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 MB
  • 2021-05-10 发布

江西省2013年中考数学试题(解析版)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西省 2013 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数学试卷解析 (江西于都三中 蔡家禄) 说明:1.本卷共有七个大题,24 个小题,全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卷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 不给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6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1 的倒数是( ). A.1 B.-1 C.±1 D.0 【答案】 B. 【考点解剖】 本题考查了实数的运算性质,要知道什么是倒数. 【解题思路】 根据倒数的定义,求一个数的倒数,就是用 1 除以这个数,所以-1 的倒数 为 ,选 B. 【解答过程】 ∵ ,∴选 B. 【方法规律】 根据定义直接计算. 【关键词】 实数 倒数 2.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a3+a2=a5 B.(3a-b)2=9a2-b2 C.a6b÷a2=a3b D.(-ab3)2=a2b6 【答案】 D. 【考点解剖】 本题考查了代数式的有关运算,涉及单项式的加法、除法、完全平方公式、 幂的运算性质中的同底数幂相除、积的乘方和幂的乘方等运算性质,正确掌握相关运算性质、 法则是解题的前提. 【解题思路】 根据法则直接计算. 【解答过程】 A. 与 不是同类项,不能相加(合并), 与 相乘才得 ;B.是完 全平方公式的应用,结果应含有三项,这里结果只有两项,一看便知是错的,正确为 ;C.两个单项式相除,系数与系数相除,相同的字母相除(同 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正确的结果为 ;D.考查幂的运算性质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幂的乘方,底数不变, 指数相乘),正确,选 D. 1 ( 1) 1÷ − = − 1 ( 1) 1÷ − = − 3a 2a 3a 2a 5a 2 2 2(3 ) 9 6a b a ab b− = − + 6 2 4a b a a b÷ = 【方法规律】 熟记法则,依法操作. 【关键词】 单项式 多项式 幂的运算 3.下列数据是 2013 年 3 月 7 日 6 点公布的中国六大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情况: 城市 北京 合肥 南京 哈尔滨 成都 南昌 污染指数 342 163 165 45 227 163 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 A.164 和 163 B.105 和 163 C.105 和 164 D.163 和 164 【答案】 A. 【考点解剖】 本题考查的是统计初步中的基本概念——中位数、众数,要知道什么是中 位数、众数. 【解题思路】 根据中位数、众数的定义直接计算. 【解答过程】 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序,处于中间(数 据个数为奇数时)的数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数据为偶数个时)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所以 342、163、165、45、227、163 的中位数 是 163 和 165 的平均数 164,众数为 163,选 A. 【方法规律】 熟知基本概念,直接计算. 【关键词】 统计初步 中位数 众数 4.如图,直线 y=x+a-2 与双曲线 y= 交于 A,B 两点,则当线段 AB 的长度取最小值时, a 的值为( ). A.0 B.1 C.2 D.5 【答案】 C. 【考点解剖】 本题以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为背景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待定系数法, 以及考生的直觉判断能力. x 4 【解题思路】 反比例函数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只有当 A、B、O 三点 共线时,才会有线段 AB 的长度最小 ,(当直线 AB 的表达式中的比例系数 不为 1 时,也有同样的结论). 【解答过程】 把原点(0,0)代入 中,得 .选 C.. 【方法规律】 要求 a 的值,必须知道 x、y 的值(即一点的坐标)由图形的对称性可直观 判断出直线 AB 过原点(0,0)时,线段 AB 才最小,把原点的坐标代入解析式中即可求出 a 的值. 