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5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

  • 4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 目录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中考现代文阅读基本知识概要.......................................( 2)‎ ‎【二】中考阅读赏析题指导概要...........................................( 5)‎ ‎【三】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7)‎ ‎【四】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11)‎ ‎【五】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13)‎ ‎【六】多角度赏析及答题套路.............................................(15)‎ 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一】爱,从来不卑微...................................................(17)‎ ‎【二】棉花糖(周波)................................................................................................(19)‎ ‎【三】清 明...........................................................(21)‎ ‎【四】红心番薯(林清玄)...............................................(23)‎ ‎【五】饺子.............................................................(25)‎ ‎【六】让有些话穿耳而过.................................................(26)‎ ‎【七】8分23秒的震撼.................................................(27)‎ ‎【八】女教师的47个吻..................................................(29)‎ ‎【九】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吴程程).....................................(31)‎ ‎【十】远去的歌声.......................................................(32)‎ ‎【十一】父亲的节日(金 鑫)...........................................(34)‎ ‎【十二】父亲的秘密.....................................................(36)‎ 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参考答案.........................................(37)‎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中考现代文阅读基本知识概要 一、表达方式 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二、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描写、动作(行动)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三、描写角度 ‎1.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方面。‎ ‎2.正面(直接)描写与侧面(间接)描写、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 ‎3.外貌(肖像)描写、动作(行动)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景物)描写等方面。‎ 四、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首尾呼应、设置悬念、运用巧合、埋设伏笔、前后照应、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正面(直接)描写与侧面(间接)描写相结合、细节描写、衬托、对比、叙议结合(夹叙夹议)、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声)写静、以静衬动〕、详略得当、以小见大、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咏物抒怀、借景抒情、联想与想象、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等。‎ 五、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拟物、借代、对偶、对比、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引用、互文、通感等。‎ 六、文章的结构形式 ‎1.总分:总—分,分—总,总—分—总。‎ ‎2.递进。‎ ‎3.并列。‎ 七、文章的线索 ‎1.所谓“线索”就是贯串文章始终,牵出文章主旨的线索人物、线索事物。‎ ‎2.线索的类型 有:以人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人物行踪为线索、以所见所闻为线索、以情感变化为线索等。‎ 八、“记叙文”的有关知识 ‎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3.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她、它、他(她、它)们]。‎ ‎4.记叙的线索:‎ ‎①以时空转移为线索。‎ ‎②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③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5.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 一般来说,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但常常辅之以议论和抒情。‎ ‎△议论:起揭示文章内容和点明中心思想的作用。‎ ‎△抒情:在叙述和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6.记叙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性格等。‎ 九、“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1.说明文的分类:‎ ‎①按说明的对象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②按说明的语言分: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①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两种)。②递进式。‎ ‎4.说明方法: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画图表、打比方、摹状貌、作引用等 ‎5.说明文的科学性:‎ ‎ ①以确凿的材料为依据。‎ ‎ ②说明文语言的运用要求:准确、简明、周密。‎ ‎ △准确(先决条件):就是要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恰如其分地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表达出来。‎ ‎△简明:就是简洁明晰,不啰唆,不含糊,用精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 ‎△周密:就是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 十、“议论文”的有关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 ①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②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③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归纳论证、归谬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 ‎2.议论文的语言(和记叙文的语言相比)要简要概括。‎ ‎3.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十一、“新闻”的有关知识 ‎1.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 ①标题:引标、主标、副标。‎ ‎②导语:新闻的头一句话或第一段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③主体: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④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可放在主体中,也可放在导语和结尾部分。‎ ‎⑤结语:一般是新闻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时可暗含在主体中,有的也可无结语。‎ 十二、“小说”的有关知识 ‎1.小说的分类(按篇幅的长短)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主要要素)、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概括介绍与形象描绘,外貌描写与心理描写,行动描写与对话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4.小说故事情节的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5.小说的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十三、“戏剧文学”的有关知识 ‎1.“戏剧”的分类:‎ ‎ ①按表现形式分: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和戏曲。‎ ‎ ②按内容性质分:悲剧、喜剧和正剧等。‎ ‎ ③按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分: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和童话剧等。‎ ‎ ④按篇幅规模分:多幕剧和独幕剧。‎ ‎2.戏剧文学(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1)剧本的两部分:‎ ‎①舞台提示: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的交代以及人物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的提示等。‎ ‎②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2)戏剧文学的特点:‎ ‎①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 ‎ △剧本的分幕、分场,正是它的集中性的具体体现。