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0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复习题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复习题 ‎ ‎1.望岳 2. 钱塘湖春行 3.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使至塞上 5. 江城子·密州出猎 6.破阵子7. 天净沙·秋思 8.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赤壁10. 己亥杂诗 11.行路难12.观沧海13.春望 14.过零丁洋15.饮酒16. 次北固山下17. 渔家傲 18. 山坡羊·潼关怀古19. 水调歌头 ‎2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是多么的雄伟,苍莽的青色一望无边。‎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神奇秀丽的景色都集中在这里,山南山北,昏晓不同。‎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远望层山叠起,不禁心胸激荡,极目细观啊,那鸟儿已归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将来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都会显得那么渺小。‎ 主题: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 ‎●全文 ‎▲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望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从精到细,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实景,用_细节描写,表达了感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远望,颔联是近望,颈联是细望,尾联是俯视。‎ ‎▲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整体形象,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 诗人的感受_。‎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什么特点?‎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大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峻奇险的形象。‎ ‎▲诗歌语言讲究精炼,请从诗中选择一个你认为使用最传神的词语加以品析。‎ ‎“钟”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把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赋予了泰山;“割”,平凡之中见出奇险,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也可以想见山色的变幻无穷。‎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中心: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全文 ‎▲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 早莺_、 新燕_、浅草 等。‎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初、早、新、渐、浅 ‎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绘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增加了想象的空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落尽杜鹃声声哀啼, 得知您被贬龙标跋涉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 一同伴随您奔赴迢迢远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漂泊无定的杨花、啼鸣凄历的子规的描写塑造了悲伤的气势。‎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 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的作用是什么?答:点名时令;渲染离别的氛围 ‎ ‎▲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杨花在旧体诗中象征离散漂泊,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此诗子规一词,作者融情与景,借景抒情,愁一词表达了作者真切的关怀。‎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 答: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 答: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 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句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 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象蓬草飘出汉塞,象归雁飞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沙漠里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走到萧关恰逢候骑,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主旨:通过描写奇特壮丽的边塞风景,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情感。‎ ‎●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简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写作手法。‎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 比喻、对偶 等修辞手法。‎ ‎▲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_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这一千古名句。‎ ‎“直”表现孤烟之高,“圆”表现落日之低。二词表现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老夫姑且发一发少年的疯狂, 左手牵黄狗,右手举苍鹰,‎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戴锦帽,披貂裘,千骑驰骋,犹如疾风席卷山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为了酬报满城的人跟随太守观猎的盛情,‎ 亲射虎,看孙郎。 我要亲手射杀猛虎,像三国的孙郎那样。‎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鬓间虽已染白霜, 那又有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手持符节前往云中, 何时朝廷才能再遣冯唐?(召我奔赴战场)‎ 会挽雕弓如满月, (到那时,)我定将手中雕弓拉成满月的形状,‎ 西北望,射天狼。 朝着西北方, 射杀犯界的天狼。‎ 主旨:通过描写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的描写,表达作者渴求重用、报效国家的感情。‎ ‎1. 背景。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时任密州知州,写下了这首出猎词。2.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全文 ‎▲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数众多、气氛热闹的狩猎场面。‎ 虽鬓已微霜却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欲保家卫国、征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感。‎ ‎▲这首词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要像孙郎(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那样建功立业。 “何日遣冯唐”一典故中,作者把自己比作魏尚 ‎▲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这首词用一个“狂”字贯穿始终,显得胸襟磊落,壮怀激越,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实属豪放派词篇的典范。上片表现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了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 ‎▲说说“遣冯唐”“ 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 ‎●老夫聊发少年狂,‎ ‎▲ “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聊”字,则表现了作者欲为国尽力而不得的激愤之情。‎ ‎▲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为“狂”字,你是否同意?试作简要赏析。‎ 答:《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词眼是“狂”字。它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比如上阙描绘的心态、举止(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下阙刻画的胸怀、气概(遣冯唐、射天狼)无不由“狂”生发开来。(只要从“外在形象”和“内在感情”两方面回答即可。 ‎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狩猎场面。‎ 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 ‎ ‎▲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 “亲射虎,看孙郎”是倒装句,即“看孙郎,亲射虎”,显示抱负不凡。‎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的结句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根据词中最后一句塑造的形象,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英勇杀敌,保卫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感情。‎ ‎▲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人为自己勾勒了挽弓劲射的英雄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不凡,其中“天狼”在这里指自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报国志向的句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酒醉里,我挑亮灯光观赏宝剑,‎ 梦回吹角连营。 梦醒后只听得军营中号角声声。‎ 八百里分麾下炙, 军营里,官兵正在分吃烤熟的牛肉,‎ 五十弦翻塞外声, 各种乐器一起奏出边塞雄壮的乐曲,‎ 沙场秋点兵。 战场上正进行着秋季大阅兵。‎ 马作的卢飞快, 骏马像的卢那样飞奔嘶鸣,‎ 弓如霹雳弦惊。 弓弦紧绷发出霹雳般的响声。‎ 了却君王天下事, 完成君王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业,‎ 嬴得生前身后名。 得到我生前死后的英名。‎ 可怜白发生! 只可惜自己已经白发丛生!