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50 KB
  • 2021-05-10 发布

(淄博专版)2020届中考语文 专题十三 议论性文章阅读练习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十三 议论性文章阅读 一、(2019·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做自己灵魂的贵族 韩 青 ‎①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一些琐事忙得不可开交,于是就暂时告别写作。可是,一段时间之后,再拿起笔去写,就会觉得很生疏,像一个迷路的人似的,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每每这时,我就像一杯浑浊的水一样,需要沉淀一段时间才能重新找到写作的感觉。这说明:人的心就像一面镜子,得常常擦拭,否则,就会布满灰尘。当我们忙于攫取外物,并为之坚持奋斗甚至不择手段、铤而走险时,那颗心其实早已面目全非。‎ ‎②一个人的心灵和外物是格格不入的吗?对,就是这样。心灵是心灵,外物是外物,两者井水不犯河水。因此,既想要外物,又想保持内心的纯净,这样的两全其美只是妄想。因为,一个人一旦为外物所迷惑,那么他的心往往就会迷失,而迷失的心也就难以保持纯净了。‎ ‎③梭罗通过瓦尔登湖之行,告诉世人:人需要的外物是极其有限的,再多了,就是多余。而如何把握这个度呢?这得靠自己去界定,不要只想着如何去支配别人或去占有什么财富、权势之类,最重要的,是想一想,如何支配自己,做自己灵魂的贵族。‎ ‎④雪莱有首诗叫《我不愿为王》,诗中写道:“我不愿为王:爱,已经够我苦恼;掌权的道路从来险峻坎坷;何况还有暴风骤雨君临高处。我不愿那庄严的王位建在冰上,幸运的太阳到中午就会化冰为水。再见吧王位,可是我若为王,烦恼也未必很快到来,到它来时,我已经在他乡,已经在喜马拉雅山上牧羊。”他不愿意走仕途,只想做个诗人,做自己灵魂的贵族。如果他不是这样,而是相反,那么,他也就不会成为享誉全世界的诗人。‎ ‎⑤当然,这并不是说当诗人最好,你也可以从政、经商、做学问等,但是,不管做什么,都要保持足够的淡泊和纯粹。说白了,就是每个人都要控制好或减少自己不该有的欲望,不要成为它们的俘虏。可是,很多人还是被名利、财富、权势等征服了。因此,日本作家德富芦花在他哥哥为官之时,特意作了一首小诗赠给他,诗云:“青云,白云,皆为云。然我是白云,听凭心之所向,翱翔长空。”是的,我们该有的那份“白”还是要保持住的。‎ ‎⑥一个人只有保持住了那份淡泊和纯粹,才能不为外界牵引和诱惑,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进而才能真正做自己的王。当年,普林斯顿大学聘请爱因斯坦时,提出给他当时最高的年薪1.6万美元,他却问道:“能否少给一点,有3‎ 22‎ ‎ 000美元就足够了。”很多人不解,他解释说:“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给我创造的原动力。”也正是因为他如此的淡泊和纯粹,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思考、研究上,结果做出了震惊世人的奇迹,进而成为自己的王——主宰自己,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到极致。‎ ‎⑦一个人也只有保持住了那份淡泊和纯粹,才能以平常心对待这个世界。扎克伯格在哈佛演讲时曾提到这样一件事:当年,约翰·F·肯尼迪访问美国宇航局太空中心时,看到一个拿着扫帚的看门人,他就问那个人:“您在这里做什么工作?”那人回答道:“总统先生,我在帮助把一个人送往月球。”看到这里时,我肃然起敬,对这个平凡而神圣的看门人。他没有因为自己干着世人认为卑微的工作而自卑,相反,他以此为荣。佛陀开导十八罗汉中的注荼半托迦时说,扫地也能开悟。事实上就是这样,不够淡泊和纯粹的人,往往对琐碎、普通的事情不屑一顾,殊不知那正是磨砺的开始、成功的起点。‎ ‎⑧而一个人变得越来越淡泊和纯粹时,就说明他越来越接近人的本质和本性。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做自己灵魂的贵族,就是最终要回归到这一点上。‎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8年第3期,有删改)‎ ‎1.在作者看来,应该“如何支配自己,做自己灵魂的贵族”?为什么要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⑥段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第⑦段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①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9·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让孤独成为一种力量 孙 超 ‎①据报道,北京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今年将开始加大腾退保护力度。这其中,便有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这里,曾经见证了鲁迅的孤独岁月。‎ ‎②办刊物失败后,鲁迅独居北京,个人的不得志、国家前途的渺茫,给这个志向远大的青年莫大的痛苦。“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呐喊·‎ 22‎ 自序》里这个蛇的比喻,让人对这位未来的大文豪曾经历的孤独,有着形象的感受。‎ ‎③步入新时代,当下的中国蒸蒸日上,气象万千。不过从年轻人成长的心路历程来看,说二三十岁的年龄是现代年轻人最孤独的阶段,也确有一些道理。‎ ‎④呼朋引伴的少年时代已经成为过往,学生时代的宿舍生活也已经挥手告别。初入职场,尚未打开局面,压力却已经迅速袭来。父母难免会因为代际沟通的问题,难以完全理解自己。能够给予情感陪伴的伴侣常常还不知身在何方……孤独,正在成为很多年轻人难以绕过的境遇,成为成长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⑤然而,不必太担心,这种孤独,有可能成为一种生产力。‎ ‎⑥住在绍兴会馆的几年时间,鲁迅用“钞古碑”三个字一笔带过。而实际上,除了抄写古碑,他还校订古书,整理古籍,搜集金石、造像。或许是这些闪烁着古人光芒的物件可以让他感到超越时间的陪伴,或许是一笔一画的反复誊写让他更多地感受到精神的力量,“钞古碑”这件事鲁迅一做就是好几年。‎ ‎⑦而在鲁迅向钱玄同做了那个著名的铁屋子比喻后,鲁迅也从个人精神世界的铁屋子里走出,以一篇《狂人日记》震惊中国。有人认为,鲁迅在绍兴会馆的状态,便是酝酿着呐喊的沉默。至少,我们的确可以在《中国小说史略》,甚至在《故事新编》中,看到这长长的孤独期的深厚烙印。孤独期的探索,为日后的厚积薄发积累了深厚的能量。孤独,被他化作了生产力。