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00 KB
  • 2021-05-10 发布

高定价黄冈市中考历史试题评析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 ‎2010年黄冈市中考历史试题评析 ‎2010年黄冈市中考历史试题总的感觉是难度适中,质量很一般,没有特点和亮点。与往年试题相比,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不足: 1、出现两处处硬伤。硬伤指的是命题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错误。中考属于选拔性考试,其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社会关注度自不必说,命题中出现这种错误是致命的,其危害严重、影响恶劣无法用简单的文字加以描述,用时下最流行的说法是“秒杀考生”,让9.3万个考生和他们背后的家庭在命题人的笔下悲痛欲绝。硬伤是不可原谅的,有了硬伤的试题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今年黄冈试题硬伤一:29题(2)小题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答案错误的表述为“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其正确的表述可从教材(初中教材——这里的教材系指黄冈使用的川教版《初中历史》)中可以归纳出来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参与革命;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硬伤二:29题(3)小题说明在近代化背景下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呈现的趋势遗漏的表述为: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逐渐想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转变。其完整的表述为: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逐渐想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方面转变。 2、多处有争议。试题出现有争议的地方,或者说纠结,属于命题在知识上有漏洞,表述上不严谨,手段上不科学;有争议的地方影响考生答题思维,大大降低了试题的严肃性和公信力。如果试题中有多处存有争议,再谈试题质量如何如何的话,除了摇头,叹息,还能做什么呢? 举例1:‎ ‎7、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止,成就辉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的()‎ 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战国 这一题表面上看没有问题,但是你仔细想想,中华文明中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还不能断然这样说。教科书上表述是:从商朝开始我国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这一表述并不能完全得出“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这一历史结论。为什么这样说呢?商朝以前,我国有了文字,这已经得到了学者的广泛认同,商以前的文字目前只有片段,没有足够的证据表面文字的成熟性。那么,商以前的文字发展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现在无从说明。因此,我们才说,到目前为止,我国境内已知的成熟的文字最早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课本得出“从商朝开始我国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是正确的,它暗含有商以前有“不可靠”的文字。因此,在得出“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这一结论,严格的讲,要加上“目前已知的”这一界定。 ‎ 举例2: 9、1905年清ZF废除科举考试,至此,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科举制度逐步完善于() A 隋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众所周知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唐承隋制,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完善。教材中的表述为“隋朝初创的科举制度,唐朝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没有停止,后面还有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也没有结束。稍有逻辑思维的人都知道,“唐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完善”和“科举制度完善于唐朝”是两个命题,他们的含义并不完全相等。如果把科举制度从隋到明的整个发展历程看作从山脚的0步开始,到山顶的100步,隋朝的始创算作走完了15步,那么到唐朝发展可以看作走完了40步。宋朝接着走,大约能到70步的样子,明朝无疑是我国科举制度的顶峰(科举制度在清朝趋于腐朽没落,不纳入此列)。这样看来,“科举制度完善于唐朝”这一结论是错误的,至少存有思维上的混乱和对历史事实认识不清。 举例3: 10、“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也要保持民族气节,不可为锦衣玉食做无耻的帮凶和奴才”在民主革命中为中华民族牺牲的仁人志士有() ①文天祥②岳飞③邓世昌④李大钊⑤刘胡兰⑥雷锋 A ①②③④⑤⑥B ①③④⑤C ③④⑤⑥D ③④⑤ 这道题纠结的地方是题干中的“保持民族气节”和“为中华民族牺牲”与答案D ③④⑤之间。毫无争议的是,邓世昌与李大钊、刘胡兰不同的是,前者是在对外战争中为民族牺牲,是无可争议的民族英雄。而后两者是在中国内战中为中国GCD领导的革命事业牺牲的英雄人物,把他们两个人放在“保持民族气节”和“为中华民族牺牲”的背景下与邓世昌捆绑在一起是不合适的,尽管“大丈夫生于世间……”这句话是李大钊说的。李大钊说这番话我们无法探其究竟,如果说刘胡兰的牺牲也是“保持民族气节”的话,那我们的大部分历史都要陷于混乱不堪的境地。如果放过这道题不争议的话,这比试题的硬伤对社会、对国民造成的危害更大、更严重、更久远。 