去走一遭来?”当有观音菩萨,行近莲台,礼佛三匝道:“弟子不才,愿上东土寻一个取经人来也。”(第八回)‎ 唐僧正走处,忽听得一棒锣声,路两边闪出三 81‎ 十多人,一个个枪刀棍棒,拦住路口道:“和尚!那里走!”唬得个唐僧战兢兢,坐不稳,跌下马来,蹲在路旁草科里,只叫“大王饶命!大王饶命!”那为头的两个大汉道:“不打你,只是有盘缠留下。”长老合掌当胸道:“大王,贫僧是东土唐王差往西天取经者。自别了长安,年深日久,就有些盘缠也使尽了。” 那贼闻言,掣大棍,上前就打。长老一生不会说慌,遇着这急难处,没奈何,只得打个诳语道:“二位大王,且莫动手。我有个小徒弟,在后面就到。他身上有几两银子,把与你罢。”那贼道:“且捆起来。”众喽啰一齐下手,把一条绳捆了,高高吊在树上。‎ 却说三个撞祸精,随后赶来。忽见长老在树上,八戒呵呵大笑道:“你看师父。在那等我们便罢了,却又有这般心肠,爬上树去,扯着藤儿打秋千耍子哩!”行者见了道:“呆子,莫乱谈。师父吊在那里不是?你两个慢来,等我去看看。”好大圣,急登高坡细看,认得是伙强人。心中暗喜道:“买卖上门了!”即转步,摇身一变,变做个干干净净的小和尚,肩上背着一个蓝布包袱。来到前边,叫道:“师父。”三藏道:“徒弟呀,还不救我一救?”那伙贼见行者与他师父讲话,撒开势,围将上来道:“小和尚,你师父说你腰里有盘缠,趁早拿出来,饶你们性命!”行者放下包袱道:“盘缠有些在此包袱,不多,只有马蹄金二十来锭,粉面银二三十锭,散碎的未曾见数。要时就连包儿拿去,切莫打我师父。”那伙贼闻言,都甚欢喜道:“这老和尚悭吝,这小和尚倒还慷慨。”教:“放下来。”那长老得了性命,跳上马,顾不得行者,操着鞭,一直跑回旧路。‎ 行者忙叫道:“走错路了。”提着包袱,就要追去。那伙贼拦住道:“那里走?将盘缠留下,免得动刑!”好大圣,耳中摸一摸,拔出一个绣花针儿道:“列位,我出家人,果然不曾带得盘缠,只这个针儿送你罢。”那贼道:“你好道会做裁缝?我要针做甚的?”行者听说不要,就拈在手中,晃了一晃,变作碗来粗细的一条棍子。将棍子插在地下道:“列位拿得动,就送你罢。”两个贼上前抢夺,可怜就如蜻蜓撼石柱,莫想弄动半分毫。这条棍本是如意金箍棒,天秤称的,一万三千五百斤重,那伙贼怎么知得。大圣走上前,轻轻的拿起,丢一个蟒翻身拗步势,指着强人道:“你都造化低,遇着我老孙了!”群贼围上前来,打了五六十下。行者笑道:“且消停!待我一个个打来,一发教你断了根罢!”荡的两棍,打死了两个,唬得那众喽啰撇枪弃棍,四路逃生而走。‎ 却说唐僧骑着马,往东正跑,八戒、沙僧拦住道:“师父往那里去?错走路了。”长老兜马道:“徒弟啊,趁早去与你师兄说,教他棍下留情,莫要打杀那些强盗。”呆子一路跑到前边,厉声高叫道:“哥哥,师父教你莫打人哩。”行者道:“别个都散了,只是两个头儿在这里睡觉哩。”呆子行到身边,看看道:“这两个,张着口睡,都淌出些粘涎来了。”行者道:“是老孙一棍子打出豆腐来了。”八戒道:“人头上又有豆腐?”行者道:“打出脑子来了!”八戒听说打出脑子来,慌忙跑转去,对唐僧道:“打杀了。散伙了!”三藏问:“阿弥陀佛!打的怎么模样?”八戒道:“头上打了两个大窟窿。”三藏教:“解开包,取几文衬钱,快去那里讨两个膏药与他两个贴贴。”八戒笑道:“师父好没正经。膏药只好贴得活人的疮肿,那里好贴得死人的窟窿?”三藏道:“真打死了?”就恼起来,口里不住的絮絮叨叨,猢狲长,猴子短……(第五十六回)‎ ‎(节选自《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16.根据第八回,简要概括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根本原因。(2分)‎ ‎ ‎ ‎ ‎ 81‎ ‎17.结合文段简要分析唐僧形象。(4分)‎ ‎ ‎ ‎ ‎ ‎18.鲁迅认为《西游记》“实出于游戏”,请结合上文第五十六回节选内容简要分析。(3分)‎ ‎ ‎ ‎ ‎ ‎【答案】16.如来寻人取经以传法、劝化众生。(2分)(意思对即可)‎ ‎17.要点:善良/慈悲(1分);怯懦/胆小(1分)。遇强盗便“战兢兢,坐不稳”直呼“大王饶命”,见出他胆小、怯懦的一面(1分);逃脱后又让八戒去劝行者“莫要打杀那些强盗”,见出他善良、慈悲的一面(1分)。(性格特点2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举例分析不必囿于参考答案)‎ ‎18.要点:能读出“玩耍”“逗乐”的意味,能结合文本从情节(细节)安排或人物形象找实证。‎ 示例:1.《西游记》中有很多逗乐、好玩、戏弄、戏谑成分(1分)。如:唐僧路遇强盗被吊在树上却被八戒笑说成“扯着藤儿打秋千耍子”。孙行者见着强盗竟很高兴,认为是来了买卖,变着戏法、故意耍弄了他们一番,让人读来忍俊不禁。(2分)‎ ‎ 【江苏省泰州市】二、(五)阅读陈振林的《秦琼卖马》,完成18-21题(22分)。‎ ‎ ⑴进江州城的人,有一处必去,就是书场。‎ ‎⑵一溜儿五间不大的屋子,几根粗木柱立着,全是串通的,宽敞明亮。屋子里的正北方,用砖石切成八仙桌大小的台子,高尺许。台上立一桌,小,宽,不过七八寸,长约三尺。四只桌腿像初生牛犊的小腿细,摇摇欲坠,随时会散架到下的样子。这便是说书人的舞台了。屋外立一对联:汉萧何追韩信闻香下马,周文王访子牙知味停车。上无横批,只悬着匾额,三个字:铁嘴刘。‎ ‎⑶铁嘴刘正是屋子的主人,江州城妇孺皆知的大名人。其实。“铁嘴刘”这名号已传下来三代人了。铁嘴刘说书有规矩,白天休息加学习,晚上才登场。铁嘴刘刚过不惑之年,因其喜好蓄须,倒是有了些仙风道骨。‎ ‎⑷近日,正说《秦琼卖马》①,那情节人物大家伙儿早烂熟于心。但仍然喜欢来听,听过三四遍的,不下百人,但仍然来捧场。快八十的张老太爷说,又听一回,就像吃一道新菜,味道大不同呢。‎ ‎⑸这日铁嘴刘正开讲,抚尺一拍,全场静息。长须一捋,大声道:“且说秦琼秦叔宝解配军至潞州天堂县投文,只困知县不发回文,困居客店……“‎ ‎⑹他口里在说,目光一移,瞟至最东座椅上端坐的一人,五十上下,青衣小帽,口微张,耳微侧,入迷一般。铁嘴刘更是卖力,字字如珠玑,诗文对句,句句相连。‎ ‎⑺“要知秦叔宝黄骠马命运,且听明日分解。”铁嘴刘按住抚尺。子夜散场,听客散去,他与夫人正收拾屋子,抬眼,青衣小帽者还在,似有难言之隐。‎ ‎⑻“欢迎客官光临……”铁嘴刘客套说。‎ 81‎ ‎⑼来人欠了欠身,轻声说:“久闻大名,今日果然。但明日为老母寿辰,在下得回楚州探母,三日后再来相扰,只怕听不到黄骠马之结局也。”说完,一步一回头,消失在黑夜中。‎ ‎⑽白日无话,第一晚照样满场,不想,才听到开场几句,听客顿觉大不同。说的还是秦叔宝,事儿却新鲜了,店主索房饭钱,秦叔宝与之周旋,足足说了一晚,将人情世故,穿插在情节之中。‎ ‎⑾暮色又合,第二晚。听客们听说了《秦琼卖马》中的新鲜事,都来了,铁嘴刘开口便说黄骠马膘肥体壮,乃是匹宝马。……再说秦琼痛哭黄骠马。这黄骠马,说了一晚上。‎ ‎⑿第三晚,铁嘴牛拍拍抚尺:“前面说要知黄骠马命运,且听今日分解,我继续卖嘴啦……”‎ ‎⒀众人一惊,知道这是接上了大前天晚上的故事。那昨晚“黄骠马”和前天晚上的“人情世故”不都是在原地儿转么?在看最东边的座椅,端坐的正是那晚的青衣小帽人。‎ ‎⒁铁嘴刘的声音更响:“店主带过黄骠马,秦叔宝不由得两泪如麻。为还店饭钱,无奈何,只得来卖它,摆一摆手儿,你就牵去了吧……”‎ ‎⒂子夜散场,听客散去,青衣小帽人对着铁嘴刘深鞠一躬,铁嘴刘回躬相敬。没有言语,青衣小帽人骑马疾驰而去。‎ ‎⒃第二日,江州城传出消息,青衣小帽者为荆州知府蒋大人,又说蒋大人有意请铁嘴刘入知府衙门任职。‎ ‎⒄铁嘴刘每晚照样说书,《秦琼卖马》照样是他的拿手好戏。倒是有一回,夫人轻轻问了一句:“铁嘴啊,你当初咋就知道是荆州知府蒋大人?”‎ ‎⒅铁嘴刘轻轻捋了捋长须:“天下清廉知府,谁人不知蒋大人?天下孝心知府,谁人不晓蒋大人?天下爱听评书知府,当然首推蒋大人,青衣小帽,且无随从,乃至行事风格……”‎ ‎⒆夫人也轻轻一笑:“难得你这么用心,等着蒋大人的那两晚,编了那么多的情节。”‎ ‎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注】①故事梗概:秦琼落难卖马,与单雄信相识,二人英雄惜英雄。尽管后来一人保唐,一人反唐,但兄弟情谊始终如故。‎ ‎18. 本文主要写了铁嘴刘与蒋大人的故事,请结合相关情节完成填空。(6分)‎ 情节人物 蒋大人 铁嘴刘 A 听书入了迷 说得更是卖力 B 道出难言之隐 ‎1‎ C ‎2‎ 续说黄骠马 D 深鞠一躬 ‎3‎ ‎19.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7分)‎ ‎⑴第⒄段和第⒆段加点的“轻轻”都写出了夫人说话时       的心态,但意蕴有所不同,第17段的“轻轻”表现她           ,‎ 第⒆段的“轻轻”,表现她       (3分)‎ 81‎ ‎⑵ 你从书场外立的那副对联中读出了刘铁嘴怎样的心意?(4分)‎ ‎ ‎ ‎ ‎ ‎20. 第⒃段中写“又说蒋大人有意请铁嘴刘入知府衙门任职”, 蒋大人有没有来请呢?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说说看法和理由。(4分)‎ 看法:  ‎ 理由: ‎ ‎21.本文第4段划线句和链接材料都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各自在文中有何表达效果? (5分)‎ ‎【链接材料】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都用了     的表现手法。‎ 本文第四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 链接材料的表达效果:    ‎ ‎【答案】18.编情节等待蒋大人归来;探母归来听说书;回躬相敬。‎ ‎19.⑴不重视,随意;好奇;明白之后的随意。‎ ‎⑵①希望听书人欣赏自己的说书;②希望知府蒋大人赏识自己。 ‎ ‎20.示例一:看法:没来请。理由:蒋大人是刘铁嘴的“粉丝”,他会尊重刘铁嘴;蒋大人是刘铁嘴的“知音”,知道刘铁嘴热爱说书,无志于仕途;蒋大人清廉,不会以权谋私,搞团团伙伙。‎ 示例二:看法:来请。理由:一是蒋大人欣赏刘铁嘴有口才,说不定能在官场上做个“政府发言人”发挥刘的特长;二是刘铁嘴编情节等蒋大人,表现了对蒋大人的欣赏和尊重,蒋大人让这样的人进入的“知府衙门”,会更有利于官员之间的团结。(答来请,理由不宜从蒋的个私角度去思考,这样不太符合蒋的正面清廉形象。)‎ ‎21.侧面描写(侧面烘托、衬托)本文第四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以张老太爷又听《秦琼卖马》如吃新菜的陶醉样子,侧面烘托了铁嘴刘技艺高超。‎ 链接材料的表达效果:以观众听口技时的惊慌反应,侧面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江苏省扬州市】二、(四)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8分)‎ 后生可畏 刘斌立 ‎①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楼,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的翻着。‎ ‎②我问律师楼的合伙人李信,他一脸嬉笑地回答:“这孩子他爸是我们律师楼的大客户,也是老朋友了。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打杂,一边让他看书备考。其实我们啥事也 没给他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天天待着呢。”‎ ‎③“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我随口应和道。‎ ‎④“老实!您可别小瞧这小子,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老李边说边摇着头。‎ ‎⑤后来我再去律师楼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 81‎ ‎ ”男孩,他也是经常应景似得挺朋克,一会夹克上带钉,一会头发颜色又变了。‎ ‎⑥那年律考后没几天,我去律师楼办事,发现常远那桌子没了,人也没了踪影。问道老李,没想到老李苦笑着说:“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那边,在矿区的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 出呢。他爹差点没气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 ‎⑦我又惊讶又好笑,随着老李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⑧一年以后一天,我突然接到鉴睿律师楼李信律师的微信。“还记得那个玩摇滚乐的男孩吗?他又回来了!这次主动来求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打杂看书。我也是服了!“‎ ‎⑨“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我回复了微信,也不忘调侃地加了几个坏笑的表情。‎ ‎⑩之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也与律师楼和老李少了很多的交集。‎ ‎⑪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为了这个国家的头条新闻。部分矿务局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坑,私人小矿主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在矿难中死去的矿工遗孀,因为没有基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凭据,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他们去争取权利。‎ ‎⑫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报道终于被我看到了。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的索赔事务。这条很小的信息,却因为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⑬我立刻致电李信律师的时候,他确认道“没错,就是他,我也很佩服这小子。”‎ ‎⑭“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我问道。‎ ‎⑮“还真不是。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老李继续说道。‎ ‎⑯“那地方就在茫崖。听常远的爸说,常远在那生活的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他自己后来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⑰我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后生可畏啊!”‎ ‎⑱电话那头老李肯定地重复道:“后生可畏!”‎ ‎(选自《新华文摘》2016年第13期,有删改)‎ ‎18.文中写到常远的哪些经历?请按顺序补充完整。(3分)‎ ‎    —被迫备考律师—    —    —帮助穷人打官司 ‎19.读文中划线句子,完成题目。(6分)‎ ‎①简析第一段中划线句子的描写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分)‎ ‎ ‎ ‎ ‎ ‎②第十二段中划线句子为什么说“我”对常远的名字熟悉而又陌生?(3分)‎ ‎ ‎ ‎ ‎ ‎20.联系内容分析,常远的哪些品质让“我”和老李觉得“后生可畏”?(4分)‎ ‎ ‎ ‎ ‎ 81‎ ‎21.小说主人公是常远,作者却以大部分内容写“我”和老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 ‎ ‎ ‎ ‎【答案】18.想当摇滚乐手 继续备考律师 承揽死难矿工索赔 ‎19.①这个句子运用了神态与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看书备考的常远心不在焉,为下文“我”和老李对年轻人的感慨作铺垫;‎ ‎②因为在报上看到常远的名字与事迹之前,我对他的爱好及经历已有所了解,所以说“熟悉”;但我所知道的常远是一个不务正业,与父母反叛,不愿作律师的青年,现在他不仅当上了律师,还自愿免费为穷苦人打官司,让我惊讶,所以说“陌生”。‎ ‎20.①他个性鲜明,有主见.父亲让他当律师,而他却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当一名摇滚乐手.