‎ ‎⑧孤独,能给人反思与反省的契机,让人更好地审视自己。古代的贤人主张“三省吾身”,或者身体力行坚持“日课”。这对于每日在现代机构和流水线之中忙碌的人来说,未免过于奢侈。而互联网的通达,在让世界变得触手可及的同时,也让真正意义上的独处变得更加稀有,让静思内心变得更加困难。即便反思已经变得不再流行,但请不要轻易用廉价的娱乐和无效的社交打破难得的孤独。‎ ‎⑨人生的孤独期,往往也是对自我认识的飞越期。与人相处,难免相互迁就,再加上这样那样的社交规矩,往往并不能遵循自我,以至于连自己都看不清自己,失去了奋斗的方向。而孤独,却能够让人抛去了万物,直达内心深处。正因为抛弃了万物,反而能让万物了然于心。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意思是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叔本华曾很夸张地说:“人要么独处,要么庸俗。”康德则在家乡的小城研读写作到老,甚至未曾亲眼见过高山与大海。但也许正是这种外人看来极端的孤独,造就了学者们极致的思索。‎ ‎⑩孤独是一种稀缺品,对大多数人来说,一生或许真的只有一次长期的孤独。离开二十几岁的时光,孤独的青年人很快就陆续拥有新的角色,成为爱人、父母,或者某个团队的领袖。充实、幸福、责任……或许让人再也没有长期孤独的机会。‎ ‎⑪把握这样年轻的孤独,让积淀与自省成为孤独的基调。孤独,或许就能成为驱动人生的力量。‎ ‎(选自《 人民日报》‎2018年4月3日)‎ ‎1.文章三次提到的“绍兴会馆”,分别有何作用? ‎ 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又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思考第⑤⑥⑦段顺序能否调换,理由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分析第⑧段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8·四川南充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唯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唯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唯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像,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作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22‎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文章②③④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一中心论点,试概括②④段的分论点。‎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第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备选人物:海伦·凯勒 邓稼先 吴王夫差 刘禅 司马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责任”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8·湖南衡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①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②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③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④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⑤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⑥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⑦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文章第③段,说一说,与传统出版业相比,网络信息具有哪些局限性?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第⑤段在论证过程中主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本文内容和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2018·山东淄博临淄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①“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从温暖绽放的《苔》开始,央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成为今春荧屏一朵绚烂盛开的“牡丹”,这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持续热播后,优秀传统文化再一次引发的广泛共鸣。‎ ‎②以歌和诗,是为抒情达意,我国的诗、歌、音乐,从来都缠绵相依。《诗经》“三百零五篇,孔子号弦歌之”的雅乐,《楚辞》的民歌元素,汉乐府丰富的音乐性,唐诗的平仄节奏,宋词、元曲的丝丝入乐都曾令人叹为观止。诗歌作为中国自古以来最为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是中国文化最具有心灵价值的创造,其温柔而敦厚的文明教化功用,对于构建大众生活的和美学的世界功不可没。‎ ‎③诗者天地心,盛世必有歌。而今音乐与诗词欣然重逢,《经典咏流传》让国人对古典诗词有了更丰富、更亲近、更喜悦的体验。通过《经典咏流传》的持续刷屏和现实热度,我们能强烈感受到诗歌其实从未远离我们的精神世界,而且还会更进一步重返和渗透人们生活的日常。‎ ‎④“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经典咏流传》第二期中,研究量子力学的陈涌海教授,拿起吉他即兴表演,一下子就把诗仙李白原作里波澜壮阔的场面给带出来了。都说科学是人类的未来,传统只是代表过去,陈教授却用他的举动告诉我们:能够看到多久远的历史,才能够抵达多远的未来。这也让我们发现了一个被忽略已久的事实:流淌的韵律之所以能吹起思想的涟漪,是因为从艺术当中真切感受到了情感的共鸣。《经典咏流传》如同一股文化清流,触动无数观众对“诗和远方”的美好遐想,以及心中深藏的中华传统文化情结。‎ ‎⑤经典的持久流传,还需要靠无数个平凡的你我他。