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50 KB
  • 2021-05-10 发布

生物中考复习专题二生物与环境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 ‎1.(2015年湖南郴州)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滴水穿石 B.生根发芽 C.开花结果 D.雨后春笋 ‎2.(2014年湖南邵阳)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 A.生石花 B.机器人 C.鸡蛋壳 D.钟乳石 ‎3.(2014年湖南郴州)下列关于生物基本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进行呼吸 B.能生长和繁殖 C.都能自由运动 D.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物所具有的特征是(  )‎ A.遗传和变异  B.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生活需要营养  D.生长和繁殖 ‎5.(2015年湖南衡阳)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这一事实说明(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D.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2014年山东聊城)下面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发育的是(  )‎ A.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C.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7.(2015年四川资阳)小红同学在学习小组讨论生物的特征时,列举了以下实例,其中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生物都能运动 B.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生物都需要营养 ‎8.(2014年江苏连云港)某同学在载玻片上滴甲、乙两滴草履虫培养液,用解剖针把甲、乙两滴培养液连通起来,在甲培养液左侧放少许食盐(如下图所示),发现草履虫从甲培养液转移到乙培养液中,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是(  )‎ A.生物能繁殖后代 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体能由小长大 D.生物体对外界刺激能作出一定的反应 ‎9.(2015年安徽宿州)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0.(2014年湖南长沙)“雨露滋润禾草壮”,这种现象说明(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环境能适应生物 D.环境能影响生物 ‎11.(2015年湖南湘潭)近几年,由于我市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植树造林,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周围的鸟类越来越多了,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  )‎ A.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C.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生物对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12.(2015年山东青岛)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 ‎ B.“南橘北枳”反映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北雁南飞”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3.(2014年山东临沂)‎ 我国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往往降雨较多,而且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  )‎ A.环境影响生物生存  B.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C.生物生存依赖环境   D.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14.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了(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 B.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 D.生物既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15.(2015年湖北鄂州)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 B.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C.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D.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16.夏天正午蝉鸣叫得最厉害,气温降到24 ℃以下就停止鸣叫,影响蝉鸣叫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水   C.温度  D.空气 ‎1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主要描写了哪种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光 B.水 C.空气 D.土壤 ‎18.(2015年山东烟台)春天连翘和紫荆竞相斗艳,而秋天又是菊花绽放的季节,造成这种现象的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19.(2014年湖南郴州)海洋里由浅入深依次生长着绿藻、褐藻、红藻,影响植物这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阳光 B.水 C.温度 D.空气 ‎20.下列各项属于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是(  )‎ A.光照时间短、温度太低导致植物死亡 B.胡桃树分泌的有毒物质导致树下的小草死亡 C.狼的数量太多导致兔子数量减少  D.过度放牧导致牧场退化 ‎21.下列现象中,与温度变化相适应的是(  )‎ A.青蛙的冬眠 B.山顶的旗形树 C.蛾类夜间活动 D.仙人掌叶特化成刺 ‎22.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是指(  )‎ A.所有的环境因素      B.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 C.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D.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一切因素 ‎23.(2015年辽宁锦州)稻田里的杂草和水稻之间形成的关系是(  )‎ A.合作关系 B.捕食关系 C.竞争关系 D.寄生关系 ‎24.藏羚羊群居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荒漠、冻原冻土地带及湖泊沼泽周围,每年的冬末春初是藏羚羊的发情期,在此期间,雄性藏羚羊之间会有激烈的争雌现象。这说明同种生物之间(  )‎ A.既有互助又有斗争     B.既无互助又无斗争  ‎ C.只互助不斗争      D.只斗争不互助 ‎25.管理不善的玉米地里杂草丛生,会影响玉米的产量,这主要是因为(  )‎ A.杂草与玉米互利共生的结果  B.杂草寄生在玉米上影响玉米生长 C.杂草使玉米的品质受到影响  D.杂草和玉米争夺生活条件的结果 ‎26.(2015年江苏泰州)科学观察与日常观察有所不同,下列有关科学观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上到下进行观察 B.从前到后进行观察 C.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 D.观察时只需看不需记录 ‎27.