【关键词】 反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 双曲线 线段最小 5.一张坐凳的形状如图所示,以箭头所指的方向为主视方向,则他的左视图可以是 ( ). 【答案】 C. 【考点解剖】 本题考查的投影与视图中的画已知物体的三视图,要正确掌握画三视图的有 关法则. 【解题思路】 可用排除法,B、D 两选项有迷惑性,B 是主视图,D 不是什么视图,A 少 了上面的一部分,正确答案为 C. 【解答过程】 略. 【方法规律】 先要搞准观看的方向,三视图是正投影与平行投影的产物,反映物体的轮廓 线,看得到的画成实线,遮挡部分画成虚线. 【关键词】 三视图 坐凳 6.若二次涵数 y=ax+bx+c(a≠0)的图象与 x 轴有两个交点,坐标分别为(x1,0),(x2,0),且 x10 B.b2-4ac≥0 C.x10,a<0 两种情况画出两个草图来分 析(见下图). 由图可知 a 的符号不能确定(可正可负,即抛物线的开口可向上,也右向下),所以 的大小就无法确定;在图 1 中,a>0 且有 ,则 的值为负; 在图 2 中,a<0 且有 ,则 的值也为负.所以正确选项为 D. 【解答过程】 略. 【方法规律】 先排除错误的,剩下的再画图分析(数形结合) 【关键词】 二次函数 结论正误判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7.分解因式 x2-4= . 【答案】 (x+2)(x-2). 【考点解剖】 本题的考点是因式分解,因式分解一般就考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完全平 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而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等方法通常是不会考的. 【解题思路】 直接套用公式即. 【解答过程】 . 【方法规律】 先观察式子的特点,正确选用恰当的分解方法. 【关键词】 平方差公式 因式分解 8.如图△ABC 中,∠A=90°点 D 在 AC 边上,DE∥BC,若∠1=155°, 2 4 0b ac− > 0 1 2, ,x x x 1 0 2x x x< < 0 1 0 2( )( )a x x x x− − 1 0 2x x x< < 0 1 0 2( )( )a x x x x− − 2 4 ( 2)( 2)x x x− = + − 则∠B 的度数为 . 【答案】65°. 【考点解剖】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邻补角、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等知识,题目较 为简单,但有些考生很简单的计算都会出错,如犯 之类的错误. 【解题思路】 由 ,可求得 ,最后求 . 【解答过程】 ∵∠ADE=155°, ∴∠EDC=25°. 又∵DE∥BC, ∴∠C=∠EDC=25°, 在△ABC 中,∠A=90°,∴∠B+∠C=90°,∴∠B=65°. 【方法规律】 一般求角的大小要搞清楚所求角与已知角之间的等量关系,本题涉及三角形 内角和定理、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等量代换等知识和方法. 【关键词】 邻补角 内错角 互余 互补 9.某单位组织 34 人分别到井冈山和瑞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到井冈山的人数是到瑞金的人 数的 2 倍多 1 人,求到两地的人数各是多少?设到井冈山的人数为 x 人,到瑞金的人数为 y 人,请列出满足题意的方程组是 . 【答案】 . 【考点解剖】 本题考查的是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不要求求出方程组的解),准 确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能用代数式表示. 【解题思路】 这里有两个等量关系:井冈山人数+瑞金人数=34,井冈山人数=瑞金人数×2+1. 所以所列方程组为 . 【解答过程】 略. 【方法规律】 抓住关键词,找出等量关系 180 155 35° − ° = ° 1 155∠ = ° 25BCD CDE∠ = ∠ = ° 65B∠ = °    += =+ 12 ,34 yx yx 34, 2 1. x y x y + =  = + 【关键词】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10.如图,矩形 ABCD 中,点 E、F 分别是 AB、CD 的中点,连接 DE 和 BF,分别取 DE、 BF 的中点 M、N,连接 AM,CN,MN,若 AB=2 ,BC=2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为 . 【答案】 2 . 