②他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他到青海茫崖矿区演出,了解到矿工生活状况后,就决定回来考律师,为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③他不计名利,有奉献精神.矿难发生,他带领律师团队,义务为矿工打官司。‎ ‎21.①“我”和老李的对话构成小说的基本框架。先写我们“上辈人”对他的不满,再写对他的佩服,先抑后扬,波澜起伏,曲折有致。②通过“我”和老李的叙述侧面描写了常远这个有个性、敢于担当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给人以宽广的想象空间。③通过“我”和老李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要正确看待年轻人这一主题。‎ ‎【江苏省镇江市】二、(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共16分)‎ ‎①老治保主任①要退休了,需要物色一个新的接班人。村民经过评议,推荐两个人选:大黑和小白。‎ ‎②大黑长得五大三粗,皮糙肉厚,站着像半截儿黑铁塔栽在那儿。他走起路来,老远地面就咚咚响,不用见人,就知道是大黑来了。他要当上治保主任,那些歪毛淘气,还不都给镇住!‎ ‎③小白呢,长得白白净净、文文静静,身子骨单薄。尤其那双娘们儿手,一个鸡蛋都攥不过来。‎ ‎④一次,市场上有人打架。卖肉的抄起剔骨刀,卖红薯的举起铁秤砣,眼看要出人命,只见大黑往两人中间一横,一出左手,来个空手夺刀,又一挥右手,来个千斤坠砣。两个人都傻了眼。大黑的雄风,展示无遗。‎ ‎⑤又有一次,在大街小超市,有人丢了钱包。嫌疑人是个女人,穿得很酷。讯问的时候,大黑手里掂一根牛皮带,摇晃着从左手倒到右手,又从右手倒到左手,可那女人面无惧色。小白冷眼观察,忽然一抬头,指着天花板.说:“看哪,顶棚上一对蝎子,正在打架呢!”那女人忙伸长脖子仰头往上看。小白立刻命令大黑:“你马上把这女人身上的衣服给扒下来。”‎ ‎⑥大黑不敢,小白厉声说:“让你扒你就扒,出娄子我顶着!”‎ ‎⑦那女人的衣服被扒掉了,原来是个男人。这时,小白一拍桌子:“男扮女装,身上有赃。”一搜,果然是他偷了钱包。‎ ‎⑧大黑有些纳闷:“你咋看出他不是个女人?”‎ 81‎ ‎⑨小白狡黠一笑:“我看这人老缩着脖子,就在他伸长脖子看屋顶的时候,他喉头结就露出来了。”‎ ‎⑩所以,大黑和小白是各有千秋。‎ ‎⑪这天,大黑和小白相伴去村里的盖房工地办事。大黑走路总是扬着头,低头老婆扬头汉嘛。突然,他“哎哟”一声,不好,木板上的一根锈钉,穿透胶鞋底,扎在他的左脚掌上。‎ ‎⑫大黑一下子坐到地上,小白忙说:“别动,我给你拔出来。”‎ ‎⑬ “钉子吃到我的脚上来了。”大黑笑说,“不用,我自己来。”说毕,“噌”的一下,将带钉的木板拔出,甩在道上。‎ ‎⑭小白忙捡了那块钉板,放妥在木头垛上,然后很正经地对大黑说:“你先别起来,我马上给你使劲儿挤挤,带锈的钉子有毒。一会儿你赶快到村卫生站,清洗伤口,打破伤风针。必要的话,还要开刀,做一个外科手术,务必将锈钉污染的部。分,进行彻底处理。”‎ ‎⑮“嘿嘿、嘿嘿,哪那么邪乎。”大黑轻蔑地嘿嘿完了,一下子就站了起来,并用脚顿了顿地,“连血筋都没冒,你当我是泥捏的呢?”‎ ‎⑯ “不流血不见得是好事。”小白分析道,“如果流血,病菌会带出来。不流血,病菌会窝在里边。”‎ ‎⑰“我这身子骨,还怕病菌?傻小子睡凉炕,架不住身体棒。”大黑把这还当回事?他当过架子工,磕磕碰碰家常便饭,让钉子扎脚也不是头一回了。‎ ‎⑱小白拗他不过。晚上,他特意跟大黑媳妇儿说:“大嫂,您得盯着点,还是让我大黑哥到卫生站,哪怕只是清洗清洗。”‎ ‎⑲第三天,小白去县党校学习,一去得二十天。临走时,把此事告诉了村书记。‎ ‎⑳二十天过后,小白回来就去看望大黑。大黑的脚脖子有点肿,两只脚掌的颜色也不一样。可大黑仍笑呵呵地说:“这几天好多了,你看,封口了。”‎ ‎㉑小白摇摇头说:“封口,不见得就是算好了,可能……”‎ ‎㉒结果不幸被小白言中,到大黑伤脚发黑的时候,才住了医院,医生摇了摇头说:“太晚了——要命,还是要腿?”‎ ‎㉓当然还是要命。大黑的左腿被截了肢。媳妇儿推着轮椅,他坐在上面。左腿的裤脚余下一截儿,往上窝回来,用黑布带绑着。大黑脸上仍乐呵呵的。‎ ‎㉔结果,自然是小白当了治保主任。但一提起大黑的脚,小白就掉眼泪:“怪我、怪我,都怪我,怪我没尽到当弟弟的责任。”‎ ‎㉕也有人说,假如大黑不截肢,没准这治保主任就当上了。但村书记一口否决:“一个连自己身体都不尊重的人,能更好地尊重别人的生命吗?”‎ ‎(选自2017年1月5日《天津日报》,作者许福元,有改动)‎ ‎【注】①治保主任:文中指负责治安保卫工作的村干部。‎ 17. 小说写了“大黑”这个人物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3分)‎ ‎ ‎ ‎ ‎ ‎18.结合小说内容,说说“小白”是个怎样的人。(3分)‎ ‎ ‎ 81‎ ‎ ‎ ‎19.“大黑”的脚受伤以后,他和“小白”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举出其中一例,并简要说明作用。(2分)‎ ‎ ‎ ‎ ‎ ‎20.下面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结合加点的词语具体分析。(4分)‎ ‎⑴说毕,“噌”的一下,将带钉的木板拔出,甩在道上。‎ ‎ ‎ ‎ ‎ ‎⑵左腿的裤脚余下一截儿,往上窝回来,用黑布带绑着。大黑脸上仍乐呵呵的。‎ ‎ ‎ ‎ ‎ ‎21.关于这篇小说的题目,有人认为用“截肢”准确,有人认为用“锈钉”恰当。以上两种看法,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4分)‎ ‎ ‎ ‎ ‎ ‎【答案】17.⑴大黑勇敢制止打架⑵在小白的命令下揭穿男扮女装的窃贼⑶大黑对脚伤毫不在意,终致左腿截肢。(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根据题意,概括时,主语都应是“大黑”;根据分值,可知应概括出三件事。从第④段,可概括出大黑制止打架。从第⑤~⑨段,可概括出大黑揭穿男扮女装的盗贼。从第⑩段至结尾,可概括出大黑与小白配合截肢。‎ ‎18.示例:⑴智勇双全:机智识别窃贼,果断命令扒下窃贼衣服。⑵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把带钉木板放妥在木头垛上;多次提醒“大黑”慎重对待脚伤,及时就医;将此事告诉大黑媳妇和村书记。⑶有同情心:提到大黑的脚,他就掉泪,且自责。(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完成时,应结合文章内容。同样根据分值,应至少写出三点内容。‎ ‎19.本题不设统一答案。示例一:对于扎伤脚的带钉木板,“大黑”甩在道上,与“小白”放妥在木头垛上对比,突出二人对他人生命的不同态度。示例二:对于受伤的脚,“大黑”不以为意、听之任之,与“小白”反复叮嘱、慎重对待形成对比,突出二人对生命的不同态度。 示例三:对于腿被截肢,“大黑”依然如故的“乐”,与“小白”掉泪自责形成对比,突出二人对生命的不同态度。(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了对写作手法的把握。大黑的脚受伤后有很多对比,而这些对比都是为了突出村书记的那句话,“一个连自己身体都不尊重的人,能更好地尊重别人的生命吗?”即二人对生命的不同态度。‎ ‎20.⑴“甩在道上”写出大黑对带钉的木板处理得很随意,表现了他对别人的安全漠不关心的态度。⑵“仍乐呵呵的”写出了大黑对腿被截肢无所谓的心理,表现了他对身体不珍惜、对生命不尊重的态度。 ‎ 81‎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语言表达效果的把握。答题时,应联曝上下文语境,同时结合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比如,第(1句)“甩在道上”,可结合第⑩段相关内容回答。‎ ‎21.示例一:赞成以“截肢”为题。理由:“截肢”既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概括了本_竞魄中心事件”)引发读者对小说主题进行深入思考(或“潦示了小说的主题”)。病肢若不截去,就会危及生命;基层干部身上存在酶不尊重生命的思想,类似“病肢”,必须“截掉”(意思对即可)。示例二:赞成以“锈钉”为题。理由:“锈钉”既是导致“大黑”截胰的重要原因,也引发读者对小说主题进行深入思考(或“暗示了小说的主题”)。钉子会生锈,思想也会“生锈”;大黑(或“基层干部”)不以人为本的工作思想(或“执政理念”)其实就是一种“生锈”思想,必须摒弃(意思对即可)。 ‎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标题作用的把握。答题时,可从标题作用的角度进行思考。比如,能否概括文章内容;是否是全文线索;是否能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是否运用某种修辞,使标题新颖生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是否暗示文章主题;是否直接揭示了文章主题。‎ ‎【山东省东营市】(三)(8分)‎ ‎“我也知道。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居然有人养这种狗!这人的脑子上哪儿去啦?要是这样的狗在彼得堡或者莫斯科让人碰见,你们猜猜看,结果会怎样?那儿的人可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一眨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得好好教训他们一下!是时候了。”‎ ‎……“它的脸上又没写着……前几天我在将军家院子里看见过这样的一条狗。”‎ ‎“没错儿,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 ‎“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狗是娇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14.小说通过多次描写“军大衣”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变化轨迹?(2分)‎ ‎①有人说好像是将军家的狗:……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 ‎②巡警说在将军家见过这样的一条狗: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 ‎③收场:……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① →② →③ ‎ ‎15.探究选文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写出你发现的结果。(3分)‎ ‎ ‎ ‎ ‎ ‎16.警官奥楚蔑洛夫对案件的判断顷刻逆转,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 ‎ ‎ ‎ ‎ 81‎ ‎ ‎ ‎ ‎ ‎【答案】14.答案示例:①惊慌失措(或吃惊胆怯);②心惊胆颤(或懊悔恐惧);③狼狈不堪(或尴尬难堪)。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5.答案:①人物语言能够反映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和心理,“闻其声则见其人”,使人物形象变得立体可感;②通过语言描写,让人物进行自我刻画,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③以语言描写推动情节发展。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6.答案示例:①从情节设置看,这样写使情节发展难以猜测而形成悬念,引人入胜;②从人物性格塑造看,这样写能突出表现人物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性格和唯权唯上的思想本质;③从表现主题看,这样写反映了法律被践踏、专制盛行的社会现实;④从讽刺艺术的运用看,写奥楚蔑洛夫对案件的判断多次逆转,以漫画式的夸张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或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对狗的态度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让人物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增强了讽刺力量。)评分:答对其中一种得1分,答对2种得3分,共3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山东省济宁市】(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15分)‎ 胡记面馆 马苏玥 ‎①胡记面馆,是小城东头最有名的面馆,胡家世代经营着小城老街偏东头的面馆子,靠着祖上流传下来的古法做面发家,子孙代代相传。用古法精心配制出来的面细润筋道、清新爽口,吃过的人没有不夸赞的。‎ ‎②老街人看到这代胡记的掌勺兼老板老胡都笑嘻嘻地打招呼:“老胡,多做一碗吧,馋面喽。”老胡也笑:“三六九,年年有,祖宗的老规矩俺可不敢改了!饿饿吧,明天再来。”‎ ‎③胡记面做起来可不容易!一年里下麦子的时候,挑熟好的麦捆回家,人推着石磨细细地磨,这样面粉老到细腻。面是在头天晚上和的,先把面用水一裹,搓成块块,再加碱醒面,碱要讲纯度,不能太杂。面要醒到苦里发甜,味不对就弃面重醒,醒好的面用湿布包着放一晚,第二天拉的时候,面就筋道,任人拉扭。‎ ‎④老胡有个独子——胡良,娃娃脑子灵光,什么东西都一学即会,老胡很早就让儿子学手艺。‎ ‎⑤胡良学着老爹磨面、和面、拉面。揪起一拳头大的面,搓成匀粗的长条,再压平扁,用快力划上几条长口,一手抓起一头面,用大臂的匀力扯面,双臂翼张于胸,“啪”的一声合起面上下一抖,再拉。统共拉八次。完后用手托着面条,快速削去面头,左右一甩,把身子一仰,手里的面顺着就到了灶上的沸水里。然后伸双长筷,搅几下捞到一边盛高汤的瓷碗里。做好的面乍一瞧,就像是条条羊脂玉浸在汤里。胡良的手艺比他爹还要强一分。‎ ‎⑥胡家面做起来又费时又费力,祖上说,烹小鲜如治大国,一日卖两顿,一顿36碗上等面,就保得胡记不衰。胡家祖宗规定的数量不光是为了讨个吉利,也是经过实践得来的,一个人不急不忙,一天顶好才能做出72碗上等面来。胡记面全在磨、和、拉三字里,一步也少不得,缺不得,减不得啊!‎ 81‎ ‎⑦祖宗的规矩,老胡从没坏过。一天72碗上等面,不多不少。‎ ‎⑧这天晚上,胡良正和面,皱眉跟老胡说:“爸,咱家一天多做几碗,用厂里出的面粉,雇个人和面,改改老法子,就快了。我试过,那面模样一点儿不差,味道也不差太多。”‎ ‎⑨“什么混话,那样的面还叫胡记吗?”老胡一听,气得拍了下桌子。‎ ‎⑩“什么年代了,有胡氏这块招牌,老法子稍变有什么嘛!”胡良不服气。‎ ‎⑪“这哪是变法子,这是砸牌子,招牌砸了,往后拿什么做生意?”‎ ‎⑫胡良没听,在城中央偏东的地方开了家分店。‎ ‎⑬往后老街人从城里回来,看着老胡:“小胡开了家分店哩,生意红红火火,一天卖几百碗,儿子赶上老子喽。”‎ ‎⑭老胡不再笑了,只是愤愤抚手,频频叹气。‎ ‎⑮有个城里谋生计的老街人有回点了碗胡记分店面,才吃了一口,就搁筷了,咂咂嘴:“不比老街的胡记呦,少了点儿筋道味儿。”周围正大快朵颐的食客皆惊奇。‎ ‎⑯有好面的食客闻讯赶往老街。‎ ‎⑰老街这边,胡良一走,店就留了老胡一人,老胡依然按规矩,一天72碗上等精面,不多不少。食客大呼:“极妙!”陶然于老街胡记。渐渐消息传开,胡良的生意淡了。大凡吃了城中胡记的,都来了老街,而吃了老街的,却再没回到城中胡记。胡良开始入不敷出了。‎ ‎⑱胡良回了老街。‎ ‎⑲老胡看见儿子,也不说话,只管做面。胡良吃了口老胡的面,想了想城中面馆的面,矮了头。‎ ‎⑳胡良又开始做面了,一天72碗,跟他爹一样。胡记名声越传越远,一碗面是别家三四倍价钱,但小面馆生意仍然红火,有本地、外地,甚至还有别国的人。老街东头,胡记门外经常排长龙队。‎ ‎㉑那年老胡病了,胡良在跟前,老胡说:“别说爸迂腐,不懂变通,爸咋不知道赚钱?爸守的不是老规矩,不是这胡记招牌,而是这面的品质味道。做生意不用好货,待时间久了,谁买你的账?做面和做人、做事一样,得守好底线,脚踏实地,才能摘到星星揽到月亮。”胡良泪汪汪地听。‎ ‎㉒“再去给老子做碗面吧!”‎ ‎㉓胡良端着面回来,老胡捧在手里,对着光瞧了瞧,面条细若发丝,色泽细亮,挑起一筷子,吸上一口,面质轻柔,鲜香可口。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就是这个样。”随即倒在了一边,手中那碗却端端正正,滴汤不洒。‎ ‎(选自《齐鲁晚报》2017-03-02,有删改)‎ ‎17.