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4 M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考压轴题---------圆
一、知识提要
二、精讲精练
1. (2011湖南湘潭)已知,AB是⊙O的直径,AB=8,点C在⊙O的半径OA上运动,PC⊥AB,垂足为C,PC=5,PT为⊙O的切线,切点为T.
(1)如图(1),当C点运动到O点时,求PT的长;
(2)如图(2),当C点运动到A点时,连结PO、BT,求证:PO∥BT;
(3)如图(3),设,,求与的函数关系式及的最小值.
61
1. (2010广东广州)如图,⊙O的半径为1,点P是⊙O上一点,弦AB垂直平分线段OP,点D是弧APB上任一点(与端点A、B不重合),DE⊥AB于点E,以点D为圆心、DE长为半径作⊙D,分别过点A、B作⊙D的切线,两条切线相交于点C.
(1)求弦AB的长;
(2)判断∠ACB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ACB的大小;否则,请说明理由;
C
P
D
O
B
A
E
(3)记△ABC的面积为S,若=4,求△ABC的周长.
61
1. (2011福建莆田)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为1.∠ADC=60°,等边△AEF两边分别交边DC、CB于点E、F.
(1)特殊发现:如图1,若点E、F分别是边DC、CB的中点.求证:菱形ABCD对角线AC、BD交点O即为等边△AEF的外心;
(2)若点E、F始终分别在边DC、CB上移动.记等边△AEF的外心为点P.
①猜想验证:如图2,猜想△AEF的外心P落在哪一直线上,并加以证明;
②拓展运用:如图3,当△AEF面积最小时,过点P任作一直线分别交边DA于点M,交边DC的延长线于点N,试判断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图2
图1
图3
61
1. (2010四川成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与轴交于两点(点在点的左侧),与轴交于点,点的坐标为,若将经过两点的直线沿轴向下平移3个单位后恰好经过原点,且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
(1)求直线及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
(2)如果P是线段上一点,设△、△的面积分别为、,且,求点P的坐标;
(3)设⊙Q的半径为1,圆心在抛物线上运动,则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Q与坐标轴相切的情况?若存在,求出圆心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并探究:若设⊙Q的半径为,圆心在抛物线上运动,则当取何值时,⊙Q与两坐标轴同时相切?
61
1. (2010福建福州)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B在直线上,过点B作轴的垂线,垂足为A,OA=5.若抛物线过点O、A两点.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A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为C,判断点C是否在该抛物线上,并说明理由;
(3)如图2,在(2)的条件下,⊙O1是以BC为直径的圆.过原点O作⊙O1的切线OP,P为切点(P与点C不重合),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以PQ为直径的圆与⊙O1相切?若存在,求出点Q的横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61
三、测试提高
1. (2011广西崇左)已知抛物线y=x2+4x+m(m为常数)经过点(0,4).
(1)求m的值;
(2)将该抛物线先向右、再向下平移得到另一条抛物线.已知平移后的抛物线满足下述两个条件:它的对称轴(设为直线l2)与平移前的抛物线的对称轴(设为直线l1)关于y轴对称;它所对应的函数的最小值为-8.
①试求平移后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②试问在平移后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3为半径的圆P既与x轴相切,又与直线l2相交?若存在,请求出点P的坐标,并求出直线l2被圆P所截得的弦AB的长度;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61
第十一讲 中考压轴题综合训练一
一、知识提要
二、精讲精练
1. (2011河南)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点A在x轴上,点B的横坐标为-8.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点P是直线AB上方的抛物线上一动点(不与点A、B重合),过点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C,交直线AB于点D,作PE⊥AB于点E.
①设△PDE的周长为,点P的横坐标为x,求关于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的最大值;
②连接PA,以PA为边作图示一侧的正方形APFG.随着点P的运动,正方形的大小、位置也随之改变.当顶点F或G恰好落在y轴上时,直接写出对应的点P的坐标.
备用图
61
1. (2009浙江台州)如图,已知直线交坐标轴于A、B两点,以线段AB为边向上作正方形ABCD,过点A,D,C的抛物线与直线的另一个交点为E.
(1)请直接写出点C,D的坐标;
(2)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3)若正方形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射线下滑,直至顶点落在轴上时停止.设正方形落在轴下方部分的面积为,求关于滑行时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相应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4)在(3)的条件下,抛物线也随正方形一起平移,同时停止,求抛物线上C,E两点间的抛物线弧所扫过的面积.
备用图
61
1. (2009四川成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抛物线y=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其顶点为M,若直线MC的函数表达式为,与x轴的交点为N,且∠BCO=.
(1)求此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
(2)在此抛物线上是否存在异于点C的点P,使以N、P、C为顶点的三角形是以NC为一条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过点A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MC于点Q.若将抛物线沿其对称轴上下平移,使抛物线与线段NQ总有公共点,则抛物线向上最多可平移多少个单位长度?向下最多可平移多少个单位长度?
61
1. (2011湖北孝感)如图(1),矩形ABCD的一边BC在直角坐标系中轴上,折叠边AD,使点D落在轴上点F处,折痕为AE,已知AB=8,AD=10,并设点B坐标为(),其中.
(1)求点E、F的坐标(用含的式子表示);
(2)连接OA,若△OAF是等腰三角形,求的值;
(3)如图(2),设抛物线经过A、E两点,其顶点为M,连接AM,若∠OAM=90°,求a、h、m的值.
61
1. (2011浙江丽水)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10,0).以OA为直径在第一象限内作半圆C, 点B是该半圆周上一动点,连接OB、AB,并延长AB至点D,使DB=AB,过点D作x轴垂线,分别交x轴、直线OB于点E、F,点E为垂足,连接CF.
(1)当∠AOB=30°时,求弧AB的长;
(2)当DE=8时,求线段EF的长;
O
B
D
E
C
F
x
y
A
(3)在点B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以点E、C、F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B相似.若存在,请求出此时点E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61
三、测试提高
1. (2011浙江金华)如图,把含有30°角的三角板ABO置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两点坐标分别为(3,0)和(0,3).动点P从A点开始沿折线AO-OB-BA运动,点P在AO,OB,BA上运动的面四民﹒数学兴趣小组对捐款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速度分别为1,,2 (长度单位/秒). 一直尺的上边缘l从x轴的位置开始以 (长度单位/秒)的速度向上平行移动(即移动过程中保持l∥x轴),且分别与OB,AB交于E,F两点.设动点P与动直线l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t秒,当点P沿折线AO-OB-BA运动一周时,直线l和动点P同时停止运动.
请解答下列问题:
(1)过A,B两点的直线解析式是 ;
(2)当t﹦4时,点P的坐标为 ;当t ﹦ ,点P与点E重合;
(3)① 作点P关于直线EF的对称点P′. 在运动过程中,若形成的四边形PEP′F为菱形,则t的值是多少?
② 当t﹦2时,是否存在着点Q,使得△FEQ ∽△BEP?
若存在,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61
第十二讲 中考压轴题综合训练二
一、知识提要
基本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
二、精讲精练
1. (2011湖北咸宁)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分别交轴,轴于A,B两点,点C为OB的中点,点D在第二象限,且四边形AOCD为矩形.
(1)直接写出点A,B的坐标,并求直线AB与CD交点的坐标;
(2)动点P从点C出发,沿线段CD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运动;同时,动点M从点A出发,沿线段AB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B运动,过点P作,垂足为H,连接MP,MH.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
①若△MPH与矩形AOCD重合部分的面积为1,求t的值;
②点Q是点B关于点A的对称点,问BP+PH+HQ是否有最小值,如果有,求出相应的点P的坐标;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
备用图1 备用图2
61
1. (2011江苏苏州)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分别交于点A、B,与y轴交于点C.点D是抛物线的顶点.
(1)如图①,连接AC,将△OAC沿直线AC翻折,若点O的对应点O'恰好落在该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求实数a的值;
(2)如图②,在正方形EFGH中,点E、F的坐标分别是(4,4)、(4,3),边HG位于边EF的右侧.小林同学经过探索后发现了一个正确的命题:“若点P是边EH或边HG上的任意一点,则四条线段PA、PB、PC、PD不能与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对应相等(即这四条线段不能构成平行四边形).”若点P是边EF或边FG上的任意一点,刚才的结论是否也成立?请你积极探索,并写出探索过程;
(3)如图②,当点P在抛物线对称轴上时,设点P的纵坐标t是大于3的常数,试问:是否存在一个正数a,使得四条线段PA、PB、PC、PD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对应相等(即这四条线段能构成平行四边形)?请说明理由.
61
1. (2010浙江舟山)如图,在菱形ABCD中,AB=2cm,
∠BAD=60°,E为CD边中点,点P从点A开始沿AC方向以每秒cm的速度运动,同时,点Q从点D出发沿DB方向以每秒1cm的速度运动,当点P到达点C时,P,Q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x秒
(1) 当点P在线段AO上运动时.
