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散文中考大阅读用 54页

  • 757.50 KB
  • 2021-05-10 发布

小说散文中考大阅读用

  • 5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5桂林)1 故乡的杨梅(节选)‎ 鲁彦 ‎(1)故乡的食物,我没有比这更喜欢的了。倘若我爱故乡,不如就说我完全是爱的这叫做杨梅的果子吧。‎ ‎ (2) 呵,相思的杨梅!它有着多么奇异的形状,多么可爱的颜色,多么甜美的滋味呀。‎ ‎ (3)它是圆的,和大的龙眼一样大小,远看并不稀奇,拿到手里,原来它是遍身生着刺的哩。这并非是它的壳,这就是它的肉。不知道的人—定以为这满身生着刺的果子是不能进口的了,否则也须用什么刀子削去那刺的尖端的吧?然而这是过虑。它原来是希望人家爱它吃它的。只要等它渐渐长熟,它的刺也渐渐软了,平了。那时放到嘴里,软滑之外还带着什么感觉呢?没有人能想得到,它还保存着它的特点,每一根刺平滑地在舌 尖上触了过去,细腻柔软而且亲切─—这好比最甜蜜的吻,使人迷醉呵。‎ ‎ (4)颜色更可爱呢。它最先是淡红的,像娇嫩的婴儿的面颊,随后变成了深红,像是处女的害羞,最后黑红了─一不,我们说它是黑的。然而它并不是黑,也不是黑红,原来是红的。太红了,所以像是黑。轻轻的啄开它,我们就看见了那新鲜红嫩的内部,同时我们已染上了一嘴的红水。说他新鲜红嫩,有的人也许以为一定像贵妃的肉色似的荔枝吧?嗳,那就错了。荔枝的光色是呆板的,像玻璃,像鱼目;杨梅的光色却是生动的,像映着朝霞的露水呢。‎ ‎ (5)滋味吗?没有十分熟是酸带甜,成熟了便单是甜。这甜味可决不使人讨厌,不但爱吃甜味的人尝了一下舍不得丢掉,就连不爱吃甜味的人也会完全给它吸引住,越吃越爱吃。它是甜的,然而又依然是酸的,而这酸味,我们须待吃饱了杨梅以后,再吃别的东西的时候,才能领会得到。那时我们才知道自己的牙齿酸了,软了,连豆腐也咬不下了,于是我们才恍然悟到刚才吃多了酸的杨梅。我们知道这个,然而我们仍然爱它,我们仍须吃一个大饱。它真是世上最迷人的东西。‎ ‎ (6)唉,唉,故乡的杨梅呵!‎ ‎ (7)细雨如丝的时节,人家把它一船一船的载来,一担一担的挑来,我们一篮一篮的买了进来,挂一篮在檐口下,放一篮在水缸上。倒上一脸盆,用冷水一洗,一颗一颗的放进嘴里,一面还没有吃了,一面又早已从脸盆里拿起了一颗,一口气吃了一二十颗,有时来不及把它的核一一吐出来,便一直吞进了肚里。‎ ‎ (8)“生了虫呢……蛇吃过了呢……”母亲看见我们吃得快,吃得多,便这样的说了起来,要我们仔细的看一看,多多的洗一番。但我们并不管这些,它成了我们的生命,我们越吃越快了。“好吃,好吃,”我们心里这样想着,嘴里却没有余暇说话。待肚子胀上加胀,胀上加胀,眼看着一脸盆的杨梅吃得一颗也不留,这才呆笨地挺着肚子,走了开去,叹气似的嘘出一声“咳”来……‎ ‎ (9)唉,可爱的故乡的杨梅呵!‎ ‎ (10)一年,二年……我已有十六七年不曾尝到它的滋味了。偶而回到故乡,不是在严寒的冬天,便是在酷热的夏天,或者杨梅还未成熟,或者杨梅已经落完了。这中间,曾经有两次,在异地见到过杨梅,比故乡的小,比故乡的酸,颜色又不及故乡的红。我想回味过去,把它买了许多来。‎ ‎ (11)“长在树上,有虫爬过,有蛇吃过呢……”‎ ‎ (12)我现在成了大人,有了知识,爱惜自己的生命甚于杨梅了。我用沸滚的开水去细细的洗杨梅,觉得还不够消除那上面的微菌似的。于是它不但不像故乡的,而且简直不是杨梅了。我只尝了一二颗,便不再吃下去。‎ ‎ (13)最后一次我终于在离故乡不远的地方见到了可爱的故乡的杨梅。然而又因为我成了大人,有了知识,爱惜自己的生命甚于杨梅,偶然发现—条小虫,也就拒绝了回味的欢愉。现在我的味觉也显然改变了,即使回到故乡,遇到细雨如丝的杨梅时节,即使并不害怕从前的那种吃法,我的舌头应该感觉不出从前的那种美味了,我的牙齿应该不能像从前似的能够容忍那酸性了。‎ ‎ (14)唉,故乡离开我愈远了。‎ ‎ (15)我们中间横着许多鸿沟,那不是千万里的山河的阻隔,那是……‎ ‎20.请你具体说说文中故乡的杨梅有我们特点。(3分)‎ ‎ ‎ ‎21.请品析第(4)段中划线的句子。(2分)‎ ‎ ‎ ‎22.年少时在家吃杨梅,母亲说,“生了虫呢……蛇吃过了呢……”,这句话安排在文中有何用意?(2分)‎ ‎ ‎ ‎2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3分)‎ ‎ ‎ ‎24.本文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找出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2分)‎ ‎ ‎ ‎25.末段中“我们”指代什么?省略号蕴含哪些内容?用省略号结尾有什么好处?(4分)‎ ‎ ‎ 答案:20、它是圆的,和大的龙眼一样大小,满身生着肉刺(1分)。随着果子由生到熟,颜色由浅红变成深红,最后黑红,内部鲜艳红嫩(1分 )。滋味十分成熟是酸带甜,成熟了便单是甜(1分)‎ ‎21、运用了对比(0.5分)和比喻(0.5分)的修辞手法,将荔枝与杨梅的色泽进行对比,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杨梅色泽的红润晶莹(1分)‎ ‎22、用意有二:(1)少年贪吃,吃的快又多,这句话表现母亲担心小孩吃出病来(1分)(2)结构上为后文写自己长大后少吃甚至拒绝吃杨梅做铺垫。(1分)‎ ‎23、本文通过对故乡杨梅和年少时吃杨梅的情景的描述,以及叙写成年后再吃杨梅的感受(1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0.5分)和对故乡深切的怀念(0.5分),并抒发了作者客居异乡,无法亲近故乡的无奈之情。(1分)‎ ‎24、借物抒情(1分)借杨梅抒发对故乡的怀念和疏远了故乡的无奈之情(1分)。或者:对比手法(1分)故乡杨梅与异地杨梅的对比,突出故乡杨梅的特点以及对故乡杨梅的喜爱;年少时贪吃杨梅和年长后厌吃杨梅的对比,引出淡漠故乡的原因(答出一处即可得1分)‎ ‎25、“我们”指“我”和故乡(1分)。省略号蕴含的内容有:身居异乡与故乡阻隔多年而产生的陌生感(1分);知识增长,眼界开阔使我对事物有了不同的认识和看法(1分)。这样结尾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1分)。‎ ‎(2015南宁)2 黑发底下 ‎(1)父亲如书,我是他的再版。‎ ‎(2)年轻时,我们都顶着一头坚硬的黑发,它仿佛含有铁质,根根向上挺立如戟。抬手轻轻地拍打,会发出稠密结实的“嘭嘭”声,像电流穿透掌心击中身体。在我们个体生命的海拔上,它高高在上乌黑茂盛,像油亮油亮的煤一样不说话,我们在它底下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  (3)小时候,我们一家在黔南山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到星期天天麻麻亮,父亲就独自一人趟着露水,一根扁担挑起两只箩筐,走上弯弯山道,到几十里外的深山里去挑煤来烧。傍晚踏着夕阳挑了满满两箩筐煤回家,正赶上吃晚饭,一只杏儿大的杯子已经善解人意地倒上酒立在了他面前。他端起酒,贴近唇边轻抿一下,放下了,又端起吸了一口,滋溜有声。直到饭吃完了,酒喝尽了,脸变红了,仿佛浑身的困乏与疲累也被一阵风消解走了。母亲就在这时瞥见了他黑发中躲来躲去的几根白发,惊呼道:“哟,你都有白头发了。”说着她拨开发丝,小心翼翼地拔下,摊到父亲掌中。‎ ‎  (4)那白发寥寥几根,躺在父亲掌心,枕着纵横的掌纹,银光闪亮,像是会发光的羽毛。‎ ‎  (5)天难得地飘起了雪,越飘越大。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逼仄的厨房里,头顶一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 ‎。父亲注视着我和弟弟,就像牧人盯着两只瑟瑟的羊羔羔,问道:“你俩谁给我拔白头发?一根一分钱。”正在打瞌睡的我们顿时来精神了,抢着拔。‎ ‎  (6)父亲的白发不多,稀稀疏疏地像微薄的雪花撒入广袤的黑土地,倏忽拧身捉迷藏似的躲了起来,在灯下实在不易察寻得到。每拔到一根我们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溅起一片响亮的欢呼。一晚上下来,收获并不多。‎ ‎  (7)然而,明明头天晚上拔光了,可过了一夜,父亲的白发又蹿出了一些,似乎拔的速度总也撵不上蹿的速度。一到晚上,无所事事的我们还是乐意拔,我们只是觉得自己长大了,父亲坐着我们站着,我们与父亲一样高了。一个个冷寂无聊的冬夜很快蹑手蹑脚地溜走了,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自鸣得意的秘密。‎ ‎ (8)等我们都上学了,父亲不再叫我们拔了。生活的困窘和难以排遣的忧愁日渐沉重地压迫着他,他的白发越生越多,几乎占了“半壁河山”,一眼望去触目惊心。我想他除了怕耽误我们的功课外,可能连他自己都泄气了,听任那些白发喧嚣地恣肆疯长。‎ ‎ (9)后来,父亲被癌魔缠身,惊心动魄的手术后,千篇一律地吃药、打针,不厌其烦地化疗、放疗,头发快掉光了,露出了空荡荡的头皮,一根不剩地失去了无比珍爱的头发,他不得不戴上了帽子。不知为什么,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中间有些落寞。‎ ‎  (10)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良久,才慢悠悠地说:“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 ‎  (11)秘密像包袱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抖开了,我有些无地自容。在岁月面前,一天天变老的父亲曾束手无策,试图借助剔除白发来抗拒生命的一次次落雪,赶在大雪封山以前挽留住某些悄悄远行的记忆,这很像一个农夫靠铲掉稗草来保护庄稼的成长。可我们顽皮的行为却在加快岁月流逝的脚步,我们以帮凶和同谋的身份与父亲鲜明对立。‎ ‎  (12)今天这个日子,在父亲积雪一样飞速消融的生命海拔上,我多么想为他种下一头黑发,让他重新骄傲地穿过人群,像煤被阳光点燃。‎ ‎(12)但岁月如箭,一经射出,拒绝回头。‎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2月27日第15版,简默作,有删改)‎ ‎22、文章以父亲的头发为线索展开叙述,仿照示例,在空白方框里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3分)‎ ‎ (瞥见白发)——( )——( )——(掉光头发)——( )‎ ‎23、下列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1) 逼仄的厨房里,头顶一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 ‎ ‎ (2) 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 ‎ ‎ 24、 文章多次使用了照应,请写出其中的一组。(2分)‎ ‎ ‎ ‎ ‎ 25、 ‎”我”和弟弟的“密秘”被父亲轻淡写地揭开后,我的内心五味杂陈,请扣紧文章的最后三段,以“我”的口吻“父亲”写一段话,直抒胸臆。(3分)‎ ‎ ‎ ‎ ‎ ‎22、瞥见白发——抢拔白发——疯长白发——掉光头发——重提白发 ‎23、(1)环境描写,烘托环境的沉静和幽暗,为下文写“我”和弟弟在灯光下为父亲拔白头发作铺垫。‎ ‎ (2)神态描写,写出“我”提到拔白头发的往事时父亲愉悦的表情,表现父亲对美好往事的怀念。‎ ‎24、如“一个个冷寂无聊的冬夜很快蹑手蹑脚地溜走了,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自鸣得意的秘密。”一句和“良久,才慢悠悠地说:“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一句相照应。‎ ‎(2013桂林)3 挂在墙上的蒲扇 丁立梅 ‎①逛街,偶见一地摊,摆在护城河畔,卖些杂七杂八的什物,有针头线脑、鞋垫、淘米篮子啥的。在地摊一角,竟横七竖八摆了些蒲扇卖,扇面上烫了画,小巧盈手,更像工艺品。‎ ‎②这是走了样的蒲扇,但到底是蒲扇,心底还是泛起久别重逢的欢喜。我停下来买一把。他问,买了作什么?我答,回去挂墙上。‎ ‎③记忆里,没有蒲扇的夏天,哪里叫夏天?‎ ‎④那个时候,夏天纳凉的唯一工具,是蒲扇。哪家少得了它?卖蒲扇的男人,担着一担子的蒲扇,到乡下来。他手里擎把大蒲扇,大烈日下,边扇风边挡太阳。主妇们围拢过去挑,七嘴八舌的。其实有什么可挑的?都是一样的,簇新簇新的。新做的蒲扇,面容洁净,闻闻,有股类似于麦秸的味道。‎ ‎⑤买回的蒲扇,主妇们都用布条,把边子重走上一遍。镶了边的蒲扇,有些沉,扇的风,不爽快。但耐用啊,即使天天摇,一个夏天也摇不坏,可以留着,待下一年夏天再用。‎ ‎⑥晚上,村里人自动组合,三五个聚一起,在空地上纳凉。人人手里一把蒲扇,不紧不慢地摇,摇出了不少的俚语笑话。孩子们是绝没有耐心摇蒲扇的,他们呼朋引伴,一窝蜂地钻草堆,蹲草丛,玩得汗流浃背。总有母亲,捉了自家的孩子,用蒲扇在他(她)的屁股上敲两下,怒斥,你能不能安生点?瞧瞧,刚洗完澡的,身上又淌湿了!理她呢,撇撇嘴,嬉皮笑脸的,“哧溜”一下,如小泥鳅似的滑开去。草丛里的热闹,永远吸引着孩子。萤火虫装了大半瓶。真可怜了那些小虫子,它们若不是那么招摇,何至于落下被囚禁的命运?到最后,如何安置那些“囚犯”的,孩子们已不理会了,那瓶子多半被随手扔了。第二天晚上,另找了空瓶子来,再捉。夏夜的天空下,萤火虫永远多得像天上的星星。‎ ‎⑦玩累了,一个个躺到自家搭在门前的门板上,安静下来。夜渐渐深了,四周的声音渐渐隐伏于夜的深处。这时候,稻花的清香随着风阵阵飘来,远处传来一声鸡鸣。天上的星星,繁密得像撒落的米粒。‎ ‎⑧祖母摇着蒲扇讲故事,重重复复讲的都是小媳妇遇到恶婆婆了。她摇着摇着,那速度就慢下来,嘴里的呢喃,终至消失。鼾声起。我们抬眼看她,她坐在椅子上,头垂着,嘴巴微张。握蒲扇的手,也垂着。我们扯拉她手里的扇子,祖母惊醒,用扇柄轻敲我们的手,笑说,调皮啊,又摇起来……‎ ‎⑨这样的景,再无处可寻。曾经一个个摇着蒲扇的人,都跟着岁月远去了。我的外婆走了,我的祖母走了。而我每次回乡下,母亲都要告诉我,哪个我熟悉的乡亲,也走了。偌大的乡下,再不见了蒲扇的影子。家家都装电扇了,甚至蚊帐里,也挂上一台。仿佛这承载了三千多年历史的蒲扇,从不曾来过。‎ ‎⑩我把新买的蒲扇挂上墙。我指着它,告诉邻家三岁小儿,我说这叫蒲扇,是用来扇风的。 (选自《北京日报》,有改动)‎ ‎20.作者回忆了与蒲扇有关的几个生活片断。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① → ②给蒲扇镶边 → ③ → ④ ‎ ‎21.这篇文章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请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2分)‎ ‎ ‎ ‎22.请简要分析第⑦段画线句景物描写的方法和表达效果。(3分)‎ ‎ ‎ ‎23.文章以“挂在墙上的蒲扇”为题,有什么作用?(2分)‎ ‎ ‎ ‎24.请说一说结尾段的含义及其作用。(3分)‎ ‎ ‎ ‎25.批注是一种读书方法,能及时记录人们阅读时的思考与感悟。细读下面文段的画线句,并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写一则批注。(3分)‎ 总有母亲,捉了自家的孩子,用蒲扇在他(她)的屁股上敲两下,怒斥,你能不能安生点?瞧瞧,刚洗完澡的,身上又淌湿了!理她呢,撇撇嘴,嬉皮笑脸的,“哧溜”一下,如小泥鳅似的滑开去。草丛里的热闹,永远吸引着孩子。‎ ‎【批注】‎ ‎ ‎ ‎ ‎ ‎ ‎ ‎ ‎ ‎ ‎ ‎20.①买蒲扇 ③摇着蒲扇纳凉 ④摇着蒲扇讲故事 ‎21.详写③④片断,略写①②片断,这样安排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22.以声写静(或以声衬静),突出乡村夏夜的静谧(宁静、清净),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23.有如下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充当文章线索。‎ ‎24.结尾段有如下深义:表达了作者对过去闲适、安然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作者希望传统的物件、习俗、文化等能够得到新生代的理解与认同。‎ ‎ 其作用是:卒章显志(篇末点题、点明中心、点明主旨)。‎ ‎25.“撇撇嘴”“嬉皮笑脸”“哧溜”这些口语化的词语使文章的语言富有朝气(生活气息、乡土气息等),“如小泥鳅似的滑开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活泼好动(机灵调皮)的特点。‎ ‎(2015百色)4 描花的日子 张炜 ‎ ①这里一年四季都有让人高兴的事儿。春天花多鸟多蝴蝶多,特别是满海滩的洋槐花,密得像小山。夏天去海里游泳,进河逮鱼。秋天各种果子都熟了,园艺场里看果子的人和我们结了仇,是最有意思的日子。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 ‎ ②出不了门,一家人要围在一起。‎ ‎ ③母亲和外祖母要描花了。她们每年都在这个季节里做这个,这肯定是她们最高兴的时候。我发现父亲也很高兴,他让她们安心描花,余下的事情自己全包揽下来。平时这些事他是不做的,比如喂鸡等。他招呼我带上镐头和铁锹去屋后,费力地刨开冻土,挖出一些黑乎乎的木炭——这是春夏准备好的,只为了这个冬天。‎ ‎ ③父亲点好炭盆,又将一张白木桌搬到暖烘烘的炕上。猫在角落里睡了香甜的一觉,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思考。外面天寒地冻,屋里这么暖和。这本身就是让人高兴、幸福的事。‎ ‎ ⑤母亲和外祖母准备做她们最愿做的事:描花。她们从柜子里找出几张雪白的宣纸,又将五颜六色的墨搬出来。我和父亲站在一边,插不上手。过了一会儿,母亲让我研墨。这墨散发出一种奇怪的香气。‎ ‎ ⑥‎ 外祖母把纸铺在木桌上,纸下还垫了一块旧毯子。她先在上面描出一截弯曲的、粗糙的树枝,然后就笑吟吟地看着母亲。母亲蘸了红颜色的墨,在枯枝上画出一朵朵梅花。父亲说:“好。”‎ ‎ ⑦母亲鼓励父亲画画看,父亲就画出了黑色的、长长的叶子,像韭菜或马兰草的叶片。外祖母过来端详了一会儿,说:“不像,不过起手这样也算不错了。”她接过父亲的笔,只几下就画出了一蓬叶子,又在中间用淡墨添上几簇花苞——我也看出来了,是兰草。我真佩服外祖母。‎ ‎ ⑧我也想画,不过不画草和花,那太难了。我画猫。