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5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古诗词阅读二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1.《行路难》 (唐朝)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这首诗以古题写现实中的道路艰难全诗共十四句,总体上每两句为一层 第一层写饯别,清酒珍馐,似乎是一次愉快的宴饮 但第二层来了个陡转,以停、投、拔、顾四个连续、急促、富于强烈感情色彩的动作,把自己积郁多年的内心悲愤激烈地倾泻出来 第三层以形象贴切的比喻,补足心茫然的内涵,点明行路难的主题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一个怀才的人却不能不任用,这不正像遇到冰塞川、雪拥山嘛!‎ 第四层诗情上升,写诗人希望终遇明主,以施展宏图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但是想到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第五层诗情反跌,以四个短句突出世路艰难引起的思想苦闷 最后又以强烈的自信作结,相信自己的理想终会实现,充满昂扬的豪气 这首诗在情感上起伏跌宕,富于变化诗人的悲愤和乐观、失望和希望、忧郁和自信始终交织在一起,但这首诗的主旋律始终是昂扬激越的 ‎【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 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问题探究】‎ 问题一: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问题二: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问题三: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感情怎样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问题四: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1巧用历史故事 ‎2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3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练习】‎ ‎1、诗歌题目《行路难》的含义是:生活之路难以行走,人生抱负难以实现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3、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 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 ‎5、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6、诗中采用“垂钓碧溪”和“乘舟梦日”(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7、诗中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诗人自信(答“积极”“豁达”“倔强”“乐观”等也可) 的性格 ‎8、前四句描绘了 酒 宴 时的场景 ‎9、形象表现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和情感的激荡变化的四个连续动词是: 停、投、拔、顾 ‎ ‎10、“ 冰塞川 ”、“ 雪满山 ”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 ‎11、抒发诗人豁达乐观情调的句子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12、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世道险阻 ‎ ‎13、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 “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李白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 ‎14、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 ‎15、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意思是: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理解: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 ‎16、诗中运用典故的句子是“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17、表达作者坚定的人生信念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 A、“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几句节奏急促,音调高亢,反复咏叹,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仁人志士命运多舛,壮志难酬的共同心声 B、全诗有两条线索,一是严酷的现实,一是崇高的理想,两条线索交替、冲突呈现出此起彼伏、飞腾跳跃的气势 C、诗人面对美味佳肴,却无心享用的原因是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诗中的“停”、“投”、“拔”、“顾”这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这种心情 D、诗歌表现了诗人济事不能、弃世不忍,只能乘船垂钓度日的落魄情怀 ‎12.《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词赏析】‎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观海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全是写实景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 乐观气度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艺术手法】虚实结合,借景抒情 ‎【试题精选】‎ ‎1、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2.第2~4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这一题考查对动景与静景的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上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荡这样开阔的意境让我们从中领略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曹操北征乌桓,是为了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天下他在北征途中写下此诗,显示出他的英雄本色 ‎3.第5~6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有助于表明大海土吞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或者我认为这句话是一语双关,既写出了沧海浩瀚的样子,又写出了作者(曹操)心胸宽阔与他那远大的志向 ‎4.《观沧海》中作者用比喻的写法表现自己伟大抱负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解题思路:这道理解性默写在中招考试中多次出现,复习要多加注意 ‎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为展现作者的博大胸襟作铺垫 解题思路:山、水、草三种景物的交错,清晰地展现登高远望的收获山是静的,水是动的;草是静的,水是动的登高的宽广和高瞻远瞩之势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曹操的伟大抱负 ‎6.戏剧中的曹操总是以“白脸”示人,奸佞的形象在广大群众心目中根深蒂固根据你的积累,结合《观沧海》这首诗,谈一谈你心中的曹操是什么样子的?‎ 示例:我认为曹操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传人,为人多疑的特点或许让我们对他颇有微词,但与历史的车轮相比,个人的性格显得多么渺小《观沧海》中曹操将自己作为一方霸主的博大、包容展现得河流尽致,使人不得不承认他的英雄壮举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主观试题根据《观沧海》的内容,很明显答案的指向性还是明确的,只要能够说出曹操对历史发展的贡献,言之有理即可 ‎13.