①请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OP的长度;
②若记四边形PBEQ的面积为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 显然,当x=0时,四边形PBEQ即梯形ABED,请问,当P在线段AC的其他位置时,以P,B,E,Q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成为梯形?若能,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x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61
1. (2011北京)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我们把由两条射线AE,BF和以AB为直径的半圆所组成的图形叫作图形C.
已知A(,),B(,),AE∥BF,且半圆与y轴的交点D在射线AE的反向延长线上.
(1)求两条射线AE,BF所在直线的距离;
(2)当一次函数的图象与图形C恰好只有一个公共点时,写出b的取值范围;当一次函数y=x+b的图象与图形C恰好只有两个公共点时,写出b的取值范围;
(3)已知□AMPQ(四个顶点A、M、P、Q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各顶点都在图形C上,且不都在两条射线上,求点M的横坐标x的取值范围.
61
1. (2011广东珠海)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BC,AD=AB=1,BC=2.将点A折叠到CD边上,记折叠后A点对应的点为P(P与D点不重合),折痕EF只与边AD、BC相交,交点分别为E、F.过点P作PN∥BC交AB于N、交EF于M,连结PA、PE、AM,EF与PA相交于O.
(1)指出四边形PEAM的形状(不需证明);
(2)记∠EPM=a,△AOM、△AMN的面积分别为S1、S2.
① 求证:=PA2.
② 设AN=x,y=,试求出以x为自变量的函数y的解析式,并确定y的取值范围.
1. (2012宁夏区10分)在矩形ABCD中,AB=2,AD=3,P是BC上的任意一点(P与B、C不重合),过点P作AP⊥PE,垂足为P,PE交CD于点E.
(1)连接AE,当△APE与△ADE全等时,求BP的长;
(2)若设BP为x,CE为y,试确定y与x的函数关系式。当x取何值时,y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3)若PE∥BD,试求出此时BP的长.
61
【答案】解:(1)∵△APE≌△ADE,∴AP=AD=3。
在Rt△ABP中,AB=2,∴BP=。
(2)∵AP⊥PE,∴Rt△ABP∽Rt△PCE。
∴ ,即。∴。
∵
∴当时,y的值最大,最大值是。
(2)设BP=x, 由(2)得。
∵PE∥BD,∴△CPE∽△CBD。
∴, 即,
化简得。
解得或(不合题意,舍去)。
∴当BP= 时, PE∥BD。
【考点】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平行的性质,解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1)由△APE≌△ADE可得AP=AD=3,在Rt△ABP中,应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BP的长。
(2)由AP⊥PE,得Rt△ABP∽Rt△PCE,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列式得y与x的函数关系式。化为顶点式即可求得当时,y的值最大,最大值是。
(3)由PE∥BD,得△CPE∽△CBD,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列式可求得BP的长。
2. (2012山西省12分)问题情境:将一副直角三角板(Rt△ABC和Rt△DEF)按图1所示的方式摆放,其中∠ACB=90°,CA=CB,∠FDE=90°,O是AB的中点,点D与点O重合,DF⊥AC于点M,DE⊥BC于点N,试判断线段OM与ON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探究展示:小宇同学展示出如下正确的解法:
解:OM=ON,证明如下:
61
连接CO,则CO是AB边上中线,
∵CA=CB,∴CO是∠ACB的角平分线.(依据1)
∵OM⊥AC,ON⊥BC,∴OM=ON.(依据2)
反思交流:
(1)上述证明过程中的“依据1”和“依据2”分别是指:
依据1:
依据2:
(2)你有与小宇不同的思考方法吗?请写出你的证明过程.
拓展延伸:
(3)将图1中的Rt△DEF沿着射线BA的方向平移至如图2所示的位置,使点D落在BA的延长线上,FD的延长线与CA的延长线垂直相交于点M,BC的延长线与DE垂直相交于点N,连接OM、ON,试判断线段OM、ON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并写出证明过程.
【答案】(1)解: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或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2)证明:∵CA=CB,∴∠A=∠B。
∵O是AB的中点,∴OA=OB。
∵DF⊥AC,DE⊥BC,∴∠AMO=∠BNO=90°。
∵在△OMA和△ONB中,∠A=∠B,OA=OB,∠AMO=∠BNO,
∴△OMA≌△ONB(AAS)。∴OM=ON。
(3)解:OM=ON,OM⊥ON。理由如下:
连接CO,则CO是AB边上的中线。
∵∠ACB=90°,∴OC=AB=OB。
又∵CA=CB,
∴∠CAB=∠B=45,∠1=∠2=45°,∠AOC=∠BOC=90°。∴∠2=∠B。
∵BN⊥DE,∴∠BND=90°。
61
又∵∠B=45°,∴∠3=45°。∴∠3=∠B。∴DN=NB。
∵∠ACB=90°,∴∠NCM=90°。
又∵BN⊥DE,∴∠DNC=90°。∴四边形DMCN是矩形。∴DN=MC。∴MC=NB。
∴△MOC≌△NOB(SAS)。∴OM=ON,∠MOC=∠NOB。
∴∠MOC﹣∠CON=∠NOB﹣∠CON,即∠MON=∠BOC=90°。
∴OM⊥ON。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矩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根据等腰三角形和角平分线的性质直接作答。
(2)利用AAS证明△OMA≌△ONB即可。
(3)利用SAS证明△MOC≌△NOB即可得到OM=ON,∠MOC=∠NOB。通过角的等量代换即可得∠MON=∠BOC=90°,而得到OM⊥ON。
3. (2012福建厦门10分)已知ABCD,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点P在边AD上,过点P分
别作PE⊥AC、PF⊥BD,垂足分别为E、F,PE=PF.
(1)如图,若PE=,EO=1,求∠EPF的度数;
(2)若点P是AD的中点,点F是DO的中点,BF =BC+3-4,求BC的长.
【答案】解:(1)连接PO ,
∵ PE=PF,PO=PO,PE⊥AC、PF⊥BD,
∴ Rt△PEO≌Rt△PFO(HL)。
∴∠EPO=∠FPO。
在Rt△PEO中, tan∠EPO==,
∴ ∠EPO=30°。∴ ∠EPF=60°。
(2)∵点P是AD的中点,∴ AP=DP。
又∵ PE=PF,∴ Rt△PEA≌Rt△PFD(HL)。
∴∠OAD=∠ODA。∴ OA=OD。
61
∴ AC=2OA=2OD=BD。∴ABCD是矩形。
∵ 点P是AD的中点,点F是DO的中点,∴ AO∥PF。
∵ PF⊥BD,∴ AC⊥BD。∴ABCD是菱形。∴ABCD是正方形。
∴ BD=BC。
∵ BF=BD,∴BC+3-4=BC,解得,BC=4。
【考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正方形的判定和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分析】(1)连接PO,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出∠EPO=30°,再利用“HL”证明△PEO和△PFO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FPO=∠EPO,从而得解。
(2)根据条件证出 ABCD是正方形。根据正方形的对角线与边长的关系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4. (2012甘肃白银10分)如图,点A,B,C,D在⊙O上,AB=AC,AD与BC相交于点E,,延长DB到点F,使,连接AF.
(1)证明:△BDE∽△FDA;
(2)试判断直线AF与⊙O的位置关系,并给出证明.
【答案】解:(1)证明:在△BDE和△FDA中,∵FB=BD,AE=ED,∴。
又∵∠BDE=∠FDA,∴△BDE∽△FDA。
(2)直线AF与⊙O相切。证明如下:
连接OA,OB,OC,
∵AB=AC,BO=CO,OA=OA,
∴△OAB≌△OAC(SSS)。∴∠OAB=∠OAC。
∴AO是等腰三角形ABC顶角∠BAC的平分线。
∴AO⊥BC。
∵△BDE∽FDA,得∠EBD=∠AFD,∴BE∥FA。
∵AO⊥BE,∴AO⊥FA。∴直线AF与⊙O相切。
61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切线的判定。
【分析】(1)因为∠BDE公共,夹此角的两边BD:DF=ED:AD=2:3,由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可知△BDE∽△FDA。
(2)连接OA、OB、OC,证明△OAB≌OAC,得出AO⊥BC.再由△BDE∽FDA,得出∠EBD=∠AFD,则BE∥FA,从而AO⊥FA,得出直线AF与⊙O相切。
5. (2012广东广州14分)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5,BC=10,F为AD的中点,CE⊥AB于E,设∠ABC=α(60°≤α<90°).
(1)当α=60°时,求CE的长;
(2)当60°<α<90°时,
①是否存在正整数k,使得∠EFD=k∠AEF?若存在,求出k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②连接CF,当CE2﹣CF2取最大值时,求tan∠DCF的值.
