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0.0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知识导图
单细胞动物
动物类群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线性动物
环节动物
节肢动物
软体动物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草履虫、眼虫、变形虫等
水螅、珊瑚虫、水母、海蜇等
涡虫、绦虫、血吸虫等
蛔虫、蛲虫、钩虫、线虫等
蚯蚓、水蛭、沙蚕等
缢蛏、河蚌、扇贝、文蛤等
蝗虫、蜜蜂、蝴蝶、蚊等(昆虫)
蜘蛛、虾、蟹、蜈蚣(非昆虫)
淡水鱼(四大家鱼)、海水鱼等
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蜥蜴、蛇、龟、鳖、鳄鱼等
家鸽、鸵鸟、企鹅等
狗、鼠、蝙蝠、鲸、海豚等
由简单到复杂 低等到高等 水生到陆生
核心速记
动物类群
主要特征
原生动物
又称单细胞动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组成。
腔肠动物
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扁形动物
身体呈两侧对称,(也称左右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线形动物
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环节动物
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软体动物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大多具有贝壳 ,运动器官是足。
节肢动物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鱼类
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两栖类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爬行类
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鸟类
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哺乳类
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精华识记】
1.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代表动物有水螅、海葵、海蜇、水母、珊瑚虫等。
2.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 两侧 对称,(也称 左右 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代表动物有涡虫、华枝睾吸虫,绦虫、血吸虫等。营寄生生活的扁形动物消化器官简单,生殖器官特别发达。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代表动物有蛔虫、蛲虫、钩虫、丝虫、秀丽隐杆线虫等。
4.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体表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消化管结构简单,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5.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代表动物有蚯蚓、沙蚕、蛭等。
6.可以根据蚯蚓的环带来判断蚯蚓的前端和后端,靠近环带的为前端。
7.蚯蚓体壁可以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蚯蚓就是通过湿润的体表完成呼吸的。因此,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应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它的体表保持湿润。下雨天蚯蚓跑出地面主要是为了呼吸。
8. 医学上可以利用蛭的唾液提取蛭素,生产抗血栓药物。
9.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代表动物有河蚌、扇贝、缢蛏、蜗牛、乌贼、鲍鱼等。
10.贝壳、珍珠质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双壳类软体动物的呼吸器官是鳃。
11.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
12.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已知动物种类数的80%以上。
13.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也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昆虫的外骨骼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昆虫的外骨骼会限制昆虫的发育和长大,因此会发生蜕皮现象。
14.蝗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感觉器官是一对触角、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摄食器官是口器;呼吸器官是气门;运动器官三对足和两对翅位于胸部。
15.昆虫的基本特征包括: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16.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身体和附肢都 分节。代表动物有蝗虫、七星瓢虫、蝉、蜘蛛、蝎子、蜈蚣、虾、蟹、蚊子、蜜蜂等。
17. 无脊椎动物是指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脊椎动物是指体内具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
18.四大家鱼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19.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20.鱼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鱼的体型呈流线型,能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体表常有鳞片覆盖,鳞片表面有黏液,起保护作用。
21.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颜色为鲜红色,鳃丝中密布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能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鱼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水从口进去,由鳃盖后缘出来,出来的水含氧量减少,含二氧化碳量增多。
22.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3.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代表动物有青蛙、蟾蜍、大鲵(娃娃鱼)、蝾螈等。
24.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代表动物有蜥蜴、壁虎、龟、蛇、扬子鳄等。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
25.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1)鸟类的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的阻力。
(2)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正羽排列呈扇形,有利平稳飞翔和滑行。
(3)骨骼轻、薄、坚固,长骨中空,有利于减轻体重。胸骨上高耸的突起叫龙骨突。
(4) 胸肌发达,附着在胸骨上,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5)视觉发达,有的能在疾飞中捕食。
(6)用坚硬的角质喙啄取食物,没有牙齿,可减轻体重。
(7)食量大,消化能力强。直肠短,食物残渣很快随粪便排出,可减轻体重。
(8)鸟的呼吸作用旺盛,具有与肺相通的气囊,可
辅助肺进行双重呼吸,满足飞行时对氧的需要。
(9)心跳频率快,体温高而恒定。
26.鸟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27.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动物。如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
28. 哺乳动物的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门齿的作用是切断食物,臼齿的作用是磨碎食物,犬齿的作用是撕裂食物。牙齿的分化既提高了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29. 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大部分生活在陆地,少数生活在水中(如鲸、海豚),用肺呼吸。
30.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知识导图
核心速记
概念
解释
先天性行为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学习行为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社会行为
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精华识记】
1.动物所进行的有利于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
2.关节是由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关节囊和关节腔
五部分组成。关节头和关节窝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关节囊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的摩擦,从而使关节的运动更加灵活。
3. 肌肉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肌腱可绕过关节连接在不同的骨上。
4.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5.与骨连接的肌肉至少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例如:屈肘时, 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6. 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7.哺乳动物强大的运动能力,有利于动物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8.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孔雀开屏、蜻蜓点水、飞蛾扑火等。另一类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如:大山雀偷喝牛奶、黑猩猩摘取香蕉、蚯蚓走迷宫、牛耕田、马拉车等。
