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考语文真题59 16页

  • 130.30 KB
  • 2021-05-10 发布

浙江中考语文真题59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绝密★启用前 ‎2018-2019学年度???学校10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字词书写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 坚毅刚强的性格伴随了鲁迅一生,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mèi) 骨。他一生顽强战斗,追求真理。“横眉冷对千夫指,(fǔ) 首甘为孺子牛。”在我心目中,他仿佛成了一块铁,一块钢,一块金刚石。刀砍不断,石砸不破,火烧不( ),水浸不透,他的身影凛然立于宇宙之间,给人带来无限的鼓舞与力量。‎ ‎(节选自季羡林《访绍兴鲁迅故居》)‎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mèi)____骨 (fǔ)____‎ ‎(2)给文中加点宇“横”选择正确的读音。(_____)‎ A.héng B.hèng ‎(3)给文中画括号处选择合适的汉字。(____)‎ A.融 B.熔 二、选择题 ‎2.下列句子出自哪本古代典籍?根据句意选择。‎ ‎(1)言必信,行必果。 (_____________)‎ ‎(2)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_____________)‎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_____________)‎ A.《大学》 B.《孟子》 C.《论语》 D.《中庸》‎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三、句子默写 ‎3.鸟影蹁跹,入诗入文,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入相应的句子。‎ ‎(1)独怜幽草涧边生,____。 (韦应物《滁州西涧》)‎ ‎(2)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____,缥缈孤鸿影。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晓雾将歇,____。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5)晏殊《浣溪沙》中惋惜与欣慰交织,又深含理趣的句子是:____,____。‎ ‎(6)杜甫《春望》一诗中,“____,____”两句移情于物,因时伤怀,表达了诗人深切的爱国情怀。‎ ‎(7)在美丽的绍兴乡村,浅山婀娜,暮色氤氲,群鸟纷纷归巢,再现了陶渊明笔下“____,____”的田园美景。 (《饮酒》其五)‎ 四、名著阅读 ‎4.小明在复习自己读过的科幻类小说时,发现一张掉落的插图(见下)。根据画面内容,他应将此页放回《(1)____》一书中去,理由是(2)____。‎ ‎5.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姓名往往体现作家的匠心。它们或体现了人物性格,或暗示了人物命运,或寄寓了作者态度,或暗示了文章主旨。下列小说中的人物姓名有哪些深意?请参考示例(不要求仿照),选择其中一个,结合小说有关内容写出你的理解。‎ 鲁达(《水浒》) 翠翠(《边城》) 祥子(《骆驼祥子》)‎ ‎(示例)香菱(《红楼梦》):“香”昭示了她的美丽温柔,诗心才情;“菱”是一种浮水水生植物,随波逐流,无所归依,暗示了她的命运——从小被拐,后来被卖,最后被弃,一生悲惨。她的本名“甄英莲”谐音“真应怜”,寄寓了这位女子悲惨的人生际遇,表明了作者对她的怜惜。‎ 我选(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6.轨道交通建设是绍兴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一。为了树立品牌标识,打造轨道交通“名片”,绍兴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公开征集了“绍兴轨道交通”标志。现在邀请同学们一起来评选下面入围的3幅作品,你觉得哪一幅最好?参考小贴士说明理由。(110字左右)‎ ‎ ‎ 作品一 作品二 作品三 ‎ 我选作品(_____),理由:(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夭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 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 ‎7.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8.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请任选一句作答)‎ ‎(1)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 ‎(2)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心理。)‎ 我选________句:________‎ ‎9.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0.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两封信,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人际交往”的两封信 ‎(甲)‎ 青春热线编辑:‎ 你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自己的人际交往很不自信。我很怕别人忽略我、讨厌我。每当我和别人打打闹闹或者开玩笑时都很开心,但是之后我又在想,他们会不会觉得我太疯了?有时我会遇到心眼儿多、圆滑的人,他们其实只是占了点小便宜,但我总感觉他们要害我。我有时也会怀疑,是不是我把自己看得太重了,但就是始终无法放下戒备心。和别人接触我总是提心吊胆,把他们说过的话翻来覆去地想。‎ 我害怕与别人接触。接触过后我又很自卑,怕别人讨厌我,我总感觉我的性格有问题,但是我的好朋友都说我的性格很好,我又觉得他们在骗我。