【考点解剖】 本题考查了阴影部分面积的求法,涉及矩形的中心对称性、面积割补法、矩 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知识,解题思路方法多样,计算也并不复杂,若分别计算再相加,则耗 时耗力,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阴影部分的面积其实就是原矩形面积的一半(即 ),这种“整 体思想”事半功倍,所以平时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与积累. 【解题思路】 △BCN 与△ADM 全等,面积也相等,口 DFMN 与口 BEMN 的面积也相等, 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其实就是原矩形面积的一半. 【解答过程】 ,即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方法规律】 仔细观察图形特点,搞清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的 来计算. 【关键词】 矩形的面积 二次根式的运算 整体思想 11.观察下列图形中点的个数,若按其规律再画下去,可以得到第 n 个图形中所有的个数为 (用含 n 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 (n+1)2 . 【考点解剖】 本题考查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发现规律,列代数式. 2 3 6 2 6 1 2 3 2 2 2 62 × × = 2 6 【解题思路】 找出点数的变化规律,先用具体的数字等式表示,再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 【解答过程】 略. 【方法规律】 由图形的变化转化为数学式子的变化,加数为连续奇数,结果为加数个数的 平方. 【关键词】 找规律 连续奇数的和 12.若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分别是 Rt△ABC 的两条直角边长,且 S△ABC=3,请写出一 个符合题意的一元二次方程 . 【答案】 x2-5x+6=0. 【考点解剖】 本题是道结论开放的题(答案不唯一),已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 3(直角 边长未定),要写一个两根为直角边长的一元二次方程,我们尽量写边长为整数的情况(即 保证方程的根为整数),如直角边长分别为 2、3 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就是 3,以 2、3 为根 的一元二次方程为 ;也可以以 1、6 为直角边长,得方程为 .(求作一元二次方程,属“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知识范畴,这种 题型在以前相对考得较少,有点偏了.) 【解题思路】 先确定两条符合条件的边长,再以它为根求作一元二次方程. 【解答过程】 略. 【方法规律】 求作方程可以用根与系数的关系,也可由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关键词】 直角三角形 根 求作方程 13.如图,□ABCD 与□DCFE 的周长相等,且∠BAD=60°,∠F=110°,则∠DAE 的度数 为 . 2 5 6 0x x− + = 2 7 6 0x x− + = 【答案】 25°. 【考点解剖】 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题思路】 已知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相等,且有公共边 CD,则有 AD=DE,即△ADE 为等腰三角形,顶角∠ADE=∠BCF=60°+70°=130°,∴∠DAE=25°. 【解答过程】 ∵□ABCD 与□DCFE 的周长相等,且有公共边 CD, ∴AD=DE, ∠ADE=∠BCF=60°+70°=130°. ∴∠DAE= . 【方法规律】 先要明确∠DAE 的身份(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角),要求底角必须知道另一角 的 度 数 , 分 别 将 ∠BAD=130° 转 化 为 ∠BCD=130°,∠F=110° 转 化 为 ∠DCF=70°, 从 而 求 得 ∠ADE=∠BCF=130°. 【关键词】 平行四边形 等腰三角形 周长 求角度 14.平面内有四个点 A、O、B、C,其中∠AOB=120°,∠ACB=60°,AO=BO=2,则满足题意 的 OC 长度为整数的值可以是 . 【答案】2,3,4. 【考点解剖】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作图能力、联想力与思维的严谨性、周密 性,所涉及知识点有等腰三角形、圆的有关知识,分类讨论思想,不等式组的整数解,在运 动变化中抓住不变量的探究能力. 【解题思路】 由∠AOB=120°,AO=BO=2 画出一个顶角为 120°、腰长为 2 的等腰三角形, 由 与 互补, 是 的一半,点 C 是动点想到构造圆来解决此题. 