【答案】解:(1)∵α=60°,BC=10,∴sinα=,即sin60°=,解得CE=。
(2)①存在k=3,使得∠EFD=k∠AEF。理由如下:
连接CF并延长交BA的延长线于点G,
∵F为AD的中点,∴AF=FD。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CD,∴∠G=∠DCF。
在△AFG和△CFD中,
∵∠G=∠DCF, ∠G=∠DCF,AF=FD,
∴△AFG≌△CFD(AAS)。∴CF=GF,AG=CD。
∵CE⊥AB,∴EF=GF。∴∠AEF=∠G。
∵AB=5,BC=10,点F是AD的中点,∴AG=5,AF=AD=BC=5。∴AG=AF。
61
∴∠AFG=∠G。
在△AFG中,∠EFC=∠AEF+∠G=2∠AEF,
又∵∠CFD=∠AFG,∴∠CFD=∠AEF。
∴∠EFD=∠EFC+∠CFD=2∠AEF+∠AEF=3∠AEF,
因此,存在正整数k=3,使得∠EFD=3∠AEF。
②设BE=x,∵AG=CD=AB=5,∴EG=AE+AG=5﹣x+5=10﹣x,
在Rt△BCE中,CE2=BC2﹣BE2=100﹣x2。
在Rt△CEG中,CG2=EG2+CE2=(10﹣x)2+100﹣x2=200﹣20x。
∵CF=GF(①中已证),∴CF2=(CG)2=CG2=(200﹣20x)=50﹣5x。
∴CE2﹣CF2=100﹣x2﹣50+5x=﹣x2+5x+50=﹣(x﹣)2+50+。
∴当x=,即点E是AB的中点时,CE2﹣CF2取最大值。
此时,EG=10﹣x=10﹣,CE=,
∴。
【考点】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顶角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勾股定理。
【分析】(1)利用60°角的正弦值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2)①连接CF并延长交BA的延长线于点G,利用“角边角”证明△AFG和△CFD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CF=GF,AG=CD,再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EF=GF,再根据AB、BC的长度可得AG=AF,然后利用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可得∠AEF=∠G=∠AFG,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EFC=2∠G,然后推出∠EFD=3∠AEF,从而得解。
②设BE=x,在Rt△BCE中,利用勾股定理表示出CE2,表示出EG的长度,在Rt△CEG中,利用勾股定理表示出CG2,从而得到CF2,然后相减并整理,再根据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解答。
6. (2012广东肇庆10分)
61
如图,在△ABC中,AB=AC,以AB为直径的⊙O交AC于点E,交BC于点D,连结BE、AD交于点P. 求证:
(1)D是BC的中点;
(2)△BEC ∽△ADC;
(3)AB× CE=2DP×AD.
【答案】证明:(1)∵AB是⊙O的直径,∴∠ADB=90°,即AD⊥BC。
∵AB=AC,∴D是BC的中点。
(2)∵AB是⊙O的直径,∴∠AEB=∠ADB=90°,即∠CEB=∠CDA=90°,
∵∠C是公共角,∴△BEC∽△ADC。
(3)∵△BEC∽△ADC,∴∠CBE=∠CAD。
∵AB=AC,AD=CD,∴∠BAD=∠CAD。∴∠BAD=∠CBE。
∵∠ADB=∠BEC=90°,∴△ABD∽△BCE。
∴。∴。
∵BC=2BD,∴,即。
∵∠BDP=∠BEC=90°,∠PBD=∠CBE,∴△BPD∽△BCE。∴。
∴,即AB•CE=2DP•AD。
【考点】圆周角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由AB是⊙O的直径,可得AD⊥BC,又由AB=AC,由三线合一,即可证得D是BC的中点。
(2)由AB是⊙O的直径,∠AEB=∠ADB=90°,又由∠C是公共角,即可证得△BEC∽△ADC。
(3)易证得△ABD∽△BCE与△BPD∽△BCE,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与BC=2BD,即可证得AB•CE=2DP•AD。
7. (2012贵州毕节14分)如图,AB是⊙O的直径,AC为弦,D是
61
的中点,过点D作EF⊥AC的延长线于E,交AB的延长线于E,交AB的延长线于F。
(1)求证:EF是⊙O的切线;
(2)若∠F=,AE=4,求⊙O的半径和AC的长。
【答案】(1)证明:连接OD,
∵D是的中点,∴∠BOD=∠A。
∴OD∥AC。
∵EF⊥AC,∴∠E=90°。∴∠ODF=90°。
∴EF是⊙O的切线;
(2)解:在△AEF中,∵∠E=90°,sin∠F= ,AE=4,
∴。
设⊙O的半径为R,则OD=OA=OB=R,AB=2R.
在△ODF中,∵∠ODF=90°,sin∠F=,∴OF=3OD=3R。
∵OF+OA=AF,∴3R+R=12,∴R=3。
连接BC,则∠ACB=90°。
∵∠E=90°,∴BC∥EF。∴AC:AE=AB:AF。
∴AC:4=2R:4R,∴AC=2。
∴⊙O的半径为3,AC的长为2。
【考点】弧、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圆周角定理,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切线的判定,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分析】(1)连接OD,根据圆周角定理,可得∠BOD=∠A,则OD∥AC,从而得出∠ODF=90°,即EF是⊙O的切线。
(2)先解直角△AEF,由sin∠F= ,得出AF=3AE=12,再在Rt△ODF中,由sin∠F=
61
,得出OF=3OD,设⊙O的半径为R,由AF=12列出关于R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O的半径。连接BC,证明BC∥EF,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得出AC:AE=AB:AF,即可求出AC的长。
8. (2012江苏泰州12分)如图,已知直线l与⊙O相离,OA⊥l于点A,OA=5,OA与⊙O相交于点
P,AB与⊙O相切于点B,BP的延长线交直线l于点C.
(1)试判断线段AB与AC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PC=,求⊙O的半径和线段PB的长;
(3)若在⊙O上存在点Q,使△QAC是以AC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求⊙O的半径r的取值范围.
【答案】解:(1)AB=AC。理由如下:
连接OB。
∵AB切⊙O于B,OA⊥AC,∴∠OBA=∠OAC=90°。
∴∠OBP+∠ABP=90°,∠ACP+∠CPB=90°。
∵OP=OB,∴∠OBP=∠OPB。
∵∠OPB=∠APC,∴∠ACP=∠ABC。
∴AB=AC。
(2)延长AP交⊙O于D,连接BD,
设圆半径为r,则由OA=5得,OP=OB=r,PA=5-r。
又∵PC=,
∴ 。
61
由(1)AB=AC得,解得:r=3。
∴AB=AC=4。
∵PD是直径,∴∠PBD=90°=∠PAC。
∵∠DPB=∠CPA,∴△DPB∽△CPA。∴,即,解得。
(3)作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MN,作OE⊥MN,
则OE=AC=AB=。
又∵圆O要与直线MN交点,∴OE=≤r,
∴r≥。
又∵圆O与直线l相离,∴r<5。
∴⊙O的半径r的取值范围为≤r<5.
【考点】切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连接OB,根据切线的性质和垂直得出∠OBA=∠OAC=90°,推出∠OBP+∠ABP=90°,
∠ACP+∠CPB=90°,求出∠ACP=∠ABC,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推出即可。
(2)延长AP交⊙O于D,连接BD,设圆半径为r,则OP=OB=r,PA=5-r,根据AB=AC推出
,求出r,证△DPB∽△CPA,得出 ,代入求出PB即可。
(3)根据已知得出Q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作出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MN,作OE⊥MN,求出OE<r,求出r范围,再根据相离得出r<5,即可得出答案。
9. (2012江苏南京10分)如图,A、B为⊙O上的两个定点,P是⊙O上的动点(P不与A、B重合),我们称∠APB为⊙O上关于A、B的滑动角。
(1)已知∠APB是上关于点A、B的滑动角。
① 若AB为⊙O的直径,则∠APB=
② 若⊙O半径为1,AB=,求∠APB的度数
61
(2)已知为外一点,以为圆心作一个圆与相交于A、B两点,∠APB为上关于点A、B的滑动角,直线PA、PB分别交于点M、N(点M与点A、点N与点B均不重合),连接AN,试探索∠APB与∠MAN、∠ANB之间的数量关系。
【答案】解:(1)①900。
②如图,连接AB、OA、OB.
