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考传统文化专题 12页

  • 58.50 KB
  • 2021-05-10 发布

2016中考传统文化专题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年中考传统文化专题补充资料 对联 一、命题思路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最近这几年的中考试卷中,跟对联相关的题目屡见不鲜,必须要引起重视。经常出现的题型如下:‎ ‎1.应对型:直接给上联对下联,考查学生对对联这种文学样式的掌握程度。‎ 如:(2013德阳)请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传承文明,营造书香社会。‎ 下联: , 。‎ 答案示例:播种知识,享受智慧人生(结构词性相对即可,不管平仄)‎ ‎2.组合型:既考查学生的对联知识,又考查课文或其它文化知识,知识点覆盖面较大。‎ 如:(2013雅安)下列对联与文化名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为古今中外君民立允极, 合诗书礼易春秋集大成。‎ ‎②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③翁去千余载, 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 亭影不孤。‎ ‎④萃父子兄弟于一门, 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 千变纵横识共源。‎ A. ①孟子 ②诸葛亮 ③欧阳修 ④“三苏”‎ B. ①孔子 ②诸葛亮 ③欧阳修 ④“三苏”‎ C. ①孟子 ②诸葛亮 ③范仲淹 ④“三苏”‎ D. ①庄子 ②刘备 ③王安石 ④“三苏”‎ 正确答案:B ‎3.对联判断型:考查学生对对联的判断,主要是对对仗手法的判断。‎ 如:(2012山西)下列拟写的对联不符合对偶的一项是( ) ‎ ‎ A.旗开得胜 B.风云三尺剑 C.室雅何须大 D.竹菊梅兰可养性 ‎ 马到成功 花鸟一床书 花香不在多 琴棋书香养耐性 正确答案:D ‎4.删改变化型:把原联增添删改,或变化部分词语,考查学生对联常识和灵活变通能力。‎ 如:(2012宜昌)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时,有人曾强迫灵谷老人给汪精卫送过一幅对联。内容是:“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当时人们无不称赞这副对联写得词工句丽,是歌德颂才的佳作,可不久就有人发现这是灵谷老人利用汉字谐音双关,借联刺奸的隐语。请你把上下联各改动两个字,以还原这幅对联的真正意思: ‎ ‎ 上联: ;下联: 。‎ 答案示例:昔具该死之德,今有汉奸之才 ‎5.语境运用型:给出一定的语境,考查学生对联知识和对语境中重要信息的提取能力。‎ 如:(2013包头)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任选一题)‎ ‎ (2)小明去广州旅游,恰逢广州旅游局征集广州各景区的宣传对联。其中,一句“黄花岗前看黄花,花开报秋至”的上联引起了小明的兴趣,但他一时并没有想出合适的下联。‎ 次日清晨,小明来到了白云观游玩,他望着白色的云雾渐渐散去,太阳徐徐升起,立刻对出了下联: , 。‎ 答案示例:白云观里望白云,云散见日升。‎ ‎6.选择型:这类题型最为常见,难度也最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 如:(2012丹东)某语文老师为党的九十一华诞献礼,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蛟龙入海长民族志气”。请选出能够作为下联的语句( )‎ ‎ A.神舟飞天扬国家声威 B.天宫对接显民族风范 ‎ C.嫦娥奔月展神州风采 D.航母漂洋彰中国威力 正确答案:A 二、对联解题技巧 要想在中考卷中做好对联类试题,首先应当了解对联的一般常识,掌握这种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学形式的特征。对偶是对联最基本的修辞手法。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 ‎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 ‎3. 意义相关。上下联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4.节奏相合。上下两联的停顿位置是相同的。 ‎ ‎5.平仄相协。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 ‎6. 结构相应。上下两联的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 ‎ 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方面不够严格的叫“宽对”,中考一般只作“宽对”的要求。应该注意:须得体,要自然,求工整,忌重复。‎ 其次,还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注意积累各种文学文化知识,诗词名篇、文化典故等等。‎ 例如:‎ ‎(2011温州)温州江心寺正门的楹柱上有一副对联,大意是“浮云早晨来会聚,每天早晨来会聚,早晨会聚后早晨飞散了;潮水常涨,时常上涨,时常上涨后时常消退”。根据对联大意,用“/”给此联断句。 ‎ ‎ 上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下联: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答案:上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下联: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思路分析:该联巧妙地运用了汉语一字多音、多义和谐音的特点,形成了多种读法。上联八个“朝“字的二、五、七字读“cháo”,作“朝见”解,其余都读作“ zhāo”,作“早晨”解;下联八个“长”字的二、五、七字读“zhǎng”,作“涨”解,其余都读作“cháng”,作“常”解。照此理解,不难得出答案。‎ 又如:‎ ‎(2013白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祖国语言博大精深。请参加“走进对联”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 小组合作,搜集资料,介绍对联。下面是王芳同学搜集到的资料,请你选择可用资料,写一段介绍对联的文字,不少于80字。‎ 资料:‎ ‎①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②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 ‎③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④对联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⑤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⑥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 ‎⑦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律诗既讲究平仄、押韵,又讲对仗。