1 1(180 ) 50 252 2ADE° − ∠ = × ° = ° 60° 120° 60° 120° 【解答过程】 【方法规律】 构造恰当的图形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 圆 整数值 三、(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15.解不等式组 并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答案】解:由 x+2≥1 得 x≥-1, 由 2x+6-3x 得 x<3,∴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x<3. 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下: 【考点解剖】 本题考查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解题思路】 分别把两个不等式解出来,再取它们解集的公共部分得到不等式组的解集, 最后画出数轴表示出公共部分(不等式组的解集),注意空心点与实心点的区别. 【解答过程】 【方法规律】 要保证运算的准确度与速度,注意细节(不要搞错符号). 【关键词】 不等式组 数轴 16.如图 AB 是半圆的直径,图 1 中,点 C 在半圆外;图 2 中,点 C 在半圆内,请仅用无 刻度的直尺按要求画图. (1)在图 1 中,画出△ABC 的三条高的交点; (2)在图 2 中,画出△ABC 中 AB 边上的高. 【答案】 (1)如图 1,点 P 就是所求作的点; (2)如图 2,CD 为 AB 边上的高.    >−+ ≥+ ,33)3(2 ,12 xx x 【考点解剖】 本题属创新作图题,是江西近年热点题型之一.考查考生对圆的性质的理解、 读图能力,题(1)是要作点,题(2)是要作高,都是要解决直角问题,用到的知识就是“直 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 【解题思路】 图 1 点 C 在圆外,要画三角形的高,就是要过点 B 作 AC 的垂线,过点 A 作 BC 的垂线,但题目限制了作图的工具(无刻度的直尺,只能作直线或连接线段),说明 必须用所给图形本身的性质来画图(这就是创新作图的魅力所在),作高就是要构造 90 度 角,显然由圆的直径就应联想到“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 90 度”.设 AC 与圆的交点为 E, 连接 BE,就得到 AC 边上的高 BE;同理设 BC 与圆的交点为 D, 连接 AD,就得到 BC 边上的高 AD, 则 BE 与 AD 的交点就是△ABC 的三条高的交点;题(2)是题(1)的拓展、升华,三角形 的三条高相交于一点,受题(1)的启发,我们能够作出△ABC 的三条高的交点 P,再作射 线 PC 与 AB 交于点 D,则 CD 就是所求作的 AB 边上的高. 【解答过程】 略. 【方法规律】 认真分析揣摩所给图形的信息,结合题目要求思考. 【关键词】 创新作图 圆 三角形的高 四、(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 分) 17.先化简,再求值: ,在 0,1,2,三个数中选一个合适的, 代入求值. 【答案】解:原式= · +1 = = . 当 x=1 时,原式= . 12 2 44 2 22 +−÷+− x xx x xx x x 2 )2( 2− )2( 2 −xx x 2 12 x − + 2 x 2 1 【考点解剖】 本题考查的是分式的化简求值,涉及因式分解,约分等运算知识,要求考生 具有比较娴熟的运算技能,化简后要从三个数中选一个数代入求值,又考查了考生的细心答 题的态度,这个陷阱隐蔽但不刁钻,看到分式,必然要注意分式成立的条件. 【解题思路】 先将分式的分子分母因式分解,再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约分后得到 ,可通分得 ,也可将 化为 求解. 【解答过程】 略. 【方法规律】 根据式子的特点选用恰当的解题顺序和解题方法. 【关键词】 分式 化简求值 18.甲、乙、丙 3 人聚会,每人带了一件从外盒包装上看完全相同的礼物(里面的东西只有 颜色不同),将 3 件礼物放在一起,每人从中随机抽取一件. (1)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的是( ). A.乙抽到一件礼物 B.乙恰好抽到自己带来的礼物 C.乙没有抽到自己带来的礼物 D.只有乙抽到自己带来的礼物 (2)甲、乙、丙 3 人抽到的都不是自己带来的礼物(记为事件 A),请列出事件 A 的所 有可能的结果,并求事件 A 的概率. 【答案】(1)A . (2)依题意画树状图如下: 从上图可知,所有等可能结果共有 6 种,其中第 4、5 种结果符合,∴P(A)= = . 【考点解剖】 本题为概率题,考查了对“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两个概念的理解,画树形 图或表格列举所有等可能结果的方法. 