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4分)‎ ‎ ‎ ‎ ‎ ‎18.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 ‎ ‎ ‎ ‎19.小说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4分)‎ 81‎ ‎ ‎ ‎ ‎ ‎20.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4分)‎ 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就是这个样。”‎ ‎ ‎ ‎ ‎ ‎【答案】17.承接上文表现胡记面馆口碑好,引出下文对胡记面馆工艺精细的描写;突出了老胡坚守规矩的形象特点;为后文写老胡反对破坏规矩做铺垫。(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18.示例:⑴运用一系列动词,详写拉面过程,表现了胡良手艺高超,做面工艺精细。⑵多用短句,简洁明快,表现了胡良动作干净利落,手艺精湛。(指出分析角度1分,点明效果2分)‎ ‎19.示例:⑴胡良开分店前期生意红火,后来入不敷出,回归传统后生意仍然红火,前后对比,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也凸显了主题。⑵胡良破坏规矩经营失败,老胡坚守优良传统生意兴隆,两个人物形成对比,暗示了主题。(举例2分,分析作用2分。分析合理即可。)‎ ‎21.老胡对儿子的手艺感到欣慰;希望儿子守好底线做人,脚踏实地做事。(欣慰2分,希望2分)‎ ‎【山东省临沂市】(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3题(15分)‎ 老柿树 陈敏 ‎①外爷家的院落前,长着一棵三人合抱粗的老柿树,高十丈余,树身硕大,傲立挺拔,遮住了一片天。没人知道他的年龄,据我外爷说,他记事起,它就那么高,那么大。‎ ‎②我的童年在外婆家度过,老柿树是我儿时的伙伴,柿树叶子圆润油亮,层层叠叠,像一把巨大的油纸伞,遮住了半个院子。我们坐在树荫下编织草帽、剥土豆,躲在树后吓唬暮归的大人小孩。古树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同时,也带来过不少的麻烦,于是,我外爷总说它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让人既爱怜又痛惜。‎ ‎④单说这爱吧,从夏到秋,柿树便舔欢着每一个行走在树下的人。仅那些从树上落下来的红艳艳的灰包蛋柿子就解了不少人的饥渴。‎ ‎④老柿树从不歇枝,年年枝繁叶茂。秋季柿子成熟时,外爷就慷慨地唤来左邻右舍,让他们随便摘,随便拿。生活在大树周围的邻家都得了树的恩惠,门前房后挂着一串串红红的柿饼、柿皮、柿轱辘,而我外爷则在最后才收拾残局,将那些碰烂了的没人要的柿子统统压进一口大瓮,开始预备酿制春节的“年酒”。柿子酿出的酒浓郁、醇香,是逢年过节招待贵客的“家宴陈酿”。‎ ‎⑤‎ 81‎ 但它同时又是一棵烦恼树。老树除了招来各种鸟儿在上面筑巢外,也招来了猫头鹰。猫头鹰向来被视为“凶鸟”,只要它一叫,村里定有人驾鹤西归。这几乎很灵验,为此,我外爷经常在冬夜里,披衣下床,扛着竹竿出门,驱赶停留在树枝间叫声沉闷恐怖的猫头鹰。老柿树因此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说谁在夜间从树下过,朝树根浇了一泡尿,结果闹了一夜肚子;谁将坠落在树下的鸟窝捡回家煨了炕,没过几天房子便着了火。更为不幸的是有一回,一个男孩上树摘柿子,惹怒了隐藏在枝叶间的一个马蜂窝,被蜂蛰得坠下了树,摔得不轻。他刁蛮的爹带着人马,锯子、刀斧恶狠狠赶来伐树。一村人都来看热闹,我外爷搂着树身说:要砍就把我也砍了吧!记忆中,那些大人因树吵吵嚷嚷了一个下午,我外爷外婆给那个小孩送了半年的饭。‎ ‎⑥不过,也有不少美好的传说:情窦初开的男女碰巧在树下相遇,他们的爱情便能生根发芽,修成正果;花开时节,从树下经过的准妈妈被柿花击中了头,定会生出个漂亮的女娃娃,被落下的柿子击中,一定能生个男娃……‎ ‎⑦这些传说让人们对老树更多了几分敬畏。‎ ‎⑧树木不老,人易老,人亦变。家乡在外爷外婆去世后一夜巨变。村里有劳动能力的人全都外出或打工或安家,只有为数不多的老人留了下来和古树一起见证着世间的沧桑。老树上的柿子也不再为人稀罕,一到秋天,成熟的柿子随着落叶铺满泥泞的小路,树下一片狼藉。‎ ‎⑨外爷的家也换了主人。新主人是我的一个远房舅舅,他对老树还一无所知,一搬进去就扬言是要砍掉遮住了院子阳光的老树。他给树列出了五大罪状,消息传到我耳朵,我的心犹如针锥。我在哀伤的同时又默默地在心里给为树祈祷了一番。‎ ‎⑩半年后,出差路过家门,忐忑地将头伸出车外,将目光落在老树的地方,心突突地跳,想偷偷看一眼那棵长在我心中的古树是否还尚在人世。‎ ‎⑾大树依然昂首挺立在那里。我顿时乐坏了。哪路神仙保佑啊,我儿时的伙伴没有被砍。它还在。我像拥抱久别的亲人一样,冲出车门,奔向树,紧紧搂抱,隐约瞥见舅舅一步步向我走来。‎ ‎⑿我用诺诺的声音询问老树没有被伐的原因,听到的却是舅舅做的一个梦。‎ ‎⒀老树被砍伐的前一天晚上,舅舅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看见黑色的天空闪出一道光,顿时狂风大作,树干和树枝摇摇欲坠,仿佛在与风暴对话,他听不懂它们的对话。‎ ‎⒁突然,一声巨响,古树倒向一边,强风吹来,异常剧烈,整幢房子摇摇欲坠。‎ ‎⒂他在里面吓坏了。天哪,如果大树倒向他的房子,家毁人亡就在眼前。‎ ‎⒃他赤身裸体奔出门,向大树喊:别倒下去,挺住,你会挺住的,你不会倒的。他伸出双臂将其抱住,设法将它立稳……树枝在风中摇摆,呜呜咽咽的,像在哭泣。突然,树干剧烈摇晃,脚下的大地在抖动。此时,梦醒了。‎ ‎⒄以为是地震,舅舅从床上爬起,直奔窗户,推窗望去,外面风平浪静,老树依然安静地站在晨光中,他的心才缓缓放了下来。‎ ‎⒅舅舅说,他砍树的念头在梦醒之后就断了。‎ ‎⒆说话间,一个小小的东西落下来,轻轻地掉在我肩头,凉凉的,带着一丝甜意。侧眼细看,是一朵柿子花。‎ ‎ (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7期,有改动)‎ ‎20.阅读全文,根据文意填空。(4分)‎ ‎ 段落 内容 81‎ ‎①-⑤‎ ‎⑴‎ ‎⑥-⑦‎ 老柿树留下美好传说,让人心生敬畏 ‎⑧-⑩‎ ‎⑵‎ ‎⑾-⒆‎ 老柿树依然挺立,“我”喜出望外 ‎21.文章⒀-⒃自然段详写舅舅的梦境,其用意是什么?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3分)‎ ‎ ‎ ‎ ‎ ‎22.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4分)‎ ‎⑴老树上的柿子也不再为人稀罕,一到秋天,成熟的柿子随着叶子铺满泥泞的小路,树下一片狼籍。(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 ‎ ‎ ‎ ‎⑵说话间,一个小小的东西落下来,轻轻地掉在我肩头,凉凉的,带着一丝甜意。侧眼细看,是一朵柿子花。(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 ‎ ‎ ‎ ‎23.认为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 ‎ ‎ ‎ ‎ ‎ ‎【答案】(四)(15分)‎ ‎20.⑴老柿树带来欢乐,也带来烦恼,让人爱怜又烦恼⑵老柿树欲被砍伐,“我”哀伤、忐忑。‎ ‎21.①交代了老柿树得以留存的原因,丰富故事内容②整增添故事的神秘色彩,增强文章的可读性③隐喻小说主旨:传统根基不能丢。‎ ‎22.⑴运用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写出老柿树受冷落的现状,含蓄的表达出“我”对乡村萧条景象的感慨。⑵运用叠词,音韵和谐,富有美感;营造出温馨静谧的意境,真切细腻地写出了柿花带给“我”的甜美感受。‎ ‎23.小说通过对老柿树及其命运的描写,传达出丰富的内涵。①有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②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③还有对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冲击乡村的隐忧。④对继承传统、保留生命根基的呼唤。‎ ‎【山东省泰安市】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6分,每小题2分)‎ 没半碗饭时,只见远远地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冈子来,唱道:‎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81‎ 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众军看见了,便问那汉子道:“你桶里是甚么东西?”那汉子应道:“是白酒。”众军道:“挑往哪里去?”那汉子道:“挑出村里卖。”众军道:“多少钱一桶?”那汉子道:“五贯足钱。”众军商量道:“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正在那里凑钱,杨志见了,喝道:“你们又做甚么?”众军道:“买碗酒吃。”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骂道:“你们不得洒家言语,胡乱便要买酒吃,好大胆!”众军道:“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也来打人!”杨志道:“你理会得什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 那挑酒的汉子看着杨志冷笑道:“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没气力的话来!”‎ 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们做甚么闹?”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说出这般话来!”那七个客人说道:“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是如此,说一声也不打紧。我们正想酒来解渴,既是他们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那挑酒的道:“不卖!不卖!”这七个客人道:“你这鸟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不紧?我们自有椰瓢在这里。”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无一时,一桶酒都吃尽了。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那汉道:“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七个客人道:“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那汉道:“饶不的,做定的价钱。”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81‎ 那对过众军汉见了,心内痒起来,都待要吃,数中一个看着老都管道:“老爷爷与我们说一声,那卖枣子的客人买他一桶吃了,我们胡乱也买他这桶吃,润一润喉也好。其实热渴了,没奈何。这里冈子上又没讨水吃处,老爷方便。”老都管见众军所说,自心里也要吃得些,竟来对杨志说:“那贩枣子客人已买了他一桶酒吃,只有这一桶,胡乱教他们买吃些避暑气,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吃罢。”杨志道:“既然老都管说了,教这厮们买吃了,便起身。”众军健听了这话,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众军陪着笑说道:“大哥直得便还言语!”那汉道:“不卖了!休缠!”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鸟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须不关他众人之事,胡乱卖与他众人吃些。”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这贩枣子客人把那卖酒的汉子推开一边,只顾将这桶酒提与众军去吃。那军汉开了桶盖,无甚舀吃,陪个小心,问客人借这椰瓢用一用。众客人道:“就送这几个枣子与你们过酒。”众军谢道:“甚么道理。”客人道:“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众军谢了,先兜两瓢,叫老都管吃一瓢,杨提辖吃一瓢,杨志那里肯吃。老都管自先吃了一瓢,两个虞候各吃一瓢。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杨志见众人吃了无事,自本不吃,一者天气甚热,二乃口渴难熬,拿起来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那卖酒的汉子说道:“这桶酒被那客人饶一瓢吃了,少了你些酒,我今饶了你众人半贯钱罢。”众军汉凑出钱来还他。那汉子收了钱,挑了空桶,依然唱着山歌,自下冈子去了。‎ ‎11.选文中最先出场的买酒人的名字是( )‎ A.白胜 B. 吴用 C. 刘唐 D. 公孙胜 ‎【答案】A ‎ ‎12.选文中最终打消了杨志的疑虑,让他同意军汉们买酒的一处情节是( )‎ A.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 B.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 C.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 D.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答案】B ‎13.对下列人物的语言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说出这般话来!”(卖酒人听杨志说自己酒里有蒙汗药,内心惊诧,但还是故意表现出、委屈和不满的情绪。)‎ B.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卖酒人赌气说酒中有蒙汗药,拒绝卖酒,实际是欲擒故纵,让杨志彻底消除疑虑。)‎ C.这贩枣子的客人劝道:“你这个鸟汉子,他也说得差了,你也忒认真!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贩枣的客人看似从中说和,实际是借机推波助澜,扰乱杨志判断。)‎ D.那汉道:“没事讨别人疑心做甚么?”(卖酒人因为先前受到杨志怀疑心存不满,虽经贩枣人从中说和有所消减,但仍耿耿于怀。)‎ ‎【答案】D ‎【解析】“卖酒人因为先前受到杨志怀疑心存不满,虽经贩枣人从中说和有所消减,但仍耿耿于怀。”的理解,不能看出他们的计谋。‎ ‎【山东省烟台市】二、(三)课外现代文阅读。(14分)‎ 锁王 ‎⑴锁王连日来,锁王卞明都愁眉不展,几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纷纷打来电话,要求退掉已经订好的防盗门。往日门庭若市的铜星锁厂突然间变得冷冷清清。‎ ‎⑵这都是让那小偷害的!近段时间以来,蓝月、紫桥等多个小区都发生了小偷入室的现象,这些失主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安装了铜星牌防盗门锁或保险柜锁。但是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小偷破门而入竟然没有拿走任何东西,这不是明摆着冲卞明这个锁王来的吗?小偷轻而易举就打开了锁王设计的锁,卞明如何能再担得起锁王的美誉?‎ 81‎ ‎⑶为了扭转乾坤,让铜星锁厂起死回生,卞明决定设计出技术指标更过硬的防盗门锁和保险柜锁。此后,卞明闭门谢客,专心研究,终于设计出了两种新锁。样锁做好后,卞明为了扩大影响,挽回声誉,别出心裁地策划了一场名为“锁王求败”的擂台赛,只要有人能在二十分钟内将卞明设计的两把新锁全部打开,就奖励十万元。如果到最后,谁都不能打开卞明设计的新锁,那么卞明还是锁王。‎ ‎⑷摆好了擂台,卞明不由得想起了大师兄古义和师弟孔礼。早些年,卞明、古义和孔礼都曾是锁厂的工人。后来锁厂破产了,职工们都各奔东西,古义和卞明则分别办起了小型的锁厂。卞明凭借不断改进锁的防盗技术以及略胜一筹的营销手段,挤掉了资金困难的大师兄古义。