古典诗词博大精深,但有很多佳作还不为人所知,还没机会被人品味和参透,只有慧眼识珠,精雕细琢,才能像《苔》这样跨越了300年,与我们重逢,才会熠熠生辉。正如歌曲《苔》的作者梁俊所说:“我从未想过一首为教学而作的歌曲,能被如此多的人传唱感动那么多人。我分不清让人心变得温和、柔软的是师生故事,还是歌曲旋律,或许,两者都有。”‎ 22‎ ‎⑥弘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借助时代创意。用现代手法熔铸传统经典,为传统经典换上时代新貌,优秀的传统文化正穿透时代,实现深度抵达。让我们共同创造更多属于自己、属于中国、属于时代的永恒经典。‎ ‎1.文章以社会热点开头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②段和第③段都分析了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但这两段次序不能颠倒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这段文字放在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 ‎93岁高龄的潘鼎坤教授心中有火热的诗歌梦,他会引用曼妙的诗词歌赋来解释抽象的数学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2018·山东淄博桓台县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 祝 勇 ‎①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呕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 ‎②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 22‎ 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礼、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集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 ‎③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 ‎④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⑤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⑥“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 ‎⑦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聆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 ‎⑧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 ‎1.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品析下面的句子。‎ ‎ 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为什么坚定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2018·山东淄博淄川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赏识的力量 陈鲁民 ‎①1852年秋天,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无意间捡到一本《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他却十分欣赏。屠格涅夫四处打听作者,几经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赏识与肯定。姑母写信告诉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引起了名人的注意,大作家屠格涅夫说你如果能继续写下去,前途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一下子点燃了心中的火焰,有了自信和动力,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了下去,终成世界级大文豪,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这就是赏识的力量,赏识能给人自信,鼓励其成才成业成功。‎ ‎②赏识还能给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使其砥砺前行,创造不凡业绩。1849年,林则徐途经长沙,指名要见隐逸在家读书的左宗棠。一番交谈后,林则徐被左宗棠的学识志向折服,将他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宗棠,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临别,林则徐还写了一副对联相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回福建后,林则徐又向咸丰皇帝推荐左宗棠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林则徐的赏识,使左宗棠信心大增,主动出山入仕,屡立奇功,一展抱负。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带的就是林则徐绘制的地图。‎ ‎③赏识还可帮助人才脱颖而出,是人才一飞冲天的推进器。欧阳修是苏轼童稚时的偶像,读其文,诵其诗,想见其为人,私以为师。欧阳修对他也极为赏识。《河南邵士闻见录》载:“欧阳公谓梅圣俞云: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欧阳修看到比他小30岁的苏轼后来居上,没一点嫉妒之心,反而加以扶持,积极向朝廷推荐。他逢人便讲:“只消待以时日,苏轼的文章将独步天下。”苏轼对于能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念念不忘,引以为荣,每每提醒自己不能辜负老师赏识,刻苦读书,勤奋创作,终成一代文化巨人。‎ ‎④__________________‎ 22‎ ‎。台湾作家林清玄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巧妙。