在△AOB中,∵OA=OB=1.AB=,∴OA2+OB2=AB2。
∴∠AOB=90°。
当点P在优弧 AB 上时(如图1),∠APB=∠AOB=45°;
当点P在劣弧 AB 上时(如图2),
∠APB=(360°-∠AOB)=135°。
(2)根据点P在⊙O1上的位置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点P在⊙O2外,且点A在点P与点M之间,点B在点P与点N之间,如图3,
∵∠MAN=∠APB+∠ANB,
∴∠APB=∠MAN-∠ANB。
第二种情况:点P在⊙O2外,且点A在点P与点M之间,点N在点P与点B之间,如图4,
∵∠MAN=∠APB+∠ANP=∠APB+(180°-∠ANB),
∴∠APB=∠MAN+∠ANB-180°。
第三种情况:点P在⊙O2外,且点M在点P与点A之间,点B在点P与点N之间,如图5,
∵∠APB+∠ANB+∠MAN=180°,
∴∠APB=180°-∠MAN-∠ANB。
第四种情况:点P在⊙O2内,如图6,
61
∠APB=∠MAN+∠ANB。
【考点】圆周角定理,勾股定理逆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外角性质。
【分析】(1)①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等于90°即可得∠APB=900。
②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得∠AOB=90°,再分点P在优弧上;点P在劣弧上两种情况讨论即可。
(2)根据点P在⊙O1上的位置分为四种情况得到∠APB与∠MAN、∠ANB之间的数量关系。
10. (2012四川宜宾10分)如图,⊙O1、⊙O2相交于P、Q两点,其中⊙O1的半径r1=2,⊙O2的半径r2=.过点Q作CD⊥PQ,分别交⊙O1和⊙O2于点C.D,连接CP、DP,过点Q任作一直线AB交⊙O1和⊙O2于点A.B,连接AP、BP、AC.DB,且AC与DB的延长线交于点E.
(1)求证:;
(2)若PQ=2,试求∠E度数.
【答案】(1)证明:∵⊙O1的半径r1=2,⊙O2的半径r2=,∴PC=4,PD=2。
∵CD⊥PQ,∴∠PQC=∠PQD=90°。
∴PC.PD分别是⊙O1、⊙O2的直径,在⊙O1中,∠PAB=∠PCD,在⊙O2中,∠PBA=∠PDC,
∴△PAB∽△PCD。∴,即。
(2)解:在Rt△PCQ中,∵PC=2r1=4,PQ=2,∴cos∠CPQ=。∴∠CPQ=60°。
61
∵在Rt△PDQ中,PD=2r2=2,PQ=2,∴sin∠PDQ=。∴∠PDQ=45°。
∴∠CAQ=∠CPQ=60°,∠PBQ=∠PDQ=45°。
又∵PD是⊙O2的直径,∴∠PBD=90°。∴∠ABE=90°﹣∠PBQ=45°。
在△EAB中,∴∠E=180°﹣∠CAQ﹣∠ABE=75°。
答:∠E的度数是75°。
【考点】相交两圆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圆周角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分析】(1)求出PC、PD,证△PAB∽△PCD,得出,从而。
(2)由cos∠CPQ=,求出∠CPQ=60°,同理求出∠PDQ=45°。由圆周角定理,得出
∠CAQ=∠CPQ=60°,∠PBQ=∠PDQ=45°,求出∠PBD=90°,求出∠ABE=45°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即可。
11. (2012四川广安9分)如图,在△ABC中,∠ABC=∠ACB,以AC为直径的⊙O分别交AB、BC于点M、N,点P在AB的延长线上,且∠CAB=2∠BCP.
(1)求证:直线CP是⊙O的切线.
(2)若BC=2,sin∠BCP=,求点B到AC的距离.
(3)在第(2)的条件下,求△ACP的周长.
【答案】解:(1)∵∠ABC=∠ACB且∠CAB=2∠BCP,在△ABC中,∠ABC+∠BAC+∠BCA=180°,
∴2∠BCP+2∠BCA=180°。
∴∠BCP+∠BCA=90°,即∠PCA=90°。
61
又∵AC是⊙O的直径,∴直线CP是⊙O的切线。
(2)如图,作BD⊥AC于点D,
∵PC⊥AC,∴BD∥PC。∴∠PCB=∠DBC。
∵C=2,sin∠BCP=
∴,解得:DC=2。
∴由勾股定理得:BD=4。∴点B到AC的距离为4。
(3)如图,连接AN,
在Rt△ACN中,,
又CD=2,∴AD=AC﹣CD=5﹣2=3。
∵BD∥CP,∴△ABD∽△ACP。
∴,即。∴。
在Rt△ACP中,。
∴△ACP的周长为。
【考点】切线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分析】(1))根据∠ABC=∠AC且∠CAB=2∠BCP,在△ABC中∠ABC+∠BAC+∠BCA=180°,得到2∠BCP+2∠BCA=180°,从而得到∠BCP+∠BCA=90°,证得直线CP是⊙O的切线。
(2)作BD⊥AC于点D,得到BD∥PC,从而利用求得DC=2,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得点B到AC的距离为4。
(3)先求出AC的长度,然后由BD∥PC求得△ABD∽△ACP,利用比例线段关系求得CP的长度,再由勾股定理求出AP的长度,从而求得△ACP的周长。
12. (2012四川达州7分)如图,C是以AB为直径的⊙O上一点,过O作OE⊥AC于点E,过点A作
61
⊙O的切线交OE的延长线于点F,连结CF并延长交BA的延长线于点P.
(1)求证:PC是⊙O的切线.
(2)若AF=1,OA=,求PC的长.
【答案】解:(1)证明:连结OC,
∵OE⊥AC,∴AE=CE。∴FA=FC。
∴∠FAC=∠FCA。
∵OA=OC,∴∠OAC=∠OCA。
∴∠OAC+∠FAC=∠OCA+∠FCA,即∠FAO=∠FCO。
∵FA与⊙O相切,且AB是⊙O的直径,∴FA⊥AB。∴∠FCO=∠FAO=90°。
又∵OC是⊙O的半径,∴PC是⊙O的切线。
(2)∵PC是⊙O的切线,∴∠PCO=90°。
而∠FPA=∠OPC,∠PAF=90°,∴△PAF∽△PCO 。∴。
∵CO=OA=,AF=1,∴PC=PA 。
设PA=x,则PC=
在Rt△PCO中,由勾股定理得, ,解得:。
∴PC。
【考点】切线的判定和性质,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
【分析】(1)连接OC,根据垂径定理,利用等角代换可证明∠FAC=∠FCA,然后根据切线的性质得出∠FAO=90°,然后即可证明结论。
(2)先证明△PAF∽△PCO,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PC与PA的关系,在Rt△PCO中,利用勾股定理可得出x的值,从而也可得出PC得长。
13. (2012四川德阳14分)
61
如图,已知点C是以AB为直径的⊙O上一点,CH⊥AB于点H,过点B作⊙O 的切线交直线AC于点D,点E为CH的中点,连结并延交BD于点F,直线CF交AB的延长线于G.
⑴求证:AE·FD=AF·EC;
⑵求证:FC=FB;
⑶若FB=FE=2,求⊙O 的半径r的长.
【答案】(1)证明:∵BD是⊙O的切线,∴∠DBA=90°。
∵CH⊥AB,∴CH∥BD。∴△AEC∽△AFD。
∴。∴AE•FD=AF•EC。
(2)证明:∵CH∥BD,∴△AEC∽△AFD,△AHE∽△ABF。∴。
∵CE=EH(E为CH中点),∴BF=DF。
∵AB为⊙O的直径,∴∠ACB=∠DCB=90°。∴CF=DF=BF,即CF=BF。
(3)解:∵BF=CF=DF(已证),EF=BF=2,∴EF=FC。∴∠FCE=∠FEC。
∵∠AHE=∠CHG=90°,∴∠FAH+∠AEH=90°,∠G+∠GCH=90°。
∵∠AEH=∠CEF,∴∠G=∠FAG。∴AF=FG。
∵FB⊥AG,∴AB=BG。
连接OC,BC,
∵BF切⊙O于B,∴∠FBC=∠CAB。
∵OC=OA,CF=BF,
∴∠FCB=∠FBC,∠OCA=∠OAC
∴∠FCB=∠CAB。
∵∠ACB=90°,∴∠ACO+∠BCO=90°。∴∠FCB+∠BCO=90°,即OC⊥CG。
∴CG是⊙O切线。
∵GBA是⊙O割线,FB=FE=2,由切割线定理得:(2+FG)2=BG×AG=2BG2,
【注,没学切割线定理的可由△AGC∽△CGB求得】
61
在Rt△BFG中,由勾股定理得:BG2=FG2﹣BF2,∴FG2﹣4FG﹣12=0。
解得:FG=6,FG=﹣2(舍去)。
由勾股定理得:AB=BG=。
∴⊙O的半径r是。
【考点】切线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判定和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勾股定理,圆周角定理,切割线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由BD是⊙O的切线得出∠DBA=90°,推出CH∥BD,证△AEC∽△AFD,得出比例式即可。
(2)证△AEC∽△AFD,△AHE∽△ABF,推出BF=DF,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得出CF=DF=BF即可。
(3)求出EF=FC,求出∠G=∠FAG,推出AF=FG,求出AB=BG,连接OC,BC,求出∠FCB=∠CAB推出CG是⊙O切线,由切割线定理(或△AGC∽△CGB)得出(2+FG)2=BG×AG=2BG2,在Rt△BFG中,由勾股定理得出BG2=FG2﹣BF2,推出FG2﹣4FG﹣12=0,求出FG即可,从而由勾股定理求得AB=BG
的长,从而得到⊙O的半径r。
14. (2012四川资阳9分)如图,在△ABC中,AB=AC,∠A=30°,以AB为直径的⊙O交BC于点D,交AC于点,连结DE,过点B作BP平行于DE,交⊙O于点P,连结EP、CP、OP.