举例4 14、在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美国》中的一段解说词:“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他们分别领导美国参加的战争是() A.独立战争 南北战争 B.独立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 C.南北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D.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 这道题的问题在哪里呢?其一,“华盛顿领导美国参加了独立战争”这句话,首先美国这个概念是在独立战争期间(1875-1883年),1876年《独立宣言》发表才有的。那么,此前华盛顿领导了谁参加的是否是独立战争?其二,纵使是美国,但是那时的美国只是一个政治概念,并不是拥有一定地域的为国际所公认的政治实体,直到1883年英国投降之后第三年才正是承认美国独立,说华盛顿领导美国参加独立战争有点牵强。其二,说林肯领导美国参加南北战争更是大错特错了。林肯时代的美国是拥有48个州北纬49度以南的北美大陆,包括发动叛乱的南方诸州在内。你说林肯领导美国参加南北战争,就是等于说林肯领导了美国南边的人和北边的人互相打仗,他是美国内战的总司令。呵呵,命题人真是一下子把内战的“罪魁祸首”给指出来了。把“领导美国”一词改为“领导人民”如何?或者把“领导美国参加”改为“经历”如何? 举例5: 29(2)上述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这样问要考生回答出这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真实勉为其难,比如图一反映出“创办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图三反映“武昌起义”不也很正常吗?命题人在逼着考生走进自己的思维笼子,这样才能得分。 3、软伤多不胜举。软伤是站在试题要有科学性、艺术性更高层次上相对不足而出现的问题,与试题中的硬伤相比,软伤不是知识性错误,并不致命。如果试题没有缜密有序的逻辑思维,合理精当的知能布局,循序渐进的难易层次,放开自由的答题空间,简洁精美的卷面结构,温馨关怀的人文情结,那就谈不上是有质量的试题。本试题的软伤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材料与答题没有关系。本套试题除了图片材料外,其他材料基本上跟答题没有联系,有的甚至没有任何联系。第30题的四则材料(这里就不把试题复制过来了),共609个字,而随后的回答问题不能使用其中的一个字,就是说没有这些材料同样可以答题。读了一大段文字后没有用,白白浪费考生宝贵的时间,扰乱考生的思维,这是命制材料题最大的忌讳。而且,材料题的立意是通过阅读史料,考查学生的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新的结论。或者根据现有材料,唤醒所学知识,综合在一起对相关问题可进行说明论证。它涉及多方面的能力考查,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唯物史观。命题材料没有用处,如何体现能力考查?浪费考生时间要不要负责?②试题没有层次感。一套高质量的试题,不仅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之间,就是选择题之间、非选择题之间,非选择题各小题之间,都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难易层次。本套试题根本看不到任何层次。比如非选择题第28题,三则材料,问了三个问题(秦、唐、元政治制度),三者互不相干。既看不到问题之间的联系,也看不到它们的层次。类似的问题在随后的30题中还有呈现。没有层次的试题不符合命题原则,也没有遵循思维的逻辑规律,更不能体现选拔性考试的功能。③命题超越课标课本。‎ 第29题(3)小题关于近代化艰难起步的几个事件中呈现的趋势,无论在课本还是课标里,均不涉及这一点。还有第29题(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30题(2)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初中课本和课标根本就没有涉及到,也是超越学生力所能及。高中教材倒是讲到了。顺便说一句,黄冈试题惯把高考试题借用过来或者按高中标高来考学生,这是一种不理智的做法。④答案表述不全。一套高质量的试题,无懈可击和灵活宽松的答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答案在准确、精练的提前下,还要求全面和宽松,让学生的自由发挥存有空间,并不死扣得分点,而是灵活采意,收放自如。本套试题答案问题重重,看了很憋屈。如第29题(2)小题,关于洋务运动原因的表述:只学西方技术,不学西方政治制度。这句话不仅表述不妥,而且仅仅靠这句话是不够的。首先,学习西方要学习西方的制度,包括管理制度,政治法律,当然还有经济制度。同时,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答案制定的时候要考虑到考生其他回答,要给出全面或者宽泛的说明。第30题(2)小题,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特点,答案的表述不清,不够妥当。准确的表述应该是:用市场化的手段适当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命题人的答案就含混不清,如何能让优秀的学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 4、没有特色和亮点。试题不仅要科学严谨,没有错误和歧义,更要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现实生活,引领学生成长。高质量的试题是有明显的特色的,读来让人眼前一亮。然后,本套试题毫无特色,(除了一道选择题)拿着放大镜也找不到亮点。纵观黄冈市08年、09年和今年的试题,笔者发现今年的试题的考点大量重复着以前的。如近代化的探索,08年考过,09年也涉及到了。今年的29题还是考这个主题的几个事件。08年考了19世纪中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09年考了罗斯福新政,而今年的第30题,就是这两个考点的综合。初看今年试题,感到今年试题以创新为切入点考古代政治制度是个好题,其实不然。因为第一,08年就以创新为切入点考查过资本主义改革;第二,今年试题所谓创新,没有在创新上立意,而是放两个字摆在前面,问答设计既没有联系,也无对比。 如此重大的选拔性考试,事关黄冈市基础教育的声誉和700万父老乡亲他们的家庭,事关9.3万考生的升学命运,试题出成这个样子,与命题相关的各色人等你不觉得汗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