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5.0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5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年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冰川融化 B.铁钉生锈 C.蜡烛燃烧 D.食物变质 ‎2.有一位同学暑假去西藏发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医生让他吸氧后症状缓解.吸氧可以帮助人克服高原反应的原因是(  )‎ A.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无毒气体 B.氧气可以燃烧 C.吸氧为人体呼吸提供了适量的氧气 D.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3.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食盐水 B.生铁 C.液氢 D.草木灰 ‎4.下列做法不符合环保理念的是(  )‎ A.秸秆回收利用,不露天焚烧 B.预防传染病,不回收塑料制品 C.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 D.提倡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5.钒被誉为“合金中的维生素”,钒元素的部分信息如图.下列有关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原子序数为23‎ C.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8 D.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g ‎6.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携带酒精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液化气着火,首先迅速关闭液化气罐阀门 D.火场逃生时在有烟雾的地方匍匐前进 ‎7.关于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磷在空气中燃烧、剧烈反应,产生大量白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8.下列选项中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不一致的是(  )‎ A.氢氧化钠 苛性钠 NaOH B.碳酸钠 纯碱 Na2CO3‎ C.氧化钙 生石灰 CaO D.银 水银 Ag ‎9.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成的物质都是氧化物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C.该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置换反应 D.反应前后有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10.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婴儿“尿不湿”的销量大大增加.婴儿“尿不湿”最关键的材料是聚丙烯酸钠,其吸水性是棉花、纸张的数十倍.它是由丙烯酸(C3H4O2)与氢氧化钠经过一系列的复杂反应而制得.下列有关丙烯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其中氧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9:1‎ C.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1%‎ D.一个丙烯酸分子由3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11.下列实验进行中的现象或实验原理正确的是(  )‎ A.‎ 白磷始终不燃烧 B.‎ 小气球变瘪 C.‎ U型管内液面左高右低 D.‎ 验证Fe、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12.下列做法或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 B.用灼烧的方法区别棉花和羊毛 C.使用可降解塑料代替传统塑料,有利于减轻“白色污染”‎ D.“低碳生活”倡导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鼓励人们多开汽车出行 ‎13.下列有关金属及合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B.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常常不是纯金属,而是它们的合金 C.“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的硬度非常大 D.铜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铜制品不会生锈 ‎14.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P点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D.t2℃时,将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80g a的饱和溶液 ‎15.下列除杂方法正确的是(括号内为杂质)(  )‎ A.CO2(CO):点燃 B.Fe(Cu):滴加硫酸铜溶液 C.NaCl(Na2CO3):滴加适量稀盐酸 D.CaO(CaCO3):加水 ‎16.下列化学方程式与对应反应类型均正确的是(  )‎ 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 A H2OH2+O2↑‎ 分解反应 B CaO+H2O═Ca(OH)2‎ 化合反应 C ‎2Fe+6HCl═2FeCl3+3H2↑‎ 置换反应 D SO3+2NaOH═Na2SO4+H2O 复分解反应 A.A B.B C.C D.D ‎17.向含AgNO3、Cu(NO3)2、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适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则滤出的固体中一定有(  )‎ A.Ag B.Cu C.Zn D.Mg ‎18.现有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某物质X,溶液的pH随滴入X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X可能是(  )‎ A.水 B.纯碱溶液 C.澄清石灰水 D.稀盐酸 ‎ ‎ 二、填空与简答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它每空1分,共40分)‎ ‎19.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从下列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用化学式表示).‎ A.硝酸钾 B.生石灰 C.水银 D.氮气 E.甲烷 F.水 G.银 ‎(1)最简单的有机物是________; (2)可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腐的物质是________;‎ ‎(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________;(4)医用体温计里的物质通常是________;‎ ‎(5)可作食品干燥剂的物质是________;(6)农田使用的复合肥________.‎ ‎20.如图表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和“●”分别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 ‎(1)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 ‎(2)由图可获得的信息是________;‎ ‎(3)已知“○”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的m倍,则由该反应所生成的和的质量比________.‎ ‎21.铝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 ‎(1)金属铝常用做导线是利用它的________性;‎ ‎(2)金属铝表面常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氧化膜主要成分是________(填名称或化学式);‎ ‎(3)资料显示:铝与氢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氢气;用56.25g含杂质4%的铝片(杂质对产生氢气的质量无影响)与足量的氢氧化钠和水充分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________g.‎ ‎22.通过近一年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方法.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利用A装置可制取的气体有H2、O2和________.‎ ‎(2)B装置在化学实验中有广泛的用途.