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5 M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5届中考物理实验题专项训练
1.(9分)小明在探究“电流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 。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根据图甲将图乙所示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2)闭合开关前,图乙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位于 (选填“A”或“B”)端,可以起到 作用。
(3)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
(写出1种即可)
(4)排除故障后,小明通过实验得到数据如表(一)所示,其中第1次实验的电流表示数如图丙所示,为 A,所用电阻R的阻值是 Ω。根据表(一)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5)小明继续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将R先后更换为5Ω和15Ω的电阻进行实验,得到数据如表(二)所示。通过分析表(二)的数据,可知他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是 。
2.如图是某实验小组“保持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电路图.实验用到三只阻值分别为6Ω、8Ω、12Ω的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两个(10Ω,2A)、(20Ω,1A);蓄电池(电压为6V且保持不变)、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导线若干.
实验序号
电阻R/Ω
电流I/A
1
6
0.4
2
8
0.3
3
12
0.2
乙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2)实验前开关应__________,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处于最_______(选填“左”、“右”)端。
(3)小明闭合开关,发现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读数约为6V,出现这一故障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排除故障后,继续实验,得出数据如图乙所示,可知:电阻两端的电压为_________V;当导体两端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成___________关系。
(5)实验中将6Ω电阻换成8Ω电阻后,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_______(选填“左”、“右”)端移动,使电压表的示数保持不变。他们组选用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___________________。
(6)该实验小组同学还想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中应该控制__________不变.
3.开县某中学的小明同学在做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设计的电路图如图所示:
试卷第29页,总30页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按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电路时,应将开关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滑在 端(选填“左”或者“右”),以保护电路;
(3)闭合开关,调节变阻器的滑片到某位置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如图所示,则电压表的读数是 V,电流表的读数是 A,被测电阻Rx的阻值是 Ω;
(4)小明同学测量完毕准备整理实验器材结束实验。你认为他的实验真的结束了吗?你会给他提出什么建议呢?____________________;你提出这个建议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电源由两节新干电池组成,小灯泡L标有“2V”字样,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 1Α”字样。
①本实验的原理是 。
②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中实物电路正确连接完整。要求:闭合电键S前,移动变阻器的滑片P至左端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最大。
③连接好电路,闭合电键,观察到灯泡L不发光,电压表示数为零。将电压表分别正确并联在AB、AC、AD两端,发现UAB=UAC=0,UAD>0。请判断,发生故障的是 。
④排除故障后,继续实验,测定灯泡L的额定功率。当移动变阻器的滑片P时,眼睛应先观察 表的示数,然后读出另一个电表的示数。当灯泡L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所示,则灯泡L的额定功率为 瓦,此时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 欧。
5.小明和小华用相同的实验器材,验证电与磁的关系,实验过程分别如下图所示。
①小明:
根据小明的实验现象,可验证: 周围存在磁场,且 。
试卷第29页,总30页
②小华:
指出小华的实验验证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写出两条):Ⅰ 。Ⅱ 。
小华的实验过程中,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方向未发生改变的原因可能是 。
6.(8分)在“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中,电源电压为4.5V,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10Ω.
丙
乙
甲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2)连接电路时开关应 ;
(3)闭合开关前,变阻器的滑片P应位于 (A/B)端;
(4)小明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到某点时,电压表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V,则此时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 额定功率(>/=);
(5)小明继续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记下多组对应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并绘制成I U图像(图丙),根据图像,可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W;
图23
(6)进一步分析图像可知,随着灯泡两端电压的增大,灯丝电阻逐渐 (增大/减小/不变).
7.(6分)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影响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热量多少的因素”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烧瓶中盛有质量、初温均相等的煤油,R甲>R乙.
(1)实验中煤油吸热的多少是通过 来反映的(温度计示数/加热时间).
(2)将该电路设计成串联的目的是 . 通电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烧瓶中温度计的示数,若甲瓶中的温度计示数升高的快,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在 和通电时间相同时, 越大,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
(3)家用电烤箱高温和低温两挡的调节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来实现的,小明依据上述规律,得出电烤箱低温挡接入电路的电阻丝比高温挡要短一些的结论,此结论是否正确?答: (选填“正确”或“错误”).原因是 .
8.小刚同学由“金属导体的电阻一般随导体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规律联想到:铝笔芯也是导体,铅笔芯的电阻与它的温度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呢?于是,小刚和几位同学一起进行了“探究铅笔芯的温度变化对其电阻有何影响”的实验.
(1)实验思路:保持铅笔芯两端的电压不变,给铅笔芯加热,测出不同温度时通过铅笔芯的电流,根据电流的变化情况,得出铅笔芯电阻大小与其温度变化的关系,其依据是:电压一定时,电阻小, 越大。
(2)小刚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
试卷第29页,总30页
(3)实验过程:
①先将H型铅笔芯接入电路,闭合开关,测量并记录通过它的电流.
②用酒精灯给铅笔芯加热,使铅笔芯的温度逐渐升高,每隔10s测量并记录通过它的电流;
③再分别将HB型,2B型铅笔芯接入电路,重复以上实验过程.
(4)上表是小刚他们记录的实验数据:分析表小数据可以初步得出:铅笔芯的电阻随温度的升而 .
(5)你认为小刚他们的实验存在什么不足,写出其中一条: 。
9.圆圆同学在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时采用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仔细观察甲、乙两图
(1)实验中通过观察两个U形管中 的变化来比较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的多少。(2分)
(2)你认为甲图所示的装置是用来研究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与 的关系。(2分)
(3)由乙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电阻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电阻的 越大,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2分)
(4)该实验采取的探究方法是 。(2分)
10.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电源电压为4.5V,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约为10Ω.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要求: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时,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大.(2分)
(2)小宇同学后若发现电压表指针向刻度盘左边没有刻度的一侧偏转,如图乙所示,其原因是( )(2分)
A.小灯泡L两端电压太低
B.电压表所选量程太小
C.电压表所选量程太大
D.电压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3)小宇同学继续移动滑片P,记下多组对应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并绘制成图丙所示的I﹣U关系图象,根据图象信息,可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W. (2分)
(4)实验中若不慎将电压表和电流表互换了位置,则小灯泡将 (填“不亮”、“很亮”、“正常发光”或“烧毁”)(2分)
(5)利用如图甲所示电路还可以完成的电学实验有: (2分)
11.瑞瑞同学对串联电路电压规律进行了探究。
【猜想与假设】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
试卷第29页,总30页
【设计与进行实验】
(1)按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实验器材组成电路;
(2)闭合开关,用电压表测出两端的电压;
(3)在测两端的电压时,瑞瑞同学为了节省实验时间,采用以下方法:电压表所接的B接点不动,只断开A接点,并改接到C接点上;
(4)测出AC间的电压。
【交流与评估】
(5)在拆接电路时,开关必须__________;
(6)瑞瑞同学用上面的方法能否测出两端的电压?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方法改进后,所测出AB、BC、AC间的电压记录在下面表格中。分析瑞瑞同学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串联电路总电压__________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填“等于”或“不等于”)。
2.4
1.4
3.75
(8)这个实验在设计方案上还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2.只要留心,利用身边的生活用品可以做不少物理小实验。如图所示,塑料吸管与纸巾摩擦后会吸引小泡沫,说明吸管带了电。那么用纸巾摩擦过的塑料吸管带的是正电还是负电呢?给你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塑料吸管、纸巾和细线,请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13.(10分)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小明同学选取了一个标有“3.8V”、额定功率约为1W的小灯泡和必要的实验器材,连接的电路如图甲所示。
(1)请指出图中的两处错误:
①________;②________。
试卷第29页,总30页
(2)改正错误后,闭合开关,如果发现灯泡发出特别耀眼的光,且此时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有示数,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
(3)故障排除后,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的电流为______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____W。
(4)分析小明在下表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可知,小灯泡的发光亮度是由灯泡的________决定的。灯丝的电阻随两端电压的增加而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灯丝电阻发生变化的本质是电阻随________而增大。
电压/V
1.5
2.0
2.5
3.0
3.8
4.0
电流/A
0.2
0.22
0.25
0.28
0.34
电功率/W
0.3
0.44
0.625
0.84
1.36
灯泡发光情况
很暗 → 暗 → 正常发光 → 很亮
(5)关于此小灯泡的电功率P与U 2、P与I 2的图象,图丙中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
14.(6分)如图是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将四段电阻丝a、b、c、d分别密封在完全相同的盒内,盒内封闭一定量的空气,其中图乙中另取5Ω电阻在盒外与盒内电阻并联。
(1)盒内封闭一定量的空气的优点是_______。在实验中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的多少是通过观察_______来比较的。
(2)图甲可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_______的关系,图乙可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_______的关系。
(3)图乙中右侧盒外连接的5Ω电阻,它的作用是_______。
(4)物理研究方法有很多,本实验运用了两种方法:一是_______法;二是转换法。
15.(7分)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所用实验器材如下:电源(电压恒为6V)、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待测电阻RX、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20Ω)各一个,导线若干。
(1)小丽连接完实验电路后,闭合开关,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测得几组数据,并由此计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有关记录和计算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电压/V
3.6
2.5
1.0
电流/A
0.24
0.34
0.48
电阻/Ω
15.0
7.4
2.1
小华认为一个电阻三次测量的结果不可能相差这么大,分析应该是在连接电路时出现了问题,产生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
(2)找出错误的原因后,小丽准备重新连接电路进行测量,但小华认为不必重测,利用表中记录的错误数据就能算出应该记录的正确数据。表格中错误的数据是_______(填“电压”或“电流”),其中第一次正确的记录应是_______,此次测量计算出的待测电阻应是_______Ω。
(3)实验中三次测量RX的目的是_______。
(4)完成上述测量后,小华还想用伏安法测量一段电阻丝Rx′(约200Ω)的阻值。她把Rx′接入电路中,但发现电路中的电流过小,电流表不能准确读数。为了较准确地测量出待测电阻Rx′,小华又向老师借了一个阻值为R0
试卷第29页,总30页
=100Ω的定值电阻和两个开关,重新设计了一种可行的实验方案,请在虚线框内画出小华完成实验的电路图。(要求:①能够进行多次测量;②实验中电表的位置不动)
16.(7分)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的电路图如图甲所示,可供使用的实验器材有:电源(电压恒为4.5V)、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各一个,滑动变阻器(10Ω 2A、20Ω 1A)两个,定值电阻三个(5Ω、10Ω、15Ω),导线若干。
(1)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前变阻器的滑片P应该移至_______。
(2)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且接近于电源电压,则电路中出现的故障可能是定值电阻发生了_______。
(3)排除故障后,小明通过实验测得多组数据,由这些数据得到如图乙所示的电流I随电阻R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
(4)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先把5Ω的电阻接入电路中进行测量,接着又改用10Ω的电阻继续做实验,当把10Ω的电阻接入电路后,小明应将滑片P向_______端移动至适当的位置,目的是_______。
(5)小明实验所选用的滑动变阻器应该是_______。如果小明没有正确选用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就会现这样的情况,当把_______Ω的电阻接入电路时,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变阻器的滑片,都无法使电压表的示数达到实验要求的数值。
17.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鲁老师的指导下做“探究热敏电阻的电阻值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热敏电阻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它的电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热敏电阻的这一特点在许多报警系统和控制电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究热敏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他们准备了如下实验器材,设计了实验装置如图数据记录表格等,问:
物理量次数
温度t/℃
电流I/A
电压U/V
电阻R/Ω
平均电阻R/Ω
1
2
3
(1)为了使实验正常进行并记录到充分的有效数据寻找实验规律,本实验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热敏电阻.
(2)实验是三个同学合作,每30秒记录一组实验数据,在收集测量数据时要注意_______________.
(3)设计的数据记录表格中有一项不合适,请指出是__________项,不合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宜在烧杯中注入适量的_______________(选填“自来水”、“煤油”),因为它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所以适合本实验的设计。
18.如图甲所示是“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电路图,图乙是实物连接图。其中电源是两节新干电池,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
(1)图乙已连接了部分电路,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按照电路图将未连接的电路连接完整:
试卷第29页,总30页
(2)小明同学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电压表的读数是2V,则他应当将滑片P向____调节(选填“左”、“右”)。
(3)调节滑片P后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5V,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该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W.