如今古义是公安局备案的开锁专家,而另一边听说孔礼以手中开锁的技术在社会上闯荡,却不小心走上了歪路,不知道现在身在何方。‎ ‎⑸这个小偷,会是谁呢?‎ ‎⑹开锁擂台赛正式开始了。卞明在擂台上贴出了一副横批为“锁王求败”的对联。卞明对台下的人们说: “有人称我为锁王,是因为我生产的锁小偷打不开,如今我也来求败,看看我还是不是锁王!”‎ ‎⑺一晃二十天过去了,各路英雄好汉都信心满满地登上擂台,但一把锁也没打开,然后又都心有不甘地离去。‎ ‎⑻终于到最后一天了,卞明让工作人员把两把新锁摆在两朵大红花前,如果今天下午五点之前还没有人能打开这两把锁,他就宣布这两把锁为锁王并举行庆典。‎ ‎⑼擂台上依旧风平浪静,期待的精彩没有出现。快到下午五点了,主持人就要宣布结果, “我来试试。”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不慌不忙地走上台来。‎ ‎⑽卞明一看,面露喜色,来人正是卞明的大师兄古义。他是在公安局里备案的鼎鼎有名的开锁专家,曾义务为市民开锁,分文不取。‎ ‎⑾古义走到锁前,从怀里掏出了一个小小的工具,然后将工具插入防盗门锁孔中。围观的人们一下子安静下来,偌大的擂台场变得鸦雀无声。‎ ‎⑿几分钟过去了,古义面色凝重起来。‎ ‎⒀突然,“咔嗒”一声,防盗门锁瞬间被打开了!古义凭借手中细如发丝的工具,竟然把锁王研制的新型防盗门锁打开了!‎ ‎⒁卞明的心咯噔一下,毁他名声的难道是大师兄古义?‎ ‎⒂古义把打开了的锁举起来,向观众展示了一下,然后放下防盗门锁,径直去开保险柜锁。台上台下都出奇地安静。‎ ‎⒃古义用细如发丝的工具慢慢地探向保险柜锁的锁孔。大师兄为人忠厚,当年就是怕伤了师兄弟间的和气,选择了退让。结果这一退让,他兵败如山倒,产品滞销又遭资金链断裂,他的锁厂被迫倒闭了。大师兄不可能坏我的名声,那么,会不会是师弟孔礼?当初,孔礼在锁厂破产后无处可去,竟然去偷窃,最后还被判了刑。听说古义一直没有嫌弃他,在孔礼出狱后还经常照顾他。‎ ‎⒄“时间到!”场上忽然传来主持人的喊声。古义遗憾地拿出小工具,对围观的人们说:“我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打开这把锁。恭喜,它是新的锁王。”‎ ‎⒅‎ 81‎ 卞明欣慰地说:“我师兄古义是开锁专家,他都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全部打开我的锁,那么我宣布,我的铜星牌锁是﹣﹣”‎ ‎⒆“慢!我来试试!”只见一个人一闪而过,从容地走上台来的。卞明噎住了。‎ ‎⒇人群中有位原锁厂的老职工, 认识此人:“他是我们原锁厂的工人孔礼,以前就没有他开不了的锁。”‎ ‎(21)孔礼来到保险柜锁前,谁也不看,他的手中忽地现出一物,金光闪闪,竟是一丝软金。他不慌不忙地将软金伸进了锁孔。‎ ‎(22)主持人看着手表,大声地报时:“还有两分钟!”‎ ‎(23)孔礼的手指时而像柔软的水波一样起伏,时而又静止不动。开锁手法果然不同凡响。‎ ‎(24)“还有一分钟!”主持人的声音刚落,传来一声轻微的响声﹣﹣保险柜锁被打开了。现场一阵喧哗!‎ ‎(25)新锁都被打开了,卞明这个锁王被打败了,卞明梗着脖子说:“这次开锁的奖金归孔礼了”‎ ‎(26)孔礼却冷冷地对卞明说:“这几年,我专开铜星牌锁,就是恨你不讲师门情义,逼垮了大师兄的锁厂。”‎ ‎(27)卞明和古义都没有想到孔礼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一时间两人无比震惊。‎ ‎(28)卞明真诚地说:“孔礼,我们之间一定有什么误会。请相信,我是真心想研究出安全的锁,为老百姓服务的。当年的竞争,我并没有使什么见不得人的手段。” 卞明的解释孔礼并不接受。‎ ‎(29)古义上前说:“我的头脑不如卞明灵活,创新点子不多,破产也是迟早的事,怨不得卞明。再说,当初卞明劝我和他合作,也是我拒绝的。倒是你,学开锁是为了能制造出更牢固的锁,守护住人们的财产安全。你怎么能本末倒置,专门开锁了呢?师傅的教导你咋忘了呢?这么多年了,你也该走一条正道了。”‎ ‎(30)孔礼看着古义,想着自己从监狱里出来一直都是古义在照顾和接济他,良久,一行热泪流了下来。‎ ‎(31)几天后,孔礼又再次来到了公安局,不过不同的是,以前他是被警察抓来的,这次是他的两位师兄陪他来的。‎ ‎(32)两年后,卞明和古义、孔礼共同设计出了一款新的防盗锁,这把锁在全国锁王大赛中一举夺魁。‎ ‎(文章有删改)‎ ‎16.小说中,“锁王”指    。(2分)‎ ‎17.速读本文,概括人物的主要特点。(4分)‎ 人物 共性 个性 古义 ‎①‎ 为人忠厚、善良、乐于助人 卞明 头脑灵活、勇于创新、爱惜荣誉 孔礼 ‎②‎ 81‎ ‎18.第④段在记叙顺序上属于   ,其作用是   。(3分)‎ ‎19.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变化?(2分)‎ ‎①(古义)然后将工具插入防盗门锁孔中。‎ ‎ ‎ ‎ ‎ ‎②古义用细如发丝的工具慢慢地探向保险柜锁的锁孔。‎ ‎ ‎ ‎ ‎ ‎20.下面对小说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卞明策划“锁王求败”擂台赛,是为了挽回自己的声誉,进而扭转乾坤,让铜星锁厂起死回生。‎ B.第⑦段写各路英雄好汉开锁失败,无功而返,从侧面表现了新锁质量之高,开锁难度之大。‎ C.第24段“现场一阵喧哗”,属于社会环境描写,通过开锁后现场观众的反应,表现了开锁者的技艺高超。‎ D.小说结尾新锁王的诞生,表明事业成功要恪守职业操守、具备创新精神,更需要团队的合作。‎ ‎【答案】16.古义 ‎17.①开锁的技艺高超;②缺乏辨别是非能力,重情谊,行事冲动.‎ ‎18.插叙;补充交代了卞明师兄三人的手艺与不同的命运,为下文擂台赛上师兄弟分别上台开锁的情节作铺垫.‎ ‎19.①“插入”表现古义动作的娴熟与自然,他此时心无旁骛,一心只想开锁,验证自己的开锁能力;‎ ‎②“慢慢地探入”表现古义动作的犹豫不决,他在心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为自己该不该打开这把锁而感到矛盾.‎ ‎20.C ‎21.略 ‎【山东省枣庄市】8.(1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嘱托 格•鲍姆特 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位邻居。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他讲述了有关这个红小包的一段经历﹣﹣‎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81‎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一年半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这位邻居把小红包郑重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姑娘。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去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个,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 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而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划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 自这个晚上邂逅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 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 ‎“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象呼救那样。‎ 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这时,他一下子才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 ‎“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 ‎“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81‎ 玛留莎脚下象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象一方告别的红头巾。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 ‎“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 ‎⑴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 ‎ ‎ ‎ ‎ ‎⑵划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 ‎ ‎ ‎⑶发挥想象,请将下面句子中省略号的内容补充出来。‎ ‎“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 ‎ ‎ ‎ ‎ ‎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 ‎ ‎ ‎ ‎ ‎②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 ‎ ‎ ‎ ‎ ‎⑸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 ‎ ‎ ‎ ‎【答案】8.⑴以“嘱托”为题,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表现了波兰人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通过完成”“嘱托”表达了对反法西斯战士的尊重和敬意。‎ ‎⑵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事件的起因,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嘱托做铺垫.‎ ‎⑶示例:如果战争结束了,拜托您按照字条上的地址把相片和信交给我的家人,告诉她们这里发生的一切.我爱她们,请她们多保重。‎ ‎⑷①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这位波兰人在当时危机情形下的孝心和急切.②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彼得的震惊之情。‎ ‎⑸本文以小红包为线索,两次设置悬念,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小说的结尾安排巧妙,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引人入胜。‎ ‎【上海市】(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0分)‎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81‎ 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xiàn mù,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曰的午后推回了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④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⑤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你别管。”刘伟头也不回,( ),走了。‎ ‎⑥“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⑦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⑧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落。‎ ‎⑨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⑩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⑪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⑫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⑬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⑭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⑮ “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⑯ “关你什么事!”‎ ‎⑰ “我是你爹!”‎ ‎⑱“起来!”‎ ‎⑲父亲没动。‎ ‎⑳ “不起来拉倒!”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㉑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㉒ “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㉓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㉔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刘伟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81‎ ‎19.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xiàn mù( ) ‎ ‎20.填入第⑤段括号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3分) ‎ A.顶着火辣辣的太阳 B.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 C.踩着金灿灿的落叶 D.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21.小说以“单车”为线索,情节生动。请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 母亲购买旧车—( )— ( ) —父子骑车看病 ‎22.第⑨段与第⑦段内容基本相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5分) ‎ ‎ ‎ ‎ ‎ ‎23.细读第段,紧扣加点之处,说说结尾的妙处。(6分)‎ ‎ ‎ ‎ ‎ ‎ ‎ ‎【答案】19.羡慕 ‎20.A ‎21.父亲生气砸车 刘伟挣钱买车 ‎22,评分要点:内容概括说明用意(情感、结构)‎ 答案示例:①③两段都写了母亲“窗饭和父亲“看的情节,这些重复动作蕴含着父母对儿子的牵挂,突出对孩子的爱;也为后文父子矛盾的解决做了铺垫。‎ ‎23.①“环住”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认可;‎ ‎②身体“一也是内心的能动,表明刘伟体会到了父母对儿子的牵挂,父亲的信任与关爱;‎ ‎③“车铃声”渲染了父子和好带来的愉悦。‎ ‎④结尾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主题:一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在父母的关爱和生活的磨练中获得了成长。‎ ‎【四川省成都市】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她跟他居住在美丽的香格里拉的一幢小木楼里。他是一位小提琴演员,音乐,仿若就是他的生命。‎ 每天清晨,一觉醒来,他都会跟尚在梦中的她吻别,独自到楼下的河边练琴。而她总会在他悠扬的琴声中醒来,起床为他准备早餐。‎ 然而,不幸,总是伴随着幸福降临。‎ 这天早上,她尚在睡梦中,突然被一阵刺耳的噪音吵醒。噪音,正是来自于他拉琴的河边。她惊讶,一向练琴宛如天籁之音的流连,怎么会拉出这种难听的琴音?‎ 拉开窗,他仍在楼下。他似乎浑然不觉,仍旧像往常一样,忘情地投入在演奏中。‎ 惊疑,一阵阵袭来。