‎ ‎①用排水法收集氢气,可在B装置中装满水后,使氢气从________口进入(填“a”或“b”).‎ ‎②若要得到干燥的氢气,可在B装置中加入________,气体应从________口进入(填“a”或“b”).‎ ‎23.科学家最近在低温下合成了一种化合物,其分子模型如图所示,其中“”代表碳原子,“”代表氢原子.‎ 请补充该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6O25CO2+________.‎ ‎24.某学校组织学生到郊外野炊.‎ ‎(1)有些同学带了如下的食品,其中主要为人体提供蛋白质的是________;主要为人体提供糖类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鸡蛋 B、水 C、花生油 D、面包 ‎(2)在野炊活动中用到的水来自一个大型水库,你认为水库的水属于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小明同学认为该水库的水是硬水,你认为可以用________来鉴别.若要测定该水库的水的酸碱度,可以选择________.‎ A、紫色石蕊试液 B、无色酚酞试液 C、pH试纸 ‎(3)在野炊活动过程中,小花不小心被黄蜂蛰了(黄蜂毒液呈碱性),下列物品可以用于涂抹以减轻疼痛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食醋 B、食盐水 C、肥皂水 D、洗洁精.‎ ‎25.铁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的一种金属,下列是与铁的性质有关的部分实验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中细铁线燃烧生成黑色固体的化学式是________.‎ ‎(2)B中铁钉最易生锈的部位是________(填“a”、“b”或“c”).‎ ‎(3)C中刚开始无气泡产生,溶液颜色逐渐由无色变为黄色,此时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4)D中反应一段时间后,试管内固体质量比反应前增大,据此推断,试管内溶液质量与反应前相比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6.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的结晶实验过程,请回答:‎ ‎(1)蒸发前原溶液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n的数值是________.‎ ‎(2)依据上述实验,你认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填字母)的.‎ A.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无法判断.‎ ‎27.A是一黑色难溶于水的氧化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80,请分析如下转化关系并填空.‎ ‎(1)用化学式表示:A________,C________,溶液D中的溶质是________.‎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A________;B→D________.‎ ‎ ‎ 三、实验探究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它每空1分,共12分)‎ ‎2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镁与水的反应,设计如下实验:‎ 步骤1:将镁条用砂纸打磨至光亮,分成两等份.‎ 步骤2:将一份光亮的镁条置于冷水中,几乎没有观察到任何变化.‎ 步骤3:将另一份光亮的镁条置于热水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1)将镁条用砂纸打磨至光亮的原因是________.‎ ‎(2)某些活泼金属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和氢气,如果金属活动性越强,生成的碱的碱性越强.某同学就向步骤3的烧杯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镁条的周围有明显的红色出现(此时难溶性物质有微量溶解).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步骤2和步骤3对比可知,影响镁与水反应速率的一个因素是________.‎ ‎(4)根据以上信息,若将金属钠加到硫酸铜溶液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9.实验室有一瓶标签受到腐蚀(如图所示)的无色溶液,老师叫各小组开展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究竟是什么物质的溶液?‎ ‎【猜想与假设】经了解得知,这瓶无色溶液原是放在存放盐溶液的柜子里.由此猜测: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某一种的溶液.‎ ‎【理论分析】为了确定该溶液,他们首先进行了分析:‎ ‎(1)甲同学根据标签上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可能是________溶液.‎ ‎(2)乙同学提出,碳酸氢钠、硝酸钠的溶液也不可能,他的依据是________.‎ ‎【设计实验】为了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盐的哪一种溶液,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 验 操 作 实 验 现 象 ‎①取少量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慢慢滴加BaCl2溶液.‎ ‎②静置后,倾去上层清液,向沉淀中滴加稀盐酸.‎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大量气泡,沉淀消失.‎ ‎【实验结论】‎ ‎(3)该瓶无色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实验反思】‎ ‎(4)丙同学认为原设计的实验还可简化,同样达到鉴别的目的.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下(将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实 验 操 作 实 验 现 象 ‎________‎ ‎________‎ ‎ ‎ 四、计算题(30题4分,31题8分,共12分)‎ ‎30.酒后驾驶分两种:酒精含量达到20mg/100mL但不足80mg/100mL,属于饮酒驾驶;酒精含量达到或超过 ‎80mg/100mL,属于醉酒驾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饮酒会使人判断能力的下降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某人饮酒后驾车.被交警发现.经测定其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为98毫克,属于________驾驶.‎ ‎(2)乙醇(CH3CH2OH)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C:H:O________.‎ ‎(3)乙醇(CH3CH2OH)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31.某研究学习小组欲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采用的方法如下:取该石灰石样品20g,把8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实验过程所得数据如表格(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二氧化硅等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稀盐酸反应).根据实验数据计算:‎ ‎(1)表中n的数值为________.‎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 ‎(3)求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实验次数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剩余固体的质量/g ‎1‎ ‎20‎ ‎15‎ ‎2‎ ‎20‎ ‎10‎ ‎3‎ ‎20‎ ‎6.8‎ ‎4‎ ‎20‎ n ‎ ‎ ‎2016年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冰川融化 B.铁钉生锈 C.蜡烛燃烧 D.食物变质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冰川融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铁钉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食物变质的过程中有对人体有害的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 ‎ ‎2.有一位同学暑假去西藏发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医生让他吸氧后症状缓解.吸氧可以帮助人克服高原反应的原因是(  )‎ A.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无毒气体 B.氧气可以燃烧 C.