(4)有一位同学在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在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过程中发现:灯泡变亮时电压表示数变小;灯泡变暗时,电压表示数变大。经检查所用器材完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19.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已知电源电压为6V且保持不变,实验用到的电阻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20Ω、25Ω。
甲 乙
(1)实验过程中,小明用5Ω的电阻做完实验后,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然后将10Ω的电阻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位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2)实验最后得到如图乙所示的电流,随电阻R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完成整个实验,应该选取最大阻值不小于________Ω的滑动变阻器。
(4)这个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8分)如图是小明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特点的实验电路图:
(1)小明最好选择两个小灯泡的规格应该是__________的。(填“相同”或“不相同”)。
(2)小明连电路时把一只开关和两个小灯泡连接后,刚将线路两端接到电源两极,L2就亮了,但L1没亮。他在实验操作中不当之处是:__________。
实验时L1没亮的原因可能是( )
A.通过灯泡L1的电流比L2中的电流小 B.L1灯泡的灯丝断了
C.L1灯座处可能短路了 D.L1灯泡靠近电源正极
(3)下表是小明实验中测得的三组数据:由表格数据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 。
(4)他获得三组不同电流值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同学在做实验时,闭合开关前,电流表的指针均指在零刻度处;当闭合开关试触时,发现电流表指针摆动分别出现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情况.请分析他们在电流表的使用上分别存在什么问题?(填在下面横线上)
试卷第29页,总30页
甲: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丽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电路探究电压不变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当ab间接入电阻R1 = 5Ω时,电压表示数为6V;当ab间接入电阻R2 = 10Ω时,闭合开关后会发现电压表示数_____(填变化情况),下一步操作是向_____(填“左”或“右”)移动变阻器的滑片直至电压表示数为_____V。(3分)
22.某同学利用图电路,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其横截面积的关系”,图中甲、乙、丙是镍铬合金丝,甲、乙长度相同,乙、丙粗细相同.实验中,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接入M、N两点间电阻的大小,选用的两根电阻丝是_________。
23.小张、小王两同学学习了电流、电压和电阻知识后,发现电流与水管中的水流相似、电压与水压差相似,小张同学提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能与水管对水流阻碍作用相似,随后小王同学便提出:导体的电阻可能跟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且在常温下选用手头拥有的长度、横截面积不同的铝丝接入电路的MN两点间,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后计算出阻值,将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铝丝 表二 铝丝
实验
序号
长度l
(米)
横截面积S
(毫米2)
电阻R
(欧)
4
0.1
0.2
0.014
5
0.2
0.2
0.028
6
0.3
0.2
0.042
实验
序号
长度l
(米)
横截面积S
(毫米2)
电阻R
(欧)
1
0.1
0.1
0.028
2
0.2
0.4
0.014
3
0.45
0.3
0.042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可得出的定性结论是:常温下,铝丝长度相同,铝丝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______。
(2)分析比较_________(选填“表一”或“表二”)的相关数据可得出的定量结论是:常温下,铝丝横截面积相同时,铝丝的电阻与长度成______比(选填“正”或“反”)。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的相关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1与5)、(2与4)或(3与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常温下,铝丝长度与横截面积的______相同,电阻相同。
(b)分析比较(1与5)、(2与4)和(3与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常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们继续分析表一和表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无法得到导体的电阻与材料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探究导体的电阻与材料的关系,需添加的器材为________(选填“导体甲”、“导体乙”、“导体丙”)。
试卷第29页,总30页
器材:导体甲长度为0.2米、横截面积为0.2毫米2的铝丝
导体乙长度为0.2米、横截面积为0.4毫米2的镍铬合金丝
导体丙长度为0.45米、横截面积为0.3毫米2的康铜丝
24.小李同学用电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 2A”字样)等完好器材,测定电阻RX的值。他按图的电路图连接电路,并将变阻器的滑片放置于一端,然后闭合电键,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片P,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都为零。接着他将电路中的电压表先后并联到滑动变阻器两端b、c上,观察到电压表的示数变为9伏、电流表示数仍为零。经思考,小李排除故障,再次按图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操作步骤正确。闭合电键,他在将滑片P从滑动变阻器一端移动到另一端的过程中,发现电流表示数从0.30安增大到0.9安;当滑片P在中点附近某个位置时,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如图(a)、(b)所示,请根据小李同学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实验表格(注意:请填写在答题纸上的表格中,电阻计算精确到0.1欧)。
25.小明在台灯下做作业时,发现书本在不同位置被照亮的程度不同。他猜想:书本的照亮程度可能与灯泡的功率有关。(8分)
(1)小明探究书本的照亮程度与灯泡功率有关的猜想时,要改变 ,控制其它因素保持 ,观察 。
(2)小明取下灯罩后,发现在同一位置的书本变暗了,由此可得出结论 。
(3)一天晚上,小明在书房做作业时,发现家里的粉碎机开动的瞬间书房的灯变暗了,这是因为此时灯泡的实际电压 额定电压。
(4)请你帮助小明补充一个猜想:书本的照亮程度可能还与 有关,并说出你是怎样去验证的: 。(3分)
26.在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之间关系的实验中,小明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压和电阻,分别测得了如下两组数据:
表1
表2
实验次序
电阻R=10Ω[来源:
实验次序
电压U=3V
电压/V
电流/A
电阻/Ω
电流/A
1
1
0.1
1
5
0.6
2
2
0.2
2
10
0.3
3
3
0.3
3
15
0.2
(1)分析表1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1分)
(2)分析表2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1分)
(3)小明同学用伏安法测电阻时,当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为6V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0.2A,则电阻为 欧;小明思考,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大小与电压、电流 (2分)。
27.小明做“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实验,实验器材如图中所示,请完成下列要求。
试卷第29页,总30页
①小明连接的电路如图所示,图中尚有一根导线未连接,请用笔线代替导线在图中按规范的实验操作要求连线 。
②小明正确连接电路,实验步骤正确,闭合电键,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过程中,发现电流表始终无示数,电压表示数始终为6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③小明排除故障后按正确的步骤继续实验。闭合电键,观察到电压表、电流表示数如图所示。将滑片移到中点时,电流表示数为0.58安,在移动滑片过程中,观察到电流表示数的最大值为1.2安。请将实验数据记录表填写完整 。(计算电阻时,精确到0.1欧)
物理量
实验序号
电压Ux
(伏)
电流Ix
(安)
电阻Rx
(欧)
电阻Rx
平均值(欧)
1
2
3
28.如图是某同学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电路图,小灯额定电压为2.5V。在实验中至少要多次调节滑动变阻器,电键闭合前滑片P应处于_______(选填“a”或“b”)端,其目的是使_______;然后接通电路,再次调节目的是使_______。在实验时测得的数据如下表。在整理数据计算功率时发现,其中一次实验结果与其他两次实验结果相差很大,经检查,原来是有一个电流的示数读错了。该同学选用的电流表的量程是0-0.6安。试分析:数据表中第_______次电流的读数错了,正确的应为_______ ,小灯泡额定功率P额= _______瓦。
次数
电压(伏)
电流(安)
1
2
1
2
2.5
0.25
3
3
0.30
29.某物理兴趣小组按照练习册的“课题与实践”,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探究人体的电阻和人体的安全电压。他们先用如图(a)所示电路测出电源电压,再用图(b)所示电路测出人体的电流,并计算人体的电阻,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试卷第29页,总30页
(1)从表一和表二中所测得人体干燥时电阻初步可知:_______。
(2)当通过人体的电流为1毫安时,人体就会有麻刺感,若将此电流作为安全电流,通过计算(写出过程)说明小张同学的安全电压大约为:_______。
(3)测量仅供参考,绝不允许人体直接接触算出的“安全电压”电路,请对图8(c)设置警示语: _______。
30.如图所示是某同学为研究“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实验后数据记录如表一所示。研究过程中,该同学采用了两种方案进行实验,即:
(a)改变电源电压; (b)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1)从实验序号1、2的数据可以得出该同学所采用的实验方案为_________(填序号)。理由是_________。
(2)该同学分别采用两种方案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
(3)分析实验序号1、2、3的数据,可以初步得出:_________。
31.(6分)如图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现象”的实验.将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分别装在易拉罐中,并测出沙子和水的初温.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并不断搅拌,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实验记录如下表.
(1)实验中,加热时间实质上反映了 ;
(2)根据实验数据,在图示坐标中画出沙子和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线;
(3)分析图线可知,对于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吸收相等热量, 升温较快的是 ;若使两者升高相同的温度,则 吸收的热量较多.这类实验,揭示了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这种属性是 .
32.(7分)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试卷第29页,总30页
(1)该温度计是利用 的原理制成的,加热时应使用酒精灯的 (选填“内焰”、“外焰”或“焰心”).
(2)甲、乙两组同学用同样多且初温相同的温水进行实验,加热所用的酒精灯也相同,结果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 (选填“A” 或“B”)套装置。
(3)乙、丙两组同学选用的相同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并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C所示的a、b两条曲线(a表示乙组的,b表示丙组的)。由图像C可知,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 (填“相同”或“不同”),图 (填“D”或“E”)所示的情形可表示水正在沸腾。他们两组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
(4)小明同学在家中观察水壶中的水沸腾时,发现从壶嘴喷出一股“白气”,但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这是由于 .
D
E革
A B C
33.(6分)王明同学在做“水的沸腾”实验时,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冷水均匀加热时,看见温度计的示数渐渐上升。他突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在水沸腾前,温度计示数上升速度是否是均匀的呢?由此他提出了下列几种猜想:
【猜想1】温度计示数上升速度先快后慢;
【猜想2】温度计示数上升速度先慢后快;
【猜想3】温度计示数上升速度先慢后快再慢;
【猜想4】温度计示数上升速度是均匀的。
(1)除了图甲中所示的器材,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测量仪器是 ;
(2)如图甲,他在操作的不妥之处是 ;
(3)他纠正错误后认真进行了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并作出了如乙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此验证了猜想 ,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填序号);
A.整个过程酒精灯火焰忽大忽小,放热不均匀
B.可能开始加热时有纸盖减少了热量的损失;
C.水开始汽化较慢,带走的热量少;
D.开始要加热石棉网和烧杯,后来水温较高时散热变快
(4)做“水的沸腾”实验时,通常用温水而不用冷水,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 ;实验中根据烧杯中 (选填 “气泡”、“温度”)变化情况判断水是否沸腾。
温度/℃
时间/min
34.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1)从表中数据可知,水和食用油的质量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加热结束时,食用油的温度比水温度_______(选填“高”或“低”).
试卷第29页,总30页
(2)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3)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选填“水”或“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更强。
35.(4分)兴趣小组在研究固体的熔化实验时,根据实验记录分别正确做出了固体的熔化图像如图甲、乙所示。
(1)根据图像甲判断的下列说法不正确。请你将错误之处打上点,并在括号内改正:
这种固体在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 )
在C点时,这种物质仍然是固体状态。( )
(2)根据图甲、乙和下表可以判断出甲图是___________熔化的图像;请再写出一条你发现的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1. 01×l05Pa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凝固点) ℃
钨3410
银962
萘 80
固态酒精-117
钢1515
铝660
海波 48
固态氦 -210
铜1083
铅328
冰 0
固态氧 -218
金1064
锡232
固态水银-38. 8
固态氢 -259
36.用如图甲所示的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A、B两种液体加热,绘制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1)如果A、B两种液体的质量相同,则________液体的比热容较大;
(2)如果A、B为同种液体,则________液体的质量较大。
37.某同学在做“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时,使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水和煤油加热,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物质
次数
质量m/kg
升高的温度△t/℃
加热时间t/min
水
1
0.1
10
2
2
0.2
10
4
煤油
3
0.1
10
1
4
0.2
10
2
(1)实验中使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相同时间是为了 ;
(2)分析第1、2次或第3、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 有关;分析第1、3次或第2、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升高相同的温度时, 吸收的热量不同;
(3)如果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 温度升高的多;
(4)该实验采用了 法,下列探究过程中也采用了一这方法的是 。
A.探究导体中的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B.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C.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时利用泡沫塑料的振动来说明音叉的振动
38.
试卷第29页,总30页
小华同学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对100g冰加热,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态.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1)冰属于晶体,由B→C的过程,冰水混合物 (需要 / 不需要)吸收热量,内能 (不变 / 增大 / 减小);
(2)设相同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则BC阶段物质共吸收了 J的热量(c冰 =2.1×103J/kg•℃,c水=4.2×103J/kg•℃);
(3)图丙是另一位同学在完成同一实验时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老师认为他的CD段数据有问题,老师做出这样的判断的依据是 。
39.两个同样的烧杯,内装温度、质量相同的水和某种液体,用同样的酒精灯加热,每隔1min记录一次它们的温度,测得如下数据: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加热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升温慢的是 (2分)
(2)如果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 吸收的热量少;(2分)
(3)由此可根据公式 ,推出C水 C液(填“>”“<”或“=”) (2分)
(4)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根据以上数据可算出C液= (2分)
40.(6分)为救治病人,急需将一种药品送到偏远的山村,这种药品要求在0℃以下存放,常用保温瓶不能满足需要。同学们经过讨论,为保障药品在0℃以下存放,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冷藏盒。
A
B
保温盒
(1)其中药品应放置于 (A/B)处,另一处空间放置低温物质。
(2)关于保温盒填充材料,你选择 (铝合金/发泡塑料/砂石)。
(3)关于放置在保温瓶内的低温物质的选择,小明认为只要放普通冰块即可,小华却认为应该放置由盐水凝固而成的冰块(简称“盐冰”)。
你支持 的选择,依据是:①这两种冰, 的熔点更低;② (题目中的某段文字)。
(4)进一步分析其原理:低温物质在运输途中发生 (填物态变化)而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保证冷藏效果。
41.(7分)请你完成测量某金属块的质量和密度时的若干操作:
甲 乙 丙
(1)测量金属块质量前,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
试卷第29页,总30页
处,此时指针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填“左”或“右”)
(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放在右盘中砝码的数量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为 g;放入金属块前量筒内水的体积为60mL,放入金属块后量筒内水面位置如图丙所示,则金属块的体积为 cm3;密度为 kg/m3;
(3)金属块若有磨损,则它的密度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细线的体积不可忽略,则测出的密度 (填“偏大”或“偏小”)。
42.(7分)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定小矿石的密度.
(1)将天平置于水平桌面上,先将游码移到 的零刻度,指针静止时的位置如图甲所示.为使天平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 “右”)调节;
(2)天平调平后,将小矿石放入左盘,在右盘中加减砝码,当放入最小砝码后,指针又在图甲所示的位置,为使天平平衡,应 并 ,直到天平再次平衡,所加砝码以及游码位置如图乙,由此可知,小矿石的质量为 g;
(3)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然后将矿石浸没在水中,测出矿石的体积为10cm3,适量的含义是 。
(4)矿石的密度ρ石块= kg/m3
43.在用天平和量筒测定金属块密度的实验中:
(1)现有以下可供选择的实验步骤:
A.将金属块投入盛水量筒中,记下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记为Va;
B.将金属块从量筒中取出,记下量筒中水的体积,记为Vb;
C.调节好天平,用天平称出从量筒中取出的金属块的质量记为ma;
D.调节好天平,用平天称出金属块的质量(尚未用量筒测体积)记为mb;
E.将量筒盛有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记为Vc。
请选择必要的步骤,并按合理的顺序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要求误差较小)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金属块密度的表达式_________。
(2)根据图中所示结果,将下表填写完整。
金属块的质量(g)
金属块的体积(cm3)
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cm3)
量筒内水的体积(cm3)
金属块的密度(g/ cm3)
30
44.(4分)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2)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
试卷第29页,总30页
小车由甲至乙
小车由乙至丙
小车由甲至丙
路程s/cm
26
时间t/s.
4
平均速度v/(cm/s)
15
45.在做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时,甲、乙、丙三个同学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其中甲、乙两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表所示。老师对这两种方案分析后指出:其中一种方案导致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大,另一种方案导致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小,而丙同学的方案是最好的。请你在下列表格中填写出丙同学的方案。甲、乙两同学的方案中,谁的方案导致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大?