她快步来到他身边,疑惑地问他,亲爱的,你的小提琴是不是出了问题?‎ 他似乎被吓了一跳,小提琴?没有什么问题呀。‎ 81‎ 他张着大嘴,跟她讲话时声调高得吓人,一切的一切,都那么奇怪。这是她往日从未曾见过的。‎ 她只会更加心生疑虑,难道,是他的耳朵出了毛病?‎ 那一天,她故意走在他身后和他说话。她的声音很小:“父母最近身体不太好,我们一起去看望他们好吗?”‎ 以往,他一向都对父母身体极为关心的。但这一次,他竟然一声不吭,就像没听到。‎ 果然,就在那天下午,跟她和他都是好友的医生榛证实了她的疑惑。榛把她叫到一边,语气十分严峻,你先生的耳朵出了问题,他的听力下降得非常厉害。‎ 明知事实如此,她却不相信这是真的,急着问他,这是什么意思。‎ 榛摊摊手,表示无可奈何,也就是说,也许用不了多久,流连就什么也听不见了。‎ 她的脑子嗡的一声,差点晕倒:对于一个依靠敏感听觉去创作人生的音乐演员来说,耳聋,代表着他将彻底告别自己钟爱的音乐生涯。‎ 可榛,这位优秀的耳科医生都表示束手无策,绝望便袭遍了她的全身。‎ 她没有告诉他耳聋的坏消息,她一如既往地陪伴在他身旁,做他忠实的听众。‎ 幸好,他对自己的听力并没有怀疑,他每天仍然兴致勃勃地去河边拉琴。她则每天强装笑颜,暗地里,却到处打听医治耳聋的办法。‎ 榛给了她一个好办法,他建议她在流连他彻底失聪前,先去学习手语和唇语。因为耳聋之后,随之而来的将是语言障碍,最后导致又聋又哑。‎ 她明白,倔强的他一旦失去音乐,会发疯的,她得早点劝慰他,必须先学会与聋哑人交流。‎ 她偷偷学起了手语和唇语。进步非常神速,几个月后,她已经能熟练地与聋哑人对话交流了。而此时的流连,已经濒临彻底耳聋的边缘。他虽然仍旧坚持每天去河边拉琴,可他似乎也明白,自己身上出了问题。‎ 一天早上,他的脸色突然变得难看起来,他对她说,最近许多人开始对他的音乐水平持起了怀疑态度,为了证实自己的实力,他将随演出团到外地进行演出。‎ 听了他的话,她自然十分着急,不,你不要去管别人说什么,在我心目中,你永远都是最棒的。‎ 他哼了一声,他当然知道他是最棒的,可是许多人不这样认为,他要证明给他们看。‎ 不论她怎么劝,他都执意要去外地演出。第二天,他就悄悄买好了机票,只给她留了张字条就跟随演出团出发了。她又急又气,却又毫无办法。‎ 噩耗,是在半个月后得知的。那一天,她突然接到演出团的电话:流连,也就是你先生,半个月前住院了,经诊断为血癌晚期。‎ 接到电话,她早已天旋地转。当晚,她乘坐最快的航班赶到他身边,可三个小时前,他已永远闭上了眼睛。望着他毫无血色的脸庞,她当场晕厥。‎ 醒来时,榛站在她的床前。‎ 突然,她想起了什么,问他,流连不是只患了耳聋吗?怎么会这样呢?‎ 榛默默地掏出一封信,说,这是流连留下的,你看看吧。‎ 信上,是他歪歪扭扭的笔迹:‎ 亲爱的颖:‎ 81‎ 原谅我独自一人先一步去了天堂。其实早在一年前,我就已经被确诊患了血癌。我知道,这种病对于医学界还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难题,与其让我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等死,我更愿意与你共同度过剩余的时光。我并没有耳聋,请原谅我欺骗了你,因为如果不是这样,你就不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手语和唇语,亲眼看到你能用手语与别人交流,我彻底放心了。你知道吗?将要耳聋的不是我,而是你呀……我们在举行婚礼时,我就从你父母那里得知,你先天性的耳疾会使你在30岁时失聪,我担心我离开后,你无法独自去面对这无声的世界,所以编造了这个谎言!最后,我想告诉你,榛是个好男人,我们没结婚前,他一直暗恋着你。我想,他以后一定会好好照顾你的。‎ 泣别,你的流连 看完信,泪,早已淌满她的双颊。‎ 多年以后,她与榛举行了婚礼。红地毯上,两人的手中不约而同挽着的,是一把美丽的小提琴。‎ ‎⑴小说中的流连是怎样一个人?‎ ‎ ‎ ‎ ‎ ‎⑵小说有几处令人意料之外的情节安排,请分别指出。‎ ‎ ‎ ‎ ‎ ‎⑶榛是小说中着墨不多的人物,但又不可缺少,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 ‎ ‎ ‎ ‎⑷这篇小说不同版本的标题不一样,一个是《遗嘱》,一个是《爱,不会失聪》,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好?为什么?‎ ‎ ‎ ‎ ‎ ‎ ‎ ‎ ‎ ‎【答案】12.⑴是一个深爱妻子,很有责任心的丈夫。(答责任心或用心良苦、深爱妻子均得2分)‎ ‎⑵①耳聋的并不是丈夫,而是妻子;②丈夫得的病不是耳病,而是血癌;③最后与妻子结婚的医生是榛;④流连要执意外出演出(每对1点得,答对3点得,第一、二点必答)‎ ‎⑶①是推动情节发展关键人物;②第一次告诉流连妻子,她先生耳朵出了问题,并无法医治;③第二次为妻子出主意,引导她学手语、唇语;④第三次妻子昏厥醒来问榛为什么流连的病会这样,引出这遗嘱.(每1点1分)‎ ‎⑷示例一:“遗嘱”更好.它是整篇小说的关键情节;最后揭晓悬念,更加吸引读者;直击小说深爱的主题.(每点1分,只有选答没有阐明理由不给分)‎ 示例二:“爱,不会失聪”更好.更能揭示小说主题;让读者更加明了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深爱之情;深化了小说主题.(每空1分,只有选答没有阐明理由不给分)‎ 81‎ ‎【四川省广元市】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5分)‎ 娘 邵火焰 ‎⑴村里人都说玉叶婶的八字好,一儿一女一枝花,乐乐呵呵赛菩萨。儿子在乡下,女儿嫁到了城里。玉叶婶嘴里说着“乐什么乐呀”,心理却喜滋滋的。但自从孙子虎虎出生后,乐固然是乐,可玉叶婶每天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 ‎⑵虎虎两岁了,要多淘气有多淘气,一刻也不让人消停。不是要吃东西就是要喝水,不是要玩玩具就是要把尿。刚刚收拾干净的屋子,一会儿就被他搞得一片狼藉。有时吵着要看电视里的动画片,有时非要奶奶带到外面去玩,到了外面不想走路又要人抱着。到了午睡的点上,不在旁边唱上至少半个小时的摇篮曲,他是不会闭上眼睛的。这小家伙脾气还挺大,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闹。儿子儿媳都在村办工厂上班,每天很忙。玉叶婶除了带孙子外,还要负责一家人一日三餐的饮食,以及衣服的洗晒。一天到晚,玉叶婶几乎没有安宁过。就这样辛苦,儿媳还不满意。以前玉叶婶心里郁闷还可以找老伴诉说诉说,去年老伴去世后,玉叶婶无论有多大的委屈,只能憋在心里。‎ ‎⑶星期天这天,又是玉叶婶忙碌的一天,趁天气好,玉叶婶把儿子儿媳床上被子拆洗了。刚准备歇歇,孙子又喊着要吃苹果,玉叶婶赶忙又去削苹果。孙子吃了苹果后,一个人趴在地上玩小汽车去了,玉叶婶这才有了歇口气的空档。玉叶婶捶了捶酸痛的腰部,自言自语地说:“要是有个地方让我去休息几天就好了。”‎ ‎⑷也许真的有心灵感应,这时客厅里的电话响了。是玉叶婶的女儿打来的。女儿说:“娘,我想接你到我这里住几天,好吗?”女儿几年前嫁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城市,玉叶婶很少到她那里去,一是家里事多脱不开身,二是路途太远不方便。最近去的一次还是三年前女儿生孩子时。现在听说女儿要接她去住几天,玉叶婶顾不了那么多,先轻松轻松几天再说,玉叶婶忙不迭地答应:“好吧。待我与你大哥大嫂打声招呼!”‎ ‎⑸等儿子儿媳下班回来后,玉叶婶把自己决定到女儿家住几天的想法跟他俩说了。儿媳似乎很不满意,说:“娘,你走了,那虎虎怎么办?”玉叶婶说:“我只去一个周的时间,这几天你们想想办法。”儿媳语气冷淡地说:“我们都要上班,能有什么办法?”这时儿子说话了:“算了,娘这段时间太辛苦了,就让她到妹妹那里去玩几天吧,虎虎我就让同事的奶奶带几天。”儿媳这才没有说什么。‎ ‎⑹第二天一大早,玉叶婶收拾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带了几样外甥女玲玲爱吃的乡下特产,坐火车出发了。一路硬座的颠簸,一路车厢的嘈杂,都没有影响玉叶婶的心情。玉叶婶望着窗外,广阔的田野上铺展着成片的绿毯,那绵延的山峦跳跃着跑向车尾。她在盘算着,到了女儿家后,要好好做一回客人。让女儿女婿带自己到城里几个有名的景点看一看,让女儿好好弄几餐饭给自己吃一吃,好好享受享受几天“饭来张口”的轻松日子。想到这里,玉叶婶不知觉地笑了。‎ ‎⑺傍晚的时候,玉叶婶到了女儿所在的城市。女婿开车到车站接到了她。虽然坐了一整天的火车,但玉叶婶却不觉怎么累人。‎ ‎⑻‎ 81‎ 到了女儿的家,玉叶婶满面笑意。一进门女儿就上前一把拉住她的手说:“娘,可把你盼来了。单位批准我和玲玲她爸一个星期的假,从明天开始我俩要到外地度假一周。本想带玲玲一起去的,可是她太淘气,带着是个累赘,我们也会玩得不尽兴,所以就留在家里。叫你来就是想让你帮我们照看她几天。”玉叶婶望着女儿,笑僵住了,嘴张了几次,半天没有吐出一个字。‎ ‎⑼毫无疑问,接下来又是一个周的忙碌和劳累。‎ ‎⑽一个周后,女儿女婿回来了,本想留玉叶婶再住两天,可是儿媳的电话来了,催她回去。玉叶婶只好风尘仆仆地赶回了乡下。‎ ‎⑾一回到家,儿媳就将孙子虎虎抱到了玉叶婶面前,说:“娘,你开心地玩了这么多天,现在更有劲照看虎虎了吧?”‎ ‎⑿玉叶婶叹了口气,抱过宝贝孙子,在额头上亲了一口,在心里说:“谁叫咱是娘呢!”‎ ‎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2期,有改动)‎ ‎17.文中的“玉叶婶”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4分)‎ ‎ ‎ ‎18.第⑷段插叙了,玉叶婶的什么往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 ‎ ‎ ‎ ‎19.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4分)‎ ‎⑴广阔的田野上铺展着成片的绿毯,那绵延的山峦跳跃着跑向车尾。‎ ‎ ‎ ‎ ‎ ‎⑵玉叶婶望着女儿,笑僵住了,嘴张了几次,半天没有吐出一个字。‎ ‎ ‎ ‎ ‎ ‎20.村里人都说玉叶婶“赛菩萨”,可感觉就是“累”。你是认同哪一个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 ‎ ‎ ‎ ‎ ‎ ‎【答案】17.玉叶婶是一个勤劳、善良、疼爱子孙的人。从玉叶婶在儿子女儿家里老累能看出她勤劳。从玉叶婶把委屈憋在心里和不对女儿说明来意能看出他善良;从玉叶婶抱过孙子亲,并在心里说“咱是娘”能看出他对子孙的疼爱。‎ ‎18.这段插叙了玉叶审在女儿远嫁后因忙于家务很少去女儿家的事,体现了玉叶婶的勤劳;照应上文写她想“有个地方去休息几天”,别为下文写,她去女儿家做铺垫。‎ ‎19.⑴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窗外田野与山峦的景色,烘托出玉叶婶,内心轻松愉快。(或急切心情)⑵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玉叶婶得知女儿请他来的原因时欲言又止的情态,表现出他吃惊失望想说而又不愿意说的矛盾心理。‎ ‎20.示例⑴我同意第一个说法,因为叶婶有“一儿一女一枝花”儿孙绕膝,一家人其乐融融,安康幸福。示例⑵我同意第二个说法。因为玉叶婶无论在儿子还是女儿家都忙碌劳累,都得不到想要的休息,可见当女儿的也要多关爱父母。‎ 81‎ ‎【四川省泸州市】(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ll—l4题。(16 分)‎ 碗底香 陈小庆 终于开饭了,他几乎是跑着奔向食堂的。‎ 今天做的是他最喜欢的红烧牛肉面,他看到自己饭盆里竟有好几块牛肉。最关键的是有一块还特别大,居然比一只完整的核桃还要大。他似乎觉察到打饭的师傅当时应该是迟疑了一下,但手终于没有抖,还是将那大块肉给他妥妥地盛进了饭盆里。‎ 端着饭,走到外边,坐在一块空心砌块砖上,虽然饿极了,虽然是他最喜欢的牛肉面,他却慢条斯理地吃着,他享受着美味。不像那个首先急着把饭里的牛肉挑着吃了的二狗子。吃那么快会很快吃完,很快吃饱,很快失去享受的时间。尤其是那块最大的牛肉,他毫无疑问地会留到最后吃,等吃完所有的面条、碎肉,喝光所有的汤之后再去细细品味,仔细享受,在他,这样吃饭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他一边品味着牛肉面,一边想着自己儿子小虎马上就要娶媳妇了,那个姑娘已经同意嫁给小虎了,嫁到在城里没有房子的他们农村的家了!他得多干活多赚钱,风风光光把儿媳妇娶进家门。‎ 此时,饭盆里的那块肉,几乎是支撑他力气的最有力的保障,也是他辛苦后的一份安慰。‎ 从小他就有把好东西留到最后的习惯,过去家里穷,做面条时,炒个鸡蛋已属最好的午饭。那时节他总是把饭先吃光,再去吃炒鸡蛋,最后嘴里的炒鸡蛋味儿会留存一下午,让人觉得生活美好有意义。他还喜欢把最甜的放在最后,把最好的消息在心底憋好久,六年级时,他考了个年级第一,回家就一直没有吭声,最后竟然没有说,还是娘听邻居小孩说的。娘看着他笑,他也笑,仿佛那最好吃的还在碗里放着,还可以享受那份惊喜。娘告诉过他,先苦后甜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他一直不舍得把那些好东西提前吃掉用掉,甚至到该吃该用时仍然还要保留好久。‎ 他喝了口牛肉面汤,滋味十足,望望那块牛肉,心里踏实极了。‎ 十六岁时他拥有了第一双回力鞋,穿惯了黄胶鞋的他,一直舍不得穿,只在劳动节和国庆节时穿过那么几天,大部分时间还是黄胶鞋,后来他发现鞋小了,自己在十八岁时再也穿不上那尚且八九成新的回力鞋了。那双鞋,至今在家里放着,像是收藏品。‎ 他开始品饭盆里的碎牛肉,明天据说会发工资,包工头说两个月了,一定要在麦收之前把欠大家的去年的工钱发到手里,而他们很多人已经打算后天回乡割麦子了!‎ 碎牛肉几乎没有口感,他望了望那大块牛肉,原谅了那些碎牛肉。筷子却不去动一下那大的,从小养成的习惯,使他根本不会在饭还多时去动那些镇碗之肉的,也因为这个习惯,他存到了一些钱,儿子才能说到对象。‎ 过去在乡下,他碗里的肉或者鸡蛋一直是别人眼中的诱惑。大树下吃饭,他总是会在碗里留有最好的,直到吃完饭才会吃掉那些最好的。三十年前,在乡下,碗里有肉或者有鸡蛋,会很有面子。他是那时养成了很慢很慢吃饭的习惯的,他享受着自己碗里有宝的感觉——生活就是这么有奔头!‎ 很多工友都吃完了,在抽烟聊天,‎ 81‎ 他却还有好几口面没有吃完,他一根一根面吃着,碎牛肉已没有了,但他心里有底儿:镇碗之宝还在,动都没动呢!他们都是端着铁盆盛饭的,都是一步到位,没有再去打饭的麻烦,那么大个铁盆,足可以吃很饱。‎ 吃完最后一根面条,喝光最后一口汤,盆里只有那个大块头的牛肉了,那深酱色的肉,吸足了调料,那要一口吞下去,能嚼上两分钟才可以咽下去。‎ 他停顿了一下,显得郑重地夹起那块肉,多年养成的习惯,尊重食物,更要慎重对待那些最好的,那些都是生活的精华,是我们热爱生活的理由!他每次在享受最后一口美味时,都会停顿一下,调整好味觉、视觉,说高级一点应该还有灵魂,准备接受那种痛快舒爽——他夹起那块肉,发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沉,也许是自己用的劲过大了吧,他调整了一下呼吸,把肉隆重地送入口中,上下牙合在一起,然后他便流下了泪水……‎ 那块让他期待了一顿饭,瞟了无数眼,支撑他幸福感的大块牛肉,竟然是一块切得方方正正的姜!‎ ‎11.小说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 ‎ ‎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4分)‎ 他调整了一下呼吸,把肉隆重地送入口中,上下牙合在一起,然后他便流下了泪水……‎ ‎ ‎ ‎13.小说结尾写那大块牛肉竟然是一块姜,其实这并不突然,作者在前文已有几处暗示,请找出并简要概括。(3分)‎ ‎ ‎ ‎ ‎ ‎1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反映进城打工者生存的艰辛,也有人认为是倡导一种先苦后甜的生活观。你认同哪一个观点?请结合小说及现实谈谈你的看法。(5分)‎ ‎ ‎ ‎ ‎ ‎ ‎ ‎【答案】11.(4分)①“他”是一个勤劳淳朴的农民工:为了改变生活条件,辛苦劳动,努力挣钱;②“他”是一个有责任担当的好父亲:为了儿子娶媳妇,勇担父亲责任,挣钱翻盖房子;③“他”是一个易于满足的劳动者:一碗红烧牛肉面,对“他”来说也是人生一大享受。(任选2点作答即可,只概括不分析酌情扣分,意思相同即可)‎ ‎12.(4分)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回答动作和神态描写也行,只回答神态描写给1分),(2分)这些词表明“他”吃牛肉时慎重的态度及对食物的尊重,(1分)同时说明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来之不易。(1分)(意思相同即可)‎ ‎13.