‎ ‎②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 △剧本的情节结构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③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性格。‎ ‎△戏剧文学语言的特点:高度的个性化和充分的表现力;精练、含蓄,便于激发人们的想象;明朗动听,朗朗上口,清亮入耳。‎ 十四、“书信”的有关知识 重点掌握“书信”的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祝颂语、署名和时间)的写法和格式。‎ ‎【二】中考阅读赏析题指导概要 一、赏析的格式 角度+例句+作用(找准角度,举出例句,分析作用)‎ 二、找准角度 ‎1.从词语妙用入手:‎ 语体色彩:运用专业术语说明。‎ 感情色彩:爱憎分明,褒贬明显。‎ 动 词:精当、形象。‎ 形容词:形象(从形状、色彩、光泽、质地……)。‎ 副 词:范围、程度、猜测(修辞、限制)。‎ 重叠词:用语亲切、口语化……‎ ‎2.从修辞手法入手:‎ 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具体,富有表现力。‎ 排比、反问:增强语气、语势。‎ 反复、对比:强调、突出作用。‎ 引用:言简意赅,概括性强。‎ 设问:设疑问,激发思考。‎ 反语:讽刺,否定。‎ ‎3.从表达方式入手:‎ 叙议结合: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揭示主旨,升华主题。‎ 说明描写:形象生动,激起阅读兴趣。‎ 描写抒情:表情达意,寄寓情感。‎ ‎4.从句式变化入手:‎ 双重否定:语气强烈。‎ 整散结合:行文活泼,起伏跌宕。长短结合,长句严密,短句有力。增强语气、语势。突出中心,脉落分明。‎ 被动句、“把”字句:叙述连贯性。‎ ‎5.从论证方法入手:‎ 道理论证:深入浅出,透彻明了。‎ 事实论证:事实胜于雄辩,增强说服力。‎ ‎6.从说明方法入手:‎ 列数据:准确,具体。‎ 列图表:清晰明了。‎ 作比较:强调突出作用。‎ 打比方:具体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7.从层次结构入手:‎ 首尾呼应: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照应开头、升华主题。‎ 铺垫伏笔:设置悬念,构思精巧,情节曲折。‎ 高潮处理:戛然而止,艺术想象空间;出乎意料,增强效果。‎ 排比段落:增强语势,突出中心,脉络分明。‎ 递进段落: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重章叠句:回环结构;一咏三叹,音韵和谐。‎ ‎8.从写作技法入手:‎ 虚实:虚实相间。‎ 动静:以动(声)写静。‎ 抑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疏密:工笔刻画(浓墨重彩)、简笔勾勒。‎ 大小:以小见大 正反:正面刻画、侧面烘托。‎ 宾主:反客为主。‎ 首尾: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照应开头、升华主题。‎ 明暗:两线交错,构思精巧。‎ ‎9.其他:‎ 环境描写:营造气氛、烘托心情。‎ 多种感觉写景:立体、多层面展示景物,抒情。‎ 托物寓意:抒情、喻人、明志。‎ 细节描写:刻画入微、突出品质。‎ 哲理句:富于人生哲理,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结构句:承上启下(过渡)、一线串珠、统领下文、归结上文。‎ 我:线索、烘托、真实。‎ 他:便于刻画、描写。‎ 你:亲切。‎ ‎(小孩:真实、纯真)‎ 抒情运用: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相结合;以情感为线索贯串全文。‎ ‎【三】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到原文中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内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1.语言特色? ‎ ‎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某个(些)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 (10)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11)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12)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13)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14)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 ‎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3.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4.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5.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做铺垫 16.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7.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8.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9.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1)肖像(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4)语言(对话)描写;(5)心理描写;(6)环境描写;(7)细节描写等。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0.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21.散文种类? 叙事散文、抒情散文。 22.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3.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24.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 ‎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5.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 ‎【四】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文)、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分析具体作用。 ‎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 ‎6.反复:强调了……‎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手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 不能。因为: ‎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 ‎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 ‎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 ‎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 ‎(七)诗词鉴赏 ‎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 ‎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 ‎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 ‎ 易混术语区分 ‎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 ‎(二)“情”“景”关系区别 ‎ ‎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 ‎(三)描写的角度 ‎ ‎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五】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 一、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二、用原文答题法:‎ ‎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 具体做法是: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包含该关键词句的上下文中。‎ 三、两步法 ‎ 阅读题中时常会问到: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 第一步:我们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如果是在开头,则有以下几种可能: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果是在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如果是在结尾,则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的作用。‎ ‎ 第二步:答题格式可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省略号内容再具体到上一步中去对应)‎ 四、三步走法 ‎ 在说明文当中经常出此类问题,即问一个副词(全部、部分、都、大概、可能、据说……)能否删去。回答此类问题可分为三步:①不能;②解释该副词在句子当中的含义;③如果去掉,句子就显得太绝对化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生动性、准确性、严密性)。‎ 五、三析法 ‎ 同学们认为最难回答的,莫过于“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 ‎ 其实这类题目也有一定的答题技巧:‎ ‎ 我们可以首先分析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再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最后,结合语境,分析哪个是句子表意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义。‎ 六、进入角色法 ‎ 《考试说明》中第六则“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第七则“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的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概括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 ‎ 做这样的题,我们最好进入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中去,这就好比让你去主演一部电影,只有你感情投入,用心体会,把握文章的角度才会更准确一些。