吸氧为人体呼吸提供了适量的氧气 D.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考点】氧气的用途.‎ ‎【分析】根据氧气的性质来考虑本题,知道严重的高原反应是指的什么.‎ ‎【解答】解:氧气的性质有: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严重的高原反应是由于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含氧气量少,吸氧是为了供给人类呼吸.‎ 故选:C.‎ ‎【点评】要了解氧气的用途和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其性质.‎ ‎ ‎ ‎3.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食盐水 B.生铁 C.液氢 D.草木灰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分析】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 ‎【解答】解:A、食盐水中含有氯化钠、水,属于混合物,故A错;‎ B、生铁中含有铁、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错;‎ C、液氢是液态的氢气,属于纯净物,故C正确;‎ D、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还含有其他杂质,属于混合物,故D错.‎ 故选C.‎ ‎【点评】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 ‎ ‎ ‎4.下列做法不符合环保理念的是(  )‎ A.秸秆回收利用,不露天焚烧 B.预防传染病,不回收塑料制品 C.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 D.提倡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白色污染与防治.‎ ‎【分析】环保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防止环境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等,根据是否能达到这一理念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秸秆回收利用,不露天焚烧,能防止环境污染,符合环保理念;‎ B、不回收塑料制品,会造成大量的白色污染,不符合环保理念;‎ C、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可以保护环境,符合环保理念;‎ D、提倡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可以保护环境,符合环保理念;‎ 故选B.‎ ‎【点评】“低碳、环保”理念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中考的热点之一,增强环保意识、充分理解节能环保的重要性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5.钒被誉为“合金中的维生素”,钒元素的部分信息如图.下列有关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原子序数为23‎ C.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8 D.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g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钒,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23,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3,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23,表示原子序数为3;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3,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 ‎ ‎6.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携带酒精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液化气着火,首先迅速关闭液化气罐阀门 D.火场逃生时在有烟雾的地方匍匐前进 ‎【考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防范爆炸的措施.‎ ‎【分析】A、根据酒精具有可燃性分析;‎ B、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 C、根据可燃性气体混有空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分析;‎ D、根据发生火灾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酒精具有可燃性,震荡产生静电易燃烧爆炸,故错误;‎ B、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隔绝了氧气,起到灭火的作用,故正确;‎ C、煤气或天然气混有空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家用液化气起火,首先关闭阀门,故正确;‎ D、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故正确.‎ 答案:A ‎【点评】“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问题无小事,尤其是防火、防爆问题,所以燃烧和爆炸知识就成了化学考查热点,要注意燃烧爆炸的条件和防护措施.‎ ‎ ‎ ‎7.关于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磷在空气中燃烧、剧烈反应,产生大量白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分析】A、根据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 ‎ ‎8.下列选项中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不一致的是(  )‎ A.氢氧化钠 苛性钠 NaOH B.碳酸钠 纯碱 Na2CO3‎ C.氧化钙 生石灰 CaO D.银 水银 Ag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为NaOH,其名称、俗名、化学式一致.‎ B.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其化学式为Na2CO3,其名称、俗名、化学式一致.‎ C.氧化钙的俗称是生石灰,其化学式为:CaO,其名称、俗名、化学式一致.‎ D.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而不是银的俗称,其名称、俗名、化学式不一致.‎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9.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成的物质都是氧化物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C.该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置换反应 D.反应前后有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反应过程图中的分子结构,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确定该反应中各分子个数比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而由反应特征确定反应类型,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由图示可知反应前后存在相同的分子,故该图示可转化为如图的反应图示:‎ 依据反应前后物质的分子结构可知反应物是氧气和硫化氢,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硫,则反应方程式为3O2+2H2S2H2O+2SO2;‎ 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硫,因此都属于氧化物,故说法正确;‎ B、由图示或化学方程式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故说法正确;‎ C、置换反应要求反应物生成物均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而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所以不是置换反应,故说法错误;‎ C、由方程式可知氧元素由0变成了﹣2价,硫元素由﹣2价变成了+4价,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因此有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属于微观示意图的考查,该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考查了学生观察理解微观模型示意图的能力,从多方面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 ‎ ‎10.