(2015年山东烟台)科学家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揭示生命的奥秘,主要应用观察法进行研究的是(  )‎ A.达尔文与自然选择学说 B.米勒与模拟生命的起源 C.珍妮·古多尔与野生黑猩猩的行为 D.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28.(2014年湖北天门)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其中的实验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科学探究常常需要进行对照实验。下列有关对照实验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 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相同   B.所有的条件都不相同 C.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不相同 D.所有的条件都相同 ‎29.下列四个实验装置中,用来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最科学的是(  )‎ ‎ ‎ A  B C D ‎30.(2015年山东威海)下表为某同学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以下修改意见正确的是(  )‎ 位置 鼠妇数量/只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半侧 ‎10‎ 明亮 ‎5‎ 适宜 纸盒右半侧 ‎10‎ 黑暗 ‎25‎ 适宜 A.左右两侧的温度都应设置为25 ℃ B.左右两侧都应设置为黑暗环境 C.左右两侧的湿度可以不同 D.左右两侧的鼠妇数量可以不同 二、非选择题 ‎31.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环境。请分析下列生物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回答问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该诗句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该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适于在______环境中生活;沙棘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高度的十多倍,适于在________环境中生活;鱼类适于在水中呼吸的结构是________。上述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2.(2015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写完整。‎ ‎(l)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在铁盘两侧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静置两分钟,观察鼠妇的行为。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 在此实验中设置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分析结果,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做完实验后,应怎样处理鼠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讲 生态系统 一、选择题                                  ‎ ‎1.(2015年四川自贡)下面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块农田 B.一片小麦 C.一群大雁 D.一堆蘑菇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组成应该是(  )‎ A.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植物和动物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 ‎3.(2015年江苏连云港)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成分可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 B.生产者最为重要,消费者和分解者可有可无 C.非生物成分对生物成分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 D.非生物成分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 ‎4.校园绿地生态系统中的蚯蚓能将土壤中的有机物或枯枝败叶分解为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蚯蚓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A.非生物的物质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5.下列属于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是(  )‎ A.小猫吃鱼   B.长颈鹿吃树叶 C.松鼠吃蘑菇    D.黄鼠狼吃鸡 ‎6.有关森林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动植物种类繁多 B.奔跑、打洞的动物比较多 C.具有“绿色水库”之称 D.自动调节能力比草原的强 ‎7.黄羊、跳鼠等善于奔跑的动物,适于其生活的生态系统类型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8.(2014年黑龙江绥化)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请问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生物圈 B.森林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9.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 A.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表面 B.水圈、大气圈、岩石圈表面 C.大气圈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 D.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10.(2015年四川乐山)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 B.生物所生活的环境是指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 C.生物圈中的生物就是指各种大型动物和绿色开花植物 D.生物圈的各组成成分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密切联系 ‎11.(2014年湖南益阳)沼泽属于下列哪一类生态系统?(  )‎ A.淡水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1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从食物链的角度看,缺少的成分是(  )‎ A.非生物成分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13.(2015年四川成都)草食动物在生物圈中的角色属于(  )‎ A.分解者 B.生产者 C.消费者 D.消费者和分解者 ‎14.(2015年江苏连云港)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下列各项可表示食物链的是(  )‎ A.兔子→狼→狮子 B.阳光→草→兔子→狼 C.昆虫→青蛙→鹰→草 D.草→昆虫→青蛙→蛇→鹰 ‎15.(2014年江西省)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生物部分各组成成分相互依存的关系图,以下不合理的选项是(  )‎ A.甲是生产者 B.丙不是消费者 C.丁是分解者 D.根据吃与被吃的关系只有1条食物链 ‎16.(2014年湖南郴州)铅是一种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和排出的物质。