‎ ‎ 除此之外,阅读文当中还常考的有:‎ ‎ (1)指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一般是在指代词的前面找,找到之后,再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 (2)某句(某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 找出方法并不难,关键是后一问,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模式作答:准确(生动、形象、科学……)地说明(论证)了本句(本段)的说明中心(中心论点、分论点)。‎ ‎ (3)评价赏析一句话,先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 (4)概括文段事例,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其他要素如时间、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 当然,现代文阅读,内容包罗万象,题型层出不穷,形式千变万化,我们答题时要注意:(1)认真审题,弄懂题意后作答,不能望文生义,轻易作答;(2)熟记各种文体的阅读知识,避免知识错误;(3)掌握一些常见的解题技巧。‎ ‎【六】多角度赏析及答题套路 一、修辞的角度赏析 ‎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套修辞作用)。注意在作答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否则就会很空。‎ ‎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 比喻: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 拟人:把“××”人格化,使之更形象,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 排比:增强语势,使语言更有表现力,表达更有气魄。‎ ‎ 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 反语:增加讽刺意味,加强团结语气,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 ‎ 反复:强调“××”内容,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 设问:提醒人们对“××”内容的思考,或者突出强调“××”内容。‎ ‎ 二、从语言的角度赏析 ‎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 注意: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 ★★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 1.朴实无华;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3.深婉隐约,耐人寻味;4.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5.语意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6.汹涌豪迈的气势,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9.语言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10.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三、从结构的角度赏析 ‎ 形式一:文章中间几段构成了排比段,先写……,再写……,最后写……,结构整齐,有一种整饬的建筑美。‎ ‎ 形式二:文章以“……”为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 形式三:文章按总分总(总分、分总)的结构,先写……,再写……,最后写……,结构严谨,逻辑性强。‎ ‎ 形式四:文章以空间为顺序,先写“××”,然后写“××”,接着写“××”,最后写“××”,这样由(上)到(下),从(左)到(右),由(远)及(近)来写XX,使文章描写有序,转承有致,颇具立体美。‎ ‎ 形式五: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并用上“××”“××”“××”等时间标志性的词语,使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四、从字词的角度赏析 ‎ 1.约数、确数字词的赏析(说明文)‎ ‎ 常出现的词语:据说,大概,一些,或多,或小,左右,丈许,一定,只有……‎ ‎ 答题套路:文章用词准确,如“××”“××”“××”等词,说明了“……(根据字词的具体内容分析)”,因此作者用词讲究准确性与严密性。‎ ‎ 例句:文章用词准确,如“据说”“一些”“多少”等。“据说”表示作者对去过园林的处数记不清;“多少”表示“各地园林”受了“苏州园林”多大的影响不能肯定。因此作者用词极讲究准确性与严密性。(《苏州园林》)‎ ‎ 2.动词、形容词的赏析(记叙文)‎ ‎ 答题套路:“××”“××”等词用得好,它把“……”(动作或形态,根据文章内容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它(以动写静,化静为动……),使之具有(人格化,形象生动)……(根据内容情况写)‎ ‎ 例句:文章中“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中“肥胖”“轻捷”等形容词用得好,“肥胖”形象地写出了黄蜂的形态,“轻捷”既写出了“叫天子”的形态,又写出了它灵敏的动作特征,这样使文章描写的事物更生动形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五、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欣赏 ‎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了“××”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 附:表现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 答题套路:文章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最为成功,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笔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名)“……”的形象(或性格特征),可谓(纤毫毕现、入木三分。‎ ‎ 例句:文章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最为成功,作者通过对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他“四体不勤,懒得出奇,死要面子,迂腐可笑”的性格特征,可谓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孔乙己》)‎ 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一】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赠的衣服。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升起。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 ‎1.品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2分)‎ ‎(1)句中“消瘦”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老人的生命里流淌着的是“朴实的爱的血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结尾又说“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请问“我”为什么而“困扰”?“我”找到了什么“答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前面部分多次写“我”对拾垃圾老头的“不屑”,后面却说“我”对老头的行为感到 ‎“惊讶”“震撼”,并产生了“敬意”。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人的善举让“我”产生了“莫名的敬意”,甚至在他远去之后“我”仍然“呆呆地站着”。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时,你最想对老人说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常常抱怨这个世道的势利和冷漠,但人性的光辉却在汶川大地震中熠熠闪耀,每时每刻都有令人感动的爱心故事发生。请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对“爱,从来不卑微”的理解。(3分)〔链接〕‎ 材料一:报道称:企业家们一掷千金,出资亿元,为灾区孩子建“震不垮的学校”;明星大腕成龙、李连杰慷慨解囊,捐赠千万,并亲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 材料二:爱心传递中的感人画面:一位残疾姑娘坐在轮椅上高举善款投向捐款箱;‎ 一个头发花白的乞丐将讨来的零钞换成大票捐给灾区。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棉花糖(周波)‎ 那年,老家的炊烟像云朵一样悠悠地飘着。 ‎ ‎ 晌午,父亲拖着一身的泥巴吭哧吭哧地走回家。这日头!父亲心里一阵嘀咕。 ‎ ‎  “回来了?”母亲把毛巾递给父亲。 ‎ ‎  “嗯,先喝口水。”父亲走到水缸边,用勺满满地盛了一碗凉水,咕噜一声灌进肚里。 ‎ ‎  我那时年龄小,每天屋里屋外跑。父亲背着一大摞农具进院门时,我每次比母亲跑得快。 ‎ ‎  “丫头,又看我喝水?”父亲滴着汗珠朝我笑。 ‎ ‎  “甜吗,爹?”我两手搭着缸沿咯咯地笑,弯着头。 ‎ ‎  “甜,很甜,像吃棉花糖。”爹又笑。 ‎ ‎  于是那天起我记住了棉花糖的滋味,做梦也想吃棉花糖。后来我上学了,看到学校的门口有流动的商贩卖好看的棉花团一样的东西。同学们说那是棉花糖。棉花糖?我禁不住诱惑,用零碎的硬币买了一小团吃。真的很甜,还带着香味。 ‎ ‎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父亲陶醉的样子。父亲说缸里的水是棉花糖味,这是真的吗?难道是棉花糖化了变的? ‎ ‎  我急切地穿过窄窄的田埂,我没见到父亲行走的身影,却看见母亲提着竹杆沿着河塘在追赶鸭群。 ‎ ‎  我打开家门,扔下书包就蹿到院里的水缸边。我个子矮,踮着脚看不到水的影子。我搬来一把椅子站上去,才终于看见那一汪被父亲快喝光了的棉花糖水。 ‎ ‎  “你不要命了?”母亲不知啥时候进来的,见我的头隐没在缸里,大叫起来。 ‎ ‎  我后来对母亲说:“没有您一声叫,我也许就掉不进缸里去,也不会明白缸里的水根本不是棉花糖的味。” ‎ ‎  父亲惊慌地把我湿漉漉地从缸里拎了出来,嘴里咕噜咕噜地想说什么。然后我看见父亲舀了一瓢水喝,父亲那会儿喝水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当然我不敢问缸里的水甜不甜,因为我已经知道水不是棉花糖味的。 ‎ ‎  惊魂未定的母亲给我换了干衣服后去了堂屋,我根本没想到她会去找那根赶鸭的竹竿来打我。 ‎ ‎  “你这是做啥?放下!”父亲扔了水瓢吼道。 ‎ ‎  “今天不打她一下,明天还会掉进缸里去。”母亲气着说。 ‎ ‎  我受了太大的惊吓,在两个水缸缝隙里躲藏。 ‎ ‎  “出来!”父亲朝我喊。我从缸缝里看见父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 ‎ ‎  “不出来我要砸缸了!”父亲嗓门特别大。 ‎ ‎  我只好出来,我想父亲一定不会打我,因为他从来没打过我,刚才还阻止了我母亲的竹竿。但我很快感到不妙了,父亲的眼睛转来转去显然是在寻找打我的家伙。 ‎ ‎  果然,父亲在堆满农具的墙角一顿乱翻,第一次他拿起一根粗大的竹棍子走到我跟前,把我吓得半死。第二次他换成扁担又走到我跟前,我哭着求饶。