【解题思路】 (1)是选择题,根据必然事件的定义可知选 A;(2)三个人抽取三件礼物, 恰好每人一件,所有可能结果如上图所示为 6 种,其中只有第 4、5 种结果符合,∴P(A)= = 2 12 x − + 2 2 212 2 2 2 x x x− −+ = + = 2 2 x − 12 x − 6 2 3 1 6 2 ;也可以用直接列举法:甲从三个礼物中抽到的礼物恰好不是自己的只有两种,要么是 乙的要么是丙的,若甲抽到乙的,乙必须抽到丙的才符合题意;若甲抽到的是丙的,乙必须 抽到甲的才符合题意,∴P(A) = . 【解答过程】 略. 【方法规律】 要正确理解题意,画树形图列举所有可能结果,本质就是一种分类,首先要 明确分类的对象,再要确定分类的标准和顺序,实现不重不漏. 【关键词】 必然事件 概率 抽取礼物 五、(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16 分) 1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反比例函数 (x>0)的图象和矩形 ABCD 的第一象限, AD 平行于 x 轴,且 AB=2,AD=4,点 A 的坐标为(2,6) . (1)直接写出 B、C、D 三点的坐标; (2)若将矩形向下平移,矩形的两个顶点恰好同时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猜想这是 哪两个点,并求矩形的平移距离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答案】(1)B(2,4),C(6,4),D(6,6). (2)如图,矩形 ABCD 向下平移后得到矩形 , 设平移距离为 a,则 A′(2,6-a),C′(6,4-a) 3 1 3 1 x ky = A B C D ∵点 A′,点 C′在 y= 的图象上, ∴2(6-a)=6(4-a), 解得 a=3, ∴点 A′(2,3),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y= . 【考点解剖】 本题以矩形为背景考查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解题思路】 先根据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性质得到 B、C、D 三点的坐标,再从矩形 的平移过程发现只有 A、C 两点能同时在双曲线上(这是种合情推理,不必证明),把 A、 C 两点坐标代入 y= 中,得到关于 a、k 的方程组从而求得 k 的值. 【解答过程】 略. 【方法规律】 把线段的长转化为点的坐标,在求 k 的值的时候,由于 k 的值等于点的横坐 标与纵坐标之积,所以直接可得方程 2(6-a)=6(4-a),求出 a 后再由坐标求 k,实际上也可 把 A、C 两点坐标代入 y= 中,得到关于 a、k 的方程组从而直接求得 k 的值. 【关键词】 矩形 反比例函数 待定系数法 20.生活中很多矿泉水没有喝完便被扔掉,造成极大的浪费,为此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 单位的某次会议所用矿泉水的浪费情况进行调查,为期半天的会议中,每人发一瓶 500ml 的矿泉水,会后对所发矿泉水喝的情况进行统计,大至可分为四种:A.全部喝完;B.喝 剩约 ;C.喝剩约一半;D.开瓶但基本未喝.同学们根据统计结果绘制如下两个统计图, 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多少人?在图(2)中 D 所在扇形的圆心角是多少度?并补全条 形统计图;(计算结果请保留整数). (2)若开瓶但基本未喝算全部浪费,试计算这次会议平均每人浪费的矿泉水约多少毫升? (3)据不完全统计,该单位每年约有此类会议 60 次,每次会议人数约在 40 至 60 人之 x k 6 x x k x k 3 1 间,请用(2)中计算的结果,估计该单位一年中因此类会议浪费的矿泉水(500ml/瓶)约 有多少瓶?(可使用科学计算器) 【答案】(1)根据所给扇形统计图可知,喝剩约 的人数是总人数的 50%, ∴25÷50%=50,参加这次会议的总人数为 50 人, ∵ ×360°=36°, ∴D 所在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为 36°, 补全条形统计图如下; (2)根据条形统计图可得平均每人浪费矿泉水量约为: (25× ×500+10×500× +5×500)÷50 = ÷50≈183 毫升; (3)该单位每年参加此类会议的总人数约为 24000 人~3600 人,则浪费矿泉水约为 3000×183÷500=1098 瓶. 【考点解剖】 本题考查的是统计初步知识,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信息互补,文字量大, 要求考生具有比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本题所设置的问题比较新颖,并不是象传统考试直接 叫你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或方差,而是换一种说法,但考查的本质仍然为求加权平均数、 以样本特性估计总体特性.