9.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就越复杂,学会某种行为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10.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以及这两种方法的结合。
11.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有蚂蚁、蜜蜂、白蚁、猴、狒狒、象、鹿等。
12.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13.蝶蛾类昆虫的雌虫,体表的腺体能分泌吸引雄虫的性外激素。在农业生产上可以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或者干扰雌雄虫之间的信息交流,以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知识导图
【精华识记】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2.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3.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知识导图
核心速记
名称
个体特点
结构
生殖
举例
细菌
单细胞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特别结构:鞭毛、荚膜)
分裂生殖
乳酸菌:
泡菜、酸奶;
醋酸菌:醋;
甲烷菌:甲烷;
真菌
有单细胞有多细胞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孢子生殖(酵母菌:出芽生殖)
酵母菌:酿酒、面包;
青霉:青霉素;
食用真菌:蘑菇等
药用真菌:灵芝等
【精华识记】
1、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菌落。
细菌菌落特点: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白色;
真菌菌落特点:较大,呈绒毛状、絮状、蛛网状,有红、绿、黄、褐、黑等颜色。
2.培养细菌或真菌的四个步骤:①配制培养基 ②高温灭菌冷却 ③接种 ④培养。
3.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①水分 ②适宜的温度 ③有机物(营养物质)等。另外,有些细菌或真菌需氧,而有些则厌氧(即有氧时生命活动受抑制)。
4.荷兰人列文·虎克首先发现细菌;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他还发现了乳酸菌(细菌)和酵母菌(单细胞真菌),提出了巴氏消毒法和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5.细菌个体微小,单细胞,要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它的形态,根据形态不同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种。
6.细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保护作用),有些细菌有鞭毛(用于在水中游动),有些细菌能形成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叫芽孢。
7. 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芽孢是休眠体而不是生殖细胞。
8.细菌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其营养方式为异养,包括腐生和寄生两种。
9.真菌有单细胞的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的霉菌和蘑菇,真菌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真菌、植物和动物都属于真核生物。真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用孢子繁殖后代。
10.青霉是霉菌的一种,孢子着生在直立菌丝的顶端,颜色是青绿色,呈扫帚状。
1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①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能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故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重要作用 。
②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能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③与动植物共生。共生指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不能分开的现象。如真菌与藻类共生形成地衣;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共生形成根瘤。
12.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体现在四个方面:
(1)食品制作:制作馒头或面包时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或泡菜时用乳酸菌,制醋用醋酸菌,制酱要用霉菌,酿酒用酒曲。
(2)食品保存:食物的腐败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它们可以从食品获得有机物
,并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所导致;防止食品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3)疾病防治:抗生素是由有些真菌产生的可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青霉菌能产生青霉素;利用转基因的大肠杆菌可以生产胰岛素。
(4)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甲烷菌通过利用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氢,和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甲烷;甲烷是一种清洁能源,可作为燃料用于做饭、照明、取暖。有氧时另外一些细菌可将污水、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使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得到净化。
第五章 病毒
知识导图
核心速记
病毒种类
结构
生活特点
繁殖
动物病毒
植物病毒
细菌病毒
(噬菌体)
蛋白质(外壳)
遗传物质(内部)
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
靠自己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病毒
【精华识记】
1.病毒的个体非常微小, 只能用纳米表示它们的大小。观察仪器是电子显微镜。
2.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3.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生物的活细胞里。病毒按其寄生的生物细胞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病毒一旦离开活的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
4.病毒的繁殖方式是:依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所寄生的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形式是自我复制。
5.有的病毒对人类有益,有的病毒对人体有害。科学家将病毒进行人工处理减毒制成疫苗,能有效治疗一些传染病;科学让病毒携带动植物或微生物的某些基因进入正常细胞,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知识导图
核心速记
类群
特点
种类
植物
无种子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有种子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
动物
无脊椎
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
→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
→节肢动物→棘皮动物
有脊椎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哺乳类
鸟类
【精华识记】
1.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2.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 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近的。
3. 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物种越多,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
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物种越少,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
4.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5.植物根据生殖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其中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6.瑞典的植物学家林奈在《自然系统》中提出了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每个物种的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文字均为拉丁文,并为斜体字。
7.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8. 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9. 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10.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是 “天然实验室”,是“活的自然博物馆”。
11.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1)乱砍滥伐 (2)乱捕滥杀(偷猎) (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入侵
12. 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有:金丝猴、白鳍豚、朱鹮、扬子鳄、银杉、珙桐、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其中扬子鳄、银杉、珙桐、水杉都是“活化石”。珙桐又称为中国鸽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