甲同学
乙同学
丙同学
步骤一
测出空玻璃杯的质量m1
测出空玻璃杯的质量m1
步骤二
测出装有盐水的玻璃杯的质量m2
将适量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V
步骤三
将玻璃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V
将量筒中的盐水全部倒入玻璃杯中,测出总质量m2
步骤四
计算出盐水的密度
计算出盐水的密度
46.(6分)下表是小明测一滑轮组机械效率时收集的有关数据。
序号
动滑轮重
G动/N
物重
G/N
钩码上升
高度h/m
动力
F/N
动力作用点
移动距离
滑轮组的
机械效率η
1
0.5
1
0.1
0.7
0.3
47.6%
2
0.5
2
0.1
1.1
0.3
60.6%
3
0.5
4
0.1
2
0.3
(1)请在图中画出实验中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2)第三次实验中,钩码上升0.1m所用的时间为1.5s,则动力的功率为____W,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
(3)分析表格中数据发现: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重物至同一高度,提升的物重增加时,所做额外功将____,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___(两空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7.(4分)小明猜想物体的重力势能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及被举的高度有关.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他进行了如下实验,让两个不同质量的锥子分别在两个不同高度自由下落,扎到下方四本相同的旧书上,书因此被扎出孔,分析这些被扎孔的不同,如图所示.
(1)若比较甲和乙,这是通过控制 不变,来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 的关系;
(2)在(1)中,小明不仅比较了甲、乙,还比较了丙、丁,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
(3)小明设想了以下两种方案来判断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你认为最佳的一种是( )
试卷第29页,总30页
A.测出书上被扎孔的深度; B.数出被扎孔的纸的页数.
48.小华为了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速度的关系,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
实验甲:质量相同的两个小球,沿同一光滑弧形轨道分别从A处和B处开始向下运动,然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木块相碰,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如图甲所示.
实验乙:质量不同的两个小球,沿同一光滑弧形轨道分别从A处开始向下运动,然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木块相碰,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如图乙所示.
(1)要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应选用________图(填“甲”或“乙”).
(2)实验中,让两个小球沿同一光滑弧形轨道分别从同一位置A处开始向下运动,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这个实验中,利用木块被碰撞后移动的距离来比较物体的动能大小.下列实例中与此实验方法相同的有________(填编号).
①认识电流大小时,用水流进行类比
②用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来认识分子是运动的
③用吸引大头针数目来反映电磁铁磁性强弱
49.为了测量某油井所产石油的密度,小明收集了该井所产石油样品进行了如下测量。(常温下石油为粘稠的液态)
(1)他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_______处,发现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央的右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调节,直至天平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8.1g。然后将石油样品倒入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上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烧杯和石油样品的总质量为 g。
(3)将烧杯中的石油全部倒入量筒中,示数如图乙所示,石油的体积为 ml。
(4)根据他测量的数据,求得所测石油的密度为 g/cm3。
(5)按照小明设计的方案测量的石油密度值偏 ,造成该结果的原因是 。
(6)针对小明的实验方案,请你提出改进办法:
步骤① ;
② ;
③ 。
根据你的改进办法,测出石油的密度的表达式ρ= 。
50.小刚同学想测出一个实心塑料球的密度,但是发现塑料球放在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无法测出它的体积。小刚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步骤:
A.用天平测量塑料球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如图b所示,记录塑料球质量为m;
B.把适量的水倒进量筒中如图c所示,记录此时水的体积为V1;
试卷第29页,总30页
C.用细线在塑料球下吊一小铁块放入盛有适量水的量筒中,静止时如图d所示,记录此时量筒的示数V2;
D.把小铁块单独放入水中静止时如图e所示,记录此时量筒的示数V3;
E.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结果。
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调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然后调节天平横梁平衡,发现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上如图a所示的位置,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2)实验中使用天平测出塑料球的质量m=________g,塑料球的体积V=______cm3,计算出塑料球的密度ρ=_________kg/m3。
(3)实验步骤中,步骤_________是可以略去的。(填序号)
51.小徐同学在缺少量筒和溢水杯的情况下,做了“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实验器材和步骤如图所示。
①该实验目的是: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与它排开液体 之间的关系。
②如图所示,实验步骤有所遗漏,遗漏的步骤为 ,若将遗漏的步骤标注为E,则正确的实验步骤依次为 (填写实验步骤对应的字母)。
52.小王同学要测量石块密度,调节天平时出现如图(a)所示的情况,此时应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 ,使天平平衡。通过正确的实验操作后,读数时右盘中的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b)所示,则被测石块的质量是 克。若测得该石块的体积为30厘米3,则该石块的密度为 千克/米3。
(a) (b)
50g 20g 5g
53.为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深度有关;猜想2: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可能不同;猜想3: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1和猜想2,他们用液体压强计研究水内部的压强,得到数据如下表:
液体种类
水
水
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深度(cm)
5
5
5
10
10
10
15
15
15
橡皮膜方向
上
下
侧
上
下
侧
上
下
侧
压强计液面高度差(cm)
4.3
4.3
4.3
8.5
8.5
8.5
13
13
13
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并回答:
①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序号为_______ 的实验数据。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 。
②猜想2的结论是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③为了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你还应该进行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写完整实验过程)。
54.(8分)下图是我们“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试卷第29页,总30页
(1)该实验是通过用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研究__________(选填“小车”或“木块”)的动能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来判断动能的大小。
(2)本实验用同一辆小车是为了控制_________相同,探究动能大小与_______关系的,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得出的结论结论是___________ 。
(3)假如图中的水平面绝对光滑,则用图中的装置能否进行探究动能大小的实验?____,你判断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要研究的物理量不易直接测量时,都要想办法把它们的大小间接表示出来,下面的实验也是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的是( )
A.力是看不见的,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它
B.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C.用总电阻表示同一段电路中串联的两个电阻
D.认识电流时,用水流进行类比
55.(6分)小盘同学用天平、量筒、水和细线测量铝块的密度.
(1)实验步骤如下:①将天平放在 桌面上,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使横梁平衡;
②用调好的天平测量铝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及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铝块的质量
m= g;
③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中,记下此时液面对应的示数(如图丙所示);
④用细线系好铝块,并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下此时液面对应的示数(如图丁所示);
⑤整理器材.
(2)从丙、丁可知:铝块的体积V= cm3,则铝块的密度ρ= kg/m3;
(3)如果实验步骤顺序改为③④①②⑤,将会导致测出的铝块密度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
56.做物理实验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芳芳同学按照图所示装置对动滑轮特点进行了探究,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通过分析数据。她觉得与“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的结论偏差较大。你一定也做过这样的实验,回想你的实验经历,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出现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除此之外弹簧测力计还应沿_______方向做________________运动时“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
(2)分析表中数据你还发现:随物重的增大该装置的机械效率_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7.东瀛地区石油储量丰富,为了测量某油井所产石油的密度,小刚收集了该井所产石油样品进行了如下测量(常温下石油为黏稠的液态)。
试卷第29页,总30页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好天平平衡。先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1.2 g。然后将石油样品倒入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上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烧杯和石油样品的质量为_______g。
(2)将烧杯中的石油倒入量筒,其示数如图乙所示,石油的体积为______mL。
(3)根据测量的数据,求得所测石油的密度为______。
(4)联想到某起石油泄漏事故中石油漂浮在水面上的情景,小刚发现自己测量的石油密度值偏大,你认为该实验方案造成测量结果偏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针对小刚的实验方案,请提出改进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5分)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 和 测平均速度.
(2)该实验原理是
(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4)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 .(选填>、<、=)
59.为测量某本书中一张纸的厚度,有位同学这样做:先测出整本书的厚度,记为1.78cm,然后翻到书的最后一页,记下页码为356,于是他算得每张纸得厚度为:1.78cm/356=0.005 cm。
(1)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2分)
(2)这种测量的思路还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请举一例: (2分)
60.“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艾力同学让同一钢球A分别从不同的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观察木块B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s.回答下列问题:
(1)艾力同学在研究动能大小跟 的关系;
(2)观察木块被撞击后移动距离的长短,是为了判断 ;若水平面绝对光滑,本实验将 (选填“能”或“不能”)达到探究目的.
(3)如图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装置,与本实验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关于这两个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为了保证物体到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两个实验都控制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滑
B.b实验可以推理出,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C.a实验可得出物体的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D.a、b实验中物体运动时,机械能始终保持不变
试卷第29页,总30页
61.小明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1)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①表中有一个数据的记录是错误的,错误的数据是 ,应改为 ;
②第3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
③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 无关.
实验
次数
物重
G/N
物体上升的
高度h/cm
测力计的
示数F/N
测力计移动
的距离s/cm
1
6
3
2.5
9
2
6
5
2.5
18
3
6
8
2.5
24
(2)小红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多使用一个滑轮也做了实验,如图乙所示.
①小红多使用一个定滑轮,目的是为了改变 ;
②当这两位同学使用各自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若忽略绳重及摩擦,它们的机械效率 (相同/不相同).
62.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时,某同学按下图所示的顺序进行实验:
(1)你觉得最合理的实验顺序是 。
(2)图乙所示的步骤中,石块浸没时所受的浮力 该时刻桶中水所受的重力。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63.在“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A.可能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B.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C.可能与物体的种类有关;
(1)根据经验,你还能提出的一个猜想是: 。
(2)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某同学利用相关器材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为验证猜想B,应选择的图是 (选填序号),得到的结论是 __ 。
(3)铁块浸没在盐水中时受到是浮力是 N。
(4)该实验主要运用的探究方法是: 。
(5)实验中,所用的弹簧测力计是根据 原理制成的。
64.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零刻度处,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这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调节(选填:“左”或“右”);
(2)将待测液体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如图(1)所示,则m1= __________ g;
试卷第29页,总30页
(3)将烧杯中食用油的一部分倒入量筒,如图(2)所示,这部分液体的体积为V,则V= __________ cm3;
(4)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2=110g;
(5)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出这种液体的密度是___________g/cm3。
(1)
10
20
30
40
500
ml
(2)
65.张望同学在测量盐水密度时,进行了以下操作: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放到了标尺的0刻线处,发现分度盘的指针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端调.
(2)将天平调好后,正确测出了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95.4g.
(3)把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如图乙,量筒中盐水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 g,通过计算可知盐水的密度为 g/cm3.
(4)测量盐水密度为ρ盐水后,张望随手将早晨带的鸡蛋放入装有此盐水的量杯中,发现在清水里会沉底的鸡蛋现在浮在了盐水面上,于是张望灵机一动,又想出了一种利用量杯、水和已知密度的盐水测量鸡蛋密度的好方法.(如图丁)
①将适量的水倒入量杯中,测量水的体积V1,
②把鸡蛋浸没在量杯中清水里,记下总体积V2 ,
③将水倒掉,将适量的盐水倒入量杯中,测量盐水的体积V3,
④把鸡蛋漂浮在量杯中盐水里,记下总体积V4.表达式:ρ鸡蛋=
66.某同学在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A.把杠杆中点支在支架上;
B.按照甲图中那样把钩码挂在两边,并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把力和力臂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C.改变力和力臂的数据照B步骤那样重做两次;
D.求出各次实验中动力×动力臂与阻力×阻力臂的数值.
(1)该同学在 步骤前漏掉了一个重要步骤是 ;
(2)实验中要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原因 ;
(3)实验的结论是 ;
(4)若图乙中拉力由竖直向上改为斜向上拉,要是杠杆平衡,则拉力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试卷第29页,总30页
67.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晓贤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 状态时我们认为它受到的力是相互平衡的.
(2)实验时,晓贤发现当向左盘和右盘同时加入一个相等重量的砝码时,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些力是平衡的.晓贤再把右盘中的砝码换成一个较重的砝码时,发现木块仍然处于静止状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这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力 (填“平衡”或“不平衡”).
(3)要避免这种现象产生,请你对该实验装置提出改进意见: .
68.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小明同学共进行了3次试验,实验时所用的每个钩码重0.5N,杠杆上每一格长5cm,部分实验数据已记录在下表中。
(1)将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补充完整。
(2)小明的第3次实验存在错误,其错误是________ __ ________。
69.小明利用装有细沙的盒子、小桌、砝码、木块等器材,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其过程如图所示(甲、乙为质量相同的砝码,丙为装有细沙的盒子质量大于砝码,h2>h1)。
(1)小明通过观察什么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大小? 。请再举一个与此科学方法相同的另外一个具体事例:
(2)分析比较甲、乙两图中的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70.在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提供以下器材:中间有沟槽的木质轨道(如图甲,其中AB部分倾斜并与平直部分BC平滑连接,沟槽较为光滑)、大小与沟槽相当的玻璃球、铁球各一只、轻质弹簧、刻度尺各一个.
试卷第29页,总30页
(1)利用这套器材进行实验时,可以通过比较弹簧被压缩的程度 ,来比较小球动能的大小,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 ”.下面的3个研究实例中也采用这种方法的是 (填编号)
①认识电流大小时,用水流进行类比
②用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来认识分子是运动的
③用酚酞试液滴入溶液变红色来判断溶液呈碱性
(2)请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分析“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小球、质量越大,碰撞到弹簧之后弹簧缩的越短”,这一现象原因是 。
71.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
(1)小全同学用的是如图所示装置,该装置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该错误是: ;
(2)B、C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完成实验,他们得到如图所示的b、c图像,两图像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水的 不同.