《春 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意境赏析】 ‎ ‎  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职卑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感情 ‎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寄情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者虽不同,但都是为了表明诗人感时恨别之深切 ‎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家书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 ‎【练习】‎ ‎1.这首诗共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一一指明 ‎“感时”“恨别”,对比手法“连三月”“抵万金”,夸张手法 ‎2.“国破山河在”中的“在”字透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在”字透露出诗人希望国家重新站起来的感情 ‎3.说说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诗的理解 这句诗意:春花虽然盛开,但看了都会流泪;由于和家人离别已久,听到了鸟叫声也感觉惊心 ‎4. 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 ‎5. 诗的前四句都通领在一个“ 望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由 山河 ‎ 到 草木花鸟 ‎ ‎6. “家书”指什么?如何理解“家书抵万金”这句诗的意思? “家书”指的是写给亲人的信由于和亲人离别已久,看到一封亲人发来的信,就觉得它能抵过万两黄金般贵重7.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 ‎8. 表现在战事连绵中久盼亲人音讯不至的迫切心情的诗句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9.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扰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 ‎14.《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年,被害时年仅47岁),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1276年,元军迫近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他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击元军曾一度收复了一些失地,后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转战海丰、潮阳一带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后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迭经威逼利诱,受尽百般折磨,始终不屈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在柴市从容就义,表现出坚贞的民族气节 二、诗歌背景:‎ ‎1279年正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崖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船过零丁洋(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中山市南,靠海有个零丁山,山下海面叫零丁洋),元军都元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厓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此诗以死言志,严正拒绝 三、诗句大意及赏析:‎ ‎1.首联:辛苦,指辛苦熟读经书 遭逢,遭受,蒙受;起一经:因为通晓一种经书而做官,这里指他考中状元被朝廷启用干戈:兵器,这里指战争 寥落:冷落,指兵力单薄 四周星:四周年 译:我熟读经书而考取功名,(从此一生坎坷)我兵力单薄,在稀疏的抗元战争中度过了四年 赏析: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总写几十年来的风雨历程抓住两件大事,一是明经入仕,二是举兵勤王这样写,极好的反映出当时的历史背景,准确的刻画了个人心境,并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练,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 ‎2.颔联:山河破碎:指南宋国土被元军侵占;风飘絮,形容山河破碎如柳絮片片飞散;雨打萍:比喻个人经历坎坷不平,如雨中浮萍时起时沉 译:大好河山被敌人侵占,国家的命运如同风吹的柳絮一样飘零,我一生也命运坎坷,像被风雨吹打的水中浮萍 赏析:这两句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怀之情 ‎3.颈联: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水流湍急,为赣江十八滩之一,最险的一滩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伶仃,孤独无依的样子 译:在惶恐滩头诉说自己心中的惶恐,在零丁洋上慨叹自己的孤苦零丁 赏析:这两句回顾一生中很难忘的两件事,一是兵退从惶恐滩经过(所以说内心惶恐),二是被捕囚禁在零丁洋上敌人的战船中(所以说孤苦零丁)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自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这两句修辞手法:双关 ‎4.尾联: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汗青:史册 译:古往今来,人生谁无一死?应该留下一颗赤诚的忠心光照史册 赏析: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一问一答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写出了宁死不屈壮烈誓词至此,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惶恐转为豪放洒脱 四、主题:全诗表现了文天祥大义凛然的高尚气节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他为祖国为民族而视死如归的大义大勇 ‎【练习】:‎ ‎1.这首七律诗的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答: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步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已度过四年即明经入仕和是举兵勤王 ‎2.这首七律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上下句有何联系?‎ 答:比喻把山河风雨飘摇的亡国之象与个人生死荣辱的经历刻画得悲壮动人,入木三分两句连用,暗示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3.谈谈颈联的“惶恐”“零丁”的双层含义 答:“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一指地名,二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惶恐滩头说惶恐”追忆过去,表示自己对当时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零丁洋里叹零丁”感慨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漂浮在伶仃洋中,深感孤苦伶仃 ‎4.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举出中国历史上一两个“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加以说明.‎ 答: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 ‎15.《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 ‎【赏析】《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所作 一二句诗人写自己身处“人境”,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 三四句运用设问的修辞,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此句蕴含这样的哲理:心灵既远远的摆脱了世俗的束缚,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 五六句“悠然”一词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悠闲,恬静,自由;“见”字显示诗人采菊时,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情态(词语品析)此二句妙在自己无心见山,然而悠悠远望,心与物游,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七八句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九十句此情此景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有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来表达呢?