猫脸并不难画,圆脸,两只耳朵,两撇胡子。可是我和父亲一样笨,也画得不像。父亲说:“这可能是女人干的活儿。”‎ ‎ ⑨整整一天,母亲和外祖母都在画。她们除了画梅花和兰草,还画了竹子。父亲一边看一边评论,把他认为最好的挑出来。他说:“这是你外祖父在世时教她们的,他不喜欢她俩出门,就说在屋里画画吧。可惜如今太忙了……我每年都备下最好的柳木炭。”‎ ‎ ⑩猫一直没有挪窝,它思考了一会儿,便站起来研究这些画了。它在每一张画前都看了看,打了个哈欠。可惜它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踩到了红颜色的墨上,然后又踩到了纸上。父亲赶紧把它抱开,但已经晚了,纸上还是留下了一个个红色的爪印。父亲心疼那张纸,不停地叹气。‎ ‎ (11)外祖母看了一会儿红色爪印,突然拿起笔,在一旁画起了树枝。母亲把爪印稍稍描了描,又添上几朵,一大幅梅花竟然成了!我高兴极了,我和父亲都没想到这一点:有着五瓣的红色猫爪印本来就像梅花嘛!‎ ‎(12)就这样,猫和母亲、外祖母一起,画了一幅最好的梅花。‎ ‎ (摘自《青年文摘》2015年第5期,有改动。)‎ 19. 用简洁语言填入下面①----③方框,梳理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描花前准备 ① ② “我”画猫 ③‎ 20. 揣摩第①段加点字“结了仇”在文中的意思。(3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结合语境赏析第⑩段画线的句子。(3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类似“描花”这种民间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如贴春联、制绣球、唱山歌等。请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某种民间传统文化的认识,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50字左右)。(4分)‎ ‎19、①妈妈和外祖母描花;②爸爸画画(描花);③‎ 妈妈,外祖母和猫画梅花(妈妈和外祖母画梅花)(每点1分,共3分)‎ ‎ 20、①看果人担心“我们”果子;②看果人担心“我们”乱碰乱撞;③“我们”与看果人“捉迷藏”。(答对其中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 ‎ 21、运用拟人的手法(将猫人格化)(1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猫正在研究(思考)这些画的神情(情景)。(2分)‎ ‎ 22、妈妈是一个朴实勤劳,画艺娴熟(心灵手巧,聪明能干,热爱生活)的人。(答对其中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 ‎ 23、示例:春联是中华名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她展示了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她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祈愿;她增添了节日喜庆的气氛。(修辞手法1分,言之有理3分,共4分。)‎ ‎(2015柳州)5 温暖心窝的话语[来源:学。科。网]‎ 包利民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来源:学&科&网]‎ ‎⑦‎ 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20. 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作了什么事?(4分)‎ ‎ ‎ ‎ ‎ ‎21.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 ‎ ‎ ‎ 22. 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3分)‎ ‎ ‎ 23. 结合全文,说说第⑨段有何作用。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 ‎ ‎ ‎ 17. 王老师不满意我的作文,把它撕掉了(2分);林老师则以王老师的口吻给我写了肯定勉励的话(2分)。‎ ‎21三次“濡湿”所包含的感情不相同(1分);第一次“濡湿”体现“我”因被老师肯定认同二喜悦、高兴的心情(1分);第二次“濡湿”体现“我”对孩子们的留恋(或离开孩子们二感到内疚)(1分);第三次“濡湿”体现“我”在知道真相后的震撼,感激(1分)。‎ 22.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话语的美好和温暖(1分),表达出“我”永远回味,永远为之感动的心理(1分)。(或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温暖人的话语(1分),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永久的回味(1分)。)‎ 23. 这一段的作用是揭开事情真相,突出林老师的师德和爱心(1分),也解开前文的悬念,回应前文的伏笔(1分);林老师用巧妙的方式来维护学生尊严和勉励学生进步,她是一位善良、智慧、教育有方、理解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成长的好老师。‎ ‎(2015贵港)6 炊烟 张鹏程 ‎①炊烟,是乡村的灵魂。‎ ‎②一方旷野,有了第一缕炊烟,才有了人家。几户人家,组成了村庄。有了村庄,炊烟成了别样移动的“森林”。乡村,正是有了这淡墨的点染才诗画同园,魅力无限。一片旷野,满目画意。几十户人家,是旷野上长出的香菇,缕缕炊烟,是香菇连连的哈欠。乡村可以被旷野掩埋,但是,炊烟是隐不住的,它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任你如何遮盖,它总有办法冒出头来。‎ ‎③乡村最恬静、最温情的时候,便是炊烟飘起的那一刻。记忆中,黄昏中的炊烟是徐缓的、抒情的、淡然的。你无法想象,它们刚在烈火中涅槃,又奋争在漆黑的烟道,满身伤痛。一经破囱而出,它们便成了最美的绽放。满目灿笑,一心坦然。‎ 像昙花,像月辉,像一个贤良的淑女,不急不躁,端庄静美,举止有素。一片片炊烟徐徐地离开一户户农家,向着更远处飘去,最后融入天边。于是,它们成了一朵云,一座山,一片海……‎ ‎④很久以前,它们还不是炊烟,它们也从不曾想过能成为炊烟。它们是一株株碧翠的生命,鲜活在野外,灿烂着沃土,恣肆了生命。鲜艳的花朵,引来了劳碌的蜜蜂;满身的翠绿,被鸟们衔去做巢;敞开的胸怀,接纳了大把的阳光。离开了那片土地,它们枯萎了,风干了。但是枯萎不等于死亡,风干也未必是消失。枯萎,是更鲜活的再生;风干,有了更空灵的飘逸。缕缕炊烟,是它们的魂魄,是它们的眷恋,是它们生命更精彩的绽放。万事万物,都是通过一缕炊烟得到了飞跃和升华。‎ ‎⑤乡村的炊烟,是味觉的盛宴。张家的鲜鱼,李家的嫩鸡,王家的肥羊……小村所有的美味,都是通过炊烟酿成的,又都是通过炊烟会集和传播的。那美味,成了乡村别样的烈酒,醉人醉心醉生灵。不尽的美味,逗得那些鸟们站在枝头歌唱不止、那些家畜亢奋难安;夕阳更是红着脸,迟迟不肯归去。没有哪位厨艺大师,能烹出乡村炊烟中那鲜活饱满的味道。没有哪一种味道,能被炊烟渲染得那样淋漓尽致。‎ ‎⑥点点炊烟,像小村人一样,相扶相搀,相容相爱。哪一天,整个村庄的炊烟都消失了,怕是随之而来的是荒凉,是死亡。日出日落,是炊烟极好的舞台。他们歌唱卑微,歌唱琐碎,歌唱平淡,歌唱幸福……各种牲畜,也不会错过这个舞台。长长的牛哞,挽留着夕阳;声声狗叫,驱赶着暮色;嘶嘶马鸣,呼唤着温馨……大鹅的叫声,一惊一乍;肥猪只能哼哼,也吟出满心的欢喜;老母鸡小声地叮咛小鸡仔,一首摇篮曲给孩子们一个酣酣的梦……炊烟,给动物们营造了一个诗意的舞台,生灵们的交响曲犹如天籁。‎ ‎⑦如果说,黄昏中的炊烟,带了几分柔情,那么,晨曦中的炊烟则多了几分神秘。‎ ‎⑧炊烟,由寥落到稠密,见证着小村的壮大;由寡淡到浓香,彰显着小村的富足。‎ ‎18.文章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19.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3分)‎ 像昙花,像月辉,像一个贤良的淑女,不急不躁,端庄静美,举止有素。‎ ‎20.阅读文章第⑤段,写出本段的中心句。(2分)‎ ‎21.阅读第④段回答下列问题。(4分)‎ ‎(1)“很久以前,它们还不是炊烟,它们也从不曾想过能成为炊烟。”句子中的“它们”指的是什么?(1分)‎ ‎(2)结合全段内容,理解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但是枯萎不等于死亡,风干也未必是消失。枯萎,是更鲜活的再生;风干,有了更空灵的飘逸。‎ ‎2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如何理解第⑧段的深刻内涵》其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18、①开篇点题,总起全文(1分);②引出下文对炊烟的生动描写(1分)。‎ ‎19、运用了比喻,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答对两种修辞即可得1分),把炊烟比作昙花,越会,淑女,赋予炊烟灵性(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徐缓飘起时的美丽姿态(1分)(或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炊烟徐缓,抒情,淡然的特点,也可得1分)‎ ‎20、乡村的炊烟,是味觉的盛宴。(2分)‎ ‎21、(1)它们是一株株碧翠的生命。(或答“植物”)(1分)‎ ‎ (2)虽然植物枯萎,风干,但它们还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绕或做饭的柴草,再次被利用(2分),它们化为炊烟后,是更鲜活的再生,是生命更精彩的绽放,更能得到飞跃和升华。(1分)(意思对即可)‎ ‎22、①炊烟由寥落到稠密,说明小村户数和人数的增加(1分);由寡淡到浓香,说明事物由稀少,单调到丰富,生活日益富足(1分);所以炊烟是小村发展壮大,人们生活改善的见证(1分)。(若只答:“表现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的1分)②‎ 流露出作者对日益富裕的农村的赞美和喜爱之情。(1分)‎ ‎(2015河池)7 回家的敲门声 ‎①每一个夜晚的来临,一听到我下班回家叩打门环的声音,父母便像赛跑一样一前一后争着为我开门,总怕被对方抢了先。母亲的脚步细碎而轻柔,父亲的脚步则如重锤般有力,跺得地面“咚咚”直响。因此尽管母亲非常的努力,但总是比父亲慢半拍,为我开门的似乎永远都是父亲!有时候母亲也会站在父亲身后大声的嗔怪:“平时让你干点事,你磨磨蹭蹭慢慢腾腾的,一听到儿子回来你跑的比兔子都快!”父亲此时总是呵呵的憨笑两声,但并不驳斥母亲的话。门在开启的瞬间,我照例能听到两声一高一低苍老而亲切的问候,随后老两口就像勤务员似的一人给我推自行车,一人帮我拿包,让我尽享“领导”般的待遇。就这样,父母一前一后紧紧相随的身影,或重或轻的脚步声,或高或低的问候声一直伴随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②后来为我开门的只有父亲一个人了,因为母亲病了,她已经彻底失去了与父亲竞争的能力,腿脚已不太灵便的她大多数时间里只能坐在床头迎接我的归来,目送我的离去,而我也很难听到母亲那风风火火细碎而轻柔的脚步声了。‎ ‎⑤母亲久治不愈的病带走了父亲很大一部分活力,他的脚步声不再像重锤般的有力而变得有些迟缓了。除了他亲切的问候,温和的眼神未变,父亲脸上的皱纹已增加了很多,头上的白发也增加了很多……‎ ‎③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父母对我的依恋似乎更浓更深了。有时晚上加班回家迟一些,父亲便携着孱弱的母亲在街口翘首以盼、望眼欲穿的看着儿子来时的路……大老远我就能看到昏黄的路灯下站着两个互相搀扶着的老人雕塑般静静的、久久的凝视着远方,他们灰白的头发不时被风吹起,来回飞舞……我知道那是父母在等我回家。虽然我不知道他们究竟等了我多久,但我肯定想像得出从家到街口,他们已经进进出出很多遍了。很可惜,那时候我并没有任何的感恩之心,丝毫也没有,我只是觉得做父母的都是这样。‎ ‎  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进大门我发现门口忽然多了一把椅子,起初我很奇怪,不知道椅子放在这里究竟有何用?后来我知道了椅子是父亲放在这里的,是他专门坐在这里等着为我开门的。父母亲年纪都大了,耳朵都有些发沉,母亲怕我敲门时他们听不到,便建议父亲在门口放一把椅子,快到我回来的时间,父亲便坐在这儿等着我的敲门声……‎ ‎⑤再后来,我结婚了,回家的次数渐渐少了起来,但是放在门口的那把椅子却始终未动,我曾经几次想把椅子搬走都被母亲拦下了,母亲说:“椅子就别动了,你爸爸已经习惯坐在那儿了!”不知怎的,我的心猛然动了一下,我知道父亲的习惯是因为我养成的。‎ ‎⑥作为一名游子,虽然漂泊在外,沧海桑田已是平常事。但我又是多么的幸福,只要我的父母还在,在我身后始终会有一座温馨的港湾随时迎候我这叶小舟的归航……‎ ‎ (何伟良)‎ ‎19.阅读文章,理清文脉,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关的情节。(2分)‎ 父母争着为“我”开门 父亲坐等为“我”开门 ‎20.结合语境所,按要求品析词句。‎ ‎(1)请写出第①段中加点词“憨笑”的含义。(2分)‎ ‎(2)第③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又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21.文章结尾一段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22.文章采用第几人称写法?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2分)‎ ‎23.结合实际,写出你读这篇文章的感受。(2分)‎ ‎19.(2分)父亲一人为“我”开门 父母深夜街口等我 ‎20.(5分)(1)(2分)“憨笑”指“朴实天真地笑”。在这里指父亲的朴实,以及对儿子的关爱。‎ ‎(2)(3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深夜在街口静静等候的父母的身影比作雕塑,生动形象,表达了父母对儿子炽热的爱。‎ ‎21.(3分)总结全文,深化中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父母对“我”的爱,表达了作者对父母浓浓的感恩之情。‎ ‎22.(2分)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使用第一人称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的体会作者心情 ‎23.(2分)示例一:作子女的,永远是父母心头的牵挂,无论身在何处,家永远是我们温暖的避风港。示例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关爱父母,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尽一份自己的责任,让父母感受到幸福。‎ ‎( 2015年崇左)8 母亲的“戒指”‎ 黄健 ‎  ①母亲一辈子都没戴过首饰。六十大寿那天,我给她买了一枚金戒指。当我把戒指给母亲戴上的时候才发现,在母亲的手指上,依然还戴着那枚磨得发亮的顶针。在岁月的打磨下,母亲的手越来越粗糙,唯有手指上那枚顶针依旧锃亮。‎ ‎②看着这枚泛着光泽的顶针,我又想起了一些往事。从我记事起,母亲的手上就一直戴着这枚顶针,据说那是姥姥送给母亲的陪嫁品。那枚顶针是黄铜做的,环圈有两枚戒指那么宽,里圈刻有细小的梅花图案,外圈布满密密匝匝的小窝点。‎ ‎   ③顶针是用来做针线活的必备工具。在我们村,母亲是做针线活的好手,我小时候穿的衣服和鞋子,大多是母亲亲手做的。每当农闲的时候,母亲会把家里破得不能再穿的旧衣服整理出来,小心地拆成一块块布片,再找一块苇席或者门板,把浆洗过的布块一层层地糊上,等晒干后揭下来,就成了做“千层底”的原材料。‎ ‎   ④紧接着,母亲会从箱子里翻出一大叠各式各样的鞋样。按照这些大大小小的鞋样,她将大块的布料剪成同样大小的几块,几层摞起来。然后,再用崭新的白棉布上下盖面、嵌边,最后再用纳鞋线密密地缝上,一双结实的鞋垫就做好了。‎ ‎   ⑤母亲白天要下地干活,就只能在晚上做鞋。每晚,在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戴着顶针,引着长长的纳鞋线端坐灯下的身影,成了我童年时代最熟悉的画面。纳鞋底的时候,母亲先用缝衣针在鞋底找准位置用力扎进去,再用顶针把缝衣针用力顶过鞋底,实在顶不动了,就用钳子往外拔。为了结实,每穿过一针,母亲都要用手把纳鞋线拽住狠狠勒紧。一双鞋底纳下来,母亲的手指上全是道道伤痕。‎ ‎   ⑥在异乡读书的几年,我经常会收到母亲寄来的衣物,或是厚厚的棉衣,或是几双布鞋。看着那细密均匀的针脚,我总会想起母亲那双粗糙的手和那枚顶针。‎ ‎   ⑦再后来,我在城市里安了家,母亲每年还要为我们做几双鞋。只是,我们那时候就很少再穿着母亲做的鞋出门了。我曾劝母亲不要再这么辛苦了,母亲却总是说:“趁着眼睛还勉强能使,再抢给你们做几双鞋,说不定哪天就做不动了。”‎ ‎   ⑧“你快来帮帮忙,把妈的顶针取下来。”妻子的喊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妻子试图将顶针从母亲的手上摘下来,但因为长年累月的辛劳,手指关节已经变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摘下来。母亲摆摆手,笑着对我们说:“傻孩子,还是把戒指放起来吧,庄稼人戴它干嘛呀?不能吃不能用,干活还要碍手。还是戴着顶针好,我还想再给你们多做几双鞋呢。”‎ ‎⑨我猛然领悟到, 。‎ ‎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8.第①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19.