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婴儿“尿不湿”的销量大大增加.婴儿“尿不湿”最关键的材料是聚丙烯酸钠,其吸水性是棉花、纸张的数十倍.它是由丙烯酸(C3H4O2)与氢氧化钠经过一系列的复杂反应而制得.下列有关丙烯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其中氧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9:1‎ C.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1%‎ D.一个丙烯酸分子由3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的特征、分类及聚合物的特性;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分析】A.根据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分子构成来分析.‎ ‎【解答】解:A.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到几万甚至几十万,而丙烯酸(C3H4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4+16×2=72,可见它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故错误;‎ B.丙烯酸(C3H4O2)中氧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6×2):(1×4)=8:1,故错误;‎ C.丙烯酸(C3H4O2)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50%,故错误;‎ D.由丙烯酸(C3H4O2)的化学式可知,一个丙烯酸分子是由3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式的意义以及根据化学式的相关计算,难度不大.‎ ‎ ‎ ‎11.下列实验进行中的现象或实验原理正确的是(  )‎ A.‎ 白磷始终不燃烧 B.‎ 小气球变瘪 C.‎ U型管内液面左高右低 D.‎ 验证Fe、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碱的化学性质.‎ ‎【分析】A、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B、根据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使瓶内的压强变小分析;‎ C、根据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瓶内的压强减小;‎ D、根据金属与盐反应的条件考虑本题,能反应说明该金属排在盐中金属的前面,不反应说明该金属排在盐中金属的后面.‎ ‎【解答】解:A、热水的温度是80℃已经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又与氧气接触,所以可以燃烧,故A错误;‎ B、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使瓶内的压强变小,使气球涨大,故B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瓶内的压强减小,使U型管两端的液面左高右低,故C正确;‎ D、铜和银都不能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只能说明它们排在了铁的后面,但不能排铜和银的顺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燃烧的条件、气体压强的变化、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知识点较多,而且有一定的难度.‎ ‎ ‎ ‎12.下列做法或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 B.用灼烧的方法区别棉花和羊毛 C.使用可降解塑料代替传统塑料,有利于减轻“白色污染”‎ D.“低碳生活”倡导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鼓励人们多开汽车出行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白色污染与防治;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分析】A、根据分子和原子的特点考虑;B、根据羊毛燃烧有烧焦羽毛气味;C、根据塑料垃圾属于白色污染;D、符合“国家应低碳发展经济,个人应低碳生活”,指的是生产、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 ‎【解答】A、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故A说法正确;‎ B、羊毛燃烧有烧焦羽毛气味,所以可以用灼烧的方法区别棉花和羊毛,故B说法正确;‎ C、使用可降解塑料代替传统塑料,有利于减轻“白色污染”,符合环保理念,故C说法正确;‎ 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能减少燃油、燃气等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倡导减少使用化石燃料,鼓励人们少开汽车出行,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低碳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是化学考查的热点,要用低碳理念指导自己的活动,把节能减排的措施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 ‎ ‎ ‎13.下列有关金属及合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B.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常常不是纯金属,而是它们的合金 C.“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的硬度非常大 D.铜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铜制品不会生锈 ‎【考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分析】A.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B.合金与组成它的成分相比,一般具有熔点低、硬度大、抗腐蚀性强等方面的优点;‎ C.根据黄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分析;‎ D.铜的化学性质:在潮湿的环境下,铜与氧气、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 ‎【解答】解:A、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因此还可以是非金属,故选项错误;‎ B、生活生产中使用的金属多数是合金材料,现制得的合金已达几千种,所以大量使用的不是纯金属而是它们的合金,故选项正确;‎ C、“真金不怕火炼”是说黄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高温下也不易反应,故选项错误;‎ D、铜在潮湿的空气中,在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共同作用下,也能发生反应,生成绿色的铜锈碱式碳酸铜,故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合金与合金的性质以及金属的化学性质,合金概念的三个特点要记牢,本考点基础性强.‎ ‎ ‎ ‎14.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P点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D.t2℃时,将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80g a的饱和溶液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分析】根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情况,结合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以及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特点确定析出晶体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据图可以看出,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正确;‎ B、P点时ac的溶解度交于一点,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 C、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正确;‎ D、t2℃时,a的溶解度为50g,将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只能溶解25g,得到75g a的饱和溶液,错误;‎ 故选D.