诗人并非真的“忘言”,只不过一切已尽在不言中了 ‎【练习】‎ ‎1、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心远”或“悠然”‎ ‎2、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宁静、平和、闲适、恬淡……(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特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于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4、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3分) 答:“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5、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E )‎ 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的人生追求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C.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D.第五―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闲自得之中 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真义,作者想说出来却不能说出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答:改“望”不好“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入眼帘而“望”即有意远看,改“望”此篇神气索然 ‎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16、《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④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 【精析】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题目中“次”是“停泊”的意思①句(首联)写的是行途所见之美:一叶扁舟行于青山绿水之间,眼前的景物在不断地变化,满眼的绿色给人以生机无限之感②句(颔联)的核心景物是水,生动的描写可以使人想象到潮水上涨,江面陡然开阔,春风阵阵,鼓荡着一片白帆的美妙意境③句(颈联)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寥寥数字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一轮红日孕育在夜色之中,将以无与伦比的壮观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春天悄然来临,严冬即将离去,时序交替,周而复始,自然规律是不可阻挡的诗人将人生感悟寄托在景物描写中,耐人深思④句(尾联)陡然一转,将目光投放到遥远的故乡,抒写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无数游子的殷殷情思 ‎【练习】‎ ‎1、本文的作者是 , 朝诗人诗题中的“次”是 的意思 ‎2、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划两处):①潮 平 两 岸 阔,风 正 一 帆 悬 ‎②海 日 生 残 夜,江 春 入 旧 年 ‎3、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句子是: ‎ 为什么: ‎ ‎4、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作者 的情怀 ‎5、从诗中选取你最喜欢的两句诗,仔细品味,说说它好在哪里?‎ ‎ ‎ ‎6、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 ,回到故乡洛阳 ‎7、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8、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9、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二、1、王湾 唐 停泊 2、①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 回答须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 4、客游他乡而 思念故乡的情怀 5、选取句子并言之成理(可以从思想感情、修辞、炼字或者根据自己的联想、想像来谈,表达有个性示例:此句诗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音韵和谐,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江南初春的景象:一轮红日孕育在夜色之中,将以无与伦比的壮观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春天悄然来临,严冬即将离去,时序交替,周而复始,自然规律是不可阻挡的诗人将人生感悟寄托在景物描写中,寥寥几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耐人深思 6、D ‎ ‎7、D 8、 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9、D ‎17.《渔家傲》 (北宋)范仲淹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没有平息,那能谈得到归去?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将士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在这里,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作者通过对边塞秋景的描写,抒发守边将士渴望杀敌报国的英雄情怀和思乡爱国之情 ‎ 综观全词,词作由景到人,景中有情,意境苍凉旷远,慷慨悲壮,沉雄而不消沉 ‎【练习】: 一、请你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然后答题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 边塞秋色 ,下阕写思乡爱国之情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2分)‎ ‎2.“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2分)‎ 答: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言之成理即可)‎ 二、品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然后答题(2006 仙桃市)‎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 ”(限2个字)(1分)‎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 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 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 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3、对诗歌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D  )(2分)‎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4、下阕抒发的感情是: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5、“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的诗《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意思相似 ‎6、词的结尾三句即景抒情,抒发了边塞将士 壮志难酬 的感叹和 思乡忧国 的情怀,感情是十分沉痛的 ‎7、本词中的主人公不是羁旅游子,而是守边大将,故下片的前两句于家国之思中寄寓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范仲淹的有关名句填空)‎ ‎8、《渔家傲》中渲染边地凄凉而悲壮气氛的词句是“四面声连角起 ”,透出战争前线局势紧张的三个字是 “ 孤城闭 ”‎ ‎9、“浊酒一杯家万里”写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我国古代诗人抒发思乡情感的著名诗句有:(写出原诗句两句,并写明出处)‎ ‎ 例:①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 ‎ 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 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 ‎ ‎10、词中描写塞外景致最有名的一句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表达了诗人苦苦思乡,又因外敌压境,不能靖边,外患未除,无法回去的复杂心情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18.