文章的最后,他情不自禁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下的这几句话,竟影响到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酒店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您写的那篇特稿,对我触动很大,我想,既然我有这样的能力,为什么不能做正当的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⑤伏尔泰说:“人性中有一种共同心理,就是对于被人赏识的渴望。”同样,善于赏识人也是一种宝贵美德,一种睿智表现。赏识与被赏识,是一种互动的力量,可以相得益彰。赏识能给人自信,给人动力,给人勇气,给人鞭策。一个欣赏,或许会挖掘出一个人的潜能;一句赞扬,说不定就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肯定,可能会激励出一个天才出世。‎ ‎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第④段内容,请在横线上补充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表达严密连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人认为选文第⑤段是多余的,可以删除,你同意吗?为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列举了多位名人的事例进行论证。请再列举一个事例作为论据。(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2018·河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涵养文明,我们不能当看客 ‎①这几天,两件发生在上海的事情,激起人们内心的波澜。先是上海徐家汇公园的一只黑天鹅被人偷走,成了他人的盘中餐,让人痛心不已;随后,一则视频在网上热传,一年轻男子在车厢内随地吐痰,同车的“上海阿姨”对其劝阻教育,还用纸巾替其擦去痰渍,被网友称赞“有素质有腔调”。两件事情,一正一反,但都指向同一个问题:文明素养。‎ ‎②一个与现代文明接轨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个体的文明素养之所以不可或缺,就在于它是秩序的重要源泉。正如哲人所言,“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只不过,文明秩序不仅来源于“法”,也来源于“礼”;文明素养,不仅意味着对法律规则的遵守,更意味着对道德规范的恪守。‎ ‎③今天,随着法治意识日渐在人们内心生根抽芽,对法治的认同不再是稀缺品,然而如何让道德规范成为自觉,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公共场所随意吸烟,丝毫不理会他人的感受;出入地铁,撞了人却一句“对不起”都不愿多说;给共享单车上私锁,准备自用,还振振有词“大家都一样”……‎ 22‎ 违反公德的行为,并不能完全交给法律追责——有的是因为法律管不着,有的是因为法律发挥作用有滞后性——公序良俗却须臾容不得破坏。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说偷黑天鹅的行为,是非对错一目了然,是一堂公开的法治课,那么“上海阿姨”的举动则是用“坐而言”传递了文明追求,又以“起而行”捍卫了文明尊严。‎ ‎④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和努力,人们对于文明的认识已有巨大的进步。但有一个思想误区始终存在,即认为文明仅仅是个人之事,自己文明就行;他人文不文明,与己无关。毫无疑问,文明需要从自己做起,但并不意味着“一念唯己,了无他人”。某种意义上,文明的沉默,就是对不文明的纵容。面对不文明行为,倘若不挺身而出、予以制止,而是选择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只会让这些行为不断风蚀文明的土壤,侵害价值的肌体。文明面前,没有“看客”。‎ ‎⑤有学者曾总结,不文明现象之所以屡屡出现,根源于耻感的缺失。事实上,如果人们对不文明行为一味隐忍,不拿出较真劲儿与其“宣战”,耻感文化如何才能得以形成?有朋友曾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在超市冷柜选购冷冻食品,挑选完后,转身就走,把关闭冷柜推拉门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一位眼尖的老大爷看到,远远就喊道,“冷柜门咋不关啊?”超市里的消费者纷纷把目光聚焦到朋友那儿。一时间,朋友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挂不住”。自此,随手关冷柜门成了他每次去超市都十分在意之事。“礼者,理也。”人人争当那位“上海阿姨”,社会实现共同治理,才能激发文明的耻感,让文明素养在人心里拔节生长,也才能让道德感如空气一样充盈社会。‎ ‎⑥“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在于其国库的富足,不在于其城池的坚固,也不在于其公共建筑的华丽气派,而在于其公民的教养,在于人的文明、教化和品格,这才是它实际利害之所在、主要实力之所在、真正威力之所在。”文明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要人人葆有“相善其群”的意识,以共治来治理不文明,用行动擦亮精神名片,文明观念的水位自然会随时间的推移,慢慢升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①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结合第⑤段观点,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结合原文,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本文中得到的启示。‎ 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2018·上海嘉定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多点“为小孩子写大文学”的情怀 李思辉 ‎①几天前,2017年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揭晓。在随后的上海国际儿童书展上,一些儿童文学家和观众探讨当代儿童文学,已故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先生“为小孩子写大文学”的情怀成为讨论的焦点。‎ ‎②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主要读者群的文学形式,在观察视角、思考方法、表达方式上需要有与儿童接受能力相匹配的“小”的特点,但绝不是“小文学”。相反,因为读者对象特殊,儿童文学还发挥着教育、启迪的大作用。