72.如图所示是比较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实验: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水和食用油,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给水和食用油分别加热。
(1)实验前还须控制水和食用油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相同。
(2)实验过程中温度升高较快的是__________(填“水”或“食用油”)。
(3)在此实验中记录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水及食用油__________。
(4)这个实验说明:水的吸热能力__________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73.(7分)夏天中午海边的沙子很热但海水却很凉;傍晚海边的沙子较凉但海水却较暖和。对此,同学们提出如下猜想:可能是沙子吸热升温或放热降温都比水快。为了比较水和沙子吸热本领的大小,小明和小童所在的两探究小组都都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
试卷第29页,总30页
)他们在实验前准备了火柴、酒精灯、烧杯、沙子、水、搅棒、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秒表除此之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
(2)在加热过程中,小明用搅棒不断搅动的目的是________;水和沙子吸热的多少是通过________来反映的(选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
(3)设计实验方案时,需要确定以下控制的变量,你认为其中多余的是( )
A.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 B.酒精灯里所加酒精量相同
C.取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 D.盛放水和沙子的容器相同
(4)两小组获得的实验结论分别是:①等质量的沙子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沙子的时间短;②等质量的沙子和水加热相同的时间,沙子的温度上升得多.你认为上述结论能验证实验猜想的是__________(选填“仅是①”、“仅是②”或“①和②”)。
(5)探究过程中也有部分同学提出猜想:可能是中午海水蒸发吸收热量,所以温度低;而沙子不蒸发,所以温度高,你认为上述猜想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 。
74.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芳芳将适量的固体碎末装在试管中,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放入适量固体碎末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其“适当”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乙中所对应的固体属于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像丙是她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另一种固体熔化图像,其熔点是_______℃,熔化用了_______min,处于固液共存的是图中的________段,在此过程中混合物要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总体积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5.如图是某同学常温下在教室内用甲乙装置分别探究“冰和烛蜡熔化的特点”的实验。甲装置缺少酒精灯加热_______(选填“可行”或“不可行”)的;采用乙装置加热方式的优点是________。图丙是_______(选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图丁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__________℃。
76.“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中A.b所示。则图中_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在沸腾时的情况。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从记录的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此时水沸腾的温度是______℃。
(2)总结上述现象,可得出沸腾必备的两个条件是:达到沸点和____________。
试卷第29页,总30页
(3)实验中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给出一种原因即可)
(4)实验得到的结论与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100℃有明显的差异,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77.太阳能电池帆板(简称“电池板”)是为“嫦娥”系列探测器及其他空间飞行器提供能源的装置,如图所示。“电池板”通常装有“向日器”,有了“向日器”,“电池板”就像“向日葵”一样迎着太阳转动。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影响太阳能电池产生电流大小的因素”,他们用材料相同、面积分别为S和S’的“电池板”进行实验,并改变“电池板”与光线的夹角,用电流表观察电流大小,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a) (b) (c)
0.6 3
A
0.6 3
A
0.6 3
A
S θ
S' θ
S θ'
①分析比较图(a)与(b)可得: ;
②分析比较图(a)与(c)可得: 。
③根据实验结论可知,太阳能电池帆板安装“向日器”,是为了自动改变太阳能电池板的角度,尽量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某小组的同学做“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他们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1)在设计实验方案时,需要确定以下控制的变量,你认为其中多余的是( )
A.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
B.酒精灯里所加酒精量相同
C.取相同质量的水和另一种液体
D.盛放水和另一种液体的容器相同
(2)加热到一定时刻,水开始沸腾,此时的温度如图丙所示,则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_,这表明实验时的大气压强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而另一种液体相应时刻并没有沸腾,但是温度计的示数比水温要高的多.请你就此现象进行分析,本实验的初步结论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_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你认为是__________的比热容更大些。
79.小明设计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实验来比较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
(1)为了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实验时除了控制水的质量相同外,还需控制燃料的____相同;
(2)实验过程中小明发现,加热相同的时间后,甲温度计升高的温度比乙温度计升高的温度高,从而得出煤油的热值比菜籽油的热值大。他的这种判断方法是否合理,_____,理由是_____。
试卷第29页,总30页
80.“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小华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1)实验中所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制成的.
(2)从图中可知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 ℃,说明此时实验室中的大气压 (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3)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将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并看到有“白气”不断从烧杯中冒出,这些“白气”是由于水蒸气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而产生的.
81.(3分)小明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标有刻度的可绕接缝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
平面镜
O
E
N
F
纸板A
纸板B
(1)小明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O点,要使入射光和其反射光的光路同时在纸板上出现,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 (选填“一定垂直”、“一定不垂直”或 “可以垂直也可以不垂直”);
(2)小明在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的位置关系时,若以法线ON为轴,将纸板B向后旋转一个角度就看不到反射光了,此时反射光的位置 (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将纸板B 转到原来的位置又看到反射光了,这一现象说明
。
82.扎西在进行“视力矫正”的探究活动。如图甲所示它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
⑴如图(乙)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________图,其中矫正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图。(选填“A”、“B”、“C”、“D”)
⑵若在图甲实验中“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 )
A.保持在原来的位置
B.靠镜透镜
试卷第29页,总30页
C.远离透镜
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使像清晰
83.(4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小明和小军用了A、B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进行了四次实验,并把实验数据及现象准确地记录在下表中:
凸透镜焦距
物到凸透镜
像到透镜距离
像的情况
(cm)
距离( cm)
( cm)
正、倒
大、小
虚、实
凸透镜A
14
20
约47
倒立
放大
实像
30
约26
缩小
40
约22
缩小
60
约18
缩小
凸透镜B
16
20
约80
倒立
放大
实像
30
约34
放大
40
约27
缩小
60
约22
缩小
请你帮助他们通过比较表中凸透镜A、B的各类信息,写出相应的两个结论。
结论一:
结论二:
84.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各一个,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还缺少的器材是 ,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小丽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上,发现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
(3)若实验过程中另一探究小组的小明同学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蜡烛的像重合,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
85.在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焦距时,小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如图所示.当在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小华推断,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大于L.
(1)你认为小华的推断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2)为了检验小华的推断是否正确,可将凸透镜向下方的纸张慢慢移近,若观察到纸上呈现的光斑变 (选填“大”或“小”),则他的推断是正确的.
86.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凸透镜焦距为15cm。
试卷第29页,总30页
(1)实验前,应首先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光屏应在_________区域前后移动,才能得到清晰、倒立、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成了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即可)
(3)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放上一个老花镜,则发现像变得模糊了,若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这时应适当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可能重新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4)若用不透明的纸板将透镜左部挡住一半,在光屏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到烛焰完整的像。
(5)若实验中将光屏换成平面镜,则从侧面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倒立的烛焰像,此时凸透镜在平面镜中成像,像与凸透镜大小___________。
87.(7分)小红和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在水平桌面上用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白纸、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做实验,便于________,玻璃板应该______(水平/垂直/倾斜)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小红经过仔细观察,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支蜡烛的两个挨得很近的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________________。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做完一次实验后,小红让蜡烛靠近平面镜重做实验,此时像的位置_________ 平面镜(填“远离”或“靠近”),像的大小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88.(5分)在“探究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实验中,分别用红、绿、蓝三种不同颜色的玻璃纸蒙在能发出白光的三个手电筒上,然后开亮手电筒让白光透过玻璃纸分别射到不同颜色的布料上.下表是记录的实验现象:
自然状态下
的布料颜色
白光透过红色玻璃纸后的光射在布料上,看到的布料颜色
白光透过绿色玻璃纸后的光射在布料上,看到的布料颜色
白光透过蓝色玻璃纸后的光射在布料上,看到的布料颜色
白色
红
绿
蓝
红色
红
黑
黑
绿色
黑
绿
黑
蓝色
黑
黑
蓝
黑色
黑
黑
黑
分析以上信息,请你回答如下问题:
(1)白光由多种色光组成,白光射在有色玻璃纸上,玻璃纸将会把与它的颜色不同的色光_______ (选填“通过”或“吸收”).若隔着红色玻璃纸看一束黄光,看到的是_______色.
(2)人眼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在物体表面发生_______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而造成的.一束黄光射在红色不透明物体上,看到的物体颜色是_____色.
(3)黑色物体能_______ (选填“吸收”或“反射”)各种色光.
89.如图所示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其中A处应装右侧的透镜_____(选填“甲”或“乙”)。实验前需要将焰心、透镜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调节到_____
试卷第29页,总30页
。小民同学调节好实验器材,在图示位置的光屏上找到清晰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要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则应将透镜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此时的物距______像距(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90.(5分)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
(1)在实验中实验白色硬纸板AB能显示 ;也能方便地测量 。
(2)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到O点,若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此时在纸板B上看不到反射光,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 。
(3)将入射光线EO向法线靠近时,看到反射光线OF (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4)将纸板A、B置于同一平面后,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B沿FO射到O点,反射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说明光在反射时, 。
试卷第29页,总30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参考答案
1.(1)断开 连图略 (2) B 保护电路 (3) 电流表短路(R断路) (4)0.1 10 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5) 没有保持R两端的电压不变
【解析】
试题分析:(1)连接电路时,为了保护电路,开关应断开;由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时,如图所示;
(2)闭合开关前,为保护电路,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位于最大阻值处,图中B端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处;(3)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无示数,故障可能为电流表短路或电路开路;电压表有示数,电路中有电流或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开路,所以故障的原因可能是①电阻R断路②电流表短路;(4)排除故障后,小明通过实验得到数据如表(一)所示,其中第1次实验的电流表指针在0到0.20A的中间,为0.10A,此时表中电压为1.0V,所以电阻R=U/I=1.0V/0.10A=10Ω;根据表(一)的数据,可计算出第2次,第3次实验的电阻值为10Ω,所以可得出的结论是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5)小明继续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此时用控制变量法控制电压不变,将电阻R先后更换为5Ω和15Ω的电阻进行实验,得到数据如表(二)所示,三次电压数值不同,所小明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是没有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考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1)
(2)断开 左 (3)电阻断路(或电流表和电压表位置接反了)
(4)2.4 反比 (5)左 20Ω,1A (6)电阻
【解析】
试题分析:(1)用电流法观察,电流通道已经接好,就把电压表并联在电阻两端就可以了。
(2)连接电路过程中开关应该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处于阻值最大端,远离下面的接线柱时是阻值最大端,故应该把滑片放在最左端。
(3)闭合开关,发现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读数约为6V,出现这一故障可能的原因是电压表串联在了电路中,能形成这种电路的情况就是电阻断路或者电流表与电压表互换了位置。
(4)由欧姆定律可知电阻两端电压为2.4V。分析数据可知当导体两端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的乘积一定,所以当导体两端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答案第55页,总2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5)定值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当定值电阻变大后,如果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不变,则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要想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变就要减小它两端电压,所以要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电阻增大,故向左移。电源电压一定,电流最小时电路中电阻最大,故用第三次实验的数据可计算出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电阻为18Ω,故他们用的滑动变阻器规格为20Ω,1A 的。
(6)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应该控制电阻一定。
考点:欧姆定律实验
3.(1)R=U/I (2) 右 (3) 1.8 0.24 7.5 (4)没有结束,应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进行多次测量 求电阻的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其中的电流,就可以求出这段导体的电阻,这种方法叫做伏安法
(2)进行实验时,在闭合开关前,要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到最大阻值处,使电路中的电流最小,目的是保证电路中的灯泡、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等仪器的安全。按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电路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滑在右端最大阻值处。
(3)根据图知道电压表选的是小量程3V,分度值是0.1V,所以此时电压表的示数是1.8V;电流表选的是小量程0.6A,分度值是0.02A,所以此时电流表的示数是0.24A,根据R=U/I,所以RX=1.8V/0.24A=7.5Ω。
(4)小明同学测量完毕准备整理实验器材结束实验,是不可以的,为了减小误差应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进行多次测量,求电阻的平均值。
考点:伏安法测电阻
4.①P=UI;②如下图;③CD处导线断路(C、D处导线与接线柱未接牢等,答案合理均得分);④电压;0.4;5。
【解析】
试题分析:①本实验的原理是就是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UI。
②要求:闭合电键S前,移动变阻器的滑片P至左端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最大,则应选滑动变阻器下方的“右”接线柱。如图
③连接好电路,闭合电键,观察到灯泡L不发光,电压表示数为零。将电压表分别正确并联在AB、AC、AD两端,发现UAB=UAC=0,UAD>0,说明导线AB和BC完好,CD处导线断路。
④排除故障后,继续实验,测定灯泡L的额定功率。当移动变阻器的滑片P时,眼睛应先观察电压表的示数,使其为2伏,然后读出另一个电表的示数。当灯泡L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所示为0.2安,则灯泡L的额定功率为PL=ULIL=2V伏×0.2安=0.4瓦,此时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R=(U-UL)/I=(3伏-2伏)/0.2安=5欧。
考点:电功率的测量和计算
5.电流(通电导线);
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没有在多个位置进行多次实验;
没有改变电流方向进行多次实验;
小磁针所处位置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地磁场方向一致。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小明的实验现象可知,导体通电时,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且电流方向改变,磁场的方向改变;导体断电时,小磁针不发生偏转,说明电流周围不存在磁场。所以,可验证:电流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答案第55页,总2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小华的实验没能验证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因为实验过程中:Ⅰ没有在多个位置进行多次实验。Ⅱ没有改变电流方向进行多次实验。
小磁针所处位置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如果与地磁场方向一致,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方向不会发生。
考点:电流的磁效应
6.(1)如图所示 (2)断开 (3)A (4)2.2 < (5)0.5 (6)增大
【解析】
试题分析:(1)有题意可知,电路中的电流最大约为I=U/R=4.5V/10Ω=0.45A,所以,电流表的量程应选0—0.6A;电压表的量程根据需要调节。
(2)为了安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
(3)闭合开关前,变阻器的滑片P应位于A端,此时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4)小明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到某点时,电压表示数如图乙所示为2.2V,因为实际电压小于额定电压,则此时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额定功率;
(5)由图像可知,当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2.5V时,电流为0.2A,可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P=UI=2.5V×0.2A =0.5W;
图23
(6)进一步分析图像可知,随着灯泡两端电压的增大,灯泡两端电压与电流的比值在逐渐增大,所以,灯丝电阻逐渐增大.
考点:电功率的测量与计算
7.(1)温度计示数 (2)使通过两电阻丝的电流相等 电流 电阻 (3)错误 由R=U2/P可知,高温档功率大,电阻小,故应为高温档电阻丝短
【解析】
试题分析:(1)实验中煤油吸热的多少是通过温度计示数来反映的(温度计示数/加热时间),这是利用了转换法.
(2)将该电路设计成串联的目的是使通过两电阻丝的电流相等(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 通电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烧瓶中温度计的示数,若甲瓶中的温度计示数升高的快,说明电流通过导体R甲产生的热量多,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阻越大,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
(3)从电功率与电阻的关系来考虑,由R=U2/P可知,高温档功率大,电阻小,故应为高温档电阻丝短.