我好恐惧,好焦虑,你能帮帮我吗?‎ 沉 思 ‎(乙)‎ 沉 思:‎ 你好!认真读完你的来信,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你在与人交往时内心的纠结和困扰。这样的矛盾情绪让你感到很恐惧、很焦虑,也很迷茫、很无助。我能理解你的感受和心情。‎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同一性探索”的关键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人会非常强烈地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并以此为参照来对自己评价和定位。在自我同一性探索完成后,随着成长以及心理能量的不断积累,我们的关注点就会慢慢从外部转移到内部,也就是从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转变为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可。到这个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评价就会有“批判接受”的能力,可以平静地接纳善意的、有改进意义的评价,而不理会那些不公平的或不切实际的评价。‎ 从你来信的叙述中,我基本可以推测你的心理发展正处在自我同一性探索尚未完成的阶段,所以会格外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感到“提心吊胆”,生怕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这种状态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心理发展并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你也不需要过于焦虑。但是,如果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整,会极大地有利于积极、顺利地完成这个成长任务。‎ 自我调整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进行,一是学会悦纳自己并好好地爱自己,二是建立并明确自己的心理界线。学会悦纳自己是在自我同一性探索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因为对周围人际关系的种种担心和猜疑,折射出的正是我们对自己的不满意。如果潜意识里有一个不舍理的信念,认为自己不值得别人喜欢,不值得被爱,现实中我们往往会把这种信念投射到周围人的身上,认为别人会讨厌自己,对自己有看法。但如果我们能够从内心真正接纳自己,愿意无条件地去爱那个真实但不完美的自己,就会发现“别人觉得我不好,我就一定不好”这个不合理信念的荒唐之处,就能够淡定豁达地做最好的自己,从而达到由内而外的身心和谐,实现自我同一性的圆满状态。‎ 建立并明确自己的心理界线是我们照顾好自己感受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自我同一性完成的一个标志。举个例子来说,你信中提到的一个场景,当遇到心眼儿多、圆滑的人时,知道他们只是要“占点小便宜”,那么要忍让接受还是拒绝反抗呢?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心理界线来作评估:如果是无关痛瘁的事情,自己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面对且不会造成困扰,那就可以接受;如果是触碰到了自己的心理底线,忍让会令自己内心很不舒服,那么就要毫不犹豫地拒绝。你所提到的戒备心,其实也是这个层面的问题,你并不需要完全放下戒备心,更不需要违背自己内心的感受去信任或迎合别人,只需要依据自己的心理界线去把握戒备的分寸,既不草木皆兵,也不开门揖盗。‎ 当然,这两个方面的调整说起来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也需要你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但我相信,只要你愿意,一定能够凭借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完成发展任务,照顾好自己的感受,自信、乐观地经营好自己的人际交往,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理正能量。‎ ‎ 小月儿 ‎(选自《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心箱》2015年6月30日,略作删改)‎ ‎11.“沉思”来信有何目的?你觉得“沉思”看了“小月儿”的回信会有哪些启发?‎ ‎12.选出下列表述与材料相符的一项。( )‎ A.“沉思”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拒绝与人交往。‎ B.“小月儿”认为人在自我同一性探索完成后,依旧非常强烈地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C.“小月儿”建议“沉思”要无条件接纳真实但不完美的自己,努力实现自我同一性的圆满状态。‎ D.“小月儿”结合“沉思”的来信内容,分析了戒备心的危害,并指出如何依据自己的心理界线去把握戒备的分寸。‎ ‎13.根据对象选择得体的语言才能达到劝说的效果。以(乙)文画线句为例,结合加点词分析“小月儿”劝说的效果。‎ ‎14.“心箱”是有关青少年心理咨询的知名栏目,走过了十五六个春秋,可是近两年这个栏目停办了,很多读者大呼可惜,强烈要求继续开办,你赞同吗?结合这两封信和生活经验阐述理由。‎ 七、文言文阅读 ‎15.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作注释。‎ ‎(1)居①数月,其马将②胡骏马而归。 (《塞翁失马》)‎ ‎(2)策③之不以其道,食④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 ‎(3)一鼓作⑤气,再⑥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①居:____ ②将:____ ③策:____ ④食:____ ⑤作:____ ⑥再:____‎ 阅读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清白堂①记(节选)‎ ‎[宋]范仲淹 一日,命役徒芟②而辟之,中获废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乃扃③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文余,绠④不可竭。