‎ ‎【点评】明确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的意义、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与溶解度的关系,才能结合题意正确解答.‎ ‎ ‎ ‎15.下列除杂方法正确的是(括号内为杂质)(  )‎ A.CO2(CO):点燃 B.Fe(Cu):滴加硫酸铜溶液 C.NaCl(Na2CO3):滴加适量稀盐酸 D.CaO(CaCO3):加水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Fe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Na2CO3能与适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C.‎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 ‎ ‎16.下列化学方程式与对应反应类型均正确的是(  )‎ 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 A H2OH2+O2↑‎ 分解反应 B CaO+H2O═Ca(OH)2‎ 化合反应 C ‎2Fe+6HCl═2FeCl3+3H2↑‎ 置换反应 D SO3+2NaOH═Na2SO4+H2O 复分解反应 A.A B.B C.C D.D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若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再根据反应特征确定反应类型是否正确.‎ ‎【解答】解:A、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氢气后面没有标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H2O2H2↑+O2↑,故选项错误.‎ B、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且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 C、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故选项错误.‎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但该反应不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 ‎ ‎17.向含AgNO3、Cu(NO3)2、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适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则滤出的固体中一定有(  )‎ A.Ag B.Cu C.Zn D.Mg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及灵活的运用有关的知识活泼的金属能把不活泼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解答】解:根据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镁>锌>铜>银,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锌不能与硝酸镁反应,故滤渣中一定不含有镁,根据向滤液中滴入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滤溶液中仍含有硝酸银,混合溶液中硝酸银未完全反应,可得到所加入锌粉量不足;锌只与硝酸银发生反应且锌粉量不足,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因此所得滤渣中一定含有银.‎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锌、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及其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18.现有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某物质X,溶液的pH随滴入X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X可能是(  )‎ A.水 B.纯碱溶液 C.澄清石灰水 D.稀盐酸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分析】首先根据溶液酸碱性的变化来推断所加物质的酸碱性,能够根据溶液酸碱性的变化来推断物质间的反应 ‎【解答】解:由于随着X的加入溶液由酸性逐渐的变为中性又变为碱性,因此X应是一种碱性物质,首先排除AD,再就是图象的中间一段溶液的PH值没有发生变化,说明X也能与氯化钙发生反应,当把氯化钙也消耗完以后,再加X就会导致溶液变为碱性.所以X为纯碱溶液.‎ 故选:B ‎【点评】主要考查了对图象的分析,能够根据图象来推断物质间的反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二、填空与简答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它每空1分,共40分)‎ ‎19.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从下列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用化学式表示).‎ A.硝酸钾 B.生石灰 C.水银 D.氮气 E.甲烷 F.水 G.银 ‎(1)最简单的有机物是 CH4 ; (2)可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腐的物质是 N2 ;‎ ‎(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H2O ;(4)医用体温计里的物质通常是 Hg ;‎ ‎(5)可作食品干燥剂的物质是 CaO ;(6)农田使用的复合肥 KNO3 .‎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解答】解:(1)结构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故填:CH4;‎ ‎(2)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可充入食品包装袋内用于防腐,故填:N2;‎ ‎(3)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故填:H2O;‎ ‎(4)体温计中的液体是金属汞,俗称水银,故填:Hg;‎ ‎(5)生石灰可与水反应,常用于做食品干燥剂,其化学式为:CaO;故填:CaO;‎ ‎(6)硝酸钾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是农田施用的复合肥料,其化学式为:KNO3;故填:KNO3‎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 ‎ ‎20.如图表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和“●”分别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 ‎(1)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分解反应 ;‎ ‎(2)由图可获得的信息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或元素的种类)不变 ;‎ ‎(3)已知“○”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的m倍,则由该反应所生成的和的质量比 (m+2):m .‎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同种分子构成相同,不同种分子构成不同;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的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的分子.对比反应前后分子的构成,从物质的组成、分子的构成、物质的变化的角度归纳出反应中所表现出现的规律.‎ ‎【解答】解:(1)反应前的4个分子构成相同,属于同种物质的分子;对比反应前后的分子,其中分子的数目增加,该分子是生成物的分子,有新分子生成;因此反应物为一种物质,生成物为两种物质;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2)从该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还可以看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分子的构成发生改变,但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数目均没有改变;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等.‎ ‎(3)从该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还可以看出,参加反应的、生成的和的分子个数比应为2:2:1,已知“○”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的m倍,设“●”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则“○”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x,则由该反应所生成的和的质量比2(mx+2x):(2mx)=(m+2):m.