‎ 一、背景:辛弃疾,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破阵子》是作者在江西上饶闲居时期的创作,是写给在抗金主张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陈亮的。‎ 二、中心:词中形象地描写了抗金部队的壮观军容,豪迈的意气,道出了爱国英雄的一片爱国之心。这首词把梦境和现实相结合,来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抒发了现实中的壮志难酬的悲愤。 ‎ ‎●全文 ‎▲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1)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 这些都极勇猛、雄健;(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3)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这词首融梦幻(梦境、理想)与现实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仍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绪从词中哪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通过“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 “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选择快马、强弓两件典型事物,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感觉方面)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根据你掌握的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 “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表现作者为国为民族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 ‎▲“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西下,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断肠人在天涯。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一、主题: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赏析:它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前三行全是写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这“枯”“老”“昏”三个词,描绘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悲凉氛围。“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古道西风瘦马”正是诗人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与劳累已不言而喻了。这与归巢的昏鸦与团聚的人家真可谓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三、作者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他的散曲被推崇为“元代第一大家”。‎ ‎●全文 ‎▲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深秋晚景图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答:悲凉 ‎ ‎▲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 老树 西风;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 “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答案: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小桥流水人家。‎ ‎▲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令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埋黄沙还没有销掉,拿起来一番磨洗仍可辨认出前朝。 ‎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东风没有帮助年少的周瑜,铜雀台春宫深处就会关着二乔。‎ 主旨: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曲折地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二句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全文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 ,从内容看这是一首 咏史诗;诗中前两句由 折戟 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 ‎▲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赤壁》中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冼认前朝。‎ 从反面落笔进行议论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本诗的以小见大手法是怎样表现的?‎ 提示: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杜牧在《赤壁》中借小物抒怀有何用意?  《赤壁》中除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借物抒怀。诗人借物抒怀,把他深沉的感慨寄寓在一件“小小”的历史遗物中。只描写一只小小的断戟和诗人一个细微的动作,就形象地传达出诗人此时此地的情绪和心态。拿着那支断戟,引起了读者无限联想。‎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 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如果我们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写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 ‎▲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周瑜。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何?    答:杜牧其实是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 ‎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 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 ‎【赏析】一二两句写离京南归时的情形,失落与惆怅之情溢于言表。三四两句笔锋陡转,以落红化泥护花作比,说明自己身虽脱离官场,仍心系国家,形象生动而含蕴沉著。‎ 作者:龚自珍(1792-1841),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主旨: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继续服务乡民的信念。‎ ‎●全文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 、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表达作者忧郁孤独和悲壮豪迈心情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的两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请用第一人称描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呈现的内容:‎ 夕阳西下,我怀着无边无际的离愁.挥动马鞭,离京东去, 打算回到那远在天涯的家乡.‎ ‎▲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 “白日斜 ”烘托离愁,以 “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请你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略作赏析。‎ 诗人以拟人化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是即使化作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比喻新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指什么?这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作者以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 ‎ 如: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以内)‎ 答:①从语言上谈,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对新生命的赞美。 ‎ ‎②从含义上谈,这两句诗是说飘落的红花并不是无情物,即使化作春泥,也要去滋养呵护着花儿。‎ ‎③从情感上谈,这两句诗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④从哲理上谈,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金杯里的美酒一斗价值十千,玉盘中的珍贵菜肴足够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心情烦愁使我撂下杯筷难下咽,拔出宝剑放眼四望心中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想渡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大雪遍布高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遥想吕尚闲来曾经垂钓碧溪,忽又想到伊尹梦中乘舟经过日边。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行路难呵!行路难!这样多的岔路应该走向哪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总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渡过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主旨:表达作者豪迈乐观,积极进取的旷达胸怀和理想抱负。‎ ‎●全文 ‎▲诗中的感情变化是由消沉苦闷转至满怀壮志。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 ‎▲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2分)‎ ‎ 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漫漫人生路难免有艰难和挫折,从李白的这首《行路难》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在重重困难和险阻面前,诗人并不显得沮丧,更不沉沦,相反,显出了他的坚定信念和豪情满怀的气概来。我们在遇到人生挫折时也应该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和自信,积极地追求、顽强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2分)‎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 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与陶渊明的《饮酒》相比,李白面对美味佳肴,情感有何不同?