第⑤段描写母亲一系列纳鞋底的动作,请找出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3分)‎ ‎20.全文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记叙顺序),其作用是什么?(3分)‎ ‎21.根据文意,用一句话把结尾段补充完整。(2分)‎ ‎(2015年钦州)‎ 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顾晓蕊 ‎ (1)今年初春,我满怀对文学的向往到北京去参加某作家进修班。带着对北京的依恋,我又一次来到南锣鼓巷。 ‎ ‎ (2)沿着石板路,穿梭在喧哗的人群中,不经意间的一回眸,我看到了她,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姑娘,白色的裙裾在风中飘飞。她神色平静,目光清澄如水,宛如一株不起眼的丁香花。面前摆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字:我写的书。‎ ‎ (3)出于好奇心的驱动,我走上前去,拿起一本书轻轻翻阅。它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书名是《c心的翅膀》,暗黄色的后页上赫然写道——如果非要问我,到底为什么而写?我会告诉你:我只想留下点什么,留下一点我活着的见证。希望那些拥有健康体魄和灵魂的人,在合上我的这本书以后,对生活会更感兴趣。‎ ‎ (4)这几行字如温润的水滴,在我那颗被岁月打磨得冷硬的心上,溅起朵朵晶莹的水花。接着翻看下去,每篇像泉水一样潺潺流淌的文字,都是这位残疾女子的生命清唱。‎ ‎ (5)我捧着书看了一会儿,抬头对她说:“我要买这本书。”‎ ‎ (6)“我给你签个名吧。”她轻轻地说。我翻开书的扉页,捧到她面前,她用嘴咬着左边的衣袖,用仅能活动的两根手指,吃力地签上自己的名字:罗爱群。‎ ‎ (7)望着她微微喘息的脸庞,我这才发现她的身体比预想的更糟糕。我无法想象,在一个个孤单的日子里,她是如何咬着牙,忍着痛,仅靠两根手指的力量,书写生命中的爱与痛,以及生活中的细微感动。站在人潮汹涌的街头,我忽然间泪流满面。‎ ‎ (8)我看了书价,掏出30元钱递过去。正欲离去,只听她说:“稍等一下。”声音里带着急促。她用弯曲的手指,缓慢地从包里摸出一元钱,递到我的面前。看我迟疑着没有去接,她淡淡地说:“这是找你的钱。”‎ ‎ (9)那份近乎执拗的坚持,让我看到她柔弱外表下包裹着一颗自尊自爱的心。我轻轻地俯下身拥抱着她,在她耳边小声地说:“姑娘,我向你致敬!”‎ ‎ (10)回到了熟悉的小城,我偶尔还是会想起她,那个坐在轮椅上售书的女孩。有一天,无意中在百度上搜索到她,了解到她的一些经历,令我既吃惊又心疼。‎ ‎(11)自小患上小儿麻痹症,从没有上过一天学,却凭着对文学的痴迷,用文字书写着人生。那些文章是她趴在床上,用牙齿叼着袖子,借此来移动手臂,一字一句写出来的。每写一个字,都是对耐力和毅力的考验,她硬是坚持下来,并出版了三部文学作品。‎ ‎(12)为了能够早些自立,她试着开过小书店,最终以失败收场。其间她体会到世道的艰难,人情的冷暖,却宁愿坚信,如果不知道如何活着,就没有资格抱怨生命。‎ ‎(13)尽管命运对她如此不公,她仍心怀柔软,布满阳光:因为体会到失学之痛,所以每卖出一本书,抽出一元钱捐给贫困孩子;因为从小就很怕黑,所以甘做“爱心天使”,签下捐献眼角膜的志愿书,并发动身后捐献眼角膜万人签名活动……因为悲悯自己,进而悲悯他人,这是一种高贵的善良,无论遭遇过多少不幸,始终对世界怀以慈柔之心。‎ ‎(14)我心里生出几分懊悔,那个下午,在人群熙攘的街头,我应该停下脚步。站在一棵大树下,跟她聊一聊文学,聊一聊人生。这么想来,我的眼前又闪现出她的身影。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心灵如花瓣般柔软,一瓣是阳光,一瓣是坚强,一瓣是善良,一瓣是感恩。像所有美好的植物一样,寂静生长,默然欢喜,在风中兀自开着,兀自香着。‎ ‎(《知识窗》2014年10期,有改动)‎ ‎19、请用概括的语言将“她“的经历补充完整。(2分)‎ ‎20、第七段中“站在人潮汹涌的街头,我忽然间泪流满面”,为什么“我”会泪流满面?(2分)‎ ‎21、作者为什么说“她”是“丁香一样的姑娘”?(3分)‎ ‎22、结合语境,赏析词句。(6分)‎ ‎(1)分析第四段中加点词语“湿润”的表达效果。(3分)‎ ‎(2)赏析第十一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23、结合第3段中“我只想留下点什么,留下一点我活着的见证。”这句话,说说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19、(1)“她自强不息”进行文学创作,出版了三部文学作品。(1分)‎ ‎ (2)“她 ”开过小书店,经历创业失败,仍不气馁。(1分)‎ ‎20、“我”被女孩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2分,仅仅写出同情,可怜,心疼,只得1分)‎ ‎21、因为“她”白色的裙裾在风中飘飞,神色平静,目光清澄如水,宛如一株丁香花(1分)更因为“她”阳光,坚强,善良,懂得感恩,就像丁香花一样平凡生长,默默开放,却香气四溢。(2分)‎ ‎22、(1)“温润”是温暖湿润的意思(1分),贴切的写出这几行文字给“我”冷硬的心带来了温暖和感动(1分)突出女孩热爱生活,顽强执着的精神感人之深。(1分)‎ ‎(2)运用动作描写(1分)“趴”“叼”“移动”一系列动词写出了女孩写作时的艰难状态(1分)突出了女孩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1分)‎ ‎23、人活着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不要放弃对生活的追求,要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3分)‎ ‎(2012桂林) 《家园落日》‎ 很久以来,我都有种感觉: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 我想起到过的许多地方,见过的各种落日。‎ 戈壁落日很大,泛黄古旧,半透明,边缘清晰如纸剪。此时起了风。西北一有风则苍劲。芨芨草用力贴紧了地,细沙水汽一般游走,从太阳那边扑面而来,所以感到风因太阳而起;恍惚之间,太阳说没了就没了,一身鬼气。‎ ‎  云海落日则很飘又很柔曼,一颗少女心。落呀落,落到深渊了吧,突然又在半空高悬,再突然又整个不见了,一夜之后从背后起来。她的颜色也是变化的——我甚至见过紫色的太阳。这时候连那太阳是否属实都没有把握。‎ ‎  平原落日总是一成不变地渐渐接近地平线,被模糊的土地浸润似的吞食。吞到一半,人没了耐心,扭头走开。再回头,什么都没啦:一粒种子种进了地里。‎ ‎  看大海落日是在美国。或许因为是别人的太阳,总感到它的生命不遂意:你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太阳是怎样浸进海水的,隔得还有一巴掌高吧,突然就粘在了一起——趁你眨眼的时候。这时美国朋友便骄傲地说,看,一颗水珠在辉煌地接纳火球了。我说唔,唔唔。‎ 说到底,我看得最多的,还是浅缓起伏的田野之上的落日,普通得就像一个人。在我居住的中国川东,就是这种太阳。‎ 我常常单骑出行,驻足国道,倚车贪看丘陵落日。那地势的曲线是多层的,颜色也一一过渡,从青翠到浓绿,从浓绿到黛青,而最近夕阳之处一派乳白,那是盆地特有的雾霭。‎ 似乎一下子静了一阵,太阳就这样下来了;红得很温和,柔软得像泡过水,让我无端想起少女的红唇和母亲的乳头。有时候有如带的云霞绕在它的腰际;有时候是罗伞般的黄桷树成了它的托盘。农舍顶上如缕的炊烟飘进去,化掉了;竹林在风中摇曳,有时也摇进去了。‎ ‎……当路人不顾这一切时,我很焦急,很想说喂,看哪!‎ 两只小狗在落日里追逐;老牛在落日里舐犊……有一天有一个老农夹在两匹马之间,‎ 在光滑的山脊上走进了太阳。马驼着驮子。老农因为老了,上坡时就抓着前面的马尾巴。后面的马看见了,就将自己的尾巴不停地摇着。‎ 我不禁热泪盈眶;一种无法描述的爱浸透全身。‎ 这个迟暮的老农!他随心所欲的自在旷达让我羞愧……我突然想到就人生而言,迟暮只有一瞬,长的只是对迟暮的忧虑而已。‎ 这个起伏田野上的落日啊……我曾经反复思索这种落日为什么特别丰富——曲线?层次?人物活动?抑或角度的众多?最终承认:仅仅因为它是家园落日。家园!这个毫无新意的单纯的话题!家园的感觉何以如此?说不清。譬如在我生长的重庆——我心知凡是她能给予我的,其他地方也能给予;然而一切的给予,又都代替不了家园。而人在家园看落日,万种感觉也许变幻不定,有一种感觉却生死如一:那才是我的太阳啊!‎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改动)‎ ‎19.“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 ‎ ‎20.文章题为“家园落日”,但却先写家园之外的各种落日景象,其作用是 ‎ ‎ (2分)‎ ‎21.作者笔下的落日极富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不限四字短语)(3分)‎ 例:大海落日——不尽人意 戈壁落日—— 云海落日—— 平原落日—— ‎ ‎22.联系全文品读语句:“当路人不顾这一切时,我很焦急,很想说喂,看哪!”‎ ‎①“这一切”指的是 (请用概括的语言回答)(1分)‎ ‎②“我”为什么“很焦急”? (2分)‎ ‎23.“我不禁热泪盈眶;一种无法描述的爱浸透全身。”“爱”为何“无法描述”?(3分)‎ ‎ ‎ ‎24.文章以议论抒情结尾,面对“家园的落日”,作者发出“那才是我的太阳啊”的感慨。你如何理解其中的深意?(3分)‎ ‎ ‎ ‎19.(2分)总领全文(奠定全文基调)(1分);点题(揭示文眼)(1分)。‎ ‎20.(2分)为后文写家园落日作铺垫、蓄势(1分),以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对家园落日的深深依恋(眷恋)之情(1分)。‎ ‎21.(3分)戈壁落日——泛黄古旧 云海落日——飘渺柔曼 平原落日——古朴自然 ‎ ‎22.(3分)①家园落日时刻的美妙景色(1分) ②家乡的落日自然宁静、柔和美丽,而 当地的人们却习以为常并不关注,这让“我”格外失望(1分)。“很焦急”表现“我”对家园落日的深深眷恋之情,并希望与人们分享这份喜悦的心理(1分)。‎ ‎23.(3分)作者既感动于平日里家乡落日的和谐宁静(1分),更感动于家乡落日中人与动物之间的纯真关爱(1分)。在它们面前,一切美丽的语言仿佛都失去了力量,所以说这份“爱”“无法描述”(1分)。‎ ‎24.(3分)家乡养育了我们并在我们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1分)。他乡或许有一方供我们施展才华的天空,然而却不能替代我们对家乡的情感(1分)!只有家乡能够容纳懂得自己儿女的苦乐,所以,只有家乡的太阳才是“我”的太阳(1分)。‎ 痴心石 ‎①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的看。树太大了,不好整棵的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的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②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③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 ‎④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癖,可是他们包涵。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⑤有一次,我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为难。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不去。”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⑥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妈妈迎了上来,责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⑦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各捧着一块石头。‎ ‎⑧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我挑挑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⑨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 (节选自《三毛文集》,有删改)‎ ‎16.本文第(1)(2)段写了“我”少年时拖树根回家的事,有人认为这件事与标题“痴心石”无关,应该删去,你认为呢?(3分)‎ ‎17.理解:作者用“痴心石”作为文章题目的原因是什么?(3分)‎ ‎18.结合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6分)‎ ‎①面对父母的浓浓爱意,作者却在第(10)段中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这是为什么?(3分)‎ ‎②“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19.文中“我”的父母理解、尊重孩子的“怪癖”,对此,你肯定很有感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 ‎16.不应删去,理由:(1)通过对拖树根后父母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表达了父母对“我”的包容和理解;引出“我”后来的种种怪癖,表现了父母对我的包含。(2)为下文父母在海边为“我”寻找“痴心石”打下伏笔。‎ ‎17.“石头”是文中传递情感、表达爱意的物品。用“痴心”修饰“石头.,表达了父母对我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切中文章主旨。‎ ‎18.①作者一方面深深感受到父母的爱,他们想把“我”想得到的一切都给“我”,另一方面因为父母为我付出太多而愧疚,“骂”实际上是反语。②作者描写“我”的心理活动(或:通过“我”的联想与想象) 细腻地表达了“我”对父母“痴心之爱”的醒悟、感动和自责。‎ ‎19.提示:肯定或否定这种做法均可以,但必须写出充足的理由。‎ ‎2015江西卷 ‎《汉字书法之美》自序 文/蒋 勋 汉字书法的练习,大概在许多华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 ‎ 以我自己为例,童年时期跟兄弟姐妹在一起相处的时光,除了游玩嬉戏,竟然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围坐在同一张桌子写毛笔字。 ‎ 写毛笔字从几岁开始?回想起来不十分清楚了。好像从懂事之初,三、四岁开始,就正襟危坐,开始练字了。 ‎ ‎ “上”、“大”、“人”,一些简单的汉字,用双钩红线描摹在九宫格①的练习簿上。我小小的手,笔还拿不稳。父亲端来一把高凳,坐在我后面,用他的手握着我的手。 ‎ 我记忆很深,父亲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毛笔笔锋,事实上是在父亲有力的大手控制下移动。我看着毛笔的黑墨,一点一滴,一笔一划,慢慢渗透填满红色双钩围成的轮廓。 [来源:学&科&网Z&X&X&K]‎ 父亲的手非常有力气,非常稳定。 ‎ 我偷偷感觉着父亲手掌心的温度,感觉着父亲在我脑后均匀平稳的呼吸。好像我最初书法课最深的记忆,并不只是写字,而是与父亲如此亲近的身体接触。 ‎ 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红色细线围成的字的轮廓。红色像一种“界限”,我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九宫格使我学习“界限”、“纪律”、“规矩”。 ‎ 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是方。 ‎ 大概只有汉字的书写学习里,包含了一生做人处事漫长的“规矩”的学习吧! ‎ 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 ‎ 东方亚洲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在汉字的书写中。 ‎ 最早的汉字书写学习,通常都包含着自己的名字。 ‎ 很慎重地,拿着笔,在纸上,一笔一划,写自己的名字。彷佛在写自己一生的命运,凝神屏息,不敢有一点大意。一笔写坏了,歪了、抖了,就要懊恼不已。 ‎ 不知道为什么“蒋”这个字上面有“艹”?父亲说“蒋”是茭白,是植物,是草本,所以上面有“艹”。 ‎ ‎ “勲”的笔划繁杂(简体字为“勋”),我很羡慕别人姓名字划少、字划简单。当时有个广播名人叫“丁一”,我羡慕了很久。 ‎ 羡慕别人名字的笔划少,自己写“勳”的时候就特别不耐烦,上面写成了“動②”,下面四点就忘了写。老师发卷子,常常笑着指我“蒋动”。 ‎ 老师说:那四点是“火”,没有那四点,怎么“动”起来。 ‎ 我记得了,那四点是“火”,以后没有再忘了写,但是“勋”写得特别大。在格子里写的时候,常常觉得写不下去,笔划要满出来了,那四点就点到格子外去了。 [来源:学科网]‎ 长大以后写晋人的“爨宝子③”,原来西南地方还有姓“爨”的,真是庆幸自己只是忘了四点“火”。如果姓“爨”,肯定连“火”带“大”带“林”一起忘了写。 ‎ 写“爨宝子碑”写久了,很佩服书写的人,“爨”笔划这么多,不觉得大,不觉得烦杂;“子”笔划这么少,这么简单,也不觉得空疏。两个笔划差这么多的字,并放在一起,都占一个方格,都饱满,都有一种存在的自信。 ‎ 长大以后写书法,最不敢写的字是“上”、“大”、“人”。因为笔划简单,不能有一点苟且,要从头慎重端正到底。 ‎ 现在知道书法最难的字可能是“一”。弘一④的“一”,简单、安静、素朴,极简到回来安份做“一”,是汉字书法美学最深的领悟吧! ‎ 大部分的人可能都忘了儿童时书写名字的慎重端正,一丝不苟。 ‎ 随着年龄增长,随着签写自己的名字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线条熟极而流滑。别人看到赞美说:你的签名好漂亮。但是自己忽然醒悟,原来距离儿童最初书写的谨慎、谦虚、端正,已经太远了。 ‎ 父亲一直不鼓励我写“行”写“草”,强调应该先打好“唐楷”基础。我觉得他太迂腐保守。但是他自己一生写端正的柳公权“玄秘塔”,我看到还是肃然起敬。 ‎ 也许父亲坚持的“端正”,就是童年那最初书写自己名字时的慎重吧! ‎ ‎(选自《汉字书写之美》,有删改)‎ ‎【注】①九宫格:我国书法史上临帖写仿的一种界格,又叫“九方格”,即在纸上画出若干大方框,再于每个方框内用“井”字分出九个小方格,以便对照法帖范字的笔画部位进行练字。②動:“动”的繁体字。③爨宝子:人名。后文的“爨宝子碑”是东晋碑刻。④弘一:人名。‎ ‎15.文章回忆童年汉字书法练习,主要写了哪两方面内容?“我”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分别概括。(6分)‎ ‎16.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分)‎ ‎17.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父亲的形象。(4分)‎ ‎18.阅读文章后,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对汉字书法之美有了哪些认识?请概述。(4分)‎ ‎【答案】‎ ‎15.内容:父亲教“我”写毛笔字;“我”写自己名字的经历。(4分)‎ ‎ 道理:做人处事要“规矩”;做人处事要谨慎端正、一丝不苟。(2分)‎ ‎16. 示例:划线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手法,通过“一笔一画”、“凝神屏息”等细节,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我”书写自己名字时的慎重和一丝不苟。(3分)‎ ‎17. 示例:①文章通过记叙父爱教“我”写毛笔字这件事,体现了父亲是一个关爱孩子、懂得教育的人。(2分)‎ ‎②文章通过记叙父亲终生写端正的毛笔字这件事,体现了父亲是一个具有正值、慎重、执着等优秀品质的人。(2分)‎ ‎18. 情感:①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或“对汉字书法之美的赞叹”);②对父亲的敬爱(或“怀念”)。(2分)认识:略。‎ ‎2015湖北襄阳 义重情深的恩赐 从维熙 ‎①炎夏七月,年过八旬的我,冒着似火炎阳,从北京飞往汉水之畔的襄阳;后又从襄阳乘大巴寻觅汉水之源,远行至陕南的汉中和安康。一周的行程虽然大汗淋漓,但“南水北调”的人文情怀,却给我留下无尽的情思。‎ ‎②归来后,还演绎了一曲连我自己都难以相信的“童话”,那就是我锈迹斑斑的牙齿,昔日刷牙都无法让它由黑变白——回到京城,面对镜子,我惊愕地叫了一声:“啊!五十八年吸烟历史、凝固在牙齿上的黑黄斑痕,怎么一下子变白了?”静思之后,答案终于浮出水面:那就是“南水北调”的汉江之水,对我的恩赐……‎ ‎③到了襄阳,让我勃然心动的是这座城市的风情:一条清波碧浪的汉水,从美丽的城市中间穿行而过;南边是城,北边还是城。抵达入住的南湖宾馆,打开水龙头洗脸时,发现这里的水,比北京的水清亮许多。因而当天下午在“人文汉水襄阳笔会”启动仪式上,我倾吐出初识襄阳的感受:我和湖北的缘分很深,去过武汉等多个城市。这些城市都曾给我人文启迪——但让我一见钟情的,却是大美的襄阳。当天晚上,我和文友们登上一叶小舟在汉江上夜游,两岸灯火映照下的古城亭台和现代楼阁相辉映的画面,让我当真产生了相见恨晚的痴醉之感。‎ ‎④正是出于这种痴爱在内心的穿梭,一种忧郁之情突然从心底升腾而起。来襄阳之前,我读到过如是一条新闻,今年襄阳雨水偏少,水位下降致使江中鱼类繁殖率下跌,这对襄阳人民生活来说,已然是个负面信号。汉江今年本身就水脉欠缺,还要为更为缺水的北方“补血”,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自残之举吗?‎ ‎⑤两天后,我们登上了丹江口水库大坝。当文友们纷纷拍照时,我却避开众人,想找个地方尝上一口水库的水。‎ ‎⑥无计可施之际,只好向讲解员求救。她问我喝过“农夫山泉”没有,我说喝过。她说部分瓶装水就是从库区深水岩洞中灌的。我十分惊愕,讲解员为我压惊说:“经过专家检验,库边之水因与堤岸相接,属二类净水;库心的水,仍为一类最佳水质——这种优良水质,已经连续保持六年了。”接着,她对我谈起襄阳和当地为了保护丹江口水质,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从2003年起,在总干渠两侧先后关停并转了三百多家冶炼和造纸企业,现在水源保护圈高达三千多平方公里。‎ ‎⑦归来途中,赵丽宏等几个年轻的文友,正在讲述着他们的汉水情话:他们居然穿上泳装,表演了一场泅渡汉水之举。我想参与到车上的欢声笑语之中——但到底年纪老了,没有高声说话的底气,因而只能对身旁的文友低声抒发我对汉水的情怀:“我不会游泳,但也尝到了汉水之美味,在南湖宾馆我尝了几口自来水,这不算新奇——新奇的是,采风团只有我喝到了汉江的圣水。”‎ ‎⑧“圣水?你不是说梦话吧?”身旁的文友不解地询问我。‎ ‎⑨我诙谐而幽默地说:“汉江圣水偏爱老人。为了照顾采风团里年纪最大的我,当地专门开来一辆车,送我提前到了山上的鹿门寺。这儿是唐朝诗翁孟浩然少年读书之地,曾给后人留下《春晓》名诗。能到他的故土,寻觅他的形影,内心十分激动……”‎ ‎⑩“你喝了那儿的水了?”文友问我。‎ ‎⑪ “让你猜着了,我喝了鹿门寺的水!”‎ ‎⑫他说:“那也不能称其水为圣水呀?”‎ ‎⑬ “‎ 你听我说下去么。进了这个寺院,正好碰上一位僧人,用一只水桶在岩洞口提水。我向那位老僧说想喝上一口你打上来的水。老僧绽露出一丝笑意,但并没答应我的要求,而是用手指了指岩洞旁悬挂的另一只小小水罐,让我自己动手舀水。我拿起水罐从岩洞里舀上水来,一扬脖子喝了下去:“你想,千年前的诗圣孟浩然,在这儿耕读挥墨多年,一定喝过这洞中之水;现在寺院的僧侣们,又用其水制其禅食,称其为圣水,不是挺合适的吗!”‎ ‎⑭友人笑了,说了一句文学行话:“你真富有文人的想象力……”‎ ‎⑮水——又是水。不管是南湖宾馆还是鹿门寺的水,其根脉都离不开浩浩荡荡的汉水,因而我深感不虚此行。我深知水对中华民族的分量,它是流淌于一个国家体内的血液。作为一个国人理应关注水情,如今许多省份都在闹水荒,没有想到的是,汉水是这么义重情深,将远行一千多公里,向贫血北方输血。‎ ‎⑯直到两天后,长途行车返回襄阳——我可是一个抚摸过整条汉江的文化水痴。因而在与襄阳的告别晚餐上,八十一岁的我连连高歌,以抒发一个文人难以忘却的汉水情怀……‎ ‎ (选文有改动)‎ ‎17.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义重情深的恩赐”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18.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2分)‎ ‎19.请分析开头两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20.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第②段加点词语“童话”的含义及表达效果。(3分) [来源:Zxxk.Com]‎ ‎21.文末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17.①汉水义重情深恩赐予自己,使锈迹斑斑的牙齿变白;②汉水义重情深恩赐予北方人民,为缺水的省份送去一江清水;③本已缺水的襄阳等水源地节水、护水,为北方“输血”供水,义重情深。 ‎ ‎18.明线是作者(一周)的行踪(1分);暗线是“南水北调”的人文情怀。或“作者对汉水的感激(欣喜、珍惜)之情”。(1分)(共2分)‎ ‎19.①开篇点题,点明我将开启汉水寻访之旅及恩赐之意。②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一周行程的记叙。(每个要点1.5分,共3分)‎ ‎20.“童话”指自己锈迹斑斑的牙齿由黄变白的神奇变化(1分),用“童话”一词既表明了汉江水质的优良,又表达了作者对汉江水质清澈由衷的赞叹(赞美)之情(2分)。(共3分)‎ ‎21.表达了作者:①对汉水的喜爱之情;②饮水思源,对襄阳人民奉献精神的感激之情;③对汉水文化的敬仰之情。(答到两点即可,共3分)‎ ‎2015济宁 ‎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5.“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4分)‎ ‎16.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5分)‎ ‎ (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 (2)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17.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4分)‎ ‎18.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4分)‎ ‎15.枣树生长在高峻、陡峭的石崖上,崖上极少有泥土和草木,缺少养料和水分。‎ ‎16.(1)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色彩和形态两个方面对枣树进行了描写;写出了枣树的果实丰硕、枝繁叶茂,表现了枣树的健壮而蓬勃。‎ ‎(2)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枣树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活泼,也表达了作者对枣树的喜爱之情。‎ ‎17.改变了作者的心情,去掉了自身俗气;丰富了枣树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18.美好的事物,虽然远离你,让你触摸不到,但却总在召唤着你,让你企慕;它给人们带来的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2015资阳 燃烧的木棉 梁惠娣 ‎①在更远的南方,春天是木棉花燃烧的季节。‎ ‎②在一个下着微雨的早晨,我在街心公园中散步。走着走着,一棵木棉树出现在我的面前。它枯褐色的枝干像垂暮老人布满皱纹沟壑的脸,充满沧桑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一抬头,才发现无数硕大、深红的木棉花在头顶密匝匝地开放,像天空中飘过来一团火红火红的云,又像一道红艳艳的朝霞,也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映红了一片天空,是那样耀眼夺目。偶尔,有开得正艳的木棉花从枝头落下,“啪”的一声落到地上,掷地有声,那样响亮,那样决然。【出处:21教育名师】‎ ‎③在这样的春天,我最爱到图书馆里看书。图书馆旁边有一个明如镜子的小湖,湖水清澈。湖边,一棵古老的木棉树临湖岸而长,它一树灰褐的枝干,未待绿叶长出,先开出一树繁盛无比的红花来,像美人临水梳妆。她伸出纤纤玉手,描唇画眉,那艳红亮丽的木棉花便是她发髻上的头饰。满树盛开的木棉花与湖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更令人感到惊艳绝伦的美。我每次到图书馆,都坐在靠窗的座位上,安静地阅读。偶尔从书页间抬头,看到无数开放着的木棉花像无数张笑脸,如此灿烂热烈,奔放到肆无忌惮的样子。那时那刻,我的心里也开出一朵朵热情奔放的木棉花来,满心欢欣与感动。有木棉花相伴的闲读,更觉舒心惬意。‎ ‎④在这个木棉花盛开的时节,流连在燃烧的木棉花下,禁不住吟咏木棉花的诗句,惹几分追昔怀远的情思。‎ ‎⑤宋代诗人杨万里在《三月一十雨寒》诗中写道:“姚黄魏紫向谁赊,郁李樱桃也没些,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意思是说,像姚黄魏紫这样名贵的花要向谁要,就连李子樱桃这样的小家碧玉的花也没有。但是南方春色却有不同,满城都是木棉花。生动地描绘了南国红棉闹春的绚丽景色。我能想象,走在开遍全城的木棉花下,该是怎样繁盛热闹的景象。‎ ‎⑥明末清初女诗人张乔的《春日山居》里也写到了木棉花,诗曰:“二月为云为雨天,木棉如火柳如烟。烹茶自爱天中水,不用开门汲涧泉。”诗中写了早春二月时晴时雨的气候,木棉花如火如荼地开放,杨柳冒出新芽像一团团浅黄色的烟雾,遇到大雨时,不用开门汲涧泉取水,自接天水烹茶,饶有风味。那样的山居生活令我无限向往。‎ ‎⑦我爱木棉花,爱它生气盎然地盛放,又如此壮烈地坠落。当我看到那一朵朵盛开的木棉花,心中不禁燃起火一样的热情。我想,我们也要像木棉花一样,要用尽全力开放一次,才无悔这一生。‎ ‎(选自《教育导报》‎ ‎2015年3月28日‎)‎ ‎12.贯穿选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1分)‎ ‎                    ▲                    ‎ ‎13.简略分析下边这句话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偶尔从书页间抬头,看到无数开放着的木棉花像无数张笑脸,如此灿烂热烈,奔放到肆无忌惮的样子。‎ ‎                    ▲                    ‎ ‎14.文章引用古人有关木棉花的诗句,有何作用?(3分)‎ ‎                    ▲                    ‎ ‎15.简略说说木棉花可贵的精神及其给我们的人生启迪。(2分)‎ ‎ ▲ ‎ ‎12.对木棉花的赞美和喜爱(意对即可)‎ ‎13.①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木棉花的灿烂热烈、无拘无束。②贬词褒用,流露出了作者对木棉花的喜爱。(意对即可)‎ ‎14.①增加散文的文学色彩 ②进一步突出木棉花的灿烂、美丽,表达出对木棉花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意对即可)‎ ‎15.①生气盎然地盛放,又如此壮烈地坠落。②我们应当像木棉花一样,用尽全力开放一次,无悔人生。(意对即可)‎ ‎(2015年苏州市)‎ 杏荫井台 杨闻宇 ‎  ①解放初年,村东,我家田地正中有一眼井,井台四周长着七株半搂粗的杏树。‎ ‎  ②杏花破蕾,窝了一冬的麦子才起身;起身的麦苗拔节很快。待麦梢孕穗时,杏树便裹着密匝匝的绿叶,风儿俏皮地拨开叶子,会露出毛茸茸的、一咬能酸掉牙的青杏。麦黄时节,杏儿也黄了;黄杏还掩映在绿叶里,麦浪却千顷万顷,将金色的波浪绵延不断地推向远方的地平线上。村庄里上下翻飞的黄鹂焦急地鸣唱着“算黄算割”,父兄们便提捏着镰把,投入了一年一度最紧张的“龙口夺食”的夏收季节。因为太忙,父母对我们这班七八岁的孩童的吃、穿、玩、睡,是顾不得关照了。村巷里,我们捏着弹弓子乱窜,鸡狗都不喜欢;到田地里捡拾遗落的麦穗儿去吧,身边没个伴,捡不了几穗,便在烈日下伸懒腰,打哈欠,瞌睡就漫上来了。我排遣寂寞的地方,就是那井台上凉幽幽的杏荫之下。‎ ‎  ③水一样的杏荫下,绽开一领破草席,脱下已露大脚趾的布鞋一扣当枕头,仰面朝天就躺下了。南风习习,绿叶筛动散碎的光影,入梦是极容易的,想不到的是那些顾不上收摘的黄杏,动不动就“啪”地摔一个下来,大概要证明自己熟透了吧,一摔地就从棱界上裂开个娃嘴似的缝儿,半露出衔着的紫褐色的杏核(这类离核儿的白瓤儿是又脆又甜的)。我肚皮朝天,睡姿不变,只需缓缓地伸开手去,就能从草席边捏一个搁进嘴里,美滋滋的味儿哟,简直没法形容。当然也偶有扫兴之时,倘是鼾声正匀,有某一个软杏“啪”地砸在脸颊上,那又当别论。总之,一觉醒来,周围三三两两,会跌落许多黄杏儿,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  ④“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地头南边尘土飞扬的土路上,走着一个右臂携着平底筐的汉子,走几步就喊几声,唱歌一样好听。‎ ‎  ⑤乡下,长年间难得见荤。我咽了口唾沫,倏地站起身来;可爸爸正在北垄上光着膀子割麦,寻上去也没有钱。我麻利地脱下小褂儿,铺在地上,失急慌忙地捡了十多个染有红点儿的黄杏,斜插过麦茬地,朝土路上截了过去……‎ ‎⑥腊炙肉,摆在筐里的平底木盘上,白纱布苫遮住多半边,露出的几块红光闪闪。卖肉的人瘦高个,五十大几年纪,唇上两撇八字形的细细的黄胡子,短衫儿敞开着前襟,胸部肋骨一条一条的,深凹的两眼格外有神。见我摊开杏儿,便问道:“换肉吃么?”我点点头。他迟疑了一下,在路畔青草上放下提篮,抽出尺把长明锃锃的刀子,割豆腐那样切下了鸡蛋大小的一块肉,我并拢双手,肉轻轻地搁在了我的掌上。他揩揩手收拾杏儿时,才发现杏子全裂开了半边,缝里又爬满了黑蚂蚁,照着缝儿使劲吹了几下,蚂蚁也吹不掉。他咽了一口唾沫,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小兄弟,我不要你这杏儿了。”他拍拍双手,提起我的小衫儿抖了抖尘土,替我搭在肩膀上,我盯着捧在手上的腊肉:“哪?哪咋办呢?”我回望了井台一眼,“我会上树,上去给你摇好的吧!”他携起路畔的筐篮,摇了摇头:“算啦。咱俩交个朋友吧,这块肉送给你啦。”说罢,便起身赶路了。道上尘埃厚厚,一脚踩下去,扑起一团烟尘,他的鞋和下半截裤筒染成了浑黄色……‎ ‎  ⑦我已经要走近井台了,卖肉的忽然又回头喊道:“喂!小家伙!”我的心猛儿一跳:莫非后悔了,想要回他的肉!‎ ‎  ⑧“静静地在杏荫下玩儿,别到井沿边去。大人离井台子远,你可别掉进井里噢!”天热,他那声音已有些沙哑。‎ ‎  ⑨“好——的!”我踮起脚尖大声回应他。‎ ‎  ⑩四野茫茫,烈日炎炎,他那细瘦的身影渐渐地远了,远了……‎ ‎(11)“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又是杏黄麦收时节,伫立在那片杏荫之下,地平线上的热风,似又将那有些沙哑的吆喝声隐隐约约地传了过来。‎ ‎(选自《文汇报》2015年5月13日第11版,有改动)‎ ‎16.仔细阅读文章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从画线句看,导致“我”寂寞的两个 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每个原因不要超过5个字。‎ ‎(2)联系全文,揣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并作简要说明。‎ ‎ ‎ ‎17.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4分)‎ 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18.