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3 M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4年湖北省宜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化学试题
本试卷共六大题30小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6页,答题卡2页;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2.考试结束,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Cl~35.5 K~39
Mn~55 Fe~56 Cu~63.5 Ag~108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8分)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柴燃烧 B.铁水铸锅 C.汽油挥发 D.胆矾研碎
2.医疗急救中供给呼吸的气体是
A.水蒸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氧气
3.下列有关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
A.点燃 B.熄灭 C.长期存放 D.加热液体
4.2014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思前、食后、厉行节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霉变大米,洗净再吃 B.燃气泄漏,点火检验
C.鱼虾保鲜,甲醛浸泡 D.治理雾霾,节能减排
5.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锈铁钉 B.山泉水 C.液态氧 D.鲜牛奶
6.从环保角度考虑,最理想的燃料是
A.氢气 B.煤 C.酒精 D.天然气
7.下列图标中,属于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的是
A B C D
8.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是
A.一氧化碳 B.水蒸气 C.烟尘 D.二氧化硫
9.下列物质中 ,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纳米铜 B.棉花 C.羊毛 D.塑料
10.关于过氧化氢和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都是氧化物 B.都能分解放出氧气
C.过氧化氢中含有氧气 D.组成元素相同
11.俗名和物质名称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选项
A
B
C
D
俗名
熟石灰
小苏打
酒精
干冰
物质名称
氢氧化钙
碳酸氢钠
乙醇
水
12.下列化肥中,从外观即可与其它化肥区分的是
A.硝酸钾 B.碳酸钾 C.磷矿粉 D.硫酸铵
13.三氧化铬(CrO3)常用于金属镀铬。工业上制造三氧化铬的化学方程式为:
X+H2SO4 ==== 2CrO3+Na2SO4+H2O,其中X的化学式是
A.Na2CrO4 B.Na2Cr2O7 C.Na2Cr2O4 D. Na2CrO7
14.右图是通过白磷燃烧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前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的总质量一定等于反应后
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B.白磷燃烧结束,锥形瓶应冷却后再放在天平上称量
C.实验过程中气球先变大后变瘪
D.瓶底的细砂起隔热作用
15.下列物质在溶液中组内两两之间都能互相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硫酸铜 氯化钙 硝酸钠 B.硫酸 碳酸钾 氢氧化钡
C.氯化钙 碳酸钠 氢氧化钾 D.盐酸 硝酸钾 氢氧化锌
16.利用右图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手握试管一段时间后,导管口有
气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分子间隔变大了 B.分子体积变大了
C.分子运动加快了 D.分子个数变多了
17.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中,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18.下列实验结论错误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
验
实验
现象
热水中未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
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中复燃
紫色石蕊试液在通入二氧化碳后变红
燃烧的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实验
结论
燃烧需要氧气
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使石蕊变红的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二、填空题(本题共3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1分,其余每空0.5分,共5分)
19.(1.5分)用化学符号表示:
⑴2个锌原子 ;⑵5个五氧化二氮分子 ;
⑶分析过氧化氢(H2O2)和过氧化钠(Na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可写出过氧化钙的化学式为 。
20.(2分)⑴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了物质的性质。
下列生活用品中,图A用活性炭作冰箱除味剂是利用了它的 性;
图B把铜加工成电线利用了金属的两条物理性质是 、 ;
图C用洗洁精洗碗去油污是因其具有 作用。
A B C
⑵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分析下列三个实验:
Y + HCl — 不反应 X + H2SO4 == XSO4 + H2↑ X + Z(NO3)2 —不反应
则X 、Y和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H) (H的位置已给出)。
21.(1.5分)关注化学中的“变”与“不变”,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物质观、微粒观和能量观。下列情形中,一定改变的是 (填数字序号,下同),一定不变的是 ,可能改变的是 。
①原子得失电子前后,质子的数目
②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
③生石灰放入水中反应过程中,液体的温度
④铜和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
⑤二氧化锰放入过氧化氢溶液中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
三、说明题(本题共4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1分,其余每空0.5分,共8分)
0 t1 t2 温度/℃
溶解度
B
A
g
25
50
C
22.(2分)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⑴t1℃时,溶解度最大的物质是 (填字母序号);
⑵在t2℃时,把150g A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g,此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⑶用同一种方法可以使A、B、C三种物质的溶液都有晶体析出,该方法是 。
+37
2 8 18 8
23.(1.5分)铷(Rb)是一种银白色蜡状金属,质软而轻,其化学性质比钾活泼。下图表示铷元素的 (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铷元素应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
周期,硫酸铷的化学式为 。
24.(2分)“见微知著”,我们常从微观认识宏观的化学反应,下图是乙烯(C2H4)燃烧的微观示意图。
⑴该反应中单质的化学式为 ;
⑵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两种反应物的质量比为 。
25.(2.5分)我们常通过化学反应来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
氢气具有可燃性,化学方程式为: ,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应;
氢气具有还原性,可以和CuO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2+CuO Cu + H2O。
我们常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反应中,只要有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就具有还原性。上述两个反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都从 价变成 价,都能体现氢气具有还原性。
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特点来分析,在下列四个反应中,能体现金属铁具有还原性的反应有 (填字母代号)。
A.3Fe + 2O2 Fe3O4 B.Fe + 2FeCl3 ==== 3FeCl2
C.3CO + Fe2O3 2Fe+ 3CO2 D.Fe + CuSO4 ==== FeSO4 + Cu
四、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1分,其余每空0.5分,共9分)
NaOH溶液的体积/mL
b
pH
7
a
0 10 20
26. (2分)数字化装备正逐步进入宜昌市的各个校园。在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过程中,下图是利用数字化传感器得到的溶液pH变化图像。
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⑵当溶液呈中性时,所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是 mL;
⑶图中b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
27. (4.5分)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和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数字序号,下同),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⑵实验室用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收集装置为 。欲从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回收二氧化锰,需要用到过滤操作,过滤时应选用的仪器有 。
28. (2.5分)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种物质能相互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A可以与酸、碱、盐三类物质发生反应,D是食盐的主要成分,C和F都是无色气体,反应①和②都有白色沉淀生成。
⑴F的化学式为 ;
⑵写出B→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⑶写出A与一种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五、探究题(本题共1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1分,其余每空0.5分,共5分)
29.(5分)物质除杂是化学实验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方法探究】为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小明设计了三种方案。
实验方案
方案A
二氧化碳
加热
混合气体
足量的氧化铜
方案B
混合气体
点燃
二氧化碳
方案C
上述方案中有两个是合理的,写出合理方案中任意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方法提炼】上述两种合理方案体现了物质除杂的不同思路:
思路一:将杂质直接转化为所需物质;
思路二:将所需物质转化为中间物质,再将中间物质转化为所需物质。
【方法运用】
运用思路一:除去氯化镁粉末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钡,先加足量的水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 溶液,过滤、蒸发,即得氯化镁固体。
运用思路二:除去氯化镁粉末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钡、氯化钠和硫酸钾。
步骤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滤液B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步骤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滤液C中一定含有的阴离子是 ;
步骤③中乙溶液是 (填化学式)溶液。
六、计算题(本题共1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1分,其余每空0.5分,共5分)
30.(5分)现有20 g含Fe2O3为80%的赤铁矿石,加入到150 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铁矿石中的杂质都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求:⑴赤铁矿石中Fe2O3的质量为 g, Fe2O3中铁元素的质量为 g;
⑵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⑶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