显然这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 【解题思路】 (1)由扇形统计图可看出 B 类占了整个圆的一半即 50%(遗憾的是扇形中 没有用具体的数字(百分比)表示出来,这是一种很不严谨的命题失误),从条形统计图又 知 B 类共 25 人,这样已知部分数的百分比就可以求出总人数,而 D 类有 5 人,已知部分数 和总数可以求出 D 类所占总数百分比,再由百分比确定所占圆的圆心角的度数;已知总人 数和 A、B、D 类的人数可求出 C 类的人数为 10 人,将条形统计图中补完整;(2)用总的 浪费量除以总人数 50 就得到平均每人的浪费量;(3)每年开 60 次会,每次会议将有 40 3 1 50 5 3 1 2 1 3 27500 至 60 人参加,这样折中取平均数算一年将有 3000 人参加会议,用 3000 乘以(2)中的结果 (平均每人的浪费量),得到一年总的浪费量,再转换成瓶数即可. 【解答过程】 略. 【方法规律】 能从实际问题中抽出数学问题,从题中抽出关键词即要弄清已知什么,要求 什么(不要被其它无关信息干扰). 【关键词】 矿泉水 统计初步 六、(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9 分,共 18 分) 21.如图 1,一辆汽车的背面,有一种特殊形状的刮雨器,忽略刮雨器的宽度可抽象为一条 折线 OAB,如图 2 所示,量得连杆 OA 长为 10cm,雨刮杆 AB 长为 48cm,∠OAB=120°.若 启动一次刮雨器,雨刮杆 AB 正好扫到水平线 CD 的位置,如图 3 所示. (1)求雨刮杆 AB 旋转的最大角度及 O、B 两点之间的距离;(结果精确到 0.01) (2)求雨刮杆 AB 扫过的最大面积.(结果保留 π 的整数倍) (参考数据:sin60°= ,cos60°= ,tan60°= , ≈26.851,可使用科学计算器) 【答案】解:(1)雨刮杆 AB 旋转的最大角度为 180° . 连接 OB,过 O 点作 AB 的垂线交 BA 的延长线于 EH, ∵∠OAB=120°, ∴∠OAE=60° 在 Rt△OAE 中, ∵∠OAE=60°,OA=10, ∴sin∠OAE= = , ∴OE=5 , ∴AE=5. ∴EB=AE+AB=53, 在 Rt△OEB 中, 2 3 2 1 3 721 OA OE 10 OE 3 ∵OE=5 ,EB=53, ∴OB= = =2 ≈53.70; (2)∵雨刮杆 AB 旋转 180°得到 CD,即△OCD 与△OAB 关于点 O 中心对称, ∴△BAO≌△OCD,∴S△BAO=S△OCD, ∴雨刮杆 AB 扫过的最大面积 S= π(OB2-OA2) =1392π. 【考点解剖】 本题考查的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以及扇形面积的求法,难点是考生缺乏 生活经验,弄不懂题意(提供的实物图也不够清晰,人为造成一定的理解困难). 【解题思路】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1)AB 旋转的最大角度为 180°;在△OAB 中,已知两边及其夹角,可求出另外两角和一边,只不过它不是直角三角形,需要转化为直 角三角形来求解,由∠OAB=120°想到作 AB 边上的高,得到一个含 60°角的 Rt△OAE 和一个 非特殊角的 Rt△OEB.在 Rt△OAE 中,已知∠OAE=60°,斜边 OA=10,可求出 OE、AE 的长, 进而求得 Rt△OEB 中 EB 的长,再由勾股定理求出斜边 OB 的长;(2)雨刮杆 AB 扫过的最 大面积就是一个半圆环的面积(以 OB、OA 为半径的半圆面积之差). 【解答过程】 略. 【方法规律】 将斜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求解.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或一边一角 都可求出其余的量. 【关键词】 刮雨器 三角函数 解直角三角形 中心对称 扇形的面积 2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 O 为圆心,半径为 2 的圆与 y 轴交于点 A,点 P(4, 2)是⊙O 外一点,连接 AP,直线 PB 与⊙O 相切于点 B,交 x 轴于点 C. (1)证明 PA 是⊙O 的切线; (2)求点 B 的坐标; (3)求直线 AB 的解析式. 3 22 BEOE + 2884 721 2 1 【答案】(1)证明:依题意可知,A(0,2) ∵A(0,2),P(4,2), ∴AP∥x 轴 . ∴∠OAP=90°,且点 A 在⊙O 上, ∴PA 是⊙O 的切线; (2)解法一:连接 OP,OB,作 PE⊥x 轴于点 E,BD⊥x 轴于点 D, ∵PB 切⊙O 于点 B, ∴∠OBP=90°,即∠OBP=∠PEC, 又∵OB=PE=2,∠OCB=∠PEC. ∴△OBC≌△PEC. ∴OC=PC. (或证 Rt△OAP≌△OBP,再得到 OC=PC 也可) 设 OC=PC=x, 则有 OE=AP=4,CE=OE-OC=4-x, 在 Rt△PCE 中,∵PC2=CE2+PE2, ∴x2=(4-x)2+22,解得 x= ,…………………… 4 分 ∴BC=CE=4- = , ∵ OB·BC= OC·BD,即 ×2× = × ×BD,∴BD= . ∴OD= = = , 2 5 2 5 2 3 2 1 2 1 2 1 2 3 2 1 2 5 5 6 22 BDOB − 25 364 − 5 8 由点 B 在第四象限可知 B( , ); 解法二:连接 OP,OB,作 PE⊥x 轴于点 E,BD⊥y 轴于点 D, ∵PB 切⊙O 于点 B ∴∠OBP=90°即∠OBP=∠PEC. 