(3分)①碗里有好几块牛肉,其中有一块特别大,有点异常;②师傅打饭时手没有抖,将大块牛肉放在了他的碗里,暗示师傅可能知道那是一块姜;③那深酱色的肉,吸足了调料,暗示姜被佐料染色后和牛肉很相似;④他夹起那块肉,发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沉,暗示这可能不是牛肉。(任选三点作答,意思相同即可)‎ ‎14.(5分)⑴‎ 81‎ 我认同第一个观点。(1分)小说中写“他”为了能吃上一碗红烧牛肉面跑着奔向食堂,去年的工资还没领到手,一块牛肉在“他”的心中分量竟然如此重等都写出了打工者生活的艰辛。(2分)现实中有的农民工辛苦一年却拿不到工资,甚至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有的农民工吃住条件差,连人身安全都没有保障,生活很艰辛。(2分)(扣住文本,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⑵我认同第二种观点。(1分)小说中的“他”从小就有把好东西留在最后吃的好习惯,第一双回力球鞋舍不得穿,吃牛肉面时把好吃的牛肉放在最后等说明了先苦后甜,生活有奔头。(2分)虽然初三的学习生活有苦又累,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考上理想的学校是令人高兴的,阳光总在风雨后。(2分)(扣住文本,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 ‎【浙江省杭州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5题。‎ 回家 徐 风 已近年关,隐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小县城年味渐浓。火车的汽笛声频繁地响起。一条悠长的巷道里藏着几户人家。一座陈旧的小四合院里传来清脆的电话铃声。‎ 妈,再过一两个小时我们就到家了,晚饭回家吃,一年没吃到您做的饭了,呵呵。‎ 你这孩子,咋突然就改主意了?不早讲,也好让妈提前高兴着,刚才还和苗苗念叨呢,苗苗一直想去看你们呢。‎ 不是想给您个惊喜吗,呵呵。‎ 好好好,妈这就准备去。苗苗奶奶放下电话,苗苗,你都听到了吧,你爸妈一会就到家喽,自己好好玩,奶奶给你做好吃的。奶奶脸上的皱纹一下全舒展开了。‎ 五岁的苗苗听说爸妈要回家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冲向大门口。奶奶扶起被门槛绊倒的孙子,轻拍了下孙子的小脑瓜,乐呵呵跑进了厨房。‎ 就是,有钱没钱也得回家过年嘛。你们不记挂妈,不记挂苗苗,俺祖孙俩可天天伸脖子盼呢。苗苗奶奶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恨不得手脚并用地忙活。一切准备就绪,额头上竟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瞅着还算丰盛的菜肴,关键都是儿子媳妇爱吃的,喜滋滋地擦了擦汗,又捶了几下腰,却并不急着点火。天寒地冻的,等着儿子媳妇回家边炒边吃。也就在此时她才忽然想起小孙子,好像老一会没听到动静了,心里不知咋的“咯噔”一下,边喊边出了厨房,无人应答。‎ 苗苗奶奶翻遍了满屋满院,犄角旮旯,仍不见小孙子人影,便心慌慌地跑出院子,挨家挨户寻找。邻居们都是一样的答案,她大声呼喊着追出巷子,来到街上,四下里飞速扫了一遍,眼里满是失望和惊恐。‎ 这个节骨眼上孙子要是出点啥事,这个年还咋过?我咋向他爸妈交代?老天爷啊!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天色渐晚,还飘起了雪花。‎ 咱这儿就巴掌大的地方,何况还报了警,他们很快就能把苗苗找到的。‎ 邻居们正在不住地安慰着精神几乎失控的苗苗奶奶,一阵急促的铃声骤然响起。‎ 真悬哪!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邻居们急忙把苗苗奶奶搀起来,问:咋了?到底说啥了?‎ 孩子在车站警务室呢!苗苗奶奶带着哭腔说。‎ 咱咋就没想到呢?车站离这里不是很远。‎ 81‎ 敢情这孩子是去接站了,等不及了。‎ 哎哟喂,你说这么点小孩,幸亏被警察发现了。‎ 麻烦你们帮我再守会家,我去把孩子弄回来。苗苗奶奶边说边往外走。‎ 让老刘守着,我们几个陪你一块去吧,天黑路滑的。几个热心的邻居前后撵了上去。‎ 工夫不大,一行人来到警务室。还未进门,苗苗奶奶就发现小孙子坐在沙发上伸着长长的舌头,正“吧唧吧唧”地舔着棒棒糖。‎ 苗苗奶奶气不打一处来,紧走几步,推门闯了进去,也忘了跟警察道谢,一把将苗苗从沙发上拖下来,抬手屁股上就一巴掌:你个小冤家,差点把奶奶吓死!‎ 奶奶不讲理,我又没做错事。反应过来的苗苗咧着嘴委屈地辩解。‎ 还没错呢?奶奶又举起巴掌。‎ 孩子毕竟小嘛,没丢就万幸了。邻居劝住苗苗奶奶。‎ 警察抱起苗苗,笑说:大娘,消消气,您往别处想想看,孩子今天这个举动是不是挺招人疼?他跟我们讲他爸爸电话里说给您一个惊喜,他也要给他爸妈一个惊喜呢。多乖,多懂事。‎ 苗苗奶奶瞅着警察怀里噘着嘴巴、抽抽噎噎的小孙子,忍不住老泪直流。‎ 此时,“呜——呜——”似是火车进站的汽笛响起,雪花也越发欢快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 ‎8.小说中哪些内容暗示了苗苗会去车站接爸妈?请简要回答。(3分)‎ ‎ ‎ ‎ ‎ ‎9.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反映的人物心理。(4分)‎ ‎①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 ‎ ‎②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 ‎ ‎10.小说两处写雪花,各有什么作用?(4分)‎ ‎ ‎ ‎ ‎ ‎11.关于小说主题,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5分)‎ 第一种:表现苗苗一家感人至深的亲情。‎ 第二种:体现邻里之间相互关爱的人间温情。‎ 第三种:反映留守家庭的生存现状,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 ‎ ‎ ‎ ‎ ‎ ‎【答案】8.时常念叨,一直想去看望爸妈;听到电话里爸妈要给奶奶惊喜的话;听说爸妈回家,他冲到了大门口;天天伸长脖子盼爸妈回家;奶奶到处找不到苗苗。‎ ‎9.①因找不到孙子而惊恐害怕、万分自责的心理。‎ 81‎ ‎②得知孙子下落时如释重负而又后怕的心理。‎ ‎10.第一处,交代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加深了奶奶的焦虑和恐慌。‎ 第二处,渲染了轻松、欢快的气氛,衬托出找到苗苗、一家人即将团聚的愉悦心情。‎ ‎11.示例:‎ ‎①同意第一种说法。理由是小说多处描写了感人至深的亲情:苗苗奶奶精心准备儿子儿媳爱吃的菜肴;苗苗爸妈、苗苗都想给亲人惊喜;苗苗奶奶寻找孙子时焦虑、恐惧、自责、欣慰的心理变化。这些内容既有细腻的关爱,也有对家人的责任和承担,还有久别后急于见到亲人的心情。‎ ‎②同意第二种说法。理由是文中有不少文字写邻居们在寻找苗苗过程中的热心表现,以及警察对苗苗的悉心照顾,这些都体现了人间处处有温情。‎ ‎③同意第三种说法。理由是小说通过写苗苗爸妈即将回家时家里发生的故事,反映了留守家庭的生活现状:青壮年外出打工,家人聚少离多;老人小孩得不到充分的关爱和照顾;留守家庭成员对亲情的渴望。留守家庭的生活现状令人担忧,需要社会关注和思考。‎ ‎【浙江省湖州市】阅读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我为什么没有翅膀 袁省梅 ‎①小迪从妈妈手里挣脱时,是到了妈妈公司的楼里。‎ ‎②这里是一个很大的房间,左边摆了十几台缝纫机,嗡嗡嗡的机器声沉闷、滞重。机器前的人都低着头,手上扯一只蓝色的衣袖,或者是,一片宽大的衣襟。右边是布料,红红蓝蓝的堆了很多。布料边是缝好的衣服,胡乱地堆在地上。小迪妈妈是这家服装加工厂的裁剪师,工作台就在布料和衣服中间。妈妈把小迪从幼儿园接回来,就让他在这里玩,直到她下班回出租屋。‎ ‎③小迪三岁时,妈妈把小迪从老家接到小城,让小迪上城里幼园。妈妈说:“咋说城里幼儿园也要比农村的强。”小迪却不乐意。妈妈不知道,从幼儿园到这里,从这里再到出租屋,对小迪来说,不过是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小迪能高兴吗?‎ ‎④没人理会小迪高兴还是不高兴。这个房间里的人都很忙。‎ ‎⑤小迪就自己玩。小迪真是聪明啊,能找到好多好玩的。‎ ‎⑥小迪爬到布料的最上面,把布料当滑滑梯从上面蹦跳着往下滑。滑累了,他就坐在一大堆的碎布头里,把碎布头当树叶当彩纸抛撒在自己头上;或者在碎布头里挖个坑,把自己藏在里面喊妈妈找。妈妈顾不上,听他叫的烦了,就抬眼看他一下。有时,妈妈手头的活儿刚好能放一下,就过来陪他玩一会儿。这时,小迪最开心。他扑在妈妈的怀里,趴在妈妈的背上,咯咯咯咯笑个不停。还有那个小阳台,小迪也喜欢去。小迪的冲锋枪喷水枪小火车小汽车,还有气球皮球彩球,都在阳台上放着。‎ ‎⑦小迪今天不高兴,一进门,就跑到了阳台上,抓起他的冲锋枪,黑着眉眼,对着妈妈嗒嗒地扫射,嚷:“妈妈说话不算数!”‎ ‎⑧‎ 81‎ 前几天,妈妈说小迪生日时,带小迪去公园玩。小迪去过一次公园,是妈妈刚把他接到城里时。小迪说:“我要坐转椅。”妈妈说好。小迪说:“我要玩碰碰车。”妈妈说好。今天是小迪的生日,妈妈却说厂子的活儿催得紧。妈妈说:“改天去。”等妈妈骑着车子驮着他到了公司楼前,把他抱下来,他就蹲在地上不起来,眼泪一颗一颗砸在地上。妈妈扯着他的手,叫他快上楼。小迪拧着身子,被妈妈硬是拖着上来了。一上来,妈妈手里就抓了电剪刀,嗖嗖地裁剪,不理小迪了。‎ ‎⑨小迪看妈妈不理他,悻悻地丢下枪,嘟着嘴,踢一脚气球,踢一脚皮球。看着气球皮球被他踢得嘣嘣嘣乱跳乱滚,他又开心了,咯咯咯咯地笑。玩了一会儿,他跑到妈妈身边,向妈妈要饼干吃。妈妈手上抓着电剪刀,盯着台子上的布,叫他自己去包里拿。妈妈提醒他洗手。小迪看着妈妈,他想妈妈要是看他一下,他就会去洗手,科妈妈一下也没看他。小迪就没有去洗手。他从包里摸出一把饼干,嗵地躺在一堆衣服上,掰着饼干往嘴里扔。‎ ‎⑩“咦,小迪放学了?”‎ ‎⑪是老板。小迪倏地站了起来,抓着饼干的手藏到了身后,叫了声“叔叔”。‎ ‎⑫老板在小迪头上摸了摸,说:“可不能淘气,这么多机器。”‎ ‎⑬小迪点点头,悄悄把饼干塞在衣兜里,从妈妈工作台上抓起小剪刀,对老板说:“叔叔我不淘气,我帮妈妈剪线头。”说着,就蹲在衣服边,拎起一件衣服,找寻线头,找到了,就噌地剪掉,是又小心又认真的样子。老板笑笑,走了。‎ ‎⑭小迪剪着线头,听见楼下小孩子玩游戏的声音。小迪说:“他们在玩捉迷藏。”小迪说:“我也玩过捉迷藏。”小迪说:“我们老师带我们玩的呢。”小迪说着,就扔下剪刀,跑到阳台上,趴在窗户上看。楼下的草地里,果然有几个小孩在玩耍。楼房太高了,小迪看不清楚。窗户前的桐树上飞来的喜鹊,小迪倒看得分明。小迪看着喜鹊,伸出手“一、二、三”地数。还没等他数完,树上所有的喜鹊就呼啦啦全飞走了。小迪看着越飞越远的喜鹊,看着自己的胳膊,说:“我为什么没有翅膀呢?”‎ ‎⑮小迪哇地哭了起来。‎ ‎⑯小迪的哭声响亮。‎ ‎⑰小迪响亮的哭声在工作间里一点也听不到。或许也能听见,可谁有时间听一个孩子在哭还是笑呢?‎ ‎⑱突然,小迪伸开双臂,咯咯笑着喊:“妈妈,你看我长翅膀了……”‎ ‎(选自《2016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 ‎ ‎⑴请分析第②段场景描写的作用。‎ ‎ ‎ ‎ ‎ ‎⑵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 ‎ ‎ ‎ ‎⑶请给第⑨段中画线句做批注。‎ ‎ ‎ 81‎ ‎ ‎ ‎⑷联系全文,探究小说以“我为什么没有翅膀”为题的用意。‎ ‎ ‎ ‎【答案】5、⑴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点明小迪玩耍的地点是妈妈的工厂,为下文表现小迪的孤独,对自由快乐的渴望作铺垫。‎ ‎⑵妈妈的忙碌与小迪渴望快乐地玩耍。‎ ‎⑶①这是小迪的动作描写,这一细节真实的表现出小迪想得到妈妈的关注,他想通过自己不洗手得到妈妈的关心,但最终还是以失望告终,表现了小迪内心的孤独与失望;‎ ‎②这是小迪的自言自语,再次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孤独,他说的话是想给妈妈听的,想让妈妈和自己一起玩捉迷藏,但没有人听到他的话,没有人来陪他玩,对自由与快乐的追求溢于言表。‎ ‎⑷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以问句为题,引起读者的思考;③突出本文的主旨,表达城市务工者的孩子对自由与快乐生活的追求。‎ ‎【浙江省嘉兴市】(一)(15 分)‎ 搭车记 小时候,黎鸣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警察。每当在电影里看到警察说“我是警察”时,他觉得忒威风。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分到市公安局当了一名警察。‎ 黎鸣家在两百里之外的农村。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向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才到家。从市内到县里,车十分钟一趟,很方便,但从县里到镇上,就比较麻烦了,有时,两个小时也发不了一趟车。‎ 黎鸣开始试着搭车,是在上班一年之后。这一天,他站在回家的路口,学着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拦住一辆面包车,然后出示了警官证说,我是警察,想搭你的车。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 81‎ 上车后,通过交谈,才知道司机是黎鸣家所在的镇街上的,在镇政府旁边开了一家饭馆,每隔几天开车去县城买一次菜。到了镇上后,司机主动说,你离家还远,我送你吧。从镇上到村里三公里的路程,步行需要半个小时,而坐车,五分钟就到家门口了,省了他以前的步行之苦。‎ 第一次搭车,黎鸣觉出了搭车的好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自此,每次回家,他都在县城搭车,而且每次都能如愿。这更使他感觉到了当警察的优越性。‎ 后来,黎鸣又从市内开始搭车了,从市里搭到县里,再从县里搭到镇上。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直接从市里搭到镇上。他搭的每一辆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他送到家门口。‎ 黎鸣对工作也很努力,几年后,被提拔为户政科副科长。秋天的一个周六上午,黎鸣又站到了作为交通枢纽的路边上,想搭车回家。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过来,他招了招手,轿车在他面前停下了。车停下后,黎鸣才看清,这是一辆2.8排量的“奥迪A6”。他迟疑地放下了手,因为坐这种车的,不是领导,就是大老板,他以前可从不搭这么高档的车。车窗玻璃缓缓下降,司机探出头问他,有事吗?‎ 黎鸣说,我……想搭个车。这是他搭车以来第一次说得这么迟疑。去哪里?黎鸣说出了他所在的那个县那个镇的名称。司机说,我这车去省城,不顺路。好好!那你快走吧!黎鸣竟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时,从车内传出一个浑厚的男人的声音,上来吧,搭一段也行呀。‎ 黎鸣一想,去省城虽然不顺路,但从最近的路段下车,离他所在的镇也只有十几公里了,应该能搭到车。就拉开车门上了车。‎ 后排坐着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微胖,两个鬓角已经泛白。‎ 男人主动问,小伙子,在哪工作呀?‎ 黎鸣掏出警官证,递给男人说,我在市公安局,这是我的证件。‎ 男人看了看他的证件,还给了他。‎ 静了片刻,男人又问,小伙子,经常回家吗?黎鸣说,每周都回。‎ 经常搭车?黎鸣点了点头。‎ 那,你为什么不坐客车呢?黎鸣说,要倒好几次车,不方便。‎ 你每周都回家干什么?‎ 看我的母亲。‎ 你母亲一个人在家?‎ 是的。‎ 那为什么不接来一起住?‎ 那得等分了房子,我现在还住着集体宿舍。‎ 男人再也没有说话。‎ 到了该停车的时候,男人说,别停了,还有时间,把他送回家。黎鸣说,这怎么好意思?男人说,这有什么?举手之劳。‎ 一直到了黎鸣的家门口,黎鸣下了车,对男人说,真的谢谢您了!‎ 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 这句话把黎鸣扔进了雾谷。但很快,黎鸣就把这件事情忘掉了。‎ 81‎ 一天早上,刚上班,局长一个电话把黎鸣召到办公室。‎ 局长问,你是不是搭过省公安厅马厅长的车?‎ 黎鸣愣了一下后,马上明白过来,感觉要大祸临头了。因为,根据纪律,非公务行为,是不允许利用职务之便随便搭车的。‎ 一瞬间,他的汗就下来了。