‎ 故答案为:(1)分解反应;(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或元素的种类)不变;(3)(m+2):m.‎ ‎【点评】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21.铝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 ‎(1)金属铝常用做导线是利用它的 导电 性;‎ ‎(2)金属铝表面常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氧化膜主要成分是 氧化铝 (填名称或化学式);‎ ‎(3)资料显示:铝与氢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氢气;用56.25g含杂质4%的铝片(杂质对产生氢气的质量无影响)与足量的氢氧化钠和水充分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6 g.‎ ‎【考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金属铝的导电性分析;‎ ‎(2)金属铝易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 ‎(3)依据方程式2A1+2NaOH+2H2O=2NaA1O2+3H2↑利用铝的质量可以求出生成氢气的质量.‎ ‎【解答】解:(1)金属铝常用做导线是利用它的导电性;‎ ‎(2)金属铝易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 ‎(3)设可以制取氢气的质量为X ‎2Al+2NaOH+2H2O=2NaAlO2+3H2↑‎ ‎ 54 6‎ ‎56.25g×(1﹣4%) X x=6g 答案:(1)导电;(2)氧化铝;(3)6.‎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金属性质的理解掌握和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数的计算能力.学生需正确书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比例关系,列出比例式,并正确分析各物质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答题.‎ ‎ ‎ ‎22.通过近一年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方法.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锥形瓶 ,利用A装置可制取的气体有H2、O2和 二氧化碳 .‎ ‎(2)B装置在化学实验中有广泛的用途.‎ ‎①用排水法收集氢气,可在B装置中装满水后,使氢气从 a 口进入(填“a”或“b”).‎ ‎②若要得到干燥的氢气,可在B装置中加入 浓硫酸 ,气体应从 b 口进入(填“a”或“b”).‎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气体的干燥(除水).‎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根据A装置制取气体的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进行分析;‎ ‎(2)①根据氢气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进行分析;‎ ‎②根据浓硫酸有吸水性,洗气时应该长进短出进行分析.‎ ‎【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①是锥形瓶,A装置制取气体的反应物状态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可以用来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 ‎(2)①氢气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所以可在B装置中装满水后,使氢气从a口进入;‎ ‎②浓硫酸有吸水性,洗气时应该长进短出,所以要得到干燥的氢气,可在B装置中加入浓硫酸,气体应从b口进入.‎ 故答案为:(1)锥形瓶,二氧化碳;(2))①a;②浓硫酸,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装置的选择,需要认真复习气体的性质,然后选择收集装置和除杂装置.‎ ‎ ‎ ‎23.科学家最近在低温下合成了一种化合物,其分子模型如图所示,其中“”代表碳原子,“”代表氢原子.‎ 请补充该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C5H4 +6O25CO2+ 2H2O .‎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由题意,由一种化合物的分子模型图,1个该化合物的分子是由5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的,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5H4;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解答】解:由一种化合物的分子模型图,1个该化合物的分子是由5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的,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5H4;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5H4+6O25CO2+2H2O.‎ 故答案为:C5H4;2H2O.‎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由化合物的分子模型确定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24.某学校组织学生到郊外野炊.‎ ‎(1)有些同学带了如下的食品,其中主要为人体提供蛋白质的是 A ;主要为人体提供糖类的是 D .(填字母)‎ A、鸡蛋 B、水 C、花生油 D、面包 ‎(2)在野炊活动中用到的水来自一个大型水库,你认为水库的水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小明同学认为该水库的水是硬水,你认为可以用 肥皂水 来鉴别.若要测定该水库的水的酸碱度,可以选择 C .‎ A、紫色石蕊试液 B、无色酚酞试液 C、pH试纸 ‎(3)在野炊活动过程中,小花不小心被黄蜂蛰了(黄蜂毒液呈碱性),下列物品可以用于涂抹以减轻疼痛的是 A (填字母).‎ A、食醋 B、食盐水 C、肥皂水 D、洗洁精.‎ ‎【考点】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溶液的酸碱度测定;硬水与软水;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分析】(1)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2)根据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肥皂水能够区分软水和硬水;要测定水样的酸碱度,常使用pH试纸;‎ ‎(3)根据黄蜂毒液呈碱性进行解答.‎ ‎【解答】解:(1)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奶、蛋、鱼、瘦肉等含蛋白质丰富,蔬菜和水果中含维生素C较多,大米中含丰富的淀粉类,花生油主要是脂肪.‎ ‎(2)河水中含有水、可溶性杂质等物质属于混合物;加肥皂水后生成泡沫较多的是软水,生成泡沫少的是硬水,所以肥皂水能够区分软水和硬水;要测定水样的酸碱度,最适宜的是使用pH试纸或pH计,酸碱指示剂只能测定溶液酸碱性,不能测定酸碱性的强弱;‎ ‎(3)黄蜂毒液呈碱性,所以应该选用酸性物质进行中和,而食醋( pH<7)显酸性.‎ 故答案为:(1)A;D;(2)混合物;肥皂水;C;(3)A.‎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是历年中考的热点,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 ‎ ‎25.铁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的一种金属,下列是与铁的性质有关的部分实验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中细铁线燃烧生成黑色固体的化学式是 Fe3O4 .‎ ‎(2)B中铁钉最易生锈的部位是 b (填“a”、“b”或“c”).‎ ‎(3)C中刚开始无气泡产生,溶液颜色逐渐由无色变为黄色,此时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2O3+3H2SO4=Fe2(SO4)3+3H2O .‎ ‎(4)D中反应一段时间后,试管内固体质量比反应前增大,据此推断,试管内溶液质量与反应前相比 减小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依据铁丝燃烧的实质书写方程式;‎ ‎(2)依据铁生锈的条件分析;‎ ‎(3)依据未打磨的铁片表面含有锈,结合实验的现象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溶液质量的变化.‎ ‎【解答】解:(1)铁丝的燃烧产物是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是黑色的固体,故答案为:Fe3O4;‎ ‎(2)铁生锈的条件: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所以因b处与水和氧气同时充分接触,所以最易生锈.