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几乎就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同义词”,就是看到了这种特殊文学样式对儿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作用。‎ ‎③爱说谎话,狼真来了,人们却不再相信,这进行的是拒绝欺骗、诚实求真的教育;小美人鱼即使变成泡沫也不肯伤害心爱的人,在淡淡忧伤中撒下了爱的种子;灰姑娘的逆袭,揭示了无关出身、无关外在的“美的教育”……很难想像,如果没有国内外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滋养,孩子们的世界会变得多么乏味;如果没有叶圣陶、冰心、陈伯吹等老一辈作家俯身为孩子们创作《稻草人》《再寄小读者》《一只想飞的猫》等儿童文学精品,我们的童年将会失掉多少乐趣。‎ ‎④从社会功能上看,儿童文学播下的是爱的种子,进行的是“真善美”的启蒙,是名副其实的“大文学”。儿童文学的真善美,来自作家进步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价值追求。‎ ‎⑤目前中国0到12岁的儿童超过两亿,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读者市场。近些年,数字化的冲击波及出版市场,成年人阅读率不乐观,相反,儿童阅读率却相对稳定,儿童出版市场需求巨大。从读者群体上看,儿童文学也是当之无愧的“大文学”。‎ ‎⑥是“大文学”,就需要创作者有大情怀、大担当,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用心创作出更多儿童文学精品。令人忧心的是,时至今日还有一些作家骨子里瞧不上儿童文学,认为它“难登大雅之堂”。相反,也有一些人看到儿童文学市场可观,一味模仿、改写乃至抄袭国外作品赚快钱,还有的走迎合搞怪、低俗、暴力等不良取向的路数。孤高自诩与媚俗无底线,两个极端都需要反对和矫正。儿童文学的富矿正待更多有情怀的作者去发掘,童书畅销榜也不应该总被一两个人独揽,而应展现百花竞放、经典频出的繁荣。‎ ‎⑦“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陈伯吹等老一辈儿童文学家,穷其一生“为小孩子写大文学”,省吃俭用设置奖项激励后辈作家创作儿童文学精品,这种深意应该被读懂,这种情怀应该被继承,这种精神应该被发扬。‎ ‎(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文章内容,简要阐述作者认为“儿童文学是大文学”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③段画线句连用三个事例,可不可以删去其中一个事例?请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推荐一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儿童文学作品,并简要说明推荐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2018·贵州遵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个性不等于另类 ‎①有人说:“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世界上的每一片叶子,都拥有属于自己生命的纹迹,它们来来回回,弯弯曲曲,奇妙地记录着每一份不同的绿。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生命的掌纹,它们或圈或点,或直或弯,精细地见证着每一种不同的呼吸。世界上因为有了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差异而变得精彩纷呈。‎ ‎②追求个性是一个人实现人生价值、进行角色定位的一种重要途径。因为你所具有的独特个性,能使你成为一个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人。然而,总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出现。在高呼追求个性、实现个人独特价值的时代,一股标新立异、追捧另类的风暴正呼啸着席卷而来。‎ ‎③对此,人们不禁困惑:个性与另类不都是讲求“不同”吗?不,我要说:个性不等于“另类”!‎ ‎④“另类之风”实乃歪风邪气。名为追求不同,宣扬个人特点,实为吸引观众,哗众取宠。先看网上肆意蔓延的“非主流”照片,一张张照片中,顶着爆炸风格的红头发,戴着美瞳的绿眼睛,各类化妆品一个劲儿地往脸上堆,对着镜子摆出各种做作的姿势。颓废气息弥漫于画面,几乎就要冲破电脑,使整个屋子变得乌烟瘴气了。难道这就是个性吗?不,这当然不是,这只是以湮灭“人形”为代价而使自己与他人相异的另类罢了。‎ ‎⑤再看尹晓冰,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创新研讨会上,以“大学教师全心投入教学是种毁灭”一语惊人。作为一名大学副教授,开宝马给学生上课讽刺学生,并趁机炫富,甚至“善意”‎ 22‎ 提醒大学教师,把一生全部精力用于教学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尹晓冰的风格、观点难道是个性的展示吗?身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非但不潜心投入教育,还以“另类”自居,难道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个性吗?‎ ‎⑥真正的个性是什么?那是个人魅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的品质与道德以及文化修养的充分展示。个性十足的你,自然魅力无穷。就像“80后”疯狂义工张仁杰,五年来在偏远山区风餐露宿,促成“一对一”帮扶。没有报酬,不计成本,只讲良心,他帮助的困难群众超过两万人。当大多数城市“80后”在为房子、车子、面子挣扎,张仁杰却“疯狂”地“反其道而行之”,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他让人看到了他的个性——中国良心的深度与生命的大美。‎ ‎⑦还有“大学生猪倌”秦英林,计划通过养猪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十年内成就了一百个百万家庭……‎ ‎⑧在周海洋、黄蛉等怪才频出的时代,什么才是真正的个性,如何才能正确引导人们追求个性,值得人们深思。但我们必须明白个性不等于另类!‎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文章,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文章内容,请你谈谈作为青少年在成长道路上该怎样正确追求个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2018·江苏南通如皋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爆款文章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李枚琦 ‎①“爆款文章”是近几年兴起的名词,但若要追溯源头,我首先想到的是“洛阳纸贵”的典故。