他胆怯地看着局长问,我……我是不是……给你惹麻烦了?‎ 局长“哼”了一声说,瞧你这点儿胆,搭车时的胆儿哪去了?‎ 他羞愧地低下了头。‎ 好了,没什么事。局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马厅长是和我一起开会时顺便提起的,他表扬了你,说你孝顺,每周两天的休班时间都不去休闲娱乐,而跑到农村去看望你的母亲,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这样的了……‎ 从此,黎鸣再也没有搭过车。‎ ‎(选自小小说集《玉米的馨香》,有删改。作者邢庆杰) ‎ ‎○小说●情节梳理 ‎ ‎5.小说具体描述了黎鸣两次搭车的情形,请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内容。(3 分) ‎ ‎ ‎ 第一次 姑且试试- ①▲ ‎ 迟疑-如释重负-疑惑不解 第二次 ‎○小说●语言品味 ‎ ‎6.结合语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 分) ‎ ‎⑴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句中加点的词语 有何表达效果?) ‎ ‎ ‎ ‎ ‎ ‎⑵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这句话有何意味?) ‎ ‎ ‎ ‎ ‎ ‎○小说●写法探究 ‎ ‎7.小说详细描述了黎鸣第一次搭车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3 分) ‎ ‎ ‎ ‎ ‎ ‎○小说●内容评价 8.文中马厅长、公安局长没有对黎鸣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你是否认同他们的做法?请结合 文本和生活经验,陈述观点和理由。(5 分) ‎ ‎ ‎ ‎ ‎ ‎ ‎ 81‎ ‎【答案】(一)(15 分) ‎ ‎⑵黎鸣成为副科长后,在市里交通枢纽的路边搭车,搭上了公安厅长的车;他们将其送到了家。 6.(4 分)⑴(2 分)答案示例:加点词语一方面写出了司机的热情与豪爽,另一方面也写出 了司机对警察的信任。 ‎ ‎⑵(2 分)答案示例:表现了马厅长说话的幽默与含蓄。提醒黎鸣“为人民服务”应当是工 作的宗旨,委婉批评了黎鸣利用警察身份搭车的违纪行为。‎ ‎7.(3 分)①意在通过对黎鸣第一次搭车过程的具体描述,表明黎鸣以警察身份搭车非常顺利,显 得真实可信;②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写他后来一直利用警察身份搭车以至发展到碰巧搭上了马厅长的车等)作了铺垫,使得下文情节发展(马局长约谈黎鸣事件),顺理成章。 ‎ ‎8.(5 分)答案示例:‎ 例 1:认同。一是因为黎鸣是个优秀的青年,为人诚实,懂礼貌;孝顺母亲,工作出色;二是黎鸣 的违规行为并不严重,通过对他的约谈、警示,黎鸣已经认识到错误,不必再处分。事实证明“黎 鸣从此再也没有搭过车”。这样人性化处理,体现了领导者的通情达理、体察民情,起到了保护、 鞭策作用。 ‎ 例 2:不认同。一方面,原则、制度必须遵守,人情不能超越法纪。因人而异的处理会导致不公。 另一方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因为情节轻微而不加以重视,就有可能会使一些违纪者产生 侥幸心理,进而一犯再犯,最终走到无法挽救的地步。文中黎鸣起先在县城搭车,后来逐渐发展 到从市内开始搭车即是明证。 ‎ ‎9.(3 分)B ‎ ‎【浙江省宁波市】‎ 蜕变 蔡澔淇 她用胖嘟嘟的小手紧握着婴儿床的栏杆坐着,舌尖不住地舔着刚长出的两颗门牙,灵澈的眼珠子骨碌地转动,四处张望。初夏晌午的阳光穿过葡萄棚,在她身上洒满了点点金圈。一片葡萄叶摇曳着飘下,落在她的脚跟前。‎ 她挪动一下圆滚滚的胖腿,好奇地望着那片落叶。一个黑点在树叶边缘晃动,过了一会成了一条肥厚的黑线,滑过树叶表面,不声不息地直朝她游动。带毛的黑线爬上了她白嫩的脚踝,小腿肚,膝盖……她觉得一阵刺痒,那肥厚的黑线直往上爬,越来越近,毛茸茸的身躯越来越大。转眼间一团黑毛已附在她肩上,黑团中有两粒小眼直盯着她。“达达﹣﹣,达﹣﹣达﹣﹣”她惊慌地尖叫,小手死命地挥舞,重心一个不稳,躺卧下来。那黑团又开始移动,逐渐逼近,逐渐庞大……‎ ‎“你还好吧?”交往快两年,未曾牵过手的他紧紧搂住她的双肩,焦急的望着她。‎ 她虚弱地点点头,深吸了口气:“我从小就对毛虫敏感,见了毛虫不是作呕就是昏倒。刚才昏过去多久了?”‎ ‎“大概一两分钟,把我吓坏了,”他将她扶正,轻声补上,“奇怪,这么晚了,怎么会有毛虫出现?”‎ 81‎ 她紧依着他,相偎坐着。见到毛虫引起的疙瘩已消尽了,代之的是满脸燥热。她瞥了他揽着她肩膀的手一眼,偷偷抱怨:这么晚出现,再半小时宿舍就要关门了。‎ ‎“妈咪﹣﹣妈咪﹣﹣”最断人肠的呼喊将她手中的蚂蚁上树炒出锅外。她慌忙跑过去,小女儿蜷缩在婴儿床的一角,满脸诧异的哭叫着。一条毛虫肆无忌惮地在婴儿床的栏杆上爬行,她一阵昏花,用了四十年的心脏几欲罢工。小女儿挣扎着想爬起来,令人心碎的哭泣成了啜搐。她咬咬牙,解下围裙往栏杆用力一挥,毛茸肥圆的毛虫滚落于地。她抬起脚,闭起眼重重一踏,觉得脚下一阵瘫软。‎ ‎“不要怕,”她强抑住胸腹的翻腾,轻抚着女儿泪水纵横的苍白面颊,“不要怕,毛虫并不可怕。”‎ 她坐在摇椅内小憩,枯皱的手握着身旁婴儿床的栏杆。初夏晌午的阳光穿过葡萄棚,在她身上洒满点点金圈。‎ ‎“奶奶,”是小孙女清稚的童音,“那是什么?”‎ 她朝小孙女圆胖小手指的方向望过去,一条肥厚的黑线正由阳光下往阴影处滑动。日光下鲜明的黑线掀开了她人生的相簿,一组组幻灯片在眼前跳动。她深吸口气,咧开干瘪的嘴,露出仅剩两颗门牙朝小孙女笑笑。‎ ‎“那是蝴蝶的幼虫。”她说。‎ ‎【注释】①蚂蚁上树:四川名菜 ‎(选自《台湾极短篇小说集》)‎ ‎◆故事•场景的组合 ‎⑴阅读小说先关注故事。请根据故事内容,各用一个词填空。‎ 小小的毛毛虫、伴随着“她”走过童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 小小的婴儿床,承载了“她”、“   ”、“   ”的童年。‎ 故事以毛毛虫为线索,始于初遇时的 ,历经再见时的恐惧,终于凝望时的。‎ ‎◆语言•意义的蕴含 ‎⑵画线句中,“她”两次说“不要怕”,仅仅是在安慰女儿吗?清写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 ‎ ‎ ‎ ‎ ‎ ‎◆称呼•人物的标识 ‎⑶小说中没有出现主人公的名字,都是用“她”来代替。请说说作者的意图。‎ ‎ ‎ ‎ ‎ ‎ ‎ ‎◆标题•主旨的暗示 ‎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小说标题“蜕变”的理解。‎ ‎ ‎ ‎ ‎ ‎ ‎ 81‎ ‎【答案】6、⑴女儿 孙女 ‎⑵不仅仅是在安慰女儿,也是在安慰自己.前文写了她在童年与青年时对毛毛虫的畏惧,特别是青年时,她见到毛毛虫“不是作呕就是昏倒”,现在为人母了,看见女儿受到惊吓,出于母性,是安慰女儿不要怕,出于自己的本性,也是在安慰自己不要怕。‎ ‎⑶她在文中分别指代她、她的女儿和孙女,作者用同一人称代词指代不同的人,意在让情节看似连贯却又错乱,引起读者的深思,最终恍然大悟.这样更能突出全文的主旨,耐人寻味。‎ ‎⑷“蜕变”表义指黑色的毛毛虫蜕变成美丽的蝴蝶,暗指她经历岁月的风霜,由幼弱、胆小的少女变为沉稳、大胆的具有母性的女人。‎ ‎【浙江省衢州市】(二)文学作品阅读(13分)‎ 野蔷薇 ‎[日]小川未明 很久以前有一个大国和一个比较小的王国相邻着,很长一段时间里,两国都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和睦相处着。 ‎ 在国界线上,两国都只派了一位士兵来驻守确定国界的石碑。大国派来的是个老人,小国派来的是个青年。两人一左一右地站在石碑两边。周围是安静极了的群山,偶尔才能看到一些路过的人影。 ‎ 起初,两人在还不熟悉的时侯,由于彼此存在着不知敌友的戒心,一直都没怎么说过话。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两人竟成了好朋友。①大概因为这里除了他们两人再没有可以说话的对象了,还有就是春天的阳光总是和煦地照在他们两人的头顶上。‎ 在这条国界线上,生长着一株没有人培植却很茂盛的野蔷薇,在花开的日子里,蜜蜂们很早就聚集到了这里,那些振动翅膀发出的嗡嗡声,一直传到还没起床的两人的耳朵里。好像在说:“喂,快起床了,你看蜜蜂都来了。”于是两人不约而同地起了床,走到外面一看,果真太阳已经升得老高,此时正神采奕奕地在树梢顶上闪着光。于是两人又都走到岩石边,用从岩石缝里流出来的山泉漱口,这样两人在洗脸的时候就见面了。‎ ‎“啊,您早,今天的天气真好!”‎ ‎“是啊,真是个好天气,天气一好,心情也跟着舒畅起来了。”   于是,两人就这么一起站着说话,一起抬头看周围的景色。虽然是每天都能看见的风景,但是只要一抬头总能在里面看到昨天所没有的新鲜感。‎ 那个年轻人最初不会下象棋,自从跟着老人学了以后,这一阵子,只要是和暖的天气,两人便会坐下来,对战起来。 ‎ 开始的时候老人的棋术比青年强很多,所以总是让着青年,到了后来,即使按着规矩下,有时老人也会被击败。 ‎ 青年和老人都是很好的人。两人都非常正直、亲切,虽然在下棋的时候,大家都是拼着命地想打败对方,但是在心里,两人却是从未有过的融洽。 ‎ 有时候老人下着下着就会大笑起来:“看来我是要被打败了是吧。老是这么躲来躲去的还真是叫人受不了,要是真的在战场上可怎么办才好哇?” ‎ 青年因为正战在兴头上,眼看就要 81‎ 赢了,所以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眼睛放光,直追对方的将。那些小鸟也蛮有意思地在树梢上唱着歌。野蔷薇也一阵一阵地散发着醉人的清香。 ‎ ‎②在那个地方也有冬天,当天气变得寒冷起来的时候,老人就开始怀恋自己的故乡了,开始想住在那里的儿子和自己的小孙子了。 ‎ ‎“真想早点请假回去看看哪!”老人时常感慨着。 ‎ ‎“可是,”青年说,“如果您回去了,就一定由一个我不认识的人来代替,要是个亲切温柔的人倒也罢了,万一是个满脑子敌我戒备思想的人就难办了。就请您务必多留些日子吧,您看,马上春天就要来了。” ‎ 不久,冬天就过去了,春天到了。可是,此时,这两个国家正为着利益的关系开始了战争。眼看着,两个每天生活在一起的好朋友就要变成敌人了,真是件难以想像的事呀! ‎ 老人说:“你和我从今天起就要变成敌人了。我虽然很老了,但至少还是个少佐,如果你把我的头拿回去,你一定可以立功得赏的,就请杀了我吧。” ‎ 听到这样的话,青年一愣。 ‎ ‎“您在说什么呀!③我跟您怎么会是敌人呢?我的敌人应该是别人。现在战争正在北方进行着,我要到那里去参战了。”说完这些,青年就走了。 ‎ 在国界线上,孤零零地只剩下老人了。自从青年离开的那一日起,老人就开始茫然地打发日子。野蔷薇开了,蜜蜂从日出到日落,成群地飞舞。④此刻,战争正在很远的地方进行着,即使老人竖起了耳朵去听,睁大了眼睛去看,也没办法听到一丝铁炮的声音,或者看到一点黑色的硝烟。 ‎ 老人从那天起,就一直担心着青年的安危。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过去了。 ‎ 一天,这里来了一个过路的人。 ‎ 老人就向他询问起战争的情况。那个人就告诉老人,小国战败了,那个国家的士兵都被杀了,战争结束了。老人想,那样的话,青年不是也死了吗?他心里放不下,垂头往石碑座上一坐,就迷迷糊糊地打起盹来了。他感到从远方来了很多人,一瞧,是一支军队,而且骑马指挥的就是那个青年。这支军队非常肃静,一点声音都没有。当他们从老人身边经过的时候,青年默默地向老人敬了一下礼,并且闻了闻野蔷薇花。 ‎ 老人刚想说什么,一下子就醒了。打那以后过了一个多月,野蔷薇就枯死了。 ‎ 后来,就在这年的秋天,老人也请假回南方去了。‎ ‎(选自杜志建主编《大家小文》)‎ ‎9.色调有冷暖之分,读完此文,你觉得这篇童话的色调是怎样的?请简述理由。(3分)‎ ‎ ‎ ‎ ‎ ‎10.文章安排老人与青年下棋的情节有什么作用?(3分)‎ ‎ ‎ ‎ ‎ ‎11.质疑是走向深入阅读的重要一步。文中画线句有什么看似矛盾或不合理的地方?请选一句,写出你的疑问。(3分) ‎ ‎ ‎ ‎ ‎ 81‎ ‎ ‎ ‎12.本文以“野蔷薇”为题有什么好处?说说你的理解。(4分)‎ ‎ ‎ ‎ ‎ ‎ ‎ ‎【答案】9.(3分)示例1:先是暖色调,再是冷色调。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明亮美好,两人的相处温馨和谐,令人温暖;随着战争的到来,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毁灭消失了,令人感伤。‎ 示例2:冷色调。因为这个故事中那些美好的事物都随着战争消逝了,年轻的生命死亡了,美丽的野蔷薇凋零了,老人与青年的友情无以为继,给人以悲凉的感觉。‎ 示例3:暖色调。因为故事发生的地方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温暖感人。虽然战争最终不可避免,但战场却在遥远的北方,战争也没有改变他们的友谊,让人觉得温暖。‎ ‎10.(3分)示例:下棋的情节一方面表现两人相处的和谐愉快;另一方面也为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暗示两人将会经受真实战争的考验;棋盘上的战争与真实的战争形成对比:一个温馨和谐,一个冰冷残酷。(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 ‎11.(3分)示例1:选①,阳光总是照在头顶上就能让他们成为好朋友?‎ 示例2:选②,从上下文看,应该用“这个地方”,为什么说成“那个地方”?或,这一句删去也通顺,为什么非要说“也有冬天”?‎ 示例3:选③,两国交战,他们作为士兵,为什么不是敌人呢? ‎ 示例4:选④,为什么战争是在“很远的地方进行”,而不是在他们所处的边境?‎ ‎12.(4分)示例:营造了美好的环境氛围,勾勒出故事的线索,野蔷薇催生并见证了两人的友谊,始终伴随着情节的展开(2分,环境、线索各1分);野蔷薇是美好的自然与善良的人性的象征:它无人培植却茂盛生长,如同边界线上两人的友情,自然产生,真诚相守;不管人间如何利益纷争,它都带着芬芳与生机应时而发,反衬出人类争斗的愚蠢与丑陋;野蔷薇最终随着青年之死而凋零,暗示战争的死亡之吻不放过任何美好的生命,让人痛惜,引人深思(2分,象征写法、具体分析各1分)。‎ ‎【浙江省台州市】4.(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红色玻璃球 ‎[美国]威廉•贝纳德 ‎①在美国艾达荷州东南部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名叫米勒斯的菜商。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米勒斯先生在路边摆了个小菜摊,人们下班的时候路过这里,顺便采购一些新鲜的蔬菜,那个时候,钱和食品非常匮乏,所以,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十分流行。‎ ‎②镇上有几个穷人家的孩子,他们经常到米勒斯先生的菜摊跟前晃悠。当然,他们不想买菜,只是来欣赏一下那些当时非常珍贵的物品。尽管如此,米勒斯先生也总是热情地招待他们,就像招待每个到这里买菜的大人一样。‎ ‎③“你好,巴里!今天过得怎么样?”‎ ‎④“你好,米勒斯先生,我过得不错,谢谢。这些豌豆看起来真新鲜。”‎ 81‎ ‎⑤“是的,巴里,你妈妈身体好点没?”‎ ‎⑥“是的,正在好转。”‎ ‎⑦“那就好,你想要点什么?”‎ ‎⑧“不,先生,我就是看看,这些豌豆真的很不错!”‎ ‎⑨“你想带点回去吗?”‎ ‎⑩“不,先生,我没有钱。”‎ ‎⑪ “可以用东西交换啊!你有什么东西跟我换吗?”‎ ‎⑫ “哦﹣﹣﹣我只有几个刚赢来的玻璃球。”‎ ‎⑬ “是吗?给我看看。”‎ ‎⑭ “给,你看,这个多漂亮。”‎ ‎⑮ “嗯,是这样的。不过这是蓝色的,我想要个红色的。你家里有红色的吗?”‎ ‎⑯ “好像有。”‎ ‎⑰ “这样,你把这袋豌豆带回去,下次把那个红色的玻璃球带来。”‎ ‎⑱ “一定,谢谢你,米勒斯先生。”‎ ‎⑲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是,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带微笑。她很熟悉这些“交易”,也很理解丈夫的行为。除了巴里,镇上还有两个穷孩子,他们的家里拿不出钱来买菜,也没有值钱的东西来交换。为了帮助他们,又显得自然,米勒斯就这样假装和他们为了一个玻璃球进行谈判。就像这次巴里有个蓝色的玻璃球,可米勒斯先生却想要红色的,下次他带红色玻璃球来的时候,米勒斯先生又想要绿色或橘红色的了。当然了,每次打发这个男孩回家的时候,总会让他带上一袋新鲜的蔬菜。‎ ‎⑳许多年以后,米勒斯先生去世了。镇上的人全都来向他的遗体告别,并且向米勒斯太太表示慰问。在长长的告别队伍的最前面,站着三个引人注目的年轻男子,一位身着军装,另两位身着黑色西装白色衬衫,头戴礼帽,十分体面庄重。