考点:探究影响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热量多少的因素
8.(1)电流 (4)减小 (5)没有保护电阻或不能直接测量温度(合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本题是研究电阻大小与温度的关系,利用铅笔芯做实验时,控制铅笔芯的长度、横截面积不变,两端电压不变,给铅笔芯加热改变其温度,通过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判断电阻的变化
实验思路:保持铅笔芯两端的电压不变,给铅笔芯加热,测出不同温度时通过铅笔芯的电流,根据电流的变化情况,得出铅笔芯电阻大小与其温度变化的关系,其依据是:电压一定时,电阻小,电流越大;分析表小数据可以初步得出:铅笔芯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考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控制变量法
9.(1)液面高度(2分);(2)电阻(2分); (3)电流(2分);(4)控制变量法(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实验中通过观察两个U形管中液面高度
答案第55页,总2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的变化来比较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的多少,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2)你认为甲图所示的装置是用来研究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因为两个电阻串联到电路中,电流和通电时间都相同,只有阻值的大小不同。
(3)由乙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在电阻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电阻的电流越大,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因为通过左边电阻的电流是右边电流的2倍,且左边的液面高度高。
(4)该实验采取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由于影响问题的因素有多个,设计实验时,应先考察
其中一个因素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种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考点: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控制变量法
10.(1)见下图(2分);(2)D (2分);(3)0.5 (2分);(4)不亮(2分);(5)测量小灯泡的电阻(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若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时,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大,那么滑动变阻器有效使用的是BP段,应把B接线柱接入电路中,由I=U/R可知,电路中的最大电流约为I=U/R=4.5V/10Ω
=.045A,所以,电流表的量程应选0—0.6A.如上图
(2)小宇同学闭合开关后,若发现电压表指针向刻度盘左边没有刻度的一侧偏转,如图乙所示,其原因是电压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出。
(3)根据图象信息可知,当小灯泡的电压为2.5V时,通过它的电流为0.2A,可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P0=U0I0=2.5V×0.2A=0.5W.
(4)实验中若不慎将电压表和电流表互换了位置,电压表串联到电路中,由于电压表的电阻很大,导致电路中的电流很小,几乎为零,则小灯泡将不亮。
(5)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的原理是R=U/I,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同样为电流和电压,所以,利用如图甲所示电路还可以完成的电学实验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考点:电功率的测量和计算
11.(1)电路图如图所示:
(5)断开;(6)不能,因为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7)不等于;(8)以一次实验得出物理规律
【解析】
试题分析:(1)电流从电源的正极经过开关S、灯泡L2、灯泡L1回到电源的负极,电压表并联在灯泡L1两端,如图所示:
答案第55页,总2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5)在拆接电路时,开关必须断开;
(6)当电压表B点不动,只断开A点,并改接到C点上时,虽然电压表此时与L2并联,但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却是反的,闭合开关后,指针会反向偏转;
(7)分析瑞瑞同学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串联电路总电压不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
(8)此实验在设计方案上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只测量了一次,应当改用不同规格的灯泡再测几次,然后再得出结论。
考点:探究串联电路电压规律
点评:注意的是在电学实验中,连接电路时开关都必须是断开;实验为了得出普遍结论,应进行多次实验,测出多组数据。
12.先用细线将与纸巾摩擦过的塑料吸管悬挂起来,再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塑料吸管,若吸管与玻璃棒相互吸引,说明吸管带负电;若吸管与玻璃棒相互排斥,说明吸管带正电。
【解析】
试题分析:实验方案一:操作方法:先用细线将与纸巾摩擦过的塑料吸管悬挂起来,再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塑料吸管;分析论证:若吸管与玻璃棒相互吸引,说明吸管带负电;若吸管与玻璃棒相互排斥,说明吸管带正电。
实验方案二:操作方法:先用细线将与纸巾摩擦过的塑料吸管悬挂起来,再将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塑料吸管;
分析论证:若吸管与橡胶棒相互吸引,说明吸管带正电;若吸管与橡胶棒相互排斥,说明吸管带负电。
考点: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点评:记住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再根据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的原理来设计本实验。
13.(1)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滑动变阻器的接线柱接错;(2)变阻器的滑片没调到最大阻值处;(3)0.32;1.216(或 1.22);(4)实际功率;增大;温度升高;(5)D
【解析】
试题分析:(1)图中两处错误是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滑动变阻器的接线柱接错;
(2)改正错误后,闭合开关,如果发现灯泡发出特别耀眼的光,且此时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有示数,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变阻器的滑片没调到最大阻值处;
(3)图乙所示,电流表的量程是0-0.6A,此时的电流为0.32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4)小灯泡的发光亮度是由灯泡的实际功率决定的。灯丝的电阻随两端电压的增加而增大,灯丝电阻发生变化的本质是电阻随温度增大;
(5)根据电功率公式,P=I2R,小灯泡的电阻随两端电压的增加而增大,所以选项D符合题意。
考点: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答案第55页,总2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点评:通过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的实验考查了滑动变阻器的连接及作用、灯泡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及图象分析、串联电路分压的作用等。
14.(1)空气受热容易膨胀,便于实验观察;两个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2)电阻;电流;(3)使电阻c、d中的电流不相等;(4)控制变量
【解析】
试题分析:(1)盒内封闭一定量的空气的优点是空气受热容易膨胀,便于实验观察;在实验中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的多少是通过观察两个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来比较的。
(2)图甲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电阻不同,可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图乙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电流不同,可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
(3)图乙中右侧盒外连接的5Ω电阻,它的作用是使电阻c、d中的电流不相等;
(4)物理研究方法有很多,本实验运用了两种方法:一是控制变量法;二是转换法。
考点:焦耳定律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焦耳定律、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以及控制变量法和转化法的了解和掌握。
15.(1)将电压表接在滑动变阻器两端;(2)电压;2.4V;10;(3)(求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4)如图所示:
【解析】
试题分析:(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电阻越大电压越高,而且电阻是变化的,判断电压表测的是滑动变阻器的电压;
(2)表格中错误的数据是电压,其中第一次正确的记录应是6V-3.6V=2.4V,此次测量计算出的待测电阻:;
(3)实验中三次测量RX的目的是减小误差;
(4)设计电路图如图所示:
闭合开关S1,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U,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不动,断开S1,闭合S2,电压表的示数为U1,此时的电流是,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相等,待测电阻的阻值:。
考点:伏安法测电阻
点评:需要知道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①保护电路;②改变通过灯泡(或定值电阻)的电流;③改变灯泡(或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连接电路的两条注意事项:①连接电路时把开关断开;②闭合开关前把滑动变阻器调到阻值最大处。
16.(1)b端(或最右端) (2)断路 (3)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4)b;使电压表的示数减小到2.5V (5)20Ω 1A;15
【解析】
试题分析:(1)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前变阻器的滑片P应该移至阻值最大处,即b端;
答案第55页,总2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2)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且接近于电源电压,则电路中出现的故障可能是定值电阻发生了断路;
(3)由这些数据得到如图乙所示的电流I随电阻R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4)先把5Ω的电阻接入电路中进行测量,接着又改用10Ω的电阻继续做实验,当把10Ω的电阻接入电路后,小明应将滑片P向b端移动,滑动变阻器分得的电压多一些,才能使电阻两端的电压减小到2.5V;
(5)15Ω的电阻加入电路,为了使电压为2.5V,根据串联电路电压比等于电阻比得到,滑动变阻器的电阻12Ω,选用的滑动变阻器应该是20Ω 1A,如果小明没有正确选用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就会现这样的情况,当把15Ω的电阻接入电路时,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变阻器的滑片,都无法使电压表的示数达到实验要求的数值。
考点: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
点评:能够根据题目数据选择合适的滑动变阻器,不但考虑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电流,也要考虑滑动变阻器的电阻;电路电流不能超过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滑动变阻器最大电阻稍大于电路需要的电阻。
17.(1)不能;(2)同时性(同时记录U、I、t);(3)平均电阻,电阻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4)煤油,不导电
【解析】
试题分析:(1)直接加热热敏电阻,温度变化快,且不便于测量,所以不能直接加热热敏电阻;
(2)热敏电阻的阻值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所以热敏电阻的受热后,电阻的变化会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它两端的电压,因此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通过的电流和对液体的加热时间都应是相对应的,在收集每组测量数据时要注意同时记录U、I、t;
(3)探究热敏电阻的电阻值与温度的关系,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计算它的平均电阻;
(4)在给热敏电阻通电时,应考虑液体的导电性能是否会对实验产生影响,因此宜在烧杯中注入适量的煤油或汽油,因为它具有不导电的特点。
考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点评:该题考查温度对电阻的影响,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重点通过对热敏电阻的加热方式,从多方面的进行分析探究。
18.(1)如图所示:
(2)左;(3)0.75;(4)电压表接在滑阻两端
【解析】
试题分析:(1)电源是由两节干电池连接,电源电压是3V,所以电压表量程选择0-3V,电压表和灯泡并联,如图所示:
答案第55页,总2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2)小明同学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电压表的读数是2V,则他应当将滑片P向左移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5V;
(3)电压表的示数为U=2.5V时,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0.3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P=UI=2.5V×0.3A=0.75W;
(4)在移动滑片时,灯泡逐渐变亮,而电压表的示数变小,说明电压表不是接在小灯泡的两端,而是电压表与滑动变阻器并联了。
考点:探究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点评:用电压表测出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出通过用电器的电流,根据公式P=UI计算出用电器此刻的电功率,这种方法叫做伏安法。
19.(1)断开开关,取下5电阻;(2)U一定,I与R成反比;(3)35;(4)保持电阻两端电压一定
【解析】
试题分析:(1)实验过程中,小明用5Ω的电阻做完实验后,接下来断开开关,取下5Ω电阻,然后将10Ω的电阻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位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2)从乙图像中得到电压一定时,电流和电阻成反比;
(3)根据串联分压的知识,当电阻R=25Ω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最大,由图象知,此时电路中的电流为0.1A;
(4)这个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保持电阻两端电压一定。
考点:探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点评:知道实验过程中应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分析清楚电路结构、认真分析实验数据是正确解题的基础与关键。
20.(1)不相同;(2)连接电路时开关没有断开;C;(3)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4)换了不同规格的小灯泡或改变电源电压;(5)甲: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乙:电流表的量程选取得太大了。
【解析】
试题分析:(1)小明最好选择两个小灯泡的规格应该是不同的;
(2)刚将线路两端接到电源两极,L2就亮了,说明连接电路时开关没有断开;实验时L1没亮的原因可能是L1灯座处可能短路;
(3)分析三组数据中,三处不同位置电流表的示数相等,可得结论: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相等;
(4)换了不同规格的小灯泡或改变电源电压,可以获得三组不同电流值;
(5)当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错时,指针会向左偏,甲同学的是由于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当量程选择的太大时,指针会偏转的角度小,读数不准确,乙同学是电流表所选量程偏大。
考点: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
点评:解决本题需要知道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21.变大;右;6
【解析】
试题分析:当ab间接入电阻R1 = 5Ω时,电压表示数为6V;当ab间接入电阻R2 = 10Ω
答案第55页,总2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时,闭合开关后会发现电压表示数变大,下一步操作是向右移动滑片,使滑动变阻器连入的电阻变大(分压变大),使ab间的电压减小,直到电压表的示数为6V。
考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点评: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中,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控制电阻不变,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控制电压不变。
22.电流表示数;甲乙
【解析】
试题分析: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其横截面积的关系”,选择材料和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导体,选用甲乙两根电阻丝做实验,根据电流表示数大小判断接入M、N两点间电阻的大小。
考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点评: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23.(1)大;(2)表二;正比;(3)(a)比值;(b)铝丝长度与横截面积的比值不同,电阻不相同;铝丝长度与横截面积的比值越大,电阻越大;(4)导体乙和导体丙
【解析】
试题分析:(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可得出的定性结论是:常温下,铝丝长度相同,铝丝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2)分析比较表二的相关数据可得出的定量结论是:常温下,铝丝横截面积相同时,铝丝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
(3)(a)分析比较(1与5)、(2与4)或(3与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常温下,铝丝长度与横截面积的比值相同,电阻相同;
(b)分析比较(1与5)、(2与4)或(3与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常温下,铝丝长度与横截面积的铝丝长度与横截面积的比值不同,电阻不相同;铝丝长度与横截面积的比值越大,电阻越大;
(4)表一和表二中是探究铝丝,为了进一步探究导体的电阻与材料的关系,需添加的器材是不同材料的金属丝,可以选择导体乙和导体丙。
考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点评: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导体越长、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24.如表格所示:
【解析】
试题分析:将变阻器的滑片放置于一端,然后闭合电键,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片P,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都为零。接着他将电路中的电压表先后并联到滑动变阻器两端b、c上,观察到电压表的示数变为9伏、电流表示数仍为零,可以判断电阻Rx发生断路,电压表的示数等于电源电压为9V,电压表选择的量程是15V,图a中得到电压表的示数是4.5V,电流表量程是0-3A,从图b中得到电流表的示数是0.44A,电阻;当滑片移动到最左端时,只有电阻接入电路,此时电压等于电源电压,示数是9V,电阻:,当滑片移动到最右端,电流是0.3A,滑动变阻器处于阻值最大处,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电阻两端的电压:,此时的电阻:,电阻的平均值:。
答案第55页,总2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考点:测量导体的电阻
点评:分析电路故障时,应知道电路故障一般为断路或短路两种,根据故障现象,注意分析各种可能的故障原因,最后综合考虑得出结论。
25.(1)灯泡的功率、 不变、 书本被照亮的程度 (2)当其他条件一定时,书本获得的光越强,书本照亮程度越亮 (3)低于 (4)例如:书本与灯泡的距离 用控制变量法验证,合理均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探究书本的照亮程度与灯泡功率有关的猜想时,应该改变灯泡的功率,并控制其它因素不变,观察书本被照亮的程度;
(2)小明取下灯罩后,发现在同一位置的书本变暗了,说明当其他条件一定时,书本获得的光越强,书本照亮程度越亮;
(3)家里的粉碎机开动的瞬间书房的灯变暗了,说明灯两端的实际电压低于额定电压,使实际功率低于额定功率;
(4)因为距离灯泡越远,书本越不清楚,所以书本的照亮程度可能还与距灯泡的距离有关。
考点:物理实验探究
点评:该探究实验主要利用了控制变量法,考查了学生实验分析能力。
26.(1)当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3)30欧 无关
【解析】
试题分析:
(1)分析表1数据,可得到的结论:当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分析表2数据,可得到的结论: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R=U/I=6V/0.2A=30欧;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与电压、电流无关。
考点:电流跟电压、电阻之间关系
点评:最后一问是易错点,记住电阻的大小只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与电压、电流无关。
27.图略;Rx断路;
(10)
1
2
.0
0.