文中有多处细节写出了“我”对腊炙羊肉的渴望,请分点罗列其中的四处。(3分)‎ ‎19.文章第⑨、⑩、(11)三段文字蕴含了“我”丰富的情感,请选择其中一段作简要分析。(3分)‎ ‎20.“杏荫”在文中多次出现,它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16.(1)没人喜欢(关心、照顾);没人陪伴。(2)这样写意在强调“我”没人关心的寂寞,引出下文写“我”在杏荫井台所获得的快乐,为突出汉子对“我”的关爱作铺垫。‎ ‎17.比喻、拟人。答案示例一:作者从儿童视角出发,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有裂缝的杏儿比作开了大门的宝库;同时又赋予蚂蚁以人的心理与行为,写出它们成群结队尽情享用杏儿的情景,突出了杏儿味美的特点,描写具体生动,富有童趣。答案示例二:(1)比喻,作者把有裂缝的杏儿比作开了大门的宝库,形象地写出其开裂、甜美的特点。拟人,作者赋予蚂蚁以人的心理与行为,形象地写出其成群结队聚集在裂缝处品尝果肉的情景,突出了杏儿的味美。‎ ‎18.答案示例:“我”咽了口唾沫;倏地站起身来;(吆喝声)像唱歌一样好听;麻利脱下布褂去捡拾杏儿(换羊肉的迫切);斜插过麦茬地,朝土路上截过去(怕赶不上汉子);羊肉红光闪闪(色泽诱人);并拢双手接受羊肉;盯着捧在手上的腊肉;心猛儿一跳,担心汉子后悔,把肉要回去。‎ ‎19.答案示例:第⑨段:“踮起脚尖、大声回应”表明“我”努力想让汉子知道“我”会听从他的关照,表现了“我”对他的理解和感激。第⑩段:“四野茫茫,烈日炎炎”与汉子“细瘦的身影”形成强烈反差,暗示汉子生活艰辛,体现了“我”对他的怜惜之情;“远了,远了……”,用反复手法,写出“我”目送汉子渐行渐远的情景,表达了对他的感激与不舍之情。第(11)段:写“我”重回杏荫之下,似又听到汉子的叫卖声,说明“我”至今仍会想起汉子,表达了“我”对他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20.①杏荫给“我”带来的清凉;②杏荫给“我”带来的快乐;③汉子给“我”的关爱呵护。‎ ‎(2015上海) 评语 ‎①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带书包的好友同行。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 ‎②“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阿益问。“还没看,不知道。”包括我,好几个人都这么说。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我心想。‎ ‎③“来猜我的是什么。”阿益掀开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的评语的最后一个字:“马”。‎ ‎④“害群之马?”我说。‎ ‎⑤“没那么糟!”阿益掀开成绩单。[来源:学+科+网]‎ ‎⑥我刚刚看错了,是“焉”。“心不在焉”的确比“害群之马”好多了。[来源:学科网ZXXK]‎ ‎⑦“你的呢?”他们问。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最后两字:“用功”。“上一个字是‘不’吧!”大家起哄说,“不用功。”‎ ‎⑧我再翻开一些,看到的字出乎意料,是“又”。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乖巧又用功?不管前面是什么,总之,是个好评语。我高兴又害羞,便把成绩单压着,不让同学看。直到走到家门口,才翻开看整句评语:活泼又用功。‎ ‎⑨活泼,我当之无愧,但实在想不起自己哪里用功了?我上课时玩磁铁、涂鸦……老师看到我们,总是皱着眉头,怎么觉得我用功?难道老师在开玩笑?‎ ‎⑩整个寒假期间,那句“活泼又用功”的评语,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还自动变成歌词,配的是《无敌铁金刚》的旋律。我也就手舞足蹈、心甘情愿地收拾玩心写作业。‎ ‎⑪开学后,即使成绩单缴回给了老师,那句评语还是经常出现在脑海中。我开始专心上课、写作业,从进步奖领到前五名、前三名的奖状、还参加作文、朗读比赛……‎ ‎⑫一学期过去了。放暑假的前一天,从老师手中接过成绩单时,也多了些期待。我翻开成绩单内页,右边是交错的“优”和“甲”,左边则是这学期的评语“努力进取”,就在上学期评语“活泼又用功”的旁边。‎ ‎⑬回家的路上,阿益接过我的成绩单,说:“我这学期的评语跟你上学期的一样!”‎ ‎⑭“活泼又用功?”我有点惊讶。他挑起一边的眉毛,说:“活泼欠用功啦!”他厌恶我无意的挖苦,丢还我成绩单。[来源:Z#xx#k.Com]‎ ‎⑮我这才仔细看清楚,原来墨渍下那个“又”字其实是“欠”字。突然,脑海里伴着我整学期旋律变得荒腔走板。‎ ‎⑯十多年后,我自己当了老师,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用快干墨水工整书写,学生不必透过误解或猜测,就能直接感受善意和鼓励。‎ ‎⑰学生也把对我的“评语”,写成节日小卡。我仔细读过以后,把它们收集在纪念品盒子里,也收藏在心里。跟我小学三年级的成绩单一起。‎ ‎18.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请概括(6分)‎ ‎⑴小学三年级时,___;‎ ‎⑵十多年后,___‎ ‎19. 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句式?该句反映了我当时___和___心理。(3分)‎ ‎20. 第⑭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点简要分析。(4分)‎ ‎21. 本文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写字端正清楚很重要。‎ B 误会往往能助人进步。‎ C 经历是一笔人生财富。‎ D 鼓励欣赏会给人力量。[来源:学*科*网]‎ ‎22. 本文标题“评语”不可以改为“误读”,请简述理由(6分)‎ ‎(2015贺州) 27号窗口 张珠荣 ‎①经朋友介绍,简耀辉承包下河南一所大学的餐厅。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所以他打算借这个机会好好打响“畅饮畅食”的知名度。想到公司是首次来到河南,所以简耀辉推出26个饭菜窗口之后,继续推出第27个特殊的窗口----“一元套餐”。所谓一元套餐,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花一元钱就能买到一份套餐。为了让学生能吃得饱,简耀辉定下套餐的食物品种和数量:一个二两重的馒头、一碗菜和一碗粥(或汤),外加一小份荤菜(鱼或肉)。‎ ‎②他的家人知道后都说他疯了,尽做这样的赔本生意。简耀辉解释说,这样做能让得到实惠的学生对“畅饮畅食”产生好印象。他承诺,一元套餐只推出几个月,而且推出对象仅限于学校里的贫困生。大家见他这样说,便没有加以阻拦。‎ ‎  ③不过,真正推出一元套餐之后简耀辉才知道有多难。原来,他细细算了一笔账。一元套餐的成本每份在1.35元~1.4元之间,加上人工等各种费用,卖一份得净赔三四毛,按每日500份计算,一个月下来,餐厅的27号窗口要赔六七千块钱。此外,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因素,简耀辉没有直接贴出告示说明窗口的“专用性”,而是与校方沟通,让校方私下通知这些贫困生到那里打饭菜。‎ ‎  ④对于27号窗口,贫困生们彼此心照不宣,但普通学生看不出其中的端倪 ‎,这导致另一个现象的出现:很大一部分普通学生也到27号窗口打饭菜。看到这样的现象,负责27号窗口打饭的师傅想直接跟学生摊牌,但被简耀辉拦住了。他交待打饭师傅,不必声明这个窗口的特殊性,只要学生持有饭卡前来消费,她都可以卖一元套餐。‎ ‎  ⑤就这样,27号窗口天天出售一元套餐,默默做着赔本生意。3个月过后,简耀辉的家人叫他赶紧撤掉这个套餐,因为27号窗口已经贴进去2万多元,如果再继续下去,估计其他窗口赚得的只够补这个“窟窿”。‎ ‎  ⑥简耀辉犹豫了,因为公司的形象刚刚树立起来,如果这个时候撤消,怕带来不好影响。怎么办呢?家人不断给他施加压力,简耀辉实在顶不住了,于是决定一周之后彻底结束一元套餐活动。‎ ‎⑦就在这个时候,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学校餐厅26个窗口的饭菜销售量大大增加,而第27号窗口的一元套餐销量直线下降,一天卖不到200份。简耀辉的家人高兴起来,因为这样的转变意味着“畅饮畅食”赢利项目的营业额在大幅度提升,而亏损的项目在直线减少。‎ ‎⑧简耀辉很疑惑,他不知道事情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样的改变。不过,他很快在一个同学的口中找到了答案。‎ ‎  ⑨原来,就在前两天,这所大学举办了一次征文比赛,让有兴趣的同学写写“身边的感动”这个主题。其中,一篇没有署名的文章引起了所有同学的关注。文章里写的正是一元套餐的真实故事。没有一个人嘲笑文章作者,反而都被他笔下的27号窗口感动了。因此,再到餐厅打饭菜时,大部分同学都不再直接奔27号窗口而去,而是选择其他窗口,因为他们希望27号窗口的饭菜能真正被派送到那些贫困生手里。‎ ‎  ⑩听完这个细节,简耀辉被同学们的善良感动了。感动之余,他做了一个决定:将27号窗口的一元套餐进行到底。‎ ‎⑾现在,27号窗口成为众所皆知的“温馨窗”。因为这个窗口,“畅饮畅食”餐饮公司赚足了利润,也赚足了人气,接到很多学校和企业的餐厅承包邀请。每到一处,简耀辉都会推出类似于一元套餐的人性化服务,让更多人得到实惠。‎ ‎ (选自《哲思》2014年23期,有删改)‎ ‎20.联系上下文,谈谈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4分)‎ ‎(1)对于27号窗口,贫困生们彼此心照不宣,但普通学生看不出其中的端倪。(2分)‎ ‎(2)因为这个窗口,“畅饮畅食”餐饮公司赚足了利润,也赚足了人气。(2分)‎ ‎21.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5分)‎ ‎(1)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简耀辉感情和心理变化的词语。(3分)‎ 兴奋→ → → (每空1分,共3分)‎ ‎(2)从全文看,你认为简耀辉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22.选文第⑨段使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3分)‎ ‎23.“27号窗口”被称为“温馨窗”,这一窗口的“温馨”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在校园生活中,你一定有过不少温馨的体验,请写出其中一次。(4分)‎ ‎20、(1)端倪:指27号窗口是专门为学校贫困生开设的就餐窗口这一真相。(2分)‎ ‎ (2)人气:指简耀辉的餐饮公司接到很多学校和企业的餐厅承包邀请,(或“畅饮畅食”餐饮公司因“27号窗口“赢得了同学们的喜爱和支持。)(2分)‎ ‎21、(1)犹豫 疑惑 感动(3分)‎ ‎(2)简耀辉是一个善良,有爱心,有智慧的人(2分)(意思对即可)‎ ‎22、插叙(1分)交待学生不再到27号窗口i买饭菜的原因,补充情节,突出文章主题,增强感染力。(2分)‎ ‎23、①“温馨”表现在:一方面是简耀辉对贫困生默默无私的爱和奉献,将27号窗口的一元套餐进行到底(1分)另一方面是大部分同学对贫困生的尊重与关爱,在得知真相后选择其他窗口打饭菜。(1分)‎ ‎②答案示例:我的同桌是一个孤儿,平安夜,她收到了同学赠送的一个苹果,自己舍不得吃,却把苹果给了我,让我倍感温馨。‎ 答案示例:在一次模拟考试中,我退步了,心里非常难过。班主任的开导与鼓舞,让我感到很温暖,我又重新振作起来。(围绕“温馨”来写,意思对即可)(2分)‎ ‎(2015年来宾) 一只豺流下的血和泪 沈石溪 ‎①我一眼就看到有一只小豺孤零零站在路旁的一棵小树下。小家伙瘦骨嶙峋,邋遢肮脏。小家伙用信任感激的眼光看着我,我突然决定要收养这只小豺。 ‎ ‎②豺在分类学上和狗同属犬科,我想,只要训导有方,是有可能把这只小豺改造成猎狗的。我给它起名叫汪汪。 ‎ ‎③十个月后,汪汪出落成一条漂亮的母豺,它会用平静的眼光看着在它身边刨食的肥胖的母鸡,它会按我的指令把正在山坡上吃草的羊群吆喝回来,它会钻进茂密的草窠把我射落的斑鸠捡回来。除了尾巴之外,它的各方各面与一条猎狗没有任何差别。豺的尾巴要比狗尾粗大得多,就因为这条显眼的豺尾,寨子里谁都不承认汪汪已被我驯养成一条猎狗了。它走近谁,谁就用脚踢,用土块砸,用棍子轰。在狗群里,汪汪的境遇就更惨了。有一次,狗们群起而攻之,要不是我及时赶到,汪汪肯定变成无尾豺了。 ‎ ‎④发展到后来,汪汪只要一跨出门,就会招来狗群的攻击。我很苦恼,汪汪也很苦恼。那天,我在院子里铡牛草,汪汪蹲在我面前,目不转睛地盯着铡刀看。突然,我眼睛的余光里瞄见一条金黄的东西一闪,我想停止铡草,但已经来不及了,只听见咔嚓一声,我的手腕感觉到刀锋碰到坚硬物体的震颤,汪汪那条绒毛蓬松的大尾巴掉到了地上。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汪汪看着被铡断的尾巴,眼睛里没有痛苦和悲伤,对我也没有任何责备与怨恨;它显得很高兴的样子。我的心一阵战栗,我明白了,它是自己要铡断尾巴的! ‎ ‎⑤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汪汪养好伤后第一次出门的情景。它颠跳着扑进我的怀里,后肢直立,前肢搭在我的裤腰上,拼命想舔我的脸。它理所当然地觉得,自己脱胎换骨变成一条真正的狗了。 ‎ ‎⑥我兴致勃勃地带着它走到寨子中央的打谷场上。一群狗正在抢夺一根肉骨头,汪汪兴奋地吠叫一声,它刚挨近狗群,抢得热火朝天的狗们便凶相毕露。汪汪并没退却,它将屁股对着狗群,并使劲扭动胯部,汪汪汪地叫起来。它昂着头,叫声嘹亮,充满了骄傲和自信。 ‎ ‎⑦一条名叫乌龙的狗小心翼翼地靠近汪汪,耸动鼻翼,嗅闻起来。突然间,它颈上的狗毛像针一样竖直起来,汪汪汪发出一串咆哮,这等于在告诉狗群,它已验明正身,它前面的家伙,不是狗,是豺!霎时间,狗们蜂拥而上,对它又撕又咬,它寡不敌众,呜咽着逃回我的身边,朝我委屈地叫着。 ‎ ‎⑧我好不容易驱散了气势汹汹的狗群,带着汪汪离开打谷场,正好遇见几个猎人在井旁,汪汪朝猎人们走去,它步履沉重,像在泥浆里跋涉,看得出来它心里发虚。汪汪又朝猎人们转过身,将无尾的臀部亮出来。这一次,它已没有了骄傲和自信,在高高翘起屁股的同时,脑袋低垂在膝盖旁,眼光里有一种哀求和乞怜。猎人们都像看稀罕似的抬头看看汪汪,捡起一块土坷垃,朝汪汪砸去。汪汪像遭了电击一样,双眼发直,浑身颤抖,趴在地上,半天没有动弹。 ‎ ‎⑨突然,它仰起头,“呦——”朝蓝天漂浮的白云发出一声长嗥,令人毛骨悚然。这是地地道道的豺嗥。我想抱它回家,但它拼命从我怀里挣脱出来,跑进了茫茫的山野…… ‎ ‎(选自《意林》2014年第7期,有删改)‎ ‎19.结合内容概括母豺汪汪最后宁愿跑进山野也不愿跟“我”回家的原因。(4分)‎ ‎ ‎ ‎20.文中母豺汪汪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情节作简要分析。(4分)‎ ‎ ‎ ‎21.选文第①②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 ‎ ‎22.阅读下面的材料链接,结合选文写出你的感悟。(4分)‎ ‎【材料连接】韦小美转进七(3)班时,每天总是低垂这脑袋,沉默寡言,完全像一个木头疙瘩。很多同学都不喜欢她,有人还叫她“韦小丑”。小美的同桌灵灵却坚信,小美肯定不是这样的人。每天,灵灵总是主动和她说话,真诚的关心她、耐心的帮助她。慢慢地,同学们惊奇的发现:其实小美很开朗、活泼,小美说话挺风趣,小美也挺能干的……同学们逐渐被她吸引,不由自主地向她靠拢。‎ ‎ ‎ ‎(2015梧州)‎ 一五一十 赵春亮 ‎ ①伫立在门外,听着尖厉的寒风狼一般呜鸣地啸叫,孩子压抑的哭声断断续续传到耳中,女人心里开始隐稳作痛。‎ ‎②返回屋内,女人先将刚才打罢孩子丢在地上的布鞋规规矩矩摆放在床脚,才拉过他,柔声问:“儿子,刚才被妈打疼了吧?”孩子眼噙着泪花摇摇头,不说话。女人又说:“打你是想让你记住,做人就得一五一十,来不得半点虚假。”孩子点点头:“妈妈,我只是想让你高兴。”女人一把搂过儿子说:“儿子,你的成绩已经很棒了,你不该自己改分数的。”‎ ‎ ③擦干眼泪,女人才想起,日子一晃已经跌进了腊月,年味也开始在山村弥漫。在男人没回来之前,得把家里拾掇一下,让在建筑工地上受苦了一年的男人能过个舒舒心心的年。“女人眯着眼想:得买几张年画儿,新添几双筷子,还得再买口炖肉的铁锅,顺便再给儿子买点零食……‎ ‎ ④女人从抽屉里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张50元的票子,决定去趟镇里。‎ ‎ ⑤前天下了一场小雪,山坡上全白了,山路逶迤在大山半腰,像是一条黑色的腰带。路有些湿滑,女人索性步行,反正也没事,权当活动活动筋骨,顺便欣赏一下雪景。行人很少,冷风一吹,女人觉出一些冷意,顺势将围巾裹得更严实了一点。‎ ‎ ⑥快到镇上时,女人朝兜里掏了一把,立刻就惊出了一身冷汗。衣兜竟然漏了一个大窟窿,哪还有钱的影子?该不是装其他衣兜里了吧?女人将全身上下翻了个遍,仍是没有。今天路上的行人不多,即便丢在路上,也未必就被人捡起,女人心存侥幸扭头便往回走,循着原路回去兴许能找到。女人再没有了来时的心定气闲,开始有些慌乱,两眼不住地在地面逡巡,幻想着那张绿色的钞票能突然出现在眼前。‎ ‎ ⑦男人在建筑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场景浮现在女人眼前,女人一阵心疼,眼泪开始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怎么能这么不小心呢?50元,抵得男人干上小半天了。儿子平时嘴馋,每次去镇上总是望着商店里花花绿绿的零食流口水,自己狠了几次心都没舍得给他买.这下可好,新崭崭的50元大钞竟然就这么无声无息消失了。女人感觉热乎乎的眼泪终于淌了下来,瞬间便被冷风吹得没了一丝温度。‎ ‎⑧离家越来越近,北风仍是不徐不疾,希望也越来越渺茫。一张薄薄的 丢在地上,风一吹,说不定早飞到哪里去了呢!女人越发懊恼、失望和自责。女人不由地将搜寻范围扩大到路边的雪窝和树丛中。‎ ‎⑨就在女人将要绝望时,路边一抹红色突然跃进视线,一张红彤彤的钞票竟然静静地躺在路边的雪地上,像是一簇燃烧的火苗。走近一看,天啊,分明是一张百元大钞。‎ ‎⑩‎ 女人弯腰捡起钞票,心中不由暗暗高兴。老天爷,你让我丢了一张五十的,却又来了一张一百的,是对我的补偿吗?可转念一想,自己的50元终究是丢了,这个丢了100元钱的人岂不是更加着急?