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0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语文题文言文阅读三复习教案苏教版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题:文言文阅读(三)‎ ‎ [复习过程]‎ 一. 导入谈话:‎ ‎ 7—9年级学段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虽然不高,但如果平时没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的积累,那么阅读课外文言文肯定是比较困难的。“功夫在课外”,文言文知识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要靠我们平时多阅读,多记忆,多理解,多归纳,多积累,只有这样,我们阅读文言文才能心有灵犀,也才能游刃有余。‎ ‎ 综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情况,对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l.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2.文言文的朗读节奏。3.句子的翻译和理解。4.文意的理解和内容的分析评价等。考查的选文内容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2010年泰州卷的文言文选文将仍然取自课外,但篇幅短小,文意浅显,注重考查学生的文言迁移能力。‎ ‎ 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所以我们首先要注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结合语境理解词义,比较,辨析,归纳,找出词语运用的有关规律。把握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尤其是把握尚有生命力的实词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或用法,如“之、其、而、以、于、因、为、焉、乃、则、然、或”等。其次,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培养文言语感。朗读、背诵要准确、顺畅,要把握朗读节奏,文言文朗读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也要注意一些语法现象,如发语词或句首连接词后要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介宾短语往往是独立单位等。再次,要了解文言文的常见句式,掌握文言句子的翻译原则。如省略句翻译要补出省略内容,倒装句翻译要按现代汉语习惯确定语序,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尽量保留原文句型,表达文意不走样,等等。最后,要注重整体感知,掌握阅读技巧,全面准确地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既要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文段内容,又要联系选文出处、作者背景,了解写作目的,多角度思考问题,把握作者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 二. 导学:巩固拓展延伸 ‎ (2009·泰州)文言文阅读理解。阅读黄宗羲的《柳敬亭传》(有删节),回答问题。‎ ‎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①,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②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③见之,曰:“此子机变④,可使以其技鸣⑤。”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眙嗢噱⑦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和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⑧间。华堂旅会⑨,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 [注]①无赖:刁钻,不讲道理。②倾动:使人倾倒动容。③莫后光:人名。下文的“优孟”也是人名。④‎ 机变:机敏灵活。⑤鸣:扬声名。⑥句:同“勾”,勾画。⑦欢哈(hai):欢快。嗢(wa)噱(ju6):大笑。⑧缙绅:指官绅阶层。⑨旅会:大聚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 (2)可使以其技鸣( )‎ ‎(3)句性情,习方俗( ) (4)期月而诣莫生(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 译文: ’‎ ‎(2)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译文:‎ 1. 读完上面的选文后,说说柳敬亭最终技艺精熟、被人“称善”的原因。‎ ‎【解析】 本题分别考查了文言词语、朗读停顿、翻译句子、故事包含的道理,体现了课内外结合。这就得教会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迁移能力。‎ ‎ 参考答案:1.(1)给 (2)凭 (3)熟悉 (4)满一月。2.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3.(1)因此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金陵(等大城市去说书),声名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2)(人们)争着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人不从内心说他表演得好。(意对即可)‎ ‎4.儒生莫后光的慧眼识人、循循善诱、悉心教诲,柳敬亭自身的“机变”、勤学苦练、精益求精。(意对即可)‎ 三. 导练:点拨诱导深入 ‎(一)钱若水为同州推官。……有富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女奴父母讼①于州.州命录事参军鞠②之。录事尝贷于富民不获,乃劾③富民父子共杀女奴,富民不胜榜楚④,自诬服⑤。具狱上,官审复,无反异,皆以为得实。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⑥之不能,上下皆怪之。若水一旦诣知州,日:“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⑦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知州曰:“推官之赐,非我也。”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论奏其功,若水固辞。于是远近称之。‎ ‎ (选自宋·李元纲《厚德录》)‎ ‎[注]①讼:诉讼,打官司。②录事参军:州府低级官职,一般掌管文书。鞠:审讯犯人。③劾:审决讼案。④榜:泛指各种酷刑。楚:痛楚。⑤诬服:含冤服罪。⑥趣:催促。⑦械:枷锁。‎ ‎1.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 ‎ (1)不知所之( ) (2)皆以为得实( )‎ ‎ (3)上下皆怪之( ) (4)微使君之赐(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 (1)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 译文: ‎ ‎ (2)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 ‎ 译文:‎ ‎3.读完上面这则故事后,说说钱若水有哪些高尚品格。‎ ‎(二)‎ ‎ 唐临性宽仁,多恕。尝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今日阴晦,不宜服药,可弃之。”终不扬其过也。‎ 阳城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奴觉,谢罪。城日:“寒而饮,何害也!” ‎ ‎ (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向取白衫且止( ) (2)潜觉其故( ) (3)奴以米易酒(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终不扬其过也。‎ 译文:‎ ‎3.你赞同唐临、阳城的做法吗?为什么?‎ ‎ ‎ 四. 互学互助: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成果 ‎ (三)宋荔裳方伯①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②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遂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注]①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初散文家。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官职)的称呼。②甲榜:清朝科举 制度中进士的别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史记》对( ) (2)遂取书阅之( ) (3)不数行(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亦不见佳,读之何益?‎ 译文:‎ ‎3.本文刻画的老甲榜形象和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哪一人物相似?请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 ‎(四)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 (选自《明史》)‎ ‎[注]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zh6n):皇帝自称。‎ ‎1.宋濂是明初著名的文学家。文段写宋濂 的故事。‎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 (1)坐客为谁( ) (2)濂具以实对( )‎ ‎ (3)诚然( ) (4)间问群臣臧否(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译文:‎ ‎4.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选文后获得怎样的启示。‎ ‎(五)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日:“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 ‎ (选自曾巩《墨池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 (2)使后人尚之如此( )‎ ‎ (3)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 (4)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 ‎2.用“/”给下面的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标两处)。‎ 夫 人 之 有 一 能 而 使 后 人 尚 之 如 此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译文:‎ ‎(2)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 译文:‎ ‎4.你认为羲之书法“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五. 课堂小结:‎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