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7.00 KB
  • 2021-05-10 发布

江西省信丰县黄泥中学中考生物实验汇总复习 小肠结构的观察教学设计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肠结构的观察 一、 实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 通过观察鸭小肠认识小肠内壁的皱襞和小肠绒毛结构。‎ ‎ 理解小肠的皱襞、绒毛等结构与小肠吸收功能的关系。‎ ‎ 理解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二)技能目标 ‎ 通过观察鸭小肠使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 ‎ 制作简单的小肠壁结构模型,提高发散思维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 实验内容 (一) 实验名称 ‎ 小肠结构的观察 ‎(二)实验器材及装置 ‎ 培养皿、试管、放大镜、剪刀、镊子、鸭小肠(图1)‎ ‎ 胶带、彩纸(图2)‎ ‎ 小肠内壁结构自制模型(图3)‎ ‎ 小肠绒毛结构自制模型(图4)‎ ‎ ‎ ‎ 图1 图2‎ ‎ ‎ ‎ 图3 图4‎ ‎(三)实验材料的准备 ‎ 1.小肠内壁结构自制模型(图3)的制作 材料:直径约‎15cm,长约‎30cm的塑料管(可用油烟机管)、绒毛清洁布(如图5)‎ 图5‎ 工具:剪刀、双面胶等 ‎ 制作步骤:‎ ‎ 将塑料管沿长边竖直剪开,内壁沿圆周方向贴上环形的双面胶,每道约间隔‎3cm。将绒毛布贴于塑料管内壁的双面胶上,呈现环形突起。将剪开的塑料管用双面胶粘合(如图3)。‎ ‎ 2.小肠绒毛结构自制模型(图4)的制作 材料:透明塑料盒1只(可用透明鞋盒)、红黄蓝三色电线、矿泉水瓶(如图6)‎ 图6‎ 工具:剪刀、透明胶带、铁丝钳等 ‎ 制作步骤:‎ ‎ ‎ ‎ 将矿泉水瓶的瓶口和底部剪去,有透明胶带将瓶口密封,制成图6中的材料待用。将红、蓝两色的铁丝按图7性状进行缠绕,缠绕部分的长度比加工后的矿泉水瓶略短。在塑料盒朝上面中按图8所示剪出直径约‎1cm的小孔3个(中间孔略小,孔的圆心位于一条直线上)。‎ ‎ 图8 ‎ ‎ 图7 ‎ 将缠绕好的红蓝铁丝末端分别穿过1、3号孔。将黄色铁丝穿过2号孔。将铁丝固定好并套上加工好的矿泉水瓶。用透明胶带将制作好的装置固定(如图4)。‎ 3. 其它材料的准备 ‎ 图1、图2中的材料学生两人1份。‎ ‎ 注意鸭小肠的选取要新鲜,否则不易看到小肠绒毛的结构。‎ 三、 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2节。这一节的理解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其作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本节主要分3课时完成,第1课时为“消化系统的组成”、第2课时为“食物的消化”,“小肠结构的观察”是第3课时“营养物质的吸收”的重要部分。‎ 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概述食物的吸收过程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而食物吸收过程的理解又建立在对小肠结构特别是小肠内壁结构理解的基础上。“小肠结构的观察”实验旨在指导学生通过观察鸭的新鲜小肠,并借助展示教师自制教具及启发学生动手制作模型,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小肠结构,理解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从而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笔者以学生的“观察 理解 尝试”为教学主线,设计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观察”即鸭小肠的观察实验(学生分组实验,2人一组)。通过此观察实验让学生直观的对小肠结构有所认识,特别是对小肠绒毛的观察,能帮助学生之后更好地理解小肠适于吸收这一重难点。‎ 活动二----“理解”即借助两个自制教具帮助学生加深对小肠皱襞及小肠绒毛结构的认识,从而帮助理解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教师演示)。“小肠内壁结构自制模型”主要展示的是小肠内壁结构中的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结构。塑料管是模拟小肠的某一段;绒毛布在内壁贴呈环形皱褶模拟的是小肠内壁上的环形皱襞;绒毛布上的绒毛模拟的是小肠绒毛。该模型从侧面观,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小肠绒毛。由于小肠皱襞主要为环形,故侧面观不明显。可将双面胶粘合的部分打开,从而将小肠内壁展开进行展示。打开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形象解释小肠内表面积由于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而大大增加,从而增加了小肠吸收的表面积,这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一大特点。“小肠绒毛结构自制模型”将小肠绒毛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模拟。处理过的矿泉水瓶模拟的是小肠绒毛壁;红蓝色电线缠绕的结构模拟了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黄色电线模拟的是毛细淋巴管;使用的透明塑料盒是为了便于观察内部结构。教师运用此模型主要讲解小肠绒毛吸收消化产物的过程和特点。可以通过模型清晰地展示小肠绒毛壁很薄,而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壁同样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消化终产物----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的吸收。其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吸收进入毛细血管;甘油和脂肪酸吸收进入毛细淋巴管。‎ 活动三----“尝试”即学生尝试动手自制能突出小肠适于吸收特点的模型(学生2人一组,合作完成)。在学生已参与了前两项活动并对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以彩纸、胶带等工具尝试自己制作能突出小肠吸收特点的模型,加深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通过以上活动,能有效地让学生理解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达到了突出重难点,培养了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发散思维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活动一观察鸭小肠的结构使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感受生命的客观实在。活动三的动手尝试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 实验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学活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及预测措施 导 入 通过情景创设复习:‎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有哪些?