第三次他拿起一顶草帽,我破涕为笑。然而父亲还是没打下来。而这时让我惊奇的是父亲蹲在地上拼命地在拔一根草。拔草作啥?我呆呆地看着父亲。 ‎ ‎  “站好了!”父亲站起身命令我。 ‎ ‎  我很听话,毕恭毕敬地站着。 ‎ ‎  随着一阵风吹过颈部,父亲说惩罚结束。原来父亲用那根草在我脸上打了一下。我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脸,有点痒。 ‎ ‎  晚上,父亲来到我床头边,问:“丫头,疼吗?” ‎ ‎  我大哭起来,紧紧地抱住了父亲。 ‎ ‎  “小孩子不能喝生水,要得病的。”父亲微笑着对我说。 ‎ ‎  “今天我买了棉花糖吃,爹不是说缸里的水和棉花糖一个味吗?”我伤心地说。 ‎ ‎  “爹骗你的。”父亲愣愣地看着我。 ‎ ‎  父亲走的那年我正读大学。有一天,我接到加急电报,告知父亲病危的消息,我连夜乘火车赶回老家。 ‎ ‎  父亲一直等着我,在病床上他老泪纵横地紧捏着我的手。可父亲的手冰冷。 ‎ ‎  “爹……这辈子……只打过你……一次。”父亲喘着气说。‎ ‎  “您……一次……也没打过。”我感动得泣不成声。 ‎ ‎  母亲在一边默默地流着泪。 ‎ ‎  “爹,还记得这个吗?我把它带回来了。”我从书包里取出一个小布包,一层层地打开。 ‎ ‎  “一根草?”周围的人全惊讶万分。 ‎ ‎  我把那根草轻轻地放到父亲的手心上,然后我把自己的手放上去,再把父亲的五指合起来……‎ ‎1.本文描写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主要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缸里的凉水明明不甜,父亲为什么要说“甜,很甜,像吃棉花糖”?(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表现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父亲寻找打“我”的家伙的过程中,“我”的神情随之发生了哪些变化?(用文中的词语回答)(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呆呆地看着 ‎5.请说说文中“一根草”的特殊含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是否赞赏文中这种父亲?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清 明 冬至这天特别阴冷,太阳在中午时分勉强露了一下脸,如同病人应酬时挤出的苦笑。就在这天,望龙的父母跌入了悲喜交集的泥淖。望龙的父亲被确诊为肝癌,而且是晚期,而望龙在省中学生奥数竞赛中获奖,而且是一等奖。透心的悲凉与由衷的喜悦如冰炭同炉,如火烧水浇。‎ ‎ ‎ ‎ 手术前,望龙的父亲斜躺在病床上,带着与家人诀别的庄严沉重,召集至亲好友商量交待有关事宜。提起儿子,望龙父亲的眼中闪出了神采。儿子望龙正在一所寄宿制的省属重点中学读高三,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望龙的妈妈、舅舅、叔叔几乎一致主张,这件事要瞒住望龙。孩子明年就要参加高考,扒扒算算只有六个月了,不能有一丝一毫影响孩子的学习。每周日一如既往地由望龙的妈妈送饭送菜。望龙的妈妈要高高兴兴,不能露出一丝破绽。孩子放假,就说爸爸出差了。总之,要瞒得严严实实,瞒得滴水不漏。‎ ‎ 望龙的父亲虽然没有下不了手术台,但发现已经大面积扩散了。医生预言只有三五个月。在医院住到年根岁底,还是回了家。实际上只放了十天寒假的望龙天天埋头做作业,忙得连油瓶倒下来都不扶。望龙的妈妈告诉望龙说爸爸得了甲肝,是传染病,最好不要接近。一心只忙学习而又十分听话的望龙只知道爸爸生病了,也没有在意。开学时,望龙跟爸爸招呼都没有打,就在妈妈的催促声中离家返校了。‎ ‎ 春天万物生长,生机蓬勃,望龙的父亲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逃过大冬,逃不过清明”。望龙的父亲终于在临近清明时被无常带走了。‎ ‎ 清明这天也特别阴冷。“好日不现中。”太阳偏偏在中午时分勉勉强强露了下脸,显得有气无力。就在这时,望龙的班主任张老师接到了望龙叔叔打来的电话。望龙的叔叔告诉了张老师,望龙的父亲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不幸去世。打算今天下午四点钟破孝。破孝、火化、下葬等丧仪非儿子不可。这些环节本来需要三天,考虑到望龙学习紧张,准备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完成,特向老师请假二十四小时,明天晚上一准送孩子返校上晚自习。张老师迟迟疑疑吞吞吐吐地说,本来是可以多请两天假的,可是明天下午安排了语文模拟考试。望龙的叔叔思谋了一下说,那不耽误考试。望龙的叔叔恳请张老师做一下望龙的思想工作。‎ ‎ 张老师随即到学生宿舍找到了望龙,把他带到办公室。张老师首先肯定了望龙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接着指出当前这一阶段的战略地位和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张老师诚恳地说,这个时候,人要排除一切干扰,全身心地冲刺。然后,张老师才告诉望龙他父亲去世的消息。望龙一愣,头脑一片空白,夺眶而出的泪水在脸上奔流。稍事停顿后,张老师有情有致地朗诵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古训,有声有色地评述起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受腐刑之辱而隐忍苟活,克服个人感情的大丈夫气概。张老师补充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有生必有死,不足为怪。张老师希望望龙节哀顺变。张老师不希望望龙沉溺于悲痛之中,从而对不起自己,辜负家长和学校的厚望。‎ ‎ ‎ ‎ 望龙踏进家门,看见穿好老衣放在铺上的父亲,放声大哭。望龙的外公外婆、舅舅姨娘、叔叔婶婶连忙劝止。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人死不能复生,你还有个把月就要高考了,千万别哭伤了身体,哭坏了脑子。孩子!听话!不准哭了!第二天中午,叔叔安排好车,叫他上车返校时,望龙抱住骨灰盒不肯离去。叔叔用手机又接通了张老师的电话。张老师既诚恳又沉痛地说,望龙同学,你要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告慰你父亲的在天之灵,模拟考试在急,学习比什么都重要,你不能感情用事,因小失大!‎ 走进考场的望龙又投入了紧张的考试之中。第四大题是阅读一篇题为《奔丧》的散文,然后回答问题。看完《奔丧》,望龙又泪流满面了。平静以后,面对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奔丧,望龙左思右想,绞尽脑汁怎么也不明其意,最后只得留下空白,付之阙如。‎ ‎1.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提起儿子,望龙父亲的眼中闪出了神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龙一愣,头脑一片空白,夺眶而出的泪水在脸上奔流。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以“清明”为题,为什么?(3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文具体内容,说说你对张老师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处,写到刚参加完父亲丧礼的望龙却写不出“奔丧”一词的意思,“只得留下空白,付之阙如”。你认为此处的空白仅仅只是试卷上的一处空白吗?你还想到了什么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感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红心番薯(林清玄)‎ ‎①幼年时,一次我和内地的小孩子吵架,他们骂:“番薯呀!番薯!”我们就回骂:“老芋呀!老芋!”对这两个名词我是疑惑的,回家询问了父亲。他打开一张老旧的地图,指着台湾说:“台湾的样子真是像极了红心的番薯,你们是这番薯的子弟呀!”我指着内地说:“那,这大陆的形状就是一个大芋头了,所以内地人是芋仔的子弟?”父亲大笑起来,抚着我的头说:“憨囝仔,我们也是内地来的,只是来得比较早而已。”‎ ‎ ②然后他用笔从我们遥远的北方故乡有力地画下来,牵连到所居的台湾南部。我第一次认识到,芋头与番薯原来是极其相似的植物,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判然有别的;也第一次知道,原来在东北会落雪的故乡,也遍生着红心的番薯!‎ ‎ ③在我居住的地方,巷口本来有一位卖糖番薯的老人,那些番薯长得很细小,却总像记录着什么心底的珍藏。有时我向老人买一个番薯,散步回来时一边吃着,那蜜一样的滋味进了腹中,却有一点酸苦,因为老人的脸总使我想起在烽烟奔走过的风霜。‎ ‎ ④老人是离乱中幸存的老兵,家乡在山东偏远的小县份。有一回我们为了地瓜问题争辩起来,老人坚持台湾的红心番薯如何也比不上他家乡的红瓤地瓜,他的理由是:“台湾多雨水,地瓜哪有俺家乡的甜?俺家乡的地瓜真是甜得像蜜的!”老人说话的神情好像当时他已回到家乡,站在地瓜田里。看着他的神情,我乃真正知道,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连结着乡愁的土地,永远在相思的天地吐露新芽。‎ ‎ ⑤父亲种的番薯收成后送了一大袋给我,放了许久,我突然想起巷口卖糖番薯的老人,便提去巷口送他,没想到老人因少有人吃地瓜而改行卖牛肉面了。我无奈地提番薯回家,把袋子丢在地上,一个番薯从袋口跳出来,破了,露出其中的鲜红血肉。这些无知的番薯,为何经过三十年,心还是红的!不肯改一点颜色? ‎ ‎ ⑥老人和父亲生长在不同背景的同一个年代,他们在颠沛流离的大时代里,只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人,可能只有那破了皮的红心番薯才能记录他们心里的颜色;那颜色如清晨的番薯花,曾经以卑微的累累球根互相拥抱、互相温暖,他们之所以能卑微地活过人世的烽火,是因为在心底的深处有着故乡的骄傲。‎ ‎ ⑦我十岁时,父亲首次带我到都市来,行经一片工地,父亲在堆置的砖块缝中,一眼就辨认出几片番薯叶子。我们循着叶子的茎络,终于找到一株几乎被完全掩埋的根,父亲说:“你看看这番薯,根上只要有土,它就可以长出来。”如今我细想起来,那一株被埋在建筑工地的番薯,是有着逃难的身世,由于它的脚在泥土上,苦难也无法掩埋它。比起我种在高楼阳台的花盆中的番薯,它有着另外的命运和不同的幸福,就像我们远离了百年的战乱,住在看起来隐密而安全的大楼里,却有了失去泥土的悲哀。‎ ‎ ⑧星空夜静,我站在阳台上仔细端凝盆中的红心番薯,发现它吸收了夜的露水,在细瘦的叶片上,片片冒出了水珠,每一片叶都沉默地小心地呼吸着。那时,我几乎听到了一个有泥土的大时代,上一代人的狂歌与低吟都埋在那小小的花盆,只有静夜的敏感才能听见。‎ ‎1973年12月 ‎1.通读全文,说说“红心番薯”在文中指代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画线句子中,老人为什么坚持把“番薯”称为“地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中为什么说只有那“破了皮”的红心番薯才能记录他们心里的颜色?(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历史知识,推断第⑦段中“百年的战乱”指哪一段时期?(2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④段中“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连结着乡愁的土地,永远在相思的天地吐露新芽”这句话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父亲”他们这一代人与番薯有着怎样的相似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饺子 ‎①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食俗丰富多彩,在除夕夜,北方人要吃团圆饺子。‎ ‎②饺子,在东周时称“饼饵”,据说因其外形似耳朵而得名。