当大暑时,饮之若饵⑤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 宝元二年记。‎ ‎(注释)①清白堂:在绍兴府山上。②芟(shān):除草。③扃(jiōng):关锁。④绠(gěng):原指井绳,此指提水。⑤饵:吃。⑥忝(tiǎn):玷污。‎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绠不可竭 (_____) (2)三日而后汲视 (_____) (3)悦人襟灵(_____)‎ ‎17.给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用“/”断三处)‎ 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1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线句子的意思。‎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 ‎19.文中的“嘉泉”有何特点?作者为何详写“嘉泉”之“嘉”?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0.下列两个句子一“叹”一“问”意蕴丰富,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范仲淹?请简要分析。‎ ‎(1)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清白堂记》)‎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1.结合《清白堂记》的相关内容,阅读王十朋的《清白堂》,品析画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清白堂 ‎(南宋)王十朋 钱清地古思刘宠①,泉白堂虚忆范公。‎ 印绶纷纷会稽守,谁能无愧二贤风?‎ ‎(注释)①钱清:在绍兴市西北。刘宠:东汉时期任会稽太守,整治官吏,抚恤百姓,政绩卓著。‎ 八、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去年夏天,重庆某地67岁的何奶奶没等到9岁孙子团团来过暑假,就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亲自去接,没想到孙子不愿意去,在地上打滚哭闹,说奶奶家没有WiFi和智能手机。父母无可奈何。何奶奶对此很伤心费解,自己会讲故事会唱歌还做得一手美食,团团是她一手带大的,如今到底输在了哪里?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 甲同学说:暑假那么长,那么无聊,没有WiFi和智能手机,怎么熬得过去呢!‎ 乙同学说:何奶奶待团团这么好,讲故事唱歌还为他做美食,这样也太伤她的心了!‎ 丙同学说:子不教,父之过。团团的任性妄为、网络成瘾难道他父母没责任吗?‎ 丁同学说:我觉得网络成瘾的何止团团一个?你看看我们周围的同学……‎ 以上事件和讨论,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诗歌不少于16行。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参考答案 ‎1. (1)媚 俯 (2)A (3)B ‎【解析】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字形,需要结合语境作答。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此题注意“媚”不要写成“嵋”,“俯”不要写成“抚”。(2)本题考查的是字音,需要结合语境作答。“横”是一个多音字,可以据义定音,“横眉冷对”的意思是怒目而视且冷静对待。当“横”的意思是“斜视”时,读音应是“héng”。(3)本题考查的是字形的辨析,辨析的是同音异形的“融”和“熔”。“融”和“熔”都有化开的意思,但“融”的使用对象常为自然现象及生活用品,如冰雪、蜡烛等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融化。“熔”指用高温使固体物质转变为液态,使用对象常为金属,如熔断、熔炉等。结合语境中的“火烧”,应该选“熔”。‎ ‎2. (1)C (2)A (3)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名句的出处,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积累。(1)“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2)“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执政者如果以顺应民众的快乐为快乐,民众就会为执政者的快乐而快乐;执政者如果把民众的忧苦当作自己的忧苦,民众也会为执政者的忧苦而忧苦。‎ ‎3. 上有黄鹂深树鸣 衡阳雁去无留意 谁见幽人独往来 猿鸟乱鸣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背诵默写,既有根据上下文默写,也有理解性默写。理解性默写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注意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诗句。这两个类型的默写首先都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提示语中的“惋惜与欣慰交织,又深含理趣”“移情于物,因时伤怀,表达了诗人深切的爱国情怀”“浅山婀娜,暮色氤氲,群鸟纷纷归巢”。注意“鹂”“衡阳”“雁”“幽”“猿”“燕”“溅”等字词的写法。‎ 点睛: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最后,注意在平时归类总结,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 ‎4. 