‎ 故答案为:b;‎ ‎(3)未打磨的铁片表面含有锈,锈与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铁是黄色的溶液,故反应的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 ‎(4)铁和硫酸铜反应产生硫酸亚铁和铜,试管内固体质量比反应前增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试管内溶液质量与反应前相比减小;故答案为:减小.‎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铁的燃烧、生锈的条件、除锈的原理及相关的化学性质,考查的比较全面,难度不大,依据相关的知识分析即可.‎ ‎ ‎ ‎26.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的结晶实验过程,请回答:‎ ‎(1)蒸发前原溶液是 不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n的数值是 11 .‎ ‎(2)依据上述实验,你认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 C (填字母)的.‎ A.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无法判断.‎ ‎【考点】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分析】(1)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和判断方法进行分析;根据题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2)根据题中析出晶体是通过蒸发溶剂得到的进行分析.‎ ‎【解答】解:(1)蒸发前的烧杯底部没有固体,第一次蒸发10g水,析出1g晶体,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5g晶体,所以蒸发前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第三次蒸发10g水析5g晶体,所以共析出11g;‎ ‎(2)题中析出晶体是通过蒸发溶剂得到的,不能判断出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故选:C.‎ 故答案为:(1)不饱和,11;(2)C.‎ ‎【点评】本题是对物质溶解度、溶液的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等知识的考查,解决的重点是能理解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以及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并能利用相关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 ‎ ‎27.A是一黑色难溶于水的氧化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80,请分析如下转化关系并填空.‎ ‎(1)用化学式表示:A CuO ,C Cu ,溶液D中的溶质是 FeCl2 .‎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A 2Cu+O22CuO ;B→D CuCl2+Fe=FeCl2+Cu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A为黑色粉末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蓝色溶液,所以A为氧化铜而B为氯化铜溶液,铁的活动性比铜强,所以铁可以将铜置换出来,所以C为铜,向溶液D中加入铁粉后没有现象,说明铜已被全部置换出来,至此各物质均已鉴定完毕,可以据此答题.‎ ‎【解答】解:(1)A为黑色粉末,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蓝色溶液,常见的蓝色溶液为铜盐的溶液,所以可以判断A为氧化铜而B为氯化铜溶液,铁的活动性比铜强,所以铁可以将铜置换出来,所以C为铜,向溶液D中加入铁粉后没有现象,说明铜已被全部置换出来,所以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亚铁;‎ ‎(2)铜和氧气加热反应生成氧化铜;B和铁反应为可以生成铜和氯化亚铁,可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故答案为:(1)CuO; Cu;FeCl2;‎ ‎(2)2Cu+O22CuO; CuCl2+Fe=FeCl2+Cu.‎ ‎【点评】本题是利用物质的化学特性来鉴别不同的物质,完成这类题必须对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掌握的牢固,然后再判断所给的条件来是否能够对所给的物质加以鉴别.‎ ‎ ‎ 三、实验探究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它每空1分,共12分)‎ ‎2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镁与水的反应,设计如下实验:‎ 步骤1:将镁条用砂纸打磨至光亮,分成两等份.‎ 步骤2:将一份光亮的镁条置于冷水中,几乎没有观察到任何变化.‎ 步骤3:将另一份光亮的镁条置于热水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1)将镁条用砂纸打磨至光亮的原因是 除去表面的氧化膜 .‎ ‎(2)某些活泼金属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和氢气,如果金属活动性越强,生成的碱的碱性越强.某同学就向步骤3的烧杯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镁条的周围有明显的红色出现(此时难溶性物质有微量溶解).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Mg+2H2OMg(OH)2+H2↑ .‎ ‎(3)步骤2和步骤3对比可知,影响镁与水反应速率的一个因素是 温度 .‎ ‎(4)根据以上信息,若将金属钠加到硫酸铜溶液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有气体产生,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根据金属镁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氧化镁进行解答;‎ ‎(2)根据镁条和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进行解答;‎ ‎(3)根据步骤2和3对比可知,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温度不同进行解答;‎ ‎(4)根据金属钠的活动性大于金属镁,所以将金属钠加到硫酸铜溶液中,金属钠要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进行解答.‎ ‎【解答】解:‎ ‎(1)金属镁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氧化镁,所以将镁条用砂纸打磨至光亮的原因是:除去表面的氧化膜;故填:除去表面的氧化膜;‎ ‎(2)镁条和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2OMg(OH)2+H2↑;‎ ‎(3)根据步骤2和3对比可知,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温度不同,所以步骤2和3对比可知,影响镁与水反应速率的因素是温度;故填:温度;‎ ‎(4)金属钠的活动性大于金属镁,所以将金属钠加到硫酸铜溶液中,金属钠要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故若将金属钠加到硫酸铜溶液中,推测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体产生,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故填:有气体产生,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 答案:‎ ‎(1)除去表面的氧化膜;‎ ‎(2)Mg+2H2OMg(OH)2+H2↑;‎ ‎(3)温度;‎ ‎(4)有气体产生,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要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来思考问题,一般可以通过金属被氧化的速度、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否与相应的盐溶液反应三个方面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 ‎ ‎29.实验室有一瓶标签受到腐蚀(如图所示)的无色溶液,老师叫各小组开展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究竟是什么物质的溶液?‎ ‎【猜想与假设】经了解得知,这瓶无色溶液原是放在存放盐溶液的柜子里.由此猜测: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某一种的溶液.‎ ‎【理论分析】为了确定该溶液,他们首先进行了分析:‎ ‎(1)甲同学根据标签上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可能是 氯化钠(或NaCl) 溶液.