到了隋朝,颜之推在他的文集中这样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可见饺子还曾称“馄饨”。民间还把这种偃月形的食品称作“粉角”或“角子”。‎ ‎ ③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曾出土距今1300年唐代的饺子,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放在一个木碗中,证实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并且饺子与馄饨已分为两个不同的品种,连我国边远地区都已食用。‎ ‎ ④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把饺子称为“扁食”。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扁食包细馅”的记载。至今陕西一些地区仍把饺子称为扁食。‎ ‎ ⑤清朝入关后,满族把饺子、糕点、馒头等统称为饽饽,把饺子称煮饽饽。人们如果形容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就说这个人是“见了煮饽饽也不乐”。‎ ‎ ⑥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可见这种可荤可素、营养全面的传统饮食,多么受到人们的钟爱,一直流传千年以上。尽管名称由“饼饵”到“角子”“扁食”,人们对它的喜爱却从来不变,以至成了过年必备的饮食。按照民间的习俗,除夕夜的“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由于除夕夜是二年相交于“子时”,意寓“交子”。后来就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谐音称“饺子”。从此,“饺子”不仅是美食,还蓄含了美妙的文化色彩。‎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2分)‎ ‎2.文中还提到了饺子的许多别称,请任意写出其中四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第③段除了举例子之外,还采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第③段中加点的“至少”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说说饺子蓄含了怎样的文化色彩?(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①李肇星曾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他儿子3岁时的一些充满意趣的奇言妙语。有次他儿子在回答“人为什么会长两只耳朵”时说:“可以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光进不出就会装不下。”‎ ‎ ②由此,我想起了一句话: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 ③譬如某一天,你无意中听到一些诽谤和中伤你的话语,就让它穿耳而过。那也许是别人对你某一个不经意的行为、某一句不经意的话产生了误解。你要相信,浊者自浊,清者自清,只要假以时日,他一定会看出你的初衷与本真。于是你便拥有了一颗平静安宁的心。‎ ‎ ④如果偶尔听到有人指责你太不细心,未能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要让它穿耳而过。尽管他的指责是善意的,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渺小的,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踏入认识上的歧途。不要太过相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话,无论自己对将来有多少设想,可它终究没有发生。最为紧要的是要抓住今天,认认真真活在当下。如此,才会在有限的生命中不为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浪费自己宝贵的光阴,才会不为那些旁逸斜出的枝杈失去自己的吟咏与歌唱。你才能听到妻儿的欢声笑语,才能沐浴到金色的夕阳、绚烂的晚照。即便风雨骤然而至,也依然轻裘绶带,玉树临风。‎ ‎ ⑤如果有人说你才貌双全,要让它穿耳而过。那才华学识本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那形貌亦是父母的遗传并非自己的努力,原本不值得他人夸奖。‎ ‎ ⑥如果有人说你出类拔萃,却白璧微瑕,也要让它穿耳而过。是否出类拔萃姑且不说,不完美本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如此,你就能摆脱“一次失败就成永远颓势”的阴影,就能走出“局部不完美就泛滥成整体否定”的误区,就始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 ‎ ⑦‎ 对于一些冷漠无情或者耍小聪明的话,对于一些玩世不恭,不知轻重的话,对于一些上下之势、高低权争、男女绯闻的话,都要让它穿耳而过。这样,你就会秋波无痕,素心如玉。纵然那些对你有用,却让你智所不能逮、力所不能及,以致褫夺了幸福与快乐的话语,就要让它们穿耳而过,随风而逝。‎ ‎ ⑧人生是一个容器,可这个容器的容量实在是非常有限。愁苦与畏惧多了,欢乐与勇气就少了;局促与紧张多了,潇洒与轻松就少了;傲慢与骄矜多了,恭谨与谦虚就少了。一些不需要的话语存放太多了,一些箴言就会无处落脚。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1.第①段事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从结构上看,③④⑤⑥段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第③段中有一个短评“平静安宁的心”,请从第⑦段中找出意思与之相近的两个词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全文后,给你的人生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七】8分23秒的震撼 ‎①那年,我在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拍摄风光片,意外地捕捉到了一段动人心弦的真实画面。‎ ‎  ②那天傍晚,一群野牛正沿着河岸缓缓前行,而在前方不远处,六七只狮子,正藏在草丛里,等待着猎物的到来。两头大野牛和一头小野牛不知道前方危机四伏,它们欢快地向前奔跑,距离队伍越来越远,却离狮口越来越近。‎ ‎  ③没有任何征兆,埋伏的狮子们就纷纷跃起,3头野牛猝不及防,已与狮子狭路相逢。‎ ‎  ④野牛急忙掉头逃跑,但是,狮子的速度更快,一只狮子几个起落,就追上了落在最后面的小野牛,并将其狠命地扑进河里。小野牛在河水里挣扎着,几只狮子一起咬住它,它们要把这个战利品拖上河岸来享用。但就在小牛即将被拖上岸时,河水里突然一片翻腾,一条巨鳄从河中一跃而起,它张开血盆大口,牢牢地咬住了小牛的尾巴,向河里狠命地拖拽着小牛。就这样,群狮与鳄鱼在河边展开了争夺小牛的拉锯战。几番撕扯,胜负已见,最终小牛被拉上了岸。‎ ‎  ⑤我看着镜头里那可怜的小牛,它即将成为狮子的美餐了,这也许是自然界弱肉强食的必然结局。但我发现,镜头里突然有了新的内容。‎ ‎  ⑥‎ 那刚刚逃走的两头野牛,竟带着近百头身强体壮的野牛狂奔而来。原来,它们在生死关头,丢下小牛逃去,并非为了苟且偷生,而是去搬救兵。‎ ‎  ⑦众野牛如风而至,把几只狮子团团围在中间,一头野牛开始狂追一只狮子,这画面让人毕生难忘:在强悍的猛兽面前,这头食草动物的温顺软弱已经荡然无存,它吼声如雷,似威武的战将;而那狮子的威风,早已消失殆尽,它在这头野牛面前落荒逃跑。但是,剩下的狮子依然咬住小牛不肯松口。‎ ‎  ⑧野牛们终于发怒了。它们结成战阵,逼近狮子。一头野牛对着狮子疾冲上去,用牛角猛力一挑,一只狮子就飞到了空中,然后狠狠摔到地上。几个动作,在瞬间内一气呵成,让人忘记了这竟是一头野牛。群牛怒吼,开始发动进攻,在雷霆万钧的气势下,剩下的几只狮子终于面露惶恐,它们无力地抵抗了几下,便松开口,四散逃窜了。‎ ‎  ⑨如血的残阳中,野牛们如一个个勇猛的战士,它们用勇敢与力量,上演了一场悲壮的生命之歌,令人动容。‎ ‎  ⑩我看了摄像机上的时间,从小野牛落入群狮之口,到众野牛奋力救出小野牛奇迹逃生,这一过程只有短短的8分23秒。‎ ‎  ! 8分23秒的牛狮之战,完全颠覆了我曾经对于强者和弱者的定义。强者与弱者,原来并不取决于体魄的强壮或孱弱,也不在于其食肉还是食草。‎ ‎  @ 强与弱,是一种精神与意志的较量。有些个体,看似软弱,可它们一旦同仇敌忾、紧密团结在一起,就会形成一股无比强大的力量,在这种力量面前,再强悍的对手都会被折服,被击败。‎ ‎1.在不使用“猝不及防”和“狭路相逢”两个词语又不改变原段意思的情况下,请重写第③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④段,说说小牛遇到了怎样的危险?(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语言形象生动,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请从第⑦段筛选出表现野牛勇猛与力量的词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⑧段“几个动作,在瞬间内一气呵成”一句中,“几个动作”指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8分23秒的牛狮之战,完全颠覆了我曾经对于强者和弱者的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⑩段和第!段都提到“8分23秒”,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完本文后,你一定明白了一些道理,请把你的感悟简要地写在下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女教师的47个吻 ‎①查(zhā)文红,从上海自愿来到安徽省砀(dàng)山县曹庄镇魏庙小学,当一名不拿一分钱工资的“编外教师”。开学第一天,当她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时,家长和孩子一看教师是个上海人,都用一种不信任的眼光看她。有的家长竟带着孩子离去,转到另外的班。这当头一棒把查文红打得摸不着头脑。她找到校长,问是怎么回事。校长说道:“我们这里上课都是用土话,家长和孩子担心听不懂你的普通话,所以跑了。”‎ ‎ ②查文红感到委屈,但她还是硬撑着上完了第一节课。下课时,一名学生用土话问她:“老师,‘狠狠’还来吗?”查文红没听懂,便问道:“‘狠狠’是什么意思?”学生们哄笑了,一个小男孩不客气地说“‘狠狠’就是‘狠狠’,你连‘狠狠’都不知道,还来教我们吗?”教室里再次爆发哄堂大笑。查文红有些恼火,但她不便对刚进校门的一年级孩子说什么,便又去问校长:“‘狠狠’是什么意思?”校长笑着说:“这是我们的土话,就是下午的意思。”“这校孩子怎么教?”查文红激动地说:“我热爱我的事业,自愿来当一名编外教师,就是想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为农村孩子做点什么,可他们……”校长表情有些凝重,叹了口气说:“以前来了几个教师,都没坚持几天就走了,送给你这几个看看,你再想想吧!”‎ ‎ ③查文红回到宿舍,展开了那张纸,一首诗呈现在眼前:‎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 ④‎ 这不是温家宝总理的那首《仰望星空》吗?此时读起来又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就像温总理说的那样: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她想到农村的落后与闭塞,如果这些孩子长大后还只晓得“狠狠”,他们将永远走不出这贫瘠的土地,也将永远不能与外界对话沟通。此刻,她明白了老校长的用意。‎ ‎ ⑤她决定倡导用普通话教学。为了让学生首先能听懂她讲课的语言,然后学会讲普通话,她开始刻苦学习当地土话,一有机会便向村民们学习。上课时,她总先用普通话讲,再“翻译”成学生能听懂的土话。在她的推动下,普通话渐渐成了校园里“时髦”的语言。