4
5
2
3
.
1
0.
5.3
3
6.0
1
.
2
5
5
.
1
58
【解析】试题分析:①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是“一上一下”,所以将A或B接线柱与定值电阻右接线柱相连即可;
②闭合电键,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过程中,发现电流表始终无示数,说明电路断路,电压表示数始终为6伏,说明电压表可以连接电源两极,所以Rx断路;
③滑动变阻器阻值为0时,电流表示数的最大值为1.2安,此时,Rx分电源电压6伏,Rx=6伏/1.2安=5欧;根据图17可知,闭合电键,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时,U=2.0伏时,I=0.4安,Rx=2.0伏/0.4安=5欧,R大=(6伏-2伏)/0.4安=10欧;将滑片移到中点时,R=1/2R大=5欧,电流表示数为0.58安,所以UR=0.58安×5欧=2.9伏,Ux=6伏-2.9伏=3.1伏,Rx=3.1伏/0.58安=5.3欧;定值电阻阻值取三次的平均值5.1欧。
考点:伏安法测电阻
点评:本题考查了伏安法测电阻,为了减小误差,必须多次实验求平均值,本题有一定难度,属于中档题。
28.b;电路中电阻最大,电流最小,从而保护电路;小灯在不同电压下发光;1;0.2;0.625
【解析】
试题分析:电键闭合前滑片P应处于b端,其目的是使电路中电阻最大,电流最小,从而保护电路;然后接通电路,再次调节目的是使小灯在不同电压下发光;电流表使用0~0.6A量程,超过0.6A的电流是错误的,所以第1次电流读数错误;根据指针位置相同时,按照0~3A量程的读数是0~0.6A量程读数的5倍,所以正确读数为0.2A,小灯泡额定功率P=UI=2.5V×0.25A=0.625W。
答案第55页,总2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考点: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点评:需要知道电压表和电流表都有两个量程,用的电压表和电流表,指针位置相同时,按照大量程的读数是小量程读数的5倍。
29.(1)不同人体干燥时的电阻不同;(2)5V;(3)湿手不能接触开关
【解析】
试题分析:(1)从表一和表二中所测得人体干燥时电阻初步可知:不同人体干燥时的电阻不同;
(2)小张同学的安全电压;
(3)湿手具有易导电,不能接触开关。
考点:欧姆定律的应用;安全用电
点评:需要知道欧姆定律的公式,电压表测量用电器的电压,电流表测量用电器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可以得到用电器的电阻。
30.(1)(a);定值电阻R2所在支路的电流也在改变;(2)从不同情况中寻找普遍规律;(3)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解析】
试题分析:(1)从实验序号1、2的数据可以得出该同学所采用的实验方案为(a),因为定值电阻R2所在支路的电流也在改变;
(2)该同学分别采用两种方案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从不同情况中寻找普遍规律;
(3分析实验序号1、2、3的数据,可以初步得出: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考点: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特点”的实验过程的了解以及改进实验的方法,对于探究性实验结论的得出需要测量大量的实验数据,通过数据之间的关系,寻找基本规律。
31.(1)沙子、水吸收热量的多少 (2)图(2分) (3)沙子 水 比热容
【解析】
试题分析:(1)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现象”的实验,应采用控制变量法,所以要使 不同物质的质量初温、和吸收的热量都相同,实验中加入相同的时间,目的是要保证水和沙子吸收的热量相等;(2)以时间为横轴,温度为纵轴描点,然后用直线连接,如图;
(3)由图像知道对于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升温较快的是沙子,若两者升高 相同的温度,则水吸收的热量多,这类实验,揭示了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这种属性是
比热容。
考点: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现象” 比热容
32.(1)液体的热胀冷缩;外焰;(2)B;(3)相同;D;丙组烧杯中的水多(合理均可)(4)靠近壶嘴处温度较高,水蒸气不易液化
【解析】
试题分析:(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液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温度计细玻璃管内的液柱就会随之上升(下降)。加热时应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
答案第55页,总2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2)甲、乙两组同学用同样多且初温相同的温水进行实验,加热所用的酒精灯也相同,结果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B套装置,因为B套装置的烧杯上方加盖,减少了热量的损失。
(3)由图像C可知,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相同,因为水都是在100℃沸腾;图D所示的情形可表示水正在沸腾,因为水沸腾后,水内部的温度是均匀的,气泡上升的过程中,所受的水的压力越来越小,体积越来越大。丙组烧杯中的水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的时间较长,原因可能是丙组烧杯中的水多,也可能是水的初温较低等。
(4)水蒸气液化的条件是温度降低或压缩体积。小明同学在家中观察水壶中的水沸腾时,发现从壶嘴喷出一股“白气”,但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这是由于靠近壶嘴处温度较高,水蒸气不易液化.
考点:温度计的原理;水沸腾的现象和特点;气体液化的条件
33.(1)秒表 (2)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 (3)3 D
(4)缩短实验时间 气泡
【解析】
试题分析:(1)要研究在水沸腾前,温度计示数上升速度是否是均匀,需要记录温度和时间两个物理量,所以,除了图甲中所示的器材,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测量仪器是秒表;
(2)甲中,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他在操作时的不妥之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
(3)由乙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知,温度计示数上升速度先慢后快再慢。由此验证了猜想3,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开始要加热石棉网和烧杯,后来水温较高时,由于温度越高,蒸发越快,且与室温温差越大,散热变快。
(4)做“水的沸腾”实验时,通常用温水而不用冷水,这样做的目的是缩短实验时间,提高课堂的效率;实验中根据烧杯中气泡变化情况判断水是否沸腾,如果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越来越大,则水沸腾,否则水不沸腾。
考点:探究:水的沸腾
34.(1)相同 高 (2)大于 (3)水
【解析】
试题分析:(1)由表格中数据可知水和食用油的质量都是60g,故质量相同,加热结束时,食用油的温度为68℃,水的温度为45℃,故食用油的温度比水高。
(2)两个相同的装置加热时间长的吸收的热量多,所以水吸收的热量大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3)质量相同,升高温度相同时吸收热量多的吸热能力强,所以水的吸热能力强。
考点:比热容
35.(1)温度不断上升。(温度保持不变);固体状态。(固液共存)
(2)冰;冰的熔点O℃(或乙物质是非晶体;乙物质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解析】
试题分析:(1)这种固体在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O℃不变;在C点时,这种物质处于熔化过程,既有固态也有液态,即固液共存。
(2)根据图甲、乙和下表可以判断出甲图是冰熔化的图像,因为冰是晶体,由熔点;冰的熔点O℃(或乙物质是非晶体;乙物质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考点:固态的熔化
36.(1)B (2)B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c=Q/m△t 可知, 如果A、B两种液体的质量相同,因为加热相同的时间,B升温较慢,则B液体的比热容较大;
(2)由m = Q /c△t可知,如果A、B为同种液体,因为加热相同的时间,B升温较慢,则B液体的质量较大。
考点:比热容
37.(1)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同 (2)质量 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 (3)煤油 (4)控制变量法 A
【解析】
试题分析:(1)相同的电热器,电功率相同,根据公式W=Pt可知,加热时间相等,消耗电能相等,产生的热量也
答案第55页,总2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相等,则物质吸收热量相等,这种把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转换成易于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叫转换法;所以,实验中使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相同时间是为了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同。
(2)分析第1、2次和第3、4次实验数据的共同特点是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但质量不同,吸收的热量不同,所以可得结论: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质量有关;第1、3次或第2、4次实验数据的共同特点是不同物质,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吸热不同,所以可得结论:升高相同的温度时,质量相同的不同种物质,吸收的热量不同。
(3)分析第1、3次和第2、4次实验数据知道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温度时,水需要的时间长,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如果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煤油温度升高的多。
(4)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所以,该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上述探究过程中 A采用了此法。
考点: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38.(1)需要、增大 (2)4200J (3)水的比热容比冰大,质量相等的冰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水升温应该比冰慢,而图C中水升温快。
【解析】
试题分析:(1)因为冰属于晶体,由图象知道B→C是熔化过程,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但内能会不断增大。
(2)相同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则BC阶段物质吸收的热量与水CD阶段吸收的热量相等,由图像知道t0=0℃ t=10℃ m水=100g,所以,冰吸收的热量是Q=cm△t=4.2×103J/kg•℃×0.1kg×10℃=4200J。
(3)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质量相同的冰和水在吸热情况相同时,水升温应较慢,而图丙中水升温较快。
考点:熔化现象
39.(1)水(2分);(2)某种液体(2分)
(3)Q=cm△t >(2分);(4) 2.8×103J/(kg•℃)(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由数据可知,同样加热1(或2、3、4、5)min,水升高的温度为2(或4、6、8、10)℃,某种液体升高的温度为3(或6、9、12、15)℃,所以,在加热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升温慢的是水;
(2)由数据可知,同样升高6℃,水和某种液体需要的加热时间分别为3min和2 min,加热时间的长短反映了吸热的多少,则某种液体吸收的热量少;
(3)根据公式Q=cm△t 可知,初温和质量相同的水和某种液体,吸收热量多的,比热容大,推出C水>C液;
(4)由Q=cm△t和(2)可知,C液/C水=Q液/Q水,所以,如果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根据以上数据可算出C液==(Q液/Q水)C水=(2/3)4.2×103J/(kg.℃)=2.8×103J/(kg•℃)。
考点:比热容的测量
40.(1)B (2)发泡塑料(3)小华 盐冰 要求在0℃以下存放 (4)熔化
【解析】
试题分析:(1)药品应置于保温盒内B处,A处放置低温物质。(2)保温盒内填充材料应选择热的不良导体,所以选择发泡塑料。(3)支持小华的选择,因为这种药品要求在0℃以下存放,盐冰的熔点更低。(4)熔化吸热,低温物质在运输途中发生熔化而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保证冷藏效果。
考点:物态变化
41.(1)零刻度线;右;(2)52.4;20;2.62×103;(3)不变;偏小
【解析】
试题分析:(1)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测量前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测量前,调节横梁平衡应遵守“左沉右旋”(或“右沉左旋”)。
(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放在右盘中砝码的数量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为50g+2.4g=52.4g;放入金属块前量筒内水的体积为60mL,放入金属块后量筒内水面位置如图丙所示为80ml,则金属块的体积为(80-60)cm3;密度为ρ= m/V=52.4g/20 cm3=2.62 g/cm3=
答案第55页,总2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2.62×103kg/m3;
(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是否磨损无关。所以,金属块若有磨损,则它的密度不变;若细线的体积不可忽略,测量的体积偏大,则测出的密度偏小。
考点:密度的测量与计算
42.(1)标尺左端 左 (2)取下最小砝码 向右移动游码 21.4
(3)既能浸没矿石且浸没后不超过量程 (4)2.14×103
【解析】
试题分析:
托盘天平的使用: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测量前要调节横梁平衡应“左沉右旋”(或右沉左旋);测量时要调节横梁平衡应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故
(1)将天平置于水平桌面上,先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指针静止时偏向右侧.为使天平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天平调平后,将小矿石放入左盘,在右盘中加减砝码,当放入最小砝码后,指针静止时仍偏向右侧,为使天平平衡,应取下最小砝码并向右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再次平衡,所加砝码以及游码位置如图乙,由此可知,小矿石的质量为20g+1.4g=21.4g g;
(3)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然后将矿石浸没在水中,测出矿石的体积为10cm3,适量的含义是既能浸没矿石且浸没后不超过量程,因为如果不能浸没矿石便无法测量出矿石的体积,如果浸没后超过量程,无法读取量筒的示数。
(4)矿石的密度ρ石块= m/ V=21.4g g/10cm3=2.14g/cm3=2.14×103kg/m3
考点: 天平的使用;密度的测量
43.(1)D E A ρ=ma/(Va—Vc);(2)68.6 10 40 6.86
【解析】
试题分析:(1)用ρ= m/ V测量固体的密度,为了减小误差,应先测量铁块的质量,再利用量筒和水来测量铁块的体积。如果先测量铁块的体积,铁块会带水,导致铁块的质量偏大,测量结果偏大。所以,合理的顺序为D E A。金属块的体积为(Va—Vc),金属块密度的表达式ρ=ma/(Va—Vc)。
(2)根据图中所示结果可知,金属块的质量68.6g,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40cm3,金属块的体积为(40-30)
cm3,金属块的密度为ρ=ma/(Va—Vc)=68.6g/10cm3=6.86g/cm3。
考点:固体密度的测量和计算
44.(1)
小车由甲至乙
小车由乙至丙
小车由甲至丙
路程s/cm
64
90
时间t/s
2
6
平均速度v/(cm/s)
13
16
(2)(1分)不是。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小车前段路程运动慢,后段路程运动快。
【解析】
试题分析:(1)小车由甲至乙的路程为(90-64)cm,时间为00:05:06-00:05:04=2s, 平均速度v=s/t=26cm/2s=13 cm/s;小车由乙至丙的路程为(64-0)cm,时间为00:05:10-00:05:06=4s, 平均速度v=s/t=64cm/4s=16 cm/s;小车由甲至丙的路程为(90-0)cm,时间为00:05:10-00:05:04=6s,平均速度v=s/t=90cm/6s=15 cm/s。
(2)匀速运动是速度不变的运动。小车前段路程运动慢,后段路程运动快,所以,小车全程不是匀速运动。
考点:速度的测量和计算
45.甲同学的方案导致的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大
丙同学
步骤一
将适量的盐水倒入玻璃杯中,测出盐水的质量m1
步骤二
将玻璃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V
步骤三
测出空玻璃杯的质量m2
答案第55页,总2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步骤四
计算出盐水的密度P=m/V=(m1—m2)/V
【解析】实验分析很重要,求总质量,总体积的都不能做到准确测量。影响测定密度的误差因素有质量和体积测定两个方面。在实际测量中,盐水能沾到容器上,这是实验时必须充分考虑的。
46.(6分)(1)如图 (2)0.4 66.7% (3)变大 变大
【解析】
试题分析:(1)由表格中数据可知,物体上升的高度h=0.1m,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0.3m,s=3h,所以由3段绳子承担物重,因此要从动滑轮绕起.答案如上图。
(2)根据功率公式得:P=W/t=FS/t =2×0.3/1.5s= 0.4W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Gh/Fs=66.7%
考点: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功和功率
47.(1)高度 质量 (2)便于总结普遍规律,防止偶然性 (3)B
【解析】
试题分析:(1)甲和乙中两个不同质量的锥子下落的高度相同,这是通过控制高度不变,来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为了得到普遍规律,防止偶然性,应多次进行实验.