左思一篇《三都赋》,令众人争相传抄,与“不转不是中国人”的热度颇有几分相似。就在一百年前,以《新青年》为阵地的新文学和以鸳蝴派为代表的旧派小说齐头并进,各自在读者市场上占据了半壁江山。‎ 22‎ ‎②但我们并不会用“爆款文章”去形容上述作品,为什么?‎ ‎③“爆款”一词原指商品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情景,强调的是其人气之高。当用“爆款文章”时,已经默认了文章的商品属性,但对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来说,文章的价值不局限于此。曹丕曾豪情万丈地说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创作不仅是文人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途径,更是他们扬名后世的方式。古有忧国忧民的屈原、杜甫,今有以笔为武器的鲁迅。这些熠熠生辉的文人,定义了国人对“文章”的印象。但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让“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如若文化产业以利益为导向,就势必要遵循商业市场的原则。作为爆款商品,某种程度上营销推广、销售数量比产品质量、售后反馈更重要。爆款文章中也不乏内容有深度的作品,但即便再深刻,也无法掩盖其商品的本质。反观屈原、杜甫和鲁迅的创作,与当今争夺阅读量和广告位的爆款文章一对比,差异显而易见。‎ ‎④爆款文章的诞生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因特网与智能手机的出现,让“发表”不必完全依赖于出版行业,申请一个微博或微信公众账号,就可以发文章。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使“写”的门槛已经低到几无筛选功能。而二十世纪初执笔为文的作家们,要么经过严格的旧学训练,要么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鲁迅曾自嘲,其母亲对张恨水小说的偏爱甚至超过了自家儿子的文章,但即使是作为旧派文学代表的张氏小说,其实也是非常漂亮严谨的章回体,在今人看来依然有其审美价值。另一方面,读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使文盲率大幅下降,但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依然形成了受众市场的趣味分层,爆款文章面向的恰好是基数较大的群体层。夺人眼球的标题、标新立异的观点、反主流的态度,也成了爆款文章的创作原则。它挑战的是读者价值观的极限,这种“挑战”也正是其备受诟病的原因之一。‎ ‎⑤常有人问:如何才能写出10W+的爆款文章?似乎没见过谁问如何才能成为乔布斯、马云或莫言。难道爆款文章真的很低“门槛”,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有删改)‎ ‎1.本文论述的是“爆款文章”,作者为什么却先从《三都赋》等文章说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爆款文章”诞生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主要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2018·湖北襄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勒紧爱好的缰绳 ‎①清道光年间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碑帖书画,但到外地巡视,绝口不谈自己的爱好。一下属知其爱好后,献一宋拓名碑帖,冯志圻原封不动退还。有人劝他:“何不启封一赏?”他说:“这种著名古物若是真的,一看就会爱不释手;不启封一赏,可以想像它是赝品,心里还好受一点。”‎ ‎②冯志圻是理性而明智的。他清楚地知道个人爱好也是一匹欲望烈马,必须注意时刻勒紧缰绳,绝不能任其横冲直撞。关键时刻,自知难敌爱好之物的诱惑,索性来一个眼不见为妙,封其心眼,断其诱惑,任尔物多美,色多艳,钱多迷人,眼不见心不乱,其奈我何?‎ ‎③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司马子反就不是这样了。楚晋鄢陵大战,楚军失败,楚共王伤了眼睛。楚国司马子反疲惫地回营,口渴,侍仆谷阳知道他爱喝酒,刻意以酒代水。子反尝了一口,问:“是酒吗?”谷阳说:“不是酒,是茶。”子反会意,接过来喝了。子反嗜酒,美酒入口,不能停下,于是喝了一觞又喝一觞,终于醉倒在帐中。夜间,楚共王想商议再战,派人召子反,手下人说将军病了。楚共王乘车亲自前往探视,进了子反帐中,闻到酒气冲天,颓然而返,说:“今天的战斗,我自身受了伤。依靠的是司马,司马却又醉成这样。还怎么再战?”于是把子反安置在战车上拉着,连夜撤退了。路上子反酒醒,问明了撤退的原因,羞愧地自杀了。子反不懂得控制自己的“爱好”,放纵了这匹烈马,贻误了国家大事,也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④一个人在自己的爱好面前,就是这个人最为软弱的时候,痴迷于此的,往往是意志薄弱者。爱好的事物对自己的诱惑力最大,而那点儿爱好恰恰是你的软肋,是一击而致命的死穴。不勒紧爱好的缰绳,结果往往是被“爱”深深地伤害,因“好”而坠入苦难的深渊。有多少官场中的人,因为贪恋美色金钱,贪婪地攫取,结果都是不知不觉就落入泥潭,色令智昏或利令智昏,走向毁灭。‎ ‎⑤青少年正处于求学的大好时光里,有些正当的兴趣爱好固然是好事。但有些青少年因缺乏自制力,把大好时光浪费在打扮、早恋、网络、追时尚等上面,不但荒废了学业,还会诱发一系列社会问 22‎ 题。防止青少年沉溺于不良爱好,需要家长的重视,也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但更需要我们青少年从自身做起,勒紧爱好的缰绳,才能学得本领,有所成就。‎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①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④段画线句“一个人在自己的爱好面前,就是这个人最为软弱的时候,痴迷于此的,往往是意志薄弱者”中的“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有自己的爱好吗?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保持足够的淡泊和纯粹。