‎ 答: ‎ ‎ ‎ 答案示例: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它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思路分析:本题考点为对所给材料中有效信息的提取,同时也让考生关注到对联的相关知识。很显然,第⑤句和对联没有必然关系,可以忽略,剩下的几句,挑出主要信息,对对联这种文学样式做一个简单介绍即可。‎ 活动二:‎ 同学们收集了不少对联,要在校刊上刊载,请你把下列对联按春联、婚联、挽联、行业联的顺序排列。‎ ‎①红莲开并蒂 彩凤喜双飞 ‎②白雪抚人片片醉 红梅舒枝点点春 ‎③百草回春争鹤寿 千方着意续松年 ‎④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 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正确的顺序是: ‎ 正确答案:②①④③‎ 思路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对联内容的理解,难度不大。‎ 活动三:交流发言。写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副对联(试卷上的除外,写律诗中的颔联或颈联也可),并做赏析。‎ 对联: ‎ 赏析: ‎ 对联示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赏析示例: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雄心壮志。对仗工整,叠词运用巧妙。‎ 思路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学生平时的文学文化积累。这就要求考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能够多记忆一些名句名篇,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古诗中的节令 ‎1.人日。正月初七日。在古诗中,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例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中“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2.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如辛弃疾在《青玉案》中是这样描写元宵景色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3.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 ‎4.寒食。清明前一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大致在当春二月,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树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寒食节禁火三日,换新火种。例如唐代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5.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 ‎6.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如杜甫《丽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7.端午。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后来人们就在此日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 ‎8.七夕。七月七日,传说在这一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如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9.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10.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如杜甫《九日》中所写: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 ‎11.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是古人认为的阴极阳生之时。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2.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 古代称谓 ‎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多用谦称。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贱”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犬子”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 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例如:‎ 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拙荆”。‎ 称自己的孩子为“贱息、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别人询问叫“拜问”。‎ 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 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例如“蒙、窃、幸、猥、辱、敬、惠、谨”等等。这些谦敬副词,和上面所谈的尊称、谦称以及委婉语、讳饰语等等,都是我国古代的礼貌语言,体现了我国古代语言美的优良传统。‎ 对人尊称:‎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令侄:称人侄儿。‎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自己谦称:‎ 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常用敬词:‎ 请:有求于对方。‎ 请问:请求对方解答问题。‎ 赐教:请人给予指教。‎ 高见(高论):称对方的看法,见解。‎ 贵姓(尊姓)大名:询问对方姓中。‎ 贵庚(芳龄):询问对方年龄。