‎ 答:面对美酒佳肴,陶渊明有着安宁闲适的心态。李白与陶渊明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愤愤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 ‎▲诗中哪些典型的动作细节揭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揭示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 ‎▲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象征手法,象征自己仕途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其中寓含着无限的悲愤。‎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吕尚、伊尹那样的官运,表达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诗中引用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 引用姜太公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 A 垂钓碧溪——姜太公B 乘舟梦日边——伊尹C 长风破浪——宗悫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分别含有姜尚和伊尹两个人物的典故,表达了作者不甘心消沉,希望能重新能得到任用一展宏图 的思想愿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后人称道,试作简要分析。‎ ‎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高昂乐观思想感情。‎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附:《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建安五年(200),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后。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主旨: 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全文 ‎▲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 ‎(动静结合)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 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 洪波涌起, ‎ ‎▲①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②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③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 ‎④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整首诗是由哪一个字来统领全篇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 ‎ ‎“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澹澹”是形容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峙”是写山岛巍然屹立的形象。‎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丛生”、“丰茂”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受。‎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观沧海》中描写秋风呼啸、惊涛拍岸的句子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 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壮丽景象,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 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春 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主旨: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的沉痛和忧伤。‎ 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天宝十四载十一月遭遇安史之乱时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念亲的感情,感人至深。‎ ‎【题解】: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唐肃宗至德元年八月,杜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全文 ‎▲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通过写怎样的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作者通过长安城内的破败之景来表达自己忧国思家的心境。抒发了对山河依旧,世事全非的沉痛心情。‎ ‎▲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山河  到  草木花鸟    。‎ ‎▲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眷恋家人的感情。‎ ‎▲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望”的内容是: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望”中所想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春望》一诗主题是伤感国事,怀念家人;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安史之乱 ‎▲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望中所见,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 忧国思家的感情。‎ ‎▲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从结构和对比手法两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结构:对仗工整 对比:“国破”的衰败与“城春”的生机作对比,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更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忧虑。‎ ‎▲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答:意思是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伤流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感时表现了诗人忧国的情感,恨别表现了诗人思家的情感,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思念感情的两句诗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 ‎▲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 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深切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2分,画面描写、揭示含义各1分,意同即可) ‎ ‎▲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干戈寥落四周星。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作者及背景:此诗是南宋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 ‎ 1.中心:《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作者沉痛地述说了国家的危难,个人的遭遇,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2.首联写了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颈联中的"惶恐""零丁"一是指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抒发了作者爱国热情。‎ ‎3、小结: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是文天祥的代表作。诗的尾联“正气凛然,掷地有声,成为几百年来鼓舞和激励后人反抗压迫、反抗掠夺斗争的名言”。它一直在感召着后代的仁人志土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献身。‎ ‎●全文 ‎▲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 ‎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 ‎▲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 ‎▲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 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首联回顾了作者经历的两件事 ①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②国家危急存亡关头,响应号召起兵抗元。‎ ‎▲“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儒家经典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 ‎ 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 ‎▲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它的意思是什么? ‎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但要死的其所,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 ‎▲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 答:对于一位爱国者来说,个人的命运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令人肃然起敬。再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建功立业。‎ ‎▲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明确: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写出简要的事例经过。‎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背景: 陶渊明,名 潜,字 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中心:他描写农村风光的恬美和静穆,劳动的乐趣和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憎恶。‎ ‎●全文 ‎▲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词:心远。 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心远”或“悠然”(答出其中一个即可)。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宁静、平和、闲适、恬淡特点。‎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心远地自偏” 以上四句的思想意蕴是什么? 