(3)A.通过测出书上被扎孔的深度来判断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误差较大; B.数出被扎孔的纸的页数来判断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更准确.
考点:实验设计
48.(1)乙 (2)使两个小球到达水平面时速度相同 (3)②③
【解析】
试题分析:(1)要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需保持物体的速度相等,质量不同,所以使质量不同的小球从同一高度滚下,选乙;
(2)让质量不同的小球从同一高度A开始运动,可以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由图乙知;
(3)质量不同的小球从同一高度滚下,速度相等,小球的质量越大,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说明动能越大,可得当物体的速度相等时,物体质量越大,动能越大;这个实验中,利用小球推动木块距离的长短来比较物体的动能大小,这是应用了转换法;上述实验中运用此法的是②③
考点:动能的影响因素
49.(1)零刻度线处 左(2)81.8 (3)46 (4)0.95
(5)大 从烧杯向量筒中倒石油时,烧杯中有残留,使所测得的石油体积偏小,从而使密度值偏大。
(6)①先用天平测出石油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1,②将石油倒入一部分在量筒中测出其体积为V;③再用天平测出剩余的石油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2。 ρ=(m1-m2)/V。
【解析】
试题分析:(1)天平使用前首先将天平放到水平台上,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调节螺母使指针指在刻度盘中央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平衡调节原则:右偏左调,左偏右调,先快后慢.根据题意发现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央的右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2)天平读数时,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游码质量,所以,烧杯和石油样品的总质量是50g+20g+10g+1.8g=81.8g(3)量筒读数时,按照液面凹形的底部读数,石油的体积46ml(4)根据他测量的数据,所测石油的密度为ρ=(m-m杯)/V=(81.8-38.1)g/46ml=0.95 g/cm3(5)从测量结果看偏大,估计是因为从烧杯向量筒中倒石油时,烧杯中有残留,使所测得的石油体积偏小,从而使密度值偏大。(6)针对
答案第55页,总2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从烧杯向量筒中倒石油时,烧杯中有残留,使所测得的石油体积偏小,可以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①先用天平测出石油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1,②将石油倒入一部分在量筒中测出其体积为V;③再用天平测出剩余的石油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2。由 ρ=(m1-m2)/v计算。
考点:密度的测量
50.(1)右;(2)17;20;0.85×103;(3)B
【解析】
试题分析:(1)实验时,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调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然后调节天平横梁平衡,发现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上向左偏,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右移动;
(2)从图b中得到塑料球的质量m=10g+5g+2g=17g;塑料球的体积:;
塑料球的密度;
(3)实验步骤中,步骤B适量的水倒进量筒中,可以去掉,没有用到此步骤。
考点:固体密度的测量
点评:测固体密度的基本方法: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m,根据排水法测出固体的体积V,用公式算出固体的密度。
51.重力;测量小桶和排开液体的总重力; A、B、D、C、E(其它正确答案也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①该实验目的是: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与它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
②实验步骤:先测出物体的重,接着测出空小桶的重力,然后将物体浸没在如图摆放的烧杯中(相当于溢水杯),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根据F浮=G-F示得出受到的浮力,最后测出小桶和排开液体的总重力G排,得出F浮=G排的结论;所以遗漏的步骤为:测量小桶和排开液体的总重力;实验步骤依次为A、B、D、C、E。
考点:阿基米德原理
点评:阿基米德原理是浮力最重要的原理,本题研究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过程,难点是能发现实验遗漏的步骤。
52.右; 平衡螺母; 78.6; 2.62×103
【解析】
试题分析:调节天平时出现指针偏左时,应该向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左盘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示数之和,即75g+3.6g=78.6g;ρ=m/V=78.6g/30cm3=2.62×103kg/m3。
考点:天平的使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量石块密度的实验,包括天平的使用,密度的计算,考查的都是基础知识点。
53.①1、4、7或2、5、8或3、6、9; 同种液体内部方向相同时,深度越深,压强越大;②错误;③选用其他液体,让金属盒分别处于5cm、10cm、15cm处测出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并分别与前三组数据比较
【解析】
试题分析:①为了验证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深度有关,应选序号为1、4、7或2、5、8或3、6、9,实验的结论是同种液体内部方向相同时,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②比较实验1、2、3或4、5、6或7、8、9均可以看出,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猜想2是错误的;
③为了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选用其他液体,让金属盒分别处于5cm、10cm、15cm处测出两管液面的高度差,并分别与前三组数据比较。
考点: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点评:在同种液体内部,深度越小,该处压强越小;在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54.(1)小车;木块被撞的距离;(2)质量;速度;质量一定,速度越大,动能越大;(3)不能;木块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木块被撞的距离;(4)A
【解析】
试题分析:(1)该实验是通过用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研究小车的动能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通过观察木块被撞的距离来判断动能的大小;
答案第55页,总2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2)本实验用同一辆小车是为了控制质量相同,探究动能大小与速度关系的,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得出的结论结论是质量一定,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3)假如图中的水平面绝对光滑,则用图中的装置不能进行探究动能大小的实验,因为木块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木块被撞的距离;
(4)当要研究的物理量不易直接测量时,都要想办法把它们的大小间接表示出来,是转换法,
A选项力是看不见的,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它,采用转换法;
B选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采用控制变量法;
C选项用总电阻表示同一段电路中串联的两个电阻,采用等效替代法;
D选项认识电流时,用水流进行类比,采用类比法。
只有A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点评:考查了转换法、控制变量法等研究方法在探究实验中的应用.在运用转换法时,一定要保证能够直接观察的现象(转换得到的)是由探究的物理量的变化引起的。
【答案】(1)①水平;右;②54;(2)20cm3;2.7×103;(3)偏大。
【解析】
试题分析:(1)①天平的使用规则是:天平测量前应放到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调节两端螺母使横梁平衡,左偏右调,右偏左调,左右一样,天平平衡;
由图可知,发现横梁指针向左偏,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
②铝块质量:m=50g+4g=54g;
(2)铝块的体积:V=V2-V1=40ml-20ml=20ml=20cm3;
铝块的密度:ρ=;
(3)如果实验步骤顺序改为③④①②⑤,即:先测量铝块的体积,再测量质量,这样铝块表面沾有水,导致铝块的质量会偏大,体积没变,由ρ=可知测出的铝块密度比真实值偏大.
考点:固体密度的测量
点评:固体密度的测量关键是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物体的质量可用天平直接测得,也可
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力来计算质量;若物体的形状规则,可用刻度尺测出相关量后根据公式算
出体积,若形状不规则利用量筒或量杯“排水法”来测得,若物体不能沉入水中的,可用“压入
法”或“重锤法”来测物体的体积.
56.(1)动滑轮的重力(摩 擦力),竖直,匀速;(2)增大
【解析】
试题分析:(1)“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是在不考虑动滑轮和摩擦的理想情况下才成立的,在实际实验中,动滑轮的物重和摩擦是客观存在的,使用动滑轮时,只有匀速竖直向上拉,拉力的力臂才等于轮的直径;
(2)动滑轮的机械效率:,第一次的机械效率:,第二次的机械效率:,第三次的机械效率:,可以得到随物重的增大该装置的机械效率增大。
考点:动滑轮的特点
点评:需要知道动滑轮使用时,滑轮随重物一起移动;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省1/2力多费1倍距离。
答案第55页,总2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57.(1)81.8;(2)46;(3)1.1;(4)从烧杯向量筒中倒石油时,烧杯中有残留,使所测得的石油体积偏小,从而使密度值偏大;(5)先测出石油和烧杯的总质量,将石油倒入量筒后再测出烧杯的质量。
【解析】
试题分析:(1)由图甲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所以天平的读数为50g+20g+10g+1.8g=81.8g;
(2)由图乙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mL,所以量筒的读数为46mL;
(3)石油的质量m=81.8g-31.2g=50.6g,则;
(4)将烧杯内的石油倒入量筒中时,不能倒干净,所以测量的石油体积偏小,根据密度公式,则所测密度偏大;
(5)可先测出石油和烧杯的总质量,将石油倒入量筒后再测出烧杯的质量,这样量筒中的质量和体积便可对应了,减小了测量误差;
考点:液体密度的测量
点评:此题是测量石油的密度,考查了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及读数,同时考查了有关密度的计算及误差的分析。
58.(1)秒表;刻度尺;(2);(3)变速;(4)
【解析】
试题分析:(1)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距离,用秒表记录小车一定的时间;
(2)该实验的原理是:;
(3)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小车由于重力作用,小车在做加速运动;
(4)小车沿斜面下滑时做加速运动,小车在上半段的速度小于下半段的速度,上半段的速度小于全程的速度,下半段的速度大于全程的速度。
考点:变速运动和平均速度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不大于速度的平均,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计算时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即可正确解题。
59.书本一张纸分两页;测硬币厚度等
【解析】
试题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把纸张的页数当作纸张的张数了,书本的一张纸有两页;
这种测量方法叫做累积法,生活中测量一枚硬币的厚度、一个大头针的质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等都要用到累积法。
考点:长度的测量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种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累积法,此法适用于不易直接测量的较小的长度。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若被测物体的长度小于或接近刻度尺的分度值时,为了减小误差,需要用到累积法,也叫测多算少法,即测出多个物体的长度后,除以物体的个数,如测量一枚硬币的厚度、一张纸的厚度、一根细铜丝的直径等。
60.(1) 速度; (2)钢球A的动能大小 、 不能; (3)D
【解析】
试题分析:(1)同一钢球A的质量不变,分别从不同的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不同,观察木块B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s.所以,艾力同学在研究动能大小跟速度的关系;
(2)能量的大小可用做功的多少来度量,观察木块被撞击后移动距离的长短,是为了判断钢球A的动能大小;若水平面绝对光滑,本实验将不能达到探究目的。因为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木块所受合力为零,木块将一直匀速直线运动下去.
(3)a、b实验中物体运动时,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机械减小。
考点: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牛顿第一定律
61.(1)①18 15 ②80 ③物体上升的高度(或测力计移动的距离) (2)①力的方向 ②相同
【解析】
试题分析:(1)①动滑轮被3根绳子承担,拉力移动的距离就是物体和动滑轮移动距离的3倍,因此第2组中18cm应为15cm;
答案第55页,总2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②第3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③第1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第3次实验数据相同,因此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无关;
①定滑轮的作用是改变力的方向;②这两位同学使用各自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若忽略绳重及摩擦,他们做的有用功相同,额外功也一样,因此总功相同,也就是机械效率不变.
考点: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62.甲丙乙丁(丙甲乙丁) 等于
【解析】
试题分析:(1)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时,是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为了减小误差,最合理的实验顺序是甲丙乙丁(丙甲乙丁)。
(2)由“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可知,石块浸没时所受的浮力等于该时刻桶中水所受的重力。
考点:“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和内容
63.(1)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2)④⑤ 浸入相同的体积时,液体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3)2.4 (4)控制变量法; (5)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解析】
试题分析:(1)由阿基米德定律F浮=G排=ρ液V排g可得猜想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2)要验证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就要控制物体浸入密度不同的液体,浸入的深度相同,观察图17可见④⑤铁块进入液体的深度相同,液体的密度不同,观察图17中④⑤可见浸入相同的体积时,液体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3)如下图可见:在④图中,G=F示=3.0N,在⑤图中,G=F浮+F示1,铁块浸没在盐水中时受到是浮力是F浮=G -F示1=3.0N-0.6N=2.4N (4)由于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不只一个,在研究浮力大小与某一因素之间的关系时,要控制其它因素不变,该实验主要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5)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考点: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猜想;实验设计;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实验研究方法确定;浮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原理。
64.(1)右 (2)151.4 (3)46 (5)0.9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1)测量前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零刻度处,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这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2)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100g+50g+1.4g(游码所对应刻度值)=151.4g(3)如图(2)所示,量筒的分度值为2mL,则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46cm3 (5)由于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2=110g,则液体的质量为m’=m1-m2=41.4g,因此液体的密度为ρ’=m’/V=41.4g/46cm3 =0.9g/cm3
考点:密度的测量
答案第55页,总2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65.(1)右;(3)47.4,1.2;
(4)②把鸡蛋浸没在量杯中清水里,记下总体积V2,
④让鸡蛋漂浮在量杯中盐水里,记下总体积V4,ρ鸡蛋=.
【解析】(1)图甲中指针偏左,说明天平左侧质量大,因此应将平衡螺母向右移动;
(3)图乙中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20g+20g+5g+2.4g=47.4g,盐水的密度为ρ===1.2g/cm3;
(4)借助水可帮我们测出鸡蛋的体积,因此步骤②为:把鸡蛋浸没在量杯中清水里,记下总体积V2;步骤③④的目的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条件测出鸡蛋的质量,因此步骤④为把鸡蛋漂浮在量杯中盐水里,记下总体积V4;最终鸡蛋密度的表达式为ρ鸡蛋===.
故答案为:(1)右;(3)47.4,1.2;
(4)②把鸡蛋浸没在量杯中清水里,记下总体积V2,
④让鸡蛋漂浮在量杯中盐水里,记下总体积V4,ρ鸡蛋=.