‎ 高寿(高龄)用于问老年人的年龄。‎ 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称对方的住处。‎ 拜望:探望。‎ 拜访:访问。‎ 拜托:托人办事。‎ 拜辞:告别。‎ 敬请:恭敬地请求。‎ 恭候:恭敬地等候。‎ 光临:客人到来。‎ 光顾(惠顾):商店欢迎顾客前来。‎ 晚安:晚上道别。‎ 奉陪:陪伴。(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的用“奉字”)‎ 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告:告诉。‎ 奉劝:劝告。‎ 奉养:侍奉和赡养(尊亲)。‎ 恭喜:祝贺对方已经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赠人时用此辞,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指正):请人对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常用客气语:‎ 恕:请求别人谅解,不要计较。‎ 有劳:用于拜托或答谢对方帮助做事。‎ 相扰:打扰。‎ 难为:感谢对方的帮助。‎ 久仰:敬仰思慕已久。‎ 久违:很久未见。‎ 劳驾:用于请对方做某事。‎ 劳神:耗费精神。‎ 借光:请人给予方便。‎ 包涵:请人宽容或原谅。‎ 指教:敬请指教。‎ 多谢:很感谢。‎ 失敬: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失礼:自己感到礼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别人。‎ 留步:请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年龄的代称:古人对于不同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如:‎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者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髻: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髻”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把“束发”代称成童的年龄。《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成童:古时称男子年达十五为“成童”。《礼心•内侧》:“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又,《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可见,成童到底是几岁,也有不同的说法。‎ 豆蔻:女孩子十三、四岁。‎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破瓜:旧时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称16岁为“破瓜”,在诗文中多用于女子。又因八乘八为六十四,也称64岁为“破瓜”。‎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 ‎《论语•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之语,后来就以“而立”代称30岁,以“不惑”代称40岁,以“知命”为50岁的代称,以“耳顺”为60岁的代称。‎ 古稀: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就拿“古稀”为70岁的代称。‎ 耋:《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 耄:《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期颐:《礼心•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在也;颐,养也。”‎ 礼貌用语:‎ ‎ 初次见面曰:久仰;好久不见曰:久违;请人原谅曰:包涵;‎ 请人收礼曰:笑纳;向人询问曰:动问;表示谢意曰:多谢;‎ 别人欲行曰:慢走;请受邀请曰:赏光;领受情谊曰:承情;‎ 分手告别曰:回见;晚上道别曰:晚安;未能亲迎曰:失迎;‎ 礼貌不周曰:失敬;要求回信曰:赐复;请人指教曰:赐教;‎ 征求意见曰:不吝;拜托答谢曰:有劳;请人任职曰:屈就;‎ 受人指教曰:叼教;请主人别送行:止步;自己作品给别人看:教正、斧正;‎ 请求接受赠品曰:赏脸;动问长辈年岁曰:高寿、贵庚。‎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符号叫地支。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纪表”。前人有云:“天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可见称为干支的原始用意。‎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首先,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 ‎ ‎ ‎ ‎4‎ ‎5‎ ‎6‎ ‎7‎ ‎8‎ ‎9‎ ‎0‎ ‎1‎ ‎2‎ ‎3‎ ‎ ‎ ‎ ‎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 如:公元2015年,用该年尾数5找出对应的天干为“乙”。然后,用2015除以12得余数为11。用余数11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未”。那么,公元2015年则为干支历乙未年。‎ 再如:公元1861年,用尾数1查天干为“辛”,用1861除以12得余数为1,再用余数1查找地支为“酉”。那么,公元1861年则为干支历辛酉年。‎ 如果某一年的尾数为0或者用该年除以12的余数为0,则取天干中的第0位“庚”和地支中的第0位“申”。如:公元120年,尾数0则取天干中的“庚”;除以12余数为0,则取地支中的第0位“申”。那么,公元120年则为庚申年。‎ 另外,如果公元纪年是单个数字,就用该数字在天干、地支中查找即可。如:公元6年,则在天干、地支中找出6相对应的“丙”和“寅”,那么该年则为丙寅年。公元8年则为戊辰年。公元11年,则取尾数1对应的天干中的“辛”和11对应的地支中的“未”。那么,该年则为辛未年。公元12年则为壬申年。‎ ‎【牛刀小试】‎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纸、砚;“戏曲四行当”是指生、旦、净、丑。‎ ‎2.王羲之是东晋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3.汉字的演化历经了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隶书、草书和行书这些阶段。‎ ‎4. 古人说的“弱冠”指的是男子20岁,“桑梓”指的是故乡,“鸿雁”常用来喻指书信。‎ ‎5.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不用韵的。‎ ‎6.