‎ ‎(2)乙同学提出,碳酸氢钠、硝酸钠的溶液也不可能,他的依据是 碳酸氢钠和硝酸钠的化学式中钠的原子个数为1,而标签中为2 .‎ ‎【设计实验】为了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盐的哪一种溶液,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 验 操 作 实 验 现 象 ‎①取少量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慢慢滴加BaCl2溶液.‎ ‎②静置后,倾去上层清液,向沉淀中滴加稀盐酸.‎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大量气泡,沉淀消失.‎ ‎【实验结论】‎ ‎(3)该瓶无色溶液的溶质是 碳酸钠(或Na2CO3) .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CO3+BaCl2=BaCO3↓+2NaCl .‎ ‎【实验反思】‎ ‎(4)丙同学认为原设计的实验还可简化,同样达到鉴别的目的.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下(将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实 验 操 作 实 验 现 象 ‎ 取少量无色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稀盐酸 ‎ ‎ 有大量气泡产生 ‎ ‎【考点】缺失标签的药品成分的探究;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根据缺损标签的有关元素组成以及物质的性质来推断试剂的成分,碳酸盐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1)氯化钠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不含有氧元素,故一定不会是氯化钠溶液,故填:氯化钠;‎ ‎(2)此标签中钠元素右下角的数字为2,而碳酸氢钠的化学式为NaHCO3,硝酸钠的化学式为NaNO3,故不会是碳酸氢钠和硝酸钠;‎ ‎(3)硫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但是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盐酸,滴加盐酸不会出现溶解的情况,故不会是硫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钡湖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能溶于盐酸且产生气体,故该瓶溶液是碳酸钠溶液,故填:碳酸钠,Na2CO3+BaCl2=BaCO3↓+2NaCl;‎ ‎(4)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硫酸钠不能与盐酸反应,故可以直接向溶液中加入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答案:‎ ‎(1)氯化钠(或NaCl);‎ ‎(2)碳酸氢钠和硝酸钠的化学式中钠的原子个数为1,而标签中为2;(或碳酸氢根和硝酸根化合价为﹣1价,而标签中显示推断酸根为﹣2价)‎ ‎(实验结论);‎ ‎(3)碳酸钠(或Na2CO3);Na2CO3+BaCl2=BaCO3↓+2NaCl;‎ ‎(4)‎ 实 验 操 作 实 验 现 象 取少量无色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稀盐酸 有大量气泡产生 ‎【点评】本题考查了破损标签瓶中试剂的确定,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破损标签中所含有的元素以及有关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及设计实验.‎ ‎ ‎ 四、计算题(30题4分,31题8分,共12分)‎ ‎30.酒后驾驶分两种:酒精含量达到20mg/100mL但不足80mg/100mL,属于饮酒驾驶;酒精含量达到或超过 ‎80mg/100mL,属于醉酒驾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饮酒会使人判断能力的下降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某人饮酒后驾车.被交警发现.经测定其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为98毫克,属于 醉酒 驾驶.‎ ‎(2)乙醇(CH3CH2OH)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C:H:O 12:3:8 .‎ ‎(3)乙醇(CH3CH2OH)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52.2% .(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考点】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分析】根据酒精含量确定驾驶的行为,在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元素的质量分数=,据此解答.‎ ‎【解答】解:(1)酒精含量达到或超过80mg/100mL,属于醉酒驾驶,现在驾驶员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为98毫克,大于80mg,属于醉酒驾驶,故填:醉酒;‎ ‎(2)乙醇(CH3CH2OH)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12×2):(1×6):16=12:3:8,故填:12:3:8;‎ ‎(3)乙醇(CH3CH2OH)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52.2%,故填:52.2%.‎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化学式的计算的知识,掌握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公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31.某研究学习小组欲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采用的方法如下:取该石灰石样品20g,把8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实验过程所得数据如表格(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二氧化硅等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稀盐酸反应).根据实验数据计算:‎ ‎(1)表中n的数值为 6.8 .‎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66% .‎ ‎(3)求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实验次数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剩余固体的质量/g ‎1‎ ‎20‎ ‎15‎ ‎2‎ ‎20‎ ‎10‎ ‎3‎ ‎20‎ ‎6.8‎ ‎4‎ ‎20‎ n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1)根据图表数据可知,第1、2次反应后固体物质减少的质量都为5g,而第3次反应后固体物质减少的质量为3.2g,说明此时碳酸钙已反应完,不再产生气体,故表中n的数值为6.8.‎ ‎(2)根据图表数据可知,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6.8g,石灰石样品的质量减去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就是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然后根据质量分数公式计算即可.‎ ‎(3)根据图表数据可知,第1、2次反应后固体物质减少的质量都为5g,说明20g稀盐酸恰好能与石灰石中的5g碳酸钙完全反应.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第1次完全反应中碳酸钙的质量,即可计算出第一次参与反应的HCl质量,然后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计算即可.‎ ‎【解答】解:(1)根据图表数据可知,第1、2次反应后固体物质减少的质量都为5g,而第3次反应后固体物质减少的质量为3.2g,说明此时碳酸钙已反应完,不再产生气体,故表中n的数值为6.8.‎ 故答案为:6.8.‎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100%=66%.‎ 故答案为:66%.‎ ‎(3)由题分析20g稀盐酸恰好能与石灰石中的5g碳酸钙完全反应 设第一次参与反应的HCl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5g x ‎ 解之得:x=3.65g,‎ 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8.25%.‎ 答: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25%.‎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化学方程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