(1)(3分)BD=DC吗?说明理由;
(2)(3分)求∠BOP的度数;
(3)(3分)求证:CP是⊙O的切线;
如果你解答这个问题有困难,可以参考如下信息: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小明和小强做了认真的探究,然后分别用不同的思路完成了这个题目.在进行小组交流的时候,小明说:“设OP交AC于点G,证△AOG∽△CPG”;小强说:“过点C作CH⊥AB于点H,证四边形CHOP是矩形”.
61
【答案】解:(1)BD=DC。理由如下:连接AD,
∵AB是直径,∴∠ADB=90°。
∵AB=AC,∴BD=DC。
(2)∵AD是等腰△ABC底边上的中线,
∴∠BAD=∠CAD 。∴。
∴BD=DE。
∴BD=DE=DC。∴∠DEC=∠DCE。
∵△ABC中,AB=AC,∠A=30°,
∴∠DCE=∠ABC= (180°-30°)=75°。∴∠DEC=75°。
∴∠EDC=180°-75°-75°=30°。
∵BP∥DE,∴∠PBC=∠EDC=30°。
∴∠ABP=∠ABC-∠PBC=75°-30°=45°。
∵OB=OP,∴∠OBP=∠OPB=45°。∴∠BOP=90°。
(3)设OP交AC于点G,则∠AOG=∠BOP =90°。
在Rt△AOG中,∵∠OAG=30°,∴。
又∵,∴。∴。
又∵∠AGO=∠CGP,[w∴△AOG∽△CPG。
∴∠GPC=∠AOG=90°。∴CP是⊙的切线。
【考点】圆周角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切线的判定。
【分析】(1)连接AD,由圆周角定理可知∠ADB=90°,再由AB=AC可知△ABC是等腰三角形,故BD=DC。
(2)由于AD是等腰三角形ABC底边上的中线,所以∠BAD=∠CAD,故
61
,从而可得出BD=DE,故BD=DE=DC,所以∠DEC=∠DCE,△ABC中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ABC=75°,故∠DEC=75°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EDC的度数,再根据BP∥DE可知∠PBC=∠EDC=30°,进而得出∠ABP的度数,再由OB=OP,可知∠OBP=∠OPB,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BOP=90°。
(3)设OP交AC于点G,由∠BOP=90°可知∠AOG=90°在Rt△AOG中,由∠OAG=30°,可知,由得, ,由∠AGO=∠CGP可得出△AOG∽△CPG,由相似三角形形的性质可知∠GPC=∠AOG=90°,故可得出CP是⊙O的切线。
15. (2012山东滨州12分)如图1,l1,l2,l3,l4是一组平行线,相邻2条平行线间的距离都是1个单位长度,正方形ABCD的4个顶点A,B,C,D都在这些平行线上.过点A作AF⊥l3于点F,交l2于点H,过点C作CE⊥l2于点E,交l3于点G.
(1)求证:△ADF≌△CBE;
(2)求正方形ABCD的面积;
(3)如图2,如果四条平行线不等距,相邻的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依次为h1,h2,h3,试用h1,h2,h3
表示正方形ABCD的面积S.
【答案】解:(1)证明:在Rt△AFD和Rt△CEB中,
∵AD=BC,AF=CE,∴Rt△AFD≌Rt△CEB(HL)。
(2)∵∠ABH+∠CBE=90°,∠ABH+∠BAH=90°,∴∠CBE=∠BAH。
又∵AB=BC,∠AHB=∠CEB=90°,∴△ABH≌△BCE(AAS)。
同理可得,△ABH≌△BCE≌△CDG≌△DAF。
∴S正方形ABCD=4S△ABH+S正方形HEGF=4××2×1+1+1=5。
(3)由(1)知,△AFD≌△CEB,故h1=h3,
由(2)知,△ABH≌△BCE≌△CDG≌△DAF,
∴S正方形ABCD=4S△ABH+S正方形HEGF=4×(h1+h2)•h1+h22=2h12+2h1h2+h22.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正方形的性质。
61
【分析】(1)直接根据HL定理得出Rt△AFD≌Rt△CEB。
(2)由AAS定理得出△ABH≌△BCE≌△CDG≌△DAF,再根据S正方形ABCD=4S△ABH+S正方形HEGF即可得出结论。
(3)由△AFD≌△CEB可得出h1=h3,再根据(2)中△ABH≌△BCE≌△CDG≌△DAF,可知
S正方形ABCD=4S△ABH+S正方形HEGF,从而得出结论。
16. (2012山东泰安10分)如图,E是矩形ABCD的边BC上一点,EF⊥AE,EF分别交AC,CD于点M,F,BG⊥AC,垂足为C,BG交AE于点H.
(1)求证:△ABE∽△ECF;
(2)找出与△ABH相似的三角形,并证明;
(3)若E是BC中点,BC=2AB,AB=2,求EM的长.
【答案】解:(1)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ABE=∠ECF=90°.
∵AE⊥EF,∠AEB+∠FEC=90°,∴∠AEB+∠BEA=90°。
∴∠BAE=∠CEF。∴△ABE∽△ECF。
(2)△ABH∽△ECM。证明如下:
∵BG⊥AC,∴∠ABG+∠BAG=90°。∴∠ABH=∠ECM。
由(1)知,∠BAH=∠CEM,∴△ABH∽△ECM。
(3)作MR⊥BC,垂足为R,
∵AB=BE=EC=2,
∴AB:BC=MR:RC=2,∠AEB=45°。
∴∠MER=45°,CR=2MR。
∴MR=ER=。∴EM=。
【考点】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61
【分析】(1)由四边形ABCD是矩形,可得∠ABE=∠ECF=90°,又由EF⊥AE,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BAE=∠CEF,然后利用有两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即可证得:△ABE∽△ECF。
(2)由BG⊥AC,易证得∠ABH=∠ECM,又由(1)中∠BAH=∠CEM,即可证得
△ABH∽△ECM。
(3)首先作MR⊥BC,垂足为R,由AB:BC=MR:RC=2,∠AEB=45°,即可求得MR的长,又由EM= 即可求得答案。
17. (2012山东聊城10分)如图,⊙O是△ABC的外接圆,AB=AC=10,BC=12,P是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BC的平行线交AB的延长线于点D.
(1)当点P在什么位置时,DP是⊙O的切线?请说明理由;
(2)当DP为⊙O的切线时,求线段DP的长.
【答案】解:(1)当点P是的中点时,DP是⊙O的切线。理由如下:
连接AP。
∵AB=AC,∴。
又∵,∴。∴PA是⊙O的直径。
∵,∴∠1=∠2。
又∵AB=AC,∴PA⊥BC。
又∵DP∥BC,∴DP⊥PA。∴DP是⊙O的切线。
(2)连接OB,设PA交BC于点E。.
由垂径定理,得BE=BC=6。
在Rt△ABE中,由勾股定理,得:AE=。
设⊙O的半径为r,则OE=8﹣r,
61
在Rt△OBE中,由勾股定理,得:r2=62+(8﹣r)2,解得r=。
∵DP∥BC,∴∠ABE=∠D。
又∵∠1=∠1,∴△ABE∽△ADP,
∴,即,解得:。
【考点】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圆周角定理,切线的判定,勾股定理,垂径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根据当点P是的中点时,得出,得出PA是⊙O的直径,再利用DP∥BC,得出DP⊥PA,问题得证。
(2)利用切线的性质,由勾股定理得出半径长,进而得出△ABE∽△ADP,即可得出DP的长。
18. (2012山东东营10分)
(1)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E是AB上一点,F是AD延长线上一点,且DF=BE.求证:CE=CF;
(2)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E是AB上一点,G是AD上一点,如果∠GCE=45°,请你利用(1)的结论证明:GE=BE+GD.
(3)运用(1)(2)解答中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完成下题:
如图3,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C>AD),∠B=90°,AB=BC,E是AB上一点,且∠DCE=45°,BE=4,DE=10, 求直角梯形ABCD的面积.
【答案】解:(1)证明:在正方形ABCD中,∵BC=CD,∠B=∠CDF,BE=DF,
∴△CBE≌△CDF(SAS)。∴CE=CF。
(2)证明: 如图,延长AD至F,使DF=BE.连接CF。
由(1)知△CBE≌△CDF,
61
∴∠BCE=∠DCF。
∴∠BCE+∠ECD=∠DCF+∠ECD,
即∠ECF=∠BCD=90°。
又∠GCE=45°,∴∠GCF=∠GCE=45°。
∵CE=CF,∠GCE=∠GCF,GC=GC,
∴△ECG≌△FCG(SAS)。∴GE=GF,
∴GE=DF+GD=BE+GD。
(3)如图,过C作CG⊥AD,交AD延长线于G.