‎ ‎  ⑥查文红为了让启蒙阶段的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通过讲故事与编顺口溜的方式进行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期末考试时,全班的语文成绩平均达到了91.87分,名列全镇第一。家长们闻讯,纷纷买来鞭炮,来到学校放了起来。一位家长激动地说:“这么好的成绩,我们多年没见过了,感谢查老师!”面对此情此景,查文红激动得哭了,她庆幸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⑦春节已经临近,学校照顾查文红,让她把剩下的课集中讲完,好早点儿回家过年。孩子们听说老师要走,心里都很难过,竟不能集中精神听课。查文红有些生气,正要批评他们,一个名叫丁丽的小女孩站了起来,很失落地说:“老师,你不走行不行?”‎ ‎ ⑧“不行啊,老师要回家过年。”‎ ‎ ⑨“那你到我家过年,行吗?”‎ ‎ ⑩“不行,因为上海的家里还有一个姐姐正等着老师回去呢。”‎ ‎ !听到这里,小丁丽哭着说:“那,那你亲我一下好吗?”‎ ‎ @查文红眼圈红了,走过去亲了亲小丁丽,止不住流下泪来。这时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站起来,都说:“老师,你也, 亲亲我吧。”于是,班上47个学生,她一一亲到。亲完最后一个学生,全班同学放声大哭起来。孩子们觉得,查老师这一去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 #47个孩子一起大哭,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哭声传出,全校师生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跑了过来,附近的村民也闻声从家里赶来了。哭声是如此具有感染力,一时间全校学生都哭了,面对如此感伤的场面,一些老师和村民也不知不觉地流下泪来。‎ ‎ $“那惊天动地的哭声,我从未听到过,至今还在我心中回荡,这一辈子我忘不了那感人的哭声。”查文红每忆及此,还是感动得双眼湿润……‎ ‎1.理清选文思路,补全情节。(2分)‎ ‎( )——(校长赠诗,深受感动)——( )——回家过年,吻别学生 ‎2.研读选文第⑥段中画“ ”线的句子,概括回答出查老师付出了哪些“努力”,又得到了怎样的“回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段画“ ”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歌在选文中有怎样的作用?(3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指出《仰望星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查老师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查老师的到来,使她的学生们有哪些变化?学生的变化将对他们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影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吴程程)‎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 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有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 ‎(选自《莫愁》2008年1月上)‎ ‎1.概括。试简要概括本文第⑤~⑧段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虽然关门、叩门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从中能窥见一个人的人品,了解一个人的性格。从如下几种关门情形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各是怎样的一种人?(4分)‎ ‎(1)离开时将门轻轻一合,发出一声清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开时从不关门,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开时“砰”的一声关上,发出巨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本文反映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作者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哪几件事来表现这种亲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揣摩。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得很好,试品味其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探究。有人认为本文主要的笔墨是写“关门”,而第⑧段却写“叩门”,有离题之嫌,是多余的。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远去的歌声 ‎①‎ 记忆是一个奇妙的仓库,那些美好的库藏,可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张温和的笑脸,一幅优美的画,一个刻骨铭心的美妙瞬间,也可能是一种曾经拨动你心弦的声音。‎ ‎ ②是的,我想起了一些奇妙的声音。那些声音早已离我远去,但我却无法忘记它们,有时,它们还会飘漾在我的梦中,使我恍惚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 ③常常是在一些晴朗的下午,阳光透过窗玻璃的反照,在天花板上浮动。这时,窗外传来一阵悠扬的女声:“修牙刷坏格牙刷修喂……”A这样枯燥乏味的几句话,竟然被唱出了婉转迷离的旋律,这旋律,悠扬、高亢,跌宕起伏,带着一种幽远的亲切和温润,也蕴含着些许忧伤和凄美,在曲折的弄堂里飘旋回荡,一声声扣动着我的心。这时,我正被大人强迫躺在床上睡午觉,窗外传来的这声音,仿佛是映照在天花板上的阳光的一部分,或者说是阳光演奏出的声音和旋律,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午后的阳光,就有着这样的旋律。我的想象力很自然地被这美妙的声音煽动起来,我追随着这声音,走出弄堂,走出城市,走向田野,走到海边,走进树林,走到山上,走入云端……奇怪的是,在我的联想中,就是没有和修牙刷的行当连在一起的东西,只是一阵从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传来的美妙音乐。B我唯恐这音乐很快消失,便用心捕捉它们,捕捉它们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次回旋,每一声拖腔。当这声音如游丝一般在天边消失,我也不知不觉被它带入了云光斑斓的梦境。‎ ‎ ④C这声音和浮动的阳光一起,留在了我的心里,就像一枝饱蘸着淡彩的毛笔,轻轻地抹过一张雪白的宣纸,在这白纸上,便出现了永远不会消除的彩晕。因为这些歌声,修牙刷这样乏味的活计,在我的想象中竟也有了抑扬顿挫的诗意。我常常想,能唱出如此奇妙动听的歌声的人,必定是一些很美丽的女人。我不止一次想象她们的形象:柳树一样的身姿,桃花一样的面容,清泉一样的目光,她们彩云一样播撒着仙乐飘飘而来,又彩云一样飘然而去……我从来没有把这声音想成吆喝或者叫卖,它们确实是歌,或者说是如歌的呼唤。然而见到她们后,我吃了一惊,她们和我想象中的仙女完全是两回事。‎ ‎ ⑤我不止一次观察过她们修理牙刷的过程,那是一种细巧的工作,用锥子在牙刷柄上刺出小洞,然后再穿入牙刷毛。她们的手很粗糙,然而非常灵活……‎ ‎ ⑥有意思的是,这些长得不好看的村姑,并没有破坏我对她们的歌声的美好印象。记忆的宣纸上,依然是那团诗意盎然的彩晕。当我在午后的阳光中听到她们的呼喊时,依然会遐想联翩,走进我憧憬的乐园。‎ ‎ ⑦那声音,早已远去,现在再也不会有人要修牙刷。我很奇怪,为什么我会一直清晰地记得它们。当我用文字来描绘这些声音时,它们仿佛正萦绕在我的耳畔。D有时候,躺在床上,在将醒未醒之际,这样的声音仿佛会从遥远的地方飘来,使时光倒流数十年,把我一下子拽回到遥远的童年时代。‎ ‎ ⑧在童年的记忆中,这样的优美歌声并不单一。那时,在街头巷尾到处有动听的呼喊,除了修牙刷的,还有箍桶的,配钥匙的,所有的手艺人,都会用如歌的旋律发出他们独特的呼喊。还有那些飘漾在暮色中的叫卖声,卖芝麻糊的,卖小馄饨的,卖炒白果和五香豆的,一个个唱得委婉百啭,带着一种甜美的辛酸,轻轻叩动着人心……‎ ‎1.通读全文后,说说文章以“远去的歌声”为标题有何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学家认为“要发现生活的美,必须透过想象力这副眼镜”。请联系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修牙刷的呼喊声”使作者产生了哪些联想想象?(写出两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语言隽永优美。请从画线的A、B、C、D四句中任选两句,结合上下文进行品析。(角度自选,或从修辞效果,或从词语运用,或从描写手法,或从感情色彩……)(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现平凡生活中的诗意美,需要有一颗善感的心。在你的记忆库里,有哪一种声音也曾让你产生过美好的联想想象,称得上是“优美歌声”的?请将你倾听该种声音的感受用优美的语言写下来。(不能抄袭文章原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父亲的节日(金 鑫)‎ ‎①那一天,参加一个集体宴会。一个长得很帅气的小男孩,转到我面前,扬着手中的一束花花草草,很兴奋的样子。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在一排花篮上抽抽取取,制作了一束鲜花。我逗他,给我吧。他立刻紧张起来,将花别到身后,一口回绝,不行,这是给我爸爸的。为什么要给爸爸呢,我问。他扬起小脸,明天是父亲节呀。‎ ‎ ②哦,是父亲节。我当着众人的面夸奖他,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不料,他又扬起了小脸,很认真地问我,你给你爸爸准备礼物了吗?这一问,竟让我无法回答。因为,我还不曾想到过给我的父亲准备礼物。‎ ‎ ③孩子看出我的窘相,抽出一枝康乃馨,放在我的手里,喏,你把这花带给你的爸爸吧,他一定会高兴的。我接过花,看着他那张天真的笑脸,觉得这孩子是个有心人。‎ ‎ ④第二天早晨,是星期天,父亲来看我们了。父亲来,事先没有告诉我。他敲门的时候,我们还在梦乡中。看到父亲,我突然想起昨晚小男孩给我的花儿。那一枝花儿,我压根没有考虑带回来,顺手放在了饭桌上。我猜想,父亲知道今天是父亲节吗?‎ ‎ ⑤敲门声也唤醒了女儿,她揉揉眼睛,跳下床,来到我的跟前,爸爸,把眼睛闭上。我以为她要跟我撒娇,或者做捉迷藏的游戏,便佯装闭眼。她从枕头旁边拿出一个手工做的桃子,放到我的手上。待我睁开眼,她在房间里欢呼雀跃,父亲节快乐,请爸爸吃桃子!‎ ‎ ⑥父亲看着女儿,女儿看着我,我看着父亲,场面有些尴尬。父亲嘀咕了一句,父亲节?随即像明白了什么似的,一个劲儿地夸着女儿,真是个懂事的乖孩子,将她引到了阳台上玩。父亲的举动,很明显是帮我解围。这一天,毕竟是父亲节,可我连一件礼物都没有准备。想到这,我的表情有些不自然。‎ ‎ ⑦过了一会儿,父亲又跑过来,在裤兜里摸了半天,摸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来,摆在桌上。听你母亲说,你们买房子缺钱,我们想办法凑了点,你收好了。我坚持不要,父亲显得有点不高兴,咱们父子之间谁跟谁呀。等你们日子过好后,再孝敬我们也是一样的嘛。见我接下钱,父亲又开了口,老家的杉木已成材,还有一些槐树楝树,都伐倒了,放在河里浸泡,等秋凉时,就能动手打几件家具了,我们帮不上大忙,能帮多少算多少。‎ ‎ ⑧没说几句话,父亲就要走了。留他吃饭,他说,家里正忙着插秧,你母亲叫我早去早回。母亲前几天刚从我这儿返乡,一定是她与父亲商量好了的。父亲说走就要走,临行前,他到我的书房里,试探着问,能不能把你写的书送几本给我,带回去给庄上的人翻翻。