女人头脑中不由得想起刚才教儿子的那些话:做人就得一五一十。这样想着,女人静静的立在风中,她坚信,那个丢钱的人和自己一样,一定会循着原路寻来的。‎ ‎ 直到天擦黑,女人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儿子从屋里扑出来,大声说:“妈,你骗我,你又出去揽活了吧?还说去给我买零食?”女人笑了,心里想,等会儿一定要一五一十地给儿子讲讲今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件事。这时,只听儿子又说:”钱都没拿,你还说去镇上?”‎ ‎ 女人一怔,赶紧跑进屋里。看见那张绿色的钞票果然安静地躺在桌子上,女人瞬间觉得自己好幸福啊,搂着儿子大笑,眼泪又快流出来了。‎ ‎(选自《羊城晚报》2014.06.23)‎ ‎21.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做人就得一五一十,来不得半点虚假。‎ ‎(2)女人笑了,心里想,等会儿一定要一五一十地给儿子讲讲今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件事。‎ ‎22.请阅读第3-12段,填写下表。‎ ‎2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2分) ‎ 路边一抹红色突然跃进视线,一张红彤彤的钞票竟然静静地躺在路边的雪地上,像是一簇燃烧的火苗。 ‎ ‎24.结合全文,说说第?段中“女人瞬间觉得自己好幸福”的含义。(3分) ‎ ‎25.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小说中“女人”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 ‎21.(4分,每小题2分)‎ ‎ (1)做人就要诚实,清清白白。(意思接近即可)‎ ‎ (2)把今天发生的事情清清楚楚没有遗漏地讲给儿子听.(意思接近即可)‎ ‎22.(3分,每空1分)‎ ‎ A 慌乱,懊恼,失望,自责 B,返回原路找,捡到百元钞 C,急人所急 ‎23、(2分)示例: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元大钞在雪地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引人注目(1分)。表现了“女人”发现百元钞票时的惊喜。(1分)‎ ‎24.(3分)‎ ‎ 示例.(1)自己的钱没有丢。(2)儿子诚实懂事。(3)捡到百元大钞并归还失主。‎ ‎ (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25.(3分)‎ 示例.(1)诚实.教育儿子要诚实,自己做人也诚实。‎ ‎ (2)善良.急人所急。在寻找自己丢失的钱时捡到百元大钞,静等失主回来。‎ ‎ (3)勤劳,节俭、热爱家庭。经常在外揽活,不舍得给儿子买零食。心疼丈夫。‎ ‎(2015年北海)‎ 康熙字典 梁晓声 ‎ ①午后三点多,热闹的集市渐渐散去了,卖书的少年仍蹲坐在那张刺眼的白纸旁.‎ ‎ ②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瘦骨嶙峋的字典。1949年以后,全中国再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这种字典。它颜色泛黄,纸页破损,已没了原先的封皮,后贴上去的封皮上写着“康熙字典”。这四个字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的“杰作”。‎ ‎ ③少年的左边,是卖肉的摊位,从上午到现在,买肉的人就络绎不绝;右边,是卖油条的,生意也不错。唯独少年的地摊依旧无人驻足。‎ ‎ ④卖书的少年今年刚刚考上了县重点高中,每天上学要走几十里的山路,拮据的家庭 让他负担不起住校费用.他渴望拥有一辆自行车,节省花在路上的时间.可他靠卖废品才 存下二十元钱,要想拥有旧货店里那辆状态还算好的自行车,得先卖掉这部家藏的“康熙 字典”。父亲病故了,母亲在南方打工.他清楚母亲挣钱的辛苦,不忍向母亲开口;并且 他也清楚,母亲正省吃俭用地攒钱,预备他将来考上大学的花费。‎ ‎ ⑤傍晚,终于有四个人围住了少年.其中一个带着眼镜,看上去像是文化人,他对字 典的兴趣挺大,拿在手里翻看良久,少年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 ⑥不料他说:“这字典其实没有什么收藏价值,是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 字典而已,至今民间仍多得是……再说,好像做了手脚,把最后一页撕掉了,最后一页应 该是印着出版年份什么的……”‎ ‎ ⑦“没做手脚!”少年愤怒了,他确实撕掉了最后一页,但不是为了骗人,而是最后 一页太破了……少年的辩解已无济于事,他用那张白纸包起字典离开小镇时,天已黑了下 来。‎ ‎ ⑧“那孩子,过来,帮帮我!”少年听出是那个坏了他事的男人的声音。原来那人的 左腿半截是假肢。他因为躲一辆卡车而摔倒,假肢的关节处摔坏了,站都站不起来,他的 处境无疑很危险,路那么窄,不被压到才怪呢!少年尽管恨他,但还是站住了,走过去,‎ 小心翼翼地扶起他,,帮他捡起跌落的眼镜……‎ ‎ ⑨他是县重点高中的一位数学老师。开学后,任班主任的他手持点名册点名时,意外 地见到那卖“康熙字典”的少年应声站在他面前,他愕然了……‎ ‎ ⑩下课后,老师将学生引到无人处,对上次他帮助自己的事表示感谢,然后问:“字 典卖掉了吗?”学生摇头.“我收回我的话,因为老师说得不对,那字典其实很有收藏价 值……”学生将目光望向别处,不言语。“卖给我吧,我出两百元.”“我不能和老师做 交易!”学生说罢,转身跑掉。‎ ‎ ⑧过了几天,老师旧话重提,可学生还是说不能和老师做交易。再后来,老师真的生 气了:“老师都和你说过几次了,你都不给老师一点面子吗?你本来就是想卖的,不是吗?”‎ 于是,老师得到了“康熙字典”。他拿着这本有分量的“康熙字典”,用胜利者的姿态对 学生说:“有收藏价值的东西本来就应该由知道它价值的人来收藏,对不对?”……不久,‎ 校园车棚里多了一辆自行车,崭新的。‎ ‎ ⑥三年弹指一挥间,少年考上了上海交大。临行,他送老师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老师,我明白您为什么非要买我那本‘康熙字典’,也明白了某些东西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每每看到它,老师心里就漾起一股暖意。‎ ‎ (有删改)‎ ‎1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分) ‎ ‎ (1)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瘦骨嶙峋的字典。‎ ‎ ‎ ‎ (2)这四个字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的“杰作”。‎ ‎ ‎ ‎20.本文以 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留守少年 , , 的故事。(4分)‎ ‎21.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3分)‎ ‎19、(1)瘦骨嶙峋,原形容人十分削瘦;文中指字典损毁严重,失去了本来的面目。(1分)‎ ‎ (2)杰作;原指超出同类一般水平的优秀作品;文中指“康熙字典”这四个字出自少年之手。(1分)‎ ‎20、康熙字典 为梦想卖“康熙字典” 无意中帮助老师脱离险境 最后得到老师帮助而圆梦(每空1分)、‎ ‎21、插叙(1分)作用:内容上,对少年的家庭境况和卖“康熙字典”的缘由作交代(1分)结构上,避免平铺直叙,使行文曲折有致(1分)‎ ‎22、①对字典有猜疑,对少年心存偏见 ‎②老师说的不对,那字典其实很有收藏价值 ‎③帮助学生的心愿实现后,心满意足,倍感欣慰。(各1分)‎ ‎23、“老师”买字典是出于对自立自强,善良助人的少年的真诚关心和帮助(或老师买字典是为了回报少年给予自己危境中相救的善举)(1分).少年从卖字典的曲折经历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无论身处何境,都要心怀善念,帮助他人;善良的人们也总以善良来相待,以德报德,真诚助人不留痕迹……这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3分)(意思对即可)(答“师生之情可贵”或“少年当自强”给1分)。‎ ‎(2014桂林) 自觉出走 孙方友 ‎①赵章原来是镇上的民办教师。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赵文,二儿子赵武,三儿子赵安。赵文是“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被留在了省委工作。他先在省委组织部很快就由科级提到处级,晋升处级不到一年,便到基层锻炼了两年,接着,没进省城就升了副地级,在省城东边专员。那时候,他的两个弟弟也早已大学毕业,一个留在了本县组织部,一个留在了地委。等到赵章退休那一年,赵武和赵安也都当上了县委书记和副县长什么的。‎ ‎②三个儿子都住在城里,可赵章老俩口儿谁家也不去,执意留在老家。他们说城里楼上楼下的过不惯,没在乡间自在。三个儿子都很孝顺,逢年过节都要回来。尤其是春节,赵家门前能停好几辆小卧车儿,很是威风。‎ ‎③‎ 赵章此时对儿子们说:你在外乡再风光,但当官的如走马灯似的,谁会记住你那一时的威风?就算在自己老家,左邻右舍又能把你的威风记几代。‎ ‎④过大年的第一顿饭,赵章从不准备大酒大肉,而是让老伴煮一锅老白菜汤,蒸一锅黑馍馍。他对儿子们说这是忆苦饭,过去的日子不能忘。只有不忘苦日子,才能做好官,祖上才光荣得长一些,省得遭人唾骂。‎ ‎⑤不想赵章的老伴儿命薄,赵章退休不久就离开了人世。埋葬她的那几天,三个儿子所辖的地区、县说不清来了多少人,多少车。赵章于痛苦之中只知道人来了走了,走了来了。谁的下属下来了,就去找谁报到。赵章知道,那是给他儿子们交钱去了。至于三个儿子借母亲的丧事各自收了多少礼钱,他可能永远也说不清。‎ ‎⑥家中只剩下他一个人时,儿子们又一次劝他进城,可他仍是不去。他说:我怕你妈一个人孤单,要陪陪她。‎ ‎⑦没办法,三个儿子只好坚持回来看他。每到春节,赵家门前仍是小车一溜儿。‎ ‎⑧但三个儿子都是孝子,仍坚持每年回来看老爹。不想这年春节又回,却突然不见了老父亲,左邻右舍打听,都说昨儿还在哩!直到天黑,仍不见回,兄弟三人忙开车去舅家、姑家寻觅,仍无踪影。三个儿子这才慌了,呆呆地坐在老屋里,猜测着各种可能。老大赵文起身去寻找老爹的箱子,发现存钱卡不见了,箱子里留有一封信,打开来,正是写给他们的。‎ ‎⑨赵章在信中说:孩子,爹走了。爹这一走至少五年。如果这五年里我没有了,你们也不必难过。因为你们都是官,爹在家死不起,死一回要让百姓花掉上百万哩!爹选大年三十离家,是因为今儿个你们都回来。爹只打算外出五年,钱上不用操心,平常你们孝敬的钱和我的积蓄还有不少。再说,爹外出也不会闲着,拾破烂也可以养活自己嘛!五年后如果我还活着,我一定回来。那时候,用你们官场的话说,老大已安全着陆,老二也退了二线,该进人大、政协什么的了。剩下小三儿,也离“调研”没几年了。那时候,我死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了。至少可以不用担心你们因我之死而出什么事了。不然人家来送礼,你们收不好,不收也不好,收了上交更会得罪不少人。世风日下,又没人能拦得住,没办法,我只好为你们躲一躲了。五年后我若没回来,也不必大张旗鼓地找我,人嘛,横竖总有一死,有你们三个为祖上争光,我已足矣!爹深怕这光荣变成耻辱,所以就想尽我自己的一点儿薄力,尽量不给你们提供那么一个机会。爹为了你们,也只能做到这些,剩下的,就看你们自己了。虽然眼下你们可能要落下“不孝之子”的罪名,但结果会好的。大年的忆苦饭都已备在锅里,你们自己动手做一顿。兄弟仨再一个床睡一夜,像你们小的时候一样,打通腿儿。明儿个一大早,别忘了给你妈上上坟……‎ ‎⑩三个人轮流看了爹的信,都没吭声,各自暗自擦泪,许久了,老大才说:是谁逼走了咱爹?‎ 老二和老三听到这话,也同时睁大了泪眼问道:是呀,是谁逼走了咱爹?‎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20、第①段为什么详细介绍赵章三个儿子的职务和工作情况?‎ ‎2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在横线上填写⑧-段的故事情节 儿子探父,不见父亲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2)小说中赵章是一个怎样的人?‎ ‎22、文中两次写到过春节时赵家门前停着多辆小车,有什么作用?‎ ‎23、第②段画线句子中“执意”一词如何理解?‎ ‎24、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你简要评析。‎ ‎25、赵章的三个儿子都很孝顺,可是他为什么还要“自觉出走”?‎ ‎20、为下文有些人借办丧事、过年过节的时机给老赵家送礼(或赵章准备忆苦餐、赵章出走等)情节的展开做铺垫(埋下伏笔)。‎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开头作用的理解。文章在开头详细交代了赵章的三个儿子的职务和工作情况,是为下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比如第②段中,每年春节,赵家门前能停好几辆卧车很是威风;第④段中赵章在过年时让儿子们吃“忆苦饭”,让他们不忘苦日子,做好官;第⑤段中描写赵章的妻子去世时,三个儿子借此收礼等。这些情节都是在第①段的背景条件下才显得合理自然。‎ ‎21、(1)儿子寻父,发现父信;儿子看(读)信,触动内心。‎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把握与概括。题干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⑧至⑩段的故事情节,解答分两步:第一步,通读⑧-段,明确文段内容,儿子回家不见父亲及父亲留书离家的原因,以及发现信后读信,内心受到触动的情节。第二步根据题中给出的范例格式,概括文章内容。‎ ‎(2)赵章是一个淳朴善良、忠厚正直、勤劳俭朴、深明大义、教子有方的父亲。‎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文章赵章所作的事情以及对他的描写,从而用准确的词语加以概括。如文中第④段提到过年的第一顿饭,赵章从不准备大酒大肉,而是煮一锅老白菜汤,蒸一锅黑馍馍,可见赵章是一位勤劳节俭的人;同样从过年第一顿饭告诉儿子们这是忆苦饭,教育孩子过去的日子不能忘,说明赵章又是一位教子有方的父亲。‎ ‎22、社会环境描写(或环境描写),暗示来赵家送礼的人很多,揭示了一些地方行贿受贿之风盛行的不良社会风气。‎ ‎【解析】此题考查小说中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文章在第②段和第⑦段两次提到“春节时,赵家门口停着许多小车”,这是由赵家儿子的身份决定的,是环境描写,这里隐含了社会风气,暗示了为官的三兄弟在过年过节时有很多送礼的人,揭露了一些地方行贿受贿之风盛行的社会现象。‎ ‎23、“执意”是坚持自己的意见(意愿)的意思,既表明赵章坚持留在老家生活,又表明赵章内心对做人道德底线的遵守。‎ ‎【解析】此题考查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分三个步骤,第一步,理解词语的本意。“执”有“坚持”的意思,“执意”即“坚持自己的意见(意愿)”。第二步,揣摩词语的语境义。题干明确指出“执意”一词出现在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中,“三个儿子都住在城里,可赵章老俩口儿谁家也不去,执意留在老家”,这一句引发疑问,紧接着下句给出了原因:“他们说城里楼上楼下的过不惯,没在乡间自在”,“执意”表明了赵章坚持留在老家生活的坚决态度。第三步,结合文章主旨理解词语。文中通过对赵章由“坚守”到“出走”的叙述,告诫人们无论任何时候,面对名利的诱惑,都不能迷失自我,要坚守道德底线。由此可知,集中的“执意”二字不仅表明了赵章对老家生活的坚定,更是他内心对做人的道德底线的遵守。‎ ‎24、示例一: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给人震撼的效果。‎ 示例二:篇末“逼走”与文题“自觉出走”形成矛盾,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示例三:“是谁逼走了咱爹”的疑问,引人深思;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意味深远。‎ ‎【解析】‎ 此题考查对小说结尾写法及作用的掌握。应联系上下文和小说结尾的特点来作答。作者在结尾处用了一句反问:“是呀,是谁逼走了咱爹?”反问句式没有确切的回答,这就为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增强了小说的神秘感;其次这样一句反问,放在结尾处仿佛合情合理,又好像有所掩饰,这就给文章的结局留下疑问。同时“逼走”二字又和题目中的“自觉”出走形成矛盾对比,结局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5、因为赵章关爱儿子,为儿子的处境担忧,特别是怕自己的变故连累儿子们;他不愿置身于不良社会风气中,但又无力改变现实,他的正直与善良迫使他只有“出走”;赵章的出走表明他对行贿受贿现象的不满,并自觉勇敢的抵制不正之风。‎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从赵章留给儿子的信中可以看出,“爹在家死不起死一回要让百姓花掉上百万哩!”可以知道,赵章知道在自己老伴的葬礼上三个儿子得了很多“好处”,他不希望自己的死让他的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也是他对社会上行贿受贿风气的不满,为了避免这次事情的再次发生,他只有选择离开。‎ ‎2015丹东 谢谢你,曾经允许我不爱 ‎⑴周一早晨,我紧张而又兴奋,因为我的竞赛课就要开始了。这是一节级别很高的竞赛课,有各校领导做评委,还有许多教育界的专家到场。年轻的我,渴望掌声,渴望奖杯。‎ ‎⑵好心的教研组长特地跑来嘱咐我,一定安排好时间,万万不可拖堂,否则一票否决,与奖杯无缘。我感激的点点头,拿着书正准备去教室,美术老师却气呼呼地闯了进来。他告诉我,市里举行“我最爱的人”儿童绘画大赛,我班绘画天分颇高的安锐却故意捣乱,把妈妈画成了老巫婆,还拒绝修改。‎ ‎⑶看到安锐的画,我也很吃惊。