《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代)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赏析】:‎ ‎(1)张养浩,元代著名散曲家“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2)《山坡羊·潼关怀古》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人们疾苦的同情和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慨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写出了潼关的雄伟气势;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表现了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作者的感慨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第二层(中间四句)怀古伤今“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 (3)全篇主旨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练习】:请你阅读张养浩的《山坡羊》,然后答题 ‎1、此曲中“山坡羊”是 曲牌名 ,“潼关怀古”是 曲题 (1分)‎ ‎2、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2分)‎ ‎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1分)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慨(1分)‎ ‎1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 ‎【赏析】: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妻子亡故,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于是借询天问月排遣愁绪由于作者具有旷达的胸襟,因此这首词在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实现了自我解脱这首词着眼于中秋月明,并以月为抒情对象,兼怀念他的弟弟子由,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 词前小序交待了作词的原因上阕写作者饮酒时的想象,下阕写作者望月而生的离愁并最终从“千里共婵娟”的想象中得到了慰藉;抒发了他对人生富有哲理的看法 从词的内容看,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恶险恶的宦海风涛,提示睿智的人生哲理,运用形象化的描写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蕴涵哲理,诗人认为,自古至今,人间天上都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本来就有悲欢离合,就像天上明月时圆时缺、时阴时晴一样,这是自然常理这首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词作,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表达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 ‎【练习】1.词中表达出深沉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些事古难全 ‎2、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3、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 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月下飞天镜,云深结海楼;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 古代诗人常借“月亮”“月光”表达思念之情 ‎4、这首词是借月亮怀恋亲人的抒情之作 ‎5、朗读这首词,应把握的感情基调是( C )‎ A.激越雄壮 B.乐观豪迈 C.舒缓深沉 D.柔和亲切 ‎6、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弟弟苏辙,他和苏轼、苏洵共称文坛“三苏”“婵娟”在诗中指月亮 ‎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代用李白《把酒问月》诗“ , ”‎ ‎8、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词人的豁达胸襟也处处可见,请写出一两个原句证明:‎ ‎9、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有阴晴圆缺 ‎2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作者:王勃 (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诗词赏析】‎ ‎1、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2、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 3、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 4、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的宽阔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试题精选】‎ ‎ 1. 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首联首句写送别之地,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感情基调 B、颔联作者以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C、颈联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D、尾联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表达了作者心胸的豁达 ‎2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品析有误的是(B)‎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饱含诗人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以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3.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 D.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4.“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不要、无须 ,诗句表达了诗人的豪迈旷达(爽朗乐观)的思想感情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其中的含义是什么?‎ 含义是: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大意对即可)这两句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在王勃看来,自己在长安做官,杜少府到蜀州赴任,但万水千山不会隔断他们的友谊只要心中有朋友,那么朋友就永远在自己的身边,即使远在天涯 “‎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