原因:一个人只有保持淡泊和纯粹,才能不为外界牵引和诱惑,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一个人只有保持淡泊和纯粹,才能有所作为,才能真正做自己的王;一个人只有保持淡泊和纯粹,才能以平常心对待这个世界。‎ ‎2.第⑤段主要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第⑥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3.首先,作者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其次,列举美国宇航局太空中心拿着扫帚的看门人的故事,论证“只有保持淡泊和纯粹,才能以平常心对待这个世界”的观点;最后,从反面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 ‎4.示例:人的心就像一面镜子,得常常擦拭,否则,就会布满灰尘。‎ 22‎ 表达效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的心”比作“镜子”,生动地阐明了“得常常‘擦拭’心灵,否则,心灵就会布满灰尘”的道理,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二、‎ ‎1.第一次提到是为了引出论题“孤独”;以“鲁迅的孤独”来激发读者的兴趣。第二次提到是列举了鲁迅在绍兴会馆“钞古碑”,校订古书,整理古籍,搜集金石、造像的事例。第三次提到是说“鲁迅在绍兴会馆的状态,是酝酿着呐喊的沉默”。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证明“孤独,有可能成为一种生产力”的分论点,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2.中心论点:让孤独成为一种力量。‎ 分论点:①孤独,有可能成为一种生产力。②孤独,能给人反思与反省的契机,让人更好地审视自己。③人生的孤独期,往往也是对自我认识的飞越期。④孤独是一种稀缺品。‎ ‎3.不能调换。第⑤段与第⑥⑦段是总分关系,第⑤段提出分论点,第⑥⑦段举例证明分论点。第⑥段与第⑦段是递进关系,先介绍鲁迅在绍兴会馆的经历,后进一步总结这就是孤独的力量。若调换,则会造成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4.文章首先提出“孤独,能给人反思与反省的契机,让人更好地审视自己”这一分论点,接着使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最后发出“请不要轻易用廉价的娱乐和无效的社交打破难得的孤独”的号召。‎ 三、‎ ‎1.自己的人生责任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 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才能弄清自己的社会责任。‎ ‎2.对比论证。文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3.示例1:海伦·凯勒尽管身体残疾,但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作家、教育家,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示例2:吴王夫差,作为一国之君,忘记了自己的责任,置天下苍生于不顾,骄奢淫逸,误己误国。‎ ‎4.示例:责任就是做任何事都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首先要对自己的人格负责,其次对自己的名誉负责,做自尊、自爱、自重、助人为乐的人,受社会谴责、非议的事不做。其三,对自己做的事负责,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承认错误,实事求是;不怕批评与指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四、‎ ‎1.信息时代更需要经典阅读。‎ ‎2.①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②往往具有个人色彩(“脾气”),而不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③让人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22‎ ‎3.举例论证。举出读四大名著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观点。‎ ‎4.示例:①多阅读经典,不沉迷网络;②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应懂得正确取舍。‎ 五、‎ ‎1.①开篇以社会热点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②以借助时代创意的《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的持续热播让传统文化引起广泛社会共鸣的事例作为论据证明论点。‎ ‎2.弘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借助时代创意。‎ ‎3.音乐与诗歌 第②段侧重于从文学发展历史的角度议论诗歌发展与作用;第③段侧重于当今对于古典诗词更丰富、更亲近、更喜悦的体验,不仅时间有先后,也是在第②段基础上的进一步议论。“而今”“进一步重返和渗透人们生活的日常”也表明这种层进关系。‎ ‎4.放在第④段最恰当。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与第④段中的“《经典咏流传》如同一股文化清流,触动无数观众对‘诗和远方’的美好遐想,以及心中深藏的中华传统文化情结”这一观点的内涵一致,“诗歌梦”“引用曼妙的诗词歌赋”照应“诗和远方”中的“诗”。‎ 六、‎ ‎1.优点:方便快捷;容量很大。‎ 缺点:轻浅化,不能用于阅读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碎片化,只能见缝插针地进行阅读,阅读内容通常短小零碎。‎ ‎2.举例论证。论证了手机不适合阅读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这一观点,进而论证了手机阅读改变了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的观点。‎ ‎3.运用了比拟手法,赋予了纸以生命,形象地说明纸和人类的密切关系,进一步表明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的道理(不会从我们生命中消失的道理)。‎ ‎4.纸质书是文化的承载和传递者;纸质书具有艺术的美,书依托纸而存在;书店的增加,方便了纸质书的阅读和购买;年轻读者对纸质书有天然的好感。