画上的妈妈真的没有任何美感可言,那一双眼睛尤其奇怪,一只画成了一团浑浊的雾,另一只眼角有泪滴下来,而手用了怪诞的紫黑色。‎ ‎⑷我还没来得及说什么,铃声响起来。我上的是一节口语交际课,题目是“我爱四季”。面对众多陌生的面孔,学生们一个个紧张得成了小木头,课堂气氛像被冰镇过。我微笑着启发他们,他们小脑瓜里的记忆一下子复苏了,春天里高高飞起的风筝,夏天里一园一园的石榴花,秋天里满地厚厚的落叶,冬天里孩子们玩疯了的打雪仗,他们争先恐后,唱歌似的说个不停。课堂上时时有意想不到的精彩场面,连那些正襟危坐的评委,也露出赞许的表情。教研组长眉开眼笑,也给我一个胜利的手势。‎ ‎⑸只要一个简单的小结,这节课就可以漂亮地结束了,而我似乎已感受到那只奖杯的厚重。忽然一直沉默的安锐举手了,他的声音很小,却很清晰:“老师,我不爱秋天和冬天,可以吗?”几乎所有的人都转过头,看着这个奇怪的学生。安锐惶恐至极,一下子变得结结巴巴,他的脸憋得通红。‎ ‎⑹‎ 教研组长皱着眉,对我指指墙上的时钟。我有刹那的犹豫,可理智告诉我这是不公平的,就为了我要上一节完美的课,而不允许一个学生把话说完,那么从此以后,他还会以信赖的目光温暖我吗?‎ ‎⑺这时,铃声刺耳地响起来,我没有打断安锐。‎ ‎⑻“我妈妈是清洁工,到了秋天,落叶扫也扫不完;冬天一下雪,半夜就得起来扫雪。妈妈的手都生了冻疮,整天流血。”‎ ‎⑼平日里的许多疑问,突然一下子被解开。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在秋天里,他每天都有好看的落叶送我,为什么在我们打雪仗时,他会一个人在那里奋力地滚雪球,然后推进树篱中去。‎ ‎⑽安锐举起那张画:“我爱妈妈的眼睛,她的右眼得了白内障,什么都看不见了;左眼老是流泪,晚上她就流着眼泪,给我织毛衣,给爸爸煎药。我爱妈妈的手,她的手是紫黑色的,可妈妈的这双手养活了我们全家。”‎ ‎ ⑾“我爱我妈妈,可我不想爱秋天和冬天,老师,可以吗?”他看着我,眼睛里是不安的期待。‎ ‎⑿我哽咽着微微点点头,郑重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在我渐渐模糊的眼睛里,我看到有许多举起的手臂,有学生们的,有老师的,甚至还有评委和专家们的。安锐笑了,这是世界上最无邪的笑,比任何一个奖杯都令人陶醉。‎ ‎⒀十年后,安锐在寄给我的贺卡里写道:谢谢你,曾经允许我不爱,这让我在今后的岁月里,能够从容地去爱。现在,我热爱生命的每一天,因为在8岁半那年,我遇见了世上最好的爱。 ‎ ‎ (原文有改动)‎ ‎22.请将下列词语正确、工整地抄写在答题卡相应的方格中。(2分)‎ ‎ 争先恐后 正襟危坐 ‎23.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 ‎24.选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25.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第⑷段划线句 “学生们一个个紧张得成了小木头,课堂气氛像被冰镇过。”(4分)‎ ‎26.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⑿段“安锐笑了,这是世界上最无邪的笑,比任何一个奖杯都令人陶醉。”一句中加点词语“笑”的含义。(2分)‎ ‎27.请写出与第⑽段划线句相照应的句子。(2分)‎ ‎28.结合选文的内容,请你谈一谈文中的“我”能否得到奖杯?为什么?(3分)‎ ‎22.正确、工整即可(2分)‎ ‎23.在一节竞赛课上,我拖堂让安锐发言,对他一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分)‎ ‎24.我是一个尊重学生、对学生公平、爱学生 、有上进心、富有教学艺术的年轻老师。‎ ‎(3分)(答出三点即可)‎ ‎25.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生动形象地(1分)写出了学生们的紧张(1分),课堂气氛的沉闷。(1分)。(共计4分)‎ ‎26.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获得大家的认可、(支持)赞同而开心。(意思对即可)(2分)‎ ‎27.(画上的妈妈真的没有任何美感可言,)那一双眼睛尤其奇怪,一只画成了一团浑浊的雾,另一只眼角有泪滴下来,而手用了怪诞的紫黑色。(2分)‎ ‎28.示例一:我得到了奖杯,这个奖杯是无形的,是精神上的,是学生对我的爱(一个孩子因为我的尊重、理解和爱而由衷感到快乐,对老师来说,这是最好的奖杯)。‎ 示例二:我没有得到奖杯,我因为拖堂,将被一票否决。‎ 示例三:我得到了真正的奖杯,在座的评委们被我对学生们的公平、尊重和爱感动,认为这是一堂真正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好课。(理由充分,语言通顺即可)(3分)‎ ‎2015荆州 大国手 清朝末年,围棋界出现两大泰斗,一人姓施名恩,住上海;一人姓林名海,居京城。两人被誉为“南施北林”。‎ ‎  当时,林海生活没有着落,在段提督府邸做门客。一日,提督召见他说,有一队日本高手,自上海入境,打败施恩,一路北上,所向披靡。据说,领队的宛田,乃日本“第一棋士”。宛田进京,本帅想令你出阵,一试深浅。为了日本颜面,第一要输;第二要输得体面。达不到这两条,拿你全家是问。‎ ‎  林海思忖良久,只得应允。‎ ‎  数日后,宛田一行抵达京城。比赛地点设在提督府特别对局室。段提督亲自担任裁判长,施恩负责大盘讲解。‎ ‎  比赛那天,提督府门外人涌如潮,热闹非凡。经猜先,林海执黑先行。‎ ‎  林海的起手,下在了棋盘正中心。棋谚说,金角银边草包肚。棋下中腹的人,多为门外汉。宛田面露讥笑,果断将棋子落在一隅。林海略加思索,旋即镇头。‎ ‎  相传,唐宣宗年间,善棋的日本王子入朝进贡,皇帝曾令棋待诏顾师言与之对弈。师言曾用这招“镇神头”,令王子败得心悦诚服。‎ ‎  宛田对“镇”‎ 视若未见,继续贪占实地。林海针锋相对,依然高压夺势。很显然,林海一旦尽收腹地,宛田则必败无疑。宛田意识到问题严重,便申请暂时封盘。‎ ‎  宛田回到住所,与日方高手共商良策。皆说,果然高者在腹。面对林先生,唯有一拼,方可争胜负。‎ ‎  宛田再下出的棋,便多了几分霸气,逼得林海频频长思。‎ ‎  到第三十天,林海下出一招妙手,白棋像被点了要穴,顿时动弹不得。宛田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便称病不出,反复研讨。‎ 不觉又是月余。宛田无奈之下,携厚礼密访施恩,许诺说,若能探得虚实,定有重金厚谢。‎ 施恩对棋局本也迷茫,正想找林海讨教,便满口应承下来。‎ ‎  施恩见到林海,劝说,据我所知,林兄弟与提督早有协议。现在体面认输,实乃明智之举。‎ ‎  林海默然不决,说,你我兄弟,嗜棋如命,当知围棋起源中国。虽为游戏,却关乎大清国格,焉能不战而屈?‎ ‎  施恩羞红着脸,问,当前局面,如何应对?林海轻笑,说,思谋多日,偶得一招,唯鼻顶可解。‎ ‎  次日,宛田假作片刻思索,遂落子鼻顶。林海惊诧,微微摇头,只得另谋制敌良策。又数日激战,林海优势依然。‎ ‎  宛田绝望地想,林先生棋艺深不可测,即便认输,虽败犹荣。正举棋难定,适逢大雨,“咔嚓”一声霹雳,将他指间棋子惊落。‎ ‎  依照规则,宛田算“投子认输”了。段提督却惊呼,妙,妙不可言,‎ ‎  宛田仔细一瞧,竟然发现,滑落之子正断在黑棋筋上。有此一断,两边黑棋,必死一块。宛田确认后,一跃而起,冲向门外,站在雨里,又唱又跳。‎ ‎  林海对着棋盘,石佛般一动不动,直至封盘。‎ ‎  林海回到住处,饭也不吃,进了棋室。他交代夫人,任谁,也不要打搅我。‎ 林海棋室的油灯,亮了一夜。拂晓,林海步出棋室,唤来妻子儿女,面色凝重地说,我离家之后,你们速速离京,越远越好。没有我的书信,万不可回。又嘱托夫人,凡我子孙,再莫学棋,切记!‎ 夫人看到,林海一夜间竟白了大片头发,不禁失声痛哭。‎ ‎  林海走进棋室,神定气爽坐下,轻轻夹起一粒黑子,胸有成竹地落在底线上。这手棋,名曰“小尖”,看似笨拙,却像一把利刃,直指白棋软肋。‎ ‎  施恩初见棋谱,颇感怪异。揣摩良久,方才发现,此棋一石三鸟,解危倒悬,妙不可言。他亢奋地断言,黑方小胜,已成定局。‎ ‎  宛田木然坐着,喉结上下涌动,嘴唇越来越抖,一口鲜红的血,疾射在棋盘上。‎ ‎  段提督急步抢出,对外宣布说,棋赛至今,已满百日,永久封盘!呕心沥血的名局,必将永垂千古!‎ ‎  林海听着外面的欢呼,企图站起,却四肢无力,浑身酥软,仰面跌倒……‎ ‎ (选自《北京精短文学》2014年第12期,作者:白文玲)‎ ‎14.(2分)用一句话概括小说故事情节。‎ ‎15.(2分)文中叙写唐宣宗年间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16.(2分)文中有两处写“雨”,请你任选一处,说说有什么作用。‎ ‎17.(3分)文中画线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赏析。‎ ‎18.(3分)施恩与林海同是围棋界泰斗,他们都可称作“大国手”吗?为什么?‎ ‎2015重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20分)‎ 炸 豆[1]‎ 阿 慧 ‎①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②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2]下打了卷、褪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③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爆裂。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④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⑤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小姐妹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⑥‎ 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它幽暗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软身子,追逐妹妹,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 ‎⑦小姐妹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带着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伤痛,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⑧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她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⑨拾来的豆粒,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倒上清水,蒙上毛巾,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等待豆的长大。夜晚,姐俩坐在眼疾奶奶的床边,更像两个大人了,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⑩瓦盆里的豆发了牙,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咧嘴朝小姐俩憨笑。那天,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醒来时,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模糊的血丝消退了。眼清目明的奶奶,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豆芽又长胖长高了。只是有些奇怪,有些豆芽,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有些呢,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 ‎⑾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 (选自‎2014年8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1]炸豆:指豆类作物成熟时,豆荚自行爆裂。[2]豆棵:指豆类作物的秸秆。 ‎ ‎13.阅读全文,填写下面表格。(4分)‎ 小姐妹在拾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解决困难的方法 小姐妹被蛇追赶 ‎(1)‎ ‎(2)‎ 用细土抚慰伤痛 ‎14.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 ‎ ‎ ‎(2)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 ‎ ‎15.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4分)‎ 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 ‎ ‎ ‎16.小姐妹“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联系全文,说说她们的“长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 ‎ ‎ ‎ ‎17.本文为什么以“炸豆”为标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 ‎ ‎ 13.(4分)‎ ‎(1)小姐姐大叫着追蛇,举起茶缸砸蛇头 ‎(2)小姐妹被斜尖扎破脚板 ‎(每空2分)‎ ‎14.(4分)(每小题2分)‎ ‎(1)“黏稠的梦”在句中指农人们渴望黄豆有一个好收成的愿望。‎ ‎(2)“慵懒”的本义是困倦、懒惰。句中指已收割后灰秃秃的平坦田地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 ‎15.(4分)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遗失在地里的黄豆”比作“小娃娃”,并赋予黄豆“躺”这一人的行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豆饱满的形状和惹人喜爱的情态,表现了小姐妹的喜悦之情。(修辞2分,形状和情态1分,喜悦之情1分)‎ ‎16.(4分)‎ ‎①小姐妹到田地里拾黄豆来发豆芽,给患有眼疾的奶奶熬豆芽汤。浓浓的孝心体现了二人长大。‎ ‎②小姐姐大叫着追蛇,举起茶缸砸蛇头,救危险中的小妹妹。临危不惧的品格表明她长大。‎ ‎③姐妹俩用细土抚慰被斜尖扎破脚板带来的伤痛。丰富的生活经验表明她们长大。‎ ‎(答到其中二点即可得4分)‎ ‎17.(4分)‎ ‎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②暗示了文章的主题。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阐述:略。(答出其中二点得2分,结合内容阐述2分)‎ ‎ ‎ ‎2015鄂州 老汪栗子 明前茶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 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选自《扬子晚报》‎2015年1月24日) ‎ ‎20.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3分)‎ 晚开店→ → →收野栗→ ‎ ‎21.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 ‎22.文章第⑥段中画横线处关于打野栗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 ‎23.文章结尾说“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此句中的“悄悄”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 ‎24.文中的老汪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3分) ‎ ‎25.如果你是文中被老汪资助的大学生,在拿起被压在簸箕底下的钱的一刹那,你会怎么 想?(3分)‎ 20. 挑坏栗 炒香栗 助学子(每空1分,表述得当均可。共3分。)‎ 21. 动作描写。用“抖”、“挑”、“搁”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老汪挑坏栗子的过程, ‎ ‎ 表现了他娴熟的技艺和纯朴的品质。(方法1分,作用2分,共3分。)‎ ‎22.突出打栗人劳动的辛苦,为表现老汪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作铺垫。(2分)‎ ‎23.“悄悄”一词写出老汪乐于助人不留名,表现老汪的善良和爱心。(2分)‎ ‎24.老汪是一个技艺娴熟、纯朴善良和富于爱心的人。 (3分) ‎ ‎25.示例:汪爷爷,您真是一个好心人,谢谢您!我一定会认真读书,学好本领,做一个 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3分)‎ ‎(2015年广东)‎ 集中营的课堂 程刚 ‎①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②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③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④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⑤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 ‎⑥这一天,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 ‎⑦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 ‎⑧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的消息。