《海底两万里》 “鹦鹉螺号”尼摩船长把金锭装在小箱子里,用千百万金银来支援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插图的提示,正确判断名著名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应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有认真、仔细识记,才不会出错。此题根据题干的提示,可知这张插图是一部科幻小说的插图。根据画面内容,一个人正要将他手里的金锭装进另一个人搬着的小箱子里。这能让我们联想起“鹦鹉螺号”尼摩船长把金锭装在小箱子里,用千百万金银来支援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据此,我们判定这部科幻小说应该是《海底两万里》。‎ ‎5. 鲁达:“鲁”,鲁莽,他生性粗豪爽快,如会为素不相识的金翠莲三拳打死镇关西。“达”,通达,他生性豁达不拘,如提辖的官位,一声不响就扔下了;他的法号“智深”,智慧深沉之意,如野猪林救林冲,理智冷静。 祥子:吉祥如意之子,但他的一生总是与“不祥”联系在一起。他事业不顺,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三次买车,但都以失败告终;他生活悲惨,妻子虎妞难产而死,真爱小福子上吊自尽,最后变成一个麻木、潦倒、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在他身上,寄托了作者对劳苦人民的深深同情。‎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姓名与人物性格、人物命运、作者态度、文章主旨的联系。需要从鲁达(《水浒》)、翠翠(《边城》)、祥子(《骆驼祥子》)之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作品谈其名字的深意。如果选择鲁达,可以从他性格的鲁莽和豁达两个方面去分析。如果选择祥子,可从其名字的吉祥寓意与其命运的不祥的角度分析。如果选择翠翠,可作如下分析:“翠”的意思是翡翠,翠玉。在古代诗文中,玉常用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在作者笔下,翠翠是美好的,她淳朴、善良、坚韧,具有很多美好品质。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名著导读是中考试题中必考的一项内容,常与文学常识在一起进行考查。考查形式有填空、选择、简答等多种形式。考查内容有名著的作者、年代、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性格、艺术特色、相关情节等。需要平时广泛阅读课外名著,深入了解作品内涵,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并积累相关知识。‎ ‎6. 选择作品一:这个标志美观大气,由两条寓意“轨道”的线条设计出“绍”字首字母S的形状;这个形状融入“石拱桥”形象,又如“河道”的形象,体现绍兴水乡、桥乡的地域特色;整体形状向两端无限延伸,寓意互通连接的行业特色。 ‎ 选择作品二:这个标志有美感有内涵,以“绍”字进行演绎,区别于国内其他城市标志,具有唯一性;体现印章“天圆地方”的人文属性;整体形如地铁列车车头,又如窗口,暗含绍兴的开放与包容;既体现行业属性,又符合绍兴历史文化名城形象。‎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有分析徽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徽标的题目,分析徽标常见的题目是写出构图要素和分析寓意,构图要素要概括题干要求的徽标中所有的图案的内容,重点注意徽标中的一些抽象变形的图案,时间、地点、主题的汉语或英文的首字母的变形;分析寓意要结合徽标的名称分析。如此题徽标的名称是“绍兴轨道交通”。如认为作品一最好,要分析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两条寓意“轨道”的线条设计出的“绍”字首字母S的形状。整个徽标的寓意是:“石拱桥”形象,又如“河道”的形象,体现绍兴水乡、桥乡的地域特色;整体形状向两端无限延伸,寓意互通连接的行业特色。如认为作品二最好,要分析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绍”字。整个徽标的寓意是:形如地铁列车车头,又如窗口,体现印章“天圆地方”的人文属性,暗含绍兴的开放与包容;既体现行业属性,又符合绍兴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如认为作品三最好,要分析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兴”字。整个徽标的寓意是:形如一个站立的绍兴人,展开双臂拥抱未来。上部分开口体现了开放和包容,下部分开口体现了桥的属性。整体犹如“兴”字,与绍兴的地域文化结合,体现了桥乡、水乡和轨道交通的属性。‎ ‎7.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的民间老艺人。‎ ‎8.选(1):“蚕食”形象地写出了现代化进程中挖掘机一步步摧毁村庄院落的过程,传达出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选(2):写出鹞爷此刻复杂的内心:对儿孙的想念,对美好往事的眷恋,对儿孙不在身边的失落,对风筝技艺后继无人的痛心。‎ ‎9.这一情节照应了“飘逝的风筝”这一题目;表现鹞爷复杂的内心,丰富人物形象;促人思考“根”是什么,深化小说主题。‎ ‎10.回答“飘逝的不仅仅是风筝”。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不愿学习如扎风筝一般费事的传统技艺,他们纷纷进城。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传统技艺面临消失。‎ ‎【解析】‎ ‎7.‎ 试题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描写中确定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体现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此题从文章第十一段的“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可以确定鹞爷这个人物形象的身份是民间艺人。