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50 KB
  • 2021-05-10 发布

2013中考语文基础知识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整合专项训练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专题 现代文阅读知识整合专项训练 现代文文体划分: ‎ 表达方式: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 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 ‎ 是为了交代人物性格形成和故事发生的时代大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 b.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 B. 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 ‎ C.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 ‎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 ‎ D.议论: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 ‎ E.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用来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 ‎ ‎ (3)体会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记叙文中) ‎ 叙述  是为了交代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前因后果 ‎ 描写  是为了生动表现人物或交代背景和衬托人物心情 ‎ 抒情  是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 议论  能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 ‎ ‎4.线索: ‎ 线索,就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 ‎ 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 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 ‎5.记叙的人称: ‎ 第一人称“我”,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 第三人称“他”,好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 ‎6.记叙顺序及作用: ‎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 ‎(4)、补叙(略) ‎ ‎7.修辞方法及作用 ‎ 常见的几种修辞: ‎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内容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 ‎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突出人物性格。 ‎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 ‎ 其他修辞:借喻、借代、顶真、通感、呼告、反语、引用、双关等 ‎ ‎8.记叙中心和详略: ‎ ‎  详略得当,能有效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 ‎ 二.中考考点分析: ‎ ‎1.如何分析记叙文的段落结构: ‎ ‎①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即抓住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分出不同的阶段。 ‎ ‎②按地点的转换划分。 ‎ ‎③按事物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 ‎④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 ‎⑤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 技巧: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 ‎2.如何归纳文章的中心? ‎ ‎(1)常用的格式: ‎ ‎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 ‎ 举例:《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2)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 ‎ a.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 ‎ b.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 ‎ ‎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从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从而归纳中心思想。 ‎ ‎ 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弄清事件所包含的意义,宣传的道理,然后归纳中心思想。       ‎ c.分析文章的标题入手。有的文章题目本身就揭示中心思想,我们就根据题目内容进行归纳。 ‎ d.分析文章的议论、抒情成分入手。记叙文章的抒情和议论成分,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记叙的人和事的看法,同时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白杨礼赞》中,多次赞美白杨树,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抒情成分,就充分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争上游的精神。” ‎ e.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 ‎ 总之,归纳中心思想,要注意尽可能深入了解文章作者的有关情况和写作背景,要充分把握文章的内容,还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要以自己主观的想法代替中心思想。 ‎ ‎3、培养学生解答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能力 ‎ ‎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 开放性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 ‎①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 ‎②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 ‎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 ‎④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 ‎⑤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 ‎⑥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还有学科间的整合知识。‎ ‎⑦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 ‎ ‎⑧要求仿照文中的有关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式,仿写一句话,要求在内容上紧密相关,在形式上一致。 ‎ ‎⑨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先写出自己对文中的哪个方面比较欣赏,然后按照赏析的基本步骤进行。 ‎ 赏析中涉及写作特色则可以从下面七个方面入手,找出文章在这几个方面里最突出的一、二个方面并要具体举例加以分析说明: ‎ A、分析中心:看中心是否鲜明、集中、深刻。 ‎ B、分析选材:看材料是否典型、新颖,详略是否恰当等。 ‎ ‎《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在20多个事例中选了3个典型写入文章。《桃花源记》头尾略写,中间渔人所见所闻详写都是文章的重要特色。 ‎ C、分析结构:看头尾是否照应,过渡是否自然,层次是否清晰。 ‎ D、分析表达方式:主要是五种表达方式在以某种为主的情况其他表达方式的合理运用和搭配。 ‎ E、分析顺序。看文章运用了哪种顺序,有什么作用。 ‎ F、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烘托法、欲扬先抑法、象征手法、借物喻人、情景交融、前后照应等。 ‎ 其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小见大、铺垫、烘托、衬托、人称,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联想、想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照应、巧设悬念、夸张、比喻、拟人、叙述、描写、抒情、讽刺等等。 ‎ G、分析语言:记叙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两种类型,一是朴实无华,二是优美生动。分析时应把握不同类型的语言特色,还要结合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 ‎⑴从语言的基本要求看:是否准确、精练等。 ‎ ‎⑵从修辞角度看:主要是运用什么修辞起到什么作用。 ‎ ‎⑶从语言的感情色彩看:是幽默还是讽刺还是庄重沉郁、是冷漠、悲凉还是欢乐喜悦…… ‎ ‎⑷分析人物是否个性化:即人物语言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 ‎ 语言特点可从下列词句中选择: ‎ 朴实无华、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 说明文阅读 一、基本知识: ‎ ‎1、特点: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知识性和科学性是主要特点。  ‎ ‎2、分类: ‎ ‎(1)从内容上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 ‎(2)从语言表达方式上分:平实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 ‎ ‎3、说明顺序:时间(包括程序顺序)、空间和逻辑。逻辑顺序可分为: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从特点到用途、从部分到整体等。 ‎ ‎4、说明文的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总——分,分——总。 ‎ ‎5、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下作列举摹打分)(下定义,作比较,列数字,列图表,举例子,摹状貌,打比方,分类别)‎ ‎(1).分类别: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说明,条理清晰,有条不紊,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突出强调地说明了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事物特征)。 ‎ ‎(2).下定义: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作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多用于介绍科学知识,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更具体深刻的突出强调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横比和纵比) ‎ ‎(4).举例子:举有代表性的例子更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 ‎ ‎(5).打比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将复杂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接受。 ‎ ‎(6).列数字: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易于读者接受。 ‎ ‎(7).画图表:运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体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引用神话故事等,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事物的神秘色彩,增强说明的情趣性,权威性。 ‎ ‎6、语言特点:准确、简明 ‎ 有的是讲究语言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生动,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 体现在三个方面: ‎ ‎(1)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严密,表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 ‎(2)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例如:基本上、大约、左右、一般、大多数、极少、通常情况下、主要、之一等词语。(这些词语能否去掉?不能,先结合语境解释,再说明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 ‎(3)语言要言简意赅、明白晓畅。 ‎ 二、考查要点与命题趋势: ‎ ‎1、考查要点: ‎ ‎①准确判断说明对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 ‎②分析说明文结构,了解说明顺序 。  ‎ ‎③熟练判断说明方法 。   ‎ ‎④理解文中词句的表达作用及说明语言准确性这一点 。   ‎ ‎⑤理解中心意思及写作特点。  ‎ ‎2、命题趋势:选材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关注生命、关注科技发展等。说明方法、说明语言仍是命题重点,但更重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 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 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 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          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内容),使读者                        。‎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 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 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 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 一般是往前找;‎ ‎3. 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体现自己的价值观。‎ 主要题型:‎ ‎1. 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 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 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 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 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议论文阅读 一、基本知识: ‎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理服人。 ‎ ‎2.议论文的三要素: ‎ 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有的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对论点进行论证的材料、依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 论据有事实论据(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与史实、统计的数字等);道理论据(自然科学的定义、定理,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 ‎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解决“怎样证明”。 ‎ ‎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 立论——从正面论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 ‎ 驳论——批驳错误观点,然后确立其正确观点。 ‎ 反驳的方法有:驳论点、驳论证、驳论据 ‎ ‎4、 议论文的结构 : ‎ 基本结构: 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 ‎ ‎      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 ‎ ‎      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 论证(具体)结构: ‎ 并列式(横式)——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包括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总再分后总)。 ‎ 层进式(纵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 ‎ ‎5、论证的方法: ‎ 例证法(举例论证)——运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 引用经典名言警句、谚语、俗语等,通过讲道理证明论点。‎ 喻证法(比喻论证)——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 ‎ 对比法(对比论证)——用反向事例或事理对比证明论点。 ‎ ‎6、语言特点:准确性、鲜明性、概括性、生动性。 ‎ 二.考点分析: ‎ ‎1、寻找中心论点: ‎ A.掌握论点的基本知识: ‎ ‎(1)、论点的特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事物或问题所要发表的见解和主张。 ‎ ‎(2)、论点的表达句式: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的形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 ‎ ‎(3)、论点出现的四种情况:标题,开头,结尾,论述过程中。 ‎ 注:有的在文章的中找不到表明论点的句子,需要我们自己去领悟和概括,这要求我们必须认真阅读,把握各段的关键句,并探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它们的共同指向,归纳得出中心论点。 ‎ B、分析论点的方法和步骤 ‎ 首先要整体感知课文,采用逐段概括要点(抓住关键的词句),对文章的内容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分析: ‎ ‎(一)注意论点的一般位置。 ‎ 一般有以下几种: ‎ ‎1、 看标题,议论文标题有时是揭示论题的,有时揭示论点的,不管是揭示论题还是揭示论点,对我们寻找论点都有帮助。 ‎ ‎2、看开头。为文之法,开篇点题。审察文章开头一段,抓住那些提挈全文内容的句子,往往可以得出论点。 ‎ ‎3、看结尾。作者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常常对全文论述的内容加以归纳,有时回扣中心,有时到结尾才揭示中心。 ‎ ‎(二)审察论题。通过阅读明确文章的论题是什么,对文章的论题还是能把握的,然后在这一论题中作者的看法、主张是什么,这样一问作者的观点就会比较明确。 ‎ ‎(三)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议论文中作者为了能更好地阐明道理,常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即抓住文中所运用的事实或道理论据用来证明什么,尤其要抓住的是作者对论据所阐述的话,这些话往往能帮助你理解。‎ ‎2、把握思路结构 基本技巧:五注意 ‎①注意领起性(总领性)的话——看管到哪里(朝后)。‎ ‎②注意结束性(总结性)的话——看管到哪里(朝前)。‎ ‎③注意过渡性的话——看前后文关系。‎ ‎④注意指代性的词(这、那),注意关联词语(如不但、因为、也等)——看上下句或几句之间的关系。‎ ‎⑤注意中心句——其余的支撑句都是围绕中心句的。议论文中的中心句就是这一段的论点,支撑句都是来证明这一论点的。说明文中的中心句就是这一段要说明的中心内容,支撑句都是来说明这一中心内容的。‎ ‎3、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              ,这里所列举的              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4、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①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②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           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5、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①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②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 ‎6、评价文段的观点(需阐述理由):‎ 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弄清楚原文的结构、材料、观点之间的关系。回答时一定要有所分析、概括,切忌一抄了事。‎ 散 文 阅 读 ‎ 一.散文的一般知识: ‎ ‎1.特点:形散神不散是散文最主要的特色。“形散”是指散文选材广泛,结构灵活,内容丰富。“神不散”是指散文自始自终紧扣一个中心,有鲜明的主题,材料组织井然有序。 ‎ ‎2.散文分类 一般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两类。‎ 二、考点分析 ‎ ‎1、把握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主题 ‎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 ‎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抒情、议论性语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 ‎(3)从文题中了解。 ‎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 ‎(1)线索 ‎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 ‎(2)顺序 ‎ 考题形式: ‎ A.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 ‎ B.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 答题思路: ‎ 形式A,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一看逻辑关系,二看与上下文的呼应(或对应)。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形式B,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到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 ‎3、品味语言 ‎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 ‎(1)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 ‎(2)词语妙用: ‎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 ‎4、表达方式的作用 ‎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 ‎(1)描写的作用 ‎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 ‎(2)议论的作用 ‎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 ‎(3)抒情的作用 ‎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 ‎5、表现手法 ‎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以物喻人、借物抒情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 ‎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 有时也见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想象(无中生有)、联想(由此及彼,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象征(托义于物)、衬托(以他体陪衬本体的方法)、对比等。 ‎ ‎6、发展性考题 ‎ ‎(1)仿写 ‎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 ‎ 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 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 ‎(2)谈感受 ‎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a.对描写对象;b.对人物情感;c.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d.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 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要体现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 ‎(3)续写 ‎ 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 ‎ 小 说 阅 读 一.有关知识: ‎ ‎1.小说的三要素: ‎ ‎①.完整的故事情节    ②、生动的人物形象      ③、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 情节可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 ‎2.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 二.考点举要: ‎ ‎1.整体把握内容,理清情节。 ‎ ‎(1)相关题型: ‎ 如:文中说,“同伴们听了我的奇特经历万分惊讶”,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 ‎ ‎(2)方法指导: ‎ 先审题,弄清题目是对全文还是部分内容的概括;还有字数上的要求等。 ‎ 其次通览全文,筛选有关信息。 ‎ 最后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简洁连贯的句子。 ‎ ‎2.领悟小说内涵,把握主题。 ‎ 要着眼全文,对小说进行全盘地理解分析,深入挖掘,千万不能断章取义。 ‎ ‎3.人物形象分析:描写方法+性格特征 ‎ ‎4.环境描写:能找出、辨别并分析其作用。 ‎ 环境描写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作用见记叙文阅读) ‎ ‎5.主人公的判断: ‎ ‎(1)从所花笔墨的多少判断。详写的是主人公。 ‎ ‎(2)从文章的主题上判断。看哪个人物的刻画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 怎样解答比较阅读类的考题? ‎ 比较阅读即对体裁和题材相同或相近,表达方式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文段就内容、中心、结构、写作特点、语句理解等方面进行比较。 ‎ ‎1、要考虑两段文字的体裁是否相同。 ‎ ‎2、要考虑两段文字的内容是否相似、相关或相反,写作特点分别是什么。 ‎ ‎3、要考虑两段文字所表达的观点或思想感情是否相同。 ‎ ‎4、要注意不同体裁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文体特征。如说明文中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语言准确等,议论文中论点、论证、语言严谨等。‎ 理解段落功能、结构、意思 ‎ ‎(一)功能(按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性段落、议论性段落、说明性段落、描写性段落、抒情性段落)(更好的表现中心、深化主题;结构上首尾呼应,过渡自然,使文章结构完整紧凑,严谨;使文章中作者感情进一步推向高潮;使文章内容更完整丰富,为下文做铺垫) ‎ ‎(二) 结构(分为纵式和横式结构) ‎ ‎1、理解方法(理请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段落的顺序,注意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 2、段落层次的划分(在理解每一段、每一句的意思的基础上,注意过渡段、句、词,按下列内容划分) ‎ ‎(1)记叙文的划分:时间先后划分、地点转换划分、事情发展的过程划分、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总分总的顺序划分 ‎ ‎(2)说明文的划分:空间变换、事物的几个方面(外形、结构、功用、性质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或制作过程)、逻辑顺序(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等)、总分、分总、总分总 ‎ ‎(3)议论文的划分:基本结构为引论—本论—结论;论点、论据划分;道理、事实划分 ‎ ‎(三) 段落层次意思概括 ‎ ‎1、用中心句直接概括 ‎ ‎2、用摘要法(选取主要的略去次要的) ‎ ‎3、联合法(把几层意思联合起来,合在一起) ‎ ‎4、概括形式: ‎ ‎①  记叙文用“时间+地点+谁+干什么”或“叙述了什么事”或“描写(写出)了什么物(包括人物)的哪个方面(形状、色彩、性质、功用,场面、气氛;外貌、动作、语言、心理、品质、精神等)” ‎ ‎②  说明文用“介绍(说明)了什么物(说明对象)的哪个方面” ‎ ‎③  议论文用“提出(在举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归结)什么论点”或“用事实(道理)证明什么论点”或“引用什么名言证明什么论点”或“通过什么分析阐述什么” ‎ 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的作用 ‎ ‎1、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往往是为了揭示人或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或是揭示(深化)文章的中心,其着墨较少。 ‎ ‎2、议论文中的记叙、说明等,是为议论服务,是为了论述中心思想的需要;或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叙述概括而简明。 ‎ ‎3、说明文中的记叙、描写,是为了将事物说明得更生动,更透彻 ‎ ‎4、小说中环境描写,主要是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揭示人物命运、显现人物生活的环境、渲染某种气氛 ‎ ‎5、小说中人物描写,主要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体现的是人物形象。 ‎ 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一)理解方法 ‎ ‎1、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 ‎ ‎2、联系人物形象理解 ‎ ‎3、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 ‎ ‎4、联系上下文理解 ‎ ‎5、从修辞角度、限定角度理解 ‎ ‎6、弄清词句所写对象是什么 ‎ ‎(二)解题方法 ‎ ‎1、词语解释应注意词语的语境意义、引申意义,双关意义,比喻意义,言外之意,指代意义,借代意义等,还要注意感情色彩的变化,词性的变化等,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2、词语的理解还应从词性角度去考虑(动词的生动性、准确性;形容词的形象性;副词的限定范围、时间、数量、程度) ‎ ‎3、写出了对象的……什么样的特点(分人和物),人物的性格、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功用、结构等 ‎ ‎4、写出了作者对所写对象的什么(指第2条所指)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赞美、歌颂、表扬、喜爱、鄙视、批评、厌恶) ‎ ‎5、写出了对象本身在这里对什么(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见第3条所指) ‎ ‎6、从修辞角度看句子的作用 ‎ ‎7、从结构看句子的作用1.) 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呼应开头,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 对下文: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 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8、从内容上看句子的作用(点明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感受、表明中心论点及分论点、揭示对象特征或事理、交代原因或依据) ‎ ‎9、从艺术效果看句子的作用(深化或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或人物的性格及命运、画龙点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