‎ ‎ ⑨拿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书橱上有两张票,便递到父亲手里。父亲很开心,是戏票吗?等秧插完了,陪你母亲来,她喜欢看戏哩。‎ ‎⑩父亲拿着书,又带着戏票,欢欢喜喜地走了。我的手里,捏着父亲送来的厚厚一叠钱,沉默了好一阵子。‎ ‎1.本文围绕“父亲的节日”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至少写3件)(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与第⑥段中分别写“我”“父亲”夸孩子“懂事”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段画线句“父亲很开心”中“父亲”开心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画线句“沉默了好一阵子”中“沉默”体现出“我”怎样的心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一个具体语句简析人物描写的作用。(不超过50 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父亲的秘密 ‎①假期里,父亲和他八岁的儿子去森林里游玩。他们往密林深处不停地走,不知不觉迷了路。(A)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父亲背起疲惫的儿子,试图走出去。可是他无奈地发现,自己能够做的,只是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回到原地。‎ ‎ ②那里有一个废弃的木屋。木屋里也许住过守林员,也许住过伐木工人,现在它空着,破烂不堪,仿佛随时可能倒塌。可它毕竟是一间屋子,这给他们父子俩带来了一些安全感。晚上他们挤在里面,生起一堆火。外面传来野兽的叫声,似乎距他们很遥远,又似乎近在咫尺。儿子呜呜地哭起来,他说我们会不会死在这里?父亲用力拍拍他的肩膀,说儿子别怕,我们会走出去的。可是第二天,他们仍然围着木屋不停地划着圈子。让父亲稍感欣慰的是,木屋外面有一口水井,水井里面有干净的水。他小心地踩着井内壁的缝隙下去,用随身携带的军用水壶,打上一壶水。可是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了,恐惧的乌云笼罩着他们。‎ ‎ ③第三天,父亲放弃了那种徒劳的尝试。他对儿子说,这里有木屋,有水井,这很可能是一些过路人的临时驿站。我们只要等在这里,就肯定会遇到人……你留在这里等我回来,我到附近找些吃的。儿子问附近有什么吃的?父亲就笑了,说森林里还能饿死人吗?你难道忘了野生蘑菇很有营养吗?他为儿子打上一壶水,然后一个人离开了木屋。他一边走一边回头对儿子说,守着屋子,千万不要乱走……等我回来,我们一起吃晚饭。‎ ‎ ④父亲并没有马上去寻找蘑菇。他把衣服撕成布条,系在木屋周围的树干上。系完,仔细检查一番,调整了几个布条的位置。他想如果有人经过,就会发现这些布条,再发现小屋,再发现小屋里的他们,并将他们带出森林。他想这可能是他们唯一的机会了,他不敢有丝毫马虎。‎ ‎ ⑤那天父亲很晚才回来,他拣回了一小把蘑菇。虽然仍然走不出去,仍然没人发现他们,可是有了蘑菇,他们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儿子问这蘑菇不会有毒吧?父亲说不会……在走出去之前,我们天天喝鲜蘑菇汤。儿子问这附近蘑菇多吗?父亲说不多,也不少。儿子说明天我也去拣。父亲说不行,你得守在这里,万一有人经过怎么办?我们的目的是走出森林,不是在这里吃蘑菇宴。父亲朝儿子做了一个鬼脸,儿子发现父亲的脸,有些浮肿。‎ ‎ ⑥父亲出去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拣回的蘑菇却一天比一天少。(B)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儿子问怎么了?父亲说没事,有些累。儿子害怕地哭起来,他说爸爸,我们是不是真的走不出去了?‎ 父亲说不会的,只要我们坚持住,就会有人发现我们……‎ ‎ ⑦终于有人经过。是一位猎人。是父亲的布条把他引到了小屋。猎人把他们带出森林,他们再一次回到了城市。那以后,每次谈起这次经历,父子俩都心有余悸。‎ ‎ ⑧家里的饭桌上,从此没有蘑菇。甚至,儿子说,哪怕在菜市场见到了蘑菇,他都想吐。‎ ‎ ⑨可是时间会改变一切。十几年过去了,有一天,儿子回家时竟提回一小袋蘑菇。他告诉父亲,这是真正的野生蘑菇,是近郊的农民在大山里采的,刚才在街边叫卖,他看着不错,就买来一袋。十多年没吃蘑菇了吧?儿子对父亲说,我想您可能都忘记蘑菇是什么味了。‎ ‎ ⑩父亲笑笑,没说话。他似乎对蘑菇并不反感。‎ ‎ !父亲把蘑菇倒在水池里仔细清洗。突然,他低下头,从那些蘑菇里挑出两个,扔进旁边的垃圾桶里。儿子问,爸您干什么?父亲说,这两个蘑菇有毒。‎ ‎ @有毒?儿子怔了一下,您怎么知道?父亲得意地笑了。他说,还记得十五年前我们的那次历险吗?那几天,我可能尝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蘑菇……‎ ‎1.父子俩因______________而身困密林,第二天,又面临一个新的困难:______________。从第三天起,父亲为解决这两个困难采取了两个办法:(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2.阅读全文后,我们终于发现“父亲的秘密”原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从全文来看,第⑤段中父亲不让儿子跟自已一起去拣蘑菇,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更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点评。(3分)‎ ‎ A.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 ‎ B.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 我选( )句点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爱如山!大爱无声!读完这篇文章,文中“父亲”的形象一定会触动你的心灵。请写一则1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把你的感悟联想表述出来。(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参考答案 ‎【一】参考答案 ‎1.(1)“消瘦”原指身体瘦弱,这里指感情淡漠(或真情逐步丧失)。(1分)‎ ‎(2)为老人是把帮助他人当作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而不是所谓的“义务”。(1分)‎ ‎2.前一问:“我”被人生有无价值、人间有无真情等问题所困扰。(1分)‎ 后一问:从拾垃圾老人的举动中,“我”认识到人间真情仍在,只要我们自己的心不“冷”,世界就会充满爱,人生也会焕发出光彩。(2分)‎ ‎3.这样写是为了突出“爱从来不卑微”的文章主题,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行文也显得有波澜。(2分)‎ ‎4.略。(2分)(开放性题目,无标准答案,只要符合语境和情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5.从文章和链接材料可以看出,爱心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富贵”如明星大款,还是“贫贱”如拾垃圾者或乞丐,只要真诚地帮助、关爱他人,都是高尚的。(3分)‎ ‎【二】参考答案 ‎1.(1)当“我”好奇地问父亲喝凉水的味道时,父亲笑着哄“我”说是甜的。(2分) ‎ ‎(2)当“我”掉进水缸后,父亲对“我”的惩罚仅仅是用一根草在“我”的脸上拂过,而且过后还怕“我”疼。(2分)‎ ‎(3)当父亲病危时,他还叨念着“打”“我”的那件事。(2分)‎ ‎2.口渴时喝凉水也甜;逗女儿开心;女儿的亲热举止和可爱神情让父亲从心底感到甜蜜。(4分)‎ ‎3.又气又急。(3分)‎ ‎4.吓得半死 哭着求饶 破涕为笑(6分,每空2分)‎ ‎5.蕴含着浓浓的父爱。(3分)‎ ‎6.开放题,赞赏与否均可,要谈出自己的看法。(6分)‎ ‎【三】参考答案 ‎1.(1)说明儿子是病重中的(1分)父亲唯一的骄傲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柱,表现出儿子在父亲心中的分量之重,父亲对儿子寄予的希望之大。(1分)(2)表现出望龙在突然得知父亲病逝的噩耗(1分)之后无法抑制的悲伤和愧疚之情。(1分)‎ ‎2.答案要点:(1)望龙父亲在临近清明时去世,葬礼在清明举行,主要事件发生在清明这天。(1分)(2)“清明”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民间祭祖、扫墓的日子,(1分)这里以“清明”为题,营造了一种阴冷悲凉的气氛,切合作品内容和主题。(1分)‎ ‎3.文章有三处写到了张老师:(1)当望龙叔叔向张老师请假时,他迟迟疑疑吞吞吐吐地说:“本来是可以多请两天假的,可是明天下午安排了语文模拟考试……”‎ ‎ (2)他告诉望龙父亲病故的消息时,首先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把望龙父亲的死看成是一种“干扰”,面对悲伤的望龙,还平静地朗诵古训,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足为怪。(3)当望龙沉浸在悲痛之中不愿返校时,张老师劝慰他:学习比什么都重要,不能感情用事,因小失大。由此可见,张老师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视学生分数高于一切,视学生前途高于一切,同时,他又是一个严重忽视人伦亲情,忽视学生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引导,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人格被扭曲了的典型人物形象。(能联系某一处内容具体分析2分,能辩证看待张老师形象2分) ‎ ‎4.此处的空白显然不仅仅是试卷上的空白(1分),它还喻示了另外两个方面的空白。(1)亲情的空白。所有亲人的关心只是为了望龙能考出好成绩,这不是一种完整的和真正意义上的亲情,而是一种畸形的亲情。孩子在这样的亲情包围中,会逐渐失去那份纯朴的也是最可宝贵的情感。(1分)(2)教育的空白。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视分数为命根,却迷失了教育的终极价值,不明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培养个性健康、情感丰富、人格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人。(1分)‎ ‎【四】参考答案 ‎1.台湾(1分);离开大陆、身居台湾的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人(2分)。‎ ‎2.不改乡音,符合人物的语言习惯;表明他思念家乡、以故乡为傲的感情。(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 ‎3.因为只有经历过颠沛流离的磨难,心中故乡的印记才更深,对故乡的依恋才更浓。(2分)‎ ‎4.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近代及现代历史时期均可)。(2分)‎ ‎5.老人虽然与番薯一样卑微,但却深恋着故乡,在深深的思念中永远怀着重返故乡的不灭的渴望。(意思对即可,3分) ‎ ‎6.历经风雨,不改红心;卑微,渺小,谨小慎微地生活着;互相拥抱、互相温暖;心怀故乡,以故乡为骄傲;生存能力强,只要有土壤就能生存。(4分)‎ ‎【五】参考答案 ‎1.饺子 时间顺序(2分)‎ ‎2.馄饨 粉角 扁食 煮饽饽(饼饵、角子)(2分)‎ ‎3.列数字(1分) 饺子流传时间长,地域广,且在唐代就有饺子和馄饨两个品种(2分)‎ ‎4.不可以,“至少”一词说明饺子最晚在唐代就有了,去掉显得太绝对,表达不准确。(2分)‎ ‎5.意寓团圆;意寓新旧交替(辞旧迎新)。(2分)‎ ‎【六】参考答案 ‎1.增强可读性,引出中心论点(2分)‎ ‎2.让有些话(语)穿耳而过(2分)‎ ‎3.并列关系(2分)‎ ‎4.秋波无痕、素心如玉。(2分)‎ ‎5.