之后再结合文章内容从“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等角度概括鹞爷的形象特点,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8.试题分析:(1)此题主要是赏析语句运用的动词。需要结合语句分析出该动词表现的内容,以及表达的人物的情感。“蚕食”这一动词的意思是如蚕吃桑叶那样一点一点地吃掉,比喻逐步侵占。“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句中“蚕食”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挖掘机一步步地摧毁村庄院落的过程,表现了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2)此题要求结合“一会儿闪过”“一会儿又闪过”揣摩鹞爷的心理。鹞爷远远地望着放风筝的男孩,眼前闪过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影子,可见鹞爷此时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和孙子,想起了儿子大龙曾经跟他学扎风筝的美好往事,但是现在儿孙不在身边,儿子大龙去城里开了风筝作坊去挣大钱,而自己的手艺也要慢慢失传了。想到这些,鹞爷难免失落和痛心。‎ ‎9.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的是插叙的作用。本文插叙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作用如下:男孩被绊倒,随之风筝飞走了,照应了文章的标题“飘逝的风筝”;鹞爷没有责备男孩,而是说“风筝早晚要飞走的”。当男孩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时,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这些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都表现了鹞爷复杂的内心,丰富了人物形象;鹞爷和男孩关于“根”的谈话,让人们思考“根”是什么,深化了小说主题。‎ 点睛:插叙,是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的叙述方式。插叙有如下作用:照应题目;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性格;突出主题。‎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标题的含意。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标题的含意,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本文的标题是“飘逝的风筝”,从表面看,飘逝的是风筝,但是从深层次看,“风筝”代表的是传统技艺、乡村文明。所以,飘逝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有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的传统技艺和乡村文明。还应看到留守乡村的老人内心的孤单、痛苦。‎ ‎11.“沉思”描述自己人际交往的困惑,是为了寻求帮助,解决心理问题。启发:不要过分地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自我调整(学会悦纳自己并好好地爱自己,建立并明确自己的心理界线);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 ‎12.C ‎13.‎ ‎“小月儿”用“本身”“过于”等词,从心理发展规律上,客观而科学地指出“沉思”的这种心理状态是正常现象,宽慰她(他)不用特别紧张焦虑;“只要你愿意”鼓励“沉思”主观努力,“我相信”“一定能够”等词,充满鼓励期许之味。“小月儿”这样的劝说语言,让“沉思”更好地认同接受自己的建议,从而达到劝说的目的。‎ ‎14.赞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这个栏目方便他们咨询心理问题,并能得到专业的解答;如果自己也有类似的心理问题,也会深受启发;我们从这些专业的解答中,获得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学习劝说的方法,提高劝说的能力。‎ 不赞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纯属个人隐私,公开刊登在报纸上不太合适;这个栏目的停办一定也有某种客观的原因,如大量信件的处理,回复信件的专业人员不够等;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这种书信体的传统栏目需要改版创新。‎ ‎【解析】‎ ‎11.试题分析:从“沉思”的来信中的“我对自己的人际交往很不自信”和“我好恐惧,好焦虑,你能帮帮我吗”可以看出“沉思”在信中描述自己人际交往的困惑,目的是寻求帮助,解决心理问题。“小月儿”的回信给“沉思”的启发,需要到“小月儿”的回信中筛选、整合信息作答。注意从不要过分地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第②段“处在这个时期的人会非常强烈地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并以此为参照来对自己评价和定位”);学会悦纳自己并好好地爱自己,建立并明确自己的心理界线(第④段“自我调整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进行,一是学会悦纳自己并好好地爱自己,二是建立并明确自己的心理界线”);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结尾段“也需要你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三个角度进行概括。‎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常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从“小月儿”回信的第三段中的“这种状态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心理发展并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你也不需要过于焦虑”可以看出A 项“‘沉思’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拒绝与人交往”说得过于严重,是错误的。