66.(1)B;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便于测量力臂;(3)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4)变大
【解析】(1)把杠杆中点支在支架上后,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再进行探究;所以应在B前加上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便于测量力臂;
(3)将得到杠杆平衡条件,杠杆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4)当将拉力由竖直向上改为斜向上拉时,拉力的力臂变短,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拉力变大.
67.将木块换成小车,减小小车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
【解析】(1)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故答案为:匀速直线运动.
(2)把右盘中的砝码换成一个较重的砝码时,木块受到向右的拉力大于向左的拉力,木块有向右运动的趋势,
木块和桌面之间产生了向左的摩擦力的作用,此时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受平衡力作用;
故答案为:木块受到向左的摩擦力;平衡.
(3)要避免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需要减小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
可以用小车代替木块,或用光滑的水平面代替桌面等.
68.(1)①2②15(2)F1不与杠杆垂直
【解析】
试题分析:(1)在第一次实验中,阻力臂的长度为3个格,故阻力臂为15cm;在第一次实验中,右边有四个钩码,阻力为2N;
(2)在第一次与第二次实验中,钩码对杠杆的拉力竖直向下,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能从杠杆上直接读出来;小明的第3次实验, 弹簧测力计对杠杆的拉力不与杠杆垂直,力臂不在杠杆上,所以动力臂读取错误。
考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69.(1)观察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用木块被推开的距离的大小来表示动能的大小:
(2)质量相同时,物体的位置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解析】
试题分析:(1)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
答案第55页,总2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物体被举高的高度。物体具有重力势能的大小无法直接观察,通过观察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来比较物体具有重力势能的大小;研究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用木块被推开的距离的大小来表示动能的大小,与此科学方法相同;
(2)比较甲、乙两图中的实验现象,甲、乙为质量相同的砝码,所处高度不同,乙图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大,得出结论为质量相同时,物体的位置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考点: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70.(1)转换法,②③ (2)合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能量的大小可用做功的多少来量度。利用这套器材进行实验时,可以通过比较弹簧被压缩的程度 ,来比较小球动能的大小,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 转换法是指把看不见的、不易感知的变化,转化为看得见的,容易感知的变化。
①认识电流大小时,用水流进行类比,是类比法;
②用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来认识分子是运动的,是转换法
③用酚酞试液滴入溶液变红色来判断溶液呈碱性,是转换法
(2)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小球,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越大,碰撞到弹簧之后,对弹簧做功越大,弹簧缩的越短。
考点:转换法;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71.(1)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烧杯的杯底 (2)质量
【解析】
试题分析:(1)用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
底部。该装置中的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烧杯的杯底;
(2)B、C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完成实验,他们得到如图所示的b、c图像,两图像的不同在于水从加热到沸腾的时间不同,原因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从加热到沸腾需要吸收的热量不同.
考点:液体的沸腾
72.(1)质量;初温度;(2)食用油;(3)吸收热量多少;(4)大于
【解析】
试题分析:(1)实验前还必须控制水和食用油的质量和初温相同;
(2)因为水的比热容大于食用油的比热容,所以根据吸热公式Q吸=cm△t可知,两者两者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比热容较小的食用油升高的温度较快;
(3)在相同的时间内两种物质所吸收的热量的多少是相同的,所以此实验中记录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水及食用油吸收热量多少;
(4)水的比热容大于食用油的比热容,所以这个实验说明:水的吸热能力大于食用油的吸热能力。
考点:比热容;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好吸热公式Q吸=cm△t和水的比热容最大这两个条件。
73.(1)天平;(2)使沙子和水均匀受热;加热时间;(3)B;(4)①和②;(5)不正确,因为海水在晚上也在蒸发,而沙子不蒸发,照些推理晚上应该海水凉,沙子暧和,而这与事实不符合。
【解析】
试题分析:(1)需要控制水和沙子的质量相同,就需要用天平;
(2)在加热过程中,小明用搅棒不断搅动的目的是使沙子和水均匀受热,水和沙子吸热的多少是通过加热时间来反映的;
(3)温度变化的因素是吸热的多少、物质的质量、加热时间和方式,与酒精的多少无关;
(4)①等质量的沙子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沙子的时间短;②等质量的沙子和水加热相同的时间,沙子的温度上升得多,都能说明水的吸热能力强;
(5)说法不正确,因为海水在晚上也在蒸发,而沙子不蒸发,照些推理晚上应该海水凉,沙子暧和,而这与事实不符合。
考点:比热容
点评:需要知道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小的升高的温度高,比热容大的升高的温度低。
答案第55页,总2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74.(1)使试管中的固体碎末均匀受热;(2)试管不能接触烧杯底部;试管中装有固体碎末的部分全部浸没在水中;(3)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一直在升高(4);0℃;4;BC;吸收;变小
【解析】
试题分析:(1)将放入适量固体碎末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其目的是使试管中的固体碎末均匀受热;
(2)为了能使试管中的固体均匀受热,需要将试管中的粉末全部浸没在水中,但不能接触烧杯底部;
(3)从图乙中得到固体熔化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该固体属于非晶体;
(3)从图丙中得到该固体熔化过程中,0℃温度不变,其熔点是0℃,熔化的时间5min-1min=4min,处于固液共存的是图中的BC段,在此过程中混合物要吸收热量,总体积变小。
考点:探究固体熔化实验
点评:通过实验考查了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注意实验中使粉末均匀受热的方法,同时要掌握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
75.可行;均匀加热;冰;52
【解析】
试题分析:甲装置缺少酒精灯加热,冰的熔点为0℃,可以在常温下进行熔化,是可行的;采用乙装置加热方式的优点是均匀加热;图丙是晶体熔化图像,是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图丁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52℃。
考点:探究物质的熔化实验
点评:掌握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
76.b;(1)98;(2)继续吸热 ;(3)水量太多(或水初温太低);(4)此时气压不是标准大气压 (或水中有杂质)
【解析】
试题分析: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到水面消失,图b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1)从记录的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此时水沸腾的温度是98;
(2)沸腾必备的两个条件是: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3)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水量过多;
(4)大气压影响水的沸点,实验得到的结论与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100℃有明显的差异,可能是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考点:探究水沸腾的实验
点评:需要知道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就是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77.①材料、与阳光夹角相同的电池板,面积越大,产生的电流越大;
②材料、面积相同的电池板,与阳光夹角越大,产生的电流越大;
③太阳光垂直照射电池板(其它正确答案也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研究“影响太阳能电池产生电流大小的因素”要根据控制变量法的原则,分析比较图(a)与(b)可得结论:材料、与阳光夹角相同的电池板,面积越大,产生的电流越大;分析比较图(a)与(c)可得结论:材料、面积相同的电池板,与阳光夹角越大,产生的电流越大;根据实验结论可知,太阳能电池帆板安装“向日器”,是为了自动改变太阳能电池板的角度,尽量使太阳光垂直照射电池板。
考点:科学探究实验
点评:物理科学探究实验最常见的就是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这也是中考必考的实验方法。
78.(1)B (2)98℃ 小于 (3)不同 水
【解析】
试题分析:(1)设计实验方案时,需要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但吸热的多少与酒精灯里所加酒精量无关;
(2)如图所示,水的沸点为98℃;沸点会低于100℃,是因为实验时的大气压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相同质量的液体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但温度变化不同,说明它们的吸热能力不同,根据题意,液体比水的温度变化大,根据Q=cmΔt可知,水的比热容更大些。
考点:比较吸热能力的实验
答案第55页,总2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点评: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还要知道水的比热容大的物理意义。
79.(1)质量;(2)不合理,应该等燃料燃烧完再比较温度计升高的高低
【解析】
试题分析:(1)燃料放出的热量与质量有关,必须控制燃料的质量相等;
(2)加热相同的时间后,甲温度计升高的温度比乙温度计升高的温度高,从而得出煤油的热值比菜籽油的热值大。他的这种判断方法不合理,应该等燃料燃烧完再比较温度计升高的高低。
考点:比较物质的热值
点评: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既与燃料的质量多少有关,又与燃料的热值大小有关,在设计实验时应控制质量相同。
80.(1)热胀冷缩 (2)97 小于 (3)不变 液化
【解析】
试题分析:(1)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由图象知,温度升高到97℃后不再升高,说明水的沸点是97℃,低于100℃,说明实验室中的大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
(3)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考点:水的沸腾实验
点评:本题考查了温度计的原理、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沸腾的特点,有一定的综合性。
81.(1)一定垂直
(2)不发生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解析】
试题分析:(1)小明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O点,要使入射光和其反射光的光路同时在纸板上出现,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一定垂直。因为由反射定律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2)小明在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的位置关系时,若以法线ON为轴,将纸板B向后旋转一个角度就看不到反射光了,此时反射光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因为入射光线和法线都没有改变;将纸板B 转到原来的位置又看到反射光了,这一现象说明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
82.(1)A D (2)B
【解析】
试题分析:⑴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大,偏折能力增强,使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方,成像情况的是A图;因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需戴凹透镜调节。
⑵若在图甲实验中“取下”近视眼镜,如同近视眼成像情况,使物体成像靠近凸透镜。所以,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应将光屏靠镜透镜。
考点:近视眼及其矫正
83.结论一:在成实像的情况下,物距相同时,凸透镜的焦距越长,像距越长。(2分)
结论二;物体分别到凸透镜A、B的距离小于它们的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结论一:通过比较表中凸透镜A、B的各类信息可知,在成实像的情况下,物距都为20cm(或30cm、40cm、60cm)时,A、B两个凸透镜对应的像距分别为约47cm(或26 cm、22 cm、18 cm)和约80cm(或34 cm、27 cm、22 cm)。所以,在成实像的情况下,物距相同时,凸透镜的焦距越长,像距越长。
结论二:通过比较表中凸透镜A、B的各类信息可知,对于凸透镜A来说,物体成放大的实像时物体到凸透镜A的距离20cm在14cm和28cm之间;对于凸透镜B来说,物体成放大的实像时物体到凸透镜B的距离20cm和30cm在16cm和32cm之间;所以,物体分别到凸透镜A、B的距离小于它们的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
考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84.(1)刻度尺 位置(2)不能 虚像 (3)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解析】
答案第55页,总2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试题分析:(1)为完成实验,还需要刻度尺测量像到镜面的距离和问物体到镜面的距离,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平面镜是利用光的反射成的虚像,只能在镜前用眼睛观察,所以光屏不能承接到像。(3)放置玻璃板时,应该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垂直,使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否则蜡烛与像不能重合。
考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方法和过程
85.(1)不正确 (2)大
【解析】
试题分析:(1)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叫焦点;焦点
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叫焦距。因为在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可能大于焦距,也可能小于焦距.
(2)为了检验小华的推断是否正确,可将凸透镜向下方的纸张慢慢移近,若观察到纸上呈现的光斑变大,则L可能大于焦距;若观察到纸上呈现的光斑变小,则L可能小于焦距.
考点:凸透镜焦距的测量
86.(1)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2)③;放大;幻灯机等;(3)左;(4)能;(5)不能;相等
【解析】
试题分析:(1)实验前,应首先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2)凸透镜焦距是15cm,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30cm刻度线位置时,物距为50cm-30cm=20cm,蜡烛在1倍和2倍焦距,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在2倍焦距之外,幻灯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3)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放上一个老花镜,则发现像变得模糊了,老花镜是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像比原来靠近透镜,若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这时应适当向左移动光屏,才可能重新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4)若用不透明的纸板将透镜左部挡住一半,在光屏上能得到烛焰完整的像;
(5)若实验中将光屏换成平面镜,平面镜产生镜面反射,所以从侧面不能看到清晰、倒立的烛焰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与物的大小相同,此时蜡烛在平面镜中成像,像与蜡烛大小相等。
考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点评:要注意实验前的调整工作.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使凸透镜、烛焰、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
87.(1)确定像的位置;垂直;(2)玻璃板太厚;像和物大小相同;(3)测量像与物对应点到镜面的距离;(4)靠近;不变
【解析】
试题分析:(1)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做实验,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应该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小红经过仔细观察,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支蜡烛的两个挨得很近的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玻璃板太厚;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大小相同;
(3)一步应该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通过归纳处理即可得出如下结论: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做完一次实验后,小红让蜡烛靠近平面镜重做实验,此时像的位置靠近,像的大小不变。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点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上下(或左右)相反,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88.(1)吸收;黑;(2)漫反射;黑;(3)吸收
【解析】
试题分析:(1)白光由多种色光组成,白光射在有色玻璃纸上,玻璃纸将会把与它的颜色不同的色光吸收;红色玻璃纸只能通过红光,若隔着红色玻璃纸看一束黄光,看到的将是黑色;
(2)人眼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在物体表面发生漫反射而造成的.一束黄光射在红色不透明物体上,红色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红光,看到的物体颜色是黑色;
答案第55页,总25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3)黑色物体能吸收各种色光。
考点:光的反射;物体的颜色
点评:(1)吸收;黑;(2)漫反射;黑;(3)吸收
89.乙;同一高度;左;小于
【解析】
试题分析:如图所示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A处应该是凸透镜,实验前需要将焰心、透镜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调节到同一高度,光屏上成清晰放大像时,要满足物距变小、像距变大的条件,向左移凸透镜,此时的物距小于像距。
考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点评: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指物体放在焦点之外,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的实像,实像有缩小、等大、放大三种.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越大。
【答案】(1)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反射角和入射角;(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3)靠近;(4)光路是可逆的。
【解析】
试题分析:(1)为了更好的观察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实验中采用了白色硬纸板,光线在白色纸板上的轨迹就容易观察到了,也能方便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2)以法线ON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B面绕法线ON向后旋转,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因为反射光线是由入射光线决定的;
(3)根据反射定律的内容可得,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若入射光线EO靠近法线,则入射角减小,反射角也随之减小,故反射光线OF将靠近法线;
(4)当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时,反射光线也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出去,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实验
点评:由于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光的反射定律时要把反射光线和反射角放在前,即反
射光线随入射光线的改变而改变,反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特殊情况:光垂直入射时,反
射角、入射角都是零度,法线、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合为一线.
答案第55页,总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