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90°。
又∠CGA=90°,AB=BC,
∴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 ∴AG=BC。
已知∠DCE=45°,
根据(1)(2)可知,ED=BE+DG。
∴10=4+DG,即DG=6。
设AB=x,则AE=x-4,AD=x-6,
在Rt△AED中,∵DE2=AD2+AE2,即102=(x-6)2+(x-4)2。
解这个方程,得:x=12或x=-2(舍去)。
∴AB=12。
∴。
∴梯形ABCD的面积为108。
【考点】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直角梯形。
【分析】(1)由四边形是ABCD正方形,易证得△CBE≌△CDF(SAS),即可得CE=CF。
(2)延长AD至F,使DF=BE,连接CF,由(1)知△CBE≌△CDF,易证得∠ECF=∠BCD=90°,又由∠GCE=45°,可得∠GCF=∠GCE=45°,即可证得△ECG≌△FCG,从而可得GE=BE+GD。
(3)过C作CG⊥AD,交AD延长线于G,易证得四边形ABCG为正方形,由(1)(2)可知,ED=BE+DG,即可求得DG的长,设AB=x,在Rt△AED中,由勾股定理DE2=AD2+AE2,可得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得AB的长,从而求得直角梯形ABCD的面积。
19. (2012广西来宾10分)如图,AB是⊙O的直径,点C是⊙O上一点,∠BAC的平分线AD交⊙O于点D,过点D垂直于AC的直线交AC的延长线于点E.
61
(1)求证:DE是⊙O的切线;
(2)如图AD=5,AE=4,求⊙O的直径.
【答案】(1)证明:如图,连接OD,
∵AD为∠CAB的平分线,∴∠CAD=∠BAD。
又OA=OD,∴∠BAD=∠ODA。∴∠CAD=∠ODA。
∴AC∥OD。∴∠E+∠EDO=180°。
又AE⊥ED,即∠E=90°,∴∠EDO=90°。
∴OD为圆O的切线。
(2)解:如图,连接BD,
∵AB为圆O的直径,∴∠ADB=90°。
在Rt△AED中,AE=4,AD=5,∴。
又∵∠EAD=∠DAB,在Rt△ABD中,∴。
∴,即圆的直径为。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切线的判定,圆周角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分析】(1)连接OD,由AD为角平分线,得到一对角相等,再由OA=OD,得到一对角相等,等量代换得到一对内错角相等,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得AC∥OD,由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得到∠E与∠EDO互补,再由∠E为直角,可得∠EDO为直角,即DE为圆O的切线。
(2)连接BD,由AB为⊙O的直径,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的性质,得到∠ADB=90°。在Rt△AED中,由AE和AD的长,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定义求出cos∠EAD。又在Rt△ABD中,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得到 ,即可求出直径AB的长。
20. (2012广西柳州10分)如图,AB是⊙O的直径,AC是弦.
61
(1)请你按下面步骤画图(画图或作辅助线时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第一步,过点A作∠BAC的角平分线,交⊙O于点D;
第二步,过点D作AC的垂线,交AC的延长线于点E.
第三步,连接BD.
(2)求证:AD2=AE•AB;
(3)连接EO,交AD于点F,若5AC=3AB,求的值.
【答案】解:(1)如图:
(2)证明:∵AB是⊙O的直径,∴∠ADB=90°。
又∵DE⊥AC,∴∠AED=90°。
∵AD平分∠CAB,∴∠CAD=∠DAB。∴Rt△ADE∽Rt△ABD。
∴AD:AB=AE:AD,∴AD2=AE•AB。
(3)如图,连接OD、BC,它们交于点G,
∵5AC=3AB,即AC:AB=3:5,∴不妨设AC=3x,AB=5x,
∵AB是⊙O的直径,∴∠ACB=90°。∴∠ECG=90°。
又∵∠CAD=∠DAB,∴。∴OD垂直平分BC。
∴OD∥AE,OG=AC=x。∴四边形ECGD为矩形。
∴CE=DG=OD-OG=x-x =x。∴AE=AC+CE=3x+x=4x。
∵AE∥OD,∴△AEF∽△DOF。∴AE:OD=EF:OF,∴EF:OF=4x:x=8:5。
61
∴。
【考点】圆的综合题,圆周角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垂径定理,矩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根据基本作图作出∠BAC的角平分线AD交⊙O于点D;点D作AC的垂线,垂足为点E。
(2)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得到∠ADB=90°,DE⊥AC,则∠AED=90°,又由AD平分∠CAB
得到∠CAD=∠DAB,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得到Rt△ADE∽Rt△ABD,根据相似的性质得到AD:AB=AE:AD,利用比例的性质即可得到AD2=AE•AB。
(3)连接OD、BC,它们交于点G,由5AC=3AB,则不妨设AC=3x,AB=5x,根据直径所对
的圆周角为直角得到∠ACB=90°,由∠CAD=∠DAB得到,根据垂径定理的推论得到OD垂直平分BC,则有OD∥AE,OG=AC=x,并且得到四边形ECGD为矩形,则可求出CE,从而计算出AE,利用AE∥OD可得到△AEF∽△DOF,则AE:OD=EF:OF,即EF:OF=4x:x=8:5,然后根据比例的性质即可得到 的值。
21. (2012广西桂林10分)如图,等圆⊙O1和⊙O2相交于A、B两点,⊙O1经过⊙O2的圆心,顺次连接
A、O1、B、O2.
(1)求证:四边形AO1BO2是菱形;
(2)过直径AC的端点C作⊙O1的切线CE交AB的延长线于E,连接CO2交AE于D,求证:CE=2O2D;
(3)在(2)的条件下,若△AO2D的面积为1,求△BO2D的面积.
【答案】解:(1)证明:∵⊙O1与⊙O2是等圆,∴AO1=O1B=BO2=O2A。
61
∴四边形AO1BO2是菱形。
(2)证明:∵四边形AO1BO2是菱形,∴∠O1AB=∠O2AB。
∵CE是⊙O1的切线,AC是⊙O1的直径,∴∠ACE=∠AO2C=90°。
∴△ACE∽△AO2D。∴,即CE=2DO2。
(3)∵四边形AO1BO2是菱形,∴AC∥BO2。∴△ACD∽△BO2D。
∴。∴AD=2BD。
∵S,∴。
【考点】相交两圆的性质,菱形的判定和性质,圆周角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根据⊙O1与⊙O2是等圆,可得AO1=O1B=BO2=O2A,利用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可判定出结论。
(2)根据已知得出△ACE∽△AO2D,从而得出,即可得出结论。
(3)首先证明△ACD∽△BO2D,得出 ,AD=2BD,再利用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面积关系得出答案即可。
22. (2012广西北海10分)如图,AB是O的直径,AE交O于点E,且与O的切线CD互相垂直,垂足
为D。
(1)求证:∠EAC=∠CAB;
(2)若CD=4,AD=8:
①求O的半径;
②求tan∠BAE的值。
【答案】(1)证明:连接OC。
∵CD是⊙O的切线,∴CD⊥OC。
61
又∵CD⊥AE,∴OC∥AE。∴∠1=∠3。
∵OC=OA,∴∠2=∠3。
∴∠1=∠2,即∠EAC=∠CAB。
(2)解:①连接BC。
∵AB是⊙O的直径,CD⊥AE于点D,
∴∠ACB=∠ADC=90°。
∵∠1=∠2,∴△ACD∽△ABC。∴。
∵AC2=AD2+CD2=42+82=80,
∴AB==10。
∴⊙O的半径为10÷2=5。
②连接CF与BF。
∵四边形ABCF是⊙O的内接四边形,
∴∠ABC+∠AFC=180°。
∵∠DFC+∠AFC=180°,∴∠DFC=∠ABC。
∵∠2+∠ABC=90°, ∠DFC+∠DCF=90°,
∴∠2=∠DCF。
∵∠1=∠2,∴∠1=∠DCF。
∵∠CDF=∠CDF,∴△DCF∽△DAC。∴ 。∴DF==2。
∴AF=AD-DF=8-2=6。
∵AB是⊙O的直径,∴∠BFA=90°。
∴BF==8。∴tan∠BAD=。
【考点】切线的性质,平行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圆周角定理,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分析】(1)连接OC,由CD是⊙O的切线,CD⊥OC,又由CD⊥AE,即可判定OC∥AE,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证得∠EAC=∠CAB。
61
(2)①连接BC,易证得△ACD∽△ABC,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得AB的长,
从而可得⊙O的半径长。
②连接CF与BF.由四边形ABCF是⊙O的内接四边形,易证得△DCF∽△DAC,然后根据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求得AF的长,又由AB是⊙O的直径,即可得∠BFA是直角,利用勾股定理求得BF的长,即可求得tan∠BAE的值。
23. (2012内蒙古呼和浩特8分)如图,已知AB为⊙O的直径,PA与⊙O相切于点A,线段OP与弦AC垂直并相交于点D,OP与弧AC相交于点E,连接BC.