又∵OB=PE=2,∠OCB=∠PEC, ∴△OBC≌△PEC. ∴OC=PC(或证 Rt△OAP≌△OBP,再得到 OC=PC 也可) 设 OC=PC=x, 则有 OE=AP=4,CE=OE-OC=4-x, 在 Rt△PCE 中,∵PC2=CE2+PE2, ∴x2=(4-x)2+22,解得 x= ,……………………………… 4 分 ∴BC=CE=4- = , ∵BD∥x 轴, ∴∠COB=∠OBD, 又∵∠OBC=∠BDO=90°, ∴△OBC∽△BDO, ∴ = = , 即 = = . ∴BD= ,OD= . 5 8 5 6− 2 5 2 5 2 3 BD OB OD CB BO OC BD 2 BD 2 3 2 2 5 5 8 5 6 由点 B 在第四象限可知 B( , ); (3)设直线 AB 的解析式为 y=kx+b, 由 A(0,2),B( , ),可得 ; 解得 ∴直线 AB 的解析式为 y=-2x+2. 【考点解剖】 本题考查了切线的判定、全等、相似、勾股定理、等面积法求边长、点的坐 标、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等. 【解题思路】(1) 点 A 在圆上,要证 PA 是圆的切线,只要证 PA⊥OA(∠OAP=90°)即可, 由 A、P 两点纵坐标相等可得 AP∥x 轴,所以有∠OAP+∠AOC=180°得∠OAP=90°;(2) 要 求点 B 的坐标,根据坐标的意义,就是要求出点 B 到 x 轴、y 轴的距离,自然想到构造 Rt△OBD,由 PB 又是⊙O 的切线,得 Rt△OAP≌△OBP,从而得△OPC 为等腰三角形,在 Rt△PCE 中, PE=OA=2, PC+CE=OE=4,列出关于 CE 的方程可求出 CE、OC 的长,△OBC 的 三边的长知道了,就可求出高 BD,再求 OD 即可求得点 B 的坐标;(3)已知点 A、点 B 的 坐标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出直线 AB 的解析式. 【解答过程】 略. 【方法规律】 从整体把握图形,找全等、相似、等腰三角形;求线段的长要从局部入手, 若是直角三角形则用勾股定理,若是相似则用比例式求,要掌握一些求线段长的常用思路和 方法. 【关键词】 切线 点的坐标 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 七、(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23 题 10 分,第 24 题 12 分,共 22 分) 23.某数学活动小组在作三角形的拓展图形,研究其性质时,经历了如下过程:   ●操作发现: 在等腰△ABC 中,AB=AC,分别以 AB 和 AC 为斜边,向△ABC 的外侧作等腰直角三 角形,如图 1 所示,其中 DF⊥AB 于点 F,EG⊥AC 于点 G,M 是 BC 的中点,连接 MD 和 ME,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填序号即可) ①AF=AG= AB;②MD=ME;③整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④∠DAB=∠DMB. ●数学思考: 5 8 5 6− 5 8 5 6−    −=+ = 5 6 5 8 ,2 bk b    −= = ,2 ,2 k b 2 1 在任意△ABC 中,分别以 AB 和 AC 为斜边,向△ABC 的外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如 图 2 所示,M 是 BC 的中点,连接 MD 和 ME,则 MD 和 ME 具有怎样的数量和位置 关系?请给出证明过程; ●类比探索: 在任意△ABC 中,仍分别以 AB 和 AC 为斜边,向△ABC 的内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 如图 3 所示,M 是 BC 的中点,连接 MD 和 ME,试判断△MED 的形状. 答: . 【答案】 解: ●操作发现:①②③④ ●数学思考: 答:MD=ME,MD⊥ME, 1、MD=ME; 如图 2,分别取 AB,AC 的中点 F,G,连接 DF,MF,MG,EG, ∵M 是 BC 的中点, ∴MF∥AC,MF= AC. 又∵EG 是等腰 Rt△AEC 斜边上的中线, ∴EG⊥AC 且 EG= AC, ∴MF=EG. 同理可证 DF=MG. ∵MF∥AC, ∴∠MFA+∠BAC=180°. 同理可得∠MGA+∠BAC=180°, ∴∠MFA=∠MGA. 又∵EG⊥AC,∴∠EGA=90°. 2 1 2 1 同理可得∠DFA=90°, ∴∠MFA+∠DFA=∠MGA=∠EGA, 即∠DFM=∠MEG,又 MF=EG,DF=MG, ∴△DFM≌△MGE(SAS), ∴MD=ME. 2、MD⊥ME; 证法一:∵MG∥AB, ∴∠MFA+∠FMG=180°, 又∵△DFM≌△MGE,∴∠MEG=∠MDF. ∴∠MFA+∠FMD+∠DME+∠MDF=180°, 其中∠MFA+∠FMD+∠MDF=90°, ∴∠DME=90°. 