在古代,“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儿童,“加冠”指男子二十岁时所行的成人礼。‎ ‎7.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违”,好久不见用“久仰”,请人帮忙用“拜托”,麻烦别人用“劳驾”。‎ ‎9.婉约派是宋词一大流派,该派词作情思细腻,语言华美,代表词人有晏殊、李清照等。‎ ‎9.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其中“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出自这部作品。‎ ‎10.《诗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有重章叠句的特点。‎ 二、中考原题再现:‎ ‎1.(2013•福建莆田市)莆田美食品种丰富,历史悠久。下面两句是用来赞美莆田特急美食的,请你运用对偶知识把下句补充完整。‎ 上句:兴化炒米粉传千年八方享誉 下句:莆田焖豆腐烩百昧□□□□‎ ‎2.(2013山西)杜甫有句名言曰: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若惊人,须要炼字。下面的对联别出心裁,上联中“读”字,人格化地活现出水中景,请你在下联中填写一个动词,与“读”相对,拟人化地表现出山里的情趣。‎ 水清鱼读月; 山静鸟 天。‎ ‎3.(2013吉林)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校文学社开展以“我爱校园”为主题的对联征集活动。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四季美景养灵性;下联:         。‎ ‎4.(2013包头)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任选一题)‎ ‎ (1)上联:为人要勤,勤能筑起通天路;‎ ‎ 下联: , 。‎ ‎5.(2012吉林)春花秋月,绿柳鸣禽,沧海大漠,名山大川……自然中的美景令人陶醉,幽美、壮丽的风光激发我们无限灵感。请根据所给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山清水秀风光好;‎ 下联: 。‎ ‎6. (2012包头)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任选一题)‎ ‎ (1)上联:志凌云霄,牛刀小试盼今日;‎ ‎ 下联: 。‎ ‎ (2)春暖花开,一秀才入京赶考,投宿一大户人家。是夜秀才灯下苦读,窗上素纱,窗外花园,月光之下,夜莺展翅,蝴蝶飞舞,影子映到窗上,宛如荷花牡丹,不觉随口吟出一上联:‎ ‎ 月照纱窗,莺蝶飞舞,映出芙蓉牡丹;‎ ‎ 吟出上联之后,秀才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赶考归来,已是秋去冬来。一日雪后过桥,看到有鸡犬的足迹,秀才顿有所悟,对出下联: 。‎ ‎7.(2012德州)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位居金牌榜榜首。伦敦奥运会,将于‎7月27日至‎8月12日举行,中国将派最优秀的运动员参赛,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为激励中国代表团,某网站征集对联,请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 上联:忆往昔中华健儿北京奏华章 ‎ 下联: ‎ ‎8.(2012咸宁)同学们,你知道吗?今年中考结束后的第二天就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有位同学为纪念活动写了一幅对联,请把下联所缺词语补充完整。‎ ‎ 上联:插艾叶清香缕缕飘九州;‎ 下联:赛龙舟 传四海。‎ ‎9.(2012山西)下列拟写的对联不符合对偶的一项是( ) ‎ ‎ A.旗开得胜 B.风云三尺剑 C.室雅何须大 D.竹菊梅兰可养性 ‎ 马到成功 花鸟一床书 花香不在多 琴棋书香养耐性 ‎10.(2012宜昌)我国古代有许多文明用语,因为汉字独特的表意功能,显得格外典雅而简洁,如今在社会交际中偶尔用到,仍然会平添一分书卷气息。如中途先走说“失陪”,长期未见说“久违”,请人赴约说“赏光”。请根据提示选择相应的文明用语。(2分)‎ ‎ A.劳驾 B.久仰 C. 笑纳 D.赐教21世纪教育网 ‎①仰慕已久说: ②求人指点说: ‎ ‎③求人帮忙说: ④请人接受说: ‎ ‎11.(2012丹东)某语文老师为党的九十一华诞献礼,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蛟龙入海长民族志气”。请选出能够作为下联的语句( )‎ ‎ A.神舟飞天扬国家声威 B.天宫对接显民族风范 ‎ C.嫦娥奔月展神州风采 D.航母漂洋彰中国威力 三、在有些古诗中,并没有明显的节令名字,我们应该首先抓住诗歌中的细节,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物候,诗中记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再结合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推究诗歌中反映的节令。你能推断出下面每首诗写的是哪个节令吗?‎ ‎ 1.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 3.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 ‎ 4.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 5.春期行啘晚,春意腾芳菲。曲水应修禊,披香未试衣。‎ 雨花红半坠,烟树碧相依。怅望梦中地,王孙底不归?‎ ‎ 6.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一、答案:‎ 是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是 是 二、答案:‎ ‎1.答案示例:十里飘香(四海闻名等)(平仄不作要求,宽对即可)‎ ‎2.答案示例:谈   (所填为动词,使用拟人修辞并符合语境即可。) ‎ ‎3.示例1:满园书香育英才。示例2:一片真情报恩师。(宽对即可。)‎ ‎4.答案示例:做事戒懒,懒会关闭成功门。‎ ‎5.答案示例:人杰地灵气象新 ‎6.答案示例:⑴心系华夏,宏图大展待他年。⑵雪落板桥,鸡犬行过,踏出竹叶梅花 ‎7.答案示例:看今朝炎黄骄子伦敦谱新篇 ‎8.答案示例:号子声声(鼓声阵阵)‎ ‎9.D ‎10.①B ②D ③A ④C ‎11.A 三、答案:‎ ‎ 1.人日(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 2.元宵(唐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 3.社日(唐王驾《社日》)‎ ‎ 4.寒食(唐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 5.上巳(唐王安石《暮春》)‎ ‎ 6.七夕(宋刘辰翁《西江月·新秋写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