(1)求证:∠PAC=∠B,且PA•BC=AB•CD;
(2)若PA=10,sinP=,求PE的长.
【答案】(1)证明:∵PA是⊙O的切线,AB是直径,∴∠PAO=90°,∠C=90°。
∴∠PAC+∠BAC=90°,∠B+∠BAC=90°。∴∠PAC=∠B。
又∵OP⊥AC,∴∠ADP=∠C=90°。∴△PAD∽△ABC,∴AP:AB=AD:BC,
∵在⊙O中,AD⊥OD,∴AD=CD。∴AP:AB=CD:BC。∴PA•BC=AB•CD;
(2)解:∵sinP=,且AP=10,∴。∴AD=6。∴AC=2AD=12。
在Rt△ADP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又∵△PAD∽△ABC,∴AP:AB=PD:AC。∴AB==15。∴AO=。
在Rt△APO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PE=OP﹣OE= ﹣=5。
【考点】切线的性质,勾股定理,圆周角定理,垂径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分析】
61
(1)由PA为圆O的切线,利用切线的性质得到AP垂直于AB,可得出∠PAO为直角,得到∠PAD与∠DAO互余,再由AB为圆O的直径,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可得出∠ACB为直角,得到∠DAO与∠B互余,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出∠PAC=∠B,再由一对直角相等,利用两对对应角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可得出△APD与△ABC相似,由相似得比例,再由OD垂直于AC,利用垂径定理得到AD=CD,等量代换可得证。
(2) 在Rt△APD中,由PA及sinP的值求出AD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PD的长,从而确定出AC的长,由(1)两三角形相似得到的比例式,将各自的值代入求出AB的上,求出半径AO的长,在Rt△APO中,由AP及AO的长,利用勾股定理求出OP的长,用OP﹣OE即可求出PE的长。
1. (2012广东佛山10分)规律是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初中数学中研究的规律主要有一些特定的规则、符号(数)及其运算规律、图形的数值特征和位置关系特征等方面.
请你解决以下与数的表示和运算相关的问题:
(1)写出奇数a用整数n表示的式子;
(2)写出有理数b用整数m和整数n表示的式子;
(3)函数的研究中,应关注y随x变化而变化的数值规律(课本里研究函数图象的特征实际上也是为了说明函数的数值规律).
下面对函数y=x2的某种数值变化规律进行初步研究:
xi
0
1
2
3
4
5
...
yi
0
1
4
9
16
25
...
yi+1-yi
1
3
5
7
9
11
...
由表看出,当x的取值从0开始每增加1个单位时,y的值依次增加1,3,5...
请回答:
当x的取值从0开始每增加个单位时,y的值变化规律是什么?
当x的取值从0开始每增加个单位时,y的值变化规律是什么?
【答案】解:(1)n是任意整数,则表示任意一个奇数的式子是:2n+1。
(2)有理数b=(n≠0)。
(3)①当x的取值从0开始每增加个单位时,列表如下:
61
xi
0
1
2
...
yi
0
1
4
...
yi+1-yi
...
故当x的取值从0开始每增加个单位时,y的值依次增加、 、 …。
②当x的取值从0开始每增加个单位时,列表如下:
xi
0
...
yi
0
...
yi+1-yi
...
故当x的取值从0开始每增加个单位时,y的值依次增加、 、 …。
【考点】分类归纳(数字的变化类),二次函数的性质,实数。
【分析】(1)n是任意整数,偶数是能被2整除的数,则偶数可以表示为2n,因为偶数与奇数相差1,所以奇数可以表示为2n+1。
(2)根据有理数是整数与分数的统称,而所有的整数都可以写成整数的形式,据此可以得到答案。
(3)根据图表计算出相应的数值后即可看出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61
2. (2012广东梅州10分)(1)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2+px+q=0(p2﹣4q≥0)的两根为x1、x2;求证:x1+x2=﹣p,x1•x2=q.
(2)已知抛物线y=x2+px+q与x轴交于A、B两点,且过点(﹣1,﹣1),设线段AB的长为d,当p为何值时,d2取得最小值,并求出最小值.
【答案】(1)证明:∵a=1,b=p,c=q,p2﹣4q≥0,
∴。
(2)解:把(﹣1,﹣1)代入y=x2+px+q得p﹣q=2,即q=p﹣2。
设抛物线y=x2+px+q与x轴交于A、B的坐标分别为(x1,0)、(x2,0)。
∵d=|x1﹣x2|,
∴d2=(x1﹣x2)2=(x1+x2)2﹣4 x1•x2=p2﹣4q=p2﹣4p+8=(p﹣2)2+4。
∴当p=2时,d 2的最小值是4。
【考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曲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二次函数的最值。
【分析】(1)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可直接证得。
【教材中没有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先根据求根公式得出x1、x2的值,再求出两根的和与积即可】
(2)把点(﹣1,﹣1)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再由d=|x1﹣x2|可得d2关于p的函数关系式,应用二次函数的最值原理即可得出结论。
3. (2012广东湛江12分)先阅读理解下面的例题,再按要求解答下列问题:
例题:解一元二次不等式x2﹣4>0
解:∵x2﹣4=(x+2)(x﹣2)
∴x2﹣4>0可化为
(x+2)(x﹣2)>0
由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得
解不等式组①,得x>2,
解不等式组②,得x<﹣2,
∴(x+2)(x﹣2)>0的解集为x>2或x<﹣2,
61
即一元二次不等式x2﹣4>0的解集为x>2或x<﹣2.
(1)一元二次不等式x2﹣16>0的解集为 ;
(2)分式不等式的解集为 ;
(3)解一元二次不等式2x2﹣3x<0.
【答案】解:(1)x>4或x<﹣4。
(2)x>3或x<1。
(3)∵2x2﹣3x=x(2x﹣3)
∴2x2﹣3x<0可化为 x(2x﹣3)<0
由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异号得负”,得
或。
解不等式组①,得0<x<,解不等式组②,无解。
∴不等式2x2﹣3x<0的解集为0<x<。
【考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分析】(1)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左边因式分解后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化为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求解即可。
(2)根据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可以得到其分子、分母同号,从而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求解即可。
(3)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左边因式分解后,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异号得负”,化为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求解即可。
4. (2012贵州黔西南14分)问题:已知方程,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根分别是已知方程根的2倍。
解:设所求方程的根为y,则y=2x,所以
把代入已知方程,得
化简,得:
故所求方程为
这种利用方程根的代换求新方程的方法,我们称为“换根法”。请阅读材料提供的“换根法”求新方程(要求:把所求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61
(1)已知方程,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根分别是已知方程根的相反数,则所求方程为:
;
(2)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等于零的实数根,求一个一元二方程,使它的根分别是已知方程的倒数。
【答案】解:(1)y2-y-2=0。
(2)设所求方程的根为y,则(x≠0),于是(y≠0)。
把代入方程,得,
去分母,得a+by+cy2=0。
若c=0,有,可得有一个解为x=0,与已知不符,不符合题意。
∴c≠0。
∴所求方程为cy2+by+a=0(c≠0)。
【考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分析】(1)设所求方程的根为y,则y=-x所以x=-y。
把x=-y代入已知方程,得y2-y-2=0。
(2)根据所给的材料,设所求方程的根为y,再表示出x,代入原方程,整理即得出所求的方程。
5. ((2012江苏南京9分)“?”的思考
下框中是小明对一道题目的解答以及老师的批阅。
题目:某村计划建造如图所示的矩形蔬菜温室,要求长与宽的比为2:1,在温室内,沿前侧内墙保留3m的空地,其他三侧内墙各保留1m的通道,当温室的长与宽各为多少时,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面积是288m2?
解:设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宽为xm,则长为2xm,
根据题意,得x•2x=288.
解这个方程,得x1=-12(不合题意,舍去),x2=12
所以温室的长为2×12+3+1=28(m),宽为12+1+1=14(m)
答:当温室的长为28m,宽为14m时,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面积是288m2.
?
我的结果也正确
小明发现他解答的结果是正确的,但是老师却在他的解答中划了一条横线,并打开了一个“?”
结果为何正确呢?
61
(1)请指出小明解答中存在的问题,并补充缺少的过程:
变化一下会怎样……
(2)如图,矩形A′B′C′D′在矩形ABCD的内部,AB∥A′B′,AD∥A′D′,且AD:AB=2:1,设AB与A′B′、BC与B′C′、CD与C′D′、DA与D′A′之间的距离分别为a、b、c、d,要使矩形A′B′C′D′∽矩形ABCD,a、b、c、d应满足什么条件?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1)小明没有说明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长与宽之比为2:1的理由。
在“设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宽为xm,则长为2xm.”前补充以下过程:
设温室的宽为ym,则长为2ym。
则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宽为(y-1-1)m,长为(2y-3-1)m。
∵,∴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长与宽之比为2:1。
(2)a+c b+d =2。理由如下:
要使矩形A′B′C′D′∽矩形ABCD,就要,即,
即 ,即a+c b+d =2。
【考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几何问题),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比例的性质。
【分析】(1)根据题意可得小明没有说明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长与宽之比为2:1的理由,所以由已知条件求出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长与宽的关系即可。
(2)由使矩形A′B′C′D′∽矩形ABCD,利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可得 ,然后利用比例的性质。
6. (2012江苏盐城12分)
61
知识迁移: 当且时,因为≥,所以≥,从而≥(当
时取等号).记函数,由上述结论可知:当时,该函数有最小值为.