即 MD⊥ME; 证法二:如图 2,MD 与 AB 交于点 H, ∵AB∥MG, ∴∠DHA=∠DMG, 又∵∠DHA=∠FDM+∠DFH, 即∠DHA=∠FDM+90°, ∵∠DMG=∠DME+∠GME, ∴∠DME=90° 即 MD⊥ME; ●类比探究 答:等腰直角三解形 【考点解剖】 本题考查了轴对称、三角形中位线、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 等于斜边的一半、全等、角的转化等知识,能力要求很高. 【解题思路】 (1) 由图形的对称性易知①、②、③都正确,④∠DAB=∠DMB=45°也正 确;(2)直觉告诉我们 MD 和 ME 是垂直且相等的关系,一般由全等证线段相等,受图 1△DFM≌△MGE 的启发,应想到取中点构造全等来证 MD=ME,证 MD⊥ME 就是要证 ∠DME=90°,由△DFM≌△MGE 得∠EMG=∠MDF, △DFM 中四个角相加为 180°,∠FMG 可看 成三个角的和,通过变形计算可得∠DME=90°. (3)只要结论,不要过程,在(2)的基 础易知为等腰直角三解形. 【解答过程】 略. 【方法规律】 由特殊到一般,形变但本质不变(仍然全等) 【关键词】 课题学习 全等 开放探究 24.已知抛物线抛物线 y n=-(x-an)2+an(n 为正整数,且 00, ∴a1=1. 即 y1=―(x―1)2+1 方法一:令 y1=0 代入得:―(x―1)2+1=0, ∴x1=0,x2=2, ∴y1 与 x 轴交于 A0(0,0),A1(2,0) ∴b1=2, 方法二:∵y1=―(x―a1)2+a1 与 x 轴交于点 A0(0,0), ∴―(b1―1)2+1=0,b1=2 或 0,b1=0(舍去). ∴b1=2. 又∵抛物线 y2=―(x―a2)2+a2 与 x 轴交于点 A1(2,0), ∴―(2―a2)2+ a2=0, ∴a2=1 或 4,∵a2> a1,∴a2=1(舍去). ∴取 a2=4,抛物线 y2=―(x―4)2+4. (2)(9,9); (n2,n2) y=x. 详解如下: ∵抛物线 y2=―(x―4)2+4 令 y2=0 代入得:―(x―4)2+4=0, ∴x1=2,x2=6. ∴y2 与 x 轴交于点 A1(2,0),A2(6,0). 又∵抛物线 y3=―(x―a3)2+a3 与 x 轴交于 A2(6,0), ∴―(6―a3)2+a3=0 ∴a3=4 或 9,∵a3> a3,∴a3=4(舍去), 即 a3=9,∴抛物线 y3 的顶点坐标为(9,9). 由抛物线 y1 的顶点坐标为(1,1),y2 的顶点坐标为(4,4),y3 的顶点坐标为(9,9), 依次类推抛物线 yn 的顶点坐标为(n2,n2). ∵所有抛物线的顶点的横坐标等于纵坐标, ∴顶点坐标满足的函数关系式是:y= x; ③∵A0(0,0),A1(2,0), ∴A0 A1=2. 又∵yn=―(x―n2)2+n2, 令 yn=0, ∴―(x―n2)2+n2=0, 即 x1=n2+n,x2=n2-n, ∴A n-1(n2-n,0),A n(n2+n,0),即 A n-1 A n=( n2+n)-( n2-n)=2 n. ②存在.是平行于直线 y=x 且过 A1(2,0)的直线,其表达式为 y=x-2. 【考点解剖】 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一般知识,求字母系数、解析式、顶点坐标;字母表 示数(符号意识),数形结合思想,规律探究,合情推理,解题方法的灵活性等等,更重要 的是一种胆识和魄力,敢不敢动手,会不会从简单,从特殊值入手去探究一般规律,画一画 图帮助思考,所有这些都是做学问所必需的品质和素养,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精神和最 高境界. 【解题思路】 (1)将 A0 坐标代入 y1 的解析式可求得 a1 的值;a1 的值知道了 y1 的解析式 也就确定了,已知抛物线就可求出 b1 的值,又把(b1,0)代入 y2,可求出 a2 ,即得 y2 的 解析式;(2)用同样的方法可求得 a3 、a4 、a5 ……由此得到规律 ,所以顶点坐 标满足的函数关系式是:y= x;(3)由(2)可知 得 ; 最后一问我们会猜测这是与直线 y=x 平行且过 A(2,0)的一条直线,用特 2 na n= 0 1 1 2 2 32, 4, 6A A A A A A= = = 1 2n nA A n− = 殊值法取 得 和 ,得所截得的线段长度为 ,换一 组抛物线试试,求出的值也为 (当然用字母来运算就是解 得 和 ,求得所截得的线段长度也为 ). 【解答过程】 略. 【方法规律】 掌握基础(知识),灵活运用(方法),敢于动手,不畏艰难. 【关键词】 二次函数 抛物线 规律探究 2( 4) 4, 2 y x y x  = − − +  = − 1 1 2, 0 x y =  = 2 2 5, 3 x y =  = 3 2 3 2 2 2 2( ) , 2 y x n n y x  = − − +  = − 2 1 2 1 1, 1 x n y n  = + = − 2 2 2 2 2, 4 x n y n  = − = − 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