从“小月儿”回信的第二段中的“在自我同一性探索完成后,随着成长以及心理能量的不断积累,我们的关注点就会慢慢从外部转移到内部,也就是从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转变为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可。到这个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评价就会有‘批判接受’的能力,可以平静地接纳善意的、有改进意义的评价,而不理会那些不公平的或不切实际的评价”可以看出B项“自我同一性探索完成后,依旧非常强烈地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是错误的。从“小月儿”回信的第五段中的“你并不需要完全放下戒备心,更不需要违背自己内心的感受去信任或迎合别人,只需要依据自己的心理界线去把握戒备的分寸,既不草木皆兵,也不开门揖盗”可以看出D项“分析了戒备心的危害”是错误的。‎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得体。要求结合加点词语分析“小月儿”的劝说效果。“劝说”的意思是说服,讲道理使人听从。劝说是一门艺术。要注意:根据对象和场合,说话要委婉,不揭人短,不伤人自尊;语气要平和;要以理服人。“小月儿”用“本身”一词,说明“沉思”所处的是心理发展并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现在的这种心理状态是正常现象。“你也不需要过于焦虑”中的“过于”一词,宽慰“沉思”不用特别焦虑;“只要你愿意”鼓励“沉思”主观努力,“我相信”“一定能够”,对“沉思”充满期许。“小月儿”这样的劝说语言,符合劝说对象的实际情况,平和并且以理服人,充满鼓励与期许,能让“沉思”更好地认同并接受自己的建议,从而达到劝说的目的。‎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需要结合这两封信和生活经验阐述理由。如果赞同继续开办,理由可以从“心箱”这个心理咨询栏目的咨询与解决心理问题的功能与学习这个栏目的劝说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果不赞同继续开办,理由可以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纯属个人隐私,不宜公开;栏目本身遇到发展瓶颈等方面进行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15. ①居:经过 ②将:带领 ③策:用鞭子打 ④食:通“饲”,喂 ⑤作:振作 ⑥再:第二次 ‎【解析】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识记、积累,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考查“居”“将”“策”“食”“作”“再”的意思,其中“将”和“策”是名词作动词;“食”是通假字;“再”是古今异义词,要注意识记与积累。‎ ‎16.(1)完,尽 (2)打水,取水(3)使(人的心情)愉悦 ‎17.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18.我喜爱它(井泉)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榜样。‎ ‎19.‎ 井泉特点:晶莹澄清,味道甘美,渊然不竭;暑凛冬暖,应于名源;以茗试之,甘液华滋,悦人襟灵。详写“嘉泉”之“嘉”是为了突出它的美好品质,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为下文作者阐述为官之道作必要的铺垫。‎ ‎20.读到了一个爱国爱民、有着高尚为官节操和远大政治理想的范仲淹。第一句感叹句,作者极力希望自己没有玷污“清白”这个名节,努力做一名清明廉洁、克己奉公的好官。第二句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努力追随“古仁人”的强烈愿望,学习他们忧国忧民,奋发向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伟大精神。‎ ‎21.作者在清白堂,联想到命名者范仲淹和会稽太守刘宠,赞美他们清正为民的风范;勉励自己,也告诫后继者应该秉承二贤遗志,以清白自律,教化百姓。‎ ‎【解析】‎ ‎1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除了平时注意识记与积累外,在答题时还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考查“竭”“汲”“悦”的意思。其中“悦”是使动用法,需要注意。‎ ‎17.试题分析:此题较容易,注意标志性的虚词“其”和“盖”,注意“雨作云蒸”和“山泽通气”结构的对称。‎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虚词、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如果是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本题要注意“爱”“为”“官师”“规”的意思。‎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19.试题分析:此题属于信息筛选题,基本是对人物的某种品质、物象的特征、事情的原因、说明的道理、得出的启示、作者的情感等的分析,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语句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概括。此题可以从“晶莹澄清,味道甘美,渊然不竭;暑凛冬暖,应于名源;以茗试之,甘液华滋,悦人襟灵”这几个方面概括井泉特点。作者详写“嘉泉”之“嘉”的原因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内容方面,是为了突出它的美好品质,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结构方面,是为下文作者阐述为官之道做铺垫。