‎ 七、‎ ‎1.赏识能给人巨大的力量,促使其成才成业成功。‎ ‎2.示例:赏识甚至能转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向,引导其走上正确轨道 ‎3.不同意。第⑤段是补充论证,补充论述了善于赏识是一种美德,以及赏识与被赏识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论述使文章分析更透彻,论证更严密。‎ ‎4.示例1: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使当时尚未成名的诸葛亮受到“赏识”,没有此三顾,就没有后来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没有诸葛亮一生名垂青史的成就。‎ 22‎ 示例2:现代美术大师徐悲鸿“赏识”齐白石,为他创造了世人认识他的机会,从而发掘出一个“国宝”级的美术大师。‎ 八、‎ ‎1.涵养文明,我们不能当看客。‎ ‎2.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举例从正反两面论述了文明素养,不仅意味着对法律规则的遵守,更意味着对道德规范的恪守,使论证更有力,更严密。‎ ‎3.学校寝室里,常见到一些住校生在洗漱后,直接拿着洗漱用品转身离开,而对打开的水龙头不管不问。‎ ‎4.读完此文,我明白了文明事关国家的兴衰,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以自己的行动来提升整个国民的文明素养。我常常认为管好自己就行,其他人的言行与己无关,但是纵容他人一个小小的不文明行为,则会造成更多更大的社会不文明现象。涵养文明,需要我们人人参与。‎ 九、‎ ‎1.创作者应该多点“为小孩子写大文学”的情怀。(希望创作者多点“为小孩子写大文学”的情怀。)‎ ‎2.①从社会功能上看,儿童文学播下的是爱的种子,进行的是“真善美”的启蒙,是名副其实的“大文学”。②从读者群体上看,儿童文学有巨大的读者市场且阅读率稳定,也是当之无愧的“大文学”。‎ ‎3.不可以。这三个事例分别从儿童文学能给儿童“诚实求真的教育”“爱的教育”“美的教育”的不同角度来论证,更具体有力地证明儿童文学是一种“大文学”;与第④段第一句“从社会功能上看,儿童文学播下的是爱的种子,进行的是‘真善美’的启蒙,是名副其实的‘大文学’”照应。故不可删。‎ ‎4.示例:《草房子》‎ 推荐理由:这部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男孩桑桑刻骨铭心而又终生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的描写,讲述了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这五个孩子苦痛的成长历程和油麻地的老师蒋一轮、白雀关系的纠缠。这本书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写出了人间至美的感情,是我最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品。‎ 十、‎ ‎1.个性不等于另类。‎ ‎2.作者开头先由当今社会“标新立异、追捧另类的风暴”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个性不等于另类”;然后举出网络上流行的照片和大学副教授尹晓冰的例子进行反面论证,又举出张仁杰和秦英林的例子进行正面论证;最后强调我们必须明白个性不等于另类!‎ ‎3.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举出网络“非主流”照片和大学副教授尹晓冰的反面例子,从正面举出张仁杰和秦英林的例子进行论证,突出强调了“个性不等于另类”这一中心论点,使论证真实具体,更具说服力。‎ ‎4.青少年在成长道路上不应追求以湮灭“人形”和“人性”为代价而使自己与他人相异的所谓“另类”,而应当追求传播正能量的体现个人魅力、展示个人品质与道德文化修养的真正个性。‎ 十一、‎ 22‎ ‎1.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爆款文章”特质的论述;②与当今所谓的“爆款文章”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真正的好文章应该不仅仅在当时有着超高的人气,而且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能够扬名于后世。‎ ‎2.①爆款文章的诞生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因特网与智能手机的出现,让“发表”不必完全依赖于出版行业,爆款文章的门槛很低。②读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使文盲率大幅下降,但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依然形成了受众市场的趣味分层,爆款文章面向的恰好是基数较大的群体层。‎ ‎3.举例论证。列举屈原、杜甫、鲁迅等文人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创作不仅是文人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途径,更是他们扬名后世的方式。‎ ‎4.首先提出“爆款文章”这一话题,列举左思等人的作品,指出这些作品虽然人人传颂但人们不会用“爆款”形容其文章这一事实,引发读者思考;接着采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指出了爆款文章的特征——具有商品属性;然后从时代与读者两方面着手分析爆款文章诞生的原因;最后用反问的句式总结全文,委婉表达作者对爆款文章的态度。‎ 十二、‎ ‎1.勒紧爱好的缰绳,才能有所成就。‎ ‎2.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充当事实论据;引出论题。‎ ‎3.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列举了冯志圻管住自己对碑帖书画的爱好,拒绝诱惑和司马子反放纵爱好,贻误大事赔上性命的事例,突出强调了管控自己的爱好对个人成就事业的重要性,从而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具有说服力。‎ ‎4.不能。“往往”表示频率,意思是经常,大多数情况如此。去掉以后过于绝对,与实际不符。“往往”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具有说服力。‎ ‎5.示例:有。我特别喜欢看小说,有时候耽误了写作业,影响了睡眠,结果第二天上课没精神,学习成绩下滑。我应当管住我自己的爱好,绝不因此而荒废学业。‎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