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半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 ‎⑨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呢?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 ‎⑩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有删改)‎ ‎15.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4分)‎ 地点 情节 主要事件 学校 开端 看见沙宁老师被捕。‎ 集中营门口 发展 ‎(1)‎ 集中营门口 高潮 ‎(2)‎ ‎16.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17.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2)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18.“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5分)‎ ‎15、【(1)手握一枚手雷,大叫着冲向敌人而被捕(2分)。(2)准备用火柴点燃油库而被纳粹射杀(2分)。】‎ ‎16、【示例一:例句:“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为“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埋下伏笔。(2分)作用:(1)交待了谢达找到了巧妙传递情报的办法,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1分);(2)表现了谢达慷概赴死的献身精神(1分)。 示例二:例句:“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为“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或“悄悄的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埋下伏笔。(2分)作用:交待谢达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的原委,表现了沙宁和谢达的机智、聪明。(2分)】‎ ‎17、【(1)描写了赛夫得知沙宁被捕后震惊的神态(1分);表现赛夫为地下组织遭破坏后如何完成任务的担忧(1分)。 (2)描写了沙宁在集中营看见谢达后的出乎意料之外、发愣的神情(1分);同时表明沙宁对谢达来集中营意图的疑惑不解(或沙宁老师对谢达说“我来上课”的心领神会)(1分)。】‎ ‎18、【含义:一是沙宁在集中营给孩子们上课(1分);二是以谢达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在集中营上演的为反抗纳粹而慷慨赴死的感人的一课(1分)。 作用:1.故事围绕“集中营的课堂”展开,是文章的线索(1分)。2.“集中营”和“课堂”两个场所构成鲜明的对比,耐人寻味(1分);3.以谢达、沙宁(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将集中营变成了反纳粹的课堂,突出了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主题(1分)。】‎ ‎(2015湖南长沙)‎ 幸福的篮子 ‎ ①有段时间,我极度抑郁,几乎不能自拔。我怀疑一切,对一切都不满意。我想逃避这个世界,我甚至怀疑这个世上还有没有“幸福”这个词语。‎ ‎ ②那天,我觉得内心堵得慌,沉沉地好像失去了什么,忧郁与悲伤主宰了我整个的情绪。于是,我去公园散步,想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舒散一下内心的忧郁。走在公园的小路上,风很大,树叶沙沙,满地黄叶,到处笼罩一种沉闷而忧伤的气氛,让人感到满目凄凉。‎ ‎ ③我承受不住这种窒息般的忧郁,于是,我逃离这条小路。登上山坡,在一个金黄色的小亭子下,找个空位子坐下,我拿出随身带的那件快要完工的刺绣桌布,飞针走线地绣起花来。绣花是我那时打发时光的唯一方式,我渴望在一针一线中,能将我的生活缝起来,‎ 能将我的生命打包并严严实实地裹起来。时光在穿针引线中溜走,直至夕阳拉长了我的影子,但我的心情并没有平静,我内心的忧郁一点也没有减少,于是我准备回家。恰在这时,坐在对面的一个老太太起身朝我走来。‎ ‎ ④“如果你不急着走的话,我可以坐在这儿跟你聊聊吗?”她说。‎ ‎ ⑤“您,有什么可以聊得呢?”我望着她,内心有一种本能的迟疑与拒绝。‎ ‎ ⑥她在我身边坐下,面带微笑地望着我说:“知道吗?我看了你好长时间了,真觉得是一种享受,现在像你这样的可真不多见。”‎ ‎ ⑦“什么不多见?”‎ ‎ ⑧“你这一切!在现代化的大都市,忽然看到柔和的阳光下,一位梳长辫子的俊秀姑娘,穿一身朴素的白布裙子,坐在这儿绣花!简直想象不出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我要把它珍藏在我的幸福篮子里。”‎ ‎ ⑨“什么?幸福篮子?”‎ ‎ ⑩“这是个秘密!不过我还是想告诉你,你希望自己幸福吗?”‎ ‎ ⑪“当然希望,可是,我没有幸福······”‎ ‎ ⑫“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只是,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怎样才能幸福。我给你说一说吧,算是对你的奖赏。孩子,幸福并不是成功、运气,也不只是爱情。你这么年轻,也许会认为爱就是幸福,其实不全是这样。”‎ ‎ ⑬老太太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当我坐在椅子上,看到对面一位漂亮姑娘在聚精会神地绣花儿,我心里就感觉到:这情景很美!我的心就像向你微笑了。于是,我就把这一时刻记录下来,为了以后能一遍遍地回忆,我把它装进我的幸福篮子里了。这个篮子里,有很多这样的时刻,它们就像一粒粒珍珠,发着闪闪的亮光,脑子里的阴暗就会被这亮光赶走,你就会相信整个日子都是亮通通的。每当我难过时,我就打开篮子,将里面晶莹剔透的珍珠细细品味一遍。其中会有个我取名为‘白衣姑娘在刺绣’‎ 的时刻。想到它,那种美好的情景便会立即重现。我就会看到,在绿绿的树叶与洁白的雕塑的下,一位姑娘正在聚精会神地绣花。我就会想起阳光透过椴树的枝叶洒在您的衣裙上;你的辫子从椅子后面垂下来,几乎拖到地上;你的凉鞋有点磨脚,你就脱下凉鞋,赤着脚,脚趾头还朝里弯着,因为地面有点凉。我也许还会想起更多一些此时我还没有想到的细节……”‎ ‎ ⑭在老太太描绘“白衣姑娘在刺绣”的时刻,我心里出现了一抹暖色 。‎ ‎ ⑮“太奇妙了!”我惊呼起来。“一只装满幸福时刻的篮子!您一生都在收集幸福吗?”‎ ‎ ⑯“是的!遗忘生活中丑恶的东西,而把美好的东西永远保留在记忆中。但这样的记忆需经过训练才行,所以我就发明了这个心中的幸福篮子。”‎ ‎ ⑰我谢了这位老太太,朝家走去。回家的路上我开始回忆童年以来的幸福时光,我发现,原来,在我的生命中,竟然也有这么多的珍珠!只是,这些珍珠都被一层厚厚的灰尘蒙住了,让我看不到它们的光泽。现在,拂去灰尘,晶莹的光亮,照亮了我整个的内心,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 ‎ ⑱我往我的“幸福篮子”里投放了一颗最闪耀的珍珠!‎ 21、 初读全文,请从“我”的角度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来。(4分)‎ 地点 情节 心情 公园小路上 散步 ①‎ 金黄色的小亭子下 ②‎ 变得平静 ③‎ 回忆童年以来的幸福时光 ④‎ ‎22、细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共8分)‎ ‎ (1)文中说“我渴望在一针一线中,能将我的生活缝起来”,“我”为什么要将我的生活“缝”起来?“缝”字在表达上有何妙处?(4分)‎ ‎ (2)文章第(17)自然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 在我的生命中,竟然也有这么多的珍珠!只是,这些珍珠都被一层厚厚的灰尘蒙住了,让我看不到它们的光泽。现在,拂去灰尘,晶莹的光亮,照亮了我整个的内心,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 ‎23、纵观全文,概括文中老太太形象的特点。谈谈你对文中“幸福的篮子”的理解和感悟。(8分)‎ ‎21、(1)忧郁(2)老太教我领悟幸福的篮子(3)回家路上(4)快乐 ‎22、(1)因为作者认为自己的生活支离破碎,拒绝与外界交流,想把自己的生活包裹起来。     “缝”是动词,原意指把损坏的衣物缝补起来,在文中指把自己的生活包裹,不远让别人看到。在这里“缝”字把情感由虚化实,生动形象地写出自己对生活的失望。‎ ‎(2)比喻的修辞,把美好的回忆比喻为珍珠,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美好回忆的珍贵,充满光亮,体现了作者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23、形象特点:慈祥;温柔善良;积极乐观;学会发现美,并把美珍藏; ‎ 理解:有一颗善于发现生活中幸福美好快乐的心。‎ 感悟: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记忆生活中的每一刻幸福,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生活。‎ ‎(2015辽宁沈阳)‎ 这世上没有你不行 ‎①人为何而生?每一个人,既生于世,必有他独特的用处。‎ ‎②这是一位老太太教我的,她晚年因战祸而家破人亡,卖掉了 大房子,只留下偏处旧地产一隅的小茶室自住。‎ ‎③这件事发生时,老太太正在伊豆山温泉旅行、有个十七岁的男孩在伊豆山投海 自杀,被警察救起,他是个孤儿,愤世嫉俗,末路穷途 ‎④老太大到警察局要求和男孩见面 警察知道老太太的来历,同意她和男孩谈谈。‎ ‎⑤“孩子,”她说时,男孩扭过头去,像块石头,全不昧她,老太太用安详而柔和的语调说下去,“孩子,你可知道,你生来是要为这个世界做一些除了你没人能办到的事的吗。”‎ ‎⑥她反复地说了好几次,男孩突然回过头来,说道:“你说的是像我这样一个连父母都没有的孩子?”‎ ‎⑦老太太不慌不忙地回答:“对,正因为你没有父母,所以你能做些了不起的妙事。”‎ ‎⑧男孩冷笑道:“哼,当然了!你想我会相信这套?”‎ ‎⑨“跟我来,我让你自己瞧”她说一 ‎⑩“老糊涂……”男孩嘴硬腿不硬,还是跟着走了出来。他当然不愿意留在警察局,但也别无去处。‎ ‎⑪老太太把他带回小茶室,叫他在菜园里打杂。虽然生活清苦,她却对男孩爱护备至。男孩也慢慢地不像以前那么倔强,内心变得安稳平和了。‎ ‎⑫为了让他培育些有用的东西,老太太给了他一些生长迅速的萝卜种。十天后萝卜发芽生叶,男孩得意地吹着口哨。萝卜熟了,老太大把萝卜腌得可口,给男孩吃。‎ ‎⑬后来男孩用竹子自制了一支横笛,愉快地吹奏自娱,老太太听了也很高兴,赞道:“除了你没有人为我吹过笛子,乔治,真好听,”‎ ‎⑭男孩似乎渐渐有了生气,老太大便把他送到高中念书。高中毕业,乔治白天在地下铁道工地做工,晚上在大学夜间部深造。毕业后,在盲人学校任教。‎ ‎⑮学生们常用手摸着乔治健壮的肩膀说:“啊!你真是又高大又健壮!”‎ ‎⑯“你因为胸部这么厚实,所以中气足,吹起笛子来能一口气吹那么久,是吧?”‎ ‎⑰“你吹笛子,能使我知道很多东西的形状和颜色,简直像看到了一样。”‎ ‎⑱听了盲学生的话,乔治对老太大说:“现在,我已相信,真有别人不能,只有我才能做到的妙事了。”‎ ‎⑲“你瞧,对吧?”老太太说,“你如果不是孤儿,也许就不能领悟盲人的苦处。只有真正了解别人痛苦的人,才能为别人政美妙的事。你十七岁时,最需要的就是有人爱惜。你大声呐喊,说你要的根奉不可能得到,根本就不存在——可是后来,你自己却有了慈悲之心。”‎ ‎⑳乔治心悦诚服地点点头。‎ ‎(21)他们两人已把身受的痛苦化为仁慈。因为悲痛在心灵深处造成的创伤,能增强一个人的体会与体贴他人之心。‎ ‎(22)老太大说:“尽量让那些不幸的人知道活着的快乐——也就是知道有人爱护自己的快乐。等到你从他们脸上看到感激的光辉,那时候,甚至傅戎们这样精疲力竭、对生活不满而又厌倦的人,也会感到有了活下去的意义。”‎ ‎(23)在老太太的茶室里,年轻的乔治利用假日自撰笛曲,吹奏给他的盲学生听。把流水、浪潮以及绿叶中的风声,都谱了进去。那些孩子眼虽不明,手却能写,为那首乐曲题名为《清风流水》。‎ ‎(选自《意林》,有删改)‎ ‎14.选文第④~⑳段,乔治见到老太太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请结合选文,补全下面方框中的内容。(4分)‎ 冷漠怀疑—— A ——愉快自信—- B ‎ ‎15.选文第⑦段和第⑩段中先后提到了“妙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它们的含义。(4分)‎ 第一个“妙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妙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为什么写老太太让乔治种生长迅速的萝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选文第⑮段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选文第(21)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该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选文中盲学生为什么把那首乐曲题名为《清风流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A安稳平和 B心悦诚服 ‎15.第一个“妙事”泛指美好的事;‎ ‎ 第二个“妙事”指乔治帮助盲学生,使他们得到快乐的事。‎ ‎16.因为种生长迅速的萝卜可以让乔治体会成功,找到自信表现了老太太有智慧,充满爱心,教育方式巧妙。‎ ‎17.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盲学生对乔治的喜爱。‎ ‎18.议论;点明中心,写出个人所经历的痛苦能转化为体会和体贴他人之心的仁慈;总结上文(过渡)。‎ ‎19.这首曲子把流水、浪潮以及绿叶中的风声,都谱了进去.盲学生感受到乔治对他们的关爱就像是清风流水样滋润心田。‎ ‎(2015重庆A)‎ 我的暖,一寸长 葛闪 ‎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弯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④我一听,就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 ‎⑥“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⑦“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⑧“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有芥蒂。‎ ‎⑨“不不不,”他把头摇的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⑩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句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车前的车牌望了一眼。‎ 第二天,他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放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了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喊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廉价香烟给我,便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又遇上他,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一些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里因此出现了阴影。‎ ‎“其实俺明白,大多数城里人也像您一样,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孩子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孩子,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 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长的长度。‎ ‎“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就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 ‎ (选自葛闪新浪网博客,有删改)‎ ‎13.文中的“他”为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14.文章第①段使用了人物描写的哪种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1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16.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4分)‎ ‎17.“一寸长的暖”深深地震撼了“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一寸长的暖”的理解。(4分)‎