‎ ‎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鉴赏人物形象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方面是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另一方面是分析概括人物的志趣、才干。此题首先需要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的意思是或许停留在这清白堂,登上这清白亭,没有玷污它们的名字吧!从这一感叹中,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希望自己没有玷污“清白”这个名节,努力做一名清明廉洁、克己奉公的好官。“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意思是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从这一反问中,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努力追随“古仁人”的强烈愿望,学习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综上所述,我们读到了一个爱国爱民、有着高尚为官节操和远大政治理想的范仲淹。‎ ‎21.试题分析: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答。此题从诗歌的标题“清白堂”和诗歌的前两句“钱清地古思刘宠,泉白堂虚忆范公”,可以看出作者在清白堂,联想到范仲淹和刘宠,赞美他们清正为民的风范。“印绶纷纷会稽守,谁能无愧二贤风?”这一反问,既是勉励自己,也是告诫后继者应该秉承二贤遗志,以清白自律,教化百姓。‎ 翻译:没找到。‎ ‎22.拒绝网瘾,珍视亲情 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访谈节目。少年时光,本应像小树一样,每天都向上生长。它散出的勃勃生机,总是让成年人们向往。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少年迷恋上了网络。日常的学习或体育运动成为了这种少年最大的负担。网络反而成为了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今天栏目组请来了一对父子,掌声欢迎。‎ ‎(走上台了一位两鬓斑白的父亲和一位十五六岁的少年,少年手中拿着半支未熄的烟)‎ 主持人:欢迎这对父子,请儿子谈谈你对自己的网瘾怎么看?‎ 儿子:首先我要声明,我没有网瘾——我只是在网吧有几个好兄弟,他们都对我很好……‎ 父亲:他们对你再好,不过是你的玩伴,你有没有想过我这位老父亲,当看到你彻夜不归时心里的酸楚?当想到我精心准备的饭菜没有人跟我分享,当我接到你一个又一个在网吧给我打的电话,我的心都凉了……我说话你也不爱听……唉——‎ ‎(台下一片寂静,父亲眼里闪着泪光)‎ 主持人:这位父亲,您能否简述一下您儿子的情况呢?‎ 父亲:他今年15岁,应该是上中学的年龄。他在学校里与同学 打架,还顶撞老师,后来直接连学校也不去。——不过他不是一直都是这样的,他小时候是很可爱的,很讨人喜欢,可自从沾染上了网络,认识了他那些所谓的“兄弟”,就……他在寄宿学校,我也管不到他。唉——‎ ‎(父亲哽咽了)‎ 父亲:我没有什么太多的想说,我只想问我的儿子几个问题。你认为网络真的有那么好吗?那些虚拟的世界真的那么能吸引你吗?你认为你那些“兄弟”给你的真的要比亲情更重要吗?我们都是有感情的人,你是否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我,我是你,当我有网瘾时,你会怎么办?你可以体会一下我的用心良苦吗?‎ 主持人:也许这对父子中有些许隔阂。从父亲的言语中,网络影响了儿子太多,那么问一下这位儿子,你有没有什么话相对父亲说的?‎ ‎(儿子低头,沉默不语)‎ 主持人:看来这对父子以前没有像今天这样好好沟通过。亲情对每个人来讲都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 ‎(儿子插话)‎ 儿子:爸,以前我放不下网络,是因为那个网吧实在太吸引我,我在那里可以没有任何的拘束。以前您对我讲的话,我认为都是毫无用处的,现在一想,都是真理。我再也不去网吧了。我想我现在悔过还不晚,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一起走。我不再惹您生气,我还会像小时候那样听您的话,做最优秀的儿子,一定!‎ ‎(父亲流泪了,父子俩把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主持人:多么感人的一幕啊!相信各位观众都与我有同样的感受,那么让我们一起拒绝网瘾,珍视亲情。我们下期见!‎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提炼中心法,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材料作文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9岁的团团因为奶奶家没有WiFi和智能手机强烈拒绝去奶奶家过暑假。父母对此无可奈何。一手将孙子带大的何奶奶对此伤心费解。四名同学对此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甲同学认为:没有WiFi 和智能手机无法熬过漫长、无聊的暑假。乙同学认为:团团因为网瘾伤了何奶奶的心。丙同学认为:团团的父母应该对团团的任性妄为、网络成瘾负主要责任。丁同学认为:现在网络成瘾是一个普遍问题,尤其是普遍地存在于身边的同学身上。四个同学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立意的参考。其中,乙同学的观点更切合材料的中心——网瘾与亲情的冲突。当然,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其中的任意一个角度进行写作,注意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材料作文立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深刻与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出的文章才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