在一个受铅污染的生态系统中,发现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经检测它们体内残留的铅含量情况如下表,那么四种生物之间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生物 甲 乙 丙 丁 铅的相对含量 ‎0.04‎ ‎6.00‎ ‎0.49‎ ‎61.00‎ A.乙→丙→丁→甲 B.丁→乙→丙→甲 ‎ C.甲→丙→乙→丁 D.甲→乙→丙→丁 ‎17.左下图表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这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  )‎ A.甲→乙→丙→丁  B.丙→丁→甲→乙 ‎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 ‎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18.(2015年安徽桐城)右上图为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B.生态系统只包含图中生物 C.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 D.青蛙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9.在由植物→雷鸟→猛禽组成的食物链中,如果捕捉了全部猛禽,雷鸟的数量会(  )‎ A.缓缓上升 B.迅速上升 ‎ C.仍保持相对稳定 D.先上升后下降 ‎20.(2014年湖北天门)左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 B.在该食物链中生产者是丙 C.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含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乙 D.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可能引起的后果是乙和丙的数量都增加 ‎ ‎ 第20题图       第21题图 ‎21.(2014年四川泸州)右上图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关系图。其中丙是生产者。这些生物在一条食物链上。若该生态系统受到含汞的废电池浸出液污染后,生物体内含汞最多的是(  )‎ A.乙   B.丙   C.甲  D.丁 ‎22.水俣病是由于汞中毒引起的,在食物链“水草→蜻蜓的幼虫→小鱼→大鱼”中,汞中毒最深的生物是(  )‎ A.水草  B.蜻蜓的幼虫 C.小鱼  D.大鱼 ‎23.(2015年安徽阜阳)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依次传递的 B.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单向的 C.能量在沿食物链的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增 D.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24.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有机汞情况如表所列,那么该生态系统中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生物体 A B C D E 有机汞浓度/ppm ‎0.05‎ ‎7‎ ‎0.51‎ ‎68‎ ‎0.49‎ A.D→B→C→E→A ‎ ‎ D.A→E→C→B→D ‎25.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这种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  )‎ ‎ ‎ ‎ A  B ‎ ‎ ‎ ‎ C D ‎26.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四条食物链 B.如果鹰的数量突然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草的数量会减少 C.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若此生态系统受到汞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汞最多的生物是鹰 ‎27.(2015年安徽阜阳)农田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较为脆弱,其原因是农田生态系统的(  )‎ ‎①生态平衡稳定性强 ②生态系统组成单一 ③生态系统结构复杂 ④生态平衡稳定性差 ⑤动植物种类繁多 ⑥生态系统结构简单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⑤ D.①⑤⑥‎ ‎28.(2015年云南省)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其自动(自我)调节能力越强。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罗平油菜田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C.香格里拉依拉草原 D.大理洱海 ‎29.以前的黄土高原有着茫茫的林海和无边的草原,而今却成了荒山秃岭,其主要原因是(  )‎ A.地球上的温室效应造成的    B.气候变得干燥造成的 C.人类的乱砍滥伐使生态平衡失调造成的  D.地壳变迁造成的 ‎30.(2015年江苏连云港)防止污染、保护生物圈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建设生态城市,发展生态农业 B.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 C.直接排放废水,节省废水处理经费 D.加强立法执法,宣传保护生物圈的意义 二、非选择题 ‎31.(2013年广东东莞、中山、云浮)学校生物兴趣小组调查某池塘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及其体内食物成分后,记录如下表,据表分析回答:‎ 生物种类 体内食物成分 小鱼 蜻蜓的幼虫 小球藻 ‎—‎ 蜻蜓的幼虫 水蚤 水蚤 小球藻 ‎(1)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____________。‎ ‎(2)写出其中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池塘受到了汞污染,则体内汞含量最高的生物是________。‎ ‎(4)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能力;若池塘受到严重的污染后,生态系统将会受到________。‎ ‎(5)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还应包括细菌和真菌,它们属于__________。‎ ‎32.(2015年黑龙江省)阅读下面资料,分析回答:‎ 牙买加盛产甘蔗,但是鼠害非常严重。当地人为了控制老鼠的繁殖,引进了老鼠的天敌——獴(měng)(一种肉食性的哺乳动物)。一段时间之后,由于没有天敌,獴大量繁殖。虽然老鼠的数量得到了控制,但是獴也大量捕食鸟类,从而导致了甘蔗甲虫泛滥成灾,对甘蔗造成严重危害。‎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分析,甘蔗属于________者,獴属于________者。‎ ‎(2)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上图,至少写出三个环节)‎ ‎(3)这个事实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生产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否则生态平衡将遭到破坏。‎ ‎(4)如果浇灌甘蔗的水源被污染,那么该生态系统中,体内含毒素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 ‎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讲 认识生物与环境 ‎【演练·巩固提升】‎ ‎1.A 2.A ‎3.C 解析: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能运动,如大多数植物不能运动,但它们属于生物。‎ ‎4.D 5.C ‎6.A 解析:“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描写的是春天红豆生长发育的现象。‎ ‎7.D ‎ ‎8.D 解析:草履虫能够趋向有利刺激和逃避有害刺激,这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即应激性。