哪几句诗是写景的? ‎ 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强调归隐在心志不在形迹。‎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为“望”好不好?为什么?‎ 写出了陶渊明宁静安详、安逸恬淡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 ‎▲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一句怎么理解?‎ 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此句展示出诗人悠闲自得、热爱自然的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最有妙处。‎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 “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 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所以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 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义,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旅客的道路延伸到青山之外,行舟的碧水环绕在北固山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平两岸,江面空阔无边,顺风平稳前进,船帆静立高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太阳升起在将晓的残夜, 暖春早到在未完的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写好的家书往何处寄达? 嘱托北归的大雁,稍到洛阳城边。‎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的是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景象和作者的思乡感情。‎ 主旨:淡淡的乡愁。‎ 作者王湾,唐代洛阳人,诗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在江南一带,当舟行至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写下了千古名篇。全诗境界开阔,情景交融,描绘了青山绿水、风正帆悬、旭日初生、江上春早的景色,也抒发了作者旅途中的思乡情怀。其中的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更是遣词平实而构思奇巧,画面清新而文辞隽永。‎ ‎[评析]:“次”指旅船停泊。‎ 颈联: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主题: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全文 ‎▲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 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 ‎▲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给诗集命名。 ‎ 诗集名称:《《思亲集》《思乡集》(包含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等意即可)》‎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 ‎▲首联中总写北固山秀丽景色的两个互文词语是青山、绿水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请对“阔”发挥一下想象。‎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 ‎▲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 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 示例一: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示例二: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 ‎▲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正、悬两字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 “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两岸阔(或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的大景。‎ ‎▲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 “阔”表现出江水浩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一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 ‎▲解释颈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 ‎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写景逼真,而且蕴含了一种理趣,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既是美景,也是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请任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 在描写景物、节令中,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露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等;“生”、“入”字用拟人手法更具情趣。‎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里透露出自然规律,“生”“入”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更有动感和情趣,宣告了春天的来临,透出勃勃生机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次北固山下》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的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同时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 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写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入旧年”的句子,得1分;‎ 回答中能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千嶂里,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人不寐, 征人不能入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 主旨:此诗抒发了将士们有家难回、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一、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 ‎ 二、延伸: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边塞风光: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 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将士心情: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 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全文 ‎▲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雁去、边声、 长烟 、落日、 孤城,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词的下片抒情,将军白发征发泪”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词中“异”景异在哪里?‎ ‎ “异”:①塞下天气的极度寒冷如“衡阳雁去无留意”‎ ‎②塞下奇异的声音如“四面边声连角起”‎ ‎③战事紧张,戒备森严如“长烟落日孤城闭”。表达了词人是思乡之情。‎ ‎▲全词的上片写景,“异”一字统领下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边境环境孤寂荒凉的特点。‎ ‎●四面边声连角起。‎ ‎▲本词中“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的塞下之声让你联想到什么?‎ 边塞之声让我们联想到边塞的荒凉、战事吃紧的肃杀以及入夜后悠悠羌管声中流露出的乡恋之情、归心似箭的感伤之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大意:华山四周群山聚集,黄河之水波涛汹涌,潼关内外地势险要,前有黄河,后有华山,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 遥望长安,惆怅彷徨,在这样有利之地建都立朝又有什么用呢? 伤心啊!秦代汉朝曾经做过行宫的地方,如今万间宫殿都化作了尘与土。 朝廷兴盛不息,百姓受苦。 朝廷衰亡破败,百姓更受苦。 ‎ 主旨:借怀古伤今,揭示了历代封建王朝的衰亡给广大百姓造成的极大痛苦 作者介绍:张养浩,元代散曲作家。‎ ‎●全文 ‎▲此曲写景对咏史有什么作用?‎ 极写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的险要地势,正是为下文的“望”而“意踌躇”提供抒情的“诱发点”,使作者更好地抒发感情。‎ ‎▲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 ‎▲诗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诗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 “聚”“怒”‎ 用得好。运用化动为静的表现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的壮阔景象和险要地势。其中,“聚”使静态物具有动态美,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的汹涌澎湃 ,“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 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突出了主题。‎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本文的主旨句是?此句妙在何处?‎ ‎——百姓苦!亡,百姓苦!‎ ‎——此句发出了沉痛的慨叹,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这个结尾开拓和深化了曲子的思想主题,含意深邃丰富,较强感染力。‎ ‎▲诗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 答: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离别时,不由生出无限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你认为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颔联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感情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怎样理解尾联?‎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