米勒斯太太站在丈夫的灵柩钱,年轻人一个一个走上去拥抱她,低声安慰几句。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注视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上。这三个年轻人就是当年和米勒斯先生用玻璃球交换蔬菜的穷孩子。他们告诉米勒斯太太,当年他们是多么感激米勒斯先生,感谢他当年换给他们的蔬菜。‎ ‎㉑现在,米勒斯先生不用再和他们为了玻璃球的颜色和大小讨价还价了,这三个孩子也不用再靠他的救济度日,可他们一生都会记住他。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都没发过大财,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他是艾达荷州最富有的人。在他已经失去生命气息的右手里,正握着三颗亮晶晶的红色玻璃球。‎ ‎(选自《中国学生必读的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⑴阅读这篇小说,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两个主要情节。‎ ‎①    ‎ ‎②    ‎ ‎⑵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表现了米勒斯太太怎样的心理?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①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是,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带微笑。‎ 81‎ ‎ ‎ ‎ ‎ ‎②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注视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上。‎ ‎ ‎ ‎ ‎ ‎⑶阅读第③~⑱段,指出这部分文字运用的描写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 ‎ ‎ ‎ ‎ ‎ ‎⑷“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都没发过大财,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他是艾达荷州最富有的人。”为什么米勒斯先生是“最富有的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 ‎ ‎ ‎ ‎ ‎【答案】4.⑴米勒斯用喜爱不同颜色的玻璃球为借口,帮助家庭贫困的小男孩;三个曾经受过米勒斯帮助的已长大成人的男孩,在米勒斯的葬礼上表达真诚的谢意。‎ ‎⑵①看到米勒斯用善意的谎言来帮助穷苦人,心里感到高兴与自豪,对丈夫行为的肯定;‎ ‎②看到当看米勒斯暗中帮助的三个小男孩来参加葬礼,并珍藏着当年的红色玻璃球,明白他们懂得米勒斯先生的苦心,为丈夫的一片苦心被人理解,有了回报而无比的激动。‎ ‎⑶语言描写,具体展示了米勒斯与小男孩之间的对话,表现出米勒斯先生的善良,对小男孩的热情与真诚。‎ ‎⑷米勒斯先生用善意的谎言来暗中帮助穷困的孩子,他虽然在金钱上有损失,但他的乐于助人的精神,助人还懂理维护别人自尊的行为,永远记在人们的心间,让人们无比的敬佩,所以说他在精神上是“富有的”。‎ ‎【浙江省金华市】二、阅读下面小说《偷书贼》一书的相关内容,完成下面各题。(22分)‎ 偷书贼 ‎[澳]马克斯•苏萨克/著 孙张静/译 内容提要:‎ ‎1939年的德国,9岁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被帕送往慕尼黑远郊的寄养家庭。6岁的弟弟不幸死在了路途中。在冷清的葬礼后,莉赛尔意外得到她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 这将是14本给她带来无限安慰的书之一。在养父汉斯•休伯曼的帮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尽管生活艰苦,她却发现了一个比食物更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莉赛尔,这个被称为“偷书贼”的可怜女孩,在战乱的德国努力地生存着,并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们。‎ 这是个讲述书是如何振奋灵魂的令人难忘的故事。‎ 81‎ 全体犹太人都到达后,他们的脚步声震动了地面。他们瘦削憔悴的面容上的那双眼睛尤为显眼。还有尘土,他们都被尘土包围,在士兵的推搡下,他们的脚步踉踉跄跄﹣落在后面的囚犯要被迫跑上几步才能赶上这支营养不良的队伍。‎ 莉赛尔注视着这一切,她相信这些人是活着的人里面最可怜的灵魂。他们因为所受的非人折磨而拉长了憔悴的脸。他们一路受尽饥饿之苦。一些人只顾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好避开围观者的目光;有些人哀求地看着赶来欣赏他们受辱的人们,这是他们死亡的前奏;还有人渴望着能有人,随便什么人,能走上来抱住他们。‎ 不管围观者是带着骄傲、鲁莽还是耻辱来看这场游街,都没有人走上前打断它,目前还没有。‎ 有时,一个男人或女人﹣﹣不,他们不是男人和女人,他们只是犹太人﹣﹣会在人群中看到莉赛尔的脸。他们会回避她的目光。偷书贼只能无助地望着他们走远。她只能希望他们能够读懂她脸上深藏的怜悯,并且能意识到这是真切的悲伤,不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前进的队伍里,有个人的年纪比其他人都大。‎ 他留着胡子,衣衫褴褛。‎ 他的眼睛里流露出极度的痛苦。虽然他的身体轻飘飘的,但他的双腿还是承担不了这一点点重量。‎ 有好几次,他都倒了下去。‎ 她的半边脸贴在地面上。‎ 每次都有一个士兵站在他身边。“站起来,”他冲着老人吼道,“站起来。”‎ 老人跪着站起身,艰难地向前走去。‎ 每次,他刚刚赶上队伍的尾巴,就会失去动力,再次摔倒在地。他后面还有很多人﹣﹣足足有一卡车的人﹣﹣威胁着要超过他,把他踏平。‎ 他的手臂颤抖着想支撑起身体,那痛苦的样子惨不忍睹。他们又一次让开,然后他站起来,又走了几步。‎ 只要再给他五分钟,他一定会掉进德国人的阴沟里死去,他们对此听之任之,眼看这一切即将发生。‎ 这时,有一个人。‎ 汉斯•休伯曼走过来。‎ 一切在瞬间发生。‎ 老人挣扎着前进时,那只紧握着莉赛尔的手松开了,她感到自己的手一下子打在屁股上。‎ 爸爸走到校车胖,拿出一样东西。他推开围观的人群,走到路中间。‎ 那个犹太人站在他面前,准备接受另一番羞辱,可是他和旁人一样,看到汉斯•休伯曼像变魔术似的递过来一片面包。‎ 犹太人刚接过面包就倒在地上,他双膝跪地,抱着爸爸的小腿,把脸埋在中间,感谢爸爸。‎ 莉赛尔注视着眼前的这一幕。‎ 她的眼里满含着泪水,她看到老人又向前滑了一点,把爸爸向后推,伏在爸爸的脚踝边哭起来。‎ 81‎ 其他犹太人从他们身边走时,看着这桩不可思议的小事。他们鱼贯而行,如同一片人潮。‎ 一个士兵走过来,发现了这起罪行。他审视了跪着的老人和爸爸一番,又把目光投向围观的人群,然后稍加思索,就从腰间取下鞭子,开始鞭打。‎ 犹太老人被打了六下,鞭子落在他的背上、头上、还有腿上。“你这头肮脏的猪!”鲜血从他耳边滴下来。‎ 接着,轮到了爸爸。‎ 又有一只手握紧了莉赛尔的手。她惊怒地朝旁边看去,鲁迪•斯丹娜(莉赛尔的伙伴)紧张地咽着唾沫,目瞪口呆地看着汉斯•休伯曼被当众鞭打。鞭子的声音让莉赛尔头晕目眩,她估计爸爸身上肯定被打得皮开肉绽了。他被打了四鞭子,随后倒在地上。‎ 那个犹太人最后一次爬起来,继续向前走。他飞快地回头看了一眼,朝独自跪在那里的人最后投去悲哀的一瞥。因为挨了四鞭,那人的背还在火辣辣的痛,他的膝盖也跪疼了。不过,这个老人会带着尊严死去,或至少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死去。‎ ‎(节选自《偷书贼》第七章P265~267,略有删改)‎ 致中国读者的信 亲爱的中国读者:‎ 谢谢您阅读了这本《偷书贼》。‎ 我小时候长听故事。我的爸爸妈妈经常在厨房里,把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的哥哥、两个姐姐和我,我听了非常着迷,坐在椅子上动都不动。他们提到整个城市被大火笼罩,炸弹掉在他们家附近,还有童年时期建立的坚强友谊,连战火、时间都无法摧毁的坚强友谊。‎ 其中有个故事,一直留在我心里……‎ 我妈妈小时候住在慕尼黑近郊。她说她六岁的时候,有一天听见大街上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 她跑到外面一看,发现有一群犹太人正被押解到附近的达豪集中营。队伍的最后是一位精疲力竭的老人,他已经快跟不上队伍的脚步了。有个男孩子看到老人的惨状后,飞奔回家拿了一片面包给这位老人。老人感激地跪下来亲吻这位少年的脚踝。结果有个士兵发现了,走过来抢走了老人手上的面包,并用力鞭打了老人。随后士兵转身追赶那个男孩,把男孩也打了一顿。在同一时刻里,伟大的人性尊贵与残酷的人类暴力并存。我认为这恰好可以阐释人性的本质。‎ 听了这些故事之后,我一直想把它们写成一本小书。结果就是《偷书贼》的诞生。而《偷书贼》这本书对我的意义,远远超过我当初的想象。对我来讲,《偷书贼》就是我生命的全部。不管别人怎么看这本书,不管评价是好是坏,我内心明白,这是我最好的一次创作。身为作者,当然会为自己“最好的一次创作”深感满意。‎ 再次感谢您,并致以诚挚的祝福!‎ 马克斯/苏萨克 ‎2007年7月27日 背景整理 ‎5.《致中国读者的信》放在《偷书贼》(孙张静/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正文之前。你认为作者写这封信有哪些用意?(3分)‎ 81‎ ‎ ‎ ‎ ‎ ‎6.阅读《致中国读者的信》,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符合作者本意的一项( )(2分)‎ A.作者使用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评价自己这部小说的。‎ B.《偷书贼》这本书对作者与读者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作者当初的想象。‎ C.作者十分在乎别人对《偷书贼》这本书的评价。‎ D.作者认为《偷书贼》是他生命的全部,是自己最好的一次创作。‎ 文本细读 ‎7.《致中国读者的信》写道“在同一时刻里,伟大的人性尊贵与残酷的人类暴力并存。”小说中莉赛尔、汉斯•休伯曼和纳粹士兵的行为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请概括小说节选内容的相关情节,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2分)‎ 伟大的人性尊贵 残酷的人类暴力 莉赛尔真切怜悯那些犹太人,并希望他们能读懂她的悲伤。‎ ‎8.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①她的眼里满含泪水,她看到老人又向前滑了一点,把爸爸向后推,伏在爸爸的脚踝边哭起来。(“满含”一词足见莉赛尔情感的强烈,请分析她满含泪水的原因。)‎ ‎ ‎ ‎ ‎ ‎②其他犹太人从他们身边走过,看着这桩不可思议的小事。(其他犹太人为什么会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小事?)‎ ‎ ‎ ‎ ‎ ‎9.汉斯•休伯曼给犹太老人递面包,并不能改变老人的命运,可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3分)‎ ‎ ‎ ‎ ‎ 文学聚焦 ‎10.下面是两位文学爱好者阅读《偷书贼》节选内容和《致中国读者的信》后的对话。请根据语境,将对话补充完整。(3分)‎ 同学甲:小说创作的灵感往往来自现实生活。读了《致中国读者的信》,我发现选文情节就是在信中故事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很多内容是虚构的。‎ 同学乙:没错,这样的加工是小说创作的重要手段,往往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情节更曲折生动,主题更鲜明深刻。就拿《偷书贼》节选内容来说吧, 。‎ 文本勾连 81‎ ‎11.《偷书贼》讲述了“一个文字喂养人类灵魂的故事”(封面语),节选内容表现了汉斯•休伯曼妇女善良品质。那么,他们的善良和文字的力量是否存在关联呢?请联系一下其他章节的节选内容,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5分)‎ ‎【内容一】‎ 莉赛尔首先庆幸的是爸爸发现了那本书(《掘墓人手册》),其次,她为汉斯•休伯曼在她的教育中所起作用而感到无比骄傲。她写道:“但不久我就了解到,文字和写作正将拯救过他(指汉斯•休伯曼)的生命”。‎ ‎(节选自《偷书贼》第一章P40,有删改)‎ ‎【内容二】‎ 纳粹兵头目决定要用文字来统治世界。……德国成为了一片被“思想”统治的土地。‎ 接下来,他的人民被文字武装起来,人人都兴高采烈。‎ ‎……‎ 但是,最优秀的撷取文字的真正力量的人。有一个瘦瘦小小的女孩(指莉赛尔)就是这样的人。她被誉为那个地方最优秀的撷取文字的人,因为她知道如果没有文字,一个人该是何等脆弱。‎ ‎(节选自《偷书贼》第八章P301~302,有删改)‎ ‎ ‎ ‎ ‎ ‎【答案】5.向中国读者表达善意;介绍《偷书贼》创作缘由,吸引读者;高度评价本书,有推介之意。‎ ‎6.D ‎7.①父亲冒险给受尽屈辱,垂死的犹太人送面包.②纳粹士兵鞭打犹太老人和汉斯﹣休伯曼。‎ ‎8.①莉赛尔看着爸爸冒险帮助一个垂死的犹太老人,使老人在绝望中感受到温暖.这种严酷氛围中的温情场景深深触动了善良的莉赛尔,她因此满含泪水。‎ ‎②犹太人一路遭受非人的折磨,内心早已绝望,难以相信会有人帮助自己;在他们看来,送面包是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不值得冒险去做,因此他们对汉斯﹣休伯曼的善举感到不可思议。‎ ‎9.汉斯这样做虽然无法改变老人的命运.但至少可以用小小的善举温暖老人的心灵,让老人带着最严死去。‎ ‎10.示例:小说增加了大量对犹太囚犯的描写.写出了他们麻木、绝望和极度悲苦的心境,让读者深深感受到纳粹暴行带给犹太人身心的伤害。‎ ‎11.联系自身的生活学习经历来谈即可,做到言之有理。‎ 不存在关系。‎ 第一层:理解肤浅,只是笼统地说二者无关系。‎ 示例一:父女的善良和文字的力量是两回事。‎ 实例二:父女的善良和文字的力量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关系。‎ 第二层:有一定的理解,能简单分析两者无关联的原因。‎ 示例三:父女的善举只是出于他们善良的本性,阅读则是他们的爱好,两者并无关联。‎ 81‎ 示例四:父女帮助老人是因为他们有爱心,阅读则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两者并无关联。‎ 第三层:理解较深刻,能较深刻的分析两者无关联的原因。‎ 示例五:纳粹头目用文字统治世界,纳粹士兵因此变得残暴,灭绝了人性,但是父女的举动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人性之美,这说明文字的力量在他们身上并未产生影响。‎ 示例六:文字有善恶两种力量,文字之恶会毒害心灵,文字的善能够喂养人的灵魂。父女非人灵魂受着文字之善的滋养,但这种善还不足以让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去帮助犹太老人。‎ 存在关联:‎ 第一层:理解肤浅,只是笼统地说二者之间存在关系。‎ 示例一:文字阅读使父女保持善良品行。‎ 实例二:文字的力量影响了父女的善举。‎ 第二层:有一定的理解,能简单分析两者的关系。‎ 示例三:文字的力量曾经拯救过汉斯的生命,这就使汉斯也能冒着巨大的风险去帮助犹太老人。‎ 示例四:文字的力量曾经拯救过汉斯的生命,汉斯教莉赛尔阅读,用文字的力量影响莉赛尔,因此汉斯父女的善举跟文字的力量有着必然的联系。‎ 第三层:理解较深刻,能较深入分析两者的关系。‎ 示例五:文字的力量曾经拯救过汉斯的生命,也深深影响着女儿莉赛尔,给予父女俩正面的力量.文字对人的影响虽然也有恶的一面,但莉赛尔作为最优秀的撷取文字的人,是真正懂得文字力量的人.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汉斯父女从文字里汲取力量,永葆人性的美好,让自己变得强大和勇敢,敢于不顾一切地去拯救那些可怜的灵魂.因此,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关联。‎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