直接应用:已知函数与函数, 则当_________时,取得最小值
为_________.
变形应用:已知函数与函数,求的最小值,并指出取得该
最小值时相应的的值.
实际应用:已知某汽车的一次运输成本包含以下三个部分:一是固定费用,共元;二是燃油费,每
千米为元;三是折旧费,它与路程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设该汽车一次运输的路程为千米,
求当为多少时,该汽车平均每千米的运输成本最低?最低是多少元?
【答案】解:直接应用:1;2 。
变形应用:∵ ,
∴有最小值为。
当,即时取得该最小值。
实际应用:设该汽车平均每千米的运输成本为元,则
61
,
∴当(千米)时,
该汽车平均每千米的运输成本最低,
最低成本为元。
【考点】二次函数的应用,几何不等式。
【分析】直接运用:可以直接套用题意所给的结论,即可得出结果:
∵函数,由上述结论可知:当时,该函数有最小值为,
∴函数与函数,则当时,取得最小值为。
变形运用:先得出的表达式,然后将看做一个整体,再运用所给结论即可。
实际运用:设该汽车平均每千米的运输成本为元,则可表示出平均每千米的运输成本,利用所
给的结论即可得出答案。
7. (2012四川内江12分)如果方程的两个根是,那么请根据以上结论,解决下列问题:
(1) 已知关于的方程求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两个根分别是已知方程两根的倒数;
(2) 已知满足,求;
(3) 已知满足求正数的最小值。
【答案】解:(1)设关于的方程的两根为,则有:
61
,且由已知所求方程的两根为
∴,。
∴所求方程为,即。
(2)∵满足,
∴是方程的两根。∴ 。
∴。
(3)∵且 ∴。
∴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
代简,得 。
又∵此方程必有实数根,∴此方程的,即,。
又∵ ∴。 ∴。
∴正数的最小值为4。.
【考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和根的判别式,代数式化简。
【分析】(1)设方程的两根为,得出,,再根据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分别是已知方程两根的倒数,即可求出答案。
(2)根据满足,得出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由,即可求出的值。
(3)根据,得出,是一元二次方程
61
的两个根,再根据,即可求出c的最小值。
8. (2012山东济宁8分)有四张形状、大小和质地相同的卡片A、B、C、D,正面分别写有一个正多边形(所有正多边形的边长相等),把四张卡片洗匀后正面朝下放在桌面上,从中随机抽取一张(不放回),接着再随机抽取一张.
(1)请你用画树形图或列表的方法列举出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
(2)如果在(1)中各种结果被选中的可能性相同,求两次抽取的正多边形能构成平面镶嵌的概率;
(3)若两种正多边形构成平面镶嵌,p、q表示这两种正多边形的个数,x、y表示对应正多边形的每个内角的度数,则有方程px+qy=360,求每种平面镶嵌中p、q的值.
【答案】解:(1)画树形图如下:
所有出现的结果共有12种。
(2)∵两次抽取的正多边形能构成平面镶嵌的情况有4种:AB,AD,BA,DA,
∴P(两次抽取的正多边形能构成平面镶嵌)=。
(3)当正三角形和正方形构成平面镶嵌时,则有60p+90q=360,即2p+3q=12。
∵p、q是正整数,∴p=3,q=2。
当正三角形和六边形构成平面镶嵌时,则有60p+120q=360,即p+2q=6。
∵p、q是正整数,∴p=4,q=1或p=2,q=2。
【考点】列表法和树状图法,概率,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平面镶嵌(密铺)。
【分析】(1)列表或画树状图即可得到所有的可能情况。
61
(2)根据平面镶嵌的定义,能构成平面镶嵌的多边形有正三角形与正方形,正三角形与正六边形,然后根据概率公式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3)对两种平面镶嵌的情况,根据方程代入数据整理,再根据p、q都是整数解答。
9. (2012浙江湖州10分)为进一步建设秀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某村欲购买甲、乙、丙三种树美化村庄,已知甲、乙丙三种树的价格之比为2:2:3,甲种树每棵200元,现计划用210000元资金,购买这三种树共1000棵.
(1)求乙、丙两种树每棵各多少元?
(2)若购买甲种树的棵树是乙种树的2倍,恰好用完计划资金,求这三种树各能购买多少棵?
(3)若又增加了10120元的购树款,在购买总棵树不变的前提下,求丙种树最多可以购买多少棵?
【答案】解:(1)已知甲、乙丙三种树的价格之比为2:2:3,甲种树每棵200元,
∴乙种树每棵200元,丙种树每棵×200=300(元)。
(2)设购买乙种树x棵,则购买甲种树2x棵,丙种树(1000-3x)棵.
根据题意:200·2x+200x+300(1000-3x)=210000,
解得x=30。
∴2x=600,1000-3x=100,
答:能购买甲种树600棵,乙种树300棵,丙种树100棵。
(3)设购买丙种树y棵,则甲、乙两种树共(1000-y)棵,
根据题意得:200(1000-y)+300y≤210000+10120,
解得:y≤201.2。
∵y为正整数,∴y最大为201。
答:丙种树最多可以购买201棵。
【考点】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分析】(1)利用已知甲、乙丙三种树的价格之比为2:2:3,甲种树每棵200元,即可求出乙、丙两种树每棵钱数。
(2)设购买乙种树x棵,则购买甲种树2x棵,丙种树(1000-3x)棵,利用(1)中所求树木价格以及现计划用210000元资金购买这三种树共1000棵,得出等式方程,求出即可。
61
(3)设购买丙种树y棵,则甲、乙两种树共(1000-y)棵,根据题意列不等式,求出即可。
10. (2012内蒙古赤峰14分)阅读材料:
(1)对于任意两个数的大小比较,有下面的方法:
当时,一定有;
当时,一定有;
当时,一定有.
反过来也成立.因此,我们把这种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叫做“求差法”.
(2)对于比较两个正数的大小时,我们还可以用它们的平方进行比较:
∵,
∴()与()的符号相同
当>0时,>0,得
当=0时,=0,得
当<0时,<0,得
解决下列实际问题:
(1)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制作几种几何体,张丽同学用了3张A4纸,7张B5纸;李明同学用了2张A4纸,8张B5纸.设每张A4纸的面积为x,每张B5纸的面积为y,且x>y,张丽同学的用纸总面积为W1,李明同学的用纸总面积为W2.回答下列问题:
①W1= (用x、y的式子表示)
W2= (用x、y的式子表示)
②请你分析谁用的纸面积最大.
(2)如图1所示,要在燃气管道l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镇供气,已知A.B到l的距离分别是3km、4km(即AC=3km,BE=4km),AB=xkm,现设计两种方案:
61
方案一:如图2所示,AP⊥l于点P,泵站修建在点P处,该方案中管道长度a1=AB+AP.
方案二:如图3所示,点A′与点A关于l对称,A′B与l相交于点P,泵站修建在点P处,该方案中管道长度a2=AP+BP.
①在方案一中,a1= km(用含x的式子表示);
②在方案二中,a2= km(用含x的式子表示);
③请你分析要使铺设的输气管道较短,应选择方案一还是方案二.
【答案】解:(1)①3x+7y;2x+8y。
②W1﹣W2=(3x+7y)﹣(2x+8y)=x﹣y,
∵x>y,∴x﹣y>0。∴W1﹣W2>0。
∴W1>W2,所以张丽同学用纸的总面积大。
(2)①x+3。
②。
③∵
∴当>0(即a1﹣a2>0,a1>a2)时,6x﹣39>0,解得x>6.5;
当=0(即a1﹣a2=0,a1=a2)时,6x﹣39=0,解得x=6.5;
当<0(即a1﹣a2<0,a1<a2)时,6x﹣39<0,解得x<6.5。
综上所述,当x>6.5时,选择方案二,输气管道较短,
当x=6.5时,两种方案一样,
当0<x<6.5时,选择方案一,输气管道较短。
【考点】整式的混合运算,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
【分析】(1)①W1=3x+7y,W2=2x+8y。
(2)①a1=AB+AP=x+3。
61
②过B作BM⊥AC于M,则AM=4﹣3=1,
在△ABM中,由勾股定理得:BM2=AB2﹣12=x2﹣1,
在△A′MB中,由勾股定理得:
AP+BP=A′B=。
③根据阅读材料的方法求解。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