‎ ‎9.C ‎10.D 解析:“雨露滋润禾草壮”的意思是水分能使禾苗壮,体现的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1.A ‎12.B 解析:“南橘北枳”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3.D 解析:因为森林覆盖率高,所以降雨较多,气候湿润,体现的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4.C 解析:“水葫芦”被引进种到新环境后,能快速蔓延,说明其能适应环境;“水葫芦”的快速生长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说明其能影响环境。‎ ‎15.D 解析: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其周围的各种因素;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等;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由于相互争夺食物、配偶、巢穴等,会发生竞争关系;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也有合作关系,如蜜蜂、蚂蚁、狒狒等;因此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有合作关系。‎ ‎16.C 17.B ‎18.A 解析:春天和秋天主要的差别是光照强度不同,连翘和紫荆在春季开花,菊花在秋季开花,这种差别主要是由阳光引起的。‎ ‎19.A 解析: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由浅到深越来越弱,形成了绿藻、褐藻、红藻的分布,所以影响这些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20.A 21.A 22.C 23.C ‎24.A 解析:藏羚羊是群居生活的动物,个体之间存在着互助关系;但由于种群繁衍的需要,在繁殖发情期,雄性个体之间会相互斗争。‎ ‎25.D ‎26.D 解析: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27.C ‎28.A 解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所以在对照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相同。‎ ‎29.C 解析: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变量只有光照,其他条件要相同且适宜鼠妇生活。‎ ‎30.A 解析:实验设计的关键是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是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光照,所以在设置对照时,除光照这个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 ‎31.(1)环境影响生物 (2)生物影响环境 ‎(3)水 干旱 鳃 生物适应环境 ‎32.(2)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3)光 形成对照实验(对照)‎ ‎(4)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5)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答案合理即可)‎ 第二讲 生态系统 ‎【演练·巩固提升】‎ ‎1.A 解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一块农田,既包括了无机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属于生态系统。‎ ‎2.D 解析: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B 解析:生产者是最关键的成分,但分解者也是必须要有的,否则将无法完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4.D 解析:蚯蚓营腐生生活,能将土壤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所以是分解者。‎ ‎5.B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指植物。‎ ‎6.B ‎7.A 解析:黄羊、跳鼠等善于奔跑的动物适合在开阔的草原上生活。‎ ‎8.A 9.C ‎10.A 解析:生物生活的环境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各种影响因素,既有非生物因素,也有生物因素;生物圈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物圈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 ‎11.D 解析: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 ‎12.B 解析: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起始部分是生产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只有消费者,没有生产者,所以这句成语要构成完整的食物链,需要添加的是生产者。‎ ‎13.C ‎14.D 解析: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不包含非生物因素和分解者,箭头指向捕食者。‎ ‎15.B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甲是生产者,乙、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16.C 解析: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富集,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其体内有毒物质的积累就越多。‎ ‎17.C 解析: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因而生产者数量最多,消费者的营养级别越高数量就越少。‎ ‎18.A 解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青蛙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19.D 解析:当猛禽全部被捕捉,雷鸟由于失去了天敌的控制而过度繁殖使数量增加;当数量大增后,又会由于食物(植物)的供给不足而导致数量减少。‎ ‎20.A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递减的,因此越高营养级的生物数量(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就越少,所以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甲→乙。‎ ‎21.C 解析: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别越低,相对数量越多。所以图示生物构成的食物链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渐积累,因此体内含汞最多的生物是甲。‎ ‎22.D 解析:越靠近食物链的后端,有毒物质含量越高。‎ ‎23.C 解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4.C 解析: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食物链中的级别越高,有毒物质积累就越多,但在同一个级别相差不大。‎ ‎25.D 解析: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在不断变化;但一般情况下,其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26.C ‎ ‎27.B 解析: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较多,结构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较强,稳定性强。而农田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较少,结构单一,自动调节能力较差,稳定性差。‎ ‎28.B 29.C 30.C ‎31.(1)小球藻 ‎(2)小球藻→水蚤→蜻蜓的幼虫→小鱼 ‎(3)小鱼 (4)自我调节 破坏 (5)分解者 ‎32.(1)生产 消费 ‎(2)甘蔗→老鼠→獴(甘蔗→甲虫→鸟→獴)‎ ‎(3)自动调节 ‎(4)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