‎ 三大营养物质如何被人体消化的?‎ 消化的结果如何?‎ 那么,消化后营养物质的去向?‎ 什么叫吸收?‎ 引出营养物质吸收的概念----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学生回答: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水 消化终产物分别为: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被人体吸收)‎ 根据情景回忆前期知识,回答问题,对于记忆生疏的学生可做简单提示或启发。‎ 小 肠 的 结 构 活动一:‎ 观察鸭小肠的结构 营养物质主要在消化道的哪一部分被吸收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可以证明小肠是主要吸收场所的办法。‎ 归纳可行的方法,提出最直接的方法----观察。‎ 指导观察鸭小肠:‎ ‎1.用镊子取一段小肠,用水洗净后,用解剖剪纵向剪开小肠,露出小肠的内表面。‎ ‎2.将小肠放入盛水的培养皿(或试管)中,沿剪口翻开,观察内表面结构。用手指抚摩小肠的内表面,有什么感觉?‎ ‎3.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小肠内表面。‎ 皱起结构为小肠环状皱襞;绒毛状突起称为小肠绒毛。‎ 启发学生思考:‎ 1、 小肠皱襞的作用?‎ 2、 数量众多的小肠绒毛与吸收的关系?‎ 组织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根据有关消化的知识,学生回答:小肠。‎ 学生思考,提出可能的方法。‎ 观察鸭小肠,认识小肠内壁结构及特征,了解科学的观察方法。‎ 用手触摸后有毛糙感。‎ 可以看到皱起结构及绒毛状突起。‎ 交流肉眼观察、手触摸、放大镜观察的结果(下图所示)。‎ 学生讨论后发表各自意见,大多认为两个结构增大的小肠吸收的接触面。‎ 活动二:‎ 自制教具的观察(小肠内壁结构自制模型、小肠绒毛结构自制模型 ‎)‎ 1、 小肠内壁结构自制模型的展示 通过小肠内壁模型向学生展示小肠内壁结构中的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结构。‎ 塑料管是模拟小肠的某一段;绒毛布在内壁贴呈环形皱褶模拟的是小肠内壁上的环形皱襞;绒毛布上的绒毛模拟的是小肠绒毛。将双面胶粘合的部分打开,将小肠内壁展开进行展示。打开后,教师向学生解释小肠内表面积由于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而大大增加,从而增加了小肠吸收的表面积,这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一大特点。‎ 2、 小肠绒毛结构自制模型的展示 通过小肠绒毛结构模型将小肠绒毛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模拟。矿泉水瓶代表小肠绒毛壁;红蓝色电线缠绕的结构模拟了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黄色电线模拟的是毛细淋巴管。‎ 讲解小肠绒毛吸收消化产物的过程和特点。可以通过模型清晰地展示小肠绒毛壁很薄,而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壁同样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消化终产物——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的吸收。强调最终消化产物的去向:其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吸收进入毛细血管;甘油和脂肪酸吸收进入毛细淋巴管。‎ 学生清晰地观察到环形皱襞及小肠绒毛结构(下图所示)。‎ 若个别学生观察不清楚,可请学生到讲台前观察后向大家再次介绍。‎ 学生在观察模型(如下图)。‎ 学生理解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这些最终消化产物的吸收过程。‎ 学生进一步理解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特点。‎ 过程小结 综合活动一、二,引导学生形成结论。‎ 结论: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活动三:‎ 学生尝试自制小肠结构模型 ‎[‎ 调动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大家想不想自己制作小肠模型?‎ 交待材料:彩纸、胶带、剪刀。‎ 你打算如何制作呢?‎ 给学生图片提示(如下图)‎ 哪条裙子要用更多的布料?启发学生思考并设计。‎ 学生充满兴趣,跃跃欲试。‎ 在图片对比的启发下,学生利用所给材料设计并2人一组合作制作模型(如下图)。‎ 本课总结 你收获了什么?‎ 请学生归纳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包括知识方面、技能方面及实验及操作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感悟等。)‎ 四、 简要说明 (一) 特色及创新之处 1. ‎ 教师自制教具的展示 ‎ 自制教具模型能充分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包括动手、表达、合作在内的多种能力。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自制教具所取材料,都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或一些废弃物,对这些物品的“再创造”,合理开发实验教学资源,培养了学生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在新课程理念下,自制教具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尤其是在生物等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更显现出了特有的优越性。 ‎ 1. ‎ 学生活动由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 三个主要学生活动的安排,由对小肠的直观观察,到教具的抽象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鸭小肠的观察实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观察方法;尝试设计并制作小肠模型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将生活实际与生物学相联系,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一) 对学生“学”的意义 整个教学设计,以学生的“观察 理解 尝试”为教学主线以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实验、讨论为主,教师将自己定位在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上,重在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思考、质疑、探究、讨论,在思考中发散思维,在质疑中训练思维,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知识,使课堂充满师生间互动和谐与获得知识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