示例①:人生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容器,因而要选择欢乐与勇气、潇洒与轻松、恭谨与谦虚,让有些话语穿耳而过。(2分)‎ 示例②:对于一些冷漠无情,耍小聪明、玩世不恭、不知轻重、上下之势、高低权争的话语都要让它们穿耳而过。(2分)‎ ‎【七】参考答案 ‎1.示例:没有任何征兆,埋伏的狮子们就纷纷跃起,三头野牛事先根本就没有任何防备,就已经和狮子迎面相遇了。(2分)‎ ‎2.小牛被一只狮子扑进河里,几只狮子一起咬住它;一条巨鳄牢牢咬住小牛的尾巴,被群狮与巨鳄争夺撕扯。(2分)‎ ‎3.如风而至 团团包围 狂追 吼声如雷(2分)‎ ‎4.疾冲(冲)、一挑(挑)、飞、摔。(2分)‎ ‎5.这一词语强烈地表现了牛狮之战完全推翻了“我”最初认为的自然界弱肉强食的一般规律。(2分)‎ ‎6.照应题目;强调牛狮之战时间之短;突出牛狮之战带给“我”的震撼之大。(3分)‎ ‎7.示例①:强者与弱者,原来并不取决于体魄的强壮或孱弱,也不在于其食肉还是食草。(2分)‎ 示例②:强与弱,是一种精神与意志的较量。(2分) 示例③:有些个体,看似软弱,可它们一旦同仇敌忾、紧密团结在一起,就会形成一股无比强大的力量,在这种力量面前,再强悍的对手都会被折服,被击败。(2分)‎ ‎【八】参考答案 ‎1.不懂土话,不被接受 采取措施,得到认可(大意对即可,各1分,共2分)‎ ‎2.“努力”指倡导用普通话教学,并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愉快教学。(大意对即可,2分)“回报”一方面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另一方面是家长非常感激。(大意对即可,2分)‎ ‎3.神态、动作描写(2分);生动地表现了查老师深受感动以及对学生的依依不舍之情,对学生的爱。(大意对即可,1分)‎ ‎4.揭示了查老师转变的原因,推动情节发展,增加文采。(大意对即可,3分)‎ ‎5.敬畏、赞美等。(大意对,答出一点即可,2分)‎ ‎6.善良、热爱学生、不图名利、责任心强、敬业奉献等。(大意对,答出一点即可,3分)‎ ‎7.变化:产生了高涨的学习热情;养成了说普通话的习惯;重情义,懂得感恩等。(答出一个方面,大意对即可,1分)影响: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会普通话,走出贫穷落后的农村,能够与外界对话沟通;掌握本领,改变家乡面貌;学会做人等。(2分)‎ ‎【九】参考答案 ‎1.写“我”从关门声中来读人。(或:着重写了几类关门、叩门人)(2分。意对即可。)‎ ‎2.(1)细心,体贴。(或:有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有礼貌)(1分)‎ ‎(2)粗心,不太体贴。(或:欠些细心、体贴)(1分)‎ ‎(3)粗鲁,不顾他人感受。(2分。意对即可。)‎ ‎3.①小时候临睡前,父亲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并且关门特别轻。②八九岁时的一天,“我”到父亲卧房取书,小手攥紧了门把手想轻轻关门不惊忧午睡的父亲,不料关门声还是异常响。③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3分。答对一件得1分,意对即可。)‎ ‎4.示例: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短诗中的清脆的句点来作比),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那轻轻一合的清响着实令人回味。(3分。修辞手法1分,表达效果2分。若只品味词语,最多得2分。)‎ ‎5.开放性题目。示例:不赞同。因为此段拓开一笔,由关门写到叩门,说明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不仅仅体现在关门这一细节上,还体现在叩门等许多生活细节上,更好地拓展了文章的主题。 赞同(有此同感)。因为文章标题及全文主要部分都是围绕“关门”这一内容来写的,此段给人以节外生技之感;若无此段,全文意思也很连贯,整个行文更显得一脉相通。(3分)‎ ‎【十】参考答案 ‎1.(4分)答题要求:内容上扣住“远去的歌声”的内涵以及给人的美感,语言表达清楚流畅。内容2分,语言2分。‎ 例①:标题用比喻的手法,突出吆喝给人的美感。写出了童年生活在“我”心中的印迹。它虽然已渐渐远去,但它蕴藏着无数动人、温馨、优美的过往,就像一首拨动人心弦的歌。‎ 例②:那声音已远逝,“远去”表明留在记忆的深处,“远去”又指远离我们的生活。以此为题内涵丰富,不仅包含这两个内容,也表达出作者对这声音、这段生活的深深怀念。‎ 例③:童年的记忆像“远去的歌声”一样远去了,童年的生活是美好的,生活如歌。以“远去的歌声”为题有诗意,有意境。‎ ‎2.(4分)文中“联想想象”举例:‎ ‎(1)听着窗外传来的吆喝声音,感觉那声音仿佛是映照在天花板上的阳光的一部分,或者说是阳光演奏出的声音和旋律。‎ ‎(2)听着窗外美妙的声音,“我”想象自己仿佛走出弄堂,走出城市,走向田野,走到海边,走进树林,走到山上,走入云端……‎ ‎(3)将窗外传来的吆喝声音,想象成一阵从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传来的美妙音乐。当这声音如游丝一般在天边消失时,我也会不知不觉被它带入了云光斑斓的梦境。‎ ‎(4)窗外传来的吆喝声留在心中的感觉,让“我”联想到一枝饱蘸着淡彩的毛笔,轻轻地抹过一张雪白的宣纸,在这白纸上留下永远不会消除的彩晕。‎ ‎(5)听着奇妙动听的“歌声”,“我”想象吆喝的女人一定是很美丽的仙女,彩云一样播撒着仙乐飘飘而来,又彩云一样飘然而去……‎ ‎3.(6分)答题要求: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品析,语言表达清楚流畅。每句3分,品析2分,语言表达1分。只选定句子未能品析的,不得分。‎ 品析A句:枯燥乏味的声音,在“我”听来,“亲切和温润”,也蕴含着“忧伤和凄美”,准确地写出讨生活的手艺人对生活的热望及生活的艰辛。‎ 品析A句:“飘旋”准确写出在曲折的弄堂里传播的声音的状态,“扣动”写出这声音的穿透力及打动人的力量。‎ 品析A句:“忧伤”和“凄美”两词意蕴丰富。生活的艰辛使吆喝声带有淡淡的感伤与无奈;在困苦中求生存,在痛苦中品尝人生的真味,又使这吆喝声无比凄美。‎ 品析B句:每一个音符,每一次回旋,每一声拖腔,用排比的修辞,突出声音令“我”痴迷。“捕捉”这个动词也写出“我”对这声音的痴迷,它让“我”倾注所有注意力。‎ 品析C句:此句运用比喻修辞,把声音留在心里,比作彩笔在纸上抹上彩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美妙的声音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的永远无法抹去的美好印迹。‎ 品析D句:此句中“飘”“拽”两字用得妙。“飘”字写出了远去的声音在“我”成年之后仍会不时地感染着“我”的状态。“拽”字生动地描写出了那声音在多年之后仍具有强大的力量。‎ 品析D句:此句中“飘”“拽”两字富有表现力。“飘”来,看似柔弱,却能如此有力度地“拽”,形象地写出这珍藏在记忆深处的“远去的歌声”是多么让“我”刻骨铭心。‎ ‎4.(4分)答题要求:内容上须将某种声音通过联想想象而产生的“感受”描述出来,语言表达清楚流畅。内容2分,语言2分。答案略。‎ ‎【十一】参考答案 ‎1.示例:女儿送给“我”手工做的桃子,并祝“我”节日快乐。/父亲给我们送钱来。/“我”送书及戏票给父亲。/小男孩为他的父亲准备节日礼物。(3分)‎ ‎2.反复夸孩子“懂事”,反衬“我”作为孩子的不懂事。(3分)‎ ‎3.有儿子送的戏票可以陪“我”那喜欢看戏的母亲看戏了;可以把儿子写的书带回去给庄上人翻翻。(3分)‎ ‎4.惭愧、内疚及自责。(3分)‎ ‎5.示例:第①段写小男孩的语句:“……给我吧。”他立刻紧张起来,将花别到身后,一口回绝,不行,这是给我爸爸的……”。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小男孩把给父亲的礼物看得非常神圣,不容侵犯。突出小男孩的天真可爱及对父亲的爱。(4分)第⑦段写父亲的语句:“在裤兜里摸了半天,摸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来”。通过对父亲摸钱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父亲把准备的钱藏得非常安全,体现了父亲对儿子周到细致的关心。(4分)‎ ‎【十二】参考答案 ‎1.迷失方向(迷路) 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 撕破衣服系在树干上作求援标志 寻找蘑菇充饥(8分,每空2分)‎ ‎2.当年森林历险时,父亲几乎尝遍了森林中所有的蘑菇(2分,能答出“尝毒蘑菇,这个意思即可) ‎ ‎3.让儿子守在木屋里等待救援 不让儿子发现自己的秘密(4分,每空2分)‎ ‎4.(3分)【参考示例A①】这里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树林密集、阴森的特点,点染出一种令人焦虑的气氛,暗示父子俩走出密林的艰难,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参考示例A②】“巨大的笼子”这个比喻贴切生动,与前文“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的情境极为吻合,凸显了迷路的父子俩受困于密林之中欲出而不得的那种焦急、无奈的心境。‎ ‎【参考示倒B①】这里的肖像描写,既写出了父亲终日寻找食物的疲惫与辛苦,又写出了父亲尝毒蘑菇后身体的虚弱。‎ ‎【参考示例B②】这句话暗示了父亲尝毒蘑菇的相关内容,为下文揭开“父亲的秘密”埋下伏笔。‎ ‎【参考示例B3】每一次的“筋疲力尽”“脸色蜡黄”,都是遍尝蘑菇时遭受毒蘑菇之害的生理反应,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儿子食物中毒。什么叫作“父爱如山”?什么叫作“大爱无声”?这位父亲给了我们一个具体的答案。‎ ‎5.(6分)【参考示例①】父亲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如山的父爱感天动地!这不由得使我想起汶川大地震中的那些父母——有的用血肉之躯为身下的孩子撑起一方生命的天空,有的用血肉模糊的双手刨挖废墟里的孩子……父母之爱重如泰山,父母之情深似大海!我们何以为报?唯有感恩!‎ ‎【参考示例②】困境中父亲从容镇定的心态值得我们学习。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有人心惊胆战,惊慌失措,于是被生活的狂风恶浪所吞噬;有人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于是牢牢把握住生命之舟的方向。生活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要学会从容镇定,坦然面对,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参考示例③】一个秘密的揭晓,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生死关头,他沉着镇定,用智慧开辟求生之路;危难之时,他乐观幽默,帮助儿子战胜恐惧。父爱赶走了死神,父爱创造了奇迹。漫漫人生路,有了父爱相随,又何惧风刀霜剑,崎岖坎坷?因为,父爱的名字叫睿智!‎ ‎【参考示例④】危急存亡之时,为了儿子,父亲遍尝蘑菇,这无私无畏的爱是何等崇高伟大!十多年的保守秘密,这不求回报的爱是何等的深沉执着!天下的父亲们,都用他们的方式诠释着父爱的内涵;天下的儿女们,也该用自己的行动来理解父爱,回报父爱!‎ ‎【参考示例⑤】“父亲的秘密”,展现的是无声的父爱。这份爱,如清晨的阳光温馨宜人,如二月的春雨润物无声。它让我想起了朱自清《背影》中的那位父亲,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大爱无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朋友,珍惜这份爱,感谢这份情吧!‎ ‎【参考示例⑥】什么叫作父爱?父爱就是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儿女的生命;什么叫作父爱?父爱就是用自己的智慧给儿女开辟出求生的通道;什么叫作父爱?父爱就是在给予儿女关爱的时候还不让儿女知道。父爱如山!大爱无声!愿天下的儿女们都能体会到父爱的深厚绵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