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5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考文言虚词
一、 “乎”
1.“乎”用作语气助词 。可表示各种语气。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2.“乎”还可用在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如:
①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可译为“在”“对”“对于”。如: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二、而
(一)“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也”等,也可不译。如:
①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②舍生而取义者也。
2.表示承接关系,译作“然后”“就” 。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水落而石出
3.表示转折关系,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表示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敏而好学。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
①潭西南而望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④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
⑤朝而往,暮而归
(二)用作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如:
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②俄而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三、 “之”
(一)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
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如: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人,他们)
②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
2.“之”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如: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二)“之”用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如: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③小大之狱 。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如:
何陋之有?(《陋室铭》)
3.“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4. “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如:
①公将鼓之。
(三)“之”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为学》)② 辍耕之陇上(动词,去,到)
四、其
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2.“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如: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马说》
五、以
(一)“以”用作介词 ,有三种情况: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本句中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用来”。)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 如:
①可以为师矣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二)“以”用作连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用来”、“来”。如:
①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以”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4. “因为”
以中有足乐者
(三)“以”用作动词,可译为“认为”。如:
①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以疾也。《三峡》
(四)“以”用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如:
固以怪之矣。(作副词,通“已”,译为“已经”)《陈涉世家》
㈤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六、于
介词“于”的用法主要有五种:
1.表示处所,译作“从”、“在”、“到”等。如: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如:
“受制于人”的“于”。
4.“于”表示时间,可译为:“到”。如:
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5.“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如:
①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七、为
(一)“为”用作介词,读作“wèi”。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
3. 表示被动,译作“被”。如:
①山峦为晴雪所洗
(二)“为”用作动词 ,读作“wéi ”。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如:
①知之为知之 (《论语八则》)
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为坛而盟(筑)《陈涉世家》
②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幼时记趣》
③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两小儿辩日》
(三)“为”用作名词,如:
或异二者之为(指心理活动) 《岳阳楼记》。
八、则
(一)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承接关系。说明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八则》) 。
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如:
①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二)“则”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九、乃
(一)“乃”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等 。如:
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②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如:
①久而乃和
(二)“乃”用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三)“乃”用于判断动词,相当于“是”“就是”。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十、且
(一)“且”用作连词。主要有三种情况:
1.表递进关系,译为“况且、而且”。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并列关系,如:河汉清且浅(《古诗十九首》);
3.表让步关系,译为“尚且” ,如: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二)“且”用作副词,主要有两种情况:
1.译为“将要” “将近”,如:
①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译为“姑且、暂且” ,如: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十一、虽
“虽”用作连词,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①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口技》)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虽”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
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②虽不能察 ,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④游人虽未盛
⑤风力虽尚劲
十二、然
1.“然”用作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然”用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
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3.“然”作词尾,译作“……的样子”。如: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颓然乎其间者
④满目萧然
4.“然”还可译为“对的”“正确的”。